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朗诵范文
时间:2023-03-27 23:30: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岳阳楼记朗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多媒体;诵读;时空造境
中学语文教学中,文言文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日益普及,文言文教学中也越来越多的使用到了多媒体,但是其弊端也日益突出。扬长避短发挥多媒体的优势,用其辅助文言文教学,使二者融为一体,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于提高中学文言文教学的质量十分有帮助。
一、多媒体辅助文言文诵读
古人读书奉行的法则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是中国的古人所写,他们学习文章的方式就是大声的朗读,直到把文章全背下来为止。然而我们今人学习的时候,却很少诵读了。
我们不提倡死记硬背,但是对于学习古文诵读是十分必要的。如今的文言文教学,课堂上缺少的是朗朗读书声,更多的是老师一个人唱独角戏,分析文本,毫无生气。大声地读文言文,在朗读中去感受文章的美,体会文章的感情和作者的思想,才能在我们的心中激起与古人同样的感慨和深思。
如今多媒体技术已经普遍进入了语文课堂的教学,同样,在文言文教学中,多媒体也是老师和同学们的好助手。比如,在学习《岳阳楼记》的时候,老师可以先找好的朗诵材料放给同学们听,在听之前,老师应给学生讲讲关于作者范仲淹的生平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从范仲淹不平凡的一生中,让学生感受一代名臣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奠定了这种感情基调后,再使学生聆听朗诵材料,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会在学生心中激起共鸣。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在执教《二泉映月》时,就事先交代了民间艺人阿炳的悲惨身世,再放凄美的《二泉映月》乐曲,让学生聆听、品味、感触,在学生心中激起了情感的波澜。未见其文,先闻其声,为学课文,先蓄气势。为文本的学习奠定了厚重的感情基础。[1]多媒体在教学中起辅助作用,因此不可滥用多媒体,一定要遵循辅原则使用多媒体,在深情的朗诵材料中,配上感人肺腑的音乐,让学生自己加以练习,或者跟着泛读一起朗诵,这才能将多媒体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在多媒体的辅助下,老师的引导也是必不可少的,毕竟学生的朗诵只是跟着自己的内心感受出发的,而一些朗诵的技巧则需要老师的指导。《岳阳楼记》一共分为五个自然段,每一个段落的感情基调是不同的,最后一段的议论是全文的中心,在这一段的朗诵中,要把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心系天下的感情读出来,对于初中的学生而言,显然是有难度的,但是通过多媒体的配乐,在学生朗诵时,可以增强文本的感染力,提升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力,也给教师省了不少力,让学生先自己感知,自主学习,这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教学思想。我们认为,讲解《岳阳楼记》按两课时进行,那么诵读部分应该占到第一节课的二十分钟左右,才能达到让学生进入意境这个层次当中,也为后边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师应运用较高超的诵读手段,指导学生在诵读中进入意境,诱发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受到感染,潜移默化,融古今名句于自己的语言系统中去,并且指导学生在诵读中去感觉,去联想,去认知,去汲取文章营养。使学生在诵读中真正感受到文言文的无穷魅力。[2]比如杜甫的千古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爱国诗人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教师都可以在学生的诵读中穿插,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深切的爱国情。
有了诵读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即使学生对文本理解不是很到位,但是对文本的感觉却有了,对范仲淹心系家国的情感也有了进一步的体会,这才是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
二、用多媒体讲解文言基础知识
学生诵读时,肯定会有许多不明白的地方,这就需要接下来教师对文言基础知识的讲解。
有了前面诵读的铺垫作用,讲解文言基础知识时,教师就不必按照传统的方法对知识点逐字逐句地解释,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讲解,使他们能够把自己对文本理解畅所欲言,而教师对一些重点知识和疑难点进行提示和引导,最后做出总结即可。
如找文本中词类活用的现象,老师可用多媒体举个小例:"百废俱兴"中的废,动词用作名词,指荒废了的事业。那么课文中还有哪些词的用法与之相似呢,让学生自己动手将其找出来,并与同学进行交流,此时教师是重在引导,而多媒体则起到展示知识点的作用,与传统课堂相比,节约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让学生之间进行直接的“交谈”和“交锋”,从而使信息能够实现“零距离”的交互。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有一种“功成身退”的思想意识,要有一种“功成弗居”的精神境界,一成功的课堂是一个既有共同语言与思想,又有不同见解的个性与发展的“大观园”。[3]因此对于正确找出知识点的学生教师要给予表扬,而不对的地方,教师要予以修正,并指出其真正的用法,直到所有的知识点找得差不多时,此时教师就要用事先准备好的多媒体课件,将这个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对其有总体认识。
文言基础知识一般分类进行讲解。课后的注释是最基础的,也就是实词的含义,要牢记。对于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虚词的用法等知识点,就不止是单纯的限于一个文本了,这要求老师对以前学过的文言知识点进行旁征博引,与课文当中的这个点相比较,用课件显示:
篇2
关键词: 语文课堂 导入 作用 方法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对于语文课堂的导入,可套用:“课前一分钟,课堂十年功”。虽然不是说语文教师在导入上要花多大工夫,但是对于课堂学生而言,却有极大作用。
一
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能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应敲在学生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可见,导入犹如一个螺丝钉,东西虽小,但是作用巨大。具体表现在:
(一)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上课铃声响了以后,学生可能还处在课间的松弛状态,还在回味刚才冰淇淋的味道,还在回想刚刚发生的有趣事情,体会刚刚的闲聊杂谈,摸索口袋里的小玩意,有了一个好的导入环节,就能够让学生有一个缓冲,迅速集中注意力,为课堂教学的展开做好铺垫。
(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很少有主动学习的,很多学生学习是被动的,同样是学习《宇宙里有些什么》,先谈谈奇怪的天文现象或者天文知识,如九大行星、宇宙黑洞、彗星的“尾巴”等,学生一下子就会生出无数疑问,从而激发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二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环节无疑可为整堂语文课的教学奠定良好基础。那么怎样才能优化语文课堂的导入环节呢?语文教师不仅要钻研教材,研究学生,运用教育机智,而且要清楚导入的构成,把握导入环节的基本原则,然后根据它们精心设计导入语。
(一)投石问路。让疑问成为“石头”。古人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语文教师要针对教材的关键、重点和难点,巧妙设疑,如教《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时,教师首先提问:本文为什么要用《青山处处埋忠骨》做题目呢?这样就问得有点出乎意料且有一定难度,使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即通过努力能够回答,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尽快得到启动并活跃。上海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常用的一种起始课导语的方法就是提问。她说:我教《藤野先生》时,先问学生:“《藤野先生》这篇文章是从鲁迅哪本书中选来的?”学生答:“《朝花夕拾》。”我问:“你们懂吗?什么叫朝花夕拾?”有的学生说:“顾名思义,就是早上开的花,晚上把它拾起来。”我说:“讲得真好!那么,这里的文章都是什么性质的文章呢?是回忆性散文,是年纪大的时候,回忆童年或年轻时的情况的文章。”特级教师钱梦龙教学《岳阳楼记》时这样导入:“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历代都作散文名篇收入各种选本,从南宋人编的《宁文鉴》开始,直到当代的各类散文选,都选有这篇文章。它究竟有哪些独到之处,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呢?请同学们认真学习《岳阳楼记》,想想道理。”这样设疑导入,把学生的注意、兴趣、思维一下子吸引到所提的核心问题上,并促使学生围绕核心问题阅读、思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为整堂课的成功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情”字开路。它能使学生在上课时带着深厚的感情听讲和思考,大大强化教学效果。用充满感情的导语(例如诗歌朗诵等)感染学生,使学生带着或崇敬或激动之情迫切要求掌握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这就为教师的讲课创设了有利的情境。当然,导语中的情一定要跟教学内容有内在联系,否则就是毫无意义的自作多情。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在教《,你在哪里》一诗时,用了一段抑扬顿挫、情溢于辞的导语:“有这样一个人,全中国人民都觉得他是自己的亲人和朋友;他博学多才,对教科文卫、工农兵商各个行业各个领域都给予过具体而及时的指导;他精力过人,在全国各地党委、政府被夺权,公检法被砸烂,军队被严重冲击的情况下,他力撑危局,事无俱细,都亲自处理;他廉洁一生,无儿无女无遗产,联合国破例为他的逝世降半旗一周致哀。”短短的几句话作为导语,震撼了全班学生的心灵,大家都对的丰功伟绩、高风亮节满怀崇敬之情,以虔诚而又迫切的心情学习课文。这堂课效果好就在情理之中了。导语以情取胜的关键是:教师自己对内容怀有深情。如果教师自己对教学内容缺乏甚至毫无感情,又怎么能激发学生的感情呢?
(三)故事导入。中小学生一般都爱听故事,特别是一些科学性、哲理性很强的故事更受中小学生的欢迎。教师可通过寓言、故事或典故、传说等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课文中一些中长篇小说的节选如《在列日和暴雨下》、《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曹操煮酒论英雄》、《林黛玉进贾府》等,教师可概说内容提要或承前启后选取精彩的片段讲解,从而激发学生课内学习课文、课外阅读名著的兴趣。在作文教学中,如果这种方法运用得巧,就可收到更好的效果。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作文说话断句及标点符号的使用时,为了使学生了解其严肃性和准确性,便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相传,有一个富翁生性吝啬,在聘请教书先生时,讲明膳食供给很微薄。当时,教书先生一口就允,并写了一张合约:“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富翁一看欣然签了字,哪知,吃第一顿饭时,教书先生说:“你太不守纪了,我们是约定:‘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的么。”富翁目瞪口呆,无言以对。学生听了这个故事后,深深明白标点符号的重要性。这样的导入令学生兴趣盎然,极大地调动了学习知识的积极性。
篇3
一、创设情境,音像强化是手段
没有直觉的体验,是无法进行文学感知的,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创设不同情境从而让学生领悟和欣赏课文意境,如讲《桃花源记》,可组织学生游览附近好的山水,在游览中体验春风和煦、桃红柳绿;讲《岳阳楼记》,可组织学生参观附近花亭楼台,使学生迅速进入课文中的意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录音录像等电化教学手段,这是特别适合古诗文审美教学的辅助方法。
二、借助有效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中在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初中生,他们绝大多数已经能够查《新华字典》,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词障碍。新课改理念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语文教师要懂得利用有效的课程资源,来为我们的教学服务。我们可以发动学生到图书室里看看报刊杂志,或者利用网络资源等查找有关古诗词的资料,从而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例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范仲淹、坡、辛弃疾……这些大诗人的很多资料学生自己是可以查到的。如果长期坚持下去,这些做法会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好习惯,而且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应该提倡。
三、建设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是真正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灵丹妙药
学习目标自己定,学习方法自己找,疑难问题自己提,合作探究快乐多。我们教师不要再像老母鸡一样,把学生紧紧地护在自己的翅膀底下,更不要认为学生个个是经学博士,非得牢牢记住每一个文言字词的来历和用法。只有学生有兴趣、愿意学,多读点,知识面宽了,学生就会有兴趣继续进行学习探究。不是要教学生终身学习么?如果我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扼杀了学生们对古诗文的兴趣胚芽,他们怎么肯继续读那些拗口难懂的文言?孙权劝吕蒙读书不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吗?如果孙权给吕蒙找个老学究,依依呀呀地教他字字落实、句句清楚,我想吕蒙绝不会成为日后让人刮目相待的名士。
四、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教给学生各种学习方法,如背诵方法、翻译方法、品评方法等。如在教《陈涉世家》一课的时候,我们可以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总方法,读一读、译一译、品一品、背一背等;在教学生翻译的时候,我们可以教给学生翻译的方法,留、删、补、换、调、变;学生在背诵的时候,可以告诉学生为了降低背诵难度,先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然后对照翻译后的文字去背诵文言文原文等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淡化课本教学的内容枯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也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能力。
五、朗诵表演,享受古文的韵律
不少文言文虽然让人难懂,但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起来令人回味,是朗诵的好材料,如《出师表》《岳阳楼记》等。对于好的朗诵材料不能简单地布置学生读背任务,久之容易枯燥,也使学生不能很好地享受古文的音乐美。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诵表演,可以让简单的读背变得有吸引力,更好地展示文言文的音乐美。朗诵表演可以是老师范读,可以是单个学生朗诵,可以跟音像齐读,还可以分组举办朗诵比赛等。
古诗文诵读,应该重视还原式鉴赏的方法:学生阅读作品后,展开想象联想,揣摩玩味,走进作品情境,走进人物心灵。钱理群先生在《语文教育门外谈》中说道:“读文学作品要有正确的方法;那种‘一主题二分段三写作特点’式的机械冷漠的传统阅读方法,是永远也进入不了文学世界的。要用‘心’去读,即主体投入的感性的阅读:以你之心与作者之心、作品中人物之心相会、交流、撞击,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他们的境遇,真实的欢乐与痛苦,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发展作品提供的艺术空间,品味作品的意境,思考作品的意义。”如诵读《烛之武退秦师》时,教师能否指导学生想象一下烛之武入秦军大营时惊心动魄的场面?能否从秦国、晋国史官的视角来改写本文?诵读《鸿门宴》时,能否引导学生想象一下樊哙闯帐时席中诸人的神情、动作和心理?……古诗文诵读不仅仅为了记忆,应对考试的默写,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水平,同时还可以陶冶情操,塑造良好的人格,所以,诵读教学切不可急功近利。
六、以“授渔”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学会迁移。
“教是为了不教”,文言文的教学要以“授渔”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学会迁移。
首先,教师的讲要突出重点,忌贪多求全。事实上,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如果注释充分,教师有重点地讲解和点拨,学生便可大致疏通文意。即使开始有些地方读不懂,学生们日积月累,读懂的地方也会越来越多。怕只怕教师完全代替学生去“读懂”,这样,学生永远无法自己读懂。
其次,成功的文言文教学,不只是指学生看懂课内的文言文,而是看他能否运用已学过的文言知识,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知识迁移”的训练相当重要。迁移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向与课文难度相当、内容相关的、或主题相近(反)的课外文言文迁移。如学习了《愚公移山》,就可选像《精卫填海》、《后羿射日》等加以比照阅读,进一步感悟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顽强意志。二是向现代汉语迁移,古今对比,从而更好地理解词义。
再者,要养成良好的摘抄习惯,忌动口不动手。“不动笔墨不看书”,学习文言文,摘录尤其重要,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准备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词义差异、词类活用等卡片,摘抄一些成语、警句、诗词曲中的名句。
应该说,过去的文言文古诗词的教学方法有可取之处,毕竟考试指挥棒在,必要的知识点还是要落实,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过于强调知识点而轻视甚至忽略文本的分析,使得我们灿烂的古代文化在无形中遗失,这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是不利的,对古代文化的审美自然也有偏颇。我们的方向是培养中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欣赏、理解、运用能力,让中国的古典文学艺术光辉永驻。
以上是自己不甚成熟的看法,希望能在不断探索中寻觅到古文教学中将知识点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的最佳契合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的目标是真正做到让学生学得轻松,跨越时空的局限,走进古代文学浩瀚的海洋。
参考文献:
篇4
一、明确意义、端正态度
(一)加强初中文言文读背教学,有助于学生积累语言材料,熟悉文言文的语言习惯,培养敏锐的语感
古人读书学文,就非常注重熟读与背诵,他们写诗填词,除了要熟悉诗句的一些格律以外,还要朗读大量诗词佳作,其中有些要熟读成诵。“学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诌”,就是这个道理。文言文与我们相隔年代久远,学生对于文言文的语言习惯很不熟悉,对学生理解文言文产生一定的困难。要指导学生学好文言文,必须指导学生积累大量的语言感性材料。没有一定的语言积累,学生就无法真正地领悟课文内容。而要进行语言积累,朗读和背诵是十分有效的途径,它不仅使学生语言积累日益充盈,而且渐渐地熟悉文言文的语言习惯,进而具备敏锐的文言文语感,为进一步学好文言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初中文言文读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开发学生的智力
在文言文教学中,要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心理学家认为:个体经验的积累和行为的逐渐复杂化是靠记忆来实现的。有了记忆,才能保持过去的反映,使当前的反映在过去反映的基础上进行,让反馈更加全面深入;有了记忆,才能积累和扩大经验,先后的经验才能联系起来,使人的心理活动成为一个发展和统一的过程。学习更是离不开记忆,有了记忆,才能有储备,有了储备,才能便于学习新的知识。加强文言文读背教学,指导学生采用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相结合、整体识记和部分识记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背诵,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良好的记忆能力。并且,通过记忆背诵佳作名篇,从中学习更多的思维方式,进而促进智力发展。
(三)加强初中文言文读背教学,有助于学生读、写、听、说的协调发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其中,读是听、说、写的基础,这里的读虽然指全方位的阅读,但是其中的朗读和背诵是基础,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古人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叶圣陶先生曾说:“要亲切体会白话与文言的种种方面,就必须花一番功夫去吟诵白话与文言。”古人也提倡吟咏,重视诵读的作用。韩愈曾说:“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其实,朗读的目的正在于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感受力,通过吟咏融入情感,感受会更深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说明反复朗读、吟咏,以至达到熟读成诵,对文章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四)加强初中文言文读背教学,有助于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语文课程肩负着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重任,文言文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美德,而这种美唯有反复的朗读,才能品味出来,才会有深切的感受。如学习《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时,文章整齐的格式、优美的语言、明快的节奏和高远的立意,只有让学生反复认真的朗读、背诵,才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感染学生,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审美情趣。
二、掌握技巧、提高实效
(一)指导学生朗读,教师要注重范读或播放录音。让学生认真听规范、优秀的朗读,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又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还可使学生听出一些朗读的“门道”,掌握朗读的技巧。教师只有认真指导,学生才能准确、流利的朗读好文言文。
(二)指导学生背诵,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在指导学生背诵时,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记忆的方法,诸如化整为零,分段背诵;相互背诵,查漏补缺;反复背诵,突破难点;以及理解记忆法、尝试记忆法和协同记忆法等,来提高学生背诵的实效性。在背诵与讲解的次序安排上,也宜灵活多样。对于句式整齐、文字秀美、读起来朗朗上口的文章,如《陋室铭》、《岳阳楼记》等可以让学生先熟读背诵课文,再对课文进行讲解分析。对于句式杂乱、不易识记的文章,如《口技》、《捕蛇者说》等可以先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待对全文讲解后,让学生在对课文内容及结构形式有较深理解的基础上,再要求学生背诵,这样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指导学生读背,应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如课本剧、情境对话、角色朗诵、连句成段、寻找成语、特殊句形会诊、诵读比赛、诵读测评等等。在教《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时,可以组织学生编排课本剧,并进行公演比赛,让学生共同参与,讨论评说,在读、编、排、演、评一连贯的过程中,深深体味文言文语言的简洁生动,故事情节的妙趣横生,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课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观看《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小电影,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读背的实效性。此外,还可举行朗读背诵比赛,并对读背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奖励,让学生在激烈竞争的气氛中去完成读背任务,并及时评价与矫正读背得失。课堂上,可采用齐读或分组朗读的形式进行测试;课外,可采用互测和自测等形式进行测试,把朗读与背诵变成生动活泼、别具一格的语文活动。以此激发学生读背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寓教于德、陶冶情操
“读”是文言文审美教学中最为关键的方法,它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逐字逐句的仔细阅读,整体感知作品;通过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熟悉和记忆;通过声情并茂的朗朗诵读,增强文言语感。让学生在诵读中把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思想美融为一体,体悟人物心理,把握文章脉络,汲取文章精髓,陶冶思想情操。
篇5
--观《冯志远》有感
八年级(4)班 蒋萌
爱的形式有许多种,爱父母、爱朋友、爱家乡、爱祖国……唯有这种朴实、深沉、不求任何回报的爱,让我久久的感动,看完电影《冯志远》我对师爱有了新的理 解。
永远穿着一双旧布鞋,永远穿着朴素的中山装,一个来自繁华的大都市的老师,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中默默无闻、奉献一生。直至双目失明,他依然站立在心爱的三尺讲台传授知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为人师者一份责任,更诠释了“师爱”的伟大与无私。与孩子们一起打沙枣时,他是幸福的;给孩子讲“鸿门宴”时,他是幸福的;看到每个孩子都坐在教室里学习,他是幸福的;朗诵《岳阳楼记》时,他是最幸福的……因为他知道教室里有无数渴求知识的孩子在注视着他。
他没有钱,也没有权,几平米的宿舍,一盏煤油灯陪伴他走过人生。夜深人静时,无数个灯光明亮的窗口传出家人快乐、和睦的笑声,而他却拿着放大镜精心的准备明天的课,批改学生的作业……看到他吃力的样子,我的眼睛湿润了。尤其是当他完全失明后,仍然固执地留下来,多么好的老师啊!你为什么那么“傻”呢?难道你不想你的家人吗?难道你就不知道回家去享受天伦之乐吗?我知道他爱这些孩子,爱这片土地,爱他的职业胜于爱他的生命。执教40多年,他的责任和爱心让多少孩子重返课堂,让这个贫穷落后的地方的孩子走向大学。
当他因病不得不离开这里时,他深情的说:“作为父亲,我愧对自己的儿子;作为丈夫,我愧对自己的妻子;作为老师,我愧对自己的学生……”不!我要说您是家人心中最伟大的父亲和丈夫,您也是我们所有人心中最尊敬的老师,您无愧于“教师”这个美丽的职业。
篇6
一、设计导语的原则
1.导语要接近学生的学习生活
比如,讲《金岳霖先生》时,可先让学生讨论喜欢什么样的老师,然后导入新课。符合学生认知程度的导入语,才能使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到里地思考问题。
2.导语要饱含深情
对于情感色彩比较浓的诗歌来说,导语更要有强烈的抒情作用,从而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诗歌中去。讲舒婷的《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时,我是这样设计的:七年级时我们学习了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歌。这首写于1938年的诗歌凝聚着诗人艾青对祖国最深沉的爱。上世纪70年代也有一位诗人充满激情地唱出了对祖国的热爱,将自己与祖国的命运相连,她就是舒婷。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她的代表作《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共同体会诗中强烈的爱国之情吧。
3.导语要精练
语文课堂中,精美巧妙的导语设计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全部情绪和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课文中来。于漪在《语文教学谈艺录》中所说:“要使学生真正在思想、品格、情操等方面受到陶冶,教师自己要‘进入角色’,披文以入情。”
二、导语设计的常见方法
1.情境导入法
利用幻灯、录音、录像等电教手段,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引入新课。例如教《长城的价值》,可用幻灯片打出长城图片的同时,伴放歌曲。学生看着雄伟壮丽、蜿蜒盘旋的长城,听着一曲《我的中国心》,在这种充满感染力的气氛中,不仅自豪、爱国之情顿生,也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在讲傅雷的《家书》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放音乐――李春波的《一封家书》:“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吗?现在工作很忙吧,身体好吗?我现在广州挺好的……其实我很想家……我买了一件毛衣给妈妈,别舍不得穿上吧,以前儿子不太听话,现在懂事他长大了。”歌声传达出离家在外的儿子对父母的思念,父亲对儿子的牵挂又是如何体现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傅雷的《家书》。这样精心设计的导语,无疑能激起学生情感的火花。
2.故事导入法
用故事导入新课,可以较快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在讲授王小波的《驴和人的新寓言》时,我先讲述了伊索寓言中《磨坊主和儿子与驴子》的故事。听了寓言故事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然后引出作家王小波也从这则寓言中读出了自己的思考,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
学生爱听故事,讲故事投其所好,会产生较好的效果。
3.激情导入法
在导入时,恰到好处地为学生提供一些文本中没有传达出来的信息。例如文章中涉及的一些内容,或是作者的身世背景等,这样能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介绍《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可突出他小时候家境贫寒,连纸笔都买不起,他就在母亲的教导下用树枝在沙盘上写字。经过刻苦努力,后来他成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家”之一。以此教育学生要克服困难,努力学习。
4.解题导入法
在导语里开门见山地对文题进行讲解,直接进行导入。有的题目表示文体,如周敦颐的《爱莲说》、柳宗元的《马说》,“说”就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又如,在讲授《岳阳楼记》时,可先简介岳阳楼(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然后举出以前学过的《桃花源记》《小石潭记》等,讲解“记”在古代是一种不定体,写法可分两类:一类是由景物之中自然生发出情理,而常以“卒章显志”的方式表现出来,本文即属这类;一类是寓情理于景物中,如《桃花源记》《小石潭记》等。
5.概括叙述法
概括叙述新课内容,可直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讲授塞万提斯的《大战风车》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堂吉诃德是西班牙拉・曼却地区的一个穷绅士。他五十来岁,身材瘦削,爱读骑士小说,满脑子尽是些魔术呀、比武呀、打仗呀、恋爱呀、痛苦呀等荒诞无稽的故事。于是,他想入非非,要去做个游侠骑士,他先后三次出门去打抱不平。有过种种遭遇,闹了不少笑话。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是如何大战风车的。通过这样的概括,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就大大提升了。
此外,阅读教学还可以用质疑、温故知新、猜谜语、读图、表演等方法开讲。教学要有法而无定法,课堂引言的设计应因文而异,因人而异,根据具体情况灵活使用,从而选择好课堂教学的突破口。
篇7
板书是一门艺术,但它并不是游离于教学之外的孤立艺术,它应该体现文章思路、教学思路、学生学习思路。课堂教学板书讲究精要与美观,这已成为语文教学的共识与追求;然而,板书的自然,却常常被忽略。成竹在胸,才能得心应手地画枝添叶,才能随时掌握火候,寻找契机,“书为心画”,语文课堂中及时自然地通过板书来推进教学进程,有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思考与解,为提高课堂效益服务。
一位教育名家说:“板书是反映课文内容的镜子,展示作品场面的屏幕;是教师教学引人入胜的导游图,学生学习中掌握真谛的显微镜;是开启学生思路的钥匙,进入知识宝库的大门;是每堂课的眼睛,读写结合的桥梁……”,这话虽是比喻,但却生动地揭示了语文板书的深刻价值。多少年来,板书地位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很少受到质疑,好的板书设计无疑能为学生同化和顺应新知提供便利。但笔者认为:语文板书的功能切不可过分夸大,课堂教学板书讲究精要与美观,这已成为语文教学的共识与追求;然而,板书的自然,却常常被忽略。
还清楚地记得一位语文老师讲《岳阳楼记》时的板书,随着“北通巫峡,南极潇湘……”,伴着抑扬顿挫的朗诵,长江、洞庭湖、湘江潇水,转眼画就,再点上几笔地名,板书得何等轻松自如!学生本来对岳阳楼、洞庭湖等,搞不清天南地北,板书上的简图一经构成,洞庭湖吞吐长江的气势,岳阳楼上迁客骚人的吟叹,一下子就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景象了。学生领悟毫不费力,且长久地记忆下来,这不能不归功于该老师板书的自然与恰到好处。
由此想到,板书确是一门艺术,但它并不是游离于教学之外的孤立艺术。它应该体现文章思路、教学思路、学生学习思路。因此即使是事先设计的十分周到的板书,也要在实践中根据具体的教学气氛随时加以必要的修正,这是驾驭课堂、驾驭教学进程的基本功之一;不合教学气氛的板书,犹如运动员雕塑,本身很美但因为与环境不协调,“标枪”前面是封闭空间,“ 铁饼”隐居在密林之中,雕塑的形象不免黯然失色,原有的美感便荡然无存。
板书设计本是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学习课文而采取的一种教学辅助手段,板书的形式内容并不是学生学习的终极目标。但我们不少教师在具体操作时,却常常使学生误以为这就是语文学习要达到的结果,因为板书设计常常表述了学习的主要任务,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并被教师所倚重。语文板书设计的内容,通常是从知识接受与掌握的角度来设计的。那些提纲挚领的结论性文字,只能使学生记住一个空洞的结论,而不能使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它不是要让阅读者欢跃地、投入地、感性地带着自己强烈的生命信息和主观愿望进人文本世界,而是为了得到一个结论。它解决的是知识或者工具的需要,而不是人的情感需要、审美需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换言之,新课程所要求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在传统的板书设计理念下,很难全面有效的达成。
我们在执教具体的课文时,可以先让学生感知、研读课文,然后小组内形成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提交教师,再由教师指定一名同学即时将问题打人电脑后显示问题,围绕问题全班进行探讨。这样,屏显的问题构成了课堂板书,较之传统的板书设计,它没有精巧性可言,它也没有为文章的学习作结论,但无疑它是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并获得实效的一种板书形式。在这里,教师没有越俎代庖,问题由学生自己提出来并以屏显的方式板书,学生也没有了将板书记录下来的紧张,因为在这里板书已摆脱了陈述性知识的简单再现,显示了对学习进程和方式的充分关注。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图示材料的出现与教师的指导语配合适当,即教师讲课与板书要配合好。这从主观上说要摆正板书与教学进程的关系,让板书很好的服务于教学进程;从客观上讲,板书的出现必须是情理之中的,是教学进程的自然体现。
篇8
中国的古典诗歌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阅读一些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想象。但是,不少同学感到古代诗歌的难读,这是时代的隔膜以及古今汉语、古今诗歌具有不同特点所造成的。但只要在阅读中遵循一定的步骤,采用正确的方法,还是可以打开古代诗歌宝库的大门的。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古代诗歌阅读中应注意的几点。
1. 默读吟诵,初步感受 那么,默读吟诵应注意些什么问题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准确的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内容,是朗诵的前提条件。只有理解作品,才能表现作品。但是要做到正确理解作品,就要对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家的身世处境作一些了解。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作者写的十分动情,一方面是因为作者早年有着辛酸悲苦的人生经历,与十二郎是在患难相依中走过来的。另一方面是由于韩愈垂暮之年的生命感与对家族的责任感等一系列感触所致。了解了这些,作品中的情绪自然会在每个读者心中升腾起来,缩短或消除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距离,然后朗读,则无不由衷感人。
其次,准确把握句子中的结构助词和语气词,是朗读具有韵味的重要手法。如《醉翁亭记》一文,用了很多“也”字,表达了一种平缓的语气,流露出作者自足的神情。文章也由于“也”字的频繁出现而变得散淡,文章由密集变得疏朗,这与作者的心里是一致的。
再次,注意把握好多重排比句之间的语气,既要上下畅通连贯,又要有轻重缓急的差异,不能板滞一律。如《谏太宗十思疏》最后的“十思”,一连十句,都是整齐的排比句,有关政治法律内容的,朗诵时宜于诚重老练,有关个人行为心理内容的则应语重心长,既不能棱角太过,成为严厉的指斥,也不能浅吟慢诵,成为自我欣赏,而应是告诫劝说,读者当细味精审。最后,还要注意有的文章非常讲求韵律,朗诵时应使听众感到回沓之美,悦耳动听。如《岳阳楼记》《秋声赋》等,在诵读中应特别注意其韵律美。
2. 细细品味,批文入情 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在粗读的基础上,既要对每字每句细加品味,(因为有些古诗词中的人名、地名与动植物的名称,往往联系着某种典故)又要把握作品中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如《行路难》的前四句写诗人在美酒佳肴面前的反常举止,感情的激烈变化。如果在平日,号称“醉仙”的李白,一定会豪饮而醉的。然而今天,他端起酒杯却又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放下了。他离开宴席,拔出宝剑,举目四顾,茫然不知所为。“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的表现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和感情的激荡变化。五六句形象的写出了世路的艰难险阻。但诗人并未消沉,从“拔剑四顾”始就要继续追求。“闲来”、“忽复”两句用典,写诗人在心绪茫然中忽然想到了吕尚、伊尹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从而增加了自信心。“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残酷的现实,使诗人再次感到了人生道路的艰难,自己该走的路在哪里?但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李白,最后还是高昂乐观的唱出了充满自信的最强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相信有一天自己定会“大鹏一日同风起”施展自己的宏伟抱负。
整首诗表现出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抑郁不平的感慨,更体现了诗人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即使写对世路的忧愁,也没有丝毫寒促的危苦之词。经过这一步的仔细体味,可以印证第一步初步的感受是否正确,对不当之处予以修正,使自己的理解就深了一步。
3. 领悟写法,加深理解 前面两步的工作做好了,就可以改变观点,从诗歌的写作技巧、布局运思方面进行分析。如《醉翁亭记》这篇散文在艺术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写景精炼传神。如写山间朝暮之变化与四季景物之变化,往往是抓住主要特征,短短几句话或寥寥几个字便勾勒出景物的主要精神气韵,使散文具有了诗情画意的美感。再者,文章在结构上也很精巧,如以主观感受之“乐”作为全文意脉贯穿始终。在写景和写人上注意其层次性,由大及小,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层层深入,层层相衔。如开头的由群山写到峰再写到泉,然后写到亭。第三段由游人之乐写到众宾之乐,再集中到太守之乐等。最后,文章语言平易流畅,创造性的运用乐二十一个“也”字,形成一种富有情韵的吟咏句调,风格十分独特。
篇9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6―00109―01
一、导读为先,引导预习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让学生多读,通读诵读,培养学生对文言词语、文言句式的敏锐的感受”。根据这一点我采取了引导学生预习、阅读,自己先初步明白文意的方法。在学生读课文之前,给予学生明确的提示,要求学生第一遍通读课文,勾出生字、词,借助注释或工具书明白它的音、形、义;第二遍阅读,疏通文章文意,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初步把握文章中心;第三遍阅读,将自己在理解中的难句找出来,准备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解决;再试着说明一下文章写作特点,最后准备把课文用故事形式讲出来。坚持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挖掘内涵,打动学生
古诗文中包涵着博大精深的思想,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而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大部分经过千百年洗涤的经典文章。诸葛亮《出师表》中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体现。宋代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教给我们的胸襟须像天空般旷达。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将进酒》中“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行路难》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都是充满了自信和对理想和未来的追求,也是激励我们不断努力的动力。老子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韩愈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更是我们学习的座右铭。
三、立足课堂,内外延伸
课堂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但只是把目光放在课堂教学上是不行的,我们还要把课堂的知识带到课外,做到内外的结合,找一些浅显的课外阅读的文言文语段,给学生适当讲解,既吸引兴趣又增加知识。只有在了解历史的基础上,才能对作品的文化内涵有足够认识。诗圣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石壕吏》、“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都深刻表现了当时的唐王朝由盛转衰中的战乱状况。而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等诗句,则与李白所处唐代鼎盛期是密不可分的。除了理解内容,另外,在了解历史的前提下再学古文,更能增添学生的兴趣。我们看《三国演义》了解了三国历史,那么对诸葛亮的《出师表》兴趣和理解不会更好吗?我们看《汉武帝》又怎会对“发愤著书”的司马迁“史家之绝唱”的《史记》不动情呢?因此在学古诗文时,教师把古诗文包含的历史背景尤其是历史故事讲讲,把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性格气质等等都做了解,不仅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诗文内容,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反复朗诵,内化感悟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何况古诗文大多文字优美,意境深远,韵味十足,越读越有感觉。学生由于初学,对诗文的理解和感受不一定很深,但是如果老师带领,熟读文章,细嚼慢咽,久而久之,学生定能感受到歌曲一样的魅力。如欧阳修《醉翁亭记》一文中,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在朗读中,那种景象不自觉会沉浸其中。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由阴晴圆缺”,白居易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等,句句琅琅上口,沁人心脾。真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言文教学 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198-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探索文言文的教学方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成为初中语文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注重预习,引导自学
预习、自学是教学过程的第一步,预习的好坏,自学的多少,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一是要提醒学生利用好课本注释、工具书,通读课文。阅读文言文时要借助注释,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文化常识及与课文有关的作者的经历,还要识记注释中字词的音形义,有时不懂的还要抄在笔记本上,以便课堂上来解决。同时还要指导学生购买一本文言文学习的工具书,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学生可能会误读中现代汉语中的“说(shuo)”,而不会读成“说(yue)”,还可以让学生参看一些文言文翻译书,反复理解字、词、句子的含义,然后通读全文,力争上课前能流利地朗读课文,粗知大意,将不理解的词句标识出来,上课时再认真听,这样让学生自己动口、动脑、动手,才能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教学质量。
二、注重导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文言文更是如此,许多学生一碰到文言文就有头痛的感觉,认为内容难懂,不易诵读,为此,笔者认为要注意设计好引入新课环节,引导好了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焕发出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兴趣的支配下,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就能水到渠成地引流下去,学生会积极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我在备课时就将深入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体系、重点、难点等,努力设置出符合学生口味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导入语,如教学《听潮》一文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当你漫步于春花秋月之下,流连于芳草碧水之间时,你是否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优美?而当你置身于惊涛骇浪之中,登临三山王岳之颠时,你是否感受到大自然的崇高壮美?然后,播放克莱德曼的两首钢琴曲为熟读配乐,这一导语的设计,一下子就吸引感染了学生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了对美好境界的向往,和一睹为快的欲望。
三、划分节奏,把握句意
古人写文章是没有句读的,故写出来的文章,不断句,古人云:句读之不知,学之不解,因此,学好文言文首先要学会断句,准确掌握句子中的停顿,这对理解文章名单、句意和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大有帮助。我们在读文言文时,要结合课文注释,结合文中已有的标点符号,基本弄懂句意文意,在此基础上细细体会一个长句中哪个词和哪个词该连在一起读,或不该连在一起读,才符合句意、文意,这样就能把握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当然,要读好,划好文言文句中的停顿,还要诵读大量的文言文作品,培养提高自己的语感,文言文阅读得越多,语感也就越强,其停顿也就容易把握,反过来,文言文又会变得好读,好记,好理解,笔者把文言文句子划分朗读节奏,编成口诀:节奏划分有诀窍,划一划二不划三,主谓动宾要停顿,动补之间照样分,遇上关联想一想,总领词后慢步走,古二今一要慎重,名词状语须打往,省略成分断没错,提示停顿理当然,专有名词分清楚,节奏划分顾全貌。
四、熟读成诵,积累知识
诵读、积累是文言文教学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两大板块,要想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就要将“读”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师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感悟,读中品味,读中鉴赏,在读中受到熏陶,对那些优秀篇章,名言佳句可反复诵读,体味。例如:教学《岳阳楼记》这样的名篇,就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骈句整齐,琅琅上口的特点,领略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怀以及他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宏大抱负。学文言文摘录积累尤其重要,要善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要求学生都准备一个笔记本,建立文言文知识库,还可以指导学生准备卡片,摘抄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词义差异,记录一些成语、警句,诗词曲中的名句,如果在摘录名言时,再做一些批注或点评会更好。
- 上一篇:小学二年级数学应用题
- 下一篇:简爱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