揠苗助长的故事范文
时间:2023-03-31 20:08: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揠苗助长的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大家都知道《揠苗助长》的故事吧?说是宋国有一个人嫌他的禾苗长得太慢,就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拔高。他干了一天的活,筋疲力尽地回到家里,告诉家里人:“我今天帮禾苗长高了!”结果他的儿子跑到田里一看,禾苗都枯死了。这样类似的事情就发生在我家。
前几天,我见小鱼长的太慢就问外公:“外公,小鱼长的太慢了,什么时候能长大呀?”外公没有回答。我实在忍不住了,就拿起一包鱼食就往鱼缸里灌,我以为这样就能使小鱼长大,结果——
第二天,我去看小鱼,却发现小鱼死了!我一整天脸上都没有笑容,我伤心及了!
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切事物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违反了这个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的更糟。
篇2
在我看来,语文的智慧,一在于语文的学科价值,二在于儿童教育的情感。《揠苗助长》这堂课中,施萍一老师正是深入到语文学科的本质,去挖掘文本语言以及思想的核心价值;正是深入到儿童语文学习的现场,去帮助、扶持、吸引他们走向生命的远方。
一、智慧首先在于发现
《揠苗助长》是一则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如果说一则故事是“树木”,教师就要善于找到这棵“树”所属的那片“林”。施老师正是帮助学生向林子深处寻找,找到那片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林子。
用一片“树林”的底气,去读一棵“树”,于是,她带领学生将“一则故事”读了个透。用“关键词”串联法,读懂寓言故事简短的结构;用“讲故事”的方法,读懂鲜明的形象,感受夸张与想象的艺术手法;用拓展阅读的方式,读懂寓言将深刻的道理寄寓在简短的故事中那独有的特点。课堂没有离开字词,没有脱离语言,没有阻隔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有的是语文智慧的发现,豁然开朗的欣喜。譬如,教学第一段时,很多老师会抓住文中的“焦急”展开,而施老师则从“巴望”入手,我以为这一“发现”是极其精准的。“焦急”是农夫客观的心理,从“焦急”出发的农夫的所作所为都是合乎常理的,只有从“巴望”处点化才能深刻揭示农夫“揠苗助长”的主观动机,既符合寓言的夸张写法,又契合寓言的内在隐喻。
二、智慧是一种挑战
本堂课,施老师将“讲故事”作为语文能力训练的核心要素,怎样将这种能力训练在每个儿童的学习中达成?一堂课结束,目标是否达成,这是课堂评价的最重要的准绳。
课中,施老师致力于将“空间”“内因”“外力”进行改造,融合进教学活动中。目标设置多个坡度(开放的空间),比如每一部分练讲故事,可以“把故事讲出来”,也可以更进一步(有讲的味道),还可以再更进一步(讲出心理活动,讲出表情和动作);儿童可以朝向自己希望的方向(内在动力),到达他自己认为可以到达的坡度;但教师还要适时、适度、适切地给他一股助推的力(外在助力),有时手段简单得就是一个促使学生动态生成的评价,比如“有点小遗憾,要是能把农夫焦急时会怎么想也讲出来,我们就更爱听了”,这时候,评价就是一股正面积极暗示的力量,推着儿童往前走。
这样的语文教学是一种智慧挑战,引导着儿童从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出发,登上“不同的高度”,更帮助与支持儿童登上“他的高峰”,以获得有紧张感、生成感的语文学习的高峰体验。
三、智慧没有技巧,只有情感
著名演员陈冲在获得奥斯卡奖时发表感言:“我没有任何技巧,只有情感。”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在语文教学中,智慧也没有任何技巧可言,只有情感,所不同的,这是儿童教育的情感。
儿童教育的所有情感,一个“顺”字为紧要。“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唐代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课中,施老师以学校的课题思想“顺其天性”“扬其个性”“启其智性”为核心教学理念,顺从着、顺应着儿童,倾听着、点化着儿童:
片段一:谁来讲讲故事经过的第二部分?
(指名一学生讲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师:你觉得她讲得怎么样?
生:讲得还可以,就是声音太轻了。
师:为什么要大声讲呢?
生:因为农夫是“兴致勃勃”地说的,他很高兴。
师:总而言之,你认为要讲出“兴致勃勃”的味道,怎样能讲得更好呢?
生:要讲得很响亮,很有力。
师:咦,刚才农夫明明已经累得一点力气都没有了,现在怎么又有劲了?
生:他刚才是没有力气了,可是他想到禾苗都长高了,心里就有说不出的开心,力气就回来了。
师:(文字演示)看,“勃”右边就是个“力”,就像你说的,“兴致勃勃”就要讲得响亮,有力量。
生:脸上的表情要非常高兴,满脸笑容,因为禾苗不是长了一点点,是长了一大截呢!
师:哪个小农夫,再来兴致勃勃地讲一讲?
(指名一学生讲)
师:为你点赞,你的一个动作为你的讲加了分!
片段二:你想对农夫说什么?
生:他太急了,禾苗其实是在长的,只不过长得比较慢而已。
师:送他一个词。
生:急于求成。
师:能送他一句俗语吗?
生:欲速则不达。
师:再送一句。
生: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师:说得好!我们选一个词记在课题的旁边。
生:我觉得这个农夫应该去读读《种植手册》,这样他就会懂得禾苗是怎么长的了。
师:哈,有道理,有了知识就不会违背规律去做事了。
生:他太傻了……
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学生在故事情境中,深入到“兴致勃勃”这一词语的感性世界,将“动作”“表情”这些原本听起来抽象的概念化作了具体的体验与经历;学生在师生自由的互动对话中,深入理解了寓言故事的寓意,呈现出活性的思维和表达状态。
篇3
媒体报道,呼和浩特市实验中学初一某“火箭班”的一位学生,他的期末考试排名从全年级的二百九十多名落到了六百多名。孩子在拿到成绩单回家后,直接蹬上窗口前的一条木凳从十一层一跃而下。出现场的民警判断,从录像上显示的毫不犹豫的态度看,这个孩子在回家的路上已经做好了思想准备。
在替孩子的父母难过、替这个夭折了的小生命哀叹的同时,不知有多少人在心里想到了揠苗助长的故事。这个孩子,生前是“火箭班”的学生。通过班级的名称能判断得出,孩子的学习成绩应该是很不错的,大概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在“火箭班”的学习资格。但孩子在“火箭班”拼命努力学习、想不辜负父母老师的希望取得人生的飞速提升的过程中,心灵承受了多么大的压力、痛苦和折磨,以至于孩子宁愿用生的希望和欢乐去换取死的平静和轻松?
孩子的离世,确实太过令人痛惜且令人深思。也许公众不应该简单地把责任推给老师和家长。学生在考试,其实老师们也在考试,学生们的成绩,也是对老师们半年来辛勤工作的考量。当整个教育环境对于老师们的要求和压力超过了一个成人能够担当的程度时,老师们内心的煎熬也不是旁人能够轻易揣测并妄下论断的。而家长,在老师的要求下(比如死者的母亲就一天接到过老师的二十多条短信),则把这种压力经过自身的紧张不安再度放大并传递给自己的孩子。所有压力的终端,就是这些身心尚未成熟的中小学生。只恐孩子们的身心,如今真的是“载不动,许多愁”!
篇4
揠苗助长的故事家喻户晓。禾苗成长,自是一个遵循客观规律运行的过程。拔苗只能使其因缺少足够的养分和水分而枯竭致死,这难道不是童叟皆知的浅显道理吗?
秋天果自熟,揠苗不能助长,这是客观事实,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我们只能根据其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改变事物的具体状态。
蟾蜍有毒,众所周知。但蟾蜍是良好的药材,是一味灵丹妙药却鲜为人知。怎样才能获得蟾蜍皮而不破坏生态环境呢?这个问题困绕了一个年青人,于是,他决心观察蟾蜍蜕皮的过程,终于,他意外地发现,蟾蜍是在水中蜕皮,只需用一种特殊的光线从中获取。于是,获取蟾蜍皮之谜便顺利解开了。
建立事物新的具体联系,需具备一定的条件。承认客观规律事实是基础,发挥人的主观意识也异常重要。
意识是一种抽象的精神。它是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豁然;它是王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超脱。正是由于意识的超然与众不同,才铸就了中国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秋天果自熟,莲花夏日开。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承认规律的客观事实,积极地发挥人的主观意识,那么你就将自然看见鸥翔云游的天水一色以及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不是吗?不要让心灵的花园荒芜,只有经常修剪杂草,才不会让无聊的杂草挤掉美丽的花朵。
篇5
高效的语文课堂,言和意应该是和谐相生的,要让学生理解寓意,感受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还是得立足于语言这个载体,让学生在语言的积累与训练中学会理解与运用。寓言教学,“理”是中心,“言”为根本,在教学中,我们不妨采用讲述、续编、创写的策略,让寓言教学凸显“故事”本色,回归到语言的运用与实践上,达到言意共生的境界。
一、讲述故事,在积累内化中巧妙悟理
严文井曾说:“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离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这一特点决定了故事的生动性,同时也决定了寓言的教化功能。这种教化之所以能够在人类的文学史、文化史上拥有持久的生命力,并非因为那些深刻的教训,更多的得益于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试想,如果略去所有的故事,仅仅把《伊索寓言》中所有的寓意摘录下来作为教育材料,这部作品还能流传至今吗?如果说寓意是寓言的骨架的话,那么,生动的故事就是寓言的血肉,使寓言丰满而又充满生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妨抓住这一文体特点,还故事教学以本色――讲述。以讲故事为重要目标,又以讲故事为策略,引导学生在讲故事中阅读理解课文,展开言语实践,在言语实践中悟得言语表达的形式,习得语言,让寓言故事的语文教学价值得以完整体现,实现从“我教课文”到“学生学语文”的美丽转身。
薛法根老师执教《揠苗助长》一课时,牢牢抓住了“故事”这一特点展开教学。故事是适宜讲述的,学故事就得先学会讲故事。课堂上,薛老师不惜时间,按照“故事新手”“故事能手”“故事高手”“故事大王”这样的层次不断提升要求,清清楚楚指导学生如何讲好故事,扎扎实实让学生练习讲故事,学生兴致盎然,讲得绘声绘色。事实上,要把故事讲好,必须真正读懂故事,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理解了农夫的急于求成,好心办坏事,也懂得了违背事物发展规律必然导致事与愿违、适得其反的道理。讲述和体悟如水融,学生在对故事的积累内化中,巧妙悟理,言意皆得。
讲故事,让学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课堂,拥有了进行言语实践的时间和空间,不仅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了中国古代寓言借事说理、寓意含蓄的特点,更懂得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讲故事的智慧,因此,课堂上有了这样精彩的对话――
师:真正像这样傻的农夫,在现实的生活中有吗?
生:没有。
师:但是像农夫这样揠苗助长的其他人、其它事有吗?
生:我想让猪笼草长快些,给它多灌了一点营养液,它死了。
生:妈妈为了让我比其他同学成绩好一些,给我报了好几个辅导班。(其余略)
师:面对这样的情况,聪明的小朋友会――
生:把“揠苗助长”的故事讲给父母听。
师:对,我们以后遇到这样的人要讲故事给他们听,但是含义要说吗?
生:不要说,让他们自己去体会。
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其实,故事就是点燃智慧的火焰。寓言,产生于民间口耳相传的故事,讲述故事,让学生在积累、内化、表达中巧妙悟理,他们的语文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也让寓言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生动、扎实而又富有情趣。
二、续编故事,在想象思辨中发展思维
阅读是一种意义建构,阅读参与者全情投入,会身不由己地参与到互动中,在不知不觉中超越预期的目标,从而获得意想不到的洞察力。寓言中他人的故事,对儿童来说已不仅仅是他人的故事,因为他们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建构了自己的意义。
如童话体的寓言故事《猴子种果树》一文,教学临近尾声,总有教师爱这么问:猴子种果树为什么没有成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如此这般地叩问猴子失败的原因,确实很难得到学生的共鸣,因为停留在纸上的故事终究是他人的故事,触动不了儿童的心弦。
薛法根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活动:教师做猴妈妈,所有小朋友做小猴子。猴妈妈在和小猴子的聊天中抛出许多问题:孩子啊,你辛苦了这么多年,怎么一棵果树都没有种成功啊?这些鸟儿朋友的话到底有没有道理?既然鸟儿朋友的话都有道理,为什么你还是一事无成啊?如果以后你再种果树,你会怎么种?如果再有鸟儿朋友来劝你,你怎么办?一个又一个情景追问,促使学生以小猴子的视角进行反思,由此,小猴子的认知与学生的认知产生了勾连,使学生的思想受到了冲击。对待他人的劝告应该抱着怎样的态度?在学生设身处地的反思中,宝贵的人生哲理慢慢滋养着他们的心灵。尤其精彩的是,薛老师把这种步步深入、设身处地的叩问融入“续编故事”这个教学活动中,巧妙而又不露痕迹。
薛老师:“我们一起来续编故事。”
出示:正当猴子(伤心)的时候,一只( )对猴子说:“( )。”猴子一想:“( )。”于是( )。”
再给学生三分钟时间,自己编一个故事。孩子们心中的故事犹如打开闸门的洪水,倾泻而出。如:正当猴子伤心的时候,一只老虎对猴子说:“猴弟,猴弟,你怎么总是听别人的话呢?你这样是种不成任何树的,你要坚持,要有耐心!”猴子一想:“对呀,我就种苹果树!”于是猴子就种苹果树了。过了一年又一年,猴子的苹果树丰收了,他把苹果和伙伴们一起分享。
多棒的孩子啊,不仅有读懂文章的智慧,言语中更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看大家说得差不多了,薛老师给孩子们讲老师编的故事:“正当猴子伤心的时候,一只狐狸对猴子说:‘猴哥猴哥,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这些鸟的话都是害你的。猴子一想……”猴子会怎么想呢?薛老师再次开启孩子的思维之门:鸟儿们是在害猴子吗?狐狸这样说有道理吗?每一个故事的结局都是不同的,每一个人对故事都有自己的理解,通过思辨,薛老师在孩子们的心田播撒下了辩证思维的种子。
续编故事,开启了无穷的想象;辩证思考,让孩子的认知从一元走向多元。所有的这些训练,都在有意识地延伸寓言的情感,拓展寓言的内涵,迁移寓言的表达方法,这是立足语言的理解,着力于语言的内化与运用,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的过程。续编故事,让学生在学习中透视语言,发现不同,读到自己,丰富自己,文本与孩子在原本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的信息单位产生紧密的关联,并且不断地完善,让孩子获得了成长的感觉,使教学拥有了生长性。
三、创写故事,在实践表达中读写共生
寓言教学不是教会人相信,而是教会人思考:故事中的那些人或物为什么会那样做呢?这样的反躬自省,必然会促使学生将阅读的视角从关注故事主角转向关注自身,反思“我”或者“我们”是否会做同样的事?这样一思考,学生的心智就开窍了,就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成长。这是寓言故事的教学价值之一,还有言语的价值。寓言故事就是借助故事说道理的,一般读者不太关注故事本身的真假,而只会关注其中的道理。然而,语文教学是要教会学生“用故事讲道理”的言语本领的,因而要细细琢磨的恰恰是故事本身,关注故事的叙述方式,而最为关键的是隐藏其中的言语“秘密”,会不会讲故事,关键就全在这隐藏着的言语形式里面。
教材上常常会出现诸如“联系生活经验谈谈体会”的习题要求,如苏教版第9册第8课练习:“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的意思。”教者也常常会问诸如“在现实生活中你见到过这样的情形吗?你会怎么做呢?”一类的问题。对高年级学生来说,在发现、借鉴文本“隐藏着的言语形式”后,他们完全有能力“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创写故事来表达自己对寓言故事的深刻理解。
我国古代经典寓言故事,不仅生动有趣,而且短小精悍,结构精巧,表达简练。如《自相矛盾》一文,全文仅124字,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首先是概述故事的起因:“古时候,有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一个人“卖矛又卖盾”,呈现了“自相矛盾”发生的可能性。接着描述楚人卖矛又卖盾的经过――他拿起自己的盾夸口说:“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又举起自己的矛夸口说:“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细读文本便会发现这寥寥数语的表达之妙。“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言下之意,此人的矛“无坚不摧”,堪称“天下第一矛”;此人的盾“坚不可摧”,可谓“天下第一盾”。显然,这是言过其实的“夸口”。然后,把这两句话联系起来,细细揣摩,楚人“夸口”时的语言极为夸张地突现了他说话前后互相抵触这一特点,像这样,自己的言语行为前后相互抵触,就叫“自相矛盾”。最后是故事的结果――有个围观的人问他:“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为什么张口结舌?哑口无言之际,心里有着怎样的想法?故事没有写出来,留给听故事的人自己去体会。
教学中,我们不妨引导孩子学习课文的写法,创作“新版《自相矛盾》”。以下是教学片断:
师:这个故事选自《韩非子》,从2300多年前一直流传到今天,使很多人受到了教育。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自相矛盾的现象?
生:我妈妈让我多吃点,说胖胖的才可爱,她自己晚上不吃饭,说瘦了才好看。
师:妈妈一不小心自相矛盾了,其实无关胖瘦,营养均衡,身体健康最重要。
生:柯震东拍摄禁毒宣传片,告诉大家吸毒不好,自己又偷偷吸毒。
师:对,这样的艺人,失去了做人的底线,也就失去了公众的信任。我们可以模仿《自相矛盾》的写法,把生活中的这些现象写下来。课文的写法中最值得我们借鉴的是什么?
生:重点写好人物自相矛盾的语言或动作。
十分钟后,学生完成练笔,进行交流,赏评。
生读习作:
“妈妈最近体形越来越丰满,所以,她郑重宣布:减肥!
为了帮助老妈实现减肥计划,我自告奋勇:‘老妈,我们每天晚饭后出去散步30分钟,ok?’‘没问题,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老妈兴奋地做了几下摆臂动作,貌似跃跃欲试。
吃过晚饭,我兴致勃勃地邀请老妈:‘妈,散步喽!’老妈懒洋洋地窝在沙发里津津有味地看着电视。她挥挥手:‘不去了,饭后坐一坐,活到九十九。’
咦,晚饭前老妈怎么说来着?”
师:哪里让我们发现了妈妈的自相矛盾?
生:语言――“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和“饭后坐一坐,活到九十九。”
生:还有动作――“摆臂,跃跃欲试”和“窝在沙发里”。
师:前后一对比,矛盾的焦点就出来了。建议你今晚把这个故事读给妈妈听,明天告诉我们妈妈的反应。
孩子快乐地接受了这个建议,有意思的是,当晚,我接到了孩子妈妈的短信:潘老师,我今晚去黄山湖公园跑步了。当然,如果现实生活中没有这样的体会,那么,编写一个童话类的寓言故事,也是很有意思的。
纵观上述教学过程,由寓言故事的阅读,语言文字的体会,到达文章的中心――寓意,这一过程犹如顺流而下,自然天成,既是语言文字工具性的体现,也符合学生心理的认知规律。然后,由“理”出发,逆流而上,回溯故事,体会作者如何得出这个“结论”,或联系生活实际反思自己或身边人的言行,或表达自己对这个“理”的看法和理解,如此由“理”溯“言”,让道理和寓意都回归到生活实践和语言实践中。创写故事,是学生把阅读产生的“意”,结合自己的理解产生新的“意”,并通过自己的言语表达而出的过程,以“言”寓“理”,使理解和表达同生共长。孩子创写的故事,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给人启迪,发人深思,这是寓言学习价值的真正体现。在这一过程中,阅读、理解、表达相辅相成,读写共生,语文学习的价值更得到了真正的体现。
篇6
【关键词】超前教育;教师培训;对策
根据心理学的发展阶段,幼儿还处于感知运算阶段,在此阶段的教育是对幼儿进行知识的启蒙,不要求幼儿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的熟练,所以遵循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是教育的真谛所在,但是现实中的幼儿教育却存在严重的超前教育现象,对于此现象形成的原因过多的在于幼儿园之间抢占市场的行为,过大的宣传自己幼儿园超前的教学成果,来吸引幼儿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赢在教育的起跑线上,但是试想“伤仲永”的例子在我国又有多少?让孩子有个轻松快乐的幼年时光是每个家长的职责所在。针对此问题本文将提出几点对策,以解决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倾向局面。
一、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现状分析
如今幼儿园的创办条件的放开,让许多资质不全的民办幼儿园也参与到教育行业中来,参差不齐的竞争容易夸大噱头的宣传自己的幼儿园,为了符合家长望子成龙的教育心理,各种超前的教育成为了幼儿园宣传的手段,以下简要分析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小学化”是怎样体现的。1.幼儿教材内容超前。在幼儿达到学龄前在幼儿园的学习过程中,众多幼儿园为了体现其教育成果,把小学阶段的内容纳入到教学范畴,通过对看得见的教学成果来获取家长的信任度。例如在幼儿园的中班或大班的教育内容里就把数学演算、语文诗词、英文等众多学科的内容纳入其中,加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甚至将考试排名来明示小朋友成绩的好坏,这样不仅不利于幼儿园小学生的身心成长,更是违背了幼儿园教育制度。过重的超前教育使幼儿学的学生失去了学习原本知识的机会,这样不利于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更加容易因外在原因而导致学生个体的发展不均衡性。2.理论与实践的不平衡性。对于感知阶段的人来说,学习的重点在于实践中感知,对生活中的事务起到辨识的作用,而并非是坐在课堂上学一加一等于几的理论知识,应该以游戏或适合儿童的教学方式进行教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对于自觉性薄弱的幼儿来说,教师一板一眼的填鸭式教学只能让学生集中不了注意力。而过多的课堂教学虽然让学生多认识了几个字、会算了几道数学题和会说几句英语,符合了家长的期望却忽视了孩子的天性,过早的揠苗助长式教育成果终究是昙花一现,孩子最终在日后的学习中停滞不前。3.动态教学的缺乏。现在的幼儿教育都是模仿小学的教育规律,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的静止模式,就连本该设立的户外游戏课程,都因害怕学生受伤,幼儿园承担责任而大大减少,这样的行为不仅扼杀了幼儿好奇童趣的天性,更是阻碍了智力的发展。幼儿教育大纲要求的是启蒙式的幼儿教育,在于启蒙幼儿的思维,全面发展幼儿的智力、语言、技能、情感等方面,这样的教学应是互动式的教学,有交流的教学,培养幼儿的语言开发能力,并非是过早的传授知识。
二、造成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原因
对于目前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现状,也是众多因素造成的:幼儿教师专业素质不规范化,幼师素质的参差不齐,缺乏正确的教育意识观念;管理者过多关注幼儿园的盈利性,缺乏管理意识;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迫于家长对孩子过高学习期待的压力,也是导致幼儿园过于关注成绩的一大因素;教育部门的疏忽教育管理部门对该教育内容的监督疏于管理,也是导致“小学化”日益严重的关键因素。
三、扭转“小学化”趋势的教师培训对策
1.教育理念培训,作为幼师,教书育人是其重要的教育理念,在上岗前应对幼师进行岗前培训,贯彻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全面发展学生德智体美,学会如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感受学习的快乐,促进健康的身心发展,才是教育本该有的理念。2.教育内容的多样化培训。幼儿园的教育就要符合其身心发展的特点,融入更多的教学特色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发展多元化教育,就要要求幼师多才多艺的才能来满足课堂教育的需求,例如舞蹈,唱歌,绘画、讲小故事等都是培养学生不同兴趣的教育手段。3.参与式培训。就是针对目前静止式的教学课堂模式,培训教师善于利用参与式课堂教学,改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开发和语言的发展,让学生多说、多动手来提高学生的自我表现力。在培训的过程中实践模拟是最佳的方法,让教师真正的掌握诀窍而运用到实践中。
四、结语
幼儿园的启蒙教学是基础教育,其意义更是重大,只有抓好了开头让学生在正确的教育道路上学习知识,不仅是轻装上阵事半功倍,更是为以后的小学教育打好了基础,按部就班的接收知识达到真正理解的程度才是学的好,要有长远教育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学习,不好高骛远,这样才能使幼儿教育回归正轨[3]。
参考文献:
[1]姜娟芳.谈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与教师培训对策[M].学理论,2011;187-188.
[2]李康耀.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问题思考[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04(2);65-69.
篇7
只好转念安慰自己:成不了神童没关系,神童毕竟太少,跟身边同龄的孩子还是有一比的。那时,邻居家的孩子比我儿子早出生一周,总能听到那个孩子的信息:能爬了,会坐了,会叫爸爸了……人家孩子会了,儿子偏偏不会,你说急人不急人!
每听到这样的消息,我就加劲训练儿子,引诱他爬、坐,启发他说话,生怕儿子没学会,而人家孩子又学会了新本事。
旁观者清,我的老母亲教了一辈子书,我这副坐立不安的样子让她看不过去了:
“不要急,养孩子这种事不比骑车赶路,急不得,也比不得。真要比的话也应该是跟自己比,这孩子刚生下来眼都不会睁,现在眼睛雪亮、灯泡似的,这就是进步。你刚上小学那会儿笨得出奇,写字怎么都写不好,结果现在还不是照样靠码字儿混饭吃吗?”
母亲在农村长大,总爱拿农村说事儿:“你该去看看庄稼人怎么种地,他们都是按时令播种,按时令施肥浇水,做到了这些之后,怎么长,就是庄稼自己的事儿了。以此类推,你现在要做的,就是让孩子吃好玩好,在开发智力上你该做的做到了,孩子的反应就不能强求,抱着孩子硬教他,就好比是蹲在地头催苗长,没用。”
定下心来想想母亲的话,确实启发良多,人跟庄稼一个理儿,怎么长都是有定数的,早长晚不长,不在一时。再说了,早长的不一定能长成“大个子”。
话虽这么说,为人父母者往往知易行难,在儿子此后的成长过程中,我还是免不了为他比同龄的孩子早识几个字沾沾自喜,或为他迟迟学不会跳绳而忧心忡忡。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我才发现:到了该上初中的年纪,早认字的未必识字多,而晚学骑自行车的照样能有好车技,大部分孩子的综合能力还处于一个持平状态的。
关心则乱,由于对孩子投入了太多的关注,许多现在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在当时却实实在在地给了我一份压力,我甚至会因孩子一时学不好跳绳而担心他身体的协调性,然后很自然地联系到孩子的接受能力,并继而联想到他将来走向社会之后立身处世的能力而惴惴不安。这些忧虑虽然不至于发展到诸如打孩子、形成心理障碍这类比较严重的程度,但这类杞人忧天的烦恼更细微、也更常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直伴随着我。
顺其自然,其实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篇8
这段时间,我们学习了《自然之道》这篇课文,它主要描写了“我们”及向导和同伴们到小岛上观察幼龟怎样进入大海,“我们”因为不能见死不救得情况下救了只幼龟而害了一群幼龟被嘲鹰叼去的事。学完以后我们知道了:一定要遵守自然规律,不然一切都可能适得其反。
当故事发展到一切都“寂然静止”时,“我们”才明白好心办坏事的伤心和悲哀,“人是万物之灵,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我们的心里跟作者一模一样。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好心办坏事。大自然的规律十分复杂,没有调查清楚就不要乱做决定。
这让我想起了一件事:初夏时,大地被阳光照的金灿灿的,一棵棵小树苗们经过风吹雨打,终于,长成了一棵棵参天大树,高大而又壮观;洁白而又清晰的河面泛起阵阵涟漪,像面长长的镜子,一只只栀子花洁白的身躯美丽多姿,一幕美景尽显眼前。在一年当中,栀子花只在一个季节开花,就是那烈曰炎炎的夏天。
那还是初夏,栀子花已长出了大大的花苞,跟栀子花不相上下,只要是在同一个环境下,只是外形不一样,香味还是那么清香。这不经引起了我的好奇心,那时年幼的我还不懂事,在那时,我就有一种强烈的欲望—想重温把栀子花捧在手心,抱在怀里,闻着那沁人心脾的香味,真是提神又解热,我已经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拿起小刀就往我家门口那开满了大花苞的栀子树跑去,小心翼翼的把它那大大的花苞给一刀一刀地划烂了,那久违的清香扑鼻而来“哇,真香!”我喃喃道。
那栀子花外形好看,犹如仙女一般那样美,那样漂亮,那清香扑鼻而来的情景令我心旷神怡,我坐下来,静静的,目不转睛的盯着花,真美啊,犹如一朵洁白的水晶灯,清晰而明亮。但不知是怎么回事,栀子花慢慢的倒下,花瓣一下子就消了我这时才明白了,我破坏了大自然的规律,栀子花才会这样啊!栀子花在一定时间,一定季节就会开花啊,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要让它自己的成长,才会开出最好的花,最清香的花,最美丽的花。只有让它最自然的成长,才会得到最自然的结果,才会给我们一个最自然的答复。
遵守大自然的规则作文二:
时光流转,云水千年。现存于寂静天地里的每一个存在,都是光阴的馈赠。物转星移,适者生存,每一个生命都是在刹那千年里的竞争与争斗中,存活下来。在万物踏遍山河万里的进程中,都进化出属于自己的本性与生存规律。自然规律,是在历史风沙的磨砺沉淀出来的,万不可随意变更。不顾事物发展客观规律,为所欲为的人,必定会受到相应的惩罚。
正如我们所熟知的揠苗助长的故事:农夫不顾稻子自然生长的规律,而自作聪明地拔高幼苗以求其快速长高,结果却使所有稻子都蔫了。我们如果一味地因自己的喜好,胡乱喂食野生动物,为所不该为,则必定会使得动物失去觅食的主动性,失去在自然中生存的警惕性与攻击性,失去动物们原本的生活规律和有劳才有所获的生存法则。当野生动物渐渐丧失觅食的能力时,它们的生存便全成依赖性,在自然的激烈竞争中,必将被淘汰。
莱蒙特曾说:“世界上的一切都必须按一定的规矩秩序,各就各位。”强扭的瓜不甜,我们如若违背自然规律,为所不应为的,势必会适得其反。而顺应万物其本性,并借以利用该规律,为所应为,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禹之父鲧,历时九年未能够解决黄河洪涝之灾,他一直采取“水来土掩”的治水方针,以墙垣抵挡洪水的冲击,效果甚微。大禹却采取与其父亲“堵”相反的方针,叫做“疏”,即疏通河道,拓宽峡口,让洪水能自由地通过。“治水须顺水性,水性就下,导之入海。高处就凿通,低处就疏导”,高考满分作文大禹在总结了洪水规律的基础上,顺应其自然规律,因势就导,才使得黄河多年的水患得以控制。
篇9
张世蔚
我国有句老话叫“久病成良医”,对这句话要正确理解,不能死板教条。
在过去只用中医药治疗疾病的年代,中医理论一直以中医经典书籍为指导,诊断靠望、闻、问、切,治病用中药。患病日久的病人对疾病的痛苦有切身体会,如果又肯学习,也会了解医理和方剂的原理;还有一些读书人对中医有兴趣,从书本学习相关知识,经常与医师切磋,这两种人都能对医师的诊断治疗提出自己的意见。
看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贾宝玉就有这样的水平,经常对御医为姐妹和丫鬟开的药方评头论足。但他不能开方治疗,如果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努力学习医学经典著作外,还要拜师学技,逐渐学会理、法、方、脉。也就是说,除了懂得医理外,还要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学习,才能成为良医。
现代医学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除了要掌握生物、化学、物理等基础知识外,还要经过病理生理、诊断学、药剂学等正规的医学教育,并通过临床实习,才能为人看病。而且医药学知识日新月异,即便是经过正规医学教育的人,长时间脱离临床,也是看不了病的。由此可见,“久病”不可能成为良医。患者切莫以为自己看了一些相关医学书刊,掌握了一些自己疾病的知识,熟悉了医生为自己提出的治疗方案,就可以自己为自己治病。因为疾病的变化异常复杂,而且也会有新的疾病出现,这是你掌握不了的;一旦延误诊治或治疗错误,悔之莫及。因此,有病还是要看医生。顺便说一句,除了不要自作主张外,也千万不要相信那些未经过正规医学教育的“假医生”,例如张悟本之流。
久病成良医,成为自己疾病的好医生,实际上是要你做个明明白白的病人。首先要掌握相关的医学常识,这有利于你对正确治疗方案的执行;有疑问要问明白,对庸医的错误要抵制。这就需要多学习健康知识,并做到以下各点。
1 善于与医师交流。要使医师明了自己的病情,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希望和能够达到的目的;也要医师告诉你怎样调养和预防等。
2 要了解各种检查的目的和作用;药物、手术或仪器治疗的作用、副作用、适应症和并发症。
3 找好医师诊治。这样的医师德才兼备、认真负责、敬业和乐于助人。不仅能看好病,而且热心传授医学知识,可以不时领教。
4 建立自己的医疗档案。把门诊病历、所有检查报告、出院小结等,分门别类按先后时间存放好,时间越近越放在上,以备不时之需,看时一目了然。还可记下自己的心得和意见。
5 虚心学习。要结合自己的疾病向医务人员学习,阅读相关的科普文章和书刊,这样能利于治疗、预防疾病和健身。
从曹冲谈神童现象
时仲省
《新三国》的热播,将全国人民带回了那个战火硝烟的三足鼎立之时,也又一次温习了众多成语故事。剧中曹操的儿子曹冲“辨察仁爱,容貌姿美,有殊于众”,深得曹操的宠爱,被世人称为“神童”。曹冲虽然只活了13岁,但他的故事至今广为流传。“曹冲称象”连小学生都知道。
但是,把曹冲当“神童”看待,对他的成长是有益还是有害呢?我们知道,人无论再聪明,也是学而知之,而非生而知之。曹冲如此聪明,说明他的智商较高;但仁爱明理却不是与生俱来,而是与他母亲环夫人的教导有关。环夫人出身贫寒,地位低下,深知底层人民的凄苦,也学得了许多百姓的聪慧,对曹冲会有直接影响。但曹冲成为当时知名的“神童”和受到曹操的特别宠爱后,就有可能欣欣然、飘飘然,不再努力学习,而且会更娇惯自己、自命不凡。聪明成了包袱。对他的健康成长显然是不利的。
三国时有名的神童还有孔融、诸葛恪等,都有这样那样的性格弱点,与人难以正常相处,与当时社会环境格格不入,最后身首异处。
现在,人们对“神童”的追求、吹捧、宠爱,比起古代毫不逊色。有的10岁或12岁参加高考,获得了高分,经媒体挖掘,大肆炒作,“造”为“神童”,更激起了诸多家长的“神童梦”,憧憬着有一天,自家孩子也笼罩在“神童”的荣耀光环下。但是,这种狂热炒作的“神童现象”,经过时间的验证,并不一定都有一个似锦前程。虽有的成名成家,但也不乏之后平淡无奇、江耶才尽的。
专家们对此分析说,神童虽有超常的智商,但身体并口心理的发展还停留在孩子的层面,思维方式不完善,人际交往能力差,自制能力有限,独立生活自理能力欠缺,无法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现实生活中,很多“神童”进入大学后,不能适应大学生活,甚至个人基本生活都不能很好料理,只好中途辍学。
篇10
我们现在面对的是二年级的小学生,怎样让孩子能更快提高习作水平,以及提高到什么程度,我们发放了“作文调查问卷”,共计十五个题目,根据反馈的信息,依据“调查问卷试卷分析”和学生的愿望,我们确定了恰当的教学指导目标。
一、目标实施的步骤分三个阶段
具体为:制定目标,目标落实,效果评估。教师要按照这三个阶段的具体要求去完善作文教学。
二、目标落实的方法及策略
1.常规训练:课内拓展+阅读,每周听力训练日记,课后口语交际。2.专项训练:编故事两周两次;观察写话;各类活动、比赛。
三、教学效果及展示
四个参与课题研究的班级基本上完成了我们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学生写作文63篇,总字数约1万8千字。
原来很多学生由厌写、恐惧,逐渐转变为乐写、有话可写,文字也有了真情实感,不再空洞无味,很多学生还主动去积累,去表达,还常常比赛看谁作文的字数多,主动习作的愿望很强烈。
学生的习作不管是从字数上,还是用词谋篇上都有了很大进步,敢于用词,词语也较为丰富,句子也生动形象了许多。学生习作被校报采用,我们还出版了《成长的歌》习作集。
四、教师获得的经验汇总
1.沟通可以相互促进,相互了解,各班课题的进行速度,或在某一课上出现了什么亮点,学生喜欢什么,取得哪些实效,哪些还需要再提高,再改进。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是儿童的本能”,活动有了,兴趣来了,一切事情都变得简单。比如开展“作文展评活动”。这一过程不仅是师生共同点评的过程,也是发现亮点,共同学习的过程。这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逐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文章被大家学习的孩子更是喜形于色,兴趣会更浓;其他的学生,听到别人的好文章,视野会开阔起来,心中自然有了榜样。
3.俗话说:“题目新,亮眼睛。”好题目更能吸引读者的眼球,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改变以往的做法,为作文“征集题目”。最后经集体讨论后,大家就采用自己喜欢的题目来写。题目是孩子自己的,独创的,写起来就有了自己的观察视角和表达方式。这就消除了写作恐惧的心理,成就了“我手写我心”一种真实的写作状态,因此也就有了真情实感的表达。
4.降低标准评作文,增强写作信心。有的同学语文能力相对较低,接受知识慢,就将指导重点放在把句子写通顺,会使用标点上。对习作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以指导布局谋篇的技巧,从而全面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
5.写作方式多种多样。常用续写、扩写、仿写等方式。如:《泉水》一课进行仿写性的续写;《小鹿的玫瑰花》根据课文中的“空白”进行想象写;《揠苗助长》进行续编故事,明白道理;《雷锋的足迹》教师和学生共同搜集图片,联系生活进行仿写等。
6.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方法。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如遇到好词、好段,对此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如:在《丑小鸭》的教学中,文章中有“太阳暖哄哄的,鸭妈妈卧在草堆里,等它的孩子出世。”“它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大家都叫他‘丑小鸭’。”这样的句子,我就抓住这几个词进行写作教学。同样是晴天有太阳,文中用到了“暖烘烘”,而我们平时用得最多的是“天气晴朗”或“阳光明媚”等词句,这样直观的、对比教学,学生更容易接受。
写景的作文带领学生现场观察,边看边讲解观察的顺序、方位等。写小动物的作文提前布置家庭作业,要求在家观察小动物的外形、习性等。小制作的作文,事先做课件、实物展示,引起学生兴趣,再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亲自动手做,最后老师指导学生有顺序地写。
7.引导学生勤积累,并有意识地去运用。作文要想写得好,没有积累是不行的;每学到新词必让学生练习造句,让学生学以致用。点评作文时,鼓励表扬那些做到学以致用的学生。
8.教师平时要多引导学生学习观察,留心身边的细小变化,培养观察力。有观察,有思考,有想象,孩子思想独立了,开放了,眼中的世界自然就美了。
五、工作中几点思考
我和我的团队只是做了一点点工作,还很不够,比如:如何让后进生快速提高,如何更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更好培养孩子的积累意识,如何和学校的资源进行优化与组合,以及教师应如何建立,完善文章修改、发表机制,电脑班的孩子怎样让网络发挥其最大的优势等,这一系列问题都是我们要深入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