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师生涯范文
时间:2023-03-29 00:28: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我的教师生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有人说过:“老师是一支红烛,点燃了自己,照亮了自己!”
不是有歌中这样唱到:“小时侯,我以为你很美丽……长大后,我就成为了你!”曾经多么向往当一名老师,站在讲台上,威风凛凛!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老师!
邻居小妹妹的“老师”
小时侯,望着幼儿园的老师们成天带领着小朋友们唱歌、做游戏,好不快活!突发奇想,自己要是能当一回老师那该多妙啊!
于是,邻居小妹妹们成了我的“学生”,虽然也是一起玩耍、游戏,可那感觉就是不同一般,毕竟自己是“老师”,可以把大家呼来唤去,让你干吗你就得干吗,不然的话——“站黑板”!不过我还是有分寸的,讲究公平!
年幼的我对此也感到了满足!
弟弟、妹妹的“老师”
渐渐的,人长大了,心也变的大了起来!
对于只当“幼儿园”的“老师”感到了不满足,看这小学的老师成天站在讲台上,传授知识给学生们,又羡慕的不得了,心里又想:要是我自己能当一次传授知识老师,那该多棒啊!
于是弟弟、妹妹们成了我的“学生”,每个星期,总有那么几天,我会站在餐桌前,把它当做讲桌,拿一本书、一支笔,圈圈点点,给弟弟、妹妹们“讲课”!因为老师可不是好当的,所以在学校里我加倍努力,为的也就是给弟弟、妹妹们上一堂好课!但是,我一定不会像老师那么凶!
我又一次得到了满足!
老爸、老妈的“老师”
现在的我是贪心不知足!中学生活的丰富满足不了我的贪心!我有开始做着自己如果是一名中学教师的“美梦”!
然而这个愿望没有实现,却给我带来了一次更好的机会——做老爸、老妈的“老师”,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我一定会尽量努力的!
信息社会,计算机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追逐时代的脚步,老爸的提议得到了全家的认可——买电脑、学电脑!我自然担当起了老师的“重任”!
我采用的当然是适合爸妈的教学方法喽!
……
篇2
关键词:职业生涯教育;中学生;美国
中图分类号:G639.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6A-0046-04
20世纪70年代,随着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劳动者技能与职业不匹配的现象,为此,社会各界急切要求学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学校应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兴趣爱好来帮助学生规划其未来职业,并使其有意识、负责任地计划其职业生涯”[1]。美国是第一个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国家,“职业辅导之父”富兰克・帕森斯首先使用了“就业指导”的概念。之后,西德尼・马兰博士提出生计教育的概念。美国很重视通过立法来支持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20世纪70年代出台了《生计教育法案》,1989年美国制定了《国家职业生涯发展指导方针》,1994年颁布了《从学校到工作机会法》,2006年颁布了《生涯和技术教育法》……这些法律法规规范了职业生涯教育标准且把其范围从学校延伸到工作中[2]。受美国影响,欧洲一些国家以及新西兰等国随后也开始推行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并取得了不少成绩。现在许多其他国家也都引入、实施了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美国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总结,提出美国的经验对我国开展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几点启示。
一、美国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形成与演变
美国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发展比较成熟完善,综观职业生涯教育发展的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实现从职业教育到生涯教育的转变
职业生涯教育就是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与兴趣爱好主动地规划其未来职业生涯,以便于未来更有意识地学习和生活。20世纪90年代,美国频繁出现学生辍学现象,而且学生就业率偏低。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美国教育部等部门发起了全国范围内的职业教育改革运动――School to Work Transition项目(简称STW),并于1994年颁布了《从学校到工作机会法》。STW整体上确定了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指导体系,它不仅增加了学校的生涯教育教学课程和实践活动,还让学生更加了解职业领域。同时,STW把职业生涯教育贯穿到学校整个教育体系中,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发展全面教育。但是到21世纪初,STW在学校实施中出现许多问题,受到严峻的挑战。随后,School to Career Transition(简称STC)出现并且取代了以前的STW。STC的核心内容包括终身和全民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课程重新设置等四方面[3],这意味着职业生涯教育开始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和终身学习。
(二)形成有意识的、全面系统的终身教育理念
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随着生涯教育的快速开展,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得到政府、学校以及社会等各方力量的支持。20世纪末,随着“终身教育”理论和“回归教育”理论的兴起,终身职业教育被提上了日程。美国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目标也从追求就业发展为实现中学生一生的价值,充分体现了中学生终身职业生涯教育理念,以更好地指导职业生涯教育。
(三)体现人本主义理念,关注中学生的自我价值
21世纪初,美国开展的职业生涯教育最终是为学生服务的。它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帮助学生更好地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解决就业问题,充分体现了人本主义理念。学校和一些社区、企业合作,邀请相关专业人员到学校给学生讲解职业知识和职业规划策略;同时也会开展职业实践活动,如安排学生进企业参加职业工作实践,体验自己感兴趣的职业,了解那些职业的一些基本信息。父母周末会带孩子去体验他们的工作,让孩子亲自感受父母是怎样工作的,以加深孩子对职业的了解。在学校、企业、社区等各方共同努力下,美国中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取得了进步,也积极地帮助了学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美国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实践操作
美国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理念对实践的指导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以下将从课程体系设计、课程实施途径和课程效果评价这三个方面来探讨美国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实践操作。
(一)课程体系设计:从中学生职业生涯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技能两个方面进行课程开发设计
美国职业生涯教育指导系统比较完善,目标也比较明确。
一方面,开设生涯教育课程,具体包括:(1)职业教育课程。由专业教师传授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知识。(2)职业生涯相关学科课程。学校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充分融合职业生涯相关课程的知识,以促进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3)特殊职业生涯指导课程。针对有些学生某些方面的特殊能力,美国中学也会相应对他们进行指导,开设相关职业指导课程,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特殊技能[4]。美国现在许多初高中已把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结合起来,学校提供的职业生涯教育规划能帮助学生规划自己的未来职业[5]。
另一方面,发展职业实践技能。学校开设真实的实践体验课程,让学生体验各种职业的工作过程,让学生更加了解职业领域。职业日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职业规划的内涵,并有意识地进行职业规划。
(二)课程实施途径:由课堂知识传授和课外实践培训组成
职业生涯教育课程活动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得以实施:
第一,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以授课的形式向中学生传授相关的职业知识。课堂教学的形式是比较灵活的,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经验交流会以及网络课程等方式来习得相关知识和经验。
第二,参加职业体验,开展职业实践活动。父母周日带孩子去体验他们的工作内容,让孩子切身感受职业生涯教育的意义。美国试着开展一项职业生涯教育的活动即“真实游戏”,从小学到初、高中各年级将有趣的、真实的成人职业活动开发为活动项目,让中学生参与其中,以帮助他们明确未来职业目标[6]。
第三,通过教育立法、资金投入和专业人员指导与交流来保障职业课程活动的开展。国家财政拨款的支持,校企和校社的合作,再加上专业教师的配备,使得中学真正成为学习职业生涯课程的场所[7]。
(三)课程评价:用科学的实验方法和研究方法来评价课程实施效果
理论上,实施效果评价的方法应该有很多,如描述研究、实验设计、个案研究等,但到目前为止,关于实施效果还没有公认有效的评价方法,更没有统一的评价指标。现在人们可以从理论上推出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对中学生的人生和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有着积极作用,但没有充足的证据证明因果关系成立,也没有足够证据显示其对中学生的人生有着消极影响[8]。
美国中学可以通过一些实验测试系统来综合评判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ERP沙盘课程中,沙盘系统软件会自动记录学生所模拟的企业经营情况,并运用分析法等专业的公式分析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总结经验与不足。为了更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自2003年起,ERP沙盘课程采取“校企合作”的培训模式来实施[9]。
三、我国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现状
20世纪初,我国许多教育家就已经萌生了职业生涯教育的思想,如陶行知提倡教学做合一,黄炎培提倡终生职业指导理念等。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不断探索并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社会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导致劳动力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也日益严峻,我国政府以及教育学界开始关注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随着职业生涯教育研究的深入,研究者逐渐认识到应把职业生涯教育端口前移到中学。为此,国家出台了一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的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但总体看来,我国的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对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认识不全面
首先,我国的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开展得比较晚,大家对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认识不足,有的人认为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仅仅是学校的责任,有些人意识不到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对中学生以后人生的重大影响。实际上,开展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需要各方力量的支持,如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学生等。家庭在学生幼儿期和童年期的职业教育中尤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父母如果在前期做了充足的准备,后期中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进行得会更顺利。
(二)没有形成完整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
目前我国尚未形成从小学到大学的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尤其是中学阶段,由于升学压力的增大,职业生涯教育更是匮乏,很少有中学开设相关课程。2012年开展的一项高中生职业指导的调查研究显示,当被问及“对于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学校是否集中毕业生进行集体的指导或个体的咨询?”时,我国有33.1%高中生选择“是”,而美国有68.8%高中生选择“是”。由此可见,我国高中生的职业指导普及水平远低于美国,这表明我国的中学生职业指导教育系统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与完善[10]。
(三)没有建立一支专业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
我国从事专业职业生涯教育的人员不足,且专业素养也有待提高。据统计,我国从1999年开始实施职业指导教师资格制度以来,大约有3万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其中只有不足3000人获得高级职业指导教师资格[11]。还有一些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并没有从事职业生涯教育指导的工作,这样,具有资格的指导师就不能满足学校的需求。再加上当下中国的中学还承受着沉重的应试教育压力,教师大部分的精力花在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上,导致中学职业指导力量更加薄弱。
四、美国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启示
美国的职业生涯教育发展逐渐完善,进而逐步形成了完整的职业生涯体系,从小学生阶段就开始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相比之下,我国的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并未引起国家和学校等的重视,缺乏完整的职业生涯指导系统。我国应借鉴、学习美国的经验,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国的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
(一)加强立法保障,加大资金投入
我国的教育立法较为粗疏,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法律法规尤其匮乏,加强法律保障很有必要。而美国对职业生涯教育立法比较重视,从《生计教育法案》《国家职业生涯发展指导方针》,到《从学校到工作机会法》《生涯和技术教育法》,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法律法规体系,这一做法非常值得我国借鉴。
美国政府为了能让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得到持续良性的发展,专门设置了职业生涯教育专款。1971年,美国联邦教育总署拨款900万美元来支持各州进行生计教育实验,1974年又增加至6100万美元,短短两三年的时间就增加了5200万美元,可见美国政府对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视程度。1994年的《从学校到工作机会法》的实施也有多渠道的资金来源支持。据一份调查显示,截止到2001年1月,在所有已建立的“从学校到工作”计划项目中,73%的项目收到了除教育和劳工组织之外的资金和捐赠,61%的项目收到了来自社会各团体的资金支持[12]。借鉴美国的经验,我国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基础上,应该积极地从社会中筹集资金用于职业生涯教育,使得国家、学校和社会各界等力量都来支持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发展。
(二)积极进行宣传,争取各方支持
我国的职业生涯教育开展得比较晚,职业生涯教育还是一个比较新鲜的课题。同时,我国的职业生涯教育也大多在高校和高职院校开展,中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推进缓慢。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不是独立存在的,它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的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因此,要通过宣传,让社会、学校、家长等认识到,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不仅指导学生个体现在的职业规划,更是一种未来的职业教育,有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发展。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努力争取各方力量对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理解和支持,提供中学生职业实践活动的机会,帮助中学生进行职业成长规划。
(三)加强教师培养,开发相关课程
我国目前的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体系跟美国比起来还相当落后,学校应该专门开设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向学生传授一些基本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为此,学校应请一些专业的职业指导师给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以提高教师的职业指导能力。此外,学校应系统规划、开发和实施职业生涯教育课程,提供机会让学生参加社会职场实践,以增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要从多个方面来评价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通过情景对换、职业模拟等来检验学生职业规划的观念、知识和能力。
(四)开展职业测评,建立发展档案
从学生入学开始,学校就该关注学生的成长,为学生解决职业困惑,有针对性地提供职业发展指导。应鼓励学校建立职业生涯测评系统,通过职业生涯测评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性格特征,避免职业生涯教育出现功利化、经验化倾向[13]。功利化倾向是指职业生涯教育只是针对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而忽视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个性;经验化倾向是指有价值的生涯教育理论与规划在不同的情况中被反复使用,而忽视现实适用问题。根据测评结果及收集到的学生个性化信息,指导学生制订职业规划书。学校要建立中学生职业发展档案,收录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材料、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学习情况、职业实践活动过程等相关材料,为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Herbt A.Toops.Trade Tests in Education[M].New York: AMS Press INC,1921:76.
[2]顾红.美国职业生涯教育热点解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7(2A).
[3]项亚光.当前美国初中职业生涯教育及其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1(10).
[4]沈彦.美国学校的职业日[J].教师博览,2006(8).
[5]Wendy Schwartz. Preparing Middle School Student for a Career[EB/OL]..
[6]A. Athanasou, R, Van Esbroeck (eds.).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Career Guidance [M].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B.Vm 2008:249,255,254.
[7]王韶清,唐湘桃,李先武.中国与美国职业生涯教育之比较[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2(4).
[8]邓宏宝.国外职业生涯教育效果评价研究之启示[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4(1).
[9]董雪,张前.基于ERP沙盘模拟的会计实验教学探讨[J].山东纺织经济,2010(1).
[10]孙宏艳.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端口前移――基于中美日韩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13(08).
[11]黄志敏.中美职业生涯教育比较研究及其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1(36).
[12]高庆涛.美国青少年职业生涯教育及对我国的启示[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3).
[13]朱凌云.生涯发展需求与生涯教育[J].学术空间,2011(4).
Career Education for US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hina
XIE Qin & ZHAO Xiao-yun
(School of Education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ibei 235000, China)
篇3
【关键词】皮亚杰发生认识论 高职
英语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C-
0010-03
一、对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的理解
《发生认识论》是皮亚杰在1970年出版的一部理论性著作,系统地阐述了作者的认识论观点,是皮亚杰一生研究的理论概括。书的内容由“绪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同化和顺应”、“发展阶段理论”四部分组成。阐述了发生认识论理论基础和认识的起源,提出了发生认识论的中心观念──知识是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构造是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阐明了学习者思维发生、发展的基本过程――同化和顺应;阐述了学习者心理发展阶段的理论,具体分析了思维发展的阶段。
(一)两个观念――认知的起源认识。皮亚杰提出发生认识论的两个中心观念,论述了认识的起源:
第一个中心观念,知识既不是从客体发生的,也不是从主体发生的,而是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发生的。当学习者与环境相关时,认知结构的发展才会发生。所有的知识都来源于学习者动作的建构。每种知识的产生尽管出自不同的原因,但都需要通过学习者的活动,即通过学习者与客体或他人的相互作用获得。
第二个中心观念:双向建构论。皮亚杰把他的发生认识论称为建构的结构主义。建构是指形成心理结构的过程,认知结构是动作或心理运算所概括形成的抽象结构。主体所形成的认知结构可归属或运用于客体,以形成有关客体的知识结构。皮亚杰称此过程为双向建构。他认为,图式不是死板地把知识架成一个个的房间,而是把内化的信息以特定的方式组织起来成为相互连接的系统或网络。它们不是静止的而是可以适应的,总是向新的环境进行新的同化和调节,表现出身心适应于新情境与新问题的准备状态。认知结构产生的源泉是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相互作用的活动中蕴涵着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动作(运算)之间的协调;二是客体之间的联系。后者从属于前者,只有通过动作(运算),客体之间的联系才能在人的思想中发生。
(二)四个概念――智力发展的过程。皮亚杰用四个基本概念“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阐释智力发展的过程和原因。
1.图式(schema)指的是认知结构或智力结构,是适应环境并且随着智力的发展而变化的结构。简单地说,图式可看做概念或类别,类似于索引汇编,索引汇编中的每一张索引卡都相当于一个图式。这些图式被用以处理和识别外来刺激。通过这种方式,有机体能够把不同的刺激加以区别和概括。图式的变化和完善永不停止,学习者初级的感知──运动图式必然发展为高级的图式。认知图式起源于学习者的感知──运动图式,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就是同化和顺应。
2.同化(assimilation)是一个认知过程,通过它人们把新的、感知的、运动的或概念的材料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行为模式之中。同化不会导致图式改变,但它会影响图式内容的增加,因而是图式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图式是变化的,人生不同阶段的图式有差异。
3.顺应(accommodation)是新图式的创造和旧图式的改造。两者都会导致认知结构(图式)的变化或发展。顺应一旦发生,学习者就会尝试着再次去同化刺激。由于结构已改变,刺激便可被同化,同化是最终的结果。但初级学习时期的图式是笼统的,同化和顺应使学习者的低级图式逐渐变为成熟图式。顺应导致发展(质变),同化导致增长(量变),两者结合导致智力适应和结构发展。
4.同化与顺应的平衡同样重要。平衡(equilibration)是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均衡状态(同化过程的某一时刻所达到的某种认知上的均衡状态),不平衡是同化和顺应的不均衡状态,平衡化是不平衡向平衡转化的过程,是一个以同化和顺应为手段的自我调节过程。平衡化使得外部经验纳入主体的内部结构(图式)。不平衡激活了平衡化的过程,引起恢复平衡的努力,是学习者寻求平衡的动机。因此,只有同化和顺应的不断协调、统一、整合结构才是智力结构和知识发展的原因。而平衡化则是调节这些过程的内部机制,正如人类在生物学意义上适应其周围环境,认知结构的发展也是一个适应的过程。
(三)四个阶段――认知发展的特点。皮亚杰以运算为标志把认知发展概括为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并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感觉动作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并对认识阶段提出三个观点:一是阶段出现的先后次序固定不变,不能跨越,也不可颠倒。所有学习者都遵循此发展顺序,且阶段具有普遍性。二是每一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认知结构,这些相对稳定的结构决定学习者行为的一般特点。学习者发展到某一阶段就能从事水平相同的各种性质的活动。三是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构造的活动过程,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延伸,是在新水平上对前一阶段进行改组而形成的新系统。每一阶段的结构构成一个整体,前一阶段的结构是后面阶段结构的先决条件,并为后者所取代。
二、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对高职英语学习主体认识的启示
(一)重新认识高职生的英语学习。皮亚杰理论最重要的观点是:学习者从作用于环境的动作中建构知识,学习意味着建构和理解。源于皮亚杰理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学习”阐述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如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借助其他人的帮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基于此观点,高职生的英语学习过程应该是用英语交流的过程,用英语做事情的过程、用英语解决问题的过程。高职英语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载体设计课程和实施教学。
(二)重视学生英语学习个体差异。认知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成熟、经验、社会、平衡化的相互作用。不同的学习者会有不同的成熟史、经验史、社会相互作用史和平衡史,他们相互作用支配认知发展的方式各不相同。我国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差异性非常明显,教师应根据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尽可能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新成果,如多媒体、因特网等,为高职学生创造个性化英语学习机会和环境。不论他们在英语知识、技能及学习方法上的差异有多大,应尽量创造公平的机会使他们达到学习目的;为了确保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取得最大限度的英语学习成效,教师应组织学生制订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计划,教师据此作出教学调整,激励他们不断向学习目标前进。
(三)激发高职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当学习者感受到自己的现实学习状态与预见相冲突时,他们就被驱使着去重构自己的知识。皮亚杰把这种情况称为打破平衡,如果要帮助学习有困难的高职生学习英语,教师就必须促使学生产生不平衡,且允许他们以自己的方式通过积极的途径(同化和顺应)去重建平衡。教师提问、布置需用英语完成的真实任务、用英语完成专业领域项目等是引导他们进入建设性的认知冲突(不平衡)状态的方法。当学生发现自己与学习目标或别人有距离时,就会吸取他人的观点和经验,此时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能促进学习者的认知发展。在高职英语课堂中,所有涉及同伴之间相互作用的活动(如扮演角色、展示、比赛、游戏、真实任务、真实项目等)都能有效地促进概念的发展,有益于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是动机产生的原因,当学习者能把注意集中于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时,他们的努力会更执著,更富有成效。因此,高职英语应广泛地开设各类课内外英语教学活动,充分调动高职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三、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对高职生英语学习内容的启示
根据皮亚杰的阶段发展理论,所有学习者都具备以结构发展为标志的认知发展过程,每一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连续构造的认知结构,每一阶段均以前一阶段为基础,并对其图式进行同化和顺应,从而达到平衡,形成新的认知结构。高职英语课程必须尊重学生认知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认知结构特点,内容设计如果忽略了学习者的概念发展水平,学习将会因缺乏理解而无效。学习者如果没有具备必要的认知技能,他们在进行相应水平的英语学习活动时将会遇到困难,以致丧失学习信心,放弃学习英语。因此,我们在设计高职英语学习内容时,一是其顺序应该按照学习者不断的心理变化认知状况来进行设计,循序渐进,使学生能学;二是内容的选择要与学生所学专业密切结合,使高职学生认识到英语与他们专业视野的拓展、专业能力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英语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如果和专业内容相联系,并把联系、思维过程与协作学习中的协商过程(即交流、讨论的过程)结合起来,就能提高学生英语建构意义的效率和学习质量,使学生爱学、会学。
四、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对高职生英语学习条件的启示
(一)有效创设高职英语学习情境。皮亚杰关于环境的观点是:学习者只有通过环境中的活动才能使认知获得发展,学习者对环境中的刺激物进行同化和顺应是认知结构的必要保证。因此,高职英语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和学习主体,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教师需要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发掘情境素材,发挥学生想象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英语学习情境创设有很多方式,如使用图片创设直观情境、借鉴音乐创设轻松情境、运用视频创设生动情境、介绍背景创设求知情境、设置问题创设英语讨论情境、通过对比分析创设文化情境、利用网络构建自主学习情境,组织展示活动激活课堂情境等。
(二)改革英语教师教学策略方法。皮亚杰认为,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应与学习者的概念水平相匹配。学习者身心与环境之间的相互积极作用使得建构发生,建构的动作是智力发展的本质。由同化和顺应引起的认知和重组只有通过学习者的动作才会出现。
1.选择先进的教学模式。为了形成新的知识,应利用各种活动创造具体经验,“教学做”一体化是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广泛应用于我国的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是一种基于工作过程,以任务为驱动,以情境为依托的教学模式,主张设定教学情境,在任务驱动下,在做中学,学中做,达到教、学、做的完美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英语交际活动中使用英语,从而掌握英语并发展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2.多样化教法优势互补。由于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学习风格差异很大,高职英语教学必须采用多种方式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导向教学法适合英语基础较好、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而模仿、直观、游戏、交际等教学法则适合英语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作为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的教师必须因材施教,调动所有学生进行信息加工和意义的主动建构。同时也应利用学生的差异引导学生之间协作,发挥各自的强项,互相帮助和促进,并贯穿于英语学习过程的始终。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英语学习任务计划,每个学习者的学习(下转第19页)(上接第11页)成果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进而达到英语学习目标。
3.过程性评价引导学习。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要求评价方式作相应的变化。过程性评价是对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所有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贯穿于英语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师生民主互动,及时反馈,利于教师掌握学生英语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对教学作出调整。过程性评价的优势体现在能引导学生学习,如在采用任务型教学或项目导向教学中的检查单、评价量规、评价标准等不仅是评价标准,而是起到引导学生如何学习的作用,在多种评价方式的应用中高职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加强;学生、同伴、教师等多元评价主体的参与使得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得到提升;基于英语任务、项目等活动的评价不仅提高促进学生掌握英语知识技能,形成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而且还能发展其他能力,如学生团体合作的意识和高级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参考文献】
[1]让・皮亚杰.发生认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0
[2]高文.建构主义学习的评价[J].外国教育资料,1998(2)
[3]杨卫红,凌莉,胡长月,等.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探讨与实践[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12)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2009年精品课程(62);2011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2011JGZ102)
篇4
有人说过:“老师是一支红烛,点燃了自己,照亮了自己!”
不是有歌中这样唱到:“小时侯,我以为你很美丽……长大后,我就成为了你!”曾经多么向往当一名老师,站在讲台上,威风凛凛!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老师!
邻居小妹妹的“老师”
小时侯,望着幼儿园的老师们成天带领着小朋友们唱歌、做游戏,好不快活!突发奇想,自己要是能当一回老师那该多妙啊!
于是,邻居小妹妹们成了我的“学生”,虽然也是一起玩耍、游戏,可那感觉就是不同一般,毕竟自己是“老师”,可以把大家呼来唤去,让你干吗你就得干吗,不然的话——“站黑板”!不过我还是有分寸的,讲究公平!
年幼的我对此也感到了满足!
弟弟、妹妹的“老师”
渐渐的,人长大了,心也变的大了起来!
对于只当“幼儿园”的“老师”感到了不满足,看这小学的老师成天站在讲台上,传授知识给学生们,又羡慕的不得了,心里又想:要是我自己能当一次传授知识老师,那该多棒啊!
于是弟弟、妹妹们成了我的“学生”,每个星期,总有那么几天,我会站在餐桌前,把它当做讲桌,拿一本书、一支笔,圈圈点点,给弟弟、妹妹们“讲课”!因为老师可不是好当的,所以在学校里我加倍努力,为的也就是给弟弟、妹妹们上一堂好课!但是,我一定不会像老师那么凶!
我又一次得到了满足!
老爸、老妈的“老师”
现在的我是贪心不知足!中学生活的丰富满足不了我的贪心!我有开始做着自己如果是一名中学教师的“美梦”!
然而这个愿望没有实现,却给我带来了一次更好的机会——做老爸、老妈的“老师”,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我一定会尽量努力的!
信息社会,计算机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追逐时代的脚步,老爸的提议得到了全家的认可——买电脑、学电脑!我自然担当起了老师的“重任”!
我采用的当然是适合爸妈的教学方法喽!
……
篇5
一个人可以非常清贫、困顿、低微,但是不可以没有梦想。一个人可以失败、受挫、生病,但是不能失去希望。梦想成就未来,梦想成就希望。只要梦想存在一天,只要规划实行一天,我们就可以创造奇迹。我想,此时我所说的话也代表了许许多多八中人的想法,这也是我今天要谈的主题:放飞梦想,成就未来。
我于2003年7月份来到八中工作,不知不觉中已经走过了九年的时间。这里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每个老师都积极进取,学习氛围浓厚,处处渗透着人文关怀。学校尤其对于青年教师的个人成长十分关注。不但做好了规划,而且还给予了充分的信任。以师徒结对的形式,尽最大的可能启用年轻人上高三。我想这些都渗透了学校在教学指导方面的许多想法和规划。也正是这份对于青年教师的信任,让我更快地成长起来,夯实了业务基础,由青涩的大学毕业生转化为有着一定业务能力并逐渐走入成熟的青年教师。
2008年至2010年长春八中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处于一个满怀希望的探索阶段。为了让我们每个教师有着更加明确的目标,八中领导班子做了有引领性、可行性强的三年发展规划,使学校有了清晰发展目标,并且开展生涯规划指导并通过一系列宣传活动,激励我们所有的教师为之去努力。此时,我的眼界更加开阔,不再仅仅局限于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应该怎样讲等这样的小问题上。因为我深切地感觉到自己的理论知识不够,必须建立一个明确的有效的发展目标,规划好自己近三年的发展方向。否则,我将很难有更大的发展。于是,我在学校的指导和帮助下,明确了自己职业生涯规划,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在2009年考取了东北师大外国语学院教育硕士研究生,想从理论上提高自己,使自己在教育领域里面许多的问题面前不再显得那么苍白无力。记得在一次谈话中孙校长亲切地说:“丫头们,校长支持鼓励你们考研。”就是这样的一句简单朴实亲切的话语,却体现了八中浓浓的人文关怀和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在这期间,我的这一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内容的大部分都已经完成,同时我也获得了一定的成果。多篇论文获奖,代表学校参加各项比赛。同时指导的学生在课本剧大赛和全国英语比赛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由于教学工作成绩显著,被长春市教育局评为教学先进个人。作为年轻人,只要有规划,就会有进步。点滴积累才能汇成江海。
2010-2012年,是我校实施职业生涯规划的“践行期”。在注重师生生涯规划质量的同时,更侧重于找寻高效推进“践行”的方法与途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孙校长对全校师生进行了多次有针对性的指导,邀请知名专家开讲座,并对生涯规划的模板进行了充实与完善。我还记得在模板的开端有这样一句话:“登山,要爱山、放眼千里,眼中有山;涉水,要爱水、极目水天,胸怀四海。”就是怀着这样的豪情,我又开始了我的第二个三年规划。在这三年中,我更加侧重于在理论的指导下,探索教育规律,改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力求提高课堂的时效性,使学生们能够自主学习。同时,我也更加注重由普通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的转化。这是因为我们学校有一支科研能力强,有奉献精神的科研队伍。以孙校长为核心的党政领导有着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教学陈校长和相关处室的主任运用他们丰富的教研经验和先进的科研方法,无论是在问题的研究上还是科研的后期支持上都给与了我们这些年轻教师以充分的指导和信任。主抓教科研的崔主任也是吉林省政治学科“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更是对我们这些年轻人精心组织和具体帮助。每学期,学校还拿出一定的资金,对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表现突出的课题组、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在八中的关怀和浓郁的科研氛围中,我们这些年轻人在不断地由普通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转变。三年里,我在不懈的努力中,也取得了一些荣誉。2011年被评为长春市骨干教师。在教育局举办的说题大赛和导学案大赛中都获得了一等奖。2012年我被聘为吉林省英语学科名师工作室成员,成为石英名师工作室中年龄最小的老师。同年,我被评为长春市科研骨干教师,所写的三篇论文分别在吉林省教育学院和中国基础教育等刊物中发表。更值得一提的是, 我所写的“高中英语五步教学模式问题研究”个人专项课题申请立项。我从过去仅仅参与别人的课题研究,到今天自己课题立项,这些变化使我向科研型教师又迈进了一步。
这几年所获得的一点点荣誉也许在各位同仁面前显得微不足道。但是作为亲身经历者,我深有感触地说,是八中的生涯规划,促进了我们这些青年教师的成长,让我们每一天都有奋斗的目标,走出浮躁与迷茫,有了积累与实践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教育学生。
八中的职业生涯规划在经历了前两个时期之后迎来了2012至2014年的反思延展期。反思过去的几年里,我在不断地超越着自己。我想任何的成功必然都是有理由的。正是八中的这种完善成熟的生涯规划和学校领导对青年教师的关注,使我们能够远航,迎风破浪。我相信我们八中每个人都做好了再一次冲刺的准备。作为年轻人,我虽然不是最优秀的,但我要永远走在通往最优秀的路上!“和谐、向上、学习、超越”这就是八中人的精神!我很自豪,我是八中人!
篇6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将研究的视角转向强调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过程――“专业发展”,从群体的被动专业化转移到教师个体的主动专业发展――内在专业素质的提高和专业实践的改进等。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视野
教师教育的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更关注的是一种外部的影响――教师职业具有的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较少考虑到教师的内心感受和体验,新视野为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例如,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想――“女性主义教育学”[2],从女性主义视角探讨教育发展问题,并提出了新的教师发展观。女性主义教育学更关注教师的个人生活史,关注教师的关怀伦理、非理性精神。它对教师专业发展有着重要启示。关于“非师范人格”的探讨[3],认为现在对于教师形象的“师范人格”设计并不能应对教师职业在新的社会条件下面临的挑战。
教师教育改革呼唤教师的专业自我。教师专业自我,就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创造并体现符合自己志趣、能力与个性的独特的教育教学生活方式,以及自身在职业生活中形成的知识、观念、价值体系与教学风格的总和。人们把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这种主观判断,定义为教学效能感。[4]它的实质是一种教师信念或自我实现的预言。教师信念是指教师对有关教与学现象的某种理论、观点和见解的判断。有关研究已经证明了教学效能感对教育实践和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但是没有饱含情感的内心体验认识是很难转化为信念的。[5]
杨启亮教授认为,教师的职业境界有四个层次,最高层次是把教育活动当做幸福体验。幸福是行为主体的内心体验,教师的幸福体验,是从工作中感到一种成就感、生命的价值和内心的愉悦。
二、教师幸福体验的获得
教师专业发展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已成为世界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共同特征。1989年,斯德菲在吸收了费斯勒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师生涯发展模式:预备生涯阶段――专家生涯阶段――退缩生涯阶段――更新生涯阶段――退出生涯阶段。从中可以发现,在教师职业生涯中,教师的发展并非总是一种正向的成长过程,有低潮期。如果依据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适时给予教师适当的协助,就可能会挖掘出教师最大的潜力。
1.幸福的教师是在教育实践中的反思
教师发展的内在因素是指教师的自我完善,它源于教师自我角色意识、愿望、需要、实践和追求。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是教师真正实现自主专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它是对教师个体过去专业发展的思考、对现在专业发展状态的意识和对未来专业发展的期待。教师专业发展完全依靠个人的努力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必须给予外部影响的关注、支持,帮助教师的成长。内部因素与外部影响是相辅相成的,据教师个人的生活史给予因人而异的帮助,这样才会有百花齐放的局面。同时,外部影响通过内部因素才能起作用。因此,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内部因素起着关键作用。教师的幸福依赖于教师个体的积极创造。
教师发展主体的自身实践活动是教师发展成长的根本动力。近年来有关研究指出,使新手教师成为优秀教师,不是他们的知识和方法,而是教师对学生、自己的目的、意图和教学任务所持有的信念;[6]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表现出来的批判反思能力。教师的发展成长是在教师发展主体与周围环境积极地相互作用、循环互动的发展过程。通过反思促使教师对自己、自己的专业活动直至相关的物、事有更为深入的理解,以使其更好地行动。它带有更多主动探索的成分,是教师把生活的“个人的”方面与“专业的”方面融合为一体。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策略和途径。可以说,教师专业化推动着反思型教师运动的产生。
教育叙事。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极力推崇教师开展“教育叙事研究”,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写“自己的教育故事”、有意义的“教学问题”、“教学冲突”,以自己的方式取得的成果或自己没有改进、留下遗憾,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这个过程中会体会到教育确实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教师的工作成为主动的过程,这个时候就会感到认同感、成就感、快乐和幸福的内心体验。
2.幸福的教师是角色自我和个性自我的统一
教师劳动的“双专业性”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教师的劳动属于专业性劳动,教育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教师既是学科方面的专家又是教育方面的专家。
我们的教师需要关怀,女性主义教育学关注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的成长,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关注对教师的人文关怀。传统意义上教师职业被赋予了过多的道德内涵,更多强调教师的责任、付出、奉献,而对教师自身发展需要、情感体验的需要却较少给予关注,使得教师专业带有了些许的悲怆。“压抑个性,默默无闻地承受自我异化,可能使教育成为一项让人同情,令人敬而远之的‘高尚’职业”。[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不应该是对教师职业的形象概括。“无私奉献,带病工作昏倒在讲台上”不是新时代的教师的形象。对于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多种教师角色和多种角色期望同时作用于教师,就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教师的角色冲突,这就需要教师的角色协调。如果将教师职业看成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是教师职业生活个性化的过程――专业自我。那么它是一种幸福的体验的职业。
3.在师生关系中体验到幸福的内心感受
师生之间是互动的,是情感的交流,在相互关系中感到轻松、自在、幸福。在幸福的教育中,师生在幸福上是相互感染的。师生间实际上是一种互动的反射环结构。师生双方在教育幸福的创造和享受上得到了内在的统一,是一种内在的体验。怎样看待师生关系,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主体,需要教育。为学生而活“无私”的教师和把教育只当成自己的实践的教师会有强烈的失落感。
女性主义教育学关注教师的关怀伦理、非理性精神。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出人文关怀,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才会在教育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的关怀伦理、非理性精神直接受到教师个人经验、情绪、价值观、生活观的影响。同时,也影响了教师个人价值观、生活观的形成。当教师把教育看做是生活本身的时候,在工作中就会获得愉快的体验。
4.教师的幸福体验需要学校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教师发展需要学校发展,需要学校创设发挥教师智慧和创造力的舞台。在大学和中小学合作建设的“教师发展学校”实践中,通过对以往事件的反思、教学过程反思、集体反思等方式,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教师的反思意识和能力。学校真实的教学情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土壤。教师发展学校在合作研究的实践中实现教师的发展,在研究的实践中持续展开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师发展学校在教师发展的意义上也意味着对教师的重新发现。只有将个人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结合起来,教师的发展才有意义,才是真正的发展。
5.教师的幸福体验需要构建一种合作的教师文化
教师的成长需要实践经验的积累,需要自我反思及外部的支持与协助。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取向,是构建一种合作的教师文化。由小组的教师相互合作,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式。说“故事”,是指教师结合自己的成长过程和教育教学实践,说出他们的一些体会与困惑。[8]说课,创造一种和谐民主,了解自身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享成功的经验。最直接的办法就是骨干教师培养新手教师:专业引领,听课观摩、评课,是对他人的经验移植和整合。相互合作为教师工作提供了意义、支持、身份认同、满足感和成就感。
6.教师的幸福体验需要建立激励机制
教师的专业发展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遭遇、困难和问题。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以确保教师专业发展的顺利进行。如为了激励教师积极参加培训,应该把培训经费划拨到具体的教师,专款专用,使教师培训成为教师的个人行为。教师各取所需,自己选择、联系培训学校,这样做同时也使“教师带薪休假进修制度”得以实施。
另外,中小学有组织地实施包括由骨干教师传帮带进行指导的计划同时,对骨干教师的工作应实施褒奖制度。
7.教师的幸福体验需要自我评价
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高境界是教师专业自主、自我更新的发展阶段。主要依赖教师自身反省能力、自我分析、自我提高以及自我评价的能力。教师职业是一个多重角色的职业。人们普遍认为,教师职业是角色冲突的一种典型情境,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决定了对教师管理的特殊性。教师评价一般都采用多种途径、多主体来评价教师:他评――领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社会评价;自评――指教师通过自我认识进行自我分析,从而达到自我提高的过程。“自评”是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内在机制,是培养教师自我意识的最佳途径之一,它贯穿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始终。
教师应该将自我角色定位在“潜在的学习者角色”。我们注重教师“自评”的结果,但也不应忽视了“他评”,应客观的最终将其“内化”。创新精神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教师对自身和现实的反思,尤其来源于对自我的不断否定,这是一个提高教师自身的过程。这样教师就会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专业化的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师生涯当中,需要教师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价值取向、生活观,丰富专业知识和技能,满足自身不同层次的需求,从而表现出与特定职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教师个性化的角色行为,体现出职业的自由与人生的意义,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教育事业当中。
注释:
[1]胡志坚.专业特征和专业标准的研究与教师专业化[J].师资培训研究,2003(1).
[2]姜勇.女性主义教育学视野中的教师专业发展[J].教师教育研究,2004(11).
[3]程红艳.教师形象:从“师范人格”到“非师范人格”[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5).
[4][5]俞国良,辛自强.教师信念及其对教师培养的意义[J].教育研究,2000(5).
[6]赵昌木.论教师成长[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3).
[7]刘次林.教师的幸福[J].教育研究,2000(5).
篇7
我是一名地理教师,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一直是我的光荣与梦想。25年来的教学生涯中,我带着感情融入到自己全部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把实施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落实为教学实践。经历了时间的 沉淀,摸索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带着使学生全面发展和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的理想,我不断尝试:
把“自信和胆量”作为见面礼送给新生。多年来,我这样开始给新生的第一堂课:“同学们:我的目标是把你们打造成高素质的人才,我有自信!同时我也希望你们从现在开始懂得规划人生,设计未来。我们把理想拉近了,就是目标。当一个人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就有了前进的方向!不在乎原来的位置和高度,不给理想插上腾飞的翅膀难展大志宏图!教学教学,一半是教,一半是学,我的目标实现需要大家的配合;你们的目标实现了,我的目标自然就实现了!”
真正以素质教育为前提,以学生为主体。为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我尝试让学生走上讲台,师生角色互换:学生是老师,我来当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师生一起将课本知识挖掘、拓展、延伸。这既锻炼了学生的自信、胆量、思维、口才,也锻炼了驾驭局势的能力,使学生个性得到保护和张扬。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创建民主的教学平台。在新生进校后,我鼓励全体学生通过书面形式与我进行沟通交流:让学生谈自己的目标,说学习的感受,讲自己的困惑,评价老师的教学,提出教学建议主张……我先后收来上千份来自学生的“珍宝”。这些沟通与交流让我切准学生脉搏,开好对症良方,用来指导我的工作。我发现师生关系越平等,相处越和谐;心灵靠得越近,师生感情越真。
篇8
在我心中有一个美丽的梦,梦中的主角就是您,我的小学老师。在小学生涯里,是您在我心中留下了那个美丽的梦。
老师,记得我在第一次上你的课,我不敢直视你的眼睛,您似乎看清了我的心思,让我回答问题,啊!老师,是您锻炼了我的勇气,使我有了自信;还记得我每次犯错误,是你每次都能够原谅我。
在小学里,您是我的方向灯,为我指引了黑暗的知识路;您是园丁,为我这朵含苞未放的花灌溉了渊博的知识;您是蓝天,我永远在你的怀抱里自由飞翔,不会受到任何的伤害。
每天您迎着太阳开始工作,披着月光批改作业。有时在课堂上用沙哑的嗓音讲课,我真想惋惜的对你说一声:“老师,您辛苦了!”
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一个属于你的日子,我想送你一束丁香花和一首诗,让你的梦中,充满了丁香花的香甜味儿,让我的诗伴随你走过你的教师生涯:
您没有大树一样高大
却像粉笔一样无私
您没有花朵那样美丽
却像母亲那般慈祥
啊
老师
您是多么高尚
您是多么伟大
您是多么敬业
我们是祖国的花朵
您就是花园里的园丁
你不吝啬你的知识
将一切的一切都灌溉给了我们
篇9
【关键词】终生学习;专业生长;实践探索;教学智慧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26-0074-03
【作者简介】洪亮,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小学(江苏苏州,215021)校长,高级教师,苏州市名校长。
迄今为止,我自为师,30余载。寻径、探路、求法,传道、授业、解惑。斗转星移,历数春秋,与教育结下不解之缘。回眸走过的教育生涯,心中感慨良多,抚今思昔,肩负使命,从未懈怠。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对教学研究的痴迷与热爱,是超越自我的不竭动力。虽数易单位,屡迁岗位,但始终未变的角色就是数学教师,始终坚守的信念就是教研求真,始终执着的追求就是专业的蓬勃生长。从教学到管理,从实践到研究,读书学习已然成为我生活和工作的主旋律,专业跋涉也让我的精神世界更加明净、丰富。
迷茫:因困惑而起
1981年,我荷锄杏坛的人生开始了!年少轻狂的我从江苏省苏州师范毕业后,热情满怀地跨进江苏省苏州市金阊区实验小学,三尺讲台,让我踌躇满志。从学堂到讲堂,从学生到教师,几年经历的琐碎一言难尽。刚开始的激情澎湃、血脉偾张,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消退了,在年复一年的“耕耘”中磨平了。我和所有刚入教门的中师生一样,从当初想大干一番到后来的百般无奈,较为封闭的学校生活,刻板单调的教书生涯,我看不到一个有志青年的路在何方。觉得自己就像是一片鹅毛,终日浮在水面,激不起半丝生活的涟漪。我犹豫,我徘徊,我究竟该往哪里去?
正当我在困惑时,一位德高望重的教育局局长走进我的生活。听完我的课与我聊天,谈教学,谈人生,年轻的我感慨万千,忧形于色。他就像一本饱经风霜的书,静静地听我诉完,然后,沙海拾贝般讲起自己一段段难忘的教育人生经历。有亮丽如虹的光彩,也有平淡如水的寂寞,还有起伏如波的磨难。临别,他语重心长地说:“人应该干一行爱一行。干什么或不干什么有不少命\的因素,爱不爱干是自己所为。有爱,有恒心,一切就会好起来!”这一席话犹如古寺晨钟,静谧美好,叫“醒”迷茫的我。苍苍白发,句句衷肠,我在膜拜,更在沉思。
接纳“每一个”学生是教师的使命与天职。但拿什么给你,我亲爱的孩子们。我要给自己正确定位,要找准前行的方向,更要静下心来脚踏实地,不能只仰望星空。课堂在哪里,我就在哪里,原来我一直“在场”。走出迷茫,从无助感中彻底摆脱出来,只有一条道路:将自己置身于研究之中,把课堂作为研究现场,把每一次教学活动作为思考的对象,在问题的寻找与问题答案的索解中重新认识自己的生命价值,重新认识教学的取向与实施方式。
只要开始,就不会晚;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探索:因方法而生
一切教育教学都有规律可寻。为了寻找小学数学教学规律,探索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方法,一方面,我涉猎心理学、艺术学、审美学等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换个角度看数学世界,用艺术的情趣、审美的心理,观察人文,观察数学,“不是春光,胜似春光”;另一方面,每天课余,研读教学文本,钻研教法与学法,与特级教师神会,与一线专家意连,与贴心师傅聚首,彼此分享对方的思想甚至生命。深夜,读一点文章,摘一些书录,写几篇感悟,描绘教坛足迹,抒发胸中意气,神游太虚浑然忘我。
立志做一名好的数学教师,就要准确把握教学,对教材反复观照多次扣问,“千锤百炼”“千呼万唤”。每次课前,我总不忘对教材和设计反复研读感悟,基于学情,仔细推敲,力求互动生成,生动有趣,深入浅出,引导得法,条理清晰,简易高效。争取做到教路、学路和文路三路统一。因此我的教学倍受学生欢迎和家长的称赞,第二年便获市区青年教师评优课一等奖;第三年,所教毕业班在全区会考中各项成绩指标均名列榜首;第四年,作为全市最年轻的教师代表,被推选为苏州市团市委常委、区人大常委会委员,并担任团区委专职副书记。
学以致用,这是学习知识的最高境界。每个教师都必须花大力气去深究教材、研读文本,只有炼好“内丹”,不断提升自身内涵底蕴,才能准确而敏锐地把握教材设计与编排的走向,否则便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我加强自修,提升自身学力水平,增加学科基础功力,明了数学的悠久历史,陶醉于数学应用的无穷妙用。
在系统的阅读、屡次的实践、深刻的思考、多元的借鉴中,我的数学课堂终于形成了“学导评”一体化的数学教育思想和个人教学主张。集中体现在“四化、四学、四导、四意识、四评价”的数学课堂策略实践与研究上。在指导策略方面,体现“四化”要求,即教学观念现代化、课堂教学目标化、获取知识过程化、训练方法科学化。在学习策略方面,突出“四学”机制,即明确目标,唤起需求――使学生想学;学用结合,发掘魅力――使学生爱学;诱感,学中感乐――使学生乐学;教给方法,培养习惯――使学生会学。“四导”即诱导、指导、引导和疏导并重。教学策略方面,我努力强化“四个”意识,即参与意识、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在评价策略方面,我主张推行四项评价,即形成性评价、自我性评价、鼓励性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等。该研究几十余篇重要文章发表在全国二十多家教育教学期刊,在区域内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挫折中吸取教训,在成功中积累经验,在反复的自我锤炼中增进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学会用思考行走。
自觉:因快乐而来
一路不紧不慢走来,读着写着思考着,才发现读书学习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习惯,让我自觉而来,成为我专业成长的内驱力,也找到一座精神的家园。它可以让你在纷繁芜杂的教育选择中方向迷失时,牵你回到本原上来。在这里,不仅能够让你重新调整你的教育罗盘,而且还会让你获得更多的教育灵感。
高尚的思想情操就像明媚的阳光,渊博的知识就像甘甜的雨露,能唤醒学生心中理想的种子,能激发起学生心中强烈的求知欲望,所以我总是透过课堂把眼光放在课外、校外,生活有多宽学习就有多广。一年四季,看不尽的风景道不完的亮丽,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悦纳自然拥抱自然;生老病死,历不尽的沧桑写不了的磨砺,把学生带到生活中去,关注生活感悟生活;雪月风花,读不完的名著猜不透的翰墨,把学生带到书的海洋中去。一片枯黄的落叶,带给他们整个秋天的深邃;一声清脆的鸟鸣,送给他们满怀温暖的殷情。
这就是体验的力量。所谓体验教学,就是让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原有起点,用他们的心或他们的感官与数学规律做一次心灵的探索,激活数学世界,唤醒心灵世界,洞悉书本世界。执教过程中,我常常是先让学生去尝试,去探究,然后让学生回顾知识和生活,找到最近发展区,从自己了解中寻找相似、相关、相连或相反的例子,将新知与教材相互印证相互冲撞,从印证和冲撞中把握内容提炼教材。还要引导学生评说,阐述其中的规律和道理。学生在这些过程中换位思考、相磁印证,将间接的知识与直接的经验结合起来,将自觉进入到主动学习中去经历体验。
“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火光”。生动的课堂来自师生思维的活跃,来自师生情感的交融,来自师生思维的碰撞。教学中,我非常注意师生对话教学和共享。所谓对话,就是话语双方站在平等的位置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有会心的微笑,有热烈的讨论,有不乏针锋相对的驳斥。师生在课堂中通过语言和心灵的交流,知识、经历、精神、情感等直接或间接地展示在双方面前,影响大家,感染大家,启迪大家。虽然诗人海子曾说过:“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但我知道,远方除了遥远,还有我的梦想和追求,我分明看到了一直在前方召唤着我的巅峰佳境和可以自由翱翔的天空。
享受x书,享受教育,快乐前行!
开悟:因智慧而成
如果说,我现在取得了一点点成绩,那么这成绩应该归功于多年的阅读积淀,多年的学习提升,多年的不断思索,以及大师们无形中给我的点染与觉醒吧。这些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学习状态,所汲取的知识都将化到我的骨子里,成为滋养我向上的力量与源泉。在我的案头书桌,摆满了苏格拉底、尼采、朱永新、钟启泉、朱小蔓、于漪、李镇西等中外名家、名师的大作。教育大师的思想使我激情满怀,教育名师的实践经验又使我心潮澎湃。我决心追随名家的足迹,采他山之玉,更好地服务于教育事业,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咀嚼教师生涯,我深感教师之间的互相交流、互相听课、切磋教艺,也是滋润自己的清泉一泓。
在读书学习的海洋里尽情徜徉,智慧也会在这里自然生成。多年后的今天,正像《江苏教育》主编张俊平先生对我的激励:学校风度气质的彰显,更多地体现在“适合”上。从外力推动走向自主发展,从同质优化走向个性卓越,从改变当下走向未来可持续发展。而这一切又离不开文化的力量,只有文以化之,率性修道,才能有“每一个”的成长,才能形成“每一群”的盆地或高峰,才能涵育学校“让师生焕发生命的活力”的境界、品位和气质。洪亮校长从“人人成功”的教育理想出发,向着“自由自在”的幸福一路高歌。在他看来,教育是一件幸福的事,是唯一面临全面人性的幸福事业。
篇10
关键词:教育咨询服务系统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 民办高校
2008年以来,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看起来很被重视,先是被列入必修课,各年级全面展开,各级职业规划大赛轰轰烈烈地举办,GCDF、TTT、职业指导师等培训项目纷纷展开,但实际运作过程中却遭遇了重重困难。首先,来源复杂且专业水平欠缺的教师使得教学活动的开展广受质疑;其次,职业规划教育归口不明,令全校性的教育规划和协调难度增大;第三,缺乏具体考核指标体系或评价标准,很难直观地显示出教育成效。
民办高校在经费来源和师资培养方面先天不足,其经费来源有限,主要依赖与学费收入,且大量的资金不得不用于学科建设、硬件投资。整合全校的各种资源对于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发展非常重要,并将职业规划教育归口问题、教育内容纳入统一体系,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整个系统工程的设计和优化来说,非常关键。
如何使投资方和学校管理层认识到职业规划教育在招生、学生管理、专业发展以及就业等方面都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愿意在职业规划教育方面加大投资力度和师资培养力度,需要从教学体系、实践体系、咨询体系、评估体系和保障体系五个方面,创造性地提出民办高校自己的生涯教育咨询服务系统。
一、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分时段、师生合作的教学体系
教育部规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为36个学分,可以将其分成以下四个时期进行。
第一,新生入学教育是一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普及的机会,在充满憧憬的学生心中种一粒种子,引起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兴趣。建议2课时,以讲座形式进行。
第二,大学课程开始之后,学生对专业、学习方法、自我、大学生活满怀好奇,也有着很多的困惑,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带领学生进行自我的探索,逐步完善自我概念,可以使用测评的方式,也可以使用非正式评估的手段;进行相关职业领域和社会环境的探索,通过课堂或网络逐步了解未来的职业环境;学习做出未来职业发展的初步决策,并进行计划。建议16课时,以课堂讲授方式进行,主要是介绍方法、推荐书籍和实施初步测评。
第三,大学专业课程结束之前,学生对专业认识比较充分,即将考虑就业、深造、创业等方面的决策,此时需要开展就业指导方面的教育,可以是讲座,对国家、地方政府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进行介绍;可以是课程,对当前就业形势进行分析,指导学生开始做就业前的准备。建议8课时,以讲座、课程、团体咨询或个体咨询形式进行。
第四,大四学生在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之前,存在困惑、不安和担心最多,此时帮助学生树立走入职场的信心,也给予学生脚踏实地和稳步发展的引导。建议4课时,以讲座、团体咨询或个体咨询形式进行。
二、建立涵盖课堂、校内、校外多方面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并非独立地存在,而是融在大学生活的各个地方,如课堂教学、课外活动、课外实践。在组织实践教学时,教师主要的责任是根据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对校园实践环节进行设计和引导,学生则作为主体在其中体验、感悟和成长。
1.在课堂上体验自我与他人的职业生涯观念的区别
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上职业生涯课不是为了学习职业生涯的理论,也不是掌握那些与职业生涯规划有关的知识,而是掌握方法去规划个人的未来。普适性的理论对学生个体来说意义不大,重要的是学生在各种课堂活动中有何体验,对自身有何反应,对内心有何触动。
2.校内的课外活动和实践活动是形成职业素质的土壤
除了课堂上的体验,学生最常参加的就是校内的课外活动和实践活动,他们在其中能够体验合作配合和孤身行动、坚持和妥协、工作的困难和收获的不易等等,很多职业需要具备的素质在此时慢慢形成、沉淀。有怎样的职业生涯目标,将会采取怎样的态度去选择和面对实践活动;任何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事情都可以在人生中留下痕迹,为未来职业决策、行动产生影响。
3.社会和学生共同作用的校外社会活动帮助学生初涉社会
校外的社会活动,主要是企业提供的假期实习或毕业实习,学生真正进入企业,体验自己感兴趣的或者不了解的职业。学校需要在企业及职位的选择上,审查企业资质以保证学生的安全;与专业对口的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联系,组织企业进行实习生的招聘;帮助学生进行薪资和工作条件谈判;实习过程中继续跟进指导,不能因为学生在企业实习而免去自己在教育中的责任。
社会活动的主要角色是企业和学生。企业提供职位和机会,是冒着一定风险的,因此希望选拔优秀的学生;学生在各种实习机会中也会选择相对感兴趣的、专业对口的或条件好的企业。比较完美的结局是企业满意学生的实习表现,将学生作为正式员工聘用,或者对学校的教育产生良好的印象,愿意保持实质性的联系,继续接纳学生实习。
也会有些社会大型的公益活动或赛事,招募志愿者或临时岗位,学生通过竞聘获得职位,在工作中与形形的人相处,通过体验、观察、交流或者访谈,能够得到广泛的职业信息,对职业认知更加深入,扩大自己的职业选择面,有时可能产生新的火花和创意。
三、基于师资建设构建能应对团体和个体困惑的咨询体系
1.针对具有共同特点或共同困惑的学生设计的团体辅导课程
大学不同年级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困惑,这也是前面分阶段设置课程的基础。在课程和实践之外,学生仍然会产生种种困惑,常见的有新生如何面对入学后的种种茫然,学生面对考研、考公务员、出国或找工作时的选择困难,实习前的焦虑和担心,或者是对专业没有兴趣却不得不读的烦恼。团体辅导的课程可以预先设计、运作成熟后可以普及,也可以根据学生在某一特殊时期出现的状况临时设计。
2.针对有较大困惑的或毕业1-2年的学生实施个体咨询
个体咨询在开展了普及教育、测评、课程之后,学生仍然存在矛盾、困惑,这种困惑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业规划和生活状态,需要职业咨询师提供较为针对性的辅导。通常需要较多的时间,咨询师陪同学生重新认识自我,找到造成现实学习、专业或职业问题的原因。
面对毕业1-2年的学生,也应该继续提供职业咨询服务。这个阶段学生跳槽频繁,对职业的体验更多,困惑也会更多。为历届毕业生提供职业咨询,可以帮助他们在未来职业发展道路上走得更稳,也能与社会保持紧密接触,为在校生的职业生涯教育进行知识积累和更新。
3.打造职业化的职业咨询师队伍
不管是授课、指导学生实践,引导学生实习,或是进行团体辅导和个体咨询,离不开的就是职业化的师资队伍。职业化意味着从业者应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专业背景,长期从事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熟悉职业生涯教育的理论和测评技术,对学生有着充分了解、理解和包容,对不同专业、不同职业有着深入了解。
职业生涯教育不是说教,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再单纯是讲台上的师生关系,而是平等的、互相尊重的挚友关系。职业化的职业生涯教师能够在学生的职业发展道路上起到导航灯的作用,能够指导学生认识自我的能力、兴趣、愿望、性格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及对自我和未来职业发展的信心。不够职业化的职业生涯教师,有可能误导学生,制定的目标与自己的能力相差甚远,或者替代帮助学生决策,看似帮助了学生一时,却造就了未来的更加茫然和更多困惑。
打造职业化的职业生涯教育队伍,需要选拔有一定知识背景、工作经验以及愿意帮助他人的教师担任课程设计和个体咨询的主力,将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纳入到职业生涯教育队伍中,将职业生涯教育融入专业教育,融入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要不断学习职业生涯教育领域中的新课题、新方向,不断收集和关注学生的困惑,不断保持对社会职场变化的关注,最重要的是要不断在实践中操练和督导。实现了职业生涯教师的个人成长,对学生的成长帮助更大。
四、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务为辅助的短期和长期质量评估体系
职业生涯教育有效,会影响就业率、招生数,但是在多大程度上影响,还需要研究,因此其效果不能用就业率、招生数来评价。必须建立起适当的质量评估体系,以检验和保证职业生涯教育健康有效地发展。这种评价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以教务为辅助,通过选拔对职业生涯教育感兴趣的学生组成生涯学生社团,组织和参与职业生涯教育评价和监督。
第一,短期效果的评价在于职业生涯教育的课堂教学、辅导、咨询和实习实践,可以采用专门设计的课程满意度调查、团体辅导满意度调查、个体咨询意见反馈的方式。困难的是对实践和社会活动中的职业生涯教育效果评价,如何让学生意识到他所参加的活动、实践和实习等都与职业生涯发展相关。因此在学生参加每种活动之前,都可以举办职业生涯教育的宣讲动员,让学生带着充沛的职业发展意识去实践,在活动结束之后进行满意度调查,了解学生是否在活动中学到了与未来职业决策、规划、素养或是能力方面的知识并得到一定的提高。
第二,对于职业生涯教育的长期效果,需要跟踪毕业生1-2年,仍然通过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在接受职业生涯教育之后,在职场发展的情况和困惑以及建议。一方面了解职业生涯教育对学生进入职场后的影响,一方面也收集了对校内职业生涯教育的改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