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的路上范文
时间:2023-03-15 18:59: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上学的路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问妈妈:“妈妈,为什么这里这么多警察?”
妈妈很神秘的告诉我:“在搞一个重大案件!”最后,我们才知道他们是在拆一些违章建筑。
下午,妈妈带我回家。在回家的路上,我又看见美食街上尘土四溅,好像沙尘暴!
篇2
在黄土高原上,生活着一群朴实的人们。故事讲述了一个名为王燕的女孩在暑假里挣得24块8的学费。
由于家中困难,若王燕无法在假期里赚到学费,就必须像好友三花一样嫁人。对于知识的渴望催促着王燕开始了她漫长、艰辛的一个假期。在相亲男孩的帮助下,王燕终于凑够了去枸杞园采枸杞的车费,而她也终于看到了上学的希望。开学那天也是三花出嫁的日子,王燕用挣来的钱买了一枝笔,赶在三花被接走前送给了她。接着她奔向她最向往的地方——学校。
看完电影,我深有感触,特别是那几个饱含蕴意的场面令我印象深刻。如王燕追赶接三花的迎亲车,将笔插入三花为那只笔准备的空笔套时,我强烈地感受到,王燕送给三花的不仅仅是一只普通的笔,她赠予三花的是一份最好的纪念品,留恋三花最后的少女时光,用一只带着知识光芒的笔填补了三花最遗憾的地方。山村的女孩是多么地无奈,她们不能留在课堂上,十三岁,正是我们吸取知识地时候呀,但三花却无法上学,她必须挑起一个成年女性才需承受地担子,那场面是何等令人心寒。
还有一个场面,就是王燕手攥学费气喘吁吁跑向学校时,我可以理解她的心情,整个暑假过后,她终于成功了,返回那个能够圆她的梦想的地方,她心中是多么地快乐,这是我们无法感受到的。我们城里孩子,过得衣食无忧,有些在家中还是小皇帝、小公主,哪个不是白白胖胖,高高在上?而片中的孩子,皮肤粗糙而健康,他们奔走在黄土上,快乐地唱着歌,王燕的笑容简直是本片的“招牌”,那充满童气的稚脸,可爱至极。和他们相比起来,我们实在是太幸福了。不就是24.8元钱吗?一掏口袋就是十几或一百的,可那在我们眼里可怜巴巴的24.8元钱,是王燕的希望啊!
上学路上,同样是孩子,我们走的是宽阔的大道,而山村孩子,他们不是奔走在泥泞的小路上么?
篇3
在黄土高原上,生活着一群朴实的人们。故事讲述了一个名为王燕的女孩在暑假里挣得24块8的学费。
由于家中困难,若王燕无法在假期里赚到学费,就必须像好友三花一样嫁人。对于知识的渴望催促着王燕开始了她漫长、艰辛的一个假期。在相亲男孩的帮助下,王燕终于凑够了去枸杞园采枸杞的车费,而她也终于看到了上学的希望。开学那天也是三花出嫁的日子,王燕用挣来的钱买了一枝笔,赶在三花被接走前送给了她。接着她奔向她最向往的地方——学校。
看完电影,我深有感触,特别是那几个饱含蕴意的场面令我印象深刻。如王燕追赶接三花的迎亲车,将笔插入三花为那只笔准备的空笔套时,我强烈地感受到,王燕送给三花的不仅仅是一只普通的笔,她赠予三花的是一份最好的纪念品,留恋三花最后的少女时光,用一只带着知识光芒的笔填补了三花最遗憾的地方。山村的女孩是多么地无奈,她们不能留在课堂上,十三岁,正是我们吸取知识地时候呀,但三花却无法上学,她必须挑起一个成年女性才需承受地担子,那场面是何等令人心寒。
还有一个场面,就是王燕手攥学费气喘吁吁跑向学校时,我可以理解她的心情,整个暑假过后,她终于成功了,返回那个能够圆她的梦想的地方,她心中是多么地快乐,这是我们无法感受到的。我们城里孩子,过得衣食无忧,有些在家中还是小皇帝、小公主,哪个不是白白胖胖,高高在上?而片中的孩子,皮肤粗糙而健康,他们奔走在黄土上,快乐地唱着歌,王燕的笑容简直是本片的“招牌”,那充满童气的稚脸,可爱至极。和他们相比起来,我们实在是太幸福了。不就是24.8元钱吗?一掏口袋就是十几或一百的,可那在我们眼里可怜巴巴的24.8元钱,是王燕的希望啊!
上学路上,同样是孩子,我们走的是宽阔的大道,而山村孩子,他们不是奔走在泥泞的小路上么?
篇4
爸爸开车前,叮嘱我下车后小心水潭和“小河”。汽车开动了。只见狂风卷着暴雨象无数条鞭子狠命地往玻璃窗上抽打,噼噼啪啪的,到桥上时,我向四周看了看,哇!沈泾塘把河边的小路都淹没了,宽得像一条小江。
到了龙源路后,爸爸发现车太堵,开不到校门口,便让我穿雨鞋走过去。走到中间时,突然好像有人往地上浇水一样,暴雨下得更猛烈了。我们只好到“小岛”(一块地势高没被淹没的地方)上。过了一会儿,我们又淌水走到了校门口。
到了校门口,我发现路像小河一样深,没法走。没办法,我只好让爸爸背着我走。我压在爸爸的背上,爸爸喘着粗气,十分费力地把我背到了楼梯口。而其他学生,有的是家长背的、抱的,有的淌水前进,有的赤脚走……
篇5
我高中就读于崇文区的一所中学,虽然我学习刻苦努力,但学校师资力量有限,所以在2008年的高考中我的成绩很不理想。我本来一心想复读,但父母担心原本内心就敏感脆弱的我承受不了复读一年带来的压力,也怕第二年高考再失利给我心里造成更多阴影,所以在我收到重庆这所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后,父母都劝我第一年能走就走,不要复读了。如果我实在对这所学校不满意,本科毕业后还可以通过回北京读研的方式来深造。我知道如果我执意选择复读,父母还要为我再受一年煎熬。望着他们已经有些花白的头发,我含泪答应了。当考前决定填报这所学校时,我只是想把志愿表填满,没想到现在的我却别无选择,真的要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独立生活4年了。
记得当时父母来西站送我时,他们都哭了。我为了不让他们担心,强忍住泪水,故意做出一副很轻松的样子,说我会好好照顾自己,让他们别担心。但在父母离开的那一刹那,我的泪水还是止不住地流了下来。我知道,我离家那么远,去外地上学,主要任务是学习,而不是去重庆这座山城游山玩水的。所以,当时我就发誓,在外地上学这4年一定要努力,在外地我就代表了首都人民的形象,不能给北京人丢脸。
因为当时已经临近开学,火车票都卖完了,所以我只能买了一张53个小时才到重庆的慢车票。没想到,我还没有正式开始外地的学习生活,对我的考验就来了。
那年正好赶上南方普降大雨,很多地方的铁轨都被洪水淹没了,所以我们这列火车只好绕道,改由经四川成都到达重庆。因为这是列慢车,要不停地给其他车让道,所以速度极慢,经过了56个小时的长途跋涉,通过了无数个令人耳膜涨痛的隧道后,列车终于到达了成都。原以为成都离重庆很近,再过几个小时就能到重庆了。但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因为各种原因,这列火车不再开往重庆,车站方面让我们在原地等着,哪都不要去,随时等待通知。至今,我依稀记得当时那个宏伟、狼狈的场面,我们这列火车的上千名乘客,和其他列车的滞留乘客,都被迫呆在成都火车站那个拥挤的候车室内等待通知。老远望去,黑压压的一片人,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当时已是深夜,周围卖食品的小贩也早已不见了踪影,我从北京带来的食物早就在列车上吃完了,此时的我已经是饿得腹背相贴。
没吃没喝我倒能忍受,让我无法忍受的是孤单和寂寞。虽然是深夜,我却困意全无。看到别人几个人在一起还能聊聊天,互相鼓励,而我只有孤单一个人时,我就再也忍不住,眼泪不自觉地淌了下来。想到我北京的亲人和朋友,要是在北京,平时这个时候我早已睡在家里温暖的床上了;而此时的我,却要独自忍受寂寞。周围的人们都在用四川或重庆方言聊天,我一句都听不懂,突然发现自己竟是个身处异地的外地人,那么渺小。当时我真有一种冲动,想马上买一张回京的车票回到父母身边。但我知道那样我就失败了,我开始不断地鼓励自己,不能放弃,要坚持住!又经过了近6个小时的等待,车站方面终于通知我们火车可以前行,去往目的地重庆菜园坝火车站。我没想到第一次来重庆会如此艰难,近60个小时后火车终于驶进了重庆菜园坝火车站。
到达重庆时已是清晨5点多,天还黑漆漆的,下着瓢泼大雨。我因为天太黑,下了火车后分不清方向,别人给我指路后才找到出站口。此时的出站口已经聚集了很多人,大部分都是来接人的,看到别人亲朋好友见面有说有笑,在一起拥抱的场面,我心里闷一阵酸一阵,低着头,提着重重的行李箱快速离开了出站口。雨下得很大,我没有带伞,只好躲在火车站广场的一个角落避雨,公交车首班车8点才来,此时还不到早上6点,我只得一个人孤单单地坐在行李箱上等车。漫长的两个小时一分一秒挨过去后,我坐上车才发现,这辆从火车站开往北碚的公交车全程近3个小时。当时天还黑蒙蒙的,这辆严重超载的公交车,走的是连护栏都没有的崎岖山路,山下就是滔滔江水。车速并不快,但车里的警报器还是不断发出“车速过快,请注意安全”的提示音。坐在这样的车里,我真是心惊胆战,唯恐自己遇到不测,再也见不到父母,回不了北京了。这时,我收到了母亲发给我的短信,问我是否已经平安到达学校。我看着手机里母亲的短信,眼前像是车里的窗户,湿漉漉模糊一片。为了不让她担心,我编了个瞎话,告诉她我已经安全到学校了,其实此时我还在崎岖的山路上颠踯爬蜒。虽然天气不热,但因为着急再加上害怕,下午到学校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全身都湿透了。
来重庆上学的这3年中,我基本都是坐火车往来于北京和重庆之间。这样做,一来是因为火车票价便宜,学生硬座票还是半价。二来我认为来外地上学就是要磨练意志,从北京到重庆要跨越5个省。我曾经一度认为自己是上学离家最远的了,但在火车上我还碰到了很多东北三省来重庆上学的同学,他们来重庆还要在北京倒车,才能一路南下到重庆,比我远多了。和他们相比我很幸福了,不用倒车就能直达。很多人都认为北京孩子娇气,吃不了苦,所以我就要证明给别人看看,别人能做到的,北京孩子也能做到!
因为假期我要留在西南大学修双学位,所以放假时要比别人晚回家一个月。那次寒假上完双学位的课后,离大年三十已经很近了,我就买了1张k590的硬座票回家。这次坐火车也让我切身感受了一次春运。列车的座位上,座位下、过道上,甚至卫生间里都挤满了人,车厢里充斥着小孩的哭闹声和打骂声、女人的狎笑声以及丝丝缕缕的烟味儿。我好不容易熬到了第二天晚上到达河南焦作的时候,上来了1位孕妇,左右手还各牵着1个只有三四岁大的小孩,我实在不理解,挺着那么大的肚子,还要坐这么拥挤的春运列车去北京,何必呢?要是出了事怎么办?虽然我当时也处于极度疲乏的状态,但看到这位挺着大肚子的孕妇站在我身边,实在是于心不忍,就把自己的“宝座”让给了她坐,我自己准备在列车的接榫处站整整一夜。凌晨一二点的时候,车厢变得安静下来,很多乘客都进入了梦乡。我站在车厢的接榫处,想到再过几个小时天亮就到北京时,心里异常兴奋,全无困意,人也变得很精神。就在彼时彼刻,我倏地看见一个男子行为诡异,他在几节车厢之间来回走动,刚开始我还以为它是在找同伴,但后来我发现他的目光始终停留在其他乘客的大衣或行李箱上,我就觉得有些不对头了。果然不出我所料,第二天清晨就有几位乘客高呼自己的手机和钱包不见了,而此时那个男子早已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了。我有些内疚,自责涉世经验太浅,当时怎么没想起来找火车上的警察啊。
经过这几年的磨砺,我也增加了很多坐火车的经验。首先,坐火车最好几位同学结伴回家,相互之间还能有个照应。如果像我这样独自一人坐火车,一定要在旅途中保护好自己的随身物品,夜里再困也不能睡着。因为夜里是小偷最活跃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清醒,不让小偷有可趁之机。其次,像手机和钱包等贵重物品不能离开自己的视线,双肩包要反背。一个人坐硬座时尤其要注意这些。
篇6
这对彭氏兄弟并非香港的导演彭顺、彭发,而是深圳两个广告人,创办了一家“广告制片厂”,投拍电影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彭臣的女儿10岁,彭家煌的儿子9岁,从读幼儿园到现在读小学,都是坐着私家车去上学。
弟弟彭臣2007年9月在《南方周末》上看到《飞索求学》的图文报道,十分感动。他决定将《飞索求学》拍成电影,他从深圳飞到昆明,再从昆明到保山,接着坐4个小时大巴到怒江州,转乘5个小时中巴到福贡县,最后再转1个小时中巴到马吉乡政府驻地,最后再颠簸1个小时到布腊村。彭臣看到了《飞索求学》描述的场景:一个傈僳族妇女带着孩子从对岸溜索而来,滑索的时候两人表情轻松,显然,她和4岁的儿子早都习以为常。
彭臣到达学校时,孩子们正在上最后一节课。那是冬天,天寒地冻,彭臣第一眼看到的,是他们穿着拖鞋的光脚。这间乡小学一共四个班,五十多名学生,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学生每天从家里带来大米和蔬菜,由学校的校长做午饭给他们吃。18名住在民族小学江对面的傈僳族学生,在周一到周五学习日,他们就靠着两条钢索往来。那些孩子小的8岁,大的11岁。
“我问到他们溜索上学的经历,他们说开始是爸爸抱着溜过大江,后来就自己开始溜。问到他们第一次溜索怕吗,他们说‘不怕’;问到如果上学的路上有桥,他们是否还愿意溜索时,他们的回答是‘不愿意’。”
彭臣花了一个星期写完了剧本。剧本送到电影局,一位副局长很重视,他对彭臣说:“彭臣你记住,中国没钱修路、没钱看病、没钱上学这种事情真的太多了,如果你走这种苦情、煽情的路子你肯定这辈子会被淹没掉,你是新导演,你要注意阳光下的苦难。”这个建议为彭氏兄弟后来的电影定下基调:不以苦难为噱头、不以猎奇为卖点,而是着力渲染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下人们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那些缺衣少食的孩子对于知识的渴望、对于未来的向往。
彭氏兄弟逢人就讲“阳光下的苦难”,但没有人愿意投资这部不可能赚钱的“感人电影”。
最后,兄弟俩自己投资1000万,一定要拍这个电影。
成龙也不理解兄弟俩为什么一定非要拍电影不可。彭家煌又不厌其烦地把《飞索求学》的故事讲给他听,成龙听了后只对他说了两句话:“那我能做什么?帮你演那个书记?”
最后成龙演唱了这部电影的主题曲《一路》。
为了追求真实感,《走路上学》除了女教师曹曦文外,其他的演员都来自当地。在寻找电影的主人公娜香和瓦娃,彭氏兄弟费了不少力气。演瓦娃的丁嘉力是香港演员于荣光推荐的,这个深圳小孩曾经在于荣光的一部电视剧里露过脸,他和彭臣的儿子都是9岁,因为忧郁的眼神胜出。
娜香让他们费了不少劲,他们在云南见了许多小女孩,包括张艺谋的“都丽江印象”里的小女孩,都觉得不合适。最后在六库镇上,当地人介绍说:“我们这里有个阿娜木龄,是政协主席的孩子,还不错。”彭家煌看了这个和自己女儿都是10岁的女孩,马上给弟弟打电话说:“娜香有了。”
2008年3月3号,电影在云南开机。
《走路上学》的拍摄场地离《飞索求学》报道地有三十多公里远。
“不能在马吉乡去拍是因为环境限制,因为布腊村那个学校比这个还远,而且场地太小,周围都是山、岩石和峡谷,摄影机根本就没地方架。后来,我们在六库镇找了个地理环境和布腊村那个学校相似的地方。”彭臣说。
43天的拍摄非常艰难,拍摄地没有电,手机没有信号,夜晚还有狼、虎、野猪出没,他们只能每天凌晨4点从住的六库镇开车出发,沿着崎岖的盘山公路,花两个小时赶到拍摄地。
戏拍完的那天,彭氏兄弟忍不住溜了一次:“我的手一溜就出血了,因为那个钢绳有很多刺,可当地的那些孩子每天就是这样溜来溜去的。”
因为没有电影经验,《走路上学》的后期制作花了近1年时间,彭氏兄弟共剪了8个版本,其间他们把一个版本放给电影局的官员看,对方的回复是:“这么好的片子还不送去参加上海电影节?”
不到两个星期,组委会打来电话通知他们入围。
“其实1000万元投资对于我们不那么重要,关键是我们的梦想成真了,这比能不能回本、赚钱更重要。”电影节一结束,彭臣就赶到北京,他要参加25号电影学院的考试。哥哥彭家煌将回到深圳,继续他的广告。让兄弟俩欣慰的是,他们的儿子和女儿与丁嘉力和阿娜木龄成为了好朋友。
链接:
《走路上学》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了生活在云南怒江边上的小姐弟俩,姐姐娜香为了到对面去上学,每天不得不溜索过江。弟弟瓦娃是一个7岁的傈僳族孩子,他向往上学却因溜索的危险而被迫呆在家里。对于姐姐每天能和小伙伴一起溜索过江读书好生羡慕。妈妈坚持要瓦娃等爸爸回来带着才可以溜索。可是,在外打工的爸爸总也不回。
终于,没能抵抗住来自对岸的诱惑,瓦娃独自偷偷溜索过江了,看到了心仪已久的学校。没想到,瓦娃溜索过江的秘密居然被第一次来家访的聂老师戳破了。是聂老师送来的那双红雨鞋把瓦娃留在了家里,他答应妈妈和姐姐:有了这双鞋,他就不再偷着溜索。第二天一早,懂事的瓦娃又把这双漂亮雨鞋还给了姐姐。
日子就这样平静地过着。谁也想不到,因为赶着给弟弟送一双新鞋回来,姐姐娜香失手从溜索上坠落江中……从此,瓦娃对于溜索有了一种深深的恐惧,并再不敢上溜索一步。
春暖花开的季节,马吉乡第一座“爱心桥”在社会各界的爱心捐助下,顺利建成,瓦娃终于得以第一次走路上学。在初春的阳光里,瓦娃似乎又看到了姐姐,姐弟俩手牵手,小鸟一般从桥上飞过……
一路
――《走路上学》主题曲演唱:成龙
孩子
你在清晨时走上那条路
风有些凉
小小的身影有些孤独
大人们常说
有目标就要走出第一步
懂事的孩子不会大声地哭
孩子
你在不安中走上那条路
雨有些大
终究挡不住你的脚步
大人们常说
磨难是人生第一笔财富
有梦的孩子总能找到幸福
亲爱的孩子你要记住
我们其实一直和你同路
此岸彼岸生命旅途
谁又不是在命运的长河里泅渡
哭一路笑一路
走一路唱一路
我们其实一直和你同路
此岸彼岸生命旅途
我们共度悲欢
篇7
公交车上正在发生“挤车团体赛”,人们乱作一团,我却早已习惯了这“可怕”的“比赛”,凭着我敏捷的身手,翻越重重路障,冲到了车门边,等待到达我的目的地。可事实却没有我想象地那么顺利,可怕的事正慢慢笼罩在我头上,而我却还浑然不知……
当六路公交车开到文三路与湖墅南路交叉口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公交车竟然来了个90度拐弯,径直向半道红车站驶去,这时正在为冲出人群感到十分高兴的我,心情也来了一个90度拐弯,心中顿时充满了疑惑,不安莫明其妙地涌上了心头,我奇怪极了:“嗯?六路公交车怎么往这儿走了?不会是绕道而行吧”!唉,说不定六路公交车改线路了吧?我又转念一想,“对,一定是要绕圈子了,没错”!我的心态刚刚被一翻猜测平静下来,可是谁知,更怪的事接踵而至了,六路公交车往市府大楼正面去了,这可是前所未有的怪事呀?警惕的我不得不细心观察这辆奇怪的六路公交车的去向,打起了我十二万分的精神,静观其变。
经过一番周折,六路公交车竟然停在了武林门马腾路燃气公司对面,这样的路线让我大跌眼镜,“怎么到这个地方来了”?急忙下车的我好象成为了一个迷路且不知所措的小孩,湮没在茫茫人海中,幸亏天无绝人之路,我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冷静分析后,我终于找到了“回校”的路,细细一算,只有十分钟左右的时间了,却要走三四站路,怎么来得及呢?但我别无选择,只是时间和速度都是十分紧张了。
细细小雨洗刷着我原本愉快的心情,我心中乱极了。走向学校路上,我看见路人、小孩一个个板着严肃的脸,这更让我想到老师那生气的脸,心中好似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落。好不容易疲惫地来到学校,结果当然是戴上了“上学迟到”这顶“帽子”了。
篇8
人民路是我们这座城市中最繁华的街道了,路两旁树木郁郁葱葱、枝叶繁茂。街上有着三座大型商场:千百意、百货大楼和国贸商城,小商铺更是多的不计其数。走在这条街上,吆喝声、喇叭声不绝于耳;五颜六色的横幅、彩旗随风飘扬;田三卷馍、麦当劳、肯德基门前香味扑鼻,人头攒动。
拐过人民路就到了我家,我家对面是清颍公园,自从“五一”开园以来,公园就热闹非凡:打太极拳、练气功、舞剑、跳绳的三五成群,煞是好看。
爸爸对我说:“人民路以前是一条小街巷,路面坑坑洼洼,只能并排开两辆小汽车,街道旁只有几个小商铺,冷冷清清的。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阜阳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将来这条路会变得更加繁华!”
听了爸爸的话,我心想“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将来建设阜城的重任会落在我们的肩上。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把阜阳建设得更加美丽!”
(指导老师:曹文红)
篇9
我到北京十多年了,今年是行知小学成立第十六年。
我现在的身份是一所民办学校的校长,但是却从来没有脱离过农民工这个群体。因为身处在农民工集散和流动的“城中村”中,与农民工朝夕相处,使我更深切地了解他们所面临的处境,也深感改善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紧迫和势在必行。
随着城市化的兴起,农民工务工潮成为大趋势。但是在城市和农村的进退之间,农民工子女的去留也成为一个新问题。因为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工虽然进城,相应的户籍和福利保障却没有跟随迁移。4000万农民工子女中有一半选择留守农村,另外一半则跟在父母身边。流动儿童的上学问题则促成了行知小学的创办。
在过去的五年中,行知小学经历了条件的巨大改善,也有过低谷,但是在社会和政府的关心下渡过了难关,成长并蜕变着。
得益于政策的宽松,行知小学从一所不被认可的非法学校逐渐合法化,并寻找到办学出路。这种宽松首先来自于进城农民工有了合法地位,外出务工得到政府的肯定,务工收入得到提高,合法利益得到保障。行知小学经海淀区教委批准审核冠名为“北京市海淀区行知实验学校”。身份的合法化使得师生的心理得到解放;在办学场地等问题上,可以同相关部门进行更为合理的协调;就学儿童的学业也得到保证。
这期间,政府对农民工子女倾注了更多的关怀,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扶持力度逐步加大。2007年开始,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费和杂费,有助于一部分随农民工进城的农民工子女回乡免费就读。
同年,《北京市实施办法》施行,意味着行知小学可以与公办学校享有同等的法律地位。这使学校的经济背景增强,腰杆硬了,遇到难题,可以向北京海淀区政府和区教委寻求帮助。
因为政策上的肯定,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得到社会的持续关注。大学生志愿者自发来到行知小学做助教,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解囊相助。农民工子女享受到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学设施,有了多媒体、图书馆。这种帮扶也切实地体现在政府每年的财政上。比如,北京政府设立了500万元流动子女就学专项补助经费;从教育附加费中拿出6500万元用于补充接受流动人口子女的公立学校。
前不久还有一件有实质意义的破冰之举,就是今年新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指明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学生在升学考试中享有“同城待遇”。今后更多的农民工子女不必返乡升学,而可以参加当地公立学校的升学考试。
但是我也认识到,作为社会的一员,不能只等政府伸出橄榄枝,而应该自觉加强自身硬件软件改革。现在,行知小学的老师都努力取得教师资格证,农民工子女勤于学业,很多走进了大学校门。
面对即将到来的“十二五”,我很欣喜地看到,在北京,已有60多所打工子弟学校得到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审批,获得合法办学资格。不过,这与北京40多万的农民工子女仍然不成正比。
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我注意到对“促进教育公平”有明确的指示。教育公平需要政府、社会人士和办学方共同努力。在一些城市,已经有了先行的试验改革,比如将农民工子女纳入公立学校教育,或由政府缴纳农民工子女保险。目前,农民工子女在就学问题上还不能实现与本地学生的完全平等。比如,进入公立学校就读需要缴纳借读费,根于“城乡二元制”的户籍歧视阻碍了他们更好地融入学校和社会。当农民工子女自身感觉并意识到这种差距,会对他们今后的成长不利;另外农民工子女学校的教师工资低,福利少,不能进修和参加职称评审,没有编制,流动性很大。农民工子女教育的这些问题将长期存在,需要得到社会的更多关注。农民工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的权利需要得到保障,他们的子女也应该接受更好的教育。
篇10
第二天,我像往常一样来到教室里,看到大家都在兴高采烈地讨论着什么。我兴致勃勃地问同桌程亮:“喂,他们在讨论什么呢?”“就是昨天小梅发在同学录上的小秘密啊。”程亮笑着说,“大家正讨论得热火朝天呢。”“什么?”我心里着实懊恼,这个小梅,有什么事情不在班里说,为什么发到同学录上,明明是排挤没有加入的同学嘛!这样想着,我就打消了再打听的念头。
几天后的一个上午,就在班主任杨老师上课的时候,小梅突然拿出了一大束鲜花,代表全班同学送给了杨老师。大家一起起立,祝老师生日快乐。看着杨老师感动的样子,我的心里却空落落的。原来,这就是他们在同学录里讨论的秘密啊。而我,却一点儿也没有参与进来,有一种不能融入大家的感觉。
这个小梅,太可恶了!可是小梅偏偏又来找我,真诚地说:“可乐,马上就要放假了,你也加入咱们的同学录吧,这样大家联系起来就方便了。”“不用不用,有什么事你们打我电话不就行了。”我不耐烦地说。
一个假期很快就结束了。开学之后,我刚到教室,就听到同学们都在讨论假期里一起去爬山的事。天啊,我怎么一点儿也不知道!
程亮见我来了,说:“哎呀可乐,你怎么没来爬山呢,太遗憾了,大家都去了。”“你们怎么不告诉我呢?”我委屈地说。“我们是在同学录里商量决定的,怕你不知道,还特意给你打电话呢,可是你的电话一直关机,我们谁都打不通啊。”程亮遗憾地说。
唉,这下我可傻眼了。听着同学们热烈地讨论着大家分享在同学录里有趣的事情,我突然觉得,自己好像已经不是这个班的成员了。无奈之下,我只好放下对小梅的不满,申请加入同学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