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分类范文

时间:2023-03-31 01:18: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古诗分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古诗分类

篇1

一、表达技巧类

[命题形式](I)针对具体的诗句分析表现手法,如:这两句诗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赏析某句在写法上的特点。(2)针对整首诗分析表现手法,如: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艺术技巧?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3)比较鉴赏,如:两首诗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不同?

例1(2008年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

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

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6分)

[解题指津]首先要明确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哪种角度作答,是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还是兼而有之。其次要准确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答案要点一);再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以及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答案要点二);最后解释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即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了怎样的旨趣(答案要点三)。

[参考答案]这首诗景中含情。(1分,要点一)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2分,要点二)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足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3分,要点三)

二、形象意境类

1,形象

[命题形式]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两首诗中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例2(2008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

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

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

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留连得,

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

[解题指津]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象、物象、景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形象组成的画面,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及蕴含的思想感情等。 “形象类”解题步骤:

①找到诗人描绘形象的有关诗句;

②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

③结合文章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 ④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参考答案]前一首诗中的木芙蓉开在小池的南边,不必像桃李一样,凭借东风才能开放,即便是在雨后霜前也一样开得鲜艳。作者颇有以木芙蓉喻己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之意。后一首诗中的木芙蓉冒看微寒,在秋天孤单地开放,虽然艰辛,但作者并没有把木芙蓉看作愁苦,写它仍向霜神致意,不惧寒冷侵袭,突出了木芙蓉在困境中的坚强。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2 意境

[命题形式]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诗歌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例3(2008年宁夏、海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试题。

题李世南画扇

蔡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

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

隔坞闻钟觉寺深。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低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

[解题指津]分析诗歌意境要抓住三方面的内容:一要描摹诗歌图景,要写到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二要概括意境特点,用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凄清,或雄浑壮丽,或沉郁忧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等等;三要根据这首诗情境氛围的特点剖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意境类”试题答案一般由三部分构成:

①什么图景;

②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③根据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分析诗人的理想、追求、品性等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本题作者笔下的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描述出一至二种景物的,给1分;三至四种景物的,给2分;五至六种景物的,给3分。答出画面呈现出什么样气氛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三、语言特色类

[命题形式](1)赏析生动传神的词语或“诗眼”: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2)赏析作品中的关键词语:某词是本诗的关键,它是怎样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3)比较词语或句子的优劣:这里本可以用某字,为什么用了另外一个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4)整体鉴赏诗词语言特色: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9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艺术。其中,前三种考查类型尤为常见。

例4(2008年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壬辰寒食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4分)

[解题指津]鉴赏作品的语言包括准确弹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暗示意义,还包括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感情、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语言赏析类试题解题步骤:

①解释该词语在诗句中的含义;

②展开联想把该词语放人诗句中描绘形象;

③结合表达技巧阐述该词语的表达效果,点出该词语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在这首诗中,“雪”隐喻白发(1分),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1分),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1分)。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1分)。

四、思想情感类

[命题形式](1)分析诗句所包含的情感:某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某诗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2)整体把握诗中的感情: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通过诗歌中的形象寄托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比较不同诗歌中作者的感情:两诗中均有某相同内容,但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

例5(2008年全国卷II)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

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

宿乌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5分)

[解题指津]评价思想内容,首先要知人论世、明察诗情,把握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其次要通过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进行全面、准确、深入、客观地分析、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努力忠实于原诗,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 “思想情感类”题目答题步骤:

①纵观全诗,抓住体现思想情感的关键词句;

②分析归纳诗歌的思想情感;

③结合诗句分析诗人是怎样表现思想情感的;

篇2

    1.轻微事故是指一次造成轻伤1至2人,或者财产损失机动车事故不足1000元,非机动车事故不足200元的事故。

    2.一般事故是指一次造成重伤1到2人,或者轻伤3人以上,或者财产损失不足3万元的事故。

    3.重大事故是指一次造成死亡1至2人,或者重伤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财产损失3万元以上不足6万元的事故。

篇3

关键词:学习分类教学论;古典诗歌教学目标;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5-0227-02

教学目标具有导学、导教、导测评的功能,是教学行为科学化的第一步,它制约着课堂活动方式,指导教学模式、方法的运用以及技术和媒体的选择,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从学习分类教学论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1]两个视角对高中古典诗歌的教学目标进行考察、梳理,予以定位,为教学过程和方法的设计提供理论前提。

一、古典诗歌教学目标设计的理论依据

(一)语文学习分类教学论

1.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区分了五种学习结果(即学校的教育目标):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不同学习结果(学习目标)的类型不同,学习的过程和有效学习的内部、外部的条件也不同,教学设计就要考虑不同的学习结果从而创设不同的学习条件[2]。

2.学习分类教学论的目标理论。曾有学者以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为指导,与我国中学语文教学的实情相结合,构建了一个学科教学论的新体系,根据目标引入任务分析理论指导教学设计,根据任务分析决定教学策略,形成了“学习分类与目标导向教学”理论[3]。在这个理论中目标处于最重要的地位,目标的探讨、设置是教学科学化的第一步。学习分类教学论视野下,作为学习结果的语文教学目标是怎样的呢?(1)语文内容知识。即陈述性知识,包括课文包含或编者欲借其例证的语言学、文章学、文艺学、修辞学、交际学等方面的知识[4]。(2)语文基本技能。运用字词句进行熟练听说读写,正确表达思想、进行交流的技能。这类技能的心理实质是一定的语文概念和一定的言语活动规则的自动化运用[5]。(3)语文高级技能。关于篇章结构理解和构思的技能,运用适宜的手段表达相应思想的读写策略,比较高的应用能力,一定的审美技能和探究技能;包括部分智慧技能和语文认知策略。(4)语文情感态度。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言语表达的内容和意义的态度,例如对文章所反映的思想倾向的态度,对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的态度;另一方面是对语文学习的态度,例如通过学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热爱祖国的古代诗词。

(二)《标准》三维目标的心理学意义

新课程改革要求,课程目标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厘定教学目标,与上述心理学的目标分类精神是契合的[1]。

知识与能力的心理学意义。广义的知识观认为“知识”就是陈述性知识,“能力”就是程序性知识。加涅的理论认为“知识”就是“言语信息”,“能力”就是“智慧技能”和“动作技能”,该理论解释了知识和能力的习得,有效地指导教学设计的实践。

过程与方法的心理学意义。“方法”的心理学意义是认知策略。过程的心理学意义是什么?现代心理学认为,没有“教”,“学”也能够发生。“教学是一项以帮助人们的学习为目的的事业”,“教学对学习的影响常常是有益的[5]。”所以,现代心理学的分类已经包含了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心理学意义。它们与加涅学习结果分类中的“态度”是一致的。

二、高中古典诗歌教学目标的分类

《标准》没有对古典诗歌教学的目标进行专门表述,我们可以从《必修・阅读与鉴赏》、《选修・诗歌与散文》中探求。

(一)知识――主要是古典诗歌的阅读鉴赏知识[6]

《标准》的课程目标部分是这样陈述的:

――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诗歌的……艺术特征。

――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这些是从诗歌内容知识和诗歌鉴赏知识的角度规定的,强调了教授诗歌阅读鉴赏的基本方法、诗歌文体知识(如诗词格律知识)。教学建议提出,“不必系统讲授”,包含了应该进行必要的语文知识教学的意思。

(二)基本技能

基本技能指基本的古典诗歌朗读技能和语感技能,是古典诗歌最基本的朗读规则的自动化运用[6],《标准》的表述如下。

――能用普通话流畅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

(三)高级技能

古典诗歌鉴赏高级技能是指按照诗歌鉴赏评价原理对作品进行评价,这些技能难以在短时间内获得,难以达到自动化。《标准》是这样规定的:

――学习古代优秀作品……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努力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

――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并给予恰当的评价,注意从不同角度发现作品意蕴。

篇4

关 键 词:生活垃圾 分类回收教育引导

中图分类号: R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之一,有利于促进自然 、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分析了中国城市生活垃圾源头分类现状,及难以展开是关键的制约因素。提出通过管理创新,搭建由政府、社区和居民共同参与的、层次分明的、分工明确的管理体系解决这个难题,从源头实现生活垃圾的分类。

一、 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现状

据统计,我国城市居民每人每日平均产生垃圾1.2kg 左右,自1978 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平均以每年8~10% 的速度增长,2009年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已达2.45亿吨,预计到2011 年将达到3.58 亿吨。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产量大,但垃圾处理严重滞后,垃圾问题已经是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由于经济、技术相对还比较落后,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仍将以填埋为主,但其比例会稳步下降。生活垃圾堆肥技术因其有良好的减量化和资源化效果,将会进一步得到重视,在垃圾处理中的比例也会逐步增加。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城市能源结构的优化,使得利用焚烧技术的因素不断增多,焚烧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前景将越来越广阔。

二、 城市生活垃圾难以分类回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政府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约束机制

对于垃圾分类回收,现阶段各级政府没起到应有的作用,目前还处于提倡、指导阶段,各级政府部门没有具体执行的规划,没有形成相关的法律条文,也没有具体的实施措施。我国曾于2003 年出台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标志》,把可回收类垃圾容器为蓝色,把有害类垃圾容器为红色,把其他类垃圾容器为灰色,同时也制定了相应的标志。但是在执行方面没有落实到个人生活中,对于广大居民来说,就现阶段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是填埋,那么生活垃圾分类与不分类两种行为的后果一致的条件下,通过自觉来实现源头分类是很不现实。

目前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在用法律、法规形成的环保机制来保证生活垃圾分类回收起到较好的效果。如日本在1970 年开始就相继制定了《废弃物处理法》、《再生资源使用促进法》、《关于促进容器包装分类收集及再商品化法律》及《推动建设资源再循环型社会基本法》等。日本国土少,自然资源缺乏,日本对环保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犹为得视,制定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有效约束国民的环境污染行为和提高国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以及各级的政府部门带头引导示范作用,起到较好的效果。在日本,垃圾分类已成为一种产业,各色各样的分类垃圾桶随处可见,垃圾分类观念意识早已深入人心。政府的作用还体现在提供垃圾分类回收的基础以及制定的长期性的监管机制,确保垃圾分类的各环节有序进行,逐步形成产业化。

2.环卫作业手段、垃圾处理方式落后,缺乏动力

虽然国家在2003年制定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标志》,各城市街道也设置了分类回收的垃圾箱,但是垃圾分类回收是一个过程,包括产生分类、收集、储存运输、处理等,需要各个环节的有效执行。在收集环节,环卫工人是主要执行者,他们的作业方式并没有改变,垃圾装运过程仍然是混装。各城市街道的垃圾临时堆放点,环节工人为提高效率,往往是将垃圾桶里的垃圾一并倒到垃圾车内求方便,在环卫工人的观念里,他们仍然认为现在的垃圾处理主要还是填埋,分不分类结果一样。而且现阶段各城市的垃圾处理方式仍以露天堆放和卫生填埋为主。如[图呢?加上图,文字就不用改了。]所示垃圾分类回收是多环节一体化过程,源头分类了,运输过程中发生混装就不能实现垃圾的分类回收。正因为处理方式在技术上落后,往往造成居民和环卫工人的观念相对落后。

3.垃圾分类相关知识宣传教育少,缺乏引导

现阶段我国各城市关于垃圾处理和垃圾分类方面的宣传和教育非常少。大多数居民对生活垃圾处理相关知识了解非常少。大部分居民不知道所在城市的垃圾处理方式。有的人听说过生活垃圾要分类;对于分类好处和分类的意义也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怎样分类才是正确的,了解的人非常少。

4.垃圾分类缺乏规范

现在大中城市居民的环保意识已经比较高了,但是缺乏把环保意识转化成环保行动的指导。主管部门对于居民如何进行垃圾分类没有明确的规定和指引,往往是口号叫得响,而实际行动没有落实。政府部门不起带头引导,缺乏规范,结果自然是大家随便扔。垃圾分类回收是一个过程,需要多方面多环节的有序配合,政府部门应起指引、监督,社区具体带头执行,落实到居民家庭日常生活行动上,编织一个政府、社区、居民的多层次执行有效机制。

5.居民自觉参与性差

现在各城市社区、街道均设有垃圾分类回收桶,但对于居民丢弃的垃圾是否进行分类,并且是否按规定投放没有必要的检查,缺乏监督。居民对摆放的那些分类垃圾桶知道是分类这么回事,便不知哪类垃圾对哪个桶,往往随手一扔,进哪是哪,反正垃圾进桶就行。这一是观念落后,缺乏教育,二是政府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制定相应的规范。

三. 需要政府做出相应努力

1、政府需要做出的努力包括与循环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完善与健全,以及与生活垃圾处理相关的政策的确立,政府可借助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先例,为发展垃圾资源利用产业化制定完整的法律体系,使得各个环节有法可依。以发展产业化为理念,制定包括宣传、文化教育在内的城市生活垃圾产业规划。

2.政府应该有确定的规划和清晰准确的削减目标

各地方政府应该有切实可行的规划和清晰的废弃物削减目标,这一点日本政府的做法是很可取的。无论是长期的垃圾削减目标,还是每年具体的削减数量,在日本每年公布的《环境白皮书》中都有准确可靠的数据。比如“一般废弃物排出量的推移”、“一般废弃物的最终处理场地的剩余容量和剩余年数的推移”、“一般废弃物的循环率的推移”、“不法投弃件数 及数量的推移”、“容器包装占一般废弃物总量的比率”、“一般废弃物的构成”等信息。环境保护部门的努力工作及对这些信息的公布, 不仅可以使研究者能及时准确地获取可靠的资料,同时也便于民众能了解到这方面的信息, 有助于提高民众的环境意识。

3.社区抓落实推广需常抓不懈

作为基层直接推动者,一方面要普及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并鼓励推广落实到户,并让居民自主监督检查或评比,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整改,做到常抓不懈。

居民齐参与共监督

每个人都是垃圾分类的具体执行者,应主动了解这方面的知识,维护自身和周边环境,并对政府的推广提出建议和意见。

参考文献:

[1][这个标号没有文中标注!

这个须在文中标注,在我修改过,可能有些语句改了,根据引用的文献改回来!] 范留柱,《国内外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资源利用,2007.7,26-28页

篇5

关键词:雷击变电站放电避雷针接地

大气中出现云块后,云块中快速流动的雾状水颗粒通过互相摩擦会感应出静电,形成带电云层。带电云层之间以及带电云层与地面之间通过摩擦也会产生静电。当他们之间的电位差、距离等达到相应的数值,就会发生放电现象,也就是我们这么文章将要探讨的雷电现象。雷电的形式包括线状、片状和球状三种。雷电电流幅值可达数十至数百kA,但是持续时间极短,只有十到一百毫秒,但是其破坏性极大。线状雷电是变电站发生的雷击事故的主要形式,由于变电站对雷击的防护措施还不健全,一旦发生雷击事故,造成的危害后果就难以挽救。

1 雷击效应及其危害

雷击发生之后,数十至数百kA的雷电电流瞬间侵入大地,静电感应过电压因为地面上的导体和输电线路以及变配电设备与金属管线无法迅速流散感应到的电荷而高达数百千伏。

雷击第一次放电后,后续放电会沿着首次放电的通道以三到四次的频率出现,有时可高达二十余次。之所以这样是由于大气云块以阶跃式方式向大地放电,先驱放电于主放电之前出现。因此,雷击电流幅值极高陡度极大,并且形成系列性的闪电雷电流脉冲,附近金属导体感应到的电磁感应过电压在强大瞬变脉冲磁场的影响下瞬间很高。

导体的热稳定由于高达数百迁安的雷电电流持续时间过长会被破坏,机械强度也会降低。并且静电感应过电压和电磁感应过电压都会造成输电设备绝缘闪络,损坏电气设备的绝缘功能。这些都是诱发二次事故的原因。另外,瞬变脉冲电磁场还会干扰电子和通讯系统,引发微机保护误动和电力调度通信中断事件。

2 变电站雷电防护措施

安装架空地线、避雷器和避雷针是变电站防护雷击的三种主要办法。在架空输电线的上部架设架空地线,并做好接地,是有效防止架空输电线遭受雷击的手段之一。35kV以上的架空输电线都必须架设的架空地线,防止雷击事件发生。避雷器可以吸收雷击后产生的静电感应过电压和电磁感应过电压,安装在变电站的进出线和各段子母线上,可以减少雷击后二次事故的发生。避雷针是有效防护直接雷击的手段,在户外变电站上均应安装避雷针预防直接雷击。在安装之前,必须调研变电站的占地面积、地形地貌以及周围建筑物的高度和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通过雷电防护设计来计算避雷针的安装数量和位置。户外变电站的避雷针一般都安装在专用铁塔上,避雷针针长为1~2m,采用圆钢时直径应大于20mm。现在市场上出现了许多非常规避雷针,目前还没有通过实践证明其效果和经济性优于常规避雷针,我国及IEC国际防雷标准都没有推荐使用。这一点在雷电防护设计中认真考虑,在变电站雷电防护中更应该引起注意。

避雷针不仅是最有效的防雷击手段,也是最广为人知的防雷手段。早在1752年,富兰克林就通过风筝实验提出避雷针的预想。在此之后,经过长期的实践考验,避雷针得到了很好的应用。避雷针的原理很简单,即有带电云块出现在避雷针上空时,地面上因大气中出现带电云块而感应到的电荷积累到避雷针上,由此形成尖端放电。此时,避雷针是保护范围的最高点,其他物体受避雷针保护则不会受到直接电击。只要设计合理,静电感应过电压和电磁感应过电就会在安全范围以内。由此可以看出,避雷针实际上是通过自身尖端放电引发直接雷击,牺牲自己来达到保护周边物体的目的。所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人要把避雷针更名为引雷针了。但是避雷针的名字已经成为既定事实,并且已成为习惯,改变也有一定问题,只要知道避雷针通过把直接雷击引向自己来保护其保护范围内的物体避免遭受直接雷击就可以了。

3 变电站雷电防护接地

雷电防护接地是指为防止雷击事故,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将直接雷击后产生的数十至数百kA的电流通过引下线接入大地。只有能够在发生直接雷击后,防止产生的静电感应过电压与电磁感应过电压引起危害,才能算是合格的接地。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接地电阻值设计规范规定为不大于10Ω。接地电阻值越小,直接雷击诱发的静电感应过电压和电磁感应过电压危害越小。比如,雷电电流幅值和接地电阻值分别为60Ω和30Ω时,对地面的电压可达1800kV;当接地电阻值变为10Ω时,对地面的电压则只有600kV。前者产生的跨步电压比后者多了三分之二。由此可见,接地措施的重要性。为了防止雷击的威化扩大,必须做好接地措施并改善不合理的设计,所以变电站的雷电防护接地设计一定要和相关设计规范的要求保持一致。

根据相关机构的统计数据表明,为有效防护变电站雷击发生,可以采取两种有效的方式,一是等电位连接,二是联合接地。等电位联结是指将变电站内的所有非带电的金属导电物体全部连接起来后引向接地体。联合接地则是指变配电站统一采用一个接地体,接地电阻值按照不同接地系统的最小要求进行设计。依照国际惯例,变电站接地电阻值电气设计规范规定为4Ω,这样可以有效减少雷击伤害。

目前,变电站统一采用一个接地体,雷电防护接地不再单独设计接地体,看起来好象很可怕,实际上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假如雷电电流幅值为50千安,采用联合接地后,接地电阻值为4Ω,对地面的电压为200kV。此时通过等电位联结,变电站内的所有非带电的金属导电物体对地电位全部同时升高200kV,各种电源的中性点也接在同一个接地体上,对地电位也同时升高200kV。彼此之间仍然保持原来的电位差。没有产生新的电位差,就不会产生静电感应过电压与电磁感应过电压。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采用一个接地体,可以平衡各个位置的电压,遏制新的电位差的形成,从而就遏制了静电感应过电压和电磁感应过电压的形成,最终有效防止了雷击事故损害的出现。

4 变电站雷击事故分析

河北省保定市安新县供电局现有的10座35kV变电站,两座110 kV变电站,均为户外变电站。雷电防护措施主要采用避雷针与避雷器,户外照明采用探照灯。2000年7月西地35kV变电站一只避雷针遭受直接雷击,变电站内所有变配电站综合自动化(微机保护)装置电源板全部被损坏。变电站处于无保护运行。这是安新县供电局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自然灾害造成的重大事故。

经过调查分析后发现,探照灯除安装在附近建筑物上以外,其他都安装在避雷针铁塔上。安装在避雷针铁塔上的户外照明探照灯的电源容易引起户内交流电源屏。避雷针在遭受直接雷击后,强大的雷电电流在探照灯的电源电缆上引起非常高的电磁感应过电压。电磁感应过电压由探照灯的电源电缆进入户内交流电源屏,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微机保护)装置电源也引入此户内交流电源屏,从而造成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微机保护)装置电源置电源板全部被损坏的严重事故。

篇6

[关键词]雷卡6113;临界点故障;隐性故障;T损坏率

1、前 言

无线基站故障大致分为两种:显性故障和隐性故障。网络中的设备故障有些会触发相关告警,称为显性故障;而另外部分设备故障会影响网络正常运行,但却不会直接触发告警,即在爱立信OSS侧没有对应的fault code出现,这类故障称之为隐性故障。基站隐性故障又可分为:普通隐性故障和临界点故障。基站临界点故障,其后果比普通的隐性故障严重,接近于显性故障,因此更加值得探讨。

雷卡作为世界上唯一具备通过A-bis接口来控制基站从而进行基站收发信机测试功能的基站综合测试仪表,其主要作用是为基站收发信机进行全面详细的检测,达到排除基站隐性故障的目的。雷卡主要的功能测试项为发射测试(Transmitter Tests)和接收测试(RecelverTests),对于临界点故障也能显示出其强大的检测能力,通过其性能上的差异查找出故障硬件。

2、临界点故障的雷卡测试

通过前期的摸索、验证,得出临界点故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种情况(以下案例为2010年对深圳移动所属基站进行雷卡测试得到):

2.1基站运行正常,但雷卡测试结果无数据或数据异常

在日常的基站健康检查中,测试时发现某些载波能够模拟开启,但是在进行功能测试时,却不能导出正常数据或者是无数据。测试的有问题的载波或合路器,在测试完后一般体现为两种情况:

(1)测试时无数据,测试完后,载波可以正常开启

问题描述:东园M1小区TRU-4载波测试数据异常。发射测试数据结果截图见图1,其它测试情况不一一截图:

处理情况:由于该载波测试无数据,故对该槽位载波进行更换,更换载波后复测通过,见图2,其它项目测试情况不再截图。

结果:通过该小区处理前后的指标对比(表1),可以看出ICMBAND得到提升,T话务量提升较多。T损坏率得到解决。可见,正是该载波的问题导致了话务量偏低、T损偏大的情况。

结论:从该案例可以看出,该小区载波故障表面性体现不强,但通过雷卡检测,可发现其检测结果与普通的检测结果不同(普通检测结果都会显示出其测试的实际数据)。从处理后的结果看,T损坏率、T话务量得到很大的提高,可见其故障累积已达到不可再用的状况,接近于显性故障所造成的影响,属于临界点故障。

(2)测试结果异常,测试完后,载波可以正常开启

测试情况:福星M3小区TRU-O载波测试异常。

处理情况:由于该载波发射测试异常,发-射功率为-2dBm,可见其存在隐患,更换载波后复测通过。

结果:通过处理前后指标的对比(表2),可以看出T损坏率情况得到了解决,T话务量增加,其它指标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可见测试的载波有问题是导致话务指标异常的原因。

结论:从该案例的测试结果看,该载波故障已严重影响用户的使用情况,根据故障影响后果其属于临界点故障。

综上所述,对于临界点故障,可通过雷卡检测出其性能的异常性而使故障消灭于萌芽状态。

2.2基站表面运行正常,软操作后小区或者某些载波无法开启

在日常的测试中,还会出现闭站测试后小区无法开启的情况,此类情况一般体现为雷卡测试无数据、DXU出现F&C反复现象。

问题描述:市民东M1小区载波测试无数据。同样,其它载波也测试无数据。

处理情况:由于该载波测试无数据,且还原后载波无法开启,通过OMT监控机柜时有“CF 2A 14”故障代码,表明该小区某个CDU出现故障。由于该小区采用CDU_D型号合路器,且所有载波无测试数据,故针对该机架的CU/FUD/DU进行检查。经排查,发现该机架第1个CU存在故障,导致载波无法正常开启。通过更换相应CU,雷卡复测后通过,小区能够正常开启。同样,其它测试项也正常。

结果:通过处理前后的指标对比(表3),可以看出主要指标都得到了提升,特别是T损坏率情况得到解决,T话务量得到提升。

结论:从该案例情况看,此小区故障比较明显,但是难于定位具体坏件,通过雷卡的测试能有效地加以解决,缩短了故障处理时长。

篇7

影视类专业的学习需要一定的软件(师资、就业、与电影圈的关系等)和硬件(资金、教学设备等)条件,所以开办电影学专业的高校主要集中在大城市。以北京为例。招收电影学的高校就有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和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的影视从业者达20多万人,占全国的10%以上。所以学影视最好选择到北京、上海等城市。当然这些地方的报考难度也比较大。

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推荐几所实力强劲,非传统老牌的影视类新生代特色院校,希望大家能够在选学校的时候结合自身情况,多元化选择方案。

浙江传媒学院

推荐指数:

校园综合印象:

聚焦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动画、戏剧影视文学上榜理由:浙江传媒学院是中国十大影学院之一。学校拥有两个校区,分别坐落于素有“人间天堂”美誉的杭州和江南名城桐乡。业界素有“北有北广,南有浙广”的说法。“浙传”在播音主持方面非常突出,比中传好考不少,尤其是文化课。

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

推荐指数:

校园综合印象:

聚焦专业:戏剧影视表演、播音与主持艺术、艺术学概论、戏剧与影视学

上榜理由: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是我国继北京电影学院之后的第二所电影学院。它是综合类大学的二级学院,教师大多毕业于“中戏”“北电。等业内传统院校,他们熟悉影视行业,重视学生素质。在当前院校盲目扩招风盛行之下,美视电影学院每年招生都不多,教学质量是有保证的。

南京艺术学院

推荐指数:

校园合印象:

聚焦专业:动画、艺术设计、绘画、音乐学、表演

上榜理由:位于南京的“南艺”是中国独立建制创办最早并延续至今办学实力最雄厚的高等艺术学府,中国六大艺术学院之一。它的美术音乐院系影响力较大,甚至有传言学校要改称“中国艺术大学”;影视学院的专业比较全,对于考。“北电”“中戏”不太顺利又想在影视领域发展的学生可以退而求其次,“中戏”“北电”有的专业,“南艺”也有。

山东艺术学院

推荐指数:

校园综合印象:

聚焦专业: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

上榜理由:山东艺术学院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济南,是山东省唯――所综合性高等艺术学府。虽然在全国的名气不如“北电”“中戏”“上戏”等学校,但是它在山东呼声还是很高的,生源也还不错。以彭丽嫒、倪萍、陈瑾、刘曦林、王沂东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毕业生在各自的艺术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推荐指数:

校园印象:

聚焦专业: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坐落于古都南京江宁大学城内,倚卧风景秀丽的国家地质公园――方山风景区南麓,临近上秦淮湿地生态公园,校园大气而美丽,求学于此如身在中世纪欧洲宫廷。“南广”是中国传媒大学与华夏视听影视集团等社会资本合作的新生代高校,也是江苏省唯――所传媒艺术类本科独立学院。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推荐指数:

校园综合印象:

篇8

【关键词】古建筑;防雷工程;设计施工

引言

古建筑物指古人遗留下来的具有较长历史年代的寺、庙、殿、楼阁、塔等建筑,是我国古人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结晶,也是人类文化遗产的瑰宝,不仅具有很大的观赏价值,同时还是深入研究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的宝贵历史资料。古建筑文物是不可再生珍贵资源,保护和传承先人留存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每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些股建筑物多为木结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经受着风霜雨露、水火雷电等自然灾害的侵袭和考验,极易造成损伤、残坏或坍塌,尤其是一旦受到雷电危害,后果不堪设想。

曲阜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境内北、东、南三面环山,分布着百余座山头,中西部为泗河、沂河冲积平原,地处鲁中南山地丘陵区向华北平原过渡地带,构成了东北高、西南低的基本地势,海拔落差较大,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受特殊的地形地貌及气候影响,曲阜市雷电灾害频发,每年的6~8月是雷暴多发期,具有强大的破坏性和危害性。本文以古建筑为对象,分析了当地古建筑防雷设计及施工,以期做好当地古建筑防雷工作。

1.古建筑物易遭雷击原因

很多古建筑位于高山上,所处位置地势较高,且突出,很容易遭受雷击,而且,大多古建筑周围有高大的古树,这也极易引雷祸及古建筑;古建筑通常为木质结构,木材经过长年的腐蚀,变得十分干燥,潮湿的雨季,木材电阻率变小,积蓄大量静电,遇到雷暴天气容易引来雷电流,再加上近年来,为维护古建筑,不少古建筑加装了大量消防、安防等电子设备用于防火防盗需要,这些弱电子设备及大量电源、信号金属线路一旦被雷暴击中,雷电流产生的雷电电磁脉冲即会沿着金属线路入侵破坏建筑物及设备,引发火灾。

古建筑防雷通常包括直接雷、雷电电磁脉冲和球型雷的防护,其中直击雷和球型雷对古建筑危害较大。根据雷击灾害事故统计资料和实验研究可知,雷击地点与建筑物遭受雷击的部位具有一定的规律,受建筑物形状、结构、性质及内部设备等影响雷击的选择不同,这是由于雷电发展至距离地面不远的空中时,地面电场增强,高大建筑物尖顶及其边缘上电场强度达到最强,成为引雷点,高大的建筑物引雷上身。古建筑檐角、屋顶多设计有屋角兽头、丰宝铜顶等,这些房脊、梁柱和尖顶、边缘部位也是极易遭受雷击的位置。

2.古建筑物防雷设计

2.1 直接雷防护

古建筑要重点做好直接雷防护措施,针对古建筑群木质结构及檐角、屋顶多兽头、檐铃等特殊结构,装设避雷短针或避雷带进行防护,为避免影响和破坏建筑物外观,一般不设计独立避雷针和避雷塔的使用,避雷带敷设时应尽量不破坏到古建筑原貌。

2.2接地系统设计

接地系统是整个防雷装置设计中重要的一部分,按照古建筑位置、结构及性质等,可将古建筑两侧、阴面等没有景观点和休息厅且游人较少的偏僻处作为接地位置,以垂直接地极为主,增大接地深度,防止对古建筑内部地表的破坏,而且接地引下线要在地面设置一定的高度内的保护措施,避免对游人造成威胁或被游人破坏等;古建筑内弱电设备接地系统和避雷带等直击雷接地系统之间要保持5m以上的间隔距离,反之就要在地下采用等电位连接措施。

2.3 电气和电子系统防雷设计

由于防火防盗,古建筑内部和周围通常会安装大量的监控、门禁、红外、火灾报警系统、通信系统和网络系统等电子系统,这些系统设备大多采为弱电设备,耐过电压能力较低,且报警装置、出入口红外探测设备、摄像头等装置均安装在室外,如果被雷暴击中,产生的电磁脉冲入侵将会破坏这些系统设备,造成电力、通信等系统瘫痪,因此要做好古建筑的电子设备系统防雷保护设计。

①电源系统防雷设计。古建筑群低压配电柜总电源输出端要装设大通流能量的电涌保护器作电源系统的初级防护,然后再各个建筑分单元配电箱安设II级电涌保护器进行防护。建筑物周围报警装置、门禁、出入口红外探测装备、摄像头、计算机终端处等电源引入端分别装设电源终端保护电涌保护器。

②监控系统防雷保护设计。摄像头安装在室外,雷雨天气如防护不当遭受雷击的概率较大,应作重点防护。首先要将室外摄像头装设在建筑物防雷分区的LPZOB区内,使摄像头处于防雷保护范围中;要在摄像头视频线和电源线两端装设电涌保护器,并作屏蔽,如果是带云台的摄像头应针对云台控制信号线两端做好防雷设计。

③消防、安防系统防雷保护设计。信号线路从远端引入室内,遭受雷击后会将雷电流引入室内进而破坏室内设备、威胁室内人员安全等,因此还要加强安防、消防、通信线路防雷与过电压保护,保障各种信号新路畅通。首先要在古建筑群信号线路总进线端出安设初级防雷保护,然后分别在各路报警主机处加装相应的电涌保护器,上传总线及监控室主机接口处应分别装设通信线路电涌保护器,各火灾报警器主机处分别装设火灾白景琦主机专用复合电涌保护器,在计算机管理网络系统、红外探测系统、对讲系统等弱电设备处电源、信号线路分别安装相应的过电压保护装置,做好监控室主机、火灾报警器主机等电子信息系统的防雷保护。

3.古建筑防雷装置施工技术要点分析

3.1 等电位连接

古建筑上所有的金属宝顶、宝盒、铜饰等金属物体都要和防雷装置进行等电位连接。对于安装有防鸟铁丝网的古建筑屋檐、所有金属管线屏蔽层和设备的金属外壳等设施均要作等电位连接。监控、消防等控制机房应根据定系系统工作频率分别采取S型结构或M型结构作等电位连接。

3.2 屏蔽

对进入古建筑的供电线路、信号线路等不能架空入室,应在进入室内前采用套管屏蔽埋地或埋地电缆引入室内,并与古建筑防雷装置作相应连接。

3.3 综合布线

古建筑内综合布线系统施工应按照国家标准《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50312-2007规定要求进行,统一设计并施工线路走向和相互间间隔距离,保持室内各种线路的合理布设。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线路均应套管或采用金属外皮的电缆,最后全部进行可靠接地。

4.结语

古建筑属于世界人类文化珍贵遗产,在进行防雷设计施工时,要全面了解分析古建筑所处地域的自然环境、雷电规律、结构特性等,统筹规划,认真仔细进行设计和施工,尽量不损坏建筑物及区域地表原貌,切忌追求豪华,破坏建筑物原貌;同时要在充分满足防雷需求前提下,因地制宜,选用性价比较高的防雷产品,节省投资,降低成本,建立完善的防雷保护体系。日常还要加强防雷装置维护检测,做好定期检查和临时检查,确保古建筑防雷装置发挥可靠、安全、有效的防雷保护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翠翠,李军,许梦宇. 济宁市雷暴气候特征分析[J]. 现代农业科技,2012(10).

[2]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0 57-94(2000版).

篇9

近年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中小学校的人身伤害事故时有发生,要求学校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案件也越来越多,受害者家长提出的索赔数额少则几万元,多则几十万元。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一方面使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权甚至生命权遭受侵害;另一方面,伤害事故发生后,家长提出的巨额索赔要求,又使学校面临巨大的压力。现在的问题是学生伤害事故发生后,学校应不应该承担赔偿责任?应承担多少赔偿责任?本文在对学生伤害事故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的伤害事故,结合2002年9月1日实施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具体分析学校在学生伤害事故中的责任认定。

学生伤害事故是指未成年学生在校期间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其中“在校”既是一个空间概念,又是一个时间概念。

从学生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看,可分为:

1、因学校的教育、教学及生活设施存在安全隐患造成的伤害事故;

2、因学生之间的嬉戏、玩耍造成的伤害事故;

3、因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造成的伤害事故;

4、因突发性疾病、严重疾病及猝死而引发的人身伤害事故;

5、因意外事件造成的人身伤害事故;

6、因学生自杀引发的伤害事故;

7、校外人员在校内进行违法犯罪活动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

8、在校外发生的伤害事故。

下面根据各类伤害事故中的具体情形,具体分析学校在学生伤害事故中的责任认定。

一、学校的教学及生活设施存在安全隐患造成的伤害事故

学校的教学、生活设施包括学校的楼房、墙体、运动器械、实验器材、道路、场地、电力、消防设备设施等。学校的教学、生活设施质量不合格,存在安全隐患,极易引发人身伤害事故。例如,2003年1月21日下午,四川德阳市旌阳区德新镇玉村小学发生校舍垮塌事件,在教室内玩耍的小学生被垮塌下来的房顶砸伤,1名学生当场死亡,另有18人受伤。

根据《办法》第四条规定:“学校的举办者应当提供符合安全标准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和生活设施。”给学生提供安全的学习、生活场所,并且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进行经常性地维护和管理是学校的职责和义务。如果因为学校的教育教学、生活设施质量不合格,不符合安全标准或者设备设施陈旧、年久失修、未及时修复或拆除等原因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办法》第九条第一款规定:“学校的校舍、场地、其他公共设施,以及学校提供给学生使用的学具,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设备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或者有明显不安全因素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同时,《办法》第十一条规定:“学校安排学生参加活动,因提供场地、设备、交通工具、食品及其他消费与服务的经营者,或者学校以外的活动组织者的过错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有过错的当事人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根据这一规定,如果学校因教育教学、生活设施质量不合格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承担赔偿责任后,学校可向建筑施工者、设备的生产或销售者进行追偿。

学校的教学、生活设施虽然给学生造成了人身伤害,但学校的教学、生活设施符合安全要求,不存在安全隐患,并且学校在管理上并无不当的,学校不承担赔偿责任。例如,周某是某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一天下午放学后,他躲藏在学校洗手间里,随后就到学校操场擅自爬到单杠上,不慎摔下,造成脾脏破裂,动手术切除了脾脏,花去各项医疗费用二万多元。经伤残鉴定,确定为六级伤残。后经检查,学校的单杠质量合格,不存在事故隐患。法院审理认为,周某放学后滞留校园,擅自玩有危险性的体育活动器械,学校提供的体育活动器械没有质量问题,活动场地也不存在事故隐患,学校在管理上没有不当之处,对此,其本人应承担全部责任。《办法》第十三条第三款规定:“在放学后、节假日或假期等学校工作时间以外,学生自行滞留学校或者自行到校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学校行为并无不当的,不承担事故责任。”

二、学生之间互相嬉戏、玩耍造成的人身伤害事故

这类事故在学生伤害事故中占有极大的比重。从事故发生的时间看,又可分为在上课期间发生的和课余时间发生的。如果学生在上课期间因互相打闹而受伤,学校和教师应承担一定的责任。因为在上课期间,教师应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学生在上课时相互打闹,导致一方受伤害,致害人要负主要责任,但教师管理不严,也是事故原因之一,同样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例如,徐某与蔡某是浙江温州市双屿镇双岙小学同班同学,1998年12月17日下午第2节课上,徐某与蔡某互做小动作,正在上课的校长潘某未予制止;蔡某不慎,戳到了徐某的眼睛,潘某在询问情况后仅要求双方遵守课堂纪律,却不去了解徐某受伤的情况。课后,在该校代课的徐某母亲将徐某送医院治疗。经鉴定,徐某右眼穿孔伤,视力下降为0.3,属10级伤残。法院认为学校在课堂管理上存在明显过错,并且未及时采取适当的救治措施,遂判决学校承担30%(即16930元)的损害责任。根据《办法》第九条第十款规定:“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在负有组织、管理未成年学生的职责期间,发现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但未进行必要的管理、告诫或者制止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而如果学生在课余时间互相嬉戏、打闹造成的伤害事故,学校是否要承担责任,则要看学校在这一事故中是否存在管理上的不当等过错。如果学校在管理上存在过错,则要为伤害事故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办法》第九条第二款规定:“学校的安全保卫,消防、设施设备管理等安全管理制度有明显疏漏,或者管理混乱,存在重大安全隐患,而未及时采取措施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因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造成的人身伤害事故

例如,辽宁省黑山县西关小学体育教师董某在上体育课时,学生李某没有听到老师口令,体育教师董某踢了学生李某,并打他耳光,造成该学生海绵体挫伤。为治病,该生到沈阳、北京几次手术,为此体育教师董某因涉嫌伤害罪被逮捕。

教师或学校的其他工作人员在教学或管理过程中,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造成的人身伤害责任,应由学校负责赔偿。因为学校的职责和任务是由教师和管理人员去履行和实现的。教师或管理人员在从事教学活动或管理活动中,他们所代表的是学校而不是自己,他们的行为也是职务行为而不是个人行为。因职务行为给他人造成的损害,民事赔偿责任应由职务行为人所在的单位承担。体罚显然是一种违法的职务行为,因教师体罚造成的人身伤害,应由体罚人所在的机构(学校或幼儿园)承担。

根据《办法》第九条规定,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或者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违反工作要求、操作规程、职业道德或者其他有关规定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或其他工作人员可以不承担任何责任。学校在承担赔偿责任后可根据教师或其他学校工作人员的过错程度、经济状况,向体罚行为人进行追偿,责令他承担部分或全部的损失。同时,学校还可根据《教师法》的有关规定,对体罚行为人给予行政处分或解聘,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还应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而如果教师或者其他学校工作人员在教学或管理工作以外与学生发生了冲突,直接实施侵害行为,造成学生人身伤害,此时,教师或其他学校工作人员的行为是个人行为而不是职务行为,由教师或其他工作人员的个人行为造成的伤害事故,应按照民法中的过错责任原则,由实施侵害的行为人承担责任,学校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

《办法》第十四条规定:“因学校教师或其他工作人员与其职务无关的个人行为,或者因学生、教师及其他人故意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造成学生人身损害的,由致害人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四、因突发性疾病、严重疾病引发的人身伤害事故

此类案件的发生是由于学生自身的健康原因造成的,往往是因学生有特异体质、特定疾病或者异常心理状态等健康方面的特殊情况,学校不知道或者难于知道。一般情况下,对这类事故,学校不承担责任。但是,也有两种特殊情况。根据《办法》第九条第七、八款规定:“学生有特异体质或者特定疾病,不宜参加某种教育教学活动,学校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但未予以必要的注重的。”“学生在校期间突发疾病或者受到伤害,学校发现,但未根据实际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导致不良后果加重的”在这两种特殊情况下,引发的人身伤害事故,学校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办法》第十条第三、四款规定:“学生或者其监护人知道学生有特异体质,或者患有特定疾病,但未告知学校的”;“未成年学生的身体状况、行为、情绪等有异常情况,监护人知道或者已被学校告知,但未履行相应监护职责”,造成学生伤害事故,学生或者未成年学生监护人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对于这类事故,实践中面临最大问题是如何确定学校“知道”、“应当知道”以及“不知道”。如果学生有特异体质或者特定疾病,学生或者其监护人已经告知学校的,应当视为学校“知道”。而如果学生的身体状况、行为、情绪等已经表现出异常情况,但并未引起学校必要注意的,应视为学校“应当知道”。

另外,无论学校知道不知道,应不应该承担责任,对于学生在校出现的突发性疾病、严重疾病、学校都负有及时救治的责任,应及时采取救治措施。如果事故发生后,学校没有及时采取救治措施,使不良后果加重的,学校也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

五、因意外事件造成的人身伤害事故

例如,某山村小学某日放学后,几名学生在回家的路上,在通过一条小溪时,突遇山洪暴发,5名学生被冲走。这起事故带有突发性,学校无法律责任。

意外事件,主要是指“不可抗力”造成的学生人身伤害事故。根据《民法通则》第153条的规定:“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且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如:地震、洪水、泥石流、山体塌方、台风、海啸、冰雹等自然灾害引发的学生伤害事故,也包括其他不含人为因素的意外事件。意外事件一般具有外来、突然、偶然三个特点。所谓外来是当事人以外的因素引起的;所谓突然,是指事故突然发生,事故原因与伤害结果之间具有直接瞬间的关系;所谓偶然,是指不能预见的偶然发生的事故。偶然有三种形态:一是事故的发生是偶然的,二是事故的结果是偶然的,三是原因与结果均是偶然的。如果造成的后果,当事人可以预料,完全可以防止,则不能称为偶然事故。意外事故是无法预见、无法克服和不可避免的,教师对事件的发生无任何过错,学校不负任何责任。但如果事故发生之后,学校没有在现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取救险措施,延误了抢救和治疗,造成伤害者伤情加重,就应负一定的责任,这是一种事后责任。

《办法》第十二条第一、二款规定:“因地震、雷击、台风、洪水等不可抗的自然因素造成的伤害事故;”“来自学校外部的突发性、偶发害造成的伤害事故,”学校已履行了相应职责,行为并无不当的,无法律责任。意外事件虽然是无法预见、无法克服,不可避免的,但也是规律可循的,因此,可以通过加强灾情科学预报、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等,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事故损害程度甚至防范事故的发生。

六、因学生自杀、自残引发的学生伤害事故

自杀按心理因素可分为情绪性自杀和理智自杀。情绪性自杀是指由于爆发性情绪引起的自杀行为,往往是在激烈的委屈、悔恨、内疚、羞愧、激愤、烦躁或赌气等情绪状况下产生的,进程比较迅速,甚至呈现出即时的冲动性或突发性,难以防范。理智自杀是指个人经过长期的评价和体验,进行充分的判断和推理以后,逐渐萌发自杀的意向,并有目的、有计划地采取自杀措施的自杀,如孤独者自杀、精神空虚者自杀、厌世者自杀等。

学生自杀,按原因不同,可分为学生个人原因或其家庭原因引发的自杀和与学校有关联的自杀。对于不同原因引发的自杀,处理的结果自然不同。如果是由于学生个人原因或其家庭原因引发的自杀,后果应由学生个人和其家庭自己负责,学校不负责任。而如果是由于与学校有关联的原因,如教师或工作人员侮辱、体罚学生,对学生进行搜身、处罚不当等,导致学生自杀,则由于学校存在过错,学校应根据过错程度承担相应的责任。

学生的自杀与教师的行为有无关系,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学生自杀与教师的行为有无一定的因果关系;二是教师的行为是否违法。如果教师毫无根据地怀疑学生有偷盗行为,任意停止学生上课,把学生关在小房子里,强迫其交待甚至拳脚相加,学生不堪受辱,愤而自杀,教师的行为是学生自杀因,学生自杀是教师行为的果,而且教师的行为侵犯了学生的人身权利,构成非法拘禁罪。由于教师的违法行为造成学生自杀,学校要为自杀事件承担相应的后果,相关教师还要承担刑事责任。但是,如果教师的行为是合法的,例如一女生作弊被监考老师发现,老师即按规定在其试卷上写下“作弊”二字。该女生见状哭着跑出教室,跑回宿舍后在一张纸上写下“再见了,同学们,我无脸见人了”,然后,爬到四楼楼顶跳楼身亡。此案中,学生考试作弊,被监考教师当场抓住,并按考场规定进行了处理,学生因羞愧而跳楼自杀,尽管教师的行为与学生自杀有因果关系,但教师的行为是合法的,因此,教师和学校都不承担责任。

《办法》第十二条第四款规定:“学生自杀、自伤造成的伤害事故,学校已履行了相应职责,行为并无不当的,学校无法律责任。”

七、校外人员在校内进行违法犯罪活动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

例如,1998年10月24日中午,四川省彭州市蒙阳中学三(四)班教室里突然冲进14名歹徒,对正在上课的男生用刀捅、凳砸,5名学生被打成重伤,其中1名学生受伤后生命垂危,2名教师受伤。在本案中,应由14名歹徒承担责任,包括刑事责任和民事赔偿责任。

《办法》第十二条第二款规定:“来自学校外部的突发性,偶发害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已履行了相应职责,行为并不无不当的,无法律责任。”根据这一规定,对于这类案件,一般情况下,学校不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其事故责任应当由造成这一事故的直接责任人承担。但学校在这类案件中可不承担法律责任必须有一个前提,“学校已履行了相应职责,行为并无不当”,即学校的安全保卫工作必须不存在任何过失,而且在事故发生后,学校必须及时采取积极的救护措施,只有在此前提下,学校对此类案件才可免责。

八、在校外发生的学生伤害事故

学生每天上学、放学期间发生的伤害事故,一般来说,应由事故的加害者承担责任。学校一般不承担责任。但如果在学校对学生上学、放学采取集体措施,集体接送学生上学、放学时发生事故,或者如果教育行政主管机关颁布学生集体上学、放学实施办法,而学校未依该办法组织学生上学、放学时发生事故,或有任何怠于执行办法而致学生发生事故,如果有因果关系存在,学校就应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

学生在节假日包括寒暑假期间发生的事故,一般来说,由于事故不是发生在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时间内,原则上,学校对事故可不承担责任。但有一种情况例外。如果学生受伤害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社会调查、出外考察、实习、实践等任务,而且,教师在布置这些任务时没有选择恰当的内容,没有充分考虑到这些作业内容可能对学生造成人身伤害。在这些前提下,学生在节假日期间受到的损害,学校也应承担一定的责任。

根据《办法》第十三条规定:“校外”可理解为以下四种情形:1、在学生自行上学、放学、返校、离校途中;2、在学生自行外出或者擅自离校期间;3、在放学后,节假日或者假期等学校工作时间以外,学生自行滞留学校或者自行到校;4、其他在学校管理职责范围外的。在这四种情形下发生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行为并无不当的,不承担事故责任。

综上所述,学生在学校发生伤害事故,应根据具体情况来认定责任,不能一概由学校或家长承担。为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学校和家庭都应该积极地承担责任。特别是学校,更应该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杜绝不当行为,尽力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胡爱平,中小学生在校伤害事故处理之我见[J],青少年与法,2001(6)

[2]王新,未成年学生的人身伤害与学校的法律责任[U],河北法学,2000(3)

篇10

关键词:瑕疵出资;股东权利;权利限制;比例股权;非比例股权

作者简介:李建伟,男,法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从事公司企业法学、公司治理与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司法部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一般项目“公司出资制度研究”,项目编号:08SFB2032

中图分类号:D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12)01-0092-09 收稿日期:2011-09-01

引言

瑕疵出资者是否拥有股东身份享有股东权利?如是,应否受到限制?如是。应受到如何的限制以及如何进行限制?这是我国司法实践中经常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兼具公司法的深刻理论品格。由于《公司法》缺乏相对明确的规定,致使理论争议不止与司法裁判结果不一。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厘清股东出资、股东身份以及股东权利三者之间的关系,确立取得股东身份不意味着必然享有完整的股东权利的基本原则。在此认识基础上,需要归类分析股东权利的具体类型,进而探讨哪些具体股东权利应当受到限制、受到怎样的限制以及如何进行限制。本文的研究立足于对股东权利内容的分类梳理,提出对某些具体权利进行限制的原则性标准及实现途径,最后落脚在我国相应制度规则进一步完善的路径。

一、瑕疵出资对股东权利的影响

(一)股东出资义务及其违反:瑕疵出资

股东出资,是股东基于其股东地位、为公司目的事业对公司所负的一定给付义务。关于该义务的性质存有不同看法,但就其本质来讲,股东出资义务属于契约义务应无疑义。凡违反出资义务的行为,统称为瑕疵出资。更确切地说。在法律法规、公司章程或出资协议对股东出资设定明确规则的情况下,股东用以出资的财产、出资行为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上述规则的,即构成瑕疵出资。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瑕疵出资行为进行不同分类,但比照合同法上的违约行为的分类形态,将瑕疵出资行为分为不出资与不适当出资是最具有实益的。前者,是指股东没有履行任何出资义务,包括拒绝出资、出资不能等;后者,指的是股东没有完全依据法律法规、公司章程的规定或出资协议的约定履行出资义务,包括出资标的物本身存在瑕疵、出资行为存在瑕疵两种类型。鉴于瑕疵出资的具体形态与本文的主旨联系微弱,在此不拟展开讨论。唯须指出,对于瑕疵出资对股东身份影响的讨论主要针对一般性瑕疵出资。如出资瑕疵情节严重到导致公司不能成立或者设立无效,全体出资人的股东身份自然也就不复存在,此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二)瑕疵出资对股东身份的影响

1.股东身份认定的一般规则

股东权利是股东基于股东身份对公司所享有的权利,如没有股东身份,自然不享有任何股东权利。因此要讨论瑕疵出资股东的股东权利,应当先认定其股东身份。认定股东身份首先要明确股东身份的标准和依据。一个理论共识是,认定股东身份的实质标准和依据是应该具有成为公司股东的意思表示,这种意思表示可以表现为与其他出资人或公司签署书面的出资协议、认股协议等,或者观念上存在该类协议。在此等协议中股东是承诺出资的当事人,公司是承诺收受出资的当事人,换言之,投资者的出资意思表示与公司同意其加入的意思表示达成一致,构成股东身份取得的实质依据。反之,股东以外的其他人仅凭其已向公司缴纳出资的事实,不足以取得公司股东身份,自然也不享有股东权利。

2.瑕疵出资者的股东身份认定

股东出资义务的实际履行与股东身份的取得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联系,虽然概括地讲,采法定资本制的国家对此规定比较严格,采授权资本制的国家则相对宽松,但不论采何种资本形成制度,立法通例并不在股东出资和股东身份之间建立因果关系。受过去我国过于严格的资本形成制度的立法影响,对瑕疵出资者能否取得股东身份问题,我国学者曾经多持否定态度,且曾对司法实践产生深刻的影响。随着人们对公司资本功能认识的深化,更多的人逐渐对此持肯定立场,认为违反出资义务的股东仅应承担违约责任,但其股东身份并不应因瑕疵出资而被否定,简单地以股东出资存在瑕疵而否定其股东身份与法理不符。对此观点,本文亦表赞同。追根溯源,否定说很大程度上是严格法定资本制度下人们认识僵化的产物,2005年修订《公司法》允许分期缴纳出资,一定期限内部分股东不出资成为公司法允许的正常安排,尚未实际出资者的股东身份不再遭否定。总之。实际出资仅是股东对公司的义务而非其取得股东身份的条件,逻辑上是先有股东身份后有出资义务,而非相反。

(三)瑕疵出资对股东权利的影响

1.股东身份与股东权利的关系

股权具有社员权的特征,股东身份与股东权利之间的关系大体相当于社员资格和社员权之间的关系。德国法认为,社员资格是基础性的法律关系,社员权则是这一基础关系的产物,社员权以社员资格为基础,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社员权被认为是基于社员资格而享有的权利。类似地,股东身份和股东权利的关系也可以概括为两方面:首先,股东身份是股东权利享有之基础,股东依据股东身份对公司享有诸股东权利,是股东权利义务法律关系的逻辑起点。其次,取得股东身份不意味着股东当然享有完整的股东权利。权利总与义务相对应,两者虽非总是完全对等的关系,却始终是大体一致的。股东身份的取得只是证明股东具有能够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能力,然而股东权利绝非天赋,在终极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股东的出资,没有公司的存在,就没有股东权利的产生。根据实在法的规定,股东权利的享有虽不以完全出资为必要条件,但完全出资却是享有完整的股东权利的必要条件。

2.应否限制的争议

对于瑕疵出资股东的股东权利应否受到限制,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认为,瑕疵出资者的股东身份虽不受影响,但其股权应受到限制,也有人认为,既然承认瑕疵出资股东的股东身份,那么对其股权就没有理由加以剥夺或限制。这些争论的实质涉及限制部分股东权利的法理基础问题,需要展开讨论。

二、瑕疵出资股东的股东权利分类受限制的法理展开

(一)分类限权的法理依据

肯定了出资瑕疵股东的股东权利受限制的

正当性,接下来的问题是依据何种标准进行限制,这是一个理论、实践都远未达成一致的问题。下文从股东权利归类分析的视角,尝试提出一个原则标准。

1.自益权和共益权之分

根据权利目的的不同,股权可以分为自益权和共益权。自益权是股东为了实现投资回报之基本目的――从公司分取经济利益而享有的诸权利如股利分配请求权、剩余财产分配请求权、新股优先认购权等。本质上,自益权乃基于股东投入的资本产生,在此意义上对于瑕疵出资股东的自益权进行严格限制是必要而合理的,否则明显有违公正和公平的基本原则。

共益权是股东为全体股东共同利益从而间接为自己利益而行使的权利,如表决权、知情权等,以及与表决权相关的派生性权利如股东会出席权、召开股东会提议权、股东会召集和主持权、提案权等。瑕疵出资股东的共益权应否受到限制,一直以来理论上的争议与困惑在于,一方面如完全限制之,可能会影响到公司的正常经营管理,从长远看也不利于公司的发展甚至导致公司僵局;另一方面如不限制之,又有可能导致瑕疵出资股东控制公司的经营管理。损害其他股东的利益。比较易于让人接受但又模糊的看法是,共益权的限制应根据具体权利的性质而区别对待。

需要指出的是,自益权和共益权的分类有助于人们加深对限制瑕疵出资股东股权行使的范围与必要性的认识,但以这一分类标准本身来清晰界定瑕疵出资股东的股权限制范围是存在困难与缺陷的。一方面,二者之间的界限不是绝对的,某些权利究竟属于自益权抑或共益权本身存在争议,比如某些共益权如表决权本身即是作为自益权的手段而行使的,从而使其兼具共益权和自益权的特点;另一方面,这一分类标准难以使瑕疵出资股东的股权限制的标准明确化,因为在这个标准框架内可能存在诸多例外,导致到底哪些共益权需要受到限制迄今难有定论,这使得问题复杂化了。

2.固有权和非固有权之分

所谓固有权,又称法定股东权,是法律赋予股东不得以公司章程或股东会决议予以剥夺、限制的权利;反之,依公司章程或股东会决议可予以剥夺、限制的权利为非固有权。一般来讲,共益权多属固有权,自益权多属非固有权。

这一分类本身的目的,有利于股东知晓哪些权利可通过章程、股东会决议进行限制,哪些权利不得人为限制,所以对于讨论瑕疵出资股东的股东权利限制而言,具有不言而喻的契合性,因而本应具有直接的理论价值:某种股东权利属于固有权,公司章程或者股东会决议自无限制之余地。但问题是,如何清楚界定固有权和非固有权的各自具体范围,不论在立法还是在学理上都不甚明晰,故而大大折损了其具体操作层面的价值。可以说,采用固有权和非固有权的分类标准来界定瑕疵出资股东的股权限制范围的缺陷,正是由于这一分类本身的模糊性使得这种界定容易陷入循环论证。

3.比例股权和非比例股权之分

比例股权,是指股权的内容依照股东的持股比例为基础进行确定的权利,如股利分配请求权、剩余财产分配请求权、新股优先认购权及表决权等。非比例股权,是指股权的内容不以股东持股比例为基础即可确定的权利,如知情权。从比例股权和非比例股权分类的角度来界定瑕疵出资股东的股权限制范围,具有天然的合理性。一方面,比例股权本身即是股东按照实际持股比例确定的权利,对于股东而言,实际履行相应的出资义务是享有相应股东权利的最终正当性依据,故瑕疵出资的股东的比例股权理应受到相应限制。一般来讲,比例股权与股东自身利益的关系较非比例股权而言要更为密切,对瑕疵出资股东的比例股权进行限制,能够更加有效地正面激励瑕疵出资股东补足出资以尽快消除出资瑕疵状态。另一方面,比例股权具有可分割计算的特性,客观上使得对瑕疵出资股东的股权进行相应限制不仅可能,而且简便易行。概言之,对于瑕疵出资股东,比例股权的行使应根据瑕疵出资的实际情况受到相应限制,使其按照实缴出资比例行使之,非比例股权则不应受到限制。

唯须指出,从比例股权和非比例股权这一分类的角度来探讨瑕疵出资股东的股权限制范围本身,是一种原则上的学理探讨,或者说这是界定瑕疵出资股东的股权限制范围的一种衡量标准而非确定的依据。由于股权内容的复杂性与穷尽列举的困难性,这一标准也并非尽善尽美,但相对于其他角度的分类标准而言,从法理上看更具合理性,从操作性方面看也无疑更加可靠。但即便如此,在具体界定瑕疵出资股东的股权限制范围时,仍需结合瑕疵出资的个案情况、立法规定、公司章程规定以及股东会决议进行综合性的判断。

(二)具体股东权利受限制的展开分析

关于瑕疵出资股东股权受限制的一般性标准探讨,为我们确定分类股权受限制的范围提供了一个具有基准意义的认识框架,但具体各项股东权利还有其特殊性,究竟应否受到限制以及受到如何的限制,尚需个体性的具体讨论。下文将选取最重要的几类具体股权权利,就其在瑕疵出资前提下应否受到以及受到如何的限制展开分析。

1.股利分配请求权

股利分配请求权是股东对公司享有的请求向其分配红利的权利。从股东的立场,股利分配请求权属于一种自益权,乃股东投资公司的基本目的所在。从公司的立场看,公司经营活动是以资本作为基本物质条件的。虽说公司成立后还可以通过借贷等手段形成广义上的公司资产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经营活动并获取利润,但必须明确,如没有股东的实际出资,公司恐怕连借贷的机会都难以具备。在这个意义上,股东的实际出资乃公司的运营及获利的基础,公司的经营收益实则是对股东投资支配的结果,是股东出资财产带来的收益当然归属实际的出资者。对于瑕疵出资股东,如允许其享有完整的股利分配请求权这一纯粹投资获利的权利,不仅使出资风险和投资收益严重失衡,不啻鼓励不劳而获,近乎荒唐。所以,任何股东只能在其实际出资范围内享有股利分配请求权,瑕疵出资股东的股利分配请求权必须受到限制。

在有限公司,《公司法》对于上述立场予以明确肯定。该法第35条规定,股东按照实缴的出资比例分取红利,除非全体股东另有不同约定。实缴出资与认缴出资不一致情形的出现主要有两类原因,一是在分期缴纳出资的背景下,部分股东在法律、公司章程规定的期限内尚未缴纳,这是法律允许的,不属于瑕疵出资的情形;二就是有股东构成出资瑕疵而导致的实缴资本低于认缴资本,这是法律所不允许的。无论上述哪一种情况都应当适用该条规定,按照实际缴纳的出资分取红利,除非全体股东一致同意可以不按出资比例分取红利的,方可不受限制。需要指出,此处的全体股东另有不同约定,应该是针对基于全体股东作出分期缴纳出资安排的背景下导致的出资尚未到位的情形,而不应该适用于瑕疵出资的情形。

对于股份公司,第167条第四款规定,股份公司按照股东持有的股份比例分配,但章程规定不按持股比例分配的除外。这表明,对于股份公

司,公司法未明确股利分配请求权受到实缴出资的限制,但是允许公司章程规定可以不按持股比例而按照其他标准包括按照实缴出资比例分配红利。当然,这一规定隐含的一个危险在于,对于股份公司尤其上市公司而言,如多数股东不存在瑕疵出资,其很可能利用制定、修改公司章程的控制权来规定按照实缴出资比例分配红利的条款:反之,如其自身存在瑕疵出资,则会利用制定、修改公司章程的控制权不作此类规定,以固化自己的利益,损害守约出资的少数股东的利益。

2,剩余财产分配请求权

剩余财产分配请求权是股东在公司清算时就公司的剩余财产所享有的请求分配的权利,其发生必以公司偿债后尚有剩余财产为实质要件。公司资本乃由全体股东的永久性投资构成,同时也是公司资产的基础来源。如允许瑕疵出资股东享有完整的剩余财产分配请求权,对善尽出资义务的股东无疑是不公平的,这种情况在股东根本未出资的情况下表现得尤为明显,实为无本之木。因此,瑕疵出资股东的剩余财产分配请求权应当受到限制,仅可以在实际出资范围内享有该权利。自无异议。

《公司法》第187条第二款规定,偿债后的剩余财产,有限公司按照股东的出资比例分配,股份公司按照股东持有的股份比例分配。对于有限公司,此处的“按照股东的出资比例”应作限制解释,理解为股东的实缴出资比例。同理,对于股份公司,此处的“股东持有的股份比例”,也应解释为基于实缴出资所享有的股份比例。需要指出,与前述股利分配请求权的法理不同,此处的“按照股东实缴出资比例享有剩余财产分配请求权”,既适用于基于全体股东作出分期缴纳出资安排的背景下导致的出资尚未到位的情形,也包括瑕疵出资的情形。

3.新股优先认购权

新股优先认购权是股东在公司新增资本时优先于非股东投资者按照原有出资比例认购新增资本的权利。公司新增资本有可能造成原有股东持股比例的下降,为尽力维持有限公司的封闭性、股东之间的人身信任关系,维护公司的稳定和已有股东的既得利益,遂有此项权利的设定。对于已经构成瑕疵出资的股东,在公司新增资本时,公司及其他股东自有充分理由质疑其能否履行新认购股权的出资义务,因此对于其新股优先认购权进行限制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否则不仅会进一步加剧股东之间利益不均衡的程度,也会扩大公司注册资本与实缴资本的差距。《公司法》对此种限制予以肯定。第35条明确规定,有限公司新增资本时,股东有权优先按照实缴的出资比例认缴出资,除非全体股东另有不同约定。需要指出,与前述股利分配请求权的法理类似,此处的全体股东另有不同约定,应该是针对基于全体股东作出分期缴纳出资安排的背景下导致的出资尚未到位的情形,而不应该适用于瑕疵出资的情形。

4.表决权

股东表决权是股东就股东会议的议案通过投票进行表决的权利,体现的是股东参与公司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的权利,是股东参与经营管理的核心权利。虽然表决权应该属于共益权,但同时某种程度上也具有自益权的若干特性,比如英国公司法甚至曾将表决权视为财产权。所以,应否对瑕疵出资股东的表决权进行限制,需要认真讨论。

对于股东的表决权,《公司法》第43条规定,有限公司股东会会议由股东按照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但章程另有规定的除外。如何理解该条规定的“出资比例”,目前理论界有几种观点。一为实缴说,即应当按股东的实缴出资行使表决权。“与知情权、股东会出席权、提案权、诉权不具有可分性不同,表决权具有可分性。不具有可分性的股权由股东必然享有,而可分性的股权则只能由股东按实际出资比例享有。”二为认缴说,即按照认缴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理由有二,从法理上言,股权的享有源于股东身份的取得而非出资的缴纳,只要有股东身份就应该享有表决权;从立法依据看,《公司法》第35条明确规定为按实缴出资分取红利,但第43条未明确按实缴出资比例,就应该以文义解释为按认缴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三为折中说,认为既不应绝对按照认缴出资比例也不能绝对按照实缴出资比例,应当区别不同的情况处理,在一名或者多名股东实际缴纳出资的情况下。股东按其实缴的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没有实缴的股东就不享有表决权;在全体股东都没有实际缴纳出资的情况下,股东按其认缴的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

究股东表决权的实质。从其功能看是一种控制权,具有工具性质。凭此股东可以选择管理者、决定公司重大事项进而实现股东参与公司经营管理的目的。如瑕疵出资股东可以不受限制地行使表决权,就意味着其可以在不承担投资风险的前提下影响公司的决策甚至控制公司,实则难谓公平,所以应对此进行相应的限制,不言而喻。但需要明确,如前所述的道理,在分期缴纳出资下尚未出资股东的表决权不应受到限制,“不能从瑕疵出资股东表决权应受限制推理出分期缴纳出资股东的表决权也应受到限制,从而得出其应按实缴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的结论”。事实上,《公司法》第43条没有在“出资”之前用“实缴的”进行限制,一个合理的解释即是考虑到了分期出资的情形。

5.知情权

股东知情权是指股东知晓公司经营管理、财务状况、重要文件和重大事项的权利,包括股东查阅权、建议权、质询权等。知情权是股东行使资产收益权、参与经营管理权的前提,舍此股东对公司经营管理的参与将成为空谈,这也是法律为保护股东利益所赋予股东的一项固有的权利。究其本质,知情权既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支配权也不是纯粹的请求权,而是一种参与管理权,是由形成权转化来的一种权能。循此,由于股东知情权的行使非但不会对公司、其他股东以及债权人产生损害或威胁,且有利于公司经营管理的正常进行,所以对于股东知情权自无限制之必要,也即,只要具有股东身份,即使存在瑕疵出资也可以享有完整的知情权。

6.其他股东权利

综上,对于瑕疵出资股东的股东权利限制,基本上可以在比例股权和非比例股权划分的基础上作出判断,比例股权原则上应该根据瑕疵出资的实际情况按照实缴出资比例行使,非比例股权则原则上不应受到限制。循此,与资产收益权相关的派生性权利如股东优先购买权等属于比例股权,按照实缴出资比例行使;与参与公司经营管理权相关的派生性权利如股东会会议出席权、召开股东会会议提议权、股东会会议的召集和主持权、临时提案权等,以及股东代位诉权等权利,属于非比例股权,理论上不应受到限制。

(三)限制的可行性路径分析

1.立法的限制

公司立法可以作出关于瑕疵出资股东股权限制的规定,我国《公司法》第35条的规定即其适例。唯需注意,在有限公司,立法作出此类限制时应留给股东足够的意思自治空间,这决定了此类限制性规定应当属于任意性规范中的“推定适用条款”(opt out provision),即该规定自动适用,除非公司在其章程中以特别条款的形式排除或

者修正该规定。也即,如全体股东没有不同的约定即为适用。就此点而论,《公司法》第35条的规定是恰当的,其关于有限公司股东的股利分配请求权、新增资本优先认购权按照实缴出资比例的规定,允许全体股东另有约定的即排除适用。在有些股东权利的限制上,也可以尝试适用“推定不适用条款”(opt in provision),即允许公司章程可以特别条款的形式选择适用限制某项股东权利的规则,如果公司章程未明确选择,则推定为公司不适用这一规则。

事实上,就股利分配请求权、剩余财产分配请求权等与股东私益密切相关的自益权而言,通过立法对瑕疵出资股东的权利进行直接限制是必要的,这体现了立法对于瑕疵出资股东就其违反出资义务行为进行否定性评价的基本立场,反映了立法对于出资协议应当得到遵守与对公司资本充实原则、保护公司债权人等诸公司基本法律制度的尽力维护。由于公司法并未规定公司章程中涉及这些权利行使的条款需要获得多少资本,多数决同意方可通过,所以难谓公司章程代表了所有股东的意志。如多数股东通过行使控制制定、修订公司章程的权利,不在章程中确立上述必要限制的条款,势必会对善尽出资义务的少数股东利益造成损害。所以,从匡正公司契约弊病、限制多数股东滥用权利、救济少数股东的角度讲。有必要在立法上供给各个公司以通用的法律规范,对瑕疵出资股东的上述权利进行直接的限制。

2.公司章程的限制

公司章程是公司自治规则的基本载体,是关于公司组织和行为的基本规范,只要不与立法的强行性规范相冲突,就是有效的。所以,在限制瑕疵出资股东的股权问题上,公司章程自然有其发挥规范作用的空间。一方面,公司章程可以不对瑕疵出资股东的股东权利作出任何限制,这是因为基于股权本质上为私权的考虑,在全体股东一致同意的情况下不对瑕疵出资股东的相关权利进行限制的,也属于全体股东对私权的一种处分,并无不妥。另一方面,公司章程也可以基于意思自治对瑕疵出资股东的股东权利作出相应限制的规定。当然,这种限制规定本身应该受到合法性的审查,过分的限制性规定可能是无效的,比如这些规定违反了公司立法的强行性规范,那么就将是无效的。但问题在于,就某一个公司法规范的强制性和任意性的性质判断,在不少场合下不是一件容易之事,“简单地断言公司章程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固然容易,但困难在于界定在公司法领域哪些属于强制性规定”。但就本文讨论的问题来看,结合公司法的规定,将关于股东知情权、股东会会议出席权、召开股东会会议提议权、股东会会议的召集和主持权、临时提案权以及异议股东股权回购请求权、股东代位诉权等权利的规定视作公司法上的强行性规范是比较合理的。因为这些权利是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的基本保障,缺之,一方面公司管理层或多数股东将有可能恣意弄权,另一方面股东之身份也将徒有其表,所谓“股东将不股东”,不利于公司的长远健康发展。有鉴于此,公司章程对包括瑕疵出资股东在内的任何股东的上述股东权利的限制或者剥夺应属无效。

3.股东会决议的限制

股东会决议是由股东会会议作出的意思表示,公司可以通过股东会决议就限制瑕疵出资股东的股权行使作出规定,只要内容不违反立法的强行性规范及公司章程的规定,应为有效。然而,公司股东会决议就限制瑕疵出资股东的股权行使的议案进行表决时,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瑕疵出资股东是否享有表决权参与表决?假如承认其享有完整的表决权,在瑕疵出资股东的表决权足以影响股东会决议通过的情况下,通过股东会决议限制瑕疵出资股东其他类型的股权也就成为一句空话。可见,在立法、公司章程均没有作出限制瑕疵出资股东的表决权规定的情况下,寄希望于由公司通过股东会决议限制股东权利,首先会碰到一大障碍,就是由于瑕疵出资股东的反对而无法通过决议。不过这正好反向证明,明确瑕疵出资股东仅依据实缴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是必要的。

三、完善我国瑕疵出资股东的股东权利限制制度

(一)立法与司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如前所分析,在立法方面,现行公司法关于有限公司瑕疵出资股东的股东权利限制的规定搭建起一个基本的规则体系,但在一些具体权利的限制规定上还显笼统和模糊。至于股份有限公司瑕疵出资股东的股东权利限制问题,相关立法规定基本尚属空白,相关法理的研究尚需深化。比如,关于剩余财产分配请求权,《公司法》第187条第二款关于“按照股东的出资比例分配”的规定,宜由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司法解释限制解释为“按照实缴出资比例分配”。又如关于表决权,《公司法》第43条规定由股东按照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但公司章程另有规定的除外。依其字面意思,似应依据文义解释为按照认缴出资比例行使,并没有明确要求股东按照实缴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即没有对瑕疵出资股东的表决权行使作出非常明确的限制,只是赋权公司章程可以另行规定。但问题是,如章程未作出不同规定,就会使得实践中瑕疵出资股东的表决权行使不受任何限制。

在司法方面,除现行《公司法》明确规定受到限制的几类权利外,对于其他类型的股东权利,瑕疵出资股东应否受到限制,各地法院在司法实践中的做法不尽一致。最高人民法院近年来有判决明确认为瑕疵出资股东的股权应受到限制①,有的地方法院也坚持限制主义的立场,认为出资瑕疵虽不影响股东身份的享有,但应限制其股东权利,股东在实际出资到位之前不享有相应的股东权利。有的地方法院正好相反,坚持非限制主义的立场,认为瑕疵出资股东仍能无限制的享有完整的股东权利。

(二)下一步的立法与司法课题

1.关于限制标准的明晰化。在明确肯定瑕疵出资股东可以取得股东身份但不当然享有完整的股东权利之立法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立法接下来需要落实两个关键任务,一是确立对瑕疵出资股东的权利限制的一般性标准,二是根据具体的各项股东权利的特殊性明确相应的限制措施。据此,我国公司立法及其司法解释从比例股权的行使应根据其瑕疵出资的实际情况而受到相应限制、非比例股权则不应受到限制而可以完整行使的原则出发,需要系统梳理具体类型的比例股权体系,分别明确规定相应的限制措施。

2.关于限制路径的确立。首先,对于诸如股利分配请求权、剩余财产分配请求权等自益权,应由公司立法设定强行性规范对瑕疵出资股东的该等权利作出直接限制。这是因为对于此等直接经济利益的限制,属于平衡善尽出资义务的股东与瑕疵出资股东之间利益的底限式规定,需要立法直接出面予以强制性、普适性规定,不应寄望各公司的章程或者股东会决议个案规定,除非全体股东一致决议不适用该规定。这样做可以完全防止瑕疵出资的多数股东滥用控制权通过公司章程、股东会决议规定不按实缴出资比例分取红利与公司剩余财产,还善尽出资义务的少数股东基本的正义。其次,对于瑕疵出资股东的自益

权以及共益权中的表决权,还可以通过公司章程或者股东会决议进行限制,这样做与股权本质上作为一种私权可以基于股东意思自治进行处分的原则不悖。最后,如上述途径都未明确该等限制措施的,需由法院结合瑕疵出资股东的实际出资状况依据前文提出的一般限制标准,在个案中对于股东提出的限制瑕疵出资股东股权的请求予以审查与判定。

3.股东除名制度与瑕疵出资违法状态的终局解决。对瑕疵出资股东的股权进行相应限制,能够很大程度上平衡相关利益,促使瑕疵出资股东积极履行出资义务,但其若拒不补正严重出资瑕疵行为,仍一如既往认可其股东身份,将会使公司资产信用基础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严重损害其他股东和公司债权人的利益。为此,终局性解决股东瑕疵出资问题的关键,还在于督促瑕疵出资股东最终履行出资义务,以及若拒不履行则要终局性结束这一违法事实状态。终局性解决之道,就是瑕疵出资股东的除名制度。对于瑕疵出资股东的除名,域外公司法多有规定。我国《公司法》迄今未规定这样制度,但一些部门规章设有类似的规定。如原对外经济贸易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于1988年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营各方出资的若干规定》针对合营企业的实践经验,规定合营企业一方投资者未缴付或缴清出资的,视同违约方放弃在合营合同中的一切权利,自动退出合营企业;最高人民法院最近颁布的《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规定(三)》(下称《公司法解释三》)第18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未履行出资义务或者抽逃全部出资,经公司催告缴纳或者返还,其在合理期间内仍未缴纳或者返还出资,公司以股东会决议解除该股东的股东身份,该股东请求确认该解除行为无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在前款规定的情形下,人民法院在判决时应当释明,公司应当及时办理法定减资程序或者由其他股东或者第三人缴纳相应的出资。在办理法定减资程序或者其他股东或者第三人缴纳相应的出资之前,公司债权人依照本规定第十三条或者第十四条请求相关当事人承担相应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这一规定有意确立瑕疵出资股东除名的制度框架,但在一些环节的设计上仍待进一步明确:首先,本条规定由公司出面对瑕疵出资股东进行催告失权,还有必要明确其他守约股东也可以进行催告失权。其次,本条仅规定通过股东会决议除名,对通过公司章程除名和法院判决除名这两种重要的除名方式未置可否,其实域外公司法对类似的除名方式一般都是认可的。此前的《公司法解释三(征求意见稿)》对通过公司章程除名和法院判决除名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在正式通过的《公司法解释三》又取消这些规定,背后的具体理由不详,相关法理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结论

要之,瑕疵出资股东可以具备股东身份,但取得股东身份不意味着享有完整的股东权利,相反其股东权利应当受到合理的限制,这从保护其他股东、公司与第三人的利益看都应作此逻辑与价值判断,也是现代公司法一个共识性的基本理念。问题的关键是构造限制瑕疵出资股东的股东权利的立法技术。为此,比例股权与非比例股权的概念引入具有基础意义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立法可以明确规范各项具体比例股东权利应受到的限制措施以及限制途径。为督促瑕疵出资股东积极消除瑕疵出资的违法状态以及终局性解决其拒不履行出资义务,瑕疵出资股东的除名制度作为正义的最后一道制度防线,不可或缺。

参考文献

[1]冯果,沧公司股东与发起人的出资责任[J]法学评论,1999,(3)

[2]蒋大兴,公司法的展开与评判――方法・判例・制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3]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二庭关于股东瑕疵出资及其民事责任的认定[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4]周友苏试析股东身份认定中的若干法律问题[J],法学,2006,(12)

[5]赵旭东,新公司法讲义[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

[6]叶林,公司股东出资义务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08,(4).

[7]罗伯特.w.汉密尔顿公司法(影印本)[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8]孔祥俊,公司法要论[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7.

[9]

金融破产第一案:广国投尘埃落定[EB/OL],2011-02-15访问.

[10]李建伟,公司法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1]江平,孔祥俊论股权[J],中国法学,1994,(1).

[12]王嫱,有限责任公司未出资股东身份探析[J]政法学刊,2008,(3).

[13]刘俊海,股份有限公司股东权的保护[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14]赵旭东公司法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5]奚晓明,金剑峰公司诉讼的理论与实务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

[16]张保生,瑕疵出资股东的股东权利限制及其法律规制[C],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公司法专业委员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

[17]施天涛,公司法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18]雷兴虎,公司法新论[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19]刘俊海,新公司法的制度创新:立法争点与解释难点[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20]吴兴国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应按认缴的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J],江淮论坛,2007,(4).

[21]李建伟,姚晋升论股东知情权的权利结构及其立法命题[J],暨南学报,2009,(3).

[22]李哲松韩国公司法,吴日焕译[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23]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王晓晔等译[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24]

罗培新,公司法的合同解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5]顾东伟,限制股东权利章程条款效力之探析[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4).

[26]A.J.BoyJe.少数股东权利救济探微,李杨,叶林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7]蒋大兴,出资瑕疵投资者的权利结构[A],中国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0.

[28]赵旭东主编,公司法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