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生平范文

时间:2023-04-01 03:52: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鲁迅的生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鲁迅的生平

篇1

[关键词]循环经济;综合评价;类型特征;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D0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863(2015)04-0107-06

循环经济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方式,近年来在政策、机制、技术等方面实现了突破,并在区域、园区、企业等层面构建出发展典范。现阶段,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资源能源短缺与生态环境脆弱形式更加严峻,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循环不经济、经济不循环”的问题越发凸显;同时,我国国土面积辽阔,自然资源特征较为复杂,各省域因地理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环境禀赋、产业结构分布等条件差异所反映出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及制约因素也有很大差异。[1]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省域循环经济发展类型进行划分,分析不同类型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和问题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推进省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实现路径,以推进我国省域循环经济协调发展。

一、我国省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涉及自然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基于整体科学性、系统层次性、动态可比性的设计思路,遵循循环经济发展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量化优先”的原则,参考国家发改委、统计局等制定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部分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2],从资源减量、循环利用、防污减排、环境治理、经济发展等五个层面,构建起我国省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二)评价过程

通过查找《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和《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收集2005―2013年的相关指标原始数据,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对省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因受数据可得性等因素的制约,未将、台湾、香港和澳门纳入研究中。将收集到的2005年―2013年30个省市的24项指标数据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构成(30×24)×9的全局样本数据表并进行正向化和标准化等处理,利用多元统计分析软件SPSS16对样本数据进行KMO和Bartlett球形假设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变量间偏相关性的KMO统计量数值为0.793,球形假设检验的结果显著性水平为0.000,样本数据适合用于全局主成分分析。在此基础上,计算标准化数据表的特征根、特征向量以及贡献率,并提取前八个全局主成分作为新的综合变量(累积贡献率达81.085%),根据主成分负荷矩阵、特征值和贡献率可计算出2005年―2013年我国30个省份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如表2所示)。

表1 省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三)评价过程结果分析

从全国来看,2005年以来全国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稳步提高,30个省份的综合得分每年都有不同幅度地增长,全国均值水平从2005年的―0.70提高到2013年的0.78,反映出近年来我国加大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投入、制定执行循环经济税收优惠政策以及开展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等方面的综合成效。从地区分布来看,我国各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东部地区发展水平较高,东北和中部地区较为接近,西部地区发展水平较低。2005年―2013年我国省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前8名的省份均集中在东部地区,排名后7名的省份均集中在西部地区。从各省份循环经济发展变化态势来看,2005年―2013年前8位和后7位的省份排名相对稳定,排名9―23位的省份变化较大。内蒙古和重庆的综合得分有大幅提高,2013年排名分别比2005年上升了11位和9位;海南、黑龙江、四川等省市增长幅度相对较慢,排名分别下降了13位、11位和9位。

二、我国省域循环经济的类型划分与发展形势分析

为分析我国不同类型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存在问题,根据2005年―2013年我国30个省份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得分的平均值,运用四分位分类法,将30个省市循环经济发展分为四大类型:领先型地区、挑战型地区、追赶型地区和后进型地区(见表3)。

表2 我国省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及排名变化

(一)领先型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的优势与挑战

领先型地区是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典范,具有经济社会条件优越、产业结构相对合理、市场化程度较高等优势条件,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技术、资金、人才、制度等方面的支撑。在2005年国家提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之时,领先型地区就已经开展循环经济实践工作,北京、上海、江苏、山东、天津等省市陆续被纳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单位,依托循环经济项目、企业、园区(基地)建设,初步构建起了以资源节约集约和废物循环利用为特征的循环型生产方式,“三废”资源的处理率和回收利用率不断提高。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雾霾等新的资源环境问题形势严峻,循环经济发展的外在压力逐步加大;同时,以政府财税政策支持为主的循环经济动力结构不够合理,尚未形成以企业为主导的动力机制,导致领先型地区循环经济技术研发能力较弱,循环经济市场化程度较低,部分企业出现“循环不经济、经济不循环”的现实问题。因此,领先型地区必须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在循环经济发展中承担更加重要的角色和任务,成为我国循环发展的先行示范区。

(二)挑战型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与不足

挑战型地区是我国煤炭、铁矿等矿产资源集中的区域,重化工业特征突出,能源、钢铁、有色冶金、机械、化工等产业占据主导地位,依托资源优势有力推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同时,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通过实施循环经济项目综合利用重化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余热余压、工业废水和固体废物,初步建立起了以矿产资源为核心的循环型重化工业生产体系,增强了各产业间的横向耦合度,推进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日益协调。挑战型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突出表现为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率较高、污染物排放强度较低,但资源消耗量偏高、资源产出率较低、污染物排放总量较大。受资源有偿使用、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损害赔偿、生态价值补偿等制度因素制约,在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会出现难以突破的瓶颈。因此,必须以制度设计为突破口,持续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三)追赶型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的条件与问题

近年来,以四川、江西为代表的追赶型地区逐步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发展方式正处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过渡阶段。但受工业化程度不高、高新技术发展缓慢等多种因素制约,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第一,部分内蒙古、山西的县市属于资源丰富地区,在资源开采和利用过程中过度强调经济发展,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循环利用;第二,工业化发展程度不高,企业规模不大,产业集群程度不够,难以形成高度关联和有效互补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第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尤其是循环经济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不足;第四,节能环保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和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发展较慢,污水、垃圾、固体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率和回收利用率较低,环境治理能力不高。因此,追赶型地区必须以产业循环为主导,加快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快速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四)后进型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循环经济发展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资源环境作为支撑。后进型地区集中于我国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较为薄弱,同时受生态环境相对较为脆弱、法规政策支撑不足等多种因素制约,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首先,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大多省市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产业结构以“高污染、高能耗、资源性”为基本特征,经济发展方式较为粗放。其次,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草原退化、水资源短缺等问题严重,这对于经济基础薄弱的后进型地区发展循环经济提出了更高要求、再次,政策法规的激励与约束力度不够。一方面,政府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监管缺失,对于滥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处罚力度不够,造成整体污染排放较高,资源循环利用率低;另一方面,政府财政资金有限,对循环经济的投资强度小,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滞后,企业缺乏循环经济技术研发应用、设备改造更新、人才培育引进的积极性。因此,后进型地区必须以政府引导为重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三、我国省域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的提升路径

围绕我国省域循环经济发展的不同类型,遵循“因地制宜、差异化发展”的设计原则,综合考虑各类型地区所处阶段以及发展形势,以系统化、差异化理念有针对性地引导不同类型地区选择和制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

(一)领先型地区: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引领循环经济发展

1.创新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

加快转变以政府政策为主导的动力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高度重视价格、竞争、供求等市场要素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逐步形成以节能量和排污权交易、合同能源管理、清洁发展机制为重点的循环经济市场体系。首先,加快建立节能量和排放权交易市场。建立和完善节能量、排放权交易的法律法规,明晰节能量和排污权归属,科学合理确定地区节能和排污上线;完善企业节能和排污数据监测体系,建立信息数据库。其次,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出台更多激励政策鼓励节能服务公司发展,支持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建设;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参与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拓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融资渠道。[3]再次,积极建立碳交易市场。加强与国外发达国家的交流合作,不断吸取国外清洁发展机制运作的先进经验;完善清洁发展的申报机制,简化审批流程,推进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实施;加强碳排放的监督管理,建立碳排放交易平台,为建立交易市场提供信息服务和平台支撑。

2.构建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体系

坚持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发展思路,以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要方式,以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生态环境修复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等方面的技术研发为重点,构建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体系。[4]依托沿海地理区位优势和基础条件,加强与国外先进地区技术交流合作,引进循环经济先进技术。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和平台建设,鼓励组建以企业为主导、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与的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技术联合开发中心,设立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研发项目,集中优势资源对节能减排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技术、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等开展联合攻关,形成以关键技术为核心的循环经济技术链、产品链和产业链,提高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效益。制定循环经济技术推广目录,建立循环经济技术推广应用的网络平台,促进循环经济技术成果转化与推广。

(二)挑战型地区:以制度设计为突破加快循环经济发展

1.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是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核心。一方面,政府应加快资源性价格体系的市场化改革,积极调整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开展资源的全成本定价,让资源以价格的形式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5]另一方面,对于重要的资源性产品,收取高于同一时间、同一地区、同一市场均衡条件的环境补偿费用,加大高排放、高污染企业的生产成本,使其价格利润不能弥补企业的环保成本支出,倒逼污染型企业开展技术改造、产品更新和生态化转型。

2.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以土壤环境、水环境、大气环境为重点,建立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优质的生产、生活环境。首先,建立矿区生态环境修复制度。遵循“谁开采、谁修复”的原则,要求修复主体综合采用风险评估技术、工程修复技术、化学与生物修复技术等手段,制定严格的生态修复标准,开展矿区生态环境修复。其次,建立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大对重点污染排放企业的监督管理,对于超标排放或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依托第三方机构对污染情节和影响程度进行评估,科学合理确定环境损害赔偿范围;对于造成重大环境污染的企业,要加大环境损害赔偿力度,并严厉查处。再次,建立跨区域协同治理大气污染制度。针对雾霾等大气污染问题,成立跨区域协同治理机构,统一部署、科学决策,协调相关省份之间的行动安排。

3.建立生态补偿制度

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发展为目标,以省域间财政转移支付为主要方式,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制度,推进流域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根据生态保护者投入、生态受益者获利、生态破坏恢复成本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科学合理确定生态补偿标准。[16]成立流域生态补偿管理委员会,综合协调各省份生态补偿的监督管理,民主协商生态补偿的重大问题。建立生态补偿纠纷协调制度,以生态利益至上为原则,协调处理好整体利益与地方利益、生态利益与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建立省域间信息通报制度,加强各管理机构的交流沟通,促进流域生态环境等相关信息的互通共享。

(三)追赶型地区:以产业循环为主导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1.选择性承接沿海产业转移

遵循循环经济理念,充分把握好沿海产业向内陆转移的机遇,积极发挥土地、劳动力、市场的优势,科学规划产业空间布局,有序、有选择地承接产业转移。在项目引进上,要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必须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范围内围绕主导产业有选择地引进项目,不断延伸主导产业链条,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严格审查项目的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等节能环保指标,严禁引进“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生产项目。在空间布局上,对于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新开发的产业园区,要以物质流和产业关联性为切入点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居住布局、绿地布局,充分发挥产业集群和循环链接效应,避免盲目、无序开发。

2.因地制宜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加快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根据产业发展特色因地制宜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高效方向转变。围绕项目间、企业间、产业间的物质、能量、信息流动态势,以纵向闭合、横向耦合、循环共生为总体思路,重点加强对煤炭、能源、化工、冶金、建材等产业的物质循环利用和能量梯级利用,构建水资源回收利用、废物资源循环利用、余热余压梯级利用、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立一批循环经济示范项目、企业、园区(基地)。加强农业、工业、服务业、社会领域等层面的共生耦合,逐步构建工农业复合、工业与服务业协同、工农与社会互补、多产业共生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多领域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3.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节能环保产业是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必须将其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快建立和完善节能环保产业生产运营体系、技术创新体系、管理服务体系和政策标准体系,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市场化和规范化发展。[7]加快发展高效节能电动机、新型节能材料、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等节能产业;大力发展大气治理技术装备、污水处理技术装备、固体废弃物处理设备等环保产业,推进环保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积极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重点加强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旧轮胎、废旧汽车、废旧电子产品的加工处理和再制造。加快建立和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守一批“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推进废物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

(四)后进型地区:以政府引导为重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1.充分利用好国家政策扶持的机遇

目前,国家层面已出台多项优惠政策支持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城市矿产”基地等项目建设。后进型地区应积极了解国家关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精神,制定省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或实施方案,确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工程和重大项目,争取国家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的支持。国家层面应针对后进型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薄弱等实际情况,专门制定后进型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每年划拨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循环经济项目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

2.完善循环经济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

紧密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的相关规定,围绕各行政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加快出台节约能源、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的法规条例,并研究制定水土流失治理、土地荒漠化治理、森林植被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废旧家电间收、污水处理与回用、垃圾排放与处理等方面的地方政府规章,规范企业的生产行为和社会公众的生活方式,提高循环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意识。

3.健全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

加强政府政策引导,建立以政策激励为主、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循环经济政策体系。第一,制定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落实淘汰落后产能政策,严格淘汰生态功能保护区、水源地及其汇水区、城市中心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内的企业;引导企业入驻产业园区,积极构建循环经济产业园,实现废物资源的集中治理、处理与排放。第二,制定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每年安排循环经济专项资金鼓励企业和园区的节能技术改造、环境治理设备购置和基础设施建设;针对企业在循环经济科技研发、推广应用项目给予税收优惠,对投资“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项目的企业实施税收抵扣。第三,制定后进型地区政绩评价考核政策,切实转变以GDP为核心的地方政府政绩评价考核体系[8],加大资源综合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与修复等评价指标的权重,以更加全面、综合的视角评价地方政府绩效。

[参考文献]

[1]曹旭.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类型以及区域效果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3(8).

[2]国家统计局“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课题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统计研究,2006(9).

[3]商惠敏,李朝庭. 美国合同能源管理融资模式及经验探析与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3(13).

[4]曹光辉,齐建国. 循环经济的技术经济范式与政策研究[J].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2006(5).

[5]沈丽,张攀,朱庆华. 基于生态劳动价值论的资源性产品价值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11).

[6]才惠莲.我国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制度的完善[J].中国行政管理,2013(10).

[7]王宁,薛维梁,韩晓丽,王永昌. 山西省节能环保产业制度体系的创新与完善――论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措施[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8).

[8]申亮. 实施节能减排的地方政府行为研究[J].经济评论,2011(2).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Type Analysis and Paths of Provincial Circular Economy Development in China

Xi Yongqin Ai Liangyou

[Abstract]Influenced by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geographical loca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ere is a big divergence in the development lever of China's provincial circular economy. Based the data from 2005 to 2013 , the provincial circular economy development in China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the advanced, the challenged, the chased and the backward. There are different basic conditions and causes of th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in different types of areas, which should respectively apply the differentiation of innovation - driven , institutional breakthrough , industrial circulation and government guidance to improve its paths, and harmonically push China' s circular econom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篇2

小的时候,从《三味书屋》中认识了鲁迅,当时他的“早”的精神一直让我当成座右铭。鲁迅把“早”刻在了桌上,我便把“早”刻在了心里。从那之后,“早”就一直影响着我。什么事都赶早,更不愿落后。这也是鲁迅给我受益非浅的启示。也是从这里,我开始接近他。

作为一个文学家,从他第一次用“鲁迅”这个笔名发表了〈〈狂人日记〉〉就开始了他一切的不平凡。读他的文章,我感到了文学的深沉,仿佛看到他坐在桌前,手中握着一支沉甸甸的笔,怀里揣这一颗沉甸甸的心。

鲁迅出身于一个落没的封建家庭,生活在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的统治下。这也就使他写出的文章大多以同情人民,讽喻社会现实为中心。他使一个有思想有素质的人,他〈〈彷徨〉〉政府的无能、腐败〈〈呐喊〉〉着,期盼美好的生活。他有坚定的反抗和争取的意识,但力不从心,不能得到更多人的理解。所以他毅然握起笔,写下了鲜血淋漓的旧中国历史,无不让人血泪纵横。

篇3

就此,鲁迅,将不再是一个单纯的作家,而沦落为他始料未及的且是他最不愿见到的一个词汇。正如余华所言,鲁迅的命运即是从一个作家变为一个词汇,再从一个词汇变为一个作家。而鲁迅命运的转变,同时也是1949年后中国政治、文化、文学的剧情变化。鲁迅,就像是“温度计”,忽高忽低的体温,鲜明见出整个社会的体温,是正常、感冒还是发烧。比起这种“鲜明”,鲁迅本身反倒变得晦暗不明。

除此之外,鲁迅又不时成为当代文化论战的试验场。逝世70年,身后是非不止,争论不歇,即便再度谈论诸如鲁迅的文学创作、道德人格、鲁迅和的比较等老命题,也仍会生发出新问题,诸如革命与改良之争、政治与文学之关系等等。有论者指出,鲁迅早已成为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最重要的“道统”。

而随着社会的日益开放,民众也越来越不满惯常的那个教科书里的鲁迅。他们要的是一个亲切有味的鲁迅。尤其近年,鲁迅被一再要求“还原”、“唤回”、“平视”,像是一件宝物,被双方不停地争来夺去。也在这过程中,鲁迅的面目庶几更清晰了些。

画家陈丹青自三年前“笑谈大先生”之后,一发不可收拾,写就了七篇谈鲁迅的文字,好比是给教科书外的鲁迅画了七张简净风流的素描。在他那里,鲁迅并非一个词汇、概念或是什么说法,就是一个待在上海,抽烟,爱看电影,爱买书的作家。他喜欢的鲁迅,是“好看”的人,“一脸的清苦、刚直、坦然,骨子里却透着风流与俏皮”;也是“好玩”的人,幽默、温情、体贴,最善于在每一行文字里自己玩;他赞叹“三十年代的上海之所以是三十年代的上海,就因为上海很看得起鲁迅,而鲁迅不很看得起上海”,于是鲁迅成就了上海,上海也成就了鲁迅;而鲁迅与日后在此地彼地境遇之同异,“独尊鲁迅、抹杀”不是对鲁迅的尊重,反致“政治生态迅速败坏,文艺生态迅速荒芜”,从此“失去选择、失去记忆,最后,失去历史”;而《狂人日记》中鼎鼎有名的“吃人”和“救救孩子”的狂言,在提醒我们文学或可为历史的寓言与预言。

陈丹青自认只是鲁迅的粉丝,多年嗜读鲁迅,让他对鲁迅的著作和生平事迹熟稔得很。加之多年的江湖阅历和画家的纤敏直觉,他的鲁迅素描也就溢出了鲁迅常谈的边际和拘囿。值得一提的是,他谈鲁迅,不是戏说,亦非故作惊人语,只是别出心裁,出以一己与鲁迅的多年神交的深交,径直说出自己的鲁迅印象。因为怀抱敬意,所以谈得恭谨;因为爱重鲁迅,所以谈得审慎;因为蔽障重重,所以知道对鲁迅恭敬并非是尊敬鲁迅最好的方式——绕开鲁迅,或者说,绕过那个符号的鲁迅才能更靠近真实的鲁迅。

篇4

2011版《初中语文课程新标准》的实施,是对教师传统理念下的语文教学的严峻挑战。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共同参与、平等互动,教师只能是平等中的首席。因此,教师亟需对自己以往的教学理念,进行深刻全面的审视和反思,完成角色的转型定位,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组织者、引导者与促进者。

一、回归主权,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组织者

2011版《初中语文课程新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因而,学生学习“主权”的回归,势必打破教师的一言堂模式。为此,语文教师要成为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组织者。首先,在课前学习阶段,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习得知识,有效地指导学生收集与查阅有关学习课文的信息,组织必要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我设计了一个小环节——“我所认识的鲁迅先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活动。于是我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带领学生一起参观上海的“鲁迅纪念馆”与“鲁迅故居”,使学生在实地参观过程中,逐步了解及感受鲁迅的生平经历和伟大的人格魅力。然后,让学生去查阅鲁迅先生的相关作品,并要求学生将参观经历与资料查阅加以整合,进行充分的交流。因此,学生对鲁迅的认识不仅仅是肤浅地为了解而了解,而是近距离去感受鲁迅的人格魅力。在这样一个课前活动有序的组织与安排下,课文的学习与探讨也就容易多了。

其次,在课堂设计过程中,以往总是多考虑教师如何教,很少考虑学生如何学。然而新的课程理念下要求课堂上“以学生活动为主”,要以学生为主体,多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活动安排,这需要教师不仅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更必须具备极强的思辨能力与应变能力,而不能听任学生随意地发挥,要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在课后作业的设计与安排上,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的高低,分层指导分类作业代替了以往的一刀切;探究与合作的作业代替了以往机械的抄写与简答。总之,只有教师的精心组织与策划,同时必须是在新课程理念科学与有效的指导下,才能让学生积极地动起来,通过学习活动来体现他们思维的火花。

二、因势利导,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引导者

在自主性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首先,教师应着重帮助学生制定切实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向这个目标行动,引导学生在语文自读中探究,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探究,在对课文学习的提问中探究。其次,引导不是“牵牛”,引导要抓住时机;引导不是“钓鱼”,而是要导之有方。尤其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即能“一石激起千层浪”的问题,或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例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学生领悟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后,提出了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作者塑造克拉里斯这个人物形象在当时社会具有怎样的意义?是采用哪些方法塑造的?揭示了人物具有怎样的典型性格?”这个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其实质对小说主题的把握及对作品中主人公的判定已作了很好的铺垫。这样,作品中菲利普的形象及他对于勒的态度也就不难理解了。

另外,要充分信任学生,注意抓住学生思考的火花,进行肯定和引导。例如学习《爱莲说》时,学生提出了发散性思维的问题:“为什么在周敦颐的眼中不如莲花?”我引导学生联系陶渊明的生平经历及周敦颐所处的时代(课前曾做过资料查阅),学生经过讨论得出了看法:东晋末年,战乱纷飞,民不聊生,陶渊明为躲避战乱过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在周敦颐看来,这是逃避现实的表现,而他却敢于面对现实,虽世俗险恶,但能“出淤泥而不染”,所以他认为莲花是君子,要胜过像那样的隐士。学生能提出这种激活思维的问题并且能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与教师恰当的引导密不可分。最后,引导学生由关注文本到拓展文本,由拓展文本到关注人生,关注社会。例如学习《爱莲说》时,学生提出“出淤泥而不染”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否矛盾?这是由于启发学生从对文本的感悟来体验对生活的感悟后的又一发现。因此,在引导与探讨中可以发掘出育人因素,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陶冶。

三、教学相长,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促进者

新课程理念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随时洞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必须要有开放性的课程意识,要在比较整合中求发现。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在内容或结构上有着相互关联之处,如采用“主题教学”“组元教学”“引进学生的习作作为拓展文本”等方式进行灵活的设计与教学,会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语文教师尤其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新力,让学生敢想、敢说、爱想、爱说,让师生平等,通过民主模式,充分让学生主动参入学习过程,实现双向交流,教学相长,这样必将使教学过程充满活力和动力,最终达到师生共同享受、共同发展的目的。

篇5

鲁迅关于读书的名言精选

1) “治法是多翻,翻来翻去,一多翻,就有比较,比较是医治受骗的好方子。”“随便翻翻是用各种别的矿石来比的方法,没有用真的金矿比的明白,简单。我看现在青年的常在问人该读什么书,就是要看一看真金,免得受硫化铜的欺骗。而且一识得真金,一面也就真的识得了硫化铜,一举两得了。”

2) 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有光明。--鲁迅名言

3) 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鲁迅名言

4) 社会上崇敬名人,于是以为名人的话就是名言,却忘记了他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或事业--鲁迅名言鲁迅名言警句精粹

5) 中国的有一些士大夫,总爱无中生有,移花接木地造出故事来,他们不但歌颂生,还粉饰黑暗。

6) 我觉得坦途在前,人又何必因了一点小障碍而不走路呢?

7) 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8) 激烈得快的,也平和的快,甚至于也颓废的快。

9) 只看一个人的着作,结果是不大发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10)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11) 一滴水,用显微镜看,也是一个大世界。--鲁迅名言

12) 读书就像蜜蜂采蜜一样,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有限。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

13) “读死书会变成书呆子,甚至于成为书厨,早就有人反对过了,时光不绝的进行,反读书的思潮也愈加彻底,于是有人来反对读任何一种书。他的根据是叔本华的老话,说是倘读别人的著作,不过是在自己的脑子里给作者跑马。”

14) “读死书是害己,一开口就害人;但不读书也并不见得好。至少,譬如要批评托尔斯泰,则他的作品是必得看几本的。”

15) “……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鲁迅关于读书的名言集锦

1) 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与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 --鲁 迅

2) 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的。---鲁迅

3)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鲁迅。

4) 伟大的成绩和辛勤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鲁迅。

5) 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

6) 学习专看文学书,也是不好的。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轻重,后来变成连常识也没有。 —— 鲁迅

7) 做一件事,无论大小,倘无恒心,是很不好的。

8) 纠缠如毒蛇,执着如冤鬼。激烈得快的,也平和的快,甚至于也颓废的快。

9)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10) 不能“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 —— 鲁迅

11) 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会被生活所累。

12) 中国的有一些士大夫,总爱无中生有,移花接木地造出故事来,他们不但歌颂生平,还粉饰黑暗。

13) 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鲁迅名言

14) 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鲁迅·无题)

15) 事实是毫无情面的东西,它能将空言打得粉碎。

鲁迅关于读书的名言推荐

1) 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鲁迅名言

2) 勇者举刀向强者--鲁迅名言

3) 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鲁迅名言

4) 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这就像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名言

5) 教育植根于爱。 —— 鲁迅

6) 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

7) 我们自动的读书,即嗜好的读书,请教别人是大抵无用,只好先行泛览,然后决择而入于自己所爱的较专的一门或几门;但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崐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8)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9) 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的难。

10) 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 ——鲁迅

11) 其实先驱者本是容易变成绊脚石的。

12) 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13) 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

14) 所谓天才,只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了。 ——鲁迅

15) 社会上崇敬名人,于是以为名人的话就是名言,却忘记了他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和事业。 —— 鲁迅

16) 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 (鲁迅·悼杨铨)

17) 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

18) 我好象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

19) 伟大的成绩和辛勤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 ——鲁迅

20) 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看了写一句鲁迅关于读书的名言还会看:

1.鲁迅有关的读书名言

2.鲁迅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

3.鲁迅写的读书的名言

篇6

【关键词】传统版画 教学问题 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79-01

版画起源于中国,具有2000年悠久的历史传统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瑰宝。学生通过对中国传统版画的鉴赏与学习,可以增强民族意识,对陶冶性情、提高审美素养、促进学生个体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但是,在初中美术课的版画教学(《海风·海潮·渔歌》、《个性鲜明的木刻肖像》以及《富有特色的藏书票》)中,我发现学生对中国版画的关注程度正在降低,以往学生对构图巧妙、雕刻精美或者视觉冲击效果强烈的作品都会惊叹连连,现在几乎听不到惊叹了,更多的学生是不屑一顾,有的学生甚至大发感慨:“哎,黑黑的,或那么多色彩,太麻烦了,还不如用机器印刷……”。在学习版画的练习中,很多学生都没有带齐版画必用的工具材料,教学的效果很不理想。针对在教学中碰到的这些问题,分析其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开展好初中版画教学工作。

问题一: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使得学生较少关注版画。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接触到的大部分是漫画。有的同学说:“我最喜欢漫画,我喜欢《海贼王》,喜欢里面的路飞,我虽然不喜欢日本人,但是我喜欢日本的漫画。”从学生平时的练习和手抄报等活动的内容来看,学生最喜欢的都是日本动漫作品。

解决办法:让互联网发挥纽带的作用,让版画历史走到学生身边,让珠海古元美术馆走进教室,让版画不再陌生。

现在互联网非常发达,学生通过在电脑上查找,就可以纵览古今中外经典作品,查阅版画的发展史,教学中结合学生课前准备的相关资料分析讨论,提高了学习效率,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学生学习交流后可以自己小结:版画出现在人类发明了造纸和印刷术之后,从东方传到西方,又从西方传到东方;版画产生开始就与印刷为伍,成为传播人类文化的新手段;版画在各个时期、各个民族都有不同的表现,但是各种版画都表现出高超技艺,展现出经久不衰的文化内涵和真情实感的精神世界与审美理想,等等。每个教室里划出一块版画天地,延伸课堂知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量。

古元美术馆是珠海第一座市立美术馆,它以中国的人民美术家、美术教育家古元的名字命名。馆内一楼收藏着古元版画原作105幅,水彩画原作70幅,版画复制品、印刷品58幅,以及古元先生使用过的版画工具,这是学生受到良好熏陶的教育基地。教师在平时多留意馆内举办的各种画展的内容、时间、地点等信息,及时提供给学生,以便学生前去欣赏,利用这些机会多接触美术作品。

问题二:对版画的欣赏比较肤浅,缺乏深层次的鉴赏。

从课堂提问和学生填写的自我评价活动内容来看,对版画作品进行赏析时,学生的分析比较肤浅。欣赏版画作品,是对作品的领略、体验和感悟的审美过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高级的精神活动。版画的刀味和印痕需要认真体会。

解决办法:合理安排欣赏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学会鉴赏版画。

在具体作品的欣赏过程中,学生一般有几种反应。一是喜欢或不喜欢;二是喜欢的话,对作品进一步欣赏,从中有所感受;三是激发起自己的创作欲望。我认为“描述—分析—体会”这个过程的模式比较适合版画的欣赏教学。

以欣赏赵延年的《鲁迅先生》为例。

第一步是描述。画面中鲁迅先生目视前方,表情严厉。

第二步是分析。这是鲁迅先生的肖像作品,我们所熟知的鲁迅先生的精神内蕴是“横眉冷对千夫指”,所以画面选择鲁迅先生冷峻和轻蔑的神态,活现了鲁迅的硬骨头精神。画面几乎没有柔弱的曲线,甚至连面部的线条也处理成直线和斜线;围巾搭向左肩,不仅使气势得以加强,更主要的是延伸的轻蔑分外充溢。

第三步是体会。这里通过简单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联系学生所学过的鲁迅的文章,勾勒出鲁迅先生的形象,对比此作品交流感受;假想如果画面中的线条变化后会产生出什么效果,选择最佳方案;可对比欣赏作品《海风》、《柯勒惠支自刻像》等。

学生先学会欣赏版画作品,理解版画的语言,再到创作,做到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消除学生对版画的陌生和畏惧感。

问题三:制作材料的复杂,学生兴致不高,而且基本不带工具材料。

版画欣赏教学中,安排一定内容的版画联系,使学生直接体验版画的刀味和印痕,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鉴赏理解有很大的帮助。可是上版画联系时,课前布置学生带版画的工具材料,往往只有少部分学生带了,而且常常没有带全,以致在教室无法正常地开展原定的教学。

解决办法:激发学生兴趣。有些材料可以让学校统一配备,并充分利用现有工具材料。

学生兴致不高,不带工具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专门的版画工具材料较多,个人准备较难;二是学生觉得版画太难了。针对以上两点,我申请学校为学生准备红色印泥、钢化玻璃、滚筒和桶装油墨,其它工具根据学生家庭情况,自行采购或以小组形式准备。

在制作顺序上,我根据实际情况将课本内容作了新的安排,顺序依次是:纸版画—藏书票—黑白木刻。首先学生在小学时接触过吹塑纸版画,所以在初中以此类型的简易纸版画入手,掌握拓印技巧的同时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其次选择藏书票,因其面积小,可将图案设计简单,让学生进行版画初体验,考虑到学生准备木材的困难度,我选用橡皮擦为版材,学生首次雕刻非常的轻松愉快,大家都很认真的完成属于自己的藏书票,效果非常好,在每个教室的版画天地迅速张贴上各自的得意之作。最后是选用文具店出售的玛丽牌木版(30×22CM)制作黑白木刻,基于之前的尝试,学生已经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了,学生打好草稿拷贝图案后就兴趣盎然的开始雕刻了,作品风格多样,有的大胆豪放,有的细腻精致。练习课时学生对版画技法的简单尝试,在感受版画韵味的同时,也让学生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对于发展其个性、培养其创造的意识和能力是很有实效的。

通过这些措施,整个校园都以积极的态度和强烈的渴望去认识版画,整个校园以最大的热情,用新的方法、新的理念去参与版画创作。学生评析版画作品,各抒己见,反应了新时期新文化影响下学生对传统版画不同的心理感受。学生对传统版画新的认识使以往的局面有了很大的改观。

中国传统版画的教学是初中美术比较重要的一个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希望在实际教学中继续研究和实践去完善版画教学,让版画之花开遍校园。

参考文献:

[1]《美术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中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张颖 《中国美术教育》

[2]《版画艺术》 张天星 苏州大学出版社

篇7

导语的成功设计,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手段,大凡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十分注重导语的设计。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的确,好的导语就像优秀的演奏家弹奏出的第一个音符,散发出的神秘魅力,引诱着听众渐入佳境。好的导语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引领着学生登堂入室。那么如何设计语文课的导语呢?下面介绍几种设计导语的方式。

一、剖析解题式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读者接触文章的第一步。透过题目,可以看到作者的良苦用心和精巧的构思意图。剖析解题式导语就是帮助学生通过对题目的讲解和分析,从总体上抓住文章的要旨,把握文章的结构,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然后能较顺利地、逐步深入地掌握课文的内容。这种导语的关键,是抓住题目中的典型的词语,通过对这些词语的分析与挖掘,把学生的思路引进题目的中心和课文的内容中去。这种导入省去了许多中间环节,起到高屋建瓴的作用。通过训练,学生掌握了文章题目与内容紧密联系的写作特点,对学生平时和今后的写作实践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二、巧妙过渡式

俗话说:“过河要架桥,爬高要架梯。”在学习上,新知和旧知之间,未知和已知之间,也必须有“桥”与“梯”才能相互沟通。巧妙过度式导语就是有意识地抓住新知和旧知的相似之处或不同之点,利用学生的已学知识,进行沟通、对比,把他们的注意力和思路引导到新的知识上,达到温故知新、以旧启新的目的。这是一种对比式的过渡,学生利用已学的课文知识作铺垫,加上明显的知识对比效应,就能够较顺利地进入新课学习。值得注意的是,巧妙过渡式导语作为“桥梁”,其两端内容必须是相关的,是有机联系的,绝不可强按牛头,牵强附会,以免造成“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后果。

三、引人入胜式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讲课伊始,教师设计一个引人入胜的导语,往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情感,亦可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很快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如,教学《春》一课时,可一开始就充满感情地说:“一提到春天,我们就会想到春光明媚,绿满天下,鸟语花香,万象更新。自古以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来描绘春天。”课一开始就充满了诗情画意,这个导语,既复习了学生学过的诗句,又极其自然地与即将教授的课文联系起来,真可谓温故而知新。

四、情境渲染式

情境渲染很显然是人文性的体现,“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一定的情境产生一定的情感,教者动情,学者方能动容。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语言所蕴涵的情境,让学生沉浸于教师所创设的艺术氛围里,领悟语言所体现的人文精神的丰韵。教师可以让学生听录音、乐曲,从而很快进入情境。如,讲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可先让学生听崔健的《父亲》,在听歌时让学生思考父亲给自己的感觉,悠扬的旋律会让学生想起生活中的情节,感人的歌词会在学生内心深处激起层层波澜。

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多媒体;巧妙使用

多媒体运用到学科课堂教学,并给教育教学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模拟的教学情境更逼真,教学模式更新颖,更有利于学生积极的探究和研学。多媒体促进教学的这种优势在语文教学中尤为明显,这是因为语文学科相对于理科教学来说,动手操作的实验活动少,感性认识相对较差,语文课堂气氛单调而枯燥。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教育资源会创设近乎真实的教学情境,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课堂教学容量,加大课堂教学密度,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空间和途径,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但是,就多媒体的运用来说,笔者又感觉不是说每一节课的教学都要使用多媒体,也并不是每个教学环节都要使用,在语文教学中,要恰当的巧妙的把握好使用多媒体的契机。

1了解课文背景和作者生平时运用信息技术教育资源

由于语文教材中课文内容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现在的学生对教材中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一般不是很了解,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常常感到很茫然。这时,利用互联网就可以很方便轻松的搜索查询查询相关的信息,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从而提高自主预习的自觉性和预习效果。例如,在预习有关鲁迅先生的文章时,引导学生网上搜索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资料,进一步了解鲁迅先生如何是弃医从文以及每篇作品的写作背景。对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前掌握与了解课文的内容概况以及作品的诞生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让学生借助校园网或互联网搜寻相关的背景信息和作者生平以及作者的其他作品,并按预习指导提纲详细了解和整理课文内容的相关时代背景,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概况,了解作品中的人物特点,理清课文思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时运用信息技术教育资源

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成功的一半。在语文教学中,兴趣的培养需要创设再现真实的教学情境。而教学情景的创设正是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在教学中运用的优势之一。信息技术教育资源通过播放逼真的声音,呈现鲜明的画面,创设身临其境的教学氛围,全方位的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感官,全方位地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如教学人教版《沁园春•长沙》、《诗经》两首(氓、采薇)、柳永词两首(望海潮、雨霖铃)、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声声慢)时,运用多媒体播放著名播音员方明、红云、雅坤等优秀播音员的朗读的音画,播音员的朗读语调标准规范,声情并茂,学生对本来枯燥的古诗文学习,一下子就来了兴趣。教学时适时巧妙的插播相关的影视资料片段,一定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拓展学生知识面时运用信息技术教育资源

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内存容量大,传播速度快,呈现方式多样化,视频信息的缩放、快放、慢放、回放等特技效果随心所欲,可以把大自然的景象随时呈现给学生,也可以把历史的情景随时还原再现。利用这一优势可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大幅度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巩固和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记忆。例如教学课外阅读《三国演义》这篇文章时,对曹操这个人物,有的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这个问题时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学时,运用多媒体播放相关内容的视频片段,然后组织学生观看后展开辩论,辩题是:曹操是英雄?还是奸雄?正反方各自亮出自己的论题,互相驳斥对方的论点、论据。经过一阵激烈的辩论后,评委代表点评,总结归纳:谢谢辩手们的精彩辩论,曹操是英雄?是奸雄?这是个千百年来褒贬不一的话题。现在,我们一起来轻松一下,请欣赏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两个片段(多媒体显示:“横槊赋诗”和“梦中杀人”片段),同学们从多媒体视频电视故事中,可以看出,曹操是个性格复杂,形象多样的人。然后,播放网络对曹操评价的片段,从而说明曹操既有奸雄的一面:玩弄权术,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忠不义,田猎事件,错杀吕伯奢;奸诈残暴,割发代罪,梦中杀人等。英雄的一面:施行屯田,迎接献帝;统一北方,三分天下;创建建安文学和新乐府诗等。曹操奸雄也好,英雄也罢,千百年来褒贬不一,终难盖棺定论。至此,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帮助同学们品读了《三国演义》,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增加课外阅读的兴趣。

4训练学生写作时运用信息技术教育资源

训练学生写作教学时,用多媒体将伴着图画、文字、声音、视频等相关的写作素材内容直观地呈现给学生,图画、视频写作素材声像并茂,栩栩如生,刺激着学生的感官,进而形成鲜明、具体、可感的形象感受,激发学生强烈的思维和写作灵感。学生在这种身临其境的写作情境中,仿佛真实的置于此情此景,表达的欲望非常强烈,其效果是不仅有话可说,而且说得真实、具体、感人。例如:在指导学生以《保护环境,爱护我们的家园》为主题的写作训练时,运用多媒体播放“白色垃圾随风飘舞”、“污水乱排乱放”、“过度放牧,植被破坏,土地沙化”、“乱砍乱伐,水土流失”、“过度捕杀造成生物物种濒临灭绝”以及水土污染、沙尘暴、酸雨等恶劣环境的视频片段。学生看了这些真实直观、触目惊心的视频片段后,会产生强烈的反响,由感而发,表达和写作的欲望非常强烈,会情不自禁的从心底里迸发出心声,于是乎自然而然的奋笔疾书,写出感染力很强的文章来。实践证明:我们只有在语文教学中,恰当的巧妙的把握好使用多媒体的契机,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和作用,从而实现语文教学最优化。

参考文献

[1]洪客隆孙国琴.巧用用多媒体优化语文课堂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11)

[2]周明浩.发挥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和作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0,(34)

[3]时空月.恰当的巧妙的把握好使用多媒体的契机[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

篇9

听过一堂印象深刻的古诗教学课,在教与学的交流中,在师生、生生的互动悟读中,年轻的女教师握着手中的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山水图。她的“绝招”征服了所有听课的人,她的“绝招”远比融声、色、动画于一体的多媒体所留给人的印象更深刻。

我还特别欣赏用笔“略施小计”的同行们。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中,全文围绕“伯父为什么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为线索,回忆了伯父生平的四件小事,件件体现了“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这一主旨。深钻教材之后,这位同仁将鲁迅先生所做过的四件事,与所对应的人物品质,用一个大大的“人”字形勾画出来。学生顿悟:“原来,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学生心灵所受震撼、所得启发是可想而知的。类似的还有用丰碑的形象勾画《丰碑》一课的板书等例子。

偶尔的,视教材、学生实际,我手中的笔也要“互动”起来。一位教师在教学《社戏》一课的做法,也令我深受启发:他抓住课文最后一句中的关键词“好”,将“好”作为板书的骨架,引导学生读书、思考:“戏不好,豆也一般,鲁迅为何要说好?”在一阵认真的阅读、冷静的思考后,教师将手中的笔交到学生手中,一个个学生在教师写的大“好”字旁,挥笔写下:心情好、风景好、人好、气氛好、意境好、月色好、朋友好……在这个铺垫上,师生充分交流、归纳,水到渠成地引出“童心、童趣、童真”三方面的好。笔的互动让教学更富有活力,让学生获得了更多的收获,这又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从“口若悬河”的大嘴里蹦出的不能只是呆板的知识点、条条框框的大道理,更不能是对学生绵绵不尽的训斥、指责。这样的大嘴是令学生望而生畏、退避三舍的,更谈不上学生兴趣的激发、课堂教学的和谐了。如果教师有丰富的阅读积累,对各方面的知识均有涉猎,古今中外,上至天文、下至地理都能侃侃而谈;对各地的人文景观、风情习俗、动植物知识、科学探秘均能信手拈来,而他又善于把这些知识与课内所学轻松衔接,课内拓展、课外延伸,这样的老师怎能不吸引所有学生的注意力?他将带领学生真正遨游于知识的海洋,让学生对他无穷的教学魅力充满期盼。

曾有幸亲临当代著名教育家魏书生的课堂,他独特的教学艺术令我倾慕不已:他幽默的调侃活跃课堂气氛;他闲话家常式的引导,彻底打破了传统的师道尊严;他用睿智的语言巧妙地、不露痕迹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他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鼓励学生“高高兴兴、随随便便、畅所欲言”。轻松的语言环境无形中培养、锻炼了极大多数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在魏书生的课堂里,黑板简直成了学生展示书法的场所。书法最佳的学生板书课题;教师引导学生板书学习提纲;学生板书学习、交流中所得的关键词语……他就是“一支笔、一张嘴”教学的忠实践行者!

篇10

[关键词]“知人论世”;文学研究;文学鉴赏;文献辨伪

一、“知人论世”的提出与发展

孟子的“知人论世”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在中国的古典文学研究过程中地位可谓举足轻重。关于“知人论世”这一说法的来源,有文章认为在春秋战国时期,“古者诸侯卿大夫交接邻国,以微言相感,当揖让之时,必称《诗》以谕其志,而卿大夫们在引《诗》的时候经常断章取义,只截取自己所需的只言片语,而忽视了诗句在整首诗中的意义。孟子认为这种截取诗句表达思想并不是对诗文本义的正确诠释,歪曲了原意,正是对这种行为风气的不满,他提出了知人论世的观点。”以这种说法理解,孟子提出“知人论世”说是为了矫正曲解文义的错误行为,达到正确理解诗文的目的,但是仔细探源“知人论世”这一说法的出处,我们发现这种理解是有所偏差的。

探究本源,“知人论世”的提出并不是为了找出一个文学批评的准则。我们且以此说法的出处《孟子•万章下》为证:“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翻译成现今通行的说法,这段话的意思是乡里的优秀人物就和乡里的有识之士交朋友,国家的优秀人物就和国家的有识之士交朋友,天下闻名的优秀人物就和同样是天下闻名的有识之士交朋友。如果和天下闻名的优秀人物交朋友还觉得不够,便可上溯古代的优秀人物与之交朋友。但吟咏他们的诗,诵读他们的书,却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什么人,这样可以吗?因此要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并了解其人,这是与古人做朋友。从这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孟子在这里认为,不同层次的人交友范围不同,层次高的人更需要沟通古人与古人做朋友,但与古人做朋友,只读其诗书是不够的,还需要了解古人的生平行事,知道他们的生存环境,这样才能读懂古人的诗书与其进行心灵的沟通,继而成为知音朋友。因此孟子提出“知人论世”的本来意图是阐释尚友的方法,“颂其诗,读其书”只是一种手段,由“知人论世”而“尚友”才是目的。但耐人寻味的是,这段话同时也客观提示了一种对诗书的读解方法,并且后一种的意义为后世之人不断阐释发展,它的影响已远远超过了本意。

“知人”与“论世”是两个相互独立却又联系的概念。“论世”是为了“知人”,而“知人”就必须“论世”。所谓“知人”就是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为人行事,理解作者的心志情思;“论世”,也就是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和所处时代,了解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因素对作者思想、道德、心理、性格等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还有了解激发作者产生创作欲望的临时动因等等。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中,作者会有自己一定的动机。作品反映的思想和感情也会因为作者情感体验、生活体验、生活环境和时代精神的不同而不同。在艺术风格方面,不同的艺术道路,不同的审美风格和不同的个性心理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正如鲁迅先生曾说:“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样才较为确凿。”[3]如果要论文,最好是能够在通篇考虑的基础上顾及作者的全人,也就是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处世为人,更要顾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也就是作者的生活背景、文化状态,兼顾了作者的“全人”和“社会状态”两个方面再谈论文,才更为全面和确凿。鲁迅先生的观点实则就是肯定了“知人论世”的重要性。

二、“知人论世”这一认知方法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的共通性

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历代文学创作、文学批评与文学思想的发展、演进过程的研究,即通常所说的古典文学史(包括文学批评史、文学理论史、文学思想史)研究;另一方面是对历代关于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和文学思想的研究的发展、演进过程的研究,这就是中国古典文学学术史研究”[4]但学者开始对某项文学现象分析研究时时,不管是分属文学史还是文学学术史研究都要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作为研究对象和媒介,如果没有实体的创作,研究就无从附着,空谈而已。自司马迁的《史记》创造了为作家写传记的研究方法后,研究古代作家的生平已经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知人论世作为一种认知方法同样是对作家作品的研究,两者拥有共同的研究媒介,那么我们将“知人论世”的方法运用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将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知人论世”在古典文学鉴赏方面

文学是社会的产物,时代在变化发展,文学创作也在跟着变化发展。我们今天所谓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种文化现象彰显的不仅仅是各个朝代文学创作的代表成就,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文学创作与时代的关系,文学发展与历史演变的关系。正如刘勰《文心雕龙•时序》篇中的记载“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时代的变迁,朝代的更替,政治的嬗变都会影响文学的兴衰,作家的情感体验会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相应地变化,继而这种变化会反映在文学创作中,造成的文学现象就是文学随时代变迁而变迁。所以说,文学是时代的镜子,能够反映出文流的更迭。因此,“知其人”“论其世”的研究方法才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运用“知人论世”的研究方法在研读文学作品时有助于更准确的把握其主旨。比如曹操的《龟虽寿》,对诗中“盈缩之期,不但在天”这一句的解释涉及到“天”这个字的含义。究竟“天”是解释为自然还是天命呢?这对把握诗词的主旨非常关键,二者虽然均可解释得通,但阐释出来的意思却截然相反。理解这个问题就需要“知人论世”。通过查阅记载曹操生平事迹的史料文献,我们发现曹操是一位朴素的唯物主义论者,可见他是不会相信天意、天命这些东西的。如此可见,“天”在这里应该解释为“自然的”,这样我们在解读这首诗歌的时候就不会曲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了。

运用“知人论世”的研究方法有助于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更明确作者的感情倾向。在中国诗歌史上,有些作家受到时代环境或自身性格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他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并不直抒胸臆,而是隐晦地将情感暗含诗中,令读者好像坠入了云雾中,不知该如何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但是经过知人论世这一环节之后,了解了诗人的生平遭遇及写作的时代背景,就能拨开云雾,更清楚地辨明作者的感情倾向。比如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整首诗中并没有出现明显表现情感的字眼,也并没有提出想通过张丞相的提拔步入仕途,但是题目又为何是赠张丞相呢?我们若能“知人论世”,对孟浩然的生平有个简单的了解,就会明白孟浩然渴望功名却一直无官可做的焦急,这样作者通过诗中“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表达的急切之情就不难理解了。

运用“知人论世”的研究方法在阅读诗词时有助于明晓其写作方法,把握主题。有的作品意旨深远,作者往往会采用多种手法含蓄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让人难以理解其真实意义,此时就需要我们“知人论世”来考究作者的初意。比如大家熟悉的曹植《七步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诗通篇用比兴的手法以豆自喻,实则是表现诗人自身处境的艰难,沉郁愤激的感情。我们若能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就很容易推断出作者运用比兴的缘由并且揭开它的本体,把握作者表示的深层含义。

(二)“知人论世”在古典文献学方面

文献学是研究文献与文献工作的诸多方面的一门学科,它涉及到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各项内容。在古典文献学研究中最重要的研究和实践方法是考据,考据通过对文献的稽考、推演或辨正,判断考证对象的真伪是非、誊清其相互关系及发展脉络以发现或解决问题。可以说考据在文献工作中的地位极其重要,清代的朴学、乾嘉学派都是非常典范的代表,但是我们又不能过分夸大考据的作用,它只是古典文献学的研究方法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方法,事实上古典文献整理工作的开展也实非考据一种方法就能完成。中国古典文献学是一门开放的、多元的学科,就应该打破研究方法的单一格局,拓展多种方法,融合现代学术研究的新思路。在研究中国古典文献时如果能把考据的实证科学方法和文学方面的人文方法相结合,研究或许能得出更佳的成果。

我们且以《二十四诗品》的辨伪为例。1994年陈尚君、汪涌豪教授在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七届年会上首次提交《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辨伪》一文。两位先生认为《二十四诗品》不是唐代司空图所作的第一个证据可以说就是从“知人论世”的角度提出的,“《诗品》与司空图生平思想、论诗杂著及文风取向的比较是显而易见的悖向。”司空图的思想以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但《诗品》却是以道家思想为主旨,书中可以很轻易看出作者对道家学说的由衷赞许和自觉认同;从文风取向上来讲,司空图认为作诗要达到圆融之境,作者应该深思极虑,但《二十四诗品》却是追求自然妙造,不倾向于人为雕镂;从审美取向来说,司空图在它的论世杂著中更称许“澄澹精致”的诗风,尤其对那些沉郁遒举的诗作最是推崇,但是《二十四诗品》却是推崇清淡逸雅的诗风。从这几个方面来看,二者的确是大相径庭,让人不由怀疑《诗品》的作者是否确为唐代的司空图。陈尚君、汪涌豪两位教授就此提出的《诗品》作者之伪说正是对司空图“知其人”的结果,可见“知人论世”对于古典文献辨伪中观点的“破”与“立”十分重要。

总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是一门开放的、多元的学科,我们应该突破单一的研究方式,尝试多种方法和风格的实践,但这都不能取代或者是贬低“知人论世”这一研究方法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过程中的重要性。古典文学的研究既要注重考据之功,也应重视人文方法的价值,既要提倡严谨的学风,又要鼓励自由的思想,做到理性与诗性、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这样中国古典文学的学术研究才能长盛不衰。

[参考文献]

[1]王菲.知人论世在初中古典诗词教学中的运用[D].河北师范大学,2011(6).

[2](南宋)朱熹.孟子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29.

[3]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七)[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36.

[4]郭英德,谢思炜,等.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0:3.

[5](梁)刘勰,著;郭晋稀,注译.文心雕龙[M].长沙:岳麓书社,2004:420.

[6]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428.

[7]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24.

[8]张长青,编著.中国古典诗词名篇文化鉴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