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算心算速算范文

时间:2023-03-17 01:06: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口算心算速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口算心算速算

篇1

一、打好坚实的口算基础

小学阶段数的认识是学生系统学习数学知识的启蒙阶段。我认为比较重要的口算基础知识有:(1)一年级的20以内的加法。它是为20以内减法的口算作铺垫。当一年级的小学生能得心应手地运用凑十法计算9+几或8+几、7+几时,那么他们必将能很顺利地计算十几减9、8、7等。(2)1~9的乘法口诀。它的灵活运用始终伴随着每个孩子的数学学习。(3)中年级学习的整数乘除法和运算。它是高年级学习小数和分数的基石。坚实地打好这些基础为下一阶段对应知识的学习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

二、总结有效的方法经验

打好了坚实的口算基础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大量的计算帮助学生总结在口算过程中的更快速有效的口算方法。例如算20以内加减法教学时,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出凑十法的秘诀,9+几=10+(几-1)、8+几=10+(几-2)……再如四年级教学整数四则运算之后教学简便计算中用到498+564=564+(500-2)等。作为教师,我们还要有比学生更独特更精锐的眼光,例如在五年级教学小数除法时:3.2÷0.5=3.2×2=6.4、1.4÷0.25=1.4×4=6.4等。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学生如果能掌握这些较为简便的方法,不仅能提高口算的速度,更能提高口算的正确率。

三、加强听算、心算、估算的练习

听算、心算、估算与口算有着密切的联系。《新课程标准》提倡重视口算练习的同时,还要加强估算,我认为我们还应该适当加强一些听算和心算的练习。我们的脑海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我们去小型的商店或菜市场买东西,老板只是简单听你把所买的东西的价钱报一遍,便一口说出了总价。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些人的听算、心算能力。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我们既要教会学生应有的数学知识,还要教会他们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家长和老师可以布置孩子们去买东西之前估算自己买的几件商品大约要多少钱,在付账之前心算实际一共需要多少钱。我们可以经常让学生做一些听算、心算的题目,同桌之间互相听算或在小组内展开,也可以把每节课的口算时间改成老师口述学生听算。

四、学会一些速算帮助口算

大家都知道,背诵是学习文科知识的有效方法之一,其实学习数学有时也需要背诵一些数据,这些可以大大提高口算的速度和正确率。一年级学的20以内的加减法和二年级的乘法口诀表就不用说了,从五年级开始我就在学生进行一些常规计算之后给孩子总结了这样几点需要背诵的知识:

(1)学习小数时背诵:=0.5、=0.25、=0.2、=0.125、=0.05、=0.04……背诵这些小数和分数的互化有助于六年级进一步学习百分数的认识以及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

(2)学习圆的认识时让学生背诵11到19的平方和3.14×1……3.14×9、3.14×25、3.14×64,背诵这些数据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计算麻烦和错误,也有助于六年级学习圆柱圆锥有关知识的计算。例如六年级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5厘米,高8厘米,计算它的表面积 3.14×25=78.5平方厘米、3.14×5×2×8=251.2平方厘米、 78.5×2+251.2=428.2平方厘米,这个过程中3.14×25和3.14×80不仅可以直接运用背诵的结果口算,而且提高了正确率。

篇2

关键词: 速算能力 “看”与“算” 心算口答训练 计算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

计算能力是数学教学中应该着力培养的重要能力。随着电子计算器的普及,新课改下,数学教师在数学课上开始淡化计算能力的培养。但笔者认为,由计算引发的速算能力对于学生心智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仍然是不容忽视的。学生在速算过程中不仅培养了数感,还健全了心智。速算能力的培养往往是和数学的其他计算能力结合在一起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速算效率,引发学生的强烈学习渴望,培养其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那么,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速算能力呢?

一、“看”比“算”更重要,要通过观察能力的培养提高速算能力

培养小学生的速算能力一定要树立指导思想:“看”比“算”更重要。因为很多小朋友不喜欢一下子看完题目,而是喜欢从左到右边做题边看题,这样就无法从整体上把握一道题,影响解题的整体效率。

完整地看题,从全局思考,往往具有强大的思考效应。300多年前,一位小学3年级的学生,名叫高斯,只用5分钟就算出了1+2+3+…+100的总和。大部分学生是从左到右依次计算,这样要进行99次加法计算。而高斯通过观察却很容易地发现了1和100,2和99,3和98,…,50和51,它们两两搭配,和都是101。这种左右均衡的结果,使他想到用乘法计算得到101×50=5050。这样,用一次乘法就代替99次的加法,使计算迅速得出结果,体现观察能力在提高计算能力中的威力。

由此可见,数学中的计算题离不开对题目的整体观察,也只有通过对计算题的整体观察,学生才能构建其思考中的整体意义。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养成观察思考的习惯,更有助于学生整体思维的构建,提高思考效率。

二、从“大处”着手,进行心算口答的训练

在学习数学计算时,大部分老师重视的是列竖式的笔算教学。这当然要求学生掌握,但这种常规方法,如果一味训练,就会造成学生思维的局限,认为数学计算只能列竖式进行笔算。我常常对学生说:一道题有1000种解法,计算题也不例外。不同的解法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我们除了列竖式的常规解法外,更应该教会学生从“大处”着手,进行心算口算的速算训练。

例如,如何计算1241-587=?

大多数人都喜欢列竖式笔算,而不喜欢心算口答这种复杂的算术题,但我们一样可以使它变得很简单。那就是,我们不减587,而是减去600,得到641,又因为我们多减了13,所以结果为641+13=654。

又如,如果你的进货价为42元,你想获得15%的利润,你应该怎样计算呢?首先,你可以计算42的10%,即4.2元,而4.2元的一半即2.1元,也就是42元的5%,然后把这两个数字相加,即得到6.3元,也就是42元的15%。

很多学生习惯了笔算,习惯了书写解题过程,结果很多可以口答的题要淘出本子进行笔算,这实际上是效率不高的表现。而且笔算是从“小”进位到“大”,这样如果出现错误,是“大”处更容易出错,而我们直接从“大处”着手,就算出错,往往也是“小”处出错。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教会学生这种心算口答的思考方法,这种思考方法着眼于“大处”,着眼于快速计算出“大”的结果。

三、掌握一些特殊的计算方法及其推广

常规的加减乘除竖式计算当然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但要让学生掌握一些特殊的速算方法。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有较大的篇幅讲解计算的简便方法。即通过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加法对乘法的分配律等帮助学生提高速算能力,而这些当然是特殊的计算方法。

但是,同样有通过观察提高运算能力的方法。如:计算112×25=?我们可以有特殊的计算策略,即以退为进地变成:28×4×25=28×100=2800。

特殊的计算方法,还可以采用一些非常规的速算方法,并由此帮助学生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

如,计算32×11=?

对于这道数学题,只要把被乘数32的两个数字相加,3+2=5,然后把结果5放在3和2之间,你就会得出正确答案352。

但对于计算85×11呢?

因为8+5=13,那么它的答案是不是8135呢?

当然不是。因为这个13只能占一个数位,而十位的“1”必须进位到“8”的位置,即正确的答案为935。

这样,我们就掌握了两位数乘以11的全部秘密,而且能够迅速写出它们的答案。

那么,我们接着要问:是否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计算三位数(或者更多位数)与11相乘的数学题呢?

当然可以,如计算324×11=?

这道题仍然可以从3开始,以4结束,因为3+2=5,2+4=6,所以答案为3564。

这样,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他们纷纷提出:“有没有适合用于更大的数相乘的方法,如与111相乘,如何算呢?又如果是与12、13或者18相乘呢?”我说:“别急!方法靠人找,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自行研究,自己找到特殊的速算方法的!”

从而发现,它们的结果一样可以是十位乘以十位加1的和,后面续写个位的乘积。这就与个位数为5的两位数平方规律一致,但它其实是这种特殊方法的一个推广。如果用字母代替数的话,这两个两位数就可以表达为(10a+b)[10a+(10-b)]。

这样的探究让学生的学习一下有了价值,因而深受学生喜欢。

四、在计算中提炼数学思想方法

计算能力要提高,除了培养学生的其他方面的能力外,还要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如前所述:“看”比“算”更重要,以退为进的策略,从特殊到一般总结规律,等等。

在计算中提炼数学思想,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使有限的课堂学习价值向无限的探索延伸,是知识转化为能力,能力转化为素质的必由之路。

数学中的计算能力,特别是心算口答的速算能力是学生心智成长中不可或缺的训练,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使学生在计算中思维敏捷。如计算15×18=?,我们可以让学生利用15×2×9=30×9=270这种以退为进并凑出整10的速算方法。也可以用5+8=13,5×8=40,再得出130+40=270这种速算的方法得出正确结果。

由于每个人的心智结构与思维特点的差异,每道计算题的思考方式和难易程度会因人而异,在以学生为本的新课改教学中,我们要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探索,自我体验到学习中发现的快乐,而速算中独具一格的思考能给他们带来这样深刻的学习体验。

参考文献:

[1]张文在.通过速算培养小学生思维敏捷性与灵活性的实验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2.6.30.

篇3

一、抓口算,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准确迅速的解题思维活动是思维敏捷性的重要表现。抓口算基本训练,能提高学生应用法则的能力。口算时应注意两点:

第一,不动笔,动笔计算不利于提高口算能力,亦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第二,计算时要有速度的要求,使学生有一种紧迫感。

二、抓凑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反映了思维活动在选择角度、运用方法、展开过程诸多方面的灵活程度。主要抓以下几方面的训练。

(1)凑。就是把数凑成整十、整百等,再进行计算。即用凑整法,多加再减或多减再加。

(2)分。就是把运算中的一个数拆开,分别与另一个数运算,便于凑整运算。

(3)估。算能提高学生的自检能力,提高速算的正确率,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估算,一般地把某些数估成与它最接近的整十、整百等,先估结果大约是多少,再精确做答。其次用估算检验。

三、勤归纳,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与逻辑水平。主要抓住以下几方面训练。

(1)合。根据凑整的特点,把两个数或两个以上的数合并,便于口算、心算。

(2)转。转化运算方法,化繁为简,促使心算。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变。就是改变运算顺序,变型不变值。根据法则定义,改变运算符号和数据,促使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一是抓逆运算,二是掌握特殊性质,加深对题目的深刻理解,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提高学生巧算能力。

四、精设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一般表现为多思善想,新颖独特等特点。主要抓以下几个训练。

(1)略。根据0和1在运算中的特殊性,使计算步骤省略,从而培养学生独特的创新思维。

(2)消。把两个相对应的数(如+3与-3)对消,减少运算步骤,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篇4

一、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有效调动学生计算的积极性

在计算教学中,可适时地运用生活中的数学情境来感染学生,或以学生喜欢的数学游戏来活跃课堂气氛,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集中精力进行计算。根据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和某些内部因素的影响的特点,教师在练习的时间和数量上务必要安排合理,采取“短时、少量、多次”的原则,避免学生厌烦的现象产生,使学生的注意力能稳定地集中在练习对象上,从而保证计算兴趣的持久性。

二、加强口算教学,为计算教学奠定基础

口算,也叫心算,是指不借助于计算工具,依靠大脑思维记忆而直接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式。口算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较小数目的计算,以及迅速地进行估算,一般都要通过口算来完成。在四则计算中,学生用得较多的是口算和笔算,而笔算又离不开口算,笔算技能的形成直接受到口算正确与熟练程度的制约。因此,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必须打好口算的基础。口算练习的常见方式主要有:视算,看题说出得数;听算,听别人读题并说出得数;读算,一边读题一边口算;讲算,一边讲计算过程一边口算。小学阶段口算的教学内容,大致可分为基本口算和简捷速算两种。如,20以内加减法、表内乘法和相应的除法等均为基本口算,要求准确熟练,脱口而出。到了中高年级,学习了简单的小数、分数、百分数的计算,还要继续练习口算,使口算与笔算相互促进。简捷的速算一般安排在学习了笔算之后再进行教学,这样既可减轻学生的负担,并加深学生对运算定律的理解,又能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程度,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有效地帮助学生检查计算的结果

估算是根据具体条件及相关知识,对事物的数量或计算的结果快速有效地做出大概的判断或估计,它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估算是保证计算正确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发展学生数感的一个重要方面。运用估算的方法可以对计算的结果做到预先定位,快速地确定计算结果的取值范围,为判断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创造条件,并随时找出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计算之后进行估算,还可以把估算作为检验的手段之一,以有效地避免由于粗心大意而造成的错误,从而提高计算的正确率。例如,计算69+23,通过估算知道其结果大约是九十几,否则便可断定出现了计算错误。

四、有针对性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计算的效率

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思维活动,计算教学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而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又能使计算做到正确、迅速、合理、灵活;计算能力得到了发展,还能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通过学生对计算题的观察和思考,要求他们恰当地进行判断,决定能否简便计算,并尽快找到计算的捷径,使计算方法合理、灵活,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他们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独创性,并有效地提高计算的效率。

五、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有效减少计算中的错误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计算正确无误的可靠保证,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在计算时出现错误,并不是没有掌握计算方法,而是没有一个良好的计算习惯。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有效地保证计算的正确性。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如,认真审题,书写工整,看清数字和运算符号,变盲目机械地计算为主动地、灵活地计算;及时自觉验算,要坚持“一步一查”,及时地发现和纠正错误,从而保证最终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六、算法多样化与算法最优化相结合,有效优化学生的计算策略

篇5

关键词:计算能力 兴趣 心理特点

【中图分类号】G623.5

那么,如何让每个学生具有扎实的计算能力,减少学生计算时的错误呢?现就如何加强计算能力的培养谈谈笔者的几点看法:

一、“景、典、动”培养小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内动力,是学习的基础。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从而达到不出错、速度快的目的。

1、“景”──情景引入激发兴趣

计算题比较枯燥无味,因此,教学时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将情景融入课堂教学中,同时要注意题目的灵活性、注意练习形式的多样性,从而激发小学生的计算兴趣,使学生不仅获得练习计算的机会,形成熟练的计算技能,更培养了他们对计算的好奇心与热爱。例如在学生学习乘法口诀后,可编故事记口诀、读儿歌记口诀。(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教师和学生比赛看谁背得快。又例如在学生学会了多位数的乘法后,可以向学生介绍个位是5的两个数相乘的简便方法,如:15×15,先把个位的两个5相乘得25,再用十位上的1乘比它多1的数,写在百位上,所以得225。学生在惊讶中急不可待地计算,希望寻找答案,效果远远胜于让他们算二三十道乘法计算题,而他们却还不知疲倦地想再试试。

2、“典”──典型事例催生兴趣

“典”就是要引经据典,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烘托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催生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学生从乐中得益,从乐中长智,不知不觉就迷上了数学。比如: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个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的陈景润等等。

3、“动”──课外活动增添兴趣

开展课外活动可丰富小学生的课外生活,而且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定期或不定期进行速算、巧算比赛、“开火车”比赛、争当计算小能手、接力比赛、抢答、评智慧小名星等,增强了学生的竞赛意识,提高了学生对计算的兴趣。

二、“口、心、笔”切实增强小学生计算基本功

口算、心算、笔算是小学生计算基本功训练的必然途经,通过加强口算、心算、笔算的训练,做到口随心动、手为心动,随口而出,准确无误。

1、计算基本功包括:(1)、10以内的加、减法;(2)、20以内加法、减法;(3)、表内乘除法;(4)、能凑成整十或整百数的加减法;(5)、判断积和商的位数的方法等。这些基本功只有坚持天天练,才能达到熟练的程度,也才能为提高计算能力夯实基础,为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扫除障碍。

2、《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口算能力强了,才能加快笔算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进行口算训练,首先要从低年级抓起,教会学生口算方法。如:一年级应使学生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熟练地口算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并逐步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二年级则要使学生在理解乘法口诀意义,熟记口诀的基础上,正确迅速地口算表内乘法和相应的除法,这样为多位数加减乘除计算打好基础。在教学中,我认为应主要做到:

(1)每节课利用3至5分钟的时间进行口算练习。

(2)变换训练方式。如:听题口算、看题口算、抢答、自算、互算、口算竞赛、抢答赛、“开火车”计算等。

(3)鼓励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口算。只要天天坚持训练,这些方法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提高学生的口算水平,还能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笔算时要求学生书写要规范。书写潦草、格式混乱、演算粗心马虎,都是学生在做题中出错的主要原因,要保证计算的正确性,先要培养学生在笔算时书写工整、格式规范。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从书写开始,从小学一年级就必须要求学生认真书写阿拉伯数字和运算符号。

三、坚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防止计算错误,提高计算能力的有效措施。

1、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审题时要求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查。一看就是看清题中的数字和运算符号;二想就是想运算顺序和简便方法;三算就是认真计算不分心;五查就是认真检查不犯错。

2、培养认真演算的习惯。从一年级开始演算时,要求书写整洁,格式规范,方法合理,同时采取一定的措施强化学生规范打草稿的习惯,以保证计算的准确,检查时方便明了。

3、培养耐心检验的习惯。教育学生养成计算后认真检查验算的习惯,把检验当作计算题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把验算变成一种内在的需要。

4、建立病题卡的习惯收集错题类型,做到对症下药。一般地说,学生在练习时产生的错误,都具有相通性,又具有普遍性,在教指导下,有些比较容易纠正和克服,有些则纠正起来就比较困难,特别是这种错误在头脑中已经生根。所以我在平日教学中善于及时了解、收集笔算中存在的问题,有预见性、有针对性地选择常见的典型错例,与学生一起分析、交流,通过集体“会诊”,达到既“治病”又“防病”的目的;对于那些形近而易错的试题,则组织对比练习,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培养学生比较鉴别的能力。主要的典型“病例”有:

(1)运算顺序错误。如:75-50+20=75-70=5

(2)运算性质错误。如:8×(125+10)=8×125+10=1010

(3)算理不清错误。如:71-17=64

(4)看错数字和运算符号。如:27-9=3或4+58=98

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坚强的学习信心。计算时要求学生认真细致,碰到数据大,步骤多的题目要冷静分析,逐步计算;课堂上,多让后进生解答一些较简单的题目;课后根据他们知识和技能的缺漏,加强个别辅导,逐步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多表扬、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还要针对小学生只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不善于做或做不准稍复杂的计算、简算、估算等题目的弱点,教学中通过各种方法如:“趣题征解”、“巧算比赛”、“看谁估得准”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迎难而上、不怕困难的优良品质。

总之,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提高与发展,依赖于学生计算思路的清晰条理与计算方法的合理灵活;依赖于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的形成;依赖于教师的期望、激励、训练与培养。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在计算教学中,要做到不断思考,不断探索,通过优化教学过程,开展有针对性的训练,从而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计算的积极性,学生的计算能力才能得到有效地提高,教育之花才会开得更加灿烂。

篇6

一、小学生口算错误产生的原因

(一)年龄小,心理心智发育的原因

小学生由于身体及智力的发育都处于前期阶段,对事物的认识、感知都比较笼统,不够具体,尤其是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无法清晰感知,缺乏对事物间的整体认识。如在进行计算时,忽略运算符号,看错数字,将算式中的“0”看成“6”,“63”看成“36”,“+”当成“-”等,从而导致口算错误。

(二)学前基础不一样,口算能力发展不一致

在进入一年级之前,有的孩子在年龄上会相差几个月,再加上孩子们所读幼儿园不一样,部分幼儿园及家庭非常注重学生的口算,孩子在学前就已经具备不错的基础计算能力,数感也比较强,而另外部分孩子恰好相反,基本没有接触口算,一切从“O”学起,导致入学后在口算的熟练程度上两极分化,并且这种差距越拉越大。

(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口算由于其条件单一,运算过程相对来说比较枯燥,需要学生进行多次重复的练习,导致学生练习积极性不够,所以练习时难免会注意力不集中,边做边玩,书写时也是不规范,看错数字,写错数字,漏题这些现象时有发生。

二、提高一年级小学生口算能力的策略

(一)制定好每学期的口算计划

教师在每学期的开始阶段,一定要根据教材的编写进度以及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制定好每一个时间段符合本班学情的口算训练计划,拟定好口算题目;同时,能够灵活根据学情的变化改变练习计划,适当穿插专项的训练,切忌把学生的错误简单归结为“粗心”,只有这样循序渐进,有的放矢,学生的练习目标才能一步一步达成。

(二)多样形式练习激趣

俗话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但单一的题卡式口算练习很难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会导致学生口算积极性的散失,需要设计更多具有趣味性的、循序渐进的练习方式让孩子保持练习的兴奋度,激发其练习兴趣。

1.实物演示,建立表象

在n前三分钟固定口算练习中,教师可以准备时下学生熟悉的实物,或者喜欢的动漫卡片、玩具实物图片、小棒、牙签、扑克牌、数字卡片等可以实际操作练习,在练习中通过动眼、动手、动脑进行结合,强化数感,建立表象,从而实现逐步过渡。

2.借助游戏,激发兴趣

游戏是最能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有效方式,如开火车、找朋友、小组比拼、定时比速度、夺红旗、过河、撕名牌、口算小达人比赛等游戏。

3.明算理,说过程,悟规律

学生才接触口算时,总是要去思考其计算的过程,有的学生非常慢,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对算理没有非常好地把握,没有内化计算的过程,所以如何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

4.家校结合互促进

(1)合理利用口算APP。老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现在网上进行下载对比,推荐家长下载合适的口算APP,其优点功能强大,针对性强,趣味性高,是专门为小学生开发的口算、心算、乘法速算练习软件,按年级分为四等难度,其画面生动、有趣,练习的形式多样,有提示,有历史记录,有评分,有闯关等互动游戏;同时还有正确率、错误率的统计,方便家长掌握孩子的口算情况,另外它不受时间和场地的限制,能充分提高孩子的计算积极性,超级好用!

(2)生活中适时练习。除了在课堂上的练习口算之外,我还建议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比如:跟父母外出购物时,帮助家长口算用的钱数等,让父母帮助把20以内的加减全部做成卡片,每天练习,这样就不会感到口算枯燥了。

(3)家长相互交流。利用家长会时间,组织1-2个在家里辅导孩子有一定经验的家长与全班家长进行交流,家长们利用这一时间说出一些困惑,大家共同探讨,同时,教师对家长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此保证孩子在家进行有效的练习。

5.有计划进行口算练习

要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长期训练的结果,要注重练习的针对性和专项性,提前做好学期训练计划,设置好有代表性的口算题,并且能够根据学情适当改变训练计划,穿插适当的专项训练。当然,如果一味地只注重量的练习肯定会打击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就要老师在“质”的基础上控制好“量”,以确保学生的练习科学有效。

6.建立口算评价激励机制

每个人都渴望被肯定,尤其是学习水平低的学生,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无论在进行何种练习时,要有积极的评价表扬机制。

(1)语言评价。如果是课堂上的评价可以多用语言进评价。如:你的书写好工整!你把这道题说得真清楚!你的想法和老师的一模一样!大家都像某某同学这样说一说。你的声音真洪亮!有进步,继续努力哟!不要一味地以孩子做对题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

(2)“星”级评价。这种评价方式适合于任何形式的练习,就是只要学生有积极的表现,如敢于回答问题、善于思考问题、坐姿端正、书写规范、正确率高等,老师都可以用随身带的红笔在学生的书本、练习本打一颗星,甚至于某个小组表现得好时给每个同学都打一颗星,而学生则可以在每周五或期末集中用积累的星换取学习用具。同时,老师也可以根据得星的情况,每个月进行一次“星级”评比,评出每月口算之星,把他的照片贴在每月之星的小黑板上,每月评比完后自动清零,以便给其他孩子更多的机会。

篇7

关键词:试论 提高 小学 数学 计算 能力

学生的计算能力差,在计算时出现错误,是常见的现象,这种现象有时是“屡说无效”和“屡禁不止”的,我班学生在做作业,完成习题时都比较粗心,尤其现在五年级了,计算量相当大,可以说这册教材基本都是以计算为主。如:小数乘法、小数除法、解方程、求多边形的面积等内容。开学的那段时间,学生的作业做得差,课堂上练习完成不好,使我比较着急,那么,怎样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使计算准确呢?我在数学的教学中,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的。

一、从口算训练入手,利用竞赛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口算兴趣

口算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基础,每个学生都应具备较强的口算能力。因此,在我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每天利用课堂三分钟时间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以卡片、PPT 课件、听算、小黑板视算等形式出示,然后任意抽一组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口答,然后由我计时,看该组学生答完十道题一共用了多少时间。于是我一个星期进行一次评比,看哪组学生答对的人数最多,并且答十道题用的时间最少,哪组就为本星期的口算优胜组,并给予优胜组奖励。这样以竞赛的形式进行口算训练,学生们的积极性相当高,口算的兴趣非常高,口算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效果非常好。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学实践,在进行口算教学时,要注意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要正确处理好口算速度与正确率的关系。口算速度与正确率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二者是对立的统一。其相互关系处理得好则互相促进,有利于口算能力(最终有利于整个计算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处理不当则会互相制约,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发展与提高。而要处理好这两者关系,则要注意打好基础,抓算理、算法的教学;同时还要注意思想教育,抓教改导向。算理搞清楚,算法合理了,口算的速度与正确率就有了坚实的基础,争取双提高就有了可能;反之,则顾此失彼,甚至二者皆空。因此,在低年级开始教学口算时,就要着重在讲算理、算法,并辅以其他手段。到中高年级后更不能忽视口算训练,可利用《口算、心算、速算》等教辅小册子,坚持每天一练,定时定量竞赛,通过训练提高学生计算能力。二是要正确处理好尖子与后进的关系。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在口算能力方面出现差距是必然的,而差距过大就必然导致两极分化,不利于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在进行口算训练时可开展评口算标兵活动,对口算能力强,正确率高或口算能力有明显进步的同学进行表彰。还可建立互助组(一个尖子生一个后进生,但不能说穿),共同提高。而在具体对象上要具体对待,如每次训练的题量要使口算能力强的同学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对后进生当堂做不完的则批改后课余补做,同时对后进生个别辅导。

二、笔算是关键,利用每周十题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

笔算是计算的关键,小学阶段大部分数学题都要求学生通过列竖式的方法进行笔算,因此,这一内容是学生们特别容易出错的,在计算时也特别粗心,因此要通过不断反复练习来提高学生的笔算能力。

三、增强简算意识,提高计算的灵活性

简算是依据算式、数据的不同特点,利用运算定律、性质及数与数之间的特殊关系,使计算的过程简化、简洁的计算方法。简算是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发现事物规律,训练学生思维深刻性、敏锐性、灵活性,提高计算效率,发展计算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小学数学里,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与分配律,是学生进行简算的主要依据。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这五条运算定律,及一些常用的简便计算方法,并经常组织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简算练习,让学生在计算实践中体验简算的意义、作用与必要性,强化学生自觉运用简算方法的意识,提高学生计算的灵活性和正确率。

四、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强化估算意识

估算意识是指当主体面临有待解决的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懂得什么情况宜于估计而不比作准确的计算,并以正确的算理为基础,通过迅速合理的观察和思考,从众多信息中间寻求一批有用的或关键的数学信息,从而得到尽可能接近理想状态的结果。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和强化估算意识,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多中方法处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篇8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乐于计算

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所表现出的积极的个性倾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内在动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好”和“乐”所产生的探索知识的迫切愿望是克服一切困难的内部动力。而兴趣的来源是多方面的,除了知识本身的魅力和教师教学艺术的感染外,符合学生心理的学习活动,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你知道吗?”这一内容时,巧妙地提出:“你知道数学家高斯小时候是怎么计算1+2+3+…+99+100的故事吗?你还能想出其他的简便计算方法吗?”当学生急切想知道小高斯的计算方法时,进一步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咱们班也一定有现代版的小高斯,看看谁能超过小高斯?现在就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动笔算一算。”学生个个情绪高涨,跃跃欲试,结果几分钟后就有学生举手回答。有的学生说:“老师,我能很快算出1+2+3+…+99+100的和,即1+2+3+…+99+100=(1+99)+(2+98)+…+(49+51)+100+50=100×49+100+50=100×50+50=5050”;也有的学生说:“老师,我还有其他的方法,即1+2+3+…+99+100=(1+100)+(2+99)+…+(50+51)=101×50=5050”。多么合理、简洁的运算啊!这个教学过程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计算能力。

二、讲清算理,让学生理解算法

算理是四则运算的理论依据,它是由数的概念、意义、性质和运算定律等构成的。计算法则是计算时应遵循的一般规律,是计算的基本程序、规则和方法,具有可操作性。算理为法则提供了理论依据,法则又使算理具体化,两者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因此,根据算理与法则的关系,在计算教学中,既要让学生知道怎么算,又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算,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这是计算教学的根本,也是学生学会简算的前提和基础。

例如,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时,以“计算145×12”为例结合竖式,首先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个位上的2,表示2个一,与145相乘的结果是290个一,所以2乘145得数末尾的“0”要与个位上的“2”对齐;而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与145相乘的结果是145个十,所以1乘145得数末尾的“5”要与十位上的“1”对齐。其次用竖式呈现“145×12”的笔算过程:先算2个145得290,再算10个145得1450,最后把290和1450相加得1740。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一般方法: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去乘,积的末尾与个位对齐,再用十位去乘,积的末尾与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的积相加。这样的计算教学,既让学生理解了算理,又使学生以理驭法,掌握了计算方法,从而逐步形成计算技能。

三、教给方法,让学生灵活计算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是学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学生学会学习的核心是学会思考。数学教学应教给学生如何思考,学生只有学会了独立思考,掌握了数学思考方法,才能增长聪明才智,才能学好数学。小学数学的四则运算或四则混合运算,都要遵循一定的计算法则,按照一定的运算顺序,需要灵活运用五个运算定律和两个性质,利用和、差、积、商的变化规律,借助某些数字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特征,才能使计算方法合理、灵活和简便。因此,计算教学应重视学法指导,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例如,教学“计算25×48”时,指导学生利用“拆、分、凑、合”的方法,运用“和、差、积、商”的变化规律以及运算定律或性质,放手让学生探索计算方法,结果出现多种简便计算方法。

生1:25×48 生2:25×48 生3:25×48

=25×(40+8) =25×(50-2) =(20+5)×48

=25×40+25×8 =25×50-25×2 =20×48+5×48

=1000+200 =1250-50 =960+240

=1200 =1200 =1200

生4:25×48 生5:25×48 生6:25×48

=25×4×12 =25×8×6 =(25×4)×(48÷4)

=100×12 =200×6 =100×12

=1200 =1200 =1200

这个教学过程,教师引导学生灵活地运用运算定律和运算法则,突破习惯的运算方法和规则的束缚,对式题进行恒等变形,谋求新的简便运算方法,既提高了学生的口算水平,又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四、加强口算,让学生熟练计算

口算也称心算,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依靠思维、记忆,直接算出结果的计算方式。口算不仅是笔算的基础,而且是简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学会简算,提高计算速度,首先要从加强口算训练入手,让学生练好口算基本功。

一是基本口算要达到熟练的程度。如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是整数、小数和分数四则计算的重要基础,一定要让学生熟练掌握,以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

二是常用的数据要熟记。计算中的常用数据如果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就有利于进行简算,能大大提高计算的准确率和速度。如让学生有意识地熟记以下这些常用数据:4个25是100,4个75是300,8个125是1000,16个625是10000; 是0.5, 是0.25, 是0.75, 是0.125, 是0.375, 是0.625, 是0.875, 是0.05, 是0.15, 是0.35;1个π是3.14,2个π是6.28,3个π是9.42,4个π是12.56,5个π是15.7……

三是利用0和1在运算中的特殊性,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提高计算速度。如有关“0”的运算:任何数加(或减)0都得原数;0乘(或除以)任何数(除数不为0)都得0。有关“1”的运算:任何数乘(或除以)1都得原数。有关“同数”的运算:同数相加,和为原数的2倍;同数相减,差为0;同数(0除外)相除,商为1;同数相乘,积为原数的平方。

五、培养习惯,让学生正确计算

《数学课标(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一个人如果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他对学习有一种亲和心理,从心底里把学习当成了第一需要,当成了乐趣,学习起来就不会感到难受,而是轻松愉快,学习效率自然就高。不少学生做错题并非不会算,而是缺乏良好的计算习惯。因此,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正确计算的保障。

篇9

【关键词】创造机会;发展

【Abstract】The new course standard point out:Mathematics education want to face to student body, realization:The everyone learn worthy mathematics;The everyone all acquire essential mathematics;The person of dissimilarity get a dissimilarity on mathematics of development.

【Key words】Opportunity to create;Development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把面向全体学生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立足点,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出发,分层递进,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去,学会知识,增长智能,提高素质。

1.创设条件,激发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探求新知的活动

课堂教学中,运用数学知识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和延展性的特点,创设条件,激发兴趣,让各层次的学生愉快地主动地参与探求新知的活动,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可把原来统一的教学内容变为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选择适宜自己的目标要求,并在学习中表现出达到目标所作出的积极行为。例如数学的计算,它对不同学生的要求就是不同的,它可以允许一些学生用多一点的时间达到要求,对计算速度的要求也可以适当,计算只要求达到“会”或“比较熟练”的内容时,在速度上就不要不切合实际地提出过分的要求,另外鼓励学生选择合理的方法和工具进行计算。这样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不一定要达到统一的要求。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两步计算36 + 28 -57时,考虑到学生已掌握连加、连减的笔算方法,又考虑到部分学生只参照连加的笔算方法而会出现的错误,于是先出示 12 + 8 - 6 ,让学生说说计算方法,先算加法再算减法,此时原来困难的学生已受到启发,也轻而易举地写出算笔方法。这样设计教学给各层次学生新知的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使他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习兴趣。

2.精心设计,启迪思维,让各层次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来帮助学生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例如:教学“两个修路队共修一条路,3天修完。

第一队修了120米,第二队修了102米,平均每天第一队比第二队多修多少米?”教学中,首先弄清两队修路的天数相等,接着让学生思考,“这道题应怎样解答?”当学生回答第一种解法后,再问:“还可怎样列式解答?”当学生完成第二种解法后,我们可以设问:“这道题为什么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如果两队修路天数不同,修路的米数相同,那又可以有几种方法解答呢?”这样从正反两方面,精心设问,有的放矢,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去思维,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很快理解和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3.组织讨论,质疑问难,让各层次学生在各抒己见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教师、教材三者之间的互相作用和相互交流,才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学生对新知疑惑不解,产生问题时,就要抓住时机释疑,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针对教学的疑点和难点,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各层次的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共同提高。优秀生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也使自己的知识更有条理,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培养,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受到群体教育的影响而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4.分层施练,及时反馈,让各层次学生在练习中体验主动参与的乐趣

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是影响新的学习与保持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而要使学生牢固掌握某种知识或技能,必须重视课堂练习,如果用划一的练习题去要求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要么使学生吃不饱,要么使学生吃不了,根据学生不同发展水平的实际,布置基本题和思考题。如在课前先将口算题设计成多媒体课件或卡片、投影片等形式,要求直接看写得数,听算得数,视说得数,以训练学生心算、口算,速算的准确性和敏捷性,培养口算能力,训练学生多动手、多动口。特别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如根据算式,摆图形,教师要求学生口述:用什么学具操作,操作的过程、操作的结果,基础差的学生可以看着学具说,基础较好的学生要求拿去学具后说。然后,教师将本学期所学的应用题设计成几组不同的题卡,让学生认真审题后说出解题思路。利用说意义、答过程,讲算理,提条件,补问题等方式可以集体回答,也可以个别回答,还有同学间相互提问并回答。在口答应用题时,可让学生看着图示,对一般学生要求会说基本题意。如看图说意,看题说解题思路,口头列式解答。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进一步动脑筋,编出不同的题。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想,又编出其他几道应用题,这样,又诱发了他们的想象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记录答错的内容,并让学生及时纠正,根据学生想的过程,根据其理解掌握程度及语言表达情况评定成绩。这样不仅评价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过程,同时培养了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分层施练的同时,也可精心设计多练题,来弥补各层次学生练习的时间差,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使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

5.因材施教,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前提条件

篇10

【关键词】教学;提高;计算能力

计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小学,计算教学更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可见计算教学的重要性。计算教学是当今数学教学的基本点,也是一个难点。但是小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常受到学生的兴趣、态度、意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在做计算题时,学生普遍有轻视的态度,一些计算题并不是不会做,而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不进行验算造成的。有的老师为了保证计算的正确 ,一味强调打草稿,列竖式。这背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使计算教学变得枯乏无味,学生对此觉得厌烦,毫无兴趣,阻碍学生思维敏捷性的有效发展。因此,只有进一步端正教育思想,树立新的教育质量观、学生观,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在计算教学中,我比较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特提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激起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作为教师,要刻苦钻研教材,依据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巧设问题,促进思考,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例如:在教学简便计算时,教师与学生展开比赛,在教师快速说出计算结果时,学生产生了急于探求知识的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题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使学生乐于计算,学会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估算方法,然后达到准确、迅速的目的。

1、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激发兴趣。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习效果。比如: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为了攻克歌德巴赫猜想,草稿纸就演算了几麻袋。这样生动典型的事例可以唤起小学生对计算的兴趣。

2、创设情景,激发计算兴趣。计算题比较枯燥,因此,教学时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将童话、游戏、比赛等融入课堂教学中,同时要注意题目的灵活性、注意练习形式的多样性,从而激发小学生的计算兴趣,提高计算能力。

3、成立数学兴趣小组。成立数学兴趣小组不仅可以丰富小学生的课外生活,而且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数学讲座、速算、巧算比赛,从而使学生达到算得准、算得巧的目的,增强计算情趣。

二、培养良好的计算能力

要提高数字计算的能力,注意培养学生运算的科学性、合理性,做到正确、简捷、快速。

数字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中心内容,其重要性大家都知道。我们讲的是怎样教会学生计算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 一要提高运算的整体把握能力。一个稍为复杂一点的整数、小数混合运算,在计算以前应该有大局观,整体把握运算分几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题目中的数字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蕴含的信息等等,这和下棋一样有大局观,不是一拿到题就去埋头计算。有大局观的人可以指挥,没有大局观的人只能操作;有大局观的人是将、帅,没有大局观的人只能当兵做办事员,这是绝对不一样的。

第二要合理计算。就是要充分运用运算律,运用积不变性质,商不变性质,改变运算的数据,运算顺序,使运算尽可能简便、快速、正确。培养学生简便运算能力不只是单一的提高运算能力,因为在培养的过程中,一定涉及观察能力、归纳能力等其它能力的培养,所以会不会简便运算,实际上是综合能力的培养。我们请学生做过这样一个计算题:33×72+66×14等于多少。这个题目用简便运算是很方便的33×72+66×14=33×72+2×33×14=33×(72+28)=33×100=3300这个题就是要培养学生应用上面讲的种种手段,对它进行简便运算,从而得到正确的结果。但是55个学生中,还有18个学生计算错误,这也反映了学生的合理运算的能力是较为薄弱的。

第三要培养学生心算能力,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感觉,熟记一些常用的数据(例如常用分数,小数互化的数据等)。培养运算能力要贯彻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数字运算能力强。必然会迁移到整个数学学习能力上,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不是孤立的。

三、在大胆探索中转变计算教学方式

教为学服务,我从对计算教学的分析中深深感受到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改革理念,在大量实践探索后,对计算教学形成了新的教学思路。

1、 创设学生喜欢的学习情境。新课程中的数学教学体系中不再把应用题教学作为单独了一个单元,而把应用题作为理性的一个证明过程。所以创设计算学习情境其一是指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入手,创设一种实际生活情境,让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引入计算学习。

2、引人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最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纵观计算教学,绝大多数的新知是在原有知识上的迁移、变化、综合而成,根据学生学习建构特点,应由教师牵着教转向学生主动学,把新知通过比较等方法纳入自己的已有知识体系之中,所以我们在计算教学中非常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 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成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