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一种信仰范文
时间:2023-04-06 11:35: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爱是一种信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如果不是去年那首火遍每个街头小巷的《我的歌声里》,你恐怕不能相信,眼前这个瘦到皮包骨头的中国女孩竟然能拥有一副高昂、激越、极富穿透力的嗓音,你也不会相信曾经因为孤身一人在国外,遭遇失恋、挂科等种种的不顺,而一度抽烟、酗酒,看起来有点“坏”,有点“堕落”的女孩竟然可以写出这么多优秀的歌曲,成为第一个能与加拿大顶尖音乐公司Nettwerk顺利签约的华人歌手。
当然,这一切皆来自于曲婉婷对音乐多年来的热爱与付出。从小便被母亲逼着学钢琴的她,并没有真正地爱上音乐。可就在她在国外过得一塌糊涂之时,偶然的一天,当她将双手放在多年未碰的钢琴上面,听到从自己的手下流淌出的一首首欢快之音时,那一刻,她才忽然发现,“原来自己是喜欢它的”。曲婉婷说,爱是一种信仰。面对失而复得的音乐,她当然会不顾一切地去追求,去欣赏。
歌词素材:原音回放
没有什么不同
又是你的面孔/带给我是笑容/在我哭泣的时候/又是你的问候/带给我是感动/在我孤寂的时候/虽然没有天生一样的/但在地球上我们是一样的/尽管痛的苦的没说的/但哪有一路走来都是顺风的/因为我们没有什么不同/天黑时我们仰望同一片星空/没有追求和付出哪来的成功/谁说我们一定要走别人的路/谁说辉煌背后没有痛苦/只要为了梦想不服输/再苦也不停止脚步……
(说明:歌词中加黑字体为本刊编辑提示的“经典歌词”)
经典歌词解析:
古人说,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但我们看到的往往是“鸣”者当下的光环,而忽略了其通往成功的途中,是怎样一点一滴地积累与付出?所有的成功都不是白来的,想要收获一分的荣耀,必得先付出十二分的努力,这是无论时光怎样流转都不会改变的亘古真理。
文题延伸:积累的力量;昨天·今天·明天;付出就有回报……
成长素材:敢于取舍
和很多中国家庭一样,曲婉婷从小就生活在母亲的“安排”下。从学钢琴到学商科,都是母亲的决定,她不知道如何能做一个令母亲满意的女儿。以母亲的标准,她似乎永远只能成为别人家孩子的绿叶:家里为了她的音乐才华买了钢琴,她却中途放弃;中学时的成绩只是中游,铁定上不了好大学;费尽心思送出国,成绩不好还开始谈恋爱。
唯一让她肯定自己也收获肯定的便是做音乐,那时母亲给她一道单选题:要么做音乐,要么做她的女儿。只身在他乡的曲婉婷选择了前者。
家里断了经济援助,为了挣学费和买CD,曲婉婷开始了她的打工生涯。有一份工作是每周末去做清洁工,每次都要从早上十点一直打扫到晚上六点。干脏活累活的辛苦是一回事,年轻女孩子的安全是另一回事,但她还是坚持干了足足两年。一个人在国外十多年,被欺骗过、伤害过,但谈起这些,曲婉婷表示丝毫不后悔,因为正是这些经历让她懂得了自己真正喜欢什么,想要什么。
编辑提点:生活中我们常说要懂得取舍,但懂得取舍的前提是什么,是名利还是前程,我想,唯一的答案是爱好,是源自内心真正热爱的事情。就像刘谦热爱魔术,李安热爱电影,为了这项爱好,他们必然会失去些什么,但正是因为他们敢于放弃,才能收获更多有利于自己完成梦想的因素。如果走在分岔路口的你不知道如何取舍,那就静静地听听内心的选择吧!
文题延伸:选择;我的人生我做主;倾听内心的声音……
励志素材:毛遂自荐
没有专业基础,没有钱,没有人支持,我们很难想象曲婉婷一个人在国外是怎么打拼下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的!
但幸好,她还有勇气!
与母亲“决裂”后的她,开始组建自己的小乐队,第一次演出以失败收尾,但她没有就此放弃,而是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写歌、唱歌上面。为了证明自己,曲婉婷锲而不舍地在大大小小的音乐网站上传自己的音乐作品,这也成就了后来她的《Drenched》被彭浩翔导演选中,成为《春娇与志明》的主题曲。
但真正改变自己命运的还是2005年的那场音乐会,瘦小的她穿过如海的人潮、拦下加拿大Nettwerk唱片公司老总Terry,介绍并推荐自己,22岁的她得到了一个非常客气的“可以让我听听你的音乐”的答复。
幸运如斯,曲婉婷却没有被冲昏头脑,4年之后经过多次的修改、练习,她才交出自己的音乐。收到CD那天,Terry早已忘记了曾有这么一个瘦小而坚持的中国女孩。十多天后,曲婉婷与Nettwerk正式签约,也改写了Nettwerk音乐公司成立26年来从未有华人歌手签约的历史。
编辑提点:这看起来是个传奇,但只有当事人知道,并没有什么从天而降的好运:如果不是自己争取一切演出机会、坚持上传自己的歌曲来扩大影响力,如果不是自己勇敢而主动地推销自己,也就没有今天的曲婉婷。在她的世界里,没有一步登天的爆红,没有理所应当的被爱。一切都是自己亲力亲为、费劲争取的。
文题延伸:学会推销自己;没有一丝努力是白费的;成功离不开勇气……
个性素材:只做自己
虽然曲婉婷这个名字听起来很温顺和婉,但实际上,这位来自冰城哈尔滨的女孩却是非常强硬、张扬与倔强,以至于很多人都觉得她不适合进入演艺圈。
她敢爱敢恨,再引起争议的微博也不删除,但以一个艺人的标准堪比呈堂证供。在出租车上偶尔听到蔡健雅的歌,曲婉婷对这位前辈大加激赏:“俺喜欢她!希望多出这样的人才,这样的音乐人!”一时被网友调侃成了微博热点。
翻唱《我的歌声里》的李代沫,录制了此歌MV并透露是某汽车公司的活动,因有商业使用之嫌被曲婉婷的公司。这位东北大妞在风口浪尖还一码归一码地发微博:一面对李代沫个人表示感激和鼓励,另一面,对商业行为的态度,又回到她言必称的“版权意识”。
她拒绝自己被包装。别的歌手都在朝着偶像模板的方向发展,而选择德艺双馨温良恭俭让的外包装,以降低市场风险,但毫无外形优势的曲婉婷却拒绝如此,她骄傲地说:“我是一个有思想并且想表达思想的人。我不是音乐公司包装出来的歌手。这就是我,不爱走开。”在做自己与做偶像之间,她始终坚持前者。
篇2
“知识是属于人的一种对象性的具有客观内容的意识形式”,知识论把人生作为对象来认识,获得的是人的知识,未必理解人的价值。而教育是“育人”而非“制器”。陶行知曾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有学问”不等于成“人”。而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强调单纯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教育的损害。人是一种价值性存在。教人成人就是要引导人理解、创造人的价值。学生并非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教师也不是教书的机器。教师是要教人成人。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教人成人他必须自我成人,进而才能引导学生成人,而教人成人不能没有教育信仰。因为“信仰是知识和实践行为之间的一定的中间环节,它不单纯是知识,充满人的意志、感情和愿望”,信仰“是一个人的基本态度,是渗透在他全部体验中的性格特征,信仰能使人毫无幻想地面对现实,并依靠信仰而生活”。
教育信仰作为一种内在精神引导教师去追求人生幸福。教师的教育信仰是对教育促进个体和社会发展的极度信服和尊崇,是一种及其强烈而深沉的情感状态,它能把教育观念或理念转化到自己的教育行为中并贯彻始终,矢志不渝。因为教育过程“是在人与人之间展开的一种精神历程和心灵对话。在这个过程中,教育信仰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是伟大教育精神的源泉和具体教育价值实现的条件”。教育信仰使教师坚定地认同教师职业及与这一职业相关联的生活方式,更为重要的是它为教师提供强大的信仰力量,支持教师在万花筒般的世界中拒绝各种诱惑,引导教师把自己生命所有的力量集中在人生理想和教育理想的追求之中,不断走向职业的高处和深处。对职业信仰才有职业的乐趣,对人生信仰才有人生的幸福。正是有着对教育的信仰,特级教师霍懋征才会以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生的身份在小学教师的岗位上一干就是60年,而她一生从教的体会就是那六个字“光荣,艰巨,幸福”;正是有着对教育的信仰,邹有云、盘振玉这样的教师才会在偏僻的教学点、在大瑶山使自己与教书育人融为一体,使自己与学生的成长融为一体。之所以有这样的教育信仰是因为“我们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我们深信教育应当培植生活力,使学生向上长。我们深信教育应当把环境的阻力化为助力……我们深信师生共生活,共甘苦,为最好的教育。我们深信教师应当以身作则。我们深信教师必须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我们深信教师应当运用困难,以发展思想及奋斗精神。我们深信教师应当做人民的朋友……我们深信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教育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
教育信仰是对人的信仰和对爱的教育的信仰的统一。
教师的教育信仰首先是对人自身的信仰。我们倡导“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从人出发,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要以学生为本,教师是“人师”而非“经师”。教育就是要使人成为人,使人的自由本性得以充分实现,使人的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协调、全面发展,使人具有完美的人格,使人成为自由之人。这是一种“完美的人”,也是永远无法完成的人。正因为无法完成,我们才会不断追求使其完善,而这才是教育所信仰的人。唯此,我们才能真正从人出发来理解人:人最根本的自由不是对必然的把握,而在于在把握必然基础上所实现的自我超越。自我超越就是人存在的理想性,人在自由的起点上听从未来理想的召唤,人按照人的理想不断创造自己,超越自己。信仰这样的人就意味着如教育家说的那样: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就意味着教育不是实现预定目标的过程,而是与人一样不断成长的过程,从而使教育由“阶段性教育”走向“终身教育”,成为终生解放人自由本性的教育。
教师信仰人自身,一切从人出发。那么怎样使人成为人?怎样使人的自由本性得以实现呢?他相信只有教育,而且是爱的教育。当然在使人成为自由完美之人的过程中,仅靠教育还不够,但教育在其中承担独立的责任。我们相信教育的过程就是爱的过程,真正有效的教育只能是爱的教育。西方学者特拉泽尔(W.Traxel)认为爱意味着同情感与献身精神;弗洛姆(E.Fromm)等人认为爱是无条件地给予。凡是从教者只有具有无私的爱才能为教育殚精竭虑,为学生呕心沥血。教育不能没有爱的信仰。唯有爱才是人类生存问题的根本解答。因为爱包含了给予、责任、关心、尊敬、了解等积极的人性因素;爱引导“我”进入存在的深处并形成个体人格;爱建构我和他人与自然的人性化联系。“深刻的爱存在于从‘生存’到‘生存’的关系中,对于爱者来说,一切‘实存’都变得人化了。一块风景的灵魂,诸种事物的精神以及每个地方的精神风貌都在自然的爱的目光中呈现出来。”爱使“我”有力量抗拒现实生活中的诱惑、痛苦与困惑,使我超越现实的存在,向着未来追求自由本性充分发展的人。故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而“精神空虚、思想枯竭、志趣低下、愚昧无知等绝不会焕发和孕育出真正的爱”。陶行知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信仰爱就是信仰生命本身,相信每个生命的希望和珍贵,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聪明的火花,都是可造之材,都值得自己花费心血去培养。教师信仰爱就是相信每一个生命的神奇,每个个体都不是人类的样品和标本,每个人都是独特性的展现和实例。作为教师,我们无条件地相信每一个学生,爱每一个学生,既爱学优生也爱学困生,既爱学习中等水平的学生也爱道德高尚的学生和曾经有过失的学生。爱所有的学生,爱学生的所有方面,没有学生可以放弃。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有教育信仰的教师他成为爱别人孩子的神。他全身心地爱学生、给予学生,这种富于热情和智慧的给予使他从学生身上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以及直接来自学生的积极反馈,从而体会到付出和给予的幸福。霍懋征老师从教60年,从没有对学生发过一次火,从没有惩罚过一个学生,从没有向一个学生家长告过状,从没有让一个学生掉队。这就是对爱的信仰!有爱的信仰才能始终平等面对每个学生,并热情地关注他们的成长。信仰爱就是无私地、孜孜不倦地为学生创造和给予,使自我与学生成长为一个“人”。美好的人生为爱所唤起,教师有爱才会使自己与学生一起成长。因为“爱的本质是要为某种东西付出‘劳动’以及‘使某种东西成长’”。教育是灵魂的教育,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人只能由人来建树,我们工作的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性最细腻的精神生活领域,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这些领域也只能用同样的东西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等去施加影响。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到人格的发展和规定,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也因此霍懋征老师的学生说:霍老师教我们做人,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只有爱才能形成爱,有爱才会有创造和给予。在创造与给予中,师生投入的并不是一种认知方式,包括情感、态度、个性、性格、气质、意志等人之为人的一切,同样收获的也不是一种智能结构,而是师生生命意义的共同丰富与完美个性的共同成长。
有教育信仰的教师,从获得教育学知识走向对教育意义的把握,他理解教育、理解人,他理解自己对社会、对教育事业的责任和义务,并使自己融入这一事业之中。他以自己的人格形成学生的人格,他用爱使学生形成爱,他使自己与学生一起成长。我们作为教师,永远都是过去与未来之间的活的环节,是克服人类无知与恶习的最重要的社会成员,是过去历史上所有崇高而伟大的历史人物与新生一代的中介人。让我们像霍懋征、邹有云、盘振玉、黄静华老师那样,像林崇德教授那样,做一个有教育信仰的教师吧,如此才能使我们人生的意义得以体现,才能使我们的人生得以升华,也才能使我们作为教师的人生价值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青年选择职业时的思考.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人民出版社,1970:7.
[2]夏甑陶.知识的力量.哲学研究[J].2000,(3).
[3]柯普宁.认识论导论[M].三联书店,1988:270-271.
[4]埃・弗洛姆.为自己的人[M].三联书店,1988:193.
[5]石中英.谈谈教育信仰[N].中国教育报,1999-11-06(4).
[6]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陶行知教育文选[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49-50.
篇3
建议一:让“大爱”成为职业信仰符号
职业信仰是一种最重要的内在精神,它引导着教师坚定地认同教师职业以及与这种职业相关联的生活方式。对于教师而言,职业信仰的实质和核心应是一种“大爱”精神。“大爱”就是爱人之爱、深远之爱、自觉之爱、持久之爱。“80后”教师出生和成长在一个文化多元时代,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与“60后”、“70后”教师有着明显的不同。“80后”教师首先要正确确立自己的职业信仰和人生价值观,充分认识到:选择从事教师职业,既是一种谋生手段,更是为社会作贡献、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行为过程。陶行知先生作为一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其“爱满天下”的博爱、大爱的崇高思想和“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人格感召着世人。他在《怎样做大众的教师》中说:“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的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因此,“80后”教师要达到“尽职”要求的首要条件就是让“大爱”成为自己的职业信仰符号。只有胸怀“大爱”精神,才会把教育教学工作当作自己一生的事业来精心经营,才会不断走向职业的高处和深处,进而享受到职业的乐趣,体验到职业的价值,感悟人生的幸福。
建议二:让“读书”成为教育行走方式
教师的职业特点注定了教师与读书的“不解之缘”。上海北郊中学的郑杰校长指出:“在现代社会的竞争环境下,读书是教师职业增值并进而成为一个品牌的有效途径。”这句极富哲理韵味的话语简明扼要地点化了读书对于教师的意义。读书,能够改变教师的精神、气质和品性;读书,能够使教师不断增长专业智慧,使自己的教育教学闪耀出敏捷睿智的光彩,充盈着创造的活力和快乐;读书,能够改变教师的人生,促使教师去不断地思考教学工作、生活、生命,从而实现自我人生层次的提升和生命的升华。“80后”教师作为新时代教育行业的生力军,更需要借助于读书来提升专业素养、拓宽人文视野,在读书中与大师对话、与社会对话、与自然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在对话中与学生一起成长。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思考水平并逐渐建立起自己的思想,最终使自己“站”起来,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读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保鲜剂”,只有不断地学习,充分为自己“充电”、“蓄能”、“补钙”,才能不断接受源头活水的补给。因此,“80后”教师要多读书、勤读书,让读书成为自己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和教育行走方式。
建议三:让“反思”成为常态工作习惯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在于它不是重复、机械劳动,因学生的鲜活与各异,因教育(教学)情境的多样与变化,教师职业必须融入更多的思考、研究和创造的元素。反思是一种再认识的过程,它能有效实现对旧认识的超越。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简洁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华东师大教授叶澜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坚持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反思对于教师成长起着“催化剂”的作用。相比较而言,“80后”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不足,有效弥补经验不足的最佳方式就是进行反思。在教育教学行为结束之后,要经常性地进行反思,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回顾、观察、诊断、思考、修正,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在反复的思考、实践和反思中积累知识和经验,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
“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明,思明则新,思新则进”,反思不仅是一种方法或态度,而且是一种文化,是在借鉴新的教育理念、教育认识基础上的创新努力;反思又是一种挑战、一种人格提升、一种全新的生命追求。反思使教师经常处于“不满意”的情绪状态之中,在这种状态中,教师不断完善自我、实现自我。因此,“80后”教师要想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必须要让反思成为自己的一种常态工作习惯。
“80后”教师承载着学校的明天与希望,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其成长如何将决定着学校未来发展的高度。因此,学校应该努力营造一个开放、宽松、支持性的成长氛围,让“80后”教师在期望与现实之间找到自我,满足获得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合理规划发展目标的同时,让每个“80后”教师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都有可作为的空间,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协调他们的活动,从而实现学校发展的需求。
篇4
关键词:民族信仰;民族凝聚力
中图分类号:C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056-02
一、民族信仰的内涵
(一)民族信仰的含义
所谓民族信仰,即指某个特定民族的成员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基于民族认同而形成的对自己民族及其文化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平时我们所说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等都可说是民族信仰的具体表现。
(二)民族信仰的内涵
民族信仰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精神现象,即民族信仰同任何其它的信仰一样,是一个知、情、意三者统一的体系。首先,民族信仰是一种认知,以文化的方式融合了这个民族所具有的历史、思想、符号以及相应的行为和交流方式。它作为信仰中的理性成分,集中体现在对民族的认同和归宿以及相应的意识状态,它是确立和形成民族信仰的基本判断尺度和价值尺度。其次,民族信仰是一种情感,表现为民族的成员对族体的情感寄托、民族身份所衍生的自尊、自信以及民族在其精神世界所具有的至高无上的地位,源于民族共同的族际关系,潜移默化于民族历史悠久的文化渗透,强化于民族兴衰变迁的切身体验。最后,民族信仰是一种意志,这种意志力量强化并赋予了民族信仰所具有的稳定性、持久性,成为民族信仰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三)民族信仰的地位
民族信仰是民族精神世界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种具有民族传统特质,并不断融合时代特征的精神力量,它引导、规范和推动着本民族不断走向未来的生存与发展。一是民族信仰对民族成员社会关系的维系作用。民族信仰作为一种认知,它以文化的方式融合了该民族所具有的历史、思想、符号以及相应的行为和活动方式,维系并始终保持着民族作为社会共同体内在的、有机的联系。二是民族信仰对民族成员行为取向的参照作用。民族信仰为本民族成员的知和行提供了一种基本的判断尺度和价值尺度,调整和平衡着个体成员与族体之间以利益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使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利益以及相应的整体性、稳定性成为个体成员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的“自律”原则。三是民族信仰对民族成员生存理念的支撑作用。民族信仰对民族生存理念的支撑作用在于,它通过对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合理性、永恒性的阐释,赋予了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价值和意义,为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终极性的内在依据。
二、民族凝聚力的内涵
(一)民族凝聚力的含义
民族凝聚力是一种以民族信仰为内核,在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社会生活秩序和思想传统及文化方面特定的、集合的、稳定的精神力量,是民族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文化的集中体现。
(二)民族凝聚力的内涵
民族凝聚力是民族信仰所内涵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的高度统一。1、从理性的层面来看,民族凝聚力是对民族一种永恒的认同和不变的归属。它在总体上反映和体现了民族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本内涵,是民族认识和处理其各种社会关系的立足点和出发点;2、从情感的层面来看,民族凝聚力是对民族一种真挚的热爱和深情的寄托。它集中表现出民族作为理想人格、情感依托和情绪渲染对民族个体心理以及情感的超越与升华,成为凝结民族感情,激发民族的自信与自立,推动民族成员追求其民族整体生存与发展的能动力量;3、从意志的层面来看,民族凝聚力是对民族一种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忠诚,表现出民族的自尊与自强;4、从行为的层面来看,民族凝聚力是民族个体在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活动中一种实际的投人和具体的作为。任何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都是民族自为与自立的过程,它需要整合每一个成员的实际力量,形成一种推动民族共同体发展的整体力量。
(三)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既然民族凝聚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1、民族凝聚力是一个民族获得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撑。民族凝聚力作为一个民族的主体性力量,它既是一种精神的力量,同时,它又对整个民族精神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具体表现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它对民族的生存与发展起到一种思想启迪、精神感召和情感呼应的作用;2、民族凝聚力是一个民族获得生存与发展的直接动力。民族凝聚力作为民族内在的主体性力量,它在根本上源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始终推动着民族生生不息的奋斗与创新。民族凝聚力是民族安身立命的根本要求,也是民族安身立命的直接动力。只有依托于民族凝聚力,发挥民族创造历史的主体性作用,才能够真正实现民族的振兴、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进步;3、民族凝聚力是一个民族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文化启迪。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精髓,也是民族凝聚力的精髓。民族文化,由于它集中、提炼和浓缩了民族的语言、情感、传统、习惯、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等表现其生存与发展的特质以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共性,从而能够消除因地域条件的不同,政治资源的不平衡,社会发展程度的不一致等因素所带来的差异、对立与分歧,在本民族内部形成一种具有广泛社会形式和社会意义的重要载体和共同基础。正因如此,民族文化既成为民族凝聚力的一个感召,也成为民族凝聚力的一种启迪。这种文化的启迪,既是一种习得的传承,也是一种摒弃的升华。民族文化的发展程度以及民族文化对其民族成员的影响程度,在某种意义上也成为了民族凝聚力大小的一个重要标志。
三、民族信仰对民族凝聚力所起的作用
民族信仰作为知、情、意、行的统一,它在本质上、整体上为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建构了一种基本的、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并实际地成为一种凝聚民族个体的主体性力量,推动着民族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改造,推动着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保持着民族作为人群共同体的生机与活力。因此,民族信仰对民族凝聚力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篇5
佐西马长老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一个光辉的圣徒,他以自己一生的经历和临终感言向人民昭示了上帝救世的必然性和可能性。但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复调小说”所展示的对话困惑性一样,佐西马长老事实上对上帝永恒的拯救既热盼又怀疑,对上帝的态度既皈依又背离,充满了复杂的矛盾性。
一、托氏创造佐西马长老形象的显在、潜在语境
佐西马长老主要出现在小说第二部第三卷“俄罗斯教士”中,通过阿历克赛回忆佐西马长老的自述和临终训言,塑造了一个热爱上帝,一心用爱感化世界的光辉圣徒形象。同时在小说中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对先前小说第一部和第二部的总结,集中体现陀思妥耶夫斯基自身对上帝的体验和对信仰的思考。在此之前,陀思妥耶夫斯基表达了无神论者、虚无主义者、宗教信徒等各种声音,这些不同甚至相互矛盾的声音经过碰撞和激辩,在佐西马长老的临终训言里进行了总结,希望能矫正“脱离现实的俄国当代青年中那种极端的渎神行为和进行破坏的思想苗子。”
创作佐西马长老的临终训言,陀思妥耶夫斯基有两个目的,一是要借佐西马长老之口间接反驳伊凡・卡拉马佐夫对基督教信仰的错误观点。在《宗教大法官》中,伊凡・卡拉马佐夫以一个虚无主义者思想家的身份提出了尖锐的问题,质疑上帝创造世界和人类的合理性,挑战信仰上帝、信仰基督的终极意义。伊凡认为上帝创造的世界是荒谬的,他的拯救方式是不合理的,而耶稣基督的道成肉身来到地球进入人类历史,他所带来的天国的真理,对于软弱的人类是一种残酷的折磨。陀思妥耶夫斯基1879年8月24日(俄历)给康・彼・波别多诺斯采夫的信中谈到“对所有这些无神论的观点(指伊凡表述的观点,引者注)我暂时没有回答,而回答是必要的……因为我打算用八月三十一日即将出版的第六卷《俄罗斯教士》来回答这些虚无主义观点。”而“佐西马长老之死及其临死前跟朋友们的谈话……迫使大家意识到,纯洁的理想的基督徒并非是抽象的,而是非常现实的……基督教是俄罗斯大地摆脱一切罪恶的惟一避难所(陀思妥耶夫斯基在1979年6月11日(俄历)给尼・阿・柳比莫夫的信中说)。”其二就是要借佐西马长老圣徒形象,破除世俗社会对基督的误解,阐明基督信仰的光明本质,彰显基督教内在的真理之光和终极意义。在19世纪的欧洲,基督教文化没落了,基督教的上帝逐渐失去了耀眼的光环。随着科学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扩张,一神信仰的地盘却在逐渐缩小,甚至无神论也开始抬头。譬如:要建立理性王国的启蒙学者伏尔泰、霍尔巴赫等人就站在世俗文化的理性立场上将基督教的上帝和救世主耶稣挖苦得要死。而达尔文的进化论,又从科学的角度对上帝创世造人的神话进行了致命的摧毁。基督教文化面临着科学理性与一神信仰的巨大冲突,这种冲突的暴风似乎要将基督教文化之船在科学理性的海洋上整个儿掀翻。但面临生活的苦难,人们又需要宗教的皈依,或一种道德与情感的需要,正是在这种激烈冲突的潜在语境中,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佐西马长老形象绝望地显示基督教文化拯救。
二、佐西马长老爱感思想对基督教义的坚守
爱感是基督教的核心理念,也是它终极性的心灵存在状态。佐西马长老爱感思想集中展现了他圣徒的光辉。综合来看,他并没有直接说人应该如何爱上帝,事实上长老也无法告诉人们应该怎样直接爱上帝本身。他的爱感思想主要有两个方面:爱他人、爱自然;爱感的核心指向是爱上帝。长老劝诫人要爱仆人、爱罪人、爱自然、要经常祈祷等等,全是指向爱上帝的,如果没有上帝存在,这些活动都将失去原本具有的终极意义。
佐西马长老劝诫人应该爱所有有罪和无罪的人。要怜悯被罪恶和魔鬼辖制的罪人,宽恕堕落的行为。“兄弟们,你们不要害怕人们的罪孽,要爱那即使有罪的人,因为这接近于神的爱,是地上最崇高的爱。” 要爱小孩,因为小孩内心纯洁“――你们尤其要爱小孩,因为他们也没有罪孽,像天使一般。”佐西马长老认为,在地上没有一个人是完全的,人们心中都埋藏着一颗犯罪的种子。在普遍的情况下,人们都犯了大大小小的罪行,只是没有被暴露出来而已。因为人自身有罪,在心灵上就无权审判犯了罪的他人,国家或世俗社会的法律惩罚对于改造罪人来说,并没有多大的效果。“现在所判的一切流放罚充苦役,以及从前还要加上的鞭笞等等,都并不能改造任何人,而且主要的是几乎也不能使任何罪人产生畏惧,犯罪的数目不但不会减少,反倒越来越增加。”真正能让罪人悔过自新的,只有铭刻在人良心中的基督的法则,因此,对待罪人应对他们施于慈父般的监督。也许爱罪犯并不符合人的普遍天性,爱罪人的时候,施爱者往往会以恩人的形象出现,很容易产生居高临下的心理优势,他是一个给予者,他怜悯、宽恕、施恩;罪人作为单方面的受益者,会对施恩者采取一种仰望的姿势。但是,在爱小孩的时候,这种爱则完全出乎天性,每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都是爱儿童的,儿童的心是干净的,也是敞开的,不会伤害人。成年人与儿童交往的时候,心灵会得到净化,精神会获得收益,道德会变得健康。佐西马长老说“他们活在世上,好像是对我们的一种指示,使我们感动,使我们的心变得纯净。”
佐西马长老在临终训言中关于爱自然的言论也非常精彩,富于诗意。他的自然爱感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具有信仰的维度,并始终与彼岸世界的上帝联系在一起。在佐西马长老的眼中,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虫鱼鸟兽都是好的,在上帝创造的世界中都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价值,他说:“你们应该爱上帝创造的一切东西,它的整体和其中的每一粒沙子。爱每片树叶,每道上帝的光。爱动物,爱植物,爱一切的事物。你如果爱一切事物,就能理解存在于事物中的上帝的神秘。”佐西马长老认为,万物是上帝创造的,基督不但与人类同在,也与万物同在,“一切创造物,一切生物,每片树叶都在倾听着它,为上帝唱颂诗,对基督哭泣,藉着它们的无辜生活的神秘不自觉地完成这一切。”自然有上帝之光的印迹,爱有形的万物可加深人对肉眼看不见的上帝的爱,爱无形无色无味的上帝是一种崇高的心灵体验,爱一旦联系着另一世界的上帝,就会变成信仰的爱。
毫无疑问,佐西马长老的爱感精神包含着浓厚的宗教情怀和悲天悯人的意识,他以他全部的心灵实践了对基督教义的坚守。
三、信仰背后的困惑。
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佐西马长老把上帝重新拉回人间,希望用爱感来拯救人世无涯的苦难,但因为这个上帝是他假设的,他相信上帝的存在却无法用事实证明,在信仰的背后充满了深深的困惑。“我是时代的孩童,直到现在,甚至直到进入坟墓都是一个没有信仰和充满怀疑的孩童,这种对信仰的渴望使我过去和现在经受了多么可怕的折磨啊!(《陀思妥耶夫斯基书信选》)”这种困惑性集中表现在“神性”与“人性”的交叉背离和对上帝是否存在的怀疑论上。
在佐西马长老形象的上,集中体现了基督教义所代表的完美道德的“神性”全部期望。佐西马长老从小就受到了基督教精神的熏陶,但长大后,他也像俄国上层社会的青年人一样,一味地寻欢作乐,甚至忘却了童年时代的信仰。然而,就在他与人决斗时,突然醒悟,埋藏在心灵深处的良知复苏了。他成为一位传教士,勤恳而又真诚地引导周围的人“爱上帝”和“爱人如己”。他呼吁人们彼此相爱:“您应该积极地,不倦地努力去爱您周围的人,您能在爱里做出几分成绩,就能对上帝的存在和您灵魂的不死获得几分信仰。他的言行处处闪烁着圣徒般的智慧。由于自身的“恶”的本性,人需要通过长久的、艰苦的修炼战胜自己,克制自己,同时亦应帮助周围的人,用“爱”净化他们的心灵。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人性”向“神性”靠拢,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很轻易的看到“神性”逐渐异化的“人性”。佐西马长老的身上体现了耶稣所具有的一切优良品质,但他又不同于耶稣,耶稣的身上没有来自人类始祖的“原罪”,他的灵魂中只有善,而没有恶。他来到人间,只是负担着拯救世人的使命,他的受苦和献身,也是为人类的永生而付出的牺牲。佐西马长老却是一个凡人,他也曾为“恶”的本性所控制,为自身的欲望所奴役,因此他在世上的使命是双重性的:改造自我和拯救世人。基督教义宣扬人类的罪必须由上帝赦免,人类必须借着基督的“宝血”才能得救。而佐西马长老则将人类获救的希望寄托于人的自身,通过“受苦”和“爱”实现整个人类的精神涅。基督教义所宣扬的上帝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神”,人在上帝面前如此卑微、渺小,人类获救的希望只能依赖于上帝的垂怜。显而易见,这在事实上已经完成了对基督教义的背离。但真正能代表佐西马长老信仰困惑的还是对上帝存在的质疑上。
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直处在对宗教理想的追求和社会不公二者间的矛盾之中,在矛盾的冲突下怀疑上帝是否真的存在具有现实的意义。创作佐西马长老形象时,这种潜在冲突也不自觉的在作品各个地方显现。比如:在 “复调小说”结构所展开的对话性上,其本质是心灵世界的困惑。小说第三卷第2节在讲佐西马长老的生平时讲到他同一个陌生访客的谈话。在他们一个晚上接一个晚上地连续作着这种热烈欢欣的长谈后,神秘人决定袒露早年杀人的罪行,以其获得心灵的安宁。但袒露后的心灵并没有获得期待的平静,更多的是内心的懊悔、恐惧乃至仇恨。
“你记不记得,我在半夜里,第二次到你家去的情形?还嘱咐你记住,有没有?你知道我是干什么去的?我是去杀死你的!”
“我那时从你家出来,走进黑暗里,在街上徘徊着,心里充满了矛盾斗争。突然我对你憎恨起来,恨到忍不住的地步。我心想:‘他现在是惟一缚住我手脚的人,是我的审判官,我已经无法不去接受明天的惩罚。”
对于这个神秘的访客,佐西马长老没有表达过多的评论,但“复调小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公认的对话结构,访客本身的犹豫也可以认作是佐西马长老信仰的另一面。这种“复调结构”所展开的对拯救的怀疑,在另外一部名作《罪与罚》中同样也能找到例证。索尼娅的父亲死后,拉斯柯尼科夫说,卡捷琳娜会病死,索尼娅的妹妹波琳卡也会走上索尼娅的道路,索尼娅说:“上帝是决不会允许这种可怕的事情发生的!”拉斯柯尼拉夫说:“也许根本就没有上帝呢?”对上帝存在的怀疑,本质上被外在化、形象化了。
综上所述,佐西马长老虽然以其毕生的经历和固执的爱感在他的宗教救世理想获得了胜利,但这只是作者的一种美好愿望而已,封闭的形式仍旧掩盖不住蕴含在其中的宗教困惑。
参考文献:
[1].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耿济之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岳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3].陀思妥耶夫斯基:《书信选》,冯增义、徐振亚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4].《圣经》(和合本),中国基督教协会,1998。
[5].赵桂莲:《漂泊的灵魂――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俄罗斯传统文化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篇6
雨后。
空气清新得让人感觉到重生的欣悦。
二
湖心的岛上,一片一片的,深浅不一的绿色,轻轻地渲染开来。没有层次,也不显得纷乱。合欢树忍过一冬的秃枝开始继续生长,仿佛,目标就是要够到湖面。
淡咖啡色的泥土小径,像蹒跚前行的细长河流,从岛的四周向中心汇聚。尽头,很自然地纠结在一起。
三
印象里有一棵很大的樟树,一半叶子,是经冬的红色;一半叶子,是新生的绿色。
四
清明的雨,把空气洗刷出一种无以言喻的掺着凉丝丝的春泥味道和草叶上的露水气息的清新。那种透明的清新,是无法用人类愚钝的感官去丈量的。
这样的清新,使得一切的思绪和情感都变得清晰起来。
清晰,但是不会尖锐。
就像这眼前的景致,明亮,但是不会刺痛我的眼睛。
五
我,阅历尚浅,涉世未深。
我不知道什么是爱,什么是痛。
脚下,遍地深深浅浅的水洼,映出有淡绿色的风轻笼的美丽风景。
我们这里,是一个世界;
我们的眼睛里所折射出来的,又是另一个世界。
六
干净的带着雨露潮香的风,淡淡地吹起来。
湖面,宛若系一方透明纱巾的女子,温柔地蹙起了秀眉。
草坪,绿茸茸的。
树木,端凝地站立。
密密的叶子,不分新旧,不分色泽,一齐微微地颤动。
风景,很清寂。
是一种超脱的清寂,清寂中,让人忘却了孤独。
七
心境,随着思绪的沉淀,一点一点变得淡定,变得泰然。
所有凌乱纷繁的记忆和梦靥仿佛都被纯澈的雨的气息掏空,只留下,陪我一路走来而瞬间都不曾被遗忘的,信仰。
八
信仰还没有学会绽放。
信仰也从不惧怕彷徨。
信仰是四月梢头的新绿消息,信仰是五月湖畔的温柔花香。
信仰是九月泛黄阳光里的雏菊。
信仰是十一月孤独而且骄傲的苍空。
信仰看过了云踩过雪地的痕迹,信仰听过了雨沾湿花香的啜泣。
篇7
只要可以幸福。是否可以在一起。
我一生中最幸运的两件事:一件,是时间终于将我对你的爱消耗殆尽;一件,是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天,我遇见你
失望,有时候也是一种幸福,因为有所期待所以才会失望,因为有爱,才会有期待,所以纵使失望,也是一种幸福,虽然这种幸福有点痛。
篇8
我还以这两本书为引导查阅和购买了一些书籍,寻求更加真实可靠的理论事实依据。让我再一次明白:在这个世界上,除了阳光、空气、水和笑容、食物,我们还需要什么呢?天地大宇宙和个人的小宇宙之间充满了明净的慈悲的能量场。我要做的就是安稳神情,净化心灵。
感 悟
书中的相关阐述尽管立足于西方人文社会,但是也给了我一些启发和力量。首先是关于爱。
《力量》一书让我明白,爱心是一种最强大的力量,我想也许是爱心的性质最无限接近宇宙的慈悲能量的原因吧。爱心达到的境界越高,频率就越高。这个说法在这个信仰缺失,戾气充斥的社会里,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比如我们在工作生活中遇人不淑,痛到无语,累到掉泪。就努力学着去悲悯式的爱,逼自己不断提升到高于对方的高度,去宽恕、包容对方和自己。即使体会不到得大自在之乐,也努力学着生大慈悲心,行退一步之法。坚持下来,自己的综合能力会意外地得到提升。
正如《力量》中提到的吸引力法则,胸中有爱,纵阴霾蔽日,终有云开雾散的时候。一切都在,只是需要时间。就像恩师的关注和肯定,像阳光照亮了我的心灵。让我有足够的力量走下去,做一个良知未泯,灵魂独立的人。
我还觉得,生活和工作中,由爱激发的正能量,会提升人的潜能“马太效应”,越开发越使用,就越多越强,实在为生活、工作的制胜法宝。比如在做__文化展馆期间,对__的热爱激发了我超乎平常的精力和智慧。也让筹建办人员不同程度地感染了我“执着的良知”和敬业。
这两本书,最直接的价值还在于告诉我们,它教你认知自己本身携带的力量,并以此改变人生!用丰裕的正能量,守护我们的健康,照亮我们的处境。避免漏失能量或因为外界因素消弱我们的生命力。
再就是关于感恩。
感恩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良知和责任。他能让贪念抑制,乐于奉献,懂得回报和责任,懂得做人的本份。
感觉、感谢、感恩,是三个层次一个本质的概念。从感而觉,到觉而谢,到谢而恩,体现的是思维正面积极的提升过程。我经常能体会到,以一种感恩的心执着与工作时,内心充满会温暖幸福的感觉,使一天都处在美好中。也感谢我在天堂的父母,给了我最淳朴的“饮水思源”的教育,让我拥有一颗敏锐而明朗的心,让我坚强到不但感谢我拥有的,也有力量感谢我没有拥有的。所以我一路走来,总是幸运会有很理解和支持。
篇9
窗外的小山葱茏一片,万物的生命力依然强劲,唯有轻拂的晚风能够证明秋的存在,就像是内心依然丰盈,梦想还在,憧憬还在,幻想还在,理想还在。用爱编织的童话依然能够温暖彼此的那份清纯,心若在梦就在,你就是我的心,你就是我的梦。
平平淡淡才是生活,每一天的奔波只是为了明天更美好,心也在奔波,我的心只为你而奔波。我会一直这样守候你,为你构筑爱的城堡,把你心灵的生态环境建设的更加美好,让你的心灵更加丰盈并有所依靠。我是你的依靠,是你坚固的堡垒,有了我的保护,你就会幸福无比。
岁月写在我们脸上一圈又一圈的年轮,将心灵雕刻重塑,将我们心灵滋生的爱恋沉淀,是这些沉淀构筑成了坚不可摧的心灵城堡。城堡之外有各种诱惑,有许多爱恨情仇,也有很多狂风暴雨,我的心灵城堡里只有你。我们的城堡,是一片圣洁的乐土,有我爱着你,有我保护你。
成长的代价让我们不断地成熟,道路是曲折的,千回百转,起起落落。只有与你同行,在彼此心灵的城堡里才有坦途,才有阳光,才有雨露,才有花香,才有晴天,才有快乐,才有温暖,才有幸福,才有留恋,才有青春,才有梦想,才有爱情。 我的城堡,因为有你而神圣。
我愿意为你把心灵囚禁在你的心灵城堡里,感受你的心跳,聆听你的心动,体会你的依恋,读懂你的藏得很深很深的爱。我爱上了你的心灵城堡,有高山流水,有月朗星稀,有艳阳高照,有月的沉醉,有喃喃细语,有温软情话。永驻我的心灵城堡好吗,我也会给你同样的感受。
看人生如梦,红尘多寂寥,在我们城堡的外面,洪荒的世界空旷而寂静。窒息的沉默,没有彼此的保护,找不到快乐,也找不到安全感。空旷的世界有寒冬,有风暴,有雨季,有海啸。唯有我们的城堡,才是最安全的港湾,我愿做你的卫兵,保卫我们的心灵城堡。
要下不下的雨,象征性地落下几个雨点,在我刚刚洗干净的车上,留下星星点点的涂鸦。雷声也很远,在我们城堡之外,低沉地轰鸣,生怕打扰我们城堡的安宁。心情平静如一湾秋水,我再也不要惹你生气,再也不要打破我们的默契,再也不要打破我们的宁静。
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洒满我们的城堡,涂上一抹淡淡的金色,心情也格外美好。你是我的美好,是我美丽心情的源泉,是你给我的灵感,让我与你一起去构筑心灵的世外桃源。我们的城堡更加浪漫,更加甜蜜,更加充实,更加安全。谢谢你,在我的心灵城堡给我相伴。
爱像潮水,将你我紧紧包围,心灵的城堡也格外充盈,自从有了你就不再有空虚。爱是一种信仰,是一种动力,是一个方向,是一个源泉。你是我的城堡里的全部信仰,是我的城堡里的全部动力,是我城堡里的唯一方向,是我城堡里的幸福源泉。
篇10
何处春江无月明——何?
面对还有3个月生命的何?,她决定将自己的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她平凡伟大的行动,铸就了不朽的精神丰碑;她虽然只是一名学生,却令亿万人民难以忘却;她传承了雷锋精神,始终与时展同频共振;她发展了雷锋精神,成为时代的召唤,更成为人们心灵深处的呼唤,她“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她用行动唤起了人们无私奉献的“正能量”。正是花样年华,你却悄然离开。你捐出自己,如同花朵从枝头散落,留得满地清香。命运如此残酷,你却像天使一样飞翔。你不曾离开,你用平凡生命最后的闪光,把人间照亮。
最美女教师——张丽莉
危急时刻,张丽莉向前一扑,将车前的学生推到一边,自己却被撞到了。她不顾个人安危勇敢救人的行为,足以说明她不是一位平凡的老师,不是一位平凡的女性,她的高尚情怀是人生真正意义的诠释!当那关乎个人生死攸关的危急关头,她挺身而出,使人肃然起敬,让之热泪滚滚。别哭,孩子,那是你们最美的一课。你们的老师,她失去了双腿,却给自己插上了翅膀;都说人生没有彩排,可即使再面对那一刻,这也是她不变的选择。这样的年轻人,这样的年轻教师,这样的年轻班主任,必然要用自己的大爱去工作,去生活,去面对单位和社会,而不会懈怠自己的岗位,亵渎自己的职业。平凡之中见伟大,奉献让生命实现了永恒,感动我们的绵绵师生情。
身残志坚的乡村医生——周月华夫妇
面对身体的残疾,凭着自己的执着,她靠着拐杖和丈夫的后背“爬”遍了方圆13公里的大小山岭,为辖区近5000百姓带去了医疗服务。“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周月华夫妇朴素而真挚的爱情,艰难而坚持的行医之路,普通人内心绽放出的博爱情怀,都足以令善良的人们热泪盈眶,然而,在这份感动的背后,我们也看到了另一种东西——沉重。说过:“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了这种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一生只要做出一件可歌可泣的事,她的价值无疑得到了升华,她的人格魅力在那一瞬间得到了体现。一条路,两个人,二十年。大山巍峨,溪水蜿蜒,月华皎洁,爱正漫漫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