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小报内容范文

时间:2023-03-31 09:16: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庆小报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庆小报内容

篇1

一、确定内容,巧选形式,让学生“有兴趣动”

实践活动内容的确定应树立大语文观的思想,把世界作为学生的教科书,特别重视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世界、自然世界、社会世界。所涉及的不仅是文本内容,更强调非文本内容的习得与感悟。自然风光、风土习俗、新闻热点等均可以作为活动内容。形式的选择应依据活动的内容,尊重学生的需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突出趣味性、体现实践性。具体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1 课本剧。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深得学生喜欢,也适合学生表演。这类文章,我们可以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担当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表演。如学习了《晏子使楚》一课,让学生先把课文改写成剧本,然后小组分工合作表演,学生有的当导演,有的当演员,有的准备道具,真是寓学于乐。

2 故事会。故事永远是学生的最爱。让学生讲哲理故事,悟人生哲理;让学生讲智慧故事,做睿智之人;让学生讲历史故事,晓民族之事。如学习了《草船借箭》一文后,组织学生开展了“读三国故事、讲三国故事、评故事大王”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文章内容,拓宽了视野。

3 辩论会。辩论是一种锻炼口才的好形式。学生往往能在激烈的思辩中飞扬个性;在“唇枪舌战”中锤炼语言;在不断辩驳中明白事理。如学习《放弃射门》一课时,让学生就“福勒该不该放弃射门”这个问题展开辩论,正反双方经过一番“舌战”,都无不叹服于福勒高尚的体育风范。

二、把握时机,精心安排,让学生“有时间动”

1 语文课,挤出时间。一些跟课文关联的,由教材拓展延伸出去的内容往往可在课堂上留出时间完成;一些和积累运用中的“口语交际”紧密结合的内容以及“实践活动”中的内容,也可以在课堂上完成。如课本剧的表演,一般可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当堂进行;再如辩论会,一般也可结合阅读课文当堂举行。

2 综合实践课,给出时间。综合实践课,也是语文实践活动的好时机,特别在当前还没有统一的综合实践活动教材的情况下,语文实践活动完全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占一席之地。如《体育颂》这篇课文,启发学生确定了“心系奥运”活动主题,活动分四个阶段进行:搜集奥运资料,交流奥运文化,设计奥运邮票,编辑奥运小报。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经过两个月的活动,学生展示了精彩纷呈的奥运小报,设计了富有个性的奥运邮票,童心跟着奥运一起飞翔。

3 节假日,用好时间。语文教材中的不少活动跟节假日有关,如“办小报,迎国庆”、“怎样过六一”、“怎样庆祝元旦”等;而节假日本身也是很好的可供研究、可供实践的活动资源。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如国庆放假七天,老师和学生共同设计了“国庆特别作业”:轻松逛逛步行街,感受节日气氛;认真读读课外书,了解祖国发展;动手写写读书笔记,记录阅读体会;写写画画国庆小报,表达建国志向。

4 实现语文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合。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也给语文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如我们在教学《》这一课时,又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扩充,开展了《绿化校园》的语文活动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决定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安排的活动有描写花草树木的词语竞赛,介绍校园内自己所认识的一种植物,有关于植物的诗词的收集、理解和朗诵,有校园内花卉的介绍等。这些内容和程序的组织,完全由学生自主安排和决定,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有关于植物的诗词的收集、理解和朗诵,学生为了交流,通过各种渠道积极搜集,到图书馆、书店,上互联网查阅、搜索,向亲戚朋友请教。这样的活动,就是一次自主读书的比赛,促进了课外阅读,培养了课外阅读的好习惯,从中也进行了阅读实践和提高语言实践能力的训练,促进了语文教学。

三、凸显主体,激励为主,让学生“有信心动”

实践活动,更多体现的是学生的自主和自由,教师应是学生活动的欣赏者、支持者、激励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实践活动,应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热情,从活动的设计、准备到实施、总结都要鼓励每个学生参与,使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

1 自主参与活动设计。活动方案应让学生自己设计,教师可以“参谋”或“合作者”的身份,帮助学生调整活动方案,但应以尊重学生的方案为前提。如让学生设计《找春天》的活动方案,学生找了大量的资料,有关于春天的诗歌、歌曲、散文、故事、对联、图片、影像……我们鼓励学生将材料进行归类整合,然后设计活动步骤。学生一经点拨,豁然开朗,设计出了富有诗意的方案:亲吻大自然,踏春;影像图片,赏春;诗词歌舞,颂春;自创诗文,咏春。

2 自主参与活动准备。从活动内容搜集,学具教具制作,到活动场景的布置,均可让学生参与,教师主要做好小主持的指导。

3 自主参与活动过程。活动课重在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充分动手、动口、动脑,全员参与,全程参与;教给学生搜集资料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搜索;鼓起学生参与活动的勇气,让学生表现自我;提倡学生寻找合作伙伴,共同解决难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让学生思维灵动。

篇2

一、范例教学法

范例教学法,就是通过让学习者进行一项案例分析来学习某一个知识,大大的提升了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如此,通过对可能发生或者是已经发生的范例进行分析,也在无形之中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范例教学法的特点:一是在于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二是范例教学法因材施教,对于同样一件案例,不同的学生就会有不同的想法,看待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不尽相同,这样就能使得一个问题案例获得多解,对学生的多元化思维能力起到一定的锻炼作用。三是通过范例教学法培养出的学生的实践能力强。

范例教学法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增强自主学习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又可以提高教师的素质,范例教学法对于教师的要求实则更高,教师需要用心准备课堂的知识结构,也调动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教师可以在课堂中与学生相互配合,共同成为课堂中的主导,营造出一种活跃进取的氛围。这种教学方式师生互补,增加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二、高校计算机教学概述

1.高校计算机教学模式的特征

在教学内容方面,高等计算机教学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再加之计算机本身就是一门难度非常大的课程,学生学习起来有一些困难,便会或多或少产生一些畏难情绪。因此,对于计算机的理论和实践都要加强锻炼,只有这样才能学习到过硬的专业知识,为今后服务于社会帮助大众解决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但是现在高校中往往实践的重要性比不上理论知识,高校老师也认为学生只有学好了基础理论知识才能拥有好的实践能力。但是计算机这门课理论知识掌握的再全面,当面对实际问题,也常常是束手无策。现在大部分学生自己都拥有电脑,也能够对于一些软件灵活应用,但计算机的只是也可谓是博大精深了,当深入到计算机的核心时,学生常常是一头雾水。因此,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知识的全面深入进行。

2.高校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足

虽然目前为止高校教育中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现象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对于计算机这门对实践性要求很高的课程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现在各高校不断扩招,导致硬件水平不够的情况不断出现,这就使得学校无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平衡,导致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不能很好的应用到实践中去,因此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个问题就是学校以及学生自身对于计算机这门课程不够重视。现在高校中对于专业的划分比较细致,每一类专业的学生对于计算机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例如对于艺术系的学生要求就比较低,只需要掌握多媒体以及多种画图软件即可,但是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求就更加高了。因此,这种情况下,学校开设专业课的老师就要多下心思,根据不同专业教大家学习一些跟专业对应的软件知识,这样在学生学习时才能更有兴趣,同时也能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范例教学法在应用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

首先,这种教学方法本身不仅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学生也是有更高的要求的,在对一件案例进行分析时,若是学生事先没有一定知识累积很难对其分析深入。其次,很多高校的确是在很积极的应用这种方法,但是又出现了运用范围过大的现象,只是因为这种方法不是对所有课程甚至是课程中所有的章节都适用,有些章节的内容使用这种方法反而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四、范例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现在的教育强调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光一味的让学生成为知识型人才是不够的,还要锻炼学生掌握实际问题的能力,范例教学法可以更好的激励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创造能力,让学生同样成为课堂的主人。既可以帮助学生强化课本中的基础知识要点,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以及创造力,更有利于学生将来投身于社会实践中去。为了更好的说明范例教学法的运用,在此以用word制作一张国庆节宣传小报为例。这个教学过程的第一步便是由教师引入范例,教师可以先用word软件为学生展示一下国庆节宣传小报的样板,然后根据这种样板中所涉及的内容来给学生讲解word的使用方法、有关的排版知识以及相关软件的引用方法等。在讲解完word的基本使用方法后,对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希望学生根据已经学会的知识来自己制作一张国庆节宣传小报,这就是范例引入并提出要求的过程。接下来就是带领学生完成范例的过程,教师可以适当的为学生提供一些图片或是文字素材,并且要轮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辅导解疑。尽量鼓励学生创作出更多有创意的作品,适当的给他们一些启发。在学生完成好操作后,就是让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讨论,互相交流。对于那些比较优秀的作品一定要通过多媒体或是其他方式进行展示,与其他学生一同分享其中的经典优秀之处,也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之处他人作品中的优缺点,提出各自的看法,这些都是可以让学生获得快速提高的方式。取长补短方能取得全面进步。最后就是老师总结的部分,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操作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并且把优秀的作品再次做展示,给予学生肯定并且指引其他同学的创新思路。学生在最后最好根据老师的点评再次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完善,从而达到最佳的效果。

篇3

【关键词】 思想品德教育 学生体验 创设情境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1(a)-0063-01

品德与社会课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只有当他们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时,他们的体验才是真切的,才具有道德的价值。在品德与社会课上,学生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他们愿意也能够体验的情境,引导他们更加主动参与进来,积极自主地去体验。

1 布置学生课前调查,收集资料,获得亲身体验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如我在《塑料与我们的生活》一课的教学中,课前布置学生进行两个项目的调查:一是让学生对学习用品、玩具、家庭用品等生活中的塑料制品进行调查研究。经过认真、仔细的调查、统计、归纳,学生认识了许多的塑料制品,对塑料制品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有了一个较清晰的了解。我发现学生通过实践所认识的使远远多于老师所能告诉他们的。课前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对塑料制品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为课堂上深入了解塑料制品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二是了解自己家里、学校里获周围有哪些“白色”污染,可以采用记录或照片的形式展现。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并讨论调查结果,在讨论中学生充分体会到“白色污染”带来的危害,然后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塑料是不是最糟糕的发明”得出“塑料本身没有错,错在人类使用不当”的正确认识,并提供方案和提示让学生开动脑筋思考,积极行动,通过自身的努力减少“本身污染”。

2 课上选取典型事例,力求真实,唤起生活体验

品德新教材十分重视儿童现在的教育价值,往往选取他们当前的典型生活事件作为教学活动范例,但是相对于现实生活中具体的儿童来说,这些“生活事件”又是固定的、静止的和虚化的,只为我们设计教学提供了思路,而要设计学生可以亲历亲为的学习活动还应该回归现实生活,从具体教学对象的生活中寻找活动资源。如我在教学《从一滴水说起》这一课时发现尽管水就在学生的身边,但学生对司空见惯的水不会太在意,于是我提出了最近爆发的太湖蓝藻事件,果然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我让学生结合电视上报纸上看到的新闻谈谈自己对这一事件的认识,学生自然而然地谈到了水污染的严重性。接着,组织学生交流自己观察到的水污染现象,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有的学生说:“听我爸爸妈妈说,小时候河里的水可干净了,可以洗澡,可以淘米洗菜,甚至可以直接饮用呢!可现在太脏了,有些饭店总是把一些食物垃圾和污水倒在河里。”有的学生说:“我常常发现我们家小区后面的河面上漂浮着垃圾,环保工人一直在打捞。”还有的说:“我在报纸上看到有人因为吃了河里的鱼而中毒了呢!”这些发生在身边的真实事例激起学生对我国水资源状况的忧患意识,知道保护水资源刻不容缓。

3 捕捉鲜活教育内容,激发兴趣,加深学生体验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都向我们道出了同样的心声,那就是生活和教育是一对孪生兄弟,他们相辅相成。教育必须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同时更要服务于生活。作为新时代的德育工作者,面对新时代的学生,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我们不能局限于一个学期十几课品德教材的教学内容,况且教材上很多内容不是马上跟着时间脚步的脉搏,积极把新鲜血液融入到平时的德育工作中去。如:在我国欢庆“60周年国庆”这一期间,可以组织学生搜集有关国庆的各种资料,观看它的新闻,畅谈心目中的祖国,制作国庆小报,开展“国情知识知多少”知识教师等活动,让学生通过系列主题活动,全身心参与,用自己的心灵感受我国喜迎国庆这一大盛事,从中自然能感受民族的自豪感、为过效力的荣誉感。

参考文献

[1] 陆秀芬.这样上课也精彩——新课程思品课教学方法点滴谈[J].考试周刊.2009(26).

[2] 李义攒.情境教学在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04).

[3] 邰永梅.初中思想品德课改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S2).

篇4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主题式“模块游考” 学业评价

一、主题式“模块游考”的意义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评价方式的改变,并不仅仅是名称和形式的简单改变。以阅读为载体,在一个大主题的引领下,进行低段语文“模块游考”的学科评价,在评价方式上,以语文阅读的主题做主线引领,将各模块串联起来,在阅读中识字写字,在阅读中理解领悟,在阅读中升华情感。

二、主题式“模块游考”的特点

(一)关联性――各模块之间紧密联系。

在以往的“模块游考”中,仅以课标中“识字写字”、“阅读”、“写话”和“口语交际”等几个维度进行分类,各模块之间没有联系。主题式“模块游考”以学生平时的课外阅读书籍为主题内容,每个模块之间以书籍中的内容做串联。

(二)综合性――考查学生的各个方面能力。

在进行主题式“模块游考”的过程中,学生既认真阅读了课外书籍,又对内容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甚至可以对书中情节进行自主改编。在评价形式上,采用综合实践、竞赛、游戏闯关等,形式多样,生动有趣。

(三)自主性――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

在进行主题式“模块游考”时,我们的着眼点始终放在学习的主体――学生身上。如进行识字写字的评价项目时,可以将相关内容放入《亲爱的笨笨猪》的片段阅读中,学生根据读到的文章拼写出相关词语,要求将掌握的词语运用在具体语境中。如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阅读《亲爱的笨笨猪》一书后,可以组织学生选择编写小报、做阅读记载卡等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感悟。

(四)参与性――评价主体多元化。

“模块游考”改变了评价方式,但是评价的主体仍以老师为主。主题式“模块游考”的评价主体由老师为主改为老师、家长、学生三位一体。每个学习中的相关角色都参与到评价中,评价变得开放,多面化。

三、主题式“模块游考”的具体操作

选取年级:本校二年级5个班。

选取材料:人教版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及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所著《亲爱的笨笨猪》一书,后者作为课外推荐书目,推荐学生阅读。

操作过程:

(一)制订“模块游考”计划。

(二)构建学生“模块游考”评价框架。

小学低段语文“模块游考”评价设立“识字写字”、“阅读”、“写话”、“口语交际”和“综合实践活动”五个主题模块,从““学习习惯”和“学业成果”两个维度设计评价内容和观察点,提出评价方式建议。

(三)各模块评价内容。

1.综合实践活动

开学第一个月,请在课外阅读《亲爱的笨笨猪》一书,并且利用国庆长假期间制作一份读书卡片或者一份小报,记录下你读这本书的心得。

2.查字典大王

出示杨红樱的另一本书《小蛙人游大海》的篇章,仔细读一读,给加点字查查字典吧。

3.阅读小达人

(1)读了《亲爱的笨笨猪》,你一定收获多多,快来看看你能闯过几关?(共30题,此处举例3题)

①欢乐学校的算术老师是( ),语文老师是( )

A.狗汪汪 B.猩猩老师 C.鹦鹉老师 D.白兔老师

②开学第一天,笨笨猪上的第三节课是( )

A.语文课 B.算术课 C.美术课 D.游戏课

③吊大沙发的绳子断了,沙发撞到了( )

A.熊妈妈 B.乖乖熊 C.白兔 D.老山羊

4.我是小作家

请你仔细看这幅图,图上有谁?他们正在干什么?最后结果怎么样?请你写下来。

5.写字小能手

读《亲爱的笨笨猪》中的句子,把句子中的词语拼写完整。

6.小小朗诵家

挑选你喜欢的《亲爱的笨笨猪》中的一个片段,朗读给大家听。

四、存在的不足

(一)主题的选择过于单一,应趋于多元化的选择。

由于学生的学业水平存在差异,在“模块游考”的过程中,有学生提出:有些内容过于简单,没有挑战性。可在今后的实践中选择不同主题,进行难度分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到挑战的快乐。

(二)评价维度不够细致,应更细分评价维度。

在评价维度上分为学业成果和学习习惯。在操作过程中,发现“学习习惯”这一项不够细致,可再区分为“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并制定相关评价维度。

(三)综合性评价的痕迹明显,应趋于综合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的相辅相成。

“模块游考”最终还是学期结束时的终结性测试,还是进行了综合性评价。虽然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力求将过程性评价加入其中,但是分量明显不足。如何对学生日常学习的过程进行有效评测和记载,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品德;生活情境;体验活动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们是为了生活而改善、提升社会的道德,培养、发展个体的品德,并不是为了道德而道德,同样,社会道德和个体品德的提高与发展也只有通过他们自己的生活才能完成。教育要回归生活,我们重视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只有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才能做到有实效性、有针对性。传统的教学将道德知识等同于一般学科知识,进行简单化的灌输和传授。而事实上,道德知识只是道德的一部分,光有道德知识的人不一定是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形成和发展人的德行,品德培养遵循的是生活的逻辑,道德源于生活,藏于生活,我们必须以“生活为本”,积极倡导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课堂是学生生活的世界、生活的空间。有效的品德课教学必须把学生的生命体验作为可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引入课堂,帮助他们将生活经验中复杂的情况加以简化、浓缩、迁移、提炼和升华,使孩子们的生活更有质量,更具光彩。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

儿童发展心理学认为: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所引起的种种内心体验。它渗透在人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之中,而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主要途径之一,只有精心创设情境,才能让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接受道德思想的熏陶和感染。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年龄特点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特别是要紧扣学习目标,把学生引入情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1. 利用课件创设情境,引感。

多媒体课件集录像、录音、图片等功能于一身,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有道德情境和看得见、摸得着的情感材料,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教学氛围中,受到品德教育。如教学《向“白色恶魔”说不》一课时,如果仅仅局限教师和学生的讲述,课堂就显得枯燥乏味,学生也不能从多角度、深层次感受到的危害之大。王老师利用课件介绍了乐清吸毒人员的具体数据等,学生被震撼了。特别是“丢丢的故事”,丢丢3岁即被吸毒的母亲作抵押品丢掉。被发现时,孩子身上有300多处烫伤,体无完肤……配上震撼学生心弦的音乐以及相关受伤后的照片,孩子被一张张触目惊心的照片所感染,眼眶湿润了。当时,学生的情感达到了一个,整个班级都沉浸在了造成的伤感的情感氛围中,教师适时渗透拒绝的意识,效果非常好。

2. 举行竞赛创设情境,培养情感

竞赛也是学生喜欢的一种形式,能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热情。例如《奥林匹克的故乡》这一课,老师让学生通过两个环节的“PK”来渗透教学内容。“小小奥运第一关”是用智力竞赛的形式来复习上一节课对希腊地理、风俗、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例如:希腊的国树是什么树?希腊最有代表性的建筑是哪个?“小小奥运第二关”是通过小组交流来学习奥林匹克故事。答对,交流得好都可以为自己的小队争得一面小旗。最后评选出“金牌获得者”,也就是夺冠的小队。奥运精神也在竞赛活动中得以体现,得以渗透。

启迪学生情感的方法还有很多,小品、表演都是不错的选择。当然,要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运用。关键是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上,老师要着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才能有效地改变儿童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二、活用教材,强化学生的体验

只有当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时,他们的体验才是真切的,才具有道德的价值。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他们愿意也能够体验的情境,引导他们更加主动参与进来,积极自主地去体验。

1. 布置学生课前调查,收集资料,获得亲身体验

在品德与社会课上,学生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如在《圆明园在哭泣》一课的教学中,我课前布置学生完成两项作业:一是让学生对圆明园在毁灭前的辉煌壮观上网查看图片,寻找资料。经过认真、仔细的查阅,学生不仅了解到圆明园建筑宏伟,而且认识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对圆明园有了一个较清晰的了解。我发现学生通过实践所认识的知识远远多于老师所能告诉他们的。课前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对圆明园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为课堂上的深入了解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二是要求学生观看电影《》。请学生在课堂上说说看后的感受,在讨论中学生充分体会到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以及各国列强对祖国的侵略,然后通过引导学生评议圆明园兽首事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提高学生的民族危机意识。

2. 捕捉鲜活教育内容,激发兴趣,加深学生体验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都向我们道出了同样的心声,那就是生活和教育是一对孪生兄弟,他们相辅相成。作为新时代的德育工作者,面对新时代的学生,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我们不能局限于一个学期十几课品德教材的教学内容,况且教材上很多内容不都是紧跟时代的脉搏,要把新鲜血液融入到平时的德育工作中去。如在欢庆“60周年国庆”期间,可以组织学生搜集有关国庆的各种资料,观看新闻,畅谈心目中的祖国,制作国庆小报,开展“国情知识知多少”等活动,让学生通过系列主题活动,全身心参与,用自己的心灵感受我国喜迎国庆这一盛事,从中自然能感受民族的自豪感、为国效力的荣誉感。

篇6

五、六年级家长会发言稿

各位尊敬的家长:

晚上好!利用今天晚上的时间,我们召集五、六年级的家长开个会,目的:加强沟通、增进了解。首先,非常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来学校参加会议,我代表学校全体师生向大家的到来致以热烈的欢迎。今晚的家长会大概分两部分组成,首先由我代表学校向各位家长汇报一下学校的基本情况并提出一些要求,最后由各班的班科任老师与家长面对面地做一个交流和沟通。我今天发言的主题是《做理想的父母》。

一、首先说说学校现在的状况

计算机教学是我们学校的特色之一,在各项比赛和活动中,我们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多年来我们坚持在全校1-6年级学生中开展计算机普及教育,并设立"小学语文四结合"的课题研究。我们要求人人会上机,人人会打字、绘画、编小报、上网、发e-mail等,除此之外,从一年级开始,学生就可以在网络课上接触计算机,三年级开始还开设了计算机兴趣小组,在普及的基础上进行提高,使学生计算机能力不断发展。

教育教学和常规管理方面:学生在校的每一天,我们都作了科学的安排,上午有早读、早会、还有早操等,下午有午写,放学后还有各类兴趣班的辅导,加上丰富的少先队活动等,可以说学生们都能在乐中学,学中乐。我们学校一直是以教育质量为生命线并十分重视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基础扎实的适当提高,基础薄弱的额外辅导,因材施教。我们的提出的口号是:不放弃一个孩子,努力使每一位孩子得到发展。因为学生来自五个不同的管理区,基础不一,所以,现在的每位老师都比以前任何时候辛苦,他们加班加点,任劳任怨,可以说,80多位老师,每人的身后都是一番动人的事迹。原来在中学时,认为中学很辛苦,因为有升中的压力。这个学期来到小学后,才发现,小学一点也不比中学轻松,因为小学生的特点,工作方面更家繁琐,加上有六个年级,更增加了管理的复杂性。早上要很早下班辅导,上午和下午放学要组织学生过马路。所有这些,都让我深深体会到我们同事们工作的艰辛。说这些,并不是在黄婆卖瓜,而是向大家说一下,我们都在尽着我们的责任,并希望我们家长们对我们的工作能给予更大的支持和理解,特别是我们的工作还没有做够时,希望能有更多的宽容。

例如:由于本学期人数较多,学校的场室紧缺,不能很好地为学生提供午休的场所,加上饭堂设备限制,所以不能满足广大家长要求子女在校搭食的愿望,部分搭食的学生暂时也还不能很好地解决午休的问题,我们已将这种情况向主办单位作了汇报。对于已在校搭食的学生的午休问题,我们也将尽快想办法解决,估计在国庆后可以得到落实。

二、五、六年级基本情况

今年的五、六年级都各有7个教学班,每个级都超过350人。这是根据南海区的文件精神而制定。每个班我们都选派了优秀的教师担任班主任。任课老师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学校、镇的骨干教师,他们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由于人数太多,我就不一一介绍,等一下班主任和老师可作一下自我介绍。

面对孩子进入高年级,一切一切都有较大变化,五、六年级是家庭教育的黄金时期,要掌握孩子的心理,抓好萌芽教育,才能使孩子逐渐步入正道。

篇7

摘要:在基础教育强调课程整合的趋势下,整合语文资源,活化语文学习,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时代需求。以整合为出发点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便应运而生。文章从“引发兴趣,开发资源;分析目标,科学整合;确定主题,探索模式;拓展渠道,指导实践”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尝试。

关键词 :综合性学习;资源整合;模式;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5-0063-01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近年来,笔者在积极参与学校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改活动中,尝试“以能力为核心,实践是桥梁”的教改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现谈谈实践与体会。

一、引发兴趣,开发资源

引发兴趣就是在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活动主题选取要适合儿童的心理需要,并尊重他们所选择的适当的活动方式,使他们对活动能保持浓厚的兴趣,从而实现教学情境生活化。同时,学生又是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的直接开发者,语文无处不在,目前,语文综合性学习虽然没有固定的教材,但当地的校园、自然、社会、人文等就是学生取之不尽的课程资源。例如,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环境——七峰山、石壁寨、西普陀等景点;文物古迹——孔庙、文昌阁、等圣地;风俗民情——打焦、扛菩萨、庙会、吃新饭等民间习俗;节日文化——闹年宵、做粽子、赛龙舟、打船灯,等等,都独具魅力,各具神韵。此外,图书、报刊、影视等也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宝库。只要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走进自然、融入社会,尽可能地开发出各种教育资源,就能不断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分析目标,科学整合

新课标提出:综合性学习目标可分为三个学段,涉及的活动领域有学生生活、自然和社会。学习形式多种多样,各学段侧重不同,涉及的活动领域逐渐扩大,学习内容也逐步提高。教学时,教师要依据学段目标,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来确定活动范围、学习内容及活动形式。例如,低段学生年龄小,侧重提倡观察性学习,尽量引导他们去观察蜗牛、蚯蚓、树叶等事物,去玩“过家家”、“捏泥人”、“抓小鸡”等有趣的游戏,来丰富他们的现实生活;从中段开始则侧重社会实践性学习,提出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并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等。

综合性学习带有较强的综合性功能,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要求来看,它包含了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表达手段等方式的综合,势必涉及到语文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涉及到语文与相关学科表达手段的并用。因此,从学生参与综合性学习的方法来看,课堂上应落实“四个结合”,即落实“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整合;课内外相结合,文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语文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沟通”的教学理念。这些方法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实质上就是语文资源科学整合的重要体现。如以“赞美春天”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可举办“春之声”诗文朗读会,也可举办“春之画”手抄报展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三、确定主题,探索模式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堂教学中到底该“教什么”,又该如何“教”?它既没明确的教学目标,又没有固定的教学程序,比一般的课堂教学更具开放性和灵活性。那么,应该如何确定学习主题并构建活动模式呢?围绕学校实验课题,笔者坚持以“文本选材、校园生活、乡土文化”为基本题材,来确定每次的活动主题,下面从一般教学程序谈谈两点教学模式:

1.课内渗透式。课内渗透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要培养学生形成有意识地引用语文知识与能力来解决问题、表达体验的良好习惯,并将语文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例如,教完第七册《巨人的花园》这篇童话后,编者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安排了一次读童话、讲童话、编童话、演童话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活动前,笔者先让学生各自搜集自己喜欢的中外童话认真读一读;再在同学之间互相推荐,交换阅读。课堂上则指点学生自由组合、商量如何汇报。最后,让学生用口语交际、习作、办童话小报、演童话剧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与感受。

2.课外吸收式。课外吸收就是打破课堂局限,坚持课内外结合,鼓励他们主动阅读课外读物,关注报刊、电视、网络上的热点话题,开展各种与语文知识有关的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诗歌会等,举办优秀习作、手抄小报、读书笔记展览,或自编自演课本剧等课外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使之从中吸取语言和思想情感的营养。例如,教完第七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课后,笔者根据编者的设计意图,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访问、写信”等多种渠道,了解“你或我或他”的成长故事,并选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来展示自己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的收获。

四、拓宽渠道,指导实践

引导学生走出课堂,以校园、自然、社会为大课堂,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体验,是培养和发展其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笔者主要从下面三个方面来拓宽渠道,指导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

1.积累生活经验。生活是认识的源泉,小学生只有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才能将知识与经验服务于能力的培养,服务于学习方法的获取和良好习惯的养成。例如,在学校生活中,笔者注意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比赛活动和读书活动;在校外指导学生调查走访、查找资料等各种实践活动,通过多渠道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经验,以便使他们大量、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例如,在日常教学中,笔者注重指导学生写好摘抄式(又叫表格式)的读书笔记,从而增大了学生的信息库存量,使之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

2.组织参观游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参观、游览、访问、调查等社会实践,不仅能让学生获取最直接的感性认识,从中学会观察、描述的方法,还能通过亲身经历获得愉快的享受,激起其积极向上的热情,达到活动育人的目的。例如,在寒假期间可组织学生开展“话春节”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主动采访、调查了解相关的“春节来历”、“写春联”、“贴福字”、“吃年夜饭”、“闹春”等趣事,让学生在获得大量信息的基础上,用图文等不同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采访、调查所得,从而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的感情。

3.指导实践探究。指导学生深入社会、深入生活,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动脑的实践操作、探究中,加深对学习语文的体验。例如,在国庆长假里,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以“了解故乡特产——上杭萝卜干”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课上,笔者以“面对白胖胖的大萝卜,我们是特产故乡的小主人,你们想知道些什么?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为话题,产生实践探究课题,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回到父母身边,走向田间地头、家中作坊,了解萝卜的种植、生长、收获,萝卜干的制作、价值、用途等知识经验,并摘记实践所得,然后让学生在回校后用一定的方式汇报说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从中感悟劳动的艰辛、家乡人民的光荣。

篇8

关键词:调查作业;动手作业;视频

课堂是学生活动的舞台,《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也倡导体验、参与。然而,小学英语课时有限,每节课也仅有40分钟,而英语作为一种外语学习,课堂上给予学生的时间太有限了,所以英语作业设计显得尤为重要。通常笔者会设计机械作业和意义作业,学生对机械作业会有抵触情绪,而意义作业让学生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学生会觉得英语学习很有用,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

一、调查作业,架构书本与生活的桥梁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学习,源于生活的课堂交流,同时又要基于教材走向生活。在学习四年级上册U7 How much?之后,学生除了学会交流课文中服装的价格,还可以结合之前学习的水果类话题,用英语简单进行买卖水果的交流。课后,笔者布置学生做一个市场上服装或水果价格的调查,我们都知道生活中询问服装价格和水果价格是有区别的,因为水果涉及重量单位等,无形中学生也增长了见识,这样学生就可以在了解生活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话交流。又如,在学习了交通工具后,可以调查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你是怎么来上学的)?了解学生上学所使用的交通工具之后,自然拓展一些常用词(如电动车e-bike等),学生也会觉得英语与生活紧密相连,触发其学习英语的热情。这些调查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R和观察能力,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从课堂持续到课外。

二、巧用视频,给口头作业披上新装

小学生具有爱唱、爱说、爱演、爱玩的特点,笔者利用“英语趣配音”软件(含有最火爆的影视,最好听的英文歌,最好看的动漫等素材),指导学生自主安排录制视频。每个学生的发音不同,听起来的感觉也会不一样,从一开始的稚嫩,慢慢地接近视频中的原声,一方面学生增长了英语方面的见识,另一方面提高了自己的语音语调,重拾了学习英语的信心。“英语趣配音”软件满足了课外拓展的要求。此外,笔者还利用“一起作业网”布置和书本贴合的课本内容录音、录视频,此项口头作业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和配合,及时上传,网络会立即打分,根据分值给予学生“学豆”,学生可以凭“学豆”换取一些学习用品、玩具等,自从布置此项作业后,学生都抢着做作业了。

三、情景剧表演,绘声绘色演绎精彩

译林版《英语》内容非常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富有童趣,童话故事《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Cinderella》《The king’s

new clothes》《The lion and the mouse》深受学生喜爱,基于童话故事特点,非常适合学生表演。课后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元进行情景剧表演。自愿或者小组长分工,每个人都精心准备,在班级小组表演后,投票评选最佳表演奖小组。在学习完At the snack bar一课,笔者创设小吃店、服装店、水果店、玩具店等情境,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定主题,用所学语言合理组织,进行生活化表演,这种作业与生活紧密联系,学生演绎出精彩,既激发了学生表演的兴趣,更活用了课文内容。

四、动手作业,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合理利用、组合教材内容,从多个角度来折射和巩固所学,这是学生感兴趣的课后延续。学完26个字母后开展“字母超级变变变”,学生利用树叶、米粒等物或者人体组合拼成英语字母的形状,创意无限;六年级学生在学完公共标志的短语、各种节日文化后收集大量的其他标志,并设计英语小报,在学完protect the Earth

这一课时设计了保护环境的倡议书或者海报,以小组为单位,周

末开展外出发表倡议演讲等活动。于是,生活中的英语揭开了它们神秘的面纱,一个个跃然纸上或深入孩子的心灵。此外,学习完各类节日的话题,除了用when, where, what, how口头交流之

篇9

【关键词】经典;民族文化;德育素养

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华夏源远流长的经典诗文是文化艺苑中经久不衰的瑰宝。诵读经典,传承华夏文明;诵读经典,提高德育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言课程的基本特点。”“认识中华文化的深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所以我们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提高德育素养,正是让学生在诵读,欣赏、品味中,感受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体味中华经典诗文的独有的内涵美和韵味美,陶冶学生的美好情操,启迪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

首先,安排诵读的时间,以及规定的诵读的篇目。在大量诵读的基础上,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摸索出积累,背诵古诗词及诵读古诗文的方法。在晨读给学生提供十分钟经典诵读,课前五分钟集体背诵经典诗文,另外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识水平,低年级要求诵读,背诵《三字经》、歌谣,以及课本规定的篇目;中年级要求诵读,背诵《千字文》、《弟子规》以及课本中规定的内容;高年级要求学生能诵读,背诵《论语》中经典的段落,并加以理解运用,和课标中规定的诗篇等,在读中去感悟,体味其中的意境美,体会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另外还规定每周一节经典诗文课,指导学生阅读,帮助学生理解其内涵,以及激发同学们对经典诗文的喜爱之情。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经典的激情,培养学生诵读的感悟,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

其次,创设经典诗文环境。“昔孟母,择邻处”,孟母的故事说明了环境的重要性。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荡漾着经典诗文的气息。当你步入我们泡子学校的时候,映入眼帘的是优美的环境,置身之中,你就会感受到浓浓的书香气息,一首首健康活泼的经典诗文作品,一句句寓意深刻的格言,像一朵朵绽放的小花飘逸着浓浓的芬芳,让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使学生在浓厚的经典诗文的氛围中,感受中华传统的文化,并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你看,校园的橱窗中张贴名师名句,用他们特有的人格魅力熏陶着学校的每一位学子;操场四周的墙壁都写上诗意的语言;楼中的走廊,挂上同学们精心编制的经典诗文小报设计,凝聚着同学们对经典诗文的理解与感悟,同时也表达出学生们对经典诗文的特殊的意境;班级定时更换经典诗文的内容,有激励学生学习的诗句,有立志做人的名言,有提醒教育学生行为的诗句语言“冠必正纽必结”“轻声慢步过走廊”――营造校园环境,打造儒雅书香校园,享受着整个校园古朴典雅的诗词氛围,让学生时时刻刻与先哲圣贤对话,沐浴在经典文化的长河之中,受到耳濡目染的教育;校园的每一处都孕育着经典诗文的文化内涵,每一处都充满着这耐人寻味的诗情画意。“书香满园关不住,一律墨韵顺风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

篇10

【关键词】 德育 熏陶 潜移默化 渗透

同志在国庆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提出"要把德育放在首位",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语文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之一,也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学的自身特点要求教师把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情操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德智两方面均得到发展。笔者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多年,下面就以初中语文教材为例,结合教学实践经验,谈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一、 处理好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的关系

初中语文教材中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涵盖面较广。对初中学生而言,它至少包括这样一些内容。一是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二是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三是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四是养成自觉的法律意识。语文不是政治课,它是以使初中学生通过训练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为根本宗旨的。另一方面,"文以载道"的特点,又决定了初中语文教材的课文中总是承载了大量的思想内容。这两点,决定了初中语文课所包含的思想内容的特点。据笔者的教学体会,这方面有两个较为明显的特征。

一是其思想内容大多呈现为经验形态,并随着学生的年龄增长而逐步深化和发展。例如革命爱国主义的内容,以《最后一课》为代表。这是法国作家都德的名篇,它通过学生小弗郎士幼稚的心灵和眼光,直观地表现出教师韩麦尔对自己母语的爱,实际上寄寓了对自己祖国的深切的爱。小弗郎士的"经验",使课文显得浅显易懂。而《藤野先生》、《雷电颂》等爱国主义的内容不但在量上增加了,其表达方式也复杂起来。后者向我们展示了鲁迅先生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但在日本期间的见闻,使他深感凡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也只能做给别人示众的材料,从而使他毅然弃医从文。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如何传达给学生,是需要教师认真下一番功夫的。教师和学生的沟通要借助于感情。一种经验要成功地向别人传达,也必须借助于感情。所以,初中语文课中的思想内容多数呈现为经验形态,决定了语文教师进行思想教育时必须注重相应的情感教育。

二是其思想内容的载体极富形象性,这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载体,这里指包含一定思想内容的课文。它们大多由具体的事实、事例、人物等等所组成。初中语文教材所选课文,绝大多数课文中包含的思想内容总是通过对特定情感的表达、事实的叙述、景物的描写、故事的展开,来寄寓特定的思想内容。茅盾的《白杨礼赞 》,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杨朔的《荔枝蜜》等课文,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新生活的向往,对某种品格的赞美和对美的热爱。《生命的意义》和《鞋》等课文,既是对保尔和"大个子军人"这两个英雄人物的描写和赞美,又表现出 一种生命哲理的思考,使读者的思维受到一次人生观、价值观的启迪。

二、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要求

1、教师要不断增强德育渗透意识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有在教材处理中善于发现和深入挖掘德育的内容,不断地增强德育渗透意识,才能使德育在语文教学中做到"润物细无声"。教师以身垂范,为人师表,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加强与学生的思想交流,是寓德于文成功实施的基矗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打成一片,运用自己的影响和感召力,去营造良好的德育智育氛围,培养和谐、融洽、彼此信赖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吮吸健康成长的甘露,获取全面发展的营养。

2、在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中实现德育渗透目标

语文教师应加强指导学生编辑学校小报、墙报和黑板报;指导学生搞好第二课堂活动,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充分展示每个学生的特长与才能。

3、发挥德育在增强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作用

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在当前更有其深远的现实意义。教师要积极利用课堂教学工作,创造一个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也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的:"学语文不是只学雕虫小技,而是学语文学做人"。时刻牢记"教之道,德为先。"的道理,不顾此失彼,真正肩负起教书育人的使命。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作为一项长抓不懈的工作,新世纪的"德育工程"任务还很艰巨,如何将德育工作有机的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自觉的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有待于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去深入细致的尝试与探索。

参考文献

[1] 《中国著名班主任德育思想录》 窦桂梅等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 《紧扣教材,渗透德育》魏俊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