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思李白范文

时间:2023-03-27 07:06: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静夜思李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翻译;文化;意境;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7-0165-01

Thinking in a silent night

By Libai

There is a cold moonlight in front of the chair

As if the freezing hoarfrost landed on the ground

Lift up my head and watch the light moon

However,missing my hometown while I down my head

外文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本身就很难,这里包含了太多的中国文化的特征,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审美思想。很多的文化学者有很好的翻译能力,但我自己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在这里一起和大家商榷。

首先,首句采用“there be”句型,这里是为了突出“in front of the chair”这个地点状语,进而使读者能联想到作者作此诗时已经到了该入睡的时候了。这里“明月”若按表面意思一一对应来翻译就应该是“light moonlight”,但是在外国人的思维里,“light”多表达“明亮的”意思,看到这样的词就会单纯的想到月光的明亮,因此我这里用了“cold”来代替“light”。原因很简单,这并非很适合外国人的思维习惯,外国人表示月光都会用“light balmy”之类较温和的词,而我感觉到,在这里用一个“cold”,而且加上一个“a”,其目的是为了引起读者在这里能够进行思考,这样作者的心情和他想表达的感情在首句中就可以略有表现。当然,这句话可以换一种方式来表达,“It has a light moonlight in front of the chair”,“有一轮明月在床前”显然这句话是无法把诗中所营造的意境表达出来的。这里还有一个常识,“床”在这里不是我们平常睡觉的“床”,而是指一种“坐具”,就像我们现在的“圈椅”。

第二句,这句的关键在于“疑是”,这句若让外国人来翻译的话,用他们的文化习惯,这句话就会翻译成一个疑问句。我们从作者的角度出发,来判断这句话是否应该有疑问的语气,“疑是地上霜”,这是紧接着上一句“床前明月光”而来的,那么,这里的“地上霜”其实就是在比喻月光照在地上的情景,而“霜”的特点是“冰冷”,这正好与作者远离家乡,与游子思家而不能回归的普遍的孤独、凄凉的感情相呼应,显而易见,这句话就不应该是一个问句,“疑是”就是“好像是”的意思,那么这里有“like,as if”等词汇可供选用。但是,“like”在语法中通常是“……像……”,大多用于“某人看起来像……sb looks like sth”之类,所以这里选用“as if”更贴切一点,而且“as if”引导的还有虚拟的意思,自然而然读到这里就会想到这句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这里的“霜”只是虚拟的。在“hoarfrost”前加“freezing”,更能体现作者的心情。“On the grond”也可以用“on the earth”替换,但“grond”这个词用在这里让人更感到亲切,更能体现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第三句,大结构上无所谓怎么样翻译,这里有一个细节需要特别注意,因为这里是体现中国文化的特征的。“明月”的翻译是否要和首句一样,用“cold”,我觉得这里用“light”更好些,“cold”与“light”刚好形成鲜明对比,这就不仅仅是把作者很多的感情融进在其中,并传达给了读者。

最后一句,“however”作为插入语,对中国人的文化表达习惯无所谓,可要可不要,但对于外国人,他们看见这里的插入语,自然会在读到后面的内容时转化一种思维,所以这里显得会更好一些,这也是遵循了外国的文化习惯。翻译工作最重要的就是把一种文化的习惯,能在另一种语言中体现出来,能够使两种语言达到共通就是最佳效果了。

“望明月”这个“望”更是非常具有中国文化的神秘性,用“to see”表达的是一种将来时态或目的,不是非常的合适。用“saw”是一种准确刻意的动作行为,不符合诗人的感情。“glimpse”表示一种短视的动作行为,但更表达的是一种不经意性,这也不符合作者的思想感情。“syare”是瞪着眼睛凝视,盯着看的意思,但过于强调动作性,而诗人在这里表达的是一种随意性,因此用“look at”比较好一些,但还不是最准确的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意思。诗人在这里的思乡感情是通过“看”的动作表达出来的,但这个动作是一个“看”的动作,但又不是一个专注的动作,这个动作是随意性的,但又不是不在意的随意,只是一个伴随动作,不轻又不重,不专又不随意,不在意又是很在意的动作。

“思故乡”和“低头”,选择用“while”连接起来,“when”只表示“当……的时候”,引导的是时间状语从句,“while”有一种伴随的状态,这就能反映给读者诗人“missing hometown”是从“望月”开始的,是一种浮想联翩的心理和情绪的反映,更是一种感情的抒发。

篇2

我很喜欢月亮,这可是因为我家宝贝狗。在暑假里的一个傍晚,我们一家六人,吃完晚饭以后,我和狗狗坐在山上,想着月光亮。突然狗狗跑到我面前,指手画脚的,看着月亮汪汪的叫。搞了半天,哦!原来如此,因为是去观月防止游客掉下去,特别安排了栅栏。狗狗跳来跳去得,原来它是看不到。我抱着它看着月亮,它那明亮的眼睛深情看着月光,真天真。看来月光应该是美好的吧。

我很喜欢月亮,因为李白的静夜思,他救了我一命。一天我十点也没有睡着,明天八点比赛,去不了就惨了。于是我糊里糊涂的背了静夜思。谁知我真睡着了。看来李白写静夜思就是专门为我打造的催眠诗。

我很喜欢月亮,因为一天被老妈骂了,望着月光,月光会安慰着我一点也不伤心了。老妈也有点疑虑。

篇3

关键词:《静夜思》;多个英译本;译者主体性

一、引言

诗歌是一个国家的文化精华,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通过诗歌翻译进行文化交流的活动日益频繁。唐诗宋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得到了国内外很多翻译大师的青睐,如许渊冲、翁显良、吕叔湘、Witter Bynner、Herbert A. Giles、Amy Lowell、Ezra Pond等等,都对中国古典诗歌进行过翻译,并取得了很大成效,使得英语国家的读者领略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

同时针对翻译的研究也一直在进行,很多翻译标准也被提出来如严复的“信达雅”、鲁迅的“三美”论、钱钟书的“化境”说、朱光潜的“从心所欲,不逾矩”、郭沫若的“再创论”、傅雷的“神似说”、叶君健的“竞争说”、许渊冲的“优化论”等等。这些翻译标准都是前辈在总结翻译经验中得出的极其珍贵。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入,翻译研究逐渐从只重视原文本和翻译文本向重视译者转变,翻译作品不再仅作为原文本的附属产品而存在,而是翻译家创造性劳动的成果。在这个过程中,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尤其是在诗歌翻译中。由于译者本人的文化教育背景、翻译思想及其它个人因素等的不同,对于诗歌的理解不甚相同,从而对同一首诗歌翻译出来的作品也大相径庭。本文选取“诗仙”李白《静夜思》的四个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从译者的角度出发,对译作差异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

二、李白原诗《静夜思》的解读赏析

李白的原作《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似地上霜。

举头邀明月,

低头思故乡。

这首五言绝句描述的是诗人独居异乡,望月而思乡之情怀。虽然全诗只有五言四句,二十字,非常简洁,却兼具形美、音美、意美之功效。五言绝句整齐简洁此谓之形美;“aaba”的韵律读来琅琅上口此谓之音美;传统意象“月”的使用更是使全诗具有一种意境美,烘托出了诗人绵延悠长的思乡之愁此谓之意美。因此要在中英两种语言差异的基础上译好此诗甚难,其间的情调神韵最是难译。这首诗先后有二十几位译者翻译过,由于译者的文化教育背景、翻译思想以及自身理解的角度等因素的影响,这些译作相差很大。

三、《静夜思》四个英译本的分析解读。

1. 翻译家翁显良先生将其译为了散文,以下是其译作:

Nostalgia

A splash of white on my bedroom floor. Hoarfrost?

I raise my eyes to the moon, the same moon.

As scenes long past come to mind, my eyes fall again on the splash of white.

And my heart aches for home.

整首译诗对原诗思想的解读没有偏差,从题目到内容可以说翻译出了原作的思想,但对于原作的形式音效之美直接忽略,只注重了思想精髓的翻译。这和翁显良先生的翻译思想是完全相符的。翁显良先生认为译诗不能仅是对原诗进行简单复制,更要在精髓上和原诗近似。此外译诗不应受原诗形式限制。译文是不是押韵,是不是用诗行的形式来写是没有区别的。译诗的形式应该相当灵活。他认为对形式的过分追求会不可避免地造成对原诗精髓的叛离,反之对原诗精髓而不是形式的追求却能使译作保持并体现原诗的本质精华。但却忽略了翻译是戴着枷锁跳舞,如果舍弃枷锁,又怎能叫做翻译?

2. 诗人兼翻译家许渊冲先生的译作:

A Tranquil Night

Abed, I see a silver light;

I wonder if it’s frost aground.

Looking up, I find the moon bright;

Bowing, 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

这首译诗可以说是《静夜思》所有英文译本中的精品,该译诗和原诗一样简洁明快,同时也译出了原诗的思乡情怀。译诗韵律结构为“abab”注重了音美,形式上也很整齐,只是对于原诗意象“月”的直译使得原诗的韵味少了一些,但在中英两种语言差异的基础上能够做到这些实属不易。

从这首译诗可以看出译者对于原诗的理解还是很精确的,这与他自小受的传统文化熏陶不无联系。同时译者的翻译态度之严谨与他的翻译思想也是分不开的。许渊冲先生的翻译理论“优化论”,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以下三论:“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是译诗的本体论。三美之中,最重意美,音美次之,最后是形美,也就是说翻译是美的创造,所以神似胜于形似,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努力做到三美齐备。“三化论”(深化、等化、浅化)是译诗的方法论。分别利用加词、换词和减词等方法,通过意译来努力达到神似的境界。“三之论”(知之、好之、乐之)是译诗的目的论。知之是使人理解,这是翻译的基本要求;然后要求好之,能使人喜欢;最高的境界是乐之,能使人愉快。正是基于这种翻译思想才有这首优秀的翻译之作。

3.以下是翻译家Herbert A. Giles的译作

Night Thoughts

I wake,and moonbeams play around my bed,

Glittering like hoarfrost to my wandering eyes;

Up towards the glorious moon I raise my head,

Then lay me down-and thoughts of home arise.

该译诗虽然不若原诗简洁,但整体上形式整齐,同时也注重了韵律特征的重现,兼具了形美音美之特色。这与Giles的翻译思想是无法分开的,他主张诗就应该译成诗的形式,韵律对于韵诗的翻译是不可缺少的。同时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尽管Giles是一名汉学家,对中国文化了解很深,但仍不免出现误译,他将“低头”译作了“躺下”。

4.以下是翻译家Witter Bynner的译诗

In the Quiet Night

So bright a gleam on the foot of my head….

Could there have been a frost already?

Lifting my head to look, I found that it was moonlight.

Sinking back again, I thought suddenly of home.

该译诗尽管也译成了诗,但对于原诗的韵律特征没有重视。这与其翻译思想相关,他认为保持原诗的韵律特征将会不可避免的影响原诗精髓的再现。同时尽管Bynner是翻译中国古诗的名家,但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误译,也把“低头”译作了“躺下”,“举头望明月”中“望”是一种持续动作而不是瞬间动作found,理解稍有偏差。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对《静夜思》多个英译本的分析,可以看出译者本人的文化背景、翻译思想、及对于原诗的理解的差异,最终形成了不同的译诗。文化背景方面:国内几位翻译家在诗歌翻译中都能很好的领悟原诗的思想精髓,这和他们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生长起来是紧密联系的。而国外的几位翻译家在理解原诗时更多的是通过翻译过去的相关书籍进行了解,因此在理解上会出现一些偏差,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误译现象;翻译思想方面:不同的翻译家由于对翻译标准的理解和追求不同,因此对于原诗之音形意的传达方面,重视的角度不同,也因此出现了不同形式的译文;在对原诗的理解方面,每个人由于接受教育的背景以及自身的文化修养的差异,对于原诗在理解上会有一些差异,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不可避免的,也正因为如此,才有诗歌翻译的繁盛和思想的多样性。总之,这些译作各有千秋,也因此更有了赏析的乐趣和价值。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翻译的艺术 许渊冲 著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4.

[2]文学翻译谈 许渊冲 著 台北 : 书林出版有限公司 1998.

篇4

关键词: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

【案例】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短短的二十字,将李白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情怀与夜深之时思念家乡亲人的灼热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构成了淡淡的乡愁意境。如何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呢?

师:(声情抑郁、语气舒缓地)圆圆的明月挂在天空,静静地、轻轻地抚摸着山川、湖泊、树木、房屋。大诗人李白远游在外,怎么也睡不着觉,他披衣下床,欣赏床前的月光,这明亮的月光洒在大地上,好像给大地披上了一层薄霜。他抬起头来,久久地凝望着天空中的明月,之后又低下头来,悠长地思念起自己家乡的山和水,人和事,最后提笔写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

生:静夜思。

师:老师知道大家在幼儿园里就学会了这首诗歌,今天老师要考考大家。“疑是地上霜”的“疑”是什么意思?

生:“疑”就是怀疑的意思。

生:“疑”就是好像的意思

师:“疑”在这里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探究。明亮的月光洒在屋顶上、树上、地上,天地间会出现什么色彩?

生:白蒙蒙的。

师:好像什么呢?

生:好像下了霜一样。

生:明亮的月光洒落在我的床前,好像给我的房间罩上了一层白色的面纱。

生:如同铺了一层霜。

生:好像铺了一地白色的珍珠粉。

师:看来,诗人是用霜来描写月光的明亮色彩,而不是怀疑地上有没有下霜。那么“疑是地上霜”的“疑”字只有理解成什么才更合乎情理呢?

生:好像。

师:谁来把这首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一下呢?

生:朗读。

师:给这位同学的朗读打多少分?为什么?

生:打100分,因为他朗读的声音很洪亮。

生:打100分,因为他朗读的时候还作“抬头望”、“低头思”的动作。

生:打100分,因为他读得比较快,说明他很熟练。

师:这位同学一边朗读,一边作“举头望”“低头思”的动作,这一点很精彩,但老师只给他打60分,你们想知道为没什么吗?

生:想。

师:诗人是在什么时候看月亮、思故乡的?

生:夜晚。

师:静夜思,说明思念家乡的时间是夜里,而且是很安静的夜里。用洪亮的声音朗读正确吗?

生:不正确。

师:洪亮的声音打破了夜的寂静,只有轻柔舒缓的声音才能让夜显出寂静来。谁来读一读诗歌呢?

生:读。

师:她读得好不好?

生:她读得好。因为她的声音很轻柔,语气比较微弱,速度比较慢,显出了夜的寂静。

师:老师给她的朗读打100分,因为她轻柔的声音和舒缓的语速把夜的寂静表达了出来,把诗人思乡的淡淡的哀愁表达了出来,特别有独到之处的是,她把“思”字有意延长,把诗人对故乡的悠长思念表达得很准确。现在大家明白老师给第一位同学打60分的原因了吧。

生:知道了。因为第一位同学的朗读有两处错误。一是声音太洪亮,二是语速太快,没有把夜的寂静和诗人思乡的哀愁表达出来。

师:老师为大家播放一段轻柔而又带点忧伤的思乡曲,请同学们在音乐中模仿第二位同学的朗读,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生:朗读。

【评点】

篇5

皎洁的月光幽幽地照在床前,很诗意的美景,可是我们现在已经很少能看到了。在高楼大厦,钢筋水泥的森林中,看到的天空并不是那么纯净透澈,也不是那么广阔,问大家,有谁曾在夜半醒来,看到月光透过树影,斑驳地照在床前?我们难道不应该想到空气的污染,树木的减少,想到环保的重要性吗?难道不该有一种紧迫感吗?

月光就是月光,可古人看到它却认为是地上的霜。这说明李白不是一眼瞟过去的,是看了一眼,再看一眼,再看一眼,看仔细了。试想今天,我们就算看到月光,可能只是揉揉眼蒙头就睡吧。更不会“举头望明月”了。应试教育,培养出了不少只会读书的孩子。素质教育的口号虽是愈喊愈响,可是效果甚微。教育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前面说到,现在是个高楼大厦,钢筋水泥的森林,可是,要竖起这样一座森林,需要多少成本呢?无疑,现在的社会比李白的年代不知先进多少倍。发展的速度可以说是比较快的,这就需要人们同心协力,相互帮助。虽然有少部分投机倒把的人,但绝大多数人还是很团结的。和古时候比起来,人们的群体生活更频繁,更重要了。现在的人们普遍比古代的人们善于交际。依赖和帮助别人更加多了。

篇6

增产道小学 王欣

部编版课文第8课古诗《静夜思》是唐朝大诗人李白的名篇,在学习之前我就预料到每个学生应该差不多都会背,可是通过课前摸底发现其实好多根本不准。但孩子毕竟是孩子,认为自己会背了就不用学了。真要叫他们理解诗意,那也是不大可能的,因为他们长句都读不好,怎么在这堂课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在走进课堂的那一刻,我心里还是没有底,但我知道我不能像平时那样上了。所幸一堂课下来,倒也有了新的启发。

一,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在板出课题后,让学生读读《静夜思》三个字,然后请他们说说:你想提醒大家读好哪个字学生就说出了"静"读后鼻音,不能念成前鼻音,"夜"是整体认读,不能拼读。于是随机教学静与夜,给它们找找朋友,说说能用什么办法很快记住这两个字。但我还不满足于此,我又问:哪个字告诉我们诗人是在什么时候哪个字告诉我们周围有没有声音"思"是什么意思他在思念着什么呢意外的是,学生很快都明白静"和"夜"的意思。那诗人思念的是什么呢以此,学生的意识到了新的学习梯度,马上进入了阅读。

二,从生活情感启发诗的情感

只有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才不会在读书的时候毫无表情地唱。当学生能读出诗人是想念家乡的时候,我就不失时机地问:他会思念家乡的谁呢学生的答案可多了,有的说是爸爸妈妈,有的说是亲朋好友,有的说是兄弟姐妹。真是不可以小看孩子,课前我还担心他们读不懂诗呢。于是我又问他们:你们也有过想念爸爸妈妈的时候吗,什么时候最想?有的同学说每天晚上她最想爸爸妈妈,于是学生的话题就这样打开了,就这样他们明白了诗人的心情,知道了什么叫做思念。此时,我让他们再去读一读诗。最后,我问他们,你觉得你读懂了哪一句或哪一个词,于是所有的诗意都在孩子们的嘴中被解释,他们甚至说:月亮都圆了,为什么我与家里人还没团圆呢!我明白,此时我的教学目的达到了,也让学生明白了读书不仅仅只是会读,还要读会些什么。

接下来,我就针对学生的情况让学生自由地读《静夜思》,并配上音乐,看着学生摇头晃脑的诵读着诗句,听着学生琅琅地朗读,没想到这节课有了这么多意外的收获,孩子们在理解的基础上那么有韵味的读出诗词的感情。

篇7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

如大观园即景联句,众人取王熙凤一句“一夜北风紧”起兴,我读唐诗,解李白,亦由无人不知的静夜思而起,徐徐展开他一生的长卷。起笔,是朦胧淡墨,月色氤氲,月下有人冥想独坐。一念起,便是千山万水。

这首诗应该不难理解,只要设想一下,在如霜似雪的月光下,心中可能泛起的情绪,就会对诗中的情境有大致的了解。

小时候只觉得这诗好读好记,却不知这首诗的妙处。

它就像一颗种子,随着年岁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心境的变化,对它的体悟会逐年增长。这首诗写游子之思,确凿无疑。

2、“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予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这家伙写起广告词真是文不加点,声情并茂。他曾认真考证过长安城里哪家胡麻烧饼最好吃,结果发现还是辅兴坊的好。这是当年长安公认的名小吃之一。白先生写诗告诉朋友,一本正经地说,我家也照着做了,虽然味道不如他,但也还可以了,我给你寄点去,你将就着解个馋。这首诗笑得我不行,白先生实在是个很有生活情趣的人。

3、“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谁人说?”柳永的这句词,并不仅仅是恋人分离之后的感伤之语,用来追吊那些逝去的辉煌也很好。

4、在那个时代,他确实干成了许多大事,隋朝一度国力鼎盛。隋炀帝自视极高,他曾对大臣说:“天下人都说我是继承皇位才能统领四海,但如果让我与满朝的士大夫们比拼才学,我也应成为天子。”显而易见,他的自负并没有帮助他成为一个合格的执政者,反而促使他成为暴君。他刚愎自用,不听人言,不恤民力。在他眼中,臣子只是执行命令干活的人。这与后来唐太宗广开言路、从谏如流是绝不相同的。在隋炀帝治下,君臣不以真心相见,大臣们多阿谀奉承。纲纪败坏,动乱四起。即使他才能出众,即使隋文帝开创了大好局面,他也未能守得住。

5、新丰停翠辇,

谯邑驻鸣茄。

园荒一径断,

台古半阶斜。

前池消旧水,

昔树发今花。

一朝辞此地,

四海遂为家。

——过旧宅

窃以为,在李世民一百多首帝王诗中,这首诗,才称得上是他的代表作。

6、当读到太宗的咏烛时,我不禁洋溢着八卦之心:

焰听风来动,花开不待春。

镇下千行泪,非是为思人。()

7、“长安月下,一壶清酒,一树桃花,心如烛光,渴望在幻想中点亮。”每次听到这首“长相守”我都会想起太宗的这首小诗。

8、“不以天下易一民之命”——见多了历史上草菅人命的暗黑政权,王通这话说得真是振聋发聩!让我几乎有不敢相信的感觉。真是怒赞啊!毫不夸张地说,这可能是最接近现代民主思想的中国传统儒家思想。

9、王通强调执政为民,不要以所谓的天下为由,轻贱任何一个百姓,充分肯定个体之民的生命权利至高无上——这与美国独立宣言所倡导的不谋而合:“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不证自明: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不可剥夺的权利,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10、故乡,是来了就不想走,还没走就念着要回来的地方。我对西藏就是这样。

篇8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

2、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

5、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6、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7、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相见欢》

8、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9、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寄黄几复》

10、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唐〕王湾

11、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三国·曹植《赠白马王彪》

12、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唐〕李白

13、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14、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15、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唐〕贺知章

16、嘤嘤鸣矣,求其友声。——《诗经·小雅·伐木》

17、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杜牧《赠别》

18、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唐〕柳宗元

19、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20、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李清照《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

2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23、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

24、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

25、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唐〕崔颢

26、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唐〕李白

27、胡马依北风,越鸟朝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28、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杜甫《赠卫八处士》

29、友如作画须求淡,山似论文不喜平。——翁照《与友人寻山》

30、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三首》

31、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

3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33、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唐〕高适

34、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悲歌》

35、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

36、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唐〕白居易

37、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汉乐府民歌《箜篌谣》

38、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39、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赵瑕《江楼感怀》

40、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赵瑕《江楼感怀》

41、悲莫悲兮生别离。——屈原《九歌·少司命》

42、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

4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4、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唐〕刘皂

45、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46、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47、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卫风·木瓜》

48、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

49、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唐〕杜甫

50、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楚辞·九歌《少司命》

5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

5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53、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马致远

54、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李清照《菩萨蛮》

55、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唐〕李白

56、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韩愈《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

57、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

58、共看明月庆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唐〕白居易

59、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苏轼《水调歌头》

60、以文常会友,唯德自成邻。——祖咏《清明宴司勋刘郎中别业》

61、人生结交在终结,莫为升沉中路分。——贺兰进明《行路难五首》

62、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司空图《漫书五首》

63、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

64、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65、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杜甫《徒步归行》

篇9

又是一个寂静的夜,没有明月,只有一盏灯与我相伴,同样明亮。一个人待在卧室,有些烦闷,环顾四周,我又开始了迷惘。时间都去哪了?还没好好复习就要考试了。时间都去哪了?刚想睡下太阳又出来了......

一首改编的歌曲《时间都去哪了》用在我们高中生身上恰到好处,我们的时间花在了哪。头脑之中并未学富五车,但时间却真的如沙漏中的沙飞逝。

这样想着,我又一次为父母惆怅,我与他们一年只能见有数的几次面,以后如果上大学,我们更是“相距万余里,各在天一涯”,我们与父母真正相处的时间就更少了。

我们是初升的太阳,他们呢?他们早已人过中年,皱纹爬满了他们的脸庞,白发也已遍布他们的“年轮”,他们正在燃烧......

篇10

您知道吗?您在我们的世纪里,可是鼎鼎大名的啊!您的《赠汪伦》、《静夜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啊!我记得,您原来是一个贪玩的孩子,但看到一位老婆婆要把铁杵磨成针,您马上反思了,为自己不认真读书而感到羞愧,立刻改正了这个坏毛病,我要向您学习知错能改!李白先生,我希望您是在我这个世纪里的,因为现在的科技很发达,您在电灯下看书,不用怕它突然熄灭,因为它有电,按开关就可以控制它了,您想看多久书就看多久书!

敬祝

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事事称心,越活越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