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放派诗词范文

时间:2023-03-20 00:06: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豪放派诗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豪放派诗词

篇1

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豪放派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南渡之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陈与义、叶梦得、朱敦儒、张孝祥、张元傒、陈亮、刘过等人承流接响,蔚然成风。豪放词派不但震烁宋代词坛,而且广泛地影响词林后学,从宋、金直到清代,历来都有标举豪放旗帜,大力学习苏轼、辛弃疾的词人。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关键词:中国古代诗词;酒文化;进行浅谈

一直以来,酒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饮品之一,其实,经过深入探究之后会发现,酒不仅仅只是一种物质产品,还具有十分典型的文化属性。其中,比较凸显的即是中国古代诗词中的“酒文化”,其中除了涵盖有大量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等内容以外,同时还彰显出诗人内心最真实的情感。本文对此进行浅谈,也是希望更对人在品酒的时候,也能领悟到其蕴含的“酒文化”。

一、关于“酒文化”的基本定义

所谓“酒文化”,主要是指酒在生产、销售、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总称。严格意义上说,“酒文化”主要包括:酒的制法、品法、作用、历史等酒文化现象,除了酒自身的物质特征以外,还有一定的精神内涵。

研究发现,中国“酒文化”可谓是源远流长,不少雅士还写下了许多品评鉴赏美酒佳酿的著述,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酒文化”早已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并且还对人文生活、文学艺术等内容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

二、中国古代诗词中的“酒文化”

(一)唐诗中的“酒文化”

唐是一个极为繁荣的朝代,唐诗中也出现了很多和酒有关的内容,对于诗人而言,饮酒主要就是为了抒情,由此也形成了相应的酒文化。

以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客中作》为例,主要就是抒写离别之悲,以及他乡作客之愁,而其中也凸显出了我国悠久的“酒文化”。比如:“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其中,就说到了著名的兰陵美酒,并暗示这一美酒主要是用郁金香加工浸制的,所以带着醇浓的香味,加上是用晶莹润泽的玉碗装的,因此看起来也散发着琥珀般的光艳。至于“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虽然暗含诗人的离愁别绪,但是这些都在兰陵美酒面前被冲淡了。

其实,类似这样的羁旅之作有很多,但是李白这首诗词的独特之处,则在于把离愁而不愁的委屈情感用更委婉的方式表达了出来,这无疑也彰显出了唐诗与酒文化结缘融合的美妙之处。

(二)宋词中的“酒文化”

酒是宋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意象之一,它和唐诗中抒发家国民情怀的酒文化不同,主要在于宋词是围绕词人的个人生活而展现酒文化的。严格意义上说,宋词因风格的差异,主要分为豪放派与婉约派。

其中,豪放派的主要代表詞人是苏轼与辛弃疾,比如:通过“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两句诗,就能发现豪放派中的酒,是豪迈或悲壮的烈酒,主要包含有:将士离家的无奈;战场的残酷等各种复杂的个人内心情感。

而婉约派中,主要的词人代表有柳永和李清照。无论是诗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还是“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多是温婉而静谧的情感。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酒文化”的发展与每个时代的文化发展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三、魏晋诗词中的“酒文化”

众所周知,魏晋文人纵情于酒,很多的“文人雅客”对饮酒的环境、对酌对象和对饮方式等都有着独特的追求,可见,“酒文化”在当时是深入每一个魏晋百姓心里的。

比如:在饮酒方式上,魏晋诗人就很追求高雅的境界,通常都呈现出边弹琴,边歌舞,边饮酒,边赋诗的场景。这也反映出大多数文人对于简单生活的追求。

除此之外,在饮酒环境上也是特别讲究,尤其注重优雅舒适饮酒环境的营造。比如:诗人张正见在《饮酒》中就写到:“当歌对玉酒,匡坐酌金罍。竹叶三清泛,葡萄百味开……从中,也深刻体会到邀一好友,坐于庭中竹下,听风吹竹叶之轻铃,闻风送兰桂馨香的优雅饮酒环境。其实,在这样的环境下,诗人们也创作出了许多和酒有关的诗词。

四、元明清诗词中的“酒文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到了元明清时期,“酒文化”也呈现出新的模式,加上元明清时期,战争频繁,百姓四处流离颠沛,地域文化也促使更多新的“酒域文化”出现。

比如:新年用椒柏酒祭祀或献于长辈,以此表达对祖先和长者的拜贺;填仓节饮填仓酒,以表达对接下来这一年丰收的美好愿望;端午饮菖蒲酒,是春季养生的佳品;中秋饮桂花酒,酒的清香舒缓人心……这无疑也体现出人们对酒的要求变得更加严明,且在不同节令,所饮的酒类也大不相同。

与此同时,不同的酒,体现了人们不一样的美好愿望。比如:唐寅《把酒对月歌》中就写到:“李白能诗复能酒,我今百杯复千首”,从中体现出的是诗人内心的自信和豪放情怀。又比如:纳兰性德的《菩萨蛮·催花未歇花奴鼓》则又彰显出诗人的深情,否则又怎会终日借酒浇愁呢?

其实,古往今来,一些文人墨客都喜欢通过“酒”这一物质去挥洒自己的喜怒哀乐,为此,也酿成了许多醉人的诗篇。

五、结语

中国古代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关于“酒文化”的诗词更是数不胜数,不过,由于其创作的背景各不相同,因此也使得“酒文化”中所寄托的诗人情感也存在较大差异性。实际上,通过对“酒文化”进行研究,也利于加强对一个朝代的认识。本文对此进行浅析,也是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从不同时期的诗词作品中,更深入的了解“酒文化”。

参考文献: 

[1]李丹,徐晓利.诗酒风流 曲水流觞——浅淡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酒文化[J].大众文艺,2017.06. 

[2]万伟成.酒诗词文化模式和类型的层次递进——从酒文化角度观照古典酒诗词的发展[J].农业考古,2016.07. 

[3]许晶,李庶.曲水流觞话经典:中国酒文化经典作品阐释[J].四川大学出版社,2016.10. 

[4]仲秋融.酒中天地任逍遥——竹林七贤与魏晋酒文化[J].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2015.07. 

[5]徐翠华.诗酒文化的有机融合,加速品牌文化的有效传播[J].商业文化月刊,2015.05 

[6]李亮.借酒浇诗,诗之风雅——历代诗人与酒,酒与诗词赏析[J].正德学院学报,2017.03. 

篇3

一、豪放遒劲的政治吟唱

完颜亮的诗词至今仅存八首,但这八首作品不仅极具女真民族文化特征和艺术个性化的特点,而且处处表现出女真文化与汉文化融合的影子。完颜亮的诗词作品融入了较多的个人情感因素,真实地反映了他从委曲求全渴望建功立业到登上王位欲以武力一统南北的内心世界情感发展变化的轨迹,具有浓郁的政治抒情性,是典型的王者政治吟唱。

随着政治地位的改变,完颜亮的诗词情调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前期豪放之中有一种压抑隐忍之感,后期豪放之中却张扬着狂放不羁的气势,而豪放中的雄健刚劲和一统天下的理想抒发则是其共同的情感基调。庶出的逆境生存环境和母亲的教育,养成了完颜亮“外宽内和,而城府深密,人莫测之际”委曲求全以保平安的处事风格,压抑的政治生活和心理状态形成了他隐忍的性格特征和渴望建功立业出人头地的企盼,这也正是完颜亮早期诗词的主要内容。

在早期做藩王时,完颜亮曾为人书扇“大柄若在手,清风满天下”,以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题画诗《至卧内,见其妻几间有岩桂植瓶中,索笔赋》“一朝扬汝名天下,也学君王著赭黄。”以有皇帝衣著金缕之色的“岩桂”自喻,抒发了渴望君临天下的政治理想。七绝《书壁述怀》“蛟龙潜匿隐沧波,且与■蟆作混合。等待一朝龙角就,撼摇霹雳震山河。”自比权且潜匿沧波与凡俗之物■蟆作混合的蛟龙,等待头角丰满之时“摇撼霹雳震山河”,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完颜亮准备牧马南寇、灭亡南宋时,曾派使臣入宋,隐画工于使臣之中,密画临安(浙江杭州)城郭、西湖和吴山以归,令人绘己像策马于吴山绝顶,后题《西湖图诗》“万里车书尽会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志得意满,睥睨一切,似乎偌大的宋室江山已入金朝的版图之中,完颜亮成了天下的霸主。《大金国志?海陵炀王下》称赞其“一吟一咏,冠绝当时”,虽有溢美之处,但大体还是公允的。

在完颜亮登基后所创作的后期诗词作品中,真切直率的抒写了他为一统天下而御驾亲征的豪壮之举,以及那不可一世睥睨天下的自信。《念奴娇?天丁震怒》一词真实地再现了当年宋金交战的壮观激烈、充满豪气的战争场景和他必胜的自豪心态。但是他性格执着刚烈,太急于求成而将战士的生死置之不顾,只求拼死一战,富于杀伐而寡于谋略,则是造成其悲剧命运的内在原因。

二、清婉宁静的感怀之作

词为“艳科”,由《云谣》、《花间》奠定了创作思维基础和理论基础。“艳科”的最突出特征就是“题咏性情”,延续到北宋以后,就是所谓的“婉约”。完颜亮的《昭君怨?雪》大致属于这种类型:

昨日樵村渔浦,今日琼川银渚。山色卷帘看,老峰峦。锦帐美人贪睡,不觉天孙剪水。惊问是杨花,是芦花?

全词以“昨日樵村渔浦,今日琼川银渚”引起,叙说了因时间流逝而变化了的空间景观,但诗人卷帘遥看山色,却是峰峦依旧,是一种对空间存在的不变性和永恒性的更为深刻的体悟。这一对时空“变”和“不变”的体验,表达的正是人类的一种共性时空观,极具文学审美价值。

再如其七律《过汝阳作》抒发了一种深沉的人生感慨,被康熙御制的《全金诗》列为首篇:

门掩黄昏染绿苔,那回踪迹半尘埃。

宫廷日暮鸟争噪,幽静草深人未来。

数向假山当户墉,一池春水绕楼台。

繁花不识兴亡地,犹倚栏杆次第开。

诗中描绘了一幅黄昏日暮的场景,鸟噪草深,宫廷无人,繁花独自倚栏盛开,此诗动静结合,鸟儿肆无忌惮的歌唱只是因为此处并不会有人来,夕阳的余光照在门前的青苔上,那在光线中跳动的尘埃挥不走历史的阴霾,繁花似锦年年盛开,可是赏花的人却早已不在。这样一种时空更迭,人事兴亡的空虚感慨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仿佛穿越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亲眼目睹了一场盛大的历史兴衰。而这样一种凄婉宁静诗风也充分展现了完颜亮多方面的创作才华。

三、完颜亮诗词风格的成因

完颜亮少有大志,《大金国志》卷十三载他少时“好读书,学弈象戏、点茶,延接儒生,谈论有成人器。既长,风度端严,神情闲远,外若宽和而城府深密,人莫测其际”。完颜亮身为女真帝王既具有北方民族崇尚勇武、率直粗豪的民族性格特点,又自幼受到良好的汉文化教育和熏陶,有较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力。

完颜亮是金史上罕见的力求汉化的皇帝,也是第一个致力于诗作的女真人,随着一系列汉化政策的强制实施,重视教育,崇尚儒雅,“欲变夷狄风俗,行中国礼乐”(《归潜志》),儒家学说成为了女真人的文化思想和民族心理的基础。“金用武得国,无异于辽,而一代制作能自树立唐、宋之间,有非辽世所及,以文而不以武也”(《金史?文艺上》)。汉化,尤其是南宋雄烈文风对于完颜亮诗歌的浸染,是不可忽略的因素。完颜亮以北方帝王雄健踔厉的文风独立于南北文坛,融南北文化于一庐,形成了个性鲜明,境界辽阔高远、大气磅礴,语言质朴自然,兼具南北风骨的美学风格。

完颜亮本身带有女真族骁勇善战,强壮剽悍的血统,同时又积极学习中原文化,熟读史书,加之其一统天下的强烈愿望,促进了其诗词南北风骨豪放恣肆美学风格的形成,其作品是中原文化与女真文化相互冲撞,相互融合的优秀结晶。以完颜亮为代表的女真族诗词作家吸收了苏轼豪放派词风,并与女真族特有的草原游牧、森林狩猎、江河渔捞和平原农耕等北方民族文化特征相结合,从而形成这个刚健粗犷民族的独特性格和气质,使女真文学呈现一种朴直遒劲豪放的美学风格。

篇4

关键词:诗词互解;激发兴趣;教学高效

诗词教学既是语文课的重点,又是难点。特别是古代诗词,含蓄凝练,意境深远,尤其“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艺术风格,学生不易理解,因而学习诗词的兴趣不高,给教师的诗词教学带来不少困难。所以,教师依赖常规教条注定效果不彰,用散句生解诗词,又会丧失诗词神韵。如果选用诗词的相关联作品,进行诗词互解,学生就比较容易感受到诗词的魅力,又避免了诗词教学“空转虚耗”。不仅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唤起学生主动亲近诗词艺术,而且能在诗词艺术的熏陶中快乐成长。事半功倍,教学高效。

一、同类互解,解出作者独特的艺术境界

看同为政治家兼诗人的和曹操的作品。的《沁园春・长沙》刚健遒劲,大气包举,神采飞扬。“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个囊括时空大地,涵盖人类斗争的大问题,凝结他关乎中国前途的深沉思考,表达了“改造旧中国”的自信和气度。而曹操作为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在《短歌行》中用“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达诗人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爱惜人才,共创王业,天下归心。但是从历史高度来讲,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人民大众谋幸福。而曹操则为封建帝王,脱离不了家天下私念,思想境界就有局限。同是宋词豪放派代表的苏轼和辛弃疾,苏轼开创了豪放词,辛弃疾把它推向高峰。他们都打破了绮丽婉约的传统模式,提高了词品和词的抒情功能。但由于处在不同时代和性格的差异,他们的词也有着不同的审美风格。比如,遇到赤壁,苏轼顶多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豪放中尽显旷达;辛弃疾则是“半夜一声长啸,悲天地,位予窄”倾尽悲壮。

二、意象互解,解出诗词意境的时空经纬

意象是中国诗词独有的艺术美,历经千百年的文化锤炼而形成的艺术符号,而意境是诗词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由于古典诗词表现手法的含蓄性,加之中学生年龄尚小,阅历欠缺,难以驾驭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的融合过程,掌控联想和想象的力度不均,诗词从意象到意境的内化,自然成为教学中的难点。如果适当地引用同一意象的诗词名句,形成意象的思维迁延,则有助于学生理解意象内涵,理解诗词意境。如;柳永的《雨霖铃》是写别情相思,“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以及“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些意象,都是动词和名词勾画出来的。为破解这些意象,可引用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这些诗句,好似动漫镜头,闪亮出现,意象互连,借景会意,由是清秋愁起。用“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引申理解“清秋”。“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得以领悟。

三、时段互解,解出创作风格的变化脉络

李煜被称为“千古词帝”,创作风格前后迥异,这与他的身世紧密关联。李煜的前期极尽帝王豪奢生活,藉声色和艳词消遣绮丽奢华之事。因此,在《浣溪沙》中的“红日已高三丈透”就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宫中通宵达旦的歌舞宴饮,纵情的享乐,欢快的情绪。宋兵南下,李煜沦为阶下囚。亡国之痛,孤寂凄苦,词风尽是哀怨之音,故国之思。绝命词《虞美人》中写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之恒流,喻愁痛之无尽,个中滋味,只有品味了。李煜将国仇家恨借助于词句大加渲染,多吟诵几遍,令人扼腕慨叹。其悲惨结局也就不言而喻,《浣溪沙》中的欢快之情更令人心生惋惜。

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诗词互解作为方法,对解读诗词有正能量,能帮助学生挖掘诗词的象外之象,能帮助学生发现文字的意韵刺激。但必须建立在有一定诗词诵读量的基础上,能正确把握诗词的前提下。并且所用诗词与所解诗词有关联,不可生搬硬套,更不能故弄玄虚。

总之,如果学生通过持续的学习,对诗词的写作背景、文字内涵有了深层的了解和认识,学生才能发自心底地爱上诗词。如果能熟练游走于作品之间,而且做到“举一反三”乃至“融会贯通”,则诗词互解,就能激趣而高效。

参考文献:

[1]布鲁纳.教育过程.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2]克罗齐.美学原理.朱兴潜,译.商务印书馆,2012-11.

篇5

廖 海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绽放着耀眼的光芒。诗词之美,美在它的不可言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古典诗词以其独有的韵味,感染着我们的一代又一代。本文小作者张雨萱同学,就感受到了诗词之美,他的《美,从诗词中走来》可谓是他的肺腑之言。

习作开篇以一连串的排比和比喻点出了诗词的独特韵味,“如一株清丽的荷花”,独立于世。而无论是唐诗之豪放,抑或是宋词之灵秀,在小作者看来,都是诗人的“情怀所化”,是“诗人的生命之美的烙印”。由此引出了小作者对诗词的独到见解:诗词之美,在生命之中。

关于诗词之美,可以有许多不同的鉴评,诗词有音律之美、画面之美、委婉之美、比兴之美、移情之美,等等。而本文小作者则从诗词中体悟到逝去的生命之美:岳飞的爱国激情雄浑豪迈,辛弃疾的耿耿忠心深沉淳厚,李清照的相思纯情凄美婉约……一首首诗词,“如高山之流水”,“还生命一股清流”,它们是诗人用生命奏出的一曲曲乐章。诗人们“把生命之美载于诗词,留给世人有关生命的一切”。

本文小作者一定饱读诗书,才能从中体悟到属于他自己的独到见解。关于诗词的“生命之美”,习作并没有完全展开,这也是本文颇令人遗憾的一个地方。但习作的可贵之处在于小作者通过大量的阅读和思考,形成了自己对诗词的独立见解,这是值得赞扬的。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文学源远流长,历史上涌现过大量的诗人,为我们留下了数量浩瀚的瑰丽篇章。多读一些诗歌,能够从中汲取丰富的养料,陶冶情操,受到美的感染。本文小作者以优美的语言写下这篇优秀的习作,相信与他广泛的阅读和思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习作写得很美,颇有点有抒情散文的味道,值得大家细细品读。

大江东去,雄浑一族;小桥流水,婉约一派;滴水飞瀑,柔波惊涛。如同星空中闪烁的星月,唐诗宋词积淀着我绵延的思绪,荡漾着我无尽的遐想……

在这纷繁的红尘中,在这喧嚣的尘世间,诗词犹如一株清丽的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唐人之豪放不羁,宋人之灵秀内敛,都显露在诗词中。

我喜欢在冬夜春晨、月夕花朝的沉静中走入诗词,去体悟逝去的生命之美,那是诗人的情怀所化,那是诗人的生命之美的烙印。

唐诗宋词,给了我快乐,给了我惆怅,给了我忧郁。我常常沉浸在阅读唐诗宋词的苦思冥想中。

当我读到“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时,我为岳飞的爱国激情所感动,热血沸腾,满腔怒火都射向了卖国贼秦桧。

当我读到“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娥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时,我为辛弃疾怀才不遇、报国无门而不平而扼腕。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我为李清照的纯情所感动,“凄凄惨惨戚戚……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如此的婉约凄美,如此的伤感愁苦,让我禁不住潸然泪下,内心掀起了波澜阵阵。

……

每一次夜深人静,读一首首诗词,如高山之流水,洗尽铅华,洗净躁动,还生命一股清流,一眼甘泉,用生活奏出一曲浩然正气的乐章。

诗词之美,在生命之中。若能将生命之美公然书于天地间,我愿将我的生命,换作一曲诗词。

佳人抑或才子,把生命之美载于诗词,留给世人有关生命的一切。

篇6

学生漠视甚至排斥古典诗词的主要原因:

1.时代的差距产生的“阅读隔阂”。古典诗词离我们的生活太远,很多词语意思已经发生了变异、转移或已经扩大、缩小了意思的指代范围,许多语法现象已经消失,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2.在当今流行文化、快餐文化的冲击下,学生的阅读空间变小,阅读品味变低。现在中学生学业负担很重,学生花在阅读上的时间少之又少。教师看到学生的课桌里放的是一些卡通、漫画、小说、武侠或言情之类的口袋书,阅读这些书,语言品味受到侵害。学生的阅读层次、阅读品味变低,他们拿到高雅的古典诗词,就觉得高不可攀,索然寡味。

3.死板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阅读古诗词的激情。学生不能与文本对话,缺少审美体验,很难进入情境。教师把教读文言文的方法搬到鉴赏古诗词的课堂上来,可以说是教学的一种失败,这也是造成学生缺乏学习古诗词激情的原因。

笔者根据多年的古诗词教学经验感悟到:流行歌曲与古代诗词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的主要联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二者的本质作用是趋于相同的。

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今的时代特征。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都是古今不同时代文化的代表,二者具有共同的特点:流行。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在抒情言志方面又异曲同工之妙,二者都是抒情言志的良好载体。人是需要表达情感的,更需要情感表达的方式。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就是不同时代人们情感表达的独特方式,当一个人在古诗词与流行歌曲中感受到相同的情感寄托,那瞬间的感动足以说明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在情感表达方面的相通相融。

2.二者都有风格多元化的特点。

流行歌曲为了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口味人们的欣赏需要,因而诞生了不同个性、不同风格的歌手和歌曲。歌手中有令人振奋的摇滚型,有流浪沧桑型,有深情忧郁型,有温柔细腻型,有青春动感型,有成熟稳重型,他们所演唱的歌曲有的给人启发思考,有的令人精神振奋,有的令人黯然神伤,有的令人陶醉放松……总之,正是由于不同个性的流行歌手与不同风格的流行歌曲形成了流行乐坛的多元化。同样,我们再看古典诗词,风格也是多种多样,分门别类的。唐诗有田园派、边塞派、山水派、闺怨派、战争派……宋词有豪放派、婉约派等,而且每个派别都有代表诗人或词人。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诗词风格有的令人奋发激昂,有的令人感伤哀愁,与当代流行歌曲在表现形式、风格特点上如出一辙。

3.二者在其他方面也有紧密联系。

自古“诗乐”是一家,古典诗词本身有韵律、可以演唱,如苏轼名词《赤壁怀古》可执乐器大板演唱,《雨霖铃》则可以配上吹箫、古筝、琵琶这些乐器来演唱,而至于当代乐坛的配乐更是丰富,复杂,在演唱形式上游许多相似的地方。

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毕竟是不同时代的产物,具有不同的语言和内容特征,一个似乎太俗,一个又是那样高雅。流行歌曲似乎难登大雅之堂,更难与古典诗词相提并论。其实二者无论从情感表达、表现风格、还是从表达方式上来看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学生对流行歌曲又十分熟悉和喜爱,如果能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现象,恰到好处地将流行歌曲引入到古典诗词鉴赏的课堂上来,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阅读兴趣,还能缩短他们与古典诗词的距离,可以巧用以下方法:

1.直接引用。既然流行歌曲中许多歌词都直接来自古典诗词,随着音乐的流行,诗词也自然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了,像《枉凝眉》等。可以引导学生体会歌曲的旋律,演唱者的腔调,让学生在悠远婉转的乐曲中体会诗的忧伤孤寂的意蕴,让学生在音乐的氛围中增进对原诗内容的理解。

篇7

一、涵泳吟诵,聆听音乐美

朱熹认为:“诗是须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刘勰说:“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直至今日,涵泳吟诵一直都是语文教学一种必不可少的重要方法。音乐只有纯形式的节奏,没有语言的节奏,诗则兼而有之”,古典诗词若缺少涵泳吟诵,我们就无法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也无法感受蕴藏于音乐美中的诗歌丰富的情韵。虽然跃然于纸上的是静态的语言文字,但它能直接通过声音的抑扬起伏、轻重缓急、婉转曲折等韵律节奏传达出极为复杂的情感内蕴,让美妙的诗情画意流淌在我们的心中。

二、以画入诗,赏析语言美

以画入诗,将直观的视觉画面呈现给学生,短短的几句诗词往往能创造出生动形象的意境氛围,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有利于学生真切地感受和体味诗歌的内蕴。王维《使至塞上》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十个字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构图精巧。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丰富;其次,线条错落有致。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第三,色彩搭配合理。大漠黄沙,黄昏橘红色的夕阳,闪着白光的河水,白色的烽烟,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三、理解格律,感悟吟咏美

古典诗词的押韵给人以音韵上的回环之美,平仄交替给人以音调上的抑扬顿挫之美,整齐的对偶、对仗又给人以和谐的韵律之美。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吟诵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音调的时高时低,节奏的急缓交替,诗中“势拔五岳掩赤城”,除“城”字外连用六个仄声,“青冥浩荡不见底”,除“青”字外连用五个仄声,这种平仄的交替,自然形成诗人情感的起伏。

四、驰骋想象,品味意境美

诗词需要“想”和“悟”。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准确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去想象和感悟它所表现的形象和情味。古典诗词的深层意蕴需要我们放飞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去开拓诗的意境,展现诗的美,深化诗的思想感情。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全诗共用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等十余个并列意象,叠加在一起构成了一幅一个接一个的画面,那么这些画面是断裂开的吗?“秋思”指的就只是秋思吗?教师应该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驰骋想象,填补诗歌语言表层以外的深层意境画面。读杜甫的《登高》,会感慨于诗人壮志难酬的苦痛;读李白的《将进酒》,会叹惜于诗人仕途失意的苦闷,佩服于他“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高昂气概。

五、比较赏析,体会流派美

篇8

关键词:宋词 教学 认知 观照

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文体样式,也是中华文明的经典。如何在课堂中引领学生品析宋词的美呢?我认为有几下几点值得借鉴:

一.穿越时空认知宋词妙境

现代气息的乐曲和歌词与“宋词”诗思词韵有很大程度上相近,都是运用语言文字配合音乐作词谱曲供人们歌唱。只是,诗与乐的结合方式中,宋词从“选词以配音”到“由乐以定词”(倚声填词)的艺术范式,现代的作词谱曲者很难企及。虽然不受那么多“词牌”的束缚,但词与意的表达只有遵循“规范”,才能开阔视野而融入艺术情境,这是古今相通的共识。因此说,现代人学习“宋词”,不仅学知识,而且学文化,还能从学习与领悟中艺术地品味人生的哲理。

1.认知宋词的词牌与词意。《虞美人》怀旧——对往昔美好生活的追忆,以今日境遇的感伤壮物而传情;《渔家傲》以“苍凉悲壮”之调抒豪放健举之情;《雨霖铃》、《采莲子》叙事——写漂泊行役的游子世路生计的艰难;《八声甘州》雅词;《风栖梧》小令(雅俗融合)抒发年华流逝,功业无成的身世之感;《临江仙》《鹧鸪天》抚今思昔(今昔互衬、悲喜交集之作);《苏幕遮》抒写羁旅乡思(羁旅中离愁别恨的情调);《渔家傲》在慨叹沉思中抒壮志难酬或“行人”对佳人的渴望与求而不得的惆怅之调;《蝶恋花》思妇伤春或惜春伤时,咏物与抒情融合无间;《浣溪沙》抒惜春伤时之调;《醉花阴》抒寂寞感伤中孤独个性之情;《踏莎行》抒离情闲愁之调;《采桑子》即兴之调(在描绘湖光山色、自然风物中抒发平和愉悦的心境);《天仙子》临老伤春之调;《清平乐》清平(贫)、洁身自爱,此调多写珍惜男女之情;《江神子》快词,以雄心壮志抒英姿飒爽、感慨激昂之信心;《江城子》悼亡之词;《破阵子》抒抱负成空,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情;《卜算子》抒高洁自赏,不苟同世俗之调;《水龙呤》咏物抒怀;《遇永乐》怀古伤今;《桂枝香》吊古忧今;《菩萨蛮》离愁别绪,良宵生梦;《青玉案》抒高洁自守和壮志难酬及孤寂幽独的情怀;《贺新郎》送别词;《如梦令》抒写分别之感;《念奴娇》咏史伤怀;《沁园春》抒对美景的留恋之情以及对名人的仰慕;《水调歌头》展开联想,生发议论。这么多词牌表达的词与意,仅是宋词中词牌的主要部分,可见宋词的学识是极其丰富的。它是宋代文人诗词创作探索的结晶。

2.解析宋词的风格与流派。北宋前期:以晏殊为代表的“名士派”(“二晏”典雅清丽);以欧阳修为代表的“婉约派”(意指上委婉,表达上简约);以柳永为代表的“俚俗派”(“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北宋中期:词至苏轼而变“豪放派”(突破“词为艳科”,代之以“豪放健朗”的风格);北宋后期:词至周邦彦而变“言情体物”(言情,沁人心脾;体物,写景、豁人耳目);南宋初期:辛弃疾继承发展了“豪放派”风格(抒写壮志情怀,爱国思想);南宋初中期:李清照继承了“婉约派”风格(开创“词别是一家”的“易安体”,风格由婉约清丽到沉郁凄怆);南宋后期:“辛派词人”受辛弃疾影响,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记兴游、发感慨”,抒发爱国情怀)。宋词各个风格流派的诗词创作,将宋词繁荣的文化动因,推演出“‘主情’的宋词必然要在‘言志’的唐诗之后大行其道”①的文化景观与知性情致。它从晚唐“花间词”的基础上锐意创新,并在宋初文坛以“名士”、“婉约”、“俚俗”等艺术风格表达词人对生活与情感的内心体验;以后的创作中,词的审美内涵不断丰富与提高,新生活、新体验、新意境不断地充实着词人的创作情致。至苏轼的词创作,开始突破“词为艳科”的樊篱、尽洗以往浓重的脂粉气,并摆脱纤弱柔婉的词风,而代之以沉雄健朗的豪放词风,使宋词“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从此,宋词在士林文坛上提高了地位并恢宏壮大。

3.领悟宋词的“三境界”说。(1)起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一个人在生命孤独的痛苦时刻,不懈地追寻生命着落点的创新意识;(2)养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一个人在“求索”生命意义时找到了值得为之奋斗的目标,全力以赴不惜一切代价而奋斗的过程,它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3)兴会:“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一个人通过自己的苦苦寻求和努力,发现自己想要的东西原来就在自己的身边而感叹,这种欣然会意的心灵领悟,它向人们昭示着一个真理,那就是世俗的愿望是否达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灵的解放和灵魂的归属。

二.精神漫游观照佳作情致

宋词的兴盛显现出“宋代文人大多实现了社会责任感和个性自由的整合”。②宋代文人在摆脱心理困惑的精神求索中,是创作个性与人生历练的生动写照,充分体现了文人独钟的精神漫游,伴随着诗词创作的心路历程从遥远的时代奔向未来!

1.生命孤独与创作个性的张扬。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新词美酒、亭台香径,赏心乐事中感叹春残花落、物是人非的孤独回味。《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通过景物的渲染和主人公心理活动的刻画,抒发那种绵长深切的相思之苦;范仲淹《渔家傲》“将军白发征夫泪”,这首被公认为开宋代“豪放”先声的词作,境界宏阔苍凉,抒发出作者一片深沉悲壮的情怀;欧阳修《踏莎行》“楼高莫近危栏倚”,以柔婉的格调,写离愁别恨的情绪况味。《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写得意境浑成,有很大的包容性,可生发出许多联想比附;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写羁旅行役忧思。《风栖梧》“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肖得人憔悴”写感人至深的男女之情;苏轼《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词中借出猎习射,表达自己希望能为国靖边,驱走敌人的信心。《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借自然界变幻的表象宽解人间所有的悲欢离合,寄托自己对人生、对自由的美好愿望。《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通过雄奇壮丽的赤壁江山的描绘以及对英雄人物的缅怀,抒发贬居生活中的自己依然渴望有所作为的壮志,同时也流露事业无成、早生华发的慨叹;秦观《鹊桥仙》“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通过牛郎织女一年一度七夕相会传说的描绘,在对比中写出了真挚不移的爱情生活。

2.慷慨悲歌与忧国情怀的咏叹。陆游《卜算子》“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梅花临寒独开,不畏群花妒忌,就是零落化尘,依然散发香气,这孤高坚劲的品格,象征着自己的节操;李清照《一剪梅》“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刻画与丈夫殊不忍别,觅锦帕送之,并设想别后的思念之情。《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通过独处重阳佳节的寂寞感受,写出了对久别的爱人深切相思的情怀。《声声慢》“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通过晚秋景色和孤独处境的描绘,倾诉出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离乱的无限忧愁;辛弃疾《青玉案》“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词人以“自况”揶揄,突出地表现“那人”与众不同的性格,以及始终不渝地坚持抗战理想。《摸鱼儿》“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运用比兴的手法表现年华虚度,志不得伸的感慨。并以外柔内刚的气韵抒豪健之慨叹。《水龙呤》“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通过登临建康赏心亭,即景生情,抒发南渡以来报国无路,壮志难伸,以及知音难觅的悲愤抑郁情怀!

当然,宋词佳作远不止这些。如果我们真得多读,一定会觉得余音缭绕,回味无穷!

注释:

①冷成金著:《唐诗宋词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篇9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导入】

必修四诗词单元我们学习了苏轼的这两首词。苏轼身为豪放派代表,命运坎坷,一生不能展眉一笑。而最终他以豁达与洒脱,不仅赢得了朋友们的敬重,就连他的政敌,也对他由衷生出敬佩。今天,老师补充介绍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与同学们一起进一步了解苏轼其人其文。

【一读】生齐读全词

【二品】

(一)梳理全词结构

1.诗词一般赏析步骤:标题——作者——注释——序言——诗词主体(题材)——诗词眼——意象——重点语句——意境。

2.“标题——作者——注释——序言”提取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二)知人论世

1.问:苏轼诗文名篇名句有哪些?

答:《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惠崇春江晚景》《赤壁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等。

插入板书:

苏轼其文:豪放、豁达、豪迈、开阔、真挚、哲理、婉约

苏轼其人:乐观、旷达、积极、爽朗、达观、坚韧、幽默、智慧、仁厚、儒雅、至情至性、痴情

2.介绍悼亡主题:

①始于《诗经》,《诗经·邶风·绿衣》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悼亡诗(《诗经唐风葛生》写妻子思念丈夫)。

②悼亡诗写得最有名的有西晋的潘岳《悼亡诗》(潘岳,“才比宋玉,貌似潘安”古代美男子不仅有貌,而且有才。在历史上,他是与陆机齐名的文豪。在感情上,他更是一生只爱杨氏。由此,悼亡诗词专指丈夫悼念妻子);中唐的元稹《遣悲怀三首》(“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晚唐的李商隐(《正月崇让宅》)(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③苏轼首创将悼亡内容写进词中——《江城子》。

④清代纳兰容若的悼亡词《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附《木兰辞·拟古决绝词柬友》(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三)品读全词

问:序言中写“记梦”,真正写梦的是那几句?其余是写什么?

板书:“思”“梦”“叹”

问:词眼是什么?

板书:“凄凉”

(四)合作探讨

1.分析上片词

①思:“十年生死两茫茫”

②问:“不思量,自难忘”是否矛盾?

③品:“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④赏:“纵使相逢应不识”

⑤“尘满面,鬓如霜”如何理解?(结合资料,谈谈怎样的十年岁月风尘?)

⑥小结上片:写梦前,几经分合转折,抒发了作者对亡妻思念不已的一片真情。

2.分析下片词

①读“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②感“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③味“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④小结上片:上篇写尽了相思之苦,下篇即转入写梦。因“思”而成“梦”,先写所“思”后写所“梦”,自然成章。“思”是“梦”的基础,“梦”是“思”的幻化。

(五)出示课件总结全词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金庸先生共鸣:《神雕侠侣》第三十八回:《生死茫茫》

总结:词中感情的表现,在梦前和梦中,前后一致;而随着入梦和梦醒,又一步步深化:死别相思苦;相思不见,无处话凄凉苦;积思成梦,幽梦话凄凉亦苦;梦醒而只剩得冷月松冈,则更苦。全词凄婉哀伤,出语悲苦,真可说是一字一泪!面对这样的深情,解读都似乎是一种伤害,无数的人毫不吝惜地把“绝唱”这个词赠与了这首词。

【三记】

背诵全词——老师示范朗读,学生当堂背诵。

【四写】

苏轼全词如何“以情动人”?

1.直接抒情——作者用最平常的语言,作了最真实动人的描绘。

2.虚实映情——夜来幽梦忽还乡,以虚映实,虚中见实,是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显著特色。

3.细节传情——“小轩窗,正梳妆”写出了一对年轻夫妻相亲相爱的和美关系和幸福生活情景。

篇10

一、知人论世——知情

“知人论世”最早是孟子提出来的。“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诗人的生平、经历、境遇等都会在诗歌中有所体现,并形成诗人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个性,决定着诗歌的特殊主题。如陶渊明的脱俗与田园情结,李白的大气豪放,王维的生活情趣,陆游的爱国与忧民。“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诗人自身的经历与境遇离不开社会政治背景,了解他在什么情况下针对什么东西写作,也就是把诗词与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考查。比如,南北朝时代,北朝战乱频繁,加之北方少数民族性格粗犷剽悍,在诗词中往往表现出尚武精神;南朝社会相对比较安定,故南朝诗词多写人们相思、爱恋。唐代社会安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诗词题材自然也就丰富多彩,有希望建立军功的、反映边塞生活的、描绘山水田园的等等,达到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巅峰。鉴赏古典诗词,一般要联系其写作背景,才能从深层次准确地理解,而不是牵强地把握主题。

二、反复诵读——含情

诵读古诗词,对于深刻地理解作品,进入诗情画意的境界,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都显得至关重要。比如《望天门山》中感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滚滚长江东逝水的雄伟气势,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感悟出诗人李白的大气与豪放。《示儿》中爱国诗人陆游临终前嘱咐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可以感悟到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品读咀嚼,掩卷深思,叹惋无穷。《枫桥夜泊》一诗中的“愁”字可以切合文脉,能够贯通全诗神韵和精髓的诗眼。指导学生读通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读完诗后的感受和情绪,引导学生发现“愁”字在全诗中的统领作用,然后再返回诗中去寻觅“愁”,从而快速地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诗句中散发出来的那绵延不绝、铺天盖地的愁思。

三、品评赏析——悟情

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妙词佳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是经过反复推敲,多次修改才定下来的。首先王安石写出“春风又到江南岸”,他觉得“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风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诗意,想了一会,就提笔把“到”字圈去,改为“过”字。后来细想一下,又觉得“过”字不妥,虽比“到”字生动一些,写出了春风的一掠而过的动态,但要用来表达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于是又圈去“过”字,改为“入”、“满”。这样改了多次,最后才定为“绿”字。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成了后人所说的“诗眼”。因此,在古诗词的阅读教学中要抓住关键词让学生进行品评赏析,这样才能领悟诗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探究体验——动情

写景抒情类。如白居易的《暮江吟》,描写了江边傍晚和夜晚的大自然美景,夕阳、江水、露珠、弯月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美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叙事抒情类。如李白的《赠汪伦》,诗的前两句是叙事,李白正要乘船离开桃花潭,好友汪伦深情地唱着歌赶来送行,展示一幅依依惜别的感人画面。诗的后两句是抒情。诗人借用桃花潭水作比较,赞叹朋友的深情厚谊,抒发了作者对好友汪伦的感激之情。

状物、托物言志类。比如王安石的《梅花》,表面上咏物,实际上言志。王安石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宋神宗时,任为宰相,积极推行新法,但遭到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使自己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后来,被迫离职回到江宁,但仍不屈服于腐朽的压迫。这首诗是他借咏梅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品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