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简介范文

时间:2023-04-12 06:33: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孙权简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孙权简介

篇1

关键词:间接损失,侵权损害赔偿,不易量化损失

在近现代民法中,赔偿损失已经成为一项最为重要和最为广泛采纳的承担侵权责任的方式。它不仅适用于财产侵害,也适用于人身侵害,不仅适用于对有形财产的侵害,也适用于对于无形财产的侵害,不仅包括了直接损害,也包括间接损害,反映出赔偿损失作为调整人们之间物质利益关系的手段所不可或缺的地位。然而,赔偿损失在广泛应用中,却出现了诸多的“不适应症”,例如:劳动用工中伤残赔偿金额的普遍偏低现象;死亡赔偿金额反而低于伤残赔偿金额的现象等等。这些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对于侵权损害赔偿的认定,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偏离目标的结果呢?我们对于受害者间接损失的认定已经完全和完善了吗?如何做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损失认定?笔者有意对以上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间接损失认定的现状和不足

侵权行为法理论一般认为损害可以分为两个类型,即直接损害和间接损害。有关直接损害与间接损害之间差异的认定存在着比较多的理论,主要有两种学说:一种借助因果关系的观念区分二者,认为“着眼于损害之引发,谓损害事故直接引发之损害为直接损害,非直接引发而系因其他媒介因素之介入所引发之损害则为间接损害。”〔1〕另一种以行为结果的时间性关联为判断标准,认为“着眼于损害之标的,谓损害事故直接所损及之标的,其损害即直接损害;其他之损害,则为间接损害。”〔2〕各国法律在直接损害和间接损害的界限上基本上未做出明确划分。《奥地利民法典》第 1293 条对损害作了一个笼统的界定,即“损害是指一个人在其财产、权利和人身上遭受的一切不利。”法、德、英等国法律对于二者的界定也没有一个清晰                                                 的界限。从侵权行为法的角度来看,损害的救济是对于妨害事实的排除和对损失的赔偿。我国的侵权行为理论通说认为,直接损失是指已得利益之丧失,间接损失是虽受害时尚不存在,但受害人在通常情况下如果不受侵害,必然会得到的利益。〔3〕

一般而言,对于直接损失,法律都能够给出明确的范围加以限定。例如,《民法通则》第 119 条规定:“侵害公民身体造成伤害 的,应当赔偿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废者生活补助费等费用;造成死亡的,并应当支付丧葬费、死者生前扶养的人必要的生活费等费用。”其中的医疗费、丧葬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等直接损失都得到了明确 规定,也是司法实践中容易算定的。相对于前者,间接损失并非既得利益,对它的认识是基于对未来可能性                                                 的一种价值预测,在认定上必然会出现一定的困难。 在什么条件下来确定间接损失的范围,在什么假设下计算间接损失的经济数额,不同的原则和方法会产生十分显著的差异。

全面赔偿(也称完全赔偿)是得到普遍认可的一项重要侵权责任赔偿的原则,是指侵害人对因其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受害人的全部损失都应予以赔偿。建立在可能性基础上的间接损失,

要被认可而成为“全部损失”的一部分,即能够有可赔偿性,其先决条件是这                                                 种可能性“必然要发生”。以不法侵害他人致死为例,加害人赔偿金额一般包括:1、 殡葬费;2 抚养费;3被害人父母子女及配偶之非财产损害;4 、被害人生前之医药费等积极损害及因伤不能工作之休业损害等消极损害;5、被害人死亡前非财产上损害;6、法院准许之律师费用。〔4〕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目前普遍采用的是这样一种计算方法,即将“必然要发生的”间接损失仅仅限定于抚养费、休业损害,加以少量抚慰金作为对非财产损失的补偿。笔者无意探讨以金钱作为损害赔偿手段是否存在缺失,但至少我们现在都普遍认同这一方式存在的必要性。那么,仅就转换成金钱的损失赔偿而言,法律所认定的间接损失额度仅仅限于最低程度的可预见范畴,受害者只能要求加害者对于间接损失中的“易量化损失”(姑且如此称之)加以赔偿。也就是说,受害者或其近亲属只能在最低的程度上要求得到金钱损益的修正。这表明法律在给予受害者或其近亲属赔偿的同时也对其将来的生活水准做出了一个评估,而这个评估无疑是最低水平的。马斯洛在研究人的需要层次时指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五 个层次,即生理、安全、交往、尊重和自我实现,它们是由低到高逐渐发展的。〔5〕如果我们对于损失的认定仅仅限定于最低水平,及只从生理需要的高度来看待所有的问题,未免过于片面和狭窄。相对于此,是否存在较高水平的“不易量化损失”呢?答案是肯定的。前述的《奥地利民法典》第1293条对于损害做出了一个限定,显然,这种限定会将那些既不是财产,又不是人身的利益排除在外。现实中这种利益的表现又很多,例如机会的丧失即是。〔6〕机会的丧失是“不易量化损失”的常见形式之一,它所体现的是人们较高水平的生活需求。由此看来,我国的侵权行为法对于间接损失的救济态度是比较保守的,只是“易量化损失”的救济,因而全面赔偿原则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现,是不完整的救济。这种不完全的救济已经在司法实践的检验中表现出了诸多弊病,不能不引起我们深省。我国法律 采取这种相对保守的态度对于间接损失进行救济,笔者认为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防止不确定性扩张,保持法律的稳定性。间接损失的本质特点是不确定性,在认定过程中必须要对未来事件进行价值评估。如果允许这种评估的范围过于扩大,容易引起诉讼双方扯皮拉筋、争论不休,最终导致法律的软化,威胁到法律的权威性和稳定性。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出现,我们因此采取了比较保守的做法,牺牲了全部的“不易量损失”赔偿。二是便于计算和数值化。赔偿损失最终是要以金钱的付出为结果的,因此为了保证加害方支付金钱数量的确定性和计算的清晰,只将便于计量的损失列入救济的范围。三是为了防止赔偿金额的扩大化。间接损失的不确定性,容易成为要求赔偿方过高地要求赔偿金额的手段,从而导致受害方不当得利的发生,因此保守的规定便成为了防止这种现象产生的当然选择。然而,在注意以上问题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这种过于保守的选择也存在着先天的缺陷,即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受害者的利益和权利为代价。对于一个无过错的受害者而言,先是受到侵权损害,后又遇到赔偿不足,接连遭受两次不幸的牺牲,无论怎么样说都是不公平的。微观上,全面赔偿原则未能真正实现;宏观上,这样的法律救济无法体现出法律公正、公平的理念和精神。因此,间接损失的认定范围和计算方式需要也应当得到必要的修正。

二、间接损失认定的原则和范围

加害方的侵权行为对受害方所产生的损害通常包括两个部分,即权利行使的妨害和利益的丧失。法律对间接损失的认定就是判断在“没有”侵权行为存在的情况下,受害者预期权利的价值和利益丧失的大小。无论是价值还是利益的丧失,间接损失的认定在实质上都是对未来事物发展的预测和价值评估。因为 “未来性”的存在,要准确认定这种价值或利益就变得困难重重,所以仅仅在间接损失范围的确定上,法律也是十分谨慎甚至是保守的。从广义上讲,间接损失的认定方式是预测的一种形式,而预测作为一种认知活动,有其自身成熟的原则和规律,如惯性原则、类推原则、相关原则等。据此,我们可以从预测的角度来探察间接损失认定应有的原则和范围。

1、 惯性原则- 间接损失范围的纵向界定

预测是根据事物过去和现在的发展和状态,寻求事物发展所遵循的规律,并借此预先推测事物未来发展和状态的一种科学的认识活动。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它的基础建立在对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的认识上。事物的规律性常常表现为其发展过程带有一定的延续性,即过去某种事物随时间而变化的样式即为现在以及今后该事物随时间变化的样式,这种特征就称为 “惯性”。〔7〕理论上,间接损失中“易量化部分”的原则公式可以表述为:

间接损失价值 = 单位时间增殖效益 × 影响效益发挥的时间〔8〕 (公式一)

例如:你有一只下蛋的鸡,每年下的蛋可以卖 100元,邻居偷吃了你的鸡,应该如何认定其中的间接损失呢?我们可以由过去的经验推测,如果鸡没有被吃,未来每年都可以得到价值 ‘- 元的鸡蛋,如果鸡还能下 3年蛋,损失就是100×3=300 元。这 300元就是偷鸡者偷吃邻居下蛋鸡后所带来的间接损失。在单位时间的增殖效益认定中,就是利用了惯性原则。然而此时问题也随之出现,同样是鸡生蛋,在阿凡提的故事中,巴依老爷的“鸡生蛋、蛋孵鸡、鸡又生蛋 …… ”的说法也是惯性原则的适用,我们所看到的结果是即使打破一个鸡蛋也要进行巨额赔偿,这结果无疑是可笑和行不通的……Lord Wright曾指出:“法律不能对一个错误行为所产生的所有后果都加以考虑,一些后继的因素应当在选择的范围之外,因为判断原因产生的原因或者结果导致的结果将是无穷无尽的。” 为防止赔偿〔9〕金额的无限扩大,在间接损失的认定过程中,我们所认为的这种“惯性”应当有必要的界限。从因果关系的角度看,间接损失的客观存在是损害原因而产生的结果之一,损失可以看作是一个“链式反应”的结果:

损害(第一原因)-第一损失(第二原因)-第二损失(第三原因)-…

理论上讲,惯性原则的适用可以导致无限长的链式反应,如同一个原子弹爆炸的产生,要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就必须在适当的地方打断这种链接。虽然不同的侵权损害会导致不同的损害结果,间接损失的形式也因此多变,可是无论是财产损害或者人身损害,损害的结果在时间序列上都是单一的。因此,以时序为标准作为判定这种预期利益的手段是可行和简便的。笔者认为,间接损失的范围可以以损害导致的第一个结果周期为限,对于此周期内的损失,侵害者应予以赔偿,而第一周期以外的损失,法律不必要求给予赔偿。这样,我们在使用惯性原则时,以时间为序,于纵向上形成一个间接损失范围的认定标准,就能清楚地定义出间接损失的范围。上例中“鸡生蛋”的损失就是第一周期结果,我们应当认定此损失属于赔偿范围,而“蛋孵鸡”则属于第二周期的结果,我们无须考虑其赔偿问题。以第一结果周期为认定范围,即只将第一原因作为间接损失的出发点,与我们熟知的“近因原则”也相一致,因而以此界定间接损失于时序上的认定范围也符合了我们已有的认定习惯。

2、 类推原则- 对因果关系适用的动态修正

在大陆法系的侵权法中,因果关系一直被认为是构成一般侵权责任的必要条件。因果关系如何认定,尤其是如何在实践中使因果关系变得具有操作性,一直是个难题。〔10〕在侵权行为中,要认定间接损失存在的合理性,首先要确定其与侵权行为间的因果关系。要确定没有发生的未来损失与已经发生的现实损害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还要证明这种联系是损失发生的主要原因,其难度是可以想像的。实际上,在间接损失的判定中,要用直接的因果关系演绎证明确定的损害与不确定的损失之间的联系是十分困难的。我们之所以肯定二者之间存在的某种必然联系,其出发点在于各种事物相互之间在发展变化上常有类似之处。此时,我们抛开了损害因素,仅将现有事物的发展与既有的相似事物发展做比较,然后以相似事物的发展结果作为现有事物发展的结果加以判定。可见在间接损失的认定实践中,我们并未直接使用因果关系来演绎,而以类推原则为指导,用归纳的方法作为手段处理损害与间接损失的关系。在司法实务中,上述公式一中的“单位时间增殖效益”的计算通常有三种方法,即平均收益法、同类比照法和综合法。〔11〕三种计算方式都要求以相似条件为前提,然后计算其结果,其实质都是类推原则的适用。类推作为一种预测的手段已经为人类的生产实践所认同,在间接损失的认定过程                中,也应当肯定其原则地位和作用。

当然,“世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类推的基础是类似而并不是等同,再加上其他许多条件的差异,类推的结果与实际情况往往是会有一定差异的。这就要求我们考虑这些不同因素,然后对间接损失的类推结果加以修正。就类推本身而言,是期望以相同的条件得到相同的结果。可是我们所认定相同或相似条件,往往只是静态条件,如同等劳力、同等财产、同等经营因素等等,因此得到的结果也只能是静态的相同或相似,即从不发展的角度认定事物结果的一致性。恩格斯说: “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12〕 .从发展的眼光来看,用静态的方法类推动态的间接损失是不完全的,有时甚至是不科学的。特别是在人类世界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整个社会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时间因素所代表的社会价值和利益变化应当为我们所重视。用静态的方法类推动态的事物所产生的误差将随着社会进步而不断加大。例如:《民法通则》第119条中规定的死者生前扶养的人必要的生活费用的给付一般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时甚至要经历数十年的时间。法律在对受害者的间接损失救济的同时,实际上也对于受害者未来的生活水平作了一个大体上的评价。如果以现实的经济水平和财富标准作为数十年以后的认定标准,无疑将会减损救济所应体现的价值。因此,对间接损失算定结果进行动态修正或者说对间接损失进行动态算定也就势在必行。考虑到这一因素,间接损失计算的原则公式应当修改为:

间接损失价值 = 单位时间增殖效益 × 影响效益发挥的时间 × 动态系数(公式二)

动态系数代表了时间因素和社会发展对间接损失算定的影响。虽然社会进步对每一个具体案例的影响会存在一定差别,但总体上而言,动态系数的主要特征是描述社会发展的速度,因此可以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加以描述。笔者以为,动态系数可以以社会经济增长比率作为参照(以年度为计算周期),即:

动态系数=∑(1+R)n/N (n=1,2,3…N)(公式三)  -

N表示年限,n 表示损害发生后的每一年,R表示N年间国家平均经济增长百分率。

例如:甲侵权致乙死亡并承担全部责任,甲应付乙未成年之子丙3 年的抚养费。若该地区当年的生活费需要 5000元,三年内的预计社会经济增长率为5%,考虑动态因素,则:

第一年的动态系数为:(1+5%)/3=0.35

第二年的动态系数为:(1+5%)2/3=0.3675

第三年的动态系数为:(1+5%)3/3=0.385875

甲应付的抚养费总额为 5000×3×(0.35+0.3675+0.385875)=16550.63元。

3、相关原则- 间接损失范围的横向界定

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13] 事物的发展和变化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与其他事物发展变化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过程中确定其轨迹的。在侵权行为与间接损失的相互关系上,侵权行为法理论强调因果关系原则。因果关系体现的是侵权行为与间接损失相互间具有的最为强烈关联性的一个特征,因此从实质上来讲,因果关系原则就是狭义上的相关原则。还是以人身侵权损害为例,我们仅仅将抚养费、因伤不能工作之休业损害等作为受害人间接损失的范围加以认定,是由于这些因素与损害之间具有最为密切的相关性。从哲学的观点来看,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原因。损害与损失之间的相关性也是其矛盾性的体现,即对立统一。也就是说,我们实际上将损害与损失之间最主要矛盾的外在表现作为认定两者因果关系和确定赔偿范围的标准。然而,事物之间的关系往往不是单一存在的,矛盾的多样性决定了相关性的多样性,损害与损失间存在多种复杂因素的相互联系。侵权损害行为常常是改变多个这样的联系因素,因此才表现出损害结果的多样性。的观点认为: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主要方面规定的,但这也不能绝对化,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影响矛盾主要方面,对于矛盾总体性质发生一定的影响。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也会相互转化。〔14〕在间接损失认定中,如果仅仅把握损害与损失间的主要的相关因素,而将处于次要地位的相关性置之不理,不仅会忽略次要矛盾的存在价值,也无法对于主要和次要矛盾的相互转化动态过程加以判断。从这里,我们不难解释,侵权致人死亡赔偿金额反而低于伤残赔偿金额的原因。正是由于我们对于间接损失认定的局限性,导致无法正确处理主、次矛盾转化后所产生的结果。不同于大陆法系,英美法对于损失与损害之间相关性因素的多样性认定较为全面,对于损失范围的判定也较前者更加宽泛。美国法认为,补偿性伤害赔偿一般应包括:(1) 身体伤害赔偿,比如,原告失去一条腿,可获得 10万美金赔偿;(2)经济损失,包括医疗费、受伤间损失的收入、丧失生活能力后需要雇佣他人帮忙的费用等;(3)身体的伤痛;(4)精神上的伤害;(5) 不能享受生活乐趣的损失;另外还有亲人的伤害赔偿、惩罚性伤害赔偿等〔15〕。从相关性看,英美法不仅将主要相关因素加以认同,如受伤期间损失的收入,同时也将次要相关因素加以认同,如雇佣他人帮忙的费用、亲人因此所受的伤害等损失。这样的判定,充分考虑到了间接损失与损害相关性的多样性,对处理二者相关性的动态变化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笔者认为,在间接损失范围的认定中,应当吸收英美法这种较为宽泛的认定标准。以我们现有的计算方式为基础,将与损害之间相关关系比较弱的“不易量化损失”加入判定的范围,使损害的结果得到全面认定,真正体现赔偿与损失价值的一致性。如果说直接损失和易量化损失主要的对于客观存在的事实的认定,那么对于不易量化损失的认定才真正体现出了法律的人文性特征。

三、不易量化损失的算定方法

事物的发展常常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间接损失的特征之一就是表现为有很大的随机性。现实中,侵害行为对于受害者的影响在时间序列上不能认为是某个确定的公式能够描述的,只能看作是由某个随机过程产生的,因此,每一个侵权损害都会导致不同的间接损失结果出现。侵权行为的结果不仅表现在客观的物质损失,也表现在对于人的能动性和对未来选择权利的剥夺。间接损失中的易量化部分将重点放在了客观的物质损失上,而不易量化损失往往带有强烈的主观性的特点。例如人身损害导致不能享受生活乐趣的损失,财产损害导致投资机会的失去等。这些损失可以因为受害者的不同选择而发生天壤之别,因此也成为我们过去舍弃考虑它们的原因。然而,恐怕没有人会否认这种损失是实际存在的,对其不闻不问并                                   不是法律的初衷,只不过是无奈的选择。那么,我们有没有可能对这种损失加以量化和认定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约翰?霍兰在对涌现现象研究时说:透过熟“悉的表面现象,我们必须丢掉那些特殊模型的特质而去抓住其适用于所有模型的核心性质。如果能够抽取                                   这些核心特征,就能够将其融合成一个指导我们探索的普适理论。”〔16〕不易量化损失具有的主观性特征使得问题混沌不清,如果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弱化这种主                                   观性,将这种随机现象看作整个社会的中的一种普遍的存在,以比较客观的标准来看待它,那么对它加以认定就是可能的。首先,将不易量化损失从微观观察                                   变为宏观的观察。概率论中的“大数定律”告诉我们, 个体的随机现象在数量足够多的一个群体中会表现出一种确定和可以预言的特征。例如,我们无法判定失去一张体育彩票会带来的机会损失,但是,将全部彩票综合起来,对大量的信息加以考察,我们就可以计算出机会利益丧失的大小。概率体现出一个事物可能发生的置信水平,我们可以因此区别出一些表面上相似,实质却存在重大差异的侵权行为导致结果的不同。例如同样是折断手指,一个钢琴手所受到的损失会远远大于一个鼓手所受到的损失。从置信水平上来看,如果二者的都认为其未来的损失是 10000元,实际上是钢琴手损失可能性的置信水平要远远高于鼓手。其次,是引入机会成本的概念。亚当?斯密在解释经济学中的机会成本时说(大意):国王会羡慕在路边晒太阳的农夫,因为农夫有着国王永远不会有的安全感。而你要有农夫那样的安全感就不能有国王的权势。机会成本指由于选择一种方案而放弃另一方案的收益,它反映不选择最佳方案或机会的“成本”,或者说是因选择某一机会所牺牲的另一机会可获得的利益。通俗的讲,所谓机会成本,基本的意思就是有一得,必有一失,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这正好反映了不易量化损失的特性,即侵权人的损害行为导致了受害者被迫选择最为不利的方案,而失去了选择其他方案的机会,由此而产生了收益上的差距,即构成机会成本的损失。基于以上两点考虑,不易量化损失可以转化成为:

不易量化损失= 机会成本×置信水平    (公式四)

需要说明的是,机会成本的判定,同样应当以客观水平为标准,即应当以同类型现象的社会平均水平作为选择,而不是以个案中的具体情况来认定。也就是说在同样的损害发生后,不能因为受害者的“城乡差异”、 性别差异“等身份差别而认为其机会成本存  ”在着不同,因而产生歧视性的赔偿出现。作为一个客观数值,每一类侵权损害案件的机会成本进行认定应当建立在我国的现实情况上,在对社会进行大量的调查和案件积累的基础上确定。这样,在司法实践中,我们才能够有对具体案件不易量化损失数额认定的事实基础,不会出现无据可依或者让人无法信服的现象。当然,机会成本相同,并不能表示不易量化损失就是相同的。相同的损害对有些受害者会产生比一般情况更为严重的后果,如上例中钢琴手的情况。这些后果是因为损害与受害者之间特定的联系而触发,与受害者的身份无必然联系。此类因素是我们应该考虑的,也是置信水平所反映出的结果。由于这个原因导致最终不易量化损失的数额不同只是客观事实的反映,与歧视性的赔偿存在根本上的差异,也真正体现了法律追求公平、客观的初衷。

影响置信水平的诸因素主要包括:损害的客观情况、受害人的客观情况、社会现实客观状况等方面。这使得置信水平表现为一个综合的结果,判定起来不太容易。为此,可以将置信水平在各个层面上加以细化,由影响它们的基本因素入手分别考虑。为此笔者设计了一个以积分形式来进行简要评估的方法(供分析),将置信水平分割为 ) 项内容加以评定,分别是:损害的严重性、机会的丧失、后果持续的时间、本人心理影响程度、家人对受害者的经济依赖程度、家人心理影响程度、受害者的弱小程度。其中,每项因素的基准分是 5 分,总基准分为 35 分。与基准相比,如果变化不大,每项因素的得分都是基准分,不足则打 0—4 分;增强则打 6 分以上。以上案为例。

 

中等损害程度(基准分)

钢琴手案件

鼓手案件

影响因素

5

9

3

损害的严重性

5

9

3

机会的丧失

5

5

5

后果持续的时间

5

6

1

本人心理影响程度

5

7

6

家人对受害者的经济依赖程度

5

6

1

家人心理影响程度

5

7

6

受害者的弱小程度

5

5

5

总分

35

49

26

置信水平(置信水平范围)

35/35=1

49/35=1.4

26/35=0.7428

由此, 上例可以得出结果,应赔偿钢琴手的金额为 14000元,赔偿鼓手的金额则为7428元,体现出了损害对于二者所造成损失的不同结果。

四、结论与反思

损害赔偿是一个有很多争议的问题,特别是人身损害的赔偿。全面赔偿作为一项基本原则已经为理论和实务所认同。然而不能否认,我国的侵权损害赔偿所包含的范围过于狭小,有些案件的赔偿结果对于受害者及其家人而言只是象征性的杯水车薪。过低的赔偿金额使得法律的威慑力大大降低,甚至成为不法分子得以藐视法律权威和他人生命的原因。有的学者提出在损害赔偿中要考虑侵权者的偿付能力,体现公平原则。笔者认为,在受害者的利益得到真正保障之前,考虑其他的问题是没有先决条件的,也是不合适的。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在侵权损害赔偿中的赔偿金额越高越能体现法律的公正,也不是说应该完全不考虑受害者之外的其他情况。客观地判断事实是侵权行为法乃至所有法律实现其目的首先应当遵循的原则,也是本文的出发点。

侵权损害的结果是多种多样的,然而最终只能以金钱的形式加以补偿。以这样一种方式体现法律的公正,实在是一种无奈选择,因为我们没有办法摆脱经济社会给这个时代打下的烙印。那种认为“一只手赔 多少钱?”有违法律本意的看法实在大可不必,我们没有必要从这样一个角度来看待金钱与损害之间的关 系。损害同金钱本身是不能等同的,我们又必须寻找   一些东西作为中介将它们联系起来。也许正是因为这样,其间的冲突和解决办法才多种多样。从科学的相通性出发,笔者尝试以法律为基础,从哲学、数学、经济学、行为科学和自然科学等相关学科中找寻方法用于间接损失的认定中。希望达到的目的是既要防止认定无据可依的现象,使结果合乎情理,又能达到实践所要求的简便、直观的要求。本文最终提出的计算方法正是由此而来,然而要使此方法发挥作用,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司法实践去验证和认同。

参考文献

〔1〕曾世雄 损害赔偿法原理[M]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137。

〔2〕曾世雄 损害赔偿法原理[M]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137。

〔3〕张新宝 中国侵权行为法[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36。

〔4〕曾隆兴 现代损害赔偿法论[M] 台北1988,596-601。

〔5〕孙彤 组织行为学教程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224。

〔6〕麻昌华 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侵权行为法与独立的侵权[R]  武汉2002,160。

〔7〕编写组 自然辩证法概论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203。

〔8〕王利明 杨立新 侵权行为法 [M]北京  法律出版社1996,344。

〔9〕转引D.L.A Barher Law[M] ,New Edition,1988,203。

〔10〕王成 侵权损害赔偿的经济分析[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97-199。

〔11〕王利民 民法、侵权行为法[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593-594。

〔12〕马克思 恩格斯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A]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C] 第4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239-240。

〔13〕马克思 恩格斯 反杜林论[A]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C] 第3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60。

〔14〕编写组 哲学原理[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92。

〔15〕李亚虹 美国侵权法[M] 北京 法律出版社1990,87-90。

篇2

关键词:健美操;青少年;运动损伤;踝关节

随着健美操的发展,竞技化趋势的走向是健美操发展的必然趋势。竞技的目标即比赛成绩,然而好的比赛成绩的获得需要多方面因素共同促就。其中减少运动损伤,不断挖掘运动潜力,延长运动寿命成为现代运动训练的当务之急。踝关节损伤是健美操训练和比赛中发生运动损伤较多的部位之一,会给训练带来严重的滞后影响,虽然现代恢复技术的提高可以使运动员尽快的恢复,但却不能减少和防止运动损伤,不能减少运动损伤给训练生活带来的影响。因此掌握造成运动损伤的部位及其原因,做好有效的预防措施是行之有效的。本文通过调查分析法和文献资料等方法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以期对训练损伤的预防提供参考资料。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参加2012年全国健美操锦联赛山东威海的110支代表队。

1.2 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

2 结果

2.1 运动损伤的部位

青少年健美操运动员训练损伤的部位是有一定规律的,其中以踝关节和腕关节为最多,各占78.3%和60%。其他损伤部位的详细情况见表1。

2.2 造成踝关节损伤的主客观因素

由表2可见,可能引起损伤的原因有很多,但是主要集中在教学场地、自我保护能力差、准备活动不充分等原因上。其中由于教学场地原因造成的损伤占57.6%,自我保护能力差的占52.8,动作技术不充分造成的占51%。而其他原因则相对较少。见表2。

2.3 易造成踝损伤的动作环节

踝关节损伤分急性损伤和慢性损伤,其中急性损伤大多数是由于动作的技术不正确所造成的。且多为肌肉拉伤和韧带损伤,经调查,易造成踝关节急性损伤的动作主要是腾空后的落地和转体动作,其中腾空后落地占66.7%,转体占31.2%。其他动作相对较少,但也占到了23.9%。腕关节则多见于长期超负荷的劳损。见表3。

2.4 易造成踝损伤的动作性质

在完成动作的过程中踝关节的损伤出现的时间有明显的阶段性和规律性,大都发生在难度动作中,占71.5%。操化动作中发生的占38.4%,其他阶段发生的占少数,详细情况见表4。

3 分析与讨论

3.1 踝关节致伤的生理学原因及其对策

调查发现,青少年健美操运动员训练和比赛中踝关节和腕关节是发生率最多的部位,这与健美操的项目特点和踝、腕关节的结构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踝关节是下肢的主要负重关节,在日常的生活中只是负担身体的重量,而在健美操的训练和比赛中踝关节除了负担身体重量外还需要清晰、连续的完成各种移动和步伐,发力完成各种难度动作,承受身体腾空落地或由加速度给踝关节带来的巨大的压力及扭屈力,容易造成损伤。临床上一般分为内翻扭伤和外翻扭伤两大类,以前者多见 [1]。外踝长内踝短,内侧的三角韧带强于外侧的三束韧带 ,并且使足外翻的腓骨第三肌较弱 ,而使足内翻的胫骨前肌较强 ,这一切都决定了踝关节的内翻大于外翻[2]。而要预防内翻损伤就要加固踝关节的外侧肌肉及韧带。踝关节外侧之稳定结构包括外侧关节囊,距腓前韧带、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其中以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尤为重要[3]。而内翻应力试验可用于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联合损伤的检查,单纯跟腓韧带损伤不会引起踝关节明显不稳定。踝关节跖屈位做内翻应力试验,首先距腓前韧带紧张,然后跟腓韧带紧张,距腓前韧带单独损伤时距骨仅有轻微倾斜[4]。所以,预防踝关节损伤重点是加固外侧,而外侧的重点又是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故应加强踝关节外侧部位肌肉力量和三束韧带的柔韧性练习,特别是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如两替做侧蹬髋动作、在斜面器械上作各种力量练习[7]、负重提踵练习、在内翻下做下蹲等练习。

3.2 踝关节损伤的主客观因素与对策

在调查踝关节损伤的诸多原因中动作技术不正确、教学场地差、自我保护能力差是最为主要的原因,也正是真正的原因。如屈体分腿跳、团身跳转体360度、克萨克跳等难度动作转轴及动作规格的不正确都会导致落地瞬间踝关节的过渡伸屈和内外翻而造成踝部损伤,因此在日常的教学和训练中要加强动作的正确性,减少由于技术错误造成的损伤。

场地是学生进行训练和比赛的场所,是教练员辛勤栽培运动员的温床。场地的不标准会导致运动损伤,特别是与地面直接发生作用的踝关节,加之其特殊的解剖结构。如地毯缝合处、边缘,在学生做完动作时,两脚踩在不平整的垫地毯上是脚部受力不均,失去身体平衡,造成踝关节内外翻或过屈伸,从而导致踝关节的损伤;地板过滑也容易在运动员发力或落地时失去平衡导致损伤的发生。所以要求在每次用场地之前教练员或队员要仔细检查场地,做好对场地的用前准备工作。

篇3

关羽败走麦城,困的无粮草,无救兵。带了十余铁骑突围,被孙权手下不知名的部将潘璋、马忠抓获,最后关羽拒绝投降,被孙权斩首。

关羽简介:关羽,字长生,后改字云长,东汉末年名将,早期跟随刘备辗转各地,曾被曹操生擒,于白马坡斩杀袁绍大将颜良,与张飞一同被称为万人敌。赤壁之战后,刘备助东吴周瑜攻打南郡曹仁,阻挡曹操援军,曹仁退走后,关羽被刘备任命为襄阳太守。刘备入益州,关羽留守荆州。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围襄樊,曹操派于禁前来增援,关羽擒获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曹操曾想迁都以避其锐。后曹操派徐晃前来增援,东吴吕蒙又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兵败被杀。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在时光的荒涯上,曾传唱过“三国争霸、群雄逐鹿”的壮阔佳话。而今,充斥着合作与崩析、权谋与纷争的现代职场,俨然硝烟弥散的三国战场;无数人在其间奔波劳作,有人收获了得意喜乐,有人饱尝艰辛失落。本刊在此选登职场小说《三国职场人生》的部分精彩章节。在散去了狼烟、湮灭了剑影刀光的今天,静心重读那一幕幕金戈铁马的峥嵘往事,一部三国俨然一出职场人生的大戏,或者我们可以从那些诙谐幽默的语言中获取一些游刃职场的崭新启示……

【1】

打不死的刘备,跌倒就爬起来

三国案例:平民英雄刘备

在刘备与曹操的市场争夺史里,曹操始终保持着一边倒的优势挤兑着刘备。刘备却始终苟延残喘,最后居然咸鱼翻身,与曹操分庭抗礼。刘备能够逃出曹操的追捕,说起来还真是一件奇事。

刘备是一介平民,虽然准备了一套皇亲的豪华名片,却无法改变他的真实身份。平民创业历来是非常艰难的。以编制草鞋、草帽为生的平民刘备,一没人二没钱三没地盘,除了跟他一样穷困潦倒的两兄弟,刘备剩下来的就是那一盒豪华名片。在刘备的创业史中,工资发不出是经常的事情,讨饭的事情也发生过好几次,年终发奖金、给干部配股份,好像一直是刘备画的大饼。就是这么一位一路讨饭走过来的人,一个始终想发横财却一次次输得连裤衩都恨不得卖掉换馒头吃的人,最后居然成功了,而且跟接替东汉公司的曹魏公司和孙权的东吴公司一起,把整个市场瓜分掉了。

刘备是个奇迹。最大的奇迹是,一个二十年如一日倒霉的人,在他四十九岁时,事业居然刚刚起步。刘备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始终坚持不懈,本身就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刘备后来的成功,更是一件让人无法相信的事实。

刘备很牛,牛就牛在二十年如一日般地失败后再爬起来。这个牛人就像不倒翁一样,不管你怎么踢、怎么打、怎么推、怎么摔,他始终笑嘻嘻地看着你,我不倒,就是不倒。

刘备的成长史

刘备是在虎牢关前、十八部经理伐董卓时,出现在公司的舞台上的。打此后,很多经理记住了这个不起眼的平民,大部分经理对刘备的印象是:很勇敢、会表现、善于把握机会。至于刘备后来的发展,没有人会料到。

曹操抢陶谦的徐州公司时,刘备带着兄弟来到徐州,并被陶谦保荐为豫州公司CEO。这也是后来有人称呼刘备为刘豫州的缘由。陶谦死后,在陶谦的授意下,刘备接管了徐州公司。刘备在徐州公司呆了没多久,因招聘了当时最最臭名昭著的经理人吕布,使得公司被吕布抢了去,刘备不得不委身曹操公司,担任了一个虚职经理人。

后来刘备在曹操的帮助下击败吕布,并找机会离开曹操公司,重新在徐州开了公司。这次公司依然没开多久,就被曹操重新收购,连兄弟关羽、张飞都下落不明。刘备本人不得不到袁绍那里暂时谋生。找到关羽、张飞后的刘备,跑到曹操公司的汝阳公司想捞便宜,却被曹操一顿臭揍再次流窜。他逃到刘表的荆州公司,刘表不敢让刘备在荆州本部工作,就安排他在新野开了个门市部。刘备在新野开门市部一待就是七年,始终没有什么发展。当徐庶告诉刘备,开公司需要有智囊型人才,刘备成功地请出诸葛亮后,曹操又追来了。刘备再次逃窜。运气终于来了,曹操追兔子追过了头,一次居然追起两只兔子。曹操放下刘备,反过身来追孙权这只大兔子。这迫使孙权的东吴公司与刘备通力合作,在赤壁打败了曹操。

自此,刘备的事业在诸葛亮的帮助下有了转机。按照诸葛亮的“天下三分”策划,公司一步步顺利发展起来。刘备霸占了荆州公司,并收购了益州公司和汉中公司,把三个公司合在一起,更名为蜀汉公司,与曹操的曹魏公司和孙权的东吴公司共同瓜分了市场。

刘备成功的根源

从刘备开始创业到事业有所转机,二十年已经过去了。他是怎么获得如此巨大的事业成就的呢?

机遇。刘备的第一次人生转机,是在虎牢关前的出彩,在无人上台表演的情况下,刘备主动上前,第一次在公司的舞台上表演,表演非常完美,让公司的一些经理记住了这个不怕死的英雄,记住了这位很会抓机会的平民。

遇贵人。刘备的第二次人生转机,是陶谦让刘备担任徐州公司的CEO。这次小机会刘备没有好好把握。但逃到曹操公司那里的刘备,却获得了更大的人生转机,东汉公司的董事长献帝接见了刘备,并正式认刘备做了自己的亲戚。自此,刘备在外面到处散发的名片上,头衔就是:东汉公司董事长献帝的叔叔。这个名片给刘备带来了人生事业发展上最大的转机,用句俗话说就是刘备遇到贵人了。

成功方程式。刘备的第三次人生转机,是成功请到诸葛亮这位超级智囊。成功是有方程式的,在方程式外面游走的刘备无法获得成功。明白了成功方程式的刘备很快获得成功,建立了垄断性的蜀汉公司。

永不言弃。二十年的失败,并没有打垮刘备,反而让刘备在市场风云中越来越强悍。越来越多的人投奔一贫如洗的刘备,认准刘备的一个理由就是:刘备是打不倒的真正的企业家。现代职场启示: 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成功其实是有模式的。现代职场人士在追求成功的时候,往往忽视了这一点,认为凭借自己的努力,就能够获得事业和人生上的最大成功。其实如果上面四条中,刘备少了其中任何一条都无法获得成功。而现代社会里,这四条依然是成功的因素,少了任何一条,我们还是无法获得巨大的成功。

想在职场上出人头地获得成功,就要珍惜并抓住登上舞台的表现机会,努力寻找和分析自身的成功因素与方程式,在机遇和运气来临时,把自己积蓄的才能与经验释放出来。最后一点,不管有多艰苦多困难,始终不放弃。如此,成功就会向你招手了。

【2】

成功没有模式,只要你坚持

曹操、刘备、孙权成功的模式各有不同

三位老板:曹操、刘备、孙权,实现成功的方式都不一样。

曹操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斗争最激烈、竞争最凶狠的北方市场,曹操通过挟持东汉公司的董事长献帝,逐步地收购了北方混乱无章的各家公司,最终创建了一个取代东汉公司的曹魏公司。

刘备最成功的地方是,二十年如一日的失败居然没有打垮他。刘备愣是白手起家、艰苦创业、从无到有地变出一个让曹操都不敢轻视的蜀汉公司。

孙权最成功的地方是,创业容易守业难,守好业难上难。面对复杂的经营形势,孙权有难解难,无难自勉。在孙权的努力下,东吴公司一直很平稳,始终没有大波折,是三家公司中最后一个倒闭的。

在管理方式上,三家公司也各有不同。曹魏公司在曹操的领导下,以纪律严明而著称;蜀汉公司在刘备的领导下,以讲究老大管理而著称;而东吴公司在孙权的领导下,以探索家族管理,亲情、友情管理而著称。

曹魏、蜀汉、东吴三老板相同的地方

无独有偶,三家公司创始初期基业都非常薄弱,在东汉公司里均属于无名。但随着形势的变化发展,势力庞大的董卓、袁绍、袁术、刘焉、陶谦等等豪门望族,在无情的市场竞争中,一个个被淘汰出局,他们的公司不是被收购就是彻底破产了。偏偏是刘备等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在市场竞争中胜出,并通过收购、控股、直接吞并等方式,消灭了自己的竞争对手,最后组建了自己的集团公司。

此外,三家公司的老板,都有着超凡的魅力,都能以自己强大的个人魅力,吸引无数人才为自己效力。之后又将人才通过合理的使用,形成了凝集而强大的团队。

还有一个相同的地方是三个领导的将人术。曹操不但具有将人术,同时也具备将兵术,这也诠释出为什么曹操的公司是最大的公司。做老大的,其实并不需要将兵术,看看刘备与孙权就知道,没有将兵术也会获得成功。但需要注意的是,不擅将兵术的刘备一次将兵,就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做老大的,本来就不需要将兵术,应该多多提高将人术,就像那刘邦一样,将人术高手刘邦,彻底击败将兵术高手霸王项羽。从这个角度看,三家公司三位老大的将人术相当,因此才出现天下三分的格局;如果有一个老大的将人术超强,那么另外两家最后肯定会被收购了。

最后一点相同的地方是,三家公司的老大都有着一般人无法比拟的耐力。曹操一生败仗累累,一次比一次输得惨,即使是输得最惨痛的赤壁,也没把曹操打趴下。即使是聪明绝顶、无比智慧的司马懿,也不得不崇拜曹操无比坚韧的创业耐力。刘备也是一生败仗累累,因为刘备是白手起家,没有什么好输的,但这个没什么好输的刘备,偏偏一次又一次地输,而且最后连命都搭了进去。但无法否认的事实是,刘备在创建蜀汉公司的过程中,就像打不倒的不倒翁一般,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并最终成功。这不是一般的耐力。

孙权要好得多,但在孙权管理东吴公司的几十年里,因为市场格局的变化,注定了东吴公司不可能有大作为。在这样无大为的格局下,人往往会丧失动力,失去信心,这位老大始终把东吴公司照顾得好好的,不管是曹魏还是蜀汉公司,都没有办法占东吴公司的一丁点儿便宜。

现代职场启示: 三国早已成为往事,却有东西永存,而且跟时间的消逝毫无关联。从曹魏、蜀汉、东吴三家公司的成长,以及三家公司老板的发迹史中,还是可以找到我们可以借鉴的成功之道的。三家公司的异与同,至少告诉我们一个事实,成功并不讲究出身,成功并不讲究模式,成功最讲究的是对事业的永远追求,以及成功者自身的良好的人格魅力。

成功并没有现成的方程式,成功者却有着相同的共性。想成功,唯一的途径就是,成为他们中的一分子,拥有他们的个性。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够在职场中、人生路上笑傲江湖。

(完)

《三国职场人生》 购书电话:010-64919955-2151;

电子邮箱:369@vip.省略

篇5

【关键词】演讲;激励机制

演讲是一门实用的语言艺术,演讲的目的就是感召听众并促使其行动,为达到这样一种效果,必须恰当的采取一些有效的机制和措施,在实际的演讲活动中加以运用,如此方能达到最终演讲的目的。

激励机制是指在演讲中演讲者根据演讲需要,设计的一套科学有效的办法,使听众在接受外界信息后形成的一种精神状态,这种状态能对人的行为等,起到一种加强激发和推动的作用,并且会指导或引导行为指向应该达到的目的。下面浅析一下在演讲中几种常见的激励机制。

一、明确目标的激励机制

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在行为效率上,人们有目标的行为,要明显高于无目标的行为。因此,在激励人们行动的时候,应该把一个十分明确的行为目标告诉对方。

在提出奋斗目标的时候,目标应该明确具体,如果奋斗目标定的不具体,人们就不能清楚地明白奋斗的目标到底是什么,那么目标的激励与鼓动作用也就丧失了。德莫斯提尼在他著名的演讲《对士兵的讲话》中,以一名军事统帅特有的胆识,首先向士兵明确的提出了在当时情况下的奋斗目标:瞻前顾后是没有用的,只有苦战才有出路。为了使士兵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这个目标,德莫斯提尼有对敌我形势做了细致的分析,明确地告诉士兵,要从不利中看到有利,从绝境中看到胜利。通过这样详细的分析,就能够使士兵看到希望,看到光明,对战争充满必胜的信心。

二、不断强化的激励机制

强化也是激励机制中重要的一个因素,强化有正面强化和反面强化两种。

正面强化是指通过语言对某种行为、某种现象等作出肯定、支持或赞扬。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性最本质的愿望,就是得到赞赏。人性的根源有股被人肯定、称赞的强烈愿望,这是人和动物的最大不同点。赞美具有极大的魔力,存有一些有效而不可思议的力量。在为某种目标而奋斗的过程中,如果踢开赞扬,人们就会丢失进取心,丧失自信力。但如何表扬是存在着艺术性的。首先要因人而异,对那些素质比较好的人,语言要既显示对他们工作的高度肯定和赞扬,又要在肯定中指出存在的问题,引出他们的不足。这就有利于他们发扬成绩改进缺点,不断进步。对素质一般或比较差的人,应当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或长处,一旦发现了他们的成绩或进步,就要及时的大张旗鼓的给与称赞或表扬。这样更能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其次,语言要实在,赞扬必须符合实际,明确具体,不能流于庸俗的捧场。如果肯定赞扬的语言不是恳切真诚,那就容易给人一种言不由衷的感觉。同时要发自内心,诉诸感情,不能套用一些陈词滥调,切忌使用一些极度的词语,否则就会使赞扬成为一种阿谀奉承或别有用心。

负面强化是指对某种行为的否定、批评和反对。它对人的自尊心是一种伤害,但从搞好工作出发,有必须对一些不良现象加以批评和反对。这就要求批评必须讲究语言艺术。首先,善于间接提醒,这是一种迂回批评的方法,不直接捅破别人的短处,只是建议不是命令。它不用批评的语气去强迫别人改正错误,而是用温和的语气提醒别人要注意改正自己的过失。用这种方法进行批评可以让人保持自己的尊严,诗人容易接受批评改正错误。使用这种批评的方法赢得的是合作而不是背叛。其次,善于运用明褒暗贬,这种方法表面上是肯定或表扬某种现象或做法,实际上是否定或批评另一种与之相对的思想和行为。这是一种间接温和的批评,不太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

三、给予期望的激励机制

对人给予厚望,本身就是对别人能力的一种认可,这种认可就是一种信任与支持,能够使对方受到感动,而不断增强责任感。

对失败者或者过失者,如果能够善解人意,说些激励股东或宽慰的话,这对当事者也是一种很好的期望性鼓励,对激起他找回自信,恢复自尊,无疑也是一种无形的动力。有一个著名的例子,美国有一位试飞员,空中飞行的表演技术令人叹为观止。有一次实行表演,飞机在离地面九十多米的高空,引擎突然失灵,飞行员凭着自己出色的技术安全着陆。后来调查发现这是地面负责保养的维修工的失误造成的。这位飞行员并没有训斥机械工,而是伸出双臂抱住他,对他说:“别难过,好好吸收教训就是,为了证明你能够把这件事做好,明天依旧由你给我检修飞机。”从此,这位维修工工作一丝不苟,从没再出过差错,我们看,这难道不是给予期望的最好激励吗。

四、逆向而行的激励机制

这是利用人们的逆反心理而采取的一种激励方法,主要是有意识的对对方的自尊心、荣辱感进行刺激,使其产生心理反弹。

首先,显性的激励机制,这是用语言直接明显的刺激对方,或贬低他的能力,激发他爆发恢复自尊自信的强烈愿望。比如:在中国近代史上,章太炎学问很大是一个数得上的高傲之士。后来被幽禁在北京龙泉寺,愤而宣布绝食。他的几个学生看到老师这样很是痛心,但如何劝说全无用处,章太炎就是不肯进食。后来,一个学生用三国时期祢衡击鼓骂曹的典故,来刺激章太炎,结果章太炎立即恢复了进食。在这里,学生通过与刘表的对比来刺激先生,如果不进食,就可能陷进了小人设下的自杀圈套,有辱先生清白名士之名,心高气傲的章太炎也就被学生激发得进食了。

其次,是隐形的激励机制,这种方法不直接使用语言去刺激对方,而是使用绕圈子敲边鼓的方法,使其受到震动,产生维护尊严,保持面子的强烈愿望。《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为了联吴抗曹到江东,他知道孙权刚强有为,不甘居于人下,为了劝说他,诸葛亮就采取了反语的隐形激励机制。先是大谈曹军兵多势大,威慑孙权,然后贬低孙权劝降,接着用古代田横的典故激发孙权的斗志,终于使孙权下定决心与曹军决一死战,诸葛亮联吴抗曹的目的就顺利达到了。

参考文献

[1]邵守义著:《演讲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6月版

[2]龚文庠著:《说服学――攻心的学问》,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版

篇6

[关键词] 三国演义;诸葛亮;悲情

一、诸葛亮形象

《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写的一部长篇历史主义小说,他以宏大的结构,精妙的构思,丰富的人物为我们呈现了一幅风起云涌的三国时代画卷。诸葛亮无疑是这幅画卷的主要人物,是千百年来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

1、雅士的诸葛亮

其内心之优雅,保持着“我本是卧龙岗闲散人”的洒脱;其居住环境之清幽,不富丽堂皇却别有韵味;其结交之朋友,虽不为官却对天下大事有着清醒认识;其题诗咏句寓意精妙高深,为卧龙先生的诸葛亮风采于此可见一斑。刘备第一次到卧龙岗就听到有人吟诗“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来争荣辱:荣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二顾茅庐时听到“长空雪乱飘,改尽江山旧。仰面观火虚,疑是玉龙斗。纷纷鳞甲飞,顷刻遍宇宙。”(三十七回)诗句一次比一次寓意深刻,从侧面烘托出诸葛亮雅士之形象。此极言其雅士之风流。

2、贤臣的诸葛亮

自比管仲、乐毅,对蜀汉事业兢兢业业,对刘氏父子一心一意。帮助刘备匡扶汉室、一统天下作为自己的毕生目标。为刘备制定“先取荆州为家,后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战略决策。刘备死后对刘禅也是忠贞如故,七擒孟获、六出祁山,呕心沥血的帮助刘禅实现一统天下。诸葛亮为了刘氏父子奉献了自己全部的热血和青春,自己却是这样的勤俭节约,对后世儿女也是如此要求,他成为了后世贤臣形象的代表。

二、性格悲剧

1、用人不当的性格悲剧

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补缀乾坤之能,在知人用人方面却犯了二个大大的错误,致使 决定蜀汉命运的大好机会被错过。

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先取荆州为家,后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荆州是北伐曹魏南攻孙吴的绝佳战略要地,刘孙为了荆州长期明争暗斗,就连曹操也从来没有放弃过夺取的野心。大家都深知他的重要性,所以刘备在取西川时,诸葛亮留守荆州,关羽、张飞、赵云一并留下,荆州兵力远比取西川的众多和精良。但是,当庞统军师战死落凤坡,刘备需要军师时,便派关平给诸葛亮送信。诸葛亮当然明白刘备的意思是要关羽把守荆州。虽然诸葛亮深知关羽骄傲自大、目中无人、刚愎自用、缺乏谋略,对关羽守荆州颇为担忧但还是交给了关羽,而不是最合适的人选赵云。诸葛亮之所以听从了刘备的安排,可能是怕伤害了刘、关的兄弟之情,碍于刘备的情面,但是当君主的决策失误时,作为臣子是一定要劝解的,而不能任其将错误发展下去。常言说“文死谏,武死战”,诸葛亮作为臣子没有尽到自己劝谏的责任,如果他对刘备分析了利弊那么或许刘备就会改变自己的主意。当关羽一步步违背诸葛亮临走嘱咐的八字原则“北距曹操,东和孙权”时,一步步破坏着诸葛亮一手建起来的“联吴抗曹”原则时,诸葛亮不仅不及时制止相反迎合关羽骄傲自大的脾性,称赞关羽为“美髯公”。到后来关羽怒骂诸葛瑾并且拒绝与孙权之子联姻,诸葛亮才意识到荆州危矣,但他还是没有采取果断措施调回关羽,致使荆州失陷、关羽被杀。接下来的张飞被杀以及刘备倾蜀国之力讨伐孙权,刘备病死白帝城,都是由关羽被杀而引起来的,可以说是由于诸葛亮的用人不当而造成了这一系列苦果。

2、事必躬亲的性格悲剧

诸葛亮自随刘备出山后,一直兢兢业业、小心谨慎的做着自己分内之事。伺奉刘备时,担当着“军师将军”和外交说客,负责着后方物资保障工作,负责着外交缔结联盟,没有直接参与军事战争。在军国大政上“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在军中事务上“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阅览”;在人生信条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这种事必躬亲的态度,使他身体每况愈下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夫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若皆身亲其事,将形疲神困,终无一成(《一百三回》)。抓大放小,统领全纲,才是一个将帅应有的作为,若事事都要亲力亲为,谁都不可能忙的过来。诸葛亮逝世时年仅54岁,恐怕和他事事亲为有直接关系吧。

诸葛亮事必躬亲的另一个严重后果就是导致蜀国人才匮乏,出现了“军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严峻局面。在诸葛亮死后更是越演越烈,出现了蜀国后继无人的情况,奸臣、宦官一味蛊惑刘禅,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亡国。出现这样的结果只能说明诸葛亮对人才的教育不够,没有让人才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挥,没有开发出人才的潜在价值。据历史记载,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天赋很好,聪明伶俐、有胆有识,虽然不能和诸葛亮相提并论但也逊色不了多少,在当时也算是小有名气。而诸葛亮一直忙于蜀汉事业,没有多少时间辅导和教育儿子,更没有给儿子待在自己身边进行锻炼的机会,所以诸葛瞻的潜力并没有被完全挖掘出来,在后来的领兵作战中屡屡吃败仗。诸葛亮一人独支蜀汉大权,而且又事必躬亲,其他的文人武将没有发挥才能的机会,魏延是一个有谋有胆的武将,屡次向诸葛亮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诸葛亮不但不采用反而说魏延有谋反之意。第一次北伐时魏延提出兵分二路,由子午谷、斜谷进击,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定也的大胆构想,诸葛亮没有采纳,在以后的北伐中都没有给魏延尽情发挥才能的机会,在自己死后还要安排人除掉魏延。诸葛亮在识人知人用人上不仅不加以培养还极力的排除异己,致使蜀国人才匮乏。

三、诸葛亮悲剧原因

时代悲剧

水镜先生说诸葛亮虽得其主,不得其时,道出了诸葛亮的悲剧。诸葛亮出山时,刘备无寸土之地,但三分天下乃大势所趋,诸葛亮和刘备如乘风破浪一般创下了两川二世三分鼎立的基业,这也是诸葛亮人生得意须尽欢的时候。刘备待孔明如师,食则同桌,寝则同榻,终日共论天下之事,相互之间亦臣亦友,言行举止少约束。以关羽败走麦城为界线,蜀汉事业走上了下坡路,关羽被杀,刘备为报一己私怨举蜀国之力讨伐孙权遭到惨败,白帝城托孤,诸葛亮身份由军师转变为相父。尽管表面上呈现三国鼎立的局面,但实际上国力对比的发展对偏守巴蜀的刘汉已是日益不利。曹魏的强盛不仅使灭“魏”成为一厢情愿,反而自身被灭的危机倒是越来越紧迫。严峻的态势发展使诸葛亮不能不时时忧患蜀汉的前途,“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三分天下,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九十一回)。刘禅软弱昏庸,诸葛亮受托孤之重,自身为相父,独自支撑蜀汉大局,在当时时代,诸葛亮能做到的就是形成三国鼎立,如果硬要违背天道发展规律形成一统天下,这不是人谋就可以办得到的,“人定胜天”的前提条件是要符合规律。“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五)。诸葛亮的智谋才华不在伊商吕望之下,但是终其一生只能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的结局,主要原因就是大汉气数已尽,孔明“愿以只手将天补”是徒劳的,只能徒费心血耳。诸葛亮筹划良久,想要在上方谷烧死司马父子,结果倾盆大雨将满谷之火尽皆浇灭,最后诸葛亮只能无奈的发出一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的感慨。刘备集团占得是“人和”,也就是得民心,但并没有实现“得民心者得天下”,相反不得人心的司马氏却三分归晋使天下统一。六出祁山,诸葛亮旧病复发,姜维建议用祈攘之法延长寿命,结果主灯被魏延扑灭。这都说明天命难违。

蜀汉偏居一隅,人才匮乏,国力空虚,东西左右都不得突围,坐等灭亡和以攻为守都是一样的结局,诸葛亮深知这一点,所以在后出师表中说“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九十七回)处于这样不尴不尬的境地中,诸葛亮唯有把希望寄之于北伐侥幸成功,但北伐中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终究就是成功不了,而诸葛亮却是为北伐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夙兴夜寐,甚至为其搭上了性命。顺应天命之人生活安逸,逆天命之人注定劳累却并不能改变天意,诸葛亮不得其时至此一览无余。

四、结束语

篇7

[关键词]建康实录;许嵩;建安二十八年;三国志;长沙走马楼简牍

一、问题的提出

《三国志・吴主传》云: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春正月,曹公薨,太子丕代为丞相魏王,改年为延康。……冬,魏嗣王称尊号,改元为黄初。……(黄初)二年(221年)四月,刘备称帝于蜀。……十一月,(曹丕)策命(孙)权曰:“……今封君为吴王。”

黄武元年(222年)……权遂改年,临江据守(1)[1](p1121~1126)。

据此可知,东汉的最后一年(公元220年)“先后有汉献帝二十五年、献帝延康元年和魏文帝黄初元年三个前后相承的年号。”[2]又可知魏文帝代汉称帝在公元220年,蜀主刘备称帝、吴主孙权受封为王皆在公元221年,而吴改元“黄武”则在公元222年。

以上所论自来为治古代史者常识,迄无疑义。然而《建康实录》卷一《太祖上》云:

二十五年(案:年号为“建安”,下同)春正月,魏王曹操薨,太子丕即位,改汉建安为延康元年。……明年冬十月,曹丕代汉称魏,号黄初元年,而权江东犹称建安。

二十六年,其年始置丹阳郡,自宛陵理于建业。

二十七年夏四月,刘备称帝号于蜀,即黄初二年也。……冬十一月,魏使刑贞至,策命权九锡,为吴王。

二十八年……冬十一月,权就吴王位于武昌,大赦,改年号为黄武元年[3](p20~23)。

显然,《建康实录》系曹丕代汉称帝事于曹后一年(即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吴、蜀之事皆随之推后一年,而孙权统域内建安年号的使用下限为“建安二十八年”。这种情况,以往学界未多措意,或许与《建康实录》本身长期不受重视有关。但是作者许嵩虽为唐人,而他的《建康实录》却是“述而不作……质正传,旁采遗闻”[3](p1),所载并非毫无根据。那么,上述抵牾之处,孰为正解?孟昭庚等先生在其点校本指出此处《建康实录》纪年当误[4](p25)。罗新先生也认为“许嵩错误地把这几年的时间多算了一年,非常混乱”[5]。但高敏先生却认为走马楼简牍所反映的纪年情况与《建康实录》相符,因而大胆地推断:“以简证史,应当说《建康实录》所载是有根据的和正确的,《三国志》的纪年反而成了问题。”又云:“如果说《三国志》所载诸事年代不误,则《建康实录》与地下简牍所载又作何解?因此,这是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迫使我们必须做出回答。”[2]

高敏先生所论,使人感到该问题意义重大,加之学界尚无专文论证,笔者遂对此进行了长期的关注。高敏先生著文之时,长沙走马楼简牍尚在整理之中,故其据以立论的简牍材料非常有限。现在这批简牍已大量公布,有关简文及文献记载,使笔者益信《三国志》纪年不误,而《建康实录》纪年必伪。谨考辨如次,敬希方家教正!

二、《三国志》纪年可靠

首先,《三国志》各纪传说法完全一致,没有矛盾。而《华阳国志・陈寿传》云:“陈寿……巴西安汉人也。少受学于散骑常侍谯周,治《尚书》、三《传》、锐精《史》、《汉》。聪警敏识,属文富艳。初应州命,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大同后察孝廉。为本郡中正。……(再)为著作郎。”[6](p634)可见而陈寿自身亲历三国时期,天资不凡,又师从史学名家谯周,具有很好的主观条件;而蜀“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及在晋“著作郎”的身份则为他撰写《三国志》提供了很好的客观条件(2)。故陈寿撰《三国志》成,“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夏侯湛时著《魏书》,见寿所作,便坏己书而罢”[7](p2137)。夫禅代之事,意义重大,必为当时学者所瞩目,陈寿若纪年且不准确,何谈“良史之才”呢?

其次,《三国志》裴注与陈寿纪年相同。裴松之看到了大量当时所存的三国史资料,按照他“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皆抄内以备异闻”[1](p1471)的注书原则,如果确有某书与《三国志》纪年相违,裴注必详加注释,但此处他并没有提出异议。《三国志・武帝纪》注引《献帝传》云:“(十月)辛未,魏王登坛受禅……曰:‘……今朕承帝王之绪,其以延康元年为黄初元年。’”[1](p75)这恰恰说明,建安二十五年、延康元年、黄初元年为同一年,然则裴注与陈寿纪年亦完全相同。

第三,高敏先生指出,《资治通鉴》此处纪年亦同于《三国志》,“自此以后,无不以此为据者”。实际情况不止如此,《三国志》以来至于北宋以前的史书对此事的记载,亦皆同于《三国志》。今按成书时代先后,举要于次。《华阳国志・刘先主志》云:

二十五年春正月,魏武王薨,嗣王曹丕即位,改元延康。……冬,魏王丕即皇帝位,改元黄初[6](p376)。

《后汉书・献帝纪》云:

二十五年春正月庚子,魏王曹操薨。子丕袭位。……三月,改元延康。冬十月乙卯,皇帝逊位,魏王丕称天子[8](p390)。

《宋书・五行志三》云:

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魏武帝……崩。是岁,魏文帝黄初元年也[9](p937)。

案,《晋书・五行志中》亦载此事,基本全同。又《新五代史・张策传》云:

张策……少聪悟好学……父同,居洛阳敦化里,浚井得古鼎,铭曰:“魏黄初元年春二月,匠吉千。”同以为奇,策时年十三,居同侧,启曰:“汉建安二十五年,曹公薨,改元延康。是岁十月,文帝受禅,又改黄初,是黄初元年无二月也,铭何谬邪?”同大惊异之[10](p377~378)。

以上所引,均以建安二十五年、延康元年、黄初元年为同一年,足证《三国志》纪年之不误。

三、《建康实录》纪年伪误

首先,高敏先生以《建康实录》纪年可靠,其论证有误。前已提及,高先生作此论时,绝大部分的简文还没有公布,他所赖以得出结论的简文来自于《长沙走马楼简牍整理的新收获》[11](以下简称《新收获》)一文中所披露的四简,今据高敏先生所引抄录如下:

入吏所备船师梅朋建安廿五年折咸米六斛(6・2263;图一:2)

入吏番观所备船师何春建安廿七年折咸米四斛(6・2277;图一:4)

入乡传卒付建安廿六年限米廿四斛(6・1843;图一:4)

其二斛八斗昭勉陈晋黄武元年米(6・2278)

高敏先生把注意力集中到上列第二、四枚简之上,认为“此二简,从其编号来看,显然是前后相连的。第二简言建安二十七年,第四简云黄武元年,这表明黄武元年是同建安二十七年前后衔接的,……这就同《建康实录》所云建安二十八年十一月孙权‘改年号为黄武元年’相合。正因为建安二十八年十一月孙权已改建安二十八年为黄武元年,故《建康实录》在建安二十八年之后就称黄武二年,而以黄武元年代替了建安二十八年的纪年,也正如上引竹简之以黄武元年代替建安二十八的纪年一样。这样一来,表明走马楼竹简所载纪年,同《建康实录・太祖纪》的纪年是相同的”[2]。高先生敏锐的问题意识和观察力使人赞叹,然而查《新收获》原文,发现第四简的编号为6・2178而非6・2278(3),也就是说它与第二简即6・2277号简并无“前后相连”的关系,这样就使高敏先生观点的说服力大打折扣。

但是,“建安二十七年”与“黄武元年”究竟是同一年,还是“前后衔接”的两年呢?如果是后者,那么高敏先生之说仍可成立,故此问题不可不辨。《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现已陆续出版了五卷,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大量的写有“建安廿六年”、“建安廿七年”竹简,这些简记载的绝大多数都是“船师”某某所纳“折咸米”(4)的情况,其中“船师张盖”的例子最为典型,兹列举如次:

1.六三六其四斛船师张盖建安廿六年折咸米[12](p731)

2.四三九九其六十七斛九斗五升船师张盖建安廿六年折咸米[13](p820)

3.四五六其六十七斛九斗五升船师张盖建安廿六年折咸米[13](p823)

4.四六五七其六十七斛九斗五升船师张盖建安廿六年折咸米[13](p825)

5.四七一其六十七斛九斗三升船师张盖建安廿六年折咸米[13](p826)

6.四七四其六十八斛九斗六升船师张盖建安廿六年折咸米[13](p826)

7.四八三其六十七斛九斗五升船师张建安廿六年折咸米[13](p828)

8.二七八其一百五十斛九斗故吏番观所备船帅张盖建安廿六年折咸米[14](p778)

9.四四七三入三州仓运船帅张盖备建安廿六年折咸米一百五斛九斗[14](p840)

这九条关于“船师张盖建安廿六年折咸米”的简中,最后两条格式稍异,可暂不论;前七条则格式完全相同,但在数目上却有或大或小的差别,这应该是由一年多次征收造成的。然则年内改元,同为一年中事,发生在改元前的用前一个年号、发生在改元后的用后一个年号来记的情况,实不难理解。“建安廿七年”与“黄武元年”正是同一年,而非“前后衔接”的两年,因而高敏先生之说恐断难成立。

其次,如果《建康实录》纪年正确,则当时不仅应有“建安二十八年”,也应该有“延康二年”,但遍检文献与出土资料,二者皆无可靠例证。《隋书・经籍志》史部收有韦昭《洞纪》四卷,“记庖牺已来,至汉建安二十七年”[15](p961)。韦昭自云:“作《洞纪》,起自庖牺,至于秦、汉,凡为三卷,当起黄武以来,别作一卷,事尚未成。”[1](p1462~1463)两者相参,可知在吴人那里,“汉”的时间下限是“建安二十七年”,“黄武元年“与“建安二十七年”直接相续,其间并无“建安二十八年”。故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云:“建安尽于二十五年,此称二十七年者,以接吴黄武改元之岁也。”[16](p245)更值得注意的是,长沙走马楼简牍中大量出现“建安廿六年”、“建安廿七年”(5),“建安廿八年”却尝一见,这只能是因为“建安廿八年”实际上根本并不存在。然则,《建康实录》此处纪年必误无疑!

第三,我们在这里还可以举一个旁证。《三国志・文帝纪》云:

文皇帝讳丕,……中平四年冬,生于谯。……(黄初)七年……夏五月丙辰,帝疾笃,……丁巳,帝崩于嘉福殿,时年四十[1](p57~86)。

裴松之注引《魏略》曰:

(魏文帝)至年四十而薨[1](p57)。

据此可知,文帝生卒年及其享年,史书记载明确无疑。案,中平四年即公元187年,黄初七年按照《三国志》的记载为公元226年,按《建康实录》则为公元227年。而“古人记龄,其出生不论在年初或岁末,生年即为一岁,逾年终则为增岁”[17]。按照这种方法计算,如果《建康实录》所载正确,那么曹丕享年就应该是四十一岁而非四十岁了!

参考文献:

[1]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高敏.读长沙走马楼简牍札记之一[J].郑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3):95-99.

[3]许嵩撰、张忱石点校.建康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许嵩撰、孟昭庚等点校.建康实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罗新.走马楼吴简中的建安纪年简问题[J].文物,2002,(10):92-95.

[6]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7]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8]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9]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0]欧阳修.新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1]王素、宋少华、罗新.长沙走马楼简牍整理的新收获.文物[J],1999,(05):26-44.

[12]走马楼简牍整理组.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二・下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13]走马楼简牍整理组.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三・下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14]走马楼简牍整理组.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七・下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

[15]魏征.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16]姚振宗.师石山房丛书・隋书经籍志考证[M].上海:开明书店,民国二十五年.

[17]张金光.秦制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注释:

(1)此处“黄武元年”云云是由史家追记造成的,黄武从是年十月方始。

(2)据《宋书・百官志下》(中华书局1974年版)可知秘书、著作之称皆起于东汉,秘书郎“掌艺文图籍”,著作郎“掌国史”,皆关史职。(第1246页)

(3)案,高敏先生的长沙走马楼简牍研究是在目疾甚笃的情况下进行的,此处出现疏误可以理解,微瑕不掩其瑜。

(4)王子今先生指出“折咸米”即“折减米”,是仓米在储运过程中所发生的损耗,是一种合理损失(《走马楼简“折咸米”释义》,《国际简牍会刊》第3号,兰台出版社2001年版),其说甚确。

篇8

【关键词】教师学生 文言文)

初中文言文占现行教材篇目的四分之一,约占教学的时间三分之一,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课程改革已历十来年了,但对许多教师来说,文言文依旧是一方"净土",它依旧是课改的"死角",很多教师不知从何处去改,也不知怎么去改。教师在思想认识上有这样的误解:教学目的只是让学生理解文义;教学任务在于语言知识的传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不高,纯粹是为了应付考试。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就如何教好初中阶段文言文进行初步探讨,以期抛砖引玉,改进文言文教学。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师导入新课的艺术是非常关键的。前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源泉,第一颗火星"。教师上新课前,若能通过某种精心设计,运用巧妙的导入手段,创设出与新课相适应的学习情景与氛围,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并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对新知的学习上来。如:课前放与课文有关的音乐、歌曲、图片、影片;讲与课文内容或人物有关的故事;介绍有关的诗词、对联、文学常识以及写作背景、作者生平、艺术成就等;或是教师深情朗读、背诵。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就受到了感染,进入了情境,自然也就有了学习的欲望,学习的激情。

二、引导预习,激起求知欲

预习是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学过程中的第一步,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目的在于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预习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因此,必须高度重视预习。学生预习课文,教师要给予提示,明确要求,或给学生交代学习本课的目的要求,或简介文章的背景及作者情况,或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借助注释,初识文章,在给予提示之后,还应给予学生一定的阅读要求。如,要识字解意,要熟读课文,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将课文初译出来,并以故事的形式讲给大家听。所要注意的是——教师随时检查预习的效果,绝不能放任自流。

三、重视诵读,提高能力

我国古代文言文教学中很早就特别注重诵读的重要作用,宋代朱熹认为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定,仍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是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存此,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专一,却只浪漫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子的理论确定了"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传统方法中的地位。文言文教学过程可以说是一个读和学过程,读得多理解得就深刻。理解得深刻学习也就越简单。在日常学习中许多学生会常常抱怨学文言文苦、学文言文累,但殊不知他们在学习中恰恰忽视的是文言文的诵读。

其实,文言文在读的过程中不光要读,而且还要注意读的方式和方法。诵读不仅要读出来还要注意语感。不同的语气表达的语感是不同的,陈述、疑问、判断、祈使、感叹等语气的传达,就是文章内容情绪的传达。诵读时可以从字词的色彩、句子的表达重点、段落间的起伏跌宕来把握语气和语感,这样就更容易抓住作者行文的思路和情感表达的侧重点。让学生通过在课堂上诵读直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是培养语感的有效方法。诵读是一门艺术,文言文教学的课堂并不追求诵读艺术的完美,但要却要重视学生诵读能力的培养,而这种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注重:解题——背景介绍——翻译——课文分析——背诵记忆的文言文固有教学模式,以认知积累为主要目的的文言文教学目标要求打破常规重新反思,教学过程中必须从更高的层面和更广阔的视角把握课文。教学过程在疏通基本文意之后,应有一个让学生领会的过程,有一个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经历自主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过程。以《陋室铭》为例,学生通过交流反思、思辨讨论,理解了中国传统文人那份特有的"韵味",从中国传统文人那种淡泊名利、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形象背后领悟到独特的精神魅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习积累,而且要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做到教学相长、学以致用、学有所长。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收获,真正实现高效课堂。

四、延伸与拓展知识

要学生牢固地掌握学过的知识,必须举一反三。俗话说,熟能生巧,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训练就要有足够的训练量和对训练的高度类型化的概括,积累足够的训练心得。这是用理性认识指导感性认识的再循环过程,是从人的认知规律出发的。因而,仅仅局限于课本的几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在原有教材基础上,从课标出发,针对文言文的特点,有目的地选择一些训练目的性强的阅读材料,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对于部分能力较强的学生,还可以推荐一些文章,让学生对照着课标要求,自己用掌握的方法去学习、理解,让学生在这种自我摸索自我感悟中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

五、做好文言文巩固工作

在上文言文的课时,对上一节课所提到的重点词句一定要强调再强调,力求全班同学都掌握,做到温故而知新。在上文言文新课时候,注意与以前学过的文言文之间的字、词、句、段,甚至是内容上的对比和联系,注重文言实词和虚词、句式等方面的归纳和分类,注重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积累、过度和穿插。例如,在讲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孙权劝学》时,在分析"吕蒙的变化给我们的启示"这个问题时,可引导学生把吕蒙与本册课文《伤仲永》里面的方仲永作对比分析。方仲永天资过人,由于没有很好的接受后天的教育,最终沦为一个平庸之人,吕蒙经孙权劝说后才开始读书学习,而最终成为一个有谋略的人。方仲永和吕蒙的变化都说明了"后天的学习和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通过对比,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去理解"吕蒙的变化给我们的启示"这个问题,而且也巩固了对《方仲永》的思想内容的复习。

篇9

Abstract: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should leave behind the empty space to the student, displays student's initiative fully, the enthusiasm. Along with educational reform further thorough, “humanist” the idea is being accepted by more and more teachers.

关键词:学生教学

Key words:Student teaching

作者简介:梅素霞,女,1987年参加工作,小学高级教师,河南省焦作市塔南路小学副校长,全国优秀教师,河南省骨干教师,焦作市科研型教师。从教以来,致力于语文教学改革,具有“传情入境,以情动人”的教学风格,多次承担各级优质课、观摩课、引领课,获省、市、区级奖20余次,撰写的论文、案例有三篇在《小学青年教师》、《河南教研》上发表,20余篇获国家、省、市、区级奖,承担或参与的课题研究有7项获省、市级优秀成果奖。教育理念:用真情开启学生情感的闸门,让博爱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一、案例背景

成语故事《手不释卷》教学片断:

师:吴国大将吕蒙虽善于领兵作战,但是不爱读书,在吴王孙权的教导下,手不离书,认真读书,终于成为文武双全的主将。读了《手不释卷》这个成语故事,结合平时读书经历,你认为读书有什么好处?

(我想借助今天学习《手不释卷》这个成语故事,给学生好好谈谈读书的好处,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学生郭向坤:读书可以知道所不知道的东西。

(我没想到平时一向不努力学习的郭向坤,今天说出了如此富有哲理的一句话,我惊讶之余,对他大加赞赏。)

师:郭向坤,老师没想到你还是一个哲学家呢!这就是郭向坤名言。

(此时,郭向坤的脸上露出了平时少有的笑容。我何不趁此机会顺势而导,让全班学生都说说自己的想法,展现一下自己的才能呢?)

师:我相信我们班同学蕴藏着巨大的潜能,每个人都能说出一句像郭向坤一样惊人的读书名言。

学生崔潇:书是香醇的美酒,让人沉醉其中。

学生冯倩:书是一把开启成功大门的神奇钥匙。

学生牛彤:世界因人类而精彩,人类因书籍而充实。

学生李雪琪:书是宝贵的,如果人类没有了书,就像汽车没有了轮子,就像植物没有了新叶。

学生冯钊慧:一本好书,正如清晨阳光下绿叶上的露水,让人眼前一亮,你的心灵也会变得快乐。

学生杨琳:读书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件趣事,抽出时间读书,会让你感到无穷无尽的乐趣。

学生史文捷:书是知识的宝库,如果你不亲手打开它,怎能知道它的奥妙呢?

学生黄芮:看别人的书,写自己的书。

学生王一凡:善于读书的人,才能成为社会的强者。

……

师:同学们,你们每个人说得都很精彩。课下,请同学们把自己的“读书名言”都张贴在我们教室的学习园地中。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只要我们与书结伴而行,我们的人生会更绚丽!

(那节课,我欣喜若狂,学生居然能说出这样多且富有深刻内涵的话语,着实给我上了生动而富有启发的一课。我庆幸为学生留下了说的时间和空间,不然我会错过多好的教学相长的机会。后来,更让我欣慰的是学生读书的兴趣愈发浓厚。)

篇10

关键词:磷钾肥;配方;番茄;产量

中图分类号: S64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0-22-2

目前山西省晋中地区农户栽种番茄在施肥上仍处于重氮、轻磷、缺钾状态,长久以来土壤营养元素比例失调,肥料的利用率较低,严重影响了番茄的生长发育,产量一直无法得到提升。磷、钾素的短缺导致氮养分报酬率下降的现象比较普遍。因此合理增施磷、钾肥已成为当地番茄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探索磷、钾配方施肥对番茄产量的影响,可为番茄的高效施肥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土壤

试验于2012年5~10月在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胡村镇孟高村进行。供试土壤耕层为黄壤土,地势平整,排灌良好,土壤基本农业化性状见表1 。

1.2 试验设计

供试品种为“以色列南蔬大果”,为当地主栽品种。2012年5月2日定植,10月5日拉秧,5穗果封顶,株距40cm,行距50cm。采用双因素4水平随机区组设计,N肥用尿素(含N46%)施用量为600kg/hm2,K2O施用处理分别为:K0用量为0kg/hm2、K1用量为150kg/hm2、K2用量为225kg/hm2、K3用量为300kg/hm2,P2O5施肥处理分别为P0用量为0kg/hm2、P1用量为150kg/hm2、P2用量为225kg/hm2、P3用量为300kg/hm2。各试验小区以发酵鸡粪为底肥,用量120m3/hm2。以施用的氮肥的1/5、磷肥、钾肥的1/4作基肥,于番茄定植前施用,其余部分作追肥分4次分别于第一穗果膨大期、第一穗果开始采收期、第三穗果采收期和第五穗果刚坐果后施用。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番茄产量测定在每次番茄采收时对小区产量称重、计产。土壤养分含量的测定,碱解氮用扩散法测定,速效磷用硫酸钼锑抗法测定,速效钾用火焰光度计法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增施磷钾肥对番茄亩产的影响

磷、钾肥配方施肥后番茄产量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磷钾肥的增施对番茄产量确有增产作用。与不施磷钾肥的对照相比,随增施磷钾肥量的增加,番茄产量提高,与不施磷钾肥的对照相比最高可提升亩产121.5%。

2.2 不同浓度磷、钾肥与番茄产量的关系

由图1可以看出,磷钾肥对应番茄产量的关系为中低浓度0~225kg/hm2促进番茄产量增收,随增施浓度升高,当磷钾肥浓度达到300kg/hm2时,番茄产量不增反减,在单施磷肥或钾肥的处理中同样表现出高浓度饱和效应。

可以看出番茄种植过程中,磷、钾肥的增施均有利于番茄产量的增收。最佳施磷浓度为:225kg/hm2,最佳施钾浓度为225kg/hm2。高于此浓度增施磷、钾肥番茄产量不增反减,经济效益不佳。

2.3 磷、钾肥互作与番茄产量的关系

由表2可以看出,单纯增施钾肥对番茄产量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NP0K2产量最高只增产8.4%,增施磷肥对当地番茄产量的贡献更大,NP2K0最高可增产19.4%。说明在当地生产条件水平下,磷元素相对钾元素而言对番茄产量的贡献更大。而磷、钾肥配合增施更进一步提高了番茄的产量,最高可增产21.5%。说明磷钾肥同施,比单纯增施磷肥、钾肥的效果更好。

在当前生产水平条件下,山西省晋中地区番茄生产适宜磷、钾肥最佳浓度组合为:磷肥:225kg/hm2,钾肥:150~225kg/hm2。实验同时发现,磷肥中等浓度(225kg/hm2)条件下,增施钾肥对产量的促进作用不明显。而磷肥浓度在0~150kg/hm2的较低浓度条件下或高浓度300kg/hm2时,增施钾肥对产量促进较为明显。

参考文献

[1] 周博,陈竹君,周建斌.水肥调控对日光温室番茄产量、品质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4(4):58~62.

[2] 王 恒,金圣爱,李俊良等.山东寿光日光温室番茄磷钾肥效研究[J].中国蔬菜,2009,(8):48~53.

[3] 阎献芳,廖永德.钾肥对番茄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耕作与栽培,2005,(3):50.

[4] 黄珍发.番茄氮磷钾平衡施肥试验初报[J].福建热作科技,2005,30(4):6~7.

[5] 姜汉川、居立海.氮钾肥配施对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05,(5):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