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爱作者简介范文
时间:2023-03-13 20:32: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简爱作者简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有一位患者,其母亲2年前死于宫颈癌,经检查她也患有宫颈癌。在一位宫颈癌患者接受治疗时,我曾告诉她其母亲及姐妹有患宫颈癌的风险,应该做健康体检。当时,其妹妹体检结果均正常,但母亲家在外地不方便来检查。结果,这位患者手术半年后,其母亲即因绝经后阴道出血在当地检查出宫颈癌而来我院行手术治疗。
还有一位40岁的尼姑,有不规则阴道流血现象,B超检查显示宫颈管内有3厘米直径的肿块。追问病史,她在25岁前曾有性生活史,25岁出家后则不再有性生活。经阴道镜检查,她的宫颈癌已属中期。而其姐妹中,46岁的大姐已患宫颈癌晚期无法手术,43岁的二姐因宫颈癌已行广泛全子宫切除。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同一家庭中,姐妹或母女都患有宫颈癌的情况真不少见。大家知道,梅艳芳姐妹也均死于宫颈癌。所以,得知宫颈癌患者有姐妹,我们就劝她们带姐妹来检查。
研究表明,部分人对宫颈癌等HPV(人类状瘤病毒)相关肿瘤具有家族易感性,这些疾病患者的同胞或亲属应密切筛查,以便早期发现疾病,早期治疗。
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肿瘤,严重地威胁着女性的生命健康。各国的实践均证明,普查可以降低宫颈浸润癌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其原因在于宫颈癌有一系列的前驱病变,它的发生,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渐变到突变的过程子宫颈不典型增生(轻-中-重)一原位癌一早期浸润癌一浸润癌。这些前驱病变可存在多年,由于子宫颈易于暴露,易于观察、触诊和取材,因此病变在早期即可被发现确诊。宫颈癌前病变的治疗可预防宫颈癌的发生,早期宫颈癌的治疗效果远比晚期宫颈癌的治疗效果好。因此,如果做到早诊早治,就可以降低宫颈浸润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一般25岁以上的已婚妇女,应每3~5年检查一次,母亲或姐妹患有宫颈癌的高危人群应每年检查一次。常用的宫颈癌筛查方法有以下几种。
细胞检测:巴氏涂片检查、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
巴氏涂片检查曾经使子宫颈癌的发病率降低70%~80%。后来,人们又发现传统的宫颈巴氏5级分类法细胞学有较高的假阴性率和局限性。1988年产生的伯塞斯达系统(TBs)逐渐取代传统的宫颈巴氏5级分类法,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TBS报告法内容直观,增加了结果的可信度。
HPV检测
据报道,宫颈癌的HPV检出率可达99.7%,根据其致癌性可分为高危型HPV和低危型HPV。HPV检测是宫颈癌的筛查手段,尤其适用于高危人群的大面积筛查。通过HPV检测,可预测宫颈癌的发病风险,以指导筛查的时间间隔,这还是一种随访监测手段,可以判断治疗效果。
篇2
[关键词]《简·爱》;中译本比较;翻译方法;艺术风格
一、两个中译本的主要介绍
《简·爱》出版之后受到广泛的欢迎,对于《简·爱》的中译本也受到了相应的重视。目前我国主要有影响的的《简·爱》中译本主要有祝庆英本,李霁野本,黄源深本等。李霁野先生出生于上个世纪初,在鲁迅先生的影响下从事于外国文学的翻译和传播工作。对于《简·爱》的翻译,李霁野先生忠实于原著,主要采用直译的方法对原文进行翻译,采用简练的语言对原著做了最真实的再现。但是由于英语和汉语的差异,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致使一些语言读来比较生硬拗口。但是李霁野先生的译本在整体上是比较流畅优美的,李霁野先生的译本是当时社会中中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译文版本,在当时的《简·爱》中译本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黄源深先生的译本晚于李霁野先生的译本,同李霁野先生的译本不同,黄源深先生的译本主要采用了意译的方式对原著进行翻译。黄源深先生的译本读来优美流畅,对于原著整体意蕴的把握十分独到。如果运用绘画理论进行评价的话,李霁野译本是形似,而黄源深译本则是神似。这两种译本都有着作者独到的见解,对《简·爱》的流传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两译本在翻译方法上的比较
对于《简·爱》这样一部有着巨大影响的英语文学作品来说,它的译本是会受到很大的关注的。《简·爱》是由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花费了一年的时间完成的。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英语和汉语表达方式的不同等原因,对于《简·爱》的翻译都是需要克服的问题。翻译方法的选择是影响文章意思的主要原因,对于英语的汉译来说主要的翻译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1、李霁野译本主要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
李霁野先生对于《简·爱》的翻译忠实于原著,他注重对原文意思的真是反映,对于原文的语言进行比较直接的翻译。甚至有时候会忽略文章语言的通顺行而追求与原著语言的一致性。如在文章的第十一章中有一段关于简爱在挣脱牢笼后重获自由的心理描写。李霁野先生的翻译是这样的:“太阳从鲜艳的蓝色的窗幔之间照进来,显出屋子里的纸糊的强和铺着地毯的地板,这与罗沃德的光板和褪了色的粉红色的墙不同,使得这房子在我看来是一个快乐的地方。”如果对照英文版的《简·爱》,我们会感觉到这些句子读起来并不是十分优美,甚至感觉有点生硬。在此只是截取了一句话的翻译对李译本进行简单的介绍。李译本中的句子有的地方十分生硬但是,李译本最大的特点就是对原文的真实反映,保障了原著的真实有效性,让人们了解到最原始的《简·爱》的内容。
2、黄源深译本主要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
黄源深的《简·爱》译本主要是采用意译的方法,并没有按照原文逐字逐句的翻译根据汉语的习惯对原文进行了小小的变动,但是并没有改变文章的原意。在文章翻译的过程中加入了黄源深先生自己的见解,将文章中原有的思想感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更加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同样是文章第十一段中表现简爱心情的句子,黄译本却体现出了和李译本不同的风格:太阳从鲜艳的蓝色印花窗帘的缝隙间照进来,照亮了糊着墙纸的四壁和铺着地毯的地板,这跟劳渥德的光秃秃的木板和沾污的灰泥墙完全不同,这个房间看上去是个如此明亮的小地方,我一看见它就精神振奋起来。这段话与上面李译本的相对比,我们会感觉到十分的流畅,同时我们也会感受到简爱那种摆脱束缚,重获自由的快乐的心情。
不同的翻译方法是影响翻译效果的主要因素,通过以上的比较发现,意译的方法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体会和感受简爱当时的处境,更好的理解简爱这一人物形象。
三、两译本在艺术风格上的比较
李霁野译本和黄源深译本在艺术风格上也有着多多少少的不同,对于文学作品的评价来说,艺术风格是评价一部作品的重要因素。影响理解外国作品艺术风格的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翻译,直译和意译会给我们不同的艺术效果。李译本和黄译本在艺术风格上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语言风格的差别
李译本主要采用直译的方法翻译《简·爱》,注重对于原文字词的翻译,仅仅是翻译出原文字词的字面意思,语言比较平淡,不能体现出文学语言的艺术魅力。虽然是对原文的忠实,但是却没有体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读者读来索然无味。和李译本相比,黄译本则采用意译的方法对原文进行翻译,在翻译的过程中加入了自己对原著的理解,真正做到了信达雅的原则。黄译本在语言中大量运用成语,语言简练,富有节奏感和感染力,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去感受简爱的处境。黄译本与李译本相比更富有文采,更注重对语言的修饰,感情更加丰富。
2、时代色彩的差别
篇3
P键词:本科普通院校 经典阅读 价值 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044-01
经典著作是美丽的文字,是优秀思想的记录,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经典是经过时间挑选后留存的精品,是打败了时间的文字,经得起不同时代、不同人群从不同角度的解读,每个人都能够从经典中有所收获。经典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社会核心价值和优秀思想,凝聚着一个时代最为人所敬仰称赞的道德品质,代表着一代人的人生价值追求。常熟理工学院大力开展经典
阅读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红楼梦》《平凡的世界》与《简・爱》这三本书作为经典之典范对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境界、知识层面以及文学创作有着极大的影响。
1 本科普通院校开展经典阅读活动对当代大学生人生境界的提升
名著经典对人生意义的探求是其他阅读方式难以企及的,阅读经典不见得能使人达到崇高,但至少可以接近崇高,提升人生境界。
从人性细微之处谈起,作为大时代里的小青年,校园生活里一些学生为情感所困惑,深陷情潭难以自拔。《红楼梦》《平凡的世界》以及《简・爱》中爱情是一条难以忽视的主线,贾宝玉的“博爱”,金波的“原生态爱”,简爱的“自尊自爱,平等恋爱”,这些例子无一不在启蒙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纠正其恋爱心理。谈恋爱不应该带有物质目的,而应出于最原始的感觉;要学会自尊自爱不应该因为一时的盲目而错付了青春、错付一生;要学会博爱不要事事以自我为中心、以伤害他人而获取乐趣。
超凡而脱俗,名著经典中总少不了志向高大、情感励志的人生意向,宝黛对于世俗的蔑视、反抗精神;少平保尔柯察金式的艰苦奋斗精神;晓霞的无私奉献精神;简爱的自我人生价值系统:公正、独立、地位、身份、尊重等,名著经典中的每一个精神升华点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价值系统中都有着根深蒂固的地位,对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着重要的影响。
2 本科普通院校开展经典阅读活动对当代大学生知识面的丰富
名著经典既是讲述不同时代背景下人文风貌的历史百科全书,也是纹理清晰、标识突出、幅员辽阔的地图,阅读这些书籍可以丰富本科院校学生的知识面。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红楼梦》真实地书写了封建社会中的方方面面:视觉可见的言谈举止、衣着穿戴、楼宇建筑;听觉可感的诗词吟诵、文人风采;深入人心的细腻情感、叛逆反抗思想。《平凡的世界》以小见大地描绘了一幅70至80年代间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变迁图,历史地再现了陕北黄土高原上的双水村、罐子村、石圪节公社、黄原县等地的农业改革、经济发展历程。《简・爱》则是向读者缩略式地解读了在以男权为主宰的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的地位,以及这一时代的女权主义的崛起发展规模。
“封建”、“改革”、“女权主义”这些充满历史意义的字眼如果脱离其实际存在的社会环境,读者将永远只知其名而无法真实地领略其真谛。在经典名著中作家通过原景的再造,使读者能够置身于其所存在的时空,切身地体会何谓“历史”。
3 本科普通院校开展经典阅读活动对当代大学生文学创作的提高
名著经典是久经时间检验的优秀作品,文质兼美,提高文字修养事半功倍,对于写作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有些人把阅读和写作看作不甚相干的两回事,而且特别看重写作,总是说学生的写作能力不行,好像说语文程度就只看写作程度似的。阅读的基本训练不行,写作能力是不会提高的。”
“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文笔细腻,文字典雅,对于人物事件的描写有一定的原型借鉴,小说对日常生活的描写很见功力;路遥作为一位农裔作家对农村生活有着最为真实的体验,其作品具有高度的真实性,是现实主义作品之典范。奉之于高阁的《平凡的世界》语言文字平实,对人物心理活动进行了必要而细腻的描写,在写作中追求细节的真实,对生活进行精妙的描写,具有真实的生活气息。夏洛蒂・勃朗特的写作风格可谓是独树一帜,文笔简洁而传神,质朴而生动,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使得小说贴近读者,贴近现实。体现了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传统特点,显示出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诗人的气质,自然地使用了梦境、幻觉、预感和象征、隐喻等手法使得该作品的“自然”境界扑朔朦胧,情节扣人心弦。通过阅读这些名著我们体会到这些都是我们大学生在写作中所缺少的。
每一部名著经典都有其独特的写作风格,也有着作家自己的奇妙构思,读者可以通过广泛地阅读,从而吸收精华部分,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笔杆子硬”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础技能,虽然在现代化社会中需求度更高的是模式化、程式化的公务文书写作,不再需要那些过分剖析情感表露内心的文学创作,但是如果没有夯实的文学基础,即使有再多的公式可套用,也难以写出触动人心的作品。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对“经典”有这样的解释:“经典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自己以特殊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二十岁左右是阅读的黄金时段,其阅读会影响人一生的思维方式、处世方式和生活方式。大学生将会成为社会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只有全力培养好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社会才能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曹雪芹.红楼梦[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2] 路遥.平凡的世界[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0.
[3] 夏洛蒂・勃朗特.简・爱[M].译林出版社,l2011.
[4] 伊塔洛・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M].译林出版社,2006.
篇4
关键词:希斯克里夫;凯瑟琳
《呼啸山庄》讲的是一个爱情与复仇的故事。故事的男女主角分别是希斯克里夫和凯瑟琳,希斯克里夫是山庄主人恩萧捡回来的一个弃儿,地位低下。山庄主人的儿子辛德雷蔑视并虐待希斯克利夫,而辛德雷的妹妹凯瑟琳却爱上了希斯克里夫。同时,希斯克里夫也非常喜欢这位调皮而善良的小姐。但是后来,凯瑟琳却答应了来自画眉山庄的绅士林顿的求爱并嫁给了他。希斯克里夫愤而出走。三年后,希斯克里夫发财归来,并展开了自己的复仇计划。最终,凯瑟琳在病痛与 悔恨中去世。希斯克里夫也最终在思念中抑郁而亡。 通过小说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希斯克里夫与凯瑟琳的爱情悲剧既是社会悲剧,也是命运悲剧。
在《呼啸山庄》中 ,最重要的人物就是希斯克里夫。他那平喷薄的热情和鲜明的爱恨意识 ,再加上他疯狂的报复深深吸引了读者。他的名字是由两个英文单词“heath” (陡峭的)和“cliff” (悬崖)组成 ,而单这个名字便给读者一种残忍和冷酷的感觉。希斯克里夫是一个被呼啸山庄主人恩萧养大的孤儿。当他刚到呼啸山庄时 ,他是一个穿着破旧衣服、缺乏教育的吉普赛似的孩子。恩萧去世后 , 恩萧的儿子辛德雷讨厌希斯克里夫 ,并不断地侮辱他 ,把他当仆人和奴隶对待。希斯克里夫遭受着不公平的折磨。但与此同时 ,生活又养成了他不服管束的、坚强的悲惨性格。他看起来是悲惨的、遭受折磨的孩子 ,但他又是不可战胜的。他能忍受辛德雷的毒打而不眨一下眼睛 ,不掉一滴眼泪。他是一个真正的男人 ,他需要独立的人格 ,他需要别人的公平对待。但在资本主义社会 ,物质决定一切。希斯克里夫一无所有 ,没有金钱 ,没有社会地位。他有的只是压抑和自卑 ,这使得他痛恨代表上层阶级的辛德雷。但在那时他又没有能力报复 ,所以他只能忍受。不过他心中已决定了将来要报复。他已经有了计划 ,他不在乎要等多久。他只希望最终能成功。他对辛德雷的恨是如此之深 ,以至于当他计划如何报复时 ,他所受的折磨就不是痛苦了。
在离开呼啸山庄的那个晚上,希斯克里夫一无所有,除了被一场激情折磨得痛彻心肺,被一场绝望的爱撕裂得身心俱碎。希斯克里夫回来了---带着财富。他开始疯狂地复仇,复仇才是他全部生活的唯一理由。他利用手段让辛德雷倾家荡产,又连踢带踩弄死了他。他甚至把魔掌伸向辛德雷的儿子-无辜的小哈里顿,让他变成一个目不识丁、粗俗无知、傻乎乎的庄稼汉;希斯克里夫对于伊莎贝拉,这位深爱着他的姑娘毫无爱意,他骗她私奔后又冷落、厌恶她;希斯克里夫对凯瑟琳的女儿凯茜和自己的儿子小林顿也要折磨毒打,他扬言要把凯茜和小林顿两个人来个活体解剖。他用圈套和暴力强迫凯茜和奄奄待毙的小林顿成婚。希斯克里夫用两代结亲的骗局把两个家族剥夺得一无所有,又焚毁书籍,企图造成年轻一代的精神荒漠。他不是冲着个人,而是冲着整个世界说出那样可怕的话:“我不懂得怜悯!虫子越是扭动,我越是恨不得挤出它们肠子来。”希斯克里夫的罪行十恶不赦,但是最终他却得到了大多数读者的原谅,。因为读者深知他不仅是一个报复狂而且是一个痴情的恋人,他对周围一切人的憎恨和报复来自他那受挫折的爱。他曾说:“两个词就可以概括我的未来了:死亡和地狱。失去了她,活着也在地狱里。“凯瑟琳自始至终控制着希斯克里夫的感情,正如她曾经对希斯克里夫说:“但愿我能一直揪住你,知道我们两个都死了为止!我可不管你受着什么样的罪”。希斯克里夫认为,林顿是山庄的窝囊废,他贬低林顿对凯瑟琳的爱:“他八十年的爱抵不上我一天的爱。”不论是活着还是死去,她对希斯克里夫的影响都是同等重要的。他咒骂她,带着绝望、痛苦的火焰和泪水不肯宽恕她,甚至在她死后十八年,希斯克里夫掘开凯瑟琳的坟墓去查看她的脸,当看到她安静地躺在坟墓中时,希斯克厉夫深深感到一种安慰。他诅咒她灵魂永无安宁,永远追随他、纠缠他、折磨他,直到他生命终结。
凯瑟琳-这部小说的女主人公,她不是维多利亚时期传统意义上的美人。虽然漂亮、苗条,但她叛逆、任性、脾气暴躁而且随心所欲。孩提时的凯瑟琳就野性十足,倔强大胆,身上充满了反叛精神。她最喜欢玩鞭子,喜欢在荒原上自由地嬉戏。要是有谁不如她所愿,她就会不吃不喝折磨自己直至生病。当辛德利让凯瑟琳读《圣经》时,她却将圣书踩在脚下、扔进狗窝。但凯瑟琳也不完全是个反面角色,她有其进步意义。她把男人和女人至于相等的高度,不愿听命于男人,有自己的思想。
凯瑟琳作为呼啸山庄的大小姐,家庭的富裕养成她骄傲任性的性格,然而,她本质上又是单纯而善良的。因为她的单纯任性,她接受了来自画眉山庄的绅士林顿的求爱,并和他结婚。她单纯得以为成为画眉山庄的女主人,她就可以帮助希斯克里夫摆脱辛德雷的虐待,并进入上流社会。凯瑟琳的背叛彻底伤了希斯克里夫的心。希斯克里夫因此愤而出走,并为以后的报复种下了种子。凯瑟琳终究是上流社会的产物,因此无论她的思想境界有多崇高,多么的违背家规教条,她仍然不可能脱离上流社会。因此在面对她生命中两位男性时,一位是如石楠草一般坚韧的希斯克里夫,一位是像玫瑰花一样的林顿,她选择了林顿。然而,凯瑟琳是真心爱着希斯克里夫的,正如她自己所说“在这个世界上,我的最大的悲痛就是希斯克里夫的悲痛….在我的生活中,他是我思想的中心,如果别的一切都毁灭了,而他还留下来,我就能继续活下去。如果别的一切都留下来,而他给毁灭了,这个世界对于我将成为一个陌生的地方…..我对希斯克里夫的爱恰似下面的恒久不变的岩石,虽然看起来他给你的愉快并不多,可是这点愉快却是必需的。艾伦,我就是希斯克里夫,他永远永远的在我心里….”然而,凯瑟琳却背叛了她的爱人,也就是背叛了她自己,最终她只能在自己编织的落网中挣扎的死去。凯瑟琳的死既是社会悲剧的产物,也是命运悲剧的结果。在爱情面前,她忏悔自己的选择,用死亡来铭记自己刻骨铭心的爱情!
《呼啸山庄》是一本可怕的、令人痛苦、强有力而又充满激情的书。它用奇特的手段营造出一种压抑而又狂暴的氛围,读后对人的心灵产生强烈的震撼。是一部值得阅读的经典著作。
参考文献
[1] 张同乐,毕铭.《呼啸山庄》—一部具有现代主义意味的小说[J].外国文学研究,1999,(01).
[2] 《外国文学作品导读》.郑洪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
篇5
关键词:体验式学习理论 英美文学课程 实践教学模式 形成性评价标准
一、前言
英美文学课程作为我国高校外语院系的主干课程之一,在各类高校外语院系的教学计划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育部颁发并实施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由此可以看出,英美文学作为专业知识必修课程, 旨在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理解能力、赏析能力, 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目前,我省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普遍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灌注式”、“填鸭式”教学形式。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的自主性受到严重的压抑和损害, 无法提高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审美意识,背离了英美文学课程设置的目的与意义。因此,改革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是迫切的,也是至关重要的。
本课题的研究克服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这一教学模式的弊端,以美国社会心理学、教育家大卫・库伯(David Kolb)的体验学习圈理论:具体的体验――对体验的反思――形成抽象的概念――行动实验,构建英美文学课程实践教学模式 (库伯,1984)。通过学生亲自参与文学作品阅读、评论(口头与笔头)、故事情节复述、文学作品改编的影片欣赏、舞台表演等实践,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与人文素质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培养其分析问题、独立提出见解能力、赏析能力与创新能力。
二、基于体验式学习理论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模式实践
基于大卫・库伯四阶段的“体验学习圈”理论即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和行动应用,主要结合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课内、外体验式情景与环节的设计与研究,并应用于教学中。
1.课内体验式情景与环节的设计与应用
(1)作者生平介绍
通过布置课前预习任务的形式,指定英美作家,让学生通过网络自主查阅相关信息、资料,进行反思、归纳、整理、在课堂上口头概述,初步了解作家的生平。这一体验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查阅、整理、概括资料的能力。
(2) 情节复述
精选不同时代英美经典作品,规定学生课前阅读,亲身体验阅读活动,并查找相关资料,进行反思、理解,指导学生从小说构成的要素如背景、人物、叙事角度等方面,进行复述,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语言的运用与表达能力。
(3) 作品评论
有针对性地设计与作品相关的讨论问题,在课堂上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独立思考、发表个人见解,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学生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感受,通过分享交流可以引起学生的反思,最后形成个人的经验这种模式,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4) 文学作品改编的影片欣赏
设计课内影片欣赏体验环节,让学生进行观看《简爱》、《伟大的盖茨比》等名著改编的作品,直接感受、体验人物的个性、情节的发展、作者的语言魅力,从而进行反思、归纳、概括,提炼主题思想。在这一情景体验活动中,学生表现出极大地热情,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进行分析与评论,从中体验学习文学的乐趣,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
(5) 文学作品改编的舞台表演
布置学生课下熟读名著经典片段,进行改编,并在课堂上表演。在这一体验环节中,学生通过熟读、背诵经典段落,直接感受优美的语言文字、体会人物的性格、内心,形成反思,对人物的特点进行概括,加以再现、应用。以这种新颖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加深了对作家作品的感悟,语言风格的理解,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文学的兴趣。
2. 课外体验式情景与环节的设计与应用
课外体验式情景与环节的设计与应用是课内体验活动的延伸与深化,体现了更为完整的学习体验过程。这一体验环节与活动涵盖了以下三个方面:
(1)阅读文学作品、撰写读书报告与书面评论
首先,课题组成员制定了英美文学课外阅读参考书目,规定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选择性的阅读,强调体验式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性,表现学生自我个性。
设计课外全文阅读文学作品的体验环节,使学生从整体上去感受文学作品,体验阅读的完整性。课堂内的作品选读虽然是经典作品的精选片断,但由于是节选,破坏了作品固有的整一性,难免有支离破碎的感觉。而只有当学生完整地读过一位作家的一部作品,才能真正称之为“读过”,从而也才能写出有自己见解的评论文章来。此外,在学生细读文本的过程中,完成了体验学习四个阶段,具体的体验――对体验的反思――形成抽象的概念――行动实验。从体验阅读到反思、归纳总结形成个人观点、撰写书面报告、阅读心得。
在这一环节中,课题组成员着重指导学生如何欣赏和分析作品。以英美小说为例,在阅读作品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分析主题表现、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叙述角度、象征细节、语言风格等。撰写阅读心得,读书贵在有自己的心得体会。 学生通过亲身体验阅读,受其熏陶,阅读英美文学作品促进了学生英语语言的学习。文学作品活的语言是“英语的精华”,阅读英美文学作品能让学生接触到地道的、风格各异的语言,这不仅可以扩大词汇、增强语感,还能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感受其民族文化传统, 从而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
在这一体验环节结束后,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课题组成员布置相应的课外作业,即指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文学批评方法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以激发学生书面表达的欲望,强化学生笔头输出的实践。学生通过相应的写作练习,充分发挥了独立思考和独立写作的能力。
(2) 英语戏剧周与校英语体验节“戏剧表演”
为学生拓展了戏剧实践的平台,充分弥补了课内体验教学环节的戏剧表演的空间与时间的受限性,指导学生参与外语学院英语戏剧周与校英语体验节“戏剧表演”的体验活动。
文学作品的可表演性很强。在阅读、讨论作品之后再进行表演,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进一步深化。因为,要将一部文学作品以表演的方式展示出来,首先,必须将它改写、编剧。其次,在表演中,学生必须思考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如何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内心活动。在这样的思考与言语实践中,学生的语用能力得到增强。学生的创造力、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都在表演中得到提高。如:在学生表演的莎士比亚名剧《威尼斯商人》中,学生分别扮演其中的安东尼奥、鲍西娅、夏洛克,充分体会到到安东尼奥的重情忠义、鲍西娅的睿智和夏洛克的残酷。
三、形成性评价标准的制定
体验学习作为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它的评价,事实上就是对学生的评价。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基于这种发展性的评价理念,体验学习应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
为了保证体验活动的有效实施,充分调动学生进行体验活动的热情与积极性,使学生的每一次体验活动与平时成绩相结合,课题组成员,增加平时成绩所占的比重,并把其分解成若干个较小的分值,与每一次体验实践活动相结合,强调体验学习的过程性。在渐进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逐步提高了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语言技能与语言应用能力,扩大文学作品及选读的阅读量、并在阅读的过程中领略作家的写作风格、培养了文学素养、增强赏析能力。英美文学课程体验式实践教学成绩标准实施细则如下:
英国文学(考查课):期末总成绩=平时成绩70%+期末考试30%
平时成绩70%=作家介绍5%+情节复述5%+作品评论10%+影片欣赏5%+舞台表演5%+(作品阅读+读书报告)10%+书面评论15%+戏剧表演15%
美国文学(考试课):期末总成绩=平时成绩40%+期末考试60%
平时成绩40%=(作家介绍+情节复述)5%+作品评论5%+影片欣赏5%+舞台表演5%+(作品阅读+读书报告)5%+书面评论10%+戏剧表演5%
四、结语
在英语专业学生中,实施了基于体验式学习理论的英美文学课程实践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语用能力、赏析能力与创新造力。
1.激发了学生学习文学的主动性、积极性
所教授的英语专业班级的学生,与往届学生相比,学习目的明确,学习的热情、主动性大大增强了,真正成为学习英美文学的主体,文学课堂的学习气氛变得热烈、活跃。他们能够自主学习,主动地阅读教科书内容、文学作品、查阅相关的资料,认真准备教师布置的各种体验活动。积极参与课堂,参与文学作品的讨论,发表个人见解,并且对于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欣赏显示了浓厚的兴趣。学生从作品的阅读、改编,道具与服装的准备,语言的提炼等方面,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表演热情高。
2.提高了学生语用能力,培养文学赏析能力、创新能力
在教师的引导下,英语专业的学生,通过独立阅读文学作品的体验活动中,学会了独立思考,并能结合所学习的文学知识以及掌握的文学批评方法,进一步提出个人见解。阅读文学作品,撰写读书报告、心得、文学评论,学生的理解、分析、欣赏作品的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对于作品的分析比以往要敏锐、观点鲜明、能够抓住作品的主旨。同时,在课内外英美文学文本的阅读中及戏剧表演中,学生学习到了经典作家的优美语言,如奥斯丁、海明威语言的简洁、质朴,并能够灵活地应用到口语表达与书面写作中,语用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此外,学生在制作英美文学专题课件的活动中,从内容的展示、版面的设计、图片的使用等,创意都比较新颖。
英美文学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具有切实可行性、可操作性,符合英美文学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有助于提高英美文学的教学质量与效果,促进学生综合的语用能力的提高,注重激发文学学习者的积极性、体验性、感悟性,符合本学科的发展规律,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Kolb,David.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M].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 Hall, 1984.
[2]陈亮.体验式教学设计研究[C].2008.
[3]郭佳,包兰宇,王晓娟等.大学英语体验式教学探讨[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4]胡尚峰,田涛.体验式教学模式初探[J]. 教育探索,2003(11).
篇6
关键词:阅读习惯;学生;图书馆
2013年4月23日是第十八个世界图书日。设立“世界图书日”的基本宗旨是让各国政府与公众更加重视图书这一传播知识、表达观念、交流信息的形式,尽管传播的媒体日益复杂先进,但是图书依然是积极教育与批判思考的基础。“世界图书日”也强调图书与版权在发展一种和平、宽容、普世对话的文化的重要作用。
自“世界图书日”设立后,各国出版社、图书馆、作家、文化人每年都积极组织、参加各种图书宣传活动,特别重视针对青少年的活动,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阅读习惯、人文精神,引导他们尊重知识。
一.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必要性
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阅读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们如果能够经常性地阅读各类书籍报刊杂志,看问题的角度、深度都会渐渐发生变化;同时书籍又是其中相对方便的,随时随地都能进行的阅读工具。如96.8浙江广播电台《鲁谨脱口秀》节目中介绍过杭州九润房产公司的九润公寓举行朗读者沙龙,旨在提供给人们一个阅读的机会,让人们在工作之余丰富生活内容提升生活品质。又如“宝马车店”组织车主开展安徽徽派文化之旅,浏览徽派建筑,欣赏地方特色戏曲,品尝农家菜肴,晚上组织大家看书阅读,浪漫又有品位。
有人开过一句玩笑话形容现代人的忙碌:很多人要么已经在应酬,要么就在去应酬的路上。现代社会的竞争激烈, 生活学习压力大、节奏强,不少人显得很浮躁与不安静;同时大量新颖的高科技的电子阅读产品的出现,使得忙碌的人们已经很难得拿起纸质的书本静静地阅读了。通常来说,没有足够的时间是影响大多数人不能多读书阅读的最主要因素。大多数的被调查者反映, 如果他们有更多的休闲时间, 他们肯定会多读些书。也有不少年轻人说, 等他们年纪大一点, 不再那么爱动的时候, 他们将会有更多的时间用于读书阅读。有的人认为坐下来读书会让他们变得孤僻、不善交际。也有很多人说, 如果可以从图书馆借到更多好书, 他们就会多读书。
下面是我校图书馆对学生读者阅读情况的调查
为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提高学生阅读质量,解决图书馆存在的问题,我们随机发放问卷500份,经统计:
(1)45%的学生注重阅读。喜爱阅读的学生占45%,42%的学生是凭兴趣进行阅读的,这部分学生称没有长期阅读的习惯;还有13%的学生从不进行阅读。
(2)阅读为了提高素质。进行阅读的学生中,有57%的人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扩大专业视野,获得专业知识为目的;26%的学生是为了发展业余爱好,17%的学生是为了消遣。
(3)喜欢阅读生活类的书籍。有70%的学生喜欢读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书刊,30%的学生称对专业性书籍有兴趣。
(4)阅读习惯不佳。80%以上的学生阅读时仅仅是浏览,12.5%的人常用精读法,只有17.5%的人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还有20%左右的学生进入阅览室后不专心读书,吃零食、交头接耳、左顾右盼。
二.图书馆应该帮助学生读者养成哪些良好的阅读习惯呢?
(一)、精选读物、主动阅读。扩大学生阅读视野、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要鼓励学生多读名著,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要向学生推荐最新的书,让学生关注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同时图书馆老师还要注意发展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让学生养成主动阅读,自觉求知的习惯。
(二)、制定计划、按时阅读。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帮助学生制定读书计划,调控自己的阅读行为,做自己学习的主人。要指导学生科学地安排时间,有计划地支配时间。每天课外活动时间到阅览室读半小时左右。
(三)、阅读更需思考。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要和思考结合起来,通过阅读、做笔记,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在实践中要有意识地运用所学的知识。
(四)、虚心求教、利用工具书。读书碰到疑问要虚心向别人求教,不能不懂装懂,囫囵吞枣。自己能解决的要尽量自己动手,查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养成利用工具书的习惯,提高自学能力。
、独立思考。 “尽信书不如无书”。在读书过程中,要独立思考,敢于质疑。
调查发现:
人们想把某本书作为工具时会买书, 想反复阅读也会买, 或仅仅为了想拥有而买书。
超过40%的酷爱图书的读者既借书, 又买书。
10%的成年人会购买他们以前借阅过的图书。
通过调查还发现:人们认为图书馆和书店是互为补充, 而不是互相冲突的。平时有阅读习惯的人中很多都是根据自己的需要, 既借书又买书,而图书馆使人们有机会读到自己买不起的书。尽管在过去的10年间, 图书馆的借书者一直在减少, 但调查发现, 在许多读者眼中, 图书馆仍然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它使人们有机会阅读自己买不起的图书, 使家里没有足够藏书空间的人可以在图书馆大饱眼福。人们在图书馆比在书店更容易对原来没打算阅读的图书产生兴趣, 图书馆比书店的气氛更轻松没有压力等等,因此图书馆是人们进行阅读最好的场所。
三、利用图书馆的条件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的有效途径:
(一)、运用多功能影像室,提供新颖的影像资料影响学生并产生阅读的快乐情绪,激发阅读乐趣。
语音室播放欣赏经典朗诵片段以及著名的配音演员的配音片段,如《简爱》、《魂断蓝桥》,《廊桥遗梦》、《铁坦尼克号》等等,让读者有一种“一听钟情”的先声夺人的效果,使读者自己产生想一试朗读的冲动,那么作为图书馆接下去要制造的影响就水到渠成了。
同时还能在多功能厅观看世界著名的文本与声音现场朗诵大会,从感官上对读者产生强大的共鸣与震撼。如:德国国家文化馆每年都举办图书朗读会,邀请著名作家与读者近距离接触。作家余华就参加过几次这样的图书朗读会,参加的读者非常踊跃,热情高涨,他们非常享受这样的难得时光,既可以与作家近距离接触,同时也能第一时间欣赏到作家的优秀作品,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提升与修炼、在心灵与意识上产生共鸣。
(二)、订阅时尚与流行的刊物以及经典与高质量的作品,来提升阅读品位与水准。
在图书馆,女孩子很喜欢看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一个年近80岁的日本女作家创作的儿童文学,迷住远在千里之外的中国大学生,这就是流行文学在当下的辐射和穿透力。
再比如:村上龙,一个日本小说家、电影导演,其处女作《无限近似于透明的蓝》被视为日本文学进入亚文化的开端,获第75届芥川奖, 这本书描写一群沉溺于滥交、飙车和烈酒的青年人的堕落生活,由此开创了日本文坛的“透明族”流派。通过村上龙的作品,读者可以理解、透视、预测当代都市生活变化,肯定能够引起青年学生的强烈震撼。
这些都说明文学作品的影响力之强大。不论是普通读者还是作家本人,在思想意识这种精神层面总会有很多共通的地方。
(三)、创设阅读时间与空间,养成阅读习惯,丰富精神生活。
1、在图书馆设置个性化阅览区,以吸引读者。
2、在图书馆多功能厅举办学生朗读活动。
3、图书馆和学校广播电台一起利用中午或者傍晚时间播放著名配音演员的朗读原声带,扩大朗读在学生中的影响面。
参考书目
《台湾城品书店》
关于余华参加德国世界图书朗读会的报道
篇7
后现代主义披上了一系列“反”(counter-)的外衣,企图通过其怀疑精神和解构能力,实现文化的革新。[2](P91)这种以怀疑、批判、反抗为内核的后现代主义文化倾向对中国当代思想文化产生的影响极为深刻,给中国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等的冲击十分显著。全球电脑网络的发展已成为塑造这个星球上生活的决定性因素。信息革命、资源共享、网络文化、数字化生存等全新理念迅速在大学生中传播和普及。电脑、网络、U盘、MP3、MP4、移动硬盘、网络硬盘、数据库等和今天的大学生如影随行。毫不夸张地说,信息时代的新潮时尚日复一日地影响和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下,许多事物披上了五花八门的“文化产业”外衣,文化如今成了真正的“快餐文化”。而电脑和网络的普及,也促使文化快餐的盛行。许多经典名著被拍成影视剧,青年学生只需往沙发上一躺,剧中人物就活灵活现地呈现在眼前,几乎无需动脑思考就能基本了解名著。动漫般绚丽的色彩、冲击力强的感观动作,确实省了不少脑力。正如美国学者、思想家丹尼尔•贝尔所说:“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角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3](P156)电视机、录像机、摄像机、DVD、QQ聊天、ICQ、BBS、MSN、百度、Google、迅雷、bt下载、暴风影音、ppstream播放器、博客、播客、“围脖”……尤其是网络化、多媒体、高速度的世界信息技术和交互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导致曾经处于主宰地位的书籍文化如今受到视听文化的冲击。
传统纸质文本是以文字为媒介传送信息和知识,而电脑却能以逼真的图像将远在天边甚或远在天外的物与人活灵活现、形象逼真地展示在受众面前。网络影响大学生生活方式,改变了他们的思维习惯,进而破坏大学生读书心态。大学生开始习惯于电脑和网上读书看报,网络及网上阅读使大学生的阅读及学习出现了令人极为担忧的现象,诸如重消遣轻求知、重网络轻纸本、重时尚轻经典、重英语轻母语、重泛读轻精读、重读图轻读文……急功近利、蜻蜓点水式的“浅阅读”现象日益严重。科学与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改变着知识的性质,正如利奥塔尔所说:“在这种普遍的变化中,知识的性质不会依然如故。知识只有被转译为信息量才能进入新的渠道,成为可操作的。因此我们可以预料,一切构成知识的东西,如果不能这样转译,就会遭到遗弃,新的研究方向将服从潜在成果变为机器语言所需的可译性条件。不论现在还是将来,知识的‘生产者’和使用者都必须具备把他们试图发明或试图学习的东西转译到这些语言中去的手段。”[4](P2)当今数据库已经成为新的百科全书,它的作用和功能超出了每个使用者的能力和意料。由于电脑和网络,“今天一根头发丝般细的光纤能在不到1秒的时间里将《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二十九卷的全部内容从波士顿传到巴尔的摩。”[5](P60)
进而导致知识的发明、获取、整理、支配、利用等也随之发生变化。这对现今的教育教学活动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和巨大的冲击。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世界正飞速进入交互时代,这一时代改变着我们交流、学习、生活、工作和娱乐方式的每个方面。”[5](P501)在后现代主义文化语境下,教师的地位无形间发生了变化,“对传递确定的知识而言,教师并不比存储网络更有能力;对想象新的招数或新的游戏而言,教师也并不比跨学科集体更有能力”。[4](P111)假如教师对电脑网络相关知识及信息关注不够,和学生的交流必定有障碍,可能导致课堂及教学吸引力的减弱。今天是一个以智力资源为依托的新世纪,是一个“知识化,学习化”的时代,“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在今天对教师来说比任何时候都更应成为至理名言,否则你就有可能被时代淘汰。后现代语境下的革命性变化对传统的教师、教育和学习等都提出了挑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比学习什么(学习的内容),显得更为重要。所以大学教学的目的,不应只是给学生提供“黄金”,而着重是教给学生获取黄金的“点金术”;不只是给学生预备好充饥的“面包”,而是提供一种能够继续获取猎物的“猎枪”;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教人以“渔”。
二、民族院校学生基本情况和外国文学教学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双向自主择业的普遍实行,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加之社会价值取向的驱动,无论是民族院校还是综合性大学的学生普遍存在着重实用技能、轻人文素养的功利主义倾向。导致大学生存在着重视学习应用性、技术性专业,轻视人文学科和基础理论,于是出现学历高而文化修养差这样令人堪忧的现象。因此之故,当今无论是民族院校还是综合性大学的学生世俗化、功利化倾向比较明显。有的忙于考研,有的忙于勤工助学,有的忙于家教,有的忙于参加商业活动挣钱,有的忙于找工作,还有的忙于谈恋爱……可谓“身在曹营心在汉”,但真正静下心来认真读书和学习的却不多,甚至还有少数大学生以逃课为时髦,他们奉行“必修选逃,选修必逃”,并以“新新人类”自诩。再加之,目前大学生多为80后,90后也开始进入大学校园了。而80后、90后多是伴随影视成长起来的,在他们身上大有现代传媒取代传统书籍的趋势,对书籍的漠视几乎成为这一代人的通病,故而书籍“缺席”所造成的弊病在他们身上表现得就比较明显。这给我们的教育教学无形中增大了难度。而我们民族院校的学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来自“少、边、山、穷、老”地区,这就自然造成:第一,他们受到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影响较大,无法避免地呈现出复杂的民族多元性和文化多样性,学生个性差异较大,到大学后适应期相对会比较长。第二,他们的汉语言水平存在差异,无论是汉语口头表达,还是汉语书面表达,都是参差不齐的,一方面使其接受能力受到很大影响,另一方面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障碍。第三,高等教育已经转型为“大众化”教育,民族院校在扩招的背景下,生源质量参差不齐且有所下降。既有低分者,又有高分者;既有少、边、山、穷、老地区的学生,又有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生源结构呈现出多层次的态势。第四,相比较于一般院校,民族院校学生中的贫难生、特困生较多,他们需要较大精力勤工助学以帮助其完成学业。第五,来自不同地区的多民族学生一进大学、来到大城市就受到现代城市文明的冲击,以致急功近利思想更为浓重。大多数同学想的是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少数同学想的是怎么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还有极少数同学则关注本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同时,民族院校的学生过去少于接触和阅读外国文学作品,他们多是在本民族的一些传说故事和中国四大经典名著的熏陶下走近文学的。而外国文学具有异源异质文化性质,在文化背景、精神心理、价值建构、审美追求等方面均显示出与中国文学不同的特点,我们的学生在理解上有明显的距离感、陌生感。加之作品中的人名难记,人物关系复杂,议论和心理描写较多,他们认为可读性不强,因而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导致即使进了大学校园也少于阅读外国文学作品。这都给外国文学教学造成诸多的困难。
民族院校外国文学教学现状也不容乐观。第一,由于学科调整,外国文学由原来独立的二级学科变为现在的二级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外国文学的课时被大量压缩,内容多而课时少的矛盾非常突出。外国文学纵横数千年,囊括了除中国以外的各国的文学,内容之多,难度之大,是中文专业中少有的。第二,民族院校学生在语言和文化知识上存在差异,尤其是汉语言基础和能力参差不齐,加之少于阅读外国文学作品,这使得老师在教学时不得不花时间在课堂上介绍外国文学名著的情节内容。第三,外国文学教学和其他一些人文学科一样,教师“满堂灌”,教法单一,“老师讲笔记、学生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甩笔记”,忽略对学生读、看、说、写等素质和学生思考与分析能力的培养。[6]第四,外国文学课的考核也有待改革。虽然开始注重平时成绩,但更多的还是靠一张卷子来考核学生的知识,忽略学生实际能力的考核,已不能适应当今个性化教育的需要。第五,教材建设滞后现象在民族院校中比较严重。目前由于各种原因,不得不选“权威”教材,真正适合民族高校和民族学生的高质量外国文学教材却并不多见。所以,在全球化浪潮和后现代主义文化语境的时代,面对民族院校学生的这些特殊性,客观存在的较大的学生个性差异,而现实语境是外国文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着诸多与时代、社会不协调的地方,因此因材施教在民族院校的重要性就比一般院校和重点大学显得更为突出,外国文学教学更是亟需改革。
三、民族院校外国文学教学改革与研究
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下,面对信息技术的挑战,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我们身处的时代氛围和社会条件的急剧变化,我们面对的学生也有明显的变化,民族院校的外国文学教学必须适应变化与发展,加大教学改革和研究力度,在教师素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考试等方面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改革创新,建构“教师讲与学生听、读、看、说、写有机结合”全方位开放性教学模式,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多民族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更新外国文学教学理念
1、突出人文精神。当代教育最为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其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单纯的知识,而是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非智力因素。这已成为衡量大学生道德品质、人格完善和文化学识等方面成长的基本标准。外国文学积淀着西方人文精神的深厚内涵,自立自强自尊和崇尚个性自由的人文关怀与当代大学生息息相通。在外国文学教学中,注意培养个体意识的健康发展,可借鉴外国文学人文精神的合理内涵来培育青年学生的健全人格。2、强化文化信息。外国文学的教学目的,不单单是为了了解外国文学发展的历史、阅读作品,更重要的是通过外国文学学习,从更高层面上感知异域文化,发展、完善、提高在本民族文化传统基础上形成的价值观、文化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众所周知,“文学”决不是一个自在自为的封闭系统,无论是文学的内容还是文学的形式,甚至文学创作的全部过程,都是文化的产物,要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外国文学教学在讲述各个时期的文学史和作家作品时,就应适当地介绍有关的历史、地理、社会、民族、宗教、教育、艺术等方面的文化知识,“注意文学与历史,文学与哲学,文学与心理学,文学与宗教,文学与艺术,文学与自然科学等的联系,丰富外国文学课的文化含量。”[6]强化文化信息,一方面从文化语境的视角去探寻文学背后的文化内涵,并以文化反观文学,可以对文学获得更为深刻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学习异质多元文化和文学,了解不同文化的价值系统,便于培养学生具有开放的襟怀、宽容的立场、对话的意识,克服妄自尊大、闭关锁国、盲目崇外、数典忘祖等狭隘意识。3、重视经典文本细读。当下的大学生多数人追求的是快餐式阅读、浏览式阅读、飞行式阅读,其弊端不言而喻。有鉴于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经典文本的解读,引导学生研读经典名著。通过名著文本的细读、质疑、思考、对话、接受,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因为“创造性就是一切人类活动的核心所在。它是人的最高力量,同时也标示了我们人类世界与自然界的天然分界线。”[7](P279)抓好经典文本细读,使学生从文学、人生、社会、生命等方面多少有些严肃的、深邃的思考,这既可获得阅读方法层面的训练,又能得到审美愉悦、艺术熏陶,还能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得到培养。
(二)遵循少而精的原则优化教学内容
外国文学顾名思义是指除中国文学以外的世界其他各国的文学,其内容十分广阔丰富,包括大家常说的西方文学和东方文学。面对浩如烟海的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教师在教学中如果照本宣科处理不精,教学效果就难有保证。所以我们认为要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对教材融会贯通,对教学内容精选优化,真正突出重点和难点。“就整个外国文学的发展史而言,古代是起点,近代是重点,现当代是难点。”[6]在外国文学教学内容优化和重难点的把握上,我们认为还要做到“线、面、点”有机结合。首先,“线”指外国文学史的发展线索。比如就西方文学来说,就是从古希腊罗马文学———欧洲中世纪文学———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18世纪启蒙主义文学———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文学———19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末的世纪末文学———到了20世纪则是流派迭出、异彩纷呈,当然主要是现实主义、无产阶级文学、现代主义文学。老师要对外国文学发展的纵向线索和脉络进行梳理,让学生对文学发展的渊源和流派发展史有系统了解,老师为学生理清了外国文学史的线索,就为他们建构起了外国文学的整体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态势。老师再从宏观的角度,高屋建瓴地把握外国文学发展的系统性、继承性和整体性,言简意赅地讲清楚每一个时期文学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思想理论基础、文学渊源关系等。其次,“面”指外国文学史的每一个历史时期。老师主要是对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学思潮、主要作家作品作概述性的介绍。如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文学,老师要画龙点睛地分析该时期文学的总体特征、简明扼要地介绍各国各民族的代表性作家及代表作品。再者,“点”指外国文学史上有代表性的作家及代表作品。比如19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重点是司汤达《红与黑》、巴尔扎克《高老头》、狄更斯《双城记》、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果戈理《死魂灵》、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易卜生《玩偶之家》、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老师要对这些精选的经典作品做深入细致的文本分析和文学解读,让学生从中学习阅读、分析、鉴赏、研究和评价文学名著的方法。我们通过对外国文学“线、面、点”的梳理、分析和把握,从而把外国文学课各章节内容区分出详讲的和略讲的,突出重点和难点,以便老师把重点讲清楚、难点讲透彻,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充分领会,且能举一反三。对那些区分出的略讲章节,可精心设计作业与思考,安排学生阅读作品和教材或查阅资料来完成。
(三)改革教学方法,建构全方位开放性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要兼顾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激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使教学过程成为大学生学习、思考、感受、实践的综合活动,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为此我们有意识地改革教学方法,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建构“教师讲与学生听、读、看、说、写有机结合”全方位开放性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1、讲。主要指老师的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要做到讲清重点,讲透难点,讲到热点,并适量介绍学科前沿研究动态及最新学术成果,使学生掌握外国文学基础知识、学到分析作家作品的方法,又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学术意识,提高其科学研究能力。古希腊生物学家、散文家普罗塔戈曾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5](P284)所以讲是为了少讲或不讲,即通过老师的教学激发学生对外国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在知识的吸收过程中实现的态度、才能和本领的形成实际上比知识本身更重要”。[8](P145)为此我们在外国文学讲授过程中,注意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活跃心智、释疑解惑、开拓视野、培养能力的场所。
(1)主线梳理法。外国文学是各国文学发展史与作家作品的统一。外国文学课程要关注其中的发展线索,追溯文学渊源和影响,并从中总结出可以把握的经纬脉络。在讲授过程中,我们从宏观的角度讲解分析文学思潮的发展演变,文学体裁的规律特征,作家作品的继承创新,等等,为学生构建起外国文学的总体轮廓和框架。
(2)重点分析法。对区分出的重点和难点,我们从多方面作细致分析。如对19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要讲清其产生原因、思想特征和艺术特征。而对精选出的经典作品,则用多种方法进行细致的文本解读。“文学作品是一个多层次结构、多侧面的构成,分别是语辞所具有的语音和语义层面;句子和句子所组成的意群层面;形象或者意象及其隐喻层面;客体世界层面;形而上质层面。”[9](P4)譬如我们在分析讲解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时,先要求同学们细读文本,再欣赏哈姆莱特的内心独白,再观看影视片段,然后老师再结合文本和影视作品对哈姆莱特性格发展尤其是他的忧郁、延宕从社会历史、心理分析、哲学思考、象征意蕴等角度予以分析研究,让学生真正明白哈姆莱特形象的丰富性、复杂性及深刻的人文内涵。
(3)比较研究法。今天“比较文学的基本思想与原则(新人文主义,开放、对话,跨语言、文化、学科)已深人人心。”[10]它为当今的文学教学和研究提供了多视角、多维度的开放研究思路和阐释空间。在外国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运用比较文学的思路和方法来进行教学,实践证明效果是良好的,且受到学生欢迎。为此我们在讲授过程中,注意时代与时代、思潮与思潮、国家与国家、作家与作家的联系与区别,尤其是注意以学生较熟悉的中国文学作为参照系,把东西方文化和中外文学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碰撞的发展历史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了解西方文学的同时,也能洞见本民族文化/文学的价值和魅力。如讲到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伏尔泰时,在讲他极力称赞中国文化时,就将元代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和他据此改编成的《中国孤儿》进行比较。又如讲到意象派诗人庞德时,一定要讲明他非常喜爱中国古典诗歌,他的《汉译诗卷》包括李白、陶潜的诗作十七首,颇受英美文学史家的重视。他还撰文将中国诗对美国新诗运动的影响同古希腊对欧洲文艺复兴的影响相比,他认为“中国诗……是一个宝库,正如文艺复兴从希腊人那里寻找伟大的推动力一样,今后一个世纪将在其中寻找同样伟大的推动力,……本世纪将在中国找到新的希腊。”[11](P432)
(4)学术研究引领法。其一是适量地适时地向学生介绍重点作家作品的最新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以弥补教材单一研究模式的不足,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展他们的思维。其二是我们将自己相关的研究课题、科研成果和科研心得介绍给学生,与学生一块儿分享自己的科研成果的愉悦,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学术兴趣。比如我在讲到托尔斯泰、卡夫卡、弗洛伊德、茨威格等作家时就将自己这些年发表的学术论文结合所讲作家作品予以介绍。
(5)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法。“人脑”加“电脑”的多媒体课堂教学可以实现图文声像兼具的理想效果。外国文学的文化背景资料丰富,外国文学的许多经典名著已被改编制作成影视作品,有关作家的图片资料也比较多,这为我们使用现代教学手段提供了条件和资源。为此我们自制成多媒体教学课件,把外国文学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制作在课件中,把我们自己搜集到的与教学有关的照片、影像、绘画、音乐等资料制作到课件中去,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直观深刻,既能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又能提高教学时效,还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
2、听。主要指学生听老师讲授。其一是听老师课堂讲解,主要是听老师讲授外国文学有关知识,从中学习分析文学思潮和作家作品的方法,必要时记下重难点。其二是听相关学术报告,我们的外国文学老师会结合科研举办学术报告会,学院还经常邀请其他大学知名教授来校作学术讲座,我们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听这些学术报告,关注学科前沿动态,从中既学习知识、又体会研究方法。其三是听同学发言,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地安排和组织了讨论,在同学发言时要认真听,然后进行质疑或辩驳,在听其他同学分析论述和质疑辩驳中拓展思维。
3、读。是指学生对外国文学经典名著的阅读。大家都知道,外国文学名家浩如星辰,名著汗牛充栋,作品阅读多寡及优劣,既直接影响能否学好外国文学又影响外国文学教学效果。“阅读外国文学名著,是学好外国文学课的前提,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6](P121)所以我们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精选必读书目并从方法上指导学生阅读名著。第一步是引导学生阅读可读性相对较强的作品,譬如《茶花女》、《简爱》、《红与黑》等;第二步在学生对外国文学经典名著有了感性印象和阅读兴趣后,指导他们阅读主要作家的代表性作品,比如“荷马史诗”、塞万提斯《堂吉诃德》、雨果《巴黎圣母院》等;第三步在学生有了阅读量的积累基础上要求他们精读重要作家的经典作品,诸如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巴尔扎克《高老头》、莎士比亚《哈姆莱特》等;第四步不停留在文学作品的阅读,加宽加深阅读哲学美学文论著作,如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亚里士多德《诗学》、黑格尔《美学》、丹纳《艺术哲学》等。这样,第一让学生学会阅读经典名著,第二通过阅读培养其鉴赏力与审美力,第三以此为教师教学、学生听讲、欣赏影视佳作、参与讨论、撰写读书笔记以及学科小论文等做好准备。其间我们尤其重视对经典文本细读的指导。但丁早在《致斯加拉大亲王书》[12](P152-155)中就指出,作品的意义并不简单,而往往是具有多种意义,他进而指出可从字面义、比喻义、道德义、寓言义来阅读。所以,我们有意识地引导、指导学生反复研读经典文本,期望确立经典文本研读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我们充分意识到对经典文本的研读可以训练学生学习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有利于提高文科学生的基本素质,“研读经典文本对于文科生来说,是相当于理工科实验课一样的基本功训练”,[13]它是概论学习永远无法替代的。实践证明,经典文本细读,一方面加强了阅读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避免了阅读的随意性、盲目性,从而丰富和充实了学生的感受力,他们的欣赏能力和鉴赏能力相应地得到了提高;另一方面有的放矢的课外阅读也能为课堂教学节省出一些时间,有利于优化和深化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4、看。主要指学生观看根据外国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学生阅读外国文学经典作品的同时,有意识地组织欣赏根据外国文学名著改编的佳片,强化感性印象。尤其对要求细读精读的经典名著,在安排学生观看影视作品前,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边看边思考,减少观看盲目性,增强欣赏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真正调动学生参与,为日后学生讨论、老师分析总结奠定良好基础。比如观看根据荷马史诗改编的《特洛伊》时,要求学生注意阿喀琉斯和赫克托耳形象的异同;看塞万提斯《唐吉诃德》时,除了注意堂吉诃德形象外,重点思考堂吉诃德精神及其意义;欣赏莎士比亚《哈姆莱特》时要求大家思考哈姆莱特形象丰富性和复杂性,为何有“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莱特”之说。通过利用影视资料,让学生观看欣赏名著名片,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感受性,实现教学生动性、形象性。
5、说。主要指在外国文学课教学中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促使学生动口。通过“说”这种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大胆地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见解,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第一,老师对各章节内容进行详略区分时,特地留出适量略讲内容提前布置给学生,请学生早作准备,在老师指导下登台讲说,其余同学可进行评说。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设计一些问题,通过师生课堂对话,检查同学们自主学习、阅读作品等情况,从而了解教学效果。第三学生在阅读作品、观看影视后,积极撰写讨论稿参加专题讨论,对阅读、观看和听讲中有争议或关键性问题在争鸣中得以明白。最后老师在每一教学单元即将结束时留一些时间,请同学就现今正在阅读的作品,言简意赅地介绍作品梗概或精彩部分和同学分享。通过上述这些途径,促使同学们大胆地开口言说,一方面锻炼同学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各抒己见、和而不同的意识。
6、写。是指同学们撰写读书笔记、讨论发言提纲或发言稿、课程小论文等。第一读书笔记的写作,每学期开课初就让同学们知道必读书目并要求他们边读边思考,并撰写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是同学们阅读作品过程中或读后就该作品某些方面有感而发的写作,它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求就作品的某一点或某些方面谈出自己的体会或思考,即使是对该作品中某处心理刻画、某段环境描写,甚或一句精辟话语的理解与感悟都可以。换言之读书笔记没有必要写出该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情节梗概、人物形象、思想内容、艺术特点等。爱因斯坦曾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14](P147)基于此,对读书笔记的基本要求是:必须是有感而发,不能抄袭。老师定期收阅同学们的读书笔记,并纳入平时成绩的考核。第二撰写讨论发言稿或提纲。我们提前把有关讨论题目告知同学们,让他们在阅读作品、观看影视或搜集资料后,撰写书面发言稿或提纲。第三在外国文学课结业前,同学们在任课老师指导下撰写课程论文。课程论文的选题可是教师指定的,也可让同学们自选题目。同学们在任课教师指导下,阅读作品查阅资料写出提纲,完成初稿后交教师批阅,老师指导同学们修改、完善再定稿。通过上述方式的写,培养和提高同学们的书面表达能力及鉴赏能力。
(四)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