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和香蕉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3-04-06 22:01: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芭蕉和香蕉的区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外形:香蕉的弯曲像月牙,果柄短,果皮上有5-6个棱;芭蕉两端细,中间粗,果柄较长,果皮上有3个棱。
味道:香蕉香味浓郁且味道鲜美;芭蕉虽甜,口感细滑,但回味时带酸。
生长习性:香蕉类要求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喜热畏寒怕风,而且在土层较深还有土质比较疏松的地方会生长比较茂盛。芭蕉喜欢温暖耐寒的土地,而且芭蕉树的茎叶分生较快,适应土壤的能力也比较强,生长速度也较快。
篇2
露台餐厅
从上海寸土寸金的南京西路寻觅很难找到一家馆子既便宜又好吃还能欣赏到美景的,藏龙云海就选择了818广场相对便宜的地段。但与两条小马路之隔的恒隆广场相较,这里明显性价比高多了,与新建成的吴江路步行街只有一墙之隔,而藏龙云海恰好在广场六楼的露台处开辟了一片疆域,在小资、白领云集的南京西路,室外露台位置往往一座难求。
电梯直达六楼后,一字排开的几家餐厅一下子让人有点迷茫分不清到底哪家是“藏珑云海”,但不要着急,随便乱闯三家中的任何一家都可以点到菜,三家门店竟然共用一个露台,一条走廊。总之,藏珑云海旁边的泰国餐厅和咖啡馆都在一家公司旗下,但格局各有千秋。
藏珑云海这个名字有点拗口,不管读zang还是cang,店员说“读什么都可以”,奔着“什么都可以”的念头去的时候,在露台点一杯咖啡吃一碗云南过桥米线,饭后来个提拉米苏也是未尝不可的,在这里,混搭到家了。
藏珑云海的店内环境可圈可点,尤其以竹子元素的搭配风格受到一众文艺女、小资女的宠爱,个个来店里吃饭都冲着可做后背景的竹林和竹质装修去的,时不时自拍一下,装装可爱,然后迅速发到微博上,云南菜的味道反而成了陪衬。
抬头看去,用竹子做的封顶很有装置艺术的感觉,不是并排整齐地排列,而是跌宕起伏,有高有低,层次感中顿时增加了几分设计感,竹子做的风铃时不时被敞开的落地窗外吹来的小风带响,清脆中带点童趣。吃着罗非鱼,玩着自拍,吹吹小风,怪不得来这里吃饭的人络绎不绝,环境占据了很大原因。
混搭高手
虽然藏珑云海的环境成了最大卖点,但出品也不赖,尽管是打着混搭风格而设计的新派云南餐厅,但在原料和调料选择上也相当谨慎和专业,大部分调料空运自云南,苦籽,马蹄草、酸叶,佛手瓜,薄荷,茴香,芭蕉叶,甜笋等,像极了香料王国。
“当服务员把一大盆咖喱蟹端上来的时候,我看到了每个人脸上洋溢的幸福,青绿色的咖喱浇在红色的蟹壳上,满满地堆了一大盆。这道菜是用‘缅式’咖喱制作而成,和通常我们所吃的泰式咖喱有很大区别,缅式咖喱的原料均取自云南当地,包括八角、桂皮、香叶等。剥开蟹壳,里面的蟹肉迫不及待地露了出来,用嘴接住即将滴下来的汤汁,再将一整块蟹肉吸人嘴中,肉质细嫩且相当入味,咖喱辣与甜的比例刚刚好,让人想要再来一只蟹腿!”从食客满足的语气中,不难看出藏珑云海的招牌菜相当受欢迎。而且将泰国菜惯用的咖喱蟹运用到了云南莱中,竞也能跟泰餐一较高下。
香炸罗非鱼是款结合了泰式风味和云南风味的混搭版,一般云南烧烤店最常见的鱼便是罗非鱼和鲈鱼了,但是罗非鱼的肉质更适合烧烤,加八云南特有的香茅草和各式香料,最后加一块柠檬,吃的时候淋几滴柠檬汁,味道酸酸辣辣,正是云南菜的精髓所在。在藏珑云海则是配一碟蘸水,聚集了柠檬汁、野生黑胡椒,小米椒,香叶,八角草果蒜、姜,花椒等,虽然香炸罗非鱼跟有些专业云南菜有一定差距,但是在奢华高傲的南京路露台上吃一顿性价比极高的云南菜也是众多食客的不二选择。
云南的神秘还包括了各式各样的菌类,而鸡枞菌算是云南人常吃的菌类之一,他们喜欢炸鸡枞菌,然后做成酱,时不时拿出来做小菜,或者放在米线里作为汤底,在藏珑云海,鸡枞菌与黄瓜丝凉拌,有些出乎意料,清爽的黄瓜丝中和了鸡枞菌油炸后菌油的油腻感。
篇3
关键词:岭南建筑 特点 历史 工艺 人文品格
岭南建筑是我国建筑之林中一朵奇葩。千百年来,经过历代建筑匠师的辛勤劳动。充分利用南国的自然资源,结合南国人民的生活特点,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建筑艺术,以其简练、朴素、通透、淡雅的风貌展现在南国大地上。
1.岭南建筑特点
在功能上具有隔热、遮阳、通风的特点,建筑物顶部常做成多层斜坡顶,外立面颜色以深灰色、浅色为主,并运用方形柱。岭南建筑的布局、装饰的格调十分自由和自然。由于气候温和,人们活动空间向外推移,因而,露台、敞廊、敞厅等开放性空间得到了充分的安排。人们从封闭的室内环境中走向了自然,形成岭南建筑装饰空间的自由、流畅、开敞的特点。由于岭南地区的特殊地理条件,形成了岭南建筑区别于北方建筑的建筑特色。岭南建筑注重通风透光,隔热防潮,所以门窗尺寸都较大,有些地方建筑还会开天井,如客家围龙屋。
客家围龙屋是岭南著名的传统建筑,是极具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它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栏杆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我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客家围龙屋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中轴对称,主次分明;二是以厅堂为中心组织院落;三是有一条长廊贯穿全宅:四是规模宏大,坚固耐久。许多围龙屋在左右横屋之端。还加筑有角楼,角楼的四面均开设炮眼,用以防御。
此外,岭南建筑还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结合品。以珠三角地区为例,解放前那里已经是国内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当时有很多岭南建筑风格的民居。而这种民居是有来历的。在解放前的一百年以内,广东沿海地带的人到东南亚去做生意,他们在那边赚了钱后回广东老家盖房子。由于习惯了东南亚的居住方式,他们回国前先在南洋请人设计好图纸,回来后直接请本地工匠施工。于是那个时期就有许多颇具特色的建筑涌现了,而这种房子可以看作是东南亚文化与我们传统的、古代遗留下来的文化相结合的结晶品。
2.岭南建筑历史发展
从发展历程看,可上溯远古至先秦时期,秦汉、魏晋南朝、隋唐南汉、宋元、明清、晚清民国时期的岭南建筑各具特色,亦各有其代表作。
先秦时期的岭南建筑初步形成了具有岭南地方特色的建筑体系。宋元时期是广东大规模开发的时期,这时的岭南民居建筑开始出现鲜明的地方特色。广州光孝寺大殿后石栏杆望柱头石狮,为南宋遗构,雄健威严。
明清时期,岭南建筑文化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体系,建筑种类扩展,建筑布局趋向大型组群,建筑装饰达到高超的水平。广州在很长时闻是我国唯一的通商口岸,较早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出现了西式建筑以及用欧洲人物形象、罗马宇钟、大理石柱为建筑装饰,采用套色玻璃等进口材料。
直至清末,在岭南兴建了一批西式建筑,有教堂及附属的医院、学校、育婴堂等,如广州石室是远东最大的哥特式石构教堂。清末,钢材等建筑材料和近代建筑技术也开始应用,1905年建成的岭南大学马丁堂,是中国最早采用砖石、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之一。
清末到民国时期,高层的商业楼宇、钢桁材料的桥梁出现,显示建筑技术向近代化发展。1922年,广州建成岭南第一座混凝土结构高层建筑大新公司,高12层50米,1937年建成岭南第一座钢框架高层建筑爱群大酒店,高15层64米多,都是当时称为南方建筑之冠的高层建筑。1929-1936年,陈济棠主政广东时期,广东建筑得到较快的发展。综观清末、民国时期在建筑发展上的突破,留下了一批显示这一时期成就的建筑范例。为现代中国建筑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3.岭南建筑工艺
其一,实用与艺术结合,结构与审美结合。对关系建筑结构又是立面上最显眼的重要部位,诸如屋脊、墙头、不同墙面转折处,细部收口等部位,通过装饰手法使之不至于单调,而且更加坚固。南方多雨,对于屋面结合部的屋脊,防漏的要求很高,屋脊做得特别粗大,粗大的屋脊,成为展示装饰工艺的理想底地,尤以正脊更为突出。饰以陶、灰塑甚至嵌瓷,不怕日晒雨淋,历久而鲜艳如新。修筑得特别高大的风火墙,形如镬耳,不仅起了防火的作用。而且能够遮阳而使屋面减少日晒,还大大丰富了建筑的侧立面。
其二,装饰题材上不仅广泛采用传统题材,更突出了岭南地方特色。岭南建筑装饰所采用的题材,几乎囊括了传统的民间装饰题材。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渔耕樵读的日常图景、戏曲小说场面、吉祥如意图案、虫鱼麟甲、走兽飞禽、奇花异草、龙凤随队山水胜境、亭台楼阁,甚至名人诗句、名家书法。岭南工匠更善于表现有地方特色的题材,通常较多表现的有岭南佳果:洋桃、番石榴。香蕉、荔枝、芭蕉、桃、李;岭南花木:红棉、茉莉、榕、桂、兰、芷、芙蓉、指甲花、素罄花;岭南风光,诸如潮州八景,就常作为潮州屏风、壁画之内容。
4.岭南建筑的人文品格
一是兼容并蓄的开放品格。岭南建筑兼容并蓄的开放品格是岭南文化融通性和开放性的一种外在表现。岭南文化本身就是许多不同特质的文化融汇而成的,开放、融通性是其重要的文化机制。如1934年建成的广东梅县白宫镇的联芳楼,是一座中西合壁、富丽堂皇的客家民居建筑。该建筑的平面布局基本维系客家民居“三堂四横”的传统模式,但立面造型则洋气十足,正立面在柱头、柱顶处采用西方的巴洛克、洛可可等风格的浮雕。在装饰内容题材中,既有中国式大鹏展翅、狮子滚绣球之类的题材,又有透露出西方文化气息的内容。现当代岭南建筑以更强的自觉意识融贯中西,以求继承创新,综合发展。
二是整体和合的系统思维。岭南建筑在设计思维上追求建筑与环境、与自然、园林的亲和及结合,表现出整体和合的系统思维取向。如著名岭南建筑师林克明先生设计并于1934年10月竣工的广州市府合署(现市府大楼),“为了配合中山纪念堂建筑的周围环境和风格,合署大楼在建筑形象艺术处理中采用宫殿式,屋顶铺置黄色琉璃瓦,内部装修天花图案并采用中国式纹样。”莫伯治先生对整体和合的设计思维有着自己的更具体的说明:“在我的建筑创作过程中,往往涉及一个重要的思维领域,就是遵从客观因素的科学分析。如基地环境的处理(包括地势、地质、气象、建筑环境)、现代功能的满足、新材料性质的体现、新技术发展的运用等等。
三是勇于创新的创作精神。创新是建筑创作的共同追求和奋斗目标,在岭南建筑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林克明先生在谈及建筑传统的继承和创新时说到,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如果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盲目搬用木结构的处理手法,而不去充分利用新建筑材料的特性,就无助于建筑形式的创新。因此,他在设计原中山大学第二期教学楼工程时。有意作了改进和创新,采用了简化仿木结构形式,取消了檐下斗拱而代之用简洁的仿木挑檐构件。
岭南建筑的创新精神不仅表现在建筑形式和表现手法的创新上,而且还表现在对建筑文化内涵的深层求索和建筑意境的美学追求上。齐康先生曾这样评说:“岭南画派纪念馆是莫老(莫伯治先生)在建筑艺术创作上大胆地从具象的建筑形象到抽象与具象相结合的作品,使建筑造型与画派的画意相吻合。这是一座新作,使人仰慕。它反映了展览建筑的性格又反映了抽象建筑造型的诗意。从艺术上讲做到了源于岭南画派的创作生涯又高于这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