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时间范文
时间:2023-03-20 03:16: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西安事变时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施工方案;编制依据;要点;实施
概述
施工方案是指导施工准备、组织施工的全面性的技术、经济文件,是工程项目施工技术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项目部指导现场施工的依据,控制施工质量的前提,具有指导性作用。随着建筑市场竞争的加剧,建筑市场层次不齐,一些企业对施工现场技术的投入不足,尤其是小企业小项目,施工现场人员配备严重不足,管理也不规范,没有专业的技术部门,因而对施工方案的审核把关也就无从谈起。另一方面,对施工技术的认识仍存在一定误区,认为建筑施工的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基本上依照经验施工,没有随着时展融入节能环保新建筑新时代。施工技术必须以施工方案为依托,才能将设计蓝图变成壮观的建筑产品。
1 施工方案对生产的影响
从建筑施工企业发生的重大安全事故来看,绝大多数都是未按施工方案执行,或执行过程中偏离编制的施工方案造成的。
1)施工方案编制审查不到位造成模板、脚手架坠落坍塌事故的直接原因。纵观国内建筑施工一些重大的安全事故,基本都是未按审批施工方案执行,或施工方案存在一定的问题而造成重大安全事故。追究这些事故的根源,就是对施工方案的编制实施重视程度不够,凭经验随意施工。
2)施工方案不执行或执行不到位导致设备坠落倒塌事故。塔吊、井架、吊篮、升降机、垂直运输设备坠落倒塌事故,多数都存在有方案不执行,执行过程中打折扣的问题,未真正落实施工方案。机械设备的日常维修保养是机器运转的重要保障,但目前许多项目都忽视了维修保养方面的投入。虽然编制的施工方案都有维修保养方面的内容,实际使用机械设备时却存在无人保养或不保养的现象,等到机器不能正常运转了才维修保养,安全事故也就接踵而至了。
3)无施工方案或未按施工方案执行引发工程安全事故。无施工方案或未按施工方案执行,从安全角度将发生安全事故,造成经济名誉损失;从质量角度将造成质量缺陷,引起返工,同样也会造成经济和名誉损失;从进度方面将造成施工无序,管理混乱,无法按期交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声誉。
2 施工方案编制中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施工方案现场监督检查情况来看,存在的主要目前问题有:①审批手续不齐全。项目部、公司审批的相关人员未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不按职责要求进行审核签字,甚至有的方案出现代签字现象;②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完全照搬照抄,囫囵吞枣不加修改,与施工现场实际情况不相符,在施工方案中出现一些低级错误,施工方案中竟然出现其它单位、其它工程的一些情况;③编写方案的人员脱离现场实际,编写的方案不真实,等到施工方案审批后,现场的监理人员要求按方案实施时,施工人员方知编写的方案实施起来不经济,再次修改方案影响到工程施工的进度;④施工方案编制不按规定程序要求,未能做到先编方案后实施,出现边施工边编写方案的情况。编制方案的时间仓促,项目部、公司缺少真正的监督审核,甚至出现为了应付相关部门的检查,临时去编制方案;⑤现场监理监管缺失,对施工单位上报的方案监理单位审查不严,方案先积压不管,默认施工,等到施工完了再审批签字,没能真正监管审查施工方案。
3 施工方案编制的要求
3.1 方案编写的具体要求
1)方案的安全可靠度:在施工方案编制前,首先针对工程特点、地理环境和客观实际情况进行调查了解,然后根据现有条件,周密考虑和详细分析材料、设备、人员、技能、环境、气候等因素。按实际情况和需要,来确定采取的计算方法,对不利因素事先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必须在方案中表达清楚,并强调严格执行,确保产品有足够的安全可靠度。
2)方案的规范性:建筑施工规范是方案编制的依据。因此,各类专项施工方案的编制,均应符合国家规范和标准。方案编制必须符合国家规范和标准,这是施工方案编写的基本前提。对方案实施全过程中所涉及的人、机、料、法、环等均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以及安全技术规范、安全操作规程。在方案实施过程中规范、标准执行的如何,直接影响方案的实施质量。因此,必须做到方案编制的规范。
3)方案的针对性:方案的编制是根据实际情况(人、机、料、法、环等)来编制的,是能有效实施并能解决问题或实现施工过程的有效文件,无针对性的方案是脱离实际的方案,是空纸一文。
4)方案的可操作性:当方案经审定通过,下达到相关部门和作业班组后,能够使作业人员明白他们各自的任务,知道该怎么做,实施中明白质量、技术方面的要求和工艺标准,了解方案中安全技术措施的作用,并能自觉认真执行,熟悉作业过程中安全注意事项,并能认真防范。
5)经济合理性:在符合上述四个条件的同时,要考虑方案的经济原因,一般选择成本最低,又便于操作的方案。
3.2 方案的审批程序与实施要求
施工方案的编制是一种工作职责,是对生产安全负责的一种责任体现。施工方案审批手续上,严格按公司及管理部门的相关规定要求执行,严格施工方案审批手续。针对方案审批中存在的问题,需采取以下措施:①加强施工方案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将施工方案的编制实施情况作为检查评比的一项内容,重视施工方案在整个项目生产中的作用;②规范建筑施工企业组织制度建设,要求各企业建立健全管理体系,落实岗位责任制,对建筑施工企业人员组织结构进行监督检查;③严格方案审批程序,落实方案编制与审批的责任制度。施工方案与实体质量应当相一致,不得擅自改变已经审核批准的方案。施工方案应当由参与工程建设的工程技术人员编制,建筑施工企业总工程师审批,再送工程项目监理单位批准,只有经监理单位批准认可的方案才可实施。
4 施工方案的实施
1)施工方案是指导施工的依据,在编制施工方案不能完全照抄照搬,必须进行消化吸收。方案落实不了的尽量少写,与施工现场实际不相符的方案不写,让施工方案、技术措施能够真正的发挥其指导施工的作用,而不能变成应付检查的书面形式,施工管理工作要落实,就要从源头开始落实,从我们的专项施工方案、施工策划开始落实,让管理工作走上良性循环。
2)上下联动、齐抓共管。“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将施工方案真正融入项目管理当中,才能做好我们的施工管理工作,以施工方案指导安全生产,抓工程质量。
3)做好施工经验的总结,让施工方案在施工中创造出效益,达到编写施工方案的真正目的。
4)加强监管,尤其是公司技术部门的健全建立,是施工方案审核把关的一个重要环节。此外,还要加强对公司技术部门的投入及管理。
5 结语
建筑施工方案是指导一个工程施工过程的指令性技术管理文件,通过符合实际情况的策划准备,细致周全的计算、编写,严谨的审查把关,最后通过认真贯彻落实,实现工程预定目标。施工方案编写、实施的过程体现了施工单位的既有技术水平,也推动施工单位的技术进步,每一个施工一线的技术人员均应谨记在心。
参考文献:
篇2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以及电力系统保护及自控技术的发展,变电站的自动化运行水平不断提高,大大减少了人为操作事故,使变电站的无人值守逐步变成了可能,并已成为电业系统的发展趋势。目前已实现了将生产现场的设备运行数据、状态传送到远方的调度中心,同时调度中心也可对远程的现场设备进行控制和调节,这就是常称的遥测、遥信、遥控和遥调。作为无人值守的变电站如只具备四遥是不够的,因为调度中心无法了解现场情况致使一些安全防范如“防火、防盗”等无法实现,因此变电站仍需要有人昼夜守护。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及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于图像、声音等多媒体信号的数字化处理以及远距离传输的技术已相当成熟,将这一成熟的技术引入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在四遥基础上增加第五遥-遥视,并且实现防盗、防火及出入口管理,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人值守”。
为了加强对重变电站及无人值守变电站在安全生产、防盗保安、火警监控等方面的综合管理水平,实现创一流的目标,越来越多的电力企业正在考虑建设集中式远程图像监控系统。它可以对各变电站的现场进行实时视频监控,将变电站的各被监视点,如主控制室,高压室、设备情况、断电器、隔离刀闸、室外场地等现场图像通过通讯网实时地传输到集控站或地方调度中心;同时可以按照多种方式进行数字录象,保存在服务器上供事后调用。对重要变电 站,局领导及调度人员可分别通过企业计算机网络,利用桌面微机,实时地对变电站进行视频监控或调用数字录象。
近年来,电力公司在全省范围内逐渐建设计算机信息广域网,变电站的远程图象监控是构筑在计算机信息广域网的重要应用功能之一。 电力系统内各种生产设备类型复杂、数目巨大、地域分布广、人工维护困难。同时,为适应减员增效和现代化管理的要求,对生产现场的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在可靠性、易用性及易维护性,尤其对远程监控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电力系统的信息网络的建设质量和速度在各专网系统中是名列前茅的,这为基于网络视频监控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基于嵌入式视频服器,主要应用于无人值守变电站,电力局/电厂综合监控系统、现场生产调度指挥系统及对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以确保监控场所内设备的可靠运行及人员的安全。
系统组成
1. 系统设备
(1)监控前端主要由前GloVIEW网络视频服务器、摄像机(防护罩、摄像机、镜头、支架)、云台、解码器等主要设备组成。 网络视频服务器是整个系统中的核心设备,实现网络化、数字化处理工作,它完成模拟视频监视信号的数字采集、影像压缩、监控数据处理、报警信号的采集、网络的传输等功能。它可将前端的模拟信号同时处理成高清晰的实时数字图像到网络中,可实现多用户同时监控相同或者不同的现场图像,真正做到视频共享。
(2)后端监控有数台装有专用监控软件的电脑组成,软件功能参考后文介绍。
2. 网络条件
大部分变电站内都有自己的E1线路,监控图像可以使用E1线路来传输到集控中心。E1的带宽为2Mbps,因此可以同时最多可传输8路实时图像。
3.系统优势
可以使用站内已有的E1线路传输图像。
稳定性好,不死机,使用嵌入式操作系统。
不受病毒侵袭,系统采用VXWORKS操作系统,WINDOWS系统的病毒无法入侵。
功能齐全,集成度高,具有动态IP功能,短信报警功能,红外/烟感报警功能。
系统适合无人职守环境,无须专人维护系统。
可将变电站内部分原由系统接入到图像监控系统内。
功能介绍
1.系统功能
过图像监控、安防(防盗)系统、消防系统、保护无人值守或少人值守变电站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通过图 像监控结合远程和本地人员操作经验的优势,避免误操作。
通过图像监控、灯光联动、环境监控监视现场设备的运行状况,起到预警和保护的作用。
配合其他系统(如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等)的工作。
2.软件功能
多画面监视
具备1/4/6/8/9/16 画面分割模式,支持不规则画面分割,可以通过简单操作实现放大、还原、全屏、图像交换等操作,可以通过拖放摄像机图标实现对不同摄像机图象的监视,简单易用,并且可以拍照、设置图像循环播放等。
录像和回放
新版软件在录象上做了很大的改进,新软件在不播放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录象,极大的节省了CPU资源,一台P4电脑可以同时记录30至40路图像。 为增强录像的灵活性,软件同时提供了多种录象方式,有移动录像、自动录像、手动录像、单个录像、预置点录像、报警录像等。 移动录像是当服务器检测到现场发生图象运动就自动把现场情况记录下来(例如有人在摄像机前走过,服务器会自动记录到本地计算机上)。
自动录像
自动录像是指在软件中设置服务器的录像时间段,当客户端软件所运行的电脑系统时间进入设定的时间段后自动把这一时间段的图像记录下来。
手动录像
使用手动录像方式时,只能通过人为地去控制才能起作用,即用户设定某一通到为手动录像机那么只有用户去停止它,它才会停止录像。 单个录像确 右击需要录象的某一窗口,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单个录像”软件自动把此窗口的图像记录到当前设置盘符的MP4_RecData文件夹中。关闭的时候直接在弹出的菜单中单击“停止录像”即可。
预置点录像
在软件中预先设定摄像机的观测点,当服务器接受到报警信号时触发摄像机快速准确的回到预先设定的状态。一台球机一般最多可以设定63个预置点。
独有的短信功能 可以通过专用的手机短信息发送设备将报警信息发送到指定的手机号码上,同时,用户也可以通过普通手机发送短信息开启或停止此功能。
动态IP功能 当用户使用 ADSL等动态IP接入INTERNET时,只要用户申请注册,我们即可给用户提供的相对静态的“IP”地址,我们将赠送给用户一个用户名,用户只要在我们的软件中输入我们提供的用户名,即相当于输入此用户名相对应的视频服务器的公网IP地址。(此功能相当于为用户提供一个免费的静态公网IP,目前只有本公司的视频服务器具有此功能)
断电后自动连接功能 当软件处在播放或者录像状态时,如果此时视频服务器停止供电,那么软件将停止播放图象同时也停止录像,但是如果视频服务器正常供电后,软件将自动连接服务器,同时恢复原来的播放及录像,无须人工干预。
远程控制 远程控制云台的上下左右转动,镜头光圈、焦距、变倍的调节,也可以控制远程灯光的控制。
远程配置 远程登录到服务器上,配置服务器的各项参数,如修改用户名,密码, IP地址,调节码流等。对服务器,远程升级,远程重启等。
状态查看 通过软件可以查看某一服务器上有多少用户在线,分别在观看哪些通到的图像,当前图像的码流是多少等信息 。
调节码流 根据实际需要设定视频服务器的输出码流大小,支持定码流和变码流。
双向语音对讲 即通过电脑可以与远程视频服务器的现成进行双向的语音交流。
篇3
关键词:变电站;监控系统;遥控模式;遥控号;双重识别
中图分类号:TM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07-0107-03
随着变电站无人值班运行模式的日益普及,对变电站远程监控功能的要求不断提高。但当前遥控的执行主要以遥控号为单一依据来开展,若某一遥控对象在调度端和变电站端产生的遥控号不一致,则在遥控该对象的过程中会出现遥控不成功甚至误遥控的后果。这与电力企业目前所强调的“提高供电可靠性”的服务理念相违背;相反,它就好像是一颗不定时炸弹,随时都有爆炸的可能,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给运行维护人员带来较大的心理负担,不利于电网的安全有效运行。文献[3-9]给出了一些集控站防误闭锁系统改造的研究,指出了目前关于远方遥控防误措施、相关规章制度,以及运行人员误操作潜在的安全隐患以及一些改进方法。对此,本文结合个人的实际工作经验,主要从如何提高遥控的可靠性出发,提出改进遥控模式的一些建议,以期对电网的安全可靠监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目前变电站的通信结构
目前常用的变电站监控系统通信结构如图1所示,远动装置和后台工作站主要通过以太网直接与间隔层设备进行通信,而若某个保护测控或测控装置因规约原因无法直接与远动装置进行通信的,则需进行规约转换。远动装置再通过专线通道或网络通道与主站系统进行通信。因此,在遥控的执行逻辑上,主要涉及主站(或后台工作站)、远动装置和测控装置三个对象,而若遥控对象所对应的测控装置需要规约转换装置进行规约转换的,则还需经过规约转换环节。
二、目前遥控的过程和存在的问题
(一)遥控的过程
遥控的过程包括选择(预置)、返校和执行(或撤销)三个阶段,其逻辑过程如图2所示:
图2中:
步骤①:调度操作员先在主站的操作界面上选择某站的某个开关,若主站端具有五防功能,则此时系统界面上会弹出一个对话框,要求输入要遥控的开关编号,当调度员输入的开关编号和所选择的遥控开关一致时,才能进行下一步的遥控操作;而若主站端没有五防功能,则调度操作员选择遥控开关之后,遥控选择命令将直接经远动通信规约下发站端。
步骤②:远动总控根据收到的调度下发的控制命令(遥控选择),根据遥控号在数据库的定义关系(如IP等),找出相应的测控装置,并将解释后的信号下发测控装置。
步骤③:测控装置根据收到的远动总控下发的信号后,进行全面核对,包括检查开关是否可控及预置报文的参数是否正确等(核对过程主要根据遥控对象的遥控号开展),若核对正确则向远动总控发返校正确信号;若错误,则发返校错误信号。
步骤④:远动总控根据测控上发的返校情况,相应地转发调度。
步骤⑤:调度值班人员根据远动总控返回的信号,进行下一步的执行或撤销命令。
步骤⑥:远动总控再根据调度下发的控制命令(遥控执行或撤销)和遥控号,根据数据库的定义关系(如IP等),找出相应的测控装置,并将解释后的信号下发测控装置。
步骤⑦:测控装置根据收到的控制命令,进行相应的操作(撤销遥控命令或分合开关等)。
至此,一个从主站到站端的遥控命令结束。
(二)问题分析
从上述的遥控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在遥控对象的识别上,存在下述一些问题:
1.整个过程是基于遥控号来开展的,若某一对象的主站和变电站数据库配置的遥控号不一致,则在对该对象的遥控操作上会出现不能操作或误操作的可能。尽管在步骤①中存在需进行遥控的开关编号的核对环节,但这只是在调度层面实现的确保操作对象的正确性,而未能确保或决定整个遥控过程的可靠性。
2.此外,某些厂家(如深圳南瑞和南瑞继保)的远动总控的调度信号转发表是非自动生成的,在编辑界面易被改动,若在涉及远动总控的工作结束前维护人员没有认真核对遥控转发表,则会存在导致站端的转发表顺序和主站端不一致的可能,从而存在误遥控的隐患。
因此当前的遥控操作模式可靠性较低,不利于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需尽早采取有效措施以进行处理。
三、遥控模式的改进方案
(一)改进方案
由于当前的遥控模式,是基于主站和变电站中数据库的遥控对象的遥控号产生的,属于单一对象识别方式。若在遥控过程中存在遥控对象的主站和站端的遥控号不一致的情况,则会出现不能遥控甚至误遥控的后果。因此,需采取有效措施在遥控过程中实现对遥控对象的双重识别或判据。鉴于某开关编号在某变电站中的唯一性,在遥控的执行过程中,可将其和遥控号作为双重识别,从而提高遥控的可靠性,在很大程度上能避免上述问题的产生。
如何在遥控操作的过程中实现对遥控对象的双重识别,可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实现:
1.修改当前所应用的远动通信规约,使其支持遥控过程中的遥控对象双重标识(包括遥控号和开关编号)的传输。
2.升级调度自动化系统和站端远动系统的相关程序,使其支持新规约的应用。其中调度自动化系统在程序升级之后,当操作员对某开关进行选择、执行或撤销操作命令时,能自动通过主站数据库将对应的开关遥控号和开关编号绑定下发站端;而远动装置经过程序升级之后,能够根据操作命令中的遥控号调出自身参数定义库中遥控对象的开关编号,并将调出的开关编号和调度下发的开关编号进行核对,若一致,则才将控制命令下发对应的测控装置;若不一致,则直接向调度发送返校错误信号,而同时无需将控制命令下发测控装置。
因此,若能实现遥控过程的双重识别,则遥控的主要过程将变成如图3所示:
即调度操作员在选择、执行或撤销某站的某个开关时,主站系统通过对应的数据参数库,将包含遥控号和开关编号的遥控选择命令经远动通信规约下发站端。
远动总控根据收到的调度下发的控制命令,通过遥控号调出远动总控数据库对应的开关编号,将其与调度下发的开关编号进行对比,若不一致,则直接向调度发送返校错误信号;若一致,则将该选择命令下发相应的测控装置(通过遥控号和开关编号选择对应的测控IP地址)。
测控装置根据收到的远动总控下发的命令后,进行返校、执行或撤销等。
(二)新模式的优点
1.对遥控对象进行遥控号和开关编号的双重识别,即使在遥控过程中出现遥控号或开关编号的单一错误,也不会出现误遥控的后果,而两者同时出现错误的可能性较小,大大提高了遥控的可靠性。
2.大大减轻了运行维护人员的心理负担。
3.由于同一个站的各个开关编号的唯一性,使得操作人员在遥控某个站的开关时,不会出现误遥控的可能;此外,同一地区的变电站的110kV及以上的线路开关编号一般都不同,这出现误遥控的可能性更小,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主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四、结语
鉴于当前遥控模式存在的弊端对“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缩短用户停电时间”等服务理念有着较为不利的影响,以及对调度操作人员和自动化维护人员产生较大的心理负担等负面效果,需对当前的遥控模式进行改进,以更好地保障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
参考文献
[1] 刘贯宇.电力系统远动技术[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6.
[2] 赵希止.强化电网安全 保障可靠供电――美加“8 14”停电事件给我们的启示[J].电网技术,2003,27(10).
[3] 肖永立,张瑜,刘音.变电站遥控操作时防误闭锁措施的实现[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5,(22).
[4] 骆海涛.集控站变电站微机防误系统改造[J].内蒙古电力技术,2009,(3).
[5] 温根伟,周波.集控站变电站管理模式下防电气误操作的关键环节[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6] 郑玲.集控站变电站运行模式及防止误操作探讨[J].广东科技,2008,(22).
[7] 谭跃凯,李胜利.集控站变电站微机防误闭锁系统的应用探讨[J].高压电器,2002,(3).
篇4
福建公安便民龙卡是福建省公安厅授权中国建设银行福建省分行为全省汽车类机动车车主免费配发的,包含机动车信息的磁条芯片复合银行卡,相当于汽车的“身份证”和“户口簿”,包括信用卡(主要对私车发放)和借记卡(主要对公车发放)。本文主要围绕信用卡分析,由此可见该信用卡具有与普通信用卡明显不同,其营销优势也显而易见。
【关键词】 公安便民龙卡;营销模式;STP理论;SWOT分析
一、信用卡发展历史概述
(一)商业银行信用卡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信用卡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初,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富兰克林国民银行(Franklin National Bank)发行。其走进中国则始于1978年,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首先同香港东亚银行签订协议,开始其信用卡收单业务。1986年6月,中国银行北京分行发行了长城信用卡,长城信用卡开始作为中国银行体系统一的信用卡名称,信用卡开始在中国推广使用。此后十年间的信用卡都属于准贷记卡,真正的信用卡市场并未形成,直到1995年,广东发展银行发行了国内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符合国际标准的人民币贷记卡和国际卡,开启了我国信用卡市场的先河。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信用卡业务在我国快速发展,各发卡银行采取客户个性细分市场策略,发卡量大幅上升。金融机构信用卡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事实上,各金融机构发卡量的竞争是我国目前信用卡市场的突出特征。在政策上,中国人民银行将信用卡列为我国金融手段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并确定了建立以“三票一卡”为核心的结算制度,这项规定为信用卡事业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据资料显示,2003年至今,我国国内信用卡每年的发卡量增长80%。截止2011年末,我国各家银行信用卡发卡量累计已达2.85亿张。
(二)中国建设银行信用卡使用状况
《2011年中国信用卡报告》的年度数据分析显示,中国建设银行以10.44%的信用卡市场份额占比排名国内各银行的第三位,次于工商银行的22.87%与招商银行的12.82%。
在发卡增速上,建行以15.38%位列北京银行(88.33%)、广发银行(59.19%)、中国银行(42%)、平安银行(38.50%)、交通银行(33.91%)、光大银行(30.00%)、浦发银行(29.45%)、农业银行(26.61%)、民生银行(26.29%)、兴业银行(26.24%)、中信银行(22.00%)之后,排位第十二。(见图1)
但从2011年信用卡卡均消费额分析,建行信用卡以18260.5元排位13家银行之首,排位第二的交通银行为16230.32元,二者差距在2030.18元。(见图2)在信用卡卡均透支额方面。建行以3153.30元位列民生银行(3343.54元)、交通银行(3337.56元)、农业银行(3237.10元)、中国银行(3164.58元)之后,在14家银行中排名第五。
本文将针对建行于2012年推出的客户个性化信用卡――福建公安便民龙卡进行分析。
二、福建公安便民龙卡的营销模式分析
(一)福建公安便民龙卡简介
福建公安便民龙卡是福建省公安厅授权中国建设银行福建省分行为全省汽车类机动车车主免费配发的,包含机动车信息的磁条芯片复合银行卡,相当于汽车的“身份证”和“户口簿”。作为福建省汽车类机动车行驶证的辅助信息卡,它集公安便民服务和金融服务功能为一体,可实现持卡进行车辆维修、车辆年检、补牌证、二手车过户登记和交通违法处理、缴纳罚款等一系列公安车辆管理便民项目。此外,持卡人还将享受其他额外的效益。
(二)福建公安便民龙卡IC信用卡的营销模式分析
本文借用S.T.P理论剖析建行福建分行推出公安便民龙卡IC信用卡的营销模式。S.T.P理论包括市场细分(Market Segmentation)、细分市场选择(Targeting)、细分市场定位(Positioning)三个部分。
1.福建公安便民龙卡的市场细分环节
市场细分指营销者通过市场调研,依据消费者的需要与欲望,购买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明显差异,把某产品的整体市场划分为若干消费群体的市场分类过程。福建公安便民龙卡即是从中国建设银行发行的众多信用卡中针对私家车车主这一消费人群而发行的信用卡,由于车主每年需参加车子年检,定期对车子维修、保养,必要的时候办理车子罚款、过户、补牌证的事项,该信用卡通过在CPU芯片中录入车子信息的方式,方便车主在进行车子相关事宜处理时免填任何纸质文件的过程,直接刷卡录入信息。根据市场细分理论,成功的市场细分必须符合四个基本原则:(1)细分的市场必须是可以识别和测量的;(2)细分的市场必须大到足以使其获利;(3)细分的市场须是企业营销活动能够抵达的市场;(4)细分的市场必须在市场营销组合变动的反映方面呈现出差异。对此福建公安便民龙卡的细分市场清晰地定位于福建省车主;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家庭将拥有私家车甚至一个家庭有多部汽车,所以公安便民龙卡的细分市场是足够大的;中国建设银行福建省分行通过在4S店以及巡警支队车管所和人寿保险有限公司等处设立该龙卡的办理点,足以使其营销活动抵达市场;针对公车和私车的不同情况,福建公安便民龙卡在办理程序上及使用范围上采取差异化管理。
2.福建公安便民龙卡的目标市场选择环节
目标市场选择是企业确定其目标市场的过程。主要包括三种方式:无差异、差异营销和集中营销。福建公安便民龙卡IC信用卡对私车和公车的不同情况进行了差异化营销而对同样是私车的车主则采取无差异营销。两种方式结合灵活使用。
3.福建公安便民龙卡的市场定位环节
市场定位指企业为自己进入目标市场的产品创立鲜明的个性特色,从而在潜在的消费者中塑造出一定形象。
由于国内信用卡市场的激烈竞争,同一个客户可能同时受到多家银行营销人员的推介,在本次调研中也发现很多客户单纯地认为办理信用卡很容易掉入银行盈利的“陷阱”中,自己稍不慎就会遭受损失,因此,很多客户在对待银行的营销人员推广信用卡时采取不信任的态度。然而,中国建设银行福建分行作为唯一一家与福建省公安厅联合推出公安便民龙卡的银行,通过福建省公安厅向全省发出通告推广该卡在全省的使用,各地公安厅向有登记信息的车主发送推广短信,加大了该信用卡的宣传力度和可信度,极大地提高了该卡的知名度。且该信用卡采取免办理手续费以及专业银行人员一对一的答疑,免收取年费等措施也有利于该信用卡的推广。
可以说,福建公安便民龙卡的营销模式始终贯穿着对S.T.P.理论的指导应用。
(三)福建公安便民龙卡IC信用卡营销的SWOT分析
1.优势分析Strengths
(1)办理程序便利,只需车主本人填写申请表,提供行驶证和身份证给银行工作人员复印即可。建行将通过申请并成功办理的便民卡以邮寄方式寄送至车主填写的收件地址;
(2)费用方面:该信用卡免办理手续费,免收取年费,无强制使用次数。相对目前大多数信用卡的收费规定而已,在赢得顾客方面具有很大优势;
(3)该信用卡同时方便了公安厅对省内车辆的管理,因此取得福建省公安厅的支持,通过公安厅的公告,向车主发送短信,加大了宣传力度和可信度,有利于该卡的营销推广;
(4)目前,福建省只有建行获得授权与福建省公安厅联合推出该信用卡,为车主提供一系列的便民服务,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5)不仅具有普通信用卡的消费支付、透支、结算功能,而且有利于车辆在维修时使用实现快捷的车辆信息登记;在车辆年检时,使用便民龙卡读取并打印车架号码拓印膜,免除手工填表等一系列繁琐手续,快捷办理年检;在车辆过户时,从龙卡中的智能型高级IC芯片内读取相关车辆信息,快速办理二手车交易手续;在车辆补牌补证时,读取卡内机动车信息,快捷办理补牌补证。总之,该卡实现了额外的便民项目。容易得到车主们的青睐
(6)为龙卡的持有人提供额外效益。包括积分换油活动:按照消费积分的一定比例兑换加油卡等优惠活动,大大提高了该龙卡的活卡率;免费紧急施救服务:客户拨打建行客服热线95533免费享受福建省内道路救援服务――现场快修(换备胎、泵电等)和就进拖车(限单程15公里以内)每卡每个自然年度限3次;特惠租车礼遇:凭卡直接享受租车价格优惠,并免担保、免押金等专享礼遇;代扣代缴费用;特色的分期付款等等。
2.劣势分析Weaknesses
(1)公安便民龙卡仍属于信用卡,客户仍担心密码遗忘、密码丢失、密码泄露等危险;
(2)仍有部分人觉得使用现金在小额支付时比信用卡便利,无需受输密码以及在有刷卡设备的商店才能使用的限制;
(3)在调研中发现,办理该信用卡时,大部分客户对额度的制定比较关心,而该信用卡的额度制定由中国建设银行信用卡中心参考各项指标制定,营销人员并不能肯定给予客户肯定答复;
(4)在调研中还发现,一些客户认为该龙卡额度制定偏低,并且无法实现与其他建行信用卡的额度共享;
(5)在办理该信用卡时要求授理人员做到“三亲见”即:亲见车主本人的行驶证、身份证和申请表由车主本人亲自填写。这就排除了他人的代办,也给办理该龙卡带来了一定限制。
3.机会分析Opportunities
(1)积极与汽车4S店、人寿保险公司、巡警支队车管所合作,共同推广,使用人数多后,可能形成一种趋势和潮流,极大的便利了该信用卡的发行和使用;
(2)目前在福建省内只有建行在授理该卡的业务,因此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建行若能抓住这样的机遇,其信用卡业务将很可观;
(3)该信用卡提供的便民项目将大大推广该卡的使用,因此,未来推出信用卡的方向可以借鉴此卡的发行方式,走客户个性化导向的线路。
4.威胁分析Threats
(1)中国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外资银行相继进入中国市场,他们凭借先进管理技术,雄厚的资金支持等对国内银行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局面,包括在信用卡业务领域,所以包括建行在内的各国内银行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冲击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2)在调研中发现,中国建设银行福建省分行发行的福建公安便民龙卡具有积分换油等额外优惠活动,旨在提升信用卡活卡率,鼓励持卡人用卡,但目前许多银行发行的信用卡也有额外的优惠活动(例如兴业银行信用卡使用达一定要求则可实现免费洗车等),因此,便民龙卡如何通过额外优惠活动达到吸引顾客的目的也是值得进一步研究;
(3)在调研中还发现,便民龙卡的额度较光大银行(福建龙岩分行)偏低,这往往成为一些顾客拒绝办理的理由,因此,如何做到既能提高额度又能控制银行风险是银行值得考虑的问题。
篇5
论文关键词 抗诉 调查取证权 边界
检察机关审查民事抗诉案件时拥有一定的调查取证权是其履行法定职责的必然要求,检察机关能否进行有效的调查取证是维系抗诉正当性与有效性的关键所在。离开了调查取证,民事行政检察工作则会成为对人民法院审判过程的简单复核,难以实现有效保障司法公正的目的。既然调查取证权有其存在的必要性,那么到底赋予检察机关多大范围的调查取证权才是合理的,对此我国民事诉讼法未作规定,理论界和实务界看法也很不一致。2001年,高检院制定了《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抗诉案件办案规则》(以下简称办案规制),该规则第十八条规定了检察机关在办理民事抗诉案件中可以行使调查取证权的四种情形。这一由司法解释对检察机关民事抗诉中调查取证权边界的划定,虽未上升到法律层面,但其在抗诉实践中的积极意义显而易见,确立了有限的和规范的调查取证原则,体现了权力防控的自我意识和限制权力的法治精神。然而,随着政治环境的变迁、审判制度的改革完善和法治进程的加快推进,检察机关的这一司法解释没有做出系统性的修改,无法体现司法解释鲜活流动的本性,致使检察机关的这项职权在实践中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检察机关的调查取证权进行重新梳理和整合,尽快进入民事诉讼法规制层面,以适应司法实践的需要。
一、检察解释中调查取证权行使情形的梳理
《办案规则》第十八条规定了检察机关可以调查取证的四种情形,其中有“(一)当事人及其诉讼人由于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主要证据,向人民法院提供了证据线索,人民法院应予调查未进行调查取证的;(二)当事人提供的证据互相矛盾,人民法院应予调查取证未进行调查取证的。”笔者认为这两项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第(二)项的这条规定实际上是我国民事审判事实探知绝对化理念的具体体现。传统诉讼制度以客观真实作为诉讼的首要目标,强调审判人员认识案件事实的能力和责任,并在当事人双方提供的证据互相矛盾时,要求审判人员以职权调查收集证据。长期以来,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导着我国的法制建设,并且这种路线渗透到法律制度本身之中。这种政治路线与民事司法实践相结合的具体产物就是法官对民事案件客观事实的执着追求,并逐步演变为指导民事审判的理念。这种事实探知的绝对化理念违背了民事诉讼的特征和客观实际,并成为阻碍我国民事审判制度发展的瓶颈。随着民事审判方式的不断完善和现代民事诉讼理念的引入,2001年最高法通过了《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摒弃了这种理念,而是吸纳了事实探知相对化的理念,确立了法律真实的价值追求,使证明责任从概念转化为民事诉讼制度。《证据规定》第73条的规定集中体现了这一点。在当事人举证互相矛盾以致难辨时,法院不是必须对该事实存在与否做出主观判断,而是通过“证明责任”这样一种“装置”将真伪不明的事实拟制成“真”或“伪”并做出裁判。相应地,检察机关也必须按此规则行事,而不应越俎代庖、包揽调查,去探索和查证客观事实。这样既违背程序公正,也降低了诉讼效率,不符合现代司法理念。由于《办案规则》的制定先于《证据规定》,《办案规则》在设定检察机关调查取证权时仍然建立在事实探知的绝对化理念之上。在理念发生转化的情况下,这一规定已经失去存在的基础。对于第(一)种情形,2007年民诉法修改时已经列为检察机关的抗诉事由,即遇到法院应当调查取证而未调查取证的,检察机关可以直接提出抗诉,无需补充调查取证,这主要体现了实体与程序并重现代司法理念,对法院侵害当事人程序权利的通过再审程序予以救济,凸显了程序正义的独立价值,是民事抗诉制度的一大进步。
二、现代检察监督理念与检察机关调查取证权
检察机关在代表国家进行法律监督时,须坚持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原则,以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检察机关是宪法规定的专门法律监督机关,担负着维护法律统一正确实施的使命。检察机关由人民选举产生,理应执行人民的意志,代表人民的利益,而人民利益的宏观表现则为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因此,检察机关有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神圣职责。民事抗诉制度作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为价值追求是理所应当的,这也是现代检察监督理念的重要内容。由于抗诉权与调查取证权之间的主从关系,检察机关的调查取证制度与抗诉制度两者的价值追求应当是一致的,也就是说调查取证制度也要以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为价值追求。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经济活动日益复杂化,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也常常受到损失。因此,应当赋予检察机关在办理民事抗诉案件中对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案件调查取证权。这一点在《办案规则》中未有涉及,应该说是一大遗漏。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司法理念,更在《证据规定》中得到了印证。《证据规定》第十五条规定,涉及可能有损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的事实,人民法院可以依职权调查收集证据。对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案件,赋予了法院主动调查收集证据的职权,实质上采取了国家干涉主义,以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中立是法院的生命,法院调查取证实质上有违中立的法律地位,因为证据本身就具有党派性,要么支持一方诉讼请求,要么反对另一方诉讼请求,反之亦然。司法解释之所以赋予人民法院主动调查收集证据的职权,这表明保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是比保持中立更重要的价值。既然作为中立的裁判者的法院都有保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义务,作为专门法律监督机关的人民检察院更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抗诉事由的修改与检察机关调查取证权
承认法律程序的独立价值是现代民事诉讼理念的重要特征,程序正义受到了理论界和实务界越来越广泛的认同。正如有学者所言“程序正义具有自身的独特优势,是可以把握的具有可检阅性的法律规则。”法治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程序之治。由于我国法治社会尚不成熟,程序的独立价值还未得到广大法官特别是基层一线从事审判工作的法官的内心认同。因此,民事审判实践中法官违犯法律规定,侵犯或剥夺当事人程序权利的情况常常发生。鉴于此,在程序与实体并重的立法理念下,2007年民诉法对检察机关抗诉事由的规定突出了程序的重要地位,细化了法官违反程序的具体情形,使得程序的独立价值在立法层面得以体现,并将检察机关抗诉的事由由原来的4种拓展为15种情形,和当事人申请再审的事由统一。立法的这些变化必然影响到抗诉中检察机关调查取证权的设置,这是因为调查取证权依附抗诉权,并为抗诉服务的。因此,在民诉法对检察机关抗诉事由作出修订的情况下,有必要对检察机调查取证权行使的具体情形做出进一步的规范和明确。从司法实践来看“(八)审判组织的组成不合法或者依法应当回避的人员没有回避;(九)无诉讼行为能力人未经法定人代为诉讼或者应当参加诉讼的当事人,因不能归责于本人或者其诉讼人的事由,未参加诉讼的”,检察机关需要调查取证才能查证是否属于法定情形,有必要赋予检察机关调查取证的职权,否则抗诉事由的规定只能停留在纸面上。这是因为认定审判组织的组成是否合法,需要查明审判人员是否具有审判资格,对这一问题的调查,需要检察机关到相关机关调阅个人档案材料来证明;对于审判人员是否存在法定的回避事由,需要查明审判人员与当事人的具体关系,这既是一个极具隐蔽同时又是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需要检察机关寻找证人或调阅户籍等材料认定,对这些问题的证明都是申诉人所无法完成的;当事人有无诉讼行为能力是个极具专业性的问题,必须通过专业机构来进行鉴定,同时,对于应当参加诉讼的当事人为何原因未参加诉讼通过审查案卷也是不能完成的,需要检察机关找相关证人了解情况,以便判断是否属于客观原因。
四、程序弹性与检察机关调查取证权
证据收集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在立法层面很难穷尽检察机关应当调查取证的所有情形。为了提高立法的科学性,防止漏洞出现,有必要提高立法的程序弹性,赋予检察机关一定的调查取证自由裁量权。程序弹性在现行的立法中有兜底条款、形容词条款、基本原则条款和漏洞四种表现形式。设置检察机关调查取证程序弹性条款时,可以这样表述“人民检察院在办理民事抗诉案件中认为有必要调查取证的其他情形”。我国1991年的民事诉讼法在设定法院调查取证边界时就采用了这种模式来提高程序弹性。实践证明在对证据收集的规律认识还不到位的情况下,采用这种模式能够避免立法漏洞,有力地提高法律程序的弹性和包容性。笔者认为在借鉴这种立法模式的同时,更有必要吸取其经验教训。现行的民事诉讼法虽然赋予了法院一定的调查取证自由裁量权,但是未能设置条文其予以限制,以致在后来的司法实践中出现权力滥用的问题。鉴于此,笔者认为应当在立法层面对检察机关的调查取证自由裁量权予以限制,防止其滥用。从民事诉讼的基本原理和民事抗诉的基本规律出发,应对这种自由裁量权作如下限制:(1)不能代替当事人举证;(2)维护审判权威;(3)不能破坏法定的举证责任;(4)检察机关不调查取证有损公平正义的法律精神的;(5)保障诉讼程序的正常进行。
篇6
Abstrac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mine ventilation course, case teaching method based on the actual project is introduced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According to principles of authenticity, integrity and typicality, the mine ventilation system optimization case was compiled, and applied to the teaching process through methods of case analysis, discussion, case summary and submitting case analysis report. Practice shows that teaching method based on the actual project case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enthusiasm and participation in class, and promoting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into use, effectively improving the teaching result.
关键词: 安全工程;矿井通风;矿井通风系统改造;案例编制;教学改革
Key words: safety engineering;mine ventilation;mine ventilation system renovation;case compilation;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TD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8-0284-02
0 引言
案例教学法是根据学生和教学的要求,把现实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后形成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结合讲解、评析讨论和实际考察等方式使学生进入角色并参与行动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1]。矿井通风系统设计与优化改造是《矿井通风》课程的重要内容,并与学生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相联系。根据实际项目编制矿井通风系统优化改造案例,运用案例教学法,组织矿井通风系统设计与改造内容的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直观地了解矿井通风系统优化改造的措施、方法及注意事项,综合运用矿井通风知识[2],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1 矿井通风系统优化改造案例编制原则及方法
矿井通风系统优化改造案例在编制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3]:
①真实性原则:即案例取材于矿井通风系统优化工作的实际。不是单凭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杜撰出来的,应该说明案例的时间、地点和历史改造等信息。
②完整性原则:案例的叙述是一个从通风系统优化开始到优化结束的完整过程。
③典型性原则:由一个或几个问题组成,内容完整,情节具体详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矿井通风系统改造案例的编制过程中,应选择能反应矿井通风系统改造本质属性的案例,不仅包括有关通风的理论知识,还应包含在具体改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从而使学生不仅掌握有关的原理和方法,也为他们将理论和方法运用于实践奠定好基础。
④启发性原则:即应能够引人深思,启发思路,进而深化理解通风教学内容,着眼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⑤综合性原则:案例应该涉及多门课程的知识,体现技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局部改造服从于全局改造的观点,因而,本类案例亦要包含采矿、地质和和矿山流体机械等方面知识。
根据以上原则,矿井通风系统优化案例来源为安全工程学院多年来积累的与煤矿企业合作完成的矿井通风系统优化改造项目,案例编制时优先采用建有学生实践基地的矿井项目和最新项目,以确保案例的及时性。案例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背景,包括矿井生产系统,特别是通风系统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②主题设定,指本案例的核心理念,想反映什么问题,根据不同项目情况,分别确定主题,例如:降阻改造、新建风井改造、多风机联合运转影响分析等;③案例问题设置,围绕主题设置能够揭示各种困惑,连接相关理论并启发学生讨论和反思的问题;④情境与细节描述,叙述通风系统的实际情况,展示具体参数,描述改造方案提出及效果分析;⑤问题讨论,如改造方案选型、经济效果评价、提交案例分析报告等,并设计讨论作业单,供今后案例教学时其他教师借鉴;⑥教学效果反馈,采用问卷与课后作业相结合的方法来评价课堂教学效果。
2 案例教学实践
矿井通风系统优化改造案例教学的组织和实施要分成以下3个步骤:
2.1 案例的选择、布置与阅读 精心挑选有代表性的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基础,所选择的案例应重视区别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案例要有广泛的代表性和一定的特殊性,在讨论得出一般规律后案例必须有进一步升华的空间[4]。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在不同时期布置不同主题的案例。案例的布置和阅读是案例能得到学生充分理解、认识、解读和剖析的基础,在布置的同时应对学生进行有启发性的引导。案例布置后,学生对案例的阅读会有佷大的差别,有的学生能全面的把握案例的核心和实质,而有的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引导,教学中按照学生能力层次分组,可适当对层次较低的组进行辅导,组间可进行意见互换,达到充分阅读的目的。
2.2 案例的分析与分组讨论 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导性,是提高其应用能力的关键。案例教学中的讨论与发言是培养学生个性特征、独立能力和自我意识的途径与方法之一。通过案例的讨论、发言和辩论,一方面给学生以独立思考的时间、运用已知的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另一方面学生可独立组织语言表明个人观点,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时间充裕、参与积极、发言热烈、辩论充分的案例不但使学生全面了解案例教学中案例的要点,还能了解到与此案例相似条件情况下不安全因素的辩识和潜在隐患整改方法等。
例如本次教学中,选用了龙煤矿业集团的兴山煤矿为案例编写对象,该矿南风井当前的通风阻力状况:计算风阻为0.18Ns2/m8,通风阻力为2597.4Pa。进风段阻力为539.9Pa,占总阻力的20.8%;用风段的阻力为209.1Pa,占总阻力的8.1%,回风段的阻力为1848.4Pa,占总阻力的71.0%。按照《煤矿安全规程》标准,符合矿井通风阻力不超过2940Pa的规定。从矿井三段的阻力分布来看,三段阻力分布所占比重不协调,回风段虽其巷道维护状况较好,但是存在阻力高的状况,主要是由于该巷道较长,断面较小,并且通过的风量较大,风速较高所致。在分析此案例时,从分析各阻力所占比重不协调入手,继而分析了导致分布不均的原因:①通风构筑物较多;②采掘作业面较多;③外部漏风率较大;④矿井生产布局不均衡;⑤矿井通风稳定性差等原因。最后分析了为使生产布局比较合理,采掘相对集中,降低漏风而所做的系统改造工程:降阻工程、改造工程和封闭工程等。通过本案例使同学们了解到了矿井通风系统改造是降阻工程、改造工程及封闭工程等工程的有机组合,而并非单纯学生们所理解的降阻工程的单一方面,从而加深了学生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2.3 案例总结及提交案例分析报告 矿井通风案例有很强的专业性,在课堂案例教学过程中应对矿井通风系统改造的案例进行总结。首先要总结归纳出案例所折射出来的一般规律和结论,在此基础上将这些一般性结论衍射到其他方面的案例应用中。总结出一般性的结论后,还应挖掘出深层次的、较为独特的特征,以区别于其他案例。例如,在开滦集团赵各庄煤矿通风系统优化案例讲解中,通过各采区内工作面邻巷风阻变化对采区风量的影响,反映出采区内串联巷道和并联巷道风量的一般性变化规律,通过进一步降阻,并结合风机特性曲线分析,发现了单一采区内某一分支巷道风阻变化对全矿风量风压的变化规律及双风机间的影响[5]。
最后,为考查学生对案例教学的听课学习的效果,学生在每次课堂学习结束后需提交案例分析报告。以案例分析报告梳理学生案例讨论的思路,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案例分析报告在小组讨论及全班讨论结束后开始撰写,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学术表达能力。案例分析报告应包括以下4个方面的内容:①情景描述—详细给出矿井通风系统改造案例中当前井下通风所存在的问题;②原因分析—分析井下通风系统中出现该问题的原因;③提出备选方案—分析所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并提出可行的备选方案;④评估—进行备选方案的评估及最终确定。
3 结论
笔者通过在教学中引入基于工程实际的矿井通风系统优化改造案例,提升教学效果。按照真实性、完整性、典型性、启发性、综合性等原则对案例进行编写,以案例分析和分组讨论方式进行教学活动。课下要求每个学生针对案例教学提交案例分析报告及教学意见,以检验案例教学的效果。通过案例教学实践,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氛围明显改善,从所提交的案例报告中可以看出学生对通风系统改造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实践证明,基于实际项目的案例教学方法,有助于提升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尹子民,张彩虹.案例教学方法的探讨与应用[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08,10(5):93-96.
[2]魏连江,王德明,陈开岩.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研究与改革[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7(07):163-167.
[3]王登科,夏玉玲.“煤矿通风与安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22):104-106.
篇7
摘要 本文从设计心理学和行为学的角度阐述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在环境设计中的安全性问题,主要从环境空间形态和环境空间设计元素两方面对其环境空间设计安全性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同时从环境空间设计方面对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设计对策研究,提出在设计中要遵循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原则,即生态、时空、环境的整体观。
关键词:城市边缘区 环境空间 安全性 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在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不断认识和研究进程中,对安全概念的理解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安全的基本定义为:人类整体与生存环境资源能够和谐相处,互不伤害,不存在危害和隐患。无危为安,无损为全。通俗的理解安全就是使人的身心健康免受外界因素影响的状态。安全也可以看做是人、机具及人和机具构成的环境三者处于协调、平衡状态,一旦打破这种平衡,安全就不存在了。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设计正是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设计,它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人类的和谐发展。
一 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的概念
城市边缘区是任何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都会出现的、变化最大、最敏感的地域实体。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进一步加快,在此过程中,人地关系的矛盾也进一步激化,人口增长、城市和区域建设等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在现代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城市环境的保护、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等问题已是人类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 环境空间设计形态中安全性问题
缺乏整体性。德国哲学家谢林在他的《艺术哲学》中指出:“……个别的美是不存在的,惟有整体才是美的。”整体概念是设计的基础,目前我国多数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设计主要是由于缺乏城市整体观念造成的,好的安全性环境空间设计应该延续和增强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的一体性和连贯性,还需要考虑在相邻环境空间没有场地安全设计措施的情况下,如何处理设计对象与它们之间的关系。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设计还应该着眼于未来,运用新技术解决新问题。
缺少规划。城市边缘区处于一个不断演变的动态过程中,具有极为明显的过渡性特征,它既是城市的边缘,又是农村的边缘。从城市边缘的内圈层到乡村边缘的外圈层,城市与农村各种要素、景观、地域特征以及功能呈现一定的梯度变化,改变了城市乡村二元的分裂特征,具有连续性的特点。城市边缘区布局混乱,公建、住宅等犬牙交错,相互干扰,环境污染严重,道路狭窄弯曲,路面铺设简单,交通拥挤,建筑密度大,人口密度大,建筑质量差,公建及公用设施不配套,绿地面积少且水平及空间结构不合理,日照通风卫生条件差,没有一个合理、长期的可持续性发展规划。
缺乏尺度感。不管是什么设计,空间本身的比例关系对于在其中活动的人会产生开敞或封闭的感觉,并进而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了解环境知觉的空间范围对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设计是一个先决条件。城市边缘区相对城市核心区来说,人口较稀,工厂较多,基建工程面广量大。而且,城市边缘区在行政管理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和漏洞,有些地方甚至连行政边界也没有划分清楚。
交通不便。城市边缘区多数居民的交通工具以自行车和私家车为主,停车场、步行者安全性与活动时间、空间成为影响市民日常心理与行为的主要因素。城市边缘区环境交通现状有二:一是交通不发达,二是交通环境差。
三 环境空间设计元素中安全性问题
绿化元素。绿化是环境空间的基本构成元素,在城市边缘区,自然大面积的绿化创造了一种和谐的环境。城市边缘区景观生态环境基地呈现绿化单一、植被种类缺乏的特性。根据城市边缘区开发建设和自然条件的综合情况,为创造良好的景观生态环境,在绿化配置中,力图通过引入丰富的地方性植物的种类,加大乔灌木的栽植盆,采用成片、成林的植物栽种方式,以形成稳定的植被群落;在绿化布局上,讲究以住区边界带状背景林和成片的植被景观为基础,以小片特色种植为点缀,并考虑不同季节开花植被的搭配,使四季有不同的观赏景观。同时在成片的植被种植时,进行常绿树与落叶树的协调与对比,以形成优美的观叶林。
识别性元素。在城市边缘区的环境空间建设中,为了在心理和实际安全效果中保证安全,多采用此类元素。识别性元素包括路牌、交通标识、问讯指示、广告等,是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中传达信息的重要工具。它的主要目的是简捷、迅速、准确地为人们提供各种交通信息、指示道路方向、识别内部空间功能,等等。设计得宜的指示牌、标识牌等与空间环境协调,还可以增加城市边缘区环境繁荣气息,对美化环境有一定作用。由于城市边缘区属于城市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区域,具有过渡性,在城市标识性元素设计方向还欠缺考虑,给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设计的安全性方面带来隐患。
道路元素。道路元素也可称为可达性元素,包括物流、人流等在区域环境空间内的流动媒介。道路是城市环境空间的构成框架,具有典型的线性边缘特征。环境空间中的道路元素不但是人们出行的通道,同时也是连接各个空间的纽带,对人的心理感受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快速交通空间中,表现为人与人的关系淡薄冷漠;而慢速交通空间中,则人与人的交往增多,关系融洽。由于城市边缘区特定的区域特征,城市边缘区空间呈周期性变化,特别是在我国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中,工业用地的扩展是城市边缘区由内向外扩展的先导因素,从而引发居住区域的生成和增长,带动商业、公建用地的增加及城市边缘区与城市核心区交通联系的改善。现代交通的重要元素――道路的发展也成为城市边缘区空间扩展的重要因素。
建筑元素。建筑环境空间是由许多功能不同的部分组成的,即使是功能单一的空间,因人在其中的活动不同,也需要把空间划分为不同的区域。这种划分有时是明确的,有时则是模糊的;有时是封闭的、私密性的,也有时是开敞的、集体共享的,这就构成了不同的空间形式。由于城市边缘区的村民大都拥有自己的私房,因而房源较多且集中,可以自由处置和成片出租,且地价便宜、房租较低的特点与流动人口收入较低的状况相吻合,呈现出相对混乱的局面。
水环境元素。水是人类与自然联系的纽带,是景观设计中最富表现魅力的元素,它使环境有了灵气,使环境与人类更加亲近、融合。水环境元素作为环境空间设计中重要的构成要素,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环境空间设计中。水环境是一个以水体为核心的动态空间系统,水环境元素的安全性是有别于通常所说的水资源安全,水环境安全性问题的主要内容是指水多、水少、水脏的问题,但更强调的是把水作为一个环境要素,强调水环境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在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中,水环境问题是最为突出的影响生态环境空间安全性问题之一,城市边缘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偏低,工业废水对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压力非常大,污水排放口等设置缺乏整体协调和优化,城市非点源污染仍然存在,水域环境功能分工不明确,尚未形成明细的体系,水体环境容量偏小。
光环境元素。光是生命的源泉,人类的生存离不开阳光的哺育。人对光环境的心理感受是十分奇妙的,当我们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空间,大多数的环境空间都由于不能与光线构成良好的契合关系,在我们眼前匆匆而过,只有那些在特定时间和地点的环境由于“光元素”良性的介入,形成了独特的场所感,这时我们疲惫的视觉会被突然唤醒,也就是说,我们的常规意识被迅速地、突然地切断了。我们开始摆脱常规意识状态的散漫、恍惚,进入一种“兴奋”、“集中”的认知和创作状态,对于环境空间的心理感受也就由此产生了。对于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来说,由于有相对宽松的居住密度,所以在此光环境是影响其环境空间设计和创造情感感受的重要手段。
色彩环境元素。在自然界中,植物的颜色大多呈绿色,因此绿色被称为生命之色。绿色可以提高人的感受性,缓解紧张的神经,解除眼睛的疲劳,有利于思维的集中,提高工作效率,还能使人减慢呼吸,降低眼内压力,改善心脏功能,安定情绪,但是过分地使用绿色也会产生负面作用。红色和橙色在环境中是一种警戒色,人们处在这种环境中,会产生一种刺激、急促的心理状态。环境是一种三维的立体空间,不同色彩的环境会给人不同的感受,美好的色彩环境能调节人的心理,令人愉快。根据心理学研究,大自然的绿色在人的视觉中达到75%时,会使人的精神感到舒适,心理活动处于最佳状态。然而在现代城市边缘区,社会环境混乱,没有次序感,整个环境空间处于一种灰色调,给人造成一种平淡、乏味,甚至是烦躁、沉闷、呆板、僵硬、寂寞的心理感受。
四 环境空间安全性设计对策
生态整体观。城市和其边缘区的发展不能一味地满足人类膨胀的欲望,人类无约束的发展,最终将导致人类自身的毁灭。城市应该是人类与其他生物相互依赖的一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节约能源、维护生态平衡已成为现代人的行为准则,也应该是我们进行城市环境规划建设的出发点。麦克哈格在《设计结合自然》一书中有言:“自然是进化的,自然界的各种因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的,是具有规律的;人类利用自然的价值的可能性是有一定限制的,甚至对某些方面要禁止。”生态健康的城市边缘区环境应该是拥有尽可能多的、开敞的自然空间,并使人与自然界其他生物建立起一种和平共处的伙伴关系,应该是在大自然这个复杂的矛盾体中,去把握一种动态的平衡;要尊重自然环境的客观容量,尊重自然地形地貌,保护植被与水体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创造完整而连续的生态景观等,从而优化城市环境。
时空整体观。人对城市环境的考虑不仅应当满足现时、现世的需要,更应追求人类聚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每一项具体的建设活动都应当对未来负责。特别是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自然是进化的,社会是发展的,城市中不断形成新的边缘地带,人对环境的需要不会停留在一成不变的古老传统上。对历史的延续与文化传统应该是指精神方面的积极发展,使其能直接体现出城市地域文化的历史特征。如果没有整体环境和整个城市作指导,边缘区环境的设计表达便会顾此失彼或随波逐流,难于塑造出所需的文化意象和城市肌理。应从整体环境来评价个体环境或局部空间质量的优劣,损人利己的局部环境建设和建筑行为必须受到制止;建筑与外部空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环境整体观。对城市人居环境需求的调查表明,人们为了维持正常的生活,需要具备如住房及其周围配套的文化教育、生活服务设施、方便的交通与通讯等一切必要的居住生活条件,当这些条件基本满足后,则更注重其居住环境,特别是城市边缘区环境的和谐、情趣与美观,应重视自然资源、人文景观、传统的文化与生活习惯、人际交往环境等的需求。也正是这种环境特色使每个城市形成了与其他地区、其他民族之间千差万别的生活方式与城市形态,显示出每个城市自己的个性与魅力。
五 结语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设计与实践进入了一个空前的高速上升时期。本文从安全性的角度对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设计的安全性并不是靠一些围墙、栏杆就可以达到的,同时在景观布局上合理规划,设计尽可能与当地的自然资源相结合,用自然空间来创造一种安全性的环境空间也是达到边缘区环境空间设计的一种手段。
注:本文系湖南工程学院科研项目(编号:xj0932)、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长株潭一体化下的湘潭市本土文化传播研究》。
参考文献:
[1] 武进、马清亮:《城市边缘区研究:背景、概念及其范围的确定》,《南京大学学报》, 1990年第11期。
[2] 谢林,魏庆征译:《艺术哲学》,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版。
[3] 麦克哈格,芮经纬译:《设计结合自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年版。
作者简介:
篇8
摘 要:近几年,食品安全监管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研究领域,研究成果颇为丰富。但总的来看,国内关于食品安全监管的研究中,基础型理论研究相对较少。尽管有学者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安排及其绩效做出研究,但很少有学者使用产权理论对该问题做出全面的分析。本文通过对政府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必然性和目标,及政府主导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变迁与发展趋势进行产权分析,希望建构一个关于食品安全监管的产权理论分析框架。
关键词:食品安全监管;监管模式变迁;产权分析;公共领域
一、文献综述与问题的提出
食品安全监管研究始于西方发达国家。一系列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出现,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和监管的思考。首先,在为何会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方面,Akerlof(1970)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提供了一种重要的理论解释方法。其后,这种方法得到不断发展(Antle,1995)。Nelson(1970)、Darby 和Karni(1973)根据消费者获得信息的难易程度,从产品质量信息传递的角度, 将商品分为三类: 搜寻品、经验品和信任品,认为由于大多数食品兼有经验品和信任品的特征,因而在食品市场上存在严重的逆向选择问题,从而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在政府对食品市场进行监管方面,公共利益理论为政府进行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是,Utton(1986)、Noll(1989)、Becker(l983、1985)等人都对公共利益理论的假设提出了质疑,认为在利益集团的作用下,政府监管并不一定是出于维护社会利益的目的。Stigler(1971)则通过经验验证对公共利益理论的结论提出了质疑,并提出了政府俘获的思想。目前激励规制理论被用于研究如何让政府有效地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管。
由于国内外食品市场发展程度不同,我国学者非常关注政府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及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不但指出目前的分段式监管方式存在政出多门(林闽钢等,2008),职能交叉,权责不清、执法不力的状况,还指出了政府主导的监管中存在监管权垄断(张璇、陈福中,2010),监管碎片化(李静,2011),监管权分配不合理(余晖,2003),监管机构设置不合理(王耀忠,2005)等问题。对此,研究者纷纷从模式上提出自己的解决方式,目前学者普遍认为应该改“分段”监管为“垂直”或“独立”监管(韩忠伟、李玉基,2010),而政府主导的单一食品安全监管形式,应向以政府为主导,其他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多元食品安全监管形式过度(李长健、张锋,2007;张亚菁,2008;秦利等,2008等)。严海娜(2009),刘鹏(2010)等学者从制度变迁的角度,对食品安全监管制度进行了研究,指出了食品安全监管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进行制度改进的建议。
总的来看,国内关于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研究中,缺乏理论分析基础。尽管博弈论被普遍用于分析食品安全监管中各利益相关者的互动及自律条件,但缺乏理论上的深入解释。制度变迁理论虽然能够解释监管模式的变迁历程,但相关研究主要还是对政府本身的讨论,没有得到扩展(严海娜,2009;刘鹏,2010);此外,制度变迁理论也没有深入地解释模式变迁的动力问题。也有学者使用治理理论来阐述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共同治理变迁趋势,但该理论本身就需要更进一步的理论解释。与其他理论相比,产权理论不但能够从静态上解释如何有效地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管的问题,还能从动态产权维护的角度,将所有利益主体融合在一起,深刻地解释监管模式变迁的动力问题。使用产权理论进行的研究不多,主要有程启智(2002)、李光德(2008)、汪普庆与周德翼(2008)等人使用产权作为食品安全监管的理论分析工具,但他们并没有就此使用产权理论建立统一的分析框架。因此,本文从产权理论的角度,希望通过对食品安全监管的必然性,食品安全监管的目的,以及食品安全监管的模式变迁的讨论,建构食品安全监管的统一理论分析框架,并以该框架为基础,探析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安排向多中心发展的必然性和制度设计的构想。
二、食品安全监管的必然性:外部性、内部性与市场失灵
市场无法有效抑制食品不安全的问题,其原因主要在于食品具备着如Nelson(1970)所说的不同属性。在信息不对称时,消费者无法获知所消费食品的详细信息,从而无法清晰界定自己的产权边界,为生产者的投机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在这种情况下,食品市场陷入失灵状态,并通过出现的外部性与内部性问题表现出来。正是由于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应对食品不安全的问题,才需要政府通过监管的形式进行干预。
(一)外部性与食品安全监管
外部性是由于产权边界不确定引起的,是指市场经济主体的活动给其他主体带来的影响。例如,大型超市的建立,可以引来大量顾客,这使得超市周边的销售单位的收益机会大大提高。外部性可以分为两类,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前者指市场主体的活动,可以给其他主体带来好处,增加社会收益。上面超市的例子便是一个正外部性的例子。相反,负外部性是指市场主体的活动给其他主体带来了负面效应,从而降低了其社会收益,增加了其社会成本。例如企业生产噪音太大会对周边区域产生负外部性。 产权理论认为,产权界定不清晰是产生外部性的原因。
食品安全中存在的外部性问题表现出正外部性与负外部性两个方面,其负外部性的情况是,在食品市场上,提供劣质食品的生产企业对提供优质食品企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会产生一种负的外部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消费者在食用了劣质食品的生产企业所提供的食品后,产生了负面效应,消费者就会减少类似食品的购买,这将会影响提供优质食品的生产企业的业绩。此外,当提供劣质食品的生产企业因为低价吸引了大量的消费者,会减少消费者对正规食品的购买,出现“劣币驱除良币效应”,影响提供优质食品的生产企业的业绩,这样,原有的优质食品提供者可能就会转向提供劣质食品。
(二)内部性与食品安全监管
在经济学术语中,外部性概念已经被人们所熟知,与此相反,内部性这个概念显得不那么为人所知。较深入提出一般性“内部化”概念的是美国规制经济学家史普博,他在其著作《管制与市场》中对“内部性”进行了定义:“由交易者所承担的、但没有在交易条款中反映的利益和成本”。根据该定义,引起内部性的原因与外部性一样,也是交易费用。这里的交易费用包括:(1)签约时的成本;(2)签约方在不完全信息下监督合约的成本;(3)签约方收集签约另一方的信息时发生的成本。据此,史普博认为内部性与外部性一样,都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因此,内部性的后果一样可能会导致市场失灵。一般来说,内部性可分为正内部性和负内部性。正内部性就是合约一方可以接收到合约另一方所带来的好处,且不需要为此额外付费。负内部性与正内部性相反,指合约一方可利用信息上的优势实际给合约的另一方带来损失,而没有在合约中指明对这种损失的赔偿。例如食品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合约中注明了食物的部分成分,但却隐瞒了带来不确定风险的信息。
由于内部性与外部性有相同的引发原因,因此,产权理论也可以作为对内部性进行分析的有效工具。程启智(2002)运用产权理论对内部性和外部性及其政府管制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他指出,“从产权的角度看,内部性和外部性的区分是没有意义的,它们在本质上具有同一性”,“内部性问题的产生如同外部性一样,在本质上也是一个产权问题”。
无论是出现负外部性还是负内部性,都会引起市场失灵。归其根源还在于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市场中的价格机制无法解决产权边界不清晰的问题,因为该问题实际上是市场良性运作的前提,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凯恩斯的思想,为了社会效益最大化,政府有必要出面实施监管。
三、食品安全监管的目标:产权界定、公共领域与制度安排
清晰的产权边界是市场良性运行的前提,因此,产权界定成为产权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产权界定就是确定财产权利的归属主体。产权界定涉及其重要性、原则、属性等诸多问题。最早发现产权界定重要性及其基本原则的是科斯。科斯之后,以德姆塞茨、巴泽尔、张五常等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家对产权界定的属性及国家在产权界定中的作用等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拓展了人们对产权界定问题的视野。鉴于巴泽尔在解释微观经济行为中扩展了产权理论的应用范围,形成了泛产权解释框架,本文中将基于他的产权界定思想来讨论食品安全监管的目标。
(一)产权界定的特征
科斯揭示了产权界定对市场交易和资源配置的重要性,但并没有告诉我们,产权究竟能够界定到什么程度,产权界定的过程具有什么特点。对于这些问题,巴泽尔都做了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产权界定只能做到相对清晰的观点,即产权界定具有相对性和渐进性。
首先,产权的界定具有相对性。巴泽尔认为资产的产权是不可能被完全界定的,因为,每一项资产都具有许多属性,如果要将产权完全界定清晰,就需要对这些属性做充分认识,掌握完整的属性信息,但这个认知的过程需要不断付出交易费用。再说人们也不会对资产的所有属性都感兴趣,他们只会在交易费用的约束下,对感兴趣的属性进行排序,然后按照顺序去了解,直到到达资产产权界定的边界点,在这个边界点上产权界定带来的净收益是零,如超过这一边界继续界定,资产所有者就会受到损失。因此在交易费用为正的时候,产权的界定总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概念。产权界定的相对性导致了资产的权利总会有部分没有被界定,这部分没有被界定的产权就会进入巴泽尔所说的“公共领域”之中。
其次,产权界定具有渐进性。资产的价值不会是永恒不变的。随着资产的价值属性的变化,产权也会随之变化。之前产权界定相对性的论述中,提到了界定产权的边界点,在这个边界上产权界定带来的净收益是零,如果超过这一边界继续界定,资产所有者就会受到损失。但情况会随着技术的改变而发生改变,当这个边界点上的属性的价值发生变化,或者边界点之后的产权属性价值发生变化,由于交易费用的下降,边界点就会后移,直到一个新的边界点。这个过程可以看作是产权价值不断被发现的过程,因此可以说产权的界定是一个渐进过程,而不是固定不变的。
巴泽尔关于产权界定的观点对于产权理论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为,之前的经济学家在产权的研究中都认为产权要么是可以完全清晰界定的,要么就是不可能被界定的,而没有人指出产权界定的中间状态,没有看到产权界定中还存在着“公共领域”。而这个公共领域的提出,为许多经济学现象的解释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因此,本文对食品安全监管的研究,使用巴泽尔对产权界定的观点为理论基础。
(二)食品安全监管的实质与产权制度安排
基于上述对从产权理论角度,对食品不安全的分析及产权界定特征的介绍,可以发现食品安全问题实际上是因信息不对称引发的内部性问题,从产权理论角度看,就是食品交易中消费者应该享有的一部分食品安全的权利进入了公共领域,而这部分权利可以被转化为收益;作为信息上有优势的一方,食品生产、加工等提供方会想方设法地攫取公共领域中的这部分财富。而消费者作为信息缺乏方,由于产权界定和维护的交易费用过高,不得不放弃这部分权利,从而使自身利益受损,严重地甚至会危及生命。因此,食品安全监管的本质就是要帮助食品消费者维护“食品安全”的权利,通过降低交易费用和提供信息,来尽可能地帮助消费者进行产权界定和维护,抑制信息占有优势一方过度对公共领域中利益的攫取。
产权理论认为,产权制度安排对经济绩效有重要影响。因此,要进行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管,就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产权制度安排。产权制度安排可以看作是监管模式与激励和约束方式的组合。在食品提供者和消费者的交易中,这个制度安排就能够通过提供合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通过抑制食品生产者的投机行为,降低消费者界定产品和维护自身权益的成本,来尽可能清晰界定双方的产权边界,并在较低交易费用下维护这个边界,这样因信息不对称而进入公共领域中的利益便会减少,而食品生产者不敢过度攫取公共领域中的利益,使得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权利得到维护,达到食品安全监管的目标(如图1所示)。
图1 食品安全监管的产权理论逻辑 四、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变迁:从政府单一治理到社会参与治理的产权分析逻辑
食品安全监管的模式对于其监管绩效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理念经历了从食品卫生监管到食品安全监管的转变,相应地也经历着多部门向单一部门监管的历程。从产权理论的角度看,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变迁,实质上是部门监管外部性消解的过程。尽管政府主导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在向更为合理的方向转变,但监管需要付出行政成本,因此其有效监管边界是有限的,超出这个范围的监管效果就会变得低下或失灵。故此,有效的监管模式不能是单一的政府主导,而需要形成社会多元治理的格局。
(一)多部门监管到单一部门监管:外部性与监管绩效
建国以来,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制度不断变迁,大致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 ,在此期间,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也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进。从产权理论角度看,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从多部门监管向单一部门监管过渡的过程,实际上是政府通过不断的监管权内部化来消解部门监管的外部性的过程。本文结合食品安全监管的演进阶段来具体分析。
1.卫生部门主导,多部门辅助的食品卫生监管模式
该模式存在于计划经济与经济转型时期,时间约为1949―1992年。在这一时期,食品产业处于开始发展的阶段,对于食品监管的理念还停留在卫生层面,卫生部是食品卫生监管的主要部门,特别是1983年7月1日正式开始试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确立了卫生部的主导地位。但同时,涉及到食品卫生监管的权力作为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又被分散在不同部门,如轻工部、粮食部、农业部、化学工业部、水利部、商业部、对外贸易部等部门里面都有食品生产和经营部门。尽管这一时期卫生部门是监管的主导,但是由于法律障碍、专业化经验、资源竞争等因素的作用,以及部门监管产生的外部性效应(颜海娜等,2009),使得一方面卫生部门无法完全主导整个监管的过程,另一方面监管权力也在不断向食品链涉及的相关部门转移,逐步形成了一个多部门监管的局面,在这种监管模式下,监管制度显得重重叠叠,非常的复杂,且职能分散,各部门之间的交流不畅。
2.多部门共同管理的食品卫生监管模式
该模式出现在市场经济下的多部门食品卫生监管时期(1993―2002)。该阶段中,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的确立,食品领域的政企合一的模式被打破,我国食品工业得到了迅猛发展,这使得旧的《食品卫生法》无法满足新时期的需要,于是在1985年后,修订后的《食品卫生法》通过并开始实行。该法从法律角度完善了参与食品卫生监管的各部门的监管职能划分,尽管监管的格局仍然是卫生部门为主导,质检、工商等部门共同监管,多部门监管的弊端没有根本解决,但部门监管的外部性通过不断内部化而得以减小,为向下一个监管模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3.分环节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2003年至2004年我国爆发的安徽阜阳“毒奶粉”事件,极大地引起人们对政府食品安全监管能力的关注,也暴露出了原有监管体系中监管缺失的重大问题。在这个背景下,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首次明确多部门分环节监管为主、分品种监管为辅的监管模式。同时,《决定》调整了原有监管部门的责任范围,将食品监管职责分环节赋予了农业部、卫生部、质检、工商、食药监等几个部门(如图2所示)。这样,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就从多部门管理一个环节变成一个部门管理一个环节的形式,《决定》将卫生部主导的多部门监管模式转向“五龙治水”模式,使得部门之间的监管职责更加明确,整体监管边界得到扩展。
之后,为了防止各大监管部门利用部门立法的职权谋取利益,以及促进各部门间的协调, 2009年6月1日正式实施《食品安全法》。该法中不但明确了分环节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同时,为了减少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成本,还成立了以副总理直接领导的食品安全委员会作为监管部门间的协调机构。总的来看,这一时期的特点是食品安全监管权更加集中,分工也更加明确。食品安全委员会的设立,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各部门间协调不好的问题。也为多部门监管转型为单一部门监管模式创造了契机。
图2 2008―2013年中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尽管分环节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优于多部门共同监管的模式,但该模式无法根本改变多个部门共同监管的弊端,从减少行政成本与提高监管绩效的角度看,监管模式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目前,我国正在逐渐形成单一部门监管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2013年3月,国务院公布的《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中,就提出要整合各部门食品安全监管的职责,将其转交给将组建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这样就能形成一个统一的食品安全监管格局。
(二)政府主导到社会参与治理:监管边界扩张下的必然趋势
巴泽尔从产权维护的视角,解释了奴隶制度的崩溃。这表明产权理论能较好地解释制度变迁的内在动力问题。同样,产权理论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政府主导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会向社会参与治理方向发展。根据制度变迁理论,制度变迁的条件是现有制度已经无法满足需要,而制度变迁的动力是制度变革者预期新的制度能够带来大于成本的收益。只有当条件与动力二者都具备时,制度才会发生变迁。
1.制度变迁的条件:政府主导的食品安全监管存在有效边界
根据交易费用理论,政府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存在有效边界,即在这个边界之外,政府的监管可能失效,失效的理由可能是监管缺位或监管过度,并伴有寻租行为的发生。随着食品产业的发展,食品本身变得越来越复杂,政府在监管中也就将付出越来越大的成本,当行政成本太高时,政府的监管将变得非常无力。尽管政府可以通过集中监管权的方式,提高监管的效率和明确监管的有效边界,但这边界总是存在的。因此,完全靠政府监管是无法解决食品安全这个社会问题的,监管制度需要变迁。
2.制度变迁的动力:消费者与食品生产者的产权维护行为
首先,消费者的维权行为是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变迁的动力。消费者在食品消费中,如果所消费的食品因质量问题伤害了自身的健康,其就会产生投诉或的意愿,这就是产权维护的行为。当政府不能较好地实行有效食品安全监管时,消费者可能会通过大众媒体或网络,向政府施加压力。压力的大小取决于食品安全事件的社会负面影响程度。其次,食品生产者的产权维护行为会推动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变迁。其原因在于,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管将产生惩罚提供违规的食品生产者,同时奖励提供安全食品的生产者的激励机制,这样才能有效克服前文所提到的负外部性问题。如果食品安全监管不能有效维持这个激励机制,那么食品生产者就会进行产权维护行为,而出现食品市场上的“劣币驱除良币效应”。
3.制度变迁的方向:有序的社会成本分摊机制
政府无法负担完全的食品安全监管的费用,需要其他利益相关者参与进来,形成一个有序的社会成本分摊机制。首先,通过鼓励消费者的产权维护行为,培养消费者的食品安全举报意识,有效遏制不安全食品的生产与销售;其次,通过鼓励食品生产者间信誉机制的形成,产生企业间的自组织式的自我规制发展路径;最后,支持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从比较优势的角度看,社会中介组织在行业监管的某些方面具有政府监管部门不具有的优势,例如信息的获取、标准的制定、协调沟通、促进行业自律、宣传教育等。可以看到,社会中介组织本质上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的存在,对于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是能起到较大作用的。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
本文使用产权理论对政府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必然性、目标及模式变迁等一些列关键性的研究方向做出解释,试图以此来建构一个关于食品安全监管的产权理论解释基础。该做法的意义在于,食品安全监管实质上就是一系列的组织及制度安排的组合,如何更加优化已有的组织与制度安排,使其更加有秩序并衍生出新的组织与制度,需要有明确的理论进行指导,这正是本文的研究旨趣。当然,本文当前只是大体勾勒出了产权理论在食品安全监管领域中的运用框架,没有涉及该研究领域中一些具体的问题,如利益相关者产权制度设计的影响因素、食品产业链与安全质量相关性等,因此,这些都是进一步需要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巴泽尔,2006:《产权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
[2] 程启智,2002:《内部性与外部性及其政府管制的产权分析》,《管理世界》第12期。
[3] 丹尼尔・史普博,1999:《管制与市场》,上海人民出版社。
[4] 韩忠伟、刘玉基,2010《从分段监管转向行政权力衡平监管――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构建》,《求索》第6期。
[5] 李怀,2008:《中国食品安全规制机制的构建与探索》,《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
[6] 李光德,2008:《西方产权理论视角下的内部性及其政府管制分析》,《贵州社会科学》第2期。
[7] 林闽钢、许金梁,2008:《中国转型期食品安全问题的政府规制研究》,《中国行政管理》第10期。
[8] 刘海燕、李秀菊,2009:《食品安全政策的逻辑――基于制度变迁的视角》,《生态经济》第9期。
[9] 李静,2011:《中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有效性分析――基于对中国奶业监管的考察》,《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
[10]刘鹏,2010:《中国食品安全监管――基于体制变迁与绩效评估的实证研究》,《公共管理学报》第2期。
[11]秦利、王青松、佟光霁,2009:《基于多中心合作治理的食品安全问题研究》,《农机化研究》第3期。
[12]汪普庆、周德翼,2008:《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一种产权经济学视角的分析》,《生态经济》第4期。
[13]王耀忠,2005:《食品安全监管的横向和纵向配置――食品安全监管的国际比较与启示》,《中国工业经济》第12期。
[14]颜海娜、聂勇浩,2009:《制度选择的逻辑――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演变》,《公共管理学报》第3期。
[15]余晖,2003:《监管权的纵向配置――来自电力、金融、工商和药品监管的案例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第8期。
[16]Adrie,J.,2005,“Food safety and Transparency in Food Chains and Networks:Relationships and Challenges”.Food Control,16,pp.481486.
[17]Aruoma,O I.,2006,The Impact of Food Regulation on the Food Supply Chain.Toxicology,221,Vol.11,pp.119127.
[18]Rolf,M.,2007,Comparison of Scenarios Futures of European Food Ehain.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Vol.18,pp.540545.
Food Safety Supervision and its Mode Transition in China:
An Analysis Framework of Property Rights Theory
Zhang Junhao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Wuhan University)
篇9
关键词:无人值守;变电站;可视化安全监控系统
Abstract: China's modernization process continues to accelerate today, people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dependent on the convenience brought about by electrical appliances, which makes China's power market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This step not only to the power grid enterprises with greater space for development, but the people of increased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today, but also add to pressure on the power grid enterprises, so that power grid enterprises are facing greater challenges. This article from the safety monitoring system of unmanned substations visualizat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research in grid operation, its design for further analysis to explore.
Keywords: unattended; substation; visualization safety monitoring system.
中图分类号:X924.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无人值守变电站可视化安全监控系统在变电站运作过程中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进程的日益加快,在我国现正大力发展科技产业的大环境下,我国的整体实力也正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这给我国的市场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力,对于我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也起到了极大的推助作用,在开拓了各行各业的发展空间的同时,也让我国的各行各业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尤其是对于电力产业来说,在国人对电力的需求日益增大的今天,电力产业要想发展,不仅需要应对市场本身的竞争压力,还需应对社会所带来的电力供求压力,电网企业如何解决电力的供需问题,如何让整个电网系统更为满足市场的需求,已经成为了电网企业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课题。电网企业要想得到有力的发展,要想能够充分地利用市场所开拓的发展空间,就必须改革自身的技术系统,力求让电网运作过程中的各项工作都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这是企业的需要,也是国家的需要。
技术是企业发展的支撑主体,只有在技术满足市场需求的前提下,整个企业的发展才能够更为流畅。尤其是对于变电站的技术系统来说,其影响更是直接引导着整个电网发展趋势的。
作为整个电网系统的枢纽站,变电站在整个电网的运作过程起到了极为巨大的影响,其安全监控系统更是直接关系着整个电网的运作能否顺畅的。电网企业要想能够得到发展,要想通过技术来保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首要条件就是必须保证电网的运作流畅。只有在电网的运作有足够的保障时,整个电网系统才能从根本上满足市场的需求。
就现今的科技来说,无人值守变电站可视化安全监控系统无疑是企业对变电站的安全进行监控的一个重要系统。其对于变电站的运作质量、运作效率以及运作成本都能够进行有效的控制。电网企业要想能够更好的发展,就必须懂得运用这一个系统,从根本上加快整个企业的发展效率,让企业能够更有力的立足于市场。
2、无人值守变电站可视化安全监控系统的设计研究
2.1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通过对变电站进行现场实地考察以及与工作人员多次沟通交流,确定无人值守变电站可视化视频监控系统需要具备以下功能:
(1)非法侵入多重识别探测功能。在变电站的不同位置处,需要采用不同的探测器装置进行非法侵入的识别检测,并将各种探测器有机结合,形成前端识别探测器阵列,构成无人值守变电站强有力的安全防护网。
(2)非法侵入视频联动监控报警功能。当系统检测到有非法侵入信号发生时,变电站安装的摄像系统能够及时联动跟踪到发生报警的位置进行视频监视并录像。
(3)变电站设备故障及环境异常视频联动监控报警功能。当系统检测到变电站设备出现故障或设备周围的环境出现异常时,摄像系统能够及时联动跟踪到发生故障或环境出现异常的设备处进行视频监视并录像。
(4)报警器声光报警功能。当系统检测到有非法侵入变电站的事件发生时,能够驱动声光报警器发出高音报警。
(5)视频及报警信息远程传输功能。系统能够将非法侵入报警信号以及变电站设备故障、环境异常报警信号汇集生成报警信息,通过无线网络发送至远端调度监控中心。同时,远程监控中心可以实时访问变电站的视频监视信息。
2.2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根据系统的功能需求系统拟采用分布采集,集中监控的设计思想,整个系统分为变电站端与远程监控中心端两部分,两端之间通过无线网络进行数据通信。
整个系统分为变电站端与远程监控中心端两部分。无人值守变电站模块分为非法侵入与设备故障与环境异常信号采集、报警联动控制、报警信息提示和远程数据传输三个子功能;远程监控中心模块分为总体监控和报警显示两个子功能。两个模块之间通过无线网络进行数据通讯,协调工作。
通过监控主机以及RS.485总线读取变电站内所有的非法侵入信号与电气设备故障及环境参数异常信号,进行分析处理。若判断为非法侵入报警信号、设备故障信号或环境异常信号,则控制视频摄像系统联动跟踪到报警区域的预设位置进行监视录像,驱动变电站内的声光报警器进行声光报警,并形成报警数据发送到远程监控中心。
(1)非法侵入、电气设备故障及环境状态异常信号采集在变电站端,系统采用监控计算机进行数据采集与监控,利用红外探测、门磁开关等前端探测器阵列进行非法入侵判断,采用485总线方式进行数据采集传输,将信息送入监控主机进行判断。
(2)报警联动控制
在检测到有非法侵入信号、设备故障信号时及环境异常信号时,系统将触发报警器进行声光报警,同时,通过RS一485对视频摄像系统进行控制,根据事先设置好的预置位,将摄像头定位到发生报警的部位,以便对现场情况进行监视并录像。
(3)报警信息提示
系统对检测到的非法侵入报警信号、电气设备故障信号及设备所处环境异常信号进行分析判断之后,将对报警信号、故障信号及异常信号发生的时间与方位信息及时给出文字提示;同时,触发发生报警的视频通道进行全屏显示。
(4)远程数据传输
变电站网络系统设计采用星形的网络拓扑结构,优化无线中心点和远端接入点设置,合理规划无线频率分配。
网络设备的连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监控中心端的连接,另一种是变电站端的连接,电站端的监控主机通过网线同网络交换机连接,接入无线网络;在监控中心端,通过无线网络设备接收来自变电站端的信号,经网络交换机接入监控中心的网络。
(5)监控主机处理信息
监控主机以高性能计算机为核心,通过Rs232端口与外界进行通讯,处理后的数据通过TCMP协议与远端监控调度中心内的主控计算机进行通讯。监控主机内嵌报警信号、设备故障信号及环境异常信号采集处理软件以及视频联动报警控制软件,完成所有红外探测器信号与门磁开关信号的读取、电气设备运行故障信息及设备周围环境参量异常信息的读取以及再传递。通过采集多个485模块,获得安装在变电站内不同部位的红外传感器与门磁开关信号以及电气设备故障与环境异常报警信号。一旦发现信号异常,则及时驱动变电站内相关联的摄像机转向相应的预置监控区域进行监视录像、驱动报警器声光报警,并将监视视频信息与报警内容通过无线网络发送至远端监控中心。
(6)声光报警提示
监控主机分析到有故障或异常情况发生时,会驱动变电站的监控摄像机转向发生故异常情况的区域进行监视录像,并触发声光报警。
(7)远程监控中心模块
远程监控中心模块可以对无人值守变电站进行总体的监视与控制,并且可以及时地显示变电站的报警、故障及异常信息。
3、结束语
我国的电网企业要想得到充分的发展,就必须让企业在运作过程中的各项技术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只有在电网各项技术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的时候,电网企业才能够从根本上满足市场的需求。而作为电网的枢纽站的建设,其安全监控系统的是否有效,是否足够满足市场的需求,对整个电网的影响,是极为巨大的。因此,加强无人值守变电站可视化安全监控系统在电网中的运作,从而满足市场需求。
篇10
关键词:区间下穿既有线车站变形规律
中图分类号:U231+.4 文献标识码:A
工程概况
既有5号线磁器口车站位于崇文门外大街与两广大街交叉口的地下,埋深约10.12m,车站全长180m,车站为三拱两柱双层结构,高14.93m,宽21.87m,结构底板厚1.1~1.4m。崇文三里河站~磁器口站区间在珠市口东大街下穿行,区间在里程左K9+191.0~左K9+226.3,右K9+191.0~右K9+226.3范围内下穿既有5号线磁器口车站,采用矿山法施工,风险等级为特级。区间隧道为标准马蹄形断面,左右线隧道中心线间距约17m,区间隧道结构顶板距既有车站结构最小距离约0.7m,施工方向由西向东,开挖方法采用台阶法加临时仰拱的施工方法,下穿前采用深孔注浆加固开挖范围内及其以外3m的土体,加固完成后方可进行穿越施工。区间与车站平面位置关系见图1,结构纵剖面见图2。
图1 平面位置关系图 图2 结构纵剖面图
地质水文条件
根据地质剖面图,既有5号线磁器口站上方主要为杂填土和粉质粘土,车站底板以下有少量中粗砂,区间开挖轮廓上部少量中粗砂,主要为粉质粘土,见图3。
图3 地质剖面图
加固措施
(1)注浆范围:进入正式下穿段之前,在区间人防段对土体进行超前深孔注浆加固,加固范围为隧道两侧开挖轮廓线各加3m、底板向下加3m,纵向加固长度约35m。(见图4、5)
(2)注浆参数:注浆浆液:浆液底板以上采用超细水泥浆,底板以下采用普通水泥浆。
注浆压力:0.3MPa~0.5MPa,距离底板2m范围内注浆压力不得超过0.3MPa。
注浆纵向长度:13m。(3)注浆工艺:深孔注浆采用双重管注浆工艺,每循环注浆长度13m,每次循环注浆预留2m止浆墙。注浆采用由外向内,跳孔注浆的方法。
图4注浆加固平面图 图5注浆加固剖面图
测点布置情况
采用远程自动化监测系统来实现对既有车站结构的变形监测。自动化监测系统由电容感应式静力水准仪、数据采集智能模块、监控主机、管理计算机、DAMS-IV数据采集软件构成。既有车站、轨道结构竖向变形自动化监测断面沿地铁线路走向方向布设,在下穿中心处及两条下穿隧道之间布设一个断面,之后沿线路方向15米布设一个断面,每个断面布设4个测点,共布设20个静力水准点,车站结构测点布设于侧墙上,轨道结构布设于地沟内,测点布置平面图见图6。图6 测点布置平面图
监测数据分析
区间穿越施工过程中对既有磁器口站的车站结构及轨道结构进行了沉降监测,监测结果见表1。车站结构平均沉降量为-2.204mm,最大沉降量为-2.91mm,小于设计最大允许沉降量-3.00mm。轨道结构平均沉降量为-2.467mm,最大沉降量为-2.89mm,小于设计最大允许沉降量-3.00mm。
表1 最终沉降量统计表
注:负值为沉降,单位均为毫米。
穿越施工过程中,由于先施工完成右线再进行左线施工,故可将区间正上方测点(C2、C4、C7、C9、G2、G4、G7、G9)沉降过程分为3阶段,第1阶段为同侧隧道上层导洞施工阶段沉降,第2阶段为同侧隧道下层导洞施工阶段沉降,第3阶段为另外一侧隧道施工阶段沉降,测点在各施工阶段沉降量统计表见表2,测点G9的时程曲线见图5。
表2 不同施工阶段测点沉降量统计表
注:沉降量单位均为毫米,百分比为各阶段沉降量站总沉降量的百分数。
图7G9时程曲线
由表2与图7可以可知:双线隧道穿越既有地铁车站施工过程中,既有车站沉降主要发生在第1阶段(即同侧隧道上层导洞施工过程中)约占总沉降量的沉降量的69%,-1.81mm;第2阶段(即同侧隧道下层导洞施工过程中)既有车站沉降量小于第1阶段大于第3阶段,约占总沉降量的21%,-0.62mm;第3阶段(即另外一侧隧道施工过程中)沉降既有车站沉降量较小,越长总沉降的8%,-0.21mm。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