彬彬有礼造句范文

时间:2023-04-08 04:19: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彬彬有礼造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彬彬有礼造句

篇1

1、晚风不再清和月色也被打捞想你只是一段彬彬有礼的假话。

2、从彬彬有礼到卿卿我我再到陌生人。

3、我们应该彬彬有礼不过以礼相待并不是我爱你的方式。

4、彬彬有礼和谈吐得体是文雅的标志。

5、他那彬彬有礼的举止显出他是个绅士。

6、我们的儿子在来访的长辈面前彬彬有礼。

7、他是一个彬彬有礼的人,大家都很喜欢他。

8、看你这人,好似彬彬有礼,实则鲁莽至极!

9、他看起来温文尔雅,行为举止彬彬有礼,很是讨人喜欢!

10、我们待人接物要彬彬有礼。

11、我不小心踩了一位大叔的脚,赶紧说声对不起,他却彬彬有礼的笑着对我说:“没关系” 。

12、他是一个彬彬有礼的人,大家都很喜欢他。

13、亮亮在言谈举止方面是一个彬彬有礼的同学,大家都很喜欢他。

14、小明彬彬有礼的向老师问好。

15、那位外国的男人,彬彬有礼,像是一位绅士

16、这个小朋友彬彬有礼,真有礼貌。

17、他彬彬有礼的和客人握手。

18、老师目光犀利的看着我健步如飞的走过来,我彬彬有礼的说,老师你钱包掉了。

19、他那么懂得谦让,真是个彬彬有礼的好孩子。

20、我在老师眼中是一个彬彬有礼的学生。

21、 你彬彬有礼让我一败涂地。

22、当我们再次见面我会变得彬彬有礼点头轻轻从你身旁走过让你只有巴结份隔十年我们再见。

23、这位老先生的功高望重,他的学业弟子也是彬彬有礼。

24、他看起来温文尔雅,行为举止彬彬有礼,很是讨人喜欢!

25、这位总经理年纪轻轻就有这么大作为,而且风度翩翩,文质彬彬。

26、他彬彬有礼的解释着他那高深莫测的方法,巧妙的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

27、礼貌是相互的,对他人彬彬有礼,他人也会对自己彬彬有礼。

28、我彬彬有礼的和同学打招呼。

29、那些身着西装,戴着领结,彬彬有礼的男人,总是被称为绅士。

30、我目瞪口呆的看着以前什么都不会的小红,看她彬彬有礼的说话,还可以翩翩起舞。

31、他彬彬有礼的作风赢得了大家的赞赏。

32、彬彬有礼的回到了长辈的问题。

33、他熟视无睹地看着有人彬彬有礼地让座。

34、对闺蜜兄弟,从来都是脏话不离口,如果我对你彬彬有礼客客气气,不好意思,我们不熟。

35、他时而温文尔雅,时而冷漠无情,有时彬彬有礼,有时刚正不阿。

36、经历了刚才那一幕惊心动魄的角逐,忧心忡忡的他长出了一口气,极力控制着内心如释重负后的兴奋,彬彬有礼地向各位考官握手道别,然后小心翼翼捧着录取通知书走出了房间。

37、一向彬彬有礼的他没想到做起事来如此心狠手辣。

38、他是个温顺且彬彬有礼的孩子。

篇2

一、用横线画出带点字正确的读音。(4分)

气氛(fēn fèn) 歼灭(jiān qiān) 凝视(líng níng) 解剖(pōu pō)

脂肪(zhǐ zhī) 猝死(cuì cù) 扁舟(piān biǎn) 对峙(zhì shì)

二、查字典填空。(6分)

“益”用音序查字法应查字母( ),再查音节( );用部首查字法查( )部,再查( )画。“益”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增加;②好处;③更;④有好处的。下面各句中的“益”分别是什么意思?

1.养花,有益身心,胜于吃药。( )

2.爷爷生日那天,我祝他:福如东海,益寿延年。( )

3.猫头鹰、燕子都是益鸟,我们应该好好保护它们。( )

4.人与动物、植物的关系日益密切,和平共处才能维护整个生态环境的稳定。( )

三、选出有错别字的一组成语。( )(2分)

A、咄咄逼人 再接再厉 万马齐喑 喜出望外

B、勇往直前 原形毕露 应接不瑕 漫不经心

C、阴谋诡计 千钧一发 滔滔不绝 川流不息

D、不计其数 走投无路 斩钉截铁 专心致志

四、按要求写词语。(11分)

1、写出与下面历史人物相关的成语故事。(4分)

王羲之( ) 刘备( )

曹刿( ) 匡衡( )

2、仿照例子写词。(3分)

掩耳盗铃(寓言故事)

彬彬有礼(AABC式)

气壮如牛(含比喻)

3、写近义词、反义词。(4分)

反义词:凤毛麟角( ) 井然有序( )

近义词:兴高采烈( ) 一丝不苟( )

五、修改病句。(4分)

1、通过主题队会,激发了我们热爱祖国的感情。

2、历史博物馆展出了两千多年前的新出土的一大批文物。

六、 按要求或提供的情境写内容(古诗、名言、谚语、歇后语等)快打开记忆的闸门吧!(11分)

1.春天是什么?她是杜甫笔下的“随风潜入夜,_____________”;也是杜牧笔下的“___________________,水村山郭酒旗风。”的红花绿树。

2.陆游教育儿子不但要注重学习书本知识,更要注重社会实践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我们在外地过节时,常用诗人王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对家人的思念。

4.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做儿女的怎么能报答了母亲的爱呢?这使我们想起了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欧阳华考试不及格,回家的路上,他的心情真是_____________,紧张极了。(填一句歇后语)

6.同桌胡明是个贪玩的孩子,你准备这样一条名言送给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他自古以来,多少人的成功就是勤奋换来的。

七、请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9分)

1、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又怎么能丢掉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呢?(3分)

①把句子改写成陈述句: (1分)

②比较原句与改写后的句子的语气,你体会到: (2分)

2、先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再用所填写的关联词造句。(1+2=3分)

地球( )有值得夸耀的,冷热宜人的气温变化,( )有美妙的大气层。(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先指出下面的句子所运用的表达方法,再照样子用加点的词写句子。(1+2=3分)

爱是什么?是全心的投入,是忘我的倾注,是纯真的洗礼,是勇敢的付出。

修辞手法:( )( )

篇3

一本正经的意思及造句一

(1) 男人撒谎时一本正经,女人撒谎时东张西望。

(2) 一本正经地对待消遣和刻板地追求学问,结果就会成为一个学究。歌德

(3) 老师一本正经的走进教室给我们讲课。

(4) 猪八戒一直油腔滑调,而唐僧却总是一本正经。

(5) 看着小强一本正经的样子,我忍不住笑了。

(6) 自习课上,看到老师来了,同学们总是假装一本正经的学习。

(7) 即信仰坚定,一本正经,道理大,不和实际联系,内容空,形式正,凡事一板一眼。

(8) 你装出来的一本正经的模样,总让我情不自禁地想扇你几巴掌。

(9) 他长着古板的尖下巴,古板的直鼻梁,说起话来一本正经,字斟句酌,彬彬有礼,活脱脱一个滑稽的老古董。

(10) 在学习的时候,要抱有一本正经的态度。

(11) 才三岁的小孩子说话总是一本正经的,就像是个大人一样。

(12) 一本正经会让别人觉得非常拘束。

(13) 爸爸一本正经的告诉我,你这道题做的不对。

(14) 不管是同学还是朋友前来办事,他都是一本正经,公事公办,从不徇x舞弊。

(15) 他的态度一本正经而严谨

(16) 每次看到他的时候,他都是一本正经的看着书。

(17) 提问者是蔡志忠所说的"漂亮女生",摆出一本正经的样子。回答者疑问的口气,加上"观光价值"的调侃,引来台下一片好奇的神情伴随着满堂大笑。

(18) 弟弟一本正经地坐在那,好像一名老师。

(19) 学习上我们要一本正经,生活中我们可以放松心态。

(20) 老师拿着书,一本正经的走进了教室。

(21) 班长一本正经的告诉我,我的语文成绩在年级得了第一。

(22) 我一本正经的看着朋友的眼睛,并告诉他:“不!你错了!”。

(23) 别用那种一本正经的腔调说话!

(24) 看着孩子们在台上那副一本正经的样子,逗得大家无不开怀大笑。

(25) 她圆鼓鼓的红脸颊和她一本正经的态度显得很不相称。

(26) 看着他在联欢会上一本正经的样子,我们忍不住笑了起来。

(27) 昨天阳光明媚,天上的云像棉花糖,让人感觉好想咬一口;天上的云,像妈妈的手,让人感觉那么柔软,让人感觉那么温柔。它还会变:一会儿变个狗;一会儿变个大蛋糕在头顶,一会儿又变成了一对一本正经的石狮子。

(28) 记得很小的时候,我还不识字,就捧起一本书哇哇啦啦、一本正经地“读”了起来,逗得爸爸、妈妈笑得前仰后合。

(29) 早读课的时候,每当老师从他身边经过的时候,他都装做一本正经的看快。

一本正经的意思及造句二

(1) 老师一本正经的走进教室给我们讲课。

(2) 猪八戒一直油腔滑调,而唐僧却总是一本正经。

(3) 看着小强一本正经的样子,我忍不住笑了。

(4) 在学习的时候,要抱有一本正经的态度。

(5) 一本正经会让别人觉得非常拘束。

(6) 爸爸一本正经的告诉我,你这道题做的不对。

(7) 不管是同学还是朋友前来办事,他都是一本正经,公事公办,从不徇x舞弊。

(8) 他的态度一本正经而严谨。

(9) 每次看到他的时候,他都是一本正经的看着书。

(10) 弟弟一本正经地坐在那,好像一名老师。

(11) 学习上我们要一本正经,生活中我们可以放松心态。

(12) 老师拿着书,一本正经的走进了教室。

(13) 班长一本正经的告诉我,我的语文成绩在年级得了第一。

(14) 我一本正经的看着朋友的眼睛,并告诉他:“不!你错了!”。

(15) 别用那种一本正经的腔调说话!

(16) 她圆鼓鼓的红脸颊和她一本正经的态度显得很不相称。

(17) 看着他在联欢会上一本正经的样子,我们忍不住笑了起来。

(18) 他用一本正经的口气跟我说话。

篇4

其实,背诵的评价要有效,必须要以提升学生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能力为核心,坚决摒弃那种一背到底、单一陈旧的评价方式。笔者在实践中采用多种背诵评价的方式,颇受学生欢迎。

一、填空式评价

填空式评价就是将要背诵的语段省略一些重要内容,让学生通过背诵,有意识地加强对所填内容的记忆和理解,从而形成对文章具体语言特点的把握。比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广玉兰》的背诵填空:广玉兰开花有早有迟,在同一棵树上,能看到花开的各种形态。有的_______,碧绿的花苞鲜嫩可爱。有的_______,几只小蜜蜂就迫不及待地_______了进去,那里面椭圆形的花蕊约有一寸长。_______的玉兰花,洁白柔嫩得像_______。

这一背诵式填空让学生不仅了解了广玉兰花的四种形态,而且体会到了段落的写作层次之美。学生对“钻”“挺立”“缀满”“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等词语有了更深的理解,感受到广玉兰生命力的旺盛,更好地走进文本的内核中,这比纯粹的直接检查背诵效果要好。

二、判断式评价

判断式评价就是呈现给学生一些背诵的句子或段落,请学生判断与原文是否一致,说出哪里不一致,往往以抢答的形式进行,主要考查学生对背诵内容的熟悉程度和理解深度。比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夹竹桃》的背诵抢答题:下列句子是否与原文一致?请判断正误,并指出错误在哪里。

1.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迷离,花影参差,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 )

2.我想它是地图,它果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海轮。( )

3.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 )

4.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

这样的背诵检查,学生很喜欢。学生通过回忆、发现、比较、分析等思维过程,对背诵的内容不再是记忆的再现,而是语言思维的训练,从而发现句子的细微差别,品味词语、句式等写作之妙。如第2句中的“果然”与原文中的“居然”是不一样的,“居然”写出了作者的出乎意料,反映出作者的惊喜与高兴之情。这样的判断让学生在背诵课文时更要关注文本的细节处,关注词语甚至标点等内容。

三、组块式评价

组块式评价主要就是让背诵的内容进行内在的组块和归类,这不仅有利于背诵,更提高了评价的效率。学生比较喜欢背诵古诗,特别是新课标推荐的75首古诗,笔者对这75首古诗进行了归类、编码,比如季节分类、写景分类(花、风、雪、月等)、内容分类(送别、爱国、边塞、思乡、友谊等),这样在学生脑海中将诗歌进行了组块背诵,形成记忆的模块,有助于记忆的长久保持。背诵的评价方式也根据组块进行,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同类或相似内容的识记和理解。比如学习了袁枚的《所见》这首诗后,让学生收集一些写儿童的诗句,然后笔者这样设计一道背诵综合题:《村居》中那个放风筝的儿童“ 儿童放学归来早,_______”;《村晚》中那个吹短笛的牧童“ 牧童归去横牛背,_______”;《回乡偶书》中那个彬彬有礼的儿童“儿童相见不相识,_______”;《清平乐・村居》中那个剥莲蓬的小儿“最喜小儿亡赖,_______”;《宿新市徐公店》中那个追黄蝶的儿童“儿童急走追黄蝶,_______”;《所见》中那个唱歌的儿童“牧童骑黄牛,_______”,童年真好呀!

四、运用式评价

运用式评价是背诵评价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够用背诵的内容和语言形式去组织句子或段落,创造属于自己的语言作品。背诵了古诗、名言、语段等内容或形式后,如果不运用,也就失去了背诵的教学价值,不仅因为背诵的东西是文质兼美的,更因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所以说,背诵的最终目的还是学会运用,把背诵的东西内化成为自己的语文能力。笔者设置具体的语境,让学生灵活地运用背诵的课文中的词语、名句等内容。比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学习了谚语、歇后语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组背诵运用题:

1.妈妈常常嘱咐小强,学校里虽然有老师的辛勤培养,但成才的关键还是要看自己。这就叫_______。

2.“我就不相信你能考一百分?”小明怀疑小军在撒谎。小军说:“你别_______,我这就拿试卷给你看。”

3.李时珍翻山越岭,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访名医,尝药草,经过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写成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这真是_______啊!

这是对背诵的语言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我们更要关注背诵语段的语言形式运用,让学生学会造句、构段、成文等。比如笔者让学生背诵苏教版六年级下册《长江之歌》,然后合起课本,仿照某段诗歌形式(也可创造新的形式),写一段献给母校或家乡盐城的歌。学生积极背诵和尝试诗歌写作,出现了许多好诗,如“你从黄海走来,波涛诉说着盐城的变迁;你向未来奔去,丹顶鹤翱翔于九天;你用勤劳的双手,建设美丽家园;你用神奇的画笔,描绘美好蓝图”等,这是对诗歌语言形式的揣摩、理解和运用,是最有效的背诵评价。

篇5

[关键词] 《傲慢与偏见》;性格;婚姻;态度

《傲慢与偏见》的作者简•奥斯汀(Jane Austen,1775―1817)生于英国南部汉普夏郡(Hampshire)一个牧师家庭,终身未嫁,一辈子与家人生活在一起。《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1813)以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纠葛为主线描写了4对青年男女的婚姻。奥斯汀刻意描绘的都是平常的人和事,但不乏关于各种社会关系的最深入的描写。她正是通过对熟悉的人和事的描写展示了她所生活时代英国乡绅阶层的生活景观,如财产继承、家庭问题、教育状况、妇女地位和出路以及道德与习俗等。她的作品以深刻清新和细致敏锐而著称,包含了超越历史时空的对人性的透视和哲理。

《傲慢与偏见》(1813)原著《最初的印象》(First Impression),是奥斯汀的代表作,通过婚姻问题的描写展示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生活画面。她以婚姻为主题并采用讽刺、幽默的笔法细致地描绘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乡镇中产阶级的生活景象,《傲慢与偏见》就是其中之一。作品中的句法结构和遣词造句颇有特色,主要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小说中的人物各自有着不同的说话风格,具有鲜明的个性,如贝内特太太言辞虚浮夸张,大惊小怪,尖声叫嚷,显得格外俗气,她的女儿伊丽莎白则敢于挑战贵族青年达西,表现出对门第的蔑视,并在谈吐中确立起一位聪慧、机智、勇敢和可爱的女性形象。小说第一章开篇那句话:“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是举世公认的真理”值得回味,点出了作品的意图。本应成为“猎手”的有钱的单身汉却沦为女人们追逐的“猎物”。当贝内特太太获悉邻里新近搬来一位名叫宾利的年轻富家子弟后,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于是与丈夫商讨如何急速拜访这位新来的邻居,希望把某个女儿嫁给他。整个情景在这对夫妇的对话中展开,前后一问一答,把夫妻各自的性格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小说的第58章是全书的转折点。伊丽莎白得知是达西促成了妹妹莉迪亚和韦恩的亲事后深为感激,于是她改变了对达西的态度。奥斯汀写出了两人消除误会,言归于好后的情感教会,语句结构清晰自然,富有节奏感。所以《傲慢与偏见》的这四对年轻人的婚姻耐人寻味。

一、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婚姻

伊丽莎白年轻貌美,聪明活泼,是贝内特家最有个性的小姐。她在一次舞会上受到达西的冷遇而对他怀有偏见,加之韦恩对达西的恶意攻击,这种偏见逐渐加深。达西一表人才,出身高贵,门第显赫,加之家财万贯,因而生性傲慢。他发现伊丽莎白与众不同,不久对她产生好感,但见她的母亲和妹妹谈吐粗俗,缺乏教养,亲戚也都门第卑微,就不想俯身屈就。可后来无法抑制对其的爱慕,就大胆求婚。可是此时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偏见已经不可收回了,断然拒绝了求婚。体面而又正派的达西和明智而聪慧的伊丽莎白的婚姻是成功而幸福的。我对他们的婚姻相对于其他的是评价最高的。他们的婚姻是鼓舞我们和我们一直寻求的。达西最初给我们的印象是英俊但是傲慢的;冷酷和不懂礼貌的一个人。“达西因为他的英俊、高大的外貌特征和高尚的品格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但是“他被赞赏着直到他的令人反感的行为扭转了他的声望,他的傲慢让他的同伴都感到不快。”事实上,他是一个心好而又正直略带着忧郁吸引力的人。他对伊丽莎白的爱从与伊丽莎白邂逅逐日的点点滴滴萌生,坚定而又迅速地滋养着。他钦佩着伊丽莎白的聪慧和美好的性情,试着千方百计地靠近她、理解她。越是接触就越是对伊丽莎白的爱慕无法自拔。他终于对伊丽莎白求婚了,第一次的求婚是整个小说的。达西那压抑已久的爱慕终于决定向心爱的女人伊丽莎白求婚了。对于他不顾伊丽莎白卑微的家庭出身和她低等的社会地位而向她求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他对伊丽莎白的热烈的爱慕打败了他对社会地位的顾虑。但是他的傲慢态度破坏他被接受的机会,伊丽莎白拒绝了他的求婚。他很尴尬但并没有失控,他绅士般地对伊丽莎白说原谅他占用她的时间,并向她说出美好祝愿。他爱伊丽莎白,热情而又真挚。达西坚定的性格和高尚的思想决定了他对伊丽莎白的爱不仅仅是一时的冲动。得知被大家认为傲慢和自私,达西决定改变自己。为了赢得伊丽莎白的芳心,他不遗余力地改变自己。他的改变让伊丽莎白感到吃惊,他的语言如此礼貌,他的行为如此温和而又彬彬有礼。两人几经波折,终于将误会消除,幸福地走到了一起。爱才是他们真正走到一起的原因。所以他们的婚姻是成功而又幸福的。

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婚姻是《傲慢与偏见》中最成功的。事实证明,初次印象是不可靠的,而偏见比无知更可怕。他们的结合并不排除经济和相貌方面的考虑,但彼此更注重对方的品质美德,因而婚后尽管还存在门第上的差异,但情感却十分融洽。

二、简与宾利的婚姻

宾利在这部小说中是很受欢迎的人物。他有讨人喜欢的英俊面容和不矫揉造作自然的谈吐举止。我们会发现无论是在外表还是在性格上宾利都是那么的和蔼可亲。他这种和蔼亲切的品质和个人魅力得到了简的青睐、钦佩、赞赏。而宾利就是简心中的那个他的形象:明智的、性情好的、活泼的,她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谈吐举止,不拘小节而又有特别好的教养。宾利爱上简是在舞会上,他们的爱情安静而又稳定地发展起来。他对简的感情是那么的真诚和自然,当简得病时,宾利是多么的忧虑和担心。当我们看到他们之间的爱情时,也会被幸福地感动着,感染着。所以他们之间的婚姻是快乐而又幸福的婚姻。

三、莉迪亚和韦恩的婚姻

放荡风流成性的韦恩和没有头脑盲目追求的莉迪亚的婚姻是追求激情享乐的婚姻。韦恩给人的最初印象是一个有魅力男士,但是他的性格却恰恰相反,是一个卑鄙而又不道德的人。他的性情是一个不值得依靠、肤浅、贪图美色的花花公子。韦恩和莉迪亚的私奔是很突然地。它给了我们很多空间去体会两人私奔的真正目的和动机。莉迪亚并不富裕,这似乎很难让我们理解他们的私奔。然而,更进一步的阅读,说明了原因和韦恩的真正性格面目。他与莉迪亚的私奔有两个动机:(1)他是一个从来都没有停止寻求和激情的风流男人。(2)他利用和莉迪亚的私奔是为了要躲避债务,而并不是因为对她的爱情。而莉迪亚当时是一个父母非常疼爱的15岁的女孩,一个年轻而没有头脑的女性,她对待爱情不是认真而负责任的态度,只是一个从未停止追寻乐趣和刺激的爱卖弄风情且头脑简单、生活空虚的女孩。她只是渴望和放纵的生活,所以这决定了她贪恋的婚姻。韦恩外表是一个有魅力、讨人喜欢的人,而内在却是一个卑鄙、下流品性的人。莉迪亚的愚蠢和放荡的性格使她被韦恩的帅气外表所迷惑,并没有察觉到韦恩的真正意图和个性。因此,奥斯汀对这样的婚姻持批判态度,这种以为基础的带有鲜明个性的婚姻是缺乏基础的,所以失败是注定的。

四、夏洛特与柯林斯的婚姻

在《傲慢与偏见》中,阐述金钱对于婚姻的选择,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柯林斯牧师与夏洛特的结合了。柯林斯是个极其自负而又愚蠢的年轻人。他为了继承财产,就要娶贝内特的五个女儿之一。他根本没有属于自己的对于爱情的概念,他打算结婚仅仅是因为这是惟一可以继承财产的方式。在他向伊丽莎白求婚遭到拒绝后迅速地转向了夏洛特,而他们之间并没有什么好感,更不要说是爱情了。他的性格可以生动地反映在他对伊丽莎白的求婚上,他的性格完全决定了他求婚的失败,我们不会因为他的失败而感到吃惊。多么贪婪而又自大的人呢!既要得到财富又要得到妻子,多么荒谬的爱情婚姻观!被伊丽莎白拒绝后,他迅速选择与夏洛特结婚了。从这种情景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柯林斯对夏洛特的婚姻绝不是真诚和诚恳的。而夏洛特在给伊丽莎白的信件中说道她的婚后生活,完全显示出她的虚荣的性格。信的内容洋溢着快乐的气氛,但事实上婚后的柯林斯是一个自负、骄纵、心胸狭窄而又愚蠢的男人,实际上她只是为了假装表现她婚姻生活的幸福。夏洛特是个可怜的人,而柯林斯却是个卑鄙的人。他们的婚姻完全呈现出他们之间没有爱情,只为金钱,完全向现实妥协的无奈婚姻。

在《傲慢与偏见》中,作者简•奥斯汀描写了4种不同的婚姻形式,表达了她对不同的性格特点反映一个人的婚姻和对爱情的态度的看法和观点以及她的婚姻观:为了财产、金钱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而结婚不考虑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因此,她既反对为金钱而结婚,也反对把婚姻当儿戏。她强调理想婚姻的重要性,并把男女双方感情作为缔结理想婚姻的基石。

[参考文献]

[1] Austen Jane.Pride and Prejudice[M].Walton Street: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0.

[2] Gao jiayoug.Todays Most Popular Study Guides:Pride and Prejudice[M].Tiannjin:Tianjing Technology Translation Press,2003.

[3] David Daiches.Introduction to Pride and Prejudice[M].New York:Modern Library,1950.

[4] [英]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M].孙致礼,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篇6

关键词:近代早期;英国;大学教育;发展原因

近代早期英国大学教育获得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如大学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剑桥大学在1564年有1267名学生,1570年有1630名,1622年达到3050人,牛津大学1605年有2254名学生,1611年有2409人,1612年有2930人。对速度而言,应不亚于今天大学扩招;学生社会构成日益世俗化:中世纪大学生主要是教区教士和想进入教会的穷家子弟以及极少部分的乡绅幼子,但到近代早期,大量世俗人士,包括土地贵族和乡绅、专业人士等都挤进大学。1575-1639年牛津大学入学新生社会背景的细致考虑表明:贵族、乡绅出身学生占50%,平民出身学生占41%,教士出身学生占9%。再次,教学内容也由神学教育转向绅士教育,培养“身心既美且善”的通才。如剑桥大学的一名教师理查德・霍尔兹沃斯规定学生在校期间,每天下午都学习修辞、希腊语、拉丁语、古典文学。近代早期大学教育的发展为英国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提供了智力支持,是推动社会转型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国内学者对这一时期大学教育发展的研究尚显不足,本文试就近代早期大学教育发展的原因作初步探讨。

一、经济的发展

任何时期的教育发展都离不开经济发展的推动,近代早期大学教育的发展也不例外。中世纪中后期牛津、剑桥两所大学都曾出现学生人数大幅度减少的现象,学者们认为这与英国当时经济发展迟滞不前有直接关系:由于食品和财政匮乏,学校处于关门的景况。近代早期英国大学教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经济发展的推动。

近代早期经济发展对教育最明显的影响是加大了对教育设施的投资,在大学中掀起了学院建设的热潮。中世纪大学主要是由宗教人士捐赠所建的讲堂(hall)和寄宿舍(boarding)。由于财力有限,这些组织机构规模较小,而且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不利于大学教育的发展。到近代早期,英国农业、商业都获得很大程度的发展:1450-1650年谷物产量每英亩增加30%,每头家畜饲养的重量也翻了一番,到1760年时即便遇到灾年,英国农产品也可以大抵养活英国人口,农业发展解决了英国人的生计问题,历史上曾反复发生的瘟疫、饥馑等现象从此消失了。在商业贸易方面,到17世纪英国日益成为世界贸易中心,海外殖民也使得国家财富迅速增长。经济的发展推动着大批富有的世俗人士与宗教人士共同加大了对教育的捐赠,掀起了学院建设的。牛津大学在1500年有10所学院,到17世纪初达到18所。这一时期,剑桥大学也建立了基督教学院、圣・约翰学院、莫德林学院等6所学院,两校共有40余所学院。除了新建学院以外,大学还大规模地改建、扩建老学院,如牛津大学的默顿学院、埃克塞特学院、奥里尔学院等。相对中世纪讲堂、寄宿舍等教学机构而言,学院有固定的捐赠支付教师的薪水、维持学校教学的正常运转。近代早期学院的兴起改变了中世纪大学的形象,让大学作为有固定处所,有带薪教师的教育机构发展起来。

经济发展不仅推动了学院兴起,也直接推动了大学招生规模的扩大。近代早期的大学教育费用主要由家庭承担,教育费用不断攀升。16世纪末17世纪初学生每年应缴纳的学费为30-40镑,1720年上升为每年50镑,1750年为80-100镑,1850年200-250镑。除了缴纳学费以外,家长还需要负担餐饮费、服饰费、娱乐开销费等其它费用,支付大学教育的费用将是一笔数目不菲的开销,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是无法承担的。伊丽莎白时代伦敦商人平均年收入是7780镑,布里斯托尔商人是1921镑,埃克塞特商人是1913镑,但不动产没有计算在内;一些律师的年收入可达20,000-30,000镑。出庭律师中的佼佼者年收入平均在1000镑,他们位于英国最富有的人之列。这些人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支付后辈的教育费用,推动了大学招生规模的扩大。考察1560-1630年盖厄思学院入学人员的社会出身可以发现,这一阶层人士的子弟在学院中所占的比例迅速增加,由4%上升到38%。

近代早期经济繁荣不仅增加了社会对教育的投资,促进大学基础设施建设的繁荣,也使更多的家庭能够承担昂贵的教育费用,为大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是大学教育发展最深层的原因。

二、民族国家的形成

近代早期民族国家的形成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前景,直接推动了大学教育的发展。

近代早期是英国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时期,国家无论是对政府官员、律师、医生还是对牧师的需求都很大。近代早期被历史学家称之为国家建构时期(State Building),传统贵族社会有的封君与封臣之间的庇护关系日益被逐渐完善的官僚统治机构所替代,国家需要逐渐增加各级官僚机构,对各级各类官员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在爱德华四世和亨利七世时,整个官僚机构不超过1500人”,但是到“17世纪后期英国有10000名官员”。近代早期经济发展引起各种经济纠纷增加,各类诉讼案件不断,国家对法律工作者的需求也大幅度增加。以律师为例,在德文郡,哈特福郡和瓦立克郡三个郡中,法律从业人员1580年比1560年的增加了3倍,到1640年再次增加了4倍。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增强,社会对医生的需求也在增加。1603-1643年英格兰有1000名从医人员,到1700年增加到3000名。此外,宗教改革引起神职人员大量减少,16世纪初英格兰、威尔士250万人中有35000名教士,到1650年550万人中,牧师人数却大幅度减少到15000名。可见,在社会转型的特定历史时期,国家对政府官员、医生、律师、牧师等主要职业人员的需求都在不断增加。

国家对各类职业人员的需求增加,推动大学教育成为获得职业身份的重要途径。国家官僚体制的发展,不仅要求官员人数增加,也要求官员接受过更好的教育,掌握专业知识和多种技能,而不仅仅只是军事经验。因此,都铎君主们逐渐改变了传统的官位世袭制,推行官职任命制,大量启用接受过良好教育、来自社会中间阶层的人。如托马斯・沃尔西出生于一个“贫贱的家庭”,却依靠才能,出任亨利八世的御前大臣,成为除了亨利以外的最高统治者。此外,托马斯・克伦威尔和威廉・塞西尔等人也都出身中间阶层,凭借自身的才能,跻身政治权力核心层。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在亨利七世的“第一批谘议会大臣中,贵族只占极少数,像摩尔斯、福克斯、沃顿、布雷、罗维尔、波宁斯、恩普森、达德利等人都是出身骑士、律师或教士。以后进入谘议会的个别贵族,大多是从中产阶级中刚晋封的新贵族”。接受大学教育具有愈益显彰的政治功能,良好的教养、渊博的学识成为出任国家公职的重要条件之一。影响律师职业前景的因素也“首先在于个人的才能与美德,绝大多数人获得职位是因为他们自身的专业素质,而不纯粹是其它因素的影响”。社会变迁也对牧师提出了新的文化要求,在宗教冲突异常激烈的时代,接受良好的教育在宣传本派教义,捍卫本派信仰,争取众多信徒,扩大自身影响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民族国家的形成,增加了国家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为学生就业提供了良好的职业前景,刺激着社会各阶层人士纷纷涌进大学,不仅推动着大学招生规模的扩大,也促使学生社会主体出现世俗化趋势,这是近代早期大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三、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传播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传播是近代早期大学教育发展的精神动力,它使大学教育摆脱了神学的束缚,推行服务于世俗社会的人文主义教育。

英国人文主义教育改革家要求打破中世纪神学的桎梏,从神学中解放文学、艺术、哲学、史学,对受教育者进行全面教育,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文武双全的人才,提出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完美绅士的教育目标。如近代早期人文主义教育改革家埃利奥特爵士提出应该改变贵族子弟接受传统家内教育的现状,对年轻贵族进行有计划的培养,让他们接受大学教育,学习古典文化知识,成为完美的绅士,即将贵族子弟培养成有文化修养,接受拉丁文与希腊文的教育,能言善辩,谈吐风雅,擅长音乐、舞蹈;具备强壮的身体,接受体育训练,进行户外运动,学会角力、游泳、赛跑、田猎、骑马、射箭等,必要时能用利剑参加战斗;学会上流社会的处世之道,通达人情世故,善于处理公私生活;具有绅士风度,保持身份的尊严和荣誉,气度宽宏,仪表端庄矜持。人文主义教育改革家希望通过教育,将中世纪以来贵族愚昧无知的赳赳武夫形象改变成为文明开化、彬彬有礼的绅士,这一教育理想获得了贵族的普遍认可,他们真诚地希望自己的孩子在继承世袭爵位,踏入社会之前,能够在大学接受人文主义教育。如威廉・弗莱明爵士将儿子送往剑桥大学接受教育时,告诫他要“孜孜不倦地专心于学习,因为现在(学习)是为以后能够多才多艺打基础的。”

人文主义教育改革家不仅提出了绅士教育的理想,而且也非难中世纪大学不合时宜的教育内容,大力提倡教学改革,将经院主义教育内容代之以人文主义教育内容。中世纪大学为了弘扬神性,研究和论证上帝的真实存在,在教学实践中非常重视逻辑学、哲学,而忽视其它学科。直到15世纪“逻辑学、形而上学哲学被认为如此重要,以致其它科目只不过是它的点缀品。学生只通过普里西安的《论造句》和多纳塔斯的《芜杂的语句》等著作学习简单的文法知识,然后就要透彻地学习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逻辑学的重要教材――本文作者注)。通过对亚里士多德《物理学》,《论动物》和《论出生与死亡》学习,学习自然哲学的方法,才能获得学士学位,完科学课程第一阶段的学习”。中世纪教育强调的是为神学服务的逻辑学、哲学,“七艺”只是神学的婢女,这种渗透着浓郁的宗教气息的教学内容在近代早期逐渐被人文之学所代替。如1570年剑桥大学章程规定,人文学院学生在7年的学习生涯中,前4年学习修辞、逻辑、哲学,结业以后获得学士学位。在硕士阶段,学习自然哲学、道德哲学、形而上学的哲学、天文学、绘画和希腊语。伊丽莎白统治时期,牛津大学本科生在4年的时间里,要学习文法、修辞、逻辑、数学、音乐,之后才能获得学士学位。毕业后继续深造者要学习希腊文、几何、天文、自然哲学、道德哲学和形而上学的哲学。从大学课程安排看来,这一时期讲授的仍是传统的“七艺”,但逻辑学、哲学等传统学科的统治地位日渐削弱,而拉丁文、希腊文、修辞学、历史等科目的地位提高,这既反映出人文主义教育重视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也推动着大学教育从传统向现代的嬗变。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近代早期英国经济的发展、民族国家的形成、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传播等因素,共同推动着大学教育的发展。因此,近代早期英国大学教育的发展是社会变迁的必然结果,也是近代早期英国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

参考文献:

1、Stone,Lawrence,the University in Society:Vol.1[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5.

2、Stone,Lawrence,The Educational

Revolution in England,1560-1640[J].Past and Present,No.28,1964.

3、Sharpe.,J・A,Early Modern England,a Social History 1550-1760,Edward Arnold,1987.

4、Helen M Jwell,Education in Early Modern England,New York,1998.

5、ROSEMARY,O’Day.Education and Society 1500-1800:The Social Foundations and Education in Early Modern England[M].London:Longman Group Ltd,1982.

6、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1.

7、赵秀荣.1500-1700年英国商业与商人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8、Prest,Wilfrid.the rise of the barristers:a Social History of the English Bar 1590-1640[M].Oxford:Clarendon Press,2001.

9、Prest,Wilfrid(ed.),The Professions in Early Modern England. London:Croom Helm,1987.

10、[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