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的诗范文

时间:2023-03-31 11:34: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王昌龄的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王昌龄 闺怨诗 宫怨诗 妇女生活

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王昌龄在生前已经诗名满世,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王昌龄最擅长的就是绝句,人称“七绝圣手”。人们认为,他的绝句创作,在古往今来的诗人中,只有李白可以与之相提并论。其诗以五古七绝为主。如果就体制完备题材广泛和数量之多来说,实在不如高岑和李杜;但是他的诗质量很高,边塞诗可并高岑并列,宫怨诗可与李白争胜,而用意之深写景之妙比兴之切造语之奇,都有独到之处。卓然为胜唐一大家。

女性诗作这里是指直接以女性为抒写对象的诗歌,多以描写其容态,描写其生活场景或表达其情感为主。在唐以前的诗歌中,把女性当作独立的人去表现的作品并不是很多。文人在诗中更多的是以男女关系寄托君臣关系的现实内容,而这种情况到唐生了较大的改观,唐代许多大诗人如李白、王维、王昌龄以及其后的元稹、白居易、杜牧、李商隐等,都涉及过妇女题材,而且女性诗作也可以说是他们诗作的重点。

在《全唐诗》中,收录了王昌龄诗共160余题180余首,其中女性诗作大约18题25首。数量虽不算太多,却十分具有代表性,甚至可以说首首都是佳作。

王昌龄的女性诗作可以把它们分为三类来谈:闺怨诗、宫词和妇女生活诗。

一、闺怨诗

闺怨诗,顾名思义,即抒写闺阁中人怨愁之情的诗,主要描写待字闺中或丈夫远行的女性的生理和心理的生存状态的诗歌。在我国古代,这类以描写爱情为文学题材作品的数量繁多、跨越年代长久。千百年来它以幽思、愁怨、怅惘的艺术魅力深深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是中国诗歌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王昌龄的闺怨诗不多,但流传广泛,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他的《闺怨》:“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广泛,脍炙人口,我认为是因为它构思精妙,不同于一般的闺怨诗。多数闺怨诗如李白的《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全诗充满了哀怨之情。然而王昌龄的这首《闺怨》,全诗不见一个“怨”字,在诗的开始就写出“不知愁”,心情愉快,精心打扮上到翠楼观景。紧接着笔锋一转写街头杨柳,心情也随之落入谷底,这个“悔”字十分值得玩味。丈夫的离别,并没有怨天尤人,反而自责自悔,表现了她对丈夫的一往情深。诗中描写的心理变化,细致入微,感情纯真,耐人寻味。古人对于王昌龄《闺怨》的评析,一句“此天然笔墨”就说明了王昌龄这首诗的特别,天然去雕饰反而写出了真感情,让人回味无穷。

二、宫怨诗

王昌龄的宫词中以宫怨诗最为擅长。宫怨诗主要描写帝王后宫与世隔绝的大量女性的地域困境和精神困境的诗歌。宫怨诗来源久远,最早如此拟题并表现宫女怨情的是汉代的班婕妤,她因失宠于汉成帝便创作了《怨歌行》一诗用以自伤。自此,便开启了写作宫怨诗的先河。

王昌龄的宫怨诗只有八首:《西宫春怨》《西宫秋怨》《春宫曲》以及《长信秋词》五首,但却是盛唐诗坛“最擅长写宫怨的诗人”。(李珍华《王昌龄研究》 91页)他的宫怨诗为盛唐宫怨诗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范本的作用。王昌龄的宫怨诗中的《长信秋词》五首是向来传颂的名篇,其中的第三首:“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王昌龄的《长信秋词》是咏班婕妤,团扇暗用了班婕妤《怨歌行》的诗意,昭阳指受宠者的居所,日影则比喻皇帝的恩宠。诗的前两句描写了女子的行动,每天打开宫门,打扫宫殿,无聊的摇着团扇;后两句描写女子的心理,感叹自己的美丽容颜,还比不上帝王把玩的一只寒鸦,还带着帝王的恩宠飞过。沈德潜这样评论:“昭阳宫,赵昭仪所居,宫在东方,寒鸦带东方日影而来,见己之不如鸦也.优柔婉丽,含蕴无穷,使人一唱而三叹。”(《唐诗别裁集》卷十九)胡棠,吴煊也说:“二句(奉帚二句)绝世传神,不语而神伤。(《唐贤三昧集笺注》)”。这首诗深刻地表现出失宠者的凄惨的处境和悲凉惆怅的心理。不仅是在抒发宫人的怨,也是在抒发自己的怨――自己的怀才不遇,不被君王重视的苦闷。

三、妇女生活诗

王昌龄的闺怨诗构思巧妙;宫怨诗委婉含蓄,而他描写妇女生活的诗则写得清新自然,生动活泼,别有一番风味。

如《采莲曲》其二:“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这首诗描写了江南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和青春的欢乐。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他以欣赏的眼光赞叹劳动女性的勤劳纯朴,全诗生动活泼,充满着青春活力,饶有生活情趣。再如《浣纱女》:“钱塘江畔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吴王在时不得出,今日公然来浣纱。”这首诗歌明白如话,毫无含蓄。吴乔引贺裳的话并加按语说,昌龄对浣纱女“直以西施誉之,借吴王作波,妙甚。乔谓此种诗思,宋人已绝。”(《围炉诗话》卷三)此诗写女子在江畔浣纱,突出的仍是自由安详、平和恬静的情态,体现了对大自然的亲和、向往。也隐约体现了作者反对束缚妇女的思想。

王昌龄描写妇女一般生活的诗大多诗画结合,采用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用白描或映衬等手法使人物性格更加突出,使诗歌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虽然语言简练,却极有意蕴。

王昌龄的一生并不得志,一直沉落下僚、屡遭贬谪。然而他也像盛唐的大多数诗人一样,有着为国为民的浪漫情怀,因而写出了“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诗句,豪情壮志溢于言表。然而现实总不尽如人意,因而有了他的女性诗作,在描写妇女的同时也在描写自己,一腔热血却不被重视,宫人的怨也是诗人的怨,笔下的悲秋怨君之恨便是为自己不被君王重用,长时间受冷落而发。

在唐诗中,关于女性题材的诗作很多,名作也不在少数。然而我却对王昌龄的女性诗作情有独钟。王昌龄的女性诗作数量并不是很多,只有25首而已。也有很多评论家认为,王昌龄的女性诗作只是艺术性比较强而已,只是抒发个人的情感,并没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但是我认为,王昌龄的女性诗作真实的再现了当时不同社会阶层女子的生活、心理,写出了她们的美丽与哀愁,为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的女子的风貌和生存状况,我们读诗人的诗让我们走进诗人的世界,引起共鸣,这对于我们来说就够了。

参考文献:

[1]刘开扬.唐诗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38-46.

[2]李云逸.王昌龄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133-149.

篇2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赏析: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从很久之前就开始战争了,直到今天还有没有回家的士兵。后两句则抒发希望有个良将来结束这多年的战争,也表达了诗人和平民对和平的生活的无限向往之情,希望战争能够早日结束。

2、《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赏析:这首诗的描绘了青海地区的恶劣天气和距离中原很遥远,但勇猛的士兵们仍然坚持战斗,即使打了几百场战争,铠甲都快破了不取得胜利也不返回,表达了士兵们对最终取得胜利的决心。

3、《塞下曲·其一》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向沙场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篇3

问题在于要正确认识假货的危害,制假与售假同是违法犯罪,假冒伪劣产品的危害显而易见。无论虚拟的互联网空间,还是现实消费领域,都该依法严厉打击假货。制假造假和公然售假的利益勾兑,这才是假货的根源所在,有的或许受益于假货交易的同时,还没真正意识或根本不想其危害性,而依然在麻木或消极待之,但制假与售假同属违法犯罪,事实上,其危害后果也正在互联网上日益凸现。

香港某知名经济学家和某网购平台曾公开放言:“假货的盛行永远是在人口密度高的国家发展有点看头时出现,无可避免”。假货由线下到了互联网空间,似与交易平台无关,交易平台倒成了最大受害者。

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促进,但也更需要健康发展,发展的同时,兼顾规范问题才是科学的发展观。任何行业只存在如何发展并同时兼顾规范的问题,发展与规范也并非一对矛盾体。以往,我们常常看到听到,一说电子商务的规范问题,总会出现阻碍、扼杀电子商务发展的论调,这种声音的背后,或是利益共同体的忽悠误导。

又如,我们知道在建设工程中,成本低至一定程度,则易出现偷工减料致豆腐渣工程。同理,如任由制假与售假利益勾兑,假冒伪劣现象则犹如一匹脱缰的野马。互联网只是制造商和销售商可借以利用的工具利器,它本身的确不是生产制造产品的机器,但网货一定也要重视质量问题。网购平台的管理者与运营者及其商家,不可一味以超低价显摆自居,尤其对于品牌产品,权利人前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及知识产权等成本。假冒品牌牟利,是不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劳动,也是不劳而获的价值观主导,假冒伪劣问题或许涉嫌违法犯罪,如在所不惜,必招致无穷后患。

有的假货网店得到网购平台的“品质保障”等利益马甲后,就继续借力大肆忽悠。互联网渠道的低廉成本和营销的快捷便利似成致富利器,一夜可以暴富一般,以至于年轻的创业者想象着互联网渠道将替代传统渠道。互联网大佬却唯独忽视,甚至视而不见或见而不说,或放任或纵容假货的网络化。这互联网平台似是人傻、钱多、速来之地!

品质应是指产品本身的内在质量,而有的网购交易平台为追逐利益,对产品是否合格及其权利证书却不加审核,只对静态的主体身份走过场地审核下,随即即可授予“品质保障”、“消费者保障”、“诚信保障”的平台利益招牌,而对自己平台上的假货问题熟视无睹,且眼睛习惯于盯着外部.

高仿的山寨货,一经披上互联网平台的利益马甲,似乎成变性人一般,被无良商家忽悠成为“正品”,以假当真也似是互联网交易的一种趋势般。假货及网络欺诈总是以低廉面目呈现,并诱惑着贪图便宜之人上钩,唯有创新技术,降低成本,生产出终端消费层乐意接受的正品,才是企业发展的正途

如,瘦肉精问题事发后,其老总曾公开声称“瘦肉精问题的根源不在双汇,而在上游的养殖环节”;淘宝网的假货问题被央视焦点访谈曝光后,马云也曾公开回应称,淘宝没有错,只是做得不够好。淘宝从不生产假货,只是现实假货的反映而已,打假应先打造假这个根源。

淘宝网要把好自己的门,看好自己的人,做好自己的事。淘宝网有责任有义务,也有能力和技术优势将假货拒之于平台之外,如同自家的院落里,外人总是在此囤积甚至批发贩卖假货,如总以造假之人放进来的,称自己很无奈,这无异于三岁小孩的游戏!

哪里存在假冒伪劣,哪里都可以开辟打假战场。而马云带领的阿里巴巴及淘宝管理团队,目前将打假战场的重心引至了平台之外,如,目前正对莆田、泉州一带的假鞋基地,联合警方实施精准打击,这也是马云式的聪明!使得淘宝平台成功免受打假战火的烧烤!

打击互联网领域的盗版侵权和假冒伪劣已提升为国家战略,年初开始的全国集中打假专项行动虽已经进入阶段性尾声,但并不意味着结束,或将进入总结,反思并改进后的一个新阶段,新起点。既然战略已经确定,互联网打假之战必将是持久的,虽也艰难,但也是必须的!

篇4

鉴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对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介的冲击,如果能了解报纸读者和网民的交融,对报纸和网站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而成都作为报业重镇,其发展具有一定的全国性意义。1995年成都诞生了中国第一张都市报《华西都市报》,2000年《成都商报》成为中国第一家借壳上市的报纸,2006年以《成都商报》为主体的成都传媒集团正式成立,成为中国首家中心城市跨媒介集团……如果以成都报纸零售市场为样本,调查网民与报纸读者的交融现象,无疑,会对全国报业发展、报网互动具有较普遍的借鉴意义。

最近,北京可瑞德市场调查公司调查了网络对成都报纸零售读者的渗透现象。本次调查的总体为成都市区的4张主要都市类报纸:《成都商报》、《华西都市报》、《成都晚报》和《天府早报》。

市场调查

媒介受众交融十分明显

在“渠道过剩”时代,每个受众都处于多种媒介传播内容的立体化包围之中。一个篮球迷可能会从网上获取最新的篮球比赛信息,然后他可能会在电视上看现场直播,如果觉得不过瘾,他还会浏览第二天的报纸或杂志的深度分析……

八成以上的零售读者是网民

今天人们已经远离渠道匮乏时代,普通受众一天往往接触几种媒介,其中网络与传统媒介受众的交融尤为明显。本次调查显示,八成以上的报纸零售读者同时也是网民,互联网在零售报纸读者中的覆盖率远高于全国平均覆盖率,其中每天都上网的读者将近45%,而完全没有上网的比例仅占15.27%。

新浪网和腾讯网在零售读者中的覆盖率居前列,分别占52.3%和50.2%,这两大网站的覆盖率已经超过《成都商报》(44.8%)、《华西都市报》(42.3%)等4种报纸本身的覆盖率。搜狐网在受访零售读者中的覆盖率为30.2%。

具体看每一份报纸零售读者的上网情况。各报读者均被网站严重侵蚀,其中新浪、腾讯、搜狐、网易等网站对报纸的侵入尤为明显。具体说来,《成都商报》有超过50%的读者是新浪网民,近50%的读者是腾讯网民。《华西都市报》有超过53%的读者同时是腾讯网民和新浪网民。

高校学生成网民最大群体

面对网络的冲击,以高校学生为主体的年轻读者流向互联网相对比较明显,本次调查发现高校学生是上网的最大群体。职业是影响网站对零售读者覆盖的一个重要变量,各网站对不同职业读者的覆盖是不同的。具体来看,高校学生读者上网比例较高,在新浪、腾讯、搜狐、四川在线、四川新闻网等11家网站中,高校学生读者的网络接触率在16种职业中均是最高的。以新浪、腾讯和网易为例,新浪网民中,高校学生占26.60%,腾讯网民的高校学生占27.20%,网易网民中的高校学生占26.40%;就本地网站而言,高校学生和国营、私营、三资企业从业人员接触较多,所占比例最大。而这些群体也正是报纸欲争取的读者群。

互联网对报纸的互补大于替代

当前,业界普遍关注互联网对传统媒介特别是报纸的冲击。2010年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显示,国民平均每天读报时间为23.69分钟,而上网时间为42.73分钟,受众对互联网的接触已经远超过报纸。

本次调查针对报纸读者而没有调查报纸对网民的反向渗透,但据2008年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主办的“首届全国网民阅读与购买出版物状况调查”显示,有阅读书报刊习惯的网民占98%,平均每天读报时间在1小时之内的网民达71.5%,50岁以下的网民首选互联网来获取信息,而50岁以上中老年人则首选报纸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2011中国互联网调查》显示,中国互联网网民中仍有27%的网民接触生活类报纸次数最多。通过分析可见,互联网与报纸各有优势,虽然网络对报纸读者的渗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读者的流失,但互联网对报纸的互补性仍然大于替代性。

应对之策

借媒介融合提高品牌影响力

面对互联网跨越时空的优越性,靠空间传输的报纸应该积极应对。报纸应利用互联网来提高品牌和影响力,而不能将互联网视为洪水猛兽,报纸可以采取的对策主要有:

在差异化竞争中求发展

报纸要加快数字化进程。数字报包括互联网数字报、手机报和电子纸3种主要形式,对于数字报的第一种形态——互联网数字报来说,目前赢利模式并不清晰,据2010中国数字出版年会上的《2010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2009年全国数字报(网络版)收入仅3.1亿元。因此,报业应该积极探索数字报发行收费、广告和数字报纸内容增值服务等方面的赢利模式,报纸网站应该在保持时效性的前提下,发挥报纸新闻长于阐释的优势,拓展报纸的品牌,才能在与门户网站的差异化竞争中生存发展。

实现报网互动发展

积极推进报网互动。媒介融合过程中报纸办网站并非简单的将报纸内容复制到网上,而要实现从简单的电子版到兴办传统媒体网站再到传统媒体和网站的互动(报网互动)发展,实现由报纸带动网站向网站带动报纸的转变。在报网互动中,报纸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比如可以在网上开辟专题讨论、开通读者报料系统、吸引网友互动、对报纸内容进行预告和反馈等等。2007年8月6日,中国首个报网互动社区传媒平台——《成都商报》与成都全搜索网站打造的“社区金版”推出。该论坛拓展了报业社区内容,通过800个社区论坛和1000个业主QQ群两大数字通道24小时与社区互动,全面进入“报网互动”新时代。成都全搜索与《成都商报》通过报网互动的方式制作网站内容和开展各类活动,成为成都地区最大的生活服务网站,2010年1月1日改版成为成都市最大综合新闻门户网站。很多报纸都在积极推动报网互动,如《北京晚报》开通企业QQ、开心网主页、热线微博和北京晚报手机报,在报纸上摘录参与当天话题讨论的开心网网友、QQ网友和手机用户的发言,并刊登微博上的“微新闻”,让“人人都是讲述者”。

篇5

七绝圣手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誉称。王昌龄以其七言绝句艺术精湛而得名。语出明代胡应麟《诗薮》:“七言绝,太白(李白)、江宁(王昌龄)为最。”

其诗歌体裁很大一部分是易于入乐的七言绝句。内容基本上选用乐府旧题来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王昌龄的诗以三类题材居多,即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他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想象力。其诗歌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意境深远,耐人寻味。他的许多描写边塞生活的七绝被推为边塞名作,《出塞》一诗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反映宫女们不幸遭遇的《长信秋词》、《西宫春怨》等,格调哀怨,意境超群,抒写思妇情怀和少女天真的《闺怨》、《采莲曲》等,文笔细腻生动,清新优美。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同样为千古名作。由于王昌龄的诗歌最专于七绝,并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人称其为“七绝圣手”。

(来源:文章屋网 )

篇6

闻道龙标过五溪。③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④

今译:

杨花纷纷飘落,杜鹃声声哀啼。听说您赴任龙标已经过了五溪。我把―颗愁心寄给皎皎明月,让它随您一路直到夜郎之西。

注释:

①天宝八载(749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李白闻之,写此诗遥赠王昌龄。闻:听说。王昌龄: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朝著名诗人。左迁:古时尊右而卑左,故称贬官降职为“左迁”。龙标:古县名。在今湖南黔阳县。尉:县尉。掌管一县治安事务的官吏。

②子规啼:子规即杜鹃,其啼鸣之时为暮春,叫声凄切。

③龙标:指王昌龄。以所任官地称之。五溪: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今湖南省西部。

④夜郎:古县名。今湖南新晃县,距龙标县约百公里。此处非指贵州的古夜郎。

赏析:

这是李白听到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后写的一首充满愁情的诗,写好之后,远道投寄,表示对友人的关切与慰藉。

篇7

——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有感

初二(10)班 吴嘉辉

又是一个漫漫长夜,却被那左迁的消息无情地击碎。李白,你的心痛,我明白。落尽的杨花,啼叫的子规,倾诉着你对王昌龄深深的同情之心与关切之意。飘零之感,离别之意,在你的心中回荡。明月,在空中照着你,也照着他;你向着他,也向着明月,诉说着你的愁心和思念。

他是你要好的朋友,如今却在经历劫难。"龙标"谪迁之地是那么的荒远,道路"五溪"又是多么的坎坷与艰难。他劳累苦痛,你却更担忧挂念。月色洒入房间,拍打着你,舒缓着你内心的疼痛和思念。你那飞扬的剑眉犹如利刃,要粉碎那奸佞小人的阴谋;你那挥动的毛笔宛如枪戟,控诉着朝廷的腐败与黑暗。你的心,为他愤怒,为他心疼,为他不舍,却只换得朝中之人的耻笑。我想,在你心中,一定对那些阿谀奉承的小人和故作清高的达官显贵有着无比的愤恨与不屑吧!你那深深的叹息,究竟是对他的伤心,还是对腐朽朝廷的失望?

月明几净,明月的倾听,回荡着凄凉,沉浸着忧伤。你的悲痛,无人能解,只有明月明白。然而,诗仙终究是那个豪迈的诗仙,尽管人隔两地,难以相随,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诗仙的愁思,就寄予了明月,让它随风而去,月照五溪,一路相随。你只是对他说了一句:月亮代表我的心。

你的心,月懂,所以月是你的知音;而你,终究是要回归本我,成为那率性而为的诗仙。不是吗?"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才是原来的你,本真的你!这才是狂傲的你,放荡不羁的你!

而你对好友王昌龄的情义,一如明月,洁净凄婉——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既有铁骨,亦有柔情的男子汉。

篇8

一个名叫魏万的年轻人为了一睹诗仙李白的风采,从河南济源的王屋山下开始,锲而不舍地追踪偶像的踪迹。历时半年,跋涉三千里,终于在扬州风尘仆仆地追上了李白。

杜甫也有追星族,其中包括重量级诗人张籍。张籍相当单纯地相信“吃什么补什么”,他将杜甫的诗集焚烧成灰烬,加入膏蜜,像喝补药一样,每顿必饮,并且发下誓言:“喝下他的诗啊,让我的肝肠从此改换!”

在名家辈出的盛唐诗坛,王昌龄以擅长七绝闻名。他曾被贬谪到龙标(今湖南黔阳),日子过得异常艰难,跟随的老仆人需沿路捡拾落叶枯枝当柴烧。但他诗名满天下,经常有人在路边跪拜,向他求诗。

和王昌龄一样,贾岛也是位苦命诗人。但他身后不乏众多追慕者,其中一位是晚唐诗人李洞。李洞“酷慕贾岛”,他的头巾上佩戴着刻有贾岛头像的铜片,他的手中持有一串为贾岛祈福的念珠。每听说有人喜欢贾岛,他必亲手抄录贾岛的诗相赠,还叮咛再三:“此无异佛经,归焚香拜之。”

以上都比不上白居易的追星族疯狂。

荆州有一名叫葛清的街卒,狂热迷恋白居易的诗歌,“自颈以下遍刺白居易舍人诗,凡三十余处”,连后背也刻上了白居易的诗句,且配了图画,图文并茂。如此w无完肤的疯狂,被人称为“白舍人行诗图”,“若人问之,悉能反手指其去处,沾沾自喜”。

篇9

“春风不门关”的上一句羌笛何须怨杨柳”。这句出自诗人王之涣的《词二首》。

原文:凉州词二首其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创作背景: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公元713—741年)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旗亭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王昌龄的诗被唱了两首,高适也有一首诗被唱到,王之涣接连落空。轮到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演唱了,她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此事未必实有。但表明王之涣这首诗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0

据考证,追星族的闪亮登场可追溯到唐朝。

一个名叫魏万的年轻人为了一睹诗仙李白的风采,从河南济源的王屋山下开始,锲而不舍地追踪偶像的踪迹,历时半年,跋涉约三千里,终于风尘仆仆地在扬州追上了李白。

杜甫也有自己的忠实“粉丝”,其中包括重量级诗人张籍。

张籍相当单纯地相信“吃什么补什么”的说法。他将杜甫的诗集焚烧成灰烬,加入膏蜜,像喝补药一样,每顿必饮,并且祈祷:“喝下他的诗啊,我的肝肠从此改换。”

在名家辈出的盛唐诗坛,王昌龄以擅长七绝闻名。他曾被贬谪到龙标,日子过得异常艰难,跟随的老仆人需沿路捡拾落叶枯枝当柴烧。但他诗名满天下,经常有人在路边跪拜,向他求诗。

和王昌龄一样,贾岛也是一位苦命诗人,但他的身后不乏追慕者,其中一位是晚唐诗人李洞。

李洞“酷慕贾岛”,他的头巾上贴着刻有贾岛头像的铜片,他的手中还经常持有一串为贾岛祈福的念珠。每次听说有人像他一样喜欢贾岛,他一定会亲手抄录贾岛的诗相赠,还再三嘱咐:“此无异于佛经,须焚香拜之。”

以上粉丝都比不上白居易的粉丝疯狂。

荆州有一名叫葛清的街卒,狂热迷恋白居易的诗歌,“自颈以下遍刺白居易舍人诗,凡三十余处”,连后背也刻上了白居易的诗句,且配了图画,图文并茂。如此体无完肤的疯狂,被人称为“白舍人行诗图”,“若人问之,悉能反手指其去处,沾沾自喜”。

白居易的《长恨歌》还流传到了日本,受到上自天皇,下至平民的普遍喜爱。

广泛的崇拜并没有使白居易认为自己是“天下第一”,说起来,他还是李商隐的“粉丝”呢。《唐才子传》记载,白居易晚年退休在家时,很喜欢李商隐的诗文,他常常说:“我死之后,来世能做李商隐的儿子就知足了。”

白居易仙逝后不过几年,李商隐果然得了一个儿子,他也不客气,干脆把这个儿子取名为“白老”。可惜此儿智商不高,长大之后更无半点诗情。温庭筠就跟这个愚钝的小子开玩笑:“让你做白居易的后身,不是辱没了他吗?”

若说白居易是唐人心目中的文学偶像,那么坡无疑是宋朝的著名品牌。

坡的诗文影响之大,以至于他的生活情趣都被人视为经典而加以模仿。

例如,与坡相关的几道美食,“东坡肉”“东坡饼”“东坡鱼”一直流传至今。他曾在具有制壶传统的江苏宜兴小住,随即便出现了流行全国的“东坡壶”,甚至他所戴的那种高筒短檐帽,都被士大夫争相效仿,称为“子瞻帽”。总之,凡是与他相关的东西:一封信、一支笔、一块砚或者一把扇子都会变成众人收藏、争购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