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醉花阴范文
时间:2023-03-29 14:38: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李清照醉花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薄雾浓云”何生“愁”
李清照在《醉花荫》里有一句“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教参上解释“薄雾浓云”一语双关,既指天气阴沉,又指女子如被薄雾愁云所笼罩。
课后反复揣摩这四个字,却发现了一番新的意思。薄雾,好似水气在眼中腾起,欲落又止;浓云,好似心中愁肠百结舒缓不得,只好把眉头紧皱,堆叠成云状。薄雾好似泪眼,浓云恰似愁眉,自古眉目含情,这里一句“薄雾浓云”,不正描摹出女子的眉目,映射了女子的离愁?按照普遍的理解,“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把一名深闺女子的生活情调,特别是如李清照身份的女子的寂寞感情表现的很好,香烟袅袅消磨了长昼,说明了白天的寂寞,“佳节又重阳”点出了季节,首句“薄雾浓云”一般就指当时的天气情况。
中国传统诗歌中,兴发感动是创作的要素,“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人心感物,万境千缘。自屈原《九歌》 吟唱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秋风”“木叶”这一类自然风物就被赋予人情,一枝一叶不再是单纯的物象,后来的诗人们受此启发,寄情于景,寓怀于物,歌咏山水,抒发性灵。李清照也不例外,更由于自身的女性特质,注定了她在情感上的纤细敏感,自然界和人世的变迁,都会兴发她的感动。《声声慢》里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季节变换,心境起伏,愁情难了。这就为“薄雾浓云”引发“愁”的心情提供了有力的注解。
然而,还有另外一种情况:“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通过女性的细致观察,表现了许多暗示。对时节、衣饰的观察:秋天荷花零落,莲蓬露出来了。南唐中主李词说“菡萏香销翠叶残”讲的就是同一景象。“翠”是莲蓬的颜色,这一句本写时节改变,但“贴”字更暗示指衣服上的服饰。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相交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也用了一个“贴”字和“金”字,像李清照这两句也有“贴、金”二字揭示这是衣服,有一种传统的联想。温词写金线绣在衣服上的鹧鸪,“贴”是熨帖之意。李清照的“金销荷叶稀”有两个解释:一是秋天来了叶子零落,莲叶残破稀少了,二是刺绣在衣服上的荷叶因金线磨损而松散了,同时联系后面她说的“旧时天气旧时衣”,看到秋天不只会引起悲秋情绪,看到身上衣服磨损,不也想到人磨损了?
因此,“薄雾浓云愁永昼”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秋天微凉的薄雾,厚重的浓云,以一股萧瑟之意引起了闺中人的愁情;二是“薄雾”“浓云”本身就是人的面部表情,一个人目中氤氲、眉头难舒,不正是发愁?那么,我国古代是否有将眉目比作“自然山水”的用法?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
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
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
千万和春住。
前人惯以自然山水来形容女子的眉眼,以山喻眉,以水秀目,山青水秀,天地造化齐集一身。对于王观的这首《卜算子》,南宋王灼在所著的词曲评论笔《碧鸡漫志》说他:“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盈盈绿水是少女盈盈的眼波,簇簇青山是少女攒聚的眉峰。在词人笔下,江南的山水和送行的少女都盈在笔尖,可谓高妙。古人将美目比作“秋波”,豆蔻年华的小周后,入宫探望生病的姐姐,无意中遇到风流皇帝李煜,二人目光相接瞬间,那无意的秋波一转,不仅牵绊住了他的一生,更点亮了他灵感的火花,他用一句“眼色暗相勾,秋波横欲流”来形容他和小周后私会的情景,倾城容颜的小周后,罗袜着清露,倒提金缕鞋,眼中那盈盈欲滴的风情,透过诗词扑面而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庄姜的秋波凝住了卫庄公。白居易写谈筝的女子“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秋水双眸愁思淡淡,欲说还休,移愁来手底,送恨入弦中,淡淡秋水随波流淌。李贺有句诗“骨重神寒天庙器,一双瞳仁剪秋水”,更有“一寸秋波,千斛明珠觉未多”。又用“远山”“云烟”来形容眉峰。清人咏“小山眉”曰:“春山虽小,能起云头;双眉如许,能载闲愁。山若欲语,眉亦应语。”(徐士俊《十眉谣》)《西京杂记》载,文君面容姣好,“眉色如望远山”,惹得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成就一段当垆卖酒的佳话;宝黛初见,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烟眉”,眉似轻烟,隐隐有出尘之意,正应了三生石畔那一段遥杳往事。而溯至大唐,白乐天早有“芙蓉如面柳如眉”的比况。
篇2
关键词:声声慢;注释;憔悴损;商榷
人教版语文教材必修4第41页注释11对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中“憔悴损”一句的注解为:“枯萎,凋零殆尽。损,这里相当于‘煞’,‘憔悴损’就是‘憔悴煞’的意思。”据此理解,“憔悴损”的主体当为黄花,意即枯萎,凋零殆尽。此注释无论从“事理”还是从“情理”来讲皆有待商榷。
先说不合“事理”的理由。
“凋零”的意思是凋谢零落,然而一般只会枯死枝头,不会零落满地。宋末诗人郑思肖《寒菊》诗云:“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虽然《王安石三难苏学士》的故事证明黄州的是会落英缤纷的,但反过来也证明,那时的杭州是不会花瓣零落的。苏轼在被贬黄州前曾在杭州做过四年(公元1071-1074年)通判,风流潇洒的他不可能不注意到杭州的开败情况,正因为,包括杭州之菊,枯而不落的印象,才使得苏轼后来敢于在王宰相的诗稿上挥毫:“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听。”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恰好是在临安所写,也就是现在的杭州,所以,用“凋零”来形容词中的是不妥当的。此为理由一。
有人说,《声声慢・寻寻觅觅》所状写的是春景,春天的时候,枯死枝头的也该因为枯枝朽断而零落满地了,其依据是诗中“乍暖还寒”一句。《声声慢・寻寻觅觅》所写之景到底是春景还是秋景?因作品的具体写作时间不详,我们只好从诗的意境来判断。首先,“乍暖还寒”不一定是初春特有的气候特征,秋天也有忽暖忽冷的现象,吴小如的解读可作参考:“这是写一日之晨,而非写一季之侯。秋日清晨,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1]其次,词中有两个意象能说明是秋景,一是“雁过也”中的大雁,大雁南飞的时间是秋天,至于其北还时间,则要等到次年的春末天气转暖之时,且词中有“却是旧时相识”一句,说明大雁应该是北来之雁;二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中的梧桐,应是叶未落尽的梧桐,因为既然是细雨,就不会下得点点滴滴,只有在梧桐叶上不断汇集,才会有“点点滴滴”的景致,若说是来年春天新发之叶,则与全词“冷冷清清”的环境明显不合了。所以,《声声慢・寻寻觅觅》所写之景应该是秋景,黄花应该是秋日里的黄花,是不会零落的。此为理由二。
理由三,教材注解认为“憔悴损”是写黄花的看法不太符合李清照的写作习惯。其实,“憔悴”“憔悴损”在李清照的词作中,尤其是在其南渡后的词作中,并不少见。比如,《永遇乐・元宵》中有“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夜间出去”,李清照变成了面容憔悴,蓬头霜鬓的老妇,对外面中州盛日的热闹繁华没有兴趣,懒得夜间出去;《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中也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的词句。两个例子中的“憔悴”都是写词人自己面色黄瘦、精神萎顿。且这三首词的写作时间均为南渡后,李清照的写作心境大同小异,如果唯独《声声慢・寻寻觅觅》中“憔悴”指的是黄花,未免牵强。
至于“损,这里相当于‘煞’,‘憔悴损’就是‘憔悴煞’的意思”这个解释,则明显没有考虑学情。多数学生在不借助工具书的情况下是难以理解“憔悴煞”的意思的。若将“损”解释作“词人瘦损”,学生就会好理解得多。
因此,从“事理”角度讲,“憔悴损”应该是形容李清照。当然,确定这个结论需要说明一下语法问题。前句的主语是“满地黄花”,按照承前省略的语法规则,“憔悴损”的主语似乎应为“满地黄花”。但这是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古诗词的鉴赏不应硬套现代汉语的语法,而应该以诗词的情意表达需要为准。
李清照在《声声慢・寻寻觅觅》中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境况,词人憔悴瘦损的形象有助于情意的表达,更合“情理”。查阅李清照的相关资料可知,南渡后的李清照在亡国之愁、沦落之苦和丧夫之痛的打击下,的确已是令人心痛的憔悴瘦损形象。
先说亡国之愁。李清照的亡国之愁比当时许多士大夫来得更深沉,更厚重。一方面对南宋朝廷屈辱投降、苟且偷安的时局表现出愤激谴责之情,在其《夏日绝句》中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借项羽来讽刺宋高宗的不以失地丧国为耻,更以“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南渡衣冠思王导,北来消息少刘琨”[2]直接谴责宋高宗背亲忘祖的软弱无能和屈辱卑怯。李清照也深切关心在失地的百姓的生活斗争,在《尚书韩吴二公诗》中写道:“不乞隋珠与和璧,只乞乡关新消息”“但说帝心怜赤子,须知天意念苍生”。虽然自己饱受生活磨难,但始终无法忘怀故乡。然而,她一个弱女子终究无法改变现状,只有和着血泪和苦酒在凄苦中独饮亡国之愁,直到风鬟霜鬓,老死他乡。
再看沦落之苦。先是青州陷落后,李清照挚爱的十几间房子的书册化为灰烬,李清照和丈夫带着十五车书,经过千难万险,辗转运到建康,后金兵再度南侵,李清照又逃难到金华,一年后才得以回到临安。其实,从《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和《声声慢・寻寻觅觅》两首词的意象对比中,我们也可看到李清照的潦倒,在《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中,李清照的生活是富裕的,瑞脑香,金兽铜香炉,玉枕纱橱,东篱把酒,暗香盈袖,所叙之愁不过是贵妇人的闲愁而已,但在《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却只剩下杯盏、窗儿,以及窗外梧桐了。据程千帆、徐有富所著《李清照》中记叙,晚年的李清照生病时都只能靠弟弟照料。一位大家闺秀沦落凄惨至此,词人怎能不发出“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叹。
最令李清照“憔悴损”的是亡夫之痛。她与赵明诚是一对让人羡慕的神仙眷侣,夫妻二人志趣相投,伉俪情深,白日相携淘买书画金石,夜晚读书猜谜、饮酒作诗,虽然因赵明诚公务繁忙不得不短暂相别,但是彼此的相思挂念反而使得生活平添乐趣,《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里的愁,表面观之是李清照备受相思之苦,仔细品读,我们不难发现,所谓“人比黄花瘦”的愁背后,是妻子对丈夫的。然而,赵明诚不幸病亡,李清照痛不欲生,大病一场。后来因身体多病需人照顾,与贪图她钱财的张汝舟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姻,这段婚姻使李清照遭受了九天的牢狱之苦。这使得李清照对丈夫赵明诚更加的怀念。这种怀念,贯穿了她晚年绝大多数作品。这种情思使得李清照愈加憔悴瘦损,“试灯没意思,踏雪没心情”,似乎已了无生趣了。品读《声声慢・寻寻觅觅》,我们会发现,词中连发四问,语气中,仿佛是李清照对亡夫的絮叨。
综上所述,无论从“事理”还是从“情理”分析,“憔悴损”的都该是词人李清照。
参考文献:
篇3
作为宋代词史上一位具有重要地位的词人,李清照把宋词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作为一位女性知识分子,李清照用其特有的视角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使用各种各样的意象遣词造句,从而使宋词表现了更丰富的意境,传达了更生动的生活体验。所以笔者想对李清照词中的生活意象进行一番探究。
一、意象所传递的文人气质
李清照作为一代才女,名门之后(她的父亲是当朝名臣李格非),其人文素养远高于同时代的女子甚至男子。其后,她又与赵明诚结为伉俪。赵明诚也属于当时的知识分子,而且对金石研究颇有心得。两人婚后兴趣相投,琴瑟和谐。李清照的成长经历与婚姻爱情经历,决定了她对高雅、富有人文气息生活的追求,她的诗词展示了这一点。
比如“茶”这个在生活中常见的意象。李清照对品茶的兴趣在多首词中都有体现。有一首词《鹧鸪天》写到“酒阑更喜团茶苦”。除了这首《鹧鸪天》,李清照别的词中也提到了有关茶的事情。《小重山》写到了制茶的过程:“碧云笼碾玉成尘”(“碧云笼”是一种蒸茶、碾茶的工具);《转调满庭芳》写到“生香熏袖,活火分茶”;《摊破浣溪沙》写到“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李清照的自传性散文《后序》中更记录了她与赵明诚“赌茶”的趣事,“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生活中的饮茶场景被她写的饶有趣味。喝茶品茗向来是中国传统文人的爱好。李清照对品茶的兴趣如此浓厚,展示了她作为一个文人才女的特质,反映了她也有传统文人之类的“雅好”。
除了茶,酒也是古代文人必不可少的东西,魏晋时期曾有“刘伶病酒”“阮籍饮酒吐血”“陶渊明好饮酒”的故事。在唐代,大诗人李白更是将诗人形象与饮酒结合起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类的名句不胜枚举。李清照作为一介女子,也把“酒”的意象用于词中。《醉花阴》一词写到:“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这一句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岑参“为报使君催泛菊,更将弦管醉东篱”,都有相通之处,写出了文人饮酒赏菊的高雅情致。而《青玉案》一词中写到“买花载酒长安市”,把繁华的汴京比作长安,写载酒而归的情景,颇有市井之风。酒像茶一样,在李清照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茶”和“酒”等诸多意象,作为常与高雅、才情相伴的文化符号,常出现在李清照的词中,凸显了李清照的文人气质。
二、意象所传递的女性敏感
李清照的词对生活场景的描写十分细致,这取决于她作为一个女性的细致、敏感,她非常善于对生活进行观察。在李清照的词中,不少意象的描写都反映了李清照作为一个女性,其特有的体物察情的特征。李清照以女性视角常写到的生活意象包括各种香料、鲜花等。作为女性词作家,她的词首先有许多存在于闺阁之内的意象,比如:“瑞脑”这种香料(瑞脑又叫龙脑、冰片,是一种有异香的香料)常在李清照的词中出现。《醉花阴》有“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一句,“金兽”是一种金属兽型香炉。李清照写香料在炉子中慢慢燃尽,传神地渲染出闺阁之中寂寞无人的氛围,抒发了她的寂寞无聊。《浣溪沙》一词中又有“瑞脑香消魂梦断”一句,同样借“瑞脑”这种香料,写出了豆蔻年华的女子在闺阁之中,因寂寞、孤独产生的一种朦胧惆怅的情绪。《凤凰台上忆吹箫》的首句中,“香冷金猊”一个“冷”字便成功写出了金猊之中,残香未尽的场景,表现出她在丈夫远游之际,心中的孤寂与不舍。李清照对生活常见的物品的把握,以及在此基础上对氛围的营造和感情的表达,是很少男作家可以达到的,同时,男作家对于此等景致的描写,很少能达到如此逼真细致的效果。
各种各样的花也是李清照词中常见的生活意象。她在《减字木兰花》中写道:“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卖花担上一枝春”仿佛是一个媒介,通过对这一枝花的叙述,词人新婚之刻的爱情与此时烂漫的春天好像联系在了一起,产生了共鸣。女性对婚姻的满足在这举花自况的举动中得到了完满的展现。在丈夫赵明诚不幸去世之后,李清照创作了《声声慢》以寄托哀伤悼亡之情。这首词里,同样有“花”的意象出现,只不过李清照选取了作为表现此时自己哀伤之情的象征。词中写道“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满地的落花本来是寻常事物,但在李清照眼中,憔悴的正像此刻憔悴的自己,无所依靠,凄凉无比。因为她独特的生活经历(初恋,新婚,婚后遭遇变故),所以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中,李清照对花的感受也不同,对“花”这个意象的艺术处理也不同。作为一名女性,李清照具备仔细观察体会事物的天性以及自身情感的多样性、丰富性,她的感官在无形之中被放大了,同时这也使她的感情更容易被外在的景物所唤醒,以至她对各类景致的描写以及对隐藏在各类景致后面的感情的表达,都更加细腻。这是李清照词独有的长处,也是其超越于许多豪放派男作家(比如苏轼,辛弃疾等)之处。
除了上述的几首词,这种感官敏感的特质在李清照的其他词中也可以发现。《添字丑奴儿》一词这样写芭蕉:“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芭蕉是南方的象征,一个“阴”字就展示了作者面对芭蕉树时的心境。后文又写到:“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凄清”。江南梅雨季节的雨声,在感官敏感的词人听来,分外清晰。寥寥数句,便写出了李清照作为一个北方人,南渡后初到江南的不适,暗含有思乡之情。《多丽》(咏白菊)有一句“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词人偏说风雨无情,暗夜时分摧残了冰清玉洁,美丽无比的白菊,不仅产生了让人顿生怜惜之情的效果,而且也暗指着当时的对于家庭的影响和打击。李清照在词中还常以书信象征思念,薄雾象征寂寞,用多样的意象含蓄地表达着自己的感情。所以由此可见,李清照以其女性视角对于生活意象的把握,使“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类艺术手法的运用达到了新的高度。在所有的生活意象的描写与传达方面,她赋予其更多的内涵,读起来令人回味无穷。这些都充分展现了李清照作为一个女性词人特有的敏感气质和心理特征。
篇4
关键词:李清照 词风 差异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李清照生活在两宋交替时期,从现存作品看,她的创作成就主要是词。著有词集《漱玉词》。李清照的词在当时就已经广为流传,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她继承并发展了婉约词的技巧,被称为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李清照创词“别是一家”①,李清照以词的杰出成就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她的词被称为“易安体”②,并且对后世词人有深远影响。
一.李清照前后期词风差异
李清照的词以靖康之难(1127年)为界,分为前后期。无论是艺术手法还是思想内容都有很多不同。
1.悠闲风雅的前期词
李清照前期的词主要表现她贵族少女、的幸福生活,也有伤春,别情之作,表现出悠闲风雅的情调。大胆地表现了一个贵族少女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幽居离别的相思之苦。如《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词中用白描手法描写了“沉醉不知归路”流连忘返的活泼少女的形象;描绘了归舟惊起水鸟,粉红的藕花上飞翔着雪白的鸥鹭,画面色彩明丽而富有生趣,令人感受到词人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和开朗活泼的性格,表现出她无忧无虑的少女生活,并对生活充满了热爱之情。
李清照前期的生活也有因与丈夫离别而产生的寂寞与忧愁,《醉花阴》、《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等小词,则是李清照抒写闺情的名篇。如《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相思离愁,竟然使女主人公感到时光难熬,怅然若失,乃至到了“人比黄花瘦”的地步。这是李清照在重阳佳节怀念丈夫的作品,词以细腻委婉的笔触塑造出一个多愁善感的思妇形象,表现了她刻骨的相思。一个“瘦”字传神地写出了词人憔悴形象和凄苦的心境。
2.凄婉悲怆的后期词
李清照后期的词写靖康之难以后,李清照尝尽了国破、家亡、夫死以及颠沛流离的苦痛,词的主要内容也多抒写她对国家的忧思和生活沦落的痛苦,心境凄凉而孤寂,其中融入了极深的爱国之情,词风凄婉悲怆。
李清照后期词的代表作为著名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是典型的寡妇心境的写照,通过残秋向晚时分的生活感受抒写词人南渡以后悲剧人生的一个缩影,反映了动乱时代妇女的不幸遭遇,虽写个人感受,却也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上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三句,由七组叠词组成,刻画了词人国破家亡的苦难,如泣如诉,浓烈地渲染了词人在国破夫死之后,长期积聚于内心的深沉的悲哀愁苦之情,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作者借酒御寒,但酒却敌不过寒意,借酒消愁愁更愁。无意中看到北雁南飞,词人由此想起由北方南逃的灾民,不禁唤起了她对故土的思念,于是禁不住伤心不已。下片继续铺叙,把内心的愁绪和细微的感受,层层展开,自然贴切。“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三句,写满地,开得很盛,但词人已憔悴不堪,哀伤至极,所以没有心情去采摘了。“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写词人由于爱侣已逝,而自己独自一人孤单只影,孤独忧伤之情难于排遣。而黄昏时分,天又下起淅淅沥沥的细雨,声声敲打着梧桐树叶,景象凄迷,声音凄切,词人更难受了,终于忍奈不住,说出了这是“愁”。啊,这挥之不去的愁情!整首词因愁起,以愁结,满纸皆愁。
李清照后期的作品还有《永遇乐》(落日熔金)、《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清平乐》(年年雾里)等,词中所表现出的愁苦之情写出了流亡南方的北方人的共同心声与感受,有着一定的代表性和现实意义。
二.造成李清照前后期词风差异的五个方面原因
李清照前后期词无论是从艺术手法上看,还是从思想内容上去探求,都有着质的区别:前期的词大抵不过哀而不伤,与后期词的哀伤痛哭,悲痛欲绝迥然不同。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呢?其实造成李清照前后期词风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
1.李清照从小受到父母的影响,文学的熏陶。
李清照生长在一个文学气氛很浓厚的封建官僚家庭里,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是颇受苏轼赏识的“后四学士”之一。他富有学问,风格高雅,在两宋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不仅散文写得出色,而且有着很高的诗词修养。李清照的母亲王氏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她也能作诗善文,很有学问。她给李清照所树立的不仅是封建时代那种三从四德的典范,在诗词创作方面,也给予女儿以深远的影响,使她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李清照生活在这样一个文学和艺术气气氛都很浓厚的家庭里,使她从小就养成了好读书的习惯。李清照有这样的父母,是她一生的幸运,这对她后来成为多才多艺的文学家是极有关系的。
篇5
《凤凰台上忆吹箫》: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醉花阴》: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点绛唇》: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
……
李清照生活在距我们八百多年前的宋朝,我们至今无法查据她是否刻意减过肥,也无法清晰地近距离观赏她的姿容是雍容还是清瘦,但根据她在诗词作品中大量运用“瘦”这个字,似乎可以确定,她也许真的身型很瘦。当然也未必真是如此,因为,诗歌一般不写实,而是以“写意”为主。写意是诗歌创作的突出特点,也就是说,写进作品中的形象,一般不能按实情去理解,只能通过所写的意象抽象地去赏析,就像“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一样,坐船而行,能一日千里吗?这不过是诗人李白觉得顺流而下,那船真是快如飞,便夸张地这样说而已。那么,李清照的“瘦”也就未必是身型瘦,但她反反复复地这样说一定有原因。
李清照是婉约词派的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婚前生活十分优裕,婚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夫妻恩爱,爱情生活其乐融融。自从金人占领中原之后,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飘流异地,多年搜集来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再加上丈夫赵明诚病逝,这些给她带来沉重的打击和极大的痛苦。逃亡途中,行至乌江时,联想到了在被刘邦四面楚歌的包围中自刎而死的项羽,便写下了有名的《夏日绝句》。
李清照积极主张北伐收复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统治者腐朽无能,不思抗金,只顾偏安一隅,苟且偷生,这使李清照的希望成为幻影。经历了国破家亡夫丧的李清照,在晚年,还殚精竭虑地编撰了《金石录》,完成了丈夫生前未竟的遗愿。
篇6
一、李清照的生平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李清照是生活在两宋之际的人物,她的生卒年份为1084年―1155年,因此她的一生经历了宋神宗、宋哲宗、宋徽宗、宋钦宗、宋高宗等时期,从安定的生活走向了动乱漂泊的生活,因此李清照的一生也算是阅历相当的丰富。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师承宋代的文豪苏轼,善属文,工于词章。母亲是宋代状元王拱宸的孙女,文学修养极高。因此,李清照自幼便生活在文学气息十分浓厚的家庭氛围中,故而自幼便打下了深厚的文学功底。
恰恰因为出身于士大夫家庭,李清照的生活也与这段历史的变迁紧密联系在一起。李清照一家因为卷入党争,备受政治打击。在颠沛流离之中,李清照将丈夫赵明诚当做是自己生命重要的依靠,随后的一段时期李清照度过了稳定的生活。历经靖康之变,国家变得支离破碎,李清照的生活也开始颠沛流离,经历了丈夫赵明诚去世、尽失多年收藏的文物图书、再嫁张汝舟、牢狱之灾,李清照的后半生变得极其坎坷。1115年李清照在孤独、凄凉中死去,走完了她73岁的一生。
李清照坎坷、跌宕起伏的一生并不是她一个人所特有的,而恰恰是那个时期士大夫群体中千千万万女性悲惨命运的一个缩影。那个时代又是一个极其动乱的时期,外族入侵,内部争斗愈演愈烈。身为一国之君的赵构尚且四处逃散,一个普通家庭中的女性又怎能过上安定的生活呢?
二、李清照词艺术特色中的内容和思想分期
李清照经历了跌宕起伏的人生,因此她词的艺术特色必然就会受到深刻的影响。李清照词艺术特色中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词的内容和思想有着明显的分期,这一分期恰恰是以北宋灭亡、时代动乱开始为界限的。因此,在内容和思想上就存在着前期和后期的截然不同。
1.前期的艺术特色
李清照前期的词主要描写其少女、的安逸生活,充满了欢乐与相思之情。在这些词的内容中,我们不难看到李清照生活的愉悦和夫妻感情的美满。《一剪梅》、《醉花阴》等作品就很好地表现了她对丈夫赵明诚的思念[2]。《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主要表现了她对女伴的留恋。这些作品虽然也表现了李清照的孤独、寂寞,但是这种情绪更是在安逸生活下滋生的,更多是其主观上的一种百无聊赖。
2.后期的艺术特色
后期的词则主要是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以及个人生活的种种遭遇,思想上更多透露的是凄凉、悲惨。《菩萨蛮》中的“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就表现了她对故土北方的留恋,《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充分表现了李清照内心的孤独、无所依靠之情。此时的孤独、凄凉更多不是主观的内心感受,而是外在客观环境现实的一种反映。
三、李清照词中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应该说李清照的词充分展现了一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两点成为了其词艺术特色上的拔高点。
1.历史意义
李清照的词之所以能够展现一定的历史意义在于她并不自己后期的凄凉、悲惨生活归结为个人的命运不济,她也没有单单停留在对个人命运的感叹。她更多把把自己的遭遇和现实、国家联系起来。她的很多作品中赞扬了桓温、谢安等忠臣良将的壮举,更讽刺了当权者的软弱无能,更寄予了她对收复失地的期盼。所以,从李清照的词中我们能够洞察到一个时代人群的思想。
2.现实意义
李清照的词中还表现了一定的爱国主义,这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有着很大的现实教育意义。我们当代的人太多地关注自己,太多时候因为自己命运的不顺而对人生失望。而没有过度地关注国家的命运,而想到自己应该对这个社会负一定的责任。可以说李清照的词能够启发我们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以及激发我们强烈的爱国之情。
篇7
沉郁之风即“沉则不浮,郁则不薄”,味永情长之谓也。李清照词作中的“愁”在其不同的人生阶段有着不同的内涵:婚前是少女的伤春闲愁;婚后是夫妻分别的寂寞离愁;南渡孀居后则是国破、家亡、夫丧的离乱悲愁。
李清照出身于士大夫家庭,受封建礼教的约束,其生活区域主要局限在闺阁庭院之中,不能登科入仕、位列庙堂,也不可能向李杜那样“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但是,年少时的李清照性格开朗、活泼,她喜欢和朋友去郊游踏青,欣赏优美的自然景色。如《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在一次郊游中,词人沉醉于大自然的湖光山色而流连忘返,黄昏时兴尽而归,却忘记了来时之路。小舟随波逐流,摇摇晃晃误划进了荷花丛中,将正在此休憩的鸥鹭惊得上下乱飞。在词人信手拈来、毫无雕琢的描绘中,青春少女天真可爱、无忧无虑、健康开朗的形象跃然于纸上。
李清照生于东京仕宦之家,博览群书、见多识广,具有大家闺秀的风范,即使见到陌生人时也没有表现出慌张失措或故作忸怩之态。如《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含蓄而又微妙的心理和情态。春日清晨,词人正在花园中荡秋千,罗衣轻裾、笑意盈盈。正“薄汗轻衣透”之时,突然有客人到来,词人在惊诧之下,来不及整理衣装,赶紧回避。然而,词人跑到门口,却又按捺不住心头的好奇之情,假装嗅青梅来回眸偷觑客人的风采。这首词风格明快清丽,寥寥四十一字,写尽少女纯情、娇憨之态,把词人惊诧、慌张、好奇、含羞的细腻心理状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在表现相思离别的词作中,最为盛名的当是《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本词从时间顺序上着笔,从清晨写到深夜难解的愁结。秋风一起,人竟比黄花还瘦几分!这个“瘦”字,不仅是形容形貌的憔悴瘦弱,更给人以“人有病(心病),天知否”的联想。这首词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和内心体验,抒发了怅惘悲愁的情怀,别有情致。
“靖康之变”后,金人窃据中原,宋室南渡,李清照的命运也由此改变。“闻金寇犯京师,四顾茫然,盈箱溢箧,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己物矣。”李清照夫妇随难民流落江南、飘流异地,多年来搜集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更让她心痛的是,相濡以沫多年的丈夫身染重病,最终弃世而去。从此,她一身承受国破、家亡、夫丧的三重痛苦,流寓江南,“漂零遂与流人伍”(《上枢密韩肖胄诗》),开始了孤苦凄凉的晚年生活。如《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为我们勾勒出一个流荡无依、苦闷忧愁的李清照形象。词人放眼看去,正是“国破山河在”,亲人阴阳永隔,自己命运多并,正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李清照泛舟双溪,面对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悲从中来,不可抑制,满腔愁怨一下子倾泻出来,连“双溪舴艋舟”也无法承载。词人自出机杼,用巧妙的比喻将抽象情感化为具体形象,显示了极高的艺术创造力。
篇8
喜欢李白诗中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虽说是借酒消愁,以醉求乐,但这何尝不是件好事呢?把酒言欢,忘去世间一切,哪怕天子呼来亦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啊!可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酒醉亦是可以忘却一切,可是醒来后又该如何啊!李白纵然可以用酒麻痹自己,可终究逃脱不了这尘世中的一切渴望自由、渴望个性解放的李白这一生都只能把自己所有的期盼给予诗中罢了!“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这般没有权贵、没有黑暗统治的神仙世界恐怕只能在李白的想象中存在。
李白豪放不羁,他的诗更是继承了屈原的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可宋词又有那般逊色于唐诗?在那个北宋缺将南宋缺相的宋朝,文人才子代代出,婉约派的柳永、晏殊、李清照、,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哪一个在文学史上不是大名鼎鼎,如雷贯耳啊!
李清照《醉花阴》中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竟让在莱州担任知府的丈夫起来一较高下之心,他闭门谢客,不吃饭不睡觉,三天写了五十首词,再将妻子的那首《醉花阴》混在其中,交给文友陆德夫来评价,谁知文友一看既只对李清照那句人比黄花瘦拍手称号,认为这句中相思之苦,忧愁之深可以成千古名句。这句评价果真灵验。
写到这里,不禁想问一下大家,大家知道“三苏”是哪“三苏”吗?相信喜欢文学的同学都知道吧!没错,“三苏”就是指苏洵、苏轼、苏辙,这三位都是宋朝大名鼎鼎的才子,而我要写的人物就是苏轼。苏轼在宋代是最为杰出的大文学家之一,他的诗、文、词、赋样样出色,是极富盛名的全能作家。可能是苏轼太过优秀了罢,连上天都嫉妒他,让他在那北宋变法时期出生。由于政见原因,苏轼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激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废除已经施行的新法,因而受到支持旧法和新法的两方人马排斥,开始了他坎坷的仕途生涯。苏轼的词大都都豪放不羁。“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在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词中洋溢着报国杀敌的激情,大有“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慷慨激昂。提到苏轼是豪放派的诗人,就不能不提他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的开篇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就显得十分的与众不同,再往下看“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英雄豪杰!”词中境界宏大,上下几千年绵亘数千里。虽然是在坎坷的仕途中所写,可苏轼却丝毫没被挫败,更未流露出人生苦闷的消极态度。无论遭受了什么,都掩盖不住苏轼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豪迈气概。纵然豪迈可是苏轼也有柔情的时候,苏轼在妻子王弗二十七岁死时将她埋葬在母亲坟前,并亲手在埋葬她的山头种植了三万多株松树。更是在十年后写出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对亡妻的深切怀念之情,无不流露出来。可惜苏轼这位大文豪在徽宗大赦天下的北归路上一病不起,死于常州,时年64岁。
篇9
2、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 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3、尘世难逢开口笑,须插满头归。 ——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4、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篇10
关键词: 李清照 意象 节日文化 词风格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是婉约派的代表的词人,生于1084年的山东济南。五岁左右时,她随亲人搬迁至宋代都城汴京(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李清照一生中有很长一段时期都是在汴京生活。所以,汴京的文化,都深深融进李清照词的创作之中[1]。
一、李清照词中的意象
李清照词中的意象与汴京的文化有密切关系。作为北宋都城的汴京,当时的经济、文化都得到了很好发展,为了在重大节日更好地丰富人们的生活,“”便成为很好的载体,开会、挂灯、饮酒,这些活动在汴京由来已久。现在的开封,被誉为“市花”,每年的10月28到11月28之间,都会有花展。受文化的影响,在李清照的词中,咏菊便成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
(一)李清照前期作品
《多丽・咏白菊》:“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恨潇潇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微风起,清芬蕴藉,不减酴。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似愁凝汉V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瘦芳姿。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2]白菊在“无情风雨”里,被“揉损琼肌”。可是,即使环境恶劣,也不能压制住她内在的美,白菊依旧散发阵阵幽香。她那“憔悴瘦芳姿”,更显示出词人对的怜爱之情。爱菊之深,其意义深刻,说明词人对也是深深喜欢的。但是与其说词人喜爱,倒不如说词人喜欢像古人圣贤那样,有一颗淡泊明志的心。因此,在词中,作者大力用典,表明不愿像杨贵妃等人一样碌碌无为;希望成为像屈原、陶渊明那样的伟丈夫,有所作为,有所成就,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奇女子。
(二)李清照婚后作品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2]这首词写于李清照婚后时期,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远游,由于夫妻离别,作者深闺寂寞,因此词人以重阳节赏菊喝酒来渲染凄凉氛围,表达作者因为思念丈夫而产生的孤独与落寞的心情。词人以“黄花”也即形容人面色的憔悴不堪,以瘦暗示相思之苦,相思之深,意蕴深刻,给人以无穷的想象[3]。
(三)李清照南渡后作品
李清照南渡之后,虽然她已经不在汴京生活,但是在她与家人在汴京生活的岁月中,汴京文化已经深深影响到她的诗词风格,即使南渡之后,有着亡国丧父、孤独漂泊之苦,在她的诗词中还会频频出现汴京文化中节的身影,可以看出汴京文化对她影响至深。
如是《鹧鸪天》:“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2]靖康之变后,作者追随宋主南渡,这个时候,是女词人李清照一生中最痛苦与的时候,亡国之恨,丧夫之痛,漂泊之苦都压在这个弱女子的肩头。这首词写秋景,寄乡愁,上片描写秋天萧瑟的景象,作者寄思想感情于景物之中,渲染萧条气氛,奠定凄凉的感情基调。下片写词人夜不得眠,举酒消愁,道出词人孤独寂寞之情。抒发作者故国沦落、流离失所、孤独寂寞的心情。
《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2]全词以“愁”为词眼,抒发作者的孀居之苦、丧父之痛、亡国之恨。词的上片,先用十四个字,七个叠词,以动作、环境和心理感受奠定全词的感情基调,渲染了凄凉、萧条的景象。接下来以“淡酒、黄花、过雁、窗儿、梧桐、细雨”等寄托作者愁思的意象深刻描写了作者的家国之恨和兴亡之感。“黄花”暗示作者消瘦的容颜,写出人已衰老,却依旧漂泊无依,独居异乡之心情。
词人李清照所描写的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特之处在于李清照笔下的有浓浓的酒香。南渡之后,作者便开始了人生最痛苦的时期,尤其到了晚年,词人似乎更热衷于喝酒,想以醉酒抒发自己的哀愁,每次醉酒时,相伴词人的总是黄菊。李清照词中写的词大部分都是后期的作品,后期的李清照,生活愁闷、孤独、寂寞,作品不像前期那样轻快明丽,而是言之不尽的“愁”。所谓“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便是词人情感的寄托。不同的作品中,作者运用不同的表达手法,例如联想、比喻、象征、反衬等多种艺术手法,加上女性特有的敏感、细腻,对的特征与内涵进行多角度的展示,表现了词人高洁志趣、不落俗套的“式”的精神品质。
二、李清照词中的节日文化
汴京作为北宋的都城,它的一举一动对全国有重大影响。在平常节日中,都市里的热闹就得以显现[4]。在词人李清照的作品中,不免也会提到汴京的节日,在那些节日里,作者有喜悦、有感伤、有思念、有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