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野地范文
时间:2023-03-21 03:52: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村野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小儿;输液速度;护理
小儿静脉输液是抢救和治疗疾病的重要途径,由于小儿心肺功能发育未完善,同时小儿缺乏理想的合作性,输液过程中因速度改变出现不良反应时有发生,保证其输液速度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通过随机抽查,对有关输液速度改变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护理对策,以减少输液不良反应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13—14日在门诊输液500例患儿,年龄20天至5岁,其中男孩298例,女孩202例,平均年龄2.3岁,调查对象中有急性支气管炎、喘息型支气管炎、小儿肺炎、腹泻病等。
1.2 方法 以医嘱上写的输液滴速为标准,检查实际输液滴速,大于标准10滴/min为过快,小于标准10滴/min为过慢。
2 结果
500例小儿输液病人中,输液滴速正常410例(82%),与实际滴速不符的90例(18%),其中速度过快50例(10%),速度过慢40例(8%)。滴速不符的原因:护士因素25例(27.8%),患儿不配合30例(33.3%),家属自行调节20例(22.2%),受外界温度影响15例(15.6%)。
3 讨论
3.1 原因分析
3.1.1 护士对准确控制输液滴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抽查发现护士自身原因导致滴速不符的占27.8%,主要是护士在操作过程中未严格按照医嘱进行调节滴速,而是凭经验在输液卡上填写输液滴速;护士在巡视过程中未认真观察或重新调节输液滴速后没有将更新的滴速填上。
3.1.2 护士对药物知识缺乏 由于新药物更新快,护士与药剂科人员对药物及信息交流少,加之护理工作任务繁重,使护士没有足够时间和精力认真掌握新药物的药理作用、配伍禁忌、不良反应等,忽视输液速度对药物疗效的影响[1],在抽查中有2例患儿点滴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说明书要求100ml液体在30min内点滴完,护士输液卡上输液滴速为45滴/min,但实际为35滴/min。
3.1.3 患儿依从性、配合能力差 3岁以下的患儿由于恐惧、害怕,输液时会出现啼哭,注射后随意摆动注射部位,难以配合固定,并且家属将患儿抱高或大幅度改变使输液速度减慢。抽查中有20例患儿因哭闹家属将患儿抱高,由于输液距离缩小而导致输液速度偏慢。
3.1.4 患儿家属自行调节输液滴速 由于患儿家属对药物知识缺乏,特别是已经点滴2~3天的患儿家属,觉得前两天输液无不良反应发生,就随意调节滴速,忽视输液速度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常按自己的认知习惯调节速度,引起不良反应加重现象发生[2],抽查中有5例点滴阿奇霉素的家属觉得输液速度过慢,自行调节滴速,引起患儿恶心、呕吐、腹痛等胃肠道反应加重的现象。
3.1.5 气温的影响 若气温过低,液体的温度也随之偏低,由于低温的刺激引起血管痉挛而使滴速减慢[3]。在气温低于8℃时,输液速度普遍会减慢。
3.2 对策
3.2.1 加强护士工作责任心,树立牢固的法制观念,提高护士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各项护理操作规程的自觉性 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中有明确的规定,医护人员由于严重不负责任,造成患者死亡或人身严重损害的,依照刑法关于医疗事故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4]。输液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输入液体过多容易引起小儿急性肺水肿、心力衰竭,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5],所以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3.2.2 提高护士的药物知识 科室成立用药安全小组,建立药物使用安全指引档案,使用新药物时及时收集新药物的相关信息,组织护士进行学习,因其他原因未能参加的护士在指引档案自学后签名确认,护士长不定期进行抽查,以使护士达到掌握药物的作用和使用注意事项,保证患儿在输液时达到最好疗效。
3.2.3 加强巡视,特殊药物增设标识卡 我科每天输液患儿约600~800人次左右,高峰时达1000多人次。在高峰时段护士难以做到逐一巡视,针对以上该问题,我科对使用特殊药物的患儿挂上标识卡,如需点滴速度较快的药物挂上蓝色卡(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需严格控制输液滴速的挂上红色卡(如滴氨茶碱、立其丁等),使护士在巡视时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3.2.4 加强护患沟通 由于患儿的合作性差,对情绪不稳定、烦躁、哭闹的患儿护士主动指导家属如何固定注射部位,避免输液距离大幅度变动,并且护士根据患儿病情、使用的药物告知家属输液所需的时间和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滴速过快或过慢的不良反应,使家属自觉配合并且不随意调节输液滴速,确保输液安全。
3.2.5 避免外界温度影响输液速度 天气寒冷时,由于低温刺激引起血管痉挛输液速度减慢,可使用热水袋放在穿刺肢体旁边进行保暖(注意勿烫伤),有条件使用室内恒温设施,以使药物在规定速度点滴完毕,确保药物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陈翠杰,王清,宫培艳,等.护理程序在药物不良反应中的应用.现代护理,2002,8(9):724.
2 杨竞群,杨建英,王红英.护士在药物治疗中的作用.国外医学·护理分册,2000,19(8):361.
3 民瑞玲,赵志刚.关于静脉滴注给药速度的几个问题.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07,5(6):43-45.
篇2
【关键词】农村 中职学校 创业实训基地 特色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B-0015-02
创业实训基地是中职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管理者在实施创建工作时应遵循正确的指导思想,走校内外结合的建设路线,搭建出符合中职学生实践需求的实训平台,从而提高创业实训基地的实效性。但是,受资金、设备、资源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农村中职学校在建设创业实训基地时难免会遇到不少困难,对此,中职学校必须制订合理的方案来加以解决,并在实施创建工作时,围绕中职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展开,以培养综合型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
一、创业实训基地教学化
创业实训基地教学化是农村中职学校的一个显著特色,主要表现为中职学生参与到创业理论知识教学活动中。在教学期间,从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将兴趣培养作为主要切入点,以此激发中职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积极性。目前,由于我国农村中职学校在理论知识的授课和培养方面存在局限性,因此,宿豫中等专业学校在构建创业实训基地的同时还开设了“学生企业家培训小课堂”,鼓励学生踊跃报名,参加理论知识学习活动。此外,由于农村中职学校设备缺乏,资源短缺,因此在教学期间,教师要对专业教材中的知识作出系统的解读,并合理使用仅有的资源,以此让“学生企业家培训小课堂”的作用达到最大化。宿豫中等专业学校创业实训基地的主要面向项目为以下三方面:财务管理、经营策略、服务监督。在教学期间,宿豫中等专业学校聘请了相关专家开展专题讲座活动,并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相关企业的运作模式和成败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这些企业失败的主要原因等。通过这种授课的形式引导中职学生,可以有效促进他们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知识,让他们在毕业之后更好地应对岗位工作,并全面发挥创业实训基地的功能性。
二、创业实训基地市场化
创业实训基地市场化是“实战培训”的首要前提,是宿豫中等专业学校创业实训基地的最大特点,不但具有很强的代入感,而且还能全面增强中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实施的过程中,首先组织那些具有一定创业能力和条件的学生参与到活动当中,然后鼓励他们提出创业项目、组成团队,或者由院校辅助模拟公司,然后按照本地经济特征展开运作(以市场化运作为主)。之后,在学生团队中选拔模拟人员,指导他们构建管理方案。例如,宿豫中等专业学校先后组建了“农林果农业科技公司”、“师生立信文化公司”、“农业科技工作室”、“绿色食品庄园”等模拟公司。之后,指导学生按照有限责任公司的模式进行管理,并选出股东、董事、总经理和部门经理及相关职员等,而且财务方面由学生进行管理,并指导沟通能力强的学生与其他模拟公司进行业务洽谈,从而为中职学生构建出逼真而实用的实战平台。上述实战式的指导方法,不但可以培养中职学生居安思危的意识,同时还能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让他们临危不乱,勇于承担责任,这对于培养他们的人格而言无疑是具有一定促进作用的。
三、创业实训基地合作化
宿豫中等专业学校在构建创业实训基地时导入了合作机制,即与外来企业相结合,形成战略伙伴关系,从而让企业模拟更加形象、科学、正统。考虑到宿豫中等专业学校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在实施的过程中,宿豫中等专业学校主要与周边的木材加工厂、食品加工厂,以及农业种植基地达成了合作关系,并以此间接为中职学生的毕业发展走向铺路搭桥。例如,宿豫中等专业学校的“农林果农业科技公司”与农业种植基地达成了合作关系,而在实施的过程中,宿豫中等专业学校还聘用了专业人才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从多种体质、机制、发展模式、合作模式入手进行管理。其次,通过与周边企业合作,宿豫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共享相关资源。由此一来,宿豫中等专业学校学生便可以在模拟、管理的过程中获得多方面的辅助与支持,从而让他们进一步感受到创业所带来的成就感和危机感。其中,在宿豫中等专业学校诸多模拟公司中,有的是师生合资的有限公司,有的是学生独资创立的公司,这样,便客观地让校园模拟企业具有了高市场仿真度,让创业实训基地变得独具一格,最终培养了学生的创业意识和思维模式。
四、创业实训基地网络化
互联网是一个庞大的资源平台,通过互联网可以获得许多信息资源及销售渠道,而且方便学生与其他企业展开联系。宿豫中等专业学校在构筑创业实训基地网络化平台时,着重选取了近年来大学生创业的成功案例和失败案例,并将其作为正反面教材播放给学生,让学生在观看的同时有所感想,提出论点,说出论据,以此丰富他们的理论知识。此外,近年来网络营销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网民的关注,所以宿豫中等专业学校从2012年开始尝试指导学生学习、分析、了解和探索网络创业,并鼓励他们投入到实践当中。在这次尝试中,宿豫中等专业学校学生以当地农作物为主创建了“种子销售网店”和“农果蔬菜销售热点”等网络商店,虽然一开始他们受到经验和能力的影响出现了问题,但是通过专业人士的指导,这些实践网店依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最后,宿豫中等专业学校有些学生将实体模拟公司与网络创业进行了结合,并通过网络这一渠道大大地促进了实体模拟公司的发展,让其更加趋向正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期间,虽然时有出现资金周转不灵、仓库缺失等问题,但是通过大家的努力,还是解决了这些障碍。
总之,创业教育对于中职教育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中职学校在建设创业实训基地时首先要从实际出发,加强对创业教育的探索,力求基地建设符合中职学生及当地经济实情面,从而让中职学校从教育策略向创业策略转变,以此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创业人才,继而推动社会的发展。不过,农村中职学校创业实训基地建设工作首先要考虑当地经济及政策的发展现状,其次要考虑中职学生的自身实情,并实现校内外结合,只有这样才能让实训基地建设工作符合现实需求,并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雄伟.职学校创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J].韶关学院学报,2011(9)
[2]刘佑东.新形势下中职学校实训基地的构建与实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0(5)
篇3
1.充分利用稳定性,努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1.1减少分散抛荒 我国耕地总体分布是点多面广,非常分散,特别是分散在边远、边角的山坡耕地,最容易抛荒不种。充分利用土地承包权的稳定性,农民更要珍惜长久占有土地承包权的价值,更要把其当成生活依赖的最后保障;更要珍惜每一寸耕地,认真经营每一寸耕地。另外,稳定土地承包权不变,承包户更要安心经营自己的承包地,复种边远、边角耕地,当广大承包户都能就近对号入座、随机观察、精心耕耘自己的承包地时,也就做到了人与点多面广、非常分散的耕地随机最佳结合,从而也就减少了抛荒分散耕地现象。
1.2发挥土地功能 充分利用承包权的稳定性,就要充分利用承包权期限长久的优势,通过对土地的经营,使土地的使用价值转化为更多的土地功能。要用足土地使用价值再生性;要再造土地使用价值连续性;要保护和充分利用土地使用价值永久性。根据这“三性”,要鼓励经营户不断改善土地使用价值,发挥土地多功能作用。
1.3提高作物管理效益 要科学整地,不能形成犁底层板结、土壤钙化、土质通透性差;要科学田管,提升合理密植、机引铺膜、松土锄草、适时施肥等田管水平;要科学抗灾,提高防治病虫害、灌溉排涝能力,对异常天气、自然灾害要反应迅速,措施得力,把损失降到最低。而统一指导与分散管理有机地结合是取得上述管理最佳效益的最好经营模式。所以要充分利用统分结合的稳定性,为农作物合理吸收五大要素创造有利条件,提高农作物管理的最佳效益。
1.4提高产业“链条”效益 农业生产在产前生产要素的配置、产中的技术应用、产后的加工销售,都需要统一指导与分散经营相结合,即需要统分结合的稳定性作保证。不仅如此,在产前、产中、产后的链条衔接过程中,一刻也离不开权威组织提炼的可靠信息,一刻也离不开统一的中介机构为其服务;分散经营如果脱离产业链其收益成本一般都高于统一经营优化配置的平均值。所以,为帮助分散经营户加入农业产业链,只有用统一经营的思路优化配置生产要素,用联合互利的方式建立利益衔接机制,把分散经营的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等环节连接成利益链的整体时,才能防止产业“链条”断裂,提高产业“链条”效益。
2.充分利用创新性,努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2.1提高土地集中效益 在推进土地流转中,承包权不变,要允许农民互换经营权,互换的范围可以在本队,也可以跨队跨村,要让更多分散的承包地化零为整或得到集中,使农业生产节时省力,提高土地的集中效益。
2.2提高适度规模经营效益 土地经营规模不同,经济效益就不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能取得土地规模经营的最佳效益,而我国土地目前还是以分散经营为主。所以要尽快掌握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标准,要做到劳动效率、技术效果和规模效益的最佳组合。该转让的土地要及时引导农户转让,使土地的集约管理、要素的配置达到优化,使劳动效率、技术效益、规模效果实现最佳组合,提高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效益。
篇4
实施和研究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深化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历史性新挑战。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通知》,要求全国各高校开设双语教学课程[1]。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测绘地理信息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地理信息专业人才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人才之一。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人才,我国部分重点院校的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相继开设了双语教学课程。笔者对我国部分重点高校的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双语教学开展情况进行了调研,从目标定位、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探讨目前我国高校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1 正确的目标定位是双语教学顺利实施的前提
“双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双语教学使学习者能达到同时使用母语和外语进行思维,能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切换”[2]。调研结果显示,教师与学生均对双语教学目标定位的理解存在偏差。教师方面:部分教师认为双语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测绘地理信息专业词汇,并阅读相关专业文献,最终实现学生专业外语水平的提高;部分教师认为英语教学会影响学生对课程重点的理解,因此需要适当控制英语授课的课时以保证教学质量。学生方面:部分学生认为外语授课影响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消化;还有部分学生将双语课程与专业英语等同起来,单纯追求专业词汇的掌握量。这些认识偏差的产生,主要是师生没有对双语教学的目标定位做出正确的理解。结合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以及我国具体国情的需要,高校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双语教学的目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提供学生专业外语能力进而促进学生更有效的获取专业知识;第二,培养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使学生具有国际视野和适应力。在这种目标定位指引下,不同的高校要根据自身实际条件,因地制宜的制定目标定位和开展规划。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双语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
教师的外语水平和专业能力直接决定了双语教学的质量。调研显示,测绘地理信息类双语教学人才极为匮乏,绝大多数教师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虽然专业知识功底扎实,但是不能很好的驾驭外语授课。因此,制约我国测绘地理信息类双语教学的瓶颈是优质双语教师资源的稀缺,当务之急是尽快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语师资队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最重要的是加大培养和引进的力度,分步骤、有计划地引进海外高级人才,聘请外籍专业教师来校授课,并对现有的师资进行专业的培养和培训。对于有条件的高校,可以选派正在承担双语课程的教师出国访学或研修,提升自身素质和外语水平,并学习国外双语教学的运作模式和方法,最终带动我国测绘地理信息类双语教学的发展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
3 有效的教学管理是双语教学开展和推广的保障
调研结果显示,目前我国测绘地理信息类双语教学管理模式雷同,缺乏弹性。此外,一些管理规定严格划一,脱离学科教学实际,无法有效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双语教学的开展和推广。因此,双语教学管理应从测绘地理信息学科的实际出发,建立一套规范且切实可行的管理体系。首先,避免双语教学的简单化和形式化,为教师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鼓励教师进行改革和创新,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达到良好的双语教学效果。其次,将双语教学纳入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内,合理并科学设置相关课程,保证每学期有一门专业课程使用双语教学,促使双语课程不间断。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考虑到学生的知识体系和适应能力,由易入难循序渐进,逐步过度到全外语教学。第三,在采用国外先进和经典原版教材之外,对国外教材进行消化和吸收,并积极编写符合我国国情的外文讲义和教材。最后,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上,建立针对测绘地理信息类的指导和评价体系,通过建设示范课程以及专家面上课程跟踪听课等手段,带动我国测绘地理信息类双语教学的推广和深化。
篇5
1、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土地流转的推动作用
(1)增加参与土地流转农户的收入,促进农户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在发展现代农业的今天,一家一户的传统土地耕作模式已经束缚了农业的发展,存在较多弊端:生产规模小,效率低,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积极性低。推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之后,农户将土地参与流转,一方面改变了土地经营的传统方式,实现了由分散经营,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的转变,促进了农民土地的有效集中和专业化生产,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和收益率。另一方面在组织的带动下,土地集约经营有了竞争力,能够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减少了生产的盲目性和市场风险,增强了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2)优化资本组合,提高了土地流转的绩效。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土地流转的平台,在整合生产要素,组织生产经营的过程中。把零星的土地从农户手中集中连片,按效率原则重新配置土地,进行适度规模经营。这不仅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促进了农业生产新技术和新型农具的推广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生产率,而且解决了土地细碎化、土地利用率低和土地闲置问题,改变了以往农户分散经营的缺陷,使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农业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使农业生产逐步走上“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发展道路,实现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提高土地流转的高效率性、高收益性,为更多的土地参与流转提供了保证。
(3)加强了农户参与土地流转的自主性。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方式优于一般性的公司化或私人承包方式:即农民自身在其合作经济组织之中,可以按照合作制原则“民办、民管、民享、民受益”,同样也可以在自己的承包地上打工,增加收入,所不同的是,土地实行了规模化经营,种什么、怎么种、产品如何加工、销售是专业合作组织做主,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农民作为土地使用权主体,在处理经营权时,有更强的自主性,在主要考虑安全性和获益最大化的同时,往往会选择以土地为资本与专业合作组织合作,或以土地人股开展股份合作经营,或以其他更有利于自身的方式参与土地流转。
2、土地流转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推动作用
(1)土地流转增强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土地流转会使集中土地经营权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自筹资金,自带技术、信息、人才投资土地综合开发,修道路、兴水利、建科研基地、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保护生态环境,合理有效利用土地。这不仅坚实了组织自身发展的基础设施,而且增强了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2)土地流转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产生提供了土地保障。土地经营权的灵活流转,通过租赁、人股、转包等多种形式将土地集中起来进行适度的规模经营,盘活了土地存量,使土地逐步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经济实体集中,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规模经营及产业化经营提供了土地保障。
(3)土地流转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通过土地流转,农民转出自己承包的土地,从传统农业中转移出来,改变原先“亦工亦农、亦商亦农”的兼业化状态,从土地束缚中解放出来,安心地从事其他第二、三产业及外出务工。这就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了必备的人力资本。
二、实现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土地流转有机结合的对策
1、加强宣传,搞好培训。加大宣传培训,普及专业知识,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目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不少地方还是空白,覆盖面小,这与合作组织知识不够普及有很大关系。土地流转的实施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仍然相当滞后。而二者的有机结合只在一小部分地区取得了进步。因此,要宣传普及合作思想、合作原则及合作组织与土地流转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增强农民的合作意识、土地流转意识。要加强对相关干部、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和农民经纪人进行培训,努力培养一支懂专业合作组织知识、懂土地流转知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和管理队伍,促进二者快速健康发展。
2、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首先,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从事土地的交易业务,为农民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供双向服务,减少交易成本;出台土地经营权转让的作价体系。形成市场化的土地价格形成机制,以便农民以土地为作为资本,进行二次创业。其次,政府部门对土地流转市场进行规范和管理,建立相应的管理、监督、约束机制,使土地资源依法规范流通。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体系实现二者的相互推动、协调发展。
3、因地制宜,发展形式多样的结合方式。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程度存在差异,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劳动力素质以及土地条件和土地用途也各不不同,土地流转的形式也不可能一致,所以,在探索专业合作组织与土地流转有机结合的过程中,需要因地制宜,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选择专业合作组织与土地流转协调发展的有效结合形式,以促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专业合作组织的进一步发展。
篇6
关键词:存款准备金 房地产 流动性过剩
存款准备金是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根据法律的规定,要求各商业银行按一定的比例将吸收的存款存入在人民银行开设的准备金账户,对商业银行利用存款发放贷款的行为进行控制。商业银行缴存准备金的比例,就是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是为了限制金融机构信贷扩张并保证客户能够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求而存在的。存款准备金率又称为存款准备金的比例,由中央银行决定,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我国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情况分析
我国存款准备金从2008年1月至2008年9月直线上升,从1月的15%达到9月的17.50%,攀升1.167倍。2008年10月至2009年的12月,存款准备金经过几度波折之后略有下降,最后稳定在15.50%。在此之后的时间里存款准备金一路攀升至2011年4月的20.4%。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大约将一次性冻结商业银行流动性1500亿元。因此,商业银行可以使用出售流动性较高的国债、金融债券和央行票据等资产来对冲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对流动性带来的冲击。但长久频繁的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必定会使商业银行在贷款业务中更加谨慎,放缓贷款增长速度。
二、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效用具体体现在它对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的控制、对货币乘数的调节上。由于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与中央银行投放的基础货币量存在着乘数关系,而乘数的大小贝}{与存款准备金率成反比。若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会降低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创造信用、扩大信用规模的能力,其结果是货币供应量减少,利息率提高,投资及社会支出都相应缩减,商业银行在这一政策作用下必须立即作出反应,尽管商业银行可以首先选择出售有价证券弥补流动性的不足,但中期看,其贷款业务不可能不作相应调整,至少贷款增长速度将会放缓。
众所周知,房地产开发资金各种来源的数量和比例中,“自筹资金”、“国内贷款”和“其他资金来源”是房地产开发资金的主要来源,其中“国内贷款”和“其他资金来源”约占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的70%左右,从理论上来说,商业银行为满足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要求,控制贷款增长速度,甚至收紧贷款,必将给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流动性带来压力。同时,商业银行还会在房地产按揭贷款中,将更严格地执行首付款比例要求,这样必然使得大量开发商或购房者难以获得银行或者其他信贷机构的贷款而减少房地产销售额,抑制房地产市场上的过度投资,促进房地产业合理发展。
但实际情况并非能够如同理论般的使房地产业的泡沫大幅度减少,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在短期内会对房地产市场产生一定影响,2008年到2009年,存款准备金率下降后房地产的销售额有过一次大幅度的增加;2010年至2011年4月,存款准备金率不断上升的过程中销售额有过几次大幅度的降低。但是,存款准备金一旦趋于稳定,房地产业销售额又会迅速反弹,长期来看这两者并不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通过分析可知,存款准备金调整对房地产只存在短期影响,并不能对其造成决定性打击,房地产业泡沫依然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三个:
1.存款准备金率的频繁上调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流动性过剩问题,收缩流动性可以减少银行信贷,贷款给居民的钱会大幅度减少,但银行会放贷给一些信用好的房地产开发商,其面对的消费群体大多是高端消费者,购房贷款需求相对较小,因此,在房产商能够提供优良房源的情况下,这部分的销售额就不会降低,而大多数的居民贷款会被收缩,从而造成中低收入层次居民无款可贷的情况。但是从房价的现有水平来看,大多数销售依然建立在高端消费者对于房地产的抗通胀与保值性的信赖之上,加上通胀率的不断高升,房价无较大起伏,暂时不会大跌的形势已然明朗。
2.人民币持续升值,使得国内外居民及企业千方百计的将外币流入我国,其中包括各种合法、非法的渠道。由于前几年房地产的过快发展,部分外国人甚至认为中国房地产每年收益率能够稳定保持在25%,因此,将外币兑换为人民币后在中国购买住房,以获取收益。这一情况会明显造成流动性货币大幅度上升,并且可能造成人民币不断攀升,使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趋于无效化,成为房地产业抗跌的原因之一。
3.由于国家对“地根”与“银根”的不断紧缩,部分房地产企业实行合并,进行资源整合(包括土地资源)、上市融资(以此减轻“银根”压力)以获得资金支持。合并整合之后的房地产企业更加强大,能够腾出更多的资金来进行房地产项目创新与投资,并且创造出更加高端的商品房,提供给高端消费者。
三、小结
综上所述,存款准备金率的频繁上调对房地产业能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只是短期的。从长期来看,房地产就目前情况而言保持现有的房价水平仍然不是难题。而如何抑制房地产业过度发展现已成为了国家宏观调控的一个新的难题。由于再贴现业务政策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即央行处于被动角色和短期只能不呈现出一定的变化,短期的存款准备金率的持续提升已经难以避免,但随着其不断上调,普通居民将会出现无款可贷的局面。因此,国家政策中除了抑制房价外也应该要体现出为部分中低层次居民解决无房可住、购房难的问题,建议政府进一步完善当前的住房体系,适当增加中小户型住房的供应量,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此外,应更有效地抑制通货膨胀与人民币的不断升值问题,减少国际资金进入国内房地产业也是抑制房价与房地产销售量的一个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重适平.中央银行学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李娜.浅析我国频繁使用存款准备金率[J].人文社会科学学刊.2010年9月.
篇7
对于中西部老少边穷地区乡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需要因地、因人、因时而异,要根据事实展开研究。
近年来,关于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研究成果丰硕,但这些研究多是以城市场域的中小学教师群体为对象,其结论和有效举措,不能反应、适用和解决现实中中西部老少边穷地区乡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现实的教育总是有缺陷的,我们希望克服这些缺陷,因此我们变革,期望可能更好的教育。”[1]
我国有1400多万中小学教师,年龄跨度约为20~60岁,学历水平、福利待遇、专业能力、个人努力和进步空间等都不相同。要促进和推动中小学教师实现持续与满意的专业发展,其前提就是要对其分门别类地深入研究。
[2]当前,我国有280多万乡村中小学教师,他们大多坚守在贫困地区的乡中心校和村小、教学点。由于区域经济发展落后,条件艰苦,我们对该区域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分析及其结论的认识,要经过深入的调查,根据事实,因地、因人、因时而异地展开研究。
一、研究要因地、因人、因时而异地展开
首先,研究要因地而异。中西部老少边穷地区地处偏僻落后的山村和边远、边缘地区,交通不便,网络覆盖差,人口分布散乱。在社会发展、城镇化进程、撤点并校过程中,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流动,本土人口呈逐年下降趋势。乡村学校由“一村一校”的局面变为“几村一校”,“甚至出现了一乡(镇)仅有一所初中和一所小学”的局面。
[3]留下的学校学生流失,教学条件生活环境艰苦,年轻和优秀的教师“下不来”、“留不住”。如桂林市资源县瓜里乡香草坪村香草小学,现有学生30名,全校只有校长一人,实行轮班“复式教学”,教学环境简陋,费用短缺。对于香草小学这样的一所学校一个老师坚守的村小,无法实现教师专业发展。而教师又是教育工作的实际承担者,是直接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专业人员,是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
[4]“国培”“省培”“乡村教师网络研修行动计划”“交流学习”“网络自主学习”等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措施,在香草小学一类的学校里成为了响亮的口号而无法付诸实现。这就要求我们研究时需要因地而异,根据事实对这类特殊场域的教师群体进行研究。不能照搬城里或其他条件较好的乡村中小学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那一套,脱离当地现实困境而提出不切实际的对策。
其次,研究要因人而异。中西部老少边穷地区乡村中小学教师,大多年龄偏大,知识老化。他们受教育程度偏低,专业发展意识淡薄,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是教师的权利,但他们很少将培训当做权利。
因待遇低,教师迫于生活压力,不仅为生计问题烦忧,且一人教多科,一人扮多角,他们富余的精力和时间有限,难以顾及自身的专业发展。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沙河乡西河村民生小学,现有学生66人,校长蔡章和老师在此任教38年,无自身专业发展概念,学校师资短缺,长期需要支教教师,教学得不到保障。香草小学和民生小学的坚守教师是中西部老少边穷地区乡村中小学教师的缩影,要对他们的专业发展进行研究,需要根据该群体教师所特有的特点,因人因地而异、根据事实来研究。偏离事实和可能的口号性要求,就只能作为水中月与镜中花,根本不能发挥多少实质性作用。[5]
再次,研究要因时而异。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对中西部老少边穷地区乡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要“与时俱进”,不能固步自封,停步不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某举措在五年前成效显著,但现在或许一毛不值。因此,研究要因时而异,根据当时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需要,提出具有时代性的可行性举措。
二、反思中西部老少边穷地区乡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状况,笔者注意到三点
首先,建立全国中小学校信息库非常重要。通过香草小学和民生小学的例子,笔者查询发现,在公开的网络平台上,无法查到义务教育阶段全国中小学校的信息库资料。笔者认为,如同高校一样,建立一个公开的全国中小学校信息库非常有必要,并注明哪些学校是需要扶持和帮助的,让社会都能查到这些学校,并自发的参与进来,共同帮助这些学校健康发展,帮助老师能有机会进修和学习,努力提高自身专业水平,让孩子们能接受更好的教育。
其次,其背后隐藏的是教育不公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只有真正消除贫困,经济发展了,实现教育相对公平了,所有的问题才能真正的解决。
再次,培养和发展具有浓厚乡土情结的后备师资力量是关键。一位只有对乡村、故土、孩子有爱有感情的教师,才能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乡村教育事业中,才能“留得住,教得好”,才能自觉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努力给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教育。每一个坚守在村小和教学点的教师们,都有着坚定不移的教育情怀,自觉和致力于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旨在改变孩子们的命运。[6]培养和发展具有浓厚乡土情结的后备师资力量,让这些教师们扎根乡土,在这片热爱的土地上,延续教育的希望和火苗,传承故土乡情文化。
三、结语
中西部老少边穷地区的乡村中小学教师是一个处于边缘地区的弱势群体,对于该群体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我们要因地、因人、因时而异,全面而深入地摸底与把握事实,才能得出切实的结论与可行的对策。
作者:黄桂萍 来源:亚太教育 2016年20期
篇8
一、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缺乏相应服务组织
缺乏相应的流转中介服务组织,以上存在的各种问题都与流转中介组织的缺位有一定的关系。我国目前虽已确立相对完整的农地流转体制,但是流转服务体系却很残缺,多数地方根本无此种机构的设置。可以说这类中介服务组织的缺位,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地合法、有序、畅通的流转,导致土地流转成本的增加和土地流转行为的无序,甚至引起土地权属关系的混乱,从而严重限制了土地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2.农户分散经营,限制了土地流转。当前,小农经济模式与社会化大市场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显现,也越来越成为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主要制约因素。由于分户承包经营地块面积小而零散,导致种植品种不统一,农机具难以连片作业,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不高,农业先进技术难以推广,以及生产成本难以降低等诸多问题。在我县农户家庭中,平均每个农户家庭承包面积为22.6亩,户均承包地块3-4块,每块耕地多达20多户农户承包经营。在这种情况下实现土地规模经营,还面临许多需要进一步破解的难题。
3.流转行为不规范,阻碍了土地流转。部分农民的土地流转只是口头约定,没有书面合同,即使有的签订了书面合同,内容过于简单,对双方的利益分配、权利义务、违约责任、合同的履行和终止条件以及有关补偿措施等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有的甚至条款不合法,没有规范的合同文本,也不到乡镇农村承包合同管理机构登记、备案或签证及公证机关公证,导致流转双方维权不利的情况比较普遍,因土地流转引发的纠纷案件增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地规模经营发展进程。
4.服务不到位,影响了土地流转。服务机构不明确不健全,农户自发土地流转还占相当比例,在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规模经营过程中缺乏有效管理、引导和服务;市场运行、风险防范、流转纠纷的调解仲裁等土地流转机制尚不完善,土地流转纠纷时有发生,农民的合法权益难以保证;土地流转价格确定缺乏科学依据,各级政府在土地流转中放任自流或有所干预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土地由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发展。
二、进一步促进土地流转的对策建议
1.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建立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实行土地流转委托管理,是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土地的资源优势,实现土地有序流转的有效途径。有条件的镇、街、村,可以由集体经济组织成立“土地托管中心”、“土地代管站”等机构,从事介绍流转对象、帮助审查接包方资格、提供有关业务咨询等。服务组织要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交易信息网络,及时登记汇集可流转土地的数量、区位、价格等信息资料,定期公开对外可开发土地资源的信息,接受土地供求双方的咨询,提高土地流转交易的成功率。在双方协商一致前提下,服务组织帮助办理流转手续;同时为承租者提供信贷、技术、物资等服务;妥善处理土地经营过程中发生的矛盾和问题;切实维护土地所有者、承包者、经营者三方的合法权益,从而使土地流转与农业结构调整实行双赢。
2.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监督机制。第一,加大农村经济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力度。不仅要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专业技术素质,而且要加强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的教育。第二,对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应建立有效的动态机制进行监管。有关政府部门可在村级层面成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信息员队伍,及时反映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的违背农民意愿强制流转、改变土地用途、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等违法行为。
3.制定政策,鼓励流转。允许农户依法自由流转土地经营权,促进农业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建立土地流转扶持资金,对于全部转出土地的农户给予一定的补助,扶持其进城务工创业。对于引导农户流转土地较多、增收效果显著的乡镇和行政村给予适当奖励。对于通过转包、租赁、入股合作等方式集中农户土地进行规模化经营,并能带动农户增加收入的种养大户和各类经济实体进行重奖,并从扶持资金、税收政策、技术指导等方面给予倾斜。鼓励农民和农村经济组织增加对土地的投入,对提高地力等级的土地流转户给予奖励,对给土地造成永久性损害的,要及时制止并要求其赔偿由此造成的损失。农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门对到农村开发、经营的企业,要在资金和金融服务上给予支持,允许经营者用土地使用权抵押、担保获取贷款。
篇9
关键词:青年教师 专业发展 边疆地区地方高校 问题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2-235-02
青年教师作为高校师资队伍的生力军,其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关系到边疆地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广大边疆地区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应该着重从专业知识、专业心理品质、专业能力和专业思想等几方面锻炼自己,使自己由一名青年教师新手逐步成为专业性较强的青年教师。边疆地区地方高校远离政治和经济中心城市,就更需要一批专业发展能力较强的青年教师,提高边疆地区地方高校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完善青年教师的个体人格是促进边疆地区地方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只有青年教师的个体人格完善,边疆地区地方高校的中间力量强大,学校才能有更好、更高的发展。实现青年教师的自我价值,才能更好地带动教师的自我能动性,不断努力积极进取的自我提高,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和专业知识,学校只有提高了青年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才能更好地提高,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本文主要就边疆地区地方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探讨。
通过对佳木斯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调查和分析,以及通过访谈可以得知佳木斯大学80%以上的青年教师在环境适应和角色转换的任职初期,因为经验能力的相对不足,容易导致精神紧张。他们在自主意识、交流和合作、职业生涯规划、专业评价制度和体系标准、科研能力和在职培训等方面依旧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意R缺乏
广大青年教师大多不重视自身的专业发展问题,在教育教学中往往缺少主观能动性,他们非常缺乏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口头上说自己愿意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能力,但缺少具体的实际行动。地方高校青年教师自身也并没有明确地认识到提高自身专业发展能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他们把自身在专业能力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大多归结到外部因素上面,这样就进一步促使青年教师发展自身专业能力的主动意识大大减弱。
边疆地区地方高校大多都是由本地区的一些本专科院校合并而成的,因此与国家重点院校和省会城市省属院校在专业设置、师资力量、社会认可等方面有较大的差距,这本身就使边疆地区地方高校的青年教师相对于“985工程”院校、“211工程”院校和省会城市省属院校的青年教师的发展处于劣势地位。加之边疆地区地方高校的青年教师缺乏教育职业规划设计培训,这就导致他们自身专业发展缺乏目标,具有相当大的随意性,不能有效地进行教学反思和客观地审视自我。
二、青年教师缺乏交流和合作机会
边疆地区地方高校的青年教师普遍存在学历水平较低及专业发展能力层次不同的现象,再加上青年教师自身专业和研究方向的不同,这就导致青年教师间缺乏广泛的交流、学习与合作。在教学方面,由于各自的专业和研究方向不同,边疆地区地方高校一些青年教师自己准备自己的专业课程,并且他们还缺乏与有经验的老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另外,一些青年教师还很少参加学院和大学的公开课、不愿意虚心听取老教师和同专业的其他教师的交流与反馈意见。各个专业的教研室集体教研活动组织得不好,即使一些学院和系部规定了教研活动时间,也大多是流于形式。
在科研方面,人文社科类的科研课题大多是由青年教师自己独立进行并完成的,理工科方面的工作量不大的科研课题也大多是青年教师自己完成,理工科方面的工作量较大的科研项目,作为负责人的青年教师也不愿意与单位同事进行商量和合作,基本上找研究生去做实验。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科研合作关系很松散。这样边疆地区地方高校的青年教师参与的科研团队或学术梯队就很难形成,产生重大的和创新性强的科研成果也就更是难上加难,导致教师间、院校间以至于国际的交流和合作的机会后很少。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中,边疆地区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很大程度上缺乏对本专业和研究方向的科研问题进行深入的交流、探讨及争鸣的专业能力。
三、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定位不明确
由于边疆地区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刚参加工作1-2年,他们的角色还停留在学生阶段,加之他们缺乏全面系统的专业教师生涯规划的教育和培训,导致他们仅了解专业教师的地位及作用,不能够理解和体会作为一名专业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特点和具体的专业素养要求,他们就会感觉到自己专业能力发展不足,就导致感到恐慌和无能为力。缺乏全面和系统的专业教师生涯规划的教育和培训还会导致青年教师安于现状和不思进取,不愿意进行反思与改进,进而失去了专业能力发展的意愿和动机。另外,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由于所调查的生命科学学院青年教师所占比例较高,青年教师在没有明确的专业发展规划群体中占很大比例,青年教师缺乏教学经验,经常感觉教学无力,对未来的发展也不是很明确。
四、青年教师专业评价制度和体系标准欠缺
边疆地区地方高校的专业评价制度和体系缺乏严格的达标标准和考核机制。边疆地区地方高校应该加强青年教师专业能力评价的制度建设,淘汰一些不适应当今情况、评价目的单一、评价对象不具有针对性以及评价内容的不合理的评价体系,应该出台一些促进青年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文件和政策,逐步形成和建立起一套具有边疆地区地方高校特色的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和评价体系。
五、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有待提高
边疆地区地方高校的科研水平大多较弱,办学定位大多基于教学型大学。这样导致广大青年教师的工作重点是专业教学,科研工作摆在次要的位置上,致使广大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不强。另外,边疆地区地方高校的青年教师的学历相对重点大学来说较低,博士学历的比例也很低,这些也反映出青年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不足,致使青年教师在自身专业和研究方向上的科研能力不强。加之青年教师个人的懒惰,不常看本专业的最前沿专业论文,对新的信息了解比较慢,影响他们在教学方法和自身专业和研究方向上的知识更新。地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任务过于繁重和专业教学工作的琐碎性,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进行专业科学研究。另外,边疆地区地方高校与重点大学相比经费和资金不足,导致许多青年教师参加本专业和学科的专业性会议的机会相当少,这样他们无法了解当今本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更无法快速地更新本专业的最新的前沿专业知识,从而大大限制他们的专业发展能力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六、青年教师在职培训与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目前,边疆地区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在职培训缺乏实效性及针对性,培训内容缺少针对青年教师提高自身专业发展能力的教学实践。广大青年教师普遍希望在职培训能够有效地帮助自己解决专业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难于解决的实际问题。在课程设置、办学体制及资源配置等方面,在职培训的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缺乏内在的、连贯的和系统的联系。另外,在职培训中普遍存在的管理机制及教育行政机关的行政制约及干扰、评价制度不专业等问题,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青年教师在职培训的效果和制约着青年教师的专业能力的深入发展。
青年教师在专业培训上,一般以读博为主要目的,没有提高学历的青年教师不主动申请到其他高校培训的机会。因为青年教师出于事业和家庭的爬坡期,在外M行专业培训会导致单位很多的绩效奖金和课时费就没有了,给自己的生活增添很大的负担。另外,边疆地区地方高校地处偏远,青年教师出去学习,不能经常回家,而且现在的培训课程全靠自觉,指导教师的责任心如果不是特别的强,学习效果一般不是很理想,导致青年教师觉得得不偿失。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教育教学改革专题项目(编号:GJZ201301035);佳木斯大学教学改革重点项目(编号:JYGA2012-005)。]
参考文献:
[1] 周密.教师自主专业发展问题探究[J].青海社会科学,2004(5)
[2] 朱玉东.反思与教师的专业发展[J].教育科学研究,2003(11)
[3] 朱新卓.“教师专业发展”观批判[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8)
[4] 张安富,李博.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制度的反思与重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9)
[5] 周敏.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
[6] 李爱.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探析[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1)
[7] 周芬,夏现伟.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5(3)
[8] 胡菊芳.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新余学院为例[J].新余学院学报,2014(4)
[9] 董阜平.高校青年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3(5)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 黑龙江佳木斯 154007)
篇10
[关键词] 房地产企业经营特点员工绩效考评
绩效考评指针对企业员工所承担的工作,应用各种科学的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员工行为的实际效果及其对企业的贡献或价值进行考核和评价。房地产企业经营管理特点和人员素质等决定现有的绩效考评远不能满足发展需要。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下,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正处于激励竞争之中,开展有效的绩效管理实践,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面临的重要挑战。
一、房地产企业的经营管理特点
房地产企业包括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经营管理,特点有开发经营难度大:投入资金多,土地垄断程度高,进入门槛高;施工周期长;销售周期长,资金周转慢,投资回收期长;风险大:不确定因素多,流动性差;政策性强,政策风险大。依据业务种类、专业化程度、以及规模、发展战略,房地产企业可以分成战略多元型、战略专业型和专业项目型三类。战略多元型着眼于长远发展的战略, 重视工作分析与设计、员工的培训、薪酬制度、福利保障制度方面;战略专业型企业立足稳中求发展的战略, 重视每一项工作任务;专业项目型着眼于短期项目盈利, 重视薪酬制度、绩效考核等,但对员工的个人发展规划、福利制度等认识程度不够。
二、房地产企业员工绩效考评存在的问题
以房地产开发为主,集建筑施工、物业管理、实业投资为一体的集团性房地产企业,其员工绩效考评存在以下问题:
1.绩效考评关注短期利益与财务指标。大部分房地产企业只关注项目销售情况和资金回笼状况以降低企业风险。企业在设置战略目标与绩效指标时,更偏向于采用短期的财务性指标,而忽略长期的非财务性指标。
2.不同岗位的员工考核无差异化。房地产企业的业务涉及房地产开发和销售、建筑施工、物业管理等。人力资源管理对象包括各种层次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制造过程的生产人员、流通过程的营销人员、客户服务人员等不同工作性质的员工,其素质参差不齐,工作差异大,目标各异。但房地产企业发展太快,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未能配合企业的发展,岗位设置随意性大,无明确岗位职责,更谈不上依据岗位职责与员工素质进行绩效考核。
3.绩效反馈机制缺失,薪酬激励制度与绩效结果相关度低。缺乏沟通导致员工对考核内容和程度不了解,考核后缺乏有效反馈导致员工不知道考核的结果如何,绩效信息交流存在严重不对称导致绩效考核工作成效不高。企业对绩效考核结果的利用甚至走向极端:根本不用,造成宝贵的绩效资源浪费;或者滥用考核资源,凭借考核结果对员工进行威慑、严厉惩罚,而不是激励、引导、帮助和鼓励员工改进绩效。
研究表明房地产企业优秀员工的流失与其员工满意度低以及缺乏合理的利益驱动机制相关。房地产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对员工的考核等制度都是一种形式,考核结果没有充分与薪酬体系相挂钩,未能产生应有的激励效果。当利益驱动机制没有与员工的期望相符时,便容易引起员工的流失,增加公司的人力成本。
三、房地产企业员工绩效考核对策
1.岗位分层分类。对涉及不同素质与技能的员工,根据被考核者工作特点和性质的不同,把这些岗位分为高层管理序列、中层管理序列、业务序列、技术序列和支持序列等类别。业务序列指随公司开发或建设项目存在而存在、随项目结束而取消的岗位。技术系列指工作需要一定专业技术水平、能够独当一面的岗位。支持序列指辅或为业务、技术序列岗位提供服务的岗位。
2.依据BSC设置KPI,关注长期指标与员工能力。设计基于业绩、能力及岗位重要性的考核指标。不同岗位序列的考核内容都分KPI指标,态度指标和能力指标,它们所占比重依其岗位序列各异。
(1)KPI指标。按照平衡计分卡的设置思想,从财务指标、客户指标、内部运营指标,以及学习与成长指标确定公司的战略目标。其次找出公司战略目标的关键驱动因素,并制定公司的年度工作目标。再按照MBO的思想把公司的各个战略目标进行分解,落实成为部门目标,从中提炼出部门的KPI(关键业绩指标)。最后,通过部门主管与岗位任职者沟通商定,落实不同岗位的关键业绩指标,半年考核一次。
(2)态度指标。工作态度是被考核者对待本职工作的态度、作风以及努力程度。主要包括敬业、责任感、积极主动、团队合作等主观评价项目。此项目由上级根据员工的日常工作绩效每半年考核一次。
(3)能力指标。主要考核员工在岗位实际工作中应具备的能力,根据被考核者表现出来的工作能力,参照能力考核标准,对被考核者所担当的职责与其能力匹配程度做出评定,每年考核一次。
部门岗位序列分类及考核内容权重举例如下表。
3.建立有效薪酬激励机制。把员工绩效考评结果作为晋升或奖惩的根据,主要与以下几方面挂钩:
(1)月度绩效工资。绩效结果按标准折算为绩效系数,在绩效基数上乘以该员工绩效系数,计算其月度绩效奖金。
(2)年终绩效奖金。年终绩效奖金与公司的效益、项目效益相结合,还与个人年终考核结果紧密挂钩,充分地体现分配制度的员工内部公平性。
(3)晋升与调整。根据企业人才需求情况和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将年度考核中KPI指标达到优秀并具备潜能的员工列入职位晋升候选人名单。而对KPI和能力考核等级均不理想的员工,可考虑调整岗位或降级以达到警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