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好初中数学范文
时间:2023-04-02 14:41: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学好初中数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初中数学 学习方法 解决问题
对于学生来说,首先,基础是最重要的。理科课程是典型的一环扣一环,如果学生开始没有切实扎实基础,会严重影响到以后的学习。所以,学生在开始时哪怕是反复做简单的题目,也一定要把基础打牢之后再拔高。其中,认真听讲和做笔记是不可或缺的。其次,学习数学一定要系统化。学生如果没有天才的头脑,就只能靠系统化整理来强化记忆,提高准确度和理解度。再次,根据我个人经验,参加奥数学习对于数学成绩的提高有莫大的帮助。学生如果觉得精力不足,那么,充分掌握基础理论,及时整理“错题集”,总结经验教训是很好的方法,对数学一定不可死板,要学会举一反三。
一、扎实基础
做题只是为了熟练技巧,而不是学习技巧。学生要提高数学成绩,应该思考:是否对数学书上那些非常简单的定义,以及例题有深刻的了解,是否在教师教完课后仔细复习书上的知识以及教师讲解的知识呢?所以,学生一定要端正心态,扎实基础,就会觉得其实初中数学并不难。但是基础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好起来,需要一个过程。学生要仔细看书、仔细听课,把教师强调的内容记在笔记上,深化记忆。当然,对于记忆,每个学生的方法都不一样。我指导学生先强化记住概念, 然后去试着运用去做题,开始可能会感觉手生,接着多做几次就会感觉流畅。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记忆概念会更加牢固和灵活。
二、少题海多精题
数学最大的负荷是永无止境的题海。教师不要让学生抱着一本数学习题集一直做,以为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做完题,看答案对了,就不再思考这道题了,错了就抄一下答案,绝不会去总结。那么,学生的题等于白做了。
于是,开学伊始,我便整理出一个大体的概念框架,突出重点和难点。这样在第一轮复习时,大家都埋头做题,我便指导学生早早地跳出了题海。省下时间只是手段,我们要把精力花在研究“精题”上才是目的。经验表明,学生选做精题可以为成绩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正确的思维方法
比如,归纳演绎法就是很重要的一种思维方法。归纳就是将多个共同点的问题结合在一起,找到他们的共同点,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演绎就是将归纳出的结论运用到解题中来的一种方法,如完全平方公式,是从一些例题中归纳出来的,当把它们运用到解决问题中来时,也就是演绎。学生只要掌握了这两种方法,并有效地结合起来,便能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解决特殊,使自己的思维得到发展,更能很好地理解并掌握难记的公式,同时也能很好地运用公式。这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提高都很有帮助。
另外,类比与联想,这是初中较为重要的思维方法。类比即为将多个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的思维方法。如“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的类比,可增强学生对两个公式的理解,使学生不容易混淆,并可以进一步地帮助学生运用公式。联想,即在思考某一事物时想到相关问题的思维方法。
四、养成好习惯、好品质
初中数学内容的巨变和学习方法的落后使学生在学习初中数学的过程中会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对此,学生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胜不骄,败不馁,不要让问题堆积如山,形成恶性循环,而是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将被动学习模式转变为主动学习模式。
学生学习数学不是靠教师教会的,而是在教师引导下,靠自己主动思考去获取的。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状态就是积极主动地参考教学过程,能经常发现和推出问题。学生要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学生要树立学习目标,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顽强的学习毅力,要有足够的学习信心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要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
预习也叫课前自学,学生预习得越充分,听课效果就越好,听课效果越好,就能更好地预习下节内容,形成良性循环,预习中存在问题就会减少,自学能力就会逐步提高。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提高自己的阅读审题能力,从而顺利地解题。数学题是由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构成的,学生要逐字逐句仔细审题,细心推敲,切忌题意不清,仓促上阵。学生在审数学题时,有时需对题意逐句“翻译”,将隐含条件转化为明显条件;有时需联系题设与结论,前呼后应,挖掘构建题设与目标的桥梁,寻找突破点,从而形成解题思路。学生要养成良好的演算、验算习惯,提高运算能力。学生学习数学离不开运算,高中教师常把计算留给学生,这就是要学生多动脑、勤动手,不仅要能准确地笔算,而且也要能口算和心算,对复杂运算,要有耐心,掌握算理,注重简便方法。
总之,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坚定学习态度,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不仅要学会,还要会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提高学习效率,进一步学好初中数学。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李镇西.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 四川少儿出版社,1998.Cz
篇2
【关键词】教学方式 思想方法 教学衔接
一、重视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衔接
1.数与代数领域的衔接
"数与代数"是中小学数学的基本内容。小学数学是在算术数中研究问题的,而中学数学一开始就有有理数。因此,从算术数过渡到有理数是一大转折。为此,须抓住以下几点:
(1)讲清楚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是引入负数的关键。这里,可以通过多举些学生熟悉的实际例子,使学生了解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及负数的意义.例如,如何区别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这两个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呢?在教学中可以多举一些例子,让学生了解为了区别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必须引入一种新的数--负数。
(2)逐步加深对有理数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有理数与算术数的区别,有理数是由两部分组成:符号部分和数字部分(即算术数)。这样,学生对有理数的概念的理解,运算的掌握就简便多了。其次,让学生知道有理数的分类与小学的算术数相比较,只是多了负整数和负分数。
(3)有理数的运算,其包含两部分组成:小学学习过的运算和中学学习过的"符号"确定,要学生特别注意符号的确定,那么有理数的运算就不成为容易多了。如:(-8)+(-5)先确定符号为"-"再把数字部分相加即可。
2.空间与图形领域的衔接
在小学阶段,空间与图形领域主要包括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的初步知识,认识的主要手段是通过直观感知。初中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图形与坐标、图形与证明等内容。认识方式也从直观感知到"说一点理",即由直观感知逐步过渡到逻辑论证。要顺利实现这个领域的衔接,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逐步理解说理是必要的,逐步学会怎么说理。
首先,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逐步让学生养成言之有据的习惯。如"如果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那么它的两个锐角和是900","如果这两个三角形等底等高,那么它们的面积相等"等等。在说理时,可以不那么严密,但一定要注意基本的科学性。
其次,我们应该努力让学生体会推理论证的必要性.如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在小学,学生已经通过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等操作活动,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0。在初中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主要要渲染这样的事实:一个三角形,无论形状如何,无论大小怎样,它的内角和无一例外都是1800,这是为什么呢?通过对这样的问题的思考,体会论证的必要性。
第三,初中几何教学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事实上,有很多初中数学中"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在小学都有初步渗透。如"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在小学,学生通过操作,已经了解了这个结论。于是,在初中教学这一内容时,就应该从这一起点开始,不必花过多的时间与精力再组织学生进行测量、猜测等。
二、数学思想方法的衔接
数学教学,应该是"双基"与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统一体,它们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数学的丰富内涵。对于数学思想方法,在小学阶段,主要以渗透为主,这个要求是与小学数学内容特点与小学生的思维展水平相适应的。中学阶段则有更明确的要求,如函数的思想、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等。于是,在教学如何已经渗透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直接的迁移到成熟的数学思想,就成为实现中小学数学教育的有效衔接的重要内容。
以梯形的面积教学为例,小学的数学教学中通常是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即将梯形面积计算转化为平行四边形面积来处理的。这样的做法当然也体现了转化思想,但若从转化思想出发,即当我们面临一个新问题时,我们分析一下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如何寻求转化的途径,便是转化思想的运用。面临求梯形面积这个问题时,已有的知识基础是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已经知道计算方法,而且中位线的引入都应该形成过渡性思考。于是,我们努力考虑能否把梯形的面积计算转化到与此相关的计算方式上来。
三、教与学的方式的衔接
七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仍保留着小学生那种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因此,在教法上应注意研究小学的数学教学方法,吸取其中优点,针对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改进教学方法。
1.查缺补漏,搭好阶梯,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
七年级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是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和以往的生活经验,学生已有的知识更多的是关于平面图形的,从观察生活中的物体开始,通过、操作、想像、推理等大量教学活动,逐步形成自己对空间与图形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发挥本章承上启下的作用,搞好新旧知识的衔接。
2.从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因材施教,改进教法
(1)循序渐进。学生进入中学后,需逐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但初一新生在小学听惯了详尽、细致、形象的讲解,如果刚一进入中学就遇到"急转弯"往往很不适应。因此,教学过程中,不能一下子讲得过多、过快、过于抽象、过于概括,而仍要尽量地采用一些实物教具,让学生看得清楚,听得明白,逐步向图形的直观、语言的直观和文字的直观过渡,最后向抽象思维过渡。
篇3
一、课前预习
课前通过预习,才能带着问题去听讲,提高听课效率。由于初一学生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状态,进入中学后,需逐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但他们在小学听惯了详尽、细致、形象的讲解,刚一进入中学就遇到“急转弯”往往很不适应,他们虽然有求知欲和思考能力,但自学能力是较差的。初一教材涉及数、式、方程,这些内容与小学数学中的算术数、简易方程、算术应用题等知识有关,但初一数学内容比小学内容更为丰富,抽象,复杂,在教学方法上也不尽相同;而小学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与中学生也不尽一致,他们往往认为看书就是预习。因此,找不出要点,也不知自己有无问题,上课时只得把老师讲的内容“胡子眉毛一起抓”。显然,这样做“疲劳有余,效果不佳”。为此,在上某一新课前,应给学生介绍课型、特点及预习方法。如对概念课,一般是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为学生编排相应预习题,让学生看书思考去找答案,达到预习的目的。
二、认真听课,注重听课方法
初一学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因此,学生只有掌握好正确的听课方法,才能使课堂上的45分钟发挥最大的效益。我结合数学课的特点,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必须开动脑筋,积极思维;要求学生会围绕老师讲述展开联想,理清教材文字叙述思路;要善于从特殊到一般,学会分析、判断与推理。遇到问题后,要多想几个“为什么”,思考一下“怎么办”。只有会想,才能会学,也才能学会。要善于观察,勤看。既要观察老师表情和手势,因为数学上有许多抽象的概念,通过教师的眼神、手势往往会表达的更生动、更形象,利于理解。又要仔细观察知识语言的表现,多方面增加感性知识。课堂上要求学生学会听,要听出教师讲述的重点难点,听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弄清问题的实质所在;针对旧知识要学生耐心听,新知识要仔细听;跨越听课的学习障碍,不受干扰;听完一节课后,概念的实质要明确,主次内容要分明。课堂上学生严格按要求进行操作,掌握技能,学会做笔记,根据教师讲课特点和板书习惯,抓住中心实质,在理解基础上扼要记下重点、难点;思路有时也可以记下。教师形象比喻,深入浅出的分析等,尤其是技能的形成必须亲手操作才能逐渐形成。
三、及时复习
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多方面查阅有关资料,强化对基本概念及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本上,使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复习的时候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细心地发掘概念和公式
很多同学对概念和公式不够重视,这类问题反映在三个方面:
1,对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对概念的特殊情况重视不够。
2,对概念和公式一味的死记硬背,缺乏与实际题目的联系。这样就不能很好的将学到的知识点与解题联系起来。
3,一部分同 学不重视对数学公式的记忆。记忆是理解的基础。如果你不能将公式烂熟于心,又怎能够在题目中熟练应用呢?
更细心一点(观察特例),更深入一点(了解它在题目中的常见考点),更熟练一点(无论它以什么面目出现,我们都能够应用自如)。
(二)、总结相似的类型题目
这个工作,不仅仅是老师的事,我们的同学要学会自己 做。当你会总结题目,对所做的题目会分类,知道自己能够解决哪些题型,掌握了哪些常见的解题方法,还有哪些类型题不会做时,你才真正的掌握了这门学科的窍 门,才能真正的做到“任它千变万化,我自岿然不动”。“总结归纳”是将题目越做越少的最好办法。
(三)、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和不会的题目
同学们最难面对的,就是自己的错误和困难。但这恰恰 又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同学们做题目,有两个重要的目的:一是,将所学的知识点和技巧,在实际的题目中演练。另外一个就是,找出自己的不足,然后弥补它。做题就像挖金矿,每一道错题都是一块金矿,只有发掘、冶炼,才会有收获。
(四)、就不懂的问题,积极提问、讨论
发现了不懂的问题,积极向他人请教。这是很平常的道 理。但就是这一点,很多同学都做不到。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对该问题的重视不够,不求甚解;二是,不好意思,怕问老师被训,问同学被同学瞧不起。抱着这样的心态,学习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学好。“闭门造车”只会让你的问题越来越多。讨论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一个比较难的题目,经过与同学讨论,你可能就会获得很好的灵感,从对方那里学到好的方法和技巧。需要注意的是,讨论的对象最好是与自己水平相当的同学,这样有利于大家相互学习。 “勤学”是基础,“好问”是关键。
篇4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难度提高。因此会有少部分新高一生一时无法适应。表现在上课都听懂,作业不会做;或即使做出来,老师批改后才知道有多处错误,这种现象被戏称为“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因此有些家长会认为孩子在初中数学考试都接近满分,怎么到了高中会考试不及格?
一、首先要改变学习观念
初中阶段,特别是九年级,大量的练习,可使你的成绩提高很快,这是因为初中数学内容相对比较浅显,更易于理解加上反复练习,可提高成绩,所谓“熟能生巧”,对有些问题理解得不够深刻甚至是不理解的。就象我校高一年级的一个同学在高一第一次月考考试后,曾向老师提出“抗议”说:“我在初中学习数学都是老师手把手的教,就某一个知识点就要做大量练习,现在你布置的作业太少,有点不负责”,这也正说明了要即时改变学生观念,这一点数学老师更要多用心。高中数学的理论性、抽象性强,就需要在对知识的理解上下功夫,要多思考,多研究。而不是死做题。
二、提高听课的效率是关键
学生学习期间,在课堂的时间占了一大部分。因此听课的效率如何,决定着学习的基本状况提高听课效率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课前预习能提高听课的针对性。预习中发现不懂的地方,就是听课的重点;对预习中遇到的没有掌握好的有关的知识,可进行补缺,预习后把自己理解了的东西与老师的讲解进行比较、分析即可提高自己思维水平和自学能力。同时可以纠正在预习中因为理解不充分造成的错误认识。
掌握听课过程中的技巧。首先应做好课前的准备,以使得上课时不至于出现翻箱倒柜找课本的现象;上课前也不应做过于激烈的体育运动或看小书、下棋、打牌、激烈争论等。以免上课后心平静下来。其次就是听课要全神贯注。全神贯注就是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耳到、眼到、心到、口到、手到。特别注意老师讲课的开头和结尾:老师讲课开头,一般是概括前节课的要点指出本节课要讲的内容,是把旧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的环节,结尾常常是对一节课所讲知识的归纳总结,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本节知识方法的纲要。另外老师讲课中常常对一些重点难点会作出某些语言、语气、甚至是某种动作的提示。
最后一点就是作好笔记,笔记不是记录而是将上述听课中的要点,思维方法等作出简单扼要的记录,以便复习、消化、思考。
三、做好复习和解“难”工作
复习的有效方法不是一遍遍地看书或笔记,而是采取回忆式的复习:先把书,笔记合起来回忆上课老师讲的内容,例题:分析问题的思路、方法等。然后打开笔记与书本,对照一下还有哪些没记清的,把它补起来,就使得当天上课内容巩固下来。学习一个单元后应进行阶段复习,而后与书、笔记相对照,使其内容完善;而后应做好单元小节并理清本单元的基本概念,性质,定理,基本思想与方法尤其典型例题的解题步骤,方法;对自己做错的典型问题应有记载,错误的地方红笔标记,应记录下来本章你觉得最有价值的思想方法或例题,对还不懂的问题即时解决掉。
四、合理把握练习题量
有不少同学把提高数学成绩的希望寄托在大量做题上。我认为这是不妥当的,重要的不在做题多,而在于做题的效益要高。做题的目的在于检查你学的知识,方法是否掌握得很好不是比赛谁做的多。因此,要在准确地把握住基本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做一定量的练习是必要的。当然没有一定量(老师布置的作业量)的练习就不能形成技能,也是不行的。
五、调整心理状态
不少学生一进入新的学习环境感到不适应,过多想念以前的老师以及其教学风格,认为现在的数学不好学,有畏难情绪。如果有这方面的问题一定要即时和老师沟通。把困惑告诉老师。当然老师也应该即时关心学生,察觉某些苗头,即时开导。
六、克服“害羞”心理
篇5
【关键词】数学;初中阶段;圆;举足轻重
圆,几何图形中最简单的图形之一,仅需一笔就可成形。那么对它的学习是否像它的形状一样简单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学习圆不仅要了解它的概念,字母表示,还需要掌握它的计算公式,位置关系,性质,相关定理以及它的有关方程。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如何教好学生有关圆的这部分内容,如何让枯燥生硬的图形字母公式变得生动有趣,下面我将就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谈下自己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方式。
一、通过生活实例的引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一件事物的认识,源于对生活的初步感知。所以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收集一些与圆有关的图片,比如硬币、车胎、风扇、以及建筑物等等,它们都会有圆的部分,然后将这些图片制作成幻灯片,在课上通过播放这一组图片,让学生感受下自然界神奇的图案,从而对圆这个图形有了初步感知,带着美丽的心情去开始圆的学习历程。欣赏完美丽的图片后可以让学生举例来谈谈自己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与圆有关的东西。一堂课一个好的开端就如同“吸铁石”一般,它可以把学生牢牢地吸附在“铁石”上,使学生可以迅速的进入自己学习的“角色”。让学生通过“感知圆、欣赏圆、举例圆”,进而引出要学习的内容。这样做一来贴切、自然,衔接有序,二来可以从一开始就牢牢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需要,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欲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圆的美及无处不在,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才会让学生们乐于去听,主动去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教师的“满堂灌”。充分发挥了兴趣这个“良师”给学生带来的积极作用。因此,无论是对于什么的学习,最重要最首要的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二、发挥教材的作用,让学生充分了解学习圆要掌握的最基本的内容
不管是对于哪一门学科的学习,学校都会为它配置专门的教材。教材并不是最完善最齐全的,但却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给学生的学习带去了方向性、目的性。教材的安排是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来进行编制,通常都是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用好教材这个资源,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关于圆的这一节,教学中会首先让学生们感知圆是什么,即圆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叫做圆(circle)。这个定点叫做圆的圆心。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除了要了解最基本定义外,还需要让学生掌握好圆的计算公式,最基本的有七个公式,分别如下:1.圆的周长C=2πr=或C=πd;2.圆的面积S=πr2;3.扇形弧长L=圆心角(弧度制)*r=nπr/180(n为圆心角);4.扇形面积S=nπ r^2/360=Lr/2(L为扇形的弧长);5.圆的直径d=2r;6.圆锥侧面积S=πrl(l为母线长)7.圆锥底面半径r=n°/360°L(L为母线长),(r为底面半径)。这些公式一定要熟练记忆,如此一来,用起来便会得心应手。仅仅掌握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还需要掌握圆的位置关系,圆的性质以及圆的方程等等。因为教材上都会有具体明确的介绍,所以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良好资源之一,一定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好这个资源。
三、通过实例的讲解,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我们学习圆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运用它的性质定理去解题,每一种题型的解题模式虽然不是固定的,但却是有规律可循的,所以教师要多进行习题的讲解,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在讲解例子的过程中,不要自己一人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对学生进行满堂灌,而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先让学生去进行思考,然后由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看法,如果学生中没有人可以解答的,然后教师可以通过引领,给学生一些提示,然后让学生再去思考,如若还没有人可以解答,教师再进行精心讲解,讲解的过程中要一步一步,不跳跃,这样才可以确保大部分学生能够消化吸收了自己所讲的。下面我们来举个例子,如:在一个圆内,AB是圆的直径,CD是弦,AECD于E,BFCD于F,AB=26cm,CD=24cm,则AE-BF等于多少?首先要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做出图。设圆心是O点,AB与CD相交的点为G点。由圆心O做弦CD的高OH,则点H也一定是弦CD的中点。图形做好后需要让同学们进行观察,做出辅助线,这样才可以进行下面的解题过程。本题中辅助线为连接OC,得直角三角形OCH,其中OC是圆的半径等于13,CH等于1/2,CD等于12,根据直角三角形勾谷弦定理,得OH等于5。又因为AE垂直CD,所以AGE和OGH是相似三角形,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AE/OH=(AO+OG)/OG,带入数据可以解得:AE*OG=(13+OG)*5=65+5*OG(1)式,同理,三角形BFG和OHG是相似三角形,得:BF/OH=(BO-OG)/OG,带入数据可以解得BF*OG=(13-OG)*5=65-5*OG(2)式。(1)式-(2)式就可以得到:AE*OG-BF*OG=10*OG;约去等式两边的OG得AE-BF=10。根据已知条件,一步一步的进行分析,结合自己所学的性质定理,便可以轻松解题。
四、勤学多练多动笔,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
经常会有人问怎样才能学好数学呢?我想听到的回答多数都是多做题吧。没错,是这样的,学好数学最好的捷径就是多动笔勤做题。通过做题可以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通过做题可以掌握解题技巧,通过做题可以揣测出题人的出题目的,可以知道考察的知识点。熟能生巧,所以,引导学生多动笔多做题,养成勤练习的好习惯,对学生今后学习数学都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对于任何东西的学习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都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教学也同样如此,不可能每个人都适用你的教学方式,所以要不断的进行探索感知,多了解学生,走进学生,根据学生的特点对症下药,找寻最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刘会成,李中华.习题的数学素质教育功能初探[J]. 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8,(05)
篇6
关键词:搞好初中数学主人宽松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新课程对传统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用新的教育理念审视传统的课堂教学。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初中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我以为:
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即学生对于自己学习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而要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营造平等、民主和和谐的课堂气氛。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学生转变为真正学习的主人。
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必须用 “情感”为教学开道。夏丐尊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教师首先要爱生,这种爱是多方位的。既有生活上关怀学生的冷暖、喜恶之爱,更有学习上了解学习情况,填补知识缺陷,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而不轻易否定,恰当指引,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
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学写出。
数学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三、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教材章节的安排呈专题的形式,并增加了许多活动课内
容,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
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新增设的“读一读”、“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等栏目,结合教学内容并辅以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
利用“读一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造合适的情景,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学生学习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使学生不断产生兴趣。新教材的“读一读”里安排了一些与数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又能增强教材的实用性。
利用“做一做”,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从中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学生学得苦,教师也教得苦,到头来学生只会依样画葫芦地解题,而动手制作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却相当低下,更谈不上开动脑筋发挥创造性,“应试教育”严重地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充分使用新教材中“做一做”的内容,指导学生利用硬纸、木条、铁丝等材料制作一些简易的几何模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由简单的实物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
利用“想一想”,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教材安排的“想一想”对开发思维、培养兴趣有极大的帮助。
利用“试一试”,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7
一、明确学习目的
学习目的决定了学生为什么学习,学习的意义何在,有了正确的学习目的,就会产生巨大的动力,在学习上奋发努力、锲而不舍。七年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高低,一般是由学习动机所决定。入学初,我对任教的班级学生进行调查,学生的学习动机大致可分为:学习无目的无兴趣,应付家长的占二分之一左右;学习为了个人前途为家长争光占六分之一左右;学习为国家,为祖国建设服务占六分之一左右;还有一部分是社会因素,如就业困难,家长对素质教育的不理解,导致家长对其子女听之任之,任其发展的占六分之一左右。从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但他们的可塑性强,除了加强正面教育,还可以利用知识的魅力,社会发展的需要吸引学生。如七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教师可以结合教材讲数学史和现代数学家华罗庚、陈景润、苏步青等名家的事迹,使学生感到自豪;介绍中学生在国际数学竞赛中的成绩,激起学生羡慕和仿效,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决心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材。
二、改进课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挖掘学生潜能的有效途径。我们只有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才能完成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更有利于实施基础教育,在数学教学中,我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改进课堂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在导入新课上下工夫
每堂课一开始,便提出鲜明的问题,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创设奇异情境,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注意力和思维活动调到积极状态。如: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有理数的引入,我给学生举了一个实例:我从讲台向门走1米,从门走回讲台也是1米,接着我问学生几个问题:(1)我的位置变了没有?(2)我走了几米?(3)能用数学式表示吗?对于这几个问题学生都说我的位置没有变,可实际上我走了2米,怎么用数学式子表示就感到茫然了,趁着学生急于求知的心理状态引入新课课题,为了满足实际需要,必须把学过的算术数扩充到有理数。又如代数一元一次方程开头一节选用引例:“鸡兔同笼,共头48个,共足114只,问鸡兔各有多少只?”因学生在小学已接触过简单的方程,前一章又学习了代数式的知识,因此扼要地介绍列法后即可说明,这是本单元所要研究的内容,自然转入方程概念的学习上。由于例子本身的幽默性,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将促使他们千方百计地寻求解法,学习方程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2.注意语言的艺术性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教师施教的基本手段,教师的教学语言怎么样,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有时教师一个形象的语言,就会引起学生极大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可以促使学生的学习动机,由潜伏状态变为活跃状态,如讲“平面直角坐标系”一节时,我们常把平面上找点的坐标比作教室里学生的座位的位置必须考虑行、列,来考虑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这样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学生对所学知识特别感兴趣,掌握得比较牢固而持久。
3.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强调的是在教学中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
4.激励学生奋发向上,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
中学生经历由少年到青年的转折期,他们富于理想,上进心很强,但也容易受挫折而一蹶不振,所以在教学中应倡导以鼓励为主的教学方式,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对待学生提出的简单的问题,热情回答;对错误的问题也要耐心纠正,并看到其中的正确部分,对有创建的问题要给予科学的诱导,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并肯定其创造精神,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励他们积极进取、努力向上。如:课堂上让不同水平的学生上黑板做难易程度不同的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自我表现的机会,获得心理平衡,尝到成功的喜悦。因此,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特点,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层次进行异步教学,使每个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做好平衡,防止学生分化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教学方向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为全民族的素质教育。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以及学生个性、心理、兴趣爱好等的差异,一个班上好、中、差学生的存在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每位教师应做好保尖、保中转差工作,不抱偏见,要一视同仁,以诚待生。在防止学生分化方面,我在学生中主要试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搞好中小学数学知识学习方法上的衔接
在开始学习新课之前,我首先熟悉了小学数学教材,明确中小学数学教材的联系与区别,实现知识上的衔接;同时给学生介绍初中数学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做好学习方法上的过渡,实现学习方法上的衔接。通过这些工作,力求使所有学生都能适应初中数学的学习,为防止成绩分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强与新生的情感沟通,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
由于七年级新生到一个新环境后,感觉一切都是新的,尤其是与教师基本上还没什么交往,如果课堂上,老师善于用鼓励的眼神、和蔼的态度、甜美的微笑、热情的赞语来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如经常对回答有困难的学生说:“你说的第一句很好……”就这样,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老师亲切的鼓励和真诚的帮助,使学生感到老师和大家在一起想、一起学,促进了师生的“情感共鸣”,使他们被一种愉快、和谐的氛围所感染、激励、激发学习兴趣。
3.培养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学生习惯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自觉的,主动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与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的习惯;课上认真思考和记笔记的习惯;课后及时复习,独立完成作业和按时交作业的习惯;珍惜时间,讲究效率,按计划学习的习惯;自我检查和互相检查相结合的习惯。
通过上述防止分化的方法措施,为学生初中阶段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及时反馈
不管课堂教学,作业批改,还是单元测验,教师应随时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如在课堂教学中,边讲课边观察学生的表情,是面有难色,还是跃跃欲试,及时调整;作业处理采用一本作业的办法当天批阅,对后进生辅之以面批加鼓励,教师虽然苦一些,但对当天的教学效果心中有数,发现教学中的不足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及时矫正,这样不至于留下知识上的漏洞,也不会使知识脱节。
篇8
一、一元二次方程和三次方程的因式分解(即十字相乘法)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铺开,为学生减负是势在必行的事,尤其我们广东省更是改革的先锋,自主学习已成为时代潮流。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在初中可以利用求根公式,但也不符合现在自主学习的要求,况且到了高中对应的内容有求一元二次不等式和高次不等式的解集,由于初中使用求根公式,导致高中教学和学习出现短板,大大脱离了数轴标根法的范畴,从而对新学的集合的交、并、补集的理解增加困难。因此,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使用因式分解(即十字相乘法)(x+a)(x+b)=0模式求解,虽然在时间上比求根公式时间多得多,但可以让学生少走弯路,多开动脑筋。比如:求下列方程的根:(1)x2-2x-3=0;(2)3x2+2x-1=0;(3)x3-3x2-x+3=0;(4)x2-4x+6=0。通过十字相乘法可知:
(1)(x+1)(x-3)=0,从而有x+1=0或x-3=0方程成立,即x=-1或x=3。
(2)这道又区别于(1),二次项系数不是1,但我们也可以由十字相乘法分解为(3x-1)(x+1)=0。要使方程成立只需3x-1=0或x+1=0即可,即x=1/3或x=-1。
(3)这道题最高次数是3次方,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跟现代先进的自主学习接轨,大致分两步走:x3-3x2-x+3=x2(x-3)-(x-3)=(x-3)(x2-1)=(x-3)(x+1)(x-1)=0,x-3=0或x+1=0或x-1=0方程都成立,从而可得x=-1或x=1或x=3,即为方程的根。经过这样的求解,为以后高中数学中的x2-2x-3>0或x2-2x-3
(4)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发现,这个方程不能因式分解,从而引出判别式小于0,方程无解,为以后学习打下了x2-4x+6>0解集为R和x2-4x+6
通过这样解法的深入,激发了学生对高中数学学习的渴望和期待,也为学生打开了一类数学题的胜利之门。
二、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为高中的解题能力的提高做好衔接准备
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初中数学满分的同学上了高中以后,数学成绩(满分120分)都只徘徊在100左右,甚至都不到90分,曾经的天之骄子,数学天才何以沦落到郁郁寡欢的地步,原因可能是:其一,学生无法转变自身学习的态度,仍停留在初中学习方法;其二,由于我们初中老师为了追求A+而忽略了学生数形结合思想的培养,有些函数题让学生死记硬背,忽视了学习数学的初衷及潜在的乐趣。
初中数学中,我们学到几个初等函数:正比例函数y=kx(k≠0),反比例函数y=x-1,一次函数y=kx+b(k≠0),二次函数y=ax2+bx+c(a≠0),而高中就多学了三角函数,对数函数和指数函数,因此,这几个初中学的初等函数在以后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学中,我结合高中的基本内容又不超出初中的范畴,慢慢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妙处。在先学环节中,我安排如下:
例1:利用描点、列表、连线画出下列函数图像,并观察它们有什么异同点。
(1)y=x;(2)y=2x;(3)y=1/2x;(4)y=-x;(5)y=-2x。
这道题都是正比例函数题,初中只是让学生观察归纳y=kx中k的变化会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即k>0图像过原点并都在第一、三象限,k0时从左往右看,图像上升,x变大,函数值y变大;在k
例2:利用描点、列表、连线画出下列函数图像,并观察它们有什么异同点。
(1)y=x2;(2)y=2x2+2x-1;(3)y=2x2+2x+3;
(4)y=-x2;(5)y=-2x2+2x-1;(6)y=-2x2-2x-3。
根据对课本例题的模仿,学生很容易就可以找到对称轴、开口方向、最值,但这远远不够。上课时我让学生观察,如果把y换成0,会有什么样结果呢?通过反复的验证和归纳,学生发现其实就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也就是二次函数跟x轴的交点,从而得出结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二次函数的零点,又帮学生打开了数形结合的一扇门,为高中数学零点和根的关系做好衔接,并且让学生觉得数学竟然可以这样玩。跟着我趁热打铁,让学生模仿正比例函数是不是也是x变大,函数值y变大(或x变大,函数值y变小)呢?由此,学生继续发现,二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有很大的区别,对称轴把图像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x变大,函数值y变大,另一部分是x变大,函数值y变小。无形中拓展了学生对函数的理解,对于神奇的数学图像的向往,对于高中数学的向往,也无形中让他们想去了解高次函数的特征。除了达到这个目的外,学生对初中函数题不再是害怕和陌生,几乎函数题都能拿满分。
例3:利用描点、列表、连线画出下列函数图像,并观察它们有什么异同点。
(1)y=1/x;(2)2/x;(3)1/(2x);(4)y=-1/x;(5)y= -2/x。
通过前面例子的操作,学生很容易就知道我的目的,很快按前面的做法解决了系数的作用和图像的增减性,而通过本例,又得到了这类函数的独特的特点是x≠0,从而又引入了高中数学的定义域的前奏,也完成了我对函数的教学。
篇9
关键字:初中 数学 课堂 导入 技巧 策略
一、生活案例导入法
数学源于现实也用于现实,现实生活与数学的关系可谓十分密切,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用性,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谓十分重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就特别注重对于生活案例的导人。比如在教学三角函数的时候,我就在教学之前给大家出了一个题目:校园的旗杆大家都经常看到,但是谁能计算一下它的高度呢?于是大家就讨论了起来,有的说找一根和旗杆一样长的木棍,棍子有多长,旗杆就有多高;有的说那样太麻烦,还不如把旗杆放倒直接量,也有人说可以根据旗杆上绳子的长度来计算……大家将各种方法都讲了出来,学习热情也都高涨起来,于是我就说:大家的方法都可以,但是有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其实想要测量旗杆的高度很简单,只要一把直尺就够了!大家一听,都愣住了,难道用直尺一点点的去量吗?于是我就趁机引入当天的教学内容:学习了今天的三角函数,我们就知道怎么去测量了,以后就算是楼房的高度、铁塔的高度都可以使用这些方法来量……于是大家都很认真的开始听课了。
二、温故知新导入法
初中数学的很多知识都是在原来小学知识的基础上延伸而来的,学生们对于之前学习过的知识往往比较熟悉,而初中数学在学生心目中都是很难的知识点,所以如果使用原来的知识进行引导,就会使学生比较容易接受,逐渐的跟随教师的节奏进入课堂。比如在讲切割定理时,先复习相交弦定理内容及证明,即圆内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然后移动两弦使其交点在圆外有三种情况。这样学生较易理解切割线定理、推论的数学表达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叙述定理内容,并总结圆幂定理的共同处是表示线段积相等。区别在于相交弦定理是交点内分线段,而切割线定理及推论是交点外分线段、切线上定理的两端点重合。这样导入,学生能从旧知识的复习中,发现一串新知识,并且掌握了证明线段积相等的方法。在教学中多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就可以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新知识的学习、理解,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升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和学习兴趣。
三、引导动手导入法
很多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过多注重自己的讲解,而不关心学生的理解能力,我认为,教学中应该将师生的互动作为教学的一个大前提,同时也应该将学生的动手引导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方法,以便让学生感受到自身在课堂上的一个重要地位。比如在讲解角平分线的时候,我就让学生自己研究,怎么能画出角的平分线,有学生就直接用量角器测量,很快就画了出来,我就引导学生,如果没有量角器,还能怎么画呢?于是就有学生根据等腰三角形的特性质(底边的中线即为顶角的平分线),以角的顶点为起点,在角的两边取等长点,然后连接,量取连接线的中点,将此点与角的顶点相连,底边的中线即为顶角的平分线,因此此线段即为角的平分线;还有学生先用圆规以角的顶点为圆心,以任意长为半径,在角两边上画出两个交点,再以这两个交点为圆心,以任意长为半径,分别画两条弧(在角内)相交,再用直尺连接交点和顶点,这条线就是这个角的平分线。这样的导入方法不仅能让学生学习到很多不同的方法,还能让他们体会到交流学习的重要性,还可以让课堂显得轻松愉悦,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使用游戏导入法
游戏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手脑并用的协调能力。数学教学中如能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游戏引人课堂,让学生在游戏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坐标时,可以设计一个玩坐标的游戏:用两根绳子构成坐标,让一个同学做原点,学生对应坐标、象限、直线v=x等都可以体现。原点可以变动,坐标也就随着变化。这一游戏活动简便易行激学内涵丰富。
五、借助实验导入法
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实践和认识螺旋上升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应让学生通过实践去证明一个解释或另一个解释。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实验去发现规律,主动认识。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这样印象会更深,掌握知识会更牢。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让学生从多种不同的感觉渠道同时往大脑输送相关的信息,有利于对相应的数学理论的认知和掌握。
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时,可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在实践中总结出内角和等于180度的结论,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真理的快乐。这种引入新课的好处在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克服懒惰思想,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实践活动,有利于诱发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回答和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篇10
初中数学是一个整体。初二的难点最多,初三的考点最多。相对而言,初一数学知识点虽然很多,但都比较简单。很多同学在学校里的学习中感受不到压力,慢慢积累了很多小问题,这些问题在进入初二,遇到困难(如学科的增加、难度的加深)后,就凸现出来。
现在初二年级学生中,有一部分新同学就是对初一数学不够重视,在进入初二后,发现跟不上老师的进度,感觉学习数学越来越吃力,希望参加我们的辅导班来弥补的。这个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初一数学的基础性,重视不够。我们这里先列举一下在初一数学学习中经常出现的几个问题:
1.对知识点的理解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次上;
2.解题始终不能把握其中关键的数学技巧,孤立的看待每一道题,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
3.解题时,小错误太多,始终不能完整的解决问题;
4.解题效率低,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完成一定量的题目,不适应考试节奏;
5.未养成总结归纳的习惯,不能习惯性的归纳所学的知识点;
以上这些问题如果在初一阶段不能很好的解决,在初二的两极分化阶段,同学们可能就会出现成绩的滑坡。相反,如果能够打好初一数学基础,初二的学习只会是知识点上的增多和难度的增加,在学习方法上同学们是很容易适应的。
那怎样才能打好初一的数学基础呢?
一、细心地发掘概念和公式。很多同学对概念和公式不够重视,这类问题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对概念的特殊情况重视不够。例如,在代数式的概念(用字母或数字表示的式子是代数式)中,很多同学忽略了“单个字母或数字也是代数式”。二是,对概念和公式一味的死记硬背,缺乏与实际题目的联系。这样就不能很好的将学到的知识点与解题联系起来。三是,一部分同学不重视对数学公式的记忆。记忆是理解的基础。如果你不能将公式烂熟于心,又怎能够在题目中熟练应用呢?我们的建议是:更细心一点(观察特例),更深入一点(了解它在题目中的常见考点),更熟练一点(无论它以什么面目出现,我们都能够应用自如)。
二、总结相似的类型题目。这个工作,不仅仅是老师的事,我们的同学要学会自己做。当你会总结题目,对所做的题目会分类,知道自己能够解决哪些题型,掌握了哪些常见的解题方法,还有哪些类型题不会做时,你才真正的掌握了这门学科的窍门,才能真正的做到“任它千变万化,我自岿然不动”。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在进入初二、初三以后,同学们会发现,有一部分同学天天做题,可成绩不升反降。其原因就是,他们天天都在做重复的工作,很多相似的题目反复做,需要解决的问题却不能专心攻克。久而久之,不会的题目还是不会,会做的题目也因为缺乏对数学的整体把握,弄的一团糟。我们的建议是:“总结归纳”是将题目越做越少的最好办法。
三、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和不会的题目。同学们最难面对的,就是自己的错误和困难。但这恰恰又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同学们做题目,有两个重要的目的:一是,将所学的知识点和技巧,在实际的题目中演练。另外一个就是,找出自己的不足,然后弥补它。这个不足,也包括两个方面,容易犯的错误和完全不会的内容。但现实情况是,同学们只追求做题的数量,草草的应付作业了事,而不追求解决出现的问题,更谈不上收集错误。我们之所以建议大家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和不会的题目,是因为,一旦你做了这件事,你就会发现,过去你认为自己有很多的小毛病,现在发现原来就是这一个反复在出现;过去你认为自己有很多问题都不懂,现在发现原来就这几个关键点没有解决。我们的建议是:做题就像挖金矿,每一道错题都是一块金矿,只有发掘、冶炼,才会有收获。
四、就不懂的问题,积极提问、讨论。发现了不懂的问题,积极向他人请教。这是很平常的道理。但就是这一点,很多同学都做不到。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对该问题的重视不够,不求甚解;二是,不好意思,怕问老师被训,问同学被同学瞧不起。抱着这样的心态,学习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学好。“闭门造车”只会让你的问题越来越多。知识本身是有连贯性的,前面的知识不清楚,学到后面时,会更难理解。这些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你对该学科慢慢失去兴趣。直到无法赶上步伐。讨论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一个比较难的题目,经过与同学讨论,你可能就会获得很好的灵感,从对方那里学到好的方法和技巧。需要注意的是,讨论的对象最好是与自己水平相当的同学,这样有利于大家相互学习。我们的建议是:“勤学”是基础,“好问”是关键。
五、注重实战(考试)经验的培养。考试本身就是一门学问。有些同学平时成绩很好,上课老师一提问,什么都会。课下做题也都会。可一到考试,成绩就不理想。出现这种情况,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考试心态不好,容易紧张;二是,考试时间紧,总是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心态不好,一方面要自己注意调整,但同时也需要经历大型考试来锻炼。每次考试,大家都要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调整方法,久而久之,逐步适应考试节奏。做题速度慢的问题,需要同学们在平时的做题中解决。自己平时做作业可以给自己限定时间,逐步提高效率。另外,在实际考试中,也要考虑每部分的完成时间,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慌乱。我们的建议是:把“做作业”当成考试,把“考试”当成做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