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有哪些大学范文

时间:2023-03-20 16:49: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厦门有哪些大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厦门有哪些大学

篇1

厦门五星级酒店前十名

1. 厦门五缘水乡酒店

厦门佰翔五通酒店位于五缘湾湿地公园,距离万达广场很近,地理位置还是十分不错的,最重要的景色特别好。

2. 厦门海丝艺术品中心佰翔琨烁酒店

厦门海丝艺术品中心佰翔琨烁酒店是知名五星级酒店,这家酒店在高崎机场附近,周边有红点博物馆,艺术博物馆等等。

3. 厦门牡丹国际大酒店

厦门牡丹国际大酒店这里可以看到海天一色,还有延绵的山脉,让你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4. 厦门鹭江·佲家酒店

厦门鹭江·佲家酒店位于厦门大学附近,定位度假酒店采用了热门雨林设计风格,这里距离珍珠湾很近。

5. 厦门凯裕美爵酒店

厦门凯裕美爵酒店交通十分便利,距离火车站只有几分钟时间,复式酒店客房真的非常受欢迎。

6. 厦门泛太平洋大酒店

厦门泛太平洋大酒店是厦门五星级酒店前十名之一,位于白鹭洲商圈,这里的休闲娱乐氛围浓厚。

7. 厦门大唐景澜酒店

厦门大唐景澜酒店在环岛路商圈,拥有多种客房种类,同时服务和环境一流

8. 希尔顿欢朋酒店

希尔顿欢朋酒店是国际连锁品牌,其中希尔顿欢朋酒店的特色美食很棒,软硬件基础设施齐全。

9. 厦门鹭江宾馆

厦门鹭江宾馆这里有厦门最好的海景房,一百八十度环景让你可以感受到大海的美丽风光。

10.厦门佰翔五通酒店

篇2

关键词:文献综述;研究生学位论文;继承与创新

文献综述是指在全面掌握、分析某一学术问题(或研究领域)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该学术问题(或研究领域)在一定时期内已有研究成果、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述而形成的论文,一般要对研究现状进行客观的叙述和评论,以便预测发展、研究的趋势或寻求新的研究突破点。

一、文献综述在研究生学位论文中的作用和意义

文献综述作为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重要环节,其作用在于介绍研究的现状,阐明选题设计的依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提出选题的创新之处。这样,既能反映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应用性,又可以使评审专家充分了解论文研究的价值,判断研究生掌握知识面的深度和广度。

(一)为学位论文的选题寻求切入点和突破点

对撰写学位论文的研究生而言,综述研究的直接目的在于分析掌握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确定学位论文的选题。研究生通过撰写综述,对不同研究角度、方法,不同研究设计,特别是不同观点进行分析、比较、批判与反思,可以深入了解各种研究的思路、优点和不足,在掌握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寻找论文选题的切入点和突破点。首先,从对现有研究缺陷的分析中寻找问题;其次,可以通过对不同甚至是矛盾观点的比较寻找问题;再次,研究生可以结合自己的思考或实践经验寻找那些尚未引起研究者注意的问题;最后,可以尝试运用其他学科的理论或方法研究问题。

(二)为课题的研究寻求新的研究方法和有力的论证依据

文献综述是跟踪和吸收国内外学术思想和研究的最新成就,了解科学研究前沿动向并获得新情报信息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我们掌握国内外最新的理论、手段和研究方法。从已有的研究中得到的启发,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论文深入研究的新方法、新线索,使相关的概念、理论具体化,而且可以为科学地论证自己的观点提供丰富的、有说服力的事实和数据资料,使研究结论建立在可靠的材料基础上。

(三)避免重复研究,提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有专家估计,我国有40%的科研项目在研究前其实在国内外已经有了相关成果。重复研究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将导致科研本身长期处于低水平的状态。文献综述的作用就在于充分占有已有的研究材料,避免重提前人已经解决的问题,重做前人已有的研究,重犯前人已经犯过的错误。

二、文献综述对论文研究继承性与创新性的体现

(一)研究生学位论文应具有继承性与创新性

学术研究本质上是一种创新活动:创新是对现有研究不足的弥补或突破。任何研究课题的确立,都要充分考虑到现有的研究基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研究的趋势以及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的可能性。但创新不是空穴来风,创新是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每一种创新都是在其独有的遗产继承基础上的再创造。因此,学术研究的创新具有历史继承性。

(二)文献综述对论文研究继承性与创新性的具体体现

就某项具体的研究而言,文献综述起码要解决以下基本问题:一是要体现哪些人做了微观研究,哪些人做了中观研究,哪些人又做了宏观研究。这三个层次的研究是齐头并进的,还是分阶段依次递进的;彼此是相互孤立的,还是藕合关联的。二是要体现哪些人做了原理性研究,哪些人做了原则性研究,哪些人做了制度性和政策性研究,哪些人做了技能性与技巧性研究。如果说,以往的研究只是聚焦或局限在某类研究或某些研究上,没有完成从原理到技巧的系统探索,那么还有哪些区域的研究是缺位的,这些区域是否函待研究或值得研究。三是要体现以往的研究整体上可以划分为哪几个阶段,不同阶段之研究各自具有哪些特点,彼此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性;后期研究是如何继承、突破和超越前期研究的;继续研究的起点或制高点在哪里,未来的研究空间如何拓展。四是要体现以往的研究有哪些优点或取得了哪些可资借鉴的成果,整体上还存在哪些不足,我们如何弥补这些不足。

(三)怎样通过文献综述实现研究论文的继承与创新

文献综述是为了明了过去研究的状貌,把握或占领当下研究的制高点,最终形成创新的研究成果。在撰写综述前一定要全面搜集资料,充分理解已有的研究观点,并用合理的逻辑将它们准确地表述出来,并梳理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动态,理清研究现状进展与困境,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成功的文献综述是批判性的或解释性的,是描述与解释、欣赏与批判、继承与发展创新的有机统一。

研究生应当通过对当前已取得的研究成果或研究文献进行“再研究”,全面掌握某一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找出某一问题的发展趋势,并通过文献综述体现某研究在该研究领域的继承及发展,进而通过对该问题的研究,实现在某领域研究基础之上的创新,明确研究成果的创新性。

三、结束语

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应通过文献综述找到研究的起点,但要力避过度依赖别人的研究成果。如果过分地依赖于以往的研究抑或某种理论与观点,最终将难以实现突破和超越,取得更大的创新性成果。然而,不少研究者尤其是硕士研究生,撰写文献综述之后,很难走出别人的思维框架,总是不自觉地重复别人已做过的研究,复述已有的学术观点或思想。另外,还有不少研究生喜欢或习惯于在别人做过大量研究的领域选择学位论文主题。在这些人看来,在已有相当研究基础的研究领域选题,可借鉴的研究成果多,研究起来相对比较容易。如此种种,无疑都是对以往的研究过度依赖的表现,不利于学术创新和研究领域的拓展。

参考文献:

[1]王琦.撰写文献综述的意义、步骤与常见问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1

篇3

推荐人物一:石文年,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文艺理论家。著有《厦门饮食》,将厦门饮食文化与厦门地理人文结合呈现。

推荐人物二:石含章,在厦门生活了很多年由衷热爱美食的自由人。

问卷

1、在厦门,什么类型的小吃店/摊会让人排队?

石含章:厦门的传统小吃总是和最受欢迎的某一摊点的店名或主人名字连在一起。或由创始人活招牌坐镇,或由其子女经营,这样的小吃店门口总是排长队。街头巷尾经常能看见食客手里举着钱,却耐心等待店家慢条斯理制作美味的场面。

石文年:味道好。东西好吃,就算环境杂乱点厦门人也不在乎。

2、本地食客(游客)分别喜欢什么类型的小吃店/摊?

石含章:厦门是小城,人情味浓,老顾客和店家很多都成了朋友,有店家为了顾客考虑,多年来尽力压低价格,3、5块钱就能让顾客吃得满意,这样的小吃店在厦门有很多很多,也许并不出名,但本地人最喜欢这样的店家,隔三差五都要去光顾。游客喜欢的小吃店,往往是名气较大的,其中既有老字号,也有近年来才被媒体热炒的店,但大都有不错的出品。

石文年:本地人还是喜欢老店。游客朋友则大多喜欢精致一点,位置也不太偏的店。

3、这些小吃店哪些方面最吸引人?哪些方面是你最不能接受的?

石文年:在保留自清末以来,混杂了南洋风的闽南民间饮食味道方面,厦门的小吃比大菜起了更大的作用。因为小吃对店面、器具等没有太多要求,所以易于流传,这是最吸引人的一点。比较不能接受的是现在小吃店大多使用一次性餐盒,虽然更加卫生,但在老厦门眼里总是少了点韵味。

石含章:没有哪些方面是我不能接受的。最吸引人的是许多继承人都接过了老一辈的班,继续提供传统美食。

4、厦门城市规划的发展对这些小餐厅有什么影响?

石文年:主要是迁移。很多名小吃店一迁再迁,老顾客都找不到现址。

石含章:我觉得总体影响不大。

5、你觉得这些人气小店最可贵的是什么?

石文年:传承。厦门小吃店大都是家族经营,后辈视长辈的一手独门绝技为骄傲。如此,手艺代代相传,非工业化、非标准化反而使得老味道较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石含章:坚持。几十年如一日的神话,也只有小吃店能够做到了。

推荐名单:

1、吴再添小吃店

禾祥西路的吴再添小吃店由年过八旬的厦门小吃名师吴再添亲自主理,经营厦门传统地方风味小吃。吴再添老人制作售卖卖小吃已有60年历史,已形成“吴再添小吃”的金字招牌。其代表性名小吃有:虾面、芋包、油葱等,以吴再添姓名命名的上述名点分别被认定为“中华名小吃”和“福建名小吃”。

地址:厦门市思明区禾祥西路美湖路口(美湖路25号)

电话:0592-2057789

人均:10元

推荐理由:从解放前就在吴再添那吃小吃的老厦门人,许多人数十年来一直光顾,风雨不改。

2、黄则和

“黄则和”始创于20世纪40年代,已过世的黄则和老先生早期由手工作坊经营,因其制作的花生汤等小吃风味极佳,深受老厦门人的喜爱和青睐。后落址于中山路,并于2004年正式改制为民营企业。近年来“黄则和”加入了厦门市早餐工程,目前已在全市布下1000多辆早餐车,极大丰富了市民的早餐选择。

地址:厦门市思明区中山路22-24号

电话:0592-2024670

人均:10元

推荐理由:“黄则和”花生汤十分香甜,但不爱吃甜食的人可能会喝不惯。

3、邵子牙

邵氏一族从清朝光绪年间发明制作了猪肉丸子,并因进贡给光绪帝而得名贡丸,发明人是邵子牙老先生的祖父,晋江厨师邵维坤。其贡丸有弹性、很爽口,滋味感十足,其上等肉质和酱醋油盐的细腻在口舌间融化,低眉一瞥,则可见屡屡热气蒸腾而出。再就一口汤,顿感快意,禁不住道一句:赞!

地址:厦门市思明区定安路34-36号

电话:0592-2077787

人均:20元

推荐理由:“邵子牙”贡丸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饮食业中罕见。

4、四里沙茶面

位于湖滨四里菜市场内,店面很小,但从早到晚,生意都非常好。除了汤头的鲜美和用料的新鲜,服务员的记忆力之好也是非常出名,甚至还因此上了报纸。高峰期那么多客人点的那么多小料全记在脑海里,复述起来就跟念Rap似的毫无差错。四里的沙茶面一碗就可以吃到饱,消费不高,味道却正宗,每份3元至10元不等,满足了大众的需求。

地址:厦门市思明区湖滨四里14之3号

电话:0592-5141186

人均:8元

推荐理由:是厦门现在最著名的沙茶面双星之一。

5、1980烧肉粽( 别名朱氏烧肉粽)

厦门老牌肉粽名店,店内的加料烧肉粽远近闻名,加了香菇、五花猪肉、鸡蛋、虾干、粟子等,糯米也很粘口,蘸着酸辣酱,配着闽南风味的汤,吃得人眉开眼笑。店面很小,只有两三张桌子,食客想吃没地儿,店家就告诉你“不好意思,没座位了”,吃不吃由食客选择。

地址:厦门市思明区中山路353号

电话:0592-2032869

人均:5元

推荐理由:肉粽每天都供不应求,几乎没有不排队的时候,没有耐心的朋友建议外带。

6、局口街阿卿薄饼

阿卿薄饼在局口街的入口处,从中山路往局口街(就是女人街)一拐就到了。虽然小的连店面都没有,但名气却很大。不仅厦门人经常来这里打包回家,不少游客也从各大旅游攻略中得知而慕名前来。

地址:厦门市思明区中山路的横街,局口街入口处

电话:没有

人均:2元

推荐理由:薄饼都是现买、现包、现吃,传统味十足。

7、莲欢海蛎煎

位置很难找,从中山路的横街局口街进入,走60米后会在右手边看见一个窄得类似一线天的巷口,上书“局口横街”,侧身往里走就能见到。莲欢海蛎煎小吃店的前身是老新南轩巷口海蛎煎,已有20多年历史,后来拆迁了搬到局口街横巷口内。

地址:厦门市思明区中山路局口街局口横巷

人均:10元

推荐理由:店家兄妹这么多年一如既往地在坚守品质。

8、西门土笋冻

西门老板廖天河的手艺是从他父亲家祖传而来,历史已超过70年。据说,当年廖家父亲从肩挑担子卖起,经常在中山公园西门歇脚,很多吃上瘾的人常常去那儿找到他,习惯性地把他的土笋冻叫作西门土笋冻,等他后来开店时,自然就用了这个称谓作店名。现在是夫妻俩在经营,一个在家里手工生产土笋冻,一个在店里卖。每天都能卖出 100 多斤。店面很小,屋内也有桌子,但食客们大多喜欢坐在门口树荫下的小矮桌旁。傍晚时分,小店就关门了。

地址:厦门市思明区斗西路33号(近中山公园西门)

电话:0592-8650170

人均:10元

推荐理由:这家的土笋冻最具厦门草根美味的精神。

9、叶氏麻糍

鼓浪屿叶氏麻糍的创始人叶成屋,自幼向家人学手艺, 1935年只身来到厦门,肩挑食担,走街串巷,以卖麻糍为业。今天的叶氏麻糍已有百年历史。每天清晨,店家就会拉出摊车下面的抽屉,取出糯米糍粑,裹入花生碎、黑白芝麻碎和糖粉混合成的馅料再揉成团,滚上一层黑芝麻粉,一份“麻糍”就做好了,甜而不腻,糯而不粘,一元钱,就让海岛上往来的人们有了一个香甜的回忆。

篇4

6月中旬的连日阵雨,暂时缓解了福建省厦门市的酷暑天气。通往厦门市政府的交通主干道厦禾路,一如既往地车水马龙,看上去秩序井然。

但就在不久之前,6月1日,上万厦门市民曾自发在这里聚集,以游行的方式来表达对一个厦门市有史以来最大的化工项目的抗议。

“现在市民情绪基本稳定下来,就等区域环境评估的结果了。”厦门市政府新闻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财经》记者。

引发巨大争议的,是台资企业腾龙芳烃(厦门)有限公司(下称腾龙芳烃)投资的对二甲苯(PX)化工项目。据悉,该项目早在2004年2月就获得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立项,选址于厦门市海沧台商投资区。这一福建省对外合作重点工程预期总投资额108亿元人民币,投产后每年工业产值据称可达800亿元人民币,这近乎厦门市2006年GDP的七成。

2005年7月,该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获得国家环保总局审批通过。此后,2006年8月,征地拆迁以及筹备施工等,都迅速在海沧区展开。

但由于PX项目靠近众多居民区以及院校等人口稠密区,这一庞大项目的安全问题日益遭受各方质疑。

2007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赵玉芬发起、105名全国政协委员(包括6名院士)联合签名的全国政协会议“一号提案”就指出,离居民区仅1.5公里的PX项目存在泄漏或爆炸隐患,厦门百万人口面临危险,该项目必须紧急叫停并迁址。

进入5月下旬,随着工程推进,更多的信息通过媒体、网络、手机短信等渠道被披露,当地民众的反应也越来越激烈。厦门市政府随即于5月30日上午宣布,暂缓该项目建设。

6月7日,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对新闻界表示,国家环保总局从即刻起,将组织各方专家进行厦门市全区域的规划环评,就厦门市的环境承载能力、城市发展定位、总体空间布局、生态功能分区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综合性建议。若不符合规划环评要求,包括PX项目在内的重化工项目都将予以重新考虑。

然而,迄今为止的进展并不顺利,此次环评能否如预期那样在年底水落石出,仍是一个未知数。

《财经》记者从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司获悉,环保总局所派专家在厦门各地做了初步考察后,目前已返京。由于PX项目引发高度的社会关注,至今仍没有任何一家中介机构愿意承接厦门全区域环评。

近来坊间传闻PX项目可能将迁址到漳州市漳浦县古雷岛,但厦门市政府新闻办和项目投资方腾龙化工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均予以否认,表示在区域环评结果出来之前,“不可能做出迁址决定”。

种种迹象显示,这一事件或许不仅是对厦门市、更是对人们一度寄予厚望的环境影响评价体制的一次“中考”。

变形的规划

车过跨海大桥,就驶入毗邻厦门市区的海沧开发区。在开发区南部的腾龙芳烃PX项目工地上,《财经》记者注意到,才完成土方平整的黄土地一片空空荡荡,三台尚不及撤走的打夯机停靠在工地,其余施工车辆以及大部分机械、建材等都已不见踪影。

腾龙芳烃一位中层管理人员告诉《财经》记者,PX项目正式宣布缓建后,作为项目投资方,腾龙方面已在配合环保总局牵头做的区域环评前期工作。

海沧是一个面积约155平方公里、居民近20万人的平坦半岛,北部临海,遍布着中高档住宅小区的花园式洋房;南部靠山,被规划为工业区,目前分布着化工、机械项目和火电厂。

在厦门市“1995年-2010年”以及“2005年-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中,海沧南部工业区主导产业一直被明确为石化产业。海沧石化工业区作为福建省重点规划的两大石化基地之一,也被纳入国家石化工业发展“大盘”。

然而,随着海沧半岛的开发,最初在其东南部逐渐形成居民区,不少从闽西闽北移居厦门的人在此置业。自2005年起,在靠近海湾的半岛北部,厦门市政府所控的国有地产公司海沧国投房地产公司,更是开发了“未来海岸”等一系列高档楼盘,吸引了大批以年轻白领为主的“新厦门人”来半岛上安家落户。实际上,一个以人居为主要功能的海沧新城已然成形。

海沧PX项目早在2004年初就成功地获得国家立项批复。据常情推论,当地政府彼时即应考虑到与石化工业区相宜的人居环境。但令人费解的是,直至2006年6月,国家环保总局要求在全国逐步推动区域规划环评工作之后,厦门才全面停止了海沧南部片区房地产项目的土地拍卖。

《财经》记者获得的一份海沧区房地产项目2007年汇总表格显示,截至2007年6月,海沧区共有23个已开发或待售的房地产项目,总占地面积约76.73万平方米。楼盘均价从每平方米4631元到9300元不等,最高的可达12000元。

为此,环保总局曾明确要求当地政府对海沧新市区与南部工业区进行规划环评。2007年3月,厦门市海沧投资区管委会也曾委托中国寰球工程公司编制《海沧南部石化区总体规划》及《海沧南部石化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由于环评进展缓慢,环保总局又因此对该区所有化工石化建设项目暂缓审批,预期这份环评报告或有望于今年11月完成。

形式上的环评?

国家环保总局曾解释说,2005年7月正式通过了厦门PX的项目环评,就单一项目本身而言,它是符合环保要求的。但这样的说法,显然无法澄清笼罩在这一项目上的环评迷雾。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按国际通行做法,环评理所当然应该考虑项目所在区域的整体布局,以及其对周边环境以及居民的影响,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了,“不能把这种责任完全推给所谓的区域环评”。

厦门PX也许并非孤例。在中国,项目环评的通过率已经高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虽然缺乏准确的统计数据,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常务副院长、国家环保总局战略环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马中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就坦言,中国目前的基本建设项目环境评价通过率“达到了99%”。

在他看来,这样的一个比例,显然是令人十分尴尬的。因为如果在过去20多年中,中国的项目环评都拥有如此高的通过率,按道理来说,就不应该每年出现大量的新增污染源。把所有的这些新增污染源都归结到设备老化以及企业故意偷排行为上,显然是难以服众的。

另一个解释就是,在不少情况下,环评在立项过程中并没有起到真正的把关作用。

实际上,这在业内几乎是公开的秘密。目前市场上活跃的环评中介机构中,仍有相当比例脱胎于环保主管部门,无论是中央级的还是省市级的。从体制上而言,作为事业单位的这些环评机构,已经与环保部门割断了联系,但无论人员还是在其他方面上,都仍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如果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就很容易滑坠到“形式上的环评”。

更重要的是,现有的环评法规制度对于项目方而言,只能起到“软约束”或者说“弱约束”的作用。以2003年9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为例,如果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正式报批,或者未获得正式批准就擅自开工建设,最高的罚款额度也只有20万元人民币。这对于类似厦门PX这种动辄上百亿元投资的项目而言,只能是九牛一毛。

在这样的“弱约束”之下,环评机构也陷入两难境地:一旦认真执行环评,不仅可能于事无补,还会付出立竿见影的很难再承揽新业务的后果;而执行过于松弛,一旦国家环保总局严格审查,可能又会受到缩小业务范围甚至吊销环评资质的处罚。

此外,地方环境主管部门虽然受上级环境主管部门的垂直领导,但无论在财政上还是人员上,在现有体制下,都不得不更多地依赖于地方行政部门;在很多宏大的建设项目背后,都是地方政府这只有形或无形的手在推动。在这样的夹缝中,很难想象会成长起来一个健康的环评产业。

于是,在厦门PX事件上,人们就看到了一个颇具黑色幽默又不乏典型性的环评过程的出现――迄今为止,关于该项目的环评报告,在获得国家环保总局正式批复接近两年之后,公众仍然无缘知晓。到底是哪些专家参与了此次项目环评?分别发表了什么意见?

在国际上,这却是最基本的要求。除了涉及到商业秘密的部分,建设单位和环评机构,都必须事先把这些消息如实地告知公众或者说“利益相关方”。

重建环评“基石”

回顾环评在国际上的发展轨迹,不难发现,“公众参与”或者说“利益相关方介入”,一直都被认为是环评的最基本原则。

这点并不难理解。因为一旦缺乏公众参与或者说监督,任何良好的制度设计都有变异成“寻租工具”的危险。

为确保这种权利的实现,欧盟自1985年以来公布了一系列指令,以保证公众可以充分地获得环境信息并参与决策。

最新的一次修订是在2003年,通过的指令被广泛称为《公众参与指令》。近年来,随着欧盟不断扩大,包括乌克兰等在内的许多原计划经济体制国家,也都开始逐步采取这套体系来改善环评质量。

在美国,这一制度更可以溯源到1969年正式颁布的《国家环境政策法》。这部法律要求决策者在做出最终决定之前,必须完整地向公众告知项目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及其他后果。之后出台的一系列法案,尤其是1986年颁布的《应急计划与公众知情法案》,更是进一步明确了公众应对化工等危险性项目享有充分的知情权。

目前在美国,包括PX在内的超过600种化工产品,只要达到一定的用量,都被要求每年上报其储存和使用情况。公众通过美国环保署的网站和其他官方渠道,就可以准确地了解其所在的州以及县,到底有哪些危险化工产品,以及这些设施的具置等详细信息。

这个机构的一本名为《化工在社区》的小册子,就详细地指导公众,如何准确地了解自己身边潜在的化工危险,以及反馈自己的意见等。

在厦门PX风波之中,所有应该公布的信息都在“黑箱”之中。虽然在事后,厦门市政府也广泛派送了《PX知多少?》的小册子,但这种仅具科普性质的读物,显然与公众诉求的真正知情和参与权相去甚远。

实际上,环保主管部门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迫切性。2006年3月18日正式施行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就在这个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2007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公开条例》刚刚公布,国家环保总局就在第一时间公布了《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该办法将于2008年5月1日正式生效。

但是,这些法规制度的规定往往过于宽泛和原则性,要真正把公众参与的权利落到实处,前景仍然不容乐观。因为根据世界银行的文件,所谓公众参与,不仅包含广泛的告知,让所有利益相关方都能尽可能早地了解项目,更包含咨询、对话直至谈判等整个流程。

走向“阳光环评”

在加强环保监管部门能力建设的同时,环评体制的彻底改革也已不容回避。

在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常务副院长马中看来,除了现有的法律规章需要细化,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仍然是信息公开。不少地方政府以保密为由,拒绝公布环评资料,导致这些资料往往很快就被束之高阁。而在香港,环境署有专门存放环评资料的机构,任何个人和机构存有疑问,都可以前往查阅。

“原有的环评报告,最起码在一定年限之后,就应该公开。”马中对《财经》记者强调说,现在的环评报告,只要不属于立法规定的保密范畴,都应该毫无保留地予以公布。

马中建议,不妨设立独立的环评审查小组,组成类似于欧美国家常见的“陪审团”,对环评中介机构进行评定。只有确保信息公开,把每个专家的签名和意见都放在阳光之下,加上政府的依法监管,这个行业才能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

当然,要真正走向“阳光环评”,路也仍然相当漫长。

环评所呼唤的充分参与和谈判过程,是否会迟滞经济增长的步伐?这样的疑问,始终会盘桓在不少政府部门的脑子中。从表面上看,也许这种担心不无道理,在美国,一般典型的环评过程,就需要一到两年的时间,更不用说一些复杂的工程,拖到十年八年也有可能。

但是,忽略或者人为地扭曲这一过程,其可能的代价到底是多少?也许没有人真正精确计算过。

篇5

偶尔迷茫的王老师(以下称王老师):前段时间北京市出台了新的高考改革方案,您知道吧?都是这次改革惹的祸。

周博士:远在北京的改革怎么也波及您了?

王老师:您知道,北京市的改革往往是全国改革的风向标,所以虽然福建省目前还没有出台类似的改革政策,但对我们的影响却已经提前到来了。

周博士:说来听听,有哪些影响?

王老师:比如说,北京市这次高考改革的举措之一,是高考语文加分,英语降分,这导致有的学生认为英语分值降低说明英语不那么重要了;再比如说,这次改革倡导高考命题打破学科边界,今年北京英语高考作文题目是“用英语介绍自己喜欢的历史人物”,试图考查学生语文、历史等方面的综合人文素养,这导致语文、历史等学科的部分教师认为,英语成绩的高低,最终还得取决于学生的语文功底和历史积淀,因此,他们不断向学生宣传自己任教学科的重要性,甚至贬低英语学科的价值;物理、化学等学科的一些教师认为,英语学科不实用,与学生的衣食住行都没有关系,所以才会被“降位”。种种这些,导致许多学生不再像以前那样认真听课了,对英语作业应付了事的现象也开始增多。

周博士:那您自己的看法呢?您觉得英语学科到底重不重要呢?

王老师:我觉得英语学科还是很重要的,这与在考试中占多大比例没有必然联系。英语学科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英语学习能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英语课本中的故事、谚语、异域文化等,能够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英语打开了学生认识世界的一扇窗口。许多学生没有走出过国门,英语课能够在语言之外给他们带来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信息,包括政治、经济、历史、风俗文化等多个方面。英语绝不仅仅是一门语言课,在语言教学中,涵盖了文化的内容。因此,通过学习英语,学生不但掌握了一门语言,同时也对世界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开阔了眼界。

周博士:我同意您的看法,英语课对学生来说的确很重要。英语学科的价值不同于物理、化学学科传授的实用性知识,英语学科的价值看不见、摸不着,但带给学生的是全方位、潜移默化的提升。英语也不同于语文、历史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它意在打开学生“开眼看世界”的窗口,带来的是异域风情、多元文化、特色民俗,语言魅力,这是语文课、历史课不能代替的。

王老师:既然如此,为什么北京市要采取分值调整、学科贯通的政策来削弱英语的重要性呢?

周博士:我倒不觉得这是在削弱英语的重要性。比如说,语文加分、英语降分这一措施,只不过是对分数杠杆的一种运用,以此来调节学生学习语文和英语的时间和精力。

王老师:这个怎么理解?

周博士:英语学科的确很重要,但英语毕竟是外语,其重要程度不能超越我们的母语。但是,英语学科在高考中的分值不但长期与语文等同,甚至许多学生在英语学习上花费的时间远远超过语文,个别学生英语表达非常流畅,但中文表达却歧义迭出、病句连篇。报名参加英语培训的学生比比皆是,但主动提升自己语文水平、中文修养的,却少之又少。可以说,人们对英语的重视有些过头了,“英语热”的确该降降温了。所以,北京市运用分数杠杆的目的不是降低英语的重要性,而是要调节这种过分的热度,让广大学生能够把花在英语学习上的一部分时间用到语文学习上来,能够更多地关注传统文化,关注自己的中文水平。

王老师:这还不是说明英语已经没有以前重要了吗?

周博士:不,英语的重要性一直在那里,不增不减。以前我们过分重视英语,并不意味着英语的重要性增加,这只是大家对英语的一种略显偏激的狂热;现在我们运用分数杠杆调节这种偏激的热情,只是希望大家对英语的关注回归到正常轨道上来,并不是要降低英语的重要性。

王老师:听起来似乎有些道理。

周博士:至于学科贯通这一条,更不能理解成降低英语学科的地位。如果说用英语介绍历史人物,就说明英语没有语文和历史重要,那么,用英语介绍一位科学家,是不是说明英语没有物理和化学重要?如果是用英语介绍一位运动员或艺术家,是不是说明英语没有体育、音乐、美术重要?按照这个逻辑,所有学科都比英语重要了。北京的高考改革体现出学科贯通的趋势,目的是“倒逼”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注意提升自己的综合人文素养,是希望学生在各个学科、各个方面都能有所进步,这与学科地位的升降无关。

王老师:我明白您的意思了,看来我有些多虑了。各个学科的教师都应该正确认识不同学科的意义。谢谢您帮我解答疑惑。

篇6

关键词: 高中英语教学 定语从句 复习观摩课 学案制作

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定语从句,又称形容词性从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重点。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一教材必修(一)和必修(二)中有四个单元的主干语法都是定语从句,占据高一上学期整个教材的五分之二,因此,对处于高一上学期阶段的学生来说学好定语从句尤为重要。

一、制定学案理论内容时要确保系统性和全面性

定语从句的内容量较多,所以呈现的内容和方式如果具有系统性和结构性的话,那么学生学习起来就会较为清晰和容易。因此,在制定过程中,我们主要把握了以下几点:概念;关系词;限制性定语从句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介词+关系代词”引导的定语从句;关于关系代词that/which/who/as.;补充。下面重点谈谈学案里关系词的制作和“介词+关系代词”引导的定语从句制定的一些思路和认识。

(一)关系词

关于关系词,这一块尤为重要。学好了关系词,也就学好了定语从句。对这一块进行详细阐述,学案具体呈现内容如下:

1.分类

2.功能或作用

3.引导定语从句的关系词

掌握定语从句的关系词,不仅要知道关系词有哪些,更要掌握关系词的功能或作用,掌握好关系词的功能和作用,就能更好地理解定语从句的解题思路,在解题过程中有清晰的思路,做到心中有数。所以关系词这一块以这样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从关系的连接、指代、语法功能这几方面深刻理解其作用,从而理清定语从句的解题思路,解题时做到有的放矢。

(二)“介词+关系代词”引导的定语从句

关于“介词+关系代词”引导的定语从句,高中阶段定语从句的学习尤为重要,下面就这一块具体谈谈制定思路和认识。学案具体内容呈现如下:

1.类型

介词+which(先行词指物)介词+whom(先行词指人)介词+whose(先行词指人或物)

2.介词的来源(《高中新课程学习指导选修一》编写组,2013:68)

3.表示“所有关系”或“整体中的一部分”时

掌握“介词+关系代词”引导的定语从句,最重要的是掌握介词的来源。除此之外,又扩充了两点经常考试的内容,尤其是表示“所有关系”或“整体中的一部分”这一部分,在复习过程中可引导学生再次系统地复习句子结构的有关知识且明确并列句得以存在的两种方式及如何上升到主从复合句的过程,如果学生是高年级学生且基础较好,则可以结合此知识点拓展非谓语动词和独立主格结构内容,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英语句子转换的魅力。

二、学案实践题型要注重结合时代气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达标测试题型主要涉及五个内容:(1)解题指导(定语从句关系词的选择):①先判断定语从句中缺少什么成分,从而确定是用关系代词还是用关系副词。②再看先行词,从而确定用关系代词或关系副词中的哪一个(《高中新课程学习指导选修七》编写组,2013:45);(2)用适当的关系词填空;(3)判断正误;(4)单项选择;(5)拓展提升。在这些题型中,融会贯通定语从句的所有知识点所契合的内容且命题要新颖。在命题时,把2013年所发生的厦门纵火案、正在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咱们结婚吧》和湖南卫视的《爸爸,我们去哪里啊?》结合起来命题,使学生体会定语从句,同时实现学生英语学习的情感目标。学案中判断正误这一块的示例如下:

3.In the program of Where are we going,dad?Wang Shiling is the only one of the five children I like.

4. Gao Yuanyuan,which everybody knows,is a famous actress.The role she played in the TV play Let’s Get Married is quite popular with people in China.

5.Many graduates will never forget the day that Xiamen Arson Case(厦门纵火案) happened because that case always makes them feel shocked and bitter.

同时,设计一道附加题型,让有能力且基础较好的学生在课后继续讨论,使学生更好更全方位地理解定语从句和其他所结合命题的知识点。题例:

拓展提升:试着说出下列句子中that的各个功能(注:作为课后作业讨论)。

It was said that that “that” that that boy wrote is “that”.

总之,在迎接期末考试和备课复习观摩课的过程中,关于定语从句内容的制定应反复思考、反复增删,力求使学案呈现内容和方式全面、系统、新颖且易教易学,通过对这两本书的配套练习《学习指导》所涉及的定语从句这个语法知识点进行整合,感觉该语法知识点更系统化,同时,高一年级在使用过程中收益良好。

篇7

“铁鹰突击队”开始行动了!

30名成员、至少两年的专业培训,狙击手、排爆手、战术攻坚手以及突击队员等分工明确,既能独当一面,又有团队合作――今年3月初正式授旗成立的北京铁路公安局首支铁路特警支队,从7月初开始,首次参与暑运保卫工作。

“铁鹰突击队”的每个执勤组配备一名狙击手,装备目前国产最先进的88式狙击步枪,其有效杀伤距离近1000米。而所有狙击手也都能够在100米的距离精确击中弹壳,并将弹壳打穿。

除了“厉害”的“铁鹰突击队”之外,北京火车站和北京西站的移动警务室也在7月正式投入使用,为火车站安保又增加了一份保障。

在这个夏天,安保升级的不仅仅是首都北京的火车站。

在扼守中原腹地的交通枢纽郑州火车站,“三把锁”保卫着来往过客们的安全,有荷枪实弹的特警徒步巡逻,武警巡逻车不时经过;广场上有移动警务室车,车内民警荷枪实弹;站内也有移动警务室车,大厅不时有荷枪实弹开电瓶车的巡逻警察经过。在旅游热门省份海南,省内所有火车站都实施了“全覆盖”安检措施,如果随身携带饮料类液体,必须“喝一口”才能进站。在北方城市延吉,火车站则专门开展了一次反恐演练,以进一步提升工作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素质和应急处理能力。

车站――为何让人感到有点怕?

火车站,通常是代表一个城市形象的地标性建筑,但提起“火车站”这个地方,不仅不能让每个人都感到亲切,甚至还会让很多人感到“害怕”。

2014年7月初,《小康》杂志社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并会同有关专家及机构,进行了“2014中国平安小康指数”调查。在居住地房屋内、居住地周边、马路上、天桥及地下通道、汽车站及汽车上、地铁站及地铁上、火车站、机场、学校内及学校周边、娱乐场所等20多个选项中,《小康》请受访者选出1至5个城市里最缺乏安全感的场所,结果,选择火车站的人最多,其次是娱乐场所。再次是城乡结合部,分列第四、五位的是汽车站及汽车上、马路上。

对于这样的调查结果,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王宏伟并不感到意外,“这是因为心理学上的近因效应。今年3月1日,云南昆明火车站广场发生蒙面暴徒砍人事件;4月30日,在新疆乌鲁木齐市火车南站站外发生一起爆炸案件;近来媒体反复在报道火车站的安全问题,5月初,公安部正副3名部长分别赴三地火车站视察。这些因素,都强化了公众对于火车站安全问题的关注与重视。”

近几年,对于城市里公共场所的安全问题,《小康》一直给予了持续关注。在2012与2013年度“中国平安小康指数”的同题调查中,娱乐场所都位列第一,其次才是火车站。而本年度火车站的“反超”,在一定程度上也暗合了一份统计数据。

北京市铁路运输检察院针对过去几年来的火车站犯罪办案情况作了一份统计,结果表明,近年来,火车站犯罪案件数量呈逐渐减少趋势,但2013年以来,案件数量却有明显增加。2011年和2012年分别共办理案件72件、65件,但2013年,却办理了101件。

火车站犯罪主要集中在盗窃类犯罪上,许多窃贼利用车站人流密集的特点,采取贴身扒窃的方式。此外,故意伤害、倒卖车票、抢劫、非法经营等犯罪类型的出现,以及少量犯罪、诈骗类犯罪的发生,也很容易让身处火车站的人缺乏安全感。火车站为何成为安全洼地?受访者普遍把原因归结为四点,一是人员密集,二是人员流动量大,三是人员结构复杂,四是对盗窃、倒卖车票等老问题缺乏治理上的长效机制。

近来,国内多地火车站都通过升级安保等措施加强了安全治理,火车站安全问题不容小视,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对此,王宏伟特别提醒大家,安全风险其实无所不在,比如恐怖袭击,不仅有可能发生在火车站,还有可能发生在医院、学校,“风险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一切皆有可能,所以要特别注意。”

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王大伟看来,老百姓对于周围安全的认识和危险的警觉性,这些年来在逐步提高,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的是,真正威胁人们安全的地方往往不是城乡结合部,也不是荒郊野外,而是人们熟悉的地方,“不要以为我们天天都走的小区里的路或者是上班的路,就一定是安全的,我们常说的‘警惕性公式’,就是你对一个地方越熟悉、对一个人越尊重,你的防范意识就越低,这是普遍现象。所以我们对于越是熟悉的地段、越是熟悉的人,就越要有一定的警惕性。”

连续五年 食品都是国人心头“最大不安”

已连续十年进行的“中国平安小康指数”调查,分别从社会治安、卫生安全、生产安全、经济安全、心理安全等五个方面对我国的“平安小康”状况进行衡量。

2013~2014年度,社会治安、卫生安全、生产安全、经济安全、心理安全指数分别为83.5、67.7、81.8、71.6、75.8,比上年分别提高1.2、0.2、0.1、1.5、1.2。经对调查结果和国家有关部门的统计监测数据进行加权处理,得出2013~2014年度中国平安小康指数为76.0,比上年提高0.8。

今年也是《小康》第五次“最让人担忧的十大安全问题”排行榜,排在首位的又是“食品安全”――77.8%的人对此表示担忧――连续五年,食品都是中国人的最大不安。

与此相关联的是,在“最让人关注的十大安全问题”排行榜上,“食品安全”同样排在了首位,73.7%的受访者表示了对这个问题的高度关注。而在“影响中国人安全感的因素”排行榜中,排在首位的又和“食品安全”发生了关系――59.6%的人坦言,“食品安全不能让人放心”。

除了食品安全以外,还有哪些因素比较严重地影响了国人的安全感受?调查显示,表示“环境污染严重”、“所在城市贫富差距过大”、“医疗得不到保障”、“信息财产安全容易泄露”的受访者,分别占比54.4%、30.3%、29.6%、29.1%,在“影响中国人安全感的因素”排行榜中,占据着第二至第五的位次。

长年关注环保问题的厦门市环保局关琰珠博士,曾撰文总结当下环境安全的特点及环境污染问题的复杂性,称环境安全具有整体性、不可逆性、长期性、全球性的特点,环境污染问题的复杂性则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环境污染物的不易确定性,二是环境污染后果的潜伏性,三是环境污染影响的长期性。

环境污染的侵害,也直接影响到了人们对于环境安全的感受。与去年相比,虽然今年“环境安全”在“最让人关注的十大安全问题”排行榜上的位次并无变化,和去年一样位列第四,但在“最让人担忧的十大安全问题”排行榜上,“环境安全”的位次却超越了“交通安全”,由去年的第四位上升到了今年的第三位。

人们对于环境安全的担忧虽然加重了,却仍不及对于医疗安全的担忧。在近五年的“最让人担忧的十大安全问题”排行榜上,“医疗安全”在2010年排在第三位,2011年下降到第四位,2012年又“回归”到第三位,2013年首次排在“老二”的位置上,今年则保持了与去年一样的“地位”。

不过,在公众对于“您在您所在的城市能够放心地看病,打针、吃药吗?”这个问题的选择上,“医疗安全”有了一点小小的进步――今年表示“放心”的人更多了,占比49.1%,比去年提高了1.4个百分点。

“当您身体不舒服或者需要看病时,您首先倾向于去哪类医疗机构?”面对这个问题,受访者还是倾向于首先选择“公立大医院”(71%),其次选择“公立社区医院”(41.4%),接下来才考虑“中医院”(19%)、“个体小门诊”(14.3%)、“外资医院”(8.5%)、“私立大医院”(7.6%)等等。

在食品安全、医疗安全、环境安全、交通安全分别占领了“最让人担忧的十大安全问题”排行榜的第一至四位后,剩下的六个令人“不安”的问题是哪些呢?调查显示,分列第五至十位的依次是:社会治安、隐私安全、信息安全、财产安全、公共卫生安全、校园安全。与去年相比,“校园安全”的位次提升了三位。

对于目前中国的校园安全状况满意度方面,感到“满意”的受访者仅占比43.1%。

在今年“最让人关注的十大安全问题”排行榜上,除食品安全的关注度高居榜首,交通安全的关注度和去年一样位居第四外,跻身前五位的还有分别排在第二、第三和第五位的医疗安全、社会治安和交通安全,分列第六至十位的依次是:隐私安全、信息安全、财产安全、公共卫生安全、校园安全。与去年相比,“社会治安”的位次提升了两位,“校园安全”的位次提升了一位,“交通安全”的位次下降了两位。

最安全的地方在哪里?――上海!

“2014中国平安小康指数”调查显示,总的来说,7%的人觉得所在城市非常安全,55.9%的人觉得所在城市比较安全,25.3%的人觉得所在城市的安全程度一般,9.8%的人觉得所在城市不太安全,还有2%的人觉得所在城市非常不安全。

单就城市社会治安状况而言,5.2%的人觉得非常好,57.1%的人觉得比较好,27.7%的人觉得一般,7.9%的人觉得不太好,2.1%的人觉得非常不好。与去年相比,今年城市社会治安状况有变化吗?45.3%的人感觉和去年一样,4.2%的人感觉有很大好转,39%的人感觉有些好转,9.5%的人感觉比去年稍差些,2.1%的人感觉比去年差很多。

今年,从乌鲁木齐、昆明到广州、招远,接二连三地发生暴力事件,让很多人感慨“我们的城市还安全吗?”,有人从中国城市摄像头分布密度、警民比例、家庭摄像头安装比率这三个数据上,梳理出了中国最安全的9大城市:杭州(安全指数83.2),上海(安全指数82.7),北京(安全指数82.3),莱芜(安全指数80.7),厦门(安全指数79.7),重庆(安全指数78.5),广州(安全指数77.7),南京(安全指数75.4),天津(安全指数72.3)。

对于这个排名,专家怎么看?

王宏伟认为,摄像头分布广、警民比例高,确实有利于增加对犯罪的防控,但不能仅凭这几个要素就确定一个城市是安全的。

“从世界范围看,衡量一个社会的安全程度或者警察效力,有两大指标体系,一个叫客观指标,一个叫主观指标。”王大伟向《小康》记者介绍说,客观指标包括发案率、破案率、警民关系比例、发案时钟、发案趋势等;主观指标包括被害人调查、公众安全感、公众对警察的满意程度、警民关系调查、工作重点评价等。

“这两套指标体系必须要综合打分,即主客观指标相结合,并且要以主观指标为主。”王大伟告诉记者,城市摄像头分布密度、警民比例、家庭摄像头安装比率均属于客观指标的范畴,因此并不能就此评定出一个城市的安全与否。

摄像头多了,城市就一定会变得更加安全吗?摄像头的比例和城市安全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王大伟举了个发生在北美国家的真实案例。早在50年前,北美国家曾经历过以摄像头、报警器等为标志的“技防为主”的时代,当时无论是家庭摄像头还是城市里的摄像头,安装比率都非常高,这些摄像头安装之后,在一段时间之内,社会治安状况的确有了好转,犯罪率也有所下降,但是这个过程很短。不久后,犯罪率就又恢复到了以前的水平。因为技术防范只是治标,而非治本。“现在,以技防为主的北美国家已经放慢了脚步。”王大伟说。

在警民比例方面,据王大伟介绍,几十年以前,欧美发达国家就已经达到了万分之三十五,也就是说每一万个人里有三十五个警察,“我们国家是一万个人里有约十三个警察,相当于我们国家的一个警察要干西方三个警察干的活,所以我们的警力在世界上并不算高。”

那么,警力的高比值是不是就能带来社会治安的稳定性呢?王大伟的回答是:并不能下这样的结论。

如果不从科学的主客观指标来评定中国一座座城市的安全与否,而是让受访者仅仅根据自己的所感、所见,或所闻,选出心目中最安全的省、市、自治区,受访者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小康》调查显示,排名第一的是上海市,其次是北京市,再次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排名四至十位的依次是:澳门特别行政区、江苏省、浙江省、天津市、台湾、山东省、海南省。

仅三成人“重视”安全提示

7月15日13时40分左右,西宁曹家堡机场停车场发生了爆炸事件,爆炸物体被安置在停车场角落的垃圾桶里。当日晚7时30分许,广州市海珠区广州大道附近一公交车发生爆炸事件。

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再一次提醒人们注意安全的重要性。

其实,在机场、车站、商场、公园、剧院等公共场所,安全提示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今年以来,就有两处“雷人”的安全提示语在网络上流传,一处在江苏省盱眙县的一个交通路口处,写着令人“恐怖”的交通安全提示语――“砰!完了,下辈子再闯吧!”另一处在广东省的某项目工地,写着让工友们很不舒服的安全提示语――“工友们:在外打工,注意安全,一旦发生事故:别人睡你老婆,打你孩子,花你抚恤金,虐待你父母。打工安全,为你自己。”虽然后来工地的安全员把这段文字改为了“一旦发生事故:父母无人赡养,老婆无人照顾,孩子无人教育”,但严格地来讲,这仍然算不上是科学的安全提示语。

王大伟说,这些安全提示语其实非常重要,“产生犯罪的根源在社会,抑制犯罪的主力军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也是暴力犯罪、恐怖犯罪的直接受害者,所以警力再高,也不如同时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让公众加强对于防范基本技能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据王大伟介绍,那些有操作性的安全提示语在专业术语中被称作“警语”,在他看来,我们国家的警语无论从强度还是频度上来说,都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一是警语还需要更大、更醒目,二是提炼还需要更有科学性。

在提炼警语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要点?王大伟总结了两点,除了一定要有操作性之外,还要尽可能地平民化和大众化。英国伦敦希思罗机场的一句警语,给王大伟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遇到陌生包裹不要触摸、保持镇静、赶快逃跑”――短短的一句警语,却包含了三个操作技能,假设把它写成“遇到炸弹不要害怕”,就不算是警语了。

王大伟还举了个常在中国餐馆里看到的安全提示语――“民警同志提示您注意钱财”――因为毫无操作性,这句话称不上是警语,而在西方是这样写的:“不带今天不用的钱”。为了更贴近中国百姓的语言习惯,王大伟把西方的这句警语改为了读起来朗朗上口的歌谣:男人尽量少带钱,不带今天不用钱,可怜多少英雄汉,败在露富这一关。

在“2014中国平安小康指数”调查中,有近三成受访者反映,对于容易威胁到自身安全的火灾,虽然公共场所张贴着不少介绍防范知识、逃生知识的粘贴画,但自己并不愿意去看,因此并不知道遭遇火灾后究竟应该如何正确脱险。针对这一普遍现象,王大伟提炼出四句话的警语:“火灾来了拔腿跑,弯腰捂嘴往下逃,逃跑不能坐电梯,困住回首大声叫”。

不过,在让警语更科学的同时,公众还应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安全防范意识,《小康》调查显示,仅有三成人(31.9%)会特别注意安全提示语,而其他七成人,只是偶尔看看或者从来都不注意。

出门在外,除了留意安全提示语,选择“靠谱”的出行方式,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公众看来,最安全的出行方式有哪些?调查显示,排在前十位的依次是:步行、私家车、自行车、公交车、地铁、火车、高铁、飞机、轻轨、出租车。与去年相比,今年选择私家车和自行车出行的人都增多了。

篇8

关键词:高三生物;讲评课;有效性

进入高三生物总复习阶段,专题训练和理综考试显著增多,讲评课成为整个高考复习的重要环节之一。讲评课可以帮助学生查缺补漏、规范解题、熟练技巧、开阔思路;可以使师生有效解读试卷信息,反思答题情况,吸取复习备考的经验教训。一节好的讲评课会使学生茅塞顿开,柳暗花明,所以高效的讲评课在高三复习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许,有不少教师会有这样的感慨:我反复讲了很多遍,学生仍然犯同样的错误!原因何在呢?讲评课要怎样上才算有效?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生物教学的实践,探讨提高讲评课有效性的策略。

一、有效讲评课的课前准备

只有全面准确把握本次考试学生答题的全部情况,才能使讲评具有针对性,才能使讲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的评卷过程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做有心人,把试卷过程中发现的信息适时记录下来。如果是流水改卷的,教师要向其他阅卷教师了解情况。最后还要通览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全部试卷的解答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应注意分析试卷结构、命题思路,统计全班的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等,统计各题的难度值,收集解题亮点,归纳典型错误。教师提前在各个层次的学生中各选定一至二名进行抽样调查,通过与学生谈话,了解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思路和想法,了解学生的知识建构缺陷及解题思维障碍。在讲评课前,将参考答案印发给学生,让学生提前做自我分析。

二、有效讲评课的课堂实施

1.讲评课应注重时效性

首先,考试后要尽快阅卷,尽快讲评。一般试卷应在考试完成后1~2天内完成讲评,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因为此时学生的大脑仍然兴奋,对考试成绩和做错的题目急于知道答案,此时讲评的效果最好。如果时间拖太久,学生会把试题内容大都遗忘,听课兴趣大幅消退。

2.讲评课应对试卷和学生作答情况进行客观、全面地评价

讲评课开始时,对成绩好进步快的学生要提出表扬,鼓励其再接再厉,再创佳绩。对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要鼓励其克服困难,奋勇直追。要善于挖掘他们答卷中的闪光点,肯定其进步,要让他们也在激励中获得满足和愉悦,对他们的错误解法要肯定其合理成分,并和他们一起研究今后努力的方向,增强他们的自信。对于高三学生来说,多一些鼓励、多一些指导帮助,可以减轻他们的压力,提高讲评课的实效。

3.讲评课应注重题型分类

有的老师讲评课是把所有的题从头到尾讲一遍,由于课时有限,导致讲评走过场,所有的问题都没有讲透彻,需要解决的问题仍然得不到解决。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试卷上的题型进行分析归类,让学生对试卷上的同一类问题有一个整体感,这样有利于学生的总结和提高。

4.讲评课应讲规律、讲技巧,尤其要重视学法的指导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师的重要职责。通过讲评,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合理制定复习计划,统筹安排复习时间,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指导学生如何审题,如何规范组织答案,如何合理分配作答时间。指导学生学会试卷分析,学会做考后总结。

例如,高三的学生对生物学科最大的困惑在于语言表达的规范性问题。在试卷讲评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回归课本,尽量用课本的语言及其他生物学术语来描述生物学现象,解释生物学原理,禁用“土语”表述。

再者,实验设计题是高考中的重头戏,需要不断地引导学生总结答题的规律和技巧。设计实验步骤中要注意的原则及一些词语,如“分组”“编号”“适量的”“等量的”“分别”“相同的”“一段时间后”“相同且适宜的条件”“观察”“记录”“统计”“求平均值”等,应让学生烂熟于胸。此外,再给学生灌输一些答题的技巧,例如鼓励学生在实验设计过程中尽量使用一些既模糊又准确的词语等。比如题目告知某某激素,我们不知它是气体,还是液体,所以不清楚到底用它“浸泡”植物枝条,还是“喷洒”植物枝条,这时候,用“处理”这个词语就恰到好处了。

在每届高三开学之初,我还要求学生准备一个错题本,主要用于收集错题,记录对某些试题的独到解法和练后反思等,既方便了复习,又提高了效率,这是一笔财富。每隔一个阶段,我还鼓励全班学生互相交流错题本,从中吸取精华,弥补自己的不足。经过多次这样的交流,几十位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过程进行了交融,这比教师多讲评几节课、学生多训练几十道题目的效果要好得多。在交流过程中,学生间相互协作、相互帮助的团队精神和良好品质也得到了培养和升华。

当然,讲评课还应注意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拓展,通过变式训练,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有效讲评课的课后延伸

要提高讲评课的有效性,除了课前的大量准备,课堂的精心安排,还要注意课后的个别指导。课堂上没有讲评的内容对于做错的同学来说可能还是难题,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课外的指导要更加耐心。

通过讲评课,教师需要认真检查自己教学的得与失。学生出现知识能力方面的问题,既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教师的原因。教师要反思自己是不是有的知识没有讲清楚,自己的教学方法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在能力培养方面自己还有哪些欠缺,对学生的指导是否有效。教师要不断学习,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和学生一起“成长”!

参考文献:

1.邹建华.针对性是高三生物讲评课的关键[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0(11).

2.刘学廷.浅谈生物讲评课中教学行为的转变[J].中学生物学,2006,Vol.22(7).

篇9

奚:英特尔教育项目中谈到培养创新人才,英特尔认为创新人才的定义是什么?

朱:创新人才要具有正直诚实的品格,还要具备一些基本素质,包括勇于冒险,敢于挑战权威;善于解决问题,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很强的动手能力;在研发队伍中要具有较强的数理化基础,基础知识非常牢固;敢于善于创新,提出新点子,挑战权威;具有很好的沟通和表达能力、外语能力;了解不同文化,更好地与人合作(team work),不断学习的能力,很全面的综合能力。

奚:培养创新人才已经说了很多年,但培养出的人才是否真正具有创新能力,总是没有一个很好的定义。最近李未院士写了一本书叫《数理逻辑》,其中谈到一个理念,就是“任何创新都离不开三个语言环境”,这三个语言环境是指元语言环境、模型语言环境和对象语言环境。在中国现有的培养条件下,您认为是否具备这三个语言环境?

朱:我认为我国现在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都在往培养创新人才这方面努力,当然还可以做得更好。比如说,企业需要的创新人才需要有很好的动手能力,在最新技术的条件下做一些项目,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但在中国大学的环境中,课程体系设置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还是有些欠缺。因此英特尔与大学的合作希望能够从培养创新人才能力方面有一些项目。比如我们2000年推出的与大学合作的“英特尔杯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嵌入式系统专题邀请赛”是一个开放式的、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竞赛活动,这么多年下来成效很显著。可以看到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在老师不能提供更多指导的情况下,学生经过几个月的研究,查资料,学习,完全靠自己动手,最后会出现很好的设计、很好的理念。

竞赛的作用不仅仅在竞赛本身,实际上它对高校的课程设置也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很多大学看到这个竞赛有这样好的人才培养方式,就纷纷把实验室建立起来,把基于书本的课程进行了拓展,加入了实验室动手实践项目的设置,效果非常好。

奚:英特尔进入中国十多年,您能否总结一下这些年在中国教育方面有哪些著名的项目?

朱:英特尔在全球项目的覆盖从幼儿园、中小学一直到大学,覆盖面很广,涉及的人群很多。中小学的著名项目包括英特尔未来教育、英特尔 ISEF(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和英特尔求知计划等。

大学的项目更不用说了。1994年,英特尔大学合作计划在中国展开,2006年,“英特尔多核技术大学合作计划”正式启动,最初和中国顶尖的5所高校合作,包括清华、北大。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项目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内容也越来越多,从单纯的项目捐赠到课程、科研、学生培养、教师培训,覆盖方方面面,现在已经和100多所大学有合作,这次论坛我们就请了102所大学的老师来参加活动。

奚:英特尔的多核技术大学合作计划是如何推进的?

朱:到现在为止,我们合作的高校已经有102所,基本覆盖了全国各个省市。2006年是5所,2007年是37所,到2008年是102所,是这样的一个推进。

奚:英特尔在高校上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那么在奖学金设立和设备投入后,有没有后续的跟踪监督以保证英特尔的投入是有效的?

朱:我觉得这个问题特别好,这是我们一定要考虑的。我们现在的合作对象扩展到102所,明年要在这个基础上深化发展,要继续跟踪,继续支持,保证我们的投入是有成果和结果的。不是说我们捐完了就完了,就一次性的,任他们自己去发展,这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比如英特尔奖学金承诺的不只是给一笔资金来奖励学业成绩,还会为得到英特尔奖学金的学生提供一名一对一的英特尔导师,给他学业或求职上的指导,邀请他定期跟英特尔奖学金获奖者进行交流活动,因此需要很多人力方面的支持。为了注重质量,我们不会做很多,目前只限定在5所学校。

又如多核实验室有100多所,量很大,那怎么来控制和合作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多核技术发展得非常快,到2010年,市面上卖的所有机器都是多核的,而我们相应的培养机制都还赶不上技术发展这么快。为了让这些新的技术尽快地在大学的课程体现出来,我们计划在3年内让更多的学校了解这个技术。我们最早和5所大学合作、探索,后来共同出了《多核编程》这本教材,通过这些学校把多核技术的培训扩展到更多的学校。所以去年我们开展了3个大的教师培训,分别由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和武汉大学的教授传授开课经验,由英特尔的工程师讲解多核技术,通过这种方式把多核技术尽快地传播到更多的大学去。今年又有60多所新的大学加入到这个计划中,我们要更密切地跟踪他们开课的情况及他们需要的帮助。我们现在已经建了一个互动的网站,它包含很多新的技术,内容会不断地更新,有经验的开课老师,包括英特尔的技术人员会经常在上面与大家进行交流。

通过种种举措,我们会跟踪这些学校,保障我们的投入是有成效的。

奚:您刚才说派出英特尔工程师到学校讲课,是讲座的形式,还是连续授课?

朱:都有。刚才说的教师培训班通常是一周的培训,这就包括英特尔的工程师讲座,也有大学老师的经验传授,所以是一个结合。也有我们工程师到学校去,帮他们定期开课,但这个范围不会很多,因为英特尔的工程师都是集中在上海、北京这些地方,主要以上海为主。像上海交大这样距离比较近的学校就有比较固定的课程是我们的工程师协助他们开的。

奚:这些课程指的都是教育部-英特尔精品课程吗?

朱:不一定。精品课程只是多核大学计划里的一个内容。多核计划包括几个方面,最主要的是课程,即希望多核技术在英特尔支持的100多所大学里面开出课程,我们还有教材、技术资料支持他们。精品课程是老师们来申请,每年真正能够入选的也就十几门,从2007年开始第一年推出,到2008年共两年时间。2007年有12门课程入选精品课程立项,全部是与多核技术相关的内容;2008年有15门课程入选,其中有12门是和多核技术相关的。

对于精品课程,首先我们会提供资金资助,一年后会做一个评审,评审优秀的,我们会追加投资。第二我们会推荐他们去参加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竞选,而且已初见成果。2007年的12个项目里,有3个已经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了。其中包括国防科大的《编译原理》、清华大学的《数据结构》和浙江大学的《多核软件编程》。

也就是说,经过选拔后,最后成为精品课程的课程只是少量的。

奚:精品课程的推荐跟教育部是否有约定?是否做了英特尔的精品课程就可以直接向国家教育部推荐精品课程?

朱:这个是我们当初设立的一个目标,我们认为这么好的课程,应该有一个渠道去申请国家级的精品课程,这也是我们和教指委合作审订和推荐的。如今年我们推荐的两门课程全部评选上了国家精品课程,别的公司一门都没上,所以我们做得质量确实是特别好。

同时这也给选上英特尔精品课程的学校提供了捷径,否则他们先申请学校精品课,再申请所在市、省的精品课,然后才能报国家精品课程。而一旦评上了英特尔精品课程,就可以直接参加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评选。

奚:作为《计算机教育》杂志,除了关注那些著名高校外,我们还要关注普通学校,因为这些学校培养的人才,占有更大的就业率,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特别是计算机专业。站在杂志的角度,站在整个中国教育的角度,也许这些普通学校更需要我们的支持和关注,那么英特尔在与高校合作的时候是不是考虑了这些学校?

朱:以前我们都是和高端的顶尖大学合作,他们毕竟走在前面,也很有想法和思路。我们一起来探讨,在英特尔技术人员的支持下,能不能和这些顶尖的大学一起合力做一些事情,结果我们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实现了这个目标。

我们用三所大学的力量一起来做,和每一个大学一起制订培训计划,包括这一周培训的内容,哪些是英特尔工程师来讲,哪些是大学的老师来讲,还建议已经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老师到研讨会上来分享经验。当然,在怎么选这100多所大学,如何去和他们联系,如何去解释这个课程、计划是怎么回事,需要派什么样人员来参与,参与这个计划后会得到什么样的支持,对他们的期望等方面,我们都做了精心的设计。我们部门的几个人在经过了严格的分工后,将大量精力投入进去,感觉很有回报。现在各个学校的反映非常好,包括顶尖院校和普通院校。

我们的思路是让更多的学校受益,但是不能排除顶尖高校起的领导性作用,因为不管是写教材还是开课,他们都是走在最前面的,一定要把他们的经验分享给其他学校,而且下面那些学校,也都是看着清华北大这些顶尖的学校。所以我们从仅仅关注顶尖的学校,到看到有些项目是可以跟更多的学校合作的,多核项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奚:现在国家很重视西部开发,很多学校派出老师到西部去任教,清华也派出了老师到青海大学任教。请问英特尔在做投入的时候,有没有对西部的支持或对西部特殊的政策?

朱:我们没有特别地考虑要倾斜哪一个大学,因为英特尔的思路不是为了做某一个地方或者示范点,我们是想把整体水平提高。做一个点或一所大学很容易,但是难就难在怎么把面做好,怎么把基础打好,而且都关注到。你看到的100多所学校,我们在选择的时候花费了一些心思,就是具有区域的代表性,基本上覆盖了全中国。我想100多所学校里,每一个省至少会有一个代表性的学校,他们在省里会起一个龙头的作用。比如说福建省是厦门大学,它在当地很有影响力,厦门大学、福州大学这些学校一起来,周边的大学都会被带动起来。当然西部的学校也包括在内。

奚:包括英特尔在内的许多公司都在教育上下工夫,那么您认为英特尔在投入上,或者在高校教育的支持上,有没有比较独特的方式?

朱:我觉得英特尔跟别人最不一样的,就是我们真的是在做教育,英特尔的这个教育部门是作为公司一个长期的战略性项目来设立的。英特尔的教育计划是英特尔的企业社会责任,是里面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的项目都是作为我们回报社会的一部分,这就决定了无论大学还是小学的项目,我们的目标都是比较单纯的。您看我们内部设立的目标,就是为了帮助整个教育提高水平,对大学项目来讲,就是如何把最新的技术尽快带到大学课程去,包括如何提升大学研发的水平,提升人才整体水平。虽然英特尔也从中受益,但更多的是促进整个生态系统教育水平的提高,整个社会都将获得更高水平的人才,这就和很多公司做高等教育项目时带有明确的商业计划是很不一样的。

我们很欣慰的是,英特尔的大学项目也好,教育计划也好,都抱着很纯的公益目的来做事情。不光是我们这么说,很多大学的老师也认为英特尔做事情确实比较实在,没有带一些附加条件来跟他们合作,所以老师跟我们的合作也非常愉快。

篇10

“纪晓岚长得英俊潇洒,诙谐幽默,有诸多的优点。”

“秦可卿这个事情呢,暴露了,是有人告密,那么这个告密者是谁呢?”

“只有那些又奸又雄的人,才能够叫做奸雄。”

这些话,不是电视连续剧里的台词,也不是评书里的段子,而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开播5年之久的《百家讲坛》里学者们说的话。这档时长43分钟的学术类节目在深夜播出,却受到了观众的追捧,在央视十套综合排名仅次于《周末讲述》。同时,它涉及的许多话题也引起了外界极大的争议,“有失学术水准,不够专业,思想不够深刻”,这样的批评声音在叫好声中显得格外刺耳。面对质疑,制片人万卫对《新世纪》周刊说:“《百家讲坛》本来就不是一个‘学术论坛’。”

从杂家研讨到讲述历史

《百家讲坛》创办于2001年7月9日,和科教频道诞生在同一时刻。刚开始为了“文化品位、科学品质、教育品格”的频道定位,初期的《百家讲坛》上至天文地理、人文科学,下至饮食起居、养生保健,无所不谈。那时的收视效果并不理想,收视率最低时几乎为零。加上又是深夜播放的栏目,关注者寥寥无几。

随后,节目进行了调整,开始了以“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为宗旨,以“一所汇集名家名师的开放大学”为定位,强调坚持学术品位。然而,学术品位与大众口味完全无法调和,节目组再怎么努力也不能得到观众认同。因此,那时的节目收视率总是徘徊在科教频道第20位左右,面临着和《读书时间》一样被“末位淘汰”的尴尬局面。

就在《百家讲坛》生存空间岌岌可危的时候,2004年5月份的《清十二帝疑案》专题让这档节目走出了困境,并一跃成为了科教频道收视率最高的节目。“《清十二帝疑案》之所以成功,一是因为当时清官戏热播,老百姓更希望在看完电视剧后找到历史的依据,二是因为有悬疑,抓住了观众的好奇心。”《百家讲坛》的第三任制片人万卫分析道。于是,在他上任之后,《百家讲坛》把定位转移到“历史”上。

必须吸引观众

“我们是一个大众化的专业频道,必须把‘大众’二字放在首位。”万卫在接受《新世纪》周刊的专访时一再强调,“我们的观众定位在15岁以上具有初中文化的人群,也就是做普通人都能接受的节目。”

《百家讲坛》并不刻意去追求“权威”、“学术”、“思想”,因为在栏目组看来,学术是少数人关注的话题,大众很难弄懂。“我们不对主讲人在学术上作太高的要求,只要他的演讲能够吸引住观众就行,只要自己的话可以自圆其说就行。”万卫找来的主讲人,虽然都是大师级的专家,可传授给大家的全是通俗易懂的知识。

厦门大学的易中天教授是《百家讲坛》的常客,关于三国、汉代等严肃枯燥的历史知识在他在口中,成为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他讲曹操的一段话至今被《百家讲坛》的观众奉为经典“曹操作为一个好老板,是非常会用人的,他十分清楚‘争天下,必先争人’,可是深处乱世,老板选择人才,人才也选择老板,就类似于今天的双向选择……”

《红楼梦》,一部所有人都耳熟能详的小说,在作家刘心武的解析下,变成了悬念丛生的新鲜故事,他从秦可卿的身世人手,认为秦可卿是解读红楼梦的关键。刘心武认为,尽管红楼梦中涉及到秦可卿的篇幅很短、着墨不多,但从贾宝玉游太虚幻镜、秦可卿闺房布置、太医的暗语、最后托梦给王熙风的话、秦可卿的葬礼等等细节处并结合当时时事背景、贾府文化等因素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秦可卿出身绝非低贱,乃是康熙时期废太子的女儿,秦可卿是作者的偶像、梦中情人。一时间,引起了红学界的极大争论,更掀起了新一轮的“红学热”。

虽然有人认为《百家讲坛》“为了追求收视率,无视学术规范”,但万卫却持不同看法:“我们应该尊重观众的选择,他们是有识别能力的。大家认可了,并由此对历史产生兴趣,这就是我们的成功。”

学者也可以成为明星

《百家讲坛》火热的同时,也成就了一批明星主讲人,他们本是不为大众所知的专家学者。

阎崇年先生在《清十二帝疑案》系列节目播出后,名声大噪。他在《百家讲坛》的讲稿也在2004年10月结集出版,书名为《正说清朝十二帝》,曾一度占据各大图书排行榜榜首的位置,至今仍在畅销,目前该书已经重印了17次,销售数达到了35万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