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角色游戏范文

时间:2023-04-07 18:43: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班角色游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班角色游戏

篇1

——孩子们都去哪里了?

时间:2009年6月10日

观察区域:娃娃家

班级:中四班

游戏背景:今天的娃娃家开始啦~~孩子们纷纷找到了自己的角色,开始忙碌起来,可是不知怎么了,娃娃家的爸爸妈妈客人们都不见了,他们去哪里啦?家门打开着,厨房用品放了一桌,一个娃娃在家里,另一个娃娃不知道在哪里,他们都出门啦~~

教师分析:

在角色游戏中由于有许多新开的店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比如冷饮店,冷饮是孩子们非常喜欢吃的东西,因此冷饮店出现了排队拥堵购买的情况,导致其他场地人烟稀少。我们利用了场外的充分条件,在阳台上开展了小舞台和幼儿园,小舞台上孩子们可以展现自己美丽的一面,娃娃家的孩子们都非常羡慕他们,而幼儿园里孩子扮演老师正在认真的教其他孩子做操,这都是他们每天在幼儿园做的事情,这种种情景正是吸引孩子们注意的原因。然而娃娃家的道具对孩子们来说再熟悉不过,虽然我们添设了不少东西但是还是没有吸引住孩子们的注意,第一,也许孩子们觉得这个娃娃的家和他们自己生活中的家完全不一样。第二,孩子们对父母平时在家里干什么,观察的不是很到位,孩子们的原有经验不足。

材料提供

娃娃若干、小桌子、家具、餐具、招待客人的礼物等

观察要点:

为何孩子对娃娃家提不起兴趣

改进措施:

1、作为教师,可以扮演其中的一个角色参与到孩子的游戏当中,或者作为一个观众安静的看孩子的“表演”,并细心地观察孩子的表现,及时指导幼儿发展。

篇2

关键词:中班幼儿;角色游戏;有效评价

角色游戏是孩子最喜欢、最快乐、最自能由表现的活动,也是获得情感发展、社会往最多的活动。随着生活阅历的增长,幼儿积累了更多的生活经验,他们的思维也由直觉行动性开始转向具体形象思维,游戏表现出更丰富的内容。但是幼儿年龄尚小,社会经验欠缺,在角色游戏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错误的做法。角色游戏的需要和幼儿有限的能力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导致游戏不能顺利进行,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给予适宜的指导。那么,如何使角色游戏活动的开展更为有效,使幼儿从游戏活动中获得更好的发展,成为我们思考的重点。通过长时间的观察、研究,个人觉得对每次的角色游戏开展有效的讲评显得极为重要。

角色游戏的讲评作为游戏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发展幼儿的游戏经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游戏的讲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出现一些比较常见的问题,而不能很好地发挥讲评效果。几个代表性的问题如下:

1.讲评草草了事,只局限于形式。

游戏的讲评来源于对幼儿游戏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但是由于观察目标不够明确,或缺乏一定的观察方法,教师不能及时地发现游戏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在讲评环节中,教师只能就游戏规则以及幼儿游戏的整体情况作简单且笼统的讲评,纯粹是让整个游戏活动有一个完整的结尾。

2.讲评内容孤立,缺乏问题的延续性,不能做到有目的、有计划。

在观察幼儿游戏的过程中,习惯于就发现的问题及时做出相应的评价。因为问题的出现是随机的,评价也就变得毫无计划,只能就事论事,缺乏长远的考虑。在下次的游戏中,又习惯性地着眼于新问题的讲评,而忽略了讲评过的问题的重复发生,使得讲评没有目的,没有计划,缺乏延续性,幼儿游戏发展得不到提升。

3.讲评不能提供引导性策略,幼儿解决问题能力得不到发展。

幼儿依赖性较强,游戏中遇到问题习惯报告老师。这个时候老师往往有两种做法:直接处理解决;鼓励幼儿自己动脑经解决。两种方法都不可取,直接解决,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把问题再抛给幼儿,对于缺乏经验的幼儿来说影响游戏的继续开展。缺乏合适的引导,导致幼儿缺乏在“跳一跳,够得着”的方式中体验自己解决问题的喜悦。在讲评活动中,教师不能给予幼儿做出引导以及给出适当的解决方案,使得幼儿在下次游戏的时候对此类问题仍然束手无策,幼儿在游戏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始终得不到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我不断地改变讲评的方式,丰富讲评活动的内容,使讲评活动有效进行。具体做法如下:

方法一:由点及面,深入挖掘。

案例:今天轮到两位动作慢的幼儿在银行发钱,银行的队伍排了很长。昊昊急着去医院,直接插到了队伍的前面。嘉宝不乐意了,一边挤昊昊一边说:“老师说取钱要排队,你插队了。”昊昊没有理睬,准备取钱。嘉宝火了,准备推昊昊。我及时制止了危险的发生,让昊昊排到了队伍的最后。游戏继续正常进行。

评价:游戏结束以后,我把昊昊和嘉宝请到了前面。“插队”看似幼儿不遵守游戏规则,却隐藏着安全隐患。针对游戏中的安全问题,抓住这个良好的教育契机,组织幼儿讨论:当发现有人违反游戏规则时,该如何处理?提醒幼儿以暴制暴会制造更大的安全隐患。引导幼儿说教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动用群众的力量。

接下来的游戏中,违反游戏规则的现象时而出现。幼儿之间能相互提醒,避免矛盾冲突的发生。幼儿开始关注身边的事情,相互的提醒,并有一定的安全意识,知道防范于未然。

分析:在游戏中存在各种矛盾冲突。在引导幼儿解决问题的同时,让幼儿意识到不恰当的解决方法,会导致更大的问题发生。同时,让犯错的一方明白,看似小小的错误,会引起重大的事故,安全隐患无处不在,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以后的游戏中幼儿能够彼此提醒,不再重犯。但是如果当时停下来集体式教育会影响到游戏的进程,不利于游戏的发展。因此教师要适时适度地引导,以保证幼儿游戏的延续性,将游戏活动顺利的进行到底。讲评时提出,并组织幼儿讨论,使安全意识深入到每个幼儿的心中。

方法二:粗中求精,深入研究。

案例:娃娃家是每天游戏中人流量最大的地方,客人们出出进进很频繁。娃娃家的爸爸妈妈忙着招待客人,家里凌乱不堪。

评价:游戏结束之后,请幼儿自己来说一说今天游戏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地请娃娃家的爸爸妈妈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一说:娃娃家总是很乱。组织幼儿讨论:怎样才能避免这种情况?幼儿自发的集体讨论,得出各自认为有效的方法,如:控制客人的数量,客人来做客先插卡,插卡袋满了就不能再接待客人;同时接受礼物时要有选择性,家里不需要的东西可以委婉的拒收。

通过讲评后,大家一致采用了幼儿提出的看插卡进客的方法,限定了娃娃家的人数。现在娃娃家干净整洁多了。客人们也能安心地坐下来喝茶聊天。由于不用忙着招待客人,爸爸、妈妈的活动也变得丰富了。妈妈可以抽时间带着宝宝去逛超市,去看快乐舞台的表演。爸爸想出了各种招待客人的方法。当蛋糕店开业以后,他给宝宝过了生日,请客人们一起分享生日蛋糕。大家的活动变得丰富多彩了。

分析:到了中班,角色游戏都能比较有序地正常开展起来,但是每个区域的活动内容都比较粗糙,没有得到提升。针对游戏中长期存在的一些现象,要引导幼儿想出好的解决办法,减少游戏中一些重复而枯燥的内容。教师可以提出更具体的要求,幼儿参照约束自己的行为。幼儿的规则意识得到了提高的同时,整个游戏也变得井然有序了、内容也更丰富,不但扩大了幼儿交流的范围,也让幼儿通过游戏了解了成人生活的丰富多彩。

方法三:投其所好,深入发展。

案例:平时就爱滚在地上的豪豪小朋友,今天扮演起了娃娃家的宠物。妈妈在前面走,豪豪跟在后面爬。一边爬,一边发出“汪汪”的声响。由小朋友来扮演小狗在地上爬肯定是不行的,但是如果直接制止这种行为,就表示否认幼儿游戏中的创意,不利于幼儿想象力、创造性的发展。

评价:在游戏结束时,针对这个现象,引导幼儿讨论:这样做有什么不好?如果娃娃家要养宠物我们需要怎样做?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可以用毛绒玩具代替小朋友做宠物,就像毛绒娃娃代替娃娃家的孩子一样。于是,小猫、小狗被孩子从家中带了过来。

接下来,宠物商店、宠物医院、宠物美容院也随即产生了。商店里的宠物饰品也热销了起来,到医院里给宠物看病的人也多了,宠物美容院的生意可好了,游戏变得更丰富有趣。

分析:游戏开展的过程中,有些孩子会出现奇特的想法。虽然这些想法源于生活,但是孩子们由于缺乏生活经验,他们的做法欠缺。如果这个信息不被老师及时关注并推广,一个好的游戏点子在下次游戏中就不一定能闪现。幼儿无意间的想法得到肯定以后,往往能促使他更大的发展,想象出更多的更成熟的点子,使游戏的内容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总而言之,要组织好角色游戏的讲评环节,必须在仔细观察幼儿游戏的基础上,了解幼儿游戏现象背后的教育价值。在讲评的时候,教师要依据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切合其游戏能力实际,讲评点要根据其价值进行有效取舍,做到眼中有孩子,心中有目标。从孩子的游戏中不断地积累讲评的方法与策略,在尊重幼儿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幼儿的游戏经验和能力,使孩子们的游戏越玩越丰富,越玩越有创意,促进角色游戏更加深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班角色游戏案例[C].版权所有:小精灵儿童网.2010.08.03.

2.冯淑娟.幼儿自主性游戏的拓展和延伸策略[J].早期教育2010,(7) :87-88.

3.吴学香.角色游戏讲评的策略[C].现代教育教学网.2010.01.06.

篇3

关键词 大班幼儿 角色游戏 教师介入 指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Teachers' Guiding Strategy in Preschool Chindren's Role Game

JIN Meng

(College of Education, Suihua University, Suihua, Heilongjiang 152061)

Abstract As children's most unique and classic games, role-playing gam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character and culture of young children. In young children role-playing games, teachers should give the right intervene and influence to ensur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role of role-playing games education. Combining class children role-playing games, role-playing games for young children content and features, as well as to carry out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ole of instructor-game strategy.

Key words preschool children; role-playing games; teachers' intervene; guiding strategy

幼儿进行角色游戏的过程,不仅使幼儿的兴趣与需求得到满足,更是创造性与主动性充分展现的过程。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必须深入幼儿角色游戏,对游戏状况进行有针对性、深入的观察、评价与指导,从而真正发挥出角色游戏对幼儿的教育和启发作用。

1 幼儿角色游戏的内涵和类型

1.1 幼儿角色游戏的内涵

幼儿角色游戏是根据幼儿的特殊年龄因素所创设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有别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角色扮演游戏为主,将幼儿带入到一定的场景和游戏故事中去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以角色游戏为教学载体,意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幼儿的兴趣,并且对这种兴趣加以引导,从而使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学到一定的知识,掌握一定的技能。这也是幼儿角色游戏的根本教学目的。幼儿角色游戏是当前幼儿教育中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以幼儿的游戏天性为基础,通过游戏的方式激发幼儿的兴趣,以到达教学目的。①

角色游戏作为培养幼儿智商、情商最有效的途径,主要的优势在于:幼儿主动参加的自愿游戏;游戏在假设环境中反映周边生活;在游戏中没有强制性社会义务,不需要直接开创财富;在角色游戏中,幼儿能明显感受到身心的愉悦。众多的幼儿教学研究表明,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较传统教学方法而言,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并且对幼儿的思维起到很好的发散作用。因此这种教学方法一出现便受到了众多幼儿教学者的关注。

1.2 幼儿角色游戏的类型

从幼儿角色游戏的特点来看,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是有主题的角色游戏(例如:看病、请客、过生日等),在这过程中,和其他区域的交往增加(如:去医院检查,医护人员到幼儿家体检、打针;去超市购物,工作人员送货上门;去理发店以及到表演区观看节目),进而丰富游戏情节(例如:生日派对中应该有饭菜、蛋糕、生日歌、祝福语以及照相、嬉闹等;去医院看病,应该有询问、透视、打针、住院、输液等)。第二类是培养合作意识的角色游戏,为了顺利完成一项任务,幼儿一起协商(例如:在包饺子中,有做客、擀皮,最后一起包饺子;在煎鱼中,一人预备材料,一人煎鱼)。第三类是提高解决问题与交往能力的角色游戏,通过鼓励让更多的小朋友参与到演讲比赛、才艺表演中(例如在去超市的过程中,由于钱没有带够,向售票员打价,从而顺利买到商品)。②

2 大班开展幼儿角色游戏的意义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思维和想象力发展的重要时期,游戏又是幼儿的天性,充分利用幼儿的这一天性,就能非常好地激发出幼儿的兴趣,教师对这种兴趣加以引导,就能使之转变成学习兴趣。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主动参与其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拓展幼儿的思维和想象力,这对于其今后的学习生活也有着巨大的帮助。众多的幼儿教学研究表明,角色游戏教学法相较于传统课堂教学法而言,在幼儿教育中能够起到更好的作用,不但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幼儿来说也更加易于接受。③

开展大班幼儿角色游戏,让教师进入活动,还能增进师生关系。教师在游戏中与幼儿产生互动,会有密切的感情,从而建立起平等、良好的师生关系,它不仅能让幼儿感到教师的关注与亲切,还会将教师归类为亲近的人。另外,通过幼儿角色游戏,还可以促进幼儿大脑智力发展。教师参与游戏是幼儿与教师交流互动的过程,和对幼儿施加教育的过程,教师作为成人具备的知识经验与教育人员的意图会在游戏中无形地传递给幼儿,让幼儿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得到良好的教育。

3 教师指导大班幼儿开展角色游戏的策略

对大班幼儿来说,在有意义、熟悉、来源于生活的情境中活动,尤其是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游戏与任务,更能激发他们的游戏热情,从而去主动探索。加德纳教授及其合作者的研究表明:使用有意义的社会教材,让幼儿进行社会活动,会有更好的活动效果,角色游戏恰好符合该要求。

3.1 制定适宜的角色游戏方案

教师在制定角色游戏方案时,首先应该让游戏环境生活化。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实现发展。环境创设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教师启发和诱导实施的成果,因此,在启发与诱导中,我们应该尽量让师生合作空间细节化、生活化,在师生合作中,让游戏角色源于生活,又体现生活。例如:在“我们的超市”这个游戏中,不仅有源于生活的收银台、货架等,也有幼儿、教师亲手制作的活动材料。在中秋来临之际,幼儿们可以通过观察,建议使用宣传海报,进行张贴、分发与宣传,这一举动吸引了很多小顾客,让超市营业额明显上升。

其次是扩展游戏范围。心理学家研究表明,长期处于同一环境的幼儿学到的东西是有限的,而从和他有关联,但是不在一个环境的人那里可以学到更多的技能与知识。为了让幼儿从多层面学到怎样搭建人际关系和处理自身角色,生成全面的自我意识,打破班级小组界限,进行互动游戏,在我班游戏和平行班游戏结合的同时,开展大班联合游戏;在联合游戏中必须不断拓展幼儿游戏空间与范围,在丰富游戏内容的同时,增加幼儿交往面与游戏自由度,让幼儿在游戏中得到更多经验,深化角色游戏内容。

3.2 有效调节游戏过程中的角色冲突

在角色游戏中,角色作为不断变化的因素,在一个游戏进入主题后,原来设定的角色很有可能会不满足幼儿选择与表现需求。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及时调整游戏过程中的角色冲突,在鼓励与认可的环境下,根据幼儿兴趣、需求、经验创造新的角色,这也是新角色生成的过程。只要新角色正确地反映出游戏现状,也会展现出不同幼儿在游戏中的向往与认识,进而推动幼儿学会自我思考。另外,作为幼儿教师,应该全程参与角色游戏的整个过程,以自己扮演其中一个角色的方式,最好是具有一定调节冲突特性的角色,比如裁判等,这样才能起到更好的调节效果。而且教师的全程参与,还能发现一些角色冲突问题,从而为游戏规则的改善奠定基础,这样一来,教师就能够持续地对游戏进行优化,以达到更加良好的游戏效果。④

3.3 随机应变,隐性指导与显性指导相结合

随机应变作为教师角色游戏指导的重要内容,对游戏开展成果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必须抓好时机,在适当的形式与对象中,将显性指导和隐形指导有机结合起来,让每个幼儿都有发挥潜能与特长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幼儿差异,在游戏指导中,将注意力放在观察幼儿变化上,让他们理解幼儿发展意义,进而对幼儿进行多样化的指导。如:为了避免刻板的游戏内容,对于相对内向的幼儿,教师应该鼓励他们在角色游戏中主动参与表演、建设内容,充分展现他们的特长。

3.4 正确引导幼儿的兴趣

毋庸置疑,角色游戏能够极大地激发出幼儿的兴趣,因为游戏本身就是幼儿的天性,作为幼儿教师,最重要的是如何对这种兴趣加以正确的引导,在幼儿角色游戏中使幼儿能够学到一定的知识。有研究表明,角色游戏在大班幼儿教学的应用中最容易出现问题的一个地方,就是教师对于角色游戏所激发出来的幼儿兴趣引导不够,从而使得这种兴趣没产生有效的教学效果。这一问题是角色游戏在应用中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教师在组织角色游戏的过程中,应该对游戏有一个全程的掌控,特别是对游戏过程中的游戏氛围做到良好掌握,把幼儿的兴趣加以正确的引导,在游戏过程中穿插设计好要教授的知识。这样一来,就能避免角色游戏所激发出来的幼儿兴趣成为纯粹的娱乐兴趣。只有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角色游戏才能起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大班幼儿游戏作为师生互动的过程,对幼儿交际能力与智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这过程中,我们应该努力让幼儿成为活动目标、游戏、主动学习、活动环节的主体,让教师成为角色游戏的支持者、倾听者、扶持者、指导者、咨询者和观察者。幼儿通过角色游戏得到愉快的心情、交往经验与智能发展,从而学会自我表现与发展,收到师幼共赢的效果。

注释

① 毕晓芬.大班角色游戏评价的有效策略[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1(10):36-40.

② 张春华.大班幼儿主题背景下角色游戏的研究[J].小学科学:教师,2012(4):155-155.

篇4

角色游戏是新进幼儿园小朋友们的最爱,不需要老师的干预,只要给一个环境,他们就能玩得有声有色。对小朋友们来说,角色游戏这四个字是比较陌生的,但是面对着布置好的环境,比如“娃娃家”,他们会忍不住地去摆弄摆弄,在与玩具的“交流”中他们会很简单地模仿成人的一些动作,会抱着孩子到其他“小朋友家里”串门,还会问“娃娃”一些简单的问题:“宝宝,你饿了吗?”“宝宝你要喝水吗?”……幼儿们把娃娃看作是有生命的,这些现象在开展“娃娃家”角色游戏时,是经常能观察到的。因此,为幼儿提供较多的形象逼真的玩具,布置良好的区角环境,鼓励幼儿大胆玩耍是教师主要的任务。

一、材料——玩游戏的兴趣前提

角色游戏,离不开丰富的材料,材料越丰富,小朋友们玩得越起劲,特别是小班的小朋友,更注重形象思维能力,更要求教师为小班小朋友提供角色游戏的准备材料。

首先,要考虑材料、玩具的形象性。一个个颜色鲜艳、形象可爱的玩具能促使幼儿产生玩耍、摆弄的欲望,玩具是小朋友们的最爱,一旦小朋友们爱上了玩具,那肯定也会爱上游戏,更会投入到游戏中来;其次,在准备玩具的数量上,也有所要求,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小朋友的年龄心理特点,都喜欢争抢玩具,而且一旦抢到自己手里,都很难协商,在布置“娃娃家”区角时,我们教师可以多准备一些娃娃,娃娃家的餐具,比如小碗、筷子、勺子、还有仿真点心水果等,用来招待客人需要;再次,小班幼儿的玩具提供不需要太复杂,要根据幼儿的喜好准备适宜的材料,当材料适应孩子的特点和需要时,孩子才会积极主动地去使用材料,在与材料的交互作用中获得发展。比如在“娃娃家”角色区域准备材料时,小朋友们更喜欢的是可以准备跟娃娃相关的材料,如娃娃的衣服、鞋子等,而一些空调、冰箱等家电,小朋友们似乎关注得更少。最后,材料的增添要根据幼儿认知发展水平,递进式地投放。在游戏时要注意观察孩子对各种材料的使用情况,根据孩子的兴趣点和活动水平对材料进行有效地增减。比如在“玩具店”一开始,可以为小朋友们准备好一些常见的玩具,供小朋友们玩,也可以由小朋友们“购买”。但是过一个阶段后,现有的玩具满足不了小朋友们的玩乐需求,这个时候再适当地增添一些新鲜玩具,重新引起幼儿玩耍的兴趣。

二、观察幼儿游戏,适时参与指导

当幼儿已经能自立开展游戏后,我们尽量放手让他们自己游戏,但是也少不了必要的指导、引导。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情形是各不相同的。在指导小班幼儿的游戏时,教师必须以观察幼儿的动作、语言作为重点。其实对幼儿来说是能够和玩具“交流”的,而教师作为旁观者,站在小朋友边上,得用极其“认真”的态度来关注他们的游戏过程,“煞有其事”,这就是角色游戏要求我们做的。除了欣赏他们的游戏过程,也应适时地指导,比如,拎着娃娃的头发了,揪着娃娃的耳朵了,等等。可以反问小朋友,大人这样,你觉得舒服吗?或者老师可以参与游戏:“我好痛呀,你揪着我的头发。”变声为娃娃的口气来说,幼儿更能接受,都能及时地调整自己抱娃娃的姿势。

在幼儿游戏过程中我们老师还要不断地与幼儿交流,用交流来解释幼儿的行为,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生活、模仿成人劳动。比如老师说:“你是这个娃娃的妈妈吗?你很喜欢娃娃吗?”“你的娃娃今年几岁了?”“娃娃叫什么名字呀?”……小班幼儿在这样的言语中能逐渐了解自己的角色身份,也能从中慢慢地明白自己的行为、语言和角色身份的关系。

三、鼓励幼儿交流玩游戏心得

小班的小朋友,语言能力发展还比较有限,要求他们在集体面前交流自己的游戏体会是需要一定时间来培养的。教师在学期的初期首先应提供最宽松的环境让幼儿喜欢来讲讲游戏中的事。比如讲讲游戏的角色身份,应当注意小班的幼儿对社会、家庭的许多成员是不了解的,小班小朋友对自己的性别还不是很清晰的,有些男孩子做“娃娃的妈妈”,女孩子做“娃娃的爸爸”。出现这种情况后,我们老师也不必给予纠正,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改善的。

小班幼儿在游戏中的兴趣及注意力不稳定, 行为不受规则控制, 更不会用规则调节自己的行为, 同伴间一旦发生矛盾就无法解决或终止游戏或等待教师的帮助。教师平时要注意观察幼儿的游戏活动, 并针对每个幼儿的特点, 有目的, 有计划地通过游戏的不同主题, 不同角色对幼儿进行教育和训练。我们老师在指导中也可以以角色的身份和幼儿平行游戏来影响幼儿, 但要牢记幼儿在先教师在后的原则。比如,看到“娃娃家”比较冷清,我就以客人的身份出现:“家里有人吗?”小主人过来开门了,我也参与到游戏中来,和小朋友对话,互动,一起“做家务”,一起“照顾娃娃”。这样通过教师的参与游戏性指导, 使幼儿在游戏中主题内容得到继续与深化。

幼儿的一日活动离不开游戏,游戏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活动形式之一。怎样让幼儿爱上游戏,更好地参与角色游戏,让游戏成为有益于幼儿的活动,我们作为教师,在指导活动中,应及时反思,总结,共同探索游戏方案。

篇5

关键词: 角色游戏 幼儿 同伴交往能力 培养策略

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在幼儿时期所接受的学前教育对于其智商与情商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幼儿教师对此应该给予高度重视。

一、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培养的误区与改进

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幼儿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提高是幼儿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幼儿教师在对幼儿进行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存在一些误区。这些误区的存在,影响了幼儿教师的培养效果,所以幼儿教师应该对其进行初步改进。在这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误区即为幼儿教师对于“角色游戏”概念的混淆。幼儿教师在提高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的时候,通常采用角色游戏方式进行培养。但是由于幼儿教师对于其概念的混淆,自以为角色游戏即为简单的游戏,从而仅仅是让幼儿进行简单的嬉戏与玩耍。这样虽然达到了让幼儿精神放松的效果,但是距离提高他们同伴交往能力还差得很远。为了改变这一尴尬现象,教师首先应该补充自己的专业教育知识,然后开展相对应的有效角色游戏。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走出教室,开展“丢手绢找朋友”的角色游戏。幼儿教师帮助幼儿在扮演“丢手绢的好朋友”角色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他们的同伴交往能力。

二、角色游戏在提高幼儿同伴交往能力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幼儿教师在对幼儿进行学前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提高他们的同伴交往能力。同时幼儿教师可以利用开展角色游戏的形式进一步强化教育效果,所以角色游戏的开展对于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的提高作用很大。

1.开展角色游戏教育,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幼儿教师在培养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的过程中通过开展角色游戏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幼儿活泼好玩的天性,使得幼儿在愉快的游戏过程中学会如何与其他同伴进行正常交往,最终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这种角色游戏的开展一方面打破了常规的幼儿教学模式,充分释放了幼儿爱玩的天性,使得他们在尽情的游戏过程中得到身心放松。另一方面,角色游戏的开展有效地解决了幼儿教师如何提高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这一问题,最终有效地促进幼儿情商的顺利发展。例如教师可以开展“医生与患者”的角色游戏,并把幼儿分成两两一组,让他们分别扮演“医生”与“患者”。同时幼儿教师在“医生”给“患者”看病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应该如何进行正常的语言交流与行为交往,帮助幼儿提高自身与同伴的交往能力,从而最终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2.开展角色游戏教育,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幼儿教师在培养幼儿的正常同伴交往能力的同时开展角色游戏,不仅可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而且对于幼儿合作意识的提高是一种培养。当今社会是一个合作竞争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从与他人的合作竞争中获利,这种合作意识应该从小培养。幼儿教师开展角色游戏培养幼儿同伴交往能力也是一种对他们合作意识的加强。所以幼儿教师从小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对他们以后的学习与生活均具有很大帮助。例如教师可以开展“企鹅过河”的角色游戏,以此达到提高他们合作意识与同伴交往能力的目的。在游戏中,幼儿教师首先把幼儿分成若干小组,然后让每一个小组中幼儿的脚共同套在“企鹅”的大脚掌上并给他们套上一个大的企鹅套装。紧接着幼儿教师引导幼儿同时迈出自己的脚,只有小组中的幼儿齐心协力,才可以让自己扮演的大企鹅快速跑动起来。幼儿教师利用这种角色扮演的游戏帮助幼儿明白只有通过自己与同伴之间的沟通与交往,才能共同发力让大企鹅跑起来,从而达到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的目的。

三、培养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时开展角色游戏的注意事项

幼儿教师为了提高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开展角色游戏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还可以帮助他们在欢乐的游戏中学习为人处世的优秀品质,最终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幼儿教师需要更加优化角色游戏的细节处理。以下是几项在开展角色游戏时的注意事项,可供幼儿教师进行教学参考。

1.幼儿教师积极参与到角色游戏中。

许多幼儿教师在开展角色游戏培养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时候,仅仅是作为一个观看者看着幼儿进行相关的角色游戏。他们不知道如果这样的话,幼儿教师在角色游戏中的引导作用就会被扼杀,反而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所以幼儿教师在开展相应的角色游戏时,应该积极地与幼儿一起参与到游戏中。同时他们在游戏中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教育水平及引导作用,帮助幼儿不断提高自身的同伴交往能力。例如幼儿教师在开展“老鹰捉小鸡”角色游戏时应该积极地参与到其中,并亲自扮演“母鸡”的角色保护身后自己的“小鸡”。在这个角色游戏中,“母鸡”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带领自己的“小鸡”躲避“老鹰”的追捕。同时各位“小鸡”在躲避危险时需要互相帮助,这也从侧面提高了幼儿的合作意识与同伴交往能力。

2.重视角色游戏的总结与评价。

角色游戏的开展不仅是为了一时提高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而且对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提出较高要求。所以幼儿教师应该从长远角度考虑,在开展完相应的角色游戏之后,需要对其进行及时总结与评价。幼儿教师对于游戏中表现比较好的幼儿及时给予表扬,使得这些幼儿为其他幼儿树立榜样,从而为今后的提高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角色游戏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同时在完成了一个角色游戏之后,幼儿教师需要对整个角色游戏的过程进行自我评价,保留优秀的环节并优化其中不足,以便之后的其他角色游戏可以顺利进行与完成。

角色游戏在培养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帮助幼儿教师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而且是一种寓教于乐的优秀教学方法,从而使得幼儿在学前教育阶段情商与智商得到较大提高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妍君.“孩子别怕”――浅议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02).

篇6

【摘要】大班幼儿角色游戏是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的有效途径,教师只有在总结大班幼儿角色游戏心理的特征,分析、调查、研究影响幼儿合作意识的各种因素基础上,才能有效探索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大班幼儿合作意识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 大班幼儿;角色游戏;合作意识;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4-0009-01

大班幼儿角色游戏是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的有效途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强调了要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学前教育学》也指出,要为幼儿创设与周围人们交往的机会,要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要发挥儿童群体作用。所以注重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是早期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当今社会合作是一种优秀品质,如果幼儿具有合作能力,也就具备了团队精神,将更有利于他立足于世。在幼儿保教过程中要激发幼儿的合作兴趣,为幼儿创造合作的机会,指导幼儿掌握合作的技巧,为幼儿良好个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要实现在角色游戏中有意识地对大班幼儿施加一定的教育影响,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提高和发展他们的合作能力,教师就必须要分析、研究在角色游戏中大班幼儿合作意识培养的各种优势因素,从而探索培养大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合作意识的有效方法、途径,增强大班幼儿的合作意识,使他们掌握良好的合作行为方式,体验合作行为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

一、要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大班幼儿的合作意识,心理因素是关键

大班幼儿角色游戏活动心理因素是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运动、变化着的心理过程,包括他们对角色的感觉、知觉和情绪体验及个性特征等,我们称为在角色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的“内因”。大班幼儿合作意识的形成在心理层面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内因和外因。而内因一向被认为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则是第二位的原因。“内因”是大班幼儿合作意识的形成根据,内因是大班幼儿合作意识形成的基础,是大班幼儿合作意识形成的内在本质,是角色游戏培养大班幼儿合作意识形成的源泉和动力,它规定着角色游戏的选择和大班幼儿合作意识形成的基本趋势。在大班幼儿角色游戏的心理结构中,认知是最重要的因素,动机和情绪是基本成分。其中,创造性想象是最活跃的成分之一,内源性动机和愉快的情绪体验是最稳定的成分,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语言和动作是大班幼儿角色游戏心理因素的直接表现,也是观察与分析大班幼儿角色游戏心理的媒介。角色游戏过程中使用的语言包括游戏语言和角色语言。游戏语言具有交流、组织及调节的作用,体现幼儿对游戏的向往、追求和在游戏中体验的满足;角色语言是角色体验及其外化的表征方式,由所扮演的特定角色的规定性所决定,充分展示了假想中的“自我”。

角色游戏过程的动作包括表情、手势及材料操作,也是心理因素的情感交流、角色扮演或者造型的基本表现方式。表情、手势和语言共同表现游戏情节和主题,操作则是外部动作与内部思维、想象在材料使用上的综合表现,反映大班幼儿角色游戏的创造性和主体性,并体现大班幼儿角色游戏情境的激励功能。

二、要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大班幼儿的合作意识,生理因素是保障

5~6岁是幼儿园大班的年龄,也是即将进入小学的年龄。此时,幼儿身心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身体比较结实,活动量大,手的动作精细、准确和熟练,更能独自活动。基本活动习惯已经初步形成,并能够自理,但是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大班幼儿初期,男孩的平均身高是109.6厘米,女孩是108.7厘米。男孩平均体重是18.5千克,女孩是18.1千克。随着年龄的增长,大班幼儿的动作开始出现协调性和稳定性,基本掌握了主要的全身运动。会把几个运动要素统一为一个运动,并能做一些复杂运动。

大班幼儿逐步协调的生理机能,为角色游戏的开展提供了适应性保障。大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所使用的角色大多是与其生活息息相关的人或物,极少有幼儿自己凭空创造出的角色。这说明幼儿的游戏内容是源于生活的,是幼儿在自己生活环境中直接或间接经历的人或事经过加工、理解后作出的一种积极反应。这种生活性的角色表现是大班幼儿生理逐步协调的呈现形式。

三、要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大班幼儿的合作意识,家教因素是保证

幼儿家庭教育一般指父母通过教养行为影响儿童的发展或通过环境设置来构成特定的家庭生活环境,形成特定的期望氛围,直接或间接地塑造出不同特征的儿童。家庭是孩子出生后第一个接触的生活环境,他们在这个生活环境中生长发育。从模仿父母开始,学习去适应人类社会,并且逐步掌握在人类社会中进行活动的各种能力。家庭教育区别于幼儿园教育,因为父母与子女之间有着血缘的关系,以亲子之爱的感情与信任连接起来的亲密关系,是任何机构都无法比拟的。并且,由于幼儿很少与社会接触,主要在家庭中成长和生活。因此,更容易受到家庭的影响。实践告诉我们,孩子道德的好坏、品质的优劣、性格的刚懦等无不与家庭有着密切的联系。由此可见,从小对幼儿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合作意识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家长协作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父母的素质——知识、学问、品德、修养、才能,就像火山底下的岩浆,积累得越厚实、越丰满,孩子成材的爆发力就越强。”从这个意义上讲,家庭教育其实就是家长的自我教育,家长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更新知识、不断学习。为幼儿创设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以自身良好的品德、言行感染幼儿,从而促使幼儿合作个性和合作品质的健康发展。

四、要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大班幼儿的合作意识,保教因素是基础

在大班角色游戏过程中,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形象的游戏场地及丰富多彩的游戏道具,激发幼儿参与角色游戏的兴趣和愿望。幼儿教师通过环境创设,将不同的教育意义渗透在环境中使其物质化、客体化,而且扩大幼儿的交往范围,促进大班幼儿合作意识的良好发展。

“幼儿园每日开展角色游戏的时间应不少于30~40分钟。”而目前由于幼儿园常规活动过多,幼儿自由活动时间较少、自主性受到很多制约,致使角色游戏实施困难或者流于形式、幼儿不能尽兴等。因此,幼儿角色要为幼儿提供固定、充足的角色游戏时间,这是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大班幼儿合作意识的基础。

在大班角色游戏中,帮助幼儿建立长期稳固的游戏玩伴。同伴交往与合作在促进幼儿心理发展方面与游戏起着异曲同工的作用,都能够为幼儿提供互为榜样、相互模仿以积累经验的机会,能够为幼儿建立并内化合作策略等方面起着调节与强化的重要作用。

总之,在大班幼儿角色游戏开展过程中,需要认真分析影响角色游戏开展的各种因素,研究它们之间相互的作用机制,把握各种因素促进大班幼儿合作意识形成的规律,只有这样,才能高效开展大班幼儿角色游戏活动,提高大班幼儿的合作意识。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范谦.加强幼儿同伴交往促进幼儿社会化发展[J].黑龙江教育,2002,(4).

[3]喻小琴.幼儿同伴合作行为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

篇7

〔中图分类号〕 G612〔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6(A)―0049―01

众所周知,“幼儿期是游戏期”。而到了中班年龄阶段的幼儿,他们的思维开始具体形象,特别喜欢模仿一些人的行为和语言,扮演一些他人的角色。而角色游戏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能满足他们身心发展的需要,也符合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水平,很受他们欢迎。

那么,教师如何来指导中班幼儿的角色游戏呢?

一、学习分工合作,互相协商

幼儿教师不难发现,在中班幼儿进行游戏活动时,幼儿们大多是通过角色扮演来满足自己的愿望的。但随之也会产生角色分配的矛盾,有时为了扮演某个角色幼儿会争得不可开交。这时,就非常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以使他们明白各角色的重要性及分工合作才能进行游戏的道理。教师可在游戏前通过谈话、讲故事等形式,引导幼儿进行分工,让幼儿们懂得互相协商、互相合作的重要性。记得在《小兔乖乖》教学活动结束后,我把动物头饰放到了“表演区”。当时,我就想到幼儿们在游戏时可能都会争当“兔妈妈”,因为在教学活动时,他们都喜欢扮演“兔妈妈”,没人愿意当“大灰狼”。于是,我就在幼儿进行游戏前告诉他们:其实,我们只是表演,就像电视、电影里的演员们一样,不是表演坏人就变坏人了,只要演得成功就是好演员。同样,谁要把大灰狼的凶狠样子表演出来了,还真算是好演员呢!通过这次谈话,我发现幼儿们在进行表演时,角色分配的问题自然得到解决了,幼儿们不在为没人当“大灰狼”而争论不已,他们的游戏得以顺利进行。

二、善于观察,个别引导

幼儿在游戏时,教师不能无所事事,而应随时了解幼儿游戏的情况,善于观察每一位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以便通过游戏来改变其弱点、不良行为习惯等。如我班的天瑜是个很内向的男孩,每次游戏,都是别人拉着他充当一些次要的角色。有一次,我发现他在“医院”里当病人,“高医生”在给他看病。于是,我进去,蹲下和他说:“我看你这位病人一直请‘高医生’看病,肯定学到了‘高医生’的一些本领,现在就当一回医生给我看看病吧!”在我半拖半拉之下,他终于当了一回“医生”。游戏结束后,我及时地表扬了他。此后,我还多次创造机会让他担任一些重要游戏角色。一段时间后,他变得活跃了,每次游戏都能主动参与,连家长都说自己的孩子有了很大进步。又如,有几次游戏时,总有孩子来“告状”说辉辉总是去捣乱。原来,辉辉是个爱动的幼儿,在游戏时喜欢到处走动,因此,许多幼儿见是他来了,就不欢迎,甚至讨厌。于是,我就请他当起了“值勤警卫”,让他戴个军帽,并告诉他:警卫要保证各个活动区的安全,发现有人闹事,要进行制止。结果,他认真地干了起来,受到了大家的欢迎。由此不难看出,教师在幼儿进行游戏时的观察和及时引导是何等的重要!

三、适时指导,发展情节

中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积极性很高,但由于其生活经验有限,在游戏时对角色的理解还很肤浅,有时也会出现问题。如钓鱼的小猫见自己钓不到鱼便直接拿住鱼钩去挂鱼;娃娃家来了几位男客人竟搓起麻将等。这时候需要教师及时以合作参与者的身份介入游戏,在了解的基础上适时指导,以提高幼儿角色扮演的水平,丰富游戏的内容,促进游戏的深入发展。如在某次游戏中,“医院”里传来了吵闹声。原来,有位“病人”竟装作“精神病人”在大吵大闹,还去抢“医生”的听诊器。结果使得其他活动区的幼儿都过来看。这时,我赶紧走进“医院”,对“医生”说:“他是我的孩子,又犯病了,我们给他打针‘镇定剂’,让他安静下来吧!”“医生”马上实施打针行为。这时,游戏又可以继续进行了。

篇8

【关键词】中班;表演游戏;策略

一、引言

中班幼涸诒硌萦蜗分薪巧扮演多以一般性表演为主,以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幼儿在表演中较为被动,无法自主的从一般表现提升至生动表现,幼儿表演游戏的发展受到故事框架的限制,容易将表演游戏和现实生活相混淆等,幼儿的水平还有待提高。在平时的活动中,笔者在表演游戏中发现,我们教师和家长更多是关注到了我们的孩子们是否记住了故事的内容,是否能够将故事里潜在的寓意用自己的话表现出来,而忽略了幼儿如何能够更好地进行表演游戏并能在游戏中得到发展,不断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研究方法

(一)自然观察法

将表演游戏中观察到的现象以书面对话形式记录下来,并在游戏结束后和主班老师进行讨论,研究。本实践研究选取本幼儿园中班年段幼儿为观察对象,抽取的幼儿有58名幼儿,其中男生20,女生38名,平均年龄为5岁。针对观察中的孩子的表现,将其表现情况大体分为两种情况:

1.一般性表现故事(幼儿说话语气平淡,表情较为单一,动作较少)[2]

2.生动表现(幼儿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生动形象地扮演角色,可以用夸张的表情、动作表现角色形象,注重自身语气,表情,动作等表现角色)[3]

在本次的研究中,由于幼儿园课程的安排和场地的受限,每周每个班只有一次的表演游戏时间,每次表演游戏课时是4个课时。因此,本次研究在观察时间内,对两个班孩子的两个表演内容一共进行了12次观察记录。在观察记录中,主要作了三个维度的观察记录:一是被观察者的姓名、性别;二是表演游戏的过程及出现的问题;三是观察者与主班老师交流之后的信息反馈。

(二)访谈法

在本次研究中,作者根据自然观察到的一些现象和问题,进行分类、整理,并向主班老师和班主任进行了解和访谈。对于观察和记录到的现象,和主班老师讨论,结合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进行分析、讨论研究。文中展示5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将案例分析讨论的结果以文字形式呈现。

三、结果分析

(一)角色扮演多以一般性表演为主,以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

在这次观察发现中,孩子们在第一次活动指导中熟悉表演游戏的故事内容之后,在以表演活动中一般以动作表现为主,一般性表现故事情节的占所观察发现的70%,生动表现故事情节的仅占总人数的26%。其中男生一般表现的占70%,生动表现占25%;女生一般表现占76%,生动表现占29%。这可以得出了中班幼儿的表演游戏以一般表演表现为主。

(二)幼儿较为被动,无法自主的从一般表现提升至生动表现

案例1:表演游戏《金鸡冠的公鸡》

场景1:师:你们说当狐狸来到公鸡的窗前的时候,狐狸是怎么出场的?他的声音是什么样子的?表情呢?

幼儿用较为尖利的声音模仿狐狸,两个眼睛滴溜溜的转。

师:哦,原来狐狸的声音听起来是尖尖的,心里在想着坏主意,所以眼睛贼溜溜的转着,你们表现的真好。

场景1是《金鸡冠的公鸡》第三课时的游戏前指导。在片段中可以看出,在老师的问题隐形提示下,中班幼儿可以很快的形象生动的表现出狡猾的狐狸的形象。

场景2:扮演“狐狸”的悦悦来到“房子”前,毫无表情的对着坐在里面扮演“公鸡”的浩浩,对他说:“公鸡呀公鸡,金鸡冠的公鸡,你的脑袋油光光,你的胡须丝一样,你把头探出窗口,我给你吃颗小豆。”

“公鸡”把头伸出后,笑笑的对“狐狸”说:你怎么不把我抓走,快把我抓走吧。

“狐狸”这才把“公鸡”从房间里抓了出来。

“猫”和“画眉鸟”在把“公鸡”从狐狸的山洞里救出来的时候,“狐狸”笑笑说,“你现在要把公鸡还给我们了”。“狐狸”笑笑的把“公鸡”推给了他们。然后自己坐在了位子上。

场景2是《金鸡冠的公鸡》第三课时的“幼儿自主游戏,教师巡回指导”环节,在片段中,中班幼儿在教师指导后自身无法形象生动的表现目的性角色。

场景3:五个孩子为一组,当其他的小组开始玩表演游戏的时候,这几个孩子,在一旁争执着。

孩子一:我们应该把房子的墙盖得高一点,等会我才能把头探出去。

孩子二、五:不对,我们要把墙盖得紧一点,这样子一会狐狸就钻不进来了。

孩子三、四:哎呀,我们能不能开始表演了,你看人家都已经开始了。你们到底演不演啊?

这个时候,在一旁的老师走了过来,说:孩子们怎么还没开始啦。看一看大家玩的多高兴啊?小朋友听完了,纷纷的说:“老师等等我们,马上就开始了”。我们表演给你看。

在进行表演游戏之前,幼儿投入的进行环境讨论和创设中。由于时间的关系,教师对幼儿的讨论和布置进行介入。幼儿在老师的提醒下,顺利的进行表演。

评析:在老师的指导下,中班幼儿会模仿老师的动作与语气来表现人物形象,但是在与同伴合作的表演过程中,幼儿们往往会在一味的回忆台词,或者是投入情境环境布置中不可自拔。而幼儿自身却不能独自完成由一般性表现故事情节提升至生动性表现故事情节,更多的是停留在了完成角色顺序出场,对话的复习。

(三)中班幼儿表演游戏的发展受到故事框架的限制

在表演游戏中,幼儿首先接触到的是一个故事的原始形态。在首次的表演,和后期的老师指导中,他们多数是以原始故事作为脚本,纯粹的表演故事的情节内容而这种表演缺乏了娱乐性,变成了仅仅只是故事教学,变相的语言课。然而,我们教师发现了“表演游戏的教学功能可以超越故事教学的狭隘范围而扩张到幼儿园课程的各个领域,促进有人各方面的学习和发展。”

在案例1《金鸡冠的公鸡》中,发现孩子们大多还是停留在完成角色顺序出场,对话的复习这一部分,而如何延伸表演故事情节,给故事增加新的场景、片段。在表演游戏中,幼儿们会根据故事的情节进行对话表演,但是只是纯粹的停留在表演故事表面的内容,很少渗透故事新的情节内容,也很少对故事的语言进行扩充。只是一味的表演。当然,有的主班老师会提示“幼儿在故事发展这的时候,还会发生些什么?”有的幼儿会想出新的角色,或者是新的对话,但是可能是受到正在发展的是非观的影响,无一不例外的,都是原始故事的结尾,无法有新的突破。

(四)同伴之间交往是表演游戏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在表演游戏中会通过与同伴交流沟通,来表达幼儿想法。同时他们会通过对方的语言和肢体等接触后,与同伴协商合作,进一步达成共识。

在观察研究中发现,中班幼儿在表演游戏中和同伴交流的次数、几率明显很大。他们多半是因为:1、情景环境的布置;2、角色的分配和交换;3、表演过程中的提示性语句。在案例《金鸡冠的公鸡》场景2、3中,我们看到有些幼儿在表演中会忘记自己要说的话,这时候,为了是表演游戏继续下去,有的幼儿会帮助该幼儿回忆起自己扮演的角色要说的话。而其中,孩子们的交往内容主要集中在表演过程中的提示性语句和动作上。而在角色分配、情境布置等方面一般都能够达成共识。

(五)将表演游戏和现实生活相混淆

案例2:表演游戏《狐狸和兔子》

在分配角色的过程中孩子们都相互商量自己和同伴要扮演什么角色.这时有个孩哭了。主班老师跑前去问她:你怎么了?

孩子:我不想要做狐狸。

老师:为什么呢?

孩子:因为狐狸是坏的,我不想演坏的人。我想演公鸡。

老师:原来是这样,狐狸只是在这个故事中是一个坏人的角色,我们这个只是一个表演游戏。而且,你看看,整个故事狐狸说的话最多了。你看,你如果能够把狐狸表演的很好,这样你也很棒不是吗?

孩子:可是,我就是不想演狐狸这种坏人。

老师:那有孩子愿意和她交换一下角色吗?

剩余的孩子都摇头,他们也表示不愿意。主班老师,见状,便和孩子说:那这样吧,林老师和你一起表演狐狸吧,好不好。

孩子很不情愿的说:好吧

……

表演游戏评价的时候,老师对孩子们说,“我觉得你们表演的都挺好的,有些孩子还能够把狡猾的狐狸表现的特别好,其中,我要表扬一下楠楠(就是不愿做狐狸的孩子),她原来不想做狐狸的,她觉得狐狸是个坏人,自己不能演狐狸,这样自己也会变成坏人。小朋友你们觉得会吗?”孩子们回答:“不会。”老师:“可是后来,苏老师和楠楠一起表演狐狸,苏老师发现,楠楠演的小狐狸,演得特别棒,特别像。我们一起掌声鼓励一下。”

在课后,教师去找了一下楠楠。

教师:你今天玩的高兴吗?

楠楠:还好吧。

教师:为什么?

楠楠:因为我不想当狐狸。

教师:可是林老师后来不是一起表演,还说你表演的很好吗?

楠楠:是啊。

教师:看来你表演的小狐狸是挺好的。那你现在还喜欢表演小狐狸吗?

楠楠:一般般吧。

教师:一般般是什么意思啊?

楠楠:就是还好咯。就是我挺喜欢表演小狐狸,但是我还是那么一点点不喜欢。

教师:哦。这样啊。

楠楠:嗯。

从案例中,可以看到,中班的孩子对于不同的事物以及行为有了一定的辨别性。他们知道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他们对好和坏、好人和坏人,有着鲜明的不同情感表现。但是,在案例中明显看出,孩子们对于好坏、是非的判定是比较直观的。孩子们会将表演活动中的角色扮演套用在自己的身上。在他们的判定中,大家觉得是坏的就是坏的,如果自己表演了坏的角色之后,自己也会变成坏人。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严重影响孩子们的判定结果的是同伴和周围的人对自己的看法。他们有了一定的羞耻感。他们基本知道自己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但是这种情绪,在表演游戏中,很容易和现实一同混淆。出现较为严重的情绪反应。

四、思考与建议

(一)注重幼儿的主体性,尊重幼儿的个别差异

教师们在幼儿表演游戏的过程中,常常会混淆了主体性教育的意义。因此,在游戏中会常常发生侧重点的偏颇的问题。在当前的表演游戏环境下,教师会去干预幼儿的表演。但是这样的干预有时往往会使得表演游戏变成了纯粹的故事表演,失去了原本的游戏性。也使得幼儿们无法从游戏中发展的更多方面的能力。在幼儿表演游戏过程中,幼儿是表演游戏的主体,幼儿主宰了游戏的开始,发展,以及结束。教师在引导幼儿表演游戏时要注重幼儿的主体性,尊重幼儿自由游戏的权利,而不是纯粹为了让表演的故事完整,而去完美的表演。应注重幼儿在表演游戏中的发展。

(二)教师需要提高对幼儿表演游戏的评价能力

在表演游戏中,还需注意教师和幼儿在游戏过程的关系。在观察过程中,笔者发现,在表演游戏过程中,常常出现教师贯穿游戏的始终,当出现问题时,教师会在第一时刻出现帮助幼儿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并让幼儿继续表演下去。在此基础上,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4]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让幼儿自主发展下去,并在游戏评价环节将在“幼儿自主游戏,教师巡回指导”这一环节观察到的一些情况告知孩子,并让孩子们自己去讨论、解决。以促进幼儿的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

3.正确引导幼儿区分现实和故事,重视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可以说,中班幼儿在表演游戏中的能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环境及心理发展条件的影响。这和学前儿童的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和幼儿自身的心理发展水平有关。现在学前儿童以直接判断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间接发展水平也逐渐提升,理解能力也逐步加强。但是,这一时期的幼儿的思维逻辑比较刻板,对事物的了解也大多停留在好和坏的层面上。对此,“老师和家长应针对幼儿思维一具体形象为主,逐渐转向抽象逻辑,我们教师应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各项活动,发展幼儿的观察力,不断丰富幼儿的感性知识及其表象,不断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5]

作者简介:张剑花(19?90-01)女,福建省莆田市,民族:汉,职称:二级教师,学历大专,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001年

[2]《幼儿园表演游戏的特点、指导原则与教学潜能》 刘焱 朱丽梅 李霞 学前教育研究2003年第6期 P17

[3]《幼儿园表演游戏的特点、指导原则与教学潜能》 刘焱 朱丽梅 李霞 学前教育研究2003年第6期 P17

篇9

关键词:角色游戏;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154-02

案例背景:

新娘是美丽的,对于许多女孩来说,那是一生中最美的一天。而今的人们越来越重视婚礼的举办,其中温馨与感人的画面,给孩子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平时与孩子们的接触中发现,大部分孩子都有随父母参加婚礼的经验,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孩子生活经验的丰富,他们对自己的经历有着独特的理解与视角,而角色游戏正是反映幼儿现实生活的一种形式,它让孩子在游戏中能够按自己的意愿表达自己,在一次角色游戏中,我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

案例记录:

孩子们选择好自己的角色后开始了游戏,娇娇如箭一般地挂上了顾客的游戏牌,冲到了理发店里,她大叫着“怎么还没有理发师上班呀?我要弄一个新娘头”,“来啦来啦,我是理发师,我来为你服务”这时,俊杰拿起了水管,让娇娇低下头。娇娇说“我不用洗头,你帮我做一个新娘头”。俊杰大声回应“好的”后,开始在娇娇的头上不停地摆弄,夹子反复拿下又夹起,几个来回后,娇娇站起来照了照镜子说:“真难看,我要弄新娘头,头发松松的卷在一起,可漂亮了”,“我不会弄,要不我们戴个假发试试看吧?”俊杰试探性的问着。于是娇娇又坐了下来,俊杰将娇娇头上的大蝴蝶结拿了下来,带上爆炸式假发,又将蝴蝶结夹在了假发上,弄好后,他咧着嘴问道“这次你满意吗?”娇娇看了一眼镜子后,两人突然一起大笑了起来。不一会儿,娇娇走到老师面前说“老师,这是俊杰给我弄的新娘头,我觉得好搞笑呀!”“是的,我觉得你还可以试试更多的发型”,我回答道。她的笑声吸引了更多的孩子看向她,大家都笑了起来。然然看见后,立刻走出了他的柜台,飞一般地坐在理发店的椅子上,大叫“俊杰,帮我也弄个发型”其他孩子看见后,纷纷挤到理发店,一时理发店人满为患,拥挤不堪。

案例分析:

指南中提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本案例中的娇娇是我班的“小公主”,较爱美,能干,而俊杰的个性则相对温和,班级的氛围一直较轻松愉快。由此背景,我有以下分析:

1、有意识地选择角色、安排情节

不难发现,中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与思考,他们的思维开始具体形象,有意性已经发展,随着注意力集中时间的增长,活动的目的性与主动性也随之增强,他们的活动更多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愿望和兴趣,在本案例中,娇娇是对游戏有规划的,她已经能够将自己生活中漂亮新娘头的经验迁移到了游戏中,并且在游戏前简单地安排好情节,在游戏情节按她的想法发展时,一直满足他要求的理发师生成了戴假发后夹发夹这一创造性的游戏内容,从而两人一起收获快乐。

2、尝试解决问题,共同协商

中班孩子能够依靠自己的思维,讨论、协商自己的角色以及任务,游戏时能够认真地投入到自己的角色中,本次案例中,第一次娇娇并不满意俊杰给她做的发型,因为这与原来的她没有什么不同,在两个人你来我往的交谈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二次,面对并不是真正新娘头的“爆炸头”,她并没有不满,相反,这种形象的反差,同伴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让她觉得快乐与满足,并且这种快乐她愿意与人分享,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

3、社会性发展差异大、对角色理解肤浅

案例中的娇娇说话蛮横与直接,控制欲较强。而俊杰的个性温和,在同伴提出想法并用质问与命令的语气和他交流时,他还是非常礼貌地、不遗余力地满足对方的要求。由此可见,幼儿之间的社会性发展是有着差异的,这种差异在与人沟通时轻而易举地就能发现。这种现象的背后,有着不一样的家庭背景、教育方式和生活环境。同时,他们对角色的理解还较为肤浅,本案例中就出现了小问题:由于对奇怪发型的喜爱,然然脱离了自己的工作岗位,虽是游戏,但他暂时还不能理解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是何等重要。

4、面对新鲜事物易兴奋、材料玩法单一

理发店中的假发已经放置了一段时间,对于假发孩子们已经没有了最初的新鲜感,正是因为这样,爆炸头与蝴蝶结的滑稽模样才让孩子们跃跃欲试,兴奋不已。可见,孩子们面对新鲜事物时,会暂时性地忘记了游戏规则。“爱热闹”也是大部分孩子的天性,这常常是幼儿园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同时也可以发现,在平时的游戏中,材料的投放是一方面,单一的材料如何玩出多样性的游戏,是值得我们教师思考的一个问题。

方法措施:

孩子的行为往往直接反映了教师的教育方式。孩子们玩得自主、快乐,却不一定玩得有价值,更多时候,游戏的价值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去引导与帮助。本案例有以下解决措施:

1、发挥一日活动的整体教育功能,幼儿的文明礼貌教育体现在教育的各个环节中。

2、善于挖掘各种游戏材料的教育价值,将游戏材料合理地投放,并积极地引导幼儿与材料互动,生成新玩法。

3、游戏中应该有意识的介入与指导,在发现幼儿的行为偏离正常游戏情境时,以适当的方式参与引导。

4、正视幼儿之间的各种差异,让幼幼之间互相学习,比如在娇娇以命令式的语气说话时,教师可以引导她:“我觉得俊杰说话特别有礼貌,他从来不大声喊叫,说话喜欢用请、谢谢,这样的孩子人人喜欢。”

5、向幼儿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在游戏中引导幼儿理解一份工作的重要性,培养幼儿坚守工作岗位的好品质。

参考文献:

[1] 方建华.中班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语言指导行为研究.《幼儿教育・教育科学》 2008, Z1期:30-34.

篇10

由于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知识经验不同,教师在选择、投放、变换游戏材料时,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

1.小班幼儿角色游戏的材料

小班幼儿的注意力以无意注意为主,其活动受外界刺激的直接影响,随意性较强,因而对周围成人活动的认识也往往是片面的,不完整的。此阶段幼儿思维的直觉行动性很强,其活动离不开具体的事物,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受到环境中的具体事物的制约,在活动中缺乏明确的目的。这就使他们在游戏活动中其思维离不开具体的游戏材料,离不开周围具体环境的刺激。所以,对他们来说,游戏中具有组织能力的因素是各种各样的材料以及同伴的模仿。

小班幼儿的游戏材料和同伴的游戏活动都能有效地激发他们游戏动机,帮助他们展开特定的想象。同时这一年龄段的幼儿思维的概括性和灵活性较差,在使用物品进行游戏时“以物代物”的能力不强,使他们在模仿同伴的游戏时也往往追求和同伴相同的玩游戏材料,若同样的玩具材料不足时,就容易发生争抢。因而成人在帮助他们开展游戏时,要注意给他们提供各种形象的玩具和游戏材料,以引发他们开展游戏的愿望。为避免争抢玩具,在一个时期内提供的玩具和游戏材料在种类上可适当少一些,而同类物品在数量上应多一些。

2.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材料。

与小班幼儿相比,中班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思维的直观形象性增强,认知范围扩大,使其想象逐渐变得活跃而丰富。尽管他们主动选择的角色是有限的,但幼儿在选择角色后能简单地设计游戏情节,把某个角色的几个不同的活动〔或动作〕排列起来,使之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如在“娃娃家”中,“妈妈”先喊“娃娃起床”再给他洗脸,喂饭。“汽车司机先把车开到北京,再开到上海,最后开回苏州”等。由此可见,教师需要适当丰富幼儿游戏的连贯性材料,使幼儿能够积极连贯地把游戏开展下去,为幼儿的创造性游戏打下基础。

3.大班幼儿角色游戏的材料。

大班幼儿随着对社会认识的扩展和加深,直接经验不断丰富,其想象变得活跃起来。在有主题的角色游戏中伴随游戏情节的逐渐展开,材料本身就能够刺激幼儿游戏的欲望。

大班幼儿的想象不仅在内容上丰富,连贯,而且能够充分地通过活动和玩具材料来展现自己的想象,使游戏活动表现出浓郁的创造气息。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游戏的要求结合教育意图而投入游戏材料。例如,“菜场”游戏进行到一半,来了一位“顾客”要买肉骨头,可“菜场”没有现成的肉骨头卖,怎么办呢?游戏似乎只能终止,或者“顾客”改买别的菜。可是,这位“顾客”是因为家中的“外婆”生病了,“医生”说要熬肉骨头汤给她喝。情急之中营业员灵机一动,拿起一团橡皮泥,压扁,再搓成条,然后把橡皮泥的两端捏圆,于是,肉骨头就有了,“顾客”高兴地买回去了。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应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具有操作意义的半成品材料。

二、游戏材料应功能丰富,应用灵活。

想象,创造是幼儿角色游戏的特征。从角色游戏中看出,幼儿对于成品玩具或教师自制的仿真玩具只有短暂的兴趣。对于成品玩具,幼儿只会问“这是什么?”,“它是干什么的?”而对于一些非成品材料,幼儿就会问“这是什么?”“它像什么?”“它可以用来干什么?”因此,我们将原本要制作成品的材料,如纸,笔,剪刀,玻璃瓶,泡沫,塑料.海绵块,彩带,小木棍等分放在活动室里。鼓励幼儿寻找自己需要的材料,大胆想象,创造。

材料最主要的特征是具有象征性,材料的象征性也是从低级往高级发展的。随着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他们越来越多地使用代用品和符号物。如中班幼儿在开展“医院”角色游戏时,开始提供药瓶,听诊器,针筒等成品玩具,以后逐渐减少。先将听诊器拿走,幼儿就会去寻找类似圆形物的插片,瓶盖等,再用一根绳子串上,变做成了一只听诊器。接着拿走针筒,幼儿会用小木棍插入瓶中代替。又比如,幼儿将各种纸做成菜,将纸棍做拐杖等。这样既促进了游戏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又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游戏材料应具动态性。

1.材料的流动性。幼儿游戏材料要以幼儿的实验为基础,具有可变性。随着幼儿经验的不断丰富,游戏材料也要相应地变化。而适当变化游戏材料可以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如,同在一娃娃家,一家有电话,一家有篮子,一家有茶杯。这样,一家若也想有其他家的东西,就必须想办法:a去寻找代替物。b自己制作。c到别家去“借”。d去超市购买。这就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发挥了幼儿的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