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找规律范文

时间:2023-03-27 23:10: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一年级找规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一年级找规律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与归纳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教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能够找出所列举事物的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彩笔、学具盒、 作业纸、百变箱等

[教法、学法]: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游戏、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引导探究等教学方法,从扶到放,让学生在游戏、尝试、探索、练习、实践操作过程中悟出找规律和创造规律的方法。在教学设计上,注意重点内容的处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教学的效果。

[教学过程]

1游戏引入,感知规律

师: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2009年春节晚会上一举成名的魔术大师吗?他是谁?(刘谦)

师:对,就是刘谦老师。今天沈老师就学着刘谦老师的样子和小朋友们一起来玩魔术游戏,高兴吗?(高兴)

师:(出示百变箱)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百变箱,想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吗?(想)

1.1出示气球:红-黄-红-黄……

师:(从百变箱中慢慢拉出气球)这是什么?(气球)

师:(依次拉出红黄红黄4个气球后问)接下来的气球会是什么颜色,谁来猜一猜?(红色)

师:再接下来呢?(黄色)

师:继续往下猜。(红色-黄色-红色-黄色……)

师:(出示拉出的气球)他猜的对不对?(对)

师:(顺手把拉出的气球挂到黑板上)能说说你是怎样猜到的吗?

生:因为它是按红黄红黄这样一定的顺序排列的。

师:你真聪明!观察得真仔细,真不错!

1.2出示彩旗:红-红-绿-绿-红-红-绿……

师:再看看百变箱里还有什么?

师:(出示彩旗,慢慢拉出两面红色的彩旗,两面绿色的彩旗)这是什么?(彩旗)

师:(依次拉出8面彩旗后)接下来是什么颜色的彩旗呢?(红色的)

师:能说的再具体一些吗?(两面红色的彩旗)

师:真不错!继续往下猜。(两面绿色的彩旗,两面红色的彩旗……)

师:(顺手把拉出的彩旗挂到黑板上)想不想知道百变箱里还有什么?(想)

1.3出示文具:橡皮-尺子-铅笔-橡皮-尺子-铅笔-橡皮-尺子-铅笔……

师:(出示文具,慢慢拉出橡皮-尺子-铅笔-橡皮-尺子-铅笔)接下来会是什么?

生:橡皮-尺子-铅笔。

师:(顺手把拉出的文具挂到黑板上)

师:咦?小朋友们,你们为什么都猜对了,你们是怎么猜的?

生:因为它们是有规律的,它们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的。

师:(手指黑板)我们一起来看看气球有什么规律呢?生:气球按红黄红黄这样的规律排列的。

师:也就是说气球按红黄红黄的颜色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

师:那彩旗呢?

生:彩旗是按两面绿色的彩旗,两面红色的彩旗这样的规律排列的。

师:也就是说彩旗是按两面红色两面绿色这样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

师:那文具呢?

生:文具彩是按一个橡皮一个尺子一个铅笔这样的规律排列的。

师:它们也是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

师:所以,这些都是按照有规律的顺序排列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找规律。

( 板书课题:找规律)

1.4出示蔬菜:辣椒-豆角-辣椒-豆角-豆角-辣椒-豆角-豆角-豆角-辣椒-豆角-豆角-豆角-豆角-豆角-豆角……

师:咱们百变箱里还有辣椒-豆角-辣椒-豆角-

师:接下来会是什么?

生1:辣椒。

生2:豆角。

师:(继续出示豆角,再拉出辣椒)接下来会是什么?为什么?

生1:2个豆角。

生2:3个豆角。

师:请你说说为什么?

生2:因为辣椒不变,豆角一次比一次多一个。

师:(顺手把拉出蔬菜的挂到黑板上)你真了不起!前面的三组是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这一组是有规律的一组一组变化出现的。

2引导探索,进一步认识规律

师:谁来说说这些图片的规律?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图形和数字它们也是按一定规律出现的。小朋友们请看大屏幕,想一想,虚线出应该填什么?

[课件出示]

〖TP77.TIF,BP〗

引导学生逐次完成。

3结合实际,发现规律

师:小朋友们可真聪明!掌声送给我们自己吧!(连续表扬三次)

×× ×××|×× ×××| ×× ×××|×× ×××|

师:哎,小朋友们,你们发现了吗?刚才的掌声中有没有规律?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的规律,同学们认真的观察一下,看看我们周围还有哪些排列是有规律的呢?谁来说说?

师:可见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真是无处不在呀!有规律的排列还会给人一种美的感觉。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欣赏生活中规律的美吧。(播放课件)

4动手操作,创造规律

4.1涂一涂

师:小朋友们发现了这么多的规律,真是不错。确实,规律在我们真是无处不在,它是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沈老师看咱们班的小朋友这么优秀,我就想送一件礼物给大家。这是一串项链,可是没有颜色不好看,请小朋友们给它涂上有规律的颜色,好吗?

师:先想好按什么规律涂?再拿出彩笔独立完成。

师:(实物展台展示)说一说是按什么规律涂的。

4.2摆一摆

师:小朋友真能干,老师还想考考大家,谁有一双灵巧的小手,能用学具盒中的学具摆一幅有规律的图形。

师:现在就请小朋友们在小组内先研究按什么规律摆,在桌子上摆一摆,然后再粘到纸条上。比一比,看哪组同学能有规律地摆,而且粘的又整齐。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按什么规律摆的?

(找多组同学汇报,粘在黑板上。)

师:小朋友们,用我们学到的知识,把我们的黑板装扮得很漂亮,自豪吧。

5拓展延伸,深化规律

师:接下来我们再看看百变箱里的一串珠子,它们的排列有规律吗?

课件出示(百变箱中拉出红兰相间的珠子8颗)

红-兰-红-兰-红-兰-红-兰

师:请小朋友们思考一下:

①第9颗,第11颗珠子是( )色。

②第99颗珠子是( )色,第100颗呢?并说说你的想法

篇2

>> “找规律”题型中的求解规律 《变异的基本规律》课堂实录 浅谈《找规律》的教学策略 找规律在中考中的解答 找规律与简单的搭配 《找规律》教学背后的数学思想渗透 通过找规律培养学生的数感 浅谈锡矿在地质找矿中的成因规律 画图策略在《找规律》中的应用 试论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找规律”的特点 试分析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找规律”的特点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找规律”的特点分析 浅谈小学数学“找规律”教学中的数学建模 浅谈初中数学中的找规律题 “找规律――图形覆盖”的教学与反思 浅谈初中数学找规律题的解法 “找规律”贵在“找” 跳出“规律”找“规律” 《大堰河――我的保姆》课堂实录 《我的梦想》课堂实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事物中简单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更能力。

3.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以及发现和欣赏数学规律美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理解规律的含义,掌握找规律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能够表述发现规律,并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四、教学准备:水果,课件,磁铁

五、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同学们,上周星期天,老师去魔法城学习了魔法,今天就给大家变变魔术。猜一猜,老师会变出什么?(老师变水果)苹果,再猜一猜,老师会变出什么?(梨子)继续猜一猜,老师会变出什么?(苹果)再接着猜会变出什么?(梨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找规律》

(二)新授

复习微课视频,到魔女城――找规律。

提问:什么是规律?

几个物体为一组重复出现就是一种规律。

你还能找出日常生活中见过的有规律的事物吗?

(强调音乐、舞蹈中也有规律)

(三)讲解自学任务单的错题。

(四)游戏练习。

同学们, “乱七八糟魔女城”这么有趣,大家想不想去?

(想)但是魔女却说:想进魔女城还得过三关。

第一关火眼金睛找规律。

(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找规律,从而直观感受、理解规律的含义。)

第二关进阶检测闯关。

(通过“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等多种形式的练习,加以巩固。)

第三关小小设计师。

“乱七八糟魔女城”要举行联欢会,请你为联欢会的入场券设计出有规律的花边。

学生上台展示作品,交流欣赏。感受规律美。

(五)小结

恭喜大家顺序地闯过了三关,下面请拿着各自的入场券准备参加下次的联欢会吧!

(六)教学总结:

本节课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翻转课堂的家教混合式教学,通过四个步骤进行教学。1.创设情境变魔术引入“乱七八糟魔女城”微课,在课中继续巩固新知。2.讲解自学报告单的学生错题。3.“乱七八糟魔女城”闯关练习。通过圈出重复部分,有节奏的读出重复部分等操作活动,突出“重复”这个规律的核心,加深学生对规律含义的理解。4.小小设计师。以“乱七八糟魔女城”的联欢会为情境,设计有规律的花边。让学生自己创造规律,加深学生对规律的理解,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总而言之,翻转课堂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小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起到的积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需要引导学生充分掌握这一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前预习、课中研讨以及课后提升的教学规划中落实翻转课堂教学理念,同时加大学校和学生的参与程度,在此基础上使这种教学模式越来越清晰,从而更好地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杨豫晖,魏佳,宋乃庆. 小学数学教材中数学史的内容及呈现方式探析[J]. 数学教育学报,2008(04).

[2]刘娟娟.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研究[J].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8(05).

[3]徐燕. 改变习题呈现方式――例谈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习题利用和开发的策略研究[J]. 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 2010(08).

篇3

本次的一年级数学试卷共有9题。各种题型都注重了基础知识的训练,整个试卷体现“数学即生活”的理念,让学生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各种数学问题。

从学生做题情况来看,成绩不够理想。第一题,看谁算得又快又准,分值24分,主要考查学生计算能力。这一题基本上的学生都能做的对、写的正确。第二题,照样子画一画,再写数。共计3分。数学生都能数对,但是很多学生就不知道在横线上也要画上相对应的符号和舒,主要原因可能是一年级的学生看不懂题目的意思。第三题,先数一数,再填空。共计5分,这题主要考学生对“左右”的认识能力,但是由于题目文字过多,很多一年级学生不识字,因此很多学生不理解题目意思,而没有做出来。第四题,填一填。第(1)小题,找规律,填数字。主要考察学生按顺序数数的能力,学生都能作对。第(2)小题,题目中又参杂很多文字,学生理解不了,因此失分较多。第4、5、6、7这几个小题让学生在空格上填上>、<、=或是填上+、-符号,除了个别较粗心的学生买几本也都能做对。第五题,比一比。这题属于比较类型的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能力。这题共有4个小题,第1小题,主要是认识物体和图形,由于认识物体还没有学到,因此,有一半学生没有做对的。第2、3、4两个小题,是比较轻重、长短的问题,能读懂题目的学生都能比较正确,但是还是有三分之一的同学不能读懂。第七题,找规律填空。所有的题目中,这一题是整张试卷中难度的,也是失分最多的,几乎没有一个同学做对。这题反映出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这与平时训练少有一定的关系。第八题,看图列算式。这题主要考察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计算能力,也是最基础的知识。但学生十分还是很多,这也可能是平时训练不够到位。第九题,若理解题意,大多数学生都能把题目做对。

二检测结果分析

本次检测参与人数41人,其中成绩为112分,最低成绩为44分。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尽管原因有客观的,但我们必须立足于教学这一根本,来分析主观原因,找到差距,并进行科学理性的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与策略。

篇4

【关键词】低段;数学;作业;有效性;效率

一直以来,困扰学生和教师的头号问题是:作业的形式单一,内容机械、单调、封闭、拘泥于教材.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课堂的教学观念、教学形式和教学水平都发生了质的变化.然而,对于数学作业的设计和探究却依然关注不够.

这样学生局限性大,视野不够开阔,思维不够灵活,学习兴趣和自主性难以充分调动,缺乏信心,应用能力不强等.大大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压抑了学生的个性,以致学生产生了怕做作业、讨厌作业的消极情绪.时间一长,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更无兴趣可言.

如果,把作业当作是每天送给孩子们的一个礼物,相信很多作业将不会是灵机一动,信手拈来的.而布置作业的这一环节将会成为一项充满创造性、艺术性的行为.这样的作业一定不再会是强加给学生的负担,而是学生成长的一种需要.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形式多样、内容现实有趣,富于思考、探究的开放性作业.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实施:

一、作业富有现实意义性

数学是一门来自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学科,如果数学作业可以与现实生活联系,学生不仅能学以致用,更重要的是可以改变他们对数学的认识――数学是一门抽象难懂,又没用的学科.如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的作业设计:周末陪父母去超市购物,要求:(1)记录所买商品的名称与价格,并算出应付多少钱?(2)可以怎样付钱(想出几种不同的付钱方式)?这样的设计,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家庭状况、兴趣爱好,来购买所需商品,算出不同的费用,再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付钱方式.购物活动让学生在经历数学的过程中,不仅理解了“算钱、付钱、找钱”的意义,同时真切感受到“数学是人们生活、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

二、作业富有开放性

在设计作业时,要与现实性和挑战性相结合,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目的的开放性练习,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创新者.如一年级学完基本平面图形后,布置作业:利用七巧板在班级里举行拼图比赛,看看哪个小朋友拼得最快,哪一组拼出来的图形种类最多,回家后把你会拼的拼给爸爸妈妈看.又如一年级下册学完找规律后,可以让学生为教室的黑板报设计一个有规律的花边图形,从而使学生对规律有一个掌握和应用的过程,让抽象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作业富有实践性

数学作业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富有一定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如一年级在学完条形统计图后,布置作业调查本班学生所在的每个家庭一星期扔掉的塑料袋个数,根据调查统计出结果并设计绘成一张条形统计图.想一想,以后你会怎么做来保护我们的环境.又如二年级学完排列组合后,可以为自己搭配早餐,怎样吃更健康;还可以打开自己的衣橱,看看你能给自己搭配几套衣服.

四、作业富有多样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表明数学课堂教学要注重形式多样性,数学练习的布置也要注重形式多样性.在平常的数学教学中,我在设计课堂内外的练习时,就努力做到形式的多样性.

(一)基本计算和解决问题相结合

数学学习中,计算是基础,解决问题是能力的提升.因此,不管学习什么,我都让学生练习几道计算题,努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比如二年级学完表内乘法后教材就安排了一节解决问题的课时,在布置这一课时的作业时,我会先给学生安排一组计算的题目,有表内乘法的,也有乘加乘减的,然后再安排相应的应用题.这样安排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学生的计算,一举两得.

(二)书面作业和口头作业相结合

如一年级学习“6~10各数的认识”可布置作业:用你最喜欢的数说一句话.该作业通过对数的表述,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使学生进一步建立数的概念,同时让学生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而且在整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观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又如学完“分类”可布置作业:回家后整理自己的房间,整理完邀请父母参观,并跟爸爸妈妈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这样既可以理顺自己的思路,又可以弄清楚自己错在哪里,是分析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三)主题实践活动与作业相结合

如学习找规律之前,我设计了一次实践作业,请孩子去发现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找到规律,并用图片记录,用一至两句话描述这个规律.从孩子们调查发现的情况来看,孩子们对于循环形成的规律,确实不够了解,他们都感知到这是有规律的,但不知道是怎么样形成的这个规律,在上课时,课堂就形成了针对这种有趣规律的探索学习,孩子主动探索的积极性也明显高涨.

学前的调查实践作业,可以让老师提前掌握学生的知识情况,预设孩子的学习重难点,从孩子感兴趣的角度入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五、综述

篇5

一、学会预习,提高查找生字的能力。

我们常见,在一些公开课上,学生的预习环节,往往只给了极短的时间识记生字,然后就开始检查学生的字词掌握情况,实践证明,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根本不可能有效识记生字。我觉得,初读课文时,应先让学生找准生字,读准字音,使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预习习惯。: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于较难的课文,师可先范读引路,而把自读作为第二步。),对照田字格的生字用圆圈在文中连音节圈出。如果有词,要用横线把词语划出。如:团结。2、先把带有生字词的句子读一读,再把圈出的生字词多读几遍,边读边记准字形。(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可将文中的生字写在黑板上,以便检查识记。)3、学生自己试着将田字格中的生字读一读,看自己记住了多少,读不准的可以再看看文中的音节。

二、找寻规律,提高识字能力。

学生通过自读自检,找出自己认为难记的字,先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充分交流,而一些笔画较多或生僻的字需要我们教师进行分析指导。也借此对他们逐步渗透各种识字方法。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经常采用以下一些记忆字形的方法:

1、笔画分析法:独体字一般按笔顺规则说出笔顺名称来识记。如:“木”字。学生会这样说出顺口溜:木是独体字,它的笔顺是:横、竖、撇、捺。合起来是“木”,木头的木。这种方法在一年级上学期最常用。

2、结构分析法:合体字一般采用分析偏旁和部件来记忆。这样的字,我也给学生编了一套顺口溜:比如‘洋’字,学生可以这样说:洋,左右结构,从左往右,左边是三点水旁,右边是羊,山羊的羊,合起来是洋,海洋的洋;有些合体字的部件学生不认识,比如“底”的部件“氐”这部分仍可用笔画分析法记忆。这样说:底,半包围结构,从外往里,外面是广字旁,里面的笔画是:撇、竖提、横、斜钩、点,合起来是底,树底下的底。这样下来,这个字的读音、结构、偏旁、组词、甚至笔画,全部说了一遍。在学了形声字后,学生会说得更详细。如:“瓢”这是形声字,左右结构,左表声,右表义,合起来是瓢,瓢虫的瓢。

3、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加,进一步教学生运用增减和调换偏旁部首,编顺口溜记字形,猜字谜等方法进行识记生字。使学生逐步学会观察字的间架结构,寻找字的规律,因字而异,运用不同的方法识记。提高识字能力,为后面写字做好铺垫。

三、词句训练,明确字词句之间的联系。

学生交流完识字方法后,可能还有个别生字学生没记牢,接下来,我进行生字扩词训练,顺势把学生组的词罗列在黑板上,读一读,如果有不懂的可以向同桌请教,再有不懂的老师进行简单解释,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进行造句。至此,学生从初读到交流识字方法,再到组词造句,与每个生字见面有十次之多,每个生字的字形已烙入脑海。

四、以写促识,掌握写好字的规律。

篇6

【关键词】数学教学;开放;创新;因情;施教;兴趣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为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提供了条件,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在实际中解决数学问题

新教材增加了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例如,一年级上册教材第114~115页的实践活动“我们的校园”,根据教材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处理的,选出六个学生都喜欢的活动,每个学生喜欢哪个活动就参加哪个,活动完毕,我马上提出问题:“哪个活动参加的人数最多,哪个活动参加的人数最少?活动人数最多的组比活动人数最少的组多多少人?”立刻,学生的注意力由玩转移到了思考问题上。教室里开始互相争执,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接着我又问:“能不能想出一个好主意,能清楚、明了地看出结果?”这时候,我就开始引导学生如何进行统计,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经历了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学生不仅学习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简单方法,而且初步感受到了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为形成统计观念打下了基础。

2 在富有儿童情趣的童话中,感受数学的美

“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生动的数学故事令人终生难忘,故事中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情感,寓知识于故事之中,不仅吸引学生,也符合学生形象记忆的特点。打开实验教材,可以看到许多有趣美丽的童话内容,如一年级上册的第6、7页小兔盖房子,第14、15页野生动物园,一年级下册第20页热闹的小河边,第41页小熊的一家,这些都是儿童喜欢、熟悉的情境,而在这里也包含了许多奇妙的数学知识,需要探索才能完全理解,这就容易激发儿童主动探究的欲望。

在欣赏这些有趣、美丽的画面的同时,我鼓励学生去创作画,从画中感受到数学的无处不在。一年级下学期讲过“找规律”这一单元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画画的任务,要求发挥自己的想像力画出一幅画,要体现出有规律的美,并且取一个好听的名字。第二天,我发现学生的能力真的是不可低估,《金色的秋天》中向日葵在阳光下有规律地昂首而立,《丰收的果园》中一棵棵苹果树、梨树像哨兵似的排列着,河里的小鱼俏皮地吐着水泡也是那么的有规律……这些都证明孩子已经有了欣赏数学美的意识,已经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 以猜为动力,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的奥秘

众所周知,每一个孩子都爱问为什么,每一个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秘密,根据孩子的这种心理,教材编排了一些数学游戏:如一年级上册第13页的“比长短”,第19页的“猜数”,一年级下册第44页的“估一估,猜一猜”,等等。

一年级上册第13页的“比长短”,通过猜铅笔的长短,使学生明白在比长短时,要注意各种不同的情况。教学第19页的“猜数”时,我先告诉学生我一共有几个玻璃球,左手有几个,让学生猜猜右手有几个,这样反复进行几次,学生就在“猜”中掌握了数的分解和组成以及加、减法,加深了对数的认识,为今后学习用数学做好了铺垫。

4 在动手动脑中体验数学的乐趣

利用数学学具进行操作实验,让学生动手动脑,看一看,摆一摆,想一想等,感知学习内容,动中促思,玩中长知,乐中成材,使学习内容在有趣的实验中牢牢记住。一年级下册第27页“图形的拼组”中就有一个做风车的手工活动。活动开始时,先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和一张正方形纸,让学生沿所标虚线折一折,或自己通过活动体会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从而了解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做出一个风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体会了平面图形的特征又看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把长方形纸折成正方形纸利用了正方形四边相等的特征,把正方形纸剪成四个三角形时,又看到了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关系。转动风车时,又惊奇地发现风车所转动的路径是一个圆。

在平面图形和立体圆形拼组中,学生在各种操作、探索活动中,观察,感知,猜测,感受空间方位的含义及其相对性,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5 在比赛中增长信心,培养竞争意识

儿童的好胜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课本就有意引进竞争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一年级上册中第13页“谁摸得高,谁摆得高”,第113页“用相同的时间,看谁算得又对又快”,一年级下册中第26页“夺红旗”等游戏都适合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当然,教师在组织比赛时,要给学生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不断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勇气,做到胜不骄,败不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如果比赛完就了事,那么长才干的只是少数学生,大多数学生仍得不到提高,易产生自卑感。

篇7

由于数学思想方法往往隐含在知识里,体现在知识的发生、应用过程中,因此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渗透与数学知识的教学应同步。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就可以“润物无声”地进行。

刚刚执教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p126的一道思考题,让我感受颇深。

课开始之时,我告诉学生要用最快记录法,记下三层货架中洗发液的摆放情况(三层货架上洗发液的总克数相等),然后我开始读学生记录如下:

“第一层: 大 中小小小小小”

“第二层: 中中中小小小小小”

“第三层: 大小小小小小小小”

接着我组织学生一个名为“去掉相同的部分”的游戏。

请大家听口令:

(1)第一次从每一层中去掉相同的一瓶洗发液。

(2)第二次从每一层中再去掉相同的一瓶洗发液。

(3)重复五次后,同桌之间比较一下这五次去掉的“相同的一瓶洗发液”一样吗?你是怎样去掉的?请上讲台来展示一下吧!(此环节渗透“消元法”)

游戏进入第二环节,将体现“消元法”后的剩余洗发液进行对比,从而得出“大”“中”“小”瓶洗发液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第一层:大中

第二层:中中中

第三层:大小小

学生自主探究后在小组内合作交流来验证结论的合理性,然后我又抽学生进行展示,展示后,我开始点拨引导,通过对比观察第一层与第二层得出大瓶等于两中瓶,观察第一层与第三层后得出“一中瓶等于两个小瓶”。

游戏进入第三环节,我给出小瓶洗发液的克数,让学生求出一中瓶和大瓶的克数。

至此,游戏结束。学生发现“消元法”原来并不深奥,数学思考题的解答也不再既“繁”又“难”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也是如此的“润物无声”。

前不久,我们听了一位一年级数学教师执教的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重复排列》一课。课初,教师创设变魔术贴图情景,依次变出了“花、叶、叶、花、叶、叶、花、叶、叶……”教师逐次“变出”花和叶并顺次贴在黑板上,同时让学生猜测下一次会“变出”什么图案。这样,学生在观察、猜测中发现了以“花、叶、叶”为一组不断重复出现,同时也体验到参与之乐,成功之愉。正在学生诽愤之时,教师及时强调本节课的要点,板书了《找规律——重复排列》并相机提问:“魔术中,什么在重复出现”从而突出了规律的“核心”。

正是因为课初教师的开门见山抓住实质,所以在本节课后来的环节中,学生对课件提供的丰富素材中物体按形状或颜色的重复出现不仅可以发现“规律”还可以表述(或圈出)“什么在重复出现”而且还会运用发现的简单规律确定后一项后其他缺失的项。

篇8

一、多样口算,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数学思维的敏捷性主要反映正确前提下的速度问题,因此,计算教学中可以适当向学生提出速度方面的要求。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在口算训练中通过引导学生根据数据快速反应出结果,促进记忆力和注意力的发展,提高思维的敏捷性。

低年级计算教学多是口算,我坚持利用晨读五分钟和课始两分钟进行口算训练。针对一年级小朋友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的特点,我经常变换多种形式进行口算训练,如:(1)视算与听算,出示口算卡片让学生边读边算边口答或教师报题,让其边听边算再口答;(2)口算抢答,快速出示口算卡片让学生抢答,大部分学生兴趣高涨,积极性很高;(3)口算接龙赛,准备八张口算纸同时让八个小组进行口算接力,每人做完两道迅速传给后面一位最后根据各组的速度和正确率评出冠亚军组;(4)口算快乐练,将二十道口算题准备在黑板上,全班学生在作业本上只写口算结果,前十名的学生上台互批,多样的口算充分激活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

二、算法多样,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灵活性体现在学生面临问题时能从多角度观察与思考,并迅速建立起自己的思路。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积极鼓励算法多样,一年级的教师更应学会等待,给予学生思维的时间与空间,他们的创造力有时不可估量,请看小朋友是如何算“13-5”的:(1)12、11、10、9、8,倒数5次;(2)13-1-1-1-1-1=8,拿小棒法;(3)13-3=10,10-2=8;(4)10-5=5,5+3=8;(5)8+5=13,所以13-5=8……当然除算法多样化外,还要注意进行算法优化。当学生展示各种算法后,可以组织学生对各种算法进行比较、分析,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让学生在思维不断碰撞中实现智慧的生长、能力的提高。

三、加强比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意在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全面地思考问题,养成追根究底的习惯。例如:一年级上册的10以内加法表、减法表,下册的十几减几的减法表、百数表等,都是很好的素材,引导学生横向、竖向、斜着观察,学生的发现会带给我们很多惊喜。

再如:下册笔算教学完后组织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收获着、喜悦着,当让学生根据发现的规律也来说几个算式时,除了99-45=54、99-63=36等以外,还有88-17=71、88-26=62、88-35=53,更有15+51=66、24+42=66等。在计算教学中,这样的比较练习可以多设计一些,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坚持不懈,学生思维就会越来越灵活,思维层次也会越来越有深度。

四、重视说理,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在计算教学中,要从小培养孩子“说想法”的习惯。而准确的数学语言,有根有据、有条有理地说算理、讲算法、找规律、说错因、提建议,有利于培养孩子表达能力,增强思维的条理性。

如:学生笔算完86-28,不能只满足于结果是否正确,而要让学生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6-8不够,从十位退一作十,16-8=8,十位上还有7个十,减2个十等于5个十,结果就是58。再如:反馈错例45+3=75,除了订正还要让学生说说错误的原因,在计算时要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说的方式可以是个人回答、同桌相互说、小组交流说,一年级的孩子刚开始可由教师带着一起说。总之,课上要尽量给予每个孩子说的机会,以说促想,激活思维,形成条理。

五、自主探究,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创造性是一种总想用新思路、新方法解决问题的意愿和态度,创造性强的孩子总渴望能从不同寻常的独特视角来研究问题。皮亚杰曾说:“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明,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

篇9

(一)使学生初步熟悉最简单的数列.

(二)教会学生通过观察、归纳、抽象出数列的规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三)使学生能用较完整的语言叙述数列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在熟悉规律的同时,并能按规律填数,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五)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和爱动脑筋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会找规律,按规律填数.

难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现规律.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预备

1.按要求数数.

(1)一个一个地数,从四十数到五十二.

(2)两个两个地数,从二数到二十.

(3)五个五个地数,从五数到五十.

(4)十个十个地数,从十数到一百.

2.在横线上填数.

(1)3连续加3,每次加得的和写在横线上.

(2)6连续加6,每次加得的和写在横线上.

(3)48连续减4,每次减得的差写在横线上.

(二)学习新课

1.谈话.

师:今天动物园里召开运动会,有7只小兔参加了一百米赛跑,它们参加比赛的号码是按一定规律排列的,可是教练员点名时,发现有两只小兔迟到了,这两只小兔子的号码各是多少呢?你们能猜出来吗?(此时学生十分兴奋,都想参与猜号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熟悉数列的规律,学习按规律填数.

板书课题:找规律填数

2.教学例1.

(1)出示:1471013

师:像这样几个数按次序排列起来的,称它为数列.

请学生跟读“数列”.

(2)探索:

师:从整体看,后面的数与前面的数比较,有什么特点?

生: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大.

师:每相邻两个数是怎样变化的?(在投影仪上演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前面的数加上3得后面的数.

师:相邻的两个数都相差几?

生:相邻的两个数都相差3.

师:刚才我们从整体和相邻的两数变化看,发现了这个数列的规律,我们可以用这样两句话来表达这个数列的规律: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大,相邻的两个数都相差3.(边说边板书)

师:先听老师完整地说一遍,看哪位同学能学老师说一遍.(指名说规律)

(3)填数.

师:谁知道迟到的两只小兔子的号码是多少呢?

生:(同桌互相说说后回答)是16,19.

(4)尝试练习

找规律填数:

a.37111519

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

相邻的两个数都相差().

里填().

b.15129

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

相邻的两个数都相差().

里填(),().

3.教学例2.

(1)出示:按规律在横线上填合适的数.

01030________100

(2)探索:

师:从整体看,后面的数与前面的数比较,有什么特点?

生: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大.

师:每相邻两数的差都一样吗?算算看.

生:每相邻两数的差是10,20,不一样.

师:第一个数与第二个数之间相差10,第二个数与第三个数之间相差20,那么第三个数与第四个数之间相差多少呢?

板书:

生:相差30.

师:第四个数与第五个数之间相差多少呢?

板书:

生:相差30.

师:第四个数与第五个数之间相差多少呢?

板书:

师:从整体和相邻两数的差的变化看,这个数列的规律是: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大,每对相邻两数的差总比前面一对相邻两数的差多10.(边说边板书)

(3)填数.

师:现在你们知道横线上的数是多少吗?

生:是60.

师:怎样计算?

生:用它前面的数30,加上它与前面一个数相差的数30,30+30=60.

师:想一想,怎样检验?

(4)尝试练习,找规律填数.

124711

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

每一对相邻两数的差总比前一对相邻两数的差多().

里填().

4.教师小结:

找规律填数就要先从数列的已知数中找出变化的规律,然后再按规律填上合适的数.

(三)巩固反馈

1.找规律填数:(投影片)

(1)357913

(2)81114

(3)35302515

(4)171513

2.你能在每朵花中写上一个数,使这些花也按一定的规律排列吗?

3.按规律填数,使每组数列不一样.

4.游戏:把全班同学分成红、黄、绿三组,持相同颜色数字卡片的按规律排列.

红色:0369…

黄色:14710…

绿色:25811…

4.按规律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1)22358

(2)161631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篇10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故事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开展故事教学谈一些认识。

一、创编趣味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教学内容,精心创编形式多样,新颖有趣的故事,让学生在故事的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那么学生很快就会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例如:“找规律”本身是比较枯燥的数学知识,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孩子们索然无味。在教学青岛版一年级上册“找规律”时,我设计了“百宝箱”的故事。利用“百宝箱”的神秘色彩,吊起了学生急于揭开“百宝箱”中秘密的胃口。上课开始,我抱着“百宝箱”进入课堂,同学们瞪大了眼睛,不明白老师这是怎么了。我说:“同学们,我这里有个“百宝箱”,里边有无数的数学故事,想不想听一听呀?”同学们都喜欢听。于是,我故做神秘的样子,从“百宝箱”中抽出早设计好的第一个故事“南瓜宝宝的故事”。有一家南瓜,生了好多的南瓜宝宝,妈妈把他们打扮得可漂亮了,可是今天有几个南瓜宝宝怎么也找不到自己漂亮的衣服了,这是怎么回事呢?你能根据他们的队伍特点,帮他们找到自己合适的衣服吗?接着出示一组按规律涂颜色的南瓜,后面的几个小南瓜故意不涂色。学生们一边哈哈大笑着,一边抢着说:“我知道他们的衣服,我给他们穿衣服”。接着,后面设计了南瓜宝宝排数字、南瓜妈妈排图形等故事做为本节课的练习。这样,枯燥的数学知识化作了学生们感兴趣的故事。整节课,孩子们都沉浸在故事的欢乐中,并从故事中获取了找规律的数学知识,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创编故事问题,明理又益智。

由于低年级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比较差,所以很多学生有时很难理解数学问题的意思,造成问题受阻。在教学中,如果我们把数学问题以生活中数学故事的形式体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信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如: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时,如果单纯的加减练习,既枯燥又无味,学生计算正确率较低。于是,我们把这些数字编成数学故事。如,计算9+6等于多少,我把它改编成数学故事,一个盒子里有9个球,外边还有6个球,一共几个球?学生马上做得又快又准,并能说出自己的计算方法。

平时,除了自己给学生改编学生熟悉的数学故事之外,我还时常培养学生自己编数学故事给大家算的练习,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由于我平时的故事都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学生们编写的故事也很有自己的趣味。如:有一次,我正给同学们讲数学故事,冯志信同学大声说:“老师,我喜欢葡萄,你用葡萄出一个吧”。于是,我放手让同学们自己编,自己算,苹果、超市、汽车、铅笔、年龄等等,都成了学生编数学故事的素材,从而提高了本班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见,把故事引入教学,不但可以降低学生理解问题的难度,而且使学生非常明晰故事中蕴含的数学道理,从而整体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创编故事童话,打造班级特色。

我和我班的孩子从一年级一起走到三年级,创编了很多的童话故事。有《魔法师的故事》《老巫婆的故事》、《加妖的故事》、《减妖的故事》、《乘妖的故事》、《除妖的帽子》等等。每一个童话故事,在我班的学习生活中,都有不同的作用。

如:《魔法师的故事》,是帮助我们计算的好帮手。魔法师是孩子们心中最崇拜的对象,在现实生活和童话故事中,魔法师都有无尽的魔法和能量,令孩子们着迷、羡慕。而在数学王国中“竖式”具备与魔法师相似的“魔法”:能将较“大数字”转化为较“小数字”计算,从而降低计算的难度。于是我和我班的孩子们,给数学中的竖式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竖式魔法师”。在他的帮助下,孩子们顺利掌握了加、减、乘、除的计算方法。更令我高兴的是,当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计算方面的困难时,会不约而同的向“魔法师”求助,而且屡试屡胜,乐此不疲。以致于“竖式魔法师”就如我和孩子们文具盒中的铅笔、直尺一样,很自然地成为我们学习的必要工具。

而《老巫婆的故事》中,“老巫婆”则是老师的好帮手。当我希望我班的孩子能讲解算理,有序表达自己的思想时,我会及时请出 “老巫婆”。如:我们班在学习34+46=80时,我说,老巫婆又悄悄地来了,刚刚给老师施了魔法,现在老师怎么也不知道34+46到底等于多少,谁能帮帮老师,让老师能明白呢?这时,我班孩子都会“好心”地跑来给我耐心地讲解。在讲解的同时,教学目标也顺利达成。我想,我班孩子的质疑水平、释疑能力的提高,我班的“老巫婆”功不可没。

四、故事引导,形成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