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徐志摩范文
时间:2023-03-28 06:35: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再别康桥徐志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徐志摩短暂的一生唯情,唯爱,唯真,他洋洋洒洒,酣畅人间,带给了与他同时代的人们以无数惊叹好人拨撩,同时更像一盏长明于人类精神家园的不灭的心灯,照亮着那些物质富足却心田干渴的灵魂们的回归之路。指引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奋起激昂青春。《再别康桥》时的轻轻挥手,还是不平而鸣的《语》,都是发自内心的呼唤,有着无尽的感染力和穿透力,感触每一位读者。
志摩先生在1922年写下《康桥西野暮色》,像是一幅幅灵动晚霞暮光之景,“晚霞在林间里/晚霞在原上溪底/晚霞在风头风尾/晚霞在村姑眉际/晚霞在燕喉鸦背/晚霞在鸡啼犬吠”,晚霞也许在心里之上,挥之不去。轮廓了世上最美的事物,最微妙的尘埃上。也许这正是人生的感叹,行间中,能构想出志摩先生漫步于康桥之上,吟呕这几行诗句。哀哀的叹息声,似乎传达着昨天的故事,也许不是他本人经历的,但他一定目睹了太多的世态炎凉...
在1924年写下《康桥再会吧》,介绍着自己一路漂泊,遇上这样一个知己——康桥,赞美着康桥曾拥有一切的光环,像是这一切都在与诗人在分享,互相告白。寄情于康桥之上,感悟人生的真谛,就如他写道“康桥!你岂非是我生命的泉源?你惠我珍品,数不胜数;”也许正是这样的告诉,这样的对白,默默的像是一个怡情的“疯子”,追随着明天的点滴,待我再会时,希望康桥的容颜依旧...
在1928年他写下了不朽诗篇《再别康桥》,曾追溯着,到最后的不舍离别,不曾留下一切,只带走思念远远归去,甚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康桥是诗人在剑桥时,承载梦想的信念,数杯不醉的知己,远看去,在诗人眼里也许这就甚是海市蜃楼了吧,“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唱响着谁的流离失所?
篇2
在以前的教学中,学生们往往会因为《再别康桥》优美的意境而被震撼。但也总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对诗歌意象的理解,新诗的鉴赏方法感觉理解困难,并且觉得枯燥无味。更何况我现在任教的是中职学校,学生的理解力较普通高中的学生弱。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充分考虑了我所任教学生的情况,适当地减少了一些教学内容,降低了难度,具体如下:
一、 借鉴同仁们的做法,先不急着进入课题,而是让学生看课题提问题。
由导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这首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一个人这样悄悄的来,又一个人这样悄悄的走了。进入今天所学的内容《再别康桥》。
借助多媒体打出 “再别康桥”和“徐志摩”这几个字,让学生合上书本,暂时先不要看书,而是把目光聚焦在多媒体屏幕上的这几个字,然后再提出问题。结果同学们提出了“什么是康桥,康桥是什么地方,康桥在哪?”,“为什么再别康桥?”“什么时候再别康桥”“既然有再别,是不是在这之前就有一别?这一别和二别之间是怎么联系过渡的?”、“再别康桥这首诗写了什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等等一系列关于诗歌内容理解上的问题。尽管有的学生因为同学提出的问题幼稚而发笑,但我觉得这种方法很好!因为它促使学生动脑了。所以我会适时地加以鼓励,始终微笑着听学生讲。这样做对进入这首诗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它既避免了老师的填鸭式的满堂灌,又能调动学生学习这首诗的兴趣。学生能够充分地进行思考,动起来。这对于培养中职学生的自信心也大有帮助。正好我们学校最近号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问自答中乐学。
二、采用“由浅入深”式教学。
我个人认为诗歌不好讲,尤其是现代诗歌。散文也是。我想语文老师都有体会吧。
在走近诗歌前,我先用多媒体展示了一段徐志摩“康桥情结”的文字――“我不敢说康桥给了我多少学问或是教会了我什么。我不敢说受了康桥的洗礼,一个人就会变气息,脱凡胎。我敢说的只是――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由徐志摩《吸烟与文化》中的这几句话启发学生,让学生从诗歌中找出徐志摩描写母校――剑桥风光景物的诗句。学生边读边找,很轻松地找出了二、三、四三个诗节,紧接着我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本首诗的意象。意象――寓“意”之“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简单地说就是作者将自己的主观感受融入到了客观景物上。搞清楚什么是意象后,然后让学生找出本首诗中的意象。最后我将“河畔上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阴下的一潭”、“别离的笙箫”几个意象特别点出来,作为重点和难点给学生做了强调和讲解。
诗中的意象不仅仅描写的是康桥景观之美,更能体现诗人对康桥的眷恋。正好也印证了诗人在《吸烟与文化》中的:“我早想谈谈康桥,对它我有的是无限的柔情”。
三、本首诗我采用的是以读促教。
(1)走进本首诗前,我先在大屏幕上打出爱因斯坦的一句话送给学生。这句话是“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然后就是安排个别学生读。目的为了发现问题,譬如是不是有些字读得不对,以便及时纠正读音。因为中职生的学习习惯养成不是很好。他们中间很少有人预习或提前查阅资料。(2)听专家的录音,目的是让学生找出自己在朗读上的不足,提醒学生要把握诗的节奏,然后体会诗所表达的情感。(3)要求全体学生集体读诗,适当的营造一点气氛。让同学们都参与进来,使同学们的大脑中多留下这首诗的一些痕迹,从而加深整体感知本首诗的效果。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我们这些不愿动嘴的中职生张嘴读诗,感受诗之外的乐趣,给自己一个自信的理由。让自己也当一会课堂的主人。此外,还有揣摩读、有感情地读,像“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和“但我不能放歌”两个诗节之间的过渡时应如何把握人物内心感情的起落;“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中“甘心”二字包含徐志摩对剑桥的什么感情等等不一而足。期间可以交叉反复的读,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体会本首诗的诗意。整堂课我要求学生一直不断地读,在书声朗朗中既可以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又不失课堂结构的完美。
四、用歌声唱响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再别康桥的七节可谓是情感跌宕起伏的七幅图画:(难分难舍)挥手作别云彩图、(欢喜和眷恋)河畔金柳倒影图、(更欢喜和眷恋)青草水底招摇图、(对康桥永久的眷恋)榆阴浮藻清潭图、(感情达到)撑篙漫溯寻梦图、(情绪低落,静思默想)黄昏夏虫沉默图、(悄悄作别)挥手惜别云彩图。诗歌的画面随着诗人的情感在不断地流转,这其中包含了诗人复杂的情思,这里有别梦的无奈,有温梦的飘逸,有梦破碎的怅然若失,有寻梦得梦的达观,有欲歌不能欲皈依却要别离的忧伤惆怅,有不忍打破康桥静美而又要完好存忆的洒脱豁达。七副画面依次动态地与诗人的心灵距离越来越近,诗人喜爱沉醉的情感也越来越浓。
可是让中职生理解到这个高度,似乎是不可能的事。因此我只能采用调动学生的积极心,让他们试着理解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中职生的自信不足,可是他们对一些表达情感的歌曲却情有独钟。所以我选择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唱歌。唱出的歌要能表达出徐志摩对康桥的情感。通过“唱”的形式,在悠扬旋律的伴奏下,诱导学生不再拒绝古典诗词,沉浸于诗词,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
篇3
诗人为什么到康桥(今日之剑桥)来“寻梦”?他要寻的是个什么样的“梦”?为什么说那“梦”是被“揉碎”的“彩虹似的梦”?为什么又“不能放歌”,而只能“沉默”?揭开这些谜底,是揭示该诗核心意象的关键所在,是理解和揭开该诗思想感情内蕴的钥匙。
徐志摩一九二年去英国康桥大学研究政治经济,一九二五年、一九二八年两次到欧洲游历,都故地重游,但一九二八年徐志摩去康桥时,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诗人这时再会康桥,心中的感情是十分复杂的,《再别康桥》写于诗人该年归国途中的十一月六日,发表于十二月十日《新月》第一卷十期。康桥,对于徐志摩的生命具有特殊的意义,可以说是他真正人生的起点,是其理想的孕育之所,是其情感中的一块圣地,是其生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他在康桥学习期间与林徽音邂逅,引发了他一生的个人生活转折,开始了追求艺术化、理想化感情生活的历程。在徐志摩短短的三十五年的生命活动中,康桥是令其终生魂牵梦萦的地方,它孕育了诗人的理想,它慰藉诗人寂寞而悲苦的心灵。诗人曾三渡英伦,先后写下了《康桥再会吧》、《康桥西野暮色》、《康桥晚照即景》和《我所知道的康桥》等诗文,这就难怪诗人为什么要到这里来“寻梦”了。
诗人的“梦”首先是指对政治理想、社会理想的追求。一九一八年的徐志摩出国赴美留学,他后来言道:“我父亲送我出洋留学是想要我将来进‘金融界’的,我自己最高的野心是做一个中国的Hamilton”(《猛虎集》序)徐志摩梦想做中国的汉密尔顿,梦想成为一个政治家,为了这一夙愿,他忘却了父亲的叮嘱,醉心于研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为此,于一九二年又转到英国康桥学习,并在此确立了他的政治理想和社会理想,要在中国建立英美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归国后,他办杂志、教书,发表文章,努力传播自由主义思想。但当时中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外国列强蚕食鲸吞,国内封建军阀连年混战,民不聊生。几年的国内生活,残酷的现实无情地打击了诗人那颗高傲的心,使他渐渐地失望,在中国建立英美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愿望最终化为泡影。这对于信仰坚定并拥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一心想成为一代政治家的徐志摩来说,无疑是极其痛苦而又无可奈何的,故地重游,重温旧梦,聊以抚慰心灵和精神的伤痛,实出自然。
“诗言志”,又“诗缘情”。对个人生活理想尤其是情感理想的追求和渴慕,又是《再别康桥》中所寻之梦的另一个主要内容。康桥,对徐志摩来说,正是他爱的圣地。他对林徽音的爱,与康桥是密切相关的。康桥成了徐志摩对林徽音爱的一个象征,一个载体。这也构成了他所寻之梦的内核和真正的秘密。
在具有浓烈的浪漫情怀的徐志摩看来,爱情与“上帝之爱”拥有相提并论的地位。徐志摩为这次真正的爱情,进行了他生命历程中的一次“冒险”,一次人生抉择。他承受了来自家人、朋友和社会的各方面的压力,义无反顾、毅然决然地结束了令人痛苦无奈的无爱婚姻。但他与林徽音的爱情却无果而终。尽管如此,这次爱情经历始终让徐志摩魂牵梦绕,难以忘怀。始于康桥的无果的爱之“梦”,就这样被“揉碎”了,但她也变成了徐志摩情感生活的内在动力。每当他失意、遇到挫折,陷入困境时,到康桥“寻梦”,便成了抚慰其精神和心灵创伤的良方和妙药。在追求林徽音失败,一度变得极度痛苦消沉的情景下,徐志摩结识了“忠厚柔艳的小曼”,两个人久已压抑的情感掀起了滔天巨澜。但对陆小曼倾情相爱的徐志摩再婚后的生活并不幸福。接连不断的家庭纠纷,陆小曼奢侈成性造成的经济负担,人们的非议与幸灾乐祸,社会的批评,使徐志摩感到“阴沉、黑暗,毒蛇似的蜿蜒,生活逼成了一条甬道”在这种情形下,一向颇具西方绅士风度的徐志摩内心是何等痛苦。当他重登英伦,除了故地重游,重温旧梦,聊以抚慰内心的伤痛,他还能怎样呢!
在《追悼志摩》一文中指出,徐志摩的人生观“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的政治理想和生活理想像“彩虹似”的美丽,但都被无情的现实“揉碎”了,只能永远地“沉淀”在康河的浮藻里。但“他不曾低头……他的诗作风也更成熟了……意境变深厚了,笔致变淡远了。”也正因如此,展现在读者面前的风度翩翩、飘逸潇洒形象背后的心灵创痛和无奈凄楚,很难为世人所感知。这是《再别康桥》中所呈现的情感表象与深层意蕴的矛盾和落差的真实状态,这真实的状态也正是由核心意象“梦”的内蕴复杂性、丰富性所引领主导的。
参考文献:
[1]苏姗・朗格:《情感与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2]郁达夫:《怀四十岁的志摩》,韩石山选编,《难忘徐志摩》,昆仑山出版社,2001。
篇4
一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足以让人感受到康桥的静谧和安宁,念到这里,仿佛自己也如诗人一样,轻轻的迈动着双脚,轻轻地走在康桥上,生怕吵醒了熟睡的虫子和鸟儿,破坏了康桥的静谧和宁静。
太阳就快落山,我站在康桥上,可以看到西边天上的五彩云霞,余辉反射四周,河畔的柳树仿佛穿上了金色的嫁衣,就像一位夕阳下的新娘一样,美丽婀娜,风儿吹起她的衣角,她就这样在微风中向我走来,我陶醉着不自觉伸开双臂,朝她走近,走近,甚至就连她倒映在水中的影子也是如此迷人,一直在我的心头荡漾、荡漾,陶醉了我的心智。
你看河中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柔波中它随着流动的河水飘荡,自由自在忘情地舞蹈。这时,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水底的小草,只要让我静静呆在康河水中,我便心甘情愿地只做一棵无名的水草。
云彩和霞光的余辉倒映在水中,一阵风吹来,仿佛是被打碎的七彩石一般,撒碎在海藻间,像是彩虹的梦境。
我多么想“撑起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用小船载满一船的星辉,在星辉斑斓的河上放歌,但是我怕打破了今晚沉静的夜色,我悄悄的划着小船,在稀稀疏疏的月色中寻找着志摩当时划过的地方,听风儿轻轻在我耳边哼唱!
再美好的梦也有苏醒的时候,“轻轻的来”“轻轻的走”,康桥沉默了,夏虫也为我沉默,“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再见了,康桥!
我就这样沉醉在康桥上,我就醉在《再别康桥》的意境之中,久久不能自已。徐志摩的浪漫情愫实在令人折服,简简单单的词藻却能勾绘出如此生动静谧的画面,令人神之神往,欲罢不能。
篇5
历史在剑桥凝固
初到剑桥,笔者就被剑桥大学的历史古韵和康河的美丽宁静深深感动,难怪当年徐志摩在《再别康桥》里会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愿当一条水草”的不朽诗句。浸在康河诗情画意的柔波里,相信每个国人都会如徐志摩般甘愿做康河里的一条水草,于是,我们这些访学们就戏称自己为“水草”了。
剑桥大学所处的剑桥是一个拥有10万居民的英格兰小镇,建立在沼泽地之上,充满了阴柔诡魅的神秘,这个风景秀丽的小镇有一条河流M贯其间,这就是“康河”(River Cam)。早在公元前43年,罗马士兵就驻扎在河边,后来还在河上建起了一座大桥,这样,河名Cam和桥bridge加在一起,就构成了Cambridge(“剑桥”)这一地名。 不过徐志摩将之译作“康桥”,笔者也更喜爱“康桥”这个相对柔和的译名,一则与发音更接近,二则不像“剑”那么剑拔弩张得咄咄逼人。
同许多国人一样,在徐志摩《再别康桥》的优美诗句陪伴下,初到剑桥的笔者也开始了在剑桥的六个月但足以享受一生的寻梦――“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古色古香的建筑、曲径通幽的街巷,那小桥下波澜不惊的流水,无一不令人惊叹时间在康河里的停留,历史似乎在剑桥凝固了。
剑桥对悠久历史的传承直接地反映在其充满历史古韵和田园风光的美丽校园:剑桥大学既没有围墙,也没有校牌,31个学院就是一座座小型大学;每所学院的校园都是郁郁葱葱、风景如画,草坪上绿草鲜花,美轮美奂,让人心醉。田园诗画般的康河,遍地开放的雏菊、风信子、水仙花、郁金香,康河中优雅的天鹅,成群的大雁、野鸭等水鸟,不知已在此经历了几代的轮回?甚至在最著名的国王学院的草坪里,常见怡然自得的白牛或白马一家三口尽情享受着阳光下的天伦之乐,一派田园的浪漫。《傲世的学术重镇:剑桥大学》一文介绍道:“若说剑河是剑大的灵魂一点也不为过。因着它,更凸显出剑大那份学术的灵秀韵味,尤其是在游客较少‘入侵’的后园(The Backs),那份学院的宁谧肃静才是剑大的精髓所在。春天时,小野花肆意地绽放,招摇得很,连老树也不得不为春天忙着绿上枝桠,那是个结合了春天心情与恋爱陶醉的季节。有趣的是,后门外还能见到三三两两的牛马悠闲徜徉的一幕,一份田园的风韵于是就悄然荡漾开来。到了新学年的秋天,席地红炎炎的小径那份浓郁的秋色,更是美且浪漫得让人整颗心酥碎而落泪。”
仿佛几百年不变、岁月无痕的美丽是剑桥人的骄傲:几百年的幽巷曲径、几百年的教堂钟乐、几百年的男童合唱、几百年的庭院门房…… 美丽的校园处处写满了历史,弥漫着传统的古韵:手拿椅子腿的国王在三一学院的门头静静站立,牛顿的苹果树年年岁岁春花秋果,叹息桥、数学桥、克莱尔桥几百年来淡定地任古老的康河在身下不疾不徐地缓缓流淌……
最爱的还是4月的剑桥,林徽音的一首《我说你是人间四月天》,将剑桥的四月天幻化成了永恒的经典。徐志摩和林徽音这一对才子佳人的“康桥遗梦”成就了不朽的《再别康桥》,那诗意的优美潇洒,衬托着沼泽地上的阴柔诡魅,古老的剑桥充满了神秘的魅力和诱惑。4月的康河是punting的世界――“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游康河是一定要体验在方头平底船(punt)上撑篙punting的惬意的,而且最好能体验一回夜游康河,因为《再别康桥》中“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一定是夜色下的浪漫。感谢我的剑桥朋友们,让我领略了日光和星辉下的康河之美,而没有留下遗憾。
在剑桥寻梦除了撑篙游康河外,是一定要去朝拜一下这些剑桥明信片景点的:基督学院里的弥尔顿的桑树(Milton’s mulberry tree),学院的教职员花园里有棵繁茂的桑树,大约是在詹姆斯一世时期栽种的,当时提倡发展丝绸业,据说弥尔顿当年时常坐在这棵桑树下写诗,所以这棵树被命名为弥尔顿桑树;圣约翰学院的华兹华斯房间(Wordsworth Room),1787年,17岁的华兹华斯成为该院的学生,住在F单间,他曾在诗中以“‘神仙的魔杖’突然改变了我的生活”来表达他初到剑桥的感受,学院的餐厅至今还挂着他的肖像;三一学院里的拜伦雕塑(Byron' s Statue);当然别忘了一定要去格兰骞斯德(Grantchester),看看附近的“拜伦湖”(Byron' sPool),曾横渡达达尼尔海峡的拜伦就是在那片池塘里练就了自己的游泳功夫,拜伦曾在日记中回忆当初在康河游泳的情景,称“那是我生命中最快乐的时光”。
当然康桥寻梦之人是一定会去鹰酒吧(Eagle Pub)喝上一杯啤酒,再品尝一下英国最著名的“鱼(和)薯条”(fish & chips)的,倒不是因为这里的吃食如何美味特别,享受的是它的环境。至今在剑桥还流传着一个让剑桥人无比骄傲的玩笑说法:DNA是在pub(酒吧)而不是在lab(实验室)里发现的,就是说的在鹰酒吧这个文学家、哲学家、科学家们喜欢聚集的酒吧里,而不是在他们工作的实验室里,1953年2月28 日DNA的发现者弗朗西斯•克里克宣布他和詹姆斯•沃森发现了DNA,已经“找到生命的秘密”。
笔者的名誉导师巫宁坤先生在《剑桥的灵性》一文中这样回忆他对剑桥的印象:“每个学院,中世纪的也好,现代的也好,无不有一个芳草如茵的庭院、一座英国国教的教堂、一座挂满了英国历代国王和杰出校友画像的大餐厅,还有一座满藏古籍和手写本的图书馆。一切活动仿佛都遵循着古老的规矩和古老的洪钟的节奏在运行。那钟声里仿佛还回荡着多少个世纪的回音。每一件事物都是一片活的化石,一个至今绵延不绝的过去的见证。”
诗情在康河驻足
希腊神话里有座赫利孔山,是专司文艺和智慧的九女神缪斯居住的地方,传说山上有两眼泉水,这就是诗歌的灵感之源泉。希腊盲诗人荷马在他史诗的开篇就向缪斯女神求助,请女神赐予他创作灵感,因此写下了不朽的《荷马史诗》。多年后,在英国,剑桥才子弥尔顿在为克伦威尔政府鞠躬尽瘁并遭遇坐牢失明之重创后,也在诗歌的开篇向缪斯女神求助,写出了不朽史诗《失乐园》《复乐园》《力士参孙》。剑桥大学800年校庆时国王学院外墙上的代表剑大精髓的四幅画作之一就是失明的弥尔顿和他的《失乐园》中亚当和夏娃被天使长逐出伊甸园的情景,由此可见弥尔顿在剑桥校友中的杰出地位。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拜伦、柯勒律治都在剑桥大学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在康河的灵性滋润下,将浪漫主义诗歌的创作推向了鼎盛。
想像一下春天的剑大“后园”吧!那里连绵不断的金灿灿的黄水仙绝不逊色于华兹华斯家乡湖区的黄水仙;吟诵一遍《我好似一朵流云独自漫游》吧!华兹华斯的这首代表诗中那浪漫唯美的湖畔春色令人心醉,徜徉在康河两岸黄水仙的金色花海里,你就知道这位剑大圣约翰学院校友的湖畔诗人之所以长寿的秘诀了。一想到跛着足的英俊拜伦在剑大三一学院的庭院中牵着熊漫步的可爱情景,就不禁莞尔;这位毕业于哈罗公学、出身于苏格兰贵族的花花公子有着桀骜不驯的个性,在中学时代就有“激情公子”的称号;他的那种放浪个性在19世纪初的剑桥大学似乎更容易形成爆发力;当时学校不是规定不准养狗嘛,他就别出心裁在自己的宿舍里养了一头熊,反正学校也没规定不许养熊;在剑桥,他初次显露了卓越的诗歌才华和讽刺的锋芒,也奠定了他在诗坛的地位,他的诗作《唐•璜》《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带来的声誉使他受到剑桥师生的狂烈欢迎,剑桥人似乎忘记了这个三一学院昔日的浪荡公子在校时的种种不检点。
与剑桥渊源最深的英国诗人当属年轻有为,极富个人魅力的鲁珀特•布鲁克(Rupert Brooke,1887―1915)。这位吸引了众多文人趋之若鹜的年轻诗人当年迷恋上了格兰骞斯德田园式的生活,他从学院搬出,租住在果园旁边的一间农舍里写论文,每天除了学习,还常常跑步,到河里游泳,赤脚在村庄上散步,划独木舟往返于剑桥,以水果和蜂蜜为食,尽情享受着英国乡村生活的甜美。事实上,他躲到这个安静的地方来也没能好好看书,不断有朋友造访,都是今日大名鼎鼎的人物,其中有哲学家罗素和维特根斯坦,小说家福斯特和弗吉尼亚•伍尔芙,经济学家凯恩斯和画家奥古斯塔斯•约翰,最终以布鲁克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朋友圈“格兰骞斯德群”。他们谈古论今,品茶聊天,享受着苹果树下的悠闲与惬意。
在某些月色撩人的夜晚,布鲁克和伍尔芙会到离果园不远的拜伦潭去裸泳。布鲁克在这里度过了他一生“最快乐的时光”,他说:“我不假装能理解自然,不过我和她相处愉快。我看我的书,她料理母鸡和风雨,我们都很有耐心。一位老妇人为我准备蜂蜜、鸡蛋和牛奶,她整天坐在玫瑰花园里干活。”在一次前往柏林的旅途中,布鲁克满怀思乡之情,写下了那首关于剑桥的最著名的诗作《牧师古宅,格兰骞斯德》,正是这首名诗的最后两行使得格兰骞斯德果园里的下午茶百世流芳。
与剑桥有缘的诗人,除了那些鼎鼎大名的英国诗人,不得不提到中国的新月派诗人徐志摩,还有剑大国王学院桥边那令每位路经的国人驻足的刻有《再别康桥》不朽诗句的白色大理石诗碑。国人初识剑桥,多是缘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有着诗之灵性的康河成为了徐志摩的“赫利孔山”,徐志摩、林徽音才子佳人的“康桥遗梦”成就了诗人徐志摩和不朽的《再别康桥》。徐志摩与诗本无缘的,是剑桥的美丽触发了他的诗兴,点燃起他的创作欲念。在《吸烟与文化》中他曾经这样写道:“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蜜甜的机会了。我不敢说康桥给了我多少学问或是教会了我什么。我不敢说受了康桥的洗礼,一个人就会变气息,脱凡胎。我敢说的只是――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康桥是徐志摩灵魂的开启地和栖息地,是他短暂一生中最愉快的时光。他把康桥当作他“生命的源泉”,“肉体的眷恋之乡”,“精神的永恋之乡”。
徐志摩曾三次来到康桥,第一次是1921年到1922年间,他从美国来到剑桥,并邂逅了美貌才女林徽音,形成了关于爱、美与自由的纯真信仰,产生了他为之倾心的社会理想。换言之,剑桥所表现的英国式文化,构成了他所向往追求的康桥理想。他的兴趣也转向文学,喜欢写诗。在剑桥的日子里,徐志摩整天幻想着和林徽音的美丽生活。他在国王学院的康桥上对林说:“你我融化在了这康河里,所以这康桥才是美的。”1922年春天,徐志摩和林徽音结伴同游剑桥。据当年徐志摩的同学、后来在国王学院担任院士的英国人罗伯逊爵士回忆说,林徽音特别喜欢剑河上的一座桥,至于哪座桥,老人记不得了,但老人却记得徐志摩每天都陪林徽音在桥上或散步或伫立。
第二次是1925年4月的重游,剑桥美丽的自然景色,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归国后写下散文 《本人所晓得的康桥》。“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河身多的是曲折,上游是有名的拜伦潭――“Byron's Pool”――当年拜伦常在那里玩的;有一个老村子叫格兰骞斯德(Grantchester),有一个果子园,你可以躺在累累的桃李树荫下吃茶,花果会掉入你的茶杯,小雀子会到你桌上来啄食,那真是别有一番天地。这是上游;下游是从骞斯德顿下去,河面展开,那是春夏间竞舟的场所。上下河分界处有一个坝筑,水流急得很,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
第三次是1928年8月,徐志摩重游英国。一个傍晚,他一个人悄悄来到了久别的母校,漫步于寂静的校园,怀念逝去的美好岁月。但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没有人认识他,满腔的热情和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无以倾诉。前来寻梦的诗人,怅然若失。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挥笔吟成了那首曾经启蒙了无数中国人对剑桥的认知的传世之作 ――《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
篇6
关键词:徐志摩 康桥 情景交融
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桥》里说过:“一个人要写他最心爱的对象,不论是人是地,是多么使他为难的一件工作。你怕,你怕描坏了它,你怕说过分了恼了它,你怕说太谨慎了辜负了它。我现在想写康桥,也正是这样的心理。”作者曾说,他是怎样尤其爱康河“那四五月间最渐缓最艳丽的黄昏,那才真是寸寸黄金。在康河边上过一个黄昏是一服灵魂的补剂啊!”
一、依依惜别的情感
诗的开头,诗人就以“轻轻的”的告别突出了“宁静”的基调: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是一个非常宁静的夕阳晚照的黄昏,也是一个非常宁静的作别的姿态。诗中有意地连着用了三个“轻轻的”字样,一下子就突出地表现了自己对康河的深情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作者这样的描写,将诗的感情引入了与所描写对象完全和谐一致的境界,外在的姿态的选抒,准确地暗示了内心的波澜,使自己对于剑桥大学眷恋的深情的表现,达到了最佳的效果。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一句用比喻,一句用描述,一句似客观的静观,一句有主观的介入,河畔的金柳,水里的波光,夕阳照耀之下的康河的美丽,已经与诗人的情感完全融合在一起了。在这样的情景中,以至于诗人个人也要完全融化于自然美中间去,响应着那水底的“软泥上的青荐”的“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二、诗人梦的追寻与离别
诗的第五六两节,接着这梦的出现,抒写了梦的追寻与离别的静默。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当年,徐志摩曾经撑着长形的撑篙船,或乘小船,在康河上漫游,如梦如痴地享受着快乐自由的青春时光。他说过:“在初夏阳光渐暖时你去买一支小船,划去桥边荫下躺着念你的书或是做你的梦,槐花香在水面上漂浮,鱼群的喋喋声在你的耳边或是在初秋的黄昏迎着新月的寒光望上流僻静处远去。爱热闹的少年们携着他们的女友在船沿上支着双双的东洋彩纸灯带着话匣子,船心里用软垫铺着,也开向无人迹处去享他们的野福。谁不爱听那水底的音乐在静定的河上描写梦意与春光!”正如五四以后许多有志青年一样,诗人也是一个人生的“寻梦者”。此时,他欲撑着长篙沿流漫溯载着满船星光,一腔别情对于这个自己曾经获取青春生命乳汁的地方给予自己智慧与自由情怀的美丽的母校不由得不产生“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强烈冲动。可是这里太美丽了太宁静了夜色,星光,水草,金柳,深潭的清泉,彩虹揉成的梦……构成了一曲大的“调谐”,甚至使自己不忍用压抑不住的豪情的放歌来打破它的这种美丽。
此时此刻里无声的“悄悄”是一曲深情的别离的歌。无言的沉默是对康桥最美的告别。这种欲放即敛的方法,突现了全诗赞颂的“宁静美”,由景的宁静转为情的宁静,使得诗人至深至爱的别离情怀,在跌宕起伏的旋律中得到了更为充分的表现。“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浓缩了诗人在当时情境中的独特感受,传达出古诗中“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情韵,而且更加具象化了,给人以一种潇洒与深沉相结合的美。
三、 诗人拥有洒脱个性美
为了强化“再别”的感彩,最后一节诗,又回到诗的开头的告别: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这里,与第一节诗相比,其他的诗句没有任何改动,只是更换了最后一句,而传达的情感意义却不同。“作别西天的云彩”,是告别之初的一般性动作,没有浓厚的感彩;“不带走一片云彩”是经历康河上漫溯后产生的灵性,已经饱含了诗人的一番新的感情将自己对康桥的爱与眷恋化成了一个洒脱的意象,一个极富于动态感的姿态。这里不仅写出了诗人的深情,给全诗平添了几分诗意,增强了几分飘逸和潇洒,而且在出人意料的奇想中,透出了“这一个”诗人独自拥有的个性美。不惊扰这里的美和宁静。
四、格律诗实践的典型
徐志摩是现代格律诗的倡导者之一。《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有三到四个音节,如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每节诗的二、四行,在排列上均低一格处理,使得诗的外形的“建筑美”,似乎要与诗里所歌咏的康河流水的波纹取得内在的一致。每节诗均二、四句押韵,个别的诗节一、三句也押韵,如第四、六节的“潭”与“间”、“歌”与“默”,但不完全如此,而二、四行押韵则是严格的。这样,就给这首抒情诗带来了音乐美与造型美统一的品格。
总之,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特别注意情与景关系的处理,景中含情,融情人景,在亦情亦景、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将一个海外学子的离别之情,表现得更深、更美、更为浑厚和潇洒,朴实和自然,“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给人留下无限的美的想象空间。
篇7
一、解读情感
毋容置疑,一个“别”字已经告诉读者这是一首送别诗。现在就让我们打开记忆之门,共同回忆曾经学过的送别诗歌:王维《送元二之安西》,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柳永《雨霖铃》,李叔同《送别》,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李商隐《无题》,杜甫《春望》,白居易《琵琶行》……回忆激发了兴趣,也强化了记忆,加深了理解,为学习《再别康桥》打下了基础。
二、解读风格
《再别康桥》虽为送别诗,但全诗中看不到一点感伤,一点眼泪,甚至一丝愤怒,一丝怨恨,而是飘逸豪放、淡如烟雾。她“乐而不、哀而不伤”,采用中正、平和、静穆方式抒情,你觉得跟我们学过的哪些古典诗歌相似?学生陷入沉思,但也很快在记忆的大海中找到了惊喜: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涯谁人不识君。”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欧阳修《玉楼春》“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学生的幸福在脸上,学生的收获在心底。不经意间,抽象的诗歌风格问题变得十分清晰而具体。用诗歌解读诗歌竟是如此愉快而有趣。
三、解读内容
1920-1921年徐志摩在英国康桥留学两年,期间遇到了一代才女林徽因,并且疯狂地爱上了她,度过了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1922年回国前夕,曾作长诗《康桥再会吧》,在诗中称康桥“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难得的知己”“生命的源泉”。1928年他又来到英国,重拾康桥旧梦。他感慨万千,情动辞发,吟成了这传世名作。请同学们结合我的描述和诗歌的学习,用我们已经学过的诗歌对《再别康桥》的内容做一概括。学生很快喊出了:“烟水(康桥)数年魂梦,何(无)处可追寻?”肯定、鼓励学生后,笔者继续引导学生,诗人来到康桥,看到一幅幅的美景图画,他又想到了谁?你又想到了哪句诗?有人瞬间开悟:“画图省识春风面(徽因面)。”笔者接着启发,诗人留念康桥,最终与康桥挥手作别,康桥送他离开,我们用哪句诗概括好呢?“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学生几乎脱口而出。在此期间,学生也想到了很多诗句,虽不十分贴切,但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学生意外的收获已让笔者激动不已。
四、解读意象
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这首诗中才子隐秘的情思就是深深隐藏在意象中的。解读意象,我们就能走进才子的内心世界。比如云彩就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意象,它常常被喻为心爱的女子和美好的感情。李白《宫中行乐词》“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和晏几道《临江仙》“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彩云”都喻为心爱的美人,纯洁的爱情。遗憾的是《再别康桥》中的彩云和白居易《简简吟》中的“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中的“彩云”一样难以坚守。下面我们就用诗歌解读其它的意象。笔者没有想到的是效果如此之好,简直是一场诗歌的盛会。笔者筛选整理如下:柳树,“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水草,“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青荇,“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d之”;水草,“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梦,“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潭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星辉,“南极星辉彩云边,律转黄钟一日前”;笙箫,“忽闻下界笙箫曲,斜倚红鸾笑不休”。
五、解读形式三美
接下来引用严羽《沧浪诗话》“诗者,咏性情也”,张舜民《跋百之诗画》“诗者,无形画也”,姜夔《白石道人诗说》“诗者,守法度也”对诗歌进行总结。重点解读“守法度”,解读“三美”。闻一多先生关于新诗创作的“三美”主张与古典格律诗的要求一脉相承。作为新诗中的格律诗,《再别康桥》体现了语言外壳上的古典美。一是注重音乐美,强调音韵和节奏。本诗一节一韵,首尾同韵,首节和未节又节奏相同,回环呼应。二是注重建筑美,强调节的整齐和句的匀称。本诗四行一节,每节诗行的排列错落有致,多用六七字句,夹杂着八字句,整齐中显出参差的变化。三是强调绘画美,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再别康桥》的每一小节,都是一幅画,并且是一幅流动的画。如“挥手作别云彩”“青荇水底招摇”“撑篙漫溯寻梦”“笙箫夏虫沉默”等等。
总之,笔者感觉用诗歌解读诗歌是必要的,也是有趣的,广大同仁不妨一试,相信师生都会体会到无穷的乐趣。
参考文献:
[1]王小华. 诗意的心灵――《再别康桥》解读[J]. 鸡西大学学报,2011,(7).
[2]王东殷.云彩的秘密――解读《再别康桥》[J]. 语文月刊,2015,(2).
[3]李金松. 穿越灵魂的三界,守望永远的家园――《再别康桥》的性灵解读[J].文教资料,2007,(1).
[4]邬建芳. 用诗情召唤诗情――《再别康桥》课例解析[J].中学语文教学,2006,(12).
[5]陈绪石. 多情自古伤离别――《再别康桥》解读[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4,(3).
篇8
关键词:徐志摩 现代格律诗 吟咏调 听觉性
一、追求自由主义的《雪花的快乐》
《雪花的快乐》通过变换视角将“寻梦”的主体变成了“雪花”。雪花是诗人的化身,雪花也是徐志摩性格与精神的外化。
1.精神追求的目标
《雪花的快乐》,是一个典型的浪漫诗人追求自由精神的象征性的体现。第一节诗,诗人没有直接细腻地去描写自然的雪花,而是异想天开,用拟设的方法,把自己想象为天空中飞扬的一朵雪花。
这里的雪花,在被人格化的时候,一开始就被赋予了与诗人精神性格一致的特征。诗里说,“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和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反复地歌唱自己的“方向”暗示了自己精神追求的目标。
2.飞舞所追求的“方向”
第二、三两节诗,抒发了追求这个“方向”的执著精神和目标。采取一抑一扬、抑扬结合的方式展开他的构思的。先是“抑”,我”不去远处的幽谷,那里太“冷漠”了;不去高耸的山麓,那里太“凄清”了;也不去北方的荒街,那里给予自己的,只能是无所获得的寂寞的“惆怅”。“我”不去这些地方而是执意地飞扬,飞扬,飞扬,是因为“我有我的方向!”。到了第三节诗里,用的飞扬的方法,写出作为“快乐的雪花”的“我”说出了自己娟娟飞舞所追求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地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朱砂梅是一种深红色的梅花,在雪天开放,散着淡淡的清香。诗里的“她”是美丽的幻象的产物是爱的所在,也是美的象征和理想及自由的象征。
3.找到了“方向”的快乐
最后结尾的第四节诗,是以雪花的“消溶”,象征自己找到了“方向”的快乐:这样的由“贴近”变成“溶人”的热烈的抒情,既符合雪花自身的逐渐溶化的特性,又暗示了自己追求的理想在实现时候的欢快和喜悦,自己对于理想的皈依。
这首诗的抒情基点是以快乐的雪花自喻,用作为具体形象物体的雪花,来比喻抽象的精神。通篇用的是比喻,雪花比喻自己,是直喻,“她”比喻所要追求的理想境界,是暗喻,或者叫隐喻。诗里所写的想象中的所有活动,都是在这些比喻的基础上展开的。快乐飞扬的雪花,清幽的花园住处,满身朱砂梅清香的姑娘,都在比喻的领域里,联结在一起,使诗人的情绪与思想,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展现的天地。
二、多样化现代诗《海韵》
徐志摩最热心于输入和再造西洋诗体,努力构建一种多样化的现代格律诗。《海韵》就是一个很好的实践的例证。全诗分五节,每节九行都是运用一组对话加上三行客观旁述构成。问话四行排列句式两长两短,答话两行除第五节外均以女郎回答“啊不”这一否定句式开头。诗人自己处身于两个声音之外的旁述者的地位。这样既可以增加诗的变通性与灵活性,充分展开女郎内心世界的矛盾历程,又便于渲染气氛刻画女郎的精神品格和外在世界。这种诗体构建显出整体性的紧凑感与建筑美。各节大体押韵又错落参差既注意韵脚又不苛求统一,显出一种流动多变的音乐美。诗行努力在整齐又参差中求一致,各节间互为呼应,也实践了闻一多先生倡导的建筑美的理想。它能够被配乐歌唱,也说明确有内在情感与外在音乐结合的韵美,与一些“豆腐干”式的形式主义作品是大不相同的。
三、情与景的处理《再别康桥》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特别注意情与景关系的处理,没有刻意于抒写别离时的情感波动。这是与古典诗歌追求蕴蓄的审美传统有关系的。全诗淡化了这一类主题诗的离别之情的宣泄,着重于康桥美丽自然景色的描写,将自己的爱和眷恋的感情与对自然景色的美的歌咏熔于一炉,景中含情,融情人景,在亦情亦景、情景交融的意境中,使一个现代海外学子的离别之情,表现得更深,更美,更为浑厚和潇洒,朴实和自然,如一个圆润发亮的珍珠,给你的不是零星的闪光和美丽,而是一种人与自然、情与美和谐统一的完整。
徐志摩是现代格律诗的倡导者之一。《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有三到四个音节,每节诗的二、四行,在排列上均低一格处理,使得诗的外形的“建筑美”,似乎要与诗里所歌咏的康河流水的波纹取得内在的一致。每节诗均二、四句押韵,个别的诗节一、三句也押韵,如第四、六节的“潭”与“间”、“歌”与“默”,但不完全如此,而二、四行押韵则是严格的。这样,就给这首抒情诗带来了音乐美与造型美统一的品格。
总之,徐志摩的诗从侧面反映了徐志摩的自由体诗对格律的追求。既反映了新诗发展的这一趋向,同时也是对早期诗风的一种刻意为之的“修正”。正因为如此,大力倡导“格律”。所以“格律”之说,不仅相因于唯美主义或古典主义的审美意识,而且还出自于对新诗发展现状和前途的审视和焦虑。徐志摩类型的格律不但自由,并且形式多样,广泛多变,是现展新格律诗的有效途径。也是当今诗坛的主体。因此成为21 世纪里一首最出色的现代诗。它的潇洒飘逸的风格,也就带有了一个现代浪漫诗人特有的抒情姿态与色彩。值得我们后人不断去研究和探索。
篇9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原文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此话表达了追求爱情和知己的决心,意思是得到了是我的幸运,得不到是命里注定,不过如此而已。
徐志摩介绍徐志摩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有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浙江嘉兴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雪花的快乐》、《偶然》、《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等。
篇10
自小便在书香中成长,墨香陶醉了过往。父母爱书,在我幼儿园时便要我读书。开始是简单的图画配文字,后来是通俗的小诗,到现在,从冰心的《繁星春水》到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从《诗经》到《诗章》,泰戈尔的《飞鸟集》,郭沫若的《女神》,波特莱尔的《恶之花》,但丁的《神曲》……我酷爱阅读,酷爱读书,酷爱阅读诗集。冰心小诗的明丽是我痴恋的,徐志摩诗中淡淡的愁绪是我迷恋的,泰戈尔诗中耐人寻味的哲理是我狂恋的。
读了书,自己也想写了。十岁那年,我第一次,动笔写出了一首诗歌,稚嫩的文笔却是我对梦想跨出的第一步。之后我一直写一直写,文风完善相较之前已不再幼稚。偶尔,写出的诗歌也会有人认可,这对我而言,是多么大的鼓励!
春雨连绵,连绵着我的愁思,漫步小巷,泛着古韵沧桑的石砖上爬满青苔,耳畔会响起戴望舒的《雨巷》,那种“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的景象浮现眼前;夏水荡漾,荡漾着我的目光,立于水旁,浮光跃金的水面倒映着天际残阳,与小学同学离别之际吟唱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的离愁漫于心间。秋与冬,一个满载收获芬芳,一个满世寒风冷冽,不适合作为诗的载体,却也曾带来灵感,只是大都被我遗忘。
小学毕业,我写了首诗来纪念:“我曾一度以为/拥抱了你们/就拥抱了整个世界/——我伸手/却只抓住零星回忆/变黄变枯最后破裂/从指间流过/被风扬起的光线/肆意舞动着时光/撕裂我的天穹/鸟飞过云飘过/那些带泪的思念/有厚重的灵魂力量/积淀在时光深处/静待燃烧那日/在生命中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青春是美好的,每个人的青春都张扬着自信与活力,我的诗梦装点了我的青春。在如花美眷的似水流年,我的诗梦唱着轻柔的旋律,飞翔在湛蓝的天空,明亮了光阴。
我有一个梦,一个绚丽的诗梦。我想做诗人,带着自由的气息,捧着记忆的书卷,身旁环绕诗歌的梦幻芬芳。就这样,彳亍在乡间,彳亍在高楼大厦间,寻找那些人们遗落的,散发清香的思绪、故事和景色,然后把它们变成文字,写在略显古朴的纸页上。
虽然诗梦看起来离我很遥远,但我坚信,天边的星星也终有被摘下的那一天。在遥远的梦想也会有实现的那一天。我将化坚持为风,化笔为翼,化知识为动力,乘着风展开翼,去追逐梦想。即使跌跌撞撞磕磕绊绊,即使羽翼残破且薄如蚕翼,我也会用尽全身力量,去抵达梦中的天堂!
我已经选择了这样一条道路,我必定会勇往直前。
尽管我不知道前方还有怎样的荆棘与困难。
尽管我不知道这条路的终点是否是我想要到达的天堂。
我依旧会站在这条路上,
哼着小曲,迈着步伐,
我只相信,
坚持信仰的人会有天堂,纯净天空中会有不灭的阳光。
我们的梦想总有一天会在幸福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