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闻水上琵琶声范文
时间:2023-03-25 19:16: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忽闻水上琵琶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千呼万唤始出来下一句是:犹抱琵琶半遮面。
2、千呼万唤始出来出自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
3、文章节选: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1、同是天涯沦落人全诗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炉。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消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舱明月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清衫湿。
2、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这些本来积蓄在心中的沉痛感受,都一起倾于诗中。它在艺术上的成功还在于运用了优美鲜明的、有音乐感的语言,用视觉的形象来表现听觉所得来的感受;萧瑟秋风的自然景色和离情别绪,使作品更加感人。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三维目标:
1、感受音乐,把音乐和形象结合起来。
2、鉴赏诗歌是如何表现音乐之美的,了解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3、分析比较本诗和《琵琶行》描摹音乐的区别。
教学设计:
一、听音乐,谈感受。
1、播放《春江花月夜》、《运动员进行曲》、《二泉映月》,问:这几首曲子分别给你怎样的感受?如果让你以这几首音乐为背景音乐,你会想到什么样的场景?
学生讨论回答。
示例:
(1)、播放《运动员进行曲》,教师台词:“下面有请获奖者上台领奖”
(2)、播放《二泉映月》,教师台词:“小强,你死的好惨啊!”
2、总结明确:音乐和形象密切联系,而且互通,音乐和形象一致,则会和形象相得益彰。反之,会是什么情况呢?(将刚才的音乐和台词交叉搭配,产生令人捧腹的效果)
3、提问:如何将听觉的音乐转化为视觉的形象?我们以前在《琵琶行》中已经对此有了了解。
4、复习《琵琶行》中的相关语句。(学生集体背诵“忽闻水上琵琶声”至“唯见江心秋月白”一段)导入:今天我们要学的《李凭箜篌引》也是这样的一首诗歌。(板书诗题)
二、朗读,分析研讨。
1、释题
李凭:元和年间著名的宫廷乐师,善弹箜篌。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引:诗歌体裁
2、配乐朗读(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个别读)
3、思考讨论:诗歌是如何描绘声音的?
明确:
(1)、从描写角度看: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属正面描写,“吴丝蜀桐张高秋”和“李凭中国弹箜篌”两句交代了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和乐器特点,其余均属侧面描写音乐。
(2)、从修辞角度看:通感和夸张
通感:“芙蓉泣露”(乐声惨淡)
夸张:“空山凝云颓不流”、“动紫皇”、“石破天惊”等。
(3)、从内容风格:浪漫主义,通过深神话表现音乐世界,听到音乐就如同恍到仙境,更显音乐之神奇和感染力。
4、难点讨论:“老鱼跳波瘦蛟舞”一句,为什么选取并不漂亮的物来入诗?
明确:老鱼、瘦蛟本已年迈体弱,应在水下静养,可听到乐音,竟跳出水面,翩翩起舞,音乐之感召力更加突出。
三、分析比较
比较本诗和《琵琶行》在表现音乐上的区别
学生讨论后明确:
从描写角度看,《琵琶行》多为对音乐的正面描写,而《李凭箜篌引》多为侧面描写。
篇4
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2、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3、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4、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注释:
1、左迁:贬官,降职。古以左为卑,故称“左迁”。
2、明年:第二年。
3、铮铮:形容金属、玉器等相击声。
4、京都声:指唐代京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5、倡女:歌女。倡,古时歌舞艺人。
6、善才:当时对琵琶师或曲师的通称。是“能手”的意思。
7、委身:托身,这里指嫁的意思。
8、为:做。
9、贾(gǔ)人:商人。
10、命酒:叫(手下人)摆酒。
11、快:畅快。
12、悯然:忧郁的样子。
13、漂沦:漂泊沦落。
14、出官:(京官)外调。
15、恬然:淡泊宁静的样子。
16、迁谪:贬官降职或流放。
17、为:创作。
18、长句:指七言诗。
19、歌:作歌。
20、凡:总共。
21、言:字。
22、命:命名,题名。
23、浔阳江:据考究,为流经浔阳城中的湓水,即今九江市中的龙开河(97年被人工填埋),经湓浦口注入长江。瑟瑟:形容枫树、 芦荻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24、瑟瑟:形容枫树、芦荻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25、主人:诗人自指。
26、回灯:重新拨亮灯光。回:再。
27、转轴拨弦:将琵琶上缠绕丝弦的轴,以调音定调。
28、掩抑:掩蔽,遏抑。
29、思:悲,伤。
30、信手:随手。
31、续续弹:连续弹奏。
32、拢:左手手指按弦向里(琵琶的中部)推。
33、捻:揉弦的动作。
34、抹:向左拔弦,也称为“弹”。
35、挑:反手回拨的动作。
36、《霓裳》:即《霓裳羽衣曲》,本为西域乐舞,唐开元年间西凉节度使杨敬述依曲创声后流入中原。
37、《六幺》:大曲名,又叫《乐世》《绿腰》《录要》,为歌舞曲。
38、大弦:指最粗的弦。
39、嘈嘈:声音沉重抑扬。
40、小弦:指最细的弦。
41、切切:细促轻幽,急切细碎。
42、间关:莺语流滑叫“间关”。鸟鸣声。
43、幽咽:遏塞不畅状。
44、冰下难:泉流冰下阻塞难通,形容乐声由流畅变为冷涩。
45、凝绝:凝滞。
46、迸:溅射。
47、曲终:乐曲结束。
48、拔:弹奏弦乐时所用的拔工具。
50、当心画:用拔子在琵琶的中部划过四弦,是一曲结束时经常用到的右手手法。
51、舫:船。
52、敛容:收敛(深思时悲愤深怨的)面部表情。
53、虾(há)蟆陵:在长安城东南,曲江附近,是当时有名的游乐地区。
54、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55、秋娘:唐时歌舞妓常用的名字。
56、五陵:在长安城外,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
57、缠头:用锦帛之类的财物送给歌舞。
58、绡:精细轻美的丝织品。
59、钿(diàn)头银篦(bì):此指镶嵌着花钿的篦形发饰。
60、击节:打拍子。
61、颜色故:容貌衰老。
62、浮梁:古县名,唐属饶州。在今江西省景德镇市,盛产茶叶。
63、去来:走了以后。
64、梦啼妆泪:梦中啼哭,匀过脂粉的脸上带着泪痕。
65、阑干:纵横散乱的样子。
66、重:重新,重又之意。
67、唧唧:叹声。
68、呕哑嘲哳:形容声音噪杂。
69、琵琶语:琵琶声,琵琶所弹奏的乐曲。
70、暂:突然。
71、却坐:退回到原处。
72、促弦:把弦拧得更紧。
73、向前声:刚才奏过的单调。
74、掩泣:掩面哭泣。
篇5
1.信息的存储量极大。语文课的教学,不仅仅是教课本中的内容,更应注重学生思维的迁移性、拓展性和创新性,如果借助多媒体则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将与课文相关的内容引入课堂,这样既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又能加大课堂的容量,提高学习效率。
2.多媒体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它能把复杂的情景,抽象的文字具体化,以直观形象的图景和画面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引起联想。
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结合,首要的原则是要保证语文教学按照自身学科的性质完成本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同时要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其次,多媒体手段的使用要能够适应并与多种教学形式自然结合,有效地化解课文重、难点,建立有效地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根据本人教学实践和对多媒体教学的理解,关于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的结合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创设情境式:
多媒体它能够同时处理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影像等信息,把抽象的文字所塑造的形象,揭示的内涵转换成图文并茂的可欣赏画面展示出来,使语言与画面、视觉和听觉、感知和理解融为一体,创设一个崭新的语文审美时空。
例如,上《苏州园林》这一课,先让学生看苏州园林录相的精彩剪辑,学生欣赏了一幕幕优雅、美丽的园林景致后,带着愉悦的心情进入了阅读。教师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然后鼓励学生质疑提问,说说还想了解什么,让他们带着问题走向公园,去学习知识,感受生活.
2.师生互动式:
教师在上多媒体课之前,应把与课堂有关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利用共享资源显示在每位学生的计算机的屏幕上,教师在讲解课文时,既可以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也可以与单个学生进行交流,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自由灵活,学生获取信息快捷、简便,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教学效率。
3.多媒体与其它教学方式结合式:
瑞典的高中教师克里斯特?古德蒙德生认为:“从你的学生进入教室起,让他们感受到欢迎气氛,音乐是营造氛围最好的工具。”新教学方法的世界先驱者、旧金山市的查尔斯?施密德发现,用音乐营造气氛是使学习效率比过去提高至少五倍的关键诀窍。因此,在课堂的开始,播放与课文主体吻合的乐曲有助于学生把握课文的感彩。用幻灯片或数码投影仪展示课文所描绘的场景,用挂图或较大字体的板书展示课文中关键词、名言警句,教师领读,学生朗读,幻灯片和挂图的不断呈现会把它们的内容印在学生的记忆中,有声有色的朗读加深了对文章的品味,使记忆更加深刻。甚至还可以让同学担当文章中的不同角色进行表演、对话,加深对关键词句的理解记忆,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玩味。目前,主流的多媒体记算机硬盘容量大,播放音乐、制作幻灯(供数码投影仪使用)的软件众多,是激活学习信息的最佳多媒体手段。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文言文的教学相对来说比较枯燥,若采用上述方法,会收到较佳效果。譬如,我们这样设计《琵琶行》一课的教学模式。在凄切委婉的琵琶曲中,学生凝视着黑板旁边的一幅大型投影画面:客人已经登船,江州司马站在马下和客人欲别又止,他们凝听着什么?原来停泊在岸边的另一条船上,一位“犹抱琵琶半遮面”……黑板上工整的写着:“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4.师生相互探讨式
语文教学的最终结果是能读会写,网上阅读和网络写作是语文教学与网络结合的产物。网上信息流动快,信息的自由度大,学生在网络上能自由选择自己想读的东西,并能和同学们在网上讨论一些问题,交流学习心得。
网络也使作文的批改有了更为快捷有效的方式:(1).教师批改作文时,可以让所有的学生参与批改(2).学生与学生之间也能相互批改,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师批改作文的效率,而且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欣赏文章的能力。
篇6
【关键词】 《琵琶行》;入声韵;景物;音乐;感情
【中图分类号】1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139(2012)02-0026-5
《琵琶行》是一首传诵千古的长篇叙事诗,白居易借助流落江湖的琵琶女的飘零身世,抒发了对琵琶女的同情及对自己遭谗被贬的愤懑不平,写出了“长安故倡”和“江州司马”的天涯沦落之恨,悲愤之情贯于全篇。历来的文人学者对《琵琶行》的主题、琵琶女形象、情景交融、精妙的音乐描写方面多有论述,对精妙的比喻、顶针、双声叠韵、叠字、叠词等语言特色也多有涉猎,但从古汉语读音、尤其是从汉语音韵角度剖析,则是现有研究者常常忽略的问题。本文试图从押入声韵这一角度,探讨《琵琶行》中入声韵的表情达意作用。人声是古汉语和现代汉语方言中重要的语言现象之一,唐朝汉语韵母的韵尾有阴、阳、人三种韵类,声调的特点是有平上去人四声。由于语言的变迁,人声韵类和人声调在普通话中都已经消失,但它在古诗词中大量运用,形成平仄节奏,人声韵脚,使得诗词具有抑扬顿挫、声韵回环的音乐美,为古诗词增色添彩。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多押入声韵,笔者认为作者是有意选择这些入声入韵,并作了精心安排,使得这些人声韵的凄切惨急不仅有效地表现了琵琶女和诗人共同的悲愤之情,而且对情景交融、人物心理和音乐形象的转换都无不起着重要作用。我们缘声入景、源声人乐、缘声人隋,从人声韵去领略《琵琶行》的艺术魅力。
一、入声的语音本质和声情效果
人声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方言的重要语言现象。古代音韵学家把汉字读音按其韵尾的不同分为阴声、阳声和人声三类韵。阴声韵以元音收尾或无韵尾,阳声韵以鼻音收尾。阴声阳声的共同特点是发音可以延长,又叫舒声。人声的韵尾则以塞音[p]、[t]、[k]收尾,短促、不能延长,人声叫促声。入声的声调是同平上去三种声调形成区别的一种调。古汉语的平上去人四声中,又分平声、仄声,上去入声归为仄声,平声平直高昂,声调变化不大,仄声短促低沉,声调高低变化较大。其实,人声调和入声韵是一回事,一个人声字从韵母看,有塞音韵尾,特点是气流突然被截断堵死,形成一种戛然而止、压迫急促的感觉。从声调上看,也有不同于平上去三声的特性,特点是短促、低沉。
不同的韵调、具有不同的音响,会引起人听觉上不同的的感觉,使人产生不同的心理联想,进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所以不同的韵调就具有不同的情感意义和审美效果。周啸天在《诗词精品鉴赏》中谈到音情的配合时说:“古代诗人在创作中往往根据内容情绪的要求,选择相宜的的声音,不仅仅限于字义的斟酌。其高妙者,不啻能以语言声响传达生活的音响,最常见的是在选韵上,韵按洪亮、细微分若干级,表示欢快的每用‘江’阳’,抒写怨愁的每用‘萧’‘尤一’,慷慨激昂多用‘东’‘冬’,感叹惋伤多用‘支’‘微’,当然,也有不尽然者,有不只此者。”袁枚《随园诗话》说:“欲作佳诗,先选好韵。”所谓“好韵”,即选择与诗情诗境相切的音韵,也就是根据诗词作品表情达意的需要,选择相应的韵脚,做到以声传情、声情相谐。人声有它自身的音响效果和情感表达特色,声调的调值、调型直、短,念起来急促低沉,塞音韵尾[p]、[t]、[k]是辅音,带噪音成分,它们的阻碍使韵母的发音因受阻速告结束,念起来短促急收,也就使连续的语流显示出强有力的顿挫,清晰响亮的主要元音不能延续,也就没办法造成明亮、高亢的音响效果,自然使语句显得沉闷、压抑。所以用人声字来押韵,反复回环,句与句之间有明显的顿挫梗塞感,句末的语气凸显沉闷、压抑、悲切,有令人不快的感觉,也就适合表达孤寂、抑郁、激愤、悲壮的思想感情。
篇7
一、语文学科审美教育具有间接性特点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所提供的物象是艺术加工后的产物,带有艺术家强烈的主观色彩。因次我们在审美教育时就带有了间接性。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七绝·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瀑布”是现实存在是直接性,而“三千尺”却主观化了是间接性,诗歌在直接性的基础上做了夸张的描写,如果将“三千尺”改为“三十尺”,直接性就突出了,但间接性却没有了,没有了想象的空间,失去了鲜活灵动的美感,艺术的趣味也就消失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月光”是表现直接性,而用了比喻的修辞,其中“泻”字用的最妙,境界全出,赋予月光动态,无形化为有形,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月光”的间接审美想象远远大于它的直接性。中国的文章讲究“神”与“形”、“虚”与“实”的统一,“神”与“虚”就是离开了直接性二进入了间接性。为什么审美的间接性要大于直接性?因为只有艺术的间接性才能表现出艺术形象的丰富内涵。
二、语文学科审美教育具有概括性特点
在谈到艺术特征时,鲁迅说:“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因此,必然引出审美的概括性大于个别性的特点。每一个艺术形象都是艺术家对积累在脑海中的无数表象进行概括。经过了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揭示出审美对形象的某些本质特征,抽象出最有代表性、特征性的东西,创造出比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的某一个更有血肉、更有个性、更为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因此当人们在审美时,也必然遵循艺术形象的某些本质特征。因此当人们在审美时,也必然遵循艺术形象的某些本质特征。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这种概况性,比如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孔乙己》里“孔乙己”概括了被封建科举制度残害的贫苦知识分子的某些本质特征,《祝福》里“祥林嫂”概括了被封建礼教吞噬的善良劳动妇女的某些本质特征,《药》里“华小栓”概括了被封建迷信夺取了生命的受害者的某些本质特征,《阿Q》里阿Q则概括了被封建压迫残害得麻木不仁的贫困农民的某些本质特征。所谓艺术审美的概括性就是之艺术内涵所提供的无限丰富性,它不等于科学思维中的概念,它体现在具体的艺术形式中。
三、语文学科审美教育具有内涵性特点
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自然,做起小说来,总不免自己有些主见的。例如,说起‘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任何一门艺术都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态度。李白的《行路难》是表现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却郁郁不得志的心情;在《定风波》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虽遭困境却宠辱不惊、淡定从容的苏轼;在《荷塘月色》淡淡的哀愁和喜悦里了感到朱自清不满现实向往光明,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人们欣赏艺术,总希望从艺术中明白些什么,感受什么启示,得到什么鼓舞,在对形式美欣赏的同时,更着重对艺术的领悟。例如杜牧的《江南春绝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初读这首诗,看到红绿相映、烟雨楼台的景色异常美丽,有一种赏心悦目的。但是,当我们了解诗文写作背景再去进一步体会,才能深入领悟诗歌内涵。南朝(宋、齐、梁、陈四朝)皇帝及世家大族都崇信佛教,而梁武帝尤甚。《南史郭祖深传》记载:“时帝士弘释典,将以易俗,故祖神尤言其事,条以为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这说明诗中“楼台”是指寺院建筑。面对江南春景,诗人的心境迷茫,如今佛寺楼台处处尚存,可当年南朝那些笃信佛教的人又何在呢?唐代君主也崇信佛教,晚唐时期佛教也在恶性发展,杜牧诗歌的的弦外之音,以借凭吊南朝覆亡,并讽其迷信佛教广建佛寺。
在语文教学中该如何更好的进行审美教育呢?那就是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人类具有抽象概括分析综合的能力,因此当人们在进行美的创造时,就有可能对表象资料加以选择,调整,以及重新组合,创造出原来不存在的感性形象,及美的形象。如欣赏白居易的《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江水、码头、枫叶、饮酒、弹奏琵琶等图式这些储存在脑神经中的表象图式,在特定语言描述的刺激下重新排列组合,像电影似的一幕幕出现在眼前,尤其是诗人对琵琶女弹奏技巧的生动描写,更是精湛绝伦,令人叹为观止。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篇8
当然,情感亦有其两极性,就教学过程而言,积极的情感则是教、学双方形成兴趣和动机的动力,只有以激感为前提,并与智力相结合,各项教学任务才能圆满完成,各类目标才能如期实现。所以说情感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枢纽。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靠它来联络、沟通,成为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巨大内驱力。一个优秀的教师在选择课堂教学模式时,是绝不会忽视情感因素的。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如何把握情感因素呢?
加强师生情感的交流,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情感互动的基础。“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良好,学生就能敬重、热爱他的老师,会乐意接受老师的教诲。否则,教师就无法取得学生的信赖,学生就会厌其师、厌其道。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注意与学生的交往,多关注、多表扬他们的优点,增进师生情谊,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为上好课打下基础。
教师在课堂上应努力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这也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关键。心理学研究表明: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能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并在新知识的基础上联想、综合、分析、推理,进行创造性地学习。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也主张:“课堂上要有活泼的气氛。而这气氛是靠感情掀起的。”所以教师应善于营造这种气氛,在教学中做到:备出情来,引出情来,读出情来,讲出情来。
一、备出情来
语文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进入角色”,所以要求教师应是感情丰富、健康、有高尚道德、热爱事业、热爱生活的人。这样才能使学生受到感染,成为高尚的人。同时在备课时,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体验其中感人的情景。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多渠道、多方面地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情感的问题情境。有了丰富的感情酝酿,再来授课,学生的感受才是深刻的。因为有了老师课前所“备”之情,才能引出学生的情,是情的感染也是情的交流。
二、引出情来
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诱导情感。教师通过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直接情感。学生的情感是在特定的外部环境和氛围中产生的。在欢快的氛围中很容易产生轻松愉悦的感觉,而悲痛的感觉是在低沉哀伤氛围中滋生的。经验丰富的老师会将学生带到课文内容相应的情境中,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例如,在教学《宇宙的边疆》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听一段《草原巡逻兵》的录音――由远及近的马蹄声。教师激情导人:边疆是多么辽阔宽广,巡逻兵骑着骏马在边疆上奔驰,在我国内蒙古有一片辽阔的大草原,景色十分迷人,今天我们就到美丽的草原上去观赏。在教学中教师相继出示边疆的图画,把学生带入美丽的边疆中去亲身感受。使学生在思想情感上获得体验,记忆会是十分深刻的。讲解课文之后,我引导学生利用图上的景物练习背诵,学生当堂就能背诵了,收到了极好的效果。课堂上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的方法很多,可以用优美的语言,生动的故事,也可以借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还可以充分发挥教师丰富的体态语言。
三、读出情来
通过多种形式的“情”读。例如,教师的范读,听录音跟读,学生的个别读,分角色读,齐读,默读等。富有情感的“情”读,有利于感知课文,理解课文。例如,在教学《琵琶行》时,我让男女生轮换朗读全文,每组读一节。接着老师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如此朗读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气氛,代替了讲解,帮助了学生记诵。朗读时要关注诗人的情感体验和叙事脉络。使自己化身为诗人,设想自己亲历其事,亲见其人,亲闻其音,这才能进入诗的意境,读得凄楚感人。开头部分,前六句要读得悲惨凄凉。最后两句,情绪应有所变化:“忽闻水上琵琶声”长停顿,以示有一个短暂的静听过程,这就是《序》中说的“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主人忘归客不发”,表示主客都已进入音乐境界中,暂时驱散了忧伤。在诗人倾诉内心时,“同是”点明全诗主旨,宜用叹惋之声,要读得慢些。
四、讲出情来
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尤其是伤感情绪的文章,由于它们远离学生的生活,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因此,要在“讲”上下功夫。通过“情讲”,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感情,同时引发学生的联想,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把握文章主旨的目的。例如,在《马嵬》中作者用“庄生”梦中的神奇而又浪漫的想象,把读者带入美好神奇的境界,令人神往。又用“望帝”将心托给了“杜鹃”,仿佛置身于“杜鹃啼血”的气氛中,更让人感受到离别之后的思念之情。在讲解课文时,教师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把意思讲透,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