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心孤诣造句范文
时间:2023-03-16 05:28: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苦心孤诣造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照这样说来他应当是潜心戏内,心无旁骛的,但有两次他忍耐不住观众起哄。
2、终日强聒不舍的人注定一事无成,只有言行相顾,心无旁骛的人,才能做好事情。
3、我们目标明确,对酒店服务业心无旁骛,并以质量为重。
4、一个差生很想当上班干部,但自知能力不足,不过经过一个好生的开导,他从此心无旁骛,不停的汲取知识,希望经过不久的努力光荣当上班干部。
5、不久,她的狩猎技术就超过了他,因为她总是勇往直前,心无旁骛。
6、他做事认真,从来都心无旁骛。
7、他心无旁骛,一门心思在事业上。
8、我很老实,从不生搬硬套,也从不断章取义,做事要心无旁骛,静下心来认真考虑才有收获。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读的训练 读熟 精思 方法科学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有机的、系统的读的训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呢?
一、读书读书,贵在读熟
读书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训练,是理解和记忆的先导。在反复读,把书读熟的同时,学生眼睛看,心里想,嘴里念,耳朵听,许多器官同时并用,就容易把课文记得牢固,把课文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大家知道,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都是专家苦心孤诣的典范之作,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从遣词造句,到主题思想及写作特色,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的,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以读为先,将读贯穿教学始终,指导学生朗读,把书读熟,让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由情感产生思考,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启发,达到不教而会的效果。
二、熟读精思,心知其义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学而不思则罔”。这充分说明读书一定要勤于思考,二者不可分割。为此,我们总是在学生做到了对课文能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进一步地读,不过这时是带着问题而读,一边读一边想,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再读,哪是重点词,哪是重点句,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个词不用那个词呢?通过一读再读,从而加深印象。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这篇课文以情感人,催人泪下,充分表达了全国人民对无限爱戴,无限怀念的思想感情。但对于学生年龄小,了解总理事迹不多,所以总有一种隔靴搔痒之感。为了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反复朗读中,让学生在读中思考:首都人民为什么不分男女老少冒着刺骨的寒风,在长安街两旁迎送总理的灵车?他们等了多长时间?为什么用“焦急而耐心”这样的一对反义词哪?作者在向我们说明什么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边读边想,情不自禁的回忆起自己学过的《一夜的工作》、《一个降落伞包》等课文。为国为民呕心沥血,日理万机,艰苦朴素,关心下一代的高大形象随之跃然纸上,也肯定会浮现在学生的脑海里,使他们一下子把自己同总理的感情拉近了,原来总理就是这么一个为国为民操碎心的人。学生对的爱戴,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三、方法科学,形式多样
多读固然知其意,但并不是一遍又一遍的机械的、重复地读,要讲究方法,形式多样,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读书积极性,避免单调枯燥感。我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提出要求,有目的地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要循序渐进。否则欲速不达。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不但要考虑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而且还应认真的备好每一课的朗读要求,也就是为什么要读,读后要达到什么目的。在训练中,教师要明确训练目标,在朗读的不同阶段,应对学生提出不同要求,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2.创设氛围,进入情境。首先可以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情景交融的氛围。这样,孩子们朗读时才能感情投入,真正感悟到语言美、意境美。如教《春笋》一文时,学生对于春笋的生长过程是很生疏的,春笋生长时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样子他们从未见过。指导朗读时,我边用多媒体放出春笋生长的过程边动情地朗读。学生在视觉、听觉的记忆中感悟到了语言之美,并读出了那种感觉。其次,可以搞一些配乐朗读,选择与课文意境相吻合的音乐,也能唤起学生的想象,在音乐特有的旋律和节奏下进入情境,自然而然地读出“味道”来。
3.边读边想,再现情境。文章是表述作者感知到的客观情境,要让学生理解课文,重要的一环是使学生大脑中再现这种情境。这个过程必须由学生自己进行视听神经的协同活动,接受文字符号的音形复合刺激,从而形成对语言意义的整体组合,产生再造想象,实现再现。朗读是一种好的方法,特别是低年级课文写得生动有趣、有声有色,儿童又长于形象思维,还原并不难。一般地说,只要稍加提示,学生即可入情入境,将课文读出感情来。
4.重点地方反复读,品词品句,提高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重点地方一般指课文中的关键性、主导性的词、句、段。例如:《落花生》一课,抓住父亲的话指导朗读,体会话中含义,总结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5.自读批注,边读边悟。读书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可安排学生在课前或课中进行边读边想边批注的练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力的形成非一日之功,阅读批注应先交给学生方法,然后让学生反复实践练习,练中提高批注的质量。
篇3
菁菁今年12岁,是一名小学六年级女生。她就读的小学在闹市区,名声不好,每年小升初,考上重点中学的学生寥寥无几,所以有门路的家长都想方设法送孩子上别的小学。菁菁的家在这所小学的学区之内,父母又没有门路,菁菁只好就近入读。
刚入学时,菁菁很快展示了高人一筹的聪慧,没费多大力气学习成绩就在年级里名列前茅,被班主任任命为学习委员。但是,菁菁的爸爸郭先生担心女儿受不良环境的影响,专程去学校,要求班主任收回成命。不仅如此,郭先生还要求女儿放学就回家,不得在学校耽搁,不得与同学交朋友,集体活动能不参加就不参加。对于郭先生的做法,菁菁的班主任表示理解,毕竟这所学校风气不好,男生好打架,女生则攀比吃穿,像菁菁这样的好学生要是被带坏了,实在太可惜了。
菁菁所在的家属院环境也不佳。早年,这是一家纺织厂的家属院,邻里和睦,其乐融融,可是十年前纺织厂倒闭,家属院经过几番改建,大部分住户已搬离,新住户来源复杂,相互之间大多不认识,治安也不大好。所以,每天下午放学回到家,菁菁就按照父母的指令,乖乖地待在家里做作业,做完作业也不出门,一个人在家玩,或者看动画片。菁菁的父母在本地没有亲戚,所以节假日家里不热闹。因为经济拮据,全家几乎没有外出旅游过。
郭先生常对女儿说的话是:“你只要搞好学习就行了,别的不要管,也不要想。”
就这样,在父母的约束下,菁菁就像闹市里的隐居者,闭目塞听,一门心思学习。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菁菁学习用功,从不讲究吃穿,还主动承担家务劳动,特别懂事。美中不足的是,她性格腼腆,胆小怕事,与人打交道时特别紧张,经常口吃,所以她在学校没有朋友,在家属院也没有玩伴。上小学四年级时,菁菁突然情绪反常,经常一个人哭泣,又说不出哪里不舒服,过一段时间又没事了。郭先生就没有放在心上。
菁菁刚上六年级时,各重点中学为争夺优质生源,纷纷联系郭先生,表示可以预录取菁菁。郭先生很高兴,毕竟多年的努力没有白费,女儿终于熬出了头,可以进重点中学了。但是,听说重点中学都要求住校,郭先生和菁菁都犯了难,因为住校就要与老师、同学朝夕相处,而菁菁好像根本不具备人际交往的意识和能力。
找到我咨询时,郭先生唉声叹气道:“都怪我没有本事,小学不能为女儿择校,害得她变成了书呆子。”马上话题一转,他又开始为自己辩白,“但这是最好的结果,书呆子总比堕落好啊!老师夸菁菁‘出淤泥而不染’,我觉得说得很到位。”
我说:“我完全理解您的心情,但完全不同意您的做法。往轻里说,您对菁菁实施的是‘圈养’;往重里说,您这是在扼杀菁菁的社会功能。”
“社会功能?”郭先生大惑不解。
偏激教育结苦果
我解释道:“所谓社会功能,是指个体与人交流、与人协作、与环境和谐共处的能力。您苦心孤诣地培养菁菁,一定是盼着她走入社会后,事业上获得成功,生活中获得幸福,但是,如果菁菁不与人交往,不与人协作,与环境格格不入,怎么会成功,又怎么能获得幸福呢?所以说,您对她的圈养是偏激的做法,注定不会有好结果。”
郭先生说:“这道理我懂。以前是没有办法,现在好了,菁菁马上要去重点中学上初中,就可以正常地与人交往了。”
“那您还来找我咨询什么?”我猜测道,“菁菁是不是对未来的住校生活感到恐惧?”
郭先生重重地点点头。
我说:“人际交往跟功课一样,也是需要学习的,而学习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假设让菁菁从一年级直接跳级上六年级,她肯定也会恐惧吧?六年离群索居的生活,已经把菁菁训练成了一个闹市里的隐居者,一个生活范围狭窄的孤独孩子,她内心的痛苦您无法体会。”
郭先生脸红了,自言自语道:“我是怕她吃亏上当。”
我说:“我来打个比方吧。两个人同时考取了驾驶执照。甲兴冲冲地开车上路,由于技术不精,经常与别的车剐蹭,小事故不断,但随着经验的增多,驾驶技术越来越好;乙担心发生事故,不敢开车上路,技术不但没有提高,从驾校学来的知识也生疏了。六年后,两人分别被命令独自开车去远方,您说他俩出车祸的概率谁更大?”
“当然是乙,他没有经验嘛……”郭先生停住了,自嘲地笑道,“我明白了,我培养了一个没有经验的司机,却指望他独自开车去远方。我好愚蠢啊!”
我接着说:“不善交际的孩子无疑是痛苦的,但危害远不止于此。首先,缺少人际交往,菁菁就无从学到与人合作的方法,甚至没有这种意识,以后参加工作了,如何与人共事?其次,缺少人际交往,菁菁就无法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无法从别人的评价中获得鼓励或批评信息,进而会在以后的生活中迷失方向,成为一个我行我素、一条道走到黑的人。显然,这样的人格类型是不健康的,也不会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再次,菁菁没有从小学会人际交往,以后在社会上就不会主动与人互动,人缘不会好,甚至处理亲密关系也可能遇到障碍,比如夫妻关系、婆媳关系、母子关系等。想想看,这是您希望看到的吗?”
郭先生惊愕地张大了嘴巴,半晌说不出来。
咨询结束时,我答应郭先生,对菁菁进行启蒙式人际交往训练,帮助她尽快适应中学的集体生活。
交际的入门技巧
第一次见到菁菁,我开门见山地问:“你想让大家都喜欢你吗?想有知心朋友吗?”
菁菁顿时热泪盈眶,咬着嘴唇点了点头。她不擅长交谈,话语生硬,像是在造句,不过我大致明白了她的处境和感受。这些年来,她听父母的话,是个乖乖女,但她内心一直处于矛盾状态,一方面,她对环境充满恐惧,不敢与人交流,另一方面,她又渴望友谊,希望至少交到一个知心朋友,可以倾诉烦恼,分享快乐。
最后她拖着哭腔问我:“初中住校,我怎么办?”
我胸有成竹地说:“人际交往是一门大学问,有的人一辈子都交不到知心朋友,集体生活过得一团糟。不过你算是找对人了,我是这方面的专家,只要你按我说的做,配合我练习,大胆实践,很快就能融入集体,至少不比你的同龄人差。”有时候,为了赢得患者的信任,使辅导更有效果,我会适当吹嘘自己。
果然,菁菁的眼里放出光彩,还笑了一下,点点头说:“我一定努力学习。”看得出来,她并不缺乏自信。
根据以往的经验和菁菁的性格特点,我为她设计了一套人际交往的入门技巧,包括肢体语言和交谈技巧两个方面,大致有以下6点:
第一,见面先扬眉。与人打照面时,眉毛快速挑起,然后恢复常态,这样做,是向对方表示自己没有威胁。人们打照面时,会习惯性地看对方的眼睛,眉毛离眼睛最近,颜色又与肤色有明显区别,对方远远就能看到,所以能迅速传递友好信号。
第二,侧头示好。交谈前,将头往一侧轻轻地倾斜,可以进一步表示友好,因为这个动作暴露了自己的颈动脉,而颈动脉是向大脑供血的血管,一旦破裂就会在几分钟内导致严重的大脑损伤甚至死亡。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潜意识里仍保留着动物本能,所以这个肢体动作非常有效,却不为人知。
第三,交谈时微笑。微笑的肢体语言是“我喜欢你”,当你微笑待人,对方很难不回报微笑。微笑可触发大脑分泌少量内啡肽,不仅能让自己产生良好的感觉,也能感染对方。
第四,表示理解。与人交谈时,要把关注点放在对方身上,让对方感觉良好。具体就是要专注地倾听,抓住对方的语言信息、身体状况、情感状态,用相应的话予以回应。表示理解的话可以用“这么说来你……”开头,而不要说“我理解你的感受”。后者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比如,对方说:“这部电影太糟糕了。”最佳回应是“这么说来你不喜欢这部电影”。
第五,恭维对方。恭维的最有效方法是让对方自我表扬。这种技巧可以避免在讨好某人的时候显得虚伪。当对方自我表扬时,距离感就消失了。比如这样恭维:“你这次没考好,谁都知道是发挥失常。”
第六,请求帮助。如果请别人帮自己一个忙,别人对自己的好感就会胜过没有请他帮忙的时候。这种现象被称为“本杰明・富兰克林效应”。这似乎违反我们的直觉,但却是事实,因为对方帮了你的忙会自我感觉良好,会喜欢你,但切忌不要过多麻烦对方。如果有机会回报,帮对方一个忙,那么友谊就开始建立了。
经过三周反复练习,菁菁基本掌握了以上6项技巧,在班里的实践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郭先生大喜过望,在电话里对我说:“真不可思议,菁菁现在整个人都变了,在家有说有笑的。您对她的改造大功告成了!”
“还差得远呢!”我告诉郭先生,人H交往是一门复杂的学问,除了上述6项技巧,还有真诚、守时、寻找共鸣、换位思考、不做老好人、坚持原则、保持适当距离等,可以说,人际交往是需要终生修炼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