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简介范文

时间:2023-03-26 16:53: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悲惨世界简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悲惨世界简介

篇1

悲惨世界》的电影足有160分钟长,但与原著相比节奏还是快了很多,捧着小说更能让人去思考一些深入的问题。雨果试图用40年的创作事件去描绘出一个完整的19世纪初的欧洲历史景象,一百多年后的读者却无法抑制地将其中的脉络与今天的世界相连。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悲剧和不公,面对身边的一些事情我也会感到愤怒,做公益的几年常常感到自己的弱小。面对诸多复杂因素导致的社会压迫,贫穷、饥饿、疾病不可避免,个人命运总显得微不足道。我时常会陷入类似的迷思之中,觉得前途迷茫无力,想做些什么却又无从下手。

清楚地记得有一次处理一个拐卖妇女的案件,村里的村民都知道有人贩子存在,而且也都认识被拐卖的受害人。但当我们带着警察到村里取证的时候,却没有一个人愿意站出来作证,因为谁也不想为了一个人就得罪人贩子,从而危及自身的安全,甚至觉得这只是一门正当生意而已。我当然因此感到不解和愤怒,但就像《悲惨世界》中沙威和冉阿让的矛盾,其实各自都有难言的苦难,对沙威可能是体制的固化,冉阿让则是苦役和牢狱,两个人相互为敌,也都有自己坚持的道理。虽然如此,两人的结局却并不相同,沙威过去坚持的信念被摧毁,在绝望中以自杀告终。冉阿让虽然经历了多年的苦难,在生命的最后却得到了天堂的慰藉,安然离去。

雨果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二人的坚持东西不同。冉阿让过去虽然因为偷窃而触犯法律,但他的初衷是一种善良,是希望姐姐的孩子不挨饿,也因为偷一条面包而付出五年苦役的代价。沙威坚持律法却缺乏人性,在他的身上无法看到善良与同情。

篇2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音乐与戏剧表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拓宽其艺术视野、提高其审美能力。在教学中,应将音乐与戏剧表演相结合,重视表演及创编等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表演才能及创造才能。

本课在教学上按新课标的要求,本着“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的理念,围绕着《音乐剧》开展音乐表演活动,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排演音乐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使过去“被动的学”成为现在“主动的演”,在实践中发展学生的表演才能和创造才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教学内容:

1.四大名剧之一《悲惨世界》片段欣赏。

2.音乐剧选曲《苦囚之歌》的学唱。

3.创编排演音乐剧《悲惨世界》第一幕《苦囚之歌》片段。

教学设计思路:

《走近音乐剧》是高中选修戏剧模块第四单元的主题。本课选取《悲惨世界》第一幕作为欣赏和排演的主要教学内容,首先教师通过做游戏的方式拉近师生距离,尝试解放学生天性,使学生能够放松身心,再逐步加入《苦囚之歌》主旋律,为后面主动的演做好准备。进入主题后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示音乐剧的概念,同时简单介绍四大名剧之一《悲惨世界》的创作背景和故事情节,并加以简单的人物分析。使学生从感性上了解构成音乐剧的三大要素:音乐、舞蹈和戏剧;接着请学生们重点欣赏第一幕《苦囚之歌》,再进行《苦囚之歌》的学唱。接着让学生尝试表演音乐剧《悲惨世界》的片段《苦囚之歌》。

学生在排练演出的过程中能够获得较为具体的情感体验,体现出互助的合作精神;同时也对音乐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学生们在积极的创作中获得了经验,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展示和发展了表演才能及创造才能。

最后,多媒体展示教师本人主演的中国原创音乐剧《金沙》剧照和巡演足迹,激发学生对音乐剧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借机对学生提出课外拓展的要求。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看音乐剧《悲惨世界》经典片段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感受和认知音乐剧,了解音乐剧的三大要素。

2.技能目标:通过学唱《苦囚之歌》,提高学生对音乐剧片段的演唱兴趣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排演音乐剧片段,使学生得到情感体验的同时,发展其表演才能和创造才能。

教学重点:

1.《悲惨世界》第一幕《苦囚之歌》的欣赏与学唱。

2.《苦囚之歌》的实践排演。

教学难点:

1.《苦囚之歌》转调时的准确把握。

2.学生实践时不同角色的理解与演绎。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具准备:

钢琴、多媒体、剧本。

教学过程:

一、让我们一起玩起来

1.学生分2组(5分钟)。

游戏(1):自我介绍+夸张的动作表情(用形体表示)。

游戏(2):拍手+左手捻指(名字)+右手捻指(哎)。

2.拍手+双手捻指(加入《苦囚之歌》主旋律和节奏)。

3.请学生从声音上加入悲惨的、愤怒的情绪继续边拍手捻指的演唱。

(通过做游戏的方式拉近师生距离,尝试解放学生天性,使学生能够放松身心,再逐步加入《苦囚之歌》主旋律,这个环节学生基本可以达到《苦因之歌》学唱的目标。)

二、新课

1.音乐剧概念引导与展示。

2.《悲惨世界》的创作背景与故事简介(多媒体展示)。

3.多媒体播放《苦囚之歌》,学生欣赏。

三、打开剧本,排演《苦囚之歌》

1.冉阿让和亚维特的性格分析。

2.让学生进行创编排演,5分钟分角色自演,教师观察学生并适时加以指导。

3.邀请2位学生进行领唱和台词表演。其余学生配合《苦囚之歌》的合唱表演。学生们对刚才的表演各抒己见,进行认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预设情景:学生一下还无法进入角色,教师可以邀请一位学生与自己搭戏,并对他进行人物心理与语气的刺激,其他学生以合唱的形式一同参与。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戏剧表演体验,展现和锻炼自己的表演能力,通过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使学生获得经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四、拓展与研究

通过《苦囚之歌》的学唱和排演,相信学生已经对音乐剧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近年来我们中国的音乐剧发展也越来越繁荣,像《雪狼湖》《金沙》《蝶》《三毛流浪记》等。那老师曾经作为一名音乐剧演员很荣幸地主演了三宝老师原创音乐剧《金沙》并参与了全球巡演300余场。请学生们课后分组查找资料,对中外音乐剧名作进行探究性学习,并把探究成果在下一课堂上展示。

(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学生在查找资料、寻找答案时,一定要对各种资料进行集中、甄别与筛选,而这一种学习过程,又让他们对音乐剧的知识有了较为全面而又准确的认识。学生们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自学的能力。还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重要的是他们自主探究式学习的“成果”。)

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中学语文;启发式教学

一、启发式教学概述

(一)启发式教学的概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方式,主要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就是启发式教学。

(二)启发式教学的实质

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在于正确处理教与学相互之间的关系,它将教学的规律客观的反映出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教学经验的积累,启发式教学也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到目前为止,现在一些国家教学法改革中的创造和见解都是和启发式教学的要求相关的。

(三)启发式教学的特点

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学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积极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教学时将学生的智力与系统知识的学习相结合,强调学生智力的发挥;教学时将课本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联系起来,强调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

二、启发式教学的应用策略

(一)激发兴趣

学生基本不能按自己的愿望和想法去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学习,因此学生的知识需求一直处在被动的位置,对学习缺少兴趣和动力,就更不愿去积极思考问题。为了改变他们这一状态必须要激发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很多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可以用好教材本身的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可以在实际的协作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普遍都对作文感到头疼,主要是在教条化的写作训练中学生的个性受到压抑,无法表现出来。除了应试作文之外还应该让学生进行个性化创作,给他们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像办黑板报、课前演讲、参加文学社等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次,通过拓宽阅读面来激发学习兴趣。有的学生兴趣比较广泛,会注意到多方面的新问题,有的学生兴趣比较狭窄。盖房子时必须要有坚实的基础,启发思维也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基础。

在高中教学阶段经常出现赶课时这样的情况,这样不仅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兴趣,培养兴趣必须要符合认知规律但是不能放任自流。学生的兴趣不是一下子就出现的,兴趣是一个逐渐发展直至明确的过程,最初表现是好奇心,就像牛顿很好奇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从而发现了万有引力一样。教学时要对学生的好奇心进行保护引导,例如:在讲授雨果的《悲惨世界》时,我插入一个故事:在雨果的《悲惨世界》寄给出版社后,一段时间后一直没有收到出版社的消息,便给出版社写了一封信,信上只有一个问号。很快出版社回信,信上只有一个感叹号。不久,《悲惨世界》就问世了。听完这个故事学生们都对标点符号的奇妙用处很好奇,这是正是讲解标点符号的好时机,让学生知道标点符号的意义,自己在写作文时也多注意。

(二)培养问题意识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觉得有问题是因为对现实有自己的看法,现在教学主要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很少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基本上学生没有提问的机会,时间久了学生就不喜欢主动提问了。教学中可以通过营造问题情境、构建民主平等环境、点拨质疑方法三步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营造问题情境时,首先,要抓住发问时机,在学习鲁迅的《拿来主义》时,学生们对“拿来主义”比较好奇,这时提问可以提高学生们的探求热情。其次,注意提问顺序,提问时应该遵循从易到难、从形象到抽象、从浅到深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顺序。最后,最好是选择有延续意义的问题,新课标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把生活中的现象作为素材来调动学生的热情,像“三鹿奶粉”。

(三)创设情境

情境的创设分为语言创设和多媒体创设。语言创设就是语言表达优美的老师讲课,让学生赏心悦目所学知识的价值和意义。反之,不仅学生对老师失望,还会对本学科失去兴趣。多媒体创设是通过音频、视频、图像等为学生创造出的一个全新的虚拟的真实空间。例如:汪曾祺的《胡同文化》,通过在多媒体上对北京胡同图片的展示,让学生感受到了那种散淡、悠闲的生活,更好的理解了北京所代表的文化内涵。

三、初中语文启发式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精心准备提问

一些优秀的教师在提问时给人的感觉是很随意的,其实是经过精心准备的,在提问时教师要明确提的问题是什么,学生会有一些什么样的回答等等。提问一定要引起学生的争论,学生在思维活跃的情况下讨论解决问题的效果是一般讲解达不到的。《塞翁失马》是一个很好的争论点。

(二)提问要有新颖性和趣味性

学生们的玩心都比较重,把趣味性和知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玩的时候也可以学到知识,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有趣味性和新颖性,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在学习《看云识天气》时,可以通过各种云象图片和学生一起观察,还可以景气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提问要有层次感

学生之间各方面都存在差异,老师在提问时要考虑全班学生,所以提问要有层次感,从简单到困难,这样层层深入才能引发学生思考。

结论:总之,启发式教学是一门语文艺术,直接关系到初中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不断探索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李树贵,男,农安安县伏龙泉镇中学 语文教师 学历:大学本科。

参考文献:

篇4

习惯到底是什么呢?是你用筷子吃饭,是你用右手写字,是你认真听讲。好习惯它可以有利于你一生,为你插上一双成功的翅膀,而你也有可能就因为坏习惯而苦恼不已,是走向失败的根源。

有这样一句话:

今日的你是你过去习惯的结果;

今日的习惯,将是你明日的命运。

改变所有让你不快乐不成功的习惯模式,你的命运将改变,

习惯领域越大,生命将越自由、充满活力,成就也会越大。

成功有时候也并非想像中的那么困难,每天都养成一个好习惯,并坚持下去,也许成功就指日可待了。每天养成一个好习惯很容易,难就难在要坚持下去。这是信念和毅力的结合,所以成功的人那么少,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生活中我也有一个值得让人学习的好习惯————那就是读书.我记不起来我是什么时候喜欢上读书的,直到有一天我开始发现我的家里陈列着各式各样的书《鲁滨逊漂流记》、《简爱》、《绿山墙的安妮》、《悲惨世界》、《百万英镑》、《童年》等世界名着在我家的书桌上陈列着、它们在我不知不觉中进入我的生活、成为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看着一章章愈来愈优秀、愈来愈动人的文章、我知道这是我读书后的成果.我在书的海洋中渐渐沉醉、于是在一本本名着的薰陶下我看书极快、一目十行、背课文时总是最先背会的那个.

我的另一个好习惯是喜欢————温故而知新.每次读完一本书之后都会在带着自己不解的疑问、去书中搜寻答案.每次在大家讨论书籍、名着时我总是能把看过的书的大致内容讲出来、这让我的妈妈在一边说我读书的速度太快时、一边又对我的记忆力感到佩服.我能牢记书中的内容跟我的这个好习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能有的同学会问了、要是一些连一遍都看不下去枯燥乏味的书怎么能看下第二次呢?这我可要说你了父母挣钱不容易、你买一本课外书就要花掉几十元、所以买书时不要一味的看书名买书、因为书名好不代表书的内容好、在买书前要把想买的书的资料简介和一些书的评价看一看确定自己真的对这本书感兴趣了再买下来、不要看到书名有意思就盲目的去购买、这样的话书买回家了因为没意思就不翻不看的话那买它做什么、钱花出去不是浪费吗!

有人说,上帝对人类最公平的两件事之一,就是每个人都是一天只有24小时。记得我们曾经学过“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话,虽然我们并不知道所谓“一寸光阴”到底有多长,但是既然光阴与黄金相比,其价值昂贵也就可知了。那么如何利用好。每天这24小时,好好管理自己的时间,以求得最大的效用,这无论对个体或集体而言,都是十分必要的。

一个人是否每天都有明确的目标,是否每天有合理的时间安排,而不是乱七八糟、混乱不堪的生活,这对于他离成功的远近无疑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愈是在现代化的大都市生活的人们,形色愈是匆促,日子过得愈是紧张,每个人的时间就像高速公路上面瘫痪的交通状况一样,应该做和不得不做的琐事塞得满满当当,真正想做的事却又找不出空档来,“忙、盲、茫”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只有保持好的生活习惯,有明确的时间管理观念,才能够在匆忙的人群中寻找到一丝安逸的步伐。

我知道弟子规里有优良的生活习惯,我为同学们背一下吧: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年方少,勿饮酒,

饮酒醉,最为丑。步从容,立端正,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

后有急,借不难。

篇5

Abstract: The network literature is a new kind of literature which cann’t to be underestimated in today. It has a huge impact on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literature and tradition. Network literature remove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which is taken on the traditional literature and many classic forms of ridicule there, gradually eliminate the traditional moral philosophy, and constantly deconstruct the traditional humanistic spirit.

关键词:网络文学 经典作品 伦理道德 社会责任

Keywords: network literature classics ethics social responsibility

作者简介:陆丽霞(1988―),女,汉族,湖南省衡阳市人,武汉大学文学院07级本科生。

自20世纪90年代文学走进互联网,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学形态――网络文学。短短十几年,网络文学一时蔚为大观,不仅改变中国文学的整体面貌和发展格局,而且对传统的文学观念和创作形成强烈的冲击,但“网络文学从昔日的文学精英手中夺回了公共空间,却没有从精英作家的笔下接过文学价值观和作品意义度的倚重;不仅没有承续传统,还常常对传统的价值观念进行了无形的解构和彻底的颠覆”。

一、网络文学对经典作品的调侃

网络文学写作多是匿名,作者处于“三无”状态,即无身份、无性别、无年龄,所有网民在同一平台上自由嬉戏,相互交流却又各自独立。在这种过度的自由之下出现了嘲讽神圣、戏弄经典、调侃崇高的创作形式。拿经典开涮,在名人身上找乐,或戏仿历史典故,在网上作品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不仅包括对《红楼梦》、《西游记》等古典文学经典的调侃,也包括对革命文艺经典如《林海雪林》、《红色娘子军》等的戏仿。今何在的《悟空传》一炮走红后,众多古代文学名著及其人物乃至传统观念在网络文学中被改写、被戏仿。如老谷的《我爱上那个坐怀不乱的女子》,就将柳下惠“坐怀不乱”这种被奉为圭臬的道德观念讽刺为“这个男人过去一定受过伤害,心中的创伤还没有愈合;还有些人说的更加难听、更刻薄,居然说人家是一个阳痿不举的废人”。而这部作品获首届网络原创文学奖后,网上马上出现了《CEO李煜的悲惨世界》、《蒋干盗书》、《新编》、《鼓曲版》等众多戏弄经典的作品。

嘲讽神圣、戏弄经典、调侃崇高的行为体现的是网络文学视野下人们的文化心态――世界上没有神圣,没有权威,也没有偶像;一切都可以颠覆和亵渎。在这“调侃”的背后无疑是参与者对传统艺术形式和传统价值观的颠覆。

二、对伦理道德的消弭

网络文学从聊天室起家的,入网者是好奇,为交友、打发无聊、派遣孤独等游戏性的心情发言的,这种“亚健康”精神状态,使上网者只需要按虚拟社区的游戏规则扮演好自己的网络形象就够了,这样易使主体虚拟人格与现实人格的分裂,使网络文学参与者迷失本真的身份,失去自我品行应有的凝聚力。再者,网络让人自由的同时,易让人深陷“欲海”而找不到出路。有人说:“网虫中许多人依恋于那种虚构的世界,对现实生活感到厌倦,于是网络文学普遍带有末世的孤独感。”

网络自由无限性也导致“什么都行”,什么都可以写、看、做,其结果将是非道德、非法、非人的东西乘虚而入,恶魔也就会不断降临精神空间。有研究者指出:“现在有相当一部分文艺作品完全丧失了道德的判断与要求,以书写隐私或展览个人隐私为能事,一味投合部分受众的低级趣味,甚至等而下之,诲诲盗,或欣赏残酷,欣赏人性之恶。这样的作品的出现,恰好说明了作者灵魂的不洁,严重地毒化着社会风气。”网络文学伦理道德的丧失将影响道德人格的塑造,进而影响未来社会的道德价值,有可能引发一系列的社会危机与问题。

三、人文责任承担弱化

传统文学观念,作家的主体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作品是作家经过心灵的熔铸创造出来的,在作品中充盈着的是作家的精神和生命。但网络文学的作家大多是“三无”的网民,写作主体几乎被遮蔽,这种匿名写作的网络世界,随着作者虚拟和主体性缺位,写作的责任和良知,作家的使命感和作品的意义链也就无根无依或无足轻重,文学的价值依凭和审美承担也成了被遗忘的理念、被抛弃的信念或不合时宜的观念。

与传统文学偏重认识、教育和审美等社会功能不同,网络文学更加地发挥了娱乐功能。网络们即兴写作,为情绪的宣泄、压力的释放,为寻求安慰、自信与自我满足,为纯粹找乐,常带有“玩文字”性质的行为。如慕容雪村坦言:“我写作纯粹是兴趣化的,不功利。用平常心去写,就为了玩。”出于宣泄和自娱的创作目的,网络文学的重要特征就是写作之中融入浓厚的个人经历和情感,并把它们当做可以把玩的对象,在“玩文字”的心态中展示自我,放弃责任,放弃写沉重和苦难。

四、结语

网络文学的虚拟性与自由给予了创作者极大的空间,但若完全以娱乐的态度,去消解文学的深刻意义,就会将文学的社会价值架空。文学写作应该在传承经典艺术的基础上有所建树,引领审美趣味、价值观念,如果文学不能做到这些,那么文学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欧阳友权.网络文学的学理形态[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2]桑地.质疑网络文学[N].光明日报,2000

篇6

《猫》由音乐剧大师安德鲁・劳埃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根据英国诗人及作家T. S. 艾略特(T. S. Eliot)为儿童所写的诗集改编而来。该剧题材新颖,描绘了数只性格迥异的“喵星人”的故事。全剧分为两幕,故事中,杰里科猫族每年都会举行一次舞会,众猫们在一年一度的盛大聚会上会挑选出一只猫并将其送到九重天,使其获得重生的机会。于是,相貌不一、性格迥异的猫们便纷纷登场,尽情表现。最后,曾经光彩照人如今却潦倒困窘的格里泽贝拉猫以一曲《回忆》(Memory)打动了在场所有的猫,获得了唯一的升天名额。

剧中的主角之一格里泽贝拉猫一直游荡在人类的世界中,历经漂泊而渴望回归家族,她所演唱的《回忆》因曲调优美、感人至深而成为人人传唱而且翻唱不断的金曲。什么样的歌曲会具有如此打动人心的力量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好好地欣赏一番吧!

人憔悴, 物事非 ,在外游子思家切

Midnight 夜深

Not a sound from the pavement 路上寂静无声

Has the moon lost her memory? 月儿也失去记忆了吗?

She is smiling alone 她笑得多孤寂

In the lamplight 街灯下

The withered leaves collect at my feet 枯叶在我脚边堆积

And the wind begins to moan 风儿也开始哀鸣

格里泽贝拉猫年轻时是猫族中最漂亮的,因为厌倦了猫族的生活而选择独自在外闯荡。历经世间百态后,她形单影只,昔日的靓丽容颜早已逝去,只渴望重新回到猫族。本曲开篇便是一幕萧瑟阴冷的场景,从中可窥视出格里泽贝拉猫内心的孤寂与沉郁。

相信大家对memory这个词都不陌生。它有“记忆力”“记忆;回忆”和“纪念”等含义。常见的搭配有in memory of sb.或to the memory of sb.,表示“作为对某人的纪念”,如:He founded the charity in memory of his late wife. (他创办了这一慈善事业以纪念他已故的妻子。)如果你想要表达“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比较地道的说法是if my memory serves me well/correctly。在计算机用语中,memory指的是“存储器;内存”,术语RAM就是random-access memory的缩写,意为“随机存储器”。除此之外,memory家族还有很多派生词。动词memorize表示“记住”,如memorize a poem (记住一首诗)。Memorial既可以作形容词,表示“纪念性的;追悼的”,如a memorial statue (纪念像);也可以作名词,表示“纪念碑;纪念物;纪念品”。动词memorialize表示“纪念”,和commemorate是同义同。

忆往昔, 昨日醉, 朝朝暮暮记心间

Memory 回忆

All alone in the moonlight 当我独自在月光里

I can smile at the old days 我的笑只在往昔

I was beautiful then 那时的我多么美丽

I remember the time I knew what happiness was 犹记当时我知道幸福是什么含义

Let the memory live again 让回忆重新降临

Every streetlamp 每一盏街灯

Seems to beat a fatalistic warning 似乎都在发出致命的警讯

Someone mutters 有人喃喃低语

And the street lamp gutters 街灯也在摇曳不定

And soon it will be morning 眼看东方微明

闯荡外界多年的格里泽贝拉猫是舞会上打扮得最像人类的猫――她长发披肩,身穿黑色晚礼服,脚蹬高跟鞋。这一装扮与在场的猫们格格不入,所以她在出场时便引起了其他猫的敌意。在猫族生活的日子无忧无虑,不用独自背负生活的重担,本节唱词将过去的温暖与现在的境况进行了对比,体现出了格里泽贝拉猫在回忆过去美好时光时放松的心情。

Smile这个单词被称为是世界上最长的单词,因为它包含了一英里(mile)。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笑一笑吧。首先是smile (微笑),其次是grin (露齿而笑),再就是beam (笑容满面;眉开眼笑)。这三个表示“笑”的词语作动词时后面都可以接at sb.。当表示“笑得合不拢嘴”时,我们还可以用smile/grin/beam from ear to ear。如果你想说“幸运女神眷顾了我”,应该怎么表达呢?其实,我们可以用这样一个简单而又具有画面感的句子,即fortune has smiled on me。

Beat这个词也很常见,大家较为熟悉的含义可能是“打败(某人)”“(心脏等)跳动”“(接连地)打,击,敲”等。在这里,我们再来拓展一下beat作动词时的另外两层含义。一个是“免受……的影响;逃避……带来的惩罚”,如:If we go early we should beat the traffic. (我们早点出发就可以避开交通拥堵了。)另一个是“踏出(小径等);辟出(路);辗出(车辙等)”,如a well-beaten track (经过很多人踩踏出来的路)。迈克尔・杰克逊有一首经典歌曲“Beat It”,邓丽君也翻唱过这首歌,歌名的意思不是“打它”,而是“(通常用于命令式)滚开;立即走开”。当我们为某个难题苦苦思索时,则可以用这样一个习语beat your brains out来表达,其实就是中文的“绞尽脑汁”啦。

旭日升,黎明启,时光似剑又如梭

Daylight 日光

I must wait for the sunrise 我等待太阳升起

I must think of a new life 我要为未来思虑

And I mustn't give in 而我不能放弃

When the dawn comes 当黎明来临

Tonight will be a memory too 今夜也将要成为回忆

And a new day will begin 新的一天就要开启

《回忆》这首歌在剧中配合不同场景一共出现了四次,格里泽贝拉猫在第一次演唱时抒发了自己孤单、凄凉、无助的情绪,有一种意犹未尽之感。本节唱词展现了她对不愿再漂泊在外、不愿让回忆只是回忆的渴望。

Sunrise是一个合成词,由两个独立语素构成,其反义词是sunset。在美国洛杉矶有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Sunset Boulevard,翻译过来就是“日落大道”,它是好莱坞名流文化的标志性符号。此外,我们经常会在报纸上看到“朝阳产业”和“夕阳产业”,它们应该如何表达呢?很简单,就是sunrise industry和sunset industry。

月朦胧,鸟朦胧,明明灭灭不踯躅

Burnt out ends of smoky days 烟雾弥漫的日子里

The stale cold smell of morning 清晨污浊冰冷的气息

The streetlamp dies 街灯又熄

Another night is over 又是一夜过去

Another day is dawning 又将是一个黎明

在一派温馨祥和的气氛中,格里泽贝拉猫鼓起勇气,再度唱起《回忆》,她悲哀地回忆过去,期望得到猫族的谅解与包容。曲毕,她成功地化解了其他猫对自己的敌意,并重燃了生活的希望。在最后一次的演唱中,格里泽贝拉猫情感迸发,力度层层推进,达到了全剧的,令观众心灵震颤。

Burnt的动词原形是burn,作动词表示“燃烧;着火”,其相关搭配有burn to the ground,表示“彻底焚毁”,如:The house was burnt to the ground. (房子在大火中被夷为平地。) Burn还有两个比较常用的习语,一个是burn your bridges/boats,意为“不留退路;破釜沉舟”,如:Think carefully before you resign―you don't want to burn your bridges. (辞职前要三思,你得给自己留条退路。)另一个是burn the midnight oil,意思是“挑灯夜战,熬夜”,灯油烧到了午夜,可见有多用功。作名词时,burn可以表示“烧伤;烫伤;晒伤”,如a specialist burns unit in hospital (医院的烧伤专科)。

Dawn除了作名词表示“黎明;拂晓”,还可以作动词表示“破晓,天亮;(一个时期)开始”,如:The following morning dawned bright and warm. (第二天一大早阳光和煦。)此外,它还可以表示“(事情)逐渐变得明朗起来”,可以构成固定搭配it dawns on sb. that (使某人开始明白;使某人渐渐领悟),如:It dawned on me that they couldn't possibly have met before. (我突然明白他们之前不可能见过面。)

回忆逝,今日追,丝丝光明已了然

Touch me 靠近我

It's so easy to leave me 离开我是多么容易

All alone with my memory 让我独自回忆

Of my days in the sun 回忆我那无忧无虑的时光

If you touch me 如果你靠近

You'll understand what happiness is 你将明了幸福的意义

Look 看

A new day has begun 新的一天已经来临

对比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可以发现演唱者的心态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无家可归的哀咏到对重归家园的渴望,格里泽贝拉猫对自己的过往进行了反思。

虽然《回忆》这首歌曲至今已被许多人翻唱过,但最受推崇的还是由被誉为“当代最伟大的音乐剧天后”伊莲・佩姬(Elaine Paige)所演唱的版本。如果有时间的话,大家可以在网上欣赏一下这部音乐剧,既可以一览名剧魅力,又能够学习一些地道的英语表达,何乐而不为呢?

俄国音乐家柴可夫斯基(Tchaikovsky)曾说:“音乐是上天给人类最伟大的礼物,只有音乐能够说明安静和静穆。”音乐不仅仅是音符的组合,它更是一种力量,是灵魂的一种呼吸。百老汇音乐剧给听众们带来了无数次的音乐与戏剧盛宴,光影之间,掌声不息。

篇7

一、1940版与2005版

《傲慢与偏见》的原著忠实程度分析

(一)故事开始场景设计分析

1940版的《傲慢与偏见》在影片的开始部分便将故事场景设置在一个喧哗的百货店,班纳特母女在听说有一个十分富有的“高富帅”将来到这个平静的小镇时,立刻焦急地回到家中,以便通知家中的先生对其进行拜访并以此获取结识这位“黄金男”的机会。这是对原著背景的必要补充,马车向前形成的不断聚焦,象征着班纳特一家对金钱以及幸福的强烈追求,在实际拍摄过程中,导演罗伯特?Z?伦纳德,有意识地将班纳特一家所乘载的马车最终的速度超越卢卡斯一家所乘坐的马车,从故事开始便暗示了其婚姻投资的最终胜利。而与此相对,2005版的《傲慢与偏见》拍摄过程中,乔?怀特导演通过影片开头,美丽、闲适的乡村风光直接向室内进行转接,更加快速地实现了主题的叙述。

(二)男主人公达西感情转变线索分析

1940版的《傲慢与偏见》中,达西先生本打算在尼日斐花园教伊丽莎白射箭,但却事与愿违地反被伊丽莎白给其进行了一次身体力行的教导,这为观众在具体观影过程中,更加直接地理解、相信达西先生已经爱上伊丽莎白小姐找到了充分的证据。与此相对,2005版的《傲慢与偏见》则是通过多次的姐妹会谈以及伊丽莎白小姐在达西的姨妈凯瑟韦琳家做客时,恰巧碰到达西先生,而对方又在此刻进行深情表白遭遇伊丽莎白断然拒绝。将这一情景设置作为达西心有所属的具体表现。达西感情转变的过程含蓄、内敛,以至于要让观众进行凭空想象,这在无意间造成了不高不低的观影门槛,以至于部分观众会认为其过于牵强。

(三)夏绿蒂与柯林斯订婚场景的不同

1940版的剧情设计中,夏绿蒂与柯林斯的订婚消息是在两家人全部在场的情况下宣布的,导演通过对在场人物面部表情的特写展现出了不同角色面对这一消息时的心理活动状况,这一拍摄手法更加注重原著的精神。而在2005版的拍摄过程中,导演则将这一消息的传播重点集中于夏绿蒂与伊丽莎白在郊外的谈话上,通过两人的对话,传达出他们迥异的爱情观与婚姻观,而并没有对其余人的反应多费工夫,显然,2005版《傲慢与偏见》的叙述重点是集中在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的情感线索转变上的。

(四)达西向伊丽莎白首次求婚遭拒后的处理上

1940版的情节处理采用以下方式:达西深表遗憾,求婚失败后仅仅写了一封信进行道歉。2005版则渲染得更加动人,不仅仅在此过程中增加了达西先生的一次无言到访,更将求婚场所设置在浪漫的雨中,精彩的对话与冲突让观众过足了瘾。

(五)结局的不同设计

1940版的电影结局是通过两对有情人冰释前嫌,班纳特一家团圆美满的故事设置,作为整个故事的结局,曼丽与吉蒂邂逅爱情,为幸福的下一步延续埋下了若有若无的线索,似乎宣扬着“将爱情进行到底”的意味。而2005版的结尾中,伊丽莎白小姐在经过达西姨妈凯瑟韦琳的无端羞辱后,一夜辗转反侧,第二天清晨其在雾气弥漫的山间散步时,见到了同样消沉的达西,两个人终于坦诚以待,达西到伊丽莎白家求婚成功,伊丽莎白的姐姐也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二、1940版与2005版

《傲慢与偏见》人物性格、语言分析

在对具体人物性格的塑造上,两版导演均采用了不同的表现方式,可以说各有所长。具体分析:1940版的《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的父亲班特纳先生语言设计并不多,然却相当地尖酸刻薄。伊丽莎白母亲被塑造得神经兮兮、毫无修养。这十分贴和原著精神的传达。伊丽莎白的姐妹中,导演对吉英的处理方式不太成功,做作成分太大,而其姐姐心仪的对象宾格莱则没有足够的戏份表现其性格与形象。主人公伊丽莎白与达西的演员选择较为成功,符合帅哥美女的搭配,在对曼丽的刻画中,导演创造性地为其加入的一副眼镜更是对其不谙世事、呆呆傻傻的形象做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柯林斯人物形象太过老气,与其妻子夏绿蒂的对比有点过犹不及的感觉,韦翰投机、谄媚的“坏”形象塑造上只流于形式。

而在2005版的《傲慢与偏见》中,导演将班特纳先生塑造成了一位十分慈祥,并没有愤世嫉俗情怀的标准居家好男人,伊丽莎白的母亲依旧是俗气、现实,毫无半点修养。吉英少了做作,伊丽莎白除却面容姣好,眼睛中忧郁、单纯的形象也为其加了不少分,较为符合原著精神。没有眼镜做点缀的曼丽稚气未脱,相比之下娇憨的形象塑造勉强及格。两个小妹妹的服装搭配与妆容设定的相对比较准确,伊丽莎白姐姐的对象宾格莱一脉相承地选择了脾气温和的演员塑造,这一版对于男主角达西的塑造上过多地将其渲染成为一个害羞、内向、温柔的谦谦君子,傲慢的特性则被无形地减弱了很多,本片中柯林斯是一个刻板、呆滞但却木讷的角色,甚至在其对达西姨母的谄媚中也表现得生搬硬套、照本宣科,没有做到形似的传达,反面角色韦翰基本上没有多少戏份,纯属“打酱油”的角色,看不出他的奸诈,也看不出他的恶意。夏绿蒂承担了新时代下女性主义诠释的人物,她对婚姻与爱情的简介符合现代社会的标准,人物塑造成熟、稳重。

在语言的运用上,1940版的《傲慢与偏见》尽可能地遵循原著中的语言特色,并将其作为推动故事发展的一大线索,在该版本的《傲慢与偏见》中,随处可见的经典的对白,为观众奉上了一部饕餮盛宴。2005版的《傲慢与偏见》中,导演为了将语言处理得更加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语言习惯,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现代化改编,由于处理水平的不足,这一版的语言特色只能说能够无障碍地被观众理解,但却失去了原有的韵味,哲理性大打折扣,尤其是众多煽情至极的句子,如“温暖你冰冷的手”等,将故事潜移默化间转变成了两位主角现代版的情深深雨蒙蒙。

三、电影表现方法的比较

1940版的拍摄过程中导演罗伯特?Z?伦纳德,更加注重全局性的设计安排,无论是在人物塑造以及语言运用、设置场景的选取上,其都是在尽可能遵循原著精神下进行拍摄的。与其相反,2005版的导演乔?怀特,更加专注于伊丽莎白与达西两个人之间的情感纠葛,而对其他角色的塑造与展现上都稍显不足,无论是环境选择、语言运用甚至是角色的出现时间都没有对全局进行科学的把握。举例来说,《傲慢与偏见》开始处1940版的电影中,有了纷繁热闹的场面以及班纳特一家人的狂喜、追逐,这为后续的合理化开展奠定了十分重要的铺垫,而与此相对2005版的片头处理中,导演则通过美丽乡村风景的展现给本片铺上了祥和、温馨、宁静的氛围。再如,影片结尾处都是大团圆的结局,然而在1940年罗伯特?Z?伦纳德的导演下,伊丽莎白在彭博利与达西的误会尽消,是在蒙蒙的雨中,一切尽无言的环境下用蒙太奇的摄影方法表现出来,对达西刻板、傲慢,伊丽莎白机敏、智慧有着十分精确的诠释。而2005版乔?怀特导演在处理过程中,只是将伊丽莎白见到达西后的惊喜与释然表现出来,而没有过多地进行剧作名称与内涵诠释,以至于本片的落幕相对浅薄了些。

篇8

摘要音乐剧是现代社会流行文化发展的产物,它的发展越来越大地影响着中国观众的欣赏情趣和审美意蕴。音乐剧的表现形式多样,集合了歌剧、歌舞戏、乡村音乐、爵士音乐等多种表现因素,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现载体。本文介绍了中国音乐剧的起源,发展现状以及取得的成就,并对如何发展表述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中国音乐剧 歌剧 表现形式 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J617 文献标识码:A

一 中国音乐剧的起源及其发展前景

音乐剧(Musical)是19世纪末起源于英国的一种以对白和唱歌相结合的歌剧表现形式。音乐剧是集合了音乐、歌舞、喜剧等表现形式为一体的戏剧表现形式,它的内容通俗易懂,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仅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它就迅速从西方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艺术界令人关注的一种艺术现象。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歌舞传统的国家,全国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同时,中国也是一个戏剧大国,悠久丰富的歌舞戏剧表现形式,为音乐剧的引入和发展提供了扎实的基础。中国观众最早接触音乐剧始于抗战胜利后《出水芙蓉》等好莱坞大片在中国的上映,使中国观众首次领略了音乐剧的丰富多彩。而中国戏剧界真正关注音乐剧则是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时期,这时英美音乐剧的发展进入巅峰时期,被很多国家引入,呈现出在全世界流行的趋势。中国改革开放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展开,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因素,为音乐剧的引入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发展背景。在我国戏剧探索时期,又陆续上映了《雨中曲》、《瑟堡的雨伞》、《音乐之声》等一批美国音乐剧,使中国观众和艺术家通过银幕领略了音乐剧的魅力。同时,一些有志之士开始走出国门,亲自领略音乐剧的风采和魅力,并呼吁中国戏剧界开始关注音乐剧,以各种方式向国内演艺界介绍音乐剧。

中国真正引进和发展音乐剧的时间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它的发展可以说和中国新时期戏剧的发展历程一样,都属于新时期戏剧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中国音乐剧历经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和西方音乐剧的发展相比,只是非常短暂的一瞬,只能称之为从无到有的草创时期。但是音乐剧在我国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是一个文化意蕴丰厚的国家,我国的戏剧资源非常丰富,民族音乐、歌舞和戏剧表现形式多样,在戏剧的内容、题材和编排等方面都和音乐剧有着很多相似之处,这对音乐剧在我国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优势,在音乐剧中融合我国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剧将会是我国创作者的不断追求。但是有时候我们对外国的音乐剧过于顶礼膜拜,把外国音乐剧当做自己创作的模板,这无疑是对自己创作的一个固步自封,音乐剧的创作要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基础来进行创作。同时,音乐剧在我国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局限,首先要不断扩宽创作思路,认真学习国外作品的艺术特色;其次,要对演员进行专门的培训教育,使演员能够掌控自如;再次,要利用现有的技术条件使艺术表现的更加充分。总之,音乐剧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只要敢于创新,就能让音乐剧在中国大放异彩。

二 中国音乐剧的发展现状

目前,音乐剧已经成为最有活力的文化产业,中国的艺术学者也正在寻求具有中国特色的、能够体现我国艺术价值的中国音乐剧作品。要创作独具匠心的音乐剧作品,必须充分考虑我国的文化发展状况和我国的国情,居其宏在《音乐剧,我为你疯狂》中提到:“关于中国国情,中央文件里早有宏观有权威的描述,不必在这里重复引证,但是有一点是确实不得不提的:当代创作演出中的高科技、高投入、大制作,这是英国人和百老汇在争夺音乐剧市场和霸主地位的竞争策略,而绝非是音乐剧艺术必备的,但这种高投入资产造成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奇妙绝伦的现场效果和视听感受,财大气粗的美国人多不堪承受这种巨大的投资压力,何况经济相对落后的中国?”我国有形式多样,数量庞大的歌舞剧团和戏剧团体,他们无疑成为中国音乐剧发展的一支庞大的生力军,只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最基层做起,从创作表演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完善表演形式,那么,我国的音乐剧表演必将会走向辉煌。

音乐剧传入中国始于电影《音乐之声》的播放,在改革开放的政治氛围中,音乐剧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走入了中国。1987年在北京上演了美国音乐剧《乐器推销员》、《异想天开》,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效应,有些媒体希望音乐剧这种表现形式在中国扎根、发展,随后又上演了美国音乐剧《音乐人》、《魔棍》、《搭错车》、《山野里的游戏》和《汉斯安徒生之恋》等,几年时间内,音乐剧在中国迅速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外国音乐剧对我国文化艺术的冲击

音乐剧《歌剧魅影》和《猫》在中国的成功上演,使我们认识到外国音乐剧的出色之处,中国音乐剧完全可以借鉴它的经验,有取舍的学为己用。

2 我国音乐人对音乐剧的喜爱

在外国音乐剧强烈冲击中国市场的同时,中国音乐剧也在努力的进行着自己的原创作品的创作,如《金沙》、《雪狼湖》和《电影之歌》,这些都充分说明了音乐剧在我国发展的潜力。

三 中国音乐剧发展的成就

回忆音乐剧在中国发展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发现它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时期,这段时期的发展是非常有中国特色的,而且发展速度很快,中国创立了有本土特色的音乐剧,一方面通过模仿,学习西方音乐剧的创作技巧和方法,培养创作人才。另一方面着手原创音乐剧的实现,通过实践探索本土音乐剧的发展途径。下面从“模仿和搬演”、“原创”、“研究教学”三方面来概括中国音乐剧发展中取得的成就:

1 从模仿入手,学习音乐剧的创作规律

首先引进国外优秀音乐剧剧目,从1982年开始,先后在中国上演了《安徒生之恋》、《蝴蝶夫人》、《菖与英》、《悲惨世界》、《芝加哥》、《狮子王》、《巴黎圣母院》等一系列味道十足的音乐剧剧目,这些原汁原味的音乐剧目使中国观众零距离的接触英美音乐剧,领略了其中强烈的音乐美和舞蹈美,使观众得到满足感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巨大的感染力,对音乐剧有了全新的认识。

随后我国开始对国外剧目的搬演活动,认真吸取其中的精华,探索创作规律,为中国音乐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如:《乐器推销员》、《异想天开》、《想变成人的猫》、《皇帝的新装》、《青鸟》等,这种只改变演员和把台词译成中文,而其他原封不动的形式,为中国观众提供了不出国门就能直接体验国外音乐剧的魅力的机会,普及了音乐剧的知识。这一实践过程培养了一批音乐剧演员,锻炼了他们表演的技能。同时,这些经典剧目的搬演为音乐剧的创作人士提供了观看、研究的机会。

2 进行原创,开拓中国音乐剧的发展之路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先后创作了一系列原创音乐剧,如:《我们现在的年轻人》、《芳草心》、《搭错车》、《日出》、《月光摇篮曲》、《香格里拉》、《冰山上来客》、《月光摇篮曲》等。在20多年创作的众多音乐剧中,如果用严格的音乐剧标准来衡量,能称得上是真正音乐剧的很少,更谈不上和欧美相媲美的优秀作品。但是这些原创剧目使戏剧工作者在实践中获得了经验和教训,锻炼了创作技能,为中国音乐剧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积极开展音乐剧的研究及发展

对中国音乐剧的研究始于那些最早走出国门接触音乐剧的人,他们发现音乐剧是繁荣中国戏剧的做好方式之一,他们投入了巨大的热情,以多种形式来推动音乐剧的发展,并先后创立了多种文化组织,如“音乐剧中心”和“中国音乐剧研究会”,这些专门机构的建立使得中国音乐剧逐步走向正轨。音乐剧在中国个引进和发展,也使一些艺术院校开始利用音乐剧来促进表演教学,先后有多个院校开设了音乐剧教学,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为音乐剧培养了一批表演人才。可以看出,在20年中中国音乐剧的发展是非常惊人的,经过无数艺术家等仁人志士的努力,音乐剧已经在中国生根发芽,在戏剧工作者的精心培育下定能茁壮成长。

四 如何促进中国音乐剧的发展

音乐剧作为现代社会的文明的产物,正在逐步改变着中国人的欣赏角度和审美情趣,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音乐剧作为一种新的文明迅速在中国扎根、发展。仔细研究中国音乐剧,我们不仅要清晰的认识这一新的文化样式,而且要在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基础上,逐步丰富它的内容,进一步推动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国音乐剧的发展:

1 加强对音乐剧的认识和研究,使其特色大放异彩

从音乐角度来看,对音乐剧的研究既是西方音乐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音乐剧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对音乐剧的发展及其作品的深入研究是非常必要的。近几年,一些音乐剧研究人士开始从客观角度研究音乐剧的发展体系,在此研究基础上,为中国音乐剧的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周稽的《认识音乐剧》认为:目前对音乐剧的认识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君桓的《音乐剧的启示》指出了音乐剧的精华在于:感人的剧情内容,高技术的场面效果,高雅的审美情趣。尹晓东的《百老汇的音乐剧给我们的启示》认为:西方音乐剧的创作角度、演绎基础和运作条件都是中国戏剧可以借鉴的。刘诗嵘的《音乐剧在中国》分析了音乐剧在中国流行的原因,并为中国音乐剧创作提出了意见。资小玉的《音乐剧在中国本土的“二分夹层”现象》认为:中国音乐剧是精华艺术和通俗艺术的二分对立结构。我国对音乐剧的研究和认识的成效是相对显著的,因此,要不断加强这种认识,完善研究体系,推动音乐剧在我国的顺利发展。

2 加大对音乐剧演员的培养

不得不承认,制约中国音乐剧发展的障碍一部分取决于专业演员缺乏,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从音乐剧演员自身角度考虑,不仅要有很高的专业素质,而且要具备深厚的综合素质功底。然而我国的艺术院校长期以来形成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利于人才专业素质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近几年,随着我国一些高等院校音乐剧专业的建立,我国开始逐步形成拥有高素质的音乐剧创作和表演的人才队伍,为中国音乐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国音乐剧能够在世界音乐剧领域占有位置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3 运用模仿走出有中国特色的音乐剧之路

20世纪80年代初,西方音乐剧开始传入我国,随着中国艺术界对音乐剧的逐步认识,创作有中国特色的音乐剧的想法也越来越强烈。要圆中国原创音乐剧的梦,离不开对西方音乐剧的模仿,不仅要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而且要仔细分析经典剧目,为我国创作人才的培养创造条件。原创也要从实际情况出发,音乐剧传到中国后,如何使西方音乐剧和中国本土相结合成为中国音乐剧创作中的重要研究课题,要发展中国音乐剧,必须考虑中国的国情,中国悠久的历史为中国音乐剧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因此,原创音乐剧必然会成为中国音乐剧发展中的主流。

中国音乐剧在初创时期的成就为其发展做足了充分的准备工作,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中国音乐剧的发展也必将会有更大的进步。同时,中国音乐剧发展时期存在的问题也制约了它的进一步发展,决定其不会在短时期内迅速走向繁荣,因此,还需要中国音乐剧创作人员继续努力,继续保持开拓进取的精神,在音乐剧发展道路上努力奋斗。从中国音乐剧的成长和发展中,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音乐剧的美好明天。

参考文献:

[1] 居其宏:《音乐剧,我为你疯狂》,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 朱伟华:《本土文化的回归与批判》,《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3] 黄定宇:《音乐剧概论》,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版。

[4] 居其宏:《迈入新世纪的中国歌剧和音乐剧》,《人民音乐》,2001年第9期。

[5] 赵兰英、周小燕:《为了中国歌剧的光荣与梦想》,《中国艺术报》,2005年7月8日。

[6] 于平:《中国音乐剧文化建设琐思》,《音乐周报》,1999年第5期。

[7] 余丹红:《音乐剧创作漫论》,《歌剧艺术》,1988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