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天地手抄报范文

时间:2023-03-29 14:12: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童话天地手抄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童话天地手抄报

篇1

要制作出高水平的手抄报,积累信息必不可少。没有丰富详实、生动健康的信息,是不可能办出好的手抄报。知识信息积累越多,材料越多,选材范围就越广,手抄报就可以选出越精的材料使用,所制作出来的手抄报的水平也就越好。

那么如何进行信息积累呢,语文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

一、明确主题,有的放矢

在进行手抄报这种语文实践活动时,教师首先要把主题告诉学生,指导其围绕主题进行信息积累。如确定的主题是“清明节”,就应该指导学生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的习俗活动,清明节的传统意义等内容进行重点积累。再如主题“校园安全”,学生就需要积累校园安全的重要性、校园常见的安全事故、加强校园安全对策、校园安全小常识等相关信息。而与该主题无关的可暂不积累或不作积累重点。围绕主题进行信息积累,学生就避免积累过程中的盲目性,还能对主题范围的知识有较系统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二、解放一切,充分利用信息源

陶行知先生曾说:“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孩子的嘴,使他能谈;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能接触大社会、大自然;解放孩子的时间,使他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只有做到这“六个解放”,积累信息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完成了。

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有很多种,信息的来源可谓是多方面的。做到多想、多看,多干、多谈,能适应、能接受。这样就能随时随地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有用的信息。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必要时还带学生到图书馆看书学习,还要求学生抽时间多看中央电视台的一些具有知识性、趣味性的儿童电视节目,积极参加智力竞赛活动、征文比赛等等。积累信息,并用到手抄报上,使学生的手抄报质量有了明显提高。还可以充分利用电脑网络。网络是当今世界获取知识、信息的最重要最快捷的渠道。学校、家庭都应重视培养学生对电脑的兴趣,积累并学习和思考,以获取更多有用的信息。

三、准确筛选信息,通俗易懂

筛选信息是一个经过阅读,对信息载体进行分析、概括、判断、组合、提取,并从中选出所需要信息的过程。我们目前处于信息爆炸时代,浩如烟海的信息充斥着社会每一个角落,这些信息真伪并存,良莠不齐。教师的职责在于指导学生准确筛选信息。选择科学的信息,摒弃迷信的信息;选择准确可靠的信息,摒弃谣传不确定的信息;选择有时代气息的信息,摒弃陈旧落后的信息。如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科技博览》《人与自然》《走向科学》等节目,所介绍的科普知识,即属于科学、准确、体现时代气息的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内容信息,小学生不宜追求深奥。如果看到与主题有关的信息就照抄照搬,自己又不懂,这样的信息干脆不用。小学生选择信息,在涉及较深刻的科技知识时,应尽量从少儿科普读书上摘抄,如《十万个为什么》《上下五千年》等。这样的读物对科技知识的介绍往往比较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易于学生接受。而在涉及古汉语、古文学知识时,要求学生或借助工具书,或求教于老师,弄清大意,不要随意曲解,胡乱使用。

四、积累的信息内容要短小精悍

手抄报版面有限,这就决定了不宜采用过长的文章,而应采用短小精悍的信息文章。因此积累信息必须学会压缩。虽然有时学生接触的信息可能很有价值,但篇幅过长,照抄下来既浪费时间,又不宜刊登。这样的信息,就需要压缩,即有选择的摘抄。压缩有两种常见方法。一是删除法,即删掉次要事件、次要细节和景物描写等。二是概括法,即把某些内容或具体描述概括成三言两语。总之压缩必须抓住中心,弄清梗概,才能做到短小精悍。

因为是自己心爱的“手抄报”,他们会去读、去想、去观察思考、去创造,集自己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认真学习压缩信息,这样做也是非常有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

五、信息积累须贴近生活实际

篇2

摘 要:讲了通过多种途径筹集图书,为学生努力创造阅读机会,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为营造书香氛围,创建书香班级,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取精神力量而努力。

关键词:阅读;图书;书香

杜甫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说;朱熹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体悟。这些名家语录足以说明多读书、多阅读的好处,足以说明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及理解能力有着非常大的帮助。因此,我把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让学生静下心来认真读书作为养成教育的重中之重来抓。

一直以来我都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用心创建一个书香味浓厚的班级而不懈努力。以下是我在营造书香氛围、创建书香班级过程中所采取的一些方法和措施,现与大家共同探讨学习。

一、多渠道筹集图书,充实班级图书柜

一个充满书香味的班级必定有一个充实的班级图书柜。所以,我首先要想办法为班级筹集更多的图书。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1)献书。首先我以身作则带头将家里的书如《格林童话》《伊索寓言》或对阅读有帮助的一些图书充实到班级的书柜里。同时号召任课老师和全班同学也积极行动起来,为营造书香班级,实现阅读资源共享出一份力。(2)借书。学校图书馆的图书量比较充足,安排班干部根据学生的阅读需求定期到学校图书馆借书,旧的阅读借完后再去调换新图书放到图书角。(3)订阅。鼓励学生将平时卖废纸、饮料瓶的钱积攒起来,订阅一些报纸和杂志。

二、民主选取负责人,搞好图书管理

通过多渠道筹集来的图书来之不易,为它们找一个优秀的管理员是非常必要的。为了能更好地管理好图书,在选用图书管理员也就是负责人时,我们要求负责人员一定要有责任心。为了公平公正地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进来,我们采用了在班级内民主选举的办法,同时也公布了负责人职责:(1)做好图书整理分类。比如,学科辅导类、社会科学类、自然知识类等一些类别。如果可以的话,最好再细分为许多小类别。另外,要对图书进行登记编码,一是可以防止图书遗失,二是便于学生阅读时更好地查找。(2)做好图书借阅工作。筹集来的图书就是为学生提供阅读之用。如果学生只在教室进行阅读,直接向图书管理员借阅即可,在规定时间内归还。如果有的学生想借回家看,需要在借书证上登记。

三、提供读书的时间,合理进行阅读指导

(1)根据班级课程设置情况,结合每周三无作业的规定,每周三晚上是固定读书日,为了让学生在家能读书,就通过校讯通与家长取得联系,并得到大家的支持。(2)让学生利用早晨诵读,让学生诵读古诗,背诵课文。(3)中午阅读。每天中午午睡后是我班固定的读书时间,目的是给孩子们一个自由阅读的时间和空间。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向学生系统地介绍了几种读书方法:

1.略读法

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篇章或部分,以便学以致用,这是帮助学生积累素材的第一步。

2.精读法

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于某些重点文章,重点语段,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读方法,这种方法适合阅读短小而经典的文章。教师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在边读、边想、边批注的过程中,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速读法

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地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这种方法适合有故事情节、内容较长的书。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书,很难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因此,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而采用速读法。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指导和强化以后,绝大部分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学生在阅读能力上就一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四、丰富的读书活动,养成读书的习惯

篇3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它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然而,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高投入、低产出、耗时多、效率低的现象。而造成这种现状的因素有很多,但其中之一就是很多语文教师不知道语文教学该教什么、怎么教?纵观当今语文教学,更多的语文教师只重照本宣科,不重激发兴趣;只重机械训练,不重情操陶冶;只重传授知识,不重能力培养;只重课内灌输,不重课外开发;只重考分的回报,忽视语文素养的提高。教本,学本,考本,唯本至上;找题,答题,讲题,唯考是图。“题海大战”,让语文与生活分离,知识与精神对立。这种激烈的矛盾, 导致很多学生不能工整规范地书写汉字,在阅读、口语表达、作文等方面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与缺陷。

2 研究目标

在探索的过程中,在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我遵循课题组的指导方针,通过大量切合实际的语文实践,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探索一条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途径。

2.1 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践,使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依据《语文课程标准》要达到以下具体目标:

(1)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做到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2)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诵读优秀诗文,背诵《语文课程标准》指定的《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首》以及一些格言、成语熟语歌和优美的诗文片段等。

(3)能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用书面的方式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并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同时提高学生习作的速度,在40分钟内完成规定的习作。

(4)能观察周围,用口头方式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围绕中心说一段完整、通顺的话。

3 研究内容

3.1 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改革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核心工程。改革体现在要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突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

(1)改革阅读课。阅读课包括精读课、略读课。在精读课中,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注意上出“语文味”,注重课内外结合,摒弃“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转向注重表达运用的阅读教学。在略读课上,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方法的渗透。

(2)改革作文课。提倡学生写真话、抒真情,增加练笔量,编制个人作文集;重视学生作文的讲评;重在激励,批改作文时尽量多保留少改动。

(3)增设语文活动课。利用校本课程的课时,每周开展一次语文活动,如古诗词诵读会、故事会、读书汇报会等,让学生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

3.2 优化语文学习环境的研究

(1)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利用班内的墙报,展示栏等优化学习环境,营造书香的氛围。

(2)创造良好的阅读条件。利用班级图书角创造阅读的空间,并寻求家长对孩子课外阅读的支持。

(3)改革对语文学习的评估。改变应试教育主观的评价,设计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报告单,从多个角度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进行综合评价。

4 实施策略

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常青。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改变现实,带来效益。因此,我的实验研究扎扎实实地开始了。

4.1 形成常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经常的或偏爱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 是学生连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仅意味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更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等品质。为此,我以课堂为切入口,以活动课和课外活动为延伸,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注重实践,把研究的内容形成教学常规:

4.2 活化课程,培养语文的实践能力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语文学习应该在课堂上,但绝对不是只靠课堂就能学好的。所以,在实践中,我孜孜探求语文教育“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效应,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课前3分钟演讲,自创名言,自制书签,给画题诗,古诗词擂台赛,名著快乐之旅,读书心得交流,读书笔记展评,自编作文集,自制手抄报,创编诗歌、童话故事等,在讲述、竞答、推荐、品评、交流、创编等活动中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在对话中发现不足,寻找差距,从而促进内需,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切实感受到语文学习是快乐的事。

4.3 优化环境,营造浓郁的书香氛围

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学校是学生成长的摇篮,课室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一个书香飘逸的文化环境,对学生必将产生耳濡目染的有益影响。自开展实践与探索以来,我以班级文化建设为主阵地,努力打造“书香文化”班级,在班级开辟“读书角”、“作品栏”等,并利用板报栏展示经典诗文、经典格言等,在“读书角”粘贴学生的读书卡、阅读卡,在“作品栏”、“名言天地”等墙壁上展示学生的手抄报、优秀作文、自创的名言等,力求让班级课室的每一面墙都会说话,让作品栏、展示栏轮流展示着学生自己的作品,触目便能尽收五彩斑斓的各种作品,而其作者都是自己身边亲切可爱的同学,这样耳濡目染的人文熏陶正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魅力所在。通过此营造浓浓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使班级处处充盈着书香的魅力,真正让班级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乐园。

4.4 学科整合,拓宽语文的学习领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言文字是载体,教材或具有道德认识的价值,或含着科学启蒙的因素,这使语文学科和思想品德、自然、社会等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常说“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这又使语文学科和音乐、美术息息相通。在探索期间,我注意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融合,在教学中注意捉住契机,将音乐、美术、语文有机融合在一起,打破传统的分科教学,采用让学生读读、画画、评评的方式,使学生在音乐中感受画面美,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使学生在语文自主实践活动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

篇4

一、营造读书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一位教育家说过:“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要让学生乐于读,自愿读,把课外阅读作为自己学习、生活的需要,才能使其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为了使学生乐读,我首先通过在班级中营造读书氛围,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1.营造良好的班级书香氛围。为了创设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在班级设立了图书角。漂亮的书柜上放上小朋友从家里带来的经过教师筛选的最好看的书,然后组织学生讨论,给图书角取一个自己喜欢的名字,例如:“漫步书林”、“书海拾贝”“星光书屋”“”等充满诗意的名字。再由班级里的图书管理员进行登记后供学生借阅。班级里有了这么一个可供随时借阅精彩图书的角落,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知识之窗”。

另外还巧妙地运用教室的墙壁、黑板来信息,引导学生阅读:如在墙壁上贴一些名人名言的条幅、学生字画和一些激励学生读书的图片等;在黑板一角开辟出“每日格言”一栏,每日一句,由学生轮流抄写。学生经常处在这样充满书香的环境中,看看记记,耳濡目染,往往能感受到书海的浩瀚和读书的乐趣,从而形成跟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愿望。

2.推荐读物,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了让学生读更多更好的书,教师可根据学段阅读要求,给学生规定一些“必读书”和“选读书”,如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散文、科普书籍等,让学生都有所接触。经常有意识、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的人物、内容梗概、精彩片断,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推荐的方式有很多,比如教师在自己阅读的基础上,把故事讲给学生听,让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也可利用班级推荐书目、班级图书角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一些他们喜欢的图书,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

3. 环境优雅图书馆,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走进书香天地,使其浸润于祖国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字之中,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发展思维能力,更能丰富情感世界,建构精神家园。近年来,提高学生阅读率是我校图书馆工作的重中之重。为营造一个“热爱读书,崇尚读书,读书光荣”的浓厚氛围,我校图书馆从建设规划到管理使用都经过了精心营造:馆内以绿色为主色调,优雅的读书环境带给学生心理环境的适应点;墙壁上张贴名人画像,配有伟人阅读的名言警句,既增强了对学生的吸引力和亲和力,使学生从生理上和精神上均得到享受,也起到了抚慰人心、陶冶情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效果,从而大力倡导了“师生共读”的校园书香氛围。图书馆门口:张贴了图书分类目录表,每月推荐书目,每学期必读书目、选读书目、新书介绍等栏目,为学生借书导航。图书馆在橱窗中展示学生的手抄报、读书心得,并进行评比。学生为了办好手抄报,写好读书心得,就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积极主动地去收集处理信息。图书馆为学生订阅了《教育周刊》《少年文艺》《小学科学》《小哥白尼》等报刊。学校的“红领巾广播站”也开辟了佳作赏析节目,并向同学们推荐优秀的图书……橱窗的读书园地定期向学生介绍好书;每周的周一我必定把学生们的摘抄本、阅读笔记收上来,认真的批阅,把优秀的摘抄本、阅读笔记在学生中传阅,在班级中展示;还有“阅读之星专栏”,表扬看书积极的学生,粘贴他们的照片……就这样,室内也形成了浓郁的文化氛围。教师始终是学生和作者之间的的红娘。只有这样,才能营造一个充满人文气息、文化底蕴的环境,才能激发了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4.倡导亲子共读,营造家庭读书氛围。在家长会上建议家长每天与孩子一同阅读不少于30分钟,每月浏览一本孩子阅读的书籍,和他一起讨论书里的人和事。根据各自的居住条件,设立书房、书架、书柜、读书角等读书读报阵地,创设好读书读报的氛围。听孩子述说读书的内容和体会,分享他们的快乐,给他们以热情地赞扬鼓励。

5.召开读书交流会,享受阅读的成果。小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好胜心盛,喜欢参加各种各样的表演和竞赛活动,来展示自己的才能。因此,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不仅能调节班级的学习气氛,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而且也能使学生享受阅读的成果,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每两周举办一次读书交流活动,为学生创设展示读书的机会和平台,让孩子们把自己读到的精彩故事讲给其他同学听,与大家交流、共享。使讲者有一种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勤奋读书;听者也受其感染,而渐渐喜欢阅读。读书交流会不仅仅是交流和展示,更是促进和提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促进学生读书的方法和途径。

二、注重方法指导,培养阅读习惯

学生阅读的热情有了,如果漫无目的,所得也就有限了,甚至这种热情也会变得荡然无存,兴趣也会大打折扣,因此,点引方法培养习惯是不断加温,培养兴趣经久不衰的重要一环。

1.培养学生读书动笔的阅读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应该把读书笔记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效益,我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积累本,并自己给一个名字,坚持要求学生摘录所阅读文章的好词、好句、好段,写读书笔记,或写阅读感受。通过几年的训练,学生的词汇量增加了,写作素材丰富了,作文水平也提高了。

其次,重视仿写训练。主要是指导学生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用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或者真实的感受,借鉴别人的某些写法,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例如,《亲近母语》(适合五年级读)中有一组题为“知己”的文章,共三篇,从不同角度、不同国度向我们描述了邂逅知音的快乐与幸福。在学生读懂原文,体会到文章主要内容,弄清文章所表达的中心后,指导学生学习文章中语言的运用以及表达方法的突出特点,找出自己生活中与范文相类似的事进行仿写,写出自己实际生活中的真情实感,从而达到逐步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目的。

篇5

一、诱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1.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

故事人人都爱听,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他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

2.介绍好书给学生阅读,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愿望

引导学生读好优秀的课外作品。课外读物选择的内容应较广泛,可涉及儿童生活、历史故事、科学常识,也可以是小说、童话、寓言等。只要思想内容健康,有教育意义,对儿童的思想、品德、智力、情感发展有益,都可以推荐给学生阅读。也可以适当推荐给小学生的一些有时代特色的畅销课外读物,使其能真正产生发自内心的激动和兴趣。

3.介绍读物梗概,激发阅读欲望

教师要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断,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如,教学《哪吒闹海》后,教师可介绍《封神榜》;结合《将相和》《赤壁之战》的教学,教师可出示《三国演义》(儿童版),介绍书中部分精彩内容的梗概。这样学生就会被兴趣推动,纷纷要求借书阅读,在读中去感受名著的魅力和灿烂文化的艺术所在。实践证明,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二、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1.保证每天都有时间阅读课外书籍

教师可每天抽一定的时间,安排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间可长可短,长一节课,短20分钟时间,每天可抽早读课、午读课或一节语文课来进行阅读。这就为学生每天阅读提供了时间保障,有了时间的保障,学生也非常乐意阅读。

2.寻找课内课外教学的结合点来阅读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的内容充分挖掘阅读内容。具体做法有:由文及人,即到课外去寻找介绍课文作者的生平事迹的文章来阅读;由文及史,即到课外寻找与课文有关的历史背景材料来阅读;由文及“著”,即到课外去寻找课文所在的原著来阅读;由文及地,即到课外去寻找与课文有关的地域风光、人情世俗读物来阅读。

3.利用学校的活动这一平台展开阅读

学校、班级经常开展有关活动,比如组织朗诵会、图书节、故事会等,创造条件让学生广泛地“读”,大量地“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放任自流,肯定没有收到实效的。因此,开展“讲故事”“读书汇报会”“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剪贴册”“手抄报”“知识竞赛”“诗歌朗诵比赛”等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

三、巧用激励机制鼓励阅读

1.妙用统计,颁发喜报

在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方面,我也借用了统计这种方法。由于学生课外书的来源非常广泛,有自己买的,有借别人的,有从图书馆借的等等,学生读完后,如果没有统计,学生自己往往也不知道到底读了多少书,完成了多少读书任务。这不利于学生成功体验的满足。于是我就设计了一种月读书统计表,它包括书名、作者、字数,本数,合计的本数、字数家长的签名等项目,一个月下来,学生完成的读书情况教师、学生、家长一目了然。从表中,从与同学的真真切切的读书篇数和字数对比中,读书多的学生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读书少的学生会找到差距,争取赶上那些读书多的。另外,我也设计暑假、寒假的读书统计表,效果都特别好。使用统计,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还可以在班里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浓浓的读书氛围,非常易于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开展活动,鼓励先进

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竞赛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尽情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兴趣。对于故事性较强的作品,开展故事会,表演课本剧;对于语言美的作品,在阅读之前就规定比赛朗读文章的精彩片段,看谁读得最正确、最流利、最有感情,或者指定背诵文章的某一部分,看谁背得快、背得好,把阅读活动转化为一种竞赛活动,在竞争中激发阅读兴趣。

3.定期检查,进行评比

教师还要组织必要的课外阅读指导课。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学生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其意义也就更加深远了。

篇6

近几年来,笔者通过对学生常见错别字进行分析,总结出以下几种错误类型:因字形相近而误读(写),因偏旁相同而误读(写),因不恰当类推而误读(写),因字的多音多义而误读(写)等。

如何落实中年级识字、写字教学,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提炼出以下识字教学策略:

一、课前预习初识生字

课前预习,我们也称之为"前置性学习"。学生在低年段已经认识了大量汉

字,并积累了一定的识字方法,中年级时,教师可以将识字,写字教学的一部分内容转移至课文的预习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主动识字,学会自主学习,同时熟练运用工具书来进行学习。

如语文A版第七册第9课,要求会认字四个,"拔,沃,禽,攀"而会写字八个"挺,拔,描,绘,联,登,胸,媚"。课前预习,教师设计如下预习作业:

1. 先给每个生字注上拼音,再组词;

2. 标记出每个生字的音序和部首;

3. 给每个生字找朋友(给生字找形近字、同音字)

4. 尝试着结合上下文、查字典、问同学和家长来弄懂生字在课文词语中、句子中的意思,并且提出一些问题。

5. 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通过这样的前置性学习,学生对即将学习的生字从字音、字形到字音都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铺垫。

二、课堂指导复现生字

有了预习做铺垫,那么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做的更多的是针对难字、易错字进行教学。怎样做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识字写字教学的最佳效果呢?笔者总结出教学流程如下:

1.正音。在开课伊始,通过课件,出示学生总结的"生字朋友"和本课典型字词,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检测预习生字的效果。这个教学环节重点是纠正一些难读的生字的读音。教师可以设计"我有字音要提醒"等游戏来完成,把枯燥的学习生字的过程,变得活泼起来。

2.迁移。将重难点生字放入课文中,迁移到课外句子中再读,这样就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3.辨形。出示学生总结的"生字朋友",针对本课中那些易混淆,易写错的生字进行教学。如在教"拔"字时,学生最容易与"拨"弄混淆,于是,我先让学生观察这两个字的不同之处,再通过小故事来形象地区分:"有只小白兔,它拔了一个大萝卜,因为力气太大,连头发都'拔'掉了,所以只好把剩下的几根头发'拨'弄了一下,回家了。"

4.解意。结合课文内容的理解,交流关键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5.书空练习巩固。

通过不同形式的复现,学生们对再容易认错的生字,再容易写错的生字,也能很少出错了。

三、课后复习巩固生字

课堂上对生字学习的掌握,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掌握,还必须有很好的复习,

才能达到识字写字教学的真正目的。因此,在家庭作业的布置中,教师将简单的抄写生字练习变成摘抄好词、好句的练习,摘抄的内容一部分是与本课有关的内容,而另外一部分,则需要学生去搜集与本课是有联系的好句,好段。同时,学生可以自我进行听写词语的练习,即将所要掌握的会写字组好一个词后,只写上拼音,再进行默写,检查,再更正,通过这几个环节的课后复习,学生们对于生字的掌握就很牢固了。

四、课外活动运用生字

识字写字教学的最终目的之一是服务于阅读,而这阅读不仅仅局限于阅读课

文,更广阔的天地是课外大量的阅读。只有让学过的生字不定时的,不间断的反复刺激学生们的感官,才能真正地达到运用汉字的目的。因此,我每个学期伊始,要求学生制定一个阅读计划,同时配备一个专用的摘抄本,希望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如果遇到好的句子,语段,可以摘抄下来,同时要求他们不定期地上交读后感,并在教室开辟专属空间展示,为他们提供相互学习的空间。最后,我还会用各种奖励手段去鼓励他们,总之激励学生们多进行课文阅读。让他们尽可能地多接触汉字,运用汉字。

识字写字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运用汉字,而运用汉字的最佳方式是开展多种多

样的语文活动,比如:办手抄报,续写同一个童话故事,小小新闻会,写广播稿等等,让学生们的语文活动与学校的大活动,与身边的大事小事联系起来,让他们在丰富的语文活动中多运用汉字,并熟练运用汉字,这也是学习语文的最终目标。

篇7

〔关键词〕阅读视野 课内阅读 语文素养

新课程改革中基本理念的首条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把语文能力改为“语文素养”,其目的在于进一步开发语文教育更广泛的功能,重视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增强底蕴、提高修养的功夫。大纲的出台,新教材的启用,倡导着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倡导着教育中人文因素的挖掘,倡导着人的全面素养的提高,既为语文带来了新鲜气息,又为语文教育构设出了美好前景。课堂只是小天地,天地乃为大课堂,笔者认为,在“大语文观”的指引下,以“大阅读”与“语文生活化”为重要途径,水到渠成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尤为重要。

1 拓展阅读视野,每天专门设立“阅读课”和“美读时光”,让学生的心灵沐浴书香

阅读带给人的力量是巨大的,能拓宽知识面,提高品德修养和思想情趣,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语文教师不能只是满足于把自己的知识传输给学生,最重要的是给学生以良好的引导和影响,让他们开阔视野,不满足于把眼光盯在有限的课本知识上,而是自觉地进行力所能及的涉猎,在广阔的天地里汲取丰富的语文养料。语文课建立在大阅读的背景下,才能真正高效高能,走向成熟。小学阶段,课内阅读的文章,300篇左右,只有三四十万字,是无法独立形成阅读能力的,其必通的途径是大阅读。新修订的教学大纲第一次明确规定背诵篇目和课外阅读量,并增加了阅读篇目。试想,当学生积累阅读了上百万文字,必然会对薄薄一本语文教科书轻车熟路,“课文无非是例子”,那么这些例子相对来说就简单得多。古人云:“文贵自得,书忌耳传。”那么,如何进行大阅读实践呢?

首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大视野、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并且喜爱阅读、坚持阅读。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这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高瞻远瞩、游刃有余地指导学生阅读。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在早上设立半小时的阅读课,学生可以自由阅读、写采蜜集、写读后感、交换读物、教师推荐好的读物。有些老师认为课外阅读起步较难,笔者认为,课外阅读重在兴趣,分阶梯走。俗话说,没有比兴趣更好的老师。起始阶段,特别是第一个学期要重在激趣,学生随便可以看什么书,教师不要去阻止学生看一些较为浅显的漫画、连环画(这往往是学生看得最多最普遍的),这阶段意在让学生对书发生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成为日常生活中惯有的、惯做的一件事。然后,下学期逐步开始在阅读内容上,转移部分内容到一些儿童世界名著、童话故事、寓言、科幻想象文章、神话故事等上面。可以用规定的时间内阅读完必读书目、做好读书笔记,或在阅读时间上做限定,另外与课内联系起来,更能使课内课外相映成趣,起推波助澜之功用。

那么时间一久,图书的资源怎么丰富呢?我们建立了四级联系的图书网:学校图书室――班级图书角――个人图书角――家庭图书架构成了图书网络。个人图书角其实是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自发形成的,十余名学生聚集了一些书籍面向全班借阅,这恰是最易满足学生阅读兴趣的地方。中午有半小时是教师专门为学生阅读的时间,称之为“美读时光”。每当这时,便是学生一天中最翘首期盼的时候。中低段识字量少,是否就读一些相同层次的文学作品呢?实践经验告诉我们的答案是否定的,应该是高一个层次的文学作品。要选择那些故事情节性教强的文章,这样读的时候才能引起并保有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不知不党受吸引,由喜爱故事产生对书籍的热爱。在一个个美丽的时刻,用人类文化的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让阅读成为孩子们“诗意栖居的家园”,我欣喜地看到学生都在不断成长着。

2 生活处处是语文,语文教师需要创造、挖掘生活中的语文。

语文的外延就等于生活,智慧的教师让学生长着一对生活的眼睛来寻找语文。在教学中,改变封闭的语文环境,拓展学习的空间,在生活――这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得天独厚的身边环境中去学习语文,将会事半功倍。

篇8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关注教材,还要关注生活中随手可取的语文资料。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去搜集这些身边的信息,不仅可以让学生搜集到丰富有效的语文资源,还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

【关键词】

自主 信息 探索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的不断更新,让学生学会自主地去学习变得尤为重要。

苏扬子曾说过:“自主学习,是学生从目标确定、策略选择,到热情保持、过程调适等各个环节都能做到主动自觉的一种学习。”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的重要性,要让学生搜集到丰富的有效的信息,必须要学生掌握好搜集信息的方法,让他们有路可走,有径可寻。

一、指导学生在生活中搜集信息

生活处处皆语文。小学生的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的反应极其敏感,遇到了新事物,总要被吸引住。当学生对生活中某个东西或某个事物产生好奇心时,教师就可以引导他们认真地去观察、分析、研究、探索,求得真知,了解奥秘,从而掌握第一手资料,获得系统的信息,成为我们学习的资源。

1.从校园文化环境中获取

学校是学生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能为学生搜集信息提供便利。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也能够拓宽学生的信息来源,为学生提供搜集和运用信息的机会。

例如我们学校近两年来,就开展了大量与培养学生信息能力相关的活动,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比如结合重大节日开展的升旗仪式,每天晨会时间的一日新闻,“手抄报”,消防知识宣传,校园记者站,校园之声广播台,游览家乡风景区,慰问孤寡老人,搜集家乡历史故事等系列活动。

2.在家庭生活环境中获取

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都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这就需要家长为他们提供条件,给予指导。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也是教育学生的第一课堂。除了教师,家长是学生一天里见面最多的人,他们有丰富的人生经验、生活经验。有关语文书中的资料,学生可以直接向家长索取。例如,在讲《沉香救母》一课时,很多家长特别是爷爷奶奶非常了解戏中这个故事,学生从亲人口中了解到这个“亲情味”浓厚的故事,会有更深切的感受,不仅会更透彻地了解课文内容,还会不由自主地形成孝敬亲人的意识。

3.从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取

“大自然与我们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学生生活在大自然中,活动在大自然中”。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带学生到大自然中上课称为“游历活的思想发源地”, “自然”和“社会”是学生进行大语文学习不可缺少的两本“大书”。 所以,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既是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形式,又会使学生会获得意想不到的信息资源。

二、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搜集信息

通过阅读文字资料,学生同样也可以搜集到很多关于课文中及课外的资料。学校里的图书室,是学生阅读文字资料的最佳阵地,也是学生通过文字阅读搜集资料的最佳途径,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不同内容,和不同的时代背景,组织学生有专题性地阅读有关的书目。

如小学低年级课文中的童话故事很多,教师就可以利用学校的图书室,组织学生阅读,然后让学生利用搜集到的信息来分析课本中人物的结局,续编课文中的童话故事。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了培养,学习热情也提高了。除了图书馆,学生还可以通过阅读报纸、杂志、广告、产品介绍的说明书等文字资料摄取信息。

三、指导学生在传媒中搜集信息

电视是最普通也是最多人享用的一种传递信息的工具,而且看电视可以说是小学生最喜欢的课余生活了。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魏南江在她的《关于四五年级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中说到:“课外活动中最喜欢看电视的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38.5%,排在了第一,因此看电视成为了学生最喜欢的课外活动。”如果我们教师能有效地利用电视资源来为教学服务,不仅可以将学生的课余生活和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事半功倍,还可以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比如,我在教授苏教版三年级《恐龙》这课时,先让学生回家搜集有关课文的资料。许多学生都看过有关恐龙的动画片,他们很清楚课文里面的各种恐龙的体型特征、生活习性等,甚至连许多教师叫不出名字的恐龙,他们也都清楚。在讲《海底世界》时,因为很多电视节目中放过介绍海洋的节目,学生从电视中搜集到的信息很多。他们从电视中,除了课文中介绍的外,还认识了海底的许多鱼类、海藻、珊瑚、矿藏等,认识到海底还有许多奥秘等着人类去开发,去探究。有些学生在看完电视节目后,还树立了远大的理想,长大要成为一名科学家,开发海洋,造福人类。

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电脑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一根电话线,一部电脑,就可以为学生打开一个具有丰富学习资源的广阔天地。如我指导学生写作文——介绍扬子鳄时,学生只凭在书中了解到的关于扬子鳄的信息,还无法真切地认识扬子鳄。我便先布置学生上网去搜集有关扬子鳄的资料。全班学生很快就通过互联网这个知识的宝库,找到了很多有关扬子鳄的文章、图片,并随之摘录、下载下来,他们利用自己搜集的信息很快便全面地了解了扬子鳄,从而很轻松地完成了这篇作文。

总之,学生只要掌握了搜集信息的途径和方法,就能自己去探索、搜集学习时所需要的资源,从而能够离开教师的搀扶,变“在教师教学中学习”为“自己在探索中学习”。作为教师的我们,只有合理指导学生,并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搜集学习资源,才开始了变 “授之以鱼” 为“授之以渔”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编:《反思实践 走向深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3.李吉东.《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篇9

那么,我们该做些什么?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指导孩子们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为孩子们导航,让孩子们在浩瀚的书海中遨游。

一、“用”、“学”、“积”——课外阅读的“航向”

“用”即应用,就是把课内所得之法,及时应用于课外阅读之中,以求“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叶老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课本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只有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才能反其三,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

“学”即学习,就是从广泛的课外读物中学习知识,增长见闻,以求“课外促课内”,相互引发,相得益彰,举个例子,《示儿》的时代背景以及诗人陆游的生平,对今天的孩子来说是那么遥远,实在难以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清晰而又丰富的表象。如果指导学生阅读有着南宋史实和陆游生平的书籍,在获取丰富的感性认识之后再来教学《示儿》,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也就跃然纸上,贯注于诗中的爱国热情也就深撼着孩子们的心。

“积”即积淀。语言精妙,源之积累。如果没有语言和语感的“厚积”,哪有惊世之作的“薄发”呢?课外阅读,博览群书,正是企望为这种“厚积而薄发”提供广阔的天地。

二、“趣”、“广”、“适”——课外阅读的“航标”

“趣”即有趣,枯燥之物,谁也不想领教,“嚼蜡”之味,谁也不肯品尝。我们不能指望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肯去吟诵“老学究”的“之乎者也”,我们也不应妄想他们会去玩弄“科学家”的天文数字。只有《天方夜谭》才是他们一千零一夜的美梦,只有叶圣陶的《稻草人》才是他们最亲密的朋友。“趣”是孩子们对课外读物最先的选择。

“广”即广泛。鲁迅先生曾告诫少年朋友:“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他还说,“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会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的糊涂虫,“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来也糊涂”。这富有哲理的话,正是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的“金口玉言”。我们只有指导学生广泛地阅读文学、数学、理化、史地、生物等通俗少儿读物,才能实现博览群书、厚积薄发的宗旨。

“适”即合适。选择课外读物,必须注意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不应使我们的“小山羊”这样对我们说:“谢谢你!我不吃骨头。”(引自《小山羊》)选择课外读物更应注意适合党的教育方针和儿童健康成长的需要,我们不能拿“毒蘑菇”去喂饱我们的孩子。众所周知,诸如《童话大王》、《十万个为什么》、《少年文艺》、《小学生周报》、《中小学生安全防范常识》等有趣味性、知识性和文学性的少儿读物,均是孩子们爱吃的“零食”;诸如《上下五千年》、《强国之路二十年》、《中国澳门》、《热爱祖国立志成才》等有思想性的书籍也是他们必吃的“精神食粮”。

三、“读”、“思”、“记”——课外阅读的“船桨”

“读”即阅读,其方法有二:一是精读,一是略读。课外阅读应以略读为主。因为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爆炸的时期,信息含量大变化快,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篇篇精读,章章深研。但是略读也并不等于贪多求快,囫囵吞枣的结果必须是一无所得。略读方法指导可侧重于下面两种:①浏览式读书法——这是一种广泛阅读课外读物、获取各类知识的读书方法,可按照“速读—寻找知识点—摘记”的程序进行指导(如以某一综合书刊为例,引导学生快速阅读,用找标题、找中心句的办法,搜寻知识要点,并简要摘记);②筛选式读书法——这是一种快速查阅资料、选取所需信息的读书方法,可按照“目的—检索—浏览—精读—摘记”的程序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分步筛选,获取所需知识(如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前,以了解时代背景和生平为目的,组织学生到图书室检索书目筛选有关书籍;再通读浏览有关章节;最后精读,筛选有关知识点并摘录下来)。在此,值得一提的是,任何一次课外阅读都是多种读书法的综合运用,都应在略读中穿插精读,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思”即深思。“思考可以构成一座桥,让我们通向新知识。”(普朗克)因为,“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托尔斯泰)。如果懒于思索,不肯深入钻研,其结果必然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只会摹仿和抄袭。因此,我们应当把教会学生边读边想作为课外阅读指导的又一个重点。指导时可着力于下面两种读书法:①问题式读书法——这种方法是针对阅读材料从正反两方面多角度地提出问题,并逐一查询有关资料进行分析解答,从而理解知识,掌握知识;②评议式读书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针对文章提出个人的看法和见解,列举优点和缺点,提出改进意见。(鉴于篇幅不举例说明)

“记”即摘记,就是对阅读中遇到的优美词句、学到的新知识、发现的新问题以及读书心得一一摘记下来,以便今后查阅。可以指导学生专设文摘卡,分门别类地摘记文章的题目、作者、书刊名和知识要点,学会摘记的方法。

篇10

这个学期我担任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语文教学工作,这是新教材。所以我深深地知道自己肩上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教育教学方法是否适当,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甚至会影响到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因此,我一直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同事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不懈努力,终于取得了一些收获。回首整个过程,我感慨万千,有苦也有乐,对于部编四年上册语文的教学,我总结如下:

一、整体把握教材,教学游刃有余。

本册共有课文27篇,其中精读课文20篇,略读课文7篇。每组教材包括导语、课文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附录部分包括生字表(一),要求会认的字:生字表,要求会写的字:词语表。教材共八个专题。它们依次是: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处处留心皆学问。神话,永久的魅力,人类童年时代飞腾的幻想。我手写我心,彩笔绘生活。童年啊!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时光如川浪淘沙,青史留名多俊杰。每个专题人文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涵教育价值。

二、识字是学好语文的基础。

本册书一共有250个生字.所以识字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语文的学习有许多境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起点,那就是牢固的语言基础知识。《课程标准》不断地对语文教学提出要求,但万变未变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查。因此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考察是重中之重,那就是在把话说得好之前先把话说得对,其中包括把音发准,把字写对,把句子写通顺,培养良好的语感。

三、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好胜心强的特点,实行小组竞争机制,评选出学习认真的好学生,奖以花朵、笑脸.以此促进学生自觉的学习,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每天在早读和中午练字的时间里,安排两位学生当“小老师”负责早读和中午练字的情况。一位安排读的内容,一位边读边在下面转着看,以免有些学生开小差。以此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朗读能力。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学生朗读能力提高了,课文读熟了,上课的热情自然就高涨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自我组织能力。

四、理解句子,为理解课准备。

学生能不能很好的理解课文,最关键是要理解句子。本单元出现的句子有: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夸张句、反问句。在教学句子的时候,要让学生充分地读,朗读、齐声读、默读等多种形式,学生通过停顿、重音、表情.表现出对句子的理解。理解句子时,可以通过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作者当时的心情、课文的中心思想等方法。课后练习,经常出现让同学们照样子写句子,这时候就要学会观察这是一个什么句子,然后根据要求写出另外一个句子。

规范学生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发作业本时强调:表扬优秀的,有进步的,鼓励作业差的学生向优秀学生学习。这样,学生慢慢的开始对比了,开始竞争了,对老师作业上的批语重视了,书写习惯也逐步向好的方向发展了。

五、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开展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比如“我国的世界遗产”“观察”“中外童话”“成长故事”等,开发了一系列的语文教学资源,将课本内容改编成课本剧,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并在学习习惯和学习动机上加强引导,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资料,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开展手抄报、班报活动一月一个主题,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广阔的空间里学习语文使用语文。使学生在活动中学有所获。

六、激发学生习作热情,热爱写作。

重视培养习作兴趣,使学生乐于表达。加强习作与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联系。重视习作中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给学生提供展示写作才能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

习作教学要在文从字顺上即“通顺”上下功夫,面上的要求,绝大多数同学要达到的要求是“不少于350字的文从字顺的作文,“通顺”,即要按一定的顺序写,围绕一个意思写,句子没有明显的毛病。重点还是写好记实文,要能表达自己的感受。

本册书作文与老教材有很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部编教材作文更加注重学生的创造力。比如第五单元和第八单元习作都是以想象为主。通过提供相关的词语或图画,让学生想象写作文。

激发兴趣的同时,还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写。通过问题引到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作文思维。比如说,写一件事,我们可以提出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和地点做了什么事情,他们说了什么,心理是怎么想的,有什么动作没有……平时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可以强调一些写作的方法,例如,总分总的结构,首尾呼应.开篇点题,学会给每段写一个中心句,然后围绕这句话来写。多用一些修辞手法,例如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夸张句让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开始学会用一些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使文章更加具体,有血有肉,解决学生作文容易空洞没有内容的坏毛病。

七、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