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代表作范文
时间:2023-04-04 19:10: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白居易的代表作,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的意思是不想别的事,静下心来,就会感觉窗子有清风吹来。出自唐代白居易的《消暑诗》。白居易的诗歌体裁广泛,形式多样,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坛占有重要地位。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三大诗人之一。出生于今河南新郑,没有背景、家境一般,二十八岁就考中进士,得到拔擢,年少气盛,有诗为证“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官居翰林院学士,左赞善大夫,有“诗魔”之称。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他死后,唐宣宗亲自写诗悼念。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刘禹锡为官一生,清清白白,他关心黎民百姓,要求革新,因此得罪了权贵宠臣。公元824年,刘禹锡被贬谪到大江北边的和州当通判。按当时规定,通判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和州知县是个势利小人,见刘禹锡傲岸不俗,不买他的账,便多方刁难。知县先是安排刘禹锡住在县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没有埋怨,撰写一副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辨。”这个举动气坏了知县,又令衙内书吏将刘禹锡的住房调到城北门,由三间改为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写了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还是悠然自得,便将其住房再度调到城中,且只给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在这样的环境里,刘禹锡写下了《陋室铭》。
《陋室铭》只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在他的一生中,曾创作出大量的诗歌。他的《竹枝词》《杨柳枝词》和《浪淘沙》极富民歌特色,是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白居易曾尊其为“诗豪”,并与其交往甚多。说到他们的交往,这其中还有一段小故事。公元826年,刘禹锡从和州罢官返洛阳,白居易从苏州归洛阳,两人在扬州相逢共饮。席间白居易赠刘禹锡一首诗,对他仕途坎坷深表同情和安慰,也为自己的类似经历而叹息。对于白居易的安慰,刘禹锡写了一首酬答的诗。这首诗中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至今仍被人们广为使用。
在我国古代诗坛上,刘禹锡之所以能享有如此高的声誉,是与他早年所悟的禅意分不开的。小时候,刘禹锡曾随父亲在嘉兴居住一段时间,经常去吴兴拜访著名禅僧皎然和灵澈。据刘禹锡的《澈上人文集纪》中记载,当时他“方以两髦执笔砚,陪其吟咏,皆曰孺子可教”。这一早年经历对他后来的诗歌创作影响颇深。刘禹锡深信佛教,得其中三昧,很多年以后,他还说写诗的人应该“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片言可以明百意”是指语言的简练与含蓄,“坐驰可以役万景”是指主体的观照与冥想。所以,他一方面重视通过锤炼与润饰使诗歌的语言精巧自然,另一方面又极重视主体的观照与冥想。
篇3
【关键词】白朴;《墙头马上》;白居易;《井底引银瓶》
中图分类号:J8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009-03
《裴少俊墙头马上》,亦作《鸳鸯简墙头马上》,是白朴的代表作之一。剧中的故事出自唐代白居易的新乐府诗《井底引银瓶》。由原来的叙事抒情诗到元杂剧,其间必然会产生一些变化。因此,杂剧作品《墙头马上》对乐府诗《井底引银瓶》的传承与创新就成为一个很值得关注的问题。
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是一首遭受封建礼教迫害的女子的怨歌,诗作真实反映了一对青年男女从私奔到离别的悲剧过程,并揭示了造成这场悲剧、尤其是女性不幸的根源。在唐代,奔之风甚盛。白朴的杂剧《墙头马上》的背景就在“唐高宗即位仪凤三年”,白朴将“墙头马上”“瓶沉簪折”等细节铺展开来,并把原诗中模糊的人物形象加以明确,通过多种手段将一首乐府诗改编为一出情节丰富、内蕴深刻的杂剧作品。
一、故事发展顺序
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全诗以被弃女子的口吻展开,在感叹自己的爱情像“瓶沉簪折”般破灭之后,便沉浸在对美好过往的回忆中。在少女时代,她天真烂漫,“举动有殊姿”;一日,“墙头马上”,男女二人一见倾心,私定终身;谁知这样的日子并不幸福,公婆以“聘则为妻奔是妾”为由,对她“频有言”;最终,她不得不面对被休的命运,更为可悲的是“其奈出门无去处”;最后两句气氛凄凉,既是女子自身屈辱悲愤的呐喊,更是对后世痴情女子的忠告。
白朴的《墙头马上》则按时间的先后,叙述了裴少俊与李千金的爱情悲剧。裴少俊外出买花栽子,与李千金“墙头马上”一见钟情,私自结合。李千金为了爱情随裴少俊私奔,在裴家后花园匿居七年,并生育了一对儿女。不幸的是,终被裴尚书发现,遭弃归家。后裴少俊高中,想与其破镜重圆;裴尚书也得知她是官宦之女,向她赔罪,但被李千金厉声拒绝。最终,迫于一双儿女的苦苦哀求,李千金才答应与裴少俊重归于好。剧作虽以一个大团圆的结局结束,但是其中的悲剧意蕴依然撼动着读者的内心。
二、情节的增加
由一首篇幅简短的诗歌到一出情节完整、人物形象丰满的杂剧作品,白朴在情节的设置上下了很大的功夫。虽然《井底引银瓶》这首乐府诗的体裁是叙事诗,但受篇幅的限制,情节较为简略,出现的人物也不多。在杂剧《墙头马上》当中,增加了许多故事情节,同时剧作里的人物也极为丰富。
首先,杂剧交代了裴少俊出游的原因:他受父亲的吩咐外出买花栽子。这就为裴、李二人的相遇作了铺垫。墙头马上一相遇,裴、李二人便擦出了爱情的火花。白朴将两人四目相对之后的心理活动描写得十分细致。裴少俊先是一惊,后不禁感叹:“呀!一个好姐姐!”李千金见到裴少俊,也发出“呀!一个好秀才也”①的赞叹。“你看他雾鬓云鬟,冰肌玉骨;花开媚脸,星转双眸。只疑洞府神仙,非是人间艳冶”,字里行间流露出李千金对裴少俊的爱慕之情。随后,裴、李二人互传简帖以表情愫。这中间增加了丫鬟梅香这样一个角色。小梅香打趣李千金,谎称要将简帖送与老夫人,李千金慌得手足无措。这就为剧作增添了些许喜剧色彩,使得读者会心一笑。李千金与裴少俊私会的事情被嬷嬷觑破,嬷嬷给出两个选择:“第一件且教这秀才求官去,再来取你;不着,嫁了别人。第二件就今夜放你两个走了,等这秀才得了官,那时依旧来认亲。”李千金为了爱情,选择与裴少俊私奔。
第三折是全剧的,七年的匿居终被裴尚书撞破,李千金的命运便急转直下。白诗并没有交代女子被赶出门的经过,但在白朴的剧作中却有详细的描述。剧作先是写裴尚书撞见了端端与重阳。小孩子的纯真、老院公的极力遮掩都增强了作品的喜剧性。掩瞒不住,李千金便吐露了实情:“妾身是少俊的妻室。”裴尚书气急败坏,责骂李千金的私奔行为,并让她“将玉簪向石上磨做了针儿一般细”,“再取一个银瓶壶来,将着游丝儿系住,到金井内汲水”。最终,“簪折瓶坠”,夫妻分离。白朴紧紧围绕原诗中的“井底引银瓶,银瓶欲上丝绳绝。石上磨玉簪,玉簪欲成中央折”两句,将这样一个爱情悲剧演绎得栩栩如生。
白居易运用银瓶、玉簪两个意象来暗指美丽的少女。银瓶、玉簪都是美丽、珍贵的物品,洁白美好。引银瓶于井中,磨玉簪于石上,对银瓶、玉簪来说,都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因此下文引出“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与君别”。美丽的少女与一个男子自由结合,现在却不得不离他而去,这正如玉簪折、银瓶沉一样,注定是要发生的。白朴《墙头马上》中的李千金,不顾一切地与裴少俊私奔,但在残酷的封建教条的束缚下,她始终不被封建家长所承认,最终也免不了被弃的遭遇。
在白居易的诗中,这位自尊的女性最终决定离开夫家,却奈何“出门无去处”。纵然故乡的父母依旧在,但因悲羞而归不得。这样的结局使全诗笼罩在一层悲凉的气氛中。白朴的杂剧对这个结尾做了改动,用一个大团圆的结局来结束整个故事。李千金被弃后回到洛阳,尽管父母双亡,但“遗下的几个使数和那宅舍庄田,依还的享用富贵不尽”,只是想念儿女的心难以平复。而且,裴少俊后来高中,想要与她重归于好。裴尚书也赔了不是,请她回家。最终阖家团圆。
三、人物形象的塑造
白朴的《墙头马上》对原诗的改动,较为突出地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在白居易的诗中,除被弃女子之外,其他的人物,如与她一见倾心的男子、严苛的公婆都是一笔带过。但在白朴的剧作中,原来模糊的形象都被明确化了。除李千金、裴少俊、裴尚书等主要人物之外,甚至嬷嬷、老院公、端端、重阳等次要角色也被塑造得栩栩如生。
(一)李千金
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美丽、多情却又命运悲惨的女子形象。她容貌秀丽,“婵娟两鬓秋蝉翼,宛转双蛾远山色”;她善良多情,“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她对爱执着,“知君断肠共君语,君指南山松柏树。感君松柏化为心,暗合双鬟逐君去”;她自尊自爱,“到君家舍五六年,君家大人频有言。聘则为妻奔是妾,不堪主祀奉苹蘩”,在这种情况下,她选择离开夫家。一句“为君一日恩,误妾百年身”含着她的多少悔恨!白居易笔下的这位女子是勇敢的,为了爱情,她敢于同传统的封建礼教进行抗争;然而她又是懦弱的,在封建家长的逼迫下,她没有反抗,只得离开。在那个时代,像这样一个自主追求爱情的女子,不但在夫家会受到歧视,就是回到娘家,也会被自己的父母兄弟所鄙弃。残酷的封建礼教就是这样摧残着人们。这样的女子注定悲惨一生。
白朴将白居易笔下的女子定位成对爱情至诚,同时又性格刚烈的李千金。她是一个大胆、真诚的女子,敢于倾诉自己对爱情的向往:“我若还招得个风流女婿,怎肯教费工夫学画远山眉。宁可教银缸高照,锦帐低垂;菡萏花深鸳并宿,梧桐枝隐凤双栖。”当她透过那矮墙,看见马上风度翩翩的美少年,便一见倾心,一句“呀!一个好秀才也”流露出她对裴少俊的爱慕之情。“既待要暗偷期,咱先有意,爱别人可舍了自己”,为了爱情她可以不顾一切。与少俊的私会被觑破后,面对嬷嬷的质问,李千金毫不遮掩:“是这墙头掷果裙钗,马上摇鞭狂客。说与你个聪明的奶奶,送春情是这眼去眉来。”尽管她念着母亲年高,不忍割舍,但还是选择随裴少俊离开。“你道父母年高老迈,那里有女孩儿共爷娘相守到头白”,她心意已定,无人能动摇。
李千金在裴家后花园匿居七年之后,终被裴尚书发现。面对裴尚书的责骂,李千金据理力争。“你比无盐败坏风俗,做的个男游九郡,女嫁三夫”(裴尚书),“我则是裴少俊一个”(李千金);“可不道‘女慕贞洁,男效良才’;‘聘则为妻,奔则为妾’。你还不归家去!”(裴尚书),“这姻缘也是天赐的”(李千金)。这几组对话将李千金的勇敢、对爱情的诚挚表现得淋漓尽致。
后来裴少俊高中,特来认她;裴尚书也来赔不是。虽然她对裴少俊的爱一如既往,但为了自尊,她厉声拒绝:“你待结绸缪,我怕遭刑狱。我人心似铁,他官法如垆。你娘并无那子母情,你爷怎肯相怜顾?”“我本是好人家孩儿,不是人家妇女。也是行下春风望夏雨,待要做眷属,枉坏了少俊前程,辱没了你裴家上祖。”她用被休当日裴尚书责骂她的话来进行反驳。最后也是由于心疼一双儿女,才答应与裴少俊和好。她痴情却并不为情所困,为了尊严,她宁肯放弃爱情。
(二)裴少俊
在白居易的诗中,并没有详细地描写男主人公。只四句“知君断肠共君语,君指南山松柏树。感君松柏化为心,暗合双鬟逐君去”,似乎可以看出男主人公是一个重情之人。我们也不清楚男主人公在女子被驱的事情上持什么态度。但在白朴的剧作中,裴少俊的形象却十分鲜明。他重情却又懦弱。面对父亲的责骂,他并没有与李千金并肩作战:“少俊是卿相之子,怎好为一妇人,受官司,情愿写与休书便了,告父亲宽恕。”纵然他也怨父亲:“父亲,你好下的也!一时间将俺夫妻子父分离,怎生是好?”这样无力的抗争怎能保住他与李千金的爱情?高中之后,他想与李千金重做夫妻。李千金讥讽他“那三昧手能修手模,读五车书会写休书”,裴少俊却将责任推得一干二净:“这是我父亲之命,不干我事。”这样一个懦弱书生自然不能成为李千金的坚强后盾。
(三)裴尚书
裴尚书,封建家长的典型代表。在白居易的诗中就可看出,无情的封建家长是这出爱情悲剧的直接制造者,“到君家舍五六年,君家大人频有言。聘则为妻奔是妾,不堪主祀奉苹蘩”。他们的抱怨、责骂使得女子不堪重负,只能选择离开。在白朴的剧作中,封建家长的代表就是裴尚书。他不承认裴、李二人的婚姻。在他心里只有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才是正当的。他怀疑李千金是优酒肆之家的女子,蔑视她的私奔行为。但当他得知李千金是官宦家的女儿时,那虚伪的嘴脸就暴露了出来:“儿也,谁知道你是李世杰的女儿。我当初也曾议亲来,谁知你暗合姻缘。”很明显,致使裴尚书赔礼道歉的理由仅仅是李千金的身份、地位。裴尚书之前的一本正经与之后的媚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读者对封建礼教的虚伪也有了清醒的认识。
四、主题的深化
白居易在诗前小序中说:“止奔也。”诗人的主要意旨在于劝止青年男女私自结合。唐代,奔之风盛行,男女关系混乱,白居易对此深为忧虑和不满。因此诗人在最后给出了忠告:“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告诫那些一见钟情、暗合奔的少女,这种关系如井底引银瓶那样脆弱。
白朴的《墙头马上》深化了作品的主题。他并没有对李千金的私奔行为提出质疑,相反,通过他的塑造,李千金敢爱敢恨的性格更为深入人心。她敢于同残酷的封建教条作斗争,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而且,她有着强烈的自尊心,面对封建势力的压迫决不妥协。剧作更是对无情、残酷的封建教条的一种抨击。因此,白朴的《墙头马上》具有更深层次的韵味。
综上所述,白朴的《墙头马上》在传承白居易《井底引银瓶》的基础上,从故事发展顺序、情节的设置、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作品的主题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揭示了更为深刻的社会现象,将一出“瓶沉簪折”的爱情悲剧演绎得出神入化。
注释:
①本文所引用的《墙头马上》原文均出自王学奇主编的《元曲选校注(第一册・下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
参考文献:
[1]王学奇.元曲选校注(第一册・下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2]白曙敏.白朴《墙头马上》对白居易《井底引银瓶》诗的情节改造和主题升华[J].语文学刊,2010(02).
[3]郑琛.从主题的悲剧性看《墙头马上》对《井底引银瓶》的继承和发展[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4(06).
[4]傅艳华,付兴林.白朴杂剧对白居易诗歌的接受与发展[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
[5]吴永萍.试论《墙头马上》中李千金形象的悲剧色彩[J].社科纵横,2006(10).
篇4
主题词:卫校;语文教学;新说
G633.3
现如今,国家提倡国学。中等卫生职业学校语文教材总计四册,包含许多国学内容。唐诗宋词是国学中最为耀眼的、最为璀璨的明珠。从李白的《将进酒》到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都可以从水系的谱系脉络角度划分归类。打破册数限制,我们沿着水系的迷踪溯流而上,可作如下解读:
一、卫校语文教学的长江谱系
长江包括楚江、荆江、浔阳江、扬子江等地段别称的干流,还包括岷江、涪江、澧水、沅江、资水、湘江等支流。涉及的诗人有唐朝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李商隐、杜牧、刘禹锡等;宋朝的有苏轼、王安石、柳永、杨万里、陆游等,他们或吟诗或作词赋描摹歌颂秀美江山,有的干脆辞官不做归隐而寄情青山绿水。
在我们中等卫生职业学校语文教材里,情系长江谱系的文化大咖是李白和苏轼。
1.干里楚江天际流――李白与长江的情缘
李白不仅是热爱祖国的道德模范,也是广交天下朋友的旅行家级的铁杆驴友,更是情系祖国壮丽江山的国际文化名人。
复习小学至初中的文化知识,李白描绘讴歌长江谱系的诗作俯拾即是。例如《峨眉山月歌》:这是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表露了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情。而因为迎送友人,李白的诗在赠友的同时,往往又与祖国的秀美山川有不解之情缘,确乎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一点是其他任何诗人所无法企及的。如脍炙人口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李白的《赠汪伦》、《望庐山瀑布》、《渡荆门送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等等没有一首离开过长江流域的山山水水。
2.雪浪千堆淘英雄――苏轼的“长江胜景图”
正像李白的诗达到唐诗最高峰一样,苏轼的艺术成就则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苏轼是中国历史上屡遭贬谪且贬得最远的一位文坛泰斗。苏轼的诗词恰如其人,豪爽、豁达、乐观向上,他在被贬的任上,一面理政一面整山治水,一面又吟诗填词作赋为文,人与自然结合到苏轼的程度,确乎达到了“物我无间”的境界!
苏轼为在故乡的岷江是长江的正源而骄傲和自豪的同时,正流露出一代文化大咖对长江的执着的民族情结。豪迈奔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是苏诗苏词苏赋苏文浪漫主义的基调。而作为豪放派词的开山鼻祖,最能代表苏轼一代豪放派词风的,恰是他老人家挥毫写下的歌咏长江的鸿篇巨著,选入第二册《语文》教材的,当然是他的为人们所传诵的代表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从如椽大笔描绘出一幅岩崖峨峨、雪浪重重的“长江胜景图”之外,又破天荒地在词中塑造了一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儒将周瑜这一典型历史人物的形象,于写景咏史中抒发了无辜被贬、壮志难酬的概叹,真可谓是一石三写、一举多得。把长江摄录得如此波澜壮阔、声形并举的诗词确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无怪乎俞文豹在《饮剑录》中要重重涂上几笔呢。
唐李白、宋苏轼以外,涉足长江的另一位超级明星非三星拱照“李杜白”中的白居易莫属。我们第二册《语文》教材选了白居易的《琵琶行》,诗中“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的秋情,“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意境,与“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一道成就了白居易咏叹长江谱系的千古绝唱!
白居易《琵琶行》之外,吟唱长江的诗歌比比皆是,如著名的《暮江吟》、《忆江南》等等。从长江谱系角度,杜甫的《闻官军伐河南河北》、《登高》;崔颢的《黄鹤楼》;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等无不各得其宜,各尽其妙。由于篇幅有限,不再展开详述。
二、卫校语文教学的黄河谱系
黄河包括黄河干流以及洮河、渭河、泾河、洛河、汾河、泗水等支流。上古的黄河只称河,流域内水土尚未流失,人们在水草丰美的黄河流域繁衍生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我国第一本诗集《诗经 周南 关雎》即是最好的明证。
仅就唐诗宋词而言,唐朝的李白、杜甫,宋朝的苏轼、王安石、陆游等都与黄河有着浓烈深切的情缘。
1.天上来水水不塞――李白与黄河的情缘
李白的江河情缘本来就是最浓重而不可分割的,在此再重续前缘,接着将李白与黄河的不解情缘说开去。李白是将黄河描述得最为壮阔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典型代表首推被选入我们中等卫生学校第二册《语文》教材的《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作者用黄河起兴,将自己的喜怒哀乐与烟波浩淼、奔腾不息的黄河杂糅一处,可谓是心有千千结、意冗万万重!类似的还可接到初中的《行路难》: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 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该诗虽透露出几多失意,几多彷徨,但就像冰期的黄河终会融释一样,一切的不如意又会像不舍昼夜的黄河水一样一去不返。
篇5
【关键词】高中语文 古典诗词 情感教育
一、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中情感教育不到位的原因
1.语文课堂教学过于呆板和功利
受到高考的应试压力影响,不少高中语文教师教学古典诗词的方式显得呆板单一和过于功利性,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们学习古诗词的激情。有的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非常重视讲授古典诗词的考试重点,重视其工具性的特点,却忽略了古典诗词蕴含的深刻的人文性,把那么美的古典诗词分析成了一句句重难点的文言句子、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句子翻译等等。同时,在教学的方式和手段上缺乏灵活性,总是简单地进行逐字讲解,教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台下低头“快快抄写”,把古典诗词的鉴赏课变成了文言文的读写课,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也变得功利和浮躁,难以体会古典诗词的情愫。
2.忽视了高中生与古代作家间的时代距离
古典诗词虽蕴含深刻,但由于时代久远,那种时代的“代沟”就横亘在高中学生与古代作家间。无论是作品的形式,还是内容的表达,都会给现代的高中生带来一种距离感,一种陌生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不能简单、直接地理解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人生经历,更难以直接明了作家通过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及为何要表达这种情感的缘由。同时,古诗词的字面理解、押韵对偶等方面对高中生来说,都是较难理解的,障碍较多。这本就需要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进行精心的引导,但仍有不少教师却忽视了这个问题,导致学生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情感表达。例如,在教学《离骚》这首楚辞时,虽然《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但由于“楚辞”兴起于战国时期,年代久矣,这样的“楚辞体”、“骚体”对高中生来说很是陌生,理解起来也有障碍。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没有加以注意和恰当的引导,对于课文《离骚》节选部分的学习,学生是难以真正理解和体会到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的。
二、将情感教育有效地渗透到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的策略
1.提高教师个人教学专业素质
高中语文教师要有效将情感教育渗透到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中,作为古诗词情感教育的实施者,就不能单靠空洞的说教,还应该有扎实的教育教学专业技能,良好的个人教学魅力,要深入钻研教材和教学资料,挖掘阅读教材中更深层次的情感因素。同时,教师要灵巧地借助自己的引导,为学生与古典诗词间搭建一个良好的桥梁,让学生们可以真正地接触到那些经历了时间洗礼的璀璨的古典作品,丰富学生们对古典诗词的知识信息,感悟其中所包含的情感。例如,在教学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时,教师要先深入研究这首诗的特点,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了解诗歌所表现出的诗人的情怀,深入赏析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想想学生怎样会更容易理解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领会诗歌的美质和其中蕴含的深刻情感。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想想学生怎样才能更好地超越时间和文体的隔阂,有效地学习这首诗,进而设计教学活动。如此一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确切地体会到,李白“梦游”是通过一个离奇变幻、自由壮伟的极乐梦境,表达自己对自由乐土的向往和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神仙世界的五彩缤纷,反衬出人间社会的极端丑恶,诗人借此表达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憎恶。也正是这种追求自由的内心要求,使诗人蔑视权贵,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2.革新教学观念和古典诗词的课堂教学手段
高中语文教师要有效将情感教育渗透于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中,需摆正自己的心态,更新教育教学的理念,与时俱进,以学生为本,重视人文性。此外,还要改进课堂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陶冶情感。将教师个人的情感融入古典诗词的境界中,切身去体会,取得一种和谐统一。这样,可以让自己在教学时通过生动的语言和表情等营造特定的氛围,将古典诗词中的情感与现在高中学生的情感体验沟通起来,诱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还可以通过反复吟诵和现代多媒体技术,促进联想,视听结合,激活思维,让学生体验和丰盈情感。例如,在教学《琵琶行》这个作品时,教师要营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在导入部分,一边徐徐说来:“《琵琶行》这首诗早在白居易在世时就已经风行全国。”唐宪宗在吊唁白居易的诗中曾写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到了清代,学者张维平也盛赞此诗,他在诗中写道:“枫叶荻花何处寻,江州城外柳阴阴。开源伐取无人继,一曲琵琶唱到今。”这些都形象的说明《琵琶行》这首诗流传之远,影响之大。与此同时,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关于白居易的个人介绍,重点介绍进谏贬谪、文学主张、新乐府运动及代表作,以突出介绍重点,便于学生感知诗人,理解课文。这样让学生边看边思考,通过想象去感受那样的一种“同病相怜”的苦闷。
【参考文献】
[1] 文娟. 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对学生古典情怀的培养[J]. 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8).
篇6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诗人开篇就提到这么一个事实:被放逐到凄凉的边远地区已近二十三年了,无限悲凉地感叹道,自己正当将有所作为的二十三年,就这样在巴山楚水中弃置过去了。“巴山楚水”,这个原型意象的使用,一方面使得诗更加凝练含蓄,另一方面又不动声色地写出了作者心底的悲凉,这一意象的使用,大大扩大了诗的内容含量。“凄凉”一词,写出了贬谪生活的环境险恶和内心的孤寂苦闷;“二十三年”,则点出了在外的时间;“弃置身”,暗示了自己在外的原因是被皇帝和朝廷所抛弃。此句片言可以明百意,明显采用了春秋笔法,在字里行间饱含了作者的感情,实际上是无一字不悲。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思念故友却不能相见,如同向秀吟唱《思旧赋》;回到故乡,物是人非,如同王质持烂斧归来。此句中运用了两个典故,即“闻笛赋”和“烂柯人”,贴切地表现了作者在弃置时期对故友、故乡的思念和现在归来时感到的世事沧桑和恍如隔世。由此不难看出,刘禹锡在边远地区时的艰难:曾经无话不谈的好友被迫分开,因为政治上的原因不能相见;远离故土亲人,久不相见,回乡时已物是人非。此句中的“乡”,亦可以理解为京都朝廷。刘禹锡不在京已近二十三年了,此时已经一无所有,朝廷政治远非他离京时的状况,对现在的朝廷知之必不多。所以对即将面对的朝廷和新皇帝心中一片茫然,又因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得以伸展,悲从中来。故以“烂柯人”自比,对一齐遇贬的同僚们也只好“空吟闻笛赋”了。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沉舟之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一幅多么矛盾而又和谐的画面!卞孝萱、吴汝煜对此句的理解是,作者以“病树”“沉舟”自比,认为即使自己成了沉舟和病树,世界依然是美好的,社会也照样前进。而杨景龙则认为,“千帆”“万木”指打击永贞革新集团后春风得意的权贵。对这两种看法,笔者持怀疑态度。此诗是作者从被贬之地回到京都过扬州而作,扬州又位于长江之畔,极有可能看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真实场景,而此景又与他心中不平之气和旷达之情产生了共鸣。故在此将此景及由此悟出的哲理,赠乐天以共勉吧。如果非要说此句有所寄寓的话,笔者更倾向于用“沉舟”“病木”,指打击永贞革新集团后春风得意的权贵们。“沉舟”欲以其沉来挡住千帆之过,“病树”欲以其病摧毁万木之春,但一切归于无效,正如权贵们欲以打击永贞革新集团来阻拦历史进步终将为历史所抛弃一样。这样理解,似乎更合作者“久居困境而不磨其志”、到死坚持其政治观点和进步唯物主义思想的性格,也更符合与下联的衔接。
篇7
古称别称,顾名思义,就是古代的名称和正式名称以外的名称。在中学语文课本里,涉及地名古别称最多的莫过于《〈指南录〉后序》,现在我们就按文天祥当时的北行路线和脱险行程逐一对号,适当拓展。
文天祥出使元营,在“战、守、迁皆不及施”之时,加上“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因此到北关后不久就被软禁“不得还”。北关,是南宋都城临安的北门;临安,即今天的杭州。“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是诗人林升写的《题临安邸》,这里把“临安”“杭州”并提,是因为早有“杭州”之名,南宋偏安于此才改名为“临安”的。其实,杭州最初叫钱塘,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便是沿用古称;所谓“钱塘湖”,当时释为“杭州西湖”。杭州除了钱塘、临安之称外,还有“武林”之别称。“武林”原是西湖西北面的山名,过去常以它代杭州,黄宗羲在《柳敬亭传》里提到的《武林旧事记》,这“武林”就是指杭州。
为图“将以有为”,文天祥忍辱与贾余庆等“并往”北上,“历吴门、毗陵,渡瓜洲”,直至“复还京口”。吴门,今苏州;周邦彦《苏幕遮》中亦有“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句。毗陵,今常州。京口,今镇江。因苏州城西四十里,有座姑苏山,所以人们又把苏州叫做姑苏,唐张继有诗云:“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野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至于“瓜洲”“京口”,古诗词中亦多有所见。豪放词人辛弃疾代表作题目就叫《京口北固亭怀古》;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更是妇孺成诵:“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陆游《书愤》中也提到过“瓜洲”:“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可见,“瓜洲”地名,自古及今,一直没变。
回到京口,文天祥得以逃脱,直奔真州――今仪征市――而来,本欲图谋中兴,不料维扬帅李庭芝听信谣言,“逐之城门外”。“维扬”二字代表扬州,截取于《尚书・禹贡》里的话――“淮海维扬州”,姜夔《扬州慢》小序头一句就是“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扬州又叫广陵,有李白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证。扬州还有个别名――江都,“顺治乙酉二年,江都围急”(《梅花岭记》),此“江都”即扬州,而今江都是江都,扬州是扬州,江都县属扬州市辖管。文天祥在逃脱过程中,曾至海陵到通州。海陵就是今天的泰州,通州就是今天的南通,现在“南通县”已改名为“通州市”,那是以“复古”来区别“南通市”的。
离开通州,文天祥顺江东下,沿海南逃,在四明、永嘉上过岸,最后来到了三山。四明、永嘉、三山,即现时的宁波、温州和福州。四明和三山,本皆山名,四明在宁波南面,三山在福州市内,又名九仙山,有二十四奇景,为名胜集中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担任过永嘉太守,当年永嘉郡的治所就在今天的温州市。顺便交代一下,《〈指南录〉后序》课文的插图上标有“台州(临海)”字样,而这篇序文未言及此地名,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里倒提到过,柔石的家乡,“是台州的宁海,这只要一看他那台州式的硬气就知道”。宁海在清朝属台州府,鲁迅先生是照旧习惯说的。如今的台州市辖椒江、黄岩、路桥三区和临海、温岭两市及玉环、天台、仙居、三门四县。
篇8
一、最雄浑的中秋诗词——《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点评:张九龄是唐代的一代名相,遭受奸臣排斥,贬谪荆州,中秋之夜怀念远方,写了这首诗。诗歌意境雄浑阔大,骨力刚健,但又情感真挚,特别是前两句早已成为千古名句。
二、最寂寥的中秋诗词——《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点评:这首诗先写中秋月*,再写望月怀人,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三、最有边塞味的中秋诗词——《子夜吴歌·秋歌》
(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点评:《子夜吴歌》分别有春歌、夏歌、秋歌和冬歌四首。这首秋歌,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丈夫(“良人”)。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李白描写月亮的作品真多:“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等等,当然大部分不是写中秋的。
四、最亲情的中秋诗词——《月夜》
(唐·杜甫)
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点评:明明是自己在长安,望月而遥想?(fū)州(今陕西省富县)的亲人。但诗歌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州之月而“忆长安”。这种从对方设想的方式,写出了一家人的真挚感情,经常被后人借鉴。
五、最清冷的中秋诗词——《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点评:月亮还是昔日的月亮,地方却不是往年那个地方,自然,身边的人也不再是往年的人。被贬湓浦(pénpǔ,今*西九*),物是人非,故乡不见,孤苦伶仃。诗歌清冷至极,悲苦无形。
六、最感伤的中秋诗词——《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点评:作者苏轼与其胞弟苏辙(字子由)久别重逢,共赏中秋之月。如此赏心乐事,却让作者想到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诗歌境界高远,语言清丽,意味深长。
七、最著名的中秋诗词——《水调歌头》
(宋·苏轼)
(*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点评:这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自古以来写中秋的作品中,公认的绝唱。它构思奇拔,独辟蹊径,神话与现实、出尘与入世、感慨与旷达,层层交织,极富浪漫主义**,也极富哲理与人情。通观全篇,皆是佳句,很好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八、古诗
1《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3《八月十五日夜瑶台寺对月绝句》
(唐)权德舆
嬴女乘鸾已上天,仁祠空在鼎湖边。
凉风遥夜清秋半,一望金波照粉田。
4《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5《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6《中秋》
(宋)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篇9
关键词:黄自;艺术歌曲;音乐风格;古典诗词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074-02
黄自1904年3月23日生于江苏川沙(今属于上海市),是我国近现代重要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早年曾留学美国,回国后在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任教,培养了多名优秀音乐人才。黄自在声乐创作方面卓有建树,也有所革新,曾创作中国第一部清唱剧《长恨歌》;另作有多首艺术歌曲,例如《点绛唇·赋登楼》、《南乡子》,《玫瑰三愿》、《春思曲》等。1937年秋后,黄自辞去了上海国立音专教务主任职务,致力于《和声学》、《音乐史》的编写,可惜未全成,于1938年5月9日病逝于上海红十字医院,年仅34岁。
一、黄自艺术歌曲作品的分类
黄自在艺术歌曲的创作中努力将西方的艺术歌曲作曲技法带入到中国风格的艺术歌曲作品之中,为中国和西洋艺术歌曲创作技法的结合作出了巨大努力。大半个世纪过去了,黄自先生艺术歌曲的魅力依然,它们仍是中国艺术歌曲作品中的精品。本人根据黄自选用歌词意境的不同,将其进行了整理分类归纳如下:依据古典诗词的意境创作的作品,如《点绛唇·赋登楼》(王灼词)、《花非花》(白居易词)、《山在虚无缥缈间》等;抒情性的艺术歌曲,如《思乡》、《春思曲》和《玫瑰三愿》等。
二、黄自先生艺术歌曲作品音乐特点
1.古典诗词。将中国古代诗词的名称和内容融于音乐作品的创作,是20世纪早期中国音乐家从事音乐创作的一种尝试,黄自也不例外。他创作歌曲喜欢用意境深远的古典诗词。《花非花》(白居易)、《峨眉山月歌》(李白)、《点绛唇·赋登楼》(王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等,都是其作品中的优秀之作。这些作品呈现出以下共同的特征:一是歌词均选用古代名家或根据名家诗篇改编的词句,含义深邃、耐人寻味;二是歌曲旋律与歌词意境紧密结合,能表现出歌词的理念;三是规模较小,一般采用两段体形式;四是在音乐的写作上努力运用西洋的作曲技法,但不失中国古朴的音乐风格,做到了中西音乐的结合。例如1932年暑假,黄自创作了《山在虚无缥缈间》,歌词由韦瀚章根据白居易同名叙事诗写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作品旋律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采用道教音乐《清平乐》为原型,营造出虚无缥缈的氛围;独特的色彩性和声,变化多样的复调手法与表现内容紧密结合、融为一体,贴切地表达了歌词所需要的意境。在创作技法上,《山在虚无缥缈间》的A段是两大句加6小节补充的不方整乐段,B段是“一气呵成”的乐段,声部此起彼伏,直到最后一个字,才变成“同节奏”的织体写法。作品伴奏并没有运用常规的所谓“伴奏”织体,而是强调了各声部的横向运动,强调每个声部的独立性。黄自熟练地运用了对比复调和模仿复调的写作方法,削弱了和声功能对音乐的束缚,使音乐具有清新、古朴、深邃的风格。体现出“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美学意境。
2.抒情性艺术歌曲的音乐风格简析。黄自艺术歌曲创作中还运用新体诗作为歌词,注重抒情性和艺术性的结合。1933年6月,由商务印书馆印行出版了黄自的独唱歌集《春思曲》,其中包括《思乡》、《春思曲》和《玫瑰三愿》三首作品,这3首作品作于1932年,均为黄自抒情歌曲的代表作。《思乡》由韦瀚章作词,作品通过对早春景色的描写,借景抒情表现出作者内心的复杂感受。《春思曲》音乐节奏采用12/8拍子,仿佛描绘春雨沙沙润物细无声的场景,同时作者又以此表达愉悦的心情。《玫瑰三愿》以玫瑰花为描写对象,以拟人语气表达了玫瑰花的愿望,实际是抒发个人的所思所想。这3首作品的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首先在这3首作品的音乐创作上,黄自特别注重了伴奏的写作。《思乡》、《春思曲》的钢琴伴奏采用了相对固定的音型,营造出特定的音响氛围,并运用了频繁的转调,使歌曲的和声色彩显得异彩纷呈。《玫瑰三愿》的伴奏则更加丰富,除钢琴外加入了小提琴声部,伴奏的效果更加细腻,小提琴声部旋律柔和多变,和演唱旋律有机结合,形成鲜明对比而又互相支持,宛如两位美丽的少女在进行对话。其次,这3首作品旋律的写作和歌词意境能紧密贴合,对歌词含义的表达形成有力的支持。更为可贵的是,黄自注重了旋律写作和汉语文字发音的结合。例如在《思乡》中,黄自对“柳”这个字旋律的处理就别具匠心。“柳”在汉语中发音是三声,黄自在写作时特意将“柳”字上的旋律音定为E、F、bA,这三个音连在一起正是汉语三声发音的音调,虽然第一音E在此不起任何功能性的作用,但加入后会让人感觉到非常顺口,犹如在朗读诗文一般,加大了演唱者艺术想象的空间。类似的例子在以上这3首作品中还有很多,体现了黄自深厚的文化功底。
通过以上对黄自先生的艺术歌曲音乐风格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黄自先生的艺术歌曲虽然用的多为外国技法,可表达的都是当时中国人的情感,并没有一味地洋化。其音乐形象生动、鲜明,曲调流畅、优美,歌词与曲调的高度结合,声乐与伴奏的高度结合,创作构思细致、集中,乐曲结构简洁、严谨;同时在一部分作品里对音乐的民族风格做了种种创造性的探索。刘靖之先生在《中国新音乐史论》(上)中曾总结过:“黄自的歌曲深受喜爱的原因是由于他对诗词的敏感和理解,并能使歌词与旋律和伴奏紧密配合而成为一个完整的艺术品;他对欧洲18、19世纪传统的和声和调性运用得恰到好处,简洁而有效果;他的旋律动听,不落俗套;他对曲体的掌握十分严谨而又层次分明;他的钢琴伴奏部分继承了德国早期艺术歌曲的传统,既精练又能烘托声乐部分。”这五点全方位地概括了黄自在艺术歌曲创作中的特点和成就。
参考文献:
[1]张静蔚.中国近代音乐史料[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第1版.
[2]汪毓和.中国进现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3]钱仁康.黄自的生活和创作[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4]杨溢.黄自艺术歌曲创作者庶谈[J].中国音乐学,2000,增刊.
[5]龚小平.谈歌曲艺术再创作的原则[J].中国音乐学,2003,(3).
[6]黄洋波.试论艺术歌曲音乐形象的特征[J].中国音乐学,2003,(4).
[7]孙博.黄自声乐创作中的写作风格与技巧[J].乐府新声,2002,(2).
篇10
(1)唐寅(1470年3月6日-1524年1月7日)生于成化六年二月初四,卒于嘉靖二年十二月二日,字伯虎,后改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明代画家、书法家、诗人。
(2)三十岁时进京会试,涉会试泄题案而被革黜,妻子改嫁,一生坎坷。后游历名山大川,以卖文鬻画闻名天下。早年随沈周、周臣学画,宗法李唐、刘松年,融会南北画派,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人物画师承唐代传统,色彩艳丽清雅,体态优美,造型准确;亦工写意人物,笔简意赅,饶有意趣。其花鸟画长于水墨写意,洒脱秀逸。书法奇峭俊秀,取法赵孟頫。诗文上,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绘画上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又称“明四家”。
(3) 唐寅的作品有《骑驴思归图》、《山路松声图》、《事茗图》、《王蜀宫妓图》、《李端端落籍图》、《秋风纨扇图》、《枯槎鸜鹆图》等绘画作品,藏于世界各大博物馆。
2、祝枝山
(1)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因右手有枝生手指,故自号枝山。世称祝京兆,长洲(今江苏吴县)人,自幼聪慧过人。弘治五年(1429)中举,后久试不第。正德九年(1514),授为广东兴宁县知县,嘉靖元年(1522),转任为应天(今南京)府通判,不久称病还乡。
(2)祝允明擅诗文,尤工书法,名动海内,与唐寅意气相投,遭际与共。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与文徵明、王宠同为明中期书家之代表。楷书早年精谨,师法赵孟頫,褚遂良,并从欧,虞而直追二王。草书师法李邕,黄庭坚,米芾,功力深厚,晚年尤重变化,风骨烂熳。《名山藏》云:允明书出入晋魏,晚益奇纵,为国朝第一。
(3)清代朱和羹《临池心解》云:祝京兆大草深得右军神理,而时露伧气;小草则顿宕纯和,行间茂密,亦复丰致萧远,庶几媲美褚(遂良)公。
(4)代表作有《太湖诗卷》、《箜篌引》、《赤壁赋》等。所书六体书诗赋卷、草书杜甫诗卷、古诗十九首、草书唐人诗卷及草书诗翰卷等皆为传世墨宝。
3、文征明
(1)文征明(1470.11.28日-1559.3.28),原名壁(或作璧),字征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因官至翰林待诏,私谥贞献先生,故称文待诏、文贞献。为人谦和而耿介,宁王朱宸濠慕名相聘,托病不赴。正德末年以岁贡生荐试吏部,授翰林待诏。他不事权贵,尤不肯为藩王、中官作画,旋即便致仕归乡。四方人士求诗文书画者,络绎道路。留有《甫田集》。
(2)文征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与沈周共创吴派,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4、徐祯卿
(1)徐祯卿(1479-1511)字昌谷,一字昌国,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祖籍常熟梅李镇,后迁居吴县。明代文学家,被人称为吴中诗冠,是吴中四才子(亦称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之绝句而为人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