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王子高斯范文
时间:2023-03-14 07:01: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学王子高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他还不到三岁的?r候,有一天,他看着父亲在计算受他管理的工人们的周薪。父亲埋头计算,最后才长叹了一口气,表示总算把钱给算出来。父亲念出钱数,准备写下时,突然,身边传来了微小的声音:“爸爸!您算错了,钱应该是这样的……”父亲惊讶地再算了一次,果然小高斯讲的数是正确的,最令人诧异的地方就是根本?]有人教过小高斯到底怎么样计算,而小高斯就靠平日细心地观察,不知不觉,他自己学会了计算。
另外,高斯勤奋过人。以前,他家里很穷,在冬天晚上,他们一家吃完饭后,父亲就要高斯上床睡觉,因为这样可以节省燃料和灯油。高斯很喜欢读书,但他不想违背父亲的话,于是他往往带了一?y?菁上他的顶楼去,他把?菁?中的挖空,塞进用粗棉卷成的灯芯,再拿一些油脂当蜡油,造成了一盏“灯”。然后就在这发出微弱光亮的“灯”下,专心地看书。等到疲劳和寒冷压倒他时,他才钻进被窝里睡觉。……
高斯能如此精通数学,原因只有两个:仔细观察、勤奋好学。就像牛顿一样。果实熟了,从树上掉下来,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但为什么只有牛顿一个人认真地思考,写下大家都公认的地球引力的结论呢?这就是因为观察,细心地观察。因此,成功的基本元素就是观察。还有,高斯能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放弃自己的理想,不忘记自己的事业,最终获得了成功。他把学习看作得来不易的果实,我从中发现勤奋好学也是很重要的。它有一种巨大的、不可估量的力量,虽然从前我也知道,许多名人的成功都来自勤奋,但是看了这篇文章后,我更清晰地明白了一点:其实先天的资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后天的学习和自己的勤奋努力,它是成功的必备条件,只要勤奋,许多不足都可以弥补,许多缺点都可以改正。你要向着一个目标前进,直到收得成果。
我想,不仅仅是学习数学,做其他任何事都是一样。你要仔细观察、勤奋好学,那么,成功离你并不遥远。
篇2
1776年4月的第一天,一个小女孩在法国的巴黎出生了。爸爸给她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苏菲娅・吉尔曼。
苏菲娅的少年时代,正赶上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巴黎是革命的中心,枪声、口号声响彻了巴黎上空。苏菲娅是独生女,是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爸爸妈妈怕她到外面去出事,把她整天关在家里。苏菲娅开始寻找消磨时光的办法。后来她终于找到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读书。父亲有很多藏书,她一头扎到了书的海洋里。
书中的一个故事深深地打动了她。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古希腊著名科学家阿基米德,当罗马士兵踩坏他沙盘上的几何图形时,他大声呵斥罗马士兵,最后惨死在罗马士兵的刀下。苏菲娅想,为什么阿基米德在刀尖对准胸口时,想到的还是几何图形啊?阿基米德这样珍惜几何,几何学一定非常吸引人,非常有趣。我也要学几何,看看几何学里讲了些什么知识。
法国大革命后,巴黎办起了科技大学。“能上大学就太好了!”苏菲娅满怀信心前去报名投考,可是到了学校一看,校门口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不收女生”。
“进不了大学校门,也一样可以学大学的课。”苏菲娅弄来这个学校所有的数学讲义,自己刻苦钻研。在学习当中,她发现拉格朗日教授写的讲义最精辟,她很想同这位教授交换一下看法,可是自己不是拉格朗日的学生,又是女生,人家大教授肯和自己交换看法吗?她想了个主意,化名“布朗”,用这样一个男人的名字,把自己的见解写出来,寄给拉格朗日教授。
拉格朗日非常欣赏苏菲娅的论文,决定亲自登门拜访这位布朗先生。谁知一跨进布朗先生的家门,迎接他的布朗先生竟是位亭亭玉立的姑娘,拉格朗日真是又惊又喜。从此,苏菲娅在大数学家拉格朗日的指导下,向数学的高峰挺进了。
“欧洲数学王子”高斯于1801年发表了关于“等分圆周问题”的著名论文,由于内容深奥,连当时的许多数学家也看不大懂。苏菲娅反复钻研了高斯的这篇论文,得出不少新的结果。她把这些心得写信告诉高斯,署名仍是“布朗”。高斯看到苏菲娅的信,很喜欢这位布朗先生,两个人就通起信来,高斯也没想到“布朗”是位姑娘。
篇3
灵感与创造思维、灵感与数学发现究竟有何联系?我们可以看看下面几位数学家的数学灵感与数学发现的情况。
法国数学家笛卡儿早就有把相互独立的代数与几何结合起来的想法,经过很长时期的思考,却未找到合适的方法。1619年随军服务时他仍在思考。11月9日,在多瑙河畔的诺伊堡,他几天来整日沉迷在思考之中而不得其解,入睡后连连做梦,梦中迷迷糊糊地想到引入直角坐标系的方法。第二天,也即11月10日清晨,他醒后立即将梦中所得加以整理,终于创造了解析几何学,笛卡儿获得了成功。他从1617~1619年一直在酝酿,灵感却来源于一场梦。
法国著名数学家庞加莱在谈到他发现富克斯函数的变换方法时回忆说:“1880年,我离开当时居住的卡昂去作一次由矿业学校主办的地质考察旅行。旅途的奔波使我忘掉了我的数学工作,抵达库特塞斯后,我们乘公共马车到各处转转,正当我跨上踏板的瞬间,脑子里突然出现了一个想法,即我曾用来定义富克斯函数的诸变换跟非欧几何中的诸变换是一致的。”庞加莱回到住址后,马上把这一结果加以证明。这是在长时间紧张工作之后,思想放松时灵感的突然闪现,这是经过了约1年的苦思之后才获得成功的。
被称为数学王子的高斯为证明某一算术定理,曾苦思冥想达两年之久,后来突然得到一个想法,使他获得成功。高斯回忆说:“终于在两天前我成功了……像闪电一样,谜一下解开了。我自己也说不清楚是什么导线把原先的知识和我成功的东西连接起来。”尽管解开这个谜的想法很突然,但高斯本人经过两年的艰苦努力才为这个成功的到来做好了准备。
篇4
当你在对极其简单的问题充满疑惑时,你是否能积极地问为什么?
当你在对很难的数学概念倒背如流时,你是否能在生活中体现它?
当你在对著名的数学论文拥有质疑时,你是否能大胆地提出质疑?
数学,它深不可测,它妙不可言。不了解它,它会让你烦恼;但一旦你坠入了数学这深不可测的无底洞,就会被它的奇妙深深吸引。当一道难题经过你的苦思冥想被攻破时,那种成就感.那种喜不自胜.乐不可支.妙不可言的感觉会让你感到满足。
谈古论今,数学成就了多少聪明的天才,被埋没的人才:“数学之父”——塞乐斯,“数学王子”——高斯,“问题种子”——欧拉……他们是多么伟大的数学家。但是,他们的数学生涯就是一帆风顺的吗?不,他们都是经历了无数的风雨才看见美丽的彩虹的!
华罗庚,一位自学成才的数学家,当他左腿瘫痪,生活没有了指望的时候,他仍然热爱数学,热爱自己的追求,并且勇敢地向著名教授苏家驹的论文提出质疑,如果没有那次的质疑,华罗庚将不会成为一位伟大的数学家,更不会成为中国的骄傲;数学之父——塞乐斯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不仅能对问题作出怎么样的解释,而且还加上了为什么的科学问号,他不迷信,他热爱科学;聪明的高斯在八岁的时候就懂得用古时希腊人和中国人用来计算级数的1+2+3+……n的方法去算1+2+3……+100,为什么他能用这种方法去计算,因为他肯动脑筋,爱动脑筋;欧拉虽然是一位著名的数学家,但在他小时候,他却一点也不受老师喜欢,他是一个被学校开除的学生,原因就是因为他问了一个问题:天上的星星有几颗?要知道问这种问题对上帝来说是很不礼貌的,而在欧拉那个年代,上帝又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于是他被开除了。但是正是因为他有爱问问题这个好习惯,后来,他成了阿塞尔大学最年轻的大学生。
篇5
一、引用经典历史小故事发问
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因此,数学课堂应该从问题开始。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如,在教授“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我们可以先讲一个数学小故事:德国的“数学王子”高斯,在小学读书时,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1+2+3+…+100=?老师刚读完题目,高斯就在他的小黑板上写出了答案:5050,而此时其他学生还在一个数一个数地挨个相加。那么,高斯是用什么方法做得这么快呢?这时学生出现惊疑,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反响。
二、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提问
对于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需要充分地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材施教,把教材中的数学知识转化成易于被学生认知的数学问题;因此,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应合理配置,应像攀登阶梯一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达到逐步掌握知识、提高积极性、培养能力的目的。如,在教授“函数f(x)=x+■”时,可以提出以下问题:(1)它的定义域是什么?(2)它是奇函数还是偶函数?(3)它的图象具有怎样的对称性?(4)它有怎样的单调性?(5)它的值域是什么?(6)你可以画出它的图象吗?然后可以安排如下问题:(1)已知奇函数(偶函数)f(x)在[a,b]上是减函数,试问:它在[-b,-a]上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2)奇、偶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区间上的单调性有何规律?这样层层设问,步步加难,把学生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引向求知的高度,可以有效突破教学的难点,突出教学的重点。
三、在学生容易出错之处设问
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过:“差错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能原谅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最常见的错误是,不顾条件或研究范围的变化,丢三掉四,或解完一道题后不检查、不反思。故在学生易出错之处,让学生去尝试,去“碰壁”和“跌跤”,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然后顺其错误认真剖析,不断引导,使学生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如,若函数f(x)=ax2+2ax+1图象都在x轴上方,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学生因思维定式的影响,往往错解为a>0且(2a)2-4a
四、在课堂结尾之时留问
篇6
我试着给他讲了数学王子高斯小时候的故事,哲哲听后,很佩服高斯的聪明才智,然后慨叹一声“原来数学还有这么好玩的故事呀”。这声感慨让我意识到,或许真正的问题出在他在学习数学的认知态度上:缺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动机。
再进一步想到,如今的数学教学。缺少历史眼光看数学学科,更多的是在讲授知识点,类似于古代某些将领打仗,只局限于一城一池的争夺,而没有把所教的学科特点统筹考虑,没有让学生看到所学内容的学科定位,更没有赋予学生高屋建瓴的大局观。
其实,任何学科都不是凭空产生的,不是冷冰冰的知识,而是有着诸多好玩的人与事,有着独特的、有趣的、堪称奇妙的发展史。
记得上初二时,我的化学老师第一课就开明宗义: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种,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结构与变化规律的学科。化学与物理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产生。听后,顿时有茅塞顿开之感。所以当老师让我们列举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着火,化学老师表扬了我,并纠正在化学上这种现象叫作“燃烧”。意想不到的是,因为这一回答,我当了两年的化学课代表。
特级教师华应龙在讲授《神奇的莫比乌斯带》一课时,赋予数学更多的活力和童趣。课堂上,他像变魔术一样,让不容易理解的数学现象、原理变得鲜活起来,学生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一下子感受到了莫比乌斯带的神奇之处,进而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讲课过程中,他还讲了莫比乌斯带由来的故事,让学生大呼过瘾。
就像美国媒介理论家尼尔・波兹曼说过的,“我建议所有新学科都作为历史课程来教学。这样一来,甚至是刚入学的儿童也能逐渐懂得,知识并非一成不变的事物,而是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一个阶段,有其过去,也有其未来”。
对于许多小学教师而言,此种要求或许过于“高端”,但我以为,真正优秀的教师不在所教年级的高低,不在所教的学科是“主科”还是“副科”,而是是否具有一种高屋建瓴的视野,把学科的味道讲出来,赋予学生历史的学习眼光,让孩子在课堂上能将思绪延伸到学科发展的源头,发现学科与生活之间的生动联系,产生“我要学下去”的冲动。相对而言,这样的老师太少,这固然跟老师个人的素质和能力有关,但更多的与老师自身的教育经历有关。他们的老师就是这样教的,学科的横向与纵向都没有打通,就这样一代代传承下来。
好的老师能把一节课变成一场魔术盛宴。虽然每一堂课不见得都是魔术课或见证神奇的时刻,但我仍希望每个孩子都遇到站在高处且接地气的良师。所谓高处,是这门学科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习方法、内容,乃至整个学科的来龙去脉,他都记在脑子里;所谓接地气,是他能深入浅出,化繁为简,把枯燥的知识变成有趣的故事、生活的帮手。一节课45分钟下来,学生兴趣盎然,意犹未尽,有种豁然开朗的顿悟。
篇7
关键词:矛盾 设疑 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根据课堂情况、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教学内容的不同,适时地提出经过精心设计、目的明确的问题,这对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好数学有很大的作用。在近两年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中,听过多科课堂教学,经常会看到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很快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和欣悦的心情从事学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就高中数学教学设疑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教学要从矛盾开始。教学从矛盾开始就是从问题开始。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如在教授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有位教师先讲了一个数学小故事:德国的“数学王子”高斯,在小学读书时,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1+2+3+……+100=?,老师刚读完题目,高斯就在他的小黑板上写出了答案:5050,其他同学还在一个数一个数的挨个相加呢。那么,高斯是用什么方法做得这么快呢?这时学生出现惊疑,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反响。这就是今天要讲的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倒序相加法。
二、设疑于重点和难点。教材中有些内容是枯燥乏味,艰涩难懂的。如数列的极限概念及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的概念比较抽象,是难点。如对于0.9=1这一等式,有些同学学完了数列的极限这一节后仍表怀疑。为此,一位教师在教学中插入了一段“关于分牛传说的析疑”的故事:传说古代印度有一位老人,临终前留下遗嘱,要把19头牛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分总数的1/2,老二分总数的1/4,老三分总数的1/5。按印度的教规,牛被视为神灵,不能宰杀,只能整头分,先人的遗嘱更必须无条件遵从。老人死后,三兄弟为分牛一事而绞尽脑汁,却计无所出,最后决定诉诸官府。官府一筹莫展,便以“清官难断家务事”为由,一推了之。邻村智叟知道了,说:“这好办!我有一头牛借给你们。这样,总共就有20头牛。老大分1/2可得10头;老二分1/4可得5头;老三分1/5可得4头。你等三人共分去19头牛,剩下的一头牛再还我!”真是妙极了!不过,后来人们在钦佩之余总带有一丝怀疑。老大似乎只该分9.5头,最后他怎么竟得了10头呢?学生很感兴趣,……老师经过分析使问题转化为学生所学的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公式S=a1/(1-q) (|q|
三、设疑于教材易出错之处。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过:“差错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能原谅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最常见的错误是,不顾条件或研究范围的变化,丢三掉四,或解完一道题后不检查、不思考。故在学生易出错之处,让学生去尝试,去“碰壁”和“跌跤”,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然后顺其错误认真剖析,不断引导,使学生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如:若函数f(X)=aX2+2aX+1图象都在X轴上方,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学生因思维定势的影响,往往错解为a>0且(2a)2-4a
篇8
一、教学要从矛盾开始
教学从矛盾开始就是从问题开始。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如在教授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有位教师先讲了一个数学小故事:德国的“数学王子”高斯,在小学读书时,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1+2+3+……+100=?,老师刚读完题目,高斯就在他的小黑板上写出了答案:5050,其他同学还在一个数一个数的挨个相加呢。那么,高斯是用什么方法做得这么快呢?这时学生出现惊疑,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反响。这就是今天要讲的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倒序相加法……。
二、设疑于重点和难点
教材中有些内容是枯燥乏味,艰涩难懂的。如数列的极限概念及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的概念比较抽象,是难点。如对于 =1这一等式,有些同学学完了数列的极限这一节后仍表怀疑。为此,一位教师在教学中插入了一段“关于分牛传说的析疑”的故事:传说古代印度有一位老人,临终前留下遗嘱,要把19头牛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分总数的1/2,老二分总数的1/4,老三分总数的1/5。按印度的教规,牛被视为神灵,不能宰杀,只能整头分,先人的遗嘱更必须无条件遵从。老人死后,三兄弟为分牛一事而绞尽脑汁,却计无所出,最后决定诉诸官府。官府一筹莫展,便以“清官难断家务事”为由,一推了之。邻村智叟知道了,说:“这好办!我有一头牛借给你们。这样,总共就有20头牛。老大分1/2可得10头;老二分1/4可得5头;老三分1/5可得4头。你等三人共分去19头牛,剩下的一头牛再还我!”真是妙极了!不过,后来人们在钦佩之余总带有一丝怀疑。老大似乎只该分9.5头,最后他怎么竟得了10头呢?学生很感兴趣,……老师经过分析使问题转化为学生所学的无穷等比
数列各项和公式
(|q|
三、设疑于教材易出错之处
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过:“差错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能原
谅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最常见的错误是,不顾条件或研究范围的变化,丢三掉四,或解完一道题后不检查、不思考。故在学生易出错之处,让学生去尝试,去“碰壁”和“跌跤”,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然后顺其错误认真剖析,不断引导,使学生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
如:若函数 图象都在X轴上方,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学生因思维定势的影响,往往错解为a>0且 ,得出0
四、设疑于结尾
一堂好课也应设“矛盾”而终,使其完而未完,意味无穷。在一堂课结束时,根据知识的系统,承上启下地提出新的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可以激发起学生新的求知欲望,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我国章回小说就常用这种妙趣夺人的心理设计,每当故事发展到,事物的矛盾冲突激化到顶点的时候,当读者急切地盼望故事的结局时,作者便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结尾,迫使读者不得不继续读下去!课堂何尝不是如此,一堂好课不是讲完了就完了,而是词已尽意无穷。
如在解不等式 时,一位教师先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即采用解两个不等式组来解决,接着,又用如下的解法:
篇9
师:小朋友们,你们会在家做家务吗?你平时会帮爸爸妈妈做些什么呢?(生自由发言)
师:小明是个特别爱劳动的小朋友,星期天在农场帮爷爷喂鸡的时候遇到什么问题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视频导入)
二、观察比较,探究新知
1.(PPT课件演示教材第65页动态小鸡图1)学生仔细观察。
师:小明是个勤快,有孝心的孩子, 小鸡也想和我们交朋友,在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指多名学生说图意)
生:原来有5只小鸡在吃米,跑来了2只小鸡。(贴教具)
根据你看到的,你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现在一共有多少只小鸡?
师:谁能将图片所表达的意思完整说一遍?
生:原来有5只小鸡在吃米,跑来了2只小鸡。现在一共有多少只小鸡?
师:要知道一共有几只,小朋友们会列式计算吗?学生尝试独立列式。
············································(1)
师:很好!我们继续观看,又来了几只小鸡?(1只)
现在一共有多少只小鸡呢?如何列式?
···········································(2)
师:5,2,1各表示什么意思?
生:5代表原来有5只小鸡,2表示后来的2只小鸡,1表示最后来的1只小鸡。
师:真不错!那我们仔细观察一下第(2)个式子与第(1)个式子有什么不同呢?
生:原来学的是2个数相加,现在是把3个数相加,第(2)个式子比第(1)个式子多一个“+”号
师:观察的真仔细!那第(2)个式子取什么名字比较好呢?
(板书: 连加)
师:(出示“”):这个算式读作:
生:学生齐读算式
师:那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生:学生可能说一个一个地数出来的;5只加上2只是7只,再加上1只是8只;(不管哪种方法,学生只要说出理由,都给予肯定。)
教师总结计算顺序和方法:
板书:
三、自主探究,掌握方法
1. (PPT课件演示教材第65页动态小鸡图2)学生观察图片。
师:接下来小鸡又会发生什么事呢?请仔细观察有什么变化?
生:原来有8只小鸡,走了4只小鸡
师追问:这4只小鸡是同时走的吗?(不是,是先走了2只,再走了2只)
师:谁能完整将这幅图的故事说给大家听(指多名学生说)
生:原来有8只小鸡,先跑掉了2只,又跑掉了2只,还剩多少只?
8-2-2 师:怎么列式?
师:8,2,2各表示什么?
生:8表示原来一共有8只小鸡,第一个2表示先走了2只小鸡,第二个2表示又走了2只小鸡。
师:这个式子与我们以前学的减法式子有什么不同?
生:这个式子多了一个“-”号和一个数字
师:那我们给这个式子取个名字,叫什么呢?
(板书:连减)
师:式子怎么读呢?
生:
师:我们学习了连加的计算方法,那连减怎么计算呢?
生:
师:对比连加连减,想一想:1)连加连减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它们在计算的时候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可以适当引导学生说)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呢?
生:连加连减(同时板书课题)
师: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是?
五、数学文化
师:你们想不想了解数学文化呢?(想),知道他是谁吗?他是德国的数学王子——高斯,高斯在不到10岁的时候就解出1+2+3+4……+97+98+99+100=?想知道他是怎么解的吗?我们一起来看看视频。
六、思考题
篇10
关键词:中职;数学教学;教学情境
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低一直是困扰中职数学教师的一大问题,这主要是由如下两方面的原因造成。一方面,没有升学压力导致学生对数学课学习不够重视;另一方面,中职生由于数学基础薄弱,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对数学产生了怕学、厌学的心理。笔者认为,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感兴趣的问题或与专业相关的实例等创设教学情境,对提高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起着关键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来创设数学教学情境。
一、借用数学史料创设情境
中职数学课的开始阶段,绝大部分学生的精神处于游离状态,教师借助有趣的数学史料创设数学情境,能有效促使学生尽快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如教师可以利用高斯的案例史料来创设教学情境,引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相关知识。高斯是德国著名的大科学家,他在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上都有很高的造诣,享有“数学王子”的美称、被认为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四位数学家之一”。高斯很早就展现出过人才华,三岁时就能指出父亲帐册上的错误,七岁时就可以求出从1加2加3一直加到100的和。笔者利用高斯发现数学定理的真实故事,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对问题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积极思维的能力,理解并总结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二、运用实验创设情境
针对中职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可设计一些简单易操作的实验,让学生动手实验,把他们引入教师所创设的环境条件中去,使学生由衷地产生情感和想象,进行探索和发现,从而自然地获得知识。如在进行概率的统计定义教学时,可通过掷硬币的试验来创设情境,让学生纪录并统计试验结果。(1)试验准备:12枚硬币,试验结果统计表。(2)试验过程:给每组学生发一枚硬币,其中一名学生掷硬币,一名学生记录试验结果,一名学生数次数,一名学生监督。(3)计算硬币出现正面的频率。(4)交流讨论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学生通过动手实验,主动探索,可以得到求一个事件的概率的基本方法,是通过大量的重复的实验,用事件发生的频率近似地作为事件的概率。通过实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变静态的被动学习为动态的探索活动过程,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利用趣味问题创设情境
如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是中职数学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趣味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如在进行空间图形知识的教学时,可通过如下的趣味问题来创设情境。图1是一个正方体形状的纸盒,把它沿某些棱剪开并摊平在桌面上,可得到图2的图形。如果把图2的纸片重新恢复成图1的纸盒,那么与G点重合的点是哪点?这是一道空间思维趣味题目,学生可以通过动手操作或空间想象等方法得到答案,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消除了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恐惧心理,激发了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兴趣。
四、巧用生活实例创设情境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教师通过联系生活创设情境进行教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并不难,产生愿意学数学的积极心态。如在进行集合的概念教学时,就可以通过联系生活实例创设情境。在上课起立问好后,教师可以说“请所有的女同学坐下”,可能有部分男同学也习惯性地坐下了,经过提醒会马上站起来。教师接着说“请所有高个子的男同学坐下”,教室场面就会出现一阵混乱,部分男同学不清楚到底是应该坐下还是站着。教师再接着说“请所有身高超过170cm的男同学坐下”,经过短暂的调整,男同学都按要求坐好了。最后,教师说“请剩下的男同学坐下”。从这个情境设计中,由“高个子的男同学”所引起的认识冲突,加强对集合概念中“确定性”的理解。再给学生举例说明,如“很大的实数” “接近1的实数”等这种模糊的概念是不能构成集合的。本案例的使用让学生觉得数学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五、妙用有趣游戏创设情境
大部分中职生对学习数学失去了兴趣和信心,认为数学学习已经成了一种负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开展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有了学习兴趣,数学学习就水到渠成。如在进行角的概念的推广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巧用“千手观音”这一游戏。教师提前准备好钟表,并给出四组时间,如6时20分12时15分15时40分和16时55分。全班共有四组学生,每组派两位学生配合表示时间,一位学生表示时针,另一位学生表示分针。通过本次游戏,学生不仅可以形象地掌握正角负角和零角的概念,而且在游戏的过程中促进了师生、生生的密切交流,融洽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质量。
六、善用专业知识创设情境
中职生学习的目的是学好技能,教师若能恰当地将数学知识渗透到专业知识中,多讲与专业相关的数学知识,就会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如在管理专业进行函数应用方面内容的教学时,可结合其相关专业知识来进行。例如:某同学毕业后,在镇区租了一间店面,经营服装,月租金2000元。某月业务量如下:第一次购进50件,第二次购进100件,第三次购进200件,购入价每件60元,销售价每件100元。
(1)业务量在一定范围内,写出变动成本y与业务量x的函数关系式;(2)业务量在一定范围内,写出固定成本(租金)y与业务量x的函数关系式;(3)业务量在一定范围内,写出总成本y与业务量x的函数关系式。本案例把管理会计中的成本知识与数学函数结合起来,利用专业中单位成本、固定成本与总成本的概念,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专业的联系,对学生进行了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为学习本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良好基础。
(作者单位:中山火炬开发区理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