计算机应用基础统考范文
时间:2023-03-14 00:06: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应用基础统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为了贯彻落实广东省政府《关于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广东信息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文件精神,加快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信息技术产业技能型人才的步伐,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提高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广东省教育厅联合在全省中等职业学校中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与技能鉴定统考工作。为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提高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统考通过率,笔者通过以下几点阐述统考教学经验和教学方式。
一、明确统考的重要性,端正学生学习态度
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日益普及,计算机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已成为技工学校学生就业的必备技能之一。
针对技校学生基础知识、理解能力和自觉性较差的特点,教师在课堂上要认真强调计算机应用基础统考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并积极宣传计算机技能既是技校学生毕业鉴定必考的课程之一,其证书也是用人单位选人的重要参考,能够为学生将来踏入社会增加就业竞争的砝码。这样学生就有了考证目标的驱动,从而端正学习态度,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质量才能提高。
二、了解统考内容,增强学生信心
正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以笔者学校为例,参加统考的学生基本有了一个学期以上的学习基础,因此老师不必急于讲授知识,而是要上好一节或两节的统考知识要点的综合分析课,让学生知道自身知识的掌握程度,在日后的学习中对薄弱的知识有针对地去学习。这样也不同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对统考的信心,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
根据广东省技工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统考与技能鉴定考试大纲的要求,和笔者多年来辅导学生参加计算机统考的教学经验,并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职业技能鉴定复习指导书》的考试大纲和题目结构分布图,笔者在课堂上对统考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与分析,加深了学生对统考内容的认识。
三、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和实践分析能力
1.巧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任务式驱动教学,首先是老师提出需要完成的课题任务,然后让学生分解任务,明确具体的学习任务,从而保证学习的方向和目标。但学生可能会在分解任务时提出各种方案,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这时要老师及时分析和说明,并加以归纳,把解决方案的思路确定下来。
例如,在讲授Excel的“求和、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函数内容时,老师可以利用 “校园十大歌手比赛”的评分统计表,进行任务分解教学:首先把各选手的最高分和最低分去掉,这项任务运用MAX(最大值)函数和MIN(最小值)函数统计出来并且删除;其次通过SUM(求和)函数统计总分或者通过AVERAGE(平均值)函数统计平均分;最后通过“排序”功能并且结合评分表的总分或平均分进行最终的排名。
通过以上任务分解,学生基本完成了评分表的统计排名,学生的思维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全面锻炼,自身的素质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2.巧用案例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精选一些生活案例,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然后通过案例讲解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从而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解决学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实操与作业练习让学生模仿老师给出的案例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最后老师与学生一起参与课题讨论和评价,从而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深入掌握知识成果。
例如在讲授Word排版时,可以让学生设计自荐表、个人简历等;在讲授Excel时可以让学生制作成绩表、工资表等;又如在讲授PPT幻灯片时,让学生制作幻灯片相册、个人简介的幻灯片等。这些案例既能深深地吸引学生,又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学习目标,不知不觉地掌握了知识和技能。
3.巧用启发式引导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老师可以通过启发式引导问题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例如,在讲授计算机CPU和主板知识时,老师可以利用启发式的问题向学生导入该知识内容,比如:“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把主机比作是人体的躯体,那么主机的CPU和主板可以分别比作躯体的哪个部位呢?”此时,学生有不同的回答,那么老师可以讲解关于CPU和主板的作用,来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求知欲。这样既可为以后讲解其他硬件知识做好铺垫,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他们学习的热情,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4.精讲多练,讲练结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往届学生在适应计算机相关工作岗位的过程中,大多数学生计算机应用操作能力较为薄弱。基于这种情况,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强化实践教学,注重精讲多练,讲练结合。老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把学习的要点和操作技巧全过程安排在计算机机房进行操作,讲解和巡查指导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动手实践,从而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方法。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在机房进行实践操作,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开动脑筋和自主动手的能力,提高操作的准确性、迅速性、灵活性和协调性,从而使学生学得轻松,更容易领悟掌握知识,对知识的印象更深刻。
四、强化模拟练习,加强巡回指导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统考采用无纸化考试,与传统的考证是有区别的。根据多年的统考教学经验,我们认为,统考的类型题基本是“万变不离其宗”。因此利用考证系统多做模拟练习,并有针对地讲解思路和操作技巧,能够使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了解考试题型和考试系统环境。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统考教学中,为了加强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在上机操作时,老师必须加强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对操作错误的学生要及时纠正,对操作又快又准的学生要适当进行鼓励和表扬,并在课堂上统一演示讲解有代表性的问题,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积极性。这样能有效促进学生技能操作的掌握,提高巡回指导的质量。
五、小结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技能统考获取证书,可以大大提高毕业就业的竞争力。因此学校和老师要高度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以及其对专业课程教学的带动作用,严格按教学大纲的要求,认真组织实施教学,积极开展一体化教学,探索分层次、模块化等教学改革,同时要注重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改进不足,不断提升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2
一、对计算机考试系统本身的要求
在计算机系统从设计到开发的全过程里,系统本身应满足以下要求:首先确保系统准确无误,这是计算机考试系统是否成功的的关键所在。在考试时,保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确保数据的准确性,这是对计算机考试系统的最基本的的要求。其次,要求系统具有容错和纠错功能。在考生运用计算机考试系统时,出现非人为错误时,计算机考试系统就会展开相关的纠错处理,通过弹出对话框的方式来告知学生有关情况,能够达到节约人力资源的目的。第三点是考试系统应该简洁易用。计算机考试系统被开发的初衷除了节约资源,还由于此系统方便使用,不仅应当方便对此系统的安装及调试,还应当方便在考生考试运用此系统。第四点是要求系统有可扩展的能力,计算机系统随着研发人员的努力,会越来越完善,系统将随着升级更加复杂。人们对系统的需求在不断变化,当出现有关的问题时,系统具备相应的调整能力。 最后一点是系统应该具有自动备份的功能。当考生利用计算机进行考试时,时常会出现一些不期而至的状况,导致数据丢失。为了有效的解决这些状况,就要系统在被使用的同时能进行自动备份,第一时间记录数据,避免丢失考试数据。
二、对计算机考试系统功能的要求
在学生进行考试前都需要通过身份验证才能够进入考试系统,当相关验证通过后,才可以进行正常考试,并且倘若要重复使用一个计算机考试系统还应当对此系统进行有关的认证。在运用计算机进行考试时每台计算机的距离都比较近,因此对随机出题方面有一定的要求,比如可以根据计算机编号来作为抽取试题的参数,保证座位相邻的考试抽到不一样的考题。在利用计算机考试时,系统还应当自动控制考试时间,用对话框的方式来向学生提示考试时间。学生在交卷后,计算机迅速判卷,并将学生成绩显示出来。
三、计算机考试系统分析
(一)计算机考试系统结构
开发计算机考试系统应当详细了解系统的网络配置、功能等情况,从而确定所采用的结构。计算机考试系统中的有关技术体现在如何运用数据库,因此结构问题就归结到数据库的选择。
(二)计算机系统程序结构
应用程序的层式结构有许多优点、然而倘若将数据库访问与商业规则等内容融合在一起,那么就会产生许多异常的代码,不利于理解与维护程序结构通常分为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的用途是不一样的。为了更好的提高系统的系能,还可以将其中两个层次进一步划分,从而方便访问、这样分层次的优点就是方便替换,本文所讲的系统是Client/Server(客户机/服务器)结构,倘若换成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结构只需要修改有关服务层就可以实现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设计程序过程中可以运用到模型、视图、控制器,从而协调它们更好的工作。
(三)计算机考试系统功能结构
计算机考试系统依据其功能可以分为不同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主要表现为:1、管理子系统:它的主要作用是对考试目前的管理,并且确定书卷的分数以及保证计算机考试系统的安全性。2、测试子系统:其主要作用就是自动化抽取考试题目,并且将考试时间展现给学生,对客观题、操作题等进行自动评分。这个系统为广大考试提供了更好的考试条件,考生可以在计算机操作系统下运用各种工具展开考试。3、监控子系统:在考试过程中监考老师可以通过此系统来随时观察学生的考试情况,控制考生所用的计算机。在考试结束后,老师可以运用监控系统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汇总。最后,学生的考试成绩保存于系统的数据库中,在数据库中详细记录了学生的基本信息,然而可以将成绩用电子表格的方式导出,进行上报。计算机系统实现中的技术难点是考试后的评分工作,虽然评分工作相对比较复杂,但是仍然可以通过各种操作得以解决。计算机考试系统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易用性等,可以容纳众多学生同时进行考试,并且升级方便。
(四)计算机考试系统的设计
计算机考试系统是依据Rational United Process理论展开设计与开发的,整个系统开发分为多个过程。Rational Roses是一种常见的建模工具,能够有效的展开系统开发。Rational Roses建模工具可以将建模设计图形生成程序代码框架,也可以将实体类数据生成为SQL语句。总之,利用该工具能够更好地促进系统的开发,本文以测试子系统为例展开简单描述:
1、测试子系统类图。类图展示了系统的类别以及相关的操作、属性等等。对于计算机系统来说,怎么样把类从问题中抽象出来,定义类的性生质,并对类展开详细的描述,是整个建模过程十分重要的步骤。
2、测试子系统的评分路径、在测试子系统中会涉及到顺序图,顺序图是用来描述对象之间的关系,表现对象的时间顺序,通过它可以清晰明了的展现评分过程、此外,协作图也是一种评分路径,它是类图与顺序图的交集,它可以用来表示建模对象以及顺序通信、运用以上两种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对象间的关系,因此Rational Roses没有提供对象图。
3、计算机考试系统的包的设计。软件开发过程中比较常见的问题是怎样将一个较大的系统分解为若干个子系统,分解过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过程。包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是一个关键的机制,通过它能够将建模元素依据一定的关系进行分组,使得相关工作人员能够更好的掌握有关元素。
4、计算机考试系统的有关图形。Component Diagram与Deployment Diagram用来显示系统的相关特性,包相关的静态结构与运行时刻的结构等。Component Diagram下面显示代码本身的结构,而Deployment Diagram则用来显示运行过程中的结构。
5、数据库设计。数据库设计的好坏能够对整体系统开发产生巨大的影响。数据库设计的方式与系统开发的方法有着一定的联系,并且还与所应用的数据库模型息息相关。如今经常采用实体一联系图的方式设计数据库,然而实体一联系图设计数据库存在的相关问题只能对数据建模。
篇3
1.1教学对象分析
参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习的对象为试点高校本科层次网络学历教育的学生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的本科层次学历教育的学生。基于现代远程教育的办学定位和取向,相比较于传统教育,学生具有多元化的背景,学生间差异比较大。年龄跨度比较大,20岁到40岁都有,有些学生专科刚毕业,有些学生毕业多年,学习能力、文化基础水平差距较大;职业差异大,有的学生从事文职工作,跟电脑打交道比较多,应用能力相对较强,甚至有学生还通过了浙江省计算机应用能力三级的考试,但很大一部分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到电脑,甚至连基本的打字都无法完成;学生学习动机多样化,但为了获得学分而学习的外在动机占主导地位,对学习内容本身感兴趣的内在动机不足[1]。这些都大大增加了任课教师的教学难度。
1.2考试大纲和教材分析
针对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特点,考试的要求重在检验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水平及应用能力。考试题型的设计也是紧扣大纲的要求采用无纸化考试:占比40%的计算机基础知识题,题型为单项选择题;占比60%操作题,包括计算机基础操作题、WORD文字编辑操作题、EXCEL电子表格操作题、PowerPoint电子演示文稿操作题、Internet的应用操作题等。统考不指定材,但采用统一的考试大纲和考试用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采用了全国高校网络教育考试委员会办公室组编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作为该门课程的指定教材。该教材除包含考试大纲、考试内容与要求、知识要点、例题分析与解答及选择题自测等,还配套有与考试环境基本相同的操作界面的自测练习光盘,并可对操作进行评分,比较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但是由于全国网络教育统一考试试行才2年多,各方面准备工作还不够充分,教学资源的积累也很少,除提供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设计方案以外,其余参考资料比较少,给教师的教学准备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1.3师资力量分析
目前我国的网络教育教师资源仍然稀缺,极少部分网络学院配备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专职教师,但很多网络学院没有自己的专职教师,大多聘请其他高校教师担任本门课程的任课教师,有些外聘教师虽是计算机教学领域有杰出表现的课程专家,但他们缺少教学设计和网络教育的经验,难以完全胜任网络学院的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工作;也有不少网络学院聘请中小学信息技术老师或某些培训机构的讲师担任本门课程的任课教师,由于其适应的教学对象和知识结构与网络教育的差距很大,导致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
2关于网络教育统考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教与学的几点思考
《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统考是评估网络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是检验网络学院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有效措施。为了对社会公众有一个好的交代,为了表明网络教育是认真办学,注重质量的,我们任课教师应责无旁贷地做好教学。
2.1面授辅导与网络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目前条件下,学生受传统课堂教学的影响仍然较深,对教师的依赖程度相当高,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都还不够,而网络教育学员又以在职人员为主,所以应在节假日和双休日适当安排《计算机应用基础》的面授辅导。考虑到面授辅导课时少、内容多,它不可能像传统的课堂教学那样进行章节教学,任课教师首先应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性质、特点和考试形式,强调本门课程的重要性,从而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其次,任课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介绍课程相关的学习资源,如向学生介绍这门课程的教材;如何使用自测练习光盘;如何通过教学论坛、电子邮箱、电话与任课教师、同学进行学习交流和咨询,如何获取教学VCD光盘和CAI课件等等。最后,面授辅导的重中之重是对课程重点难点进行辅导,这对授课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选调精兵强将负责《计算机应用基础》的面授辅导是关键[2]。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需要多上机练习,逐步积累,不可能通过短期的面授辅导而得到迅速和显著提高,因此还要求学员通过自有的条件进行业余自主学习。除此之外,学校应提供多媒体教室,安排好开放时间,以满足无法在家里或单位里参加自主学习的学生的需要。
2.2加强考前培训,提高考生的合格率
在考前应认真组织学生进行考前强化训练,保证学生的到课率,增加强化训练时间,在完成网络教育统考用书上自测练习光盘中的练习的基础上,多组织学生上机操作,配备专门的计算机教师辅导学生上机,及时纠正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的错误,解答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除此之外,还可利用自测练习光盘中提供的统考模拟软件,该软件全真模拟了考试的真实环境,有助于学生熟悉考试环境。
2.3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手段应从传统的课堂教学全部改为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要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在课堂讲授中采用启发式实例教学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加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形象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2.4构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资源网
为广大网络学院教师和学生构建一个全新的网络教学和学习平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资源网,在该课程教学资源网中建立包括教学大纲、电子教案、教学录像、单元测试、创新课堂、自学园地、网上自测、教学论坛、网络会议室等资源。凭借这个网络平台,不但能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得到除教学大纲以外更广阔的学习兴趣引导,而且能让不同地域和空间的课程主讲教师和辅导教师提供多向交流的网上备课平台[3]。这样,既达到了教学资源共享,又发挥了集体智慧的互补性,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有利于扭转网络教育教师资源稀缺的局面,壮大优秀教师队伍,建立学习型网络教育教师队伍。
篇4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机器考试;考试系统
如何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试,一直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课题。它不仅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评判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1]。在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中,我们一致认为检验学生是否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常用软件的应用技术,主要是检验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即如何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创建合理有效的检验测评方式――能力主导型的考试机制势必要求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核方法从传统的笔试转变成机考,即在考试系统中嵌入各种与知识点、技能点相关的常用软件(Word、PowerPoint、Excel等),供学生运用这些工具软件去解决各种应用问题,更真实地反映学生对知识点、技能点的掌握情况,更客观地评价每一个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水平。同时,机考可促进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也使得出题、评卷中的人为因素大大减少,要求学生只有自觉、主动地进行上机学习和训练才能通过考试,不能靠背答案来应付考试。另外,考试系统的自动阅卷、试卷综合统计可以极大减轻教师评卷及试卷分析的负担,降低考试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2]。
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机考的条件
1.1考试系统的选型
目前,基于计算机网络体系的机考系统很多,但并不一定适合高等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试。
一个完善的考试系统需要同时具有题库管理、学生信息管理、试卷信息管理、过程监控、在线阅卷、系统设置、权限管理等一系列功能,融合传统考试所涉及到的工作,能够真正实现学生通过网上学习及时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以发现不足,使得学生学习效率得到很大提高。而考试系统中题目生成、试卷提交、成绩批阅等都可以在网上自动完成。只要形成一套成熟的题库就可以实现考试的自动化。这样一来,教师所要做的只是精心设计题目、维护题库,而不是组织考试和批阅试卷,从而大大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试采用新为软件的SmartExam 2009在线考试系统,该考试系统具有以下功能:
1) 支持丰富的题型、批量的试题维护(支持Word、Excel和文本文件的试题批量导入功能);
2) 支持智能组卷、试卷的自动和人工混合评判、成绩的多维统计分析;
3) 支持多重属性设置、高并发用户(>2 000 人/次),考试监控完善;
4) 具有防作弊功能、较高的网络容错能力、良好的扩展性能,安全稳定性高;
5) 单元测试及知识点练习功能。
1.2配套资源建设
一套完善的考试系统仅是机器考试的基础,我们还需要进行各项软硬件资源建设。
1) 试题库资源建设。试题库中的试题不仅要保证试题的正确性,考虑题目的难度值,还需考虑试题分布、试题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知识点的实际关联,题库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是实现机器考试的先决条件。
2) 人力资源建设。从传统卷面考试到过渡到机器考试,监考人员对考试方式认识不足,无法应付机考的各种异常情况。
3) 机房设备资源。根据每场考试人数建立一定数量的机房及设备,机器考试对软、硬件设备稳定性要求较高,考前需对客户端做好环境检查;在机房资源相对紧张时,需合理安排考场,确保每个考场有5%的备用考试机器。
2机器考试的实践
2009年,我校对大学一年级非计算机专业近4 300名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闭卷、统一时间的机考,由于本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被划分为两大模块――计算机基础和Office应用,因而考试试卷也是分开组卷。考生只需进入考试机房,在考试过程中,完成一个模块的试卷后提交,立即就可以开始下一个模块的考试。
2.1考试组织
由于首次使用的该考试系统,为了保证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正式考试的顺利进行,在正式考试前一个星期,我校进行一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模拟考试,一方面测试考试环境、考试系统、题目的难易程度和出题量是否合适等,另一方面使考生熟悉考试系统的操作。我们结合模拟考试情况制定并完善一套符合我校计算机机器考试的组织方案(表1)。
2.2组卷策略
计算机基础模块和Office应用考试试卷题型分布及评分标准分别见表2、表3。
2.3机器考试的效果分析
通过机器考试实践,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都有较大提高,我们对参加机器考试实践的学生分别做了问卷调查、访谈等[3],并结合考试系统的试卷分析功能(图1、图2)进行分析。
试卷分析显示,计算机基础模块的机考成绩(试卷总分:100分。平均分:73.32分。最高分:98分。最低分:37分。难度系数:0.267。区分度:0.339。
标准差:10.430。分析结论:难度等级为高;区分度等级为好。)及Office应用的机考成绩(试卷总分:100分。平均分:74.99分。最高分:97分。最低分:42分。难度系数:0.25。区分度:0.319。标准差:10.168。分析结论:难度等级为高;区分度等级为好)呈正态分布,标准差也在正常范围内,实际成绩与命题标准基本符合。考试分析说明学生较好地掌握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理论知识,较为熟练地掌握了常用软件(Word、PPT、Excel)的应用,达到了本门课程要求。
我们通过访谈、问卷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机器考试的态度和感觉。调查显示:学生对机器考试持肯定态度,反映较好,认为机器考试可以比较真实地反映考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及软件工具的掌握程度。我们通过对考生适应度调查发现,学生对机考是适应的,但不主动、上机训练少的学生对操作题的适应度则较低,也有学生认为考试中个别试题存在歧义,在考试过程中少数设备还存在故障问题等。
2.4机器考试实践的启示
此次计算机应用基础机器考试实践是非常有益的尝试,从传统卷面考试到机器考试的转型,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常用软件应用水平的熟练情况,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学生偏重死记硬背、不注重动手能力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对软件应用更加重视,特别是偏远地区学生,学习兴趣高涨,有利于学生对其专业应用软件的学习应用。计算机应用基础机器考试相比传统的笔试考核方法,可以提高考试及办公自动化水平和管理水平,降低考试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在机器考试前教师要花费很多时间去建立符合教学要求的题库,但从长远角度考虑,机器考试是省时省力、简便易行的,避免了传统考试中的主观因素,促使了教学与考试的规范统一。机器考试客观公正、资料易于保管,便于统计分析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增加了考试的可信度。
3计算机应用基础机器考试改进
经过一轮的机器考试探索与实践,我们在不断地学习、总结问题和经验的基础,下一步准备作如下改进:
1) 建立题库审核小组,确保题库的正确性及有效性;
2) 对接广东省计算机等级考试题库,引导学生参加省等级考试;
3) 建立完善的培训方案及异常处理方案;
4) 建立学生单元测试、模拟测试等考练结合模式,分散考试,降低考试负荷,提高工作效率;
5) 进一步完善的考试组织方案,合理安排考试时间、考场分布,严格做好考前环境检查;
6) 联系软件开发商,改进考试系统部分功能,完善考试系统的稳定性。
4结语
随着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革以及学校倡导的教考分离与题库建设趋于标准化,其测试的手段也在不断发展,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机器考试已显示出巨大的优势。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许多高校已经全面实行机器考试,该考试方式并逐渐成为学生学习测评的主流。此次我校进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机器考试实践效果比较理想,但有些细节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机器考试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 赵颖,任永昌.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考试方法改革的思考[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08,10(5):108-110.
篇5
关键词:微课 开放教育 计算机应用基础
【中图分类号】TP3-4
一、 什么是微课
在国外早已有了“微课程”(Microlecture)这个概念,它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秋首创的。后来,戴维・彭罗斯被人们戏称为“一分钟教授”(the One Minute Professor)[1]。现今热议的微课程概念是2008年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员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员在线服务经理David Penrose提出的[2]。他提出建设微课程的五步骤 :罗列教学核心概念 ;写 15-30 秒的介绍和总结, 为核心概念提供上下文背景; 录制长为 1-3 分钟的视频; 设计引导学生阅读或探索课程知识的课后任务; 将教学视频与课程任务上传到课程管理系统。
微课不是微型课程的简称,而是微型视音频课程的简称,因此,它是以教学视音频为主要载体的简短的完整的课程教学。微课是围绕某个学科知识点、教学主题或者专题、例题习题、疑难问题、考点归纳、实验操作、教学经验等进行的简短的(中小学10分钟以内,高校10-20分钟以内) 完整的教学活动及相关辅教学资源( 教学设计、素材课件、练习测试、教学反思等) 的有机结合体。
二、 电大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及要求
(1) 很强的操作性和理论性特点
电大开放教育本科所有专业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基础课(即必修课)是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网络教育实行全国统一考试的4门公共基础课之一。该课程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理论性特点(因为最终考核是无纸化考试,由40%的单选理论测试部分和60%实际操作测试部分组成)。
计算机应用基础涵盖了计算机基本应用的各个方面,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7 操作系统及其应用、Word2010 文字编辑、Excel2010电子表格、PowerPoint2010电子演示文稿、计算机网络基础、Internet的应用、计算机安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九部分内容,其中Win7 操作系统及其应用、Word 文字编辑、Excel电子表格、PowerPoint电子演示文稿、Internet的应用,不仅涵盖大量的知识型内容,更重要的是操作型内容也集中在这部分,因此这部分的学习将是教师讲解的重中之重,剩余的三部分大多只是知识型内容为主。
(2)教学对象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
近年来.由于各地区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不平衡,新人学的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少数学生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他们对这门课的学习没有压力;大多数学生在入学前仅限于文档的简单编辑,基础知识仍然未达到计算机教学的目标:还有少数来自边远山区的学生.计算机知识几乎是一片空白。新生入学时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就呈现了很大的差异,他们想获取知识的要求、程度自然也不同。
三、 微课在电大开放教育本科各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优势
(1)微课较短的教学时长能够充分抓住开放教育成人学生的学习兴趣。
微课教学中,由于其教学时长较短,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精彩地呈现教学重难点,所以能够在成人学生注意力较为集中地时间段内充分地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微课教学就避免了长时间枯燥的讲说给学生带来的枯燥感,从而使《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效率得到充分地提高。
(2)微课的视频呈现形式能够方便成人学生在课下进行自主学习。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包含的内容较多而且系统性较差,开放教育成人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难免会出现有部分问题听不懂的状况。在这种状况下,电大开放教育成人学生在课下就可以通过观看微课来对重难点内容进行再学习,在对重难点内容理解之后就可以带动对其它相关问题的理解,进而完成对课堂学习的补充。而在成人学生因事耽误课堂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观看微课来进行补课,这样就弥补了成人学生在课下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无人指导的缺陷,实现了成人学生在课下的自主学习。
四、 微课在电大《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1)微课的制作。由于电大开放教育成人学生相对于普通高校的学生来讲,知识基础较差,所以在《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的制作过程中应该首先考虑到要使微课的内容浅显易懂。在微课制作的过程中,应该尽量使用通俗的语言、形象而贴近生活的事例来阐释知识内容,方便学生的理解。同时,可以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语言的应用等来拉近学生与课堂之间的距离,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通过设置有一定难度而又不超过学生能力范围的讨论题目或者问题等来激发学生的挑战心理,提升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
(2) 教在课后将微课内容上传至学习平台或者直接下发给学生,以供学生课下学习。微课提供的自主学习机会是其主要特点之一,如果教师只在课堂上使用微课,而不将微课内容与学生进行共享,就会造成微课资源的浪费。[3]
所以,教师一定要在课后通过将微课内容上传至学习平台或者将微课内容直接下发给学生来供学生在课下进行自主学习,既能够弥补学生在课堂上对重难点问题认知不足的缺陷,又能够使学生对刚学习到的新鲜知识进行巩固,形成知识系统,一举多得。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微课自身的特点能够充分地弥补在电大开放教育推行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的不足,既能够充分地提高成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吸引成人学生的注意力,最终达到提升成人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所以,我们在应用微课开展电大开放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过程中,应该从微课制作、以微课为中心进行系统教学以及微课共享等三个方面来入手开展,充分发挥微课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14.
[2]Shieh D. These lectures are gone in 60 seconds [J]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2009 ,55(26) : A1 A13
篇6
高职统考由省教育考试院制定考试大纲和组织命题。统考科目为“3+计算机应用基础”。“3”为语文、数学、英语,每科满分均为150分,计算机应用基础为理论知识考试,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语文为150分钟,数学、英语均为120分钟,计算机应用基础为60分钟。
2013年高等学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在机械类、电子类、计算机类、会计类、建筑类、护理专业开展以技能考试为主、文化考试为辅的技能高考试点工作。考试内容分文化综合和专业技能两部分,其中文化综合200分,包括基本常识(20分)、语文(90分)、数学(90分)三个部分;专业技能为考核实际操作,满分为200分。
录取批次
今年录取批次分为提前批本科、第一批本科、第二批本科、第三批本科和提前批高职高专、第四批高职高专(一)、第四批高职高专(二)。
常规录取从7月11日开始,按以上批次依次开展录取工作,8月20日结束。高职高专补录时间为9月24日至9月29日。
提前批本科录取:军事、公安、司法、安全院校(专业)等,免费师范生,国防生,艺术和体育类专业,部分航海类专业、小语种专业和空中乘务专业,经省招办同意的其他院校(专业)。
艺术本科专业分三个时间段录取,即艺术本科(一)[z1] 、艺术本科(二)和艺术本科(三)。
填报志愿
6月25日至6月28日,全省考生集中填报志愿。填报提前批本科(含艺术和体育)、提前批高职高专(含艺术和体育)、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院校(专业)志愿;填报招收中职毕业生的本科和高职高专(含艺术)院校(专业)志愿;填报高水平运动员和艺术特长生志愿,以及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和西藏班等志愿。
篇7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计算机知识的入门课程。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作为人类最重要的现代化辅助工具,已经被广泛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能否熟练使用计算机进行工作、学习与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工作效率的高低、知识获取的多少甚至生活质量的好坏,企业也对高职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不仅培养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的不可缺少的基本技能,更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和改善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该课程的影响力较大,受益面广,是学院重点建设的课程之一。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以证代考实施的意义
“以证代考”是指通过引入外部权威和标准化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来代替原有的学校内部考试,其本质是改变课程的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业成就的一种考核评价手段,是职业院校落实“双证书”(学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有效途径。学院作为国家骨干示范院校,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职业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推动高职教育“双证书”制度的实施,自2011级学生开始,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全面推行“以证代考”的评价方式,取消自主命题的校内期末考试。经过多方考量,学院最终选择由陕西省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统一命题的计算机操作员认证考试,考试合格后换取课程成绩和学分,同时获得计算机操作员证书(四级)。同时,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省级精品课程,多年来推行项目化教学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建设了一套相对完善的课程教学资源库,在此基础上,以证代考的实施促进了课程的职业化,彰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以证代考的实施举措
在全院范围内实施以证代考,必须要有各方面的配套改革措施、规范的教学政策和条件来支持和保障。
1.由教务处、技能鉴定站和教学院部等三个部门分工协作,制定出一套严格的管理程序。教务处出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学生成绩管理办法,负责学生考试成绩置换和学分认定;技能鉴定站负责认证考试的各个环节,从网上报名、信息审核、安排考场、监考、上报省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到最终的成绩公布;教学院部负责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部门间既分工明确又相互协作。
2.调整教学计划,修订教学大纲,把职业资格考试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融入日常课程教学之中,课时数由原来的周课时4学时增加到6学时,加大学生机房实训课时。
3.组织任课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参加认证考试,获取证书。教师持证上岗,这个环节缓解了任课教师资质参差不齐的状况,加强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
4.学院出台社会化考试奖励措施,把计算机操作员取证率与任课教师质量考评及津贴挂钩,按照学院技能大赛奖励办法对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颁发荣誉证书,以此促进师生对待考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学期末统一组织鉴定考试。在陕西省技能鉴定中心的直接指导下,教务处和计算机教研室等部门的协助下,由技能鉴定站具体组织实施,整个考试过程组织严密,考场秩序井然。学生参加校外或个人组织的职业资格考试学院不予认可,维护了证书的严肃性和公正性,杜绝花钱买证的现象。
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以证代考的实施成效
在教学工作中,课程考核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和重要手段,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相较于传统的校内考试,“以证代考”一方面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水平,另一方面持有职业资格证书更能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1“。 以证代考”使教与学的目标明确并且统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作为公共基础课,开课班级人数众多,授课教师需求量大,势必存在教师资质差异大、教学随意性大的问题,“以证代考”使教学的目标明确、统一,解决公共基础课的一个教学难题,并且改变了传统的考试模式,实行教考分离。学生使用技能鉴定题库的试题考试,其难度和可信度都远远超出校内自主命题,使得教师的教学压力加大,迫使他们不断学习、钻研业务,提高自身素质。对于学生,“以证代考”明确了他们的学习目标,解决了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
2“。 以证代考”,有效落实了学院“双证书”制度,改善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从2011级实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以证代考以来,学院已经有15000名学生参加认证考试,各次考试一次取证率如图1所示。由数据统计可以看出,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一次取证率逐年递增,最高可达到87%,因各种原因没有通过考试的学生,也会自觉地在后面的考试中进行补考,直到通过考试,这无形中培养了这部分学生持续学习的能力。通过对2011级和2012级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学生普遍反映:在求职过程中,计算机证书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为自己的择业添加砝码。
五、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以证代考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以证代考”的考核方式的确克服了传统考核中的诸多弊端,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很多问题。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发挥以证代考对教学的积极作用。
1.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零起点与非零起点的矛盾,而且课程师生比较高,这也是公共基础课的共性问题,恐怕是会在很长时间内一直存在的一个难题。 2.试题库内容陈旧,更新缓慢,教学软件版本陈旧,考核的知识与技能要求跟不上市场的需求,使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大打折扣,因此“证”的选取一定要与时俱进,才不至于浪费师生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学校的[!]宝贵资源。
3.由于课程成绩认定完全取决于认证考试,使得平时考勤及作业情况无法体现在课程考核中,所以部分任课教师对学生的平时监管松懈,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课程成绩仅仅取决于认证考试成绩的做法有利也有弊,那么找到一个行之有效又能二者兼顾的考评方法,会更有利于改善课程的教学效果。比如,课程成绩可由认证考试成绩和平时过程性考核成绩按一定的比例折算而成。
4.针对考评模式的改革,课程缺乏科学系统的设计,课程标准和职业标准不能很好地融合,导致任课教师为了追求高取证率,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完全被题库的试题汇编所左右,致使课程原本推行的项目化教学和一体化教学模式流于形式,这样教学的结果是学生会做题却不会灵活运用,通过了认证考试却完成不了实际工作,而且把原本生动有趣的计算机教学演变成枯燥无趣的应试教育,扼杀了学生学习计算机技能的兴趣和积极性。这是“以证代考”最致命的弊端,必须予以重视并给予纠正。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处理好计算机基础教育和计算机认证考试两者之间的关系,绝不能为了考试而教学,应该针对实际情况摸索出适应市场需求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方式,才能充分发挥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育教学潜能。
篇8
关键词:学习资源 网考 教学模式 实践
广播电视大学是培养本专科人才的院校,根据国家教育部的要求,《计算机应用基础》成为开放教育本科各专业公共基础课。开放教育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主的开放式教学,计算机基础知识好坏和应用能力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质量和学习兴趣。所以《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习尤为重要,成为远程开放教育学生“宽进严出”办学理念学习的“敲门砖”。如何更好让学生掌握和应用计算机知识,并能顺利通过全国统一网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一、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开放教育是以学生自学为主,以教师辅导为辅,利用多种媒体进行教学的一种教育模式。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师充当导演的作用。在学生和学习资源之间进行选择和综合利用,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支持服务,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1.多种资源优化法
(1)优化学习资源。《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学习资源最丰富的一门课程。文字教材、配套CAI自测光盘,中央电大的直播课堂、省电大教育平台的课件,平时作业评价等。对于工学矛盾比较大的开放学生来说,搞得一头雾水。很难面面俱到查找最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
(2)合理分配学习小组。打破专业特点、年龄差距进行强弱分组式方法。计算机专业学生一般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基础,因此接受能力强的学生与文科类专业学生分在一组;年龄轻接受快的与年龄稍大的分在一组。计算机是操作性强的课程,如果要通过看书自学,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只要别人稍加指点就轻而易举学会。小组的互助学习为计算机学习安上了“助力器”。
(3)面授辅导时少讲多练。《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基础知识部分学生自学完全可以掌握,面授辅导时只重点讲解难点。例如:二进制与八进制、十进制和十六进制相互转换。Word、Excel、PowerPoint操作性强的办公软件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演示讲解,边讲边练。
(4)制作丰富的教学课件。课件制作注重实效性,不要过分追求形式效果。逐渐引导学生达到“了解、掌握、应用”三个步骤的学习目标。多与计算机教学内容相关的网页或网站做适当的链接,丰富教学内容。课件中将操作过程制作成图片,方便学生学习。重点部分、特殊按钮做特别标注。
2.教学互动法
共享的网络平台可以使学生和学习内容交互,学生和学生交互、教师和学生进行交互,互相从知识的不同侧面进行讨论与交流,更加全面的认识问题。教师的辅导答疑方式可分为实时性和非实时性两种,合理利用好多种交互方式,是完成开放教育教学辅导的重要手段。
(1)教学平台的非实时性互动。开放教育从中央电大到省电大到市级电大设“三级”教学平台,教学平台的课程讨论区是《计算机应用基础》发贴的重地,要求每位学生必须在本级教学平台发三个关于学习内容的帖子,每帖必答。
(2)自建博客的非实时性互动。老师和学生创建教学博客构建交互平台,个性化的教与学得以充分展示;教学与学习心得,学习资源达到共享。根据不同专业设立不同的讨论题目。
(3)QQ的实时性互动。利用QQ实时聊天功能,解除学生没有围墙的大学所产生的孤立感,体会到“开放不放开”的教学特点。利用QQ“传输文件”功能,传送学习资料。运用QQ进行多人会话,完成课程实时讨论。利用QQ的音频功能,进行一对一、一对多的个别化指导。
二、任务驱动法加强实践教学
只有实践环节才能培养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制定具有科学性、目标性的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1.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实践任务。创建应用性强,操作简单,容易理解知识点为实践内容。学生很容易找到成功感,激发学习的热情,从而进行更深入探究。例如:上机实践Word文字处理时先从最简单汉字输入;然后进行字体、字号设置等简单格式设置。初学者很容易学会消除对计算机的高不可测的一种恐惧感。
2.制定具有层次感的实践任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把计算机的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制定在任务中。通过解决身边的一些现实问题来实现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例如:利用Excel设计“工资表”,首先简单要求设置字体、字号;接着涉及到单元格的合并、格式数字的设置,最难的是数据的汇总计算,利用编辑公式来完成。通过实战性任务的练习,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
三、搞好网考前各项准备
1.强化训练熟悉网考
计算机网考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唯一的途径就是勤于上机练习。
(1)熟悉网考软件系统的界面。下载“全国网络学院统考练习系统”或者使用教材的配套光盘,反复练习两种媒体,轻松掌握考试界面、题目类型和答题方法及考试时间。熟悉里面的每一道题,做到人人练习,道道过关。
(2)熟悉各种题型操作步骤。网考只有选择题和操作题两种,选择题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操作。反复多次记忆、上机反复测试才能成功。操作题按要求的步骤一步一步完成,只要有一个步骤出错,整道题为零分。要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每一个练习任务,不断提高操作速度,减小答题时间,确保在规定时间内答完。
(3)注意事项:首先,勤于保存操作,确保操作生效。由于试题的操作部分多由几个小步骤组合而来,相互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所以在解答此类考题时,要养成边做边保存的习惯。不保存答题无效。其次,注意路径的选择。初学者很难理解计算机操作过程中路径的问题,操作的内容必须是在规定的路径里完成的。
2.网考心理疏导
学生习惯于传统的考试形式“一支笔,一张纸”,对于网考学生会存有一定心理障碍,主要是网考中软件操作人机对话内容,反应迟钝,操作时无所适从,不知从何下手。还有学生通常用计算机时是把它当作娱乐和消遣的工具,往往坐在电脑面前就习惯性地放松下来,所以参加网考的时候缺乏一种紧张感,注意力分散。或者因为不适应网考而造成心里紧张,原本会的题,操作起来速度缓慢,在规定时间内未答完题,不能通过网考。为了解决这个障碍,必须要进行事先演习,认真完成强化训练。同时多与同学和老师交流网考情况,减小恐慌情绪,解除思想负担。
参考文献:
[1]朱兴宇.高职院校计算机实践课程教师角色变化[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6).
[2]徐皓.试论远程开放教学模式研究试点和建构维度[J].中国远程教育,2004,(3).
篇9
考试时间
海南2018年4月份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将于4月14日至15日举行。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统考时间为每年的4月份和10月份各举行一次考试,上半年的考试时间为4月份第三个星期六、星期天;下半年的考试时间为10月份的第三个星期六、星期天。
英语听力、口语、口译与听力的考试时间由海南师范大学自考办(65815993)安排。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实践)考试时间为每年的10月份,由海南大学自考办(66188895)安排。其它实践性的考试时间由各主考学校安排。
考试方法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按专业开考,考试生根据所报考专业计划,参加相应课程的考核,取得合格成绩的课程,直至取得该专业所有课程的合格成绩,总学分达到毕业学分要求,并思想品德鉴定合格后,由考生提出申请,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审核、颁发的相应的毕业证书,主考学校在证书上副署。
自学考试的理论知识考试(笔试)和实践性环节考核,均为结业考试。考生必须在理论课程合格后方可报考相应课程实践性环节考核。理论知识考试和实践性环节考核均采用百分制计分,以60分为及格。每次考试的成绩考生可通过海南省考试局网站查询。
考试不合格者可以参加该课程的下一次考试,次数不受限制。
篇10
关键词:网络教育 统考 现状 问题 对策
自1999年开始试点后,我国网络教育获得了蓬勃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但教学质量等问题也随之凸显。为了进一步加强网络教育规范管理,确保网络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下发教高厅[2004]2号文件,决定对2004年3月1日以后注册入学的试点普通高校本科层次网络教育的学生实行部分公共基础课全国统一考试(以下简称统考)。经过2005年两次试点,统考于2006年全面展开并跃居同年中国现代远程教育十大新闻榜首。本文针对统考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展开分析。
一、统考的发展现状
统考由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成立的全国高校网络教育考试委员会组织落实,日常工作由下设的办公室具体负责,考务工作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现代远程教育校外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奥鹏远程教育中心承担,阅卷工作由北京、沈阳等八个考区办公室负责。全国统一大纲、统一试题、统一标准的统考课程包括《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语文》和《高等数学》四门,其中,除《计算机应用基础》以外,其余课程均按照不同学历起点和专业类别分A、B、C三个层次。目前,经过几个批次的统考总体上表现出以下特点:
规模大,涉及面广。统考不仅涉及68所网络教育试点高校及其遍布在全国各地的学习中心,而且涉及中央电大奥鹏中心,西普科技公司,邮政储蓄、招商银行等多家银行。2006年参加考试的人数约为122万,2007年4月约为54余万。
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信息化管理。统考的信息采集,报考缴费,考场编排、准考证打印,视频监控,成绩管理等过程全部实现信息化管理。利用QQ群辐射各试点高校及省级电大进行信息实时传递及技术支持,不仅快捷通畅,而且及时到位。《计算机应用基础》成为目前我国实施的规模最大、通过互联网自动组卷,自动交卷,自动评分的计算机考试。目前,大学英语也逐步在向机考过渡。
考风考纪严明,违纪率较低。网考委[2005]1号文件《试点高校网络教育部分公共基础课统一考试试点工作管理办法》对考生违纪作弊的处理做出严格规定:有考试违纪行为的考生,其相关科目的考试成绩无效;有考试作弊行为的考生,当次考试全部科目成绩无效,并视情节严重情况给予停考1―3年的处理。代替他人或由他人代替参加考试者,取消统考资格。同时,由第三方――奥鹏中心承担考务工作有效地降低了考场舞弊的可能性。而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对部分考试现场的全程监控,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考试的公开、公正、公平。再由于多数试点高校将统考违纪率作为检验自身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加强考风考纪教育,因此,统考秩序良好,违纪率较低,2006年3次考试的违纪作弊率仅为千分之三点九。
二、统考的问题分析
1. 现有政策中的问题
目前统考还没有设置小语种考试,公共外语为非英语的学生,文件规定暂时考“大学英语C”,对于网络教育学生而言,其难度可想而知。另根据文件,管理学等类高起本层次的考生由试点高校统一决定考大学语文还是高等数学,而不是由考生根据自身优势决定,这与网络教育的个性化学习也不相适应。
教高[2004]5号文件规定,《计算机基础及应用》的免考条件为获得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及以上级别证书,但在实际审核中,试点高校面对学生提交的各种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很难把握究竟哪种可以免考。此外,网考委[2006]03号文件增加了俄语和日语的免考条件,但作为试点高校和学习中心存档的免考申请表至今没有随之更新。试点高校不再报送免考证明材料扫描件,为弄虚作假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2. 操作流程中的问题
随着统考报名缴费工作由试点高校承担过渡到由学习中心和考生个人完成,统考系统也逐渐走向成熟,很多功能设置在不断地向人性化方向改进,但仍有不完善之处:学生系统登陆账号和密码的查询权设置在试点高校网院,因为这个系统属于非常用系统,实际操作中有大量学生因忘记账号和密码无法登陆,增加了试点高校的工作量;系统报考选择A、B、C科目层次时缺乏必要的提示或限制,导致误报错报频繁发生,对于已经完成缴费的学生,需要网络学院以传真的方式书面申请修改,程序较为繁琐;统考考试费的发票由中央电大财务处送达试点高校的时间过于滞后,而发票送达各学习中心与学生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对于毕业学期参加统考的学生而言,往往在离校前拿不到发票,从而降低了统考的严肃性与可信性;系统没有设置当前每个学生、学习中心及试点高校统考最终成绩的统计与导出功能,不利于学习中心和网络学院了解多个批次的学生统考状态,深入细致地开展统考及毕业审核工作。
试点高校向所在省教育厅报送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审批数据时,统考正处于成绩复核阶段,对于申请复核的毕业生数据一般采取先报送,如果成绩不合格再向省里申请报废的做法,给毕业证书的审核与发放带来一定困难。
3. 实际效应分析
网络教育是一种宽进严出的大众化教育,统考加大了获得网络教育文凭的难度,无形中提高了网络教育的入学门槛,缩小了宽进的口径,提高了生源的质量。统考通过与否直接关系到能否按期毕业,这一利害关系激发了在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努力学生统考课程。考生个人网上完成报名缴费等相关操作以及计算机考试等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实践证明,统考有利于网络教育质量的提高,已成为检验试点高校教学质量,实现“严出”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作为国家级考试,统考是一柄双刃剑,在它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为了追求合格率,一些试点高校将原有教学计划中的课程改为统考课程,不仅打乱了教学秩序,而且降低了教学水平;还有一些试点高校将学历申请资格由专业课程平均分降低到统考课程合格,从而放宽了“严出”的口径。另外,对试点高校和学生而言,统考增加了他们的办学和学习成本,虽然不多,但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三、统考的对策分析
完善相关政策,使统考更加规范化。有关部门应根据网络教育的内在规律,以学生为本,结合其发展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现有政策中的不合理规定,细化或解释一些模糊规定。对于统考中不断出现的诸如大学英语A可否替代大学英语B的成绩等新情况、新问题积极调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予以规范,使统考工作始终有章可循。同时加强网络教育的年报年检制度和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多方面监控网络教育办学质量,减弱统考的负面影响。
改进管理信息系统,使统考更加人性化。改进系统注册功能,将账号和密码发送到考生登记的常用邮箱予以备份,或者将账号、密码查询权下放给学习中心,注册关联的修改权保留在网络学院,以解决考生遗忘账号和密码的问题,减少网络学院的工作量;增加系统统计功能,使网络学院、学习中心及学生多个批次的最终成绩(含免考)可以查询并导出;完善系统报考信息添加功能。在报考模块添加提示功能,因报考A和C层次的专业很有限,可以尝试通过改进程序控制或者减少考生误报现象;在免考模块增加证明材料扫描件上传功能,以加强免考环节的监督检查;尝试以电子发票代替纸面发票来解决发票延迟问题;将成绩复核纳入系统管理,即考生提交申请、学习中心报送、网考办汇总、反馈考区办复核结果等环节都在系统内完成,以简化流程,缩短复核时间;增设专门用于政策咨询的QQ群,对学习中心更换频繁的统考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其尽快掌握政策较好地开展工作。
理顺部门关系,使统考更加协调发展。统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纳入网络教育过程,必然与其他教育环节发生各种关系,如考生因统考在夏季未能按期毕业,即使秋季通过统考,也不能在年底毕业,只能等第二年夏季与下一届学生一同毕业。这些实际问题处理得好与坏直接影响到统考作用的发挥,影响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因此,需要各有关部门之间的积极沟通,协调发展。
增加财政支持,使统考更加顺利进行。统考大纲与教材的修订,系统的开发,考试题库的建立,考试的组织与试卷的评阅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有关部门只有关注并解决这一实际问题,统考各项工作才能有序开展。
总之,统考作为提高网络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举措,只有不断克服各种难题才能稳步发展成为规范化、人性化、现代化的国家考试,才能发挥其在网络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网络教育部分公共基础课全国统一考试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http://省略,2004-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