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思垢范文

时间:2023-03-20 06:33: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相思垢,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题记

顷刻间崩塌的,是堆积已久的相思垢。我嫣然,一如你当初那莞尔一笑。记忆像盛夏时节的花,躲藏在我心灵深处的你,终于又重新踏着时光,向我挥手走来。

转眼,离我们最初挥手说再见,已经过了这么久的时间。我坐在教室靠窗的位置,轻叹时光飞逝,任他人嘲笑我的无病。看着窗外落光了叶子的大树张牙舞爪地扭着,我突然觉得有几分淡淡的小悲伤。人常说“少年不知愁滋味”,可每个少年的内心深处都有一座攻不破的城,或载满了欢笑,或覆盖着阴霾,城里的故事,也都会与一个人有关。

记忆里的你,是红色的。

盛夏热烈的阳光肆无忌惮地舔着大地,炎热的塑胶跑道上,是你奔跑的身影,那是我无法言说的场景。你飞奔着,伴着周围的呐喊,仿佛这些对你来说都是理所应当,你也早已习以为常。暖风吹起你的头发,你像一团娇艳的火苗,迸发着张扬、活力和骄傲。

我可以用罂粟来形容你吗?

热烈的,火红的,难以忘却的。

记忆里的你,是橙色的。

摘下身上的光环,你便安静地坐在桌前,像个乖巧而讨人喜欢的孩子。你时而抬起头认真听讲;时而低下头沉思;时而扭过头跟同桌开一两个玩笑。烈日下,教室里,你完全像是两个人。你的笑,晕开了夕阳,有种温暖人心的感觉。

我可以用向阳花来形容你吗?

温暖的,橙色的,充满希望的。

现在的你,是海洋蓝。

再次见到你,已经不是骄阳似火的夏天了。初秋,你从远处走来,低着头,我突然就觉得很难过。你的阳光和自信呢?开始掉落的叶子,像没了希望的灵魂,飘啊飘,飘向了我们期许的远方。我在马路上蹦蹦跳跳,你低头走着,深沉,安静,你的身影是美妙的海洋蓝。

我可以用钻石来形容你吗?

坚硬的,好看的,令人神往的。

我能察觉出你的每个细胞都安静地跃动着,它们和我们一样,都向往心中的远方。

现在的你,是神秘紫。

我想了很久,这时候的你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我该用什么样的颜色来形容你。说你变得深沉了,你还是会冲着我懒散地笑,阳光在你脸上跳跃,你像没有被成长中的荆棘刺伤过的孩子;说你还是很阳光,可是你却会拼命反抗那些给你施加你不喜欢的东西的力量,像个桀骜不驯的叛逆少年。

我可以用鸡尾酒来形容你吗?

梦幻的,隐忍的,神秘莫测的。

你站在我面前,有点淡淡的忧伤气息,多年了,我们都已不是小时候因为一根棒棒糖可以开心一整天的孩子了。我们心中,有个小梦想,开始发芽,无人知晓。

我一直在用观众的身份,记录着那些称不上“我们”的故事。看着我眼里的你,在这风雨飘摇的青春里,跌跌撞撞,由希望到绝望,再到希望;看着你渐渐被时光磨去了棱角,却依然像个无法长大的孩子般任性;看着你拼命将这转眼就来的未来推得远远的,又无助地默默流泪。

寒冬已至,北风呼啸,不知何时,我的眼睛被这一幕幕的画面刺得生疼,一滴一滴的泪砸在这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上,模糊了记忆,缥缈了未来。何时我们才能昂首走进那所不知在梦境中出现了多少次的学校,何时才能将自己的名字写在那格外令人向往的校名左右……

冬天过后,我们终将会勇敢地飞进16岁的天空里。于是我轻轻拭去这堆积已久的相思垢,重新种下一颗种子,等待着春天的力量。

仰起头,看着冬日的暖暖晴空,告诉你,告诉自己:亲爱的朋友,我们一定可以的,一定可以。

你的名字我念了千千万万遍,我们的梦想我想了千千万万遍。不曾忘记,我们都会是最明媚的少年。

“呼啦啦”,我看到两只飞鸟,扑扇着翅膀飞向天空。

篇2

艺术创造的源泉是生活,但生活并不直接产生艺术形象,艺术形象的产生是作家,导演和演员想象结果。可是为什么有的想象就不那么激动人,而有的想象却能通向人的灵魂深处呢?那就是从读剧本时开始就要用像蜗牛的触角一样灵敏的直觉去激起自己的生活体验,由此引起直接想象。当这种想象具体感受到演员身上时,就会激起创造艺术形象的强烈欲望。演员接受角色后要去熟悉自己扮演的人物及其生活,并展开纯真的“童心”似的想象,这样就有可能获得创造上的直觉。

在我的实践中,有的剧本和角色能一下子就激起自己的想象,使我能直觉地抓住角色神与形的感觉,也就是能让我找到对角色的雏形的总体感觉。这种想象可以说全部来自剧本所提示的人物的行为,思想和感情。演员必须通过对角色的想象,感觉到他的音容笑貌,哪怕这些想象开始是那么的模糊,那么零乱,只要剧本中的人物是具体的,不概念的,那就总有几次能激起演员对生活的直觉联想。例如《万水千山》中李有国,作者给予他的戏特别重,我对于剧中丰富的规定情境、错综复杂的剧情逐渐清楚了些,可这个人物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我认为要去扮演一个在战争年代,在艰苦的岁月里,克服千难万险,爬雪山过草地,最后到达陕北的营教导员李有国的形象,不是理性地客观地,而是直觉地感性地把演员摆进去。

正当想象中的形象日夜与我为伴的日子里,我在生活中看到了那些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为全人类解放而不怕千难万险的英雄人物形象,并逐步感受到自己对人物想的越多,感受的越具体,信念感就越强,联想就越活跃。虽然此刻我对人物的感觉还不完全,但我自信已找到了人物的所谓“总体感觉”就像灵魂附体一样,它开始在我以后的对各种角色创造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因为戏是演给观众看的,角色在见观众之前,演员必须首先做到“心中有谱”,也就是说演员要想象出给观众看到的是什么。因此演员的形象构思本身就包含着在感受(体验)的基础上,进而寻找恰当的表现手段,为自己扮演的角色勾出一幅能激起创造欲望的人物图象,使自己感觉到情态在人物图象上得到反映。简言之,感觉到东西就应该想到怎样把它体现出来。

剧本只给演员提供了想象的基础,演员必须在这一基础上创造出活生生的形象,从排练开始到演出结束,都是“这一个”形象在特定环境中,按“这一个”的生活愿望去生活、去行动。排演的过程就是不断证实演员对人物想象是否准确的过程。人物形象的展现和形成要依靠演员以角色的名义“生活”在规定情境中,积极地执行角色的任务和行动来完成。所以离开人物全部行动过程的“角色自居”,我是创造不出完整的人物形象的。观其行而见其人,角色不动就不能成形,而角色的行动过程以及完成行动过程的表现方式,也全是演员想象创造的结果。因此演员不仅要在想象中“以角色自居”而且还得在想象中行动起来。

我以为,舞台上的一切都是虚构的,演员的创作就是要有“童心”似的信念,把虚构的人物在自己想象中“活”起来,感觉到这些想象的情态,并把这种感觉附在自己的身上,以想象的人物自居,“生活”在剧本的规定情境中,去执行角色的行动,在创作的整个过程中,永远不要忽视直感的作用。舞台上的体验是演员想象情态的体验:舞台上的真情实感只能是这种体验的结果。想象地动于衷才能达到想象地形于外,演员创造角色的全过程就是通过想象的体验和体现改变自己成为想象中形象。

篇3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争议 构成要素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Reflections on whethe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vironment is the Constituent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ocess

WU To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24)

Abstract Exp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ocess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vironment, effective participation and involvemen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vironment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ocess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but whether this is due to the necess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political education environment includes relationships exist, or becau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vironment is the external condition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ocess it? Inquiry found that the reason is that the premise of some unresolved issues. I believe that the general conclusion can not be given, should be divided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vironment" and "small environment" to specific analysis.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vironm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ocess; controversy; constituent elements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实现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进行引导,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开展无法离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开展有赖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为其提供物质基础,更为其顺利进行直至受教育者的真正内化于内提供精神支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展开及目的实现的必要因素。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要素的界定与划分是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而目前学术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否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要素的研究尚无定论,众说纷纭。本文力图剖析学界观点的分歧,并探讨其深层原因。

1 学界对于该问题的主要分歧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界定与划分的研究时日已久,早在学科初创时期就有学者提出三要素说,在学科发展时期出现了四要素说,在学科繁荣时期有的学者还提出了五要素说、六要素说、八要素说等等,这其中争议最大的便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关系问题,即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内在要素还是外在条件。

一些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不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构成要素,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乃至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外部条件。如,陆庆壬等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包括有“教育者、受教育者和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规范”①这些构成要素。甚至有学者就这一问题明确指出:“至于教育环境,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之外的因素,不能将其看作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要素。……,然而将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要素则是不适当的。”②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构成要素主要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方法以及教育环境四个要素构成。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由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包括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环体构成。”③还有学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三体一要素”说,“三体”即三个相互并列的实体: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环境;“一要素”即教育媒介。④

2 争议产生的原因

笔者整理分析,以上两种主要观点都承认这样一个说法,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与多种要素的运动组合相关,这些要素包括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教育环境等等,但是对这些要素归属位置和相互关系的认识稍显不同。其争论的关键在于虽然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进行时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空间是何关系,是包涵关系还是并列关系抑或是其他?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进行时处于什么样的位置?起什么样的作用呢?

笔者认为两种主要观点产生争议的原因在于对一些前提性问题的理解存在不同,而最大的前提就是必须得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这一概念进行界定,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究竟是什么。而这个界定是建立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进行层次分析的基础上。马克思的环境论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二者统一于社会实践。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人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也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在充分考虑教育主体和教育对象对环境的积极能动作用的基础上,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大环境,这里指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相独立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进行活动和发生作用的外部空间,对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和全过程产生影响的环境。影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影响教育过程中的组织建设、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就像一个大锅盖一样笼罩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外面,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广泛、深刻而复杂的影响。小环境,是指教育主体有目的倾向性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所选择、加工甚至重组的小氛围、小境遇。通过这种加工改造进而感染、激励、鼓舞、促进人们,可以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环境、空间环境、语言环境、心理氛围(也可以说成是心理环境)等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这种小环境(内部环境)的选择性、创设性和调控性都是出于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能、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目的。由此看出,所谓的“大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外部条件,可以叫成“外环境”,而“小环境”则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条件,我们也可称之为“内环境”或者说是情境,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因此,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否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组成要素这一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应具体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于不同应用情况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3 思想政治教育“大环境”、“小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大环境”、“小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关系应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来具体分析。

从宏观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大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和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外部条件。第一,从系统论角度出发,系统论强调关联性与整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作为独立系统,内含众多子系统,同时也在思想政治教育“大环境”这一外在空间内运行,利用“大环境”下的各项物质条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第二,从反面来讲,思想政治教育“大环境”囊括自然环境与人文社会环境、多维教育时间与教育空间诸多要素,这样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覆盖庞大的内容体系,包涵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开展所必需的一切物质影响因子与精神影响因子。思想政治教育“大环境”作为一个如此多元的环境系统,只能也必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得以存在和运行的必要外在条件,而不可能作为其内在组成部分而存在。

从微观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小环境”,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部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内在构成要素。第一,从内外因角度分析,内外因不可或缺地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各自的功能,并共同作用于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教育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小环境”具有选择性,它能够被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所认识、理解、利用和改造、创设。思想政治教育“小环境”既作用于教育者又作用于教育对象,并且共同制约着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为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服务。教育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小环境”的选择性体现在,教育主体所创立的具体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途径和教育方法等都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小环境”所派生出来的,并且教育主体会在选择的过程中选择积极的、适当的、能够适应环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的教育方式和条件,在教育“小环境”的作用下,结合人的品格发展规律和教育对象自身特点,开展多层次教育,使内外因能够真正统一结合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实践活动中。第二,从自觉影响与自发影响的角度分析。我们知道,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具有决定作用,教育主客体的教育活动都必须在教育大环境下进行,这种教育大环境往往是既定的,但这种大环境中存在较多的自发因素。现代教育强调人在教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思想政治教育也强调教育主体在教育过程中的能动作用,面对大环境中的诸多自发因素,教育主体可以对其进行有益改造,通过选择、利用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小环境”来规避或减少大环境中自发因素的影响,以自觉性反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大环境”。第三,从人的品德的形成发展规律来分析。不论是原有的思想品德状态,还是新的思想品德状态,都离不开教育“小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大环境”下的自发因素需要靠创设和改造思想政治教育“小环境”来得以优化,教育主客体的自觉能动作用需要通过创设和改造思想政治教育“小环境”而得以发挥,这种经过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小环境”自身也成为重要的教育因素,它对教育对象的熏陶感染有如春风化雨、点滴入土,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地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其诸要素。

注释

① 陆庆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116.

② 陈万柏,张耀灿.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7.

篇4

关键词:建设工程 监督机构 思想 政治工作

社会主义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全行业的经营环境和经营信息是瞬息万变的。任何机构、企业和组织都要存在与时俱进的思想和改革创新的精神。现代化管理方式和理念在企业和组织机构甚至是国家政府部门中的运用越来越普遍,各种激励措施和新的管理方式被广泛推崇与运用。计划经济时代的常常被挂在嘴边的思想教育工作反而被搁置了下来。其实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与管理工作的开展是相辅相成的,应该双管齐下,才能收获最好的管理效果。面对于新时期的建设工程监督的工作需要和建筑行业新的发展前景的影响;我们应该对建设工程监督机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新一轮的探讨和改革。让其在工程监督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和影响力,为建设工程监督机构做好工程监督工作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1.关于建设工程监督机构开设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

建设工程监督机构面对于建筑业新的改革形式和建筑施工企业转型的形式,应该做好新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以迎接工程建设监督新的问题与挑战。在建设工程监督机构里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1有助于提高工程监督机构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思想是行动的基础,通过系统的对工程监督机构工作人员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和光荣性,从内心改变消极怠工的心理。通过思想激励或者是思想上的鞭策,来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了工程监督机构的工作效率。为建筑工程监督任务的完成打下坚实的人力基础。

1.2有助于提高工程监督机构工作的质量和工作的水平

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提高工程监督机构工作人员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建设工程监督机构的工作的质量和整体的工作水平。培养工作人员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任务,也是其存在的主要目的之一。

1.3有助于改善建筑工程行业的经营现状和规范行业经营环境

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提高监督机构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对于工程监督机构规范的实施工程监管工作和严格的实施质量监控并对违规的工程施工作出严厉的惩治上有很好的帮助作用。进一步改善建筑工程行业的经营环境,规范了施工企业的经营状态。

1.4有助于提升建筑工程的质量、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建设工程监督机构存在的目的就是保障工程建设的质量,无论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也好,提高管理质量也罢。最终的目的还是提高办公的效率、提高监督机构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

2.目前建设工程监督机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所存在的问题

研究目前思想政治工作在建设工程监督机构的开展状况,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是我们为进一步的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指明方向和道路。具体的情况有以下几点。

2.1缺乏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识,忽略它的重要作用

由于现代化的管理方式的运用和管理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现在的建设工程监督机构的管理者往往会忽略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在实施管理的时候基本上不采用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了。

2.2思想政治工作缺乏系统的实施体制和制度

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不能是没有计划性和系统性,那样的思想政治工作可能就会流于形式;最终丧失了实施的效果和改变了最初的实施目的。

2.3思想政治工作缺乏创新的的精神和评价机制

现如今的思想政治工作不再是以前的大道理和条条框框,应该以创新精神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内容,从思想上鞭策工作人员的创新能力和钻研的能力,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来。最后还应该对其进行定期的评价,以检验其发挥的效果和作用。以便于提高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3.关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些建议和对策

通过了解思想政治工作在建设工程监督机构中的作用和分析目前它开展的状况所存在的问题。我应该针对性的制定一些加强的措施,以保证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更好的为机构效力。具体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3.1监督机构的管理者应该带头加强思想政治的学习,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做出榜样

管理者作为机构的中坚力量和精英分子,首先自身应该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加强思想政治的学习不仅有助于开展以后的工作,还对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综合素质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还可以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建设工程监督机构的管理者要以身作则,为员工做好带头作用。

3.2加强建设工程监督机构内部所有人员的思想政治意识,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的体制和制度

在监督机构内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先让所有人树立起思想政治意识。让他们明白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是为他们以后开展工作打下思想基础。

3.3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和建立评价体制

政治思想工作应该将重点放在创新思想的培养方面。主要的内容有鼓励员工采用新的工程监督方法和研究新技术、新材料对建设工程的构造质量影响等等。另外还要发扬他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因为监督还是要多跑现场,进行现场监督也是监督工作的重要内容。评价机制的建立也是很有必要的,可以保障思想政治工作更好、更有效的进行。

4.总结

本文通过对建设工程监督机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以及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对此提出了改进的对策和建议。希望能够加强监督机构的工作能力、提高工作的水平。

参考文献:

篇5

一、思维的形式及其相互作用

设计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无论是设计一个新标志或为电器家族增添一个新成员,都必须是与过去不同的新的东西,这就意味着创造。设计中的创造性思维需要想象甚至幻想,但不是胡思乱想,它受设计目的和设计条件、生产条件诸方面的限制。李砚祖教授把设计的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归结为以下三方面:(1)设计的创造性思维是一个包括既有量变又有质变,从内容到形式又从形式到内容的多阶段的创见性的思维活动过程。(2)设计的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其创造性也体现在这种综合之中。(3)设计的创造性思维具有“陌生化”的特点。

二、工业产品设计中各种思维方式的作用

一般来说,文学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以抽象思维为辅。而科学家在从事科学研究时是以抽象思维为主、以形象思维为辅的。而对于工业产品设计师来说,他不仅要具有文学技术家的感性,同时还要拥有科学工作者的理性,并且,他要将二者有机的融合,在此基础上寻找一个平衡点,以此为基础设计出美观、实用、经济的产品。

1、形象思维在工业产品设计中的作用形象是形象思维的核心。从产品的角度来说,形象是产品设计的视觉叙述。没有了形象,产品设计就没有了思维载体和表达语言。在产品设计中,它是一种视觉形象,在时空中有明确的形式,感官可以直接把握。

2、灵感思维在工业产品设计中的作用在设计创作活动中,灵感具有产生的突发性、过程的突变性和成果的突破性。现代创意学大师大卫•奥格威这样评价创意的重要性:“一个伟大创意是美丽而且高度智慧与疯狂的结合,一个伟大的创意能改变我们的语言,使默默无名的品牌一夜之间闻名全球。”

三、抽象思维在工业产品设计中的重要性

对于工业产品设计师来说,如果想在产品设计中提高设计能力并设计出更简洁、美观、安全、易用的产品,在把握形象思维的同时,遵循抽象思维的方式尤为重要。在我们的日常学习和设计实践中,更多地强调形象与灵感、创意,往往忽视了抽象思维,更有甚者把抽象思维绝对地归结为“理科”的人才应该有的思维方式。当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产生冲突的时候,更应使用理性的抽象思维来把握和梳理设计中的感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按照工业产品设计的程序步骤一步一步的具体实施产品设计,使所做的设计最终成功的体验于用户,服务于用户,给人们创造舒适、和谐、高质量的生活,如果产品设计仅仅依赖于形象或者感性来设计,没有抽象的理性的支持,那么最终所设计出来的产品,就很难被人们所接受,更不要说简洁实用了,它只能是一件供人们鉴赏的艺术品,因为产品最终的目的是实用,设计不应该存在不供人使用的目的。抽象思维对于产品设计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抽象思维的进行是通过一系列的推理而寻求“必然的得出”。产品设计具有强烈的目的性,它的最终结果就是要获得“必然的得出”——在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领域中满足目标市场,体现多种功能,实现复合价值。因此,在当下人们过多的重视形象和灵感的时候,强调抽象思维的重要性是很有必要的。

四、工业产品设计师应如何把握和应用抽象思维设计出更好的作品

篇6

虽然上市公司2016年年报尚未全部公布,但借着非定期披露的股东名单(主要是停牌延期时要求披露的停牌前股东名单),投资者有机会一瞥机构们在2016年四季度进行的较大规模增持操作,或可以从中挖掘投资机会。

社保重拳出击浙大网新、均胜电子

2016年三季度,浙大网新(600797.SH)股价在前42个交易日内连续上涨超过70%,余下的时间一度从最高点回调21%,截至2016年9月30日收于16.85元,季度内累计涨幅仍有近50%。三季报显示,当季有五只社保基金及一只公募基金新进该股,合计持有1.03亿股,占浙大网新总股本的11.26%(或自由流通股本的14.82%)。在这一波上涨中,浙大网新的股东总户数从二季度末的10.14万户下降39.83%至6.10万户,户均持股数从9018股上升66.2%至1.50万股。

进入四季度,浙大网新股价波动幅度较小,并于10月27日因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事项停牌,到年终时仍未复牌。11月11日,浙大网新披露了10月26日(停牌前一交易日)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东持股情况,结果显示在四季度仅有的这13个交易日内,社保基金和公募基金均继续增持,并且有新的社保基金出现在股东名单之中。截至10月26日,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名单中的社保基金和公募基金合计持有浙大网新1.30亿股,较三季度末上升了26.26%。

根据浙大网新公布的重组方案,其将以18亿元收购华通云数据80%股权,其中10.72亿元通过发行股份支付,7.28亿元以现金支付,收购资产发行股份的价格定为12.96元;同时拟向单一非关联方发行股份,募集7.5亿元配套资金用于支付现金对价和中介机构费用,配套资金发行股份的价格不低于15.29元。收购完成后,浙大网新持有华通云数据100%股权,华通云数据承诺2017年、2018年、2019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分别不低于1.58亿元、1.98亿元和2.47亿元。

令人意外的是,2017年1月6日复牌首日,浙大网新即跌停,随后出现连续大幅下跌。截至1月18日,收盘报12.49元,9个交易日累计跌幅为28.92%,同时低于重组方案的配套融资增发价15.29元和收购资产增发价10.72元。从成交量看,社保基金和公募基金很可能仍保留大量筹码,复牌后只有4个交易日的日成交量超过3000万股,日成交量最高的1月16日仅3752万股,当天也创下了近期最低盘中价和收盘价。从10月26日的股东名单看,出现的五只社保基金合计持股为1.19亿股,为机构持股主力,鉴于社保资金的长线属性,其也很可能继续持有。Wind资讯统计数据显示,这五只社保基金的管理人分别为鹏华、大成、南方、博时和招商等基金公司,总部均在深圳。被社保资金如此一致看好且重仓量级达到10亿元以上的中小市值股票并不多见。

与此同时,均胜电子(600699.SH)1月6日披露的定增发行情况报告书显示,截至2016年12月15日,社保基金109组合的持股数从2016年9月30日的618万股增加98.32%至1226万股,期间公司股价在33元至36元之间窄幅波动,对应增持金额至少在2亿元以上。社保基金109组合由易方达基金管理,最早在2015年中报进入均胜电子的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名单,彼时的建仓成本至少在32元以上,虽然之后做过几次波段但似乎并不十分成功,估计前期仓位成本并未明显摊低。自2016年12月下旬以来,均胜电子股价进入下跌通道,截至1月18日,收盘报30.05元,较2016年12月20日收盘价下跌16.57%,较大概率低于社保基金109组合的平均持股成本。

淡水泉增持歌股份

明星私募淡水泉自2014年四季度以来开始持有歌尔股份(002241.SZ),2015年二季度末总持股为3668万股,对应资金也在10亿元以上。2015年三季度股灾期间增持1125万股,四季度上涨减持320万股,2016年一季度下跌时再次接回205万股,做过几次成功的波段。自2016年一季度末以来,其持股数已经连续两个季度没有发生变化,均稳定在4677万股。不过,歌尔股份于1月4日的2016年四季度可转债转股情况公告显示,截至12月30日,淡水泉的持股数为5112万股,意味着四季度其再次增持9.3%。

值得注意的是,四季度,歌尔股份股价一路走低,期间最低跌至26.27元,截至2016年12月30日,季度内累计下跌12.27%,收盘报26.52元。2016年二季度和三季度,歌尔股份股价最低都到过25元,但彼时淡水泉均按兵不动。

淡水泉再次坚定持股信心,或许与2016年10月25日歌尔股份公布的三季度报告有关。

三季报显示,三季度单季歌尔股份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4.66%,营业利润同比增长63.82%,结束此前连续五个季度单季度营业利润同比下滑的局面,同时归属净利润同比增长67.4%,连续第二个季度同比正增长。良好的三季度业绩带动前三季度净利润增速从半年报的-8.5%变为21.34%,公司并预计全年的净利润增速在15%-35%。

招商证券分析师鄢凡在一份研报中指出,歌尔股份2016年三季度业绩的高增长主要来自苹果iPhone 7声学升级带来的单价提升效应,其中手机上的喇叭单价提升达50%,耳机上的器件单价亦有30%左右的提升;另外受PS VR和Oculus拉货驱动,虚拟现实(VR)产品三季度继续放量。招商证券预计歌尔股份2016年净利润增速为25%-30%,且2017年仍将维持高增长。

兴全系增持华宇软件

白马股华宇软件(300271.SZ)长期受公募基金青睐,在最近的下跌行情中,只有兴业全球基金一家大幅增持。华宇软件2017年1月14日披露的公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16日,进入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名单的三只兴全系公募产品合计持有3704万股,较三季度末的2467万股增加了50.12%,换言之,这三只产品四季度增持了1237万股华宇软件,对应增持金额至少在2亿元以上。

2016年全年,华宇软件股价在16元至24元震荡,并在2016年1月、3月和6月多次触及价格区间的底部。在12月下旬停牌前,其股价正好是年内最后一次触及区间底部。兴全系基金从2015年三季度开始买入华宇软件,到2016年二季度末,总持股数达到1703万股,三季度末继续上升至3065万股。如果考虑未进入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名单但大概率未减持的另一只兴全产品,截至12月16日,四只兴全系产品合计持股数或在4300万股以上。

中邮系和广发系为华宇软件的另外两大长期流通股股东。2015年三季度末,中邮系持股相当于目前的5498万股(考虑除权调整为可比数字,下同),广发系为3151万股;2016年三季度末,中邮系的持股下降至4433万股,广发系下降至3080万股。截至2016年12月16日,中邮系和广发系进入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名单的代表产品持股数较三季度末均变化不大。兴全系快速崛起后,华宇软件流通股股东中的公募基金形成“三足鼎立”局面,三家基金持有华宇软件股票数量占其自由流通股本的27%以上。

目前,华宇软件因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事项仍处于停牌状态,涉及标的资产属于教育信息服务业。

工银系增持佳讯飞鸿、探路者

工银瑞信系公募产品2016年四季度重金增持或新进的两只创业板股票佳讯飞鸿(300213.SZ)和探路者(300005.SZ)也先后停牌并宣布筹划重大资产重组。其中,佳讯飞鸿于2016年11月26日披露的公告显示,截至停牌前一交易日11月3日,工银瑞信共有两只公募产品出现在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名单中,合计持有1294万股,三季度末持有881万股,意味着四季度增持了46.79%或413万股,对应增持金额至少在1亿元以上。另外,探路者于12月23日披露的公告显示,截至停牌前一交易日11月28日,工银瑞信另一只公募产品新进其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名单,持有1195万股,对应买入金额至少在1.8亿元以上。这两只股票停牌时的总市值均在100亿元以内,流通市值也均小于60亿元。

篇7

一、农村美术教育现状

(一)教育观念保守

素质教育虽已推行多年, 但受农村学校师资和环境条件的限制,其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落到实处。 很多教师还把它当副课,有的只排课,但实际上一个学期都没上过。 美术课被打入农村教育教学的“冷宫”,长时间地封冻起来,给农村的教育事业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二)教学方法守旧

临摹成为教学的基本模式, 导致学生对美术的理解进入误区,甚至导致学生不懂审美和不具备审美能力。 而另外一种现象就更让美术教育者哭笑不得,有的学校根本不设美术课,有时为了应付检查就赶紧找几个懂一点儿美术知识的人 “操作”一下,掩人耳目。

(三)客观条件制约

课堂上, 孩子们仅仅拥有一本美术课本及一摞附带的16开作业纸, 大多数同学用的绘画工具只是一盒水彩笔。 古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学生缺少足够的绘画资料,拥有太少的绘画信息。 当然,大自然是美好的,世界是快乐的,艺术要到生活中去寻找,要到生活中感悟,这些我都不否认。 但事实上,农村地区的美术教师又有多少能够突破教材的局限,教室的羁绊,把学生带到室外上美术课呢?

二、平衡理想与现实的思考

“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客观的现实总能够引发人们的深思。 这首先要认识到教育的目标与现实存在多大的差距,然后思考需要采取怎样的措施来缩小这样的距离, 使两方面达到和谐。

(一)与农村现状相结合,就地取材上好农村小学美术课。

上美术课要预备很多材料,如:橡皮泥、彩笔、卡纸、剪刀等,购买这些材料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花费, 假如没有这些材料,美术课便难以开展。 为了改变现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美术的兴趣, 我提倡学生将乡村随处可见的材料引进课堂,没有橡皮泥制作泥塑,可以使用随处可得的黏土;没有卡纸,作业本纸也可以代替;家家户户都有的绿豆、黄豆、大米,还有鸡蛋壳、毛线、碎布,都可以用来制作手工艺品。

(二)让农村学生快乐地学习美术。

第一,降低难度,不专业化。 教师不要以成人的观点看学生,如主题、构思、表现手段、绘画语言等,暂且不要过多地讲解,要鼓励学生大胆去画,甚至是随意地涂鸦,而不要轻易批评、指责,这时画好与画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打消“不会画”的畏难情绪,在轻松愉悦的心态下有勇气和信心完成作业。

第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如:巧用故事,创设情境。小学生对故事都比较感兴趣,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故事,诱导学生置身于创作的故事情境之中,则会有一幅幅生动、有趣、天真、稚拙的画跃然纸上,显露儿童的创造智慧和创作才能。例如在教三年级《快乐卡通》一课时,我就利用故事形式,让学生们听了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卡通故事, 引导他们用绘画的形式向同学讲述他们所知道的故事,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学生的作品更形象,也更具魅力。

第三,教学方法多样化。 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和美术能力提高的快慢,与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有直接关系。 因此,教师要在确定的教学环节中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如:魔术演示法、造型游戏法、集体合作法、实现作业意义法等。

第四,习作评价进课堂。 小学美术课并不是培养小画家,对于学生的作品适时地予以一两句简单评语:“真棒! ”“真漂亮!”“大有进步!”诸如此类,都能使学生增强绘画的信心和热情,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绘画欲望,又为下一次作业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总之, 要让农村小学美术课生动而且形式多样地开展下去,就要灵活、大胆地利用教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创作,创作的成功会促其对美术学习有更浓的兴趣。

三、加深理解和沟通,成就美好未来

未来的展望来源于踏实、勤恳地工作,当然这首先需要定准目标,并明确各有关部门的职责职能,加强责任感,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融洽相处,保持高效率运作,更好地服务于当代的少儿美术教育。

首先,以人为本,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为本,以教师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为本, 以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为本。 学校领导需营造制度与机制等多方面的氛围激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使教师真切地体会到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自己所任教的学科是有价值的,树立起教学的自信心。 主动地教的教学效果一定要优于被动地教的教学效果。

篇8

1提高建筑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的措施

1)提升建筑的施工质量。在建筑进行设计、建筑人员施工、监理人员勘察监督的过程中,各建筑行业有关部门人员应当严格执行和遵守国家当前对于建筑工程质量进行规定约束的法律法规,严格把关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加强自身责任意识,实施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规定的有关制度,从而保证建筑的施工质量,保证建筑质量的合格率,提高建筑的质量,更好的抵抗地震。2)消能减震加固。在建筑工程抗震原理中,结构阻尼与地震作用为反比关系。在建筑施工时,主要通过在结构变形较大的部位安装阻尼器的消能减震方法、控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预期变形使得结构阻尼增加。通过阻尼器可以使建筑结构在水平、竖直两个方向的地震作用下降,保证建筑物在遭遇地震作用时不会发生严重的损坏。3)分析整体结构屈服机制。结合建筑结构抗震系统的相关概念,应当从建筑设计的整体结构屈服机制出发,从而使设计人员确切的了解导致整个建筑物发生倒塌的原因以及破坏方法,也可以清楚建筑系统整体结构中每个结构构件功能的不同作用、建筑结构发生倒塌时的变形情况以及整个建筑物的承载力情况,并且按照建筑的需要,可以设计诸如楼梯和卫生间这种不容易发生倒塌的区域,以确保建筑内的人员在遭遇紧急情况或遇到地震时能够及时逃脱或者在局部区域躲避,等待救援人员。4)加强建筑结构设计的审查。对建筑结构设计的审查时,应当以建筑结构抗震体系的合理性为基础,审查时需要遵守每一条规定、一一审查。目前建筑业的相关规范大部分都是对于建筑结构的构件设计以及具体的抗震构造措施的规定,而建筑结构抗震体系的规定所规范的相关规定都具有原则性,操作起来比较不容易。要确保建筑结构的抗震安全,结构体系是首要问题。若建筑结构体系本身存在缺陷,即便是其他抗震构造措施与规范相符合,也无法确保整体结构的抗震安全,更无法保障建筑结构的防倒塌能力。5)严格细化管理体制。对于建筑管理制度,应当对其相关法律法规与专业规范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整并加以完善,严格重视对于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制度规定,在管理制度中应清楚规定设计人员对其工程结构安全所需要承担的责任,为工作人员提供参考,从而更加科学灵活的采用规范。同时,应当对监管部门做出明确规定,重视工程监理制度,必须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需要工程人员对建筑安全的相关责任和工作范围加以明确,避免建筑人员随意设计,建筑造型过于复杂、不符合设计要求,加大建筑结构防倒塌设计的困难。6)完善第二阶段抗震设计方法。对抗震有特殊要求或对地震特别敏感、地震时抗震能力较低、容易倒塌的多高层建筑结构,比如纯框架结构以及抗震要求较高的建筑结构甲类建筑,要进行易损部位薄弱层的弹塑性变形验算。并采取措施提高薄弱层的承载力或增加抗变形能力,规定建筑结构薄弱环节的弹塑性变形值保持在不会发生倒塌的范围内,若层间变形高于许可值范围,则表明建筑结构受到严重的损害或者发生倒塌,因此需要针对薄弱部位采取一定的对策,明确规定变形要求。这一阶段设计主要是对甲类建筑和特别不规则的结构。7)外部增加构件。通过在原建筑结构构件外部增设构件,增强结构抗震承载力、变形能力。整体性方法指的是通过增设构件的方法。通过增设构件可以使建筑承载力与变形能力差的构件得到加强,但采用增加构件对构件进行设计加固时,需将重点放在新增设构件对固定后的建筑结构整体抗震能力的影响方面。通常使用的技术方法主要是加设构造柱或者加固圈梁、增加柱子和墙体加固、增设支托和拉杆加固、增设支撑和门窗加固等。8)重视建筑结构体系。科学完善的建筑抗震体系和建筑结构形式是保障建筑整体抗震安全的第一要素。因此,首先要对建筑结构系统的设计加以重视,也就是建筑结构抗震的方法,然后是保障抗震结构设计合理的对策,最后是关于建筑结构的有关计算的问题。但是,建筑施工过程中,建筑结构形式种类和抗震体系种类很多,不能单一的利用一些规范条文来规定。对于建筑结构体系的工程教育层面上,长期以来我国都存在重视建筑构件、忽视建筑结构的问题,导致建筑结构工作人员往往不能从建筑设计的整体结构系统的角度加以分析、采用规范,而且还会受到各种干扰,设计出来的建筑结构系统严重缺乏意外安全储备设计。所以,需要对地震导致的危害进行经验总结,从中吸取教训,增强对抗震规范设计中有关结构体系与选型的规定,改善当前对构件设计的规定,以建筑结构整体系统的思想和规范体系为基础。建筑工程人员要从建筑结构整体设计角度出发,重视整个建筑结构的安全,尤其是发生灾害的抵抗能力,使得建筑结构构件设计更加合理可行。9)重视结构系统整体性。建筑平面设计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保持建筑物结构设计简单、合理对称以免发生建筑平面不规则的情形。建筑上方纵横墙布置要均匀对称,沿平面内对齐,同轴线的窗间墙宽度也要均匀。楼梯间不设置在房屋的尽端和转角处。墙体不能被削弱,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对称分散布置抗震墙,将抗震墙横纵向连接,在外纵轴线部位设置纵向抗震墙,防止发生倾斜或出现低矮抗震墙,保证结构的质心和刚心重合,避免发生地震后使建筑结构扭转或者出现局部应力集中的情况。竖向布置应使其质量沿高度方向均匀分布,避免结构刚度突变,并应尽可能的降低建筑物的重心,避免抗侧力结构的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突变产生薄弱层,造成应力集中,以利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加强楼屋盖的整体性,避免楼板大面积开洞。大幅提升建筑结构的承载力安全储备,会使得建设成本大幅增加。反之,若重视研究建筑结构系统,能够合理利用各层次结构构件的作用,使建筑结构整体性加强。

2结语

这几年,各国都在发生地震,建筑物倒塌状况时有发生,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对社会也有着不良影响。对于当前的状况迫使我国急需开展建筑结构抗倒塌方面的研究。文章对我国建筑抵抗倒塌能力的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也简要描述了影响建筑结构稳定的一些问题、建筑结构抗倒塌能力设计有待改善,为我国研究和尽快完善抗连续倒塌设计提供参考。贯彻落实我国防震减灾法,促进建筑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郭振东 单位:山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篇9

关键词:名誉权;权利能力;伦理人格;辩证推理

死者的名誉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这在我国司法实务与学说中已然得到一致肯认。然而,就死者名誉保护的法理基础,则聚讼纷纭,莫衷一是——主要有权利保护说、近亲属利益保护说、家庭利益保护说、法益保护说及延伸保护说等5 种理论认知。本文无意评价它们的优劣,只是其内含的概念法学的弊病,不可不察。不超越概念法学的视域,对死者名誉权的保护基础问题就不可能获得有效诠释。这是因为,从逻辑上看,享有私权的前提在于,主体资格即权利能力的取得。而死者断然不会具有这种以自然生命为前设的主体资格,也就不会有什么名誉权。在概念法学那里,死者名誉权是难以成立的。

一、名誉与名誉权概述

民法通则第101 条规定,公民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的名誉。民法通则及民通意见对名誉权的保护,似乎采取了有限制的态度,即只明确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的名誉。在名誉权的侵权行为构成上要求故意、损害事实、行为的违法性及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间的因果关系等四要件,保护的条件不可谓不苛刻。直到1993 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才将名誉侵权扩张到了过失侵权的情形。

由于我国民法并未对名誉和名誉权予以定义,学说上对它们的性质、范围认识不尽一致。对名誉性质的不同认识,影响名誉权保护的范围,有必要在解释论上加以澄清。问题的焦点在于,名誉是否具有主观性,所谓“内部的名誉”即“名誉感”是否受到保护。有人认为,名誉作为人格的一项重要的内在要素,指个人对自我的尊严感。有人折衷认为,名誉是社会不特定的他人对名誉主体的品性、德行、才能、水平、信用等一般评价以及名誉主体对这种评价的能动反映。 这些认识未能提供解释论上的依据,也难谓精到———如果名誉果真有主观的一面,不就径直取消了死者名誉吗? 这与死者名誉受到保护的事实相矛盾。死者名誉的保护奠基于客观名誉论上。名誉是客观的, 是有关自然人道德品质和生活作风方面的社会评价。该认识也得到我国司法实践的支持。 名誉权即由民法规定的民事主体所享有的获得和维持对其名誉进行客观公正评价的权利。其具有专属性、非财产性、可克减性等特征。

二、生物人享有名誉权的精神基础

依近代民法,权利能力是生物人转化为自然人的“通道”,是否具有权利能力,仅维系于生物人之生命。但从法律史上观察,生物人并不是自动成为法律主体的。无条件赋予任何生物人以主体资格,只是近代民法的实际。它清楚的道出这样一个真理———生物人成为法律上的自然人同样出自法律技术上的拟制。 其实,自然人与法人一样,都是法律上的拟制,是法律对生物人的主体地位承认的制度实在,而非现实实体。自然人的概念,诞生于个人主义的思想温床,而不是简单的个人存在的事实。拿掉了个人主义思想,自然人的概念不复存在,权利主体将为以共同体思想作为拟制基础的主体概念所代替。自德国民法典以来,生物人被普遍无条件的赋予权利能力———“私法化”、“形式化”的人格———让我们往往不见自然人同样是制度实在是法律拟制结果的事实。

法律又何以单单赋予生物人权利能力? 这个问题在当代动物福利的冲击下,尤其凸显。概念法学是回答不了这个问题的,因为近代民法上的人只是个形式化的人的概念,是纯粹技术意义上的概念。在我国民法继受过程中,民事主体背后的价值考量更是丢失殆尽,对于民法上的人是从伦理学意义上的人移植而来的事实, 更是不得而知。

人、权利、法律义务以及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联系起来的法律关系概念的精神内容,源于将伦理学意义的人的概念移植到法律领域。每一个人(生物人) 都生而为“人”(自然人) ,对这一基本观念的内涵及其产生的全部后果,我们只有从伦理学上的人的概念出发才能理解。这一概念的内涵是:人依其本质属性,有能力在给定的各种可能性的范围内,自主地负责地决定他的存在与关系,为自己设定目标并对自己的行为加以限制。这一思想渊源于基督教,也渊源于哲学,系统的反映在康德创立的伦理人格主义哲学中。在伦理人格主义哲学看来,人正因为是伦理学意义上的“人”,即具有理论理性更具有实践理性的人,因此这种理性生灵本身就具有一种价值,即人不能作为其他人达到目的的手段,人具有尊严。

只有存在“自由”的人,法律与道德才是可能的。由于人是经验现象世界的一部分,人的意志与行为也就服从于牛顿物理学理论中的因果铁律,从而人是不自由的,是被决定了的。而另一方面,人的内在经验和实践理性却告诉他,人是一种自由且道德的能动力量,他能够在善与恶之间作出选择。只有在与“感觉的世界”相对的“概念的世界”中,自由、自决和道德选择才都是可能且真实的。法律与道德必须被纳入概念的本体世界———自由与人之理性的世界。只有人才是且能居于概念的世界中,才是理性的,才是“自由”的,才是价值本身。在外的,是人实现其人格的手段,是人的意思所支配的“物”。

因此,只有人才具有法律人格,才具有权利能力。“所有的权利,皆因伦理性的内在于人个人的自由而存在。因此,人格、法主体这种根源性概念必须与人的概念相契合。并且,两个概念的根源的同一性以如下的定式表现出来:每个人……皆是权利能力者”,萨维尼如是认为。权利能力概念的基础在于伦理学意义上人的“天赋自由”(康德意义上的) ,在于人的理性。具体的生命现象并非权利能力的实质前提,而是一种为实现法律目的而设的技术标准。人的本性使人成为伦理意义上的人,继而被肯认并赋予法律主体资格,享有权利,包括名誉权。

必须特别注意传统人格概念与权利能力的实质性区别。首先,来自于罗马法的传统人格概念是个公私法混杂的范畴,权利能力概念是对人格概念私法化努力的结果,这种努力在德国民法上得以完成,虽然完成得并不彻底。其次,权利能力是一形式化的概念,反映了德国民法高超的立法技术。这一编纂概念的使用不仅减轻思维工作的负担,更重要的是,使人的概念得以适用于一些形成物,法人的立法从而可能,自然人与法人有了共同的技术基础。所以,权利能力是一个纯粹技术性的编纂概念,容易诱引描述对象自价值剥离。[ hi138/Com]

三、死者名誉权保护的法理基础

(一) 与名誉权共通的精神基础

好名声是天生的和外在的占有(虽然这仅仅是精神方面) ,它不可分离的依附在这个人身上。现在,我们可以而且必须撇开一切自然属性,不问这些人是否死后就停止存在或继续存在,因为从他们和其他人的法律关系来考虑,我们看待人仅仅是根据他们的人性以及把他们看作是有理性的生命。因此,任何企图把一个人的声誉或好名声在他死后加以诽谤或污蔑,始终是可以追究的,纵然一种有充分理由的责备也许可以允许提出来———因为“, 不要再说死者的坏话,只说死者的好事”这句格言,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是不适用的。

在康德哲学中,理性的意义不仅指人类认识可感知世界的现象事物及其规律性的能力,而且也包括人类识别道德要求并根据道德要求处世行事的能力。 道德要求的本质就是“理性”本身———理性的实践使用,非工具理性、理论理性意义上的知性。人类的绝对价值,即人的“尊严”,就是以人所有的这种能力为基础的。近代民法以“抽象人格”为观念基础的源头,在这里表露无疑。因为康德的学说对《德国民法典》制定者的精神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根据人的人性,把他们看作理性的生命,人被视为抽象的存在,各如其面的人之具体不同被忽略不计。

抽象就是撇开一切存在于空间与时间的那些有形的具体条件,于是,考虑人时,就逻辑的把他和附属于人体的那些物质因素分开,这并非指他的确实有被解除这些特性时的状态,而仅仅指作为灵魂来看,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有可能确实受到中伤者对他们的伤害。正如一百年后,任何人都可以编造一些假话来污蔑我,像现在中伤我一样。

依批判哲学,在认识活动中,灵魂这种理念像世界、上帝一样,是通过理性主观产生的关于无条件者的纯粹理性概念,没有现象对象与之对应,是超感性、超现象的对象,即物自体或本体。只有现象可知,本体不可知。因此,想去认识灵魂(不朽) ,乃理性迷误的结果,是谬误推论,是旧形而上学所必然产生的假知识或伪科学。 这样,不仅限制了理性的使用即认识的范围,而且,这不可知的物自体也就为人的摆脱自然必然性的意志自由、道德、对来生和上帝的信念,即为理性的实践使用留下了余地。超感性的本体,只能通过实践理性的先天原理,即绝对命令的第一公式或道德律,从实践上认识、解释或推断一切应有的事物,包括至善的条件:灵魂不朽。 关于应有,我们只能对其存在、性质和规律获得一种“实践的认识”即内心的良知和信念。意志所应做的就是,以道德律为根据自立规律,敬重和尊重自立的规律,从而实现目的“自由而道德的意志”。

诚如法哲学家考夫曼所言,康德在其晚期的作品“道德的形而上学”中尚属真正的非批判性,其在重点上拥护理性论的自然法观点。如果我们信服“客观权利理论”,则断然难以与康德的法的形而上学原理协调一致。于是,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名誉权乃至人格权的性质为何? 如果其为非伦理化的法定权利,则死者名誉权的概念也就难以成立。

在民法学上,权利指人实现正当利益的行为依据。依本文所信,权利的本质应从人的本质,从人的自由意志,人的有限理性去寻找。客观权利理论是反自然法思想的,剪断了权利与理性的联系,而转向实证。而实证法则必然与国家主义联姻。因而,尽管客观权利理论在纠正泛道德化倾向上有其积极作用,但其基本定位却是成问题的。依私权神圣理念,权利是无须解释的事实,它乃历史的产物有机形成的,

既非神授,也非任何权力者赐予。

具体言之,人格权是自然人对其自身主体性要素及其整体性结构的专属性支配权,它属于非财产性权利,与其主体不可分离,无从转让。人格权是人权内容的部分,属于道德性权利,是自然、当然的权利。“‘法律的力’不适用于各种人格权……法律没有规定对人身的‘权力’,至少没有规定人本来就没有的权力;从而保护权利人作为人所应有的权利:一切他人对人的尊严的尊重,不对人身和人的精神、道德方面进行损害。” 名誉权属于尊严型精神性人格权,自当适用人格权的基本法理。权利的伦理内涵在人格权中表现得甚为明显,与康德伦理人格主义的交通自不成问题。因此,这里蕴涵着一项否定性的结论——只有超越“客观权利理论”所形成的视域,方能为名誉权与死者名誉权找到共通的精神基础。然而,问题还在于,于法技术层面在形式逻辑的三段论推理模式下,没有权利主体的权利如何能成立? 我们还要找寻死者名誉权的方法论基础何在。

(二) 死者名誉权:从必然推理到辩证推理(修辞推理)

如前所述“, 权利能力”是高度技术化抽象化的编纂概念,其对应的当为概念是传统的人格概念。1811年《奥地利民法典》第22 条规定,胎儿从其受孕开始受法律保护。在其对个人权利而不涉及到第三人权利的范围内他们被视为已经出生,但死产儿在其如果出生就会享有的范围内被视为从未受孕。我们看到,权利能力开始的另一种标准,被认为始于受孕。真理在这里向我们显现自身,认为人的权利能力终于其他标准之可能性向我们开放出来,其所以可能正是由于权利能力概念的形式性、技术性本质。现行法之所以将权利能力维系于有形的生命现象,乃出于立法便宜之考量,以服务于维护自由伦理人之人格尊严的立法目的。在概念法学的视域下,为了概念体系(外部体系) 的自恰,除了牺牲法律的目的,不对死者的名誉提供法律保护,根本无法自圆其说———只能给出自相矛盾的解释:“权利能力消灭与权利消灭是两个独立的问题,两者的法律根据并不相同。自然人权利能力之消灭,以死亡为根据,但人格权虽然因出生而产生,却不能说一定因死亡而终止。自然人死亡,使权利能力消灭,权利主体不复存在,但只是使权利失去主体,并不是消灭了权利,否则无法解释财产权的继承问题,更无法解释著作权法明确规定死后保护作者的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的事实。”

权利能力是任何权利主体享有权利的前提。将权利能力与权利割裂开,权利能力沦为了虚无的概念。权利主体更是权利范围的核心,权利主体不复存在,权利亦将无所依凭,正所谓“皮之不存,毛之焉附”。此乃概念法学视域下,死者名誉保护问题面临的根本性困境。将两者分离处理,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径直取消了问题本身。

法律保护死者的名誉权,是基于伦理人格主义的观念,出于对人之尊严完整保护的需要。法律在特别的场合,出于如是目的,将死者继续拟制为权利主体。因为死去的人与自然人概念具有同样的伦理基础:抽象人格。二者并无不同,只是凭借经验难以为流俗理解罢了。

另一方面,借自自然科学的逻辑推理方法与价值无涉,这种“化约”的方法并不普遍适用于法学。拉伦茨之研究表明:“不管是在实践( =‘法适用’) 的领域,或在理论( =‘教义学’) 的范围,法学涉及的主要是‘价值导向的’思考方式。”在逻辑与价值冲突不可调和时,我们不应该死守着形式逻辑的必然推理不放,虽然逻辑有着保证法的安定性,进而裨益于安全价值的功能。因为价值领域不仅无自明之理, 而且当人们价值取向之间出现冲突时,逻辑不矛盾律亦将失去其有效性,其间并不存在正确与错误的二元对立。死者名誉权在私法上采取的论证方式,毋宁是一种超越概念法学、科学主义视界的、经院主义的辩证推理方式。它接续的乃精神科学的哲学解释学———修辞学的知识系统。“辩证推理……并不是从某些‘命题’,也就是一些必然是或真或伪的陈述出发,从中推导出‘科学的’结论,而是从‘疑难’或‘问题’出发……争论的问题会通过一项命题或本原而最终获得有利于此方或彼方的完全解决。” 实际上,正是罗马法的复兴及修辞辩证推理的运用,才使得经院法学家创造出一种不同于自然科学的“法律科学”。“辩证”在12 世纪的意思即寻求对立事物的和谐。经院法学家运用这种方法,以便调和权威性文本中的矛盾,并从它们中得出新的学说。

因此,这里又蕴涵着一项否定性结论,即只有从必然的形式推理,走向辩证的非形式推理,我们才能为死者名誉权概念奠定有效的方法论基础。既如此,将死者拟制为自然人,使其拥有权利能力,并无不妥。通过死者亲属的代表,权利的行使亦可得以实现。要注意的是,死后人格保护的内在理由,并非死者亲属因此而招致的名誉损害;否则,权利主体与权利分离的危险将继续存在。

四、结语

在概念法学的视域下,死者名誉保护问题无法解决;惟有超越概念法学,回到规范目的,才可能合理诠释。在实证民法体系中要找到死者名誉保护的依据,也只有回到权利能力概念的理性法基础、伦理基础。藉此死者名誉权方能被置于外部体系中的合理位置。故死者名誉权的民法保护,就是一个循环的回溯目的本身的过程,并且是一个经院主义辩证推理之过程。[]

参考文献

[1 ] 司法部国家司法考试中心. 国家司法考试法律法规汇编[M] .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2 ] 彭万林. 民法学[M] .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3 ] 王利明. 中国民法案例与学理研究(总则篇) [M] . 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4 ] [6 ] [10 ] 张新宝. 名誉权的法律保护[M] .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5 ] [11 ] [27 ] 龙卫球. 民法总论[M] .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7 ] 佟柔. 中国民法[M] . 北京:法律出版社,1990.

[8 ] 梁慧星. 民法总论[M] .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9 ] 最高人民法院应用法学研究所. 人民法院案例选(第48 辑) [M] . 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

[12 ] [13 ] [20 ] [26 ] [德]拉伦茨. 德国民法通论[M] . 王晓晔等.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14 ] [美]博登海默. 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 . 邓正来.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15 ] [日]星野英一. 私法中的人———以财产法为中心[A] . 王闯. 民商法论丛第8 卷[C] . 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16 ] 徐国栋. 寻找丢失的人格[J ] . 法律科学,2004 , (6) :74.

[17 ] [21 ] [德]康德. 法的形而上学原理[M] . 沈叔平.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18 ] [22 ] [23 ] 杨祖陶,邓晓芒. 康德三大批判精粹(编译者导言)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9 ] [美]梯利. 西方哲学史[M] . 葛力.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24 ] 朱庆育. 权利的非伦理化:客观权利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命运[J ] . 比较法研究,2001 , (3) :27.

[25 ] 张俊浩. 民法学原理[M] .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28 ] Perelman. The New Rhetoric and Humanities.D. 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 ,1979.

篇10

【关键词】联想思维;构造法;四面体的外接球

近年来,在高考中经常出现四面体的外接球问题。此类问题注重考察学生的空间想象及化归能力,但同学们又因缺乏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求解困难,尤其对于构造法,学生是又爱又恨,爱于其巧妙地将问题转化为长方体外接球问题,恨在拿到题目“我为什么没有想到呢”。为了让学生通过联想思维来掌握此类问题的构造解法,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进行了以下归纳:

问题2:棱长为2的正四面体外接球的表面积为_____;

一般性解法:过底面的外心,作底面垂线,在垂线上寻找球心,再利用直角三角形计算球的半径及表面积。

拓展延伸:什么样的四面体问题可以通过构造长方体或正方体模型来研究呢?这样的四面体有何特殊的几何特征呢?

若运用逆向联想思维来思考这个问题,不难联想到:欲借助构造法来解四面体的外接球问题,要思考什么样的四面体4个顶点均在长方体(或正方体)顶点上,等同于思考长方体(或正方体)8个顶点中任取四个可以连出几类四面体?按照组合方式不同画出图形大致分为以下四类,并归纳出各类的图型特征,供大家参考。

类型一、三条侧棱两两垂直

例1:三棱锥P-ABC中,为等边三角形,PA=PB=PC=2,PAPB,三棱锥P-ABC外接球的表面积为_____;

解析:如图3所示,由PA=PB=PC,AB=AC=BC,则ACP?艿BCP?艿ABP,得知PA、PB、PC两两垂直,因此如图4,棱长为2的正方体对角线即是此三棱锥的外接球直径,求得表面积为12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