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题范文

时间:2023-04-04 20:32: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数学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生数学题

篇1

【关键词】 小学生;数感;培养

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曾经碰到这样的题型:将数50,98,38,10,51排序,用“>”或“

《数学课程标准》中的数感主要包括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能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等等. 结合这些年的教学实际,我相信数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让小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培养数感,在活动探索中体验数感,在交流中优化数感,在数的计算中强化数感. 在小学生的数感培养中,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体验中培养数感

荷兰著名数学家和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教授曾说过:“要从学生的生活中发现并创造数学. ”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充满了好奇、想象. 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 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数感,从室内扩展到室外,校内延伸到社会. 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生活活动中,培养学生感知、发现、探索身边的数量. 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充满了好奇、想象. 数感不是通过简单传授而得到的,而是教师充分利用好学生身边的数学素材,努力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自己试着去感知、发现,主动地探索,建立新的认知. 如将数50,98,38,10,51描述数量关系时,一开始我仅仅是让学生理解这几个词的意思,单纯的文字描述对低年级孩子来讲,内容过于高深,后来引入小棒、方格本等具体实物帮助,学生理解起来简单了好多.

二、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感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数学课应该是数学活动的课,数学活动课强调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数学. 数感的培养和发展,同样离不开数学活动. 如将数50,98,38,10,51描述数量关系时,后来我采用让学生开展小组活动,一组集合所用的小棒,分别摆出这五个数,来表达数量关系,另一组让学生在几张方格本上涂上颜色来比较多少. 学生在摆一摆、蛞煌康幕疃中,把抽象的数变成了具体的实物表示,又通过具体的实物在头脑中建立了数的表象,效果较好.

三、在学生之间的交流中优化数感

维果茨基曾经说过:“人之所以会变成他自己,是因为以他人作为参照系来对照自己的行为. ”个体生活在一个群体中,同伴的影响力是不可低估的,人们往往无意识遵循同伴的观点、意见和态度. 这在小学生中尤其明显.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良好数感,就要在教学时努力创设良好的条件,让学生和同桌、同组的同学自由、充分地交流,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共同进步. 如将数50,98,38,10,51描述数量关系时,部分学生交流得出:大得多就是大很多,大一些就是大一点点、小一些就是小一点点、小得多就是小很多. 该答案完全由孩子交流后自己得出,比老师直接给出要好得多.

四、在数的计算教学中强化数感

篇2

关键词:思维习惯;团队合作;应变能力

小学六年级是小学生活的收尾阶段,此时的数学学习成果不仅是对整个小学学习的总结,对中学数学学习也具有重深远影响。教师要更加负责,帮助小学生调整形态,提前进入中学数学学习的状态。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小学六年级的数学教学质量呢?

一、形成正确的数学思维习惯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的学习中,比较重要的是积累做题经验,从中寻找数学思维的感觉,而到了六年级,小学生该做的数学题目已经做得差不多了,这时候最重要的就是形成一个正确的数学思维习惯。

教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思维习惯,可以选择比较典型的数学题目,让学生从中分析涉及的数学知识点,从数学知识点的角度让学生体会出题人所考虑的数学角度,也可以综合相关知识让学生自主编写有价值的题目。

二、养成良好的上课习惯

进入中学之后,学生的课前准备和课后复习也变得愈加重要。在小学中,数学学习的课业负担较轻,知识点也较好理解,相关任务一般在课堂上就可以完成,但中学的课业负担加重,学习难度加大,学生如果只在课堂上跟教师同步进行课本学习,难免会感到吃力而收不到好的效果。

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上课习惯,在课前对即将进行的章节提前预习,在课堂上以提出小问题的方式检查学生是否认真预习;课后复习在前期阶段教师可以先以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相关习题,后期阶段学生就能自觉形成做题复习的习惯。

三、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

中学阶段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任务、学习任务都会有所加重,学生不可能每道题都找教师帮助解决,这时候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就发挥了巨大作用。

教师要在了解和掌握每个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对整体学生划分小组,既有数学学习优秀的学生,又有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小组之间团结协作、共同进步,彼此之间根据学习情况形成良性竞争与合作双重局面,比教师单纯讲题更具有明显的效果。在教师抽不开身的情况下,这一学习方式就发挥了重大作用。

小学六年级数学的学习是小学数学学习的升华阶段,教师要鼓励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化被动为主动,形成正确的数学思维模式,努力提高自身的思考能力和应变能力,切实实现数学学习的高标准化。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教师;策略

小学生经常会出现拿到数学题目之后无从下手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通过分析小学生不会做题的原因,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一些具体解决策略,以期对提升学生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帮助。

一、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想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发现问题的能力,首先要让学生学会读题。读题的第一步是看题目是文字题目还是图文结合的题目,或是图画题目;第二步要根据不同题目类型采用适当的读题方式,收集相关信息,列出已知条件和问题。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征因材施教,要对每一位学生保持足够的耐心,保证每一位学生都学会怎样读题,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

二、帮助学生大胆地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道数学题目并不一定只有一种解决方法,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对学生的新思路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努力营造有生机、有活力的学习氛围,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采用画图的教学方法

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天真烂漫,教师应当采用符合学生性格特征和心理特征的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画图辅助的策略,让学生亲自动手画数学图画,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路,启迪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更好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让学生亲身实践,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该多安排一些有价值的数学专题活动或者实践作业,或是通过模拟现实,让学生亲身参加实践活动,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意识。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提升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要不断探索和践行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努力提升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结合生活 完善教学 应用题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73-01

数学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更理智的看待问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小学教师对于数学的教学一律是照本宣读,“填鸭式”教学。随着新课改的进行,这种教学模式已经被时代的步伐所淘汰。如何使数学教学具有灵魂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成了数学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接下来笔者就从生活实际出发,分析小学数学应用题的特征,推动数学应用题教学更好的进行。

一、充分了解小学数学应用题特征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数学应用题具有典型性和语言通俗性的特点,所以教师在教学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了解小学数学应用题这一特点,并且掌握和运用这一特点。小学数学应用题主要涉及的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能够碰到的问题,这也要求学生要有发现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事情。

1.典型性

每一阶段的小学数学题都具有典型性,因为数学题型的设计都是依据小学生现阶段的特点进行设计的。小学数学的典型性体现在数学题一般会运用到整数的运算,可以通过归纳的方法对不同的题目进行总结,把数学题的典型性挖掘出来。例如:小学数学应用题中有关于平均数的运算,包括算数平均数、加权平均数、数量关系式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数学典型应用题进行归纳总结,学生也要掌握数学应用题的典型性,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数学的效率。

2.语言通俗易懂

因为小学生的语言领悟能力一般都比较低,所以小学数学应用题的语言一般表达的都是数字之间的关系,语言比较好理解。但是也需要学生注意数学应用题的语言,仔细阅读题目和题中要求。小学数学应用题中没有较长的句子,都是简单句的串联,各个短句之间都独立成意思。这样的语言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题目,从而更好的掌握题目的意思,进行解答。

二、对提升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质量的合理建议

1.巧设问题情境,营造生活化课堂氛围

小学生所有的能力处在待发掘期,他们在数学方面有着思维认识能力上的局限性,所以对于应用题中涉及到的一些逻辑性相对强知识,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比较弱,教师应该考虑学生的弱点,根据学生的弱点设计教学方案。全方位的理论联系实际巧设情景,使小学生置身其中,营造生活化的课堂氛围。

例如:教材例题关于“加减法”的内容,比较抽象,小学生不能真正的理解。所以针对小学生好奇性教师应该设置情景,假设自己有五个香蕉,小明有三个,那么老师和小明总共有多少个香蕉?在这种情景中有了香蕉这一个具体的参照物,会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而且这个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能够把这个情景带到生活当中,自主的进行思考,准确的把握了题中所涉及的加法法则,从而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及时对教师的教学进行了反馈。教师巧设情境不但使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还使自己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学生自主的或者自愿结成小组思考问题,把生活上的数学与课堂上的数学相结合推动了生活化课堂的形成。

2.强调运用,延伸应用题应用领域

学习数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更好的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因为数学来源于我们的生活,我们要透过数学的现象看待数学的本质。在小学生数学应用题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根据日常生活而设计的题型内容,作为学生要善于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抓住关键的数学信息,拿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实践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

教师应该不断的拓宽数学应用题教学的范围,突破课堂和教室在空间上的局限性,把教学搬到室外,搬到生活中。使应用教学更加的贴近小学生日常生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

在搬家问题中教师可以结合“图形的面积问题”引导学生计算客厅以及卧室需要多少块地砖;在出游问题中教师可以结合“路程时间应用题”帮助学生计算列车的时速;在购买物品时教师可以结合“方程应用题”教导学生如何购买打折促销的物品。这样不但在生活中运用了数学知识,还能够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拓宽应用教学的范围。

3.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增添应用题自身魅力

在一个班级里的学生可能来自不同的地方,所以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同时要考虑不同地区,不同家庭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背景出发,让学生意识到应用题来源于他们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只是单纯的来源于课本。帮助他们在生活中应用数学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这样学生会自主的学习数学,感受到数学的亲切性,从而为提高数学的学习效率奠定基础。

教师在讲解四则运算的过程中要脱离课本,因为教师如果只是埋头讲解,会使学生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脱离课本,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化复杂为简单。也可以根据某些同学父母的职业特点进行教学。例如:家长是做生意的就从货物的件数、员工的人数、货物的单价进行讲解。面对与自己实际情况相符合的数学问题,学生会大大提升自己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教师要考虑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的要求进行设计课程。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要注重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生活化,并且学生要掌握运用应用题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本领。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教学模式应对时展的需要,和满足学生对课程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曹韵.浅析优化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研究[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4).

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兴趣激发

一个人对一件事的热爱往往从兴趣开始的,如果学生能够有兴趣地学习,并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愉悦和成功,那么他就能坚持不懈地继续学习。 “兴趣”是孩子创造力,求知欲的原动力,只要孩子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就会无止境地去追求、去实践。在数学教学中,我体会到,凡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过程的学生,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求知愿望强烈,数学素质会得到较快发展。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入手,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然而在长期应试教育的驱使下,我们有些时候心里不免片面认为,只要习题答案正确,学生记住,考试就没问题。于是在课堂上,学生一旦回答出错,我们就很难沉得住气,不免训斥几句。久而久之,造成课堂乏味,气氛沉闷。学生“碰壁”多了,也就不再愿意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数学的兴趣荡然无存。

一、以“爱”去保护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家指出:胆怯和过分自我批评的心理状态是妨碍创造的最危险的敌人,而勇敢和自信是创造个性中最重要的特征。在教学中,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以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从而营造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把他们看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农村孩子大部分很内向,知识面狭窄,给学生关爱,就是帮助他们增强学习兴趣、学习信心,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中努力做到尊重学生、宽容学生、鼓励学生。鼓励他们独立思考,持赞赏的态度正确地评价学生,使学生感觉学习数学的乐趣。我们在课堂上的一句不经意的话,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对能顺利完成练习的学生,要给予表扬和鼓励,会让学生更有自信。对待那些在练习中遇到困难的学生,也不能一味批评,不能挫伤他们的信心。把关爱献给学生,把信心还给学生,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感情基础。

二、以“境”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们都知道,由于应试教育的原因,使很多农村孩子更认为数学是枯燥无味的。一提起数学课,仿佛就是无休止的计算。其实,数学应该是小学阶段最容易吸引学生的学科。因为它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还有较强的人文性,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如形体语言,课件、录音录像,简笔画等等,再现教学内容。使学生身临其境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面积和面积单位》等课时,借助教学课件,分别以生动的小故事、有趣的小游戏导入新课,孩子们在娱乐的同时复习了旧知识,产生了新问题,接下来便会主动地投入到探究学习中,教师和学生很自然地找到了自己的角色,学习效率很高。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学习时心理因素影响占主导地位。教师要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把握学科特点,这样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如果教师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动手练”,学生会越学越不爱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形式新颖,寓教于乐。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结合实际,不断向学生进行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意义,看到数学的实际价值,诱发其学习动机,从而提高学习的热情。这样学生就会对探求数学知识产生乐趣。

三、通过表扬评价来激发兴趣

荣誉感可以强化学习兴趣。小学生的荣誉感特别强,其学习兴趣的保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通过学习所获得的社会效果。

在教学中应给予学生正确、恰当的表扬。在学生回答问题时,眼睛注视着他们,以一种期待的眼神鼓励他们大胆发言。要注意不失时机给予表扬、鼓励,哪怕是一句表扬的话,一朵小红花,都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对待学习较吃力的学生,应适当降低标准,侧重表扬,鼓励其进步。表扬是教师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的具体体现,也是保持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重要手段。

四、通过竞赛活动激发兴趣

一般认为,竞赛是激发学习积极性和争取优良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因为在竞赛过程中,学生的好胜性动机和求成的需要会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增强,所以大多数人在竞赛情况下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会有很大的提高。

五、教学方法要新颖

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适当开展学习探究,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有研究表明小学生在探究条件下比在正常条件下,学习效果更加明显。在探究的过程中,由于强烈的好胜心、好奇心驱使,他们总想得到老师的表扬。教学中可以利用新颖的各种教学方法,如“看谁算得快又对”,“看谁的解法多”,“比谁方法更巧妙”,“看哪一组算出来的人多”等,都能激发学生兴趣。 总之要使每个学生在各个层面上获得成功,想办法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这样对小学生的激励作用很大,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就会更高。

六、灵活运用教材

篇6

【摘 要】新课程改革视野下,小学数学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小学数学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们需要重视小学数学教学,应用题的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特别是对于五六年的学生而言,应用题的比例又大,对于应用题的教学,教师们不仅要帮助学生像我解答这一类题目的方法和技巧,还要帮助学生学会归纳和总结,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笔者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多年,对小学应用题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自主解题能力也有一定的探究。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应用题;培养;解题能力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试卷中的一个重要题型,应用题不仅会考察学生对基础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还会考察学生分析和解答问题的能力,应用题是很多小学生都特别害怕的一个内容,首先它题目很长,学生并不好理解,其次是学生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没有思路,找不到解题的方法和步骤,最后是应用题还很容易出现计算错误,正因为应用题要考察的内容比较多,学生很容易产生一些畏惧心理,也就不太好去解答,而且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很依赖教师和其他的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这种现象也是非常不好的。那么,到底该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呢?笔者将在下文谈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一、培养小学生审题的能力

教师们想要帮助学生提高自主解答应用题的能力,首先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读题和审题能力,学生只有能够读懂题目才能够去思考该如何解答应用题,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学生根本就没有弄懂应用题的意思就开始动笔解答题目,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既浪费了时间,也浪费了精力,还有一些同学有不好的做题习惯,他们觉得应用题虽然题目很长,但是很多都是废话,于是他们在读应用题的题目的时候经常会只看关键词,瞅准关键的地方,还有的学生只看题目中给出的数据 根据这些数据想当然地来解题,这样的做法都是非常错误的。小学生需要重视应用题的读题、审题过程,要注意一个字一个字地去读,不要漏掉任何一个字和词,这样的读题才是有效果的,学生在读题的过程中同样要划出重要的数据,根据题目中出现的这些数据来找准数量关系,而且要记得爸已知条件罗列出来,这样会更好地来解答数学应用题。

比如说,这样的一个数学题目:一个服装厂计划做852套服装每天做82套已经做了6天剩下的要求4天做完以后平均每天比计划多做多少套? 学生在拿到这个数学题目的时候需要先逐字逐句地读题,把题目中已经告知的数量关系罗列出来,然后来根据这些数量关系找出解题方法。这道题目中我们已经知道的数据有“852套”、“82套”、“6天”、“4天”,而题目中告诉我们这些数据之间的关系是,总共需要做852套衣服,平均每天做82套,做了6天,这时候需要把剩下的衣服在4天做完,在仔细地读题之后我们就已经知道了题目的含义,这样就可以快速地找到解题方法了。

二、培养小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我们可以看到数学应用题是把数学题目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的最紧密的一道题目,教师们需要重视小学数学应用题,在解答数学应用题的时候也需要注意把学生的生活进行联系,学生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联系自己的生活能够更好地找到解题的方法和技巧。很多的数学应用题其实并不好讲述,教师们在给学生讲解题目的时候也要注意解题方法的选取,教师们其实也可以把数学题目的讲解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这样能够保证讲题的效率和质量。比如,小明从家到学校要走1020米他走了3 分平均每分走85米其余的路程要在8.5分内赶到现在平均每分要多走多少米?这道数学题目和学生的生活是联系的非常紧密的,因为每个学生都会经常走学校到家里的那条路,教师们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把这个题目转化成一个类似的题目:小华(班上一个同学的名字)的家到学校有1000米,他每天走路上学,每分钟走70米,走了8分钟,还有6分钟要到学校,不然会迟到,这时候小华应该每分钟走多少米?这道题目是针对班上某个同学的,班上的每个同学对这个同学都很熟悉,都想尽力地帮他算出结果,于是每个同学都在绞尽脑汁地想解题办法,学生们在一起探究解答出这个题目之后,可以再来让学生解答变形前的题目,这时候就很好解答了,因为都是同一种类型的题目,题目的意思几乎没有变,解答的思路也是一致的。

教师们在进行应用题的教学的时候要注意归类思想,就是通过一个类型的一个经典题目的讲解,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其他类型题目的解答方法,这样的教学方式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教师们在进行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时可以把应用题分为行程问题、分类讨论问题等类型,让学生能够学会举一反三。教师们也要注意让学生自己去归纳总结,特别是要把自己做错的那些题目总结出来,总结出自己做错的原因,这些题目属于哪种类型的题目,下次再遇到这样的题目该如何解答等,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发挥学生在数学应用题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认真地进行归纳总结对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也是很有帮助的。

三、应用画示意图来解决问题

我们经常看到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会通过画示意图的防暑方式来帮助学生解答问题,画示意图其实是一种数形结合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们不仅要带领学生感受画示意图解答应用题的过程,还要把这种做题方法传授给学生,画示意图能够让题目更加清晰,也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快速地找到解题的方法和步骤,而且画示意图可以帮助学生把复杂枯燥的数学应用题变得简单生动,那么,到底该怎样运用画示意图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解答应用题呢?

比如说,教师们在解答这样的一道数学题目:某工程队修一条长6800米的公路已经修了12天平均每天修300米其余的计划10天修完,现在平均每天要多修多少米?就可以给学生画示意图,先画一条长长的公路,把已经修了的路程标注出来,然后再把没有修的路程标注出来,这样就能够得出结果了。

四、注重培养学生验算的能力

验算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自我评价能力的重要步骤。应用题中验算的方法有估算、代入等。下面就估算举例加以说明。比如说,油菜籽的出油率是45%,要榨出2200千克的油,需要油菜籽多少千克?我们可以预测,学生在完成这道题时一般会出现错误解法:2200×44%=968(千克)。因此,数学老师在教W时,就要善于引导学生动脑筋思考一下:要想榨出2200千克的油,需要用968千克的油菜籽符不符合客观实际呢?从而判断答案是错误的。再引导学生重新审题,理解“44%”的意义,就是表示油是油菜籽的百分之几的数,得出油菜籽千克数×44%油的千克数,找到了正确的解法:2200÷44%=5000(千克),这样就能做到及时发现错误,并培养学生通过验算改正错误,进而培养解题能力。

综上所述,数学应用题做题方法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让学生掌握了数学应用题的做题方法,学生才能够自主解答应用题。因此,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全面提高小学生的应用题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小学生 数学计算能力 对策

一、引言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数学计算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要使学生从小就跟上时展步伐,就要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从目前看,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整体不容乐观,粗心大意、错误百出的现象屡见不鲜。即使是一些非常简单的计算题,小学生也很容易出错。直接证明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本文先分析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弱的原因,接着提出提升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对策,意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差的原因

1.教师原因。

从目前看,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思想有待进一步完善,经常将教学重点放在算法讲解和课堂练习方面,对算法生成则是蜻蜓点水般地一带而过,这样的教学具有显而易见的弊端:一是学生对算法的理解不够透彻,难以灵活应用计算公式;二是小学生陷入“题海战术”中,很容易导致对数学学习和数学计算产生厌烦心理。另外,还有一些数学教师片面地传授几种计算方法给学生,帮助他们快速解题,因此经常在一道题目中给出几种算法,这样的教学方法没有顾及小学生消化吸收能力,导致学生面对数学题目时反而不知道该用哪种算法,导致他们计算能力难以提升。

2.学生原因。

毋庸置疑,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数学学习和数学计算对小学生抽象逻辑思维提出不小挑战,不管是认知能力,还是理解能力,小学生都发育得不够成熟,所以做题时经常出现感知错误的问题,如将9看成6,将13看成31,从而计算时错误百出。另外,还有一些小学生在学习中没有对数学计算予以高度重视,养成错误不主动纠正,存在马虎大意的习惯。

3.社会原因。

时代不断发展,使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计算器、手机已经成为日常品,利用这些工具计算数学结果,既简单又便捷,很容易给小学生造成误解,即会不会人工数学计算没有多大关系,只要会使用计算器就可以。由于受到这种氛围的影响,小学生自然不会重视数学计算,明显不利于他们的长远发展。

三、提升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对策

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小学数学教师必须重视提升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才能为他们的长远发展做好铺垫,具体而言,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提升小学生对数学计算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确实,没有兴趣,就不会对某件事情产生热情,也就不会主动学习它。有鉴于此,小学数学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小学生对数学计算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为他们讲一些通俗易懂的故事,以故事导入教学内容。如星期天的早晨,天鹅妈妈带着孩子去河边捉鱼,天鹅妈妈先抓到了2条,之后,小天鹅通过齐心协力也抓到了1条鱼,最后,天鹅妈妈又抓到了1条,那么,天鹅妈妈和自己的孩子一共抓到几条鱼呢?这样的故事通俗易懂、具体形象,将数学知识寓于其中,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兴趣投入数学计算中。

2.讲解知识生成过程,引导小学生掌握算理。

作为算法的重要基础,算理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小学生年纪尚浅,直接让他们记忆计算法则,可能导致他们记忆混乱,不利于提升他们的计算能力。有鉴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为小学生讲解算理,即帮助小学生借助规律进行数学计算,这样的过程能初步培养小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消除他们对数学计算的畏难情绪。如讲解《9加几》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先向学生提问:10加1等于多少?10加2等于多少?10加4等于多少?等到学生回答正确后,教师接着说:小朋友们好棒,你们的答案都是正确的。那么你们为什么能这么快地得出正确答案呢?这样的问题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放到计算规律上,即10加几的结果就是十几。然后,教师再为学生出示一些题目让学生计算:7+1+3=?5+2+5=?6+3+4=?学生计算题目时,教师还可以引入竞争机制,看看谁计算得最快,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经过计算上述几道题,学生会发现,如果先计算7+3、5+5、6+4就会比较容易地得出答案,因为7+3、5+5、6+4都等于10,然后再加最后一个数,就能迅速得到结果,这样的教学过程可以使学生直观感受到知识的生成过程,提升计算准确度。

3.培养小学生自行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一些小学生粗心大意,做完数学计算题后很少检查,从而难以发现自己的错误。如抄写错误、计算错误等。有鉴于此,数学教师要培养小学生自行检查和验算的良好习惯,写好后多看看自己的计算过程和结果,避免一些低级错误。在训练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时候,教师一开始不能求快,而要求稳,减少小学生粗心大意的概率。

四、结语

提升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一项长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关键是结合小学生的心理,培养细心,使他们感受数学知识生成的趣味性。教师还可以适当组织一些计算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成就感,为小学生早日到达成功的彼岸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冯振国.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提高策略[J].陕西教育:教育,2015(05):50.

[2]朱晓虎.多管齐下培养低段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J].科普童话:新课堂,2015(11X):36.

[3]易胜.小议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J].全文版:教育科学,2015(01):89.

篇8

一、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营造宽松氛围释放思想活力

目前,我国的小学教育比之前并没有太大的改变,还是原来的传统教育思路,没有在教育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依旧是采用最原始的教育方法,那就是学生听,老师讲,两者之间没有过多的交流。这样做可能会让小学生学到一些东西,但这仅仅只是一些解决数学题型的基本公式,说的通俗易懂一点,就是一些死记硬背的东西,如果按照这样的方法来培养学生,将来教育出来的学生只不过是做题的工具,这就是之前人们常说的应试教育的弊端,这样的教育教出来的人才是没有创造力的,走上社会以后也是没有竞争力的。所以总结之前的教育经验,我们应该提出与时俱进的教育方法,对于现在的教育现状进行改变。因此,在教育中我们应该放弃原来那种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育模式,而是切换成让学生主动的学习思考,让小学生的数学老师们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真正让素质教育起到应有的作用,老师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奇思妙想的问题,都应很积极很重视的给其解决方案,因为小学生的想象力十分的丰富,难免会提出一些啼笑皆非的问题,如果这个时候老师不能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去正视这些问题的话,很可能会影响学生们发现问题的积极性,这对于小学生以后的发展很不利,有可能今后就不敢再去主动的提出一些问题。由此可见,老师的态度对学生天性的培养是很重要的,老师应当以积极、正确以及宽容的心态面对学生的活跃思维,真真正正的让小学生的课堂充满创意与活力。

小学生正处在一个懵懵懂懂的年纪,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这种好奇心是不应被老师忽视的,因为好奇心是极具创造力的东西,纵观古今中外,无数有作为的大科学家都是对生活中的所有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所以怎样让小学生保持这份好奇心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是特别重要的。数学教师应该理解小学生的好奇心,不能用旧式的思想去约束学生,把学生的思想定格在条条框框里,而是应该尊重小学生的每一次好奇,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让小学生觉得自己的每一次问题发现和问题提出都是有意义的,这样对激发小学生的创造力是非常有好处的,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作用的,真正正正的做到提高小学生对问题发现的能力以及敢于想和敢于思考的能力。

二、创设“有问题”的情境,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众所周知,在数学教学中对小学生正确的教育方法应该是让其有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可是我们也应该考虑到小学生的年纪可能太小,对于哪些事情是正确的,哪些事情是错误的,并不能很好的分辨开来。所以,这就要求小学数学老师认真研究教学方法,让同学们既能少走弯路,又能培养出自主发现问题的能力。比如老师在数学课堂上给学生设置一些生活情景,让学生在老师的眼底下来进行一些生活情景模拟,进而发现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我们都知道小学加减法是最基础的学习,现在我们以成年人的角度来看是非常简单的,但对于小学生而言?s不是这样,他们往往充满了好奇心,也充满了疑问,比方说五加一等于六,他们可能会问为什么是这样,如果死记硬背的记住这些答案,很不利于学生理解问题和发现问题能力的提升,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数学教师可以用一些有趣的生活场景来让学生自己发现这个问题的答案。利用这种课堂上的模拟场景往往会让小学生对数学这种抽象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与此同时,也能够培养了孩子们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所以这就要求我们现在的数学老师平时备课的时候,多思考该怎样为小学生们设置行之有效的生活场景,让其好奇心与创造力得到尽情的发挥,要彻底摆脱那种传统的让小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中数学教师和学生没有交流的教学模式。相信只要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小学课堂定会丰富多彩,小学生的创造力也定会散发出无限光芒。

篇9

关键词 数学教学;读题能力;培养

从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来看,学生在解题时,会出现错误的部分原因是审题不清,而并非没有掌握相应的解题能力。这一现象不仅是在我作为一线教师的过程中遇到过,在其他数学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也经常出现。因此,我们作为学生的数学启蒙老师,不仅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培养他们认真听课的习惯,而且还应当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并传授相应的解题技巧给学生,这也是启蒙阶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的关键时期。

固然,评估学生数学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学生的计算能力,但却不能因此忽视了对学生读题能力的培养,此外,也应当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让学生在做题过程前,做到了解提议。特别是我们,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如果能在启蒙阶段,就帮助学生培养出良好的读题习惯的话,将使他们的一生受益。通常来说,小学生都好动、思维比较活跃、耐性少,部分学生甚至在还未审清题意之前就急于下结论。我们不仅是他们的教师,也是他们的长者,应当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因为小学生的上述不足就急于否定他们,而是应当积极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并传授些实用的解题方法和技巧给学生,以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针对如何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笔者经过查阅相关文献以及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后,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阐述:

一、提高读题的准确性

应当读清题目中的每个字,对数字、运算符号以及单位要特别注意。在初为人师时,我不是很提倡学生读计算题,认为这种教学方法是愚昧的,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没有帮助,但是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后,我发现学生经常会将数字、运算符号看错。所以,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我都会特别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并读出题目,如“77-2+55”这类题目,我特别要求学生将他们读出“先算出77减2的差再加55,求和是多少。”这样的训练看上去好似对提高学生的算数能力没有什么帮助,但是,实践表明,这样的培训确实能够使学生加深对这些数字的认识,进而提高他们的解题的正确率。

二、特别关注关键词

一般来说,数学题都是由数字、文字以及词组合构成,这其中必然就有些关键词会对字、词的组合起到连接作用,表明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这也应当是学生的读题的关键,学生应当对这类关键词特别予以重视,这样才能快速准确的把握题意。某些时候,为了提高题目的难度,出题者往往会出一些幌子来分散学生的集中力,如“小明的妈妈有三个小孩,每个小孩都有5个篮筐,每个篮筐里可以装5斤白菜,一共要多少斤才能装满小明的篮子?题目中的关键点问的小明的篮子要装多少才能装满,这就可以将前面的“小明的妈妈有三个小孩”这个多余的前提条件删除。此外,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圈注出关键词也对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很有帮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应当将关键词、单位、数字等圈注出,以提升自己的注意力。

在这一个教学阶段中,指导学生解读题意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个怪现象,虽然学生能够准确的找出关键词,但是由于知识水平有限,不能很准确的理解关键词的含义。此时,就需要我们这些教师,加强指导,让学生形成“咬文嚼字”的良好习惯,对常见的关键词、字不陌生,能准确理解他们的含义。在今后的过程中,如果他们还遇到相类似的词语,就不会再迷惑,问题就能够圆满的解决了。

三、反复读

第一学段的孩子尚处在形象思维能力为主的阶段,缺乏逻辑推理的能力。他们往往不擅长分析题意,不知道根据问题去寻找所需要的条件,所以需要通过反复读题,来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教学时,可向学生提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是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而对于图形题,由于孩子们注意力容易分散,缺乏耐心细致的观察和思考,获取足够信息解决问题的效果就更差了。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反复读题,教会学生由浅入深地解题,可以加深学生对图形的印象和对题意的理解。

大部分小学生,在这一阶段都还未形成严密的逻辑推理的能力,他们的头脑大多数尚处在以形象思维能力为主的阶段。他们往往不能很好的分析题意,更加不知道该如何根据题意在题目中找到解题的线索,因此要通过反复的读题,以找出解决问题的脉络。特别是小学生由于刚刚迈入校门,好动、且注意力易分散,对题目的题意不能很好的把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找寻已知条件,理解题目中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特别是对一些图形题,由于学生观察能力有限、想象空间不足,他们往往很难通过观察图形就获得足够的解题信息,教师在此生更应当带领学生们反复的读题,让学生准确的理解题意,加深对图形的印象。

除此之外,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也要避免让学生形成定向思维,有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常是凭借着经验解决问题,读题也只是读个大概。比如刚学完除法,就让学生去做这样一道题:把12个小朋友分成2队,一队4人,另一队几人?很多学生会写出12、2、6这样的错误答案。这时,如果要求他们再把题目反复读一读,他们就会恍然大悟。而如果学生在读题之后还不能准确地把握题意,教师就要有针对性地加以讲解,主要是培养他们养成反复读题、认真推敲的好习惯。

上述几点是我基于日常教学经验的一些浅显的归纳,但可以肯定的是,加强对读题能力的培养,能使学生获得开启思维大门的钥匙。

参考文献:

[1]李芳.低年级学生读题能力的培养[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2(8):42-42.

篇10

关键词:小学三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效能

一、研究整合小学数学教材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需要进行认真的备课,能全面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教师在能做到把握教材主题以及本质的前提下,重点开展有关学习策略的探索,设计出让学生乐于接受的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在轻松的环境下去学习。教师需要全面利用好教材,按照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全面的加工整合,让学生能及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更好地去解决问题。

二、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数学学习方法,提升学习素养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并不关注学生对数学应用能力方面的培养,不关心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只是要求学生将知识点进行简单的记忆,但是经过长期的实践发现,数学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成为人们的必备知识之一,如果教师不注重学生应用意识方面的培养,数学教学就显得没有效能。在当前的素质教育大环境下,数学教师需要摈弃传统的数学教学理念,全面发挥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能全面体会到知识的整个形成过程,真正去感受知识的来源,充分意识到数学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提升广大小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所以小学素质教育,既要做好教师的“教”方面的工作,还应该做好学生“学”的工作,全面指导学生去把握好的学习方法,提升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实现从原来的“要我学”转化成“我要学”的转变。指导学生能通过知识点之间的密切衔接,将知识体系进行全面的整理与归纳,确保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学习实际上是要求学生创造性的学,而教师创造性的教。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主要是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应该下大力气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小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学会去独立思考,敢于发问,善于猜疑,让学生能通过已经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发散思维,在解决数学题目的时候,能提出自己有创造性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如在讲解“除法的验算”时,教师先指出具体的要求,之后导入新课:买一块蛋糕需要3元钱,那么买2块蛋糕需要多少钱呢?我有15元钱的话,可以买几块蛋糕?那65元钱呢?请同学们算一下。教师要求学生采用小组组合的方式来完成。然后教师再进行提问辅导,指导学生说出除法算式,并让学生到黑板上演示下是如何得到的。最后教师根据学生提供的答案,将不同的算式在黑板上演示出来,采用投影设备显示出相关的算法。教师通过采用问题引导以及相互交流的方式,让抽象的概念与算式更为明确化,让学生了解数学的认知变化过程,提升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

四、善于制造认知矛盾,引发学生认知冲突

小学生因为年龄方面的原因,知识经验相对来讲比较浅,思维模式主要是形象思维,因为思维方式与知识经验方面的差异,使得学生的实际学习成果存在一定的差异。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好这些矛盾冲突来制造“认知矛盾”,以便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推动学生产生好的求知欲,提升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在数学认知冲突的指引下,能帮助学生展示不一样的思维意识,进一步加深广大学生对知识的把握与理解。如在讲授“被除数十位上数不能整除的除法”相关的内容时,教师采用以下例子导入新课,“请同学们把52个乒乓球平分到2个班,每个班能拿到多少个球?”然后先让学生动手做一下,这样的话有些做不出来的学生,就会出现“认知冲突”,这时候教师一起领导小学生进行验算。然后再举出“64÷5=”“95÷4=”等算式,让学生和上面的“52÷2=”的算式进行比较,这样的话学生就又会沿着“52÷2=”的思路来进行计算,这样就又会出现“认知冲突”,这时候教师再引入“被除数十位上数不能整除的除法”的计算,解决这一认知冲突,让学生经过对比去认识“被除数十位上数不能整除的除法”和以前学过的“除法”存在哪些不同之处,这既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匹配,也能进一步加深广大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

五、转换教师角色,拓宽学生数学视野

1.转换教师角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小学数学教师的角色扮演问题值得进行深入的探析。在原先的传统应试教育长期影响下,教学模式本身的滞后性,已经不能很好适应当前教学发展的需要,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转变角色。特别是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小学三年级教师应该转变角色,及时修正传统理念,注重学生态度、能力以及创新性的培养。数学教师应杜绝在课堂上采取“满堂灌”的模式进行教学,做到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人,让教师在课堂上处于主导地位。教师根据学生数学学习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类型的教学方法,让数学课堂教学呈现多元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操作、探索、交流与讨论等形式,既能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也能让学生更多参与到教学中来。师生关系是决定学生能否对数学感兴趣的重要原因,学生往往会因为喜欢老师而喜欢该教师上的课,也会出现因为不喜欢教师而延误这门课。和谐的师生关系的重要方面是让教师宽容、和谐、富有人格魅力,教师常怀宽容之心,为学生打造和谐、温馨的环境,让学生能时刻保持好良好的心情,这利于学生展开数学学习,而数学教师的宽容以及对学生的赞许,也能为学生学习数学注入无穷的动力。因此对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来讲,教师应该将课堂归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快乐中去学习,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教师也要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时刻保持好的心情,更好促进数学学习。

2.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

学生不能掌握好数学的原因之一是,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强,学生在学习中很容易感觉到枯燥乏味。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对这部分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之美,让学生学会发现日常生活中数学美的方法,让学生去切实体会数学的魅力。如在讲授“比较数和的大小”方面的知识时,教师可以举这样的例子,超市内的电视机价格是4999元,空调价格是2788元,电视机和空调相比,哪个价格更低一些?然后指导学生使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比较,最后得出结论。这样做是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和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能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学习对生活重要性,既拓宽了学生的数学视野,也能提升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要想全面提升小学三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效能,需要研究整合小学数学教材,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数学学习方法,提升学习素养,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善于制造认知矛盾,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转换教师角色,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等措施,提升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推动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实现新跨越。

参考文献:

[1]张兴哲.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