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文范文

时间:2023-04-06 00:43: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典诗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典诗文

篇1

一、目的和意义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精华,是文学史上最具生命力的瑰宝。它历经岁月的淘洗,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古典诗词短小精悍,节奏感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

我校在严格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计划的同时,遵循“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健康成长,让每一位学生都走向成功”的课程理念,采取“先试点研究,后全面推广”的工作策略,并于2006年推行了“中华古诗文诵读”校本课程开发的试点研究。在试点的基础上,我校尝试将校本课程开发课题化。2007年初,我校申报的课题《关于诵读经典诗文培养“双文”素养的研究》获批准立项为“十一五”A类重点课题,在总结、推广试点实验班级的基础上,将“中华古诗文诵读”确定为学校的必修类校本课程,编入课程表纳入常规管理。经过3年的苦苦研究,此课题终于在2009年9月结题并荣获科研成果一等奖。为了创建“经典诵读特色学校”,打造学校品牌,2010年初我校再次申报的诵读课题《诵读经典诗文提高“双文”素养的深层研究》获批准立项,在第一轮研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如何深化经典诵读活动,用经典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经典诵读上逐步形成学校的特色,打造书香四溢的校园。

二、措施和方法

1.校园经典诵读活动的模式

我校经典诵读活动的宗旨是“两文相长”,即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都得到提高,在教学上加强对学生古诗文的记诵、鉴赏、评析能力的培养,努力构建“诗化教学”模式:记诵(低年级)——鉴赏评析(中高年级)——尝试创作(爱好经典诵读的学生)。

2.集体吟诵和个别吟诵相结合

从课题实施之日起,学校便安排每节课前的5分钟为诵读时间,每天保证20分钟的课外诵读,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指导为辅,要求只诵读,不讲解,只鼓励,不强迫。

3.家校紧密配合

要使每一位家长更理解诵读经典的重要性,学校就要与家长取得联系,通过讲座、报告让其深入其中,在亲子共读中指导孩子,使孩子的诵读方法更得当,效果更显著。

4.注重融合,把经典诵读渗入课堂

诵读与音乐相互促进,用音乐来辅助背诵可以帮助孩子增强记忆。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等很好地诠释了经典文学作品的内涵,学生兴趣盎然。

诵读与体育学科的结合也是行之有效的,让孩子们在体育活动中边玩边吟诗,他们玩得尽兴,背得尽兴。

除此之外,诵读还可以和美术、书法相结合,让孩子根据自己的爱好、理解来画一画,最好还能写上一首诗,这样,可以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

5.精心打造儒雅书香环境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学校极力做到让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让每一寸土地都能育人,让校园一砖一瓦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让学校的一草一木都充满耐人寻味的诗情画意。

(1)构建“诗文廊”。我们建设了一个包含传统美德及经典古诗文文化的长廊。(2)构建“诗文栏”。我们充分利用板报,分年级定期出版以古诗文为主题的板报。(3)构建“诗文站”,利用学校红领巾广播站广播古诗文的内容。(4)构建“诗文台”,举办形式多样的成果展示活动,为师生创设施展才华的舞台,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相互交流,共同提高。(5)构建“诗人像”。学校定制了诗人的头像及名诗宣传板分别挂在每一间教室及走廊,让全体师生耳濡目染。

三、收获及成果

篇2

近几年,大家对古诗的学习越来越重视,在我们的课本中,每一册中都收录有一定数量的古诗,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自1998年推出“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后,全国各地轰轰烈烈掀起了诵读古诗文的热潮。而且,在《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首次附上古诗文推荐篇目。

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学生古诗文背诵量的积累是基础。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学生不但要能背诵古诗文,还要逐字逐句地背诵释义,这样一来,严重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认为,在诵读活动中,有必要遵循“诵读为本,不求甚解”的原则。让学生多背熟背,为学生做一种终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准备。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时,无需面面俱到地进行分析、讲解,只要能初步理解大意或一些名言警句的含义就行;但也并不反对个别学有余力的学生对某些古诗文作一些较为深入的了解和研究。这就是所谓的“诵读为本,不求甚解”原则。

学习、鉴赏诗文,我国古代早有一种流行广泛且公认有效的方法,即“吟诵”,与今天所称的“朗读”、“朗诵”、“熟读”、“背诵”很相似,这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出作品的独特神韵。它对于理解和继承优秀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至今仍有积极的作用。“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古语分别从深度和广度上强调量的积累的重要性:只有熟读,才能自悟其义;只有广读,博采众家之长,才能下笔如有神。清代学者陆世仪认为:“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故人凡有所当读之书,皆当自十五以前使之熟读”;现代心理研究也表明,小学生正处于机械识记占优势的黄金时期,过多的讲解势必会降低诵读古诗文的兴趣、效益和质量。现在老辈学人还能记得几十年前吟诵过许多遍的文学精品,对作人作文都大有裨益,便是证明。记得巴金在《读我的散文》中也这样说 过:“从 小读过不少散文,当时背的很熟的几部书中间,有一部《古文观止》,读多了读熟了,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诵读的过程,实际上是心、口、眼、耳综合运用学习、思考过程。思考比较多了,想象能力也会随之增强。中华古诗文艺术力量充沛,描写细致,语言精炼,抒情写物生动活泼,吟诵熟透以后,高尚情操,美妙表现,不知不觉就能转化为自己的认识和能量,随时由自己运用,不必临渴掘井,搜索枯肠,郑板桥就有这样的体验:“倘能背诵如流,则下笔思潮汹涌,不患枯涩矣”。记得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在一次书面发言中曾回顾了自己从小学一年级起背诵古诗的经历,他说:“即使当时有些诗句不全懂,但并不影响背诵。70多年来,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之后,越发体会到许多名句的意义,每过十年,在理解上就会有一个新的境界。”

背诵古诗文有那么大的好处,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背诵古诗文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巧妙利用时间。学校7:30早读,我一般7:20就到,到校后先进教室和学生一块早读。学生知道我的习惯,都愿意提前到校和老师一起早读。这样无形之中早读就多出了十来分钟。利用语文早或午读的黄金时间学生积累了不少。 再就是下午放学前布置作业的时候,三分五分,十分八分,点点滴滴,日积月累。其实背一首诗有个三五分钟也就够了。这样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调节了课堂气氛,不至于使学生感到枯燥。我从不不为了应付检查而搞突击,也不占用语文课的时间来专门背古诗,因为我觉得诵读古诗是一项润物无声的工程,它应该如春风化雨般的慢慢渗透,而不应该是疾风暴雨式的硬灌。

二、有目标,有计划。不贪多,不性急,每天背一首或两首,边背边巩固。把近期目标告诉学生,每天按计划进行。这样形成规律,学生会很自觉地配合老师完成背诵任务。比如开始背时每天背一首,边背新的边复习旧的,十天一小结,停下来巩固一次。这样10首10首的过关。全部背完后再开始总复习,每天复习4首,20天又是一个阶段。因为开始是从前面往后背,前面的经过不断复习,总比后面的背得熟,就再从后面倒着往前背。背熟后再抄写或默写,还是像前面那样,一天四首。这样反反复复,正背了倒背,倒背了再打乱顺序背,不给学生遗忘的机会。如果赶上假期,就布置学生一天一首,边背边抄,既练了字又起到了巩固的作用,可谓一举两得。根据学期计划合理安排,一步一个脚印,步步踩实,诵读活动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教给学生方法。背诵古诗离不开老师的指导,教给学生背诵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一般是按这样的步骤教学生背古诗的:先领读三五遍,使学生读正确,读通顺。读第一遍最重要,一定让学生看清楚读准确,不然一旦读错了等到背熟了再改可就麻烦了。然后是帮助学生逐句理解诗的大意,再让学生边读边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最后熟读成诵。有的诗适合加动作我就边领读边做动作帮助学生记忆;对于比较难理解的诗,需要给学生讲解时代背景;简单易懂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背;像《商山早行》那样难读又难懂的诗,我就和学生一块背。在看了电影《疯狂英语》后,我又将李阳的“三最法”融入到背古诗中来,更激发了学生的背诗兴趣。

四、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小学阶段重在开发学生的记忆,大量的背诵、积累,不必加重学生负担,非要学生弄懂不可。另外在背的过程中我建立了学生档案,将学生每天背诵的情况及时记录下来。对那些记忆能力较差,背诵起来确实有困难的学生,抽空单独进行辅导,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诗兴趣,我还采取了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如诗文表演、古诗接力赛、给诗配画、办古诗专刊手抄报、配乐诗朗诵等。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大大激发了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学生诵读古诗的热情日渐高涨。在圆满完成小学阶段必背80首古诗词的任务后,这学期我又开始给学生补充初中必背古诗文,每天一首,抄在黑板上,让学生积累在采蜜本上并背过,如今全班学生人均背古诗100多首。在学校组织的几次古诗诵读竞赛和抽赛中,我班均获得了满分的好成绩。

下面学生背诵的方法我也统计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种:(1)熟读成诵法,有的同学把它叫做狂读法,也就是李阳的三最法。多读,大声读,读着读着就背过了。这是背诵古诗最原始也是最好的方法。(2)理解背诵法。先理解诗的大意,然后顺着意思背。(3)想象画面法。边读边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形成画面。对这三种方法,学生还进行了比较,说第一种方法背得快,但不如后两种方法记得牢。另外还有“加动作法”、“听录音法”、“边写边记法”等。这些经验都是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

篇3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5―0051―01

经典古诗文是大家公认的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具备极高的文学鉴赏性。经典古诗文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遗产。在学生中开展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是汲取民族语言精华,接收中华灿烂文化熏陶的捷径。笔者就经典古诗文的诵读浅谈以下几方面的心得。

一、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的实施途径

1. 教师教材的开发。教师应整理适合不同学习层次学生认知能力的经典古诗文作品和相关资料,形成三个阶段的、有序的诵读计划,着手搜集并编写相关的教材。指导学生对作者的生平经历进行一些生动性、生活化的整理,使之更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便于学生的理解。

2. 学生资源的开发。调查学生的古典知识的基础和每一个阶段知识的积累。开发学生中比较好的资源,形成良性的互补作用,开展古典文化的一些初步的研究型学习阅读和研究,促进良好的古典文化氛围。

二、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的实施策略

1. 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研究方法指导。(1)理论学习法: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阅读有关诵读指导的理论文章,提升自身的理论修养,进而更有效地指导课题研究和实践操作。(2)问卷调查法: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问卷、谈话的形式,了解被教育对象和教学者对该课题的认识,以期达到预期的目的和对的效果。(3)活动提升法:举行古诗文诵读比赛、古诗文知识比赛、古诗文名句天空比赛等活动,提升学生学习古典文化的兴趣,并能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传统。

2. 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的实施落实。(1)传授经典古诗文诵读技巧的必要性。诵读作为一种“目视其文、耳闻其音、心悟其情、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它是从字、词、句到段、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由表面含义到深层含义到潜在的全面感知,是学生的重要阅读实践。因此,教师的任何讲解分析都不能代替学生自己对古诗文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只有建立在多读的基础之上,才能形成和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因此,对学生进行诵读技巧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朗读技巧能使学生更好地体味和把握诗词的语言、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2)经典古诗文诵读方法的指导。诵读是传统语文学习经验的一个重要方面,朱熹在《童蒙须知》中就十分强调诵读的重要性。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存此,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专一,却只浪漫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在读中感悟、理解、体会,自然会有收获,这对培养学生文言文乃至语文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对诗、词、曲、赋宜采用以诵读法之背诵为主的教学方法,其中包括列举顺序法、巧记法、情境法、抓点法、竞记法、角色法等背诵等方法。

三、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的评价

首先,由学校经典诵读委员会和学生代表共同讨论制定《经典古诗文诵读考级标准》,明确以诵读的数量、诵读的质量、口头语书面表达三个方面作为考级的内容,并在每学年定期举行古诗文朗诵活动,要求每位学生必须参加。

其次,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可以把评价制度与奖励制度相结合。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诵读的同时,也应该对教师古诗文诵读提出明确的要求,要求教师用实际行动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同时,突破学校单一的评价模式,将家庭也纳入到评价体系之中,使家长参与到评价体系中来,成为评价体系的一部分。通过评价学生的经典诗文诵读,促使古诗文经典诵读成为日常教学中不可成缺的组成部分。

篇4

一、制度引领 保障实施

学校成立了中华经典诗文吟唱领导小组,研究制订了《中华经典诗文歌吟实施方案》、《中华经典诗文歌吟考核方案》,并将实施、考核方案传到学校网站上。通过学校周工作安排、国旗下讲话、班会等形式让全体师生参与到活动中来,还将此项活动列入教学常规,活动结果计入常规检查。经典诗文吟唱活动在我校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

二、科学规划 目标贴切

学校把《中华经典古诗文读本》《中华经典诗文歌吟》纳入学校课程,按照教研室的教学内容安排,将《百首歌吟》中的使用目标分别细化到低、中、高三个年级。各年级每学期必须完成教研室制定的目标,参与面100%,达标率95%。学校还要求各班语文、音乐老师结合自身实际,按照各阶段目标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制定经典诗文吟唱方案,对吟唱时间的安排、方法、汇报表演的形式等,制定出详细的计划。

课时安排上,确定低年级从学校课程中抽出一节课,中高年级从语文阅读课时中抽出一节,用于诵读经典诗文,由语文老师负责;各班每周抽出一节音乐课,学唱旋律,由音乐老师负责。每周五下午课外活动,让学生将本周所吟诵的经典诗文全面复习,借助配发的光盘吟唱,主要由语文老师负责。

三、集思广益 精彩纷呈

1.创新方式,吟唱结合。音乐老师和语文老师结合。语文老师负责经典诗文的诵读,对诗文内涵进行感悟解读,音乐老师负责教唱旋律,指导吟唱。按照学期规定的必会吟唱经典诗文数量,各班把教研室配发的歌吟光盘复制到班班通上。吟唱课上,语文、音乐老师随时播放,用于辅导。

1.1经典诵读。低年级主要采用故事激趣、游戏引趣、竞赛添趣等方法,激起学生强烈的诵读愿望。一年级杨庆科老师把要诵读的古诗打印下来,贴在教室四周墙上。除吟诵课外,学生每天早上到校后、中午预备铃前随时诵读。当你走进一年级教室,你会经常看到这样一个场景:教室四周站满了摇头晃脑、入情入境背诗的“小诗人”。

中高年级则主要通过学生调查、研究、诵读、板报、主题活动等形式诵读经典,由读到写,读写并举。四年级的杨五喜老师让学生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再贯穿一些仿写诗句、语段或整篇的练习,将经典诗文吟诵活动推向更高层次。

1.2经典吟唱。诗文吟唱课上,音乐老师赵丽静大显身手,弹琴、伴奏、教唱,规范学生的吟唱,忙得不亦乐乎。不仅是音乐老师,语文老师也不甘落后,纷纷拜“师”学艺。我校朱圣兰、杨五喜老师利用课余时间拜光盘为师,不厌其烦地学唱,一有时间就带着学生唱。在老师的带动下,学生吟唱经典的兴趣更加浓厚。

2.校内外结合。通过给家长的一封信和家长会,搭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将“百首歌吟进校园”活动由校内引向校外。家长会上,学校向家长介绍了开展此项活动的意义,并请家长配合督促指导,各班分别介绍了具体做法,展示了成果,得到家长的好评。

3.经典诗文吟唱与评优争先结合。学校在学期末进行评比活动,综合考量班级经典诗文吟唱活动的情况,结合读书活动,对成绩突出的个人和班集体进行奖励,分别授予 “书香班级”称号。上学期,结合读书活动,四年级、三年级获得一等奖,分别被评为“书香班级”。 活动中赵丽静、杨庆科老师表现突出,在年度考核中直接定为“优秀”。

四、特色活动彰显:品味诗韵 萌发新芽

1.课前一诵。我们提倡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结合我校开展的“课前三分钟 精彩你我他”活动,利用每天早晨上课前三分钟时间,学生展示自己吟诵经典情况,并记录在《经典诗文吟诵记录卡》中,一周一汇总。

2.操前一吟。每天课间操,我们抽2名优秀学生在校园广播中诵唱经典,以点带面,浓厚了吟唱氛围。

3.活动前一歌。下午阳光体育活动前5分钟,学校按时播放光盘,优美的歌吟旋律在校园里回荡。这一刻,学生静静地聆听,默默地跟唱,享受到了经典神韵之

4.诗吟赛。以班级为单位,结合《歌吟》中的《吟诵展示》《活动乐园》《诗词常识》,各班开展了各种形式的诗文知识竞赛、诵读音乐会、诗文情景剧等。上学期末,我校举行了诗文吟唱比赛,并在全镇举行的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

五、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学校墙壁、宣传橱窗、班级黑板报都开辟了经典吟诵专栏,学生随时随处欣赏、吟诵,感受经典气息。

办公室内每位老师的电脑上,都复制了歌吟光盘。课间活动,听到的是优美的歌吟旋律,看到的是老师们哼唱歌吟的镜头。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让我们随便摄取几个镜头,感受一幕幕动人心弦的场面:每日,迎着清新的空气走进校园,扑面而来的是学生诵读经典的琅琅书声,看到的是游戏时边唱边吟的身影。学生的一张张诗词小报,一幅幅诗配画作品,展示的是孩子诵读经典的每一份收获。现在,学校已形成“人人吟唱,遍地诗声”的局面。更可喜的是歌吟也由学校进入家庭,步入社会。孩子们将经典诗文吟唱给家长听,引起了家长对经典诗文吟唱活动的关注。

篇5

关键词:诵读经典;循序渐进;传承文明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几乎每一天,我们都可以听到各个班同学朗诵诗歌的声音,而且朗诵的都是琅琅上口的经典诗文。经典诗文的诵读,已经成为我校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天一积累,每天一口过关,每周一检查,每月一比赛,每学期一活动,日积月累,循序渐进,既增长知识,又陶冶情操,弘扬民族文化,真是一举多得。

前几年,我们学校的覃琼校长在电视上看到南宁市一些小学的同学们在展示古诗文诵读成果,看着孩子们在舞台上惟妙惟肖的表演,听着孩子们绘声绘色的朗诵。中国古代诗文的底蕴这含糊的概念刹时间清晰起来,可吟可诵,可歌可舞,而我们平时上的白话文又怎能和她相提并论呢?她应该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文化所无法比拟的。作为文化传播者――老师,在诵读经典诗文,传承中华文明方面有多少重大的责任和重要意义啊!经典诗文的诵读与引导,传播与发扬中华经典诗文,教师义不容辞。

接着,我们学校领导向有关部门申报了“诵读经典诗文”课题,并启动了“诵读经典诗文”课题活动。黄红梅教导主任制定诵读方案,决定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先从《弟子规》开始入手。这样,学校里的学生每人手上都有一本《弟子规》。不管是课前3分钟,还是课外活动;不管是在教室里,还是在走廊上,到处都能听到孩子们诵读《弟子规》的选段。读着读着,孩子们渐渐领悟了其中阐述的做人道理,变得懂事了。原来一下课就抢着往外冲的学生,也懂得了等老师先离开教室以后,再出去活动;原来那些好打好斗的学生,也学会了谦让。

第二个学期,在巩固《弟子规》的基础上,又让学生们接触《中华成语千句文》。这本书一共有36个章节,如“百家争鸣”、“万世师表”、“百年树人”、“乐山乐水”、“江山如画”、“继往开来”等。它记载着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有神话传说、朝代变迁、军事政治、科学技术、人文历史、山川风物、百业众艺……真是包罗万象,浩如烟海。青少年作为龙的传人,肩负着传承文明的历史任务。必须想尽一切办法了解历史,知晓过去。于是,我安排学生们每三天要读熟一个章节,并了解本节的大意,再要求他们把每个章节中出现的成语摘录到语文笔记本上,而且每天课外活动都要检查诵读情况和摘录情况。我在阅读学生们的日记时,经常看到他们每天读《中华成语千句文》的心得、体会等,也经常看到学生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讨论其中的故事情节、英雄人物等。

第三个学期,我鼓励学生们去接触更多的经典诗文,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去新华书店借《三字经》、《大学》、《论语》来读读,还让学生利用每周一节的阅读课到学校图书室借新版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聊斋志异》来看。听我班女学生韦苗说,班上的男女同学都非常爱看这些书,每次都被抢个精光,她想借都借不到。

到了第四个学期,学校又向学生们推荐了《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现在,校园里又掀起了诵读经典古诗的热潮,到处都是琅琅的诵读古诗声。这个班里响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那个班传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楼上“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楼下“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真是热闹非凡。

在指导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过程中,我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参照利用别人已经总结出来的经验,少走弯路。我发现了“激趣――导法――引背――摘录――活用”的诵读古诗教学模式比较适用于我们高年级学生,于是我边探索边运用,具体方法如下:

一、激趣

有道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它是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观因素,是进行自主学习的前提。因此,我们首先注重激发学生自读古诗的兴趣。如在实验的起始阶段,我们给学生讲“诗的故事”、“诗坛趣话”;先读浅显的诗,使学生感到读诗并不难,尝到读诗的甜头,以此来调动学生自渎古诗的兴趣。可以先让学生把以前会背的古诗全都背诵给同桌听一听,进行初步的统计;再把同学们接触过,但又不是大家都会的那部分简单诗词抄下来进行背诵,难度不大,背诵起来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自信心一下子就找到了。

二、导法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大量诵读古诗文”的关键就是掌握一定的“法”才能完成一定的背诵“量”。因此,在实验中,实验教师都非常注重导之以“法”,具体分三个层面进行:

第一步:学诗授法。就是以课本中的古诗教学为主渠道,注重读诗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依“法”习得。如在实践中,教师摸索出了按“细读――精读――感悟”三程序进行的自读古诗的一般方法:①知诗人,解诗题;②抓字眼,明诗意;③多诵读,悟诗情。

第二步:配诗悟法。就是学完课本中的一首古诗后,补充另一首便于比较的课外古诗,让学生运用学法自学,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使学生逐步体会、巩固读诗的门径。如,学习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我就让学生上网查询有关思乡的诗,有关对月抒怀的诗,孩子们一下子就会背了《月下独酌》,联系上了《静夜思》,同时了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三、引背

在学生基本掌握了读诗方法后,我注重引导学生背诵一定量的古诗。一是引导学生总结出一般的背诵方法。如“词语组块背诵法”、熟记诗“头”背诵法、联想画面背诵法、抓诗眼背诵法等,学会了方法,让学生有系列地背。二是引导学生互相背诵、检查,同学做适当引导;写春天的诗,诗中之“花”,诗中小动物……

四、摘录

不管是哪一首经典诗文,能经历漫漫历史长河的冲刷洗涤而成为经典被沉淀、积淀下来,在遣词造句方面肯定是下足工夫的,诵读几遍之后就能感受哪些句子是琅琅上口的。让学生自己通过诵读,把握语感,找到名句,老师进行表扬,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起再学的兴趣。重点句能记住了,根据重点这一诗眼,熟读背诵,难度也就降低了。

五、活用

就是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体验,注意创设一定的情境,指导学生在口头表达中、作文中比较恰当地运用古诗。但我们不作过高地要求,不作硬性规定,以免学生望“诗”生畏。实践证明,效果还是不错的,有一小部分学生能引用古诗,写出精彩的作文,还有部分学生能尝试写出一些有点诗意的小诗来。

此外,在知道学生大量诵读古诗文时,我们注意不增加学生的背诵负担,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利用早读作“读诗指导”,保证教师有时间向学生介绍相关诗歌的创作背景及诗歌的大意,还有诗人的思想感情等,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整首诗的理解,增强他们的记忆;二是利用每一节课课前3分钟时间,让学生读古诗、背古诗。三是利用下课10分钟时间和课外活动30分钟时间,让各组的语文组长检查学生掌握情况。有时,我也会搞突然袭击,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抽查。每到这个时候,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跑到我面前说:“老师,检查我。老师,检查我。”看到孩子们兴致如此高涨,我常面带笑容地说“好吧,耐心等一下,马上就到你。”

经过几年时间的古诗文诵读,孩子们受到的熏陶是非常明显的。在平时的作文中,学生们的古诗词运用自如。周鹭在《教师节的礼物》中写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韦贝贝在日记中写道:“我的同桌经常在课堂上搞小动作,不听老师讲课,写作业时就去抄别人的答案,这不成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吗?”像这样句中有诗、琅琅上口的句子到处可见。

现在,经过几年时间的积累,学生受到中华经典诗文的熏陶,不但会读经典,诵经典,用经典,而且还能说经典,唱经典,演经典。每个学期,学校都要举行中华经典诵读展示活动。各班学生表演的节目,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学生受益匪浅。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先进科技,就会落后、痛苦,任人宰割;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传统优秀文化,没有民族人文精神,就会虚无,就会异化,甘为人奴隶。我们的中华民族有着悠悠五千年历史,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正是这“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使中华民族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会被别的民族传染、同化。作为文化教育工作者,让学生背诵经典诗文,能让他们明确自己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华民族的后代,无论他(她)身处何方,都不会迷失方向,他(她)心中永远装着祖国和人民,他(她)驿动的心才会踏实安宁,才有一个归属感。所以,我们学校所有的老师会继续带着孩子们走诵读经典诗文这条充满阳光和鲜花的大道的,让民族精神的血液在一代又一代后人身上永远流淌,流淌……

参考文献

[1]广西教育资源网.

篇6

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源于对李白的认识。学习《静夜思》时,孩子们兴味盎然,流畅地背出了好几首李白的经典之作,如《早发白帝城》《赠汪伦》《秋浦歌》《夜宿山寺》等。这让我欣喜若狂,我为他们有如此丰富的课外积累而自豪。但是,当我谈到对李白的了解时,孩子们鸦雀无声,一脸茫然,连李白是哪个朝代的诗人都不知道。我简单介绍之后,孩子们有所收获,当讲到李白字太白时,下面一片惊叹声,有几个孩子还兴奋地喊着:太白金星!太白金星!

显然,这是孩子们真实的感受。我的内心非常沉重,慨叹孩子们古典文化知识的匮乏,以及探究意识的淡薄。我萌生了一个想法:带着我的这些孩子经历一次阅读的改革,把经典诗文请进我们一年级的课堂。

二、抓住诵读的时机

心理学家指出,人的记忆力在儿童时期发展极快,到13岁达到最高峰,此后,主要是理解力的增强。因此,这个阶段是诵读经典诗文的最佳时机,也是我坚持改革,开展古诗文诵读的坚强后盾。我要利用他们儿童期的记忆优势,让他们多背点经典诗文,可以不求甚解,但须背熟,永久地记下一些东西,做终身理解、消化这些知识的准备。

我首先把《三字经》请了出来。《三字经》通俗易懂,是我国古代经典的一个纲要。“凡训蒙,须讲究”,一点一点地讲,孩子们肯定能听懂。我把学习《三字经》的想法告诉孩子们,他们非常开心,脱口而出的便是“人之初,性本善……”,能背前面一小部分的孩子居然有五六个,有个别孩子还能背出一大段。他们虽然不是很理解自己所背的内容是什么意思,但学习的兴趣很浓。

我让他们以背为主,一开始,我不向他们解释,而是让他们把它当做歌谣去学。其实,他们并不懂自己背的东西是什么意思,但如果老师过于注重他们对所背诵内容的理解,进行机械生硬的讲授,反而会影响他们背诵的兴趣。教师要保证学生每天有15分钟的时间背诵。每节语文课课前的3分钟,教师可以请学生讲一讲自己背诵的内容所涉及的故事,如“孟母三迁”“孔融让梨”等。两个多月后,大多数孩子都能背下《三字经》了。渐渐地,孩子们有了不小的变化,他们变得更加有礼貌了。

三、诠释诵读的意义

1.热热闹闹,兴味盎然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现在,我们的教室里,每天早上都会传出这些美妙的声音,音韵和谐,句句有情。诵读经典诗文,已经成了孩子们每天不可少的活动。

有一次,我在杂志上看到了这样的一首拍手歌:“你拍一,我拍一,一江春水向东流;你拍二,我拍二,二月春风似剪刀;你拍三,我拍三,三五团圆照满天……你拍万,我拍万,万紫千红总是春。”这让我眼前一亮,我立刻推广了这首歌。孩子们的劲头很足,没花多少工夫,就拍得有滋有味,念得顺顺畅畅了。如此一来,班里追跑打闹的现象少了。

这首歌勾起了孩子们的创造欲望。有一次,我发现他们围着一个转呼啦圈的同学诵读《三字经》,后来我才知道,他们比的是呼啦圈,裁定的标准借的却是《三字经》。裁判们背得越多,比赛者转得就越久,真是有意思,没想到呼啦圈也能和《三字经》建立联盟。

孩子们脑子里藏的经典越多,玩的花样就越多。最近,我发现他们迷上了诗句接龙,有时候冷不丁就来一句:“道可道,非常道――金老师,你接下一句。”说实话,我如今还真的不是他们的对手,和他们一起背诵,我觉得自己很用心,但每次都跟不上他们的速度,而且当时记住了,过些时间就又忘记了,所以我从来都不敢和他们比赛。

2.简简单单,清冶于心

经典诗文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载体,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智慧的结晶。诵读,不但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经典的兴趣,而且背诵、理解能力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孩子们自小朗诵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朗诵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朗诵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在不知不觉中,他们会体验到人类对自然生命的关心,享受到登高望远的舒展,感受到朋友之间的深厚友情。他们的修养会从他们的口中渗入血液,融入内心,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一种很少有人能够到达的境界,至少我现在不能做到。所以,我觉得,如果这一股清流淌入了每一个孩子的内心,影响每一个家庭,那么孩子们的心灵和人生势必会受到感染和改变。

诵读活动已经进行了将近一年,在每一个家长的共同参与和配合之下,孩子们较之以前更稳重了,课间不再盲奔乱追了,有一些家长在家里也感受到了经典的力量,一个劲地夸自己的孩子自从背了《三字经》之后,变得更懂事了,更孝顺了。

篇7

关键词:经典诗文;润泽;生命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1-067-1

一、营造氛围,让学习有趣

在开展经典学习活动时,教师应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这里的环境包含了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方面。

物质环境的创设是通过物品的摆设、墙饰和一些辅助教材来实现的。例如,在区角中增加国学经典作品的读物,墙饰上布置一些《论语》、《三字经》中的名句,张贴古诗文的图画等等,让幼儿置身于轻松自然的环境中感受国学经典的魅力。

精神环境的创设也不需要教师做很多工作,而是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中,不断累积。经典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追求的是过程而不追求结果。读经就像吃饭睡觉一样,是成长的需要,是一种习惯。只要按计划,每天早晚读一段,坚持下去就行了。利用早晨、下午集体活动前,这些看似零碎的时间,带领幼儿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集体学习。幼儿长期坚持学习,有利于积累知识,学习过程中也营造出了良好的文学氛围,有利于集中注意力。同时,多次这样学习,潜移默化,熏陶感染,可激发培养幼儿学习的兴趣。

幼儿年龄虽小,但也有荣誉感,他们喜欢老师赞许的目光,喜欢同伴热烈的掌声,但在集体学习活动中,由于有些幼儿害羞、胆怯、对自己缺乏信心,没能让自己有出色的表现,这不要紧,因为他们还有机会,我把学习的经典内容张贴了出来,让幼儿随时可以看到,利用游戏时间,多给孩子们练习学习的机会,并利用幼儿好胜心理来提高学习的兴趣。幼儿学习经典的舞台虽小,却是幼儿展现自我的好场所,幼儿总是带着疑问走进来,出来时往往带着巨大的感叹号――他们的心灵得到了满足。

二、精心选择,让学习可行

面对幼儿园的孩子,经典教学从哪里开始入手呢?考虑到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学习特点以及认知水平,我结合节日、季节等一些短小精悍、浅显易懂、流传千古的经典诗文进行教学。

如寒冷的冬天过去,温暖的春天来临时,我每周都会带领孩子们到幼儿园前后的运动场、花坛、小树林去观察,去读大自然这本无字的书。看到柳树刚刚发芽,我就与孩子们一起学习杨巨源的《城东早春》;只过了几天,小柳芽就长成了细小的柳叶,整棵柳树变得绿绿的,于是我就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咏柳》;又过了几天,幼儿园里的迎春花、白玉兰、红玉兰花开放了,我就与孩子们一边观察,一边兴致勃勃地学习朱熹的《春日》;春末夏初,幼儿园围墙边的蔷薇花开了,洁白如雪,香气四溢,我就让孩子们学习高骈的《山亭夏日》,渐渐的,孩子们见物抒情,根据眼前的景物,联想起记忆中的诗句,便情不自禁、摇头晃脑地学习起来……

在身临其境中、在感同身受中,幼儿不但理解了古诗的意思,而且还把这种独特的学习方式和经历深深印在脑海里,成为孩子记忆深处永远不会忘却的画面。这种学习,幼儿感到古诗离我们并不遥远,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幼儿不仅仅受到古诗文的滋养和熏陶,而且增强了对诗歌的感悟能力和热爱之情,更重要的是,扩大了积累,增加了语文素养和文化底蕴,继承了我国古典文化的精华,传承了祖国悠久的文明。

三、寓教于乐,让学习好玩

1.故事讲述,明辨事理 。

讲故事是幼儿十分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将国学经典中的小典故,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讲给幼儿听,如《三字经》中的“昔孟母,择邻处”、“融四岁,能让梨”,揭示传统文化经典中的道理,幼儿感兴趣,容易听得进去,学得也轻松。

2.交替学习,其乐无穷 。

交替学习可以是男女对吟,师幼对吟,幼与幼对吟,集体对吟,单独对吟,你一句,我一句,听起来整齐划一,此起彼伏,那么的认真专注,幼儿就象在台上表演,丝毫不会受外界影响。

开火车也在学习活动中被时常采用,一人一句接着往下念,这个游戏会让听的幼儿精神高度紧张,仔细倾听,让念的孩子兴趣盎然,声音嘹亮,有自信,让孩子在喜爱的游戏活动中自然地学习经典,学用并进,其乐无穷。

3.借助图画,辅助记忆 。

古诗文经典比较难记,将枯燥的文字转化为图画、动画等形式,可以使古诗文经典更加容易理解,同时还能有助于记忆。幼儿形象思维占优势,在引导他们学习一些文字艰深的古诗文经典时,如果能将枯燥艰涩的文字转化成图像,不但能加深理解和记忆,而且有助于增强他们对古诗文经典的学习兴趣。在活动开展得比较好的基础上,还可以组织幼儿自己给文字配上图画,如画出《咏柳》,不断加深幼儿的理解。

4.多种手段,检验成效 。

在指导幼儿开展学习的过程中,还可以借鉴多种艺术手段,如组织开展吟咏、朗诵、唱歌、跳舞等多种形式结合,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提高对古诗文经典的感受力。

此外,我们还组织举办以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为主要内容的文艺汇演,形式包括朗诵、吟唱、讲故事、学习比赛、合唱、相声小品、游戏等,以此检验学习活动的成效。

5.师幼共学,亲子共读 。

师幼共学,看似增加了老师的负担,其实,就幼儿园老师而言,丰富自身底蕴,加强文化积累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这样才不至于出现幼儿自信满满脱口吟诵的经典诗文,而老师不知其所云,无法判断对错的尴尬场面。再说,师幼共学能激发孩子学习经典的热情。

篇8

关键词:小学生;古诗文;阅读;诵读

古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内涵深刻,意存高远,蕴涵着大量的人文内涵,而目前我们的学生思想单纯、生活单调,正缺少这种文化底蕴。从小阅读传统文化经典,不仅可以加深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而且也有利于语文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文之美

1.语言美

古诗的语言美,首先是指语言的韵律美。朗读、吟诵是学习古诗文的重要方法,也是诗词教学的基础。古诗文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均衡。因此,古诗文即便不唱,诵读起来也朗朗上口,铿锵有声,自然而然地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吟诵,充分感受古诗文的音韵之美。

古诗的语言美,还指语言的精确美、凝练美。每首古诗的字数有限,因而诗人十分讲究用词的精当确切、凝练含蓄,有时一字一词,包含极丰富的内容。如,在教学李白的《望天门山》时,诗写天门山附近长江的雄伟景色,以简洁的画面,表现长江的磅礴水势及天门山夹江对峙的险要,其中“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一句中的“出”和“来”化静为动,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地势的险要,给人以动态画面之美。

2.意境美

古诗最重要的特点是讲究意境,这是诗人的情感理想同客观现实的高度统一,是一种独特美妙的艺术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的“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这就是指诗的“意境”。诗的意境美是千姿百态的,有的雄伟壮阔,有的豪放豁达,有的悲凉凄婉,有的绚丽纤细,有的含蓄典雅……因此,在教学中巧妙运用多媒体,通过色彩鲜艳的动态视频、生动逼真的音响效果等手段,给学生提供与所学古诗有关的背景材料,为学生创设出生动形象的情境,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诗歌的意境中去。

如,在教学《鹅》时,这首诗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有鹅的色彩、形象、动作等等。由于课堂条件的局限,仅凭口头讲解不易达到预想的效果,所以,根据诗意,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方式将此展现。教学时诗画对照,相映成趣,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丰富、鲜明的表象信息,学生很轻松地踏入了诗的意境之中。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结合画面说说生动活泼、天真可爱的白鹅形象,学生就不难表达了:一身洁白的羽毛,两只红红的脚掌的大白鹅,在清澈浅绿的湖水中引颈高歌,悠闲自在地拔掌前行。此时水波荡漾,荷叶轻摇,荷花飘香……这意境是多美啊!

3.情感美

一切文艺作品都需要表现感情,诗尤其需要。《毛诗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蹉叹之,蹉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里所说的“志”就是“情”或“情感”。“情”是古诗的根源,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没有情感就没有诗,没有诗人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所以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

如何把握诗歌深层含义,成为教学的难点。这一难点的突破,并非教师的直接灌输。小学生是凭借形象发挥想象,在情感的推动下,初步领会诗的意境,在语言与画面之间架起一座高桥,为进入意境这一更高境界做了铺垫。学生在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放声朗读,再以读后思考做引路,采用独立学习、小组讨论、集体评议、师生交流等多种手段,让学生展开想象,各抒己见,体会感情。教学过程当中,应当充分激发学生对古诗哲理及其诗人情感的探求,从而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热爱家乡教育、热爱劳动人民教育、亲情及友情等方面的教育。从而,古诗文所蕴含的深刻情感在阅读中得以彰显,使小学生从有限的形象中获得无穷的力量。

二、指导学生诵读古诗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作为总目标之一。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诵读古诗文呢?

首先要掌握诵读的要求和方法。古诗文学习的方法概括起来,就是诵读、理解、背诵。其中诵读是核心。所谓诵读,朱自清先生曾说:“诵读是一种教学过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了解和写作能力,教学时先由教师范读,后由学生跟着读,再由学生练着读,有时还得背诵,除背诵外都可以看着书。”可见,在诵读教学中,除教师的范读外,学生所要做的就是熟读成诵,换句话说,诵读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探究的学习过程。

其次要在诵读中感知,在诵读中领悟,在诵读中积累语言的素材。对古诗文的理解,主要是指对文章内容上的整体的领会、把握。背诵即是古诗文学习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字词的识记、词句含义的理解、作品思想内容的把握,都要靠熟读成诵才能做到。

最后要积累和掌握一定的知识。知识的积累和掌握,要在诵读中进行。古诗文中的词句,都不能单独地背解释、记术语,而应该把字、词、句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过诵读课文并对课文中典型例句的理解、掌握,达到重点掌握这些基础知识的目的。掌握词、句等基础知识,是诵读古诗文的需要,而熟读成诵一批古诗文后,其词、句的一些基本用法,也都涵盖其中了。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地诵读。读诗时注意诗的形式美的同时,也要注意诗的内容美。学生诵读时,要创造条件给时间,给空间,给机会,让学生充分地投入,做到声声入耳,句句动情,入情入境,百读不厌。

三、领悟古诗文阅读的意义

1.培养高尚情操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启蒙时期,我们学习的古诗文传授传统美德,其实就是教学生用传统文化做生命的底色。从小诵读古诗文,能够很好地了解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这对于丰富学校德育的内容、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丰富社会知识

经典古诗文的诵读,丰富了小学生的社会知识。孩子从小朗诵这些民族积淀下的经典诗歌,会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到人对自然、对生命的关怀,体验到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

3.提升记忆

篇9

【关键词】诵读经典 培养德行 营造氛围 注重积累 少年君子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40-02

“经典”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所载为常理常道,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为了传承民族精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我校积极开展“诵读经典诗文,陶冶好品格”,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此,谈谈我班在开展诵经活动的具体做法。

一、诵读《弟子规》,让学生学会感恩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人是有思想的,我们为师者更应该从小让学生知道感恩,让学生明白“受之以桃李,投之以木瓜”,古人语:百善孝为先。一个人,如果能孝顺,他就能有一颗善良的仁慈的心,就可以利益许多的人。自从读了《弟子规》以后,我们班的同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蓝字航的奶奶说,现在的孙子可乖了,每天晚上吃饭都先给我盛饭,给我捶背,还给我打洗脚水,以前可是没有过这样的事情。韦懿芪的妈妈说,在母亲节节的这一天接到女儿的贺卡跟祝福,让她感到作为妈妈无比的幸福,自己的女儿这么小就会感恩,自己真是太高兴了。韦依乐在日记中写道:爸爸妈妈把我养大太辛苦了,我要从现在开始听爸爸妈妈的话,好好学习,报答爸爸妈妈的养育之恩。我还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交往中学会宽容,尊师爱友,如:给家长一次脚、倒一杯茶,捶一次背等的活动激发学生的感恩之心,所以就有了同学们如此喜人的变化。

二、诵读《弟子规》,让学生学会简朴

古人云:“历览前贤国与家,成又勤俭败由奢”、“静以修身,俭静以养性”。《弟子规》中说:衣贵洁,不贵华。节约――穷人的财富,富人的智慧。我们现在的社会生活比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这就养成了学生的攀比心理,零用钱更不用说了。那么这时候就需要我们为师的正确引导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不穿奇装异服,不奢靡浪费,“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让学生明白内在美才是真正的美。小川家很有钱,他的零用钱很多,经常是今天变形金刚在同学们中炫耀,明天又是苹果手机――反正他就是有你想不到的东西在炫耀。我跟他讲了很到节俭的名人故事,引导他用实际的行动去帮助那些困难的人,这样我们的零用钱用得就更加有意义。在一次为一个白血病患者捐款中,小川很大方地为这位小朋友捐了300块钱,在以后的日子中,也没在看到他在同学们的眼中有新的东西炫耀。

三、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活动,巩固诵读成果,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1.定期开展朗读比赛。通过比赛,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品读能力,同时在老师的评价中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读书能力,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2.分期办手抄报。为了让学生能理解诗意,走进诗歌的意境,我每年按四季节的特点举行“古诗配画大放送”比赛及其他内容的手抄报比赛,让每个学生的作品都可以张贴于教室内教室外,营造了一种浓浓的经典文化氛围。如此,一幅幅精美的古诗配画、一句句书写工整的名言警句让大家共同欣赏,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学生欣赏着自己的作品,很有成就感。

3.定期出版以“诵经”为主题的板报。每学期出版三期,每期都让每个学生自己设计,然后取其精华。这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都纷纷翻出自己的手抄本挑选内容,设计版面,每个同学的手抄本都派上了用场。

4.在习作中开展引用经典“评星”活动。在学生诵读、积累了一定的经典名句后,鼓励学生运用到写作中。我在批改作文时,仔细地在学生能引用的地方画线、眉批,再看整篇文章引用的多少来评星。如果学生能用得多、用得巧的,可以评上“太阳”的级别。我班每学期还开展两次优秀作文展,让学生互相传阅,互相学习。如此一来,学生习作积极性高涨,每次作文,语言表达有了明显的进步,《中华成语千句文》里的很多成语都被学生搬到了自己的文章里了。这正如大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四、诵读经典,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阶段学习是人一生中最基础的学习。这其中的学习不仅学到了基础的知识,还将形成一些学习习惯。而这些学习习惯不仅影响儿童整个小学阶段的学习,而且将会影响其一生的学习。

篇10

有一天,外婆看着我背诗词,外婆要去买东西,我暗自高兴,心想:哈哈,外婆出去我就可以玩了,真是个好机会。外婆走了,我迫不及待地把门关上,出去玩了。傍晚我回到家中,看见外婆脸色不好,就知道自己犯了大错。外婆严肃地说:“今天把这几首背出来才能睡觉。”我乐极生悲,黄豆般的泪珠不停地滴落,可外婆一点也不怜惜。我真后悔中午偷跑出去玩。含着泪花,我在外婆严厉的目光中背完了那几首古诗,心里真是对古诗厌烦得要命。

到了上学的年龄了,我看到每一册书上都会有两三首古诗,而且有时候在试卷上和课外的题目都会有。顿时我醒悟了,明白了外婆为何在小时候就让我学习古诗词,我真感谢她。

渐渐地,我知道的古诗词越来越多了,后来我发现每一首诗的最后一个自都是押韵的,例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光”、“霜”、“乡”的最后一个韵母都是“ɑńɡ”,掌握了这一点,我发现背古诗就容易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