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代表作范文

时间:2023-04-08 00:01: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杜甫的代表作,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美国《国防采购、技术与后勤》杂志2013年9/10月号刊登了美国负责采购、技术与后勤的副国防部长弗兰克・肯德尔的《“技术成熟度”标准存在的问题》一文。肯德尔在文章中认为,长期以来,美国防部一直使用“技术成熟度”(TRL)来评估产品使用新技术或先进技术的风险。“技术成熟度”这个标准本身没有什么错误,但它只是提供了某一方面的风险评估,最多也只是提供了关于产品使用新技术带来的风险中的一个初级指标。在许多情况下,“技术成熟度”并不能提示我们需要采取额外的措施来降低风险,也不能显示将某个特定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程度所要花费的代价。举例来说:某导弹供应商设计将一种新型红外成像天线装入导弹导引头,该技术将极大提高导弹的性能。供应商将生产出的测试天线装入实验室用测试导弹和样品导引头上进行原型测试,证明该技术已达到“技术成熟度”6级的标准。但对于这种类型的导引头材料来说,其可购性和生产率是重要的因素,仅制造出几枚测试导弹并不能说明这个技术符合量产要求,因而把该技术加入正式的“工程与制造发展”计划中是不明智的。肯德尔称,如果以某种技术已经达到“技术成熟度”6级的标准来说明该技术的风险得到缓解,那是不可相信的。

为作战人员开发和提供新能力面临的最困难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风险管理,通常的做法是用“技术成熟度”来代替专业的风险评估和风险降低计划,包括特别技术点以及下阶段发展决策标准或评审标准。“技术成熟度”并不是风险评估的完结,它只是风险评估的开始,仅仅提供初步的结果,并不能回答进展总风险是否可以接受或还需做什么工作来把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程度等问题。

肯德尔称,他修改了技术评估程序,要求在进行采购决策之前,特别是在制定“工程与制造发展”计划之前,让项目负责人承担更多的责任。借此希望项目负责人对项目具有的技术风险、减少风险的方法和降低风险需要的资源等情况有完整和深入的了解。对技术风险的考虑将影响到某些项目决策,包括:①需求的可行性;②进行技术试验阶段的需求;③对竞争性样品的需求及其价值;④在进入“工程与制造发展”计划阶段或初始生产之前特殊工作的需求;⑤适合的合同类型。所有这些都是项目负责人的职责,需要他们在“技术成熟度”评估之外做出更多的判断。

根据肯德尔近期对技术试验样品项目的研究表明,企业并不一定将降低风险作为其最优先的目标。当存在竞争时,企业的第一要务是赢得竞标。因此,作为国防部来说,必须明确一点,那就是要赢得竞标就必须按照政府的要求查找并降低风险。肯德尔的研究还表明,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企业达到了“技术成熟度”6级的要求但没有达到国防部所要求的降低产品风险的要求。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则是国防部制定规则和执行规则当中的问题。

肯德尔称,国防部不可能也不应该期望没有风险的项目。美国的技术优越性就是建立于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将风险降至最低。国防部应该管理好项目风险,才能在发展更新更快能力和经济限制下获得高效能力之间取得平衡。(王培)

篇2

李白,逝于公元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与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好交友。

深受老子、庄子等思想的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文大多为喝醉时写作,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李白出生于701年,762年去世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和《早发白帝城》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来源:文章屋网 )

篇5

李白,于701年出生,在762年去世。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的人物形象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来源:文章屋网 )

篇6

教材分析:《旅夜书怀》是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四单元的一首诗。这个单元是中国古典诗歌单元,涉及了先秦、魏晋、唐这几个诗歌繁荣时期的代表性诗作。单元教学目标是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了解诗人的艺术风格,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旅夜抒怀》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作品,写作于杜甫从成都到夔州的途中,抒写了诗人暮年漂泊的情怀,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悲壮的艺术风格,是杜甫律诗的力作。

学习这首诗,要把握在雄浑景象中流露诗人孤寂之情的写法,并联系时代背景,通过意象想象、问题探讨等方式,感受诗歌的意象意境,品味作品中人物的心情,进而掌握诗歌的情感变化,了解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特点。想象是理解这首诗歌的关键,通过想象感受秋江广阔的图景和抒情主人公孤苦的形象,从而深切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

学情分析:职校一年级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在学习该诗之前接触了陶渊明、李白等诗人的诗作,已经积累了一些分析诗歌的方法;并且之前初中的学习积累和课前充分的预习,对杜甫的生平及本诗的创作背景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探究,鉴赏诗歌。就本诗的情感而言,学生由于人生阅历不够,未必能准确领会,可以通过引导、创设情景,让学生感受诗人当时的境况,进而体会诗人暮年漂泊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品读诗歌的语言,分析诗中的意象特征,体味诗人的情感。

2.理解诗中的抒情方式(直接、间接抒情)。

3.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欣赏写景诗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杜甫晚年的处境和内心情感,树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意象的特殊含义。

教学难点:体味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了解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细节质疑法。

五、设计思路

职校新教材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提倡“合作、引导、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而是通过合理的问题设计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努力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让学生切身感受该诗的情感和艺术特色,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在之前的课堂上,学生已经学过李白的诗作,杜甫的诗歌风格与李白是完全不同的,设计此诗一是注重诗歌意境的理解,二是侧重诗歌的诵读,让学生用心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教学思路安排了“三个层次”,即:通过“整体感知——意象探究——揣摩情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充分感知诗歌的基础上获得理性的升华,从而深刻地体会全诗的内容情感和写作技巧。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

七、教学时数: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导入

我们都曾学过“诗仙”李白的作品,他的诗作飘逸奔放,想象瑰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他同时代的还有一位诗人,就是“诗圣”杜甫。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用诗来记录历史,深刻反映社会现实,揭示民生疾苦、官吏暴虐,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形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大家学过哪些诗作呢?(同学们自由回答)

看来大家都积累了不少杜甫的诗作,下面我们就通过比较杜甫最有名的两首诗作,一起走近杜甫,感受他的诗作风格。

(二)交流讨论

教师诵读《绝句》和《望岳》,比较两诗在写景上有何不同特点。

学生讨论、归纳:

1.《绝句》景物描写,《望岳》先写景后抒情。

2.《绝句》句句写景,一句一景。

3.《绝句》感情含蓄,《望岳》感情直白。

归纳欣赏写景诗的方法:

1.把握形象

2.体味意境

3.把握情感

大家可以看到,杜甫的诗作情景往往交融,并且情感深沉,下面我们就一起,通过学习他的代表作《旅夜书怀》,来感受他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三)朗读诗作,了解基调

教师安排2-3位同学朗读诗作,考虑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读这首诗。

这是杜甫晚年所写的诗作,有人把此诗看成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沉郁悲凉。读时,一定要读得缓慢、深沉,才能把这首诗的丰富感情读出来。

当然,要想把一首诗读得准确,读出感情,是需要对诗作有深刻的理解的,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旅夜书怀》。

(四)整体感知

教师提问。

师:“旅”,意味着什么?

生:“旅”有“旅途”的意思。

师:为什么这首诗歌会写作于旅途呢?

生:杜甫这首五言律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后的第二年,公元765年五月,好不容易在成都草堂安定来的杜甫,由于好友严武的去世,失去了依靠,而不得不举家迁回中原。这首诗歌就是他在返乡途中的有感而作。

师:诗中哪些诗句对应了题目中的“夜”?

生:与“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对应。

师:“书怀”表明什么?

生:表明这是一首抒怀的句子。

师:从题目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这首诗写的是旅途夜间所见之景,并由此抒发了自己的感慨,因此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诗是一首借景抒情的诗作。那么作者到底给我们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想要抒发怎样的情怀呢?

(五)含英咀华,体会意境

教师将学生分组,用自己的想象来描绘这两幅画面。

学生讨论,派代表来分别描绘。

生1:岸边瘦弱的小草在秋风的吹拂下发出了“沙沙”的响声,在广阔的江面上一艘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随波起伏。

师:这位同学描绘得很好,在这幅画面中,大家觉得杜甫给我们渲染了一个怎样的情景?

生:孤独、凄凉。

生2:星空低垂,显得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

师:以上首领二联给我们描绘出这样的一幅画面:近处一叶小舟,远处寒星笼罩,月光照射之下,江水奔流而东。在作者的笔下,天地空旷,大江奔流,然而我们却能感受到细草的纤弱,孤舟的凄凉。这种写法也就是“以乐景写哀情”。

领会情感。

1.教师提问:如何理解颈联?

学生讨论。

生:我难道是因为文章而著名的么?年老多病就应当退休不在为官。这两句诗中的“岂”和“应”字有另外的意思在里面。

师:如何理解呢?

生:颈联是反语,我们都知道诗人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但是诗人的理想是安邦治国,在那样的一个时代他无法实现自己的报复,因此“岂”字,写出了诗人空有才华却无法施展的愤懑之情!“官应老病休”,从表面上看是作者的“”“自解”,但是我们看过杜甫生平就知道,杜甫年龄根本就不能称为老,诗人仕途坎坷,又岂是他年老多病所致。诗人素有远大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有一点声名竟是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

师:因此我们就可以知道,杜甫用这两句诗,含蓄地表达了他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令人可叹可惜!

赏析尾联。

师:就在这时,作者笔锋一转,他看到了什么呢?

生:天地间的一只沙鸥。

师:很好,茫茫天地间,那只在飞翔的沙鸥似乎就是杜甫自身的写照,诗人将自乘的孤舟比做一只空中飞翔的鸟。用天地之大反衬沙鸥之小,借以描绘自己的孤单失意,真是含蓄婉至,饶有余味。清人黄生说:“一沙鸥何其妙!天地何其大,合而言之曰天地一沙鸥,作者吞声,读者失笑。”

再读诗作。

采用个读、点评、教师范读、全班齐读等形式,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来进一步的感受此诗的深沉情感。

(六)总结反思

本节课上,我们学习了杜甫的《旅夜书怀》,这首诗歌传递给我们的是怎么样的艺术风格呢?有哪一位同学愿意来归纳一下?

学生回忆、讨论。

教师归纳:杜甫诗有“沉郁顿挫”的风格。“沉郁”指意境雄浑开阔,感情深沉悲凉。“顿挫”,主要指诗歌情感表达的波澜起伏,反复低回。《旅夜书怀》这首五言律诗,内容上反映了诗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无奈漂泊流浪的孤寂悲苦和愤慨之情。在表现手法上情景交融,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清朝著名的文学评论家王夫之《姜斋诗话》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情景互藏其宅,即寓情于景、寓景于情。《旅夜书怀》正是在情景相生、互藏其宅下完成了诗人对生命的感伤与顿悟。

(七)能力延伸

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一起欣赏了杜甫的名作,对于古典诗歌,我们应该怎样去阅读欣赏呢?从今天的课堂上大家可以得到哪些经验呢?

生1:阅读诗作首先要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写作背景,其次要朗读诗作,发挥想象,通过意象走进诗句描写的世界。

生2:欣赏诗歌还需要用心体会,咬文嚼字,在字里行间去体会诗人蕴含的情感。

师:大家都说的不错,不过我还要再加上一条,在理解的基础上要多读诗作,最好能熟读成诵,把经典深深地印刻在自己的脑海和心灵中。

(八)布置作业、对比拓展

比较杜甫的《旅夜书怀》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在情感、写作手法、艺术风格上的区别。

九、教后反思

《旅夜书怀》这首诗在单元的编排上属于自读篇目,因此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就决定整个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时点拨。上课的时候,学生积极举手发言,整个课堂气氛活跃,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对于“读”的环节,还是稍显欠缺。从课件设计的角度,由于本诗中意象较多,描绘景象宏大,如果用固定的画面展现诗作内容,未必有让学生自由想象来的效果好,因此,本诗的课件设计仅设计了三页,起提示作用而已。从教学实施来看,效果非常好,“留白”这种方法是非常适合诗歌欣赏的。

附:板书设计

把握形象: 首联—近景—孤舟夜泊

颔联—远景—雄浑阔大—反衬

领会情感直抒胸臆—颈联—名因文章著,官非老病休

借景抒情—尾联—比喻—自伤漂泊、孤独寂寞

体味意境冷寂空旷

篇7

现在淘宝网的店主都喜欢称呼买家为“亲”,大概意思为“亲爱的顾客”。据史料记载,史上第一个淘宝店主是一位诗人,名叫王维。根据在于他写给买主的一句慰问诗――每逢佳节倍思亲。

老叔开讲:你还别说,虽然王维生活在唐代,可要是那时候有淘宝网,估计他会当仁不让成为第―代店主,开的还是娱乐工作室,打造红人无数,因为他太懂得包装了。

王公子出身名门,9岁开始写文章,17岁就写出了“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样的名句。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的代表,五言律诗和五言、七言绝句写得最棒,其他各种诗体也难不倒他,整个唐代诗坛也少见这样的人才。估计王家很重视素质教育,王公子不仅诗写得好,还参加了很多兴趣班,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当时还流传一则娱乐新闻,说王维考乡试失败,为了获得功名就找到岐王,岐王在玉真公主家里办了个艺术parly。王维将自己包装成前卫时髦的艺人,先弹琵琶后亮出诗作。公主对他赞赏有加,再加上岐王的推荐,王维很快就成了当红的影视歌三栖明星。

从此江湖上有句话,说“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匹匹:个人认为,还应该把老叔加进去。老叔眉开眼笑。)嘿嘿,识货啊,你们说,我是什么才?(匹匹、噜噜:蠢材呗!)妒忌,绝对是妒忌我英明神武。唉,不遭人妒是庸才啊!(众小编狂呕中……)

知识卡片

姓名:王维

字:摩诘

出生地:山西

年代:唐代

职业:诗人

称号:诗佛

主要成就:山水田园诗代表诗人,创水墨山水画派代表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山居秋暝》

大哥叫啥

上语文课的时候,老师讲柳永的生平。“柳永又叫柳三变,他有个大哥……”底下一哥们儿接茬儿:“叫柳大变……”

老叔开讲:居然敢叫人家大哥“大便”,太过分了!有没有知识啊?懂不懂尊重啊!(此处省略老叔说教1086个字。)人家哥哥分别叫“三复”“三接”。他们三兄弟都很有才华,全考中了进士,相当于一家出了三个大学生。

可是,老柳家的三变娃子在做官的路上走得不太顺,还嫌自己名字不好听,把“柳三变”改成了“柳永”。有一次,皇上组织考试,永哥文章里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句子,意思是哥我做不做官无所谓,不要那些浮名虚誉,有时间宁可喝茶品酒,唱歌休闲。皇上一看,嘿,你还看不上我组织的考试,于是手一挥,说:“那你别做官了,K你的歌去吧!”从此,永哥便自称“奉旨K歌柳三变”,哦不对,是“奉旨填词柳三变”,出来混歌坛了。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业作词的词人,他开拓了词的题材,还制作了很多的慢词,也就是抒情歌,成为词坛婉约派的代表。历史上记载“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说明当时永哥的粉丝很多,到处都有。如果那时就有“我是词人”专业比赛,恐怕柳永粉丝的支持短信,又要让电信赚个钵满盆溢,还能拉动北宋经济GDP好几个百分点。

知识卡片

姓名:柳永

原名:柳三变

年代:北宋

职业:词人

篇8

提起中国的古典诗人,除了他们的正名之外,人们往往还喜欢用他们的别称和诨名来称呼他们。在这些文人中,杜甫的称谓也许是最多的,人们使用他的名、字、排行、官职、郡望、自号、别号、谥号等来称呼他,在这些称呼中,老杜的称呼无疑又是比较多的。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李白集有《尧祠赠杜补阙》者,老杜也。”可见,称杜甫为老杜,从唐朝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

唐朝的文学史上有大李杜和小李杜之别,有人认为把杜甫称为老杜,是为了区别以后的杜牧,这种说法,固然无可非议,但是,为了区别后来的李商隐,并没有把李白称为老李,这里面似乎有许多的奥秘。经过历史的筛选,在杜甫的姓氏前加个老字,历代文人很少有人享有此荣。我觉得,以老杜称呼杜甫,似乎更有下面的原因。

第一,杜甫的成就更多地出现在他的后半生

杜甫虽然也是少年出名,二十几岁初登泰山时,赋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之篇,但是,人们更熟知的,是安史之乱后,漂泊西南天地间的那个诗人。杜甫中晚年以后心态较老,诗中也常有“老”字,后人即以其自称而称其老。杜甫自称老且病的诗很多这个时期,他用他的诗歌,记载了国家的动乱,再现了自己的无定孤苦,如《登高》《旅夜书怀》《登岳阳楼》《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作品。更多的人强调了杜甫诗歌中历史的价值,的确,在动荡的历史中,一个年迈多病的身躯,承受着家国之痛,承受着生命无法承受之重。历史的舞台上回响着他苍老而悲怆的呐喊,浮现在人们脑海中的往往是那个忧国忧民、仰天惆怅的老者形象。“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七歌》)。一位白发苍苍,困顿窘迫的老者几乎跃然纸上,所以,老和杜甫相连,再自然不过了。比如李白,就无法用“老李”来描绘,他那张扬的才气和狂放的性情更多地和激情四射相连,老字是和李白风牛马不相及的。

第二,老杜之称,更体现出后人对他的亲近和赞赏

许多人认为,老杜与今天的老张、老王之称有别,其实它就是杜老。但是我认为这种说法实在牵强,如果老杜是杜老尊称的倒置,姑且不说李白,因为他的天才,后人只配高高地仰着头去像看待神仙一样仰视他,除了谪仙人别无他称。单说盛唐三杰的另一个人物王维,没人喊王维为“老王”。老王叫着就像喊邻家大伯一样,即使王维也生活在民间,但是他更多的生活在诗情画意中,更多的和自然山色相融合就如同我们生活中的隐者,和我们终归是隔了一层。而杜甫则不同,他生活在民间,他的一切和民间息息相关。事实上,许多诗人也都关注过苍生,也都有为百姓鸣不平的时候,和杜甫相比,他们却是可望而不可即。在杜甫的代表作“三吏”“三别”中,真实地描写了特定环境下的县吏、关吏、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动、语言,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在这些人生苦难的描述中,一方面,诗人对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官吏给予人民的奴役和迫害的深恶痛绝。

儒家提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做到达时济天下不太难,可是贫穷的杜甫,穷到吃饭吃不饱,住的茅屋草乱跑,他仍然用自己从来都被苦难压扁的目光撑出一片树荫,苦苦地去为别人遮雨;直到自己走投无路。杜甫在《又呈吴朗》中写到: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真。已诉征求贫到骨,下思戎马泪沾巾。大历三年,杜甫搬离草堂,那草堂前原有一棵大枣树,以往枣熟时节,杜甫总是任西邻的一孤苦无助的妇人打枣吃,后来枣树换了主人,新主人不似旧主人,老妇人便到杜甫那里哭诉,于是就有了这段怜弱惜贫的佳事,杜甫其人,是有着一颗苦心的,正是那颗苦心,把世人很多的苦难都热心担当了,捧给别人的,是他全部的甘甜。一位孤苦的妇人,到杜甫门前来打枣充饥,但诗人把这件事放在自己的心中.并且在自己离开的时候,还特意写这首诗叮嘱。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里,谁不是连骨头都被榨干了!但是杜甫还想在苦难中挣扎的老百姓。这首诗几乎谈不上什么技巧,纯粹是一片真情。诗人用如此广大的心胸支关怀最底层的穷人时,他自己也正是一个无告的穷人。他居无定所,却心忧天下,盼望天下寒士能居有定所。

当我们用尊称称呼某个人为某老的时候,这个人在高高在我们上面的,我们在他们的面前可能是诚惶诚恐,是仰望。可是,当我们在生活中称呼某个人为老某的时候,更多的则是亲切,他和我们相连,就像是能共啃一块馒头,共喝一口烧酒的伙伴,我们甚至可以亲切地拍拍他的肩膀。当我们读杜甫的诗歌的时候,诗歌里的生活烟火气息扑鼻而出,感觉这个“老”字,或许真有老气横秋的意思,可感觉又有一分亲切顺口,似与老杜神交,得意而忘形。

一千三百年后,杜甫仍然忙着。对此,他本人应该不会感到意外,他在生活的诸多领域中是失败者,常常无职、无钱、无房,甚至无食,多难多灾、穷愁困厄,但他已经构成中国人最基本的文化记忆,以至于我们无法把他看成一位普通的杰出诗人,我们可以像谈论一个诗人那样谈论王维或李商隐,但当想起杜甫时,我们如同想起朋友,他始终伴随着我们。

老杜,这一声称呼,就是表明了在我们的心中,老杜,就是这样一个永远在我们身边的伙伴。

【参考文献】

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唐之韵解说词央视科教频道

篇9

在学习本课的前一小周,就做好安排。本班60名学生,按平时的历史学习的六个小组,分了六个专题研究小组,对本课内容做了六个专题的划分: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每个小组负责两个专题,即各小组有一个必做的研究专题,还有一个选做的。选好后,各组成员再具体分工协作,查找相关资料,准备发言稿。

二、课上交流研究专题

课上的交流分三步走:

1、历史教材中怎么说?介绍各自专题涉及的基本内容。比如《诗经》,关于诗经的“六义”:风、雅、颂、赋、比、兴。诗经的艺术特点:四言为主,重章叠句。它在历史上的地位: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奉为经典。

2、语文课本上怎么说?就是让学生将同一类知识,从不同的角度挖掘、补充、深入理解和领会。比如楚辞,代表人物屈原,在语文课本里学过他的代表作《离骚》(节选),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的政治抒情诗,代表了浪漫主义的诗风。诗人先从自己的身世和理想写起,楚王昏庸、群小猖獗、朝政法度混乱,自己虽被奸小陷害,仍要坚持“美政”理想,一方面抨击了黑暗现实,一方面表达了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3、你作为学生怎么学?关于同一个历史人物的话题,作为学生,如何整合两个学科的教材,将知识完整系统地掌握,就是学生要研究的问题。比如历史教材中关于“苏轼”,提到他是宋词豪放派的开创者。“他豪迈奔放的思想感情,描绘雄浑壮观的景物,给词注入了强劲的生命力。”那么,在语文课本里学到了他的哪些诗词,可以得到印证呢?学生在搜集整理后交流如下:必修四中还选了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本词借咏史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郁闷心情。其豪放的词风一方面表现连各方面:一是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二是人物形象的塑造。词的开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而且江山、历史、人物逐一收入眼底意境开阔,气象恢弘。“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则是对古战场险要地势的勾画。对于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周瑜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潇洒气度予以高调赞美。称赞周瑜,实际上表明了词人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心志。整首词气势恢宏、格调雄浑、境界宏伟,代表了苏词豪放派的风格。经过学生如此一分析、整理、交流,学生就将历史与文学很好地融为了一体。一方面把分散到两个学科中同一类的知识做了很好的补充与融合,另一方面,学生在整理和研究的过程中,锻炼了组织协调能力,提高了筛选、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课后拓展研究专题

本节课后,学生兴味盎然,都反映时间太短,还有好多内容没有与大家好好分享。于是,我综合了学生们的意见和建议,在课后开展了一系列拓展与延伸。比如关于元曲,历史教材中只提及了一点内容,其实,学生准备的交流资料很丰富。比如:他们收集了元曲的杰出代表关汉卿的《窦娥冤》,在语文必修四的第一单元。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摧残妇女的典型代表,代表了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且具有反抗精神的妇女形象。等等。鉴于这种情况,我引导有兴趣的同学在下午自主活动时间,展开小组间的专题交流,资源共享活动。(本文来自于《现代阅读·教育版》杂志。《现代阅读·教育版》杂志简介详见)

篇10

【关键词】边塞诗; 鉴赏; 方法

在唐朝,尤其是盛唐时代,由于国势强盛,疆域广阔,交通便利,国内外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往增多;守边和扩边的战争也较频繁,不少边帅能文能武并且喜欢延揽文士;知识分子视野开阔,精神振奋,不少人带着建功立业的愿望,投笔从戎,赴边求功。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这些因素,促成了唐代边塞诗的繁荣,形成一个边塞诗派。

边塞诗指的是那些以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为表现对象的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就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有《出塞》、《从军行》,王之涣有《出塞》,王翰有《凉州词》。盛唐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题材有所扩展。宋朝的范仲淹、贺铸、陆游、辛弃疾等也有边塞诗传世,但影响远不如盛唐时期。

边塞诗作为诗歌大家族中的一员,除了具有一般诗歌的特点,还有它的独特之处,我们掌握了边塞诗的这些特点之后,鉴赏起边塞诗来就会变得更加得心应手一些,边塞诗主要是结合雄伟、壮阔的边塞景色的描写,表现边塞将士驰骋沙场、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和豪情壮志,风格奔放雄伟,豪迈悲壮。诗歌内容主要有:

1、以诗歌来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

2、表现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

3、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

4、抒发御敌建功的愿望和安边定远的思想

5、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

6、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

7、表现将士和人民厌战怨征的情感

列出了边塞诗的内容之后,我们再把边塞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及鉴赏边塞诗时常用的术语作一个归纳:

从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

从地名和民族名看:碛、西、轮台、龟兹、安西、楼兰、夜郎;胡、羌、羯、夷、单于;

从景物看: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感情特点:豪迈、豪气、豪情、报国之志、杀敌豪情、昂扬精神;

美学风格: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奔腾、峻伟;

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烘托。

了解了边塞诗的这些知识之后,如何更好的理解、鉴赏这类诗歌呢?我们认为,应该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①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即把握时代特征。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所以,如果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肯定是大有帮助的。诗评家常称赏“盛唐之音”,边塞诗正是构成“盛唐之音”内容的一个基本方面。“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王昌龄),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到了中晚唐,国势开始衰微,虽然诗人们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着多少悲壮,多少婉伤:“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在报国无门的愤懑(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更多地体现为归家无望的哀痛(范仲淹“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尽管仍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和盛唐时代的边塞诗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凉,更多一些惆怅。时代不同,边塞诗的题材、主题基本类似,风格也差别不大,却都分明展示了各自不同的时代特征。

②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边塞诗题材的兴起,是与诗人们的生活范围有所扩展紧密关联的。从边塞诗中,我们看到诗人的眼界开阔了,诗歌的境界拓展了,诗歌的内容更显得异彩纷呈。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有报效国家的激情:“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

不少诗人在塞外军营生活多年,如高适、岑参、李益等,他们的边塞诗中的内容几乎涉及到了边塞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的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李益“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有的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岑参“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有的反映对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高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 有的表现报国无门的愤懑和归家无望的哀痛(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有的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我们在阅读这些诗歌时,要能够区别每首诗作思想内容上的细微差别。比如岑参的边塞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其基本特征,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他也写过一些在边塞怀土思亲的诗歌,如为后人传诵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事情虽小,情意深厚。同时,我们还要体会到,跃动于边塞诗中的种种矛盾: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等。

③体会不同的艺术风格。 边塞诗的艺术风格也是异彩纷呈。有的豪放旷达,如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的雄奇壮美,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的豪壮悲慨,如杜甫的“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有的委婉清丽,如李白的“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细细体会,才能准确地领会到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不同诗人的不同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遇,反映在边塞征战诗这个大主题下异彩纷呈的艺术风格。

以陈陶《陇西行》为例:”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首诗思想内容有显著特征:既以昂扬的爱国热忱,歌颂了戍边将士保家卫国,奋勇杀敌,不怕牺牲的精神,又毫不讳言战争的另一面,以沉痛的心情表现了战争所造成的家破人亡的惨痛悲剧。诗的前两句写战事的惨烈,将士的奋勇。”誓扫“句从士气以见战争的性质,”五千“句从牺牲之大来表现战争的壮烈和将士义无反顾的奋斗精神。后两句宕开一笔:远方戍人已成为无定河边的尸骨,家乡的妻子却不知,梦见的仍然是音容栩栩的良人,仍然朝思暮想,守着、盼着他回来团聚的这一天,而他却永远也不能重回她的身边。这两句通过现实与梦境的对比,将悲剧意味表现得浓烈深长。

诗歌鉴赏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而边塞诗,由于学生接触较少,鉴赏起来更是有一定的难度,希望这篇文章能对我们鉴赏边塞诗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唐代边塞诗研究论文选粹》,甘肃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2] 《盛唐边塞诗评》,漆绪邦,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