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妇清范文
时间:2023-03-17 13:52: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寡妇清,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后人的传说与历史记载中,巴郡枳县人清是一个端庄秀丽的贵妇,无论她的个人气质、相貌还是谈吐都不是一般人能比的。早年丧夫之后,清继承了巨大的家产,并开始了她特殊的经营之路。
清生活的酉阳、秀山、铜仁一带至今都是丹砂(汞矿)的重要产地。早在商代,清的先辈就已懂得利用汞的化合物来医治癞疾或作镇静类的药物,这在当时是一种极为珍贵之物。而随着秦朝的统一,经济的发达以及秦始皇对长生不老的渴望都对丹砂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需求市场。由于当时丹砂最主要的产地就是巴国枳县,因此清自然就成为当时最大的丹砂业主,家业也就逐渐壮大。
不过,酉阳、秀山、铜仁一带至今交通都不甚发达,许多物产的流通还存在障碍,而秦朝时候的清则可以将丹砂大量地运抵长安不能不令人叹服。原来,她在经营布局上采取了多点供给办法,在枳县东西南北临江高地进行多点冶炼,冶炼地与丹穴间采取原料供给,省去了成品水银的繁琐搬运,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了产量。而在交通方面,巴寡妇清独辟蹊径,一是顺乌江而下往东,直抵长江下游市场,再传至中原地区,自古乌江、郁江有一段被称作“丹涪水”就与此有关;二是通过两条通道可直供咸阳,第一条经古褒斜道翻越秦岭进入咸阳、长安,第二条由水路至巫山罗门峡口,经150公里栈道通大宁河,再北上出川进入秦岭一线的古道。
巨大的丹砂需求以及合理的物流布局让清的家业迅速壮大起来。为了保护家业,清利用巨大的财富支撑豢养了一支庞大的私人武装。
篇2
时值4月初。离开烈日炎炎,嘈杂拥挤的瓜地马拉市,我乘坐的出租车在起伏的公路上没拐几个弯就驶入了一片绿意盎然的丘陵,车窗外的空气由此开始一下子变得清新了。公路两侧的绿树间盛开着许多粉色和鲜红的野花,在直奔安提瓜的这条柏油路上点缀了春意。在一个山坡地拐弯口我看见一块巨大的广告牌, 上边展示着一幅古香古色的旅馆巨照,下边则是一行西班牙文广告词:“欢迎你来到天堂般的安提瓜”。我琢磨着这句广告词,想,若我将它译成中文,定会是“欢迎您来到世外桃源般的安提瓜”。从七年前第一次造访这座古城起,我就觉得若在拉丁美洲找一座堪称世外桃源的城市,那非安提瓜莫属。它的这份殊荣即使放到全世界这个大范围里来验证,依旧是名不为过的。
古城安提瓜(Antigua)位于危地马拉(Guatemala)首都危地马拉城(Guatemala City)西南大约50千米处,它曾被称为圣地亚哥西班牙殖民时代瓜地马拉的旧都和美洲最早的规划型城市。古城位于一片水源充沛、土壤肥沃的盆地中,四季如春的宜人气候和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其成为西班牙美洲殖民地中海发展最快的城市。16世纪中叶,这里已成为西班牙在中美洲的统治中心,到了17世纪,它的规模已可以和当时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大本营墨西哥城相媲美。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安提瓜的地下是一段地质活动异常频繁的地层,盆地周围竖立着几座大火山便成为释放地底能量的出口。从16世纪中叶到18世纪中叶的二百年里,安提瓜一面迅速发展一面却抗击着泥石流,地震对它所造成的一次次侵袭和破坏,直到1773年的两场大地震将其彻底摧毁,西班牙人不得不遗弃了这座经营了二百多年的殖民中心远走他乡,古城由此成为废都,并由此被当地人称为安提瓜(意为古城)以示和后来的新首都区别。安提瓜这个地名被一直沿用至今。而许多当地人更不厌其烦地将安提瓜称为“安提瓜危地马拉”以示它与拉丁美洲世界里其他不少叫安提瓜的城市之区别。
出租车放慢了车速驶上安提瓜那经历了百年风雨洗刷的鹅卵石老街。安提瓜的民居最高不过两层楼,在周围群山的映衬下整个城市的建筑都显得低矮。然而,安提瓜却有一片广阔的天空。那份无遮无掩的开阔早已在现代城市中绝迹了。后来,当我在安提瓜的街道山举目远眺巍峨的阿瓜火山(Aqua)时,似乎又看到了安提瓜人的自然观,那便是恭敬与顺应。除了低矮建筑高度,色彩鲜艳的民居外墙也是古城的一大视觉特征。那一条条由深绿,鹅黄,天蓝和暗红色块所构成的街道,似乎连接着古城遥远的昨天,沿着它我们就能回到安提瓜的过去。然而,古城曾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宁静,这里没有繁忙的车流和拥挤的人潮。这或许是我觉得安提瓜可称为世外桃源的最直接理由。然而,此时此刻的古城街道上却是人流不绝,出租车走走停停,速度犹如步行。没想到离复活节还有十多天,安提瓜已如此热闹。后来出租车司机告诉我,复活节那个星期里出租车根本就不允许进入安提瓜。因为“人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第一场游行
我到达安提瓜的第二天下午就观摩了一个由安提瓜大教堂举行的圣周游行,参加这场游行的全部是当地儿童。因游行将从安提瓜大教堂出发,中午一过,古城的中心广场上便聚满了身着紫色长袍,年龄不等的孩子们,许多孩子的身边都跟随着家长,不少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随孩子们一同来广场上。无论年龄大小,任何一个家庭若有成员参加圣周游行,对这个家庭而言都是一件大事。
在简短的宗教仪式结束后,守候在教堂前的香童们便点燃了手中的香炉,在一片弥漫缭绕的香火烟雾中,孩子们肩扛圣台在一位成年人的引导下由大教堂出发了。许多家长伴随着肩扛圣台的孩子们,随着乐队低沉缓慢的乐曲声缓步迈上安提瓜古老的鹅卵石街道。我注意到每一位肩扛圣台的孩子和许多伴随着游行队伍的孩子胸前都挂着一块印着耶稣像的卡片,它的背面则印着数字和编号。我身边有一位紧随游行队伍的年轻父亲和他那穿着一身紫袍的孩子,于是便向他问个究竟。这一问才知道,原来每一位加入扛圣台行列的人都须向教堂交费,这张卡片便是付费凭证。同时卡片背后的两排数字标明了持有者在何处加入扛圣台的队列以及他在队列中的位置。“圣台很重,在每一个街口都要换人,我的孩子就是在第四个路口加入行列。”年轻的父亲边说边翻过孩子胸前的卡片给我看。
说话间游行的队列便到了离开大教堂后的第一个路口,这时我注意到许多等候在路边身着紫色长袍的儿童们迅速靠近依旧在行进中的圣台,在队列前后左右的数位引导者的指挥下,敏捷地换下了先前那些扛着圣台的孩子们,游行队伍跟随着圣台有条不紊地继续前进。在将接近下一个路口时那位年轻的父亲指着游行队伍前一位手持木牌的男子告诉我,那块木牌上标着下一次换人的路口编号,提示卡片上有这个编号的孩子们提前做好准备。
游行队伍在不知不觉中换了一批又一批扛圣台的孩子,游行队伍也走出了安提瓜古城的老街来到来城外的大道上。游行队伍前方的道路上出现了以植物和花卉铺设的地毯。这便是安提瓜圣周庆典中的另一独到的精彩内容:圣周地毯。在这片以素净的植物和花卉精心铺设的地毯边还有另一座圣台准备加入游行的行列,抬着这座圣台的都是女孩子,圣台供奉着一座耶稣之母玛丽亚的雕像。根据圣周游行的传统,圣母像需随耶稣像行进,看来这些女孩子们已经在这里等了很久。前方的道路口上此时除了紫色长袍的男孩外又出现许多身着头戴白纱,身着白衣黑裙的女孩子们,她们有着与男孩子一样的重任,即接下前一组肩扛圣台的伙伴,将沉重的圣母像抬到下一个街到另一组伙伴的肩上。
尽管只是圣周前的“预演”,但这场为孩子们举行的圣周游行也持续了三个多小时才告结束。而到了圣周的正日子,有时一天内将有三支规模庞大的游行队伍同时出现在安提瓜的街道上,届时整个古城从早到晚将为弥漫的香烟,哀怨的葬乐所笼罩,人们以沉重而缓慢的脚步跟随着那一支支肩扛圣台的队伍,追随着那位受难者的最后足迹。
圣周地毯艺术家
现年59岁的路易斯・阿尔伯特・蒙迪尔(Luis Alberto Montiel)是安提瓜的一位小学教师,但更多的安提瓜人知道这个名字是因为他是当地最负盛名的圣周地毯的制作者。事实上蒙迪尔家的名字与安提瓜的圣周已结下了近百年的情缘。圣周的那个星期二我沿着繁忙的安查大街(Ancha de los Herreros)找到了路易斯的家。安查大街是环绕在安提瓜老城外的一条交通要道,平日里这里车水马龙的繁忙,圣周期间的许多游行队伍都会经过这里,特别是受难日清晨的游行也从这里经过,因此成为圣周游行线路上最重要的一段。从路易斯的父亲开始,他们家就有了在门前这条大道上铺设一条大地毯,迎接受难日的游行队伍的传统。
尽管距受难日还有三天的时间,路易斯已经开始了制作地毯的准备工作。此时他正在家里的前厅里和小儿子忙碌着,将一麻袋一麻袋的锯末倒在前厅的地面上准备着色。只见屋内一侧的墙边堆满了装锯末的麻袋,另一侧墙边则竖着一大摞雕刻着各种图案的木板,这便是制作地铁图案用的模版了。路易斯告诉我,锯末是制作地毯的基本材料,而给锯末染色则是整个地毯制作工序的第一步和最至关重要的一步,它是一项极其耐心细致的工作。为了保持地毯的颜色处于最佳状态,给锯末上色的时间至关重要,准备的太早颜色可能会有变化,准备的太晚锯末的湿度则过大,因此最理想的时间是在地毯开始铺设的前三天给锯末上色,整个上色过程在一天内完成,尽管这样做的工作量极大,但却可以让地毯有最好的色彩呈现。路易斯说,彩色锯末共有红,黄,蓝,绿,紫等12种颜色, 这些颜料可以在加工皮革的作坊和一些药店中买到。但是如何使用这些染料却有许多外人不知的独门秘诀。
路易斯在小儿子的帮助下将一大袋锯末倒在地上准备染色,同时他又抓了一把另一麻袋中的锯末让我比较。经过比较我才发现,原来这些锯末有着极为明显的粗细差别。路易斯告诉我,地毯的底层由粗颗粒锯末铺设,这些用作“地基”的锯末无需上色。只有细腻的木屑才在染色后成为制作彩色地毯的“颜料”。说话间给锯末染色的准备工作已经完毕,路易斯的弟弟佛朗西斯科此时也来帮忙了,这个上午他们至少得完成四种不同色彩锯末的准备工作。
路易斯的小儿子将一壶热水缓缓冲入装着红色颜料的脸盆中,佛朗西斯科则用手慢慢地搅拌着热水中的颜料,路易斯在旁一边观察着盆中色彩的变化,一边朝水中不断添补颜料。路易斯告诉我,他在这盆颜料中加了许多食盐。盐和染料在热水中混合后不但可使染料的颜色更加饱和,而且可以保持色彩的稳定性。这招由他父亲传下的秘诀使他家制作的地毯有着极为出众的灿烂色彩。
最后用热水融化的颜料被倒入了地上的锯末堆中,路易斯父子和佛朗西斯科三人用双手迅速拌合着锯末,不一会儿三人便挥汗如雨。锯末堆渐渐地由原木色变成了鲜红色,此时他们不但未停手,反而加快了搅拌的速度。佛朗西斯科说,尽管现在锯末都已成红色,但为了得到均匀的色彩此刻还不是停手的时候。直到大家又齐心协力地又干了十几分钟,路易斯才觉锯末的颜色合了他的心意,于是他们七手八脚地将染色的锯末重新转入麻袋中,再倒出了几袋锯末来调染其他的颜色。
调和紫色的锯末时路易斯告诉我,由于化学成份不同紫色颜料较其他颜色都难控制,不是偏色就是褪色极快。紫色的颜料粉不仅得加盐,更得在火上煮开几分钟后方能用,它是地毯颜色中最难调配的一种。
这天上午路易斯父子和他弟弟一共调和了五种不同,颜色的锯末。他说锯末调色的工作一旦开始,他们每天至少得干八小时。下午他的另一个兄弟和儿子也会来帮忙。他们必须在周四午夜前完成全部锯末染色,随即开始铺设地毯,迎接受难日上午从门前通过的游行队伍。
离开路易斯家前我向他提的最后一个问题是如此热心制作圣周地毯的原因。他望了望满屋子的麻袋、木模和工具,很平静地对我说:从他记事起制作圣周地毯就是自己家每年最重要的一件事,这不仅是出于信仰,而且也是秉承一项家庭传统。他希望这一独特的家庭传统不仅能够在自己的家庭中代代相传,而且也希望安提瓜的年轻一代能够将其继承和发扬。
为此,路易斯除了不断推陈出新地毯的设计图案,每年圣周中他还免费为学校儿童组织一到两次地毯制作观摩,将这一传统言传身教给安提瓜的下一代人。最后路易斯向我展示了一件纪念教皇保罗二世于2002年访问瓜地马拉市的T恤衫并告诉我说,那年迎接教宗到访的地毯采用了由他设计的图案,他为此感到了由衷的骄傲和自豪。看来在蒙迪尔家制作圣周地毯的热情里不仅有信仰的力量,秉承传统的坚持,更有个人创意获得社会认同的欣慰,这点对于一个艺术家而言,恐怕便是最大的奖励了。
灯火通明之夜
受难日前夜的安提瓜四处灯火通明。原本早已打烊的店铺在这天全都通宵开张,夜里11点时街道上依旧人头攒动,熙熙攘攘,人们漫步于大街小巷之间,观赏安提瓜人彻夜为受难日游行赶制地毯的盛况。
我经过城中的街道上一处处被聚光灯照得通亮的“工地”,到处呈现一派繁忙景象。到了安查大街我又发现,不仅蒙迪尔家门前一片繁忙,他的左邻右舍们也没闲着,家家户户的门前灯火通明,七八处圣周地毯的工地一字排开在这条宽阔的大街上,紧张繁忙的气氛中带着一比高低的劲头。
蒙迪尔家门前架起了两盏强力聚光灯,镂刻着花纹的木模板和一袋袋的彩色锯末整齐地堆放在路边,路易斯的两个兄弟和他们的好几个孩子,进进出出地忙碌着。五六个来帮忙的朋友们正坐在门前一条长椅上聊天,他们身边的桌上摆放着纸杯,纸盘和一个餐馆用的巨大咖啡炉,看来制作地毯的一切后备工作都已就绪。
路易斯是当晚工作的总指挥,他刚刚完成了对路面的测量和规划。铺设地毯的路面已全部用粉笔做好了记号。他指着这片路面告诉我,这片为受难日游行准备的地毯将有25米长和5米宽。“加上边缘的装饰后地毯的实际面积要比这个面积大许多”路易斯说。随后他指挥众人在已测量好的路面上以长木方围出了制作地毯的路面,众人开始仔细地往这片路面中铺撒粗粒的锯末并轻轻压实,同时不断地检查这片锯末层的平整度。路易斯对我解释说,地毯基址建造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地毯的成败,它不仅是整个地毯制作的第一步而且也是最关键的一部分。
地毯的第一层铺设完毕后已是下半夜了。这时的安查大街反而比上半夜还要热闹。一群群的本地和外国游客接踵而至,观看圣周地毯的制作过程。由于人越来越多,路易斯不得不分配一个朋友负责看护已经铺设了木屑基址的地面,而游人们也都小心翼翼,在靠近地毯基址时无人掉以轻心。
地毯的基址完成后,路易斯将众人分成两组,分别由整个地毯的两头开始工作,一片片五彩缤纷图案开始呈现在路面上。这一部分的地毯制作步骤基本如下:首先人们以木筛将染色的木屑仔细地一层层撒在已经完成的基址上,随后四人各执一角,小心地将刻有花纹的木模板平铺在已有颜色的基址上,再将已染各种颜色的锯末,根据事先的设计填入木模图案中并小心压实。由于整个地毯的彩色图案都制作于极为脆弱的木屑基址上,一但上错颜色或将基址损坏都很难修复,因此这一工作必须非常仔细小心地进行。由于需要长时间蹲伏于地面,这道工序主要由年轻人执掌,路易斯和他的两个兄弟在一旁把关。当一片木模的图案完全由彩色锯末填满后,路易斯便会招呼两个兄弟一起移去木模。这一步相当关键,既要移开木模又不能碰坏刚刚做出的图案,难怪每次都是路易斯和两个兄弟亲自动手。
木模掀去后,填在其镂空木模图案中的彩色木屑便在基址上呈现出浮雕图案的奇特效果。长达25米的彩色地毯,就是比照着造型各异的木模,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地慢慢完成的。这种以彩色艳丽的木屑为材料,据有浮雕效果的地面装饰便是安提瓜著名的圣周地毯的最传统和典型的形式,那些以植物,花卉为材料制作的圣周地毯,只是这种复杂的传统制作工艺形式的简单变异。
下半夜3点,蒙迪尔家门前的地毯已完成了一大半。当地电视台此时前来采访路易斯, 我便与他告别。此时安查大街上的其他几块地毯也都初具规模,而老城的许多街道上也依旧亮着挑灯夜战的灯火,为铺设那条受难之路尽心尽力地准备着。
小城的“信仰之旅”
受难日清晨6时我又回到了安查大街。笼罩在金色晨曦中的大道此时已覆盖上了一片片色彩缤纷,造型各异的地毯,这条平日里尘土飞扬的柏油路此时换上了一身五彩的外衣,如一条灿烂的彩虹伸向天边。
已经忙碌了一夜的人们还在为自己精心铺设的地毯做最后的点缀。我来到蒙迪尔家门前,只见路易斯和他的两个兄弟正在几位朋友们的帮助下为那条庞大的彩毯铺设外沿。路易斯说,这道铺设地毯外沿的工序是整个地毯制作的最后一步,用湿水后的绿色松针铺设的地毯外沿不仅衬托出地毯灿烂夺目的色彩和起伏凹凸的细致图案,它更是地毯和行人间的隔离带,可以起到了保护地毯的作用。
又过了大约一小时,安查大街上的每一块地毯都完工了。忙碌了一夜的人们仔细地清扫了地毯外沿剩余的木屑和松枝,撤去了各段道口上阻挡行人和车辆的路障,随后安坐于自家门前的木椅或沙发上,一边欣赏看护着那一片片五彩的地毯,一边等待着游行队伍的到来。此时,我挤过街道上密集的人群,尽情欣赏了安查大街住户们所创造的每一片地毯,这些大小各异,设计不同的锯末地毯,有的以宗教人物为核心配合了不同造型的天使像,显得生动有趣,而多数地毯则采用几何或花卉图案的造型设计融和了复杂的色彩配合,给人以雍容华贵,庄重气派的感觉。面对这些巧妙构思,精心制作的圣周地毯,我想起了一本著名导游书上对安提瓜圣周地毯的评价“举世独有,叹为观止”。
在比原计划延迟了近两小时后受难日的游行队伍终于在安查大街的尽头出现了。走在队伍最前方的是手执长矛刀剑的“罗马士兵”,他们押解着两名带着枷锁的“囚犯”,跟随着骑马的“罗马军官”身后,沿着地毯两侧街道慢慢走来。骑马的“罗马军官”不断高声宣读着手中的告示“耶稣有罪,已被判处死刑”,扮演着传说中耶稣受难日的场景。
“罗马士兵”们过后上百个穿戴着紫袍紫冠香童摇着手中香烟缭绕的香炉出现了,他们沿着色彩斑斓的地毯两侧缓缓行进,手中的香炉随着他们悠慢的步伐晃动着,人们的眼前很快就变得云遮雾障,所能感受到的只有那些穿着紫袍的身影和浓重的香火气息。
弥漫的香烟伴随着由远而近的葬礼乐声慢慢散去。这时出现在前方的便是受难日游行中规模最大的拉摩塞教堂大圣台,这座由八十位苦行者肩扛的大圣台便是安提瓜受难日游行主角和象征,安查大街上那些巧夺天工的地毯就是为了迎接它的到来而设,也只有肩扛着这座大圣台的人们有资格从多彩精致的木屑地毯上踏过。此时我见到蒙迪尔一家以及他那些为制作地毯忙碌了一夜的邻居们纷纷起立,肃穆地注视着大圣台的到来。我看着肩扛大圣台汉子们一步步地踏上蒙迪尔家铺设的那片大地毯,此时,我知道他们又一次完成了一个信仰的夙愿,也将那个已由两代人继承的家庭传统又向前延伸到了一个新起点。
拉摩塞教堂的大圣台很快就通过了蒙迪尔家的地毯。那片凝聚着人们虔诚与匠心的大地毯又被八十双沉重的步履踩踏成了一条色泽鲜艳的色带,在安提瓜正午的阳光下显得无比靓丽夺目。
受难日的下午城中各处的游行依旧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耶稣受难的一刻过后,游行的参加者们都换上了黑衣黑袍,此刻的葬礼乐似乎更加低沉哀怨,成千上万的信徒们跟随各路游行队伍低首行进于古城的老街上,追寻着耶稣受难之旅的足迹,寻求着自己救赎的希望。
圣安东尼村的朴素祭奠
根据安提瓜圣周的传统,受难日后男子便不再参加游行,周六的游行只有妇女参加,她们肩扛的圣台上也只供奉着圣母像。复活节星期天则没有任何庆祝活动。换句话说,安提瓜的复活节庆典在周六过后便告结束了,这点与今天西班牙南方的复活节传统则完全一致。
复活节星期天一早我接到了当地朋友的电话,得知在安提瓜西南的圣安东尼温泉村(San Antonio Aguas Calientes)还有一场圣周庆典。这个以玛雅传统编织而闻名当地的村落是安提瓜周边一处重要的土著聚落,许多在安提瓜兜售编织品的农民都会自称是圣安东尼温泉村的居民。
圣安东尼温泉村与危地玛拉多数马雅村落一样, 整个村落的心脏就是它的中心广场。教堂,村政府的办公室和许多小商店都围绕中心广场而建,几百年来这里一直是村民们日常生活以及宗教和政治活动的中心。由于该村的编织品在安提瓜甚至整个危地马拉享有盛誉,近年来村政府还在中心广场边修建了一座以出售当地编织品为主的手工艺品市场,希望借此发展当地的旅游业。而原本这座以圣徒的名字命名的古村落中还有一口著名的热泉,可惜在十几年前发生一场地震后消失了,尽管如此温泉村的名子却被保留了下来。
我在圣周日中午抵达圣安东尼温泉村的中心广场时这里已经聚集了许多村民。人们穿着崭新土著传统服装手持巨大的供烛和鲜花聚集在教堂门外等待宗教仪式的开始。一条圣周地毯由教堂的路口起始,环绕整个中心广场一周。我看见几位村民将一朵朵玉兰花瓣和玫瑰铺陈在地毯上,为圣周地毯做最后的点缀。
篇3
张宏伟常常说,人口计生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基层,协会工作者要着眼于基层,心系群众,群众的事情事无巨细,要认真对待,真正做到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切实地为育龄群众排忧解难,为计生家庭谋福祉。
听其言而观其行,张宏伟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他在担任镇平县计生协常务副会长的11年里,每年都要花很大一部分时间在基层进行调研。一旦发现计生家庭面临困难,他都高度重视,竭尽所能地提供帮扶,从不拖延推诿。
现年40岁的王云杰是杨营镇计生办的一位基层计生工作者。今年2月2日,王云杰的丈夫突然得病离世。谁料祸不单行,3月23日,她的儿子又突发脑出血。双重的打击使她几近崩溃绝望。张宏伟在基层走访活动中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将情况反映给了县政府副县长、县计生协会会长屈云霞。在屈副县长的指示下,经过张宏伟的多方协调努力,镇平县人口计生系统工作人员踊跃地为王云杰捐款5万元。之后,张宏伟又不辞劳苦,积极联系南阳市最好的医院为她的儿子进行诊治。目前,她的儿子已度过危险期,正在康复治疗中。
篇4
人工流产包是妇科进行人流手术常用的器械包,其洁净程度直接影响到灭菌效果,影响到孕产妇的健康。我科自2009年5月起对妇科器械实行集中式管理,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发现妇科使用后的器械污染严重,临床预处理不到位。并由于管腔器械细长,残留的隐血、污染物、体液隐藏在管腔壁,使清洗更加困难。为保证管腔器械的清洗质量,为临床提供安全的灭菌物品,本文对管腔器械的清洗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高功率超声波清洗机,湿热消毒器,3M管道清洁刷,高压水枪、气枪,鲁沃夫全效型多酶清洗剂(低泡1∶270),将回收的妇科金属宫腔刮吸器分成A和B两组。
1.2 方法:A组将回收来的金属宫腔刮吸器用清水冲洗——超声——水枪冲洗——气枪吹干——烘干。B组将回收来的金属宫腔刮吸器清水冲洗——酶浸泡——流动水下用细毛刷刷洗——超声-高压水枪冲洗-高压气枪吹干——湿热消毒器——烤箱烘干。
1.3 物品洁净度检测l:用目测法观察洗涤后器械洁净质量,以金属宫腔刮吸器表面、管腔内光亮、无任何污迹为合格,否则视为不合格。质量清洗监测卡合格、质量清洗检测棒检测45分钟后呈绿色为清洁才视为清洗合格。
2 结果
经过多次试验,A组目测合格,但质量检测棒呈现轻度污染。B组目测合格,且质量检测棒也清洁合格。
3 讨论
妇科人工流产器械因重复使用,频繁接触患者体液和组织,若使用后清洁、灭菌不达标,再次使用时极易造成医源性感染。 管腔类器械清洗难度大,吸管管腔长、管径小,再加上器械的陈旧,吸管头部的前窝内易存留血迹和污垢,清洗人员稍微马虎一步程序就容易给患者造成感染,清洗质量无法保证。器械的清洗是消毒灭菌合格最关键最重要的环节,任何残留的有机物都会妨碍消毒灭菌因子与微生物的有效接触,形成细菌式芽孢的保护膜而影响灭菌效果,甚至导致消毒灭菌的失败。所以,可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在消毒供应中心处理必须严格遵循操作流程,即清洗-包装-灭菌-发放-使用-回收-清洗,不可跳跃逆转,努力克服工作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消毒供应中心的管理规范有序进行,这样才能有效的控制因消毒供应中心引起的院内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王红梅,杜丽萍,王新华,等.管腔类金属器械清洗方法的改进.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9):1030-1031
[2] 钱援芳,郑建红.不同清洗方法对金属宫腔吸引器洁净度的影响.护理研究,2008,22(2):347-348
篇5
许多老人看着电视或书报,就打起盹来,有的晒着太阳也能打起盹来,这是为什么呢?
爱打盹是衰老表现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干部医疗科主任齐跃表示,老年人爱打盹,虽说是正常身体机能老化的表现,但还与各人不同的身体状况有关。这些身体状况,有生理和病理两方面原因。从生理方面来说大致有两个因素,一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大脑细胞会逐渐衰老和减少,大脑功能会慢慢退化和萎缩,这样就会造成大脑神经之间的交互联系减少,从而容易出现大脑反应迟钝、思维缓慢、大脑休眠等情况。二是对于一些患有慢性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来说,很可能会因为脑动脉硬化等原因,导致大脑供血供氧不足,这样也会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从而出现经常打盹的情况。
从病理方面来说,一些脑部受过损伤、出现过中风、或患有老年痴呆的人,也有可能因为脑组织受损、或大脑发生病变等原因,使大脑正常功能受到影响,出现经常睡着的情况。
打盹次数过多要检查
一般情况下,70岁以上的老人,每天出现两三次打盹的情况,并且打盹时间也并不长(一般五六分钟),旁人一叫就能醒过来,之后没有思维及肢体障碍的都是正常情况。
但如果出现以下一些打盹情况,就可能与身体某些疾病有关。比如:老人每天打盹的次数特别频繁,且时间很长(超过10分钟),别人很难叫醒,打盹时有时会摔倒,出现手脚发麻的现象;有些老人,和人说着话就打起盹来,这些都应该引起注意,家人最好带老人到专业医院做一下检查。
老人应该尽量避免坐着打盹,因为此时流入大脑的血液会减少,醒后可能出现头晕腿软的现象。最好在犯困时平躺到床上或沙发上,再盖上被子,以免着凉。家人在发现老人打盹时,也应尽量叫醒,让其到床上休息。
(柏榕)
“瓜子牙”也得补
有些人吃瓜子时总习惯在一个地方嗑,时间长了,牙上就会形成一个小凹槽,也就是俗称的“瓜子牙”。多数人不会把这当回事。其实,这时牙釉质已经受损了,一旦有怕冷、热、酸、甜,或感觉不舒服,就要及时去看牙医,否则可能会引发牙髓炎,也就是损伤牙神经。
北京协和医院口腔科主任医师、教授吴效民介绍,牙齿分三层,最容易受损的是外层的牙釉质;中间的牙本质是当牙釉质受损时,自动增长来保护牙齿的;里层的牙髓也就是牙神经。很多患者都是等到牙齿痛得不行了,也就是伤到牙髓了才来就医,但都为时已晚,不得不去除神经,这样牙齿就更脆弱了。
有“瓜子牙”的人如果刷牙或吸冷风时有酸痛感,一定要重视,因为这是牙釉质损伤,引起牙齿敏感了。此时牙医会根据情况,轻则磨平表面,重则为您修补。此外,要提高保健意识,例如,每半年做一次洗牙等口腔维护,便于医生及时发现您的牙齿问题,早治疗,恢复得也快。
(纤纤)
6种情形看老年康复科
由于老年人多半合并多种身心疾病,这使得康复治疗本身也变得复杂,无法单纯以器官系统疾病进行康复治疗,更需要与专业医师进行全面、广泛的合作。
老年患者出现以下6类状况时,应考虑寻求老年康复专业的协助:
1、当具有多重疾病的病患出现新的病况时;
2、当病患出现无法解释的失能或功能受损时;
3、非预期中的身心功能快速下降;
4、照顾者资源出现压力;
篇6
同志们:
今天,我们把大家召集起来一块开个会,会议的主要内容就是欢送到乡镇和开发区进行挂职锻炼的同志。刚才,组织部的同志已经把这次选派的有关情况给大家作了介绍,选派的代表以及接收、派出单位的代表都分别讲了话,从大家的讲话中我们可以感到挂职的同志一定会不辜负希望,会在新的岗位取得更好成绩;派出单位和接收单位也会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配合好下派的同志做好工作,共同来为我市的经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下面,围绕这次会议的主题,我简要讲三个问题。
第一,先讲讲为什么要进行下派干部到乡镇、开发区挂职,就是说下派挂职的意义是什么
关于下派干部到乡镇、开发区挂职锻炼的意义,大的方面我不说了,什么干部四化方针了,什么实践"三个代表"了,等等这些我们不说,从非常现实的方面来看:下派干部到基层锻炼起码有以下几点好处,或者说是意义。
一是从干部自身的发展来看。这次我们在研究下派干部人员时,我们感到这批同志有很多优势、很多长处。从目前来看,这些同志都是在本单位比较优秀的,你们的年龄比较小,学历比较高,工作能力比较强,群众基础比较好,又积极要求上进,是组织部门,是市委将来培养发展的重要对象。但实事求是地说,在你们身上也仍然存在先天的不足,你们大多数缺乏在基层工作的经验,对基层的经济建设情况了解不多,缺乏足够的感性认识,大家知道,作为我们一个县级市,乡镇、开发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全市的份量举足轻重,如果说,作为组织上培养的重点干部对象对乡镇这一块的情况不太熟悉,没有足够的基层工作经验,那么势必会对自己将来的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这是我们下派的第一个想法。
二是从我市经济和村镇建设的需要看。刚才我说了,作为一个县级市,乡镇、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对全市的影响举足轻重。下派干部到乡镇、开发区挂职,不仅可以使干部得到锻炼,为我们准备后备干部,同时也能更好地为乡镇和开发区的经济和村镇等方面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次我们为什么把选派的重点放在建设等系统,并不是说其他单位的干部就不具备下派的资格,不是优秀后备干部,不是,我们主要是从下一步全市建设的整体来考虑的。下一步我们要在努力发展经济的同时,重点抓好村镇建设,要努力使我市的村镇建设再上台阶,上档次,使村镇建设真正与我市的经济实力相符。当然下派干部也有一个先后,有一个轻重缓急的问题,要从当前我市的经济和村镇建设这个工作重点来优先考虑。作为这一点,组织部门早就考虑到了,市委也早有安排。这是我想讲的为什么要下派的第二个想法。
三是从我市干部队伍建设来看。近几年来,我市在干部队伍建设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象实行了上岗试用、干部交流、竞争上岗,去年又首次在xx范围内进行公开选拔,前几年还从大学生中选调了到农村、企业挂职,包括这次我们又选派了xx名同志到乡镇、开发区挂职锻炼,等等这些做法,都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具体做法,是社会形势发展到今天的需要。大家可以想一想,在社会政治民主不断发展、经济基础不断壮大的今天,如果我们的干部人事制度再不加快改革的步伐,还在沿用以前的老办法,那肯定适应不了现在的形势,肯定要影响人们的积极性,影响民主政治的进程,影响经济建设的发展。当然下派干部挂职锻炼的意义还不止这些,但我认为,上面这三点就足以说明下派的必要了。
第二,我想再给这次到乡镇、开发区挂职锻炼的同志提几点要求
今天会议结束后,你们就要奔赴各自的镇进行挂职锻炼了,借此机会,我想对大家提三点要求,概括起来讲,就是要过好"三关":
一是要过好"适应关"。我们这些同志原来在机关大都从事某一具体业务工作,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专业理论和业务技能,但下一步到乡镇情况就不一样了。乡镇,它是一级党委政府,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一所大学校。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工作性质也发生很大变化,大家工作压力会明显增大,这一点可以理解,但怎样才能尽快适应基层工作压力,我认为这里面的道理很多,但其中最主要的有两点,要引起我们的注意。首先就是要克服怕苦畏难的情绪。基层工作,他不象机关,工作环境好,工作任务比较单一,矛盾不多,基层就不样了,他环境艰苦,工作压力大,社会矛盾纷繁复杂,这就要求我们每个同志都要有一种不怕吃苦,不怕矛盾的精神。如果怕吃苦、怕解决矛盾,那肯定干不好工作。其次要努力学习。到基层学习的东西很多很多,除了政治理念、农村专业知识以外,我这里说的是要想广大基层干部向老百姓学习的问题。在这里我们一定要放下架子,要拜乡镇的同志、拜村委的同志、拜老百姓为师,要虚心地向他们学习,尽快熟悉和掌握农村工作经验,尽量缩短适应期,只有这样,老百姓才能服你,才能信任你,也只有这样,你们才能踢好"头三脚",才能有信心在基层干好。
二是要过好"形象关"。到基层工作,成天和老百姓打交道,形象问题的确是很重要,怎么样才能在老百姓当中有一个好形象,我认为一要做到带头。和老百姓打交道,光说不行,他们没有那么多的服从意识,遇到事情如果我们基层干部只会指手划脚,肯定不行,一定要带头身体力行,要做表率,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个样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二要朴素。机关干部到基层任职要和群众打成一片。如果我们成天穿着名牌服装,皮鞋擦得锃亮,连田埂都不会跑,说话咬文嚼字,我想老百姓肯定不会满意。三要公正。这也是最重要的,乡镇就是一个小社会,涉及的问题和矛盾太多太多,怎样处理才能取得老百姓的信任,才能树立起我们的威信,我认为只有公正,就是要一碗水端平,否则的话,老百姓不会服你。其实一个干部公正了,也就能够做到廉洁了。你在老百姓心目当中的形象就好了,威望也就建立起来了。
三要过好"创新关"。创新思维是锻炼提高的出路和灵魂。到基层挂职锻炼,不但要学习基层经验,掌握工作方法,而且要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以创新的精神探索摸索新路子,寻找新办法。我认为现在一些年轻干部缺乏的就是创新精神,他们从思想到行动上都比较懒惰,他们面对新情况、新问题,不是积极投身群众的实践中去,勇于探索创造经验,而是满足于上传下达,或照搬照抄别人的经验。有的遇到矛盾和问题知难而退,精神不振,胸无大志。有的取得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固步自封,停滞不前,很显然这与时代对年轻干部的要求,与党和人民对年轻干部寄予的厚望是不相称的。这也非常不利于年轻干部的健康成长。要知道没有创新的干部是干不出成绩的,那样也是会影响自己的成长进步的。当然创新也要在结合实际的前提下,不要因为刚到一个新单位急于想出成绩,而搞不顾实际的创新。只有这样,年轻干部才能在改革与建设的实践中更好更快地成长起来。
上面,我提的一些要求,只能算作是对你们赴镇挂职锻炼前的简要动员,具体"战况"如何,"战果"如何,就看各位今后的努力了,市委组织部将对你们实行定期考察,对经过锻炼比较成熟的,将考虑提拔使用。希望你们肩负使命,不负重托,无愧于组织和人民对你们的期望。
第三,对接收和派出单位提些要求
选派干部到乡镇、开发区挂职锻炼是市委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各级各部门应予认真理解,并积极贯彻、支持、配合好这项工作的开展。选派干部在镇挂职锻炼期间,以所在镇党委管理为主。各镇党委一是对选派干部的工作要做到任务明确,分工合理,为他们开展工作创造有利于学习锻炼的环境和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和聪明才智。要有意识地交任务给他们,给他们压担子,让他们参与重要问题的调查研究,提高他们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二是要关心并解决他们的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对选派人员政治上要严格要求,经常关心了解他们的思想和成长情况,强化教育,及时做好谈心工作,既要肯定他们的成绩,也要指出他们存在的不足,以利于他们更好地成长进步。三是每半年由镇党委对选派干部考察一次,全面准确掌握选派人员的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情况,要形成比较完备的书面材料,报市委组织部。四是遇有选派人员的重大情况要及时与组织部取得联系。
各派出单位要一如既往地协助做好选派人员的政治思想工作,定期走访看望,掌握选派人员的思想和工作情况。要协助好组织人事部门做好选派人员的管理、教育工作。要帮助和解决好选派人员的工作、学习及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为他们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篇7
《商君书·垦令》中有说到所谓“军市”的文字:“令军市无有女子。”高亨先生的译文是:“朝廷命令军人市场不得有女子。”看来,法令所禁止的情形,是“女子”活动于军人市场之中。这些“女子”,自然是售卖商品的商人。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中,可看到女子为商人的有关内容。在《生子》题下,可见“庚寅生子,女为贾,男好衣佩而贵”文句。《日书》预言,在庚寅这天出生的女子将来会成为商人,与下句“男好衣佩而贵”对应,其经济境况应当是“富”。可见,“女为贾”在当时社会生活中应非罕见现象。
汉高祖刘邦的事迹,涉及两位经营酒店的女子。《史记·高祖本纪》写道,刘邦“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贳酒”,就是以赊欠的形式酤饮。后来情愿为刘邦放弃债权的“王媪、武负”,都是以售酒为业的女老板。她们经营的酒店,很可能都在“泗水亭长”刘邦管辖之内,至少不会距离过远。由“王媪、武负”营业点设置的密度,也可以知道秦代女子经商情形的普遍。以卖酒为营生的例证,还有《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浪漫故事。两人私奔后,司马相如卖掉车骑,“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炉”。在这个夫妻店中,卓文君承担着主要的营业任务。汉辛延年《羽林郎》诗“胡姬年十五,春日正当垆”,说的也是类似的情形。张衡《西京赋》记述长安商业的发达,有“商贾百族,裨贩夫妇”的辞句,说到都城街头有女性商家。所谓“肆人之男女,丽美奢乎许史”,说明这些商人的生活水准,甚至超过皇家贵族。东汉末年,曾经有汉灵帝在宫中设模拟市场的著名故事。《后汉书·灵帝纪》记载,光和四年(181),“帝作列肆于后宫,使诸采女贩卖,更相盗窃争斗。帝著商估服,饮宴为乐。”虽是后宫游戏,然自有模仿的生活范本,即市间列肆应当确有女子为“商估”“贩卖”的情形。
史籍中所见汉代具体的女子经商事例,还有“以卖珠为事”的董偃的母亲。《汉书·东方朔传》说,其经营的形式,应是出入于贵族豪门,随身携带货物,向买主展示推销。东汉末年,刘备的母亲有“贩履”的经历。“卖珠”和“贩履”,消费者和消费品的等级虽然差别很大,但经营性质其实并没有显著差异。
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出土《王杖诏书令》简册,其中有关于老年女子经商有所优待的条文,规定女子年60岁以上,如果没有儿子,则称为“寡”,享受“贾市毋租”,也就是政府优惠不征收她们的营业税费。
篇8
摘要:徽商妇是对应徽商集团的另一个群体,是明清时期最大的区域性留守群体。徽州竹枝词真实而诗化地再现了徽州妇生活和情感的历史场景。徽商妇并非“个体”而是一个有着数十万人的群体,究竟是什么魔力能让一个大规模的群体在数百年间如此笃守所谓的封建礼教而付出巨大的牺牲?仍值得反思。
中图分类号:I207.23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4-2563(2008)03-0038-07
Reconsidering Lives of Huizhou Merchants' Wives Who Stayed behind at Home in the Ming-Qing Period
ZHAO Yun
( Institute for Humanities Research at the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Shanghai200237, China )
Key words:Huizhou merchants'wives, in the Ming-Qing Period, group of women who stayed behind at home
Abstract:Parallel to the Huizhou merchants, Huizhou merchants'wives, synonym to a group of women who stayed behind at home, were the largest group of women who stayed behind at home at the regional level in the Ming-Qing Period. The physical and emotional lives of these women in Huizhou were relayed to us truly and poetically by the classical Occasional poems, which were sympathetic to facets of lives of local people. Huizhou merchants'wives were not a "homoginous few", but a group of over a hundred thousand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question of what led such a large group of women to sacrifice for traditional ethics and rites for hundreds of years.
徽州因徽商而名,徽商因徽州而生。徽商妇,是对应徽商集团的另一个群体的象征,一个留守妇女的代名词,明清时期最大的区域性留守群体。明清徽州府地处皖南,下辖六县,包括安徽的绩溪、歙县、休宁、黟县、祁门和1949年划归江西的婺源。在这块面积仅1.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明清时期却走出了中国商界的一支劲旅,称雄达300年,其从贾人数之众、活动区域之广、经营行业之多、商业资本之巨,都是其他商帮所无法匹敌的。然而,由于大批成年男性长期外出,大多基本生活在外地,留在家乡的女性能与丈夫共同生活的天数屈指可数,徽州当地有“一世夫妻三年半”的说法。当我们聚焦、慨叹徽商称雄商界时,又有多少人想到留守在家的徽商妇的生存状态?
既有相关成果,[1][2](P159-174) [3][4]奠定了本文研究的基础,但仍不能很好地回答:贞节牌坊为何与徽商妇紧紧联系在一起?徽商妇又为何会听凭于当时的境况而整体性失语?仅仅是因为专制礼教的束缚?如果要研究这种历史文化现象,就必须深入了解被压在石牌坊底下和湮没在民间的徽商妇的实际生活状况。
一、徽商妇:一个庞大的留守妇女群体
一般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徽商发轫于明代中叶,成化、弘治年间形成商帮集团;至清代乾隆达到鼎盛,嘉庆、道光年间日趋衰败。前后六百余年,称雄达300年。[5](P9-16)那么这一时期尤其是称雄300年间(弘治――乾隆)的徽商妇的人口数量有多少?我们不妨依据一定的资料做出谨慎的估算。
先了解一下明清徽州女子初婚年龄。据朱琳对徽州地方志中“列女”资料的统计,来自各个阶层、不同家庭的3394位女子初婚年龄平均值为17.97岁。(见表1)其中,婚龄在17、18、19岁的尤为众多,占61.6%,并在18岁达到最高峰。清末刘汝骥在《申送六县民情风俗绅士办事习惯报告册文》里也集中记录了女子婚龄大小。其中,歙县“俗尚早婚,男女嫁娶皆在二十以内”;休宁“大率以女年十八、男年二十左右为率”;婺源“婚嫁期在十七八岁为多”;黟县“男女婚嫁皆在十七八岁以上。”[6] (卷12《法制科》)另据郭松义的研究,清代全国女子平均初婚年龄为17.28岁,且在17-19岁之间结婚的占59% 。[7](P200;P202-213)王跃生则对1781-1791年档案资料进行分析,得出此时期女性平均初婚年龄为17.41岁,江淮地区为17.87岁 。[8](P29-32)可见,徽州女子平均初婚年龄与当时全国情况基本一致。[4]
对徽商妇这一留守群体的估算,大体分为三步:第一步,徽州历史总人口的估算。据考证,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徽州府人口59.2万人,按年均4‰的人口增长率推算,[9](P240)弘治六年(1493年),约为88.2万人;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约131.5万人;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约196.1万人;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约292.3万人。第二步,徽州女性总人口的估算。按明代接近正常的人口性别比(每100名女子相应的男子数)约为110推算。[9](P23)第三步,徽商妇总人口的估算。这一步须考虑两个比值的问题,一是徽州女性总人口中女性成年人口占的比重,根据表1统计,女子初婚年龄以16-18岁最为集中,估计比值约为2/3左右;二是徽州女性成年人口中留守妇女占的比重:据记载,成化、弘治后,“大徽俗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10] (卷 61 《赠程君五十叙》)歙县“业贾者什七八”,[11](卷 16《阜成篇》)祁门“服田者十三,贾者十七”。[12](卷 4《风俗》)综上可知徽州男性成年人口中大约7/10在外经商,相应地,留守妇女要占到徽州女性成年人口的7/10左右,其余不必计入“留守”范围。
尽管徽州府所辖六县不同时期情况会有所不同,但依据上述步骤估算,比随意性的估计要可靠得多。根据估算结果,(见表2)明代中后期留守的徽商妇约有20-30万人;清代康乾时期则达到40-60万人。徽商妇如此大的群体规模,全国任何一个地区都不能与之相比。
二、竹枝词里的徽商妇
“竹枝”本为巴渝一带的民间歌谣。当某人领唱时,众人随和之声,盖取乎与竹枝叶韵,而为声情之助也,大致相当于劳动号子中的“嗨哟嗬哟”之类的加强声势的声音。后经文人润色或仿效而作的新词即曰“竹枝词”,并演化为词牌名。清代王士祯《香祖笔记》卷6指出:“竹枝,本名竹枝子,与采莲子、渔歌子、山花子……等并列。今独去‘子’字,但云竹枝。”在形式上,竹枝词常以七言绝句为体,每句分为两个音节(前四字一顿,后三字一顿),便于抑扬顿挫,加重传唱时的节律感;至其内容,王士祯《带经堂诗话》卷29概言:“竹枝泛咏风土,琐细诙谐皆可入,大抵以风趣为主,与绝句迥别。”即具有浓郁的风土本色,歌咏的都是日常琐细。不少竹枝词作者是土生土长的在地文人,他们熟谙乡邦掌故及当地的风俗民情。故竹枝词前常冠以某地名,如扬州竹枝词、上海竹枝词。徽州竹枝词则以人性化的视角,真实而诗化地再现了徽商妇从出嫁到白头的历史场景,这一过程具有强烈的冲击力,可以引发心灵直觉和理性思考。
1.喜出嫁:“鼓乐喧随花轿抬”
在古徽州,一场婚姻的促成,常态下有十道程序:说媒、行聘、请期、搬行嫁、开脸、迎亲、拜堂、闹洞房、三朝、回门。①其中成亲当日,迎娶新娘要用花轿(少数沿河地区用船)。迎亲人员一般为媒人、喜娘、舅舅、姑父以及与新郎新娘年龄相仿的青年男女。抬轿者为四人,富贵人家为八人。新郎一般要亲自前往。到了女方家里,女方大门紧闭,要待男方在门缝中塞足了“喜包”后,方才打开大门,鸣炮迎客。然后开始“哭嫁”,母女抱头痛哭。为何要哭?据说是“不哭不发,大哭大发”。花轿抬到男家后,继之拜堂、闹洞房。[13](P206-208)歙县图书馆藏清代吴梅颠撰《徽歙竹枝词》云:
鼓乐喧随花轿抬,大门钱少莫教开。
红灯火把拥妇路,大担早挑望晕来。
轿门扶出拜高堂,袋亲金连入洞房。
总说三朝无大小,妄排语闹新娘。
安徽省博物馆藏清代佚名《歙西竹枝词》亦云:
欲成亲事易效劳,鲜鱼两尾六包糕。
凭媒预送红鞋样,定得终身铁稳牢。
绿轿花灯闹连天,关门索要大门钱。
锱铢必争偏因此,及至媒人要受拳。
才见蛴螬嫁出门,早挑盒担后头跟。
多称望晕何常晕,却笑爷娘自哭昏。
上引词最后一句“却笑爷娘自哭昏”,“昏”是因古时迎娶花轿都在黄昏以后,汉代《白虎通》释义:“婚者,谓黄昏时行礼,故曰婚。”这里的“哭”指当地“哭嫁”风俗,不过哭声中更多的是乐感而不是悲伤。
烘托婚礼喜庆的除了鼓乐、花轿,还有可观的妆奁,“大担早挑望晕来”、“早挑盒担后头跟”。徽州常态联姻讲求门当户对,“良贱不婚”。清代方士庹《新安竹枝词》云:“良贱千年不结婚,布袍纨绔叙寒温。相逢哪用通名姓,但问高居何处村?”[14] (P50)(原文附注:俗重门第,贫富不论)“下嫁”可能会遭到族规家法的惩罚。乾隆《庆源詹氏宗谱・凡例》规定:“良贱不婚,律有明条,倘有不顾名分,甘心下配及下嫁者,伤风败俗于斯极矣,应即鸣公削丁,除谱出族,永不许复入”;光绪《仙源杜氏宗谱・凡例》:“为女择配,须门第相当,适下族者削其姓”。相应地,妆奁的丰厚与否,直接关乎她们在夫家的地位。因此,吴梅颠《徽歙竹枝词》中云:
千金嫁女常常有,教子锱铢计束修?
婿富贵行乎富贵,儿娇羞任尔娇羞。
佚名《歙西竹枝词》亦云:
忧嫁之时菲薄嫌,挥金不惜办妆奁。
几多拮据图门面,过后何曾有惠沾。
婚后,丈夫外出创业,妇人的陪嫁财礼就成了重要资金来源。日本学者藤井宏归纳了徽商资本的七种类型:共同资本、委托资本、婚姻资本、援助资本、遗产资本、官僚资本和劳动资本。[15](P190-198)其中婚姻资本占据了一定的比重。例如,明代著名徽商、休宁人汪应享从商之初,其妻“装[妆]资故饶,悉佐翁贾,而身椎布操作” ;[16] (卷6)歙商吴烈夫“挟妻奁以服贾,累金巨万,拓产数顷”;[17] (册五 《存节公状》)歙商洪什经商无资本,其妻变卖首饰,“脱簪珥佐之,乃复举盐入楚”。[11] (卷46《明故处士洪君配吴氏合葬墓士铭》)
2.伤别离:“郎出门时侬断魂”
根据徽州俗例,男子外出经商之前,父母都要给他们完婚。新婚不久,丈夫就要远走他乡。顾炎武《肇域志・徽州府》言:“取[娶]妇数月则外出”。民国《歙县志・风土》载:“邑俗重商,商必远出,出恒数载一归,亦时有久客不归者。新婚之别,习为故常。”因此,短暂的欢聚之后就要送夫上路。清代倪伟人撰《新安竹枝词》[14] (P52-58)云:
仙姥峰头日欲低,将军岩下草初齐;
春风一棹渐江水,直送依郎下浙西。
封锁茶箱问水程,饯春筵上饯郎行;
郎行正向金阊去,听说西施妾恨生。
紫霞山上鹧鸪啼,紫霞山下草萋萋;
侬在紫霞山外住,送郎时过阮公溪。
上引词写出了徽商妇送行郎君时的依恋,送了一程又一程,“侬[奴]在紫霞山外住,送郎时过阮公溪”。新婚离别后,大都是“夜夜孤身睡空床”。许多男子外出后迟迟不归,几年、十几年,甚至数十年才还乡。清代魏禧在为歙县江元亮儿媳写传时,慨言:“徽州富甲江南,然人众多地狭,故服贾四方者半土著。或初娶妇,出至10年、20年、30年不归。归则孙娶妇而子或不识父。”[18](卷 17《江氏四世节妇传》)读罢,寒心透背,让人唏嘘不已。倪伟人《新安竹枝词》中有几首写出了徽商妇别离后的忧伤、将要见到郎君的兴奋和随后更加漫长的寂寞等待。
刺桐花发侬入门,刺桐花落郎出门;
侬入门时郎心喜,郎出门时侬断魂。
缠臂双环明翡翠,垂耳双铛缀玫瑰;
姐妹争怜好容采,阿郎新向广州来。
一别侬郎几度春,登山望远强披榛;
岩头石镜不敢照,憔悴红颜愁煞人。
上引词中,可知曾有的年轻靓丽和纯情,郎君要走了,竟然“断魂”。而今一别又是几年,遥远的山口驻足多少望眼欲穿的等待,“憔悴红颜愁煞人”。有人或许终于等来了经商成功、满载而归的丈夫;而有人盼回的却是丈夫心灰意懒、两手空空的归来;甚至盼回的是一封病亡的噩耗……黟县民谣《宁愿嫁给种田郎》[19](P112)哭词:“悔呀悔,悔不该嫁给出门郎,三年两头守空房。图什么高楼房,贪什么大厅堂,夜夜孤身睡空房,早知今日千般苦,宁愿嫁给种田郎,日在田里忙耕种,夜伴郎哥上花床。”情感上寂寞的煎熬,泣不尽的怨艾与伤愁。
3.苦劳作:“泥涂累煞采茶娘”
大批成年男性长期外出经商,操持家务,耕田、织布、采茶等事惟赖妻子。结果,徽商妇几乎人人擅女工,懂耕种,而且多精于纺织。万历《休宁县志・风俗》称:“女人能攻苦茹辛,常口绝鱼肉,日夜绩麻挫针,凡冠带履袜之属,咸手出,勤者日可给二三人”。安徽大学收藏的清抄本《黟山竹枝词》云:
椎妆总布裙,踏青未肯去寻春;
宵来深宅月如水,同纺木棉邀比邻。
首句写了黟县妇女的生活简朴,总是布衣素妆;次句“未肯”是没功夫;第三句,清幽的月夜环境烘托出女子的寂寞孤独;末句点睛“纺木棉”。康熙《徽州府志・风俗》载:“黟、祁之俗,织木棉,同巷夜从相纺织,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一天做一天半的工,足见徽商妇的勤劳和辛苦。倪伟人《新安竹枝词》云:
西去天都山路赊,乡村处处响缫车;
深闺纺织多辛苦,五夜疏灯障碧纱。
山头木叶脱秋风,妾怨秋风太匆匆;
一月寒衣犹未制,庭前共试竹熏笼。
清代孙学治《和施明府源黟山竹枝词》[20] (卷 16《艺文・诗》)亦云:
北庄岭下女绩麻,西武岭边女纺花;
花布御冬麻度夏,有无相易各成家。
徽州多山,盛产茶叶。采茶,是茶叶生产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直接关系到茶叶品质和产量。陆羽《茶经》(卷上)对茶叶的采摘十分重视,指出春季的二月至四月间是采茶季节;为了保证鲜叶质量,在阴雨或多云的情况下不采,只在晴天采摘:“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茶户经验是:“茶树是个时辰草,早采三天是个宝,迟采三天是蔸草”。为此必须争时间、抢速度,及时加以采摘。届时,妇女,乃至儿童都要参加到采茶中来。清代舒斯笏撰《黟山采茶竹枝词》[21](卷 15 《杂志・诗录》)云:
我黟田少独山多,土宜茶理不磨;
好是春光三月半,村村听唱采茶歌。
人言采制殊非易,侬道栽培更觉难;
酝酿全凭天气好,最宜温暖不宜寒。
七都不让艾坑强,谷口岩头处处良;
山雨来时行不得,泥涂累煞采茶娘。
清代孙茂宽《采茶曲》(竹枝词)[21](卷 15《杂志・诗录》)亦云:
社雨霏霏社鼓哗,松萝山顶绿云遮;
杜鹃来唤春归去,先听村娃唱采茶。
红英紫笋簇山尖,谷雨岩前玉手纤;
莫笑发边云影乱,一朝忙过未盈。
茶,作为经济作物,商品性很强。农户植茶,主要是为了出售,而不是自己消费,所以这种生产几乎全是商品生产。于是,徽商妇更多地卷入市场关系之中。《黟山采茶竹枝词》中有几首云:
去岁茶商得利丰,今年山价定然昂;
阿侬欲制钗头凤,都在春风一叶中。
侬家夫婿估浔阳,信报头茶已放洋;
急急忙忙缘底事,山园又有子茶香。
子茶不及头茶好,晚价仍如早价多;
采罢回家忙制卖,要防市面起风波。
据上引词,为了新茶赶行情,抢“利市”,徽商妇几乎总要感同身受市场行情的风险,价格波动、销售畅通与否都直接关涉她们的生活,“阿侬欲制钗头凤,都在春风一叶中”;“采罢回家忙制卖,要防市面起风波”。茶叶采摘后尚需炒、拣。清代江耀华《茶庄竹枝词》[22](P201)用对比的手法记录了拣场的一老一少,颇为风趣:
提携小女当嬉游,预备朝来接早筹;
为要人前充大囡,未干雏发已梳头。
老妇婆婆剧可哀,回轮日打两三回;
惹她当面喃喃骂,侬也曾经年少来。
可见,有人把未懂事的小女孩也带来拣茶,又怕别人说闲话,怎么办呢?“为要人前充大囡,未干雏发已梳头”。而老妇婆婆眼力不支,手脚不灵,拣过的茶叶交到看拣人那里验收不合格,又打回重拣,“惹她当面喃喃骂”。一老一少,如此忙碌,年轻的商妇辛劳程度就可想而知了,民国《歙县志・风土》称:“茶时虽妇女无自逸暇。”
4.悲守寡:“折柳年年到白头”
徽商妇中许多人虽有夫君,但长期遭受两地分居的煎熬,以自己凄美、悲惨的青春和生命作赌注,过着牛郎织女般的生活,与守死寡没什么两样,“十年夫妻九年空”是极为形象的概括。方士庹《新安竹枝词》云:
健妇持家身作客,黑头直到白头回;
儿孙长大不相识,反问老翁何处来。
一位徽商少小离家,及至迟暮之年返归故里,长大了的儿孙有眼不识,竟至以“老翁”相称。读罢,其情其景颇令人心酸。当然,这可能是极端的例子,但类似情况在徽州却是普遍的存在。倪伟人《新安竹枝词》有一首云:
三月春风柳絮飞,双双紫燕入重帏;
阿郎重利轻离别,十数年中不见归。
清代王元瑞《黟山竹枝词》[14] (P64)亦云:
少小离家动别愁,杭州约伴又苏州;
妾心难逐郎心去,折柳年年到白头。
前两句写徽商少小离家,长年辗转营生于苏杭之间;后两句写留守妇对丈夫的衷肠牵挂。“柳”即“留”,用折柳的方式寄寓情思。清代刘大《秦淮竹枝词》云:“送郎记折柳枝归,柳絮纷纷落满衣;不惜将身作柳絮,天涯到处逐郎飞”。[23](P1130)春来秋去,花落花开,漫漫人生中,红颜老去,“折柳年年到白头”,令人何等惋惜!
徽州当地有“―世夫妻三年半”的说法。对此解释说:“一对夫妇的婚后生活至多不过三十六年或四十二年,但是他们一辈子在一起同居的时间,实际上不过三十六个月或四十二个月――也就是三年或三年半了。”[24] ](P2-3) 单调孤苦的生活使心中的愁怨无法排解,则以“抛铜钱”、“解连环扣”等方式来缓解心中郁闷,打发寂寥的光阴。民国《歙县志・风土》收录了汪于鼎《新安女史征》记载的一件事情:“吾乡昔有夫娶妇甫三月即远贾,妇刺绣为生,每岁积余羡易一珠以记岁月,曰此‘泪珠’也。夫还,妇殁已三载,启视其荚,积珠已二十余颗。”二十余颗“记岁珠”即是二十多年漫长而痛苦的等待,诉说着一个女人至死也未再见上丈夫一面的泪水与辛酸。
很多人一完婚也就意味着一辈子独守空房,有的青春直到熬白了秀发才有可能见上丈夫几面甚或等来的是噩耗。徽商因行商艰难而久客不归的事情,在徽州的方志、族谱中俯拾皆是,有许多人只有生年没有卒年,无数人客死他乡。大凡徽商所到之处,就有徽人义冢。商妇闻悉后有的以自缢、服毒、绝食等手段结束生命,万历《休宁县志・风俗》载:“动以身殉,经者,刃者,鸠者,绝粒者,数数见焉”;有的则在长期守寡的艰难苦恨中潦倒残生。屯溪民谣《寡妇娘》[25] (P414-415)道出了徽商妇一生悲凄命运:
正月提起寡妇娘,正月本是拜年忙;别人拜年有人陪,寡妇拜年自茫茫;
二月提起寡妇娘,二月本是下种忙,别人种子已归土,寡妇种子悬高梁;
三月提起寡妇娘,三月本是挂钱忙,别人挂钱挂上祖,寡妇挂钱挂夫郎;
四月提起寡妇娘,四月本是插秧忙,插得秧来茶已老,采得茶来秧又黄;
五月提起寡妇娘,五月本是耘田忙,金莲三寸泥里踩,百褶罗裙裹泥浆;
六月提起寡妇娘,六月本是乘凉忙,别人乘凉成双对,寡妇乘凉不成双;
七月提起寡妇娘,七月本是割稻忙,别人割得金黄谷,寡妇割得满田荒;
八月提起寡妇娘,八月仍是收割忙,别人收粮仓仓满,寡妇只收半年粮;
九月提起寡妇娘,九月本是赏花忙,别人亲人插,寡妇园里黄;
十月提起寡妇娘,十月本是做衣忙,别人做衣做花色,寡妇只做青布裳;
十一月提起寡妇娘,十一月本是舂粮忙,别人舂粮用担挑,寡妇家中升底粮;
十二月提起寡妇娘,十二月本是过年忙,别人过年团团聚,寡妇过年守空房。
三、无法完结的反思
徽商妇既有为妇的普遍品性,又有超越共性而别具个性的地域性特点。其共性体现在诸如勤劳节俭、孝悌友爱、扶幼恤老、操持家务、承担起田间劳动,乃至躬自操劳,参与到劳动市场当中,助夫经商等,为家庭的稳定以及徽商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她们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这种历史现象(牺牲)最直观的证明就是直到现在仍然矗立在徽州各地的贞节牌坊。
建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的“孝贞烈节坊”,位于今歙县城新南街,是徽州最后一座牌坊,整个构制为三间三楼,高6米,宽6.5米。在横枋的石条上,依稀可辨一行大字:“徽州府属孝贞烈节六万五千零七十八名”。②仅就这65078名妇女,不论是在过去或是今天,都令人震撼,成为人们唏嘘的神话。徽商妇并非“个体”而是一个有着数十万人的群体,究竟是什么魔力能让一个大规模的群体在数百年间如此笃守所谓的封建礼教而付出巨大的牺牲?仍值得反思。
反思一:徽商为什么经年累月在外?商人重利轻离别,在外行商的艰难,往返交通的不便,无疑是重要原因,但徽商在外有感情“寄托”也应是一大主因。一些徽商在外风流放纵,眠花宿柳、狎妓、饰宫蓄姬,过起“两头大”的生活。[26](P104)所谓两头大,是指在家乡和侨寓地都有女人,两边均为妻子,也不分正妻和小妾。明代谢肇《五杂俎》将“买妾”和“宿妓”并列为徽商挥金如土而最不心疼的两件事。明清时期,扬州青楼业之所以繁荣,商人可说是个重要因素,其中又以徽商为多。“徽商西贾、曲中名妓,一切好事之徒,无不咸集”。[27](卷5《扬州清明》)
反思二:徽商妇为什么不改嫁?从明清法律上说,丈夫去世,妻子改嫁是合法的,甚至丈夫外出经商,多年没有音信,商妇的生活如果没有依靠,是可以改嫁的。但徽商妇寡居者多而且时间长是不争的事实。新安理学的教化、禁锢,族规家法对“失节”的鄙视、对“守节”的推崇,以及明清政府对守节妇女的旌表,对推动当地节烈风气的形成,都有很大关系,但并非答案的全部。郭松义指出清代妇人再嫁的两个重要原因:一是“男女性别比失调”,二是“家穷无法生活”。[28]这两点对于徽商妇来说,在客观上似乎均不构成改嫁的理由。在她们的生活空间里,男女性别比失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男多女少,而是男少女多;徽商称雄商界达300年,拥有雄厚的资本,乐善好施,加之宗族有力的救济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物质保障,她们大多不至于困窘无法生活,落到非改嫁不可的地步;更何况,夫妻间通常还有着“两地书”的联络(遗存大量家书为证)。
反思三:贞节牌坊为什么与徽商妇紧紧联系在一起?历史上,徽州境内曾经树立过千余座或木质、或砖质、或石质的古老牌坊,虽经五六百年的风雨侵蚀,至今仍有一百余座牌坊矗立在田间溪头,这其中,贞节牌坊就有四十余座,而且均建于明清两代,这与徽州商帮驰骋天下是同步的。但徽商回报给妇女树的大量贞节牌坊,绝不是妇女得到尊重或妇女地位高的象征,恰恰相反,是妇女的人性被摧残、人身自由被剥夺的产物。徽州一地能出现如此多的贞节,“新安节烈最多,一邑当他省之半”,[29](卷2《镜中寄》)与其说是徽商“塑造”的结果,毋宁说是礼教、族规、家法得到了本土化的完美契合,实现了世俗化的“文化自觉”。从外化到内化,以至于妇女们从头到脚就连血液中都渗透着节烈的气息。或许这才是徽商妇缘何会听凭于当时的境况而整体性失语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唐力行.论商人妇与明清徽州社会[J].社会学研究,1992 (4).
[2]周致元.明清徽州妇女节烈风气探讨[A]. 95'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
[3]赵崔莉,李卿.徽商妇的“琵琶行”[J].安徽史学,2002(1).
[4]朱琳.明清徽州女子婚龄浅探[J].安徽史学,2005(6).
[5]张海鹏,王廷元主编.徽商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
[6][清]刘汝骥.陶甓公牍[M].官箴书集成(第10卷)[C].合肥:黄山书社,1997.
[7]郭松义.伦理与生活:清代的婚姻关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8]王跃生.十八世纪中国婚姻家庭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9]曹树基.中国人口史.明时期[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10][明]王世贞.州四部稿[C].四库全书本.
[11][明]汪道昆.太函集[C].四库存目丛书本.
[12]万历祁门县志[M].万历二十八年刊本.
[13]储敖生.华夏婚书婚俗[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14]欧阳发,洪钢.安徽竹枝词[C].合肥:黄山书社,1993.
[15][日]藤井宏.新安商人的研究[A].徽商研究论文集[C].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
[16]休宁西门汪氏宗谱[C].嘉靖刻本.
[17]吴吉祜.丰南志[M].民国稿本.
[18][清]魏禧.魏叔子文集[C],外编.北京:中华书局,2003.
[19]余治淮.桃花源里人家[M].合肥:黄山书社,1993.
[20]嘉庆黟县志[M].道光五年重印本.
[21]民国黟县四志[M]. 民国十二年黟城藜照堂刊本.
[22]胡武林.徽州茶经[M].北京:当代出版社,2003.
[23]雷梦水,潘超等编.中华竹枝词[C].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
[24]口述,唐德刚注译.口述自传[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
[25]屯溪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屯溪市志[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
[26]王磊.徽州朝奉[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
[27][明]张岱.陶庵梦忆[M].丛书集成初编本.
篇9
我觉得这有点喜闻乐见,清名不到学者耳,陶庵先生笑盈盈。注:陶庵先生即张岱。
接着说祝枝山。祝枝山,明朝书画家,兼善诗文。或者说他是诗文家兼善书画。他的草书有明朝第一之称。苏州人。弘治五年举人,做过小官,有文集传世。在民间故事里,祝枝山几乎是唐伯虎的马仔,其实他是唐伯虎的前辈,《明史》上说他“五岁作径尺字,九岁能诗”,名声比唐伯虎显赫。唐伯虎有绯闻,颜色浓得起来。祝枝山没有绯闻,颜色也就浓不起来。虽然唐伯虎的绯闻是民间艺人痛痛快快涂抹出的子虚乌有的桃色,虽然有专家为唐伯虎鸣冤叫屈六月雪,但唐伯虎作为风流的符号早已深入人心了。说他幸或者不幸,替古人担忧,无非是今人开脱,身后是非谁管得,活过就活过了。你能告诉我吗?活过是一种幸还是一种不幸?
在正史里,祝枝山倒是风流人物,挥金如土,仕女如云,而唐伯虎基本只有正常且拮据的家庭生活,到了民间故事里,到了野史里,却整个翻了一个个儿,唐伯虎就像天蟾舞台上的风流小生,祝枝山就像天桥撂地上说相声的邋遢老头。正史与野史之间的距离如此之大,也就是说这都是想象—正史是合乎上层建筑的想象,野史是合乎世俗基础的想象,正史为了调和统治阶级的矛盾,野史为了疏通平民百姓的情绪,历史说到底或许是今人把几个好玩的古人放在想象空间里的把玩,历史之中恰恰没有时间。祝枝山的风流被换到唐伯虎身上,唐伯虎的潦倒被换到祝枝山身上,只要出效果,在空间里能占住面积,就都合情合理。
民间故事里,祝枝山的书法作品无人问津,唐伯虎的绘画作品供不应求,祝枝山求唐伯虎救济,唐伯虎对买画的人说:“从今往后,你们要买我一张画,我就要搭卖祝枝山两张字。”买唐画的人不干,唐伯虎说:“我的画是西瓜,你们买西瓜总得连皮买回家吧,有剥了皮买的吗?明白了吧,祝枝山的字就是西瓜皮。”买画人说:“大师说得也有道理,只是为什么要一下子搭卖两张呢?”唐伯虎摸了一下祝枝山的脸,说:“西瓜皮厚呀。”
篇10
关键词:女子;地位;性格;政治
中图分类号:K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244-02
春秋战国以至秦、汉初这一时期,政治环境不稳定,社会动荡,周天子的威信不断下降,再加上礼制的崩坏,使得社会缺失了对女性的约束。再加上频繁的战乱,使得大量男子出外作战,女子不得不承担起整个家庭。这就为女性登上历史舞台提供了一个极其特殊的契机,她们活跃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对当时的格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女子的性格塑造
1. 教育影响
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统治政策的传承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也是统治阶级十分注重的内容。在春秋战国到汉初这一时期内,虽然受到了自西周以来“男女有别”等思想的影响,但是,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天子失官”与“私学勃兴”,使得能够受到教育的群体人数大增,而当时并未确立严格限制女性的道德规范,因此女性接触到诗书或是评论时政还未向之后那么严格。例如,刘向的《列女传・辩通传・齐钟离春》中便有:
“钟离春对曰:‘今大王之君国也,西有衡秦之患,南有强楚之雠,外有二国之难。内聚奸臣,众人不附。春秋四十,壮男不立,不务众子而务众妇。尊所好,忽所恃。一旦山陵崩弛,社稷不定,此一殆也。渐台五重,黄金白玉,琅■笼疏翡翠珠玑,幕络连饰,万民罢极,此二殆也。贤者匿于山林,谄谀强于左右,邪伪立于本朝,谏者不得通入,此三殆也。饮酒沈湎,以夜继昼,女乐俳优,纵横大笑。外不修诸侯之礼,内不秉国家之治,此四殆也。故曰殆哉殆哉。’于是宣王喟然而叹曰:‘痛乎无盐君之言!乃今一闻。’”[1]
钟离春是平民女子,尚能指出治国策略中的利弊,可见,当时女子具备了接受教育的可能性。
2. 道德影响
西周灭亡,周天子迁都后,礼制的束缚力开始下降,这样,使得约束女性的道德规范也开始变化。这一时期,同姓相婚、改嫁、私通等混乱的婚姻现象层出不穷,甚至连的“因”(孙辈纳庶祖母为妻)、“■”(子纳庶母为妻)、“报”(子侄辈纳婶母为妻)等现象都视为平常,《左转・文公十六年》记载:
“宋公子■礼于国人,宋饥,竭其粟而贷之。年自七十以上,无不馈诒也,时加羞珍异。无日不数于六卿之门。国之材人,无不事也;亲自桓以下,无不恤也。公子■美而艳,襄夫人欲通之,而不可,乃助之施。昭公无道,国人奉公子■以因夫人。
……
冬十一月甲寅,宋昭公将田孟诸,未至,夫人王姬(即宋襄夫人)使帅甸攻而杀之。荡意诸死之。书曰:“宋人杀其君杵臼,君无道也。”文公(即宋文公■)即位,使母弟须为司城。”[2]
襄夫人为周襄王的妹妹,嫁给了宋襄公,是公子鲍的庶祖母。在这场婚姻中,虽然有政治因素的存在,但是,更重要的是当时社会对于这种婚俗的认可。公子鲍为了谋求国君的地位,所以不得不借助于襄夫人。
由此可见,当时社会对于女子改嫁的限制还是很小的,而且社会对女性的态度较后世相比,更为宽容。
3. 远古尊母遗风
商朝女子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她们可以主持或参与祭祀,甚至亲自占卜军国大事,统领军队指挥作战,而且还可以拥有个人的领地属邑,亲自经营田产,死后还可以独立受到祭祀。殷墟卜辞中关于妇好的记载就充分证明了商代妇女的较高地位。根据考古推断,妇好可能是商王武丁的第一任王后。她就曾多次亲自率领大军出征,征伐土方、人方、羌方、巴方、夷方等国。春秋战国时期去古不远,生活中还留有一些尊母的遗风,这也使得女性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二、女子社会地位的表现
1. 女子代户、袭爵
在这一时期中,女子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首先表现在她们可以作为一家之主,接受赏赐,甚至继承爵位。
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甲乙两种《日书》中,便有多处记载到了“女子为正”的例子,这也反映出了这时女子为一家之主的情况。例如《梦》这一章中,就有“宇东方高,西方下,女子为正”、“宇左长,女子为正”[3]等等。
1983年在湖北江陵张家山清理出了三座汉墓,其中出土的《二年律令》中,便有对女子代户袭爵的详细规定:
“孙为户,与大父母居,养之不善,令孙且外居,令大父母居其室,食其田,使其奴碑,勿贸卖。孙死,其母而代为户。令勿敢遂(逐)夫父母及入赞,及道外取子财。”(《二年律令・户律》)
“诸后欲分父母、子、同产、主母、限(假)母,及主母、限(假)母欲分草子、限(假)子田以为户者,皆许之。”(《二年律令・户律》)
“死毋子男代户,令父若母,毋父母令寡,毋寡令女,毋女令孙,毋孙令耳孙,毋耳孙令大父母,毋大父母令同产子代户。同产子代户,必同居数。弃妻子不得与后妻子争后。”(《二年律令・户律》)
“ 寡为户后,予田宅,比子为后者爵。其不当为户后,而欲为户以受杀田宅,许以庶人予田宅。毋子,其夫;夫毋子,其夫而代为户。夫同产及子有与同居数者,令毋贸卖田宅及入赞。其出为人妻若死,令以次代户。”(《二年律令・置后律》)[4]
前两条律文是关于田宅分割和继承的,它们反映出了当时复杂的户籍和财产继承制度,同时,这两条律文都提到了女子可以充当户主的情况。
第三条律文明确规定出了了汉初代立户主的继承顺序,即:儿子、父母、妻子、女儿、孙子、耳孙、祖父母、同产子(侄子)。其中,妻子和女儿排在第三四位,由此,可以推断出,在汉代社会中应该存在女子继为户主的情形。
在第四条《置后律》是丈夫死后,妻子立户的法律规定。这条律文解释说明了妇女继立为户主的标准。
同时,女子在一定的情况下还可以继承父亲的爵位,《置后律》中便有这样的规定:
“为县官有为也,以其故死若伤二旬中死,皆为死事者,令子男袭其爵,毋爵者,其后为公士。毋子男以女,毋女以父,毋父以母,毋母以男同产,毋男同产以女同产,毋女同产以妻。诸死事当里后,毋父母、妻子、同产者,以大父,毋大父以大母与同居数者。”[4]
从这些律文中可以看出,汉初时期,女子的社会地位并不低,她们并没有被排斥在政治生活之外,法律中也认可了女子作为户主或是继承爵位这一事实。
2. 女子财产权
春秋战国到汉初时期,对女子经济财产权的限制并不严格,比如秦朝便有四川寡妇巴清经商,并且独立操持一个大的家产。
“而巴寡妇清,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夫倮鄙人牧长,清穷乡寡妇,礼抗万乘,名显天下,岂非以富邪?”《史记・货殖列传》[5]
《二年律令》中也有保护女子财产权的相关律文:
“女子为户无后而出嫁者,令夫以妻田宅盈其田宅;宅不比,弗得。其弃妻,及夫死,妻得复取以为户。弃妻,弃之其财。”(《二年律令・置后律》)[4]
这条律文便明确规定了作为户主的女子在出嫁的时候,她的田宅可以纳入丈夫的田宅范围,如果该女子被丈夫遗弃或是在丈夫死亡之后,重新索回田宅、财产,并且获得户主地位。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女子财产的权利。
3. 女子婚姻的相对自由
这一时期,在家庭生活中,妻子与丈夫的地位也相对比较平等。《诗经》中,便有大量篇章反映了男女自由相恋。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邶风》)
“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娶妻如何?匪媒不得。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我觏之子,笾豆有践。”(《诗经・豳风・伐柯》)[6]
《邶风》就描写了男女相恋的场景。尽管如此,但并不是男女可以自由结合,仍是受到了西周时期“礼制”的影响,需要“媒”作为中介。但是由于地域的影响,以及夏人、商人文化的流传,在夏商后裔所居住的地区,婚制还是较为开放的。
秦和西汉的统治者在维系婚姻家庭关系的法律道德上,对夫妻的要求是对等的,义务是相对的。并不单方面强调女人从一而终、守身如玉。相反,妇女离异再婚和寡妇改嫁是习以为常的事。《汉书・朱买臣传》便记载了朱买臣的妻子嫌弃他贫穷,请求离婚的事情:
“朱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我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妻恚怒曰:“如公等,终饿死沟中耳,何能富贵!”买臣不能留,即听去。”[7]
纵观这一段历史时期,女子地位与后期相比明显较高,可以接受教育,独自立户甚至是继承爵位,也有一些经济权利以及婚恋自由,但是,和男子地位相比,仍然是有很大的差距。在此之后,随着儒家思想地位的不断上升,“男尊女卑”以及“三从四德”等思想的提出,对女子的束缚也不断增加,社会性别制度也在不断加强,女子也逐渐成为男权社会的附属。
参考文献:
[1][汉]刘向.列女传[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
[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
[3]吴小强.秦简日书集释[M].长沙:岳麓书社 2000.
[4]朱红林.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集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5][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