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苦难我的大学范文
时间:2023-03-20 00:00: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我的苦难我的大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生命中的痛苦是盐,缺少了它,生命就会变的苍白无味".这是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经历这样或那样痛苦的事情,只是程度不同。可能是涉世不深,可能是一直在家人,朋友,老师的呵护,陪伴下,对于"痛苦"这两个字我没有太深的感触。然而,在读完这本书后,真的让我对这两个字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作者所经历的痛,所经历的的苦,真的让人为之心痛。好多次,都让我眼眶湿润。灾难的降临真的是不期而至,猝不及防,彻底的毁灭了萦绕在那个六岁小女孩身旁的平静与温馨。
年轻英俊且才华横溢的父亲突然得了麻风病,不久就离开了人世,接着三岁的妹妹掉进火盆,烧伤极其严重,整整哭了三个月。父亲刚刚去世后,母亲以前离异的那人又从监狱中出来,开始向这孤儿寡母报复,为了逃避这恶魔的残害,母女几人被迫离家,由于经济负担,六岁的孩子被卖做童养媳,尝尽了生活的酸甜苦辣。然而,这一切的苦难并没有压垮这个女孩,更是造就了她坚韧不拔的性格,她知道流泪是软弱的表现,更换不来别人的同情与帮助。在她十四岁那年,她决定外出打工,作为一个外来的打工妹,在服装厂做职员,受人的歧视与嘲讽,但她凭着敬业的精神,抓住一切的机会不断锻炼自己,一个没有学历,背景的她却成了厂里的高级技术人员。虽然苦难一直围绕着她,但她从未放弃自己的爱好,不论再苦再累,她都坚持写作,后来竟成了《知音》的编辑。这真的让我感到梦想并不是虚无缥缈的,只要坚持,只要努力,就可以实现。
人不能选择自己出生的命运,但能选择生存的命运,不能选择降临在我们身上的苦难,却可以凭借苦难一步步的前进,攀向人生的顶峰。苦难,是财富,是金矿,是一所重要的人生大学,我们不必为之恐惧,而要勇敢的接受,跨过一条条苦难之河。
篇2
《我的大学》这本书的作者是高尔基,他记载着高尔基在大学中的生活。不管在苦难和幸福面前他总是那么的执着。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我的大学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我的大学读书心得1小说叙述了饱尝人间辛酸的阿廖沙,抱着进大学读书的理想来到喀山,但他的大学梦很快就破灭了。不久就参加了秘密的革命活动,贫苦的生活使他在伏尔加河流浪,和搬运工人、小偷、乞丐生活在一起,向工人们传播革命理想,参加了大学生的秘密组织,鼓励工人罢工等,这所所特殊的大学-社会大学为他展现出一个越来越广阔的世界。
作者是一个孤儿,没有人给他呵护,没有人给他引导,独自成长在一个底层世界,他大敞着年幼的心,睁大眼睛观察周围的一切。他的观察不成体系,甚至杂乱无章,但就是这样的观察使他倔强地成长了起来。作者从小善良懂事,当他来到喀山,寄住在一个贫困中学生家里。他会很早发现这位可怜的妈妈的厨房哲学,分给他的每一块面包,在他心中都“如岩石般沉重”,由此他决定“出去找点活儿干,自个儿养活自个儿”。在暴风骤雨的日子里,躲在废墟底下的大地洞里,他顿悟“上大学--美梦而已”,而他又动情地写道:“这个地方令我永生难忘,它是我的第一所大学”。这是他在喀山的第一个成长片段。面对苦难的生活,他没有一点抱怨,他的善良的心充满了感恩和希望。他知道苦难的日子很漫长,他对自己说:“苦难的日子里我变得更加坚强了,我并不奢望他人的救渡,也不渴求偶然的好运降临,生活环境越艰苦,越能磨练人的意志,增加人的智慧,这个道理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年少单纯,在苦难面前,他更深切地觉察出的是苦难带来的无与伦比的财富! 作者从小渴求新知,追求自由,立志拯救受苦受难的人民,为了追求他心中那个不太清晰却十分美好的前程,他迈力地积极探索。但成长中的人的招架能力毕竟有限,各种各样的思潮向他涌来,而他也越来越发现真正的生活现实。浩浩人流中的大多数人都遵循着狭隘的生活准则,先进分子的努力甚至不堪被卷入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的纠缠中,他在这个旋涡里情绪波动,惊恐莫名。纷繁的意念冲撞着他,无论如何也抓不到真正的要点,他觉得“我就像被什么人拖到了一个阴暗的角落,让我饱览了大千世界的假、丑、恶,我受够了”。这种混乱竟让他下了自杀的决心--也许永远的退出是最好的解脱--但他没有成功,他还要活下去,并且要好好地活。几乎每个人都有陷入混乱甚至濒于崩溃的时候,告诉自己,这决不是终点,耐心坚持,耐心同周围的环境交流,总会找到突围的出口。没有不止息的风,就看自己能不能顶风前行。穿过这段恶劣的天气,就迈上了成长高楼的新一层。
《我的大学》作为回忆性的自传体小说,故事情节简单,并且很明显,小说的内容和结构的组织与安排亦没有经过谨慎细致的构思揣摩,仿佛缺乏一定的有机性和完整性,然而,正是这些看上去存在的缺陷焕发着强烈的感染力,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作者用简洁优美的言语勾勒他的成长片段,在其中我们感到浓浓的真实和那些在灰色的环境中闪耀出的感人的光辉。高尔基在他的大学里无情地吸吮着社会发展创造的各种财富。在病态社会里的毒瘤完全没有腐蚀掉他童年岁月里的思考着。高尔基的生平教会我如何从容镇静地去面对人生的危机与挑战;我受到了一次灵魂的洗礼,心灵如雨后的晴空,清新、明净,一片蔚蓝。
我的大学读书心得2《我的大学》是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之一,是一部有着深刻教育意义和巨大艺术魅力的作品。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是高尔基最卓越的作品之一,也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宝贵财富。
小说以其现实主义写实风格和热情勇敢的生活态度征服了全世界无数读者的心。它问世之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鼓舞着无数渴望光明和知识的年轻人勇敢前进。作品叙述了少年的“我”怀着上大学的愿望来到喀山,梦想破灭之后,不得不为生存而劳碌奔波,装大杂院”,卖苦力,与小市民和大学生交朋友。他进入了一所天地广阔的“社会大学”,在那里学到了在有围墙的大学里学不到的知识,经过痛苦的思想探索,终于成长为一个革命知识分子。《我的大学》至今仍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激励了几代人从高尔基的作品中汲取追求光明的勇气和信念。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读了《我的大学》这部文学作品后,我深有感触。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主人公青年时代的生活及命运,而且还向我们展现了世纪之交广阔的时代背景下一代人的成长历程。
高尔基出身贫寒,有着不幸的童年。他捡过破烂,当过学徒和杂工,受尽了欺凌与虐-待。就是在这悲惨而又艰苦的生活中,高尔基仍如生命力顽强的小草,艰难的生长并且绽放。我多么渴望像高尔基那样,做一棵“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小草啊!多么渴望像他那样,到知识的海洋中去遨游。同高尔基相比,我真是羞愧万分。平时在学习中遇到一点挫折我就难以面对,甚至会半途而废。
主人公那种强烈的读书欲望以及顽强的学习精神,使我想到了自己:家中厚厚的书,却让它们闲着,难道是“书非借不能读?”不,自以为知识已经很丰富了,可恰恰相反,不是说“学无止境”吗?难道只有在逆境中才能更好地成长?不,当我读完这本书后,才真正明白:“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才真正体会到只有勤奋学习,才能有所作为。
我的大学读书心得3高尔基的一部自传小说《我的大学》,他的《人生三部曲之一》,真实地描述着他青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从一个年少无知的天真想法,也许在别人眼里是那么地幼稚,但这正正表现了高尔基精神上的高度。他用他尖锐的笔触描述着黑暗的社会,来表达自己心中对这个社会的不满,正如他笔下小说中的主人公一样,无惧无畏,为着自己心中高尚的目标迈进。而如今在当今相对和平的年代生活的我们,在我们眼里,上大学早已经不是一件稀罕的事了。丰衣足食的我们不必为我们的生存而烦恼,不用为上学高昂的学费而奔波,就算这样,还是有很多人觉得上学时那么痛苦的事,父母对我们的付出是那么理所当然的事,可在高尔基的那个师弟,上学是一件那么奢侈的事,他们也有自己的理想,也有自己的追求,对他们来说上大学就是他们梦寐以求的理想,可是他们却不得不为自己的生活而烦恼,为自己高昂的学费而烦恼,因此他们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必须先走上社会,读者我们还未曾触摸的社会大学。
可是社会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在当时,他厌恶者俄国社会的丑恶与黑暗,却一直探索者生活的道路。在革命者的引领下,追求着自己目标。
《我的大学》里,高尔基笔下的主人公阿廖沙,十六岁满怀着上大学的梦想,告别家乡和亲人,严酷的现实生活使他上大学的美好愿望顿时化为泡影,因为他必须直面人生,必须首先为生存而受雇去干活。于是喀山的贫民窟、穷街陋巷和轮船码头变成了他踏上人生之路的头一所社会大学。
高尔基在《我的大学》中反映的思想也正表达了当时俄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在黑暗的社会中找不到自己的理想,像 阿廖沙一样的知识分子想上大学的梦已成泡影。会想到我们自身,在充满和平的知识殿堂,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被棉袄包裹的我们更需要有革命的精神来支撑我们的理想,实现我们的大学梦,这是我们一代一代的使命,让我们的大学有它的存在——《我的大学》。
我的大学读书心得4童年是美妙的,童年是快乐的,童年是幸福的,童年是值得回忆的。而高尔基的童年却那么的恐怖、悲惨,令人不敢去回想。
《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三部。小说叙述了饱尝人间辛酸的阿廖沙,抱着进大学读书的理想来到喀山,过了不久就参加了秘密的革命活动。
贫苦的生活使他在伏尔加河流浪,和搬运工人、小偷、乞丐生活在一起。后来,他在面包店找到工作,向工人们传播革命理想,参加了大学生的秘密组织,鼓励工人罢工。俄国的腐朽和个人的困境使他自杀未遂而受伤。伤愈后,他带着新生的力量,离开喀山,重新走上流浪的道路。
高尔基生活于一个大杂院,那段日子里,就常常看到走狗警察们到这里来找东找西,监视人们的行动。有那么一位老警察还盘问高尔基看过哪些书,并警告他不要看禁书。但对于青年的高尔基来说,那些所谓的禁书却正是他的真正所求因为只有它们能真正让人民清醒,让人民明智,让人民有打倒推翻沙俄的信心。
若真有心读书,书是绝对可以看到的。高尔基的一位朋友就介绍他认识了一个开杂货铺的人,名字叫捷林柯夫。看到他那满密室的藏书,大多都是手抄的珍本和禁书,高尔基说不出的高兴。也因为经常在这里看书,他结识了不少形形的人物,让他了解了革命的重要,和自己现在应该做的事情。
如今书对每个人来说都变得更加的重要。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征战,也打的是“科技”战,而不是以前的人力战。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永远都会是真理!高尔基的生平教会我如何从容镇静地去面对人生的危机与挑战;我受到了一次灵魂的洗礼,心灵如雨后的晴空,清新、明净,一片蔚蓝!
我的大学读书心得5一本好书,让我们受益匪浅,它不仅让我们体会到了作者的内心,也会让我们感受到社会生活里各式各样的人性,它们是一条清澈的小溪,净化着我们的心灵;也是一轮明亮的太阳,照亮了我们的前程。
《童年·我的大学·在人间》是由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所著。记述了高尔基因父亲去世,而不得已来到外祖父家,在本应该天真无邪的童年时代遭到了外祖父的殴打,看到舅舅们为外祖父将来要留给他们的遗产勾心斗角,断裂了兄弟感情;同时,也感受到了外祖母对他无微不至的关爱和照顾。高尔基失去了童年该有的绚丽色彩,随着他一天天的成长,他不得不外出打工,在鞋店当徒弟、给画师当帮工、到轮船上洗碗……做着远超于自己年龄的活,饱尝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不知不觉间,他爱上了读书,他的读书生涯也由此开始,他先来到喀山市寻找心中的大学,寻求读书学习,但一切都是浮影,他需要维持生计,其实他早已进入了社会大学的生活,只不过这个大学竞争更加激烈,比拼更加残酷而已。
篇3
岁月如梭,一转眼我已经大二了,没有了大一初到的欣喜与迷茫,没有了大一处事的青涩与紧张,多出了淡定,多出了从容。
青春的大学里,我们都在努力奋斗着,多彩的舞台上,我们都在奋力的拼搏着。我,来自一个偏远的山村,也许是因为生在贫苦长在贫苦,所以我更能体会到父母的艰辛与不易,更能理解到付出时太阳下的汗水,收获时果实面前的笑容。我的名字就寄予了父母的期望,他们希望我长大后能扎上飞翔的翅膀,翔骋在属于自己的海洋。
确实,困难磨砺人生,上天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他给我苦难的同时又给了我解决苦难的力量。在一此次的跌倒中我学会了乐观,学会了自信,锻造出坚韧的意志,不拔的信念,而一直支持着我的是一份责任,我不只是我自己,我还是父母的儿子。所以,我必须努力!
一年前,抹下悔恨的泪,抚平高考的痛,踏上北上的列车,我来到这里,来到这么一个大家庭。我当时告诉自己,当命运折断希望的风帆,不能绝望,彼岸还在!当命运凋零了美丽的花瓣,不要沉沦,绿叶还在。没有一个季节能把青春阻挡!这里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又一个起点,在这里我更加懂的得了集体的荣誉,团度的协作。付出了很多,也学会了很多。有酸、有甜、有苦、有涩。七彩的味道充斥着我的大学生活,也许多年以后回想起来,这里就是我人生记忆中一颗闪烁的明星.
篇4
有人说:“辛酸的眼泪是培养心灵的洒浆”。是的,成长的痛,是人生最宝贵的经历,所有伤口的痊愈,最终会化成最瑰丽的玫瑰纹身。一个穿着破旧的男孩在非常有名气的农场主门前乞讨工作,场主给了他最繁重的工作——负责整个农场的杂务,而大农场里杂务多得令人难以想像。男孩用他的勤快,认真从容面对农场的杂务,在一天的劳累后,他还在油灯下读书,男孩是想用打工的钱上大学。后来,男孩被赶了出去。三十五年后,他已当选为美国总统。许多事情并不是一蹉而蹴的。詹姆斯在磨难中成长,磨难造就了他非凡的人生,心灵的坚韧,使他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一位女作家说:“我希望自己是一个弹簧,外界施加给我的压力越大,我就能弹得越高。”她的人生经历也是痛苦的。她只读过小学,14岁就跟着姐姐去采石场采石,因此手臂上留下了大大小小的伤疤。后来,她孤身一人来到上海,当服务员、缝纫工、广告推销员。在城市中她感受到了人与人交往的“心苦”。后来,她尝试写作,《知音》招聘编辑时,她去应聘,她说:“文凭是别人的财富,我的财富是我的苦难,如果没有这些苦难,我恐怕没有这么强烈的改变现实的勇气。”她的勇气、经历、才华使她成为了编辑。有人把苦难当作弹脚石,整天叫苦叫累,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真正的苦难是怎样的。事实上,她们也不可能真正明白,那些内心深入最真实的东西,会鞭策着心灵走向很远很美的地方。女作家用她人生的磨难谱写了最美的乐章,人生的高度在磨难中更有弹性。
磨难是人生中的宝贵财富,要正视它,理智的应对,才能活出应有的人生高度。
篇5
“我最大的财富是苦难的童年”
1954年1月,曹文轩生于江苏盐城的一个小乡村。曹文轩的童年在物质的窘迫中度过,“苦难”是其童年记忆中的一个关键词。苦难最终转化为他巨大的精神和文学财富,正如国际安徒生奖颁奖词所言:“曹文轩的作品读起来很美,书写了关于悲伤和苦痛的童年生活,树立了孩子们面对艰难生活挑战的榜样,能够赢得广泛的儿童读者的喜爱。”
问:祝贺你斩获国际安徒生奖,请问你如何看待这个奖项?以安徒生命名这个大奖是否意味着对经典儿童文学传统的一种接续?
曹文轩:中国儿童文学大河的源头之一就是安徒生,中国儿童文学的躯体里流淌着安徒生的血液。这鲜艳而纯净的血液一直滋润着中国的儿童文学。但是,现在儿童文学创作领域似乎有一种趋向,就是安徒生的种种品质和情调,比如忧伤、美感、悲悯、纯净、高雅,正从儿童文学的文字世界中褪去,代之而起的是喧哗、热闹、空洞的傻笑。好在,更多的人――包括我在内,认为安徒生是活着的,还活在他的作品里,他的作品以及他的人文精神和文学精神依然是人类所需要的,甚至是必需的。“国际安徒生奖”的设立以及在世界范围内广泛而巨大的影响,就是一个证明。
问:安徒生奖颁奖词中提到你的作品“书写了关于悲伤和苦痛的童年生活”。其实童年记忆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幸福与快乐的,可为什么你更愿意选择书写悲伤与苦痛?
曹文轩:我小的时候很贫穷。当时中国的农村发展很缓慢。自然灾害再加上人为因素,中国的经济状况不太好。但是,今天再回过头去看,我那样的一个童年,却给了我许多非常重要的生活积累。因为生活贫困,人人都满怀着真诚的爱。小时候的许多事至今仍在我头脑中留有极深的印象,这种艰苦生活是我提笔写作的一大原因,也是我今天创作的基础。
苦难主题确实是我作品的基本主题之一,这个主题不是凭空强加于我的文字的,而是我在对人性、存在、世界感知之后的切身体验。实际上苦难是无法拒绝的。与其逃避它,不如接受它,永远在面对它的时候保持优雅的风度。与其仇恨它,不如面对它的时候抱有感恩之心。我愿意向我的读者传输这样一种对苦难的解读和态度。
美国作家福克纳讲过:我最大的财富在于我拥有一个苦难的童年,对我也适用。童年苦难在的时候你是从内心拒绝的,可是它在多少年之后转换为财富,你是想象不到的,因为你选择了作家这个职业。对于作家来讲,童年所有的一切都将转换为财富。
问:优雅的文学姿态,优美的文学语言,忧郁的人文关怀,这是您的作品给很多读者留下的印象。您也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坚持一些基本、恒定的元素:人性道义、悲悯情怀、美育功能、艺术情调,等等。在当下这个喧闹得让人迷茫的文学市场上,您的坚持您的理想更具有悲壮的理想主义色彩。对此,您是怎么看的?
曹文轩:其实,我所持有的并不是什么文学的理想,而只是坚持文学的原旨罢了。我只想我的文字能让人对人性多少有点儿信心,对生活多少有点儿希望,对灵魂多少有点儿触动,我不想让我的文字火上浇油、落井下石、釜底抽薪、心里添堵,也不想让人破罐子破摔、撕破脸皮耍无赖。如果一个作家的作品不能使人过得更美好,更像人,你即使说到天上说出花来,我也不能接受你那深刻的一套。
经典的作家都是在做“感动文章”
1974年9月,曹文轩被北大图书馆系录取――这也是整个盐城唯一的一个录取名额。后由于文笔出众,转入中文系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除了知名儿童文学作家,北大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是曹文轩老师的另外一个身份,也是他引以为傲、并投入了满腔热情与责任心的事业。
问:您的《草房子》《青铜葵花》《火印》等作品写的都是中国故事,却获得了国际认同;印刷300多次、印数超千万册的《草房子》感动的不仅是小读者,也引起了无数大朋友的共鸣。您认为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曹文轩:让中外、大小读者产生共鸣的原因很简单――作品写出了人性。虽然每个人的性别、年龄、职业、阅历等不同,但是称之为“人性”的东西是相同的。表面上千差万别的人,最底下有一条暗河把大家连接在一起,我们都是暗河边的居民。暗河可以穿越时间、空间。今天的孩子可能理解不了书中彼时彼地的生活,可是他懂故事中的人性。虽然具体生活情景在变,但人的情感没变;虽然经营爱情的方式不同了,但爱的本质是一样的。一个成功的作家应该看到变化中不变的东西。经典的作家都是在做“感动文章”。
问:能否谈一谈你写作的经验?好文章如何做?
曹文轩:写作对我来说有一种特殊的意义。文字构建的屋子,是我的庇护所――精神上的庇护所。无论是幸福还是痛苦,我都需要文字。无论是抒发,还是安抚,文字永远是我无法离开的。特别是当我在这个世界里碰得头破血流时,我就更需要它――由它建成的屋,是我的家。
不仅我自己如此,我也曾经给孩子们讲写作,我说:一个人能够写一手好文章,这是一个人的美德。你日后无论从事何种工作,从军也好,从政也好,从工从商也好,都得有一个基本的本领,就是写作的本领。也许我是一个写作的人,所以对于文章的形式非常在意。而这种文章的感觉,首先要从语文教育中获得。
问:语文教育一大任务就是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这些年你以大学教授身份深度参与了中小学语文教育工作,此中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篇6
那个暑假我走进了路遥的世界,那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世界。
“这个‘世界’”的时间,是1975年以后,主要是1978年,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以后;“这个‘世界’”的空间,是渭河流域。“这个‘世界’”有三部、六卷、一百余万字,写的是孙少安、孙少平兄弟俩为改变自己的命运,努力奋斗所遭受的无穷尽磨难。在《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第一卷,作者就写道:“他(孙少平)慢慢懂得,人活着,就得随时准备经受磨难。他已经看过一些书,知道无论是普通人还是了不起的人,都要在自己的一生中经受许多的磨难……”孙少平还在给妹妹的信中,写过这样一段话:“首先要自强自立,勇敢的面对我们不熟悉的世界,不要怕苦难,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难,苦难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亲爱的妹妹,我多么希望你的一生充满欢乐,可是,如果生活需要你忍受痛苦,你一定要咬紧牙关坚持下去。有位了不起的人说过:痛苦难道是白忍受的吗?它应该使我们伟大!”
那个世界的生活是平凡的,平凡的我们都在过的生活。它是那么的普通,那么的容易让人忽视。但在这样平凡的生活中,想要不平凡的人也是那么的多,他们都在这样普通的世界中过活,但都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通过自己的眼看到他们想要的机遇并且抓住它。双水村的书记,他是有着领导欲望并且也是很有魄力的领导者,无论他是在哪里,是在一线带领着双水村还是退居了二线当一个普通的农民,他都是热爱他的事业,并且只要有机会他就会抓紧那个机会。不管他的目的是否真正的那么的纯粹,但他确实是在把它当做自己唯一的事业来做。孙少安,那个每年家里都在为吃的发愁的少年(姑且称为少年吧),他毅然的放弃了学业,即使他的成绩是那么的好。家里的过重的负担让他过早的成熟了起来,他知道什么是他需要的。他有一身的力气,满脑子的点子,只要给他机会,他就能翻身,他就能脱贫致富。他不怕吃苦,他怕家里人一辈子生活在那样的环境里,他怕他的家人一辈子抬不起头来。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他抓住了机会,在双水村创造了一个奇迹。他用自己的双手给他家带来了荣誉。少平也是如此,他想要走出双水村,他想要靠他自己活出色,不想在父亲、大哥的关怀下像一个孩子一样生活,他想要成为独当一面的男人!揽活的小工、建筑工、煤矿工,即便是冒着生命危险,他也要继续下去,因为他要证明自己!
而作为我们这一代的大学生而言呢?
篇7
首先,认真审题,确定思路。
我们经常说“问什么答什么”,就是要求我们认真审题。这道题要求对“杜鹃这种鸟就这样被美化了几千年”的原因加以探究,其实,就是要求回答是什么让杜鹃美化了,是文学的作用,是人文精神,是民族文化心理,还是什么?我们首先要必须确立一个观点。一定是一个,因为题干里明确指出“选取一个角度”。然后再“结合文章”探究。
经过对题干的分析,我们即可以确定回答这道题的基本思路,先选择一个合理的且便于自己展开的探究角度,表明自己的观点;再结合文章展开具体恰当的分析,阐明理由。在阅卷时,老师们也是遵循这一思路评分的。评分标准明确指出:本题共8分,正确表明观点2分,举例简析恰当6分。
答题思路如何呈现在答题卡上?让阅卷教师一看就知道,一般情况下就是两种方法,分段和分条作答。
其次,选好角度,亮出观点。
评分标准明确指出:选择文学的作用、人文精神或民族文化心理等角度,表明自己的观点,即可得2分。观点不正确,不得分。
有很多考生不能根据题干,巧妙地亮出观点。如:啼声凄厉悲切,引人同情。这样的答案,观点不明,但又可以依稀找到一点影子,在阅卷时被扣掉了1分。还有一些考生,亮出观点不简明,如:我认为,“杜鹃就这样被美化了几千年”的首要原因是,人们在进行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往往是怀着一种美好的、理想的心态。这也使得在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形象,往往是被美化了的。这种表述很嗦,虽然高考阅卷是采意给分,但书写过多不仅浪费了考生的时间,也很容易被误判或失去印象分。
第三,结合要求,援例分析。
湖北卷的探究题一般都是向文本内作探究,紧扣文本是湖北卷的一大特色。有专家说,湖北卷的这道题还是一种传统的分析简答题,它供考生发挥的余地太小,受文章本身的限制太多。考生回答本题,一定要结合文章展开具体恰当的分析,阐明理由。所谓具体恰当的分析,就是先结合文章举例,再对例子作具体分析。评分标准明确指出:①如果脱离文章举例,没有分析,得0分。②如果脱离文章举例,但有较为合理的分析,给1~2分。③如果能围绕自己的观点,结合文章举例分析,得3分。④如果能围绕自己的观点结合文章举例具体分析,得4~5分;如果分析具体恰当,得6分。
当然,例子来源于何处一定要因具体题目而定,有的题目要求结合生活实际,有的要求结合人生经历,有的要求结合其它文章,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紧扣要求,具体题目,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1. 文学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2. “杜鹃这种鸟在动物学上,是不值得恭维的凡鸟,但在文学上却发生了变化。文章引用贺铸词《忆秦娥》句“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举例)和唐人诗句“杜鹃枝上月三更”(举例),烘托了杜鹃鸟啼的凄美。(简析)啼血化花的传说(举例),用杜鹃花的美丽衬托了杜鹃鸟的美好。(简析)杜宇望帝和“姑嫂鸟”的传说(举例),则赋予杜鹃鸟道德和情感意义。(简析)
上述诗词和传说,赋予杜鹃鸟美好外形和高尚的品格,美化了杜鹃鸟。把不无恶名的凡鸟提升为具有美好色彩的文学形象,显示了文学的力量。(结论)
母 亲
莫 言
我5岁的时候,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这是一个有声有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我母亲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我在母亲生前,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题,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
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我总是担心母亲自寻短见。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一次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我不由地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问我为什么哭。我含糊其词,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现在,尽管母亲已经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为饥饿而丧失了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豆饼,一群孩子围着村里的粮食保管员学狗叫。保管员说,谁学得最像,豆饼就赏赐给谁。我也是那些学狗叫的孩子中的一个。大家都学得很像。保管员便把那块豆饼远远地掷了出去,孩子们蜂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这情景被我父亲看到眼里。回家后,父亲严厉地批评了我。母亲也严厉地批评了我。母亲对我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都是一样的,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服我,因为我知道山珍海味和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并不一样!但我也感到了他们的话里有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也是人的风度。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
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也正是文学的灵魂。
选取一个角度,结合文章和现实生活对“人性的最低标准”作一探究。(8分)
1. 亮出观点2分:人性的最低标准就是有尊严地活着,即使在苦难中。
2. 援例分析6分:一群孩子为了吃到豆饼而学狗叫,像狗一样蜂拥去抢。(举例)人的口腹之快与人活着的尊严在一个饥饿的时生了矛盾,一群无知的孩子选择了前者而丧失了做人的最低标准,父母亲铿锵有力的话语就是对做人最低标准的最好阐释。(简析)
篇8
作文题为第13页“本期作文”。
例文一
宁为苦行僧, 胜作一书生
南京市金陵中学 薛力伟
我所惊羡的,既非繁花似锦,亦非著作等身,只是佛家那看破却说不破、普度众生的胸怀与境界。(起笔点出志向所在,同时指明书生和佛家的不同胸怀与境界——著作等身与普度众生,简洁有力。但“繁花似锦”与“看破却说不破”并不是本文比较的“书生”与佛家的特点,可舍去。)
然而,真正的僧佛,不是读经读出来的,也不是坐禅坐出来的,而是身体践行,以一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磨砺出来的。鉴于此,众多僧种中,我尤折服于这一种——苦行僧。(更深入一层谈苦行僧与“书生”的本质差别——精神磨砺,使文章主题更加明确。)
很遗憾,我没有亲眼目睹过苦行僧的真容,更不可能亲历他们曾经受过的种种。(由“遗憾”起笔退一步写自己没见过苦行僧,更让我们对苦行僧经历过的苦难有了无限的想象。)但凡到寺庙,我都要去寻,那黝黑而瘦骨嶙峋,却昂首而目光炯炯的一尊。每每,我的心灵都会受到空前的洗礼,那是灵魂深处的震颤,那是与最伟大、最无私人格的交流!(由切身体会的感性出发,胜过空谈理论。 ,也在写作上实践了本文的主题:身体践行高于读经。)
佛说,放下自己,你才能找到自己。苦行僧便是这样,所以他才能忘记肉体上的一切苦痛,继而更加彰显出那至真至纯的人格。因为是真实的所以会快乐,因为是真实的所以没有恐惧,因为是真实的所以修成正果!(本段关于苦行僧“放下”的论述缺乏事例的支撑,仅自言自语了一种玄妙的境界,未能使人信服。另外,“书生”的“放不下”没有提到,不能与苦行僧对比。)
我多么想成为其中的一员。每一尊佛都要经历酷刑磨砺;没有经历过的,又如何帮助别人度解,每一个最活出自我的人亦如是。对于成功,有太多不同的定义;而对于我,成功既是苦行过程中的成长,又是苦行之后的扬弃。苦行的真谛不是经历多少苦难,而恰恰是面对苦难的态度。(本文提出了自我磨砺者才能度人和苦难中成长等多个苦行僧的优点,但都一笔带过,缺乏层次。)
我,我们都生活在温室中太久,忘记苦难的滋味儿太久,所以在苦难面前,显得那么不堪一击。没有苦难,我们只能被动地被世俗驱役。无论是成为百依百顺、泯灭人性的乖乖男和乖乖女,还是做个愤世嫉俗、离经叛道的“愤青”。那都不是一个对自己、对家庭、对民族负责任的结果。只有投身人生的苦行,勇敢而无私地面对苦难,我们才能修成正果!(温室、乖孩子、愤青等问题要与“书生”关联起来,才算切题。)
佛说,苦乐皆在一心。生活如此安逸,可是我却无法快乐。现代意义上的书生,早已泯灭了该有的个性与气魄,因为我们都被捆绑在了生产线上流水作业!这是时代需要的吗?(此时才提出苦行僧与“书生”的对比,虽然质问有力,但终究太晚了。)
我只求成人,一个真正的人,而不是一件产品。我不要成佛。让我做一名苦行僧吧,即使是精神上也好,独自去享受岁月的风雨,人生的磨砺;独自去发掘苦难中的快乐。(最后再次强调苦行僧经历苦难的核心特点。)
升格小结 本文把握住了苦行僧“苦”——经历苦难——这一核心特征,但忽视了苦行僧的特征的另一方面——“行”,即苦行僧面对苦难是如何做的。文中凡将提到“行”处,都用“忘记”“放下”等模糊了过去,真如文章第一段所说“看破却说不破”了。如能借助一些佛教故事,或高僧的言行,写出苦行僧有如何直面苦难、普度众生的身体践行,文章就更能使人信服。“玄奘西游”“鉴真东渡”是典型的例子,时栖霞寺僧人救助了数万名难民的感人故事更是很好的材料。
在对比方面,文章虽然提到一些可与苦行僧的特质对立的特点,但仅“著作等身”“读经”可直接与书生关联,“温室”“愤青”“乖乖男乖乖女”等都未必是书生的必然特质。直到最后,文章才提出了书生的核心弱点及弱点产生的原因:“生活如此安逸,可是我却无法快乐。现代意义上的书生,早已泯灭了该有的个性与气魄,因为我们都被捆绑在了生产线上流水作业!”这句话可以提至文章第三段前,并用几句话把这一生产流水线如何泯灭书生的个性或气魄说透。这样下文提到苦行僧的优势时,能很容易地把可与之对比的一切弱点都联系到书生上,使苦行僧和书生的对比贯穿文章始终。
考场得分 52分
例文二
宁为挖土客,胜作一书生
南京市金陵中学 聂菲
(虽然“挖土客”把发掘文物这一职业说得低了些,贴合了“宁为”,但“挖土客”是作者生造,易引起歧义,如误会为农民工等。如要表达发掘文物且非专业这点,可用“洛阳铲”“地老鼠”等指向较明确的词来称呼这种职业。)
他操着一口河南乡音,光着脚坐在城墙下,向我讲述他的发现:“古人摄取蛋白质主要来源是繁殖能力很强的鱼,所以在陶土器皿上总有‘
天晓得他那双满是老茧的脚到底跑过多少地方,他总是一件暗绿土布上衣,灰黑色的裤子,磨损不堪的“双星”旅游鞋,上衣口袋里是一只小锤子,口袋周围是干了几回的泥巴印。当他站在北大的讲台上,用硬生生的普通话表述他的想法的时候,也还是这幅模样。(借助衣着、动作等描写,突出了“他”与“书生”的格格不入,但又处处透出学问来,暗示了本文的主题。)
篇9
1、《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自传三部曲。
2、《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一本中篇小说集,包含了《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三部(前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的三部曲自传体小说,写出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
3、高尔基(1868年3月16日–1936年6月18日),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苏联作家,当过学徒、码头工、面包师傅等,流浪俄国各地,经验丰富。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政治活动家,苏联文学的创始人。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0
终于到达了目的地,下了车,全新的气息扑面而来,仿佛触动了内心深处的什么。
来到实习学校,校领导的关心问候和周到安排让我们倍感温馨,我们也很快适应了顶岗生活,没有后顾之忧,一心一意抓教学,学本领便是我们的头等任务。在一个月生活中,每天和同学们吃住、学习在一起,感觉就像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放下行囊,行走于校园之内,仿佛自己在此时又回到了高中时代。看着一张张稚嫩而又青春的面庞,不禁想到当初的我们也是如此,然而现在的我们似乎缺少了些什么。
现在回想,尽管来到学校的第二天我们就开始上课,尽管初上讲台的滋味特别不好受,但却是我实习到目前,最让我有感触的事情。
第二天投入到实地教学中,严峻的形势将大家的潜能彻底激发了,尽管第一堂课让我上得自己想找个地缝钻下去,可没多久我就进入了教师的角色,很顺利,也很有感觉,觉得自己就是一个老师,我看到学生就像那些都是我的孩子一样亲切,没有了当初距离,没有了当初胆怯讲课的思路,课堂的设计,语言的运用,课堂的控制,重点难点把握……这些在刚开始授课时无从下手,可在实习过程中,一个教师的基本的雏形在我的思维中慢慢地形成,点滴间影响着我的教学。
独自漫步于人生的路上,忽然一束光撒落于我眼前,看着她划着美丽的弧线,是那么的美。看着美,我的心动了,被触动了。直觉不想又错过什么,空留遗憾。于是我很努力向前追去,伸出手想抓住她,然而我发觉我不行,我抓不住她。她未作停留的去了,渐渐的离我而去。
突然如雄狮觉醒,我怒目而视:不,不能就这样。我的路不能断于此,我要去追寻我人生的光。我的人生不能被埋葬,即使你会行去很远,我也要尽我最大的努力去抓住你。我要为这追求不断地去拼杀,只为这束光。
看着讲台下莘莘学子,突然发现我似乎和他们重合了,脸上洋溢着憧憬、希望、追求和斗志。我的心放佛从流逐的黑暗被释放,重新燃烧起来,充满了激情。[莲山课 件 ]时光在摇曳,我感觉我又回到了刚踏进大学校门的那一刻,心与那时是如此的像。我也终于知道刚踏进这所高中时心里被触动的是什么。仰望苍穹,心如天空般辽阔,思绪纵横千里,当年的心还在。
伴随着支教历程我踏上了人生新的征程,心中充斥着激情与追求。我要尽最大的努力去实现人生的价值,为自己、为他人支起一片天。
在这一个月期间,我认真分析总结听课记录,发觉他们的独到之处加以吸收与创新。同时,我还在班里收集学生的意见,了解大家对我有讲课的看法。一次次的反思和改正,我也深刻感受到这期间的进步。现在回想,其实每次自我的重新认识,作用是非常显着的,老师们对我的评价更是一种宝贵的经验,我从各位老师那里所得到的,可以受益终生,真的很感谢那些老师的坦诚相待。
其实,在实习学校的每一秒,都是我的课堂,都是我学习成长的舞台。虽然我懊恼过,心烦过,可是,我感受更多,印象最深的是团结协作时的欢笑,克服苦难后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