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的除法范文

时间:2023-03-20 20:22: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有余数的除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必须比除数小1。最大的余数小于除数1,最小的余数是1。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可以分四步进行:一商,二乘,三减,四比。

2、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先写除号“厂”。被除数写在除号里,除数写在除号的左侧。试商,商写在被除数上面,并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把商与除数的乘积写在被除数的下面,相同数位要对齐。用被除数减去商与除数的乘积,如果没有剩余,就表示能除尽。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教材通过“搭一搭”活动引入有余数的除法,让学生了解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即存在余数。并结合实际操作进一步了解有余数的除法中每一步的含义,认识到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

1.通过搭一搭、摆一摆,初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及计算。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

3.经过探究过程,感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培养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难点:经历探索余数与除数的关系的过程,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学准备】

课件、苹果贴图、盘子、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老师这里有一些图形,(教师出示图形)你们可以任意说出一个位置的序号,老师就能猜到它是什么图形。如果不信,咱们一起来试一试!

师:你们想知道老师为什么猜得这么准吗?学习了这节课的内容之后,大家就知道其中的奥秘了。

设计意图:用猜图形的形式进行教学导入,更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考,创设一种悬念,让他们产生学习新知识“有余数的除法”的心理需要。

二、实际操作,探究新知

1.学具操作,理解余数

(1)学具操作,唤起学生对除法的回忆

这里有6个苹果,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几盘?同桌间相互合作摆苹果,教师参与活动并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正好分完,没有剩余”,为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做铺垫。

师:谁能用算式表示?

预设生:6÷2=3(盘)

师:为什么要用除法来计算?谁能结合图来说说这个算式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分别叫什么?

(2)再次操作,感知分不完有剩余的现象

师:如果给你7个苹果,还是2个摆一盘,又可以怎样摆呢?下面4人一组合作完成。

学生各自发表不同的意见。

生:7个苹果,每2个摆1盘,摆了3盘,还剩下1个。

师板书:摆了3盘,还剩1个。

师:为什么这里剩下了1个,没有继续再摆?

(3)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的除法

①引出余数

师:像这样,用算式怎样表示呢?

师板书:7÷2=3剩余1.

师:在数学上,我们可以把“剩余”两个字用这个符号“……”来表示。

生:7÷2=3(盘)……1(个)

师:这个剩下的数就叫做余数。

②理解有余数的除法

师:像这样的除法就是有余数的除法。谁能说一说这个算式所表示的含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活动操作,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摆苹果的过程中初步感知平均分物有剩余的现象。

2.摆学具,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大小关系

(1)用12根小棒摆正方形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其实这里面藏着许多数学知识,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2)合作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大小关系

师:12根小棒能摆3个正方形,如果有13根、14根、15根、16根,每次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接下来请大家分别来摆一摆,并用算式表示出来。

(3)交流汇报

12÷4=3(个)

13÷4=3(个)……1(根)

14÷4=3(个)……2(根)

15÷4=3(个)……3(根)

16÷4=4(个)

(4)延伸

师:现在不摆小棒,你能推算出17根的结果吗?18根?19根呢?

17÷4=4(个)……1(根)

18÷4=4(个)……2(根)

19÷4=4(个)……3(根)

(5)观察思考

师:观察这些除法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6)质疑

师:为什么余数总是1、2、3,而不是其他的数呢?同桌互相讨论。

学生小组合作摆正方形,并在题单上做记录。

(7)再质疑

师:余数不能是4,那比4大行不行呢?比如5.

预设生:不行!5里面又有一个4,又可以摆一个正方形了。

师:(追问)这样再摆一个正方形后余数是几?(1)

师:如果剩下6根呢?再摆一个正方形后,余数是几?(2)

师:如果剩下7根呢?余数是几?(3)

师:看来余数既不能等于4,也不能比4大,它只能比4小。说明余数要比除数小。

设计意图: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摆正方形的过程中体验、感悟、探索、理解余数为什么要比除数小这一结论的产生过程,又掌握了新知识。

三、课堂作业

1.课本习题

2.首尾呼应,拓展运用

师:上课开始时,老师是怎样猜出这些图形的位置的呢?下面咱们一起来揭晓答案。

这些图形是按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顺序每4个一组,要猜到第8个位置是什么图形,就用8÷4=2(组),表示刚好摆了2组,没有余数,最后一个就是梯形,同样的方法,要猜到第15个位置是什么图形,就用15÷4=3(组)……3(个),余数是3,表示摆了3组还剩下3个,就表示第四组的第三个,所以是平行四边形。

师:现在你们能运用今天学得知识猜出第17位置、第22个位置摆的是什么图形吗?

设计意图:课堂练习第一题是针对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等内容的巩固,让学生在练习中强化余数的意义、余数比除数小等内容的理解。课堂练习第二题解答了课前留下的悬念,有助于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心理需要。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自己学习的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总结中更好地概括和记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板书设计:

搭一搭(一)

有余数的除法

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6÷2=3(盘)

篇3

【教学片断】

师:谁能汇报一下,你知道书中表格中的横线表示什么吗?

此时有的学生就有了自己的想法。

生抢答:不管每人分2枝,还是每人分5只,10根小棒正好分完,没有多余的枝数了,所以就划了条横线表示这个格子不填。

生:老师,其实我觉得这个格子里填“0”也是可以的!

我顺势在讨论争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正好分完”和“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两种情况。

通过刚刚这位同学精彩的汇报,你们知道余数是怎么产生的了吗?

生:我知道余数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了,余数指的就是还剩的根数,就是平均分后多余出来的数,所以叫做余数。

生:我感觉余数就像除法算式里的“小尾巴”。

生:我还知道了余数有时不一样,比如说13÷3=4(个)……1(根)和14÷3=4(个)……2(根),这里的除数都是一样的,但是余数却不一样。

生:我感觉每次的余数总比除数小。

学生在经历了知识形成过程的同时,我让学生汇报根据预学收获,自己学着尝试编制一道类似的题目。

而后,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预学情况,提出自己的思考。

师:这个同学提的问题真好!那你们知道为什么“不管用多少根小棒摆三角形最多余2根吗?”

生答:因为如果剩下的超过2根小棒,比如说3根,那就又可以再摆一个三角形了,所以剩下的根数不可能比3大或和3相等,只能比3小。

【教学反思】

一、区分性预学,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

课堂学习是有预设性的,教者不仅要研究教材,还要研究学生。那么学生进课堂前需不需要也有所准备呢?笔者的回答是肯定的。区分性预学单的设计,就给学生课前学习提供了一个平台,学生在预学单的指引下,先对所学知识进行一个自我尝试学习。

当然,并不是所有知识,学生都能通过预学完成,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有很强的预学能力,知识的深刻性和学生的差异性就决定了教师课堂引导的必要性。学生会把课前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当课堂上在经历这一知识的形成过程时,他会更关注此时的学习活动。如本节课,有一个学生就提出了:为什么余数不能大于除数?这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学生课前能带着这样的问题进课堂,目的性明确,同时也极大地降低了本节课教学的难度。因为这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他更有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挑战,去探索,去收获一份成功的喜悦。

二、区分性预学,让学生伴着思考“过”课堂

区分性预学单的运用,真正实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尊重了学生的不同人格及个体差异性。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活动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发现新问题不断反复的过程,而贯穿这些数学活动的就是学生的数学思考。没有学生的数学思考,这些数学活动也只是“亭台楼阁”。如本节课关于表格中还剩几枝这个格子的填写,当出现了每人分2枝或者每人分5枝这两种情况都没有剩余的时候,学生的思维出现了碰撞,为什么这个格子不需要填写?这个格子其实也可以填“0”。笔者趁势把“正好分完”和“平均分后有剩余”这两种情况进行一个比较,探究余数是怎么产生的。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课堂上教师必须要让位,改变师生在课堂上的角色,与学生平等交往,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造潜能,正确看待每个学生的问题。教师不仅要鼓励、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而且要创设条件,提供质疑的机会,提高质疑的能力。

三、区分性预学,让学生留点问题“出”课堂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一个重要载体,但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的结束就是学生数学活动的归宿。纵观现代教学理论,问题的解决并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课堂教学绝不能满足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个问题的答案,而是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获得结论的同时,鼓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如本课例中所呈现的:14÷3=4……2,如果反过来求被除数怎么求?

区分性预学单的设计,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质疑的平台。如我创编、我思考等,就是让学生通过预学,写出自己的疑问之处,并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产生一个新的问题,让学生带着一个新的数学问题离开课堂。

篇4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考考老师:请同学们利用已经学过的找规律的知识,用学具设计一个规律,然后告诉老师,你是怎么摆的,接下来你想让老师猜几号学具,老师不用看就能猜出它是什么。不信,谁来考考老师?(可以请不同的学生试一试,学生很惊奇。)

2.适时引入:想不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来?等你们学会了今天的知识,就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来了。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用学生考老师的形式引入新课,这样做,既为学生创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探索新知,建构概念

1.明确图意,展开思维。呈现教学情境图:通过创设校园里学生课外活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思考: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几组?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图,引导学生展开观察、交流和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学生对“平均分”的应用意识,为下面学习奠定基础。

2.实际操作,感受新知。(1)教学例题2。①出示例2:同学们将校园一角的23盆花全部搬到了会场,还是每5盆摆一组,最多可以摆成几组?②动手操作:你们是不是也能用学具代替23盆花来摆一摆,看看每5盆摆一组,能不能全部分完?还剩几盆?剩下的够不够再分一组?③认识余数:23里面最多有几个5?这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组,这个数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板书:余数)④尝试列式:23÷5=4(组)……3(盆)⑤适时小结: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作有余数的除法。(接着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⑥小组讨论:如何列竖式?把自己的想法和同组的小朋友说一说。⑦学生汇报。⑧列出竖式: 4商

除数5)23被除数

205和4的乘积

3余数

(2)观察比较:看看我们前面学习的例1和现在学习的例2的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3)尝试练习:选择两个算式用竖式计算。(一个正好分完,另一个不能正好分完。)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教师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对新知识的学习进行准确定位,既为学生创设了“跳一跳,摘桃子”的思考平台,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会到探索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三、观察比较,理解概念

1.探究关系:出示例3,引导学生运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先列式算一算,再引导学生讨论:观察余数与除数,你们发现了什么?

15÷5=3(组)

16÷5=3(组)……1(盆)

17÷5=3(组)……2(盆)

18÷5=3(组)……3(盆)

19÷5=3(组)……4(盆)

20÷5=4(组)

21÷5=4(组)……1(盆)

22÷5=4(组)……2(盆)

23÷5=4(组)……3(盆)

24÷5=4(组)……4(盆)

25÷5=5(组)

2.归纳总结:(1)剩下不能再分的数才叫余数;(2)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在前两个例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教学中如果让每一个学生都来计算这一组题,势必花费学生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也会产生厌烦情绪;而采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让学生真正体验到通过团队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

四、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1.巩固题:第52页的“做一做”。(判断题,进一步明确“余数要比除数小”。)

2.开放题:想一想在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如果除数是9,余数有可能是几?如果余数是7,除数有可能是什么数?

3.游戏题:“猜猜看”。(图示呈现:一组有规律的图形,猜一猜第8个是什么图形、第12个是什么图形。)

4.拓展题:现在你们能想出老师为什么会很快猜出你们前面所摆的学具是什么了吗?你们也能运用今天学的“有余数的除法”知识,很快地猜出第18个、第24个图形是什么吗?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层次性、开放性、灵活性、启发性和挑战性。通过让学生进行不同类型的练习,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尤其是最后一个练习,给学生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整节课前后呼应,让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

篇5

关键词:单井储油罐;防盗;孔板;导管;百叶板

中图分类号:TE97 文献标识码:A

作为我国经济的增长点,石油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它可谓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农业的发展、能源的发展、交通业的发展、还有电子机械等各方面的发展中,它都有着无可厚非的作用,为人民的生活也提供了服务与方便。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油田公司下属的青化砭采油厂的油井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部的陕北斜坡带上,属低产、特低渗油田。由于油井产能低,以及地形地貌限制,按照“因陋就简,地面适应地下”的原则,地面集输主要采用“储油罐储油、车辆转运”的集输方式。

一、油井的特点

油井分布在偏远的山区,采用地面储油罐储存,车辆转运。

二、油井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油井都分散在山区,并且不是集中在一个区域里,不便于管理,在管理中存在漏洞,从而为不法之徒提高了机会。

三、油井常见的偷盗方式主要有两种

(1)利用勺子状捞油工具,伸入储油罐捞油到尼龙袋中,用农用车运输。

(2) 利用农用车加装自吸泵,改造为简易泵油车。

四、防盗方案的论述

(一)防盗方案

(1)缩小泵油口:直线型泵油导管口缩小至直径为100mm,但是考虑到泵油方便,将圆柱形口径改造为圆锥形口径。

(2)直线型泵油导管:原油具有腐蚀性,通用油管时间久了,会被腐蚀,因此要在管内涂抗腐蚀性材料。

(3)百叶板:百叶板有很多种类型,为了节省费用,且达到防盗效果,定制3mm厚的双叶百叶板。

(二)具体优化配置方案(见图1)

五、防盗方案的效果

(1)经核算,一具单井储油罐,采用:缩小泵油口、加厚直型油管及多叶百叶板,增加费用为510元;

(2)2012年4月20日在石子沟区队安装单井储油防盗罐以来,从未发生原油被盗现象,与2011年同月相比,该区域杜绝原油损失28吨,吨油按3300元计算,创效益: 28× 3300 = 92400(元)

结语

采用新型防盗储油罐,实现了防盗功能。同时,降低了采油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益,也达到了保护周边环境的目的。

篇6

【关键词】注重听力 积累词汇 掌握解题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4.058

初中英语教学必须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着不累,老师教着轻松,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我的教学方法:

一、引导学生加强词汇积累

对于英语这一门学科而言,词汇就是基础,一个学生若是没有掌握做够的词汇量,那么他学期英语来是非常吃力的。对于任何题型,无论是听力、单选、阅读理解还是作文,他都是无从下手的。在学习每一模块的时候,教师一定要让学生首先要单词过关,不要为了所谓的追求教学进度就跳过这一环节,有些学生若是连单词都没有掌握好,他怎么去很好地学习课文,进行接下来的内容。对于每一模块的单词,我会让学生利用连续两个早自习进行记忆,在第二天上课的时候,我会给学生发下一张纸,纸上会印有学生们刚刚背诵的单词,但是只有中文翻译,我要求学生将英文单词写下来,然后同桌交换判断对错,打出分数,在下课的时候,我会将这些纸收起来看学生掌握到怎样的一种程度。第三天,我还是会发下一些纸,不过这次纸张上面会印有英文单词,我会要求学生把单词的中文解释写下来,然后流程和前一天的一样,我还是要检查他们的记忆情况。经过这样两次的强化,学生的单词记忆会变得非常的深刻。

这只是课内的单词,要是学生只是记忆这些单词,想得高分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在碰到一些学生未学到的单词,或是出现频率较高,经常性使用的一些单词时,我会让学生积累在单词记忆本上,然后随时随地地拿出来看一看,因为我们都认为利用好琐碎的时间对于学习英语这一门科目是至关重要的。要想让学生在课外的时候能更多的积累一些单词,教师必须教给他们掌握单词的方法,于是国际音标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学初期,教师就应该系统全面而且细致地将国际音标传授给学生,这一项任务可能稍微有些难度,但我们不能退缩,不能放弃这一关,唯有学生自己掌握了音标,他们才会在见到新单词时自己迅速地读出来,有心的学生会记下来,从而于潜移默化之中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无论如何,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能力的体现最主要的还是体现在试卷上,体现在他们的答题情况上。所以,传授给学生一定的答题技巧与方法是每一位老师都必须要做的事情。听力题型,我们在平常会听相关的内容,也会记忆一些常用的用语,在课上,教师可以将这一部分稍稍放松一些。对于单选题目,教师要下大工夫了。对于四个选项是字形相近的题目类型,教师要想攻破他们,要做的就是平常多给学生进行总结,同样对于考查意思相同的四个词汇的题型时,教师也需要将这些常考点呈现于黑板上,给学生以视觉冲击,并让他们积累在笔记本上,一边写一边念,并且一有空就拿出来记忆巩固。另外,教师应重视对于语言点的讲解,每一个知识点可以结合一个例句让学生理解记忆。还要注重给学生讲解语法、时态以及各时态之间的区分。对于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题目,教师要每天给学生积累一定的任务,让他们连续不断地接受英文的刺激,提高语感。对于作文题目,则需要给学生找一些标准范文,要求他们进行记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当自己写作的时候便可以用上,也显得文章很高大上。

三、充分认识英语听力的重要性,掌握提高听力水平的有效的方法

听力题目是很多学生学习英语的短板,在考试过程中,很多学生的听力题目的错题率竟然超过二分之一,这是十分让教师头疼的。每一位学生都想得高分,但是由于听力材料的局限和听力时间的缺乏,学生的听力水平逐渐退步。很多学校对于听力题目是非常不重视的,学校及老师的不重视也错误地引到了学生的思想。他们会认为既然现实情况已经这样了,只好破罐子破摔,能得几分是几分,一切都听天由命了。但是,各位要明白,纯粹靠后面的几部分试题来弥补听力部分的缺陷,这是不可能的,除非后面的题目一分不扣,做得完全正确。然而,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整套试题扣一两分的学生大有人在,我们拿什么去和人家比。这正应了那句话,学习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对于听力,我们还是要下大工夫的。很多学生将来可能会面对出国留学的选择,那么他生活的环境都是英文,所以提高英语听力水平才能使他们听得懂老外讲了些什么,才能正常地生活。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呢?通过听力练习来提高语感也是一个很好的手段,在播放英语听力时,应该多采用一些音质好的,内容清晰的,有重要语境的内容来听。我们学校会利用每天中午下课的时间给初一、初二和初三的同学播放不同内容的听力题目让学生来练习。当然在课下的空闲时间,可以去一些比较好的英语听力的网站欣赏优秀的文章并通过听力的形式进行欣赏,或者可以听一些自己喜欢的英文歌曲,尝试记住歌词并可以唱出来。我还会让学生记忆一些情景对话常用的用语,这样当学生听到一些未曾听过的对话时也不至于束手无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告诉学生,在听听力部分的时候,思想一定要高度集中,一定要全神贯注,若是学生在这个时候神游,想着自己放学之后吃点什么,玩点什么等无意义的事情,那么这次的听力训练是毫无效果的。因为等你一旦回过神来的时候,你根本不知道广播里在播放着些什么,更有甚者,一走神二十几分钟,清醒之时听力已经播放结束。这在平常的训练中学生可能认为无所谓,一旦到了考场,这种行为所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

篇7

?W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和一切教学资源只是学生构建知识的辅助。教师通过教学要尽量的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多角度、全方位的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把握和运用,促进和引导学生去形成自己的知识架构、探索更多更好的知识。所以教师对知识的把握就要有高度,思维水平要高,思维品质要好,能够深入浅出。在教学中,树立“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素养。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注重点滴细节的渗透和知识形成过程的展示。考试不考的但对学生学习和开阔视野有帮助的要教;一节课教学内容没有完成,但通过我们的探究学习,学生得到了更多书中没有的道理,这节课就是一节好课;学生题目不会做,但通过一道题产生了新的想法和思考,这也体现了数学的价值;不要单纯的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衡量学习成败。通过教学使每个同学都能有所收获,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都能有不同的发展。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内因,内因决定外因,内因一旦起作用,会爆发出强大的动力。学生如果对学习产生兴趣了,他就会很想学,而且学得很轻松、很快乐。所以,笔者一直在尝试:在数学课堂中渗透对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培养。(1)在学生入学的第一节课上,笔者会把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以讲座的形式跟同学们介绍:生活中的求最省钱、最大利润问题,统计与概率问题都与数学有关;学数学有助于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心算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结合实例来说明数学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也是有趣的。(2)在课堂上,为了给课堂增加一些快乐的气氛,讲到4+(-3)时,笔者会说中间有两个符号在一起要用括号隔开,否则会“打架”;在讲到全等符号“≌”时,它是一个S睡在席梦思床上,而且是仰面睡着;在学习,毕达哥拉斯定理时,笔者会开玩笑的对一位学生李强说:当你有个重大发现和发明时,就用你的名字命名,叫李强定理,学生会感觉很幽默。这就是利用语言的魅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放松学生的大脑,从而提高教学效果。(3)笔者也会在数学课堂上介绍一些前沿科学,来开阔学生的视野。

三、鼓励求异,发散思维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发展的基础。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求异思维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想别人没想不到,去找别人没有找到的方法和窍门。要求异必须富有联想,好于假设、怀疑、幻想,追求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即与众不同的思路。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去大胆尝试,勇于求异,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学生在求异思维中不断获得解决问题的简捷方法,有利于各层次的同学参与,有利于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诱发灵感,突破创新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它大体是指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它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

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应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 口。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生成的时间和自主建构的空间。因为在师生互动的学习活动中,节奏太快,学生跟不上,生成不充分;节奏太慢,学生容易游离于主流活动之外,也谈不上生成。因此只有等待,当教师的时间掌握与学生的整体思维速度吻合时,学生就会陶醉于自己的思维活动中,课堂的生成才会丰满、充分、有效。

五、有效启发,训练思维

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学生的分析、综合、推理及应用能力是思维能力的实质表现,思维的速度和质量是思维能力的外在表现。

1.训练思维速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课堂是训练学生思维速度的主阵地,科学设计课堂教学内容,采用声情并茂、趣味无穷的教学形式训练学生的思维速度可以大大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例如讲完新的一课后,将教科书中的练习题作为速算题;还可以选择一些较为灵活且概念性强、构思巧妙、覆盖面广的选择题、简答题、判断题等进行专项训练,从而提高学生快速应答的能力。

2.训练思维质量。我们除了在课堂上训练学生的思维质量以外,课下也可以组织学生召开解题思路研讨会,分析讨论多种题型的解题方法及特征,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同一道题,从中掌握较为简单的而又有创意的解题思路,从而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使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快速提高。

篇8

一、改朝换代,数字电视是信息大爆炸的产物

历经采集、制作、编辑、播出、传输、接收几个程序后,我们能看见电视节目,而这一过程,采用的即是数字技术。

1.与传统电视相比,数字电视优势众多:

1.1画面清晰,音频良好,有较强的干扰能力。在接受信号时,数字电视几乎没有干扰,即使是噪声积累效应,也无法影响其信号传播。信号强度良好,失真度很低,电视画面清晰度很高。

1.2能收到更多信号,观看更多电视节目。在原有的电视频道下,还能收到更多电视节目,频道涉及广泛,且保质保量。资源利用率颇高,受众可任意选择电视节目,更具个性化。

1.3功能广泛,业务设计广。随着数字化的不断发展,以往模拟方式不能满足的需求,数字电视都可能达成。电视网站、交互电视、股票行情与分析、视频点播等,都可能实现。电视互动,数字新业务,也将逐渐发展起来。

2.由此可见,数字电视替代模拟电视,指日可待

2.1数字电视的发展迎合了时代的要求

从20世纪30年代至今,一路走来,模拟电视走过了70个年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模拟电视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新技术变革势在必行。现如今,全球数字信息和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电视受众将“被动接受”化为“主动接受”,他们需要的是自由,互动和个性,这对数字电视产生了更大的要求。高清晰度、提高频谱资源利用率、节省频率资源、增加电视频道数、降低了传输成本等,都是数字技术需要达到的技术。数字电视的颇多优势,对我国电视事业发展提供了机遇,在此推动下,我们有成为电视强国的趋势。可见,数字电视的发展迎合了时代的要求。

2.2数字电视带动着光电事业和信息产业的发展

随着数字电视的不断发展,光电行业将迎来改革,打破传统的事业动态。截至到如今,全国已有12个省级广播总台的运营模式市场化,多年来的不懈努力,我国有线电视逐步开始产业化。中国有线网络不断扩展,已有4.1万公里国家光缆干线,10万公里省级干线,50万公里地市光缆和300万公里用户分配网,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有线电视的影响巨大,在此带动下,定然会形成新的事业、产业格局。同时,它将带动很多行业,例如:广播服务业、网络运营业、媒体制作与节目内容提供业。此外,还能拉动消费类产业,例如:广播前端设备,测试设备制造业的发展(芯片开发设计和生产、大量软件的开发),推动用户机顶盒、显示器及接收一体机。综上所诉,可见,数字电视带动这光电事业和信息产业的发展。

2.3数字电视的发展迎合了受众的市场的需求,潜力不可估量

现如今,各种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受众的精神和文化要求也逐渐增多,曾经的单一模式,已然无法满足。数字电视,发展良好,能满足受众的各种要求,如,信号清晰、花样颇多,全面个性化等。面对这一趋势,模拟电视看,必然被数字电视替代。受众想要满足自己的需求,用户必须购买数字电视或购置机顶盒解码器。一台电视机的平均寿命为10年,从03年开始更替,10年时间,如果所有用户都变成数字电视广播。每年,每台电视机算10%的淘汰率,30%的电视用户更换数字电视机,70%用户购买机顶盒,每年数字电视机需求量约在900万台以上,机顶盒解码器的年需求量可达到1800万台左右。由此可见,数字电视的市场潜力可不估量,可带动百亿乃至上千亿元资产流动。

2.4在信息领域中,数字电视是一项新工程

数字电视的全过程(从电视节目的采集、制作到信号的发射、传输以及最终接收)皆采用数字化,可见此过程完全是一个信息化系统工程,可说,数字电视,带动了广播电视事业的改变。目前,数字化正一步步走进广播电视节目传输业。数字信息传输网络是数字电视节目内容的广播传送采用的传播方式,数字节目的接收的过程,是由提供端到端的数字电视内容。由此可见,数字电视产业将面临也一次重大改革,从建设和设备更新,从里到外,都需要改变。在科学技术的带动下,信息网络建设的需求将稳定增加,这是一项重大工程,它设计千家万户。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字电视将和因特网有机的结合,每个用户的数字电视都将与因特网连接到一起。如此以来,社会信息化的进程脚步大大加快。

二、信息大爆炸,数字电视的优势越来越明显

1.随着数字电视的发展,其政策优势显而易见

一开始,数字电视在我国地位就举足轻重,收到政府的极度重视和大力支持。1984年,为了研究数字电视,便创建了原电子部。1989年,HDTV软科学研究专家组在原国家科委的支持下,落地而成。1998年9月,高清晰度电视地面广播功能样机系统首度创建。1999年10月,在高清功能样机系统的带动下,50周年国庆,在天安门,现场实况转播试验成功。2000年以来,国家相继建立了许多相关产业,(如:数字电视研发、产业化专项)。2001年11月,有13个城市相继开展了有线数字电视的商业运营试验。2003年,在有线电视的带动下,有线数字电视试点得以启动。2005年,在一些迅速发展的地方,数字转换和网络双向化改造、整体平移工作开始施行。2006年8月,国家颁布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地面数字电视国家强制标注(GB20600-2006)。2008年,国办1号文件要求积极发展地面数字电视,要求必须按国标规范数字电视发展。

2.在发展的市场中,数字电视的潜力不可估量

在数字电视市场领域中,我国的生产和消费皆位列前茅。在我国,数字电视的市场发展潜力和优势,是其它国家无法企及的。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2.1在我国,数字电视事业产业基础夯厚,有国家的大力扶持,有行业强势主导有社会积极参三股力量,相辅相成,让数字电视在我国更加迅速的发展起来。

2.2在我国,彩电事业迅速发展,自身具有很大的优势。

篇9

论文关键词:生物膜;污水处理;进水水质;出水水质

目前我国污水处理行业中常用的活性污泥法具有成本高、对水质和水量适应性较差、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等缺点,而生物膜法的出现有效的改变了这种状况,为我国的污水处理行业带来了新的选择。

一、生物膜法的概念和特点

生物膜法是令微生物附着在惰性滤料上,形成膜状的生物污泥,从而对污水起到净化效果的生物处理方法。

生物膜法具有运行费用低廉、管理方便的特点,对进水的水质与水量变化有着很强的适应能力,克服了活性污泥法中污泥丝状膨胀的缺点,剩余污泥量也有了显著的减少。但是与活性污泥法相比,生物膜法对环境温度的要求较高,气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生物膜的活性,引起生物膜的坏死和脱落。另外,由于生物膜需要附着在滤料上才能够对污水起到净化作用,因此载体的比表面积对生物膜处理的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选用的滤料比表面积达不到要求,想要达到预期的处理效果就需要增加处理池的面积,使投资费用增大。生物膜法中使用的滤料属于消耗品,需要对其进行周期性的更新,增大了运行期间的管理费用。同时,生物膜法对工艺设计和运行条件的要求较为严格,一旦发生问题,便会引起滤料的破损和堵塞,降低出水的水质。

二、生物膜法的分类和优缺点

(一)生物接触氧化法

生物接触氧化法实际上是一种浸没曝气式生物滤池,是曝气池与生物滤池相结合产生的综合性污水处理工艺,同时具备两种处理方法的优点,具有容积负荷高、抗冲击负荷力强的特点。生物接触氧化法的供氧十分充足,膜的更新速度非常快,大大的提高了生物膜的活性,增强其抗冲击能力,而且使用生物膜法会将产生的大部分活性污泥附着在载体上,减少污泥产量及回流量,降低对机械的损耗。但生物接触氧化法的滤料容易发生堵塞,增加了管理的难度。

(二)生物流化床

生物流化床技术是利用气体或液体,使附着微生物的固体颗粒状滤料呈流态化,对污水进行净化的技术。生物流化床法充分利用了微生物不同生命活动阶段的特征,根据微生物的生长特点将处理阶段划分为固定床阶段、流化床阶段、液体输送阶段三个阶段。生物流化床的主要优点:

1、容积负荷高,抗冲击能力强。由于生物流化床的载体是采用小粒径固体颗粒,且载体成流态化,所以生物流化床的单位体积表面积要比其他生物膜法的大很多且抗击能力要较其他生物处理法高。

2、微生物的活性较强。由于生物颗粒不断地相互碰撞与摩擦,使生物膜的厚度较薄且均匀。对于同类污水而言,在同等的处理条件下,生物膜不仅反应速率快且呼吸率也非常快,所以微生物的活性较强。

3、净化效果好。由于载体颗粒一直处于剧烈的运动状态,从而导致界面的不断更新,这样不仅有利于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吸附和降解,更能加快生化反应速率,进而使净化效果得到提高。

但是由于微生物颗粒在设备当中处于流动状态,对设备的磨损较为严重,同时载体颗粒自身也存在着磨损现象。另外,生物流化床的防堵塞问题及生物颗粒流失等问题目前还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生物流化床的推广。

(三)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

篇10

一、强调学生主体,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如“勾股定理的应用”教学时,在介绍勾股定理判定直角三角形判定条件的知识的时候,单纯灌输理论会让学生不容易搞懂,通过练习也不能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在课堂上通过活动教学,让同学们拿出自己的三角尺,自己动手量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各边长的长度,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并提问学生:这些三角形边长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回答:这些三角形三边相等,等腰三角形的两边的平方之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教师继续引导出一个非直角的等腰三角形让学生继续计算这三边,并提问:这种关系为什么会与刚才的等腰三角形的结论不相同?这个时候教师就能够较好地引出勾股定理对于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条件,通过一系列的对比,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地激发与拓展,通过探究性思维也更容易地记住和理解数学知识。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培养积极的进取精神,增强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实现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体现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教学情境和问题情境是一种能够帮助学生主动思考的教学方式,它能够将一些数学问题生活化。增加数学科目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从而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和学习的意识。

“多疑多思。”创设问题情境,设计质疑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但在实践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2)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4)教学中应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三、注重学情分析,提高主动学习意识

结合当前课改理念与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理论联系实际”在数学教学中就是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方法和学生的具体学情,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让学生的活动有机地投入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中,以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因,提倡让学生通过观察,让学生在实践感受中逐步认知、发展,乃至创造,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如《全等三角形》的教学过程,首先是展示教材上的图案以及制作的一些图案,引导学生读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从图中去发现有形状与大小完全相同的图形。然后教师安排学生自己动手随意去做两个形状与大小相同的图形,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讨论,直观感知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其次,通过阅读法让学生找出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然后,教师随即演示一个三角形经平移、翻折、旋转后构成的两个三角形全等。通过教具演示让学生体会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的概念,并以找朋友的形式练习,指出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加强对对应元素的熟练程度。此时给出全等三角形的表示方法,提示对应顶点,写在对应的位置,然后再给出用全等符号表示全等三角形练习,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再给出练习判断哪一种表示全等三角形的方法是正确的。通过对图形及文字语言的综合阅读,由此去理解“对应顶点写在对应的位置上”的含义。通过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纸板的观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讨论,观察对应边、对应角有何关系,从而得出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并通过练习来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并渗透符号语言推理。最后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学会了用全等符号表示全等三角形,会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