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火柴的小女孩课件范文

时间:2023-03-26 05:58: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卖火柴的小女孩课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卖火柴的小女孩课件

篇1

1、通过研读小女孩五次擦火柴的部分,读出她内心对美好的渴望,对幸福的向往,感悟字里行间作者流

露出的深深地同情。

2、通过幻想和现实的对比朗读,对比对幸福的渴望和现实的严酷,体会作者的虚实结合表达方法和表达

效果。

3、通过课文,使学生走进安徒生,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

式及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最后三个自然段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重点研读小女孩的幻像部分,感受那份温暖与美好

1、利用板书回顾上节课内容:

(课件出示一道练习):在一个(冰天雪地)的大年夜里,一个(孤苦伶仃的)小女孩在街上卖了一整天

的(火柴),人们(视而不见),(冷酷无情),小女孩一根也没卖出去。最后,冻死在街头的凄美的故事

2、就这样从头冷到脚,从身体冷到心里,此时她最需要什么?最渴望什么?(温暖 食物)

3、于是,她擦燃了火柴,她总共擦燃几次火柴?她分别看到了什么?快读课文第5至10自然段。

(课件出示练):她为了暖和自己(五)次擦燃火柴,在火柴的亮光中看到许多美好的幻像----(暖

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祥的奶奶)。

请同学朗读小女孩五次擦亮火柴时看到的景象的句子。你有什么感受?

A、生自读课文,交流感受

出示句子:

1、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

多么舒服啊!

2、亮光落在墙上,那儿忽然变得像薄纱那么透明,她可以一直看到屋里。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摆着精

致的盘子和碗,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正冒着香气。更妙的是这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

刀和叉,摇摇摆摆地在地板上走着,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

3、这一回,她坐在美丽的圣诞树下。这棵圣诞树,比她去年圣诞节透过富商家的玻璃门看到的还要大,

还要美。翠绿的树枝上点着几千枝明晃晃的蜡烛,许多幅美丽的彩色画片,跟挂在商店橱窗里的一个样,

在向她眨眼睛。

4、这一回,火柴把周围全照亮了。奶奶出现在亮光里,是那么温和,那么慈爱。

一大把火柴发出强烈的光,照得跟白天一样明亮。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奶奶把小女

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

方去了。

(幸福、快乐、温暖、美好)

B、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重点品读"擦火柴"部分,了解小女孩的美好愿望

1、品读五次擦燃火柴的句子,感受小女孩对美好的执着追求

我们再次找到小女孩擦火柴的句子,把目光聚焦在哪些句子上,细细品味,你又读出了什么?有什么体会

2、学生朗读句子,交流感受

句子:

(1)、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

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

哎,这是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

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2)、她又擦了一根。火柴燃起来了,发出亮光来了。

这时候,火柴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3)、她又擦着了一根火柴。 这时候,火柴又灭了。

(4)、她在墙上又擦着了一根火柴。

(5)、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

3、看到这些词语了吗?如果说第一次她斗胆终于抽出一根,是因为她实在太冷了的缘故,那么她为什么

擦着一根,又一根,直至擦燃一大把?

(第一次擦燃火柴带来的幻像,带给她片刻的幸福和欢愉,所以她不假思索地一次又一次擦燃火柴。前面

的踌躇和后面的毫不犹豫,表达了小女孩强烈的内心需求,她渴望幻像中的一切成为现实,永远不消失。

尤其是慈爱的奶奶,所以她不惜浪费"一大把"火柴留住幻象中的奶奶。)

4、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板书:渴望幸福 执着追求)

5、指导有感情朗读画线句子,

(三)朗读:幻像与现实对比朗读,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A、师生合作朗读

B、安徒生这位伟大的作家,有博大的胸怀和善良仁慈的心,他是多么希望像卖火柴小女孩这样穷人,

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在写法上,你发现了什么?

(在朗读过程中,结合学生的读悟,重点读好擦火柴的部分,可以通过幻象和现实对比朗读的方式,读出

小女孩内心渴望的美好和现实的严酷,及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作者深深的同情。)

(四)介绍童话题材,引导读童话故事

师:有人说,没有想象就没有童话,说明故事情节往往是虚构的,但虚构的情节往往来源于现实生活,是

人们愿望的反应。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它用适合儿童的语言和合理想象,有趣的情节,性格鲜明

的人物,对儿童进行教育的文学体裁。

引导学生读童话:老师向大家推荐《安徒生童话全集》

篇2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火焰、暖烘烘、闪烁、灵魂”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主要途径,让学生在读中质疑,在读中理解内容,在读中体会情感。引导学生把读、思、议结合起来,想象出画面,议出感悟,读出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小女孩悲惨的命运,唤起学生对小女孩及所有受压迫的穷苦人的深切同情以及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憎恨。

2.体会小女孩的美好愿望,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3.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1.从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关注小女孩的命运。体会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效果。

2.从最后三个自然段意蕴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准备

五次擦燃火柴的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深入品读,感受小女孩的悲惨命运

1.自由轻声读小女孩擦燃火柴的部分,把你最受感动的地方画下来,并写一写自己的感觉。

2.以汇报的方式,感受小女孩命运的悲惨。

(在擦燃火柴的美好幻象中,感受小女孩现实生活的残酷:小女孩感到特别寒冷,渴望温暖,就幻想有一个大火炉;感到特别饥饿,渴望食物,就幻想得到烤鹅;小女孩在现实中感到孤独,渴望亲人的疼爱,就幻想着见到去世的奶奶)

现实与幻想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幻想的越美好,越是衬托出了现实的悲凉,让人越发感觉到小女孩命运的悲惨。

3.选择让你感动的段落,有感情地读给小组同学听。

(二)围绕中心,提出疑问

1.在别人幸福地欢度新年的时候,小女孩却悄无声息地冻死在街头。让我们读读课文的最后两部分。

2.出示: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学生可能质疑:“多么美丽的东西”指什么东西?为什么会看到?怎样看到的?两个“幸福”是什么含义,小女孩真的得到幸福了吗?

(三)感情朗读,体会幸福

1.她曾经看到过哪些美丽的东西,使她感到幸福?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的第二部分,画出来。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大火炉 烤鹅 圣诞树 奶奶

3.观看表现美丽幻想的动画片,学生朗读相应语段,感受小女孩虚幻的幸福。

4.选择你认为小女孩感觉最幸福的部分,练习朗读,把它的美丽与美好读出来。

(四)感情朗读,体会现实

1.火柴再温暖,再明亮,带来的幻觉再幸福,总是要消失的。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出示句子:哎,这是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这时候,火柴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这时候,火柴又灭了。只见圣诞树上的烛光越升越高,最后成了在天空中闪烁的星星。有一颗星星落下来了,在天空中划出了一道细长的红光。

2.交流:现实的残酷,小女孩命运的悲惨。

3.比较句子:(1)啊,哪怕是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2)她又擦了一根。(3)她又擦着了一根火柴。(4)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

体会:小女孩由开始的不敢到敢,从抽出一根到后来的抽出一把,表现出了她对美好生活的迫切渴望。而这种美好,只有在虚假的幻想中才能得到满足。所以,“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在死亡中,在另一个世界中,女孩终于摆脱了现实的残酷。

4.配乐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两段。

(五)总结写法与读法

1.在同学们深情的朗读中,我们与作者和小女孩的心灵产生了共鸣,回顾一下,我们是如何走进这个童话世界的。(有感情朗读、质疑思考、讨论交流、联想入境,都是品读的好方法)

2.这篇童话为什么让我们如此感动?(对比的写法,使小女孩美好的幻想与残酷的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对照,让我们对小女孩悲惨的命运有了深切的同情;详细刻画了小女孩的外貌、衣着和动作,深刻地写出了小女孩的可怜;合理的想象,种种的“美好”,实际是那样的平常与普通,对小女孩来说却可望而不可即;悲剧的结局)

(六)拓展延伸

1.读完这个感人的童话,我们一定有许多话想对那个可怜的小女孩说。请同学们先来读一首9岁儿童刘倩倩的诗歌《你别问,这是为什么》,再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2.课外阅读安徒生的其他童话作品。

安徒生是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一生为孩子们撰写了168篇童话,他的作品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100多年过去了,仍在世界各国流行。《坚定的锡兵》《拇指姑娘》《皇帝的新装》《人鱼公主》等,你们都读过了吗?

板书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丹麦 安徒生)

美好的幻觉 残酷的现实

篇3

【中图分类号】G ?摇【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A-0065-02

以读代讲,顾名思义,就是用读来代替讲。以读代讲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倡导多年,但在课堂教学中,理念与教学行为还是难以实现对接,原因在于教师对以读代讲的定位不够明确。下面笔者结合实际教学对以读代讲进行详细阐述。

一、把读作为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

下面是两位老师同时执教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三个儿子》一课,对朗读教学的处理各不相同,从中我们对以读代讲的定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案例一】

(一)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描写三个妈妈称赞自己孩子的句子。

(二)指名学生朗读三个妈妈称赞自己孩子的句子,教师进行点拨。

(三)分角色朗读三个妈妈的话,体会三个妈妈的心情,享受阅读的乐趣。

【案例二】

(一)在课文里,三个妈妈是怎么称赞自己的孩子的?谁来为我们读一读?

老师评价:从这位同学的朗读中,我们听出了三个妈妈对自己孩子不同的评价,你听出来了吗?请同学们用“______”划出三个妈妈称赞自己孩子的句子。

(二)进入角色,感情朗读,请学生分别读三个妈妈称赞自己孩子的句子,体会三个妈妈的心情。分三步:

1.请学生扮演角色读第一个妈妈的话,其他同学注意听她是怎么夸自己的孩子。然后老师评价。

2.让学生读第二个妈妈说的话。

3.指名读第三个妈妈说的话,理解“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最后全班齐读。教师小结方法。

(三)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你的妈妈是怎么夸你的呢?

(四)指导学生交流、品读:如果把自己当做妈妈,你会怎样夸奖你的孩子呢?会用什么语气?

【反思】

很显然,第一位老师将朗读作为教学结果,这位老师的教学设计是引导学生先理解语言,再进行朗读指导。因此,朗读就成了理解后呈现的结果,学生在朗读前的主要任务是理解课文内容。这样,教学的立足点是分析课文内容。而第二位老师则是先引导学生朗读,通过联系生活指导学生读,让学生的朗读逐渐由感受过渡到语言,从而突出朗读的层次性。这样,教学的立足点是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教学既是引导学生进行朗读的指导过程,也是学生朗读实践的习得过程,教师将朗读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同时也把朗读作为教学目标。

两位老师确定的教学重点是一致的,但是,第二位老师的教学是在引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突破了重难点,将教学内容寓于读的过程,以朗读指导为主线推进教学,很好地实现了以读代讲的目标。

二、力求整体感悟

【案例】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蕴含的情感很丰富,一位老师以“可怜”为主线,教学时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师:文中写到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的情景,首先由老师读一遍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部分。

课件出示: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哎,这是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进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教师在范读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部分时,学生仔细听,并说出老师哪里读得好,为什么要这样读。接下来,老师请学生分别朗读小女孩接下来的几次擦燃火柴的段落。在具体的指导朗读中,学生透过文字体会小女孩的“可怜”,对小女孩的情感由怜生爱、由爱生悲,情感体验得到升华。

【反思】

《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的感情线索较为明显,教学时不宜层层分析文字,而应以朗读来代替分析、讲解,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整体感悟。如果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朗读,学生通过朗读来感悟、体会、对比,对人物的情感就理解得更深刻、更完整,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三、做到内容与形式相统一

以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鸟的天堂》为例,文中写了作者两次看见大榕树的情景,第一次是傍晚,看到了静止状态的大榕树的美;第二次是早上,看到的是各种各样的鸟在大榕树上欢叫、飞舞、扑腾、嬉戏,此时大榕树是动态的美。一位老师在教学时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实现了以读代讲。

老师指导学生朗读作者第一次看见大榕树的静态情景,同时配上班得瑞的《寂静森林》展开配乐朗读。

老师指导学生朗读作者第二次看到大榕树的动态情景。因为这次是动态描写,因此配上了具有动感节奏的音乐,引导学生想象朗读,体会文字的变化,读出画面感。

整合读,请全班男生朗读静态部分,全班女生朗读动态部分,在动与静中的变化中提升感受。

【反思】

朗读是用语言传达对作品的理解,需要教师激发学生朗读的创造力。除了一般的朗读文字,教师需要对朗读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揣摩,这就要求教师在分析文本时做到深入理解文字,感受文字背后的意境和作者的写作手法,运用多种形式为学生的朗读注入活力和创意。在《鸟的天堂》一文中,这位老师领悟了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采用相应的配乐形式来引导学生朗读,提升了学生的感受。

篇4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的角色将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那么,怎样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享受学习的快乐呢?这就要求在课堂上要把握好教师的导。

1、注意课堂中问题的设计

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有一个符合逻辑的“序”──由已知到未知,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即由认识的低层次向认识的高层次过渡和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难易适度,既要保证优生在课堂上不会因为太简单而没有学习兴趣,又要保证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会因为太难而茫然失措。所以课堂提问必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认知的新高度,最终才能达到“跳起来摘桃子”的理想境界。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最后一句话“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这个句子所表达的意思比较隐晦,为了帮助学生 理解 其深刻含义,可依序设计如下提问:①小女孩曾经幸福吗?为什么幸福呢?②她跟着奶奶走向新年的幸福中,这个幸福是指的什么?③这两个幸福的意义相同吗?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读课文可以知道,小女孩曾经是幸福的,因为奶奶活着的时候非常疼爱她。从课文中还可以看出,小女孩是在幻想、幸福与欢乐中死去的,所以她感到很幸福。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小女孩跟着奶奶到了另一个世界,她没有了生命,没有了思想,所以也没有了痛苦。第三个问题就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小女孩在有人疼爱的时候是幸福的,但当疼爱她的人死去后,她生活在贫富差别悬殊的资本主义社会,过着没有温暖,没有幸福的生活。在大年夜这个本应得到欢乐和幸福的日子里悲惨地死去,这就使幻想与现实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加深了人们对小女孩的同情。

总之,教师设计课堂提问时,应该做到心中有学生,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规律、心理发展规律以及语文课堂教学规律,而要坚决反对为图课堂热闹一问到底的形式主义的所谓“启发式”。只有这样,才能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提高独立思考、自能读书的能力。

2、注意情境的创设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主要是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探究,设问激疑引发学生思维,交流互动促进学生发展,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教师在创设情景时,不仅要注重课本的知识,还要注意联系课本以外的知识。同学们在和谐民主的气氛中,巩固了课本知识,开阔了视野,学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广泛阅读的良好习惯。另外,在创设情境时,还要多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学生们自己的感受,他们认识到了时间的宝贵,从而要好好珍惜时间,不虚度光阴。

3、合理利用课件

篇5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象、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特别强调“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注重于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

一、精心制作教学课件创设写作的情境

要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首先要为学生提供写作的情境,为学生创设一个想象的空间、思维的空间、活动的空间。

在教学生“写环境保护”一类的习作时,我从鹏博士多媒体素材库中,把一些有关“污水”、“空气污染”、“酸雨森林”、“受过污染的小河”等动画引用到写作情境中,从而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使学生产生“一吐为快”的心境。当看到“从工厂里排放的烟雾”时,学生就联想到自家附近工厂、澡堂烟囱里排放的黑烟,他们在自己命名的作文题《还我一片蓝天》中写道:“看,我家附近澡堂里烟囱里排放的一股股黑烟像一条条妖龙在空中张牙舞爪,……”接着写附近居民受到了怎样的危害――人们淡忘环境;要发出倡仪,保护环境。有的写了《20年后的我》,长大后怎样治污染;有的写了《地球妈妈的话》,告诉人们不要乱砍滥伐;《假如我是发明家……》、《小鱼的自述》、《假如我是环保局局长》、《假如我是城市美容师》……写出了自己大胆的想象。不少学生的习作在市区发表,杨淋同学写的《小纸团历险记》,获国家级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一等奖。

二、用音乐渲染习作环境

运用与作文教学内容相吻合的音乐把学生轻松带入写作的情境中,使学生在听音乐的同时想象、表达。

总之,尽量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写作电教材料,让学生感到有话可写、有情必表、不吐不快之感。

三、利用一组声音,想象作文

利用电教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可以利用一组声音让学生根据声音的不同,编写一个故事或一件具体的事。我们可以从多媒体素材库中录下一组,按一定顺序并有内在联系的声音,诱导学生展开想象,编成有一定情节的内容进行创造性作文,学生的写作热情很高。总之,学生通过听也能把“看”到的合理地写下来,想象力很丰富。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听”的能力,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想象力再一次得到了提高。

四、巧用电教为课文续写结尾,推测以后发生的事

为课文续写结尾,推测以后发生的事,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很多课文的结尾耐人寻味。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有这样一段话:“他们俩(奶奶和小女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我先让学生理解这一段话后,又让学生观看屏幕:奶奶怀抱着小女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呀飞……此时,我就让屏幕动画至此暂停,问学生:“小女孩会到哪儿呢?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到了我们中间,我们怎样和她相处呢?”学生们看着屏幕,思维活跃、踊跃发言,有的学生在说:“小女孩,快飞吧,快来到我们中国,我的奶奶也是你的奶奶,我的爸爸、妈妈也是你的亲人,我会带你一起游览那驰名中外、千年古寺、神秘地方――少林寺;游览那桂林的山水;欣赏那水平如镜的西湖、红叶似火的香山……我们一起打电脑、一起学习、一起逛公园,让你过得开开心心……”

五、再现真实情境

有些作文要求学生实地观察后或亲手做实验后把过程写下来,当时学生可能兴致勃勃,但常常因为沉浸在活动之中,而没有仔细观察,体验不周全,文章写得不够生动。可活动不能再组织,而利用多媒体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即把真实的生活情境拍摄下来,制作成课件,然后反复播放,直至学生看仔细为止,为学生提供了“观察材料”留有想象余地。比如:我们组织学生去郾城县龙城参观了那里的桃花园,一路上,美丽的春景让学生乐不知疲,野餐中,学生们互相分工合作,亲手做午餐,赏花时惊喜,学生们在园中作画写诗、拍照、嬉戏……好不热闹。我们把这春游录上来,以便学生在写作时再回忆、再互说,以完善自己的写作。学生真正投入到了大自然的环境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家乡的可爱。在习作中,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在此得到发挥,避免了以往春游只写这儿美,那儿美,无病的俗套。不少学生写出了新意,写出了春游中“赏花―作诗―论诗”的趣事;有的学生在习作中以诗表达自己赏花的愉快心情,做到了吐真言抒真情。

六、根据某一词义,提供一些和词语描述的景物特点

某一词义学生们理解后,可提供一些景物和这个词相照应,说明这个词的意思,如“今天天气真热啊……”为开头写一段话,出了太阳、空气、小草、动物们等在天热时的反应,再通过想象平时自己的观察,可以具体地描写出来。

七、条件作文

即教师也可在屏幕上给出动物、植物提要求、给方向或范围,让学生想象作文,如可以出示猫,让学生在观察后再展开想象,描述外形――颜色――气味等特征,还可以由想到人的品质、追求、希望。

八、利用故事,培养学生的幻想

幻想及想象力的升华。儿童喜欢幻想,童话故事、科幻故事,常常会使学生浮想联翩。教师可抓住这一特点让学生通过录音听童话故事,通过电脑看动画片、科幻片,启发引导学生写童话、写科学幻想,不少学生写《地球妈妈的话》、《水的回述》、《南郭先生逃走后》、《20年后的月球上会……》等等写得很成功。

九、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电教优势,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篇6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情境教学辅助教学

伴随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迅速推广,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已经成为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使用也将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内容。那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如何使用多媒体课件呢?

一、如何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语文教学

1、利用多媒体,进行汉语拼音、识字教学

汉语拼音教学,对于刚入学的小学生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也是十分关健的。他们从以游戏为主的幼儿园,到以学习为主的学校生活,汉语拼音的学习是这一转折点中最关键的部分,也是学生们进入语文学习遇到的第一个知识点,如何让刚入学的学生适应学校生活,喜欢学语文这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利用多媒体进行汉语拼音教学就弥补了这个缺陷,它不仅能使学生快速地记住汉语拼音,而且能顺利的使用汉语拼音。有了拼音作基础,要认识、了解中国的汉字就简单多了。那么,如何利用多媒体进行汉语拼音和识字教学呢?下面,我就以归类识字中的“林”字为例,利用多媒体教小朋友们学拼音、识汉字。

在屏幕上显示“林”字,然后利用音效教学生读拼音:lín,就能给学生一个初步印象。但是,如何使学生形成长久的记忆,并且不忘记这个字呢?首先显示出一幅森林的画面,然后问学生屏幕上显示的是什么?学生很快就能回答出来是森林,接下来教师就解释:“很多树木种在一起就形成了‘林’。你们看这个‘林’字(画面下出现“林”字),它就是由两个‘木’字组成的。”这时从画面的森林中蹦出来一只小松鼠:“记住:双‘木’为‘林’。”这样不仅激起了学生的兴趣,而且能使学生很快地记住这个字。

2、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进行阅读教学

多媒体技术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借助这一手段,可以促进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引起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更新,也形成师生角色的转化。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教材中有情节跌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的小说,有文质兼美,充满诗情画意的诗歌、散文、童话、寓言等。利用多媒体 ,把生动形象的画面配以美妙和谐的音响,创设出最佳的教学情境,以直观的形象触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那么就能使学生对作品有更深的理解。

3、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进行说话训练

传统的说话训练,一般是教师出示某一句式,让学生训练,其结果往往是学生煞费苦心也难以想出恰当的句子。

著名的语文教育家李吉林曾在《李吉林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中说过:“一幅制作精美的图片,一段恰到好处的音乐,往往能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引起他们的思想认同。”如果学生眼前有了活生生的情境,有了真切的感受,就会有表达的欲望,这时教师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句式,就会水到渠成。

4、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进行古诗教学

古诗不是儿歌,学生不能一读即懂,因此,有的学生对古诗望而生畏,还没学首先就有了畏惧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巧妙地利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能使学生变畏学为乐学了。

5、利用多媒体,强化朗读训练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小学生要“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涉及到小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领悟和对语言艺术再创造的能力,教学中有一定的难度。在实践中,如能利用多媒体强化朗读训练,那么效果明显。

对于小学生来说,朗读时往往难以准确地把握住文章的感情基调,教师在讲解的时候既费时,又讲不透彻,但运用多媒体却往往能生动地解决这一问题。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朗读训练时,学生看到:“小女孩坐到墙角,她抽出一根火柴擦燃,明亮的火光中,她看到了一个暖暖的大火炉。”画面定格在小女孩开心的笑容上,学生情不自禁地为可怜的小女孩能够拥有奇迹而高兴,纷纷以惊奇,兴奋的语气朗读有关字句。可后面的画面是:“小女孩伸出脚,眼前却只有冰冷的墙壁和烧过的火柴埂。”一喜一悲,这样学生的感情也经受了一次峰尖浪谷的反差体验,朗读时,热烈的语气中便增添了隐隐的同情、爱怜、悲怆等复杂感情,从而达到正确把握感情跌宕变化的效果。

二、多媒体课件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1、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课堂上仅仅是一块黑板,一只粉笔,一本教科书加上老师滔滔不绝地讲解,即使是十分优美的文学作品,学生听进去也只是味同嚼蜡,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也不免表层化、抽象化,再说,学生仅凭抽象的文字系统来了解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其困难也是不言而喻的。

然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情况就可能大为改观了。多媒体将声音、画面、文字、图示等有机地、艺术地融为一体,在教学内容组织上采用大量色彩鲜明,活泼有趣的演示动画,设计成游戏的形式,寓教于乐,创造出形象、直观、生动、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如朱自清的《背影》中描述:“父亲那蹒跚地走着,又艰难地爬上月台的背影使人感动。”单凭教师的讲解,学生根本就不能深刻地理解“蹒跚”这个词的意思,如若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把直观形象的画面展示给学生看,学生马上就能够心领神会了。

2、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增设疑问,巧设悬念,借助直观的、形象的、生动的、艺术的、发展的图、像、声、色来调节教学,为学生提供愉快的学习环境和更多的美感娱悦,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欣赏中学,让学生情不自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学习,积极配合课堂教学,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变苦学为乐学,变强学为好学,变弃学为要学,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3、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篇7

1、注意课堂中问题的设计

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有一个符合逻辑的“序”──由已知到未知,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即由认识的低层次向认识的高层次过渡和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难简适度,既要保证优生在课堂上不会因为太简单而没有学习兴趣,又要保证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会因为太难而茫然失措。所以课堂提问必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认知的新高度,最终才能达到“跳起来摘桃子”的理想境界。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最后一句话“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这个句子所表达的意思比较隐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其深刻含义,可依序设计如下提问:①小女孩曾经幸福吗?为什么幸福呢?②她跟着奶奶走向新年的幸福中,这个幸福是指的什么?③这两个幸福的意义相同吗?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读课文可以知道,小女孩曾经是幸福的,因为奶奶活着的时候非常疼爱她。从课文中还可以看出,小女孩是在幻想、幸福与欢乐中死去的,所以她感到很幸福。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小女孩跟着奶奶到了另一个世界,她没有了生命,没有了思想,所以也没有了痛苦。第三个问题就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小女孩在有人疼爱的时候是幸福的,但当疼爱她的人死去后,她生活在贫富差别悬殊的资本主义社会,过着没有温暖,没有幸福的生活。在大年夜这个本应得到欢乐和幸福的日子里悲惨地死去,这就使幻想与现实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加深了人们对小女孩的同情。

再如《穷人》的第二段中有一句话:“没什么可抱怨的。”老师先问:“‘抱怨’是什么意思?”帮助学生弄清词义后,进一步设问:“桑娜为什么会感到没什么可抱怨呢?”这一问题开始触及实质,但还可以在课文中找出原句回答,体现不出学生思维的过程。于是再问:“桑娜如此辛苦;而得到的仅仅是‘孩子们都还健康’,她可以抱怨些什么?现在为什么不抱怨?这又说明了什么?”这样,问题层层拓展,步步深入,由现象到本质,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总之,教师设计课堂提问时,应该做到心中有学生,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规律、心理发展规律以及语文课堂教学规律,而要坚决反对为图课堂热闹一问到底的形式主义的所谓“启发式”。只有这样,才能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提高独立思考、自能读书的能力。

2、注意情境的创设

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是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探究,设问激疑引发学生思维,交流互动促进学生发展,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教师在创设情景时,不仅要注重课本的知识,还要注意联系课本以外的知识。如《田忌赛马》一课,教师在让学生复述课文、比较田忌两次赛马的异同后,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你们认为齐威王、田忌、孙膑各是什么样的人?这时学生的思维像打开的闸门一样。有的认为齐威王是个骄傲的人,从课文中”洋洋自得”、“轻蔑”等词语中看出;有人马上反驳,说他从课外书中得知,齐威王是个善于纳谏的人。关于孙膑足智多谋的故事更多了,《围魏救赵》、《苦肉计》、《空城计》……特别是有人提出,孙膑教田忌赛马的计谋是他能胜齐威王的好办法,除此之外,别无他计。同学们在和谐民主的气氛中,巩固了课本知识,开阔了视野,学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广泛阅读的良好习惯。

另外,在创设情境时,还要多联系生活实际,如《匆匆》一课,我在学习完课文之后,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你每天是怎样过的?你觉得你的生活充实吗?学生们陷入了沉思,有的学生想了一会儿说:“我学了这篇课文才觉得我的很多日子都白白地浪费了。我每天玩的时间比做事的时间多。”有的学生说“有时候我觉得时间过得太慢,现在想想,就是因为我的生活太空虚。”通过学生们自己的感受,他们认识到了时间的宝贵,从而要好好珍惜时间,不虚度光阴。

3、合理利用课件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 运用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1-0199-01

信息技术将图像、声音、文字、动画等集于一体,其信息量大、内容丰富,不仅满足了教师生动化、多样化教学的需求;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2]。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尚未成熟,对于动态性的知识更容易被接受,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的图、文、声并茂等特点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可活跃小学生的思维,激发其潜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本文将对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进行分析:

1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包含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与生活密切联系,小学语文教师应学会有效利用这些资源,并将其转化为适合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及个性发展的教学内容,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在生活中应注意广泛收集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提取,将一些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容整理、合并、保存。其次,教师根据教学的具体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因素将已整理的内容做成课件,注意课件的形象化及生动化,主要以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其学习好奇心为主。最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提高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将课件适时向学生展示,创设问题情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知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例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因为安徒生童话时代与现代生活离得很远,童话中的故事可能不容易被小学生理解。因此,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问题情境,如“为什么小女孩要在那么寒冷的冬夜出来卖火柴?”、“小女孩死去的时候为什么要面带微笑?”等,并根据问题知道相关的图片、文字及声音等,通过剪辑、整理做成课件,在教学过程中放映给学生,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同时,通过课件,学生能站在不同的角度对课文进行理解,可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进一步提升教学效率。

2 增加师生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互动教学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互相作用、互相促进,是师生或生生之间相互合作的一种教学模式[3]。在小学语文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模式未能较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进而使教学效率低下,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优化语文教学环境,促进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的良好结合,同时还能将传统教学中的板书、讲解等过程升级到最佳状态,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其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升教学效率。

例如,在进行《小壁虎借尾巴》一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课前准备好的壁虎图片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给学生,并对学生进行提问,如“同学们知道图片中的动物叫什么名字吗?”、“哪位同学见过它?可以与大家分享你所了解的知识吗?”等,进一步与学生展开互动,也可鼓励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教师注重引导,带领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

3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促进教师教学活动的有效展开。因此,教师应尊重、理解、关心学生,提升在学生中的地位。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有一部分小学生对网络的接触较多,因而了解的知识较为广泛,甚至对有些知识的关注和了解超过了教师。所以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互相传递知识,增进彼此的交流与友谊,更多地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4 拓展课堂空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小学生容易活在充满童真和童趣的世界里,因此,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也不能仅限于教材与课堂教学中。但由于多种条件因数的限制,导致小学语文教学课外实践活动较少,这不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其语文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在多媒体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为小学语文教学课外知识的拓展提供了机会与条件[4]。教师可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平台,搜集丰富的课外内容资源,从多角度的视听途径将抽象、理论性的知识转化为形象、具体的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易于接受。这种方式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同时也将语文课堂有效延伸,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其学习生活。例如,在学习《太空生活趣事多》一文后,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搜集与太空遨游景象相关的图片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对太空生活有一定的了解,促使学生对太空生活产生探究兴趣,进而拓宽学生关于太空探索等知识的视野。

5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丰富多样,本文主要对创设教学情境、增加师生互动环节、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及拓展课堂空间等一些运用策略进行探讨。总之,信心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极其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师应以教学目标为根本出发点,并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应用信息技术展开教学,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段连鑫,李晓兰.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2):27-29.

[2]赵兴荣.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综合运用[J].科技资讯.2010,(12):197.

[3]韩立国.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3,(3):152.

篇9

一、在“读”中体现“语文味”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读”是学生理解课文、走近作者内心世界最重要的途径,同时也是学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最主要的方式。要让语文体现 “语文味”,大量的“读”必不可少,只有多“读”才能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只有让学生充分地读,才能在积极的阅读体验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学会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方法。如何让学生爱上阅读,学会品读?读的方式有很多种,如大声朗读、默读、精读、略读、分角色读等,教师要抓住不同课文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体验,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引导学生开展阅读实践。

在开展阅读实践时,对“读”的引导不能孤立进行,教师要结合每个课文类型和蕴含的情感,将课文中的精彩部分展现给学生,或启发学生思考或调动学生情绪,让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学生就会在内心强烈的需求下自发地进入“读”的状态。如在学习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面对有着多年阅读体验的学生,教师如何抓住童话故事的特点,引导学生深入感受作品寄托的作者情感,我以小女孩的悲惨生活为切入点,并将这种强烈的感情注入学生心田,让学生感受到小女孩的悲惨命运,思考她在点火柴的过程中会想些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想。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就能抓住作品的感情基调深入品读,从而在品读中体会到作者在借小女孩的命运表现自己在人生道路上遇到的苦楚和对时代的不满,学生的情感也得到了升华。又如在学习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鸟的天堂》一课时,我抓住了课文生动有趣的描写,创设情景激发“读”的兴趣,然后抓住课文描写的精彩处设计课件,让学生观察课件,并出示“读”的任务:作者是如何抓住“静态”和“动态”进行描写?学生在情景的激发下产生“读”的欲望,在任务的引领下有效地深入“品读”,从而在读中积累语言,习得表达。

二、在品词析句中体现“语文味”

语言积累是小学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和工具性高度统一的课程,要实现语文的工具性,语言积累是关键。语言积累如果离开了课文,学生在积累语言时更多的是死记硬背,即使掌握了一些词汇,在运用时也是生搬硬套。语文学习要体现出“语文味”,就要将品词析句放入具体的语境,学生才能在语境中获得理解、感悟、鉴赏。

如在学习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时,课文语言优美,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的重要素材,教师如何让学生结合课文品词析句?如文中有这样一段:“海参到处都是,在海底懒洋洋地蠕动。大龙虾全身披甲,划过来,划过去,样子挺威武。”这段话写了海参和大龙虾两种动物,作者用了“懒洋洋”来写海参,用词是多么的生动,教师可以结合课件让学生仔细观察海参的特点,体会用词的准确性;在写大龙虾时,作者用了“划过来,划过去”写了大龙虾的动作,用“威武”写了大龙虾的神态,是多么的传神。只有将词语、句子放入到具体的课文中,学生才能理解作者用词的生动性、描写的形象性。在领会句子的表达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这样学生就能透过文字本身领悟句子的蕴味。

三、在务实训练中体现“语文味”

要让语文体现鲜明的“语文味”,教师要抓住“听、说、读、写”四字去引导学习,让学生深入文本,在文本上产生疑问,在文本中寻找答案,不偏离语文特色,让语文课程简简单单、扎扎实实。只有回归语言学科本色,回归母语特色,学生才能在务实的语言训练中学有所感、学有所悟、学有所用。

篇10

一、在构思新颖、设计合理的多媒体课件中体验学习乐趣

我们都熟知《论语》中的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两千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乐学”的重要性;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是否做到了激发学生兴趣、使之达到乐学的境界呢?多媒体的运用能使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活泼、感染力强、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有意注意,加深印象,帮助学生持久记忆。如在学习“How is the weather”这个话题时,老师首先使用PPT播放一段中央电视台当天的天气预报。学生备感新鲜,求知欲很快调动起来。因为之前已经学习了描述天气的单词,当老师提问How is the weather?学生兴趣浓厚,纷纷举手回答It's cold.接着老师使用PPT播放一组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图片。T:It's cold.Who is coming?Oh,Little Match Girl!Little Match Girl feels cold.Can you help her?S1:Hello!Little Match Girl,let me help you.It's cold,put on the coat.S2:Little Match Girl.I can held you.Please put on my sweater and pants.S3:They are my gloves and hat.Here you are,Little Match Gid!通过呈现寒风呼啸、冰天雪地的场景,让学生感受cold的含义。同时,“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情景激发了学生描述天气,并有效地复习了前面学习过的服饰类词汇。整个课堂让孩子乐学,化被动为主动、化机械性学习为创造性学习。教师通过构思新颖、设计合理的多媒体教学也从被动地教学转为主动地引导组织教学,运筹帷幄、游刃有余,何乐而不为呢?学生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之下是愿意学习的。他们喜欢在活动中学习。在快乐中收获。

二、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英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根据我对学生的观察,我发现他们一般都比较喜欢在模拟的情景中扮演角色,通过角色扮演,他们可以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期望以模拟的方式表达出来,从中获得满足。因此,利用多媒体的功能可以模拟许多不同场合,通过精心富有创新设计的活动,巧妙地创设情景,给学生新的感官刺激,乐于积极主动地去完成一个个任务,乐于角色扮演的动力,从而使教学活动更为有效。

例如,在讲授《牛津小学英语》4B Unit7 At a snack bar时,教师通过多媒体呈现“快餐店”热闹的场景,以“开一间快餐店”为主题。设计了以下系列任务:Task1:Where is the snack bar?(为小吃店选一个好的地址)T:Where's our snack bar?S1:It's near the school.S2:It's near the park.S3:It's near the station.T:Why?S4:…

Task2:Dress up the snack bar(装饰小吃店)T:(出示一个空房间图片):What's in the snack bar?S1:There's a fridge.T:Where is it?S1:It's near the table.图上出现一个冰箱,并借助鼠标拖至图中餐桌旁边。学生之间谈论并展示各自装饰的小吃店。

Task3:Waiters/Waitresses wanted(服务员招聘)小组内合作活动:一个学生扮演服务员,其他学生扮演顾客。学生很自然用所学句型“Can I help you?I'd like…Anything else?”等语言交流。

通过这样的模拟情景,不仅满足了学生角色扮演的心理需要,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很好地完成了教学效果,使新旧知识都得到巩固和灵活运用,一举两得。

三、多媒体有效地增加了课堂教学信息量的输入,拓展学生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