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城的手抄报范文
时间:2023-03-27 09:04: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长城的手抄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国庆节系列主题活动方案1
为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爱国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爱国情操。在国庆61周年到来之际,我校将组织全体少先队员开展以“迎国庆颂祖国”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
活动一:组织各年级观看爱国主义影片。
活动二:“祖国在我心中”。为了提高我校学生了解、使用地图的能力,自觉维护国家版图的尊严,要求每个班张贴标准的中国地图,老师上好一堂关于国家版图知识的主题班会教育课。
活动三:低年级国歌班班唱。本周利用音乐课和综合实践课时间各班统一唱国歌,以宏壮的歌声迎接国庆。
活动四:中年级书画赛。本周请美术老师举行看祖国变化书画赛,优秀作品在橱窗展览。
活动五:高年级颂祖国征文。国庆期间走亲访友,了解祖国的日新月异,举行颂祖国征文比赛,获奖的文章将被“红领巾广播站”录用。
希望学生通过对活动的亲身参与,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深化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国庆节系列主题活动方案2
一、活动主题
金秋十月礼惠全城
二、活动时间
20__年9月20日——10月10日
三、活动目的
1、以国庆节为契机,通过策划一系列活动,提高知名度;
2、挖掘潜在客户,尽力留住浏览过__店的客户,提高店铺知名度。
3、利用国庆节流量大优势进行促销,留住大客户,实现老顾客营销。
四、活动内容
1、全场耗材5折疯抢
新风机高效过滤器、粗效滤芯、净化机耗材活性碳片、初效滤芯(SC125、SC250、SC500)
2、满200元包邮
单笔订单满200元,即可享受包邮优惠
3、每日前5名
每单赠送远大鼠标垫一个,3M防霾口罩一只
4.购机五重豪礼:
礼包1:购机有惊喜,凡购买远大空气净化机、远大新风机任一型号,都有惊喜大礼包,请详询客服。
礼包2:凡购买远大任何型号净化机,每台赠送1年相应型号的活性碳片;
礼包3:凡购买远大任何型号净化机,赠送会员卡一张
国庆节系列主题活动方案3
一、活动目的:
为隆重、热烈、活泼的庆祝67周年,激发少先队员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少先队员的集体荣誉感,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我校特开展“庆国庆,心向党”系列活动。
二、活动内容及要求:
(一)、举办以“祖国,我爱你”为主题的黑板报比赛。(推荐:祖国我爱你手抄报图片大全)
请各年级各班根据活动主题要求,出一期高质量的主题黑板报。
比赛时间:9月22日至9月28日
评比时间:9月29日中午1:30
评委:学校少先队大队部、
三、五年级各班检查员
(一)评比细则:
1、评分表:
(1)评比项目:字体内容色彩排版图案
(2)评比内容:字迹工整、美观大方;切合主题、联系实际;鲜艳、引人注目;有创意、切题;美观。
(3)各项分值:各占20分,总分100分
2、评分统计:学生评委自己班不打分。去掉最高分,去掉最低分,取平均分。
(二)各中队开展“祖国妈妈,我爱您”活动。
时间:9月26日周一的班会活动课
各班主任于国庆节前上交相关活动方案。
(三)3—5年级设计一份“国庆专刊”手抄报。(每班至少上交5份作品)
上交作品截止时间:9月27日
要求各班主任认真组织活动,积极开展工作,10月9日大队部将组织学生会对各班开展活动情况进行检查评比。
国庆节系列主题活动方案4
一、指导思想
为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爱国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爱国情操。在国庆节到来之际,组织全体初二学生开展以“怀感恩之心,唱祖国颂歌”为主题的教育活动。
二、活动目标
1、通过观看录像、亲身体验等方式,感受人们欢度国庆的喜悦心情。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写诗、画画、手抄报等)表达对祖国妈妈的热爱。
3、知道我国的国名及国庆节的由来,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
4、学习收集有关资料。
三、活动准备
1、师生共同搜集人们欢度国庆的图文资料,如阅兵式、文艺演出等。
2、教师准备有关国庆节来历和庆祝活动的相关资料。
3、教师准备祖国风光录像(包括长城、故宫、长江、黄河、天安门等祖国风光及各族人民载歌载舞的录像)。
4、指导学生细心观察国庆节来临之际周围生活环境的变化,如街上布置的花坛,建筑物上或学校、单位门前庆国庆的标语、灯饰,电视里呈现的天安门广场上的花坛等。
四、活动设想
对于如何过国庆节,学生都比较熟悉,一般是家长利用长假带着外出游览或走亲访友,国庆节的由来及对祖国的理解,因此,我们在设计时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制作手抄报入手,以“我为祖国过生日”这一主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说对国庆节的了解弄清学生的未知,针对学生的未知开展下面的教学,并播放相关录像使问题得以解决;通过观看祖国风光录像知道祖国是指全国人民赖以生存的家园,是我们共同的母亲,并在收集资料、观看十一庆典。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为祖国庆祝生日等活动中体验人们庆祝国庆节时的喜悦与自豪之情,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国庆节系列主题活动方案5
中秋佳节是全家团圆的日子,国庆节更是万象更新普天同庆,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能让全校师生充分感受到节日的气氛,感受到泰安小学这个大家庭里的温暖,值“中秋、国庆”佳节来临之际,学校大队部将举办“庆中秋迎国庆”灯谜活动,具体方案如下:
一、活动主题:
“庆中秋。迎国庆”灯谜活动
二、活动时间:
20xx年9月25日(周二)下午
三、活动内容及地点:
1、猜灯谜
活动地点:篮球场
四、活动对象:
全校师生
五、具体分工:
1、秩序维持:学校值日生
2、灯谜准备:大队部大队委
3、场景布置:教导处、大队部
六、活动规则:
采取自由猜谜方式,参与者将心中的谜底及相对应的谜语序号写在自带纸上(要求写清班级、姓名)交给猜谜语活动(兑谜处)的负责人,如果谜底正确,兑迷处负责人做好登记并给猜谜者发放奖品。
国庆节系列主题活动方案6
一、活动目的:
1.为庆祝60周年,喜迎国庆,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继承发扬诗歌文化;
2.配合全国第十届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提高我校师生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推广普通话参与意识,美化校园语言环境
3配合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活动规则:
1.各年级以年级组为单位参赛设奖,年级组长负责组织,各班班主任具体负责。
2.朗诵要求:(1)所选诗歌,思想内容应积极向上;(2)运用普通话,声音洪亮;(3)语气、语调适当,重音、节奏恰当;(4)表达感情准确、自然;(5)服装统一。(6)时间根据所选内容在5-10分钟以内。
3.内容以歌颂伟大的祖国、伟大的党、歌颂家乡的诗歌、散文及古今诗词均可;形式以朗诵为主,可配表演,尽量多样化。
4、所需音乐自备,9月27日交政教处。诗歌内容于9月20日前,诗歌串词24日前交教务处。
三、活动时间、地点:
9月29日上午8:30-11:00,活动地点在天宝一中教学楼前。
四、奖项设置:
篇2
青少年违法犯罪时有发生,而且还呈现出上升趋势,主要原因是小学生缺乏明辨是非能力,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识。学校是法制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不容忽视,从小培养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养的培养,不仅可以减少青少年犯罪,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从小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习惯。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促使他们将来成为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并推进国家法制建设,建立良好的法制秩序,依法治国意义十分重大。而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生硬、枯燥的法律条文的学习并不被青少年所接受,因此在小学课程中有机渗透法制教育,达到润物无声的目的显得尤为重要。而小学语文教学在进行德育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学科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教师可以凭借学科特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运用多种途径将法制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语文教学担负着人文教育的功能,作为语文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熏陶情感的同时,不能忽略法制的引领。那么,如何有效地将法制教育与语文学科有机结合呢?
一、语文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有机融合。既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教学内容中蕴涵的法制教育因素。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利用课文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自然是最直接、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我们要根据学科特点,凭借教材,充分挖掘小语课文中的教育因素,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尺寸,适时渗透,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法制教育。例如在学《检阅》这课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深入理解:“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这个小伙子叫博莱克,他作为一名残疾儿童,在检阅的队伍中拄着拐杖,能与同伴保持一致,博得了观众的称赞。博莱克的同伴也很棒,他们为了集体的荣誉,也想过是否把博莱克藏在队伍中间或不让他参加检阅,最终他们的善良和对同伴的关爱让他们做出了把博莱克放在队伍第一排的决定。这时,可以自然的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渗透进来,让学生明白,作为残疾人应该坚强自信,每一个人都应该尊重、关爱残疾人,残疾人拥有和普通人同样的权力。
二、法制教育必须遵循学生认知特点,找准渗透点。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于知识之中,呈隐性状态。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实际,深刻挖掘德育内容,找准“渗透点”巧妙设计渗透方法,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法制教育的最佳融合点,法制教育收到立竿见影之效。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课文讲述了从前有一个美丽的小村庄,由于村民们无节制的砍伐,小村庄被一场洪水卷走了。“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含义,师生共同讨论:保护动植物、保护环境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面对惨痛的教训,我们该怎么做?紧扣“我们该怎么做”这一话题,简单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相关内容,领会爱护家园、保护环境、爱护树木,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三、法制教育的渗透要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形成法制道德。
语文学习中有很多内容从现实生活中取材,要求学生关注生活,缩短教学与生活的距离,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叶圣陶曾经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语文学习是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语文学习来源于生活,生活是语文学习的素材。因此,口语交际、开放性练笔、习作等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为创设法制氛围提供了机会。
如,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口语交际保护文物,通过一则关于长城的报道,让学生说说读后的感受,再围绕保护长城的问题展开讨论,提出保护长城的建议,交流能为保护文物做些什么。联系生活中不文明、不规范行为,以此为切入点,引发学生的思考,整理自己的思想,表达对事件的看法,规范自己的言行,法制教育水到渠成。当学生在受到美的感情激发和熏陶后,适时把语文教学中美的景象与现实中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的丑恶现象(如白色污染、沙尘暴频虐城市、酸雨影响人民生活等)进行对比,自然而然就会激发学生对环境的热爱,懂得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篇3
一、一档音乐专题:《当民歌遇上钢琴》致敬中国钢琴音乐百年华诞
为纪念中国钢琴音乐百年,2015年2月,我们曾经制作了音乐专题《当民歌遇上钢琴》,采访了鞍山音乐家协会主席毕长城和副主席贾延飞,介绍了他们为纪念中国钢琴音乐百年组织编撰的《中国民歌钢琴曲集》 (汉族卷)(少数民族卷) ,该书在2014年10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总社出版发行,该钢琴曲集收录了200首中国民歌钢琴曲。之所以会选择两卷各100首,也是为了纪念中国钢琴音乐百年。
该曲集是全国首部涵盖56个民族民歌的钢琴曲集、首部涵盖中国全部行政区域并按省级行政区划分的民歌钢琴曲集、首部涵盖从初级到高级钢琴爱好者使用的民歌钢琴曲集。两位主编在鞍山是有名的钢琴教学带头人,他们在教学实践中源于对完善中国钢琴音乐教育体系的思考,经过不断论证,决定沿着中国民歌这一脉络,经历采风、考察组织创作、教学实践研讨、筛选和审校乐谱,一直到付梓,历时三年编写了《中国民歌钢琴曲集》。
该书填补了钢琴教学初、高级阶段没有系统对应《拜厄》《车尔尼599》《车尔尼849》《车尔尼299》的中国作品配套教材的空白,对加快建立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钢琴教育体系做出了贡献。中国文联副主席、时任中国音乐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徐沛东在采访中称之为具有“教科书” 意义的钢琴小品集,让学钢琴的学生能更全面、更系统地去感受中国民族音乐,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审美和欣赏演奏能力。作者邀请中央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近七十位青年作曲家进行再次创作,全书的音乐语言风格多样。鞍山音乐广播当时以此音乐专题《当民歌遇上钢琴》致敬中国钢琴艺术之旅百年华诞(自1915赵元任创作《和平进行曲》算起)。百年来,几代国人音乐家遵循“洋为中用”的理念,创五声调式和声理论,将优秀的传统民歌改编成钢琴作品,可以说孜孜求索终获累累硕果。节目播出后,让听众在对民族音乐了解的同时极大地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二、延伸推广策划:《民歌悠扬》弘扬民族文化
鉴于广播和音乐共同的听觉属性,加之在全国还没有这样一个系统全面的介绍民族音乐的广播节目,我们在播出音乐专题《当民歌遇上钢琴》后又策划了长达186集的大型音乐系列专题《民歌悠扬》,近水楼台地邀请鞍山音乐家协会两位主席为节目顾问。此前,我国的作曲家、钢琴家也尝试过将民歌改编成钢琴曲,虽也有经典之作,但这些作品难度普遍偏高,受众面小,适合青少年并利于普及的民族钢琴作品更是少之又少。
已故中央音乐学院黎英海教授曾写中国民歌钢琴小品集,但没能正式出版,也鲜有人听到听全,留下无限遗憾。制作音乐系列专题《民歌悠扬》,通过广播这一大众媒体使民歌音乐跨越时空与钢琴相遇,既弘扬了民族文化又普及了高雅艺术。每期10分钟,短小精悍,首先介绍一首民歌的背景, 比如《八月桂花遍地开》习惯被称为江西民歌,实际是根据河南南阳民歌曲调填词而成,而且是南阳地区第一个苏维埃县级政权成立歌曲,所以一般会被划为河南民歌;接着介绍国内现有的演奏或演唱版本,然后再按《中国民歌钢琴曲集》中的曲谱用钢琴演奏这首民歌。在每期节目的最后,采访书中负责将其改编为钢琴曲的作者,由这些来自中央音乐学院和沈阳音乐学院的专业人员畅谈创作感想。
选择曲目时,从30个省级行政区(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的民歌主要源起于广东省,、新疆没有或极少有汉族民歌,故这四个行政区的汉族民歌不单独列入)的汉族民歌中精选100首,从55个少数民族民歌中精选100首,共计200首分别进行钢琴曲的编创。
中国民歌是一个美妙而丰富多彩的宝库,由于东方民族音乐中的语义化特点过于明显,加之在创作时与西方乐器的融合上存在不小的技术难度,使得编创工作更加艰难。这些青年作曲家是中国音乐的新生力量,他们在编配钢琴曲时,在保证民歌原有风味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怀着对弘扬民族音乐的崇高使命感,创作中,在呼应西方各流派钢琴音乐的同时,更加注重探索中国音乐元素的内涵,解构其基因,笔触力图形象生动,着力突出旋律性,对众多的前辈开拓者研究出的中国和声语言予以继承,并注重以传统与现阶段内更具先锋性的和声语言的开发使用。节目播出后,社会各界好评如潮,尤其是年轻的听众只通过一些电视的选秀节目偶尔听到一些经过改编的民歌,而通过《民歌悠扬》节目,他们听到了原汁原味的民歌曲调和其背后的民俗故事。比如新疆哈萨克民歌《可爱的一朵玫瑰花》,又名《都达尔和玛丽亚》,我们就播放了玉米提演唱的和选秀歌手平安在中国之星第八期中演唱的两个不同的版本,让当下的年轻人对民歌这一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传统音乐多一些了解,鼓励大家多听多唱民歌,培养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促进社会和谐。
三、开辟线下活动:“民族音乐进校园”普及高雅艺术
在节目播出的过程中,我们从听众的反馈里了解到:让更多的人喜欢并传承民族音乐仍然任重而道远。很多孩子对中国民歌的概念几乎是空白的,令人非常痛心。于是,鞍山音乐广播开始积极思考,怎样让孩子们从小就了解中国民歌?最后我们想到了校园铃声。
在鞍山音乐广播的策划下,毕长城和贾延飞两位作者从《中国民歌钢琴曲集》中,挑选出注重青少年心智开发题材的30首经典民歌,并将其录制成校园铃声,让学校充分运用课间铃声,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音乐的普及宣传,被鞍山市教育局认可并上传到官方网站上,供全市中小学自主选择下载使用。
随后,鞍山铁西公益小学和海城西关小学率先采用民歌校园铃声,以往相对单一的铃声被优美的民歌铃声所取代,清晨,听着悠扬悦耳的民歌铃声走进学校;上下课时婉转动听的民歌铃声再度在耳畔响起。学生喜欢这些优美的旋律,而这些民歌铃声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着孩子们的情操,达到了寓教于“乐”,润物有“声”的独特教育效果,受到了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同时,学校还开展了一系列书画展览等活动,让孩子们通过绘画、查背景资料、查歌词等方式,更深入地了解56个民族的音乐和特点,丰富了学生的民族音乐文化知识,拓展了知识面。经过近半年的实践,孩子们对中国民歌有了深入了解。
“中国民歌钢琴音乐校园铃声曲”在学校的普及推广过程中,鞍山音乐广播的主持人还会同鞍山音乐家协会的同志一起做校园铃声宣传展,做题为《民族音乐进校园》的讲座,使师生了解民族音乐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中国近代史传扬的信心和决心,为民族文化传扬奠定基础。不仅如此,还充分利用微信平台、升旗仪式、班会、音乐课等多种渠道宣传民族文化。
例如,在铁西公益小学,全校学生以班为单位自主选择一首校园铃声曲,全班学生及家长共同探究民歌包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学生在《东方红》、《北京金山上》、《青春舞曲》、《拥军花鼓》等歌曲的资料收集中,了解了歌曲创作的背景、歌曲表达的情感、民族风情等,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鼓励学生树立爱党、爱国、爱家的民族精神和公民意识。达到了“德育满天下,文化传万家”的教育目的。海城西关小学在师生及家长对“中国民歌钢琴音乐校园铃声曲”有了深刻的认知的基础上,又鼓励学生用书法、绘画、手抄报等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喜爱之情,自制的的民族音乐书签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音乐宣传板,把同学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跃然纸上,激发了学生从小立志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友善、思考、独立的优良品质在活动中逐渐养成和提升。
四、拓宽推广范围:校园铃声研讨会提炼传播价值
去年六一前夕,鞍山音乐广播、 鞍山市音协、鞍山市教育局邀请了省内知名专家、教授在铁西区公益小学举办了一场“越听越爱听 民族音乐进校园”的校园铃声研讨会。现场将67首中国民歌钢琴曲改编的校园铃声作为第67个儿童节的礼物送给孩子们。
研讨会现场,大家对鞍山音乐广播致力于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媒体责任感,以及毕长城、贾延飞两位作者致力于中国民族音乐母语教育的做法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中国民歌钢琴音乐校园铃声曲”丰富了国家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爱我中华”的课程体系的内容,通过各种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普及推V活动,让素养的种子“浸”脑、“润”心。67首中国民歌校园铃声钢琴曲得到了省内教育专家、音乐专家的高度认可。原沈阳音乐学院院长、省音协主席、著名作曲家潘兆和高度赞扬此举,认为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国学教育创新模式的巧妙运用;原沈阳市委教科工委书记宫侠说:“民歌音乐进校园,鞍山的具体实践是成功的,体现了‘渗透’的力量。”原沈阳市文广新局局长谢石说:“这种校园铃声的使用,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部分,值得推广。”
为了将民歌校园铃声普及到更多的校园,让更多孩子了解中国的民族音乐,鞍山音乐广播和鞍山市音乐家协会又向国家文化部、教育部申请捐赠这67首校园铃声,相信经过全国范围的推广后,保守估计,全国全年理论收听人数将达8千亿人次。
篇4
关键词:语文课程;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标,其目的是要改变学校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并要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一、关于课程资源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教材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以至于人们常常误以为教材就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一提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就想到要扩大教材容量,提高教材要求,或者是多订购几本教材,甚至进口国外教材。
其实,课程资源的内涵极其丰富,它是指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1]长期以来,中小学课程资源的结构比较单一,除了把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外,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基地、内容、条件等方面也很单一,而且未能形成有机整体。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纲为纲、以课本为本的“大一统”的教学行为,虽然发挥了传递人类文化的中介和桥梁作用,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有可能接受文化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却忽略了学生内在的、个性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忽视了学生在学校、课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要全面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就必须在整合和优化课程结构、开发课程资源上下功夫。
据研究,课程资源大致可以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前者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后者包括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等。[2]
毫无疑问,教材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如何开发并充分利用教材中包含的丰富的课程资源是很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语文教材中的资源开发和利用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学科知识,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发展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所以,教师要从学生兴趣与经验出发,及时把握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尝试以多样、有趣、富有探索性的素材展示教育内容,并且能够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
网络资源异军突起,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使学校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学校课程以及课程内容的载体(特别是教材)将越来越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渠道,或者说课程与教材的内涵与外延将发生越来越大的变化。显然,把教科书当做圣经一样来解读是陈旧的、过时的学习方式。今天的教材已经不仅仅是学生课桌上的书本,而如何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面临的新的重大课题。
对于条件性课程资源来说,必须首先保证的是实施课程最基本的时间和空间。比如语文课时的保证,必要的教学场所和教学设备。这是基础教育课程实施的前提条件,没有这样的条件保证就谈不上课程的实施。当然条件性课程资源的建设也要量力而行。
从课程实施的活动空间来看,班级课堂当然是最主要的条件性课程资源。但是目前许多学校具备阅览室、实验室、电脑房等专用教室,图书馆里的报刊杂志和其他课程资源库也比较丰富,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条件性课程资源,把学生放到更广阔的空间去学习语文,对学生在探索性、研究性学习中增长知识,增长才干,提高实践能力将是非常有利的。学校肩负着特殊的责任去帮助学生有效地接触体现在学者、科学家及艺术家作品中的人类遗产。这些作品的意义在于它们的资源价值,在于学生能从中获得终身受用的教益。
此外,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还包括充分利用社会上各种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设施和学习场所,例如,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工厂、农村、部队、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也要充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要让学生从小广泛地接触社会,接触自然。通过调查考察等综合性实践活动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二、多渠道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其次,“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是寻找一切有可能进入语文课程、并能与语文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语文课程是学习母语的课程,与其他课程学习相比较,学习母语有着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中国的儿童从小就处于汉语、汉文、汉字的氛围之中,满耳皆汉语,满目皆汉字,这就使得学习汉语文学科,有了得天独厚的语言环境和丰厚的语言、文化资源。因而有人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和儿童生活的外延相等。如何有效地开发并利用好母语学习的课程资源,对于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母语学习的兴趣和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多渠道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开发并利用好语文教材,发挥教材的多种功能
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其开发和利用的重点是研究和处理教材。教材不仅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文本,还承担着丰富学生生活经验,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诸多任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借助教材这个例子,主动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通过对教材的学习领悟到教材以外的东西,从而获得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综合提高语文素养。
(二)创导生动活泼自主学习方式,改变单一的讲授文本为主的教学方式
一定要改变把学生禁锢在课堂里、日复一日地重复口耳相授、单调枯燥的教学方式。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如上网、读课外书、询问、讨论,在课前、课后搜集资料,组织新闻会、故事会、朗诵会、讨论会,演课本剧,办手抄报,编习作集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在讲述、讨论、交流、品评、操作等活动中促进发展,形成扎实的语文能力,并且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
(三)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
课堂只是小天地,天地乃为大课堂。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如,风景名胜、博物馆、纪念馆,引导学生在自然、社会的大课堂中观察、调查、获取信息,学习语文。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式,将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成长。
(四)创设多彩的有利于母语学习的校园环境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合理地利用校园、教室等场地,创设多彩的校园文化,将这些设施赋以生命的活力,将这样的环境作为语文课程资源之一,以熏陶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有些学校在教室里张贴学生自己的书法、绘画作品,发动学生精心布置班级的“图书角”“阅读栏”“我会读”“我真行”评比栏,“看谁写得棒”习字栏,在校园的草坪写上“小草正在睡觉,请不要打扰她”等充满爱心和诗意的话语,让学生在多彩校园环境中通过各种渠道感受语文,学习语文,在充满真、善、美的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康成长。
(五)开发并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在课程教材改革中,不少学校在分析学校的办学优势和资源配置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开发出构建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根据学校特点开发的校本课程往往形式活泼,新颖有趣,能激起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比如,有的学校开设了“画与写”的课程,让学生在画画的同时,为图配话,并将这些作品编成班级刊物;有的学校开设了“每周一诗”的课程,让学生从小认识优秀的中华文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教师要有强烈的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
以往大家往往认为课程资源开发主要是专家特别是课程编写者的工作。其实专家们开发课程的优势往往体现在内在的学术价值上,但要课程反映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学生的差异性与多样性,往往是无能为力的。《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对于语文课程如何反映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生的需求,学校和教师应该具有更大的发言权。教师必须转换角色,变革教学行为方式:不能仅仅充当课程的实施者,也要主动地去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教师不能眼睛只看着课堂,看着书本,还要面对课堂以外,面对学生的全部生活;教师要创造性地去开发和利用一切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资源,把课程资源当作实现新的课程目标的中介,充分发挥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作用。
(二)要根据地方特点开发课程资源
各地区蕴藏的自然、社会、人文等语文课程资源各不相同,各具特点。课程资源的开发要根据地方特点、学校特点、教师特点,努力发挥各地优势。教师要根据需要,利用当地、当时的课程资源,建构地方或学校的语文课程,创造生动活泼的语文学习和实践的形式。地方或校本课程一定要有地方特色,用好、用足当地的课程资源,如北京可利用天安门、故宫、长城等人文资源,延安可围绕这一革命圣地的文物、景观来创设建构地方课程,海南岛则可利用海岛、大海、热带景色风光等自然资源开发课程。即使在同一地区,地处城市和农村的不同学校,可开发和利用的资源也各不相同,城市学校可以更多地开发校外公共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工厂、街道等社会资源,而农村学校则可以现成地利用当地的山川、江河和动植物等自然资源。应该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展现每个学校自己的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不同学校各自的角色功能,为社会培养出各级各类合格的人才。
(三)要根据语文课程特点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不同课程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和育人功能。目前学校教育教学内容主要是以课程的方式来呈现的。有些课程以开发人的智力,训练人的心智操作技能为主要任务;有些课程以陶冶人的情感、情操,提高人的人文素养为主要任务;而有些课程则可以训练人的动作技能、技巧为主要任务[3]。这就决定了不同课程所要开发的课程资源是有区别的。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既要考虑到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与联系,又要体现出语文课程本身的特点。这里有三点应该注意:一是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就要注意开发最适合本学科特点的课程资源,不盲目仿效其他学科教师的做法,“依样画葫芦”往往容易弄巧成拙;二是课程资源具有多质性,也就是说,同样的课程资源可以为实现不同的课程目标服务,不同的学科可以运用同一种课程资源,因此,应提倡课程资源共享,这也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特点。三是课程资源具有替代性,如果没有最适宜的课程资源,可以由那些特征和性能近似的其他资源代替。
(四)要加强理论学习,重视实践研究
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是本次课改中提出的新的课程理念,广大教师对课程资源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化、不断更新的过程,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是在动态的探索过程中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因此不能急于求成。广大教师一是要加强学习,从理论上认识课程资源的概念、性质、种类和存在状态,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的程序、步骤与利用方式。还要加强实践的研究,并且重视学习和吸收国内外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中总结出的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徐继存,段兆兵,陈琼.论课程资源与利用[J].学科教育,2002,(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