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一本书去巴黎范文

时间:2023-04-08 00:02: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带一本书去巴黎,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带一本书去巴黎

篇1

选择健康,选择起点,选择朋友,选择一本书

你选择你的未来,旅途,仕途,前途,宏图。

吗?我选择一本书。

理由呢?没有理由。

你了解盐吗?人是世上的光,有如盐调和在人间,耶稣对他的门徒说:你们要作盐而不要作光;盐把自己融化在饭中,让人体吸收,盐没有自己;而光则处处有影子,光忘不掉自己。

每餐都离不开的盐,掬在手心,宛如捧起一片细沙;

放在舌尖,能尝出整片海洋的味道;

散在纸上,有滋味的字行排版出有内容的书——《盐之书》

莫妮卡·张,1968年生于西贡,6岁时移民美国,毕业于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法学系,专攻智慧财产权。《盐之书》是她的处女作,故事讲述的是:从马赛的海港流浪到巴黎的越南青年阿平,因一则招聘广告,来到作家格特鲁德·斯坦因与情人艾丽斯位于巴黎百花街的住处,这里可以说是当时巴黎的文化沙龙,从此,担任起家庭厨师的阿平,与这对当代最著名的文化圈情侣共享了美食与生活的无数美妙秘密。

对格特鲁德·斯坦因,这位自称是同数理逻辑学家怀特海、大画家毕加索并肩创造20世纪的女性的记忆,源自她说过的两句话,一句是对海明威说的:“你们是迷惘的一代”,一句是她写在笔记中的箴言:“a rose is a rose is a rose is a rose”。耶鲁大学的学者曾感叹:斯坦因“创造性姿态使她不仅先于她的时代,也在某些方面先于我们的时代”——她凭借独一无二的创作风格成为20世纪的文学大师之一,她终身未婚却与自己的女秘书相濡以沫厮守近四十年,而在莫妮卡·张眼中,斯坦因先于时代的地方,还应该包括一处:她聘用了一位流浪的越南青年做家庭厨师。

写食物的小说,怎样写才能不落窠臼呢?作家也斯的观点是:“要避免炫耀食物的知识,而致轻重不分,损害了故事的完整性”,他认为莫妮卡·张“只偶然才露一手”的谋篇布局法很高明。

而在我看来,莫妮卡·张的高明之处在于:运用移觉的修辞手法来写故事,用耳朵听到的来讲味蕾尝到的,虽然是写盐之书,她笔下的阿平却用耳朵,听出了盐的味道。

王家卫电影《春光乍泄》中张震饰演的“小张”,小时候眼睛生病,看不见东西,都用耳朵在听:“有的时候我觉得耳朵比眼睛还要重要,很多东西用耳朵听比用眼睛看好”。

在西贡长大的阿平,在开始用舌头品尝人生之前,也是用耳朵来认识生活的。他最敬重改变他命运的大哥,在他听来大哥说话时的音色“像一片未被污染的大海”,但这样的大哥带着阿平去总督府的厨房当仆役时,却总被总督先生和夫人长篇训斥,那些被大哥如珍宝般捧在胸口的法语单词“一个接一个无情地鞭笞着他,让他遍体鳞伤”……

来到巴黎后,阿平发现自己无法与人深入交谈,法国人听他说越南话“仿佛热带鸟儿在歌唱”,而那些法语词汇捉弄着阿平,宛如命运,有时熟稔得“仿佛我出生时就已经把它们含在了嘴里”,有时陌生得“仿佛它们是酸味水果的核,有人吃过后粗鲁地将残渣塞进了我的嘴里。”操着一口蹩脚法语的阿平,就像拿着厨房里生锈的菜刀,在巴黎艰难地讨生活。

但法语说得支离破碎的阿平,见到斯坦因,却用一句“我就是你们要找的厨师”,意外赢得她的认可。

每次斯坦因呼唤阿平的名字,他都在心里跟着重复一遍,“纠正错置的音节,添加被吞掉的音调”,他想听着自己的名字被正确地说出。斯坦因的法语说得并不好,“听上去就像一只鞋子沿着楼梯咚咚咚地掉下去”,但每次她说法语,阿平的内心总是无比愉悦,“就连其中粗糙、颠簸的地方也觉得异常可爱”,因为她温暖的语调告诉阿平他是被尊重的。

阿平蹩脚的法语给斯坦因带去无穷乐趣和创作灵感,她说要把阿平说过的法语打包收藏,仔细研究,看能否变出更加好玩的戏法。

斯坦因家中永远是人来人往,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有一天,阿平发现自己被凝视了,当阿平品味出“被人凝视的感觉很像一个只懂得苦味的人终于在舌尖尝到了一粒盐的滋味”时,他坠入了爱河。

斯坦因问“爱是什么?”阿平回答:“爱不是放在蓝白花纹瓷碟里的青涩温柏,看得到,摸不得”。

阿平的爱人母语是英语,但法语说得完美无瑕,“如文火般安静地燃烧,发出璀璨的亮光,仿佛将木头烧尽的那种沉稳的声音”。每当爱人开口说话时,阿平“真想张开嘴巴,舔尝从你口中蹦出的每一个单词。”随着交往的加深,阿平不想再与法语纠缠,他请爱人直接说母语,“我可以只将你的话作为媒介,像听一首歌,不用深究,不求甚解,我可以把你的话想象成掬在手心的水,晶莹而清澈。”但阿平的愿望落空了,因为法语也是爱人欺骗他的一种手段:接近阿平只为了通过他去窃取斯坦因的手稿……

篇2

而让这些早在十几年前甚至几个世纪前写就的经典得以经久不衰的,除了作品本身的价值,就是这层不断翻新的外衣:封面。

在位于北京呼家楼嘉里中心的企鹅出版社办公室里,最吸引人目光的就是那套总共1400册的Classic系列丛书。从1946年该系列推出第一本《奥德赛》到现在,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些经典名著每年仍然在贡献着稳定的销量。

如回顾一下过去几十年时间里这套书的封面,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充满时代感的艺术史。早期,这套书的封面严格遵循着一定的模板。而到了充满嬉皮士的躁动和激情的1960年代,Classic系列的封面也完全变成了一张涂鸦海报。除了Logo,传统的印记完全消失。而每当推出了新的版式—无论是一种新的封面构成法、一种新字体或者只是换了一种内页的设计—整个系列的书都会逐渐翻新,直至成套达到统一。

除了Classic系列,企鹅还制作了开本大小不同的其他套书,有的甚至小到可以方便装进口袋随时阅读。在同一个时段,企鹅可能会为同一本书做七八个不同的封面设计,以求满足不同读者群的喜好。

“一本经典的书不可能只有一个封面。因为读者的审美不停地在变,而且对一本书内容的解读也在变,会有新的译本,新的导读,因此你必须一直更新,让人感兴趣。”企鹅出版社北京分公司董事总经理周海伦(Jo Lusby)告诉《第一财经周刊》。

如果把图书视作一种产品,那么封面就好像是外包装,是书籍同消费者之间的接触点。在书店高高的木制书架上,对于这些内容大同小异的经典套书来说,封面的作用尤其关键。

“一般来说,经典名著都有很多种同样的文本在售。这时候,就需要你的封面打动人心,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去维护你的品牌。当然,最好能多出几个版本,让每个个体都能选择自己心仪的封面设计。”牛津大学出版社高级责任编辑Judith Luna说。

就国内的情况而言,每年都有25万至27万种新书上市,要脱颖而出并不容易。而由于经典套书的内容往往过了版权期,成本较低,又能保证一定的销量,因此许多出版社都盯上了这块生意。据译林出版社副总编辑袁楠估计,国内大概有500多家大大小小的出版社都在盯着这个市场。“一本新书一般上市两年之后就要更新,否则书店都会认为你卖不动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美编室主任刘静说。

因此,经典套书必须通过不断更新封面来给人以新鲜感。一个经典案例是乔治·奥威尔的《1984》。这部作品自1949年第一次出版后就不断再版,因此拥有过无数版本的封面设计。在冷战时期,企鹅为它设计的封面是一只巨大的眼睛。而后来的版本则把封面图案换成了横向排布的下水道。“这从视觉上消除了时代感。虽然同样是老大哥,但没必要反复去表现同一种事情。”联合事务设计工作室创始人、平面设计师卢涛说。前不久,他刚刚在北京策划了一场“企鹅图书设计艺术亚洲巡展”。

早在77年前,企鹅的创始人Allen Lane就是依靠独特的封面设计卖出了第一本书。1934年,Lane在拜访侦探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归途中,由于在火车站找不到合适的阅读物,因此决定创立自己的出版社,做那种在任何地方都能贩卖、廉价同时质量相对较高的大众图书。

在1930年代的欧洲,做出这个决定并不容易。当时大部分图书基本都是装帧精美、装饰繁复、价格昂贵的精装书。而廉价读物大都粗制滥造。从来没有人想过要做质量上乘的平装书,而且还是成套做。

“我坚信我们的国家是建立在这样一群人身上:他们热爱广泛阅读好书,并且愿意为此赌上一切,”Lane在自传里这样说道,“如果我的努力能让那些只能借书的人成为书本的拥有者,那也算是为知识的普及做了一点小小的贡献。”

次年,他成立了企鹅出版社,聘请了Edward Young作为设计师,设计并出版了一套十本的“企鹅丛书”。这十本书从内容来看并不新鲜,有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斯泰尔斯庄园奇案》,也有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但封面设计却大胆新颖。

十本书都有着类似的格式:亮眼的橙色衬着醒目的黑色特粗体标题,从上到下简洁地分成三段:出版社名、书名和作者名以及最下方的企鹅标志。为了这个标志Young几乎把动物园里企鹅的每个姿势都画了一遍才最终选定。

靠着低成本的纸质设计,Lane把这套书的价格定到每本只卖6便士,相当于当时一盒烟的价钱。因此,“企鹅丛书”一面世就引发了热烈的反响,在半年的时间内就卖了100万册。连乔治·奥威尔都忍不住称赞:“企鹅的这套6便士丛书实在太好了,我怀疑如果其他出版商提前知道这个消息,一定会联合起来抵制它。”果然,此后许多出版社争相效仿,也做起了面向大众的平装书生意。

企鹅并非平装书的发明者,但却是最早将平装本进行商业化运作,并发掘出一块大众阅读市场的人。因此,Edward Young设计的这个现在看来毫不起眼的橙色封皮,被出版界誉为“纸皮书革命”。就在今年英国邮政署发行的英国十大经典设计纪念邮票中,有一张就是这个橙色封皮。

企鹅是第一个把封面当作一个品牌来操作的出版社,也是第一个为套书封面设计制订规范的公司。Edward Young不仅贡献了一个橙色纸皮封面,还为企鹅设立了一套操作规范,包括平装书的色彩识别系统:小说类为橙色,自传类为深蓝色,悬疑类为绿色,戏剧类为红色,旅游类为鲜红色,杂集类为黄色。至今,许多出版社仍然用色彩来作为类别的区分。另外,他的三段式水平分割范式也成了套书设计的经典模板之一。

与单本设计不同,套书设计尤其需要制订规范,不光是为了成套的统一感。“当设计系列书籍的时候,你需要确定那些固定的元素,并要时刻记住这些元素必须可应用于这个系列的每一个文本。”Luna说。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能降低成本:每一次再版只需重新设计封面图样,其他只要做些微调。而一套书当中只要第一本确定了,后面几乎都能套用模板,保证新书尽快上市。

对于出版社来说,模板并不是缺乏创造力的象征。一套经过时间考验的封面设计规范能帮助出版社在顾客中形成一套视觉识别系统。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继Edward Young之后,企鹅的历任设计师都对封面设计进行了调整,就连Young最初绘制的企鹅标识也都先后经历了六次大的改动。但无论企鹅的封面怎样变化,竟然都能给人一种“这是企鹅的书”的感觉。这可不仅仅是因为每本书上都会出现的那个企鹅标志。

据卢涛介绍,虽然企鹅的封面设计这么多年来经历了风格上的多次改变,但其内芯却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字体、留白只是在1950年代设定好的标准上进行微调,可能就是多了‘某年某月重新印刷’的字样。毕竟经过几十年验证下来的东西是最舒服的。”卢涛说。

字体、留白和字号是关乎阅读体验最根本的三项设计。上海译文出版社美编室主任吴建兴介绍,这三项指标决定了一本书是否易读、易懂、易被记忆。

刘静习惯把这个称为“字感”。这比设计出一个漂亮的封面要难得多,需要设计师对于视觉心理甚至是错觉艺术的知识,还需要不断试验修正。

刘静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书籍艺术系85届学生,他是中国第一批受过专业书籍设计训练的设计师。他还记得当年在学校所有人都受过一种叫做“一字毯”的基本训练,“把一整页横一百个字竖一百个字放在一起排满,然后保持灰度均匀。笔画少的相应得增加一点灰度、加粗,笔画多的相应地减少,这是一种基本的练习。”刘静告诉《第一财经周刊》。正文的灰度通常要保持在50%,一旦超过会造成视觉疲劳。

而即使是受过专业的训练,刘静每次遇到新的设计还是要反复试验。这些细节的复杂程度远超一般人的想像。即便是经典书目常用的宋体,也有仿宋、中宋等十几种区别。选定了字体后,下一步行距、间距可能又有两三种选择……刘静每次面对新的设计,前前后后大概要尝试近十份样本才能最终敲定。他很推崇这些隐而不见的设计,斧凿之痕并不明显,但却能让人实实在在地感到视觉的愉悦。

而周海伦觉得,即使有了十几种宋体仍然不够。“在国外,字体选择特别特别多,中国明明是一个有书法传统的国家,但是好的字体却不够多。我总想改,但无奈没办法。”周海伦说。

企鹅从很早开始就意识到这些细节的重要性。早在1940年代,Allen Lane特地从德国请来当时最优秀的图书设计师Jan Tschichold为企鹅制订一系列标准和规范。最终,从封面模板到印刷厂每一种字体的运用,Tschichold都事无巨细地写入了那本著名的《企鹅设计构成法则》里。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验证,企鹅的这一套模板已经成了视觉识别体系的一部分。读者可能并不会意识到这是精心设计的结果,但翻开书页,你就知道这是企鹅的 书。

“我们几乎是用和苹果和耐克那样研发新产品的模式来设计我们的封面。”周海伦说。类似耐克的限量版运动鞋,在周年庆这样的特殊时刻,企鹅会邀请明星设计师来为纪念版系列设计封面。

2005年,企鹅为了纪念成立70周年,发行了一套70本的“袋装企鹅”(Pocket Penguins)系列。书的内容由企鹅挑选,有关于《查特莱夫人的情人》的评论,也有英国偶像名厨杰米·奥利弗(Jamie Oliver)的菜谱,涵盖了企鹅70年出版的各个方面;而设计者里有给披头士设计唱片封面的Peter Blake爵士、时装设计师Orla Kiely、雕塑家Antony Gormley……这70位知名设计师每人以70英镑的设计费在7天内完成封面设计,每本书定价1.5英镑。当这70本书整齐地装在大盒子里,书脊的渐变颜色看起来有如一道彩虹。虽然这套书的内容没有丝毫变化,但是因为设计师的再创造,让人有种想买回家收藏的冲动。最重要的是,这70本书加起来只要100英镑左右,不如其他收藏品那么高不可攀。

“书的封面是我们唯一的也是最重要的广告,同时也是一本书自己的广告。”周海伦说,“应该像一件艺术品那样摆放在书架上。”

这种“让封面可以被裱起来挂在墙上”的理念,让企鹅同许多知名的优秀设计师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并鼓励他们做超越商业以外的艺术探索,一来巩固自己在封面设计上的先锋地位,同时也能对抗电子书带来的冲击。

“复古女王”Coralie Bickford-Smith就是其中之一。这位英国的企鹅资深设计师似乎就是为了封面设计而生的。她患有先天性的读写障碍,必须学习如何用绘画交流。她最广为人知的作品就是2009年的企鹅布面书经典系列(Clothbound Classics)。

这套书一改企鹅擅长的平装本简洁设计,使用布来做封面的底本,并在其上运用特殊的烫印技术来塑造花纹,用金属箔片压制。这让这套书的封面变得异常精美华丽。每本书颜色、图案不同,但是由于布的质感和相同的烫印手法,看起来依然成体系。

但精致的同时,成本也高得吓人。以国内的情况来看,最便宜的布料也要20块钱一米,最好的特种纸也就十来块钱一张。而且布面书的制作工艺相当复杂,许多环节需要手工操作,为了达到最佳效果,金属箔片还需要反复压制。

这套书目前出了29本,未来还有10本左右构成整个系列,定价在15英镑左右。对读者来说,如果想多买几本,也可以被列入“奢侈品”之列了。而对出版社而言,这样“艺术化”的日常读物实在成本太高,收益有限。

布面书的出现让人们有点意外,毕竟和企鹅长期以来的平民化形象迥异。“出版工业从未像现在这样多元化,竞争也前所未有得激烈。曾经,同样的三段式模板就能涵盖我们所有的封面,可目前我们面对的情况远远复杂于以前。”Bickford-Smith曾经在接受卢涛采访时这样解释道。

电子阅读时代对纸质书的质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被称为“爱书人的圣经”的《查令十字街84号》里,嗜书如命的女主角Helen曾这样写道,“书籍,确实是人类所拥有的最好的记忆存留形式,记忆从此可置放于我们的身体之外,不随我们的肉身朽坏。” 她尤其爱那些写满了笔记的旧书。“爱极了那种与心有灵犀的前人冥冥共读,时而戚戚于胸、时而被耳提面命的感觉。”

如今的社交网络让人们再也不用在旧书堆里寻找共鸣了。而当纸张不再扮演保存和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它的工具性则被减弱,开始追求工艺上的美感和材料的创新。封面设计也同样越来越成为一种艺术化的表达方式。“这其实是图书装订黄金时代的回归。从维多利亚时代开始,书籍会被很好地保存,并一代一代传递下去,”Bickford-Smith在接受Elephant杂志采访时说,“而今天,面对电子书的冲击,是时候反击一下,用漂亮的设计唤起阅读一本放在书架上的书的欲望,并让人以收藏它为傲。”

企鹅的“布面书”在国内也有知音。2009年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小开本、硬封精装的“译文经典”系列,封面主图是一组像窗帘布一样的花布图案,但采用的是纸质,由张志全设计,颜色艳丽,在书店的架子上一字排开十分霸气,吸引了很多读者。起初只是少量发行,之后上海译文就不断增加种类,加快推出频率,到目前已出了近50种。

篇3

【关键词】课外阅读;家长;指导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让孩子从小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他们对课外读物的兴趣,对于孩子阅读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都是很有好处的。除了在学校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引导孩子阅读以外,家长在家中也应该给孩子的课外阅读进行一定的辅导。家长可以指导学生选择健康的课外阅读书籍,并教给孩子正确的阅读方法,给孩子创造阅读的机会并调动他们积极阅读的兴趣。

一、选择健康的阅读书籍

给孩子选择什么样的课外阅读书籍,这是家长首先要考虑的,因为并不是每一本书籍都适合给孩子阅读的。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学习的程度为孩子挑选一些适合他们年龄段的优秀书籍。例如孩子学习的是西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课本,在课本里有《巴金写给家乡孩子的信》等课文,家长就可以告诉孩子,其实还有其他大作家也都写过给孩子们的信,比如冰心就曾经写过《寄小读者》,可以激起孩子对这方面的兴趣,转而进行阅读。又如学到《惠崇春江晓景》、《清明》等古诗的时候,家长也可以告诉孩子,其实在唐诗里还有很多描写四季的诗歌,除了写春季以外,还有描写秋季的《山行》和描写冬季《江雪》等,家长可以鼓励孩子自己去唐诗中寻找还有哪些诗歌也是用来描写四季的。

这样的课外阅读选择的都是和课本紧密相关的健康读物,不仅能够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更能够让孩子有针对性地读到好作品。

二、教给正确的阅读方法

除了给孩子指点如何选择课外读物以外,家长还必须指导孩子正确的阅读方法,好的阅读方法能够帮助孩子更快地掌握书中的内容,而不是浮光掠影、一带而过。

家长可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书籍,并将书籍中的相关内容通过复述、讲故事等方法讲给家长听,这样做可以培养孩子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对于一些故事性比较强的书籍,例如《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家长还可以选择其中经典的故事,和孩子一起排演成短剧,并鼓励孩子在学校班会的时候组织小伙伴们一起表演。

除了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外,家长还可以通过阅读课外书籍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家长可以对书中的一些有争议性的问题提出讨论,启发孩子独立阅读并思考问题的能力。例如在阅读了世界名著《巴黎圣母院》之后,家长可以启发孩子思考里面的钟楼怪人究竟是美还是丑,进而引发孩子思索善恶美丑之间的辩证关系。

家长还可以通过指导孩子撰写读书笔记来培养孩子的归纳能力,帮助孩子养成在阅读时记录笔记的好习惯,以加强对书籍的记忆。例如在阅读《悲惨世界》等人物关系复杂的书籍时,家长可以指导孩子为书籍中的主人公画出关系图,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清书中的人物关系,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

三、调动积极的阅读兴趣

对于阅读来说,激发兴趣比强迫孩子阅读的效果会更好,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喜好来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例如对于那些崇拜英雄的孩子,家长可以给他们讲述一些英雄人物的故事,如岳飞、戚继光抗击顽寇的故事,用精彩的故事片段吸引住学生,而到了关键的时候则停住不说,让孩子自己去寻找相关的书籍来阅读。

家长还可以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去阅读,例如在介绍《十万个为什么》等科普类书籍的时候,家长可以提出一系列的小问题,例如“灯为什么会亮”等,让孩子带着问题去阅读,自己在书中寻找答案。

四、创造随时的阅读机会

阅读的好习惯不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就能够养成的,家长要让孩子养成随时随地都阅读的好习惯,那就要随时随地激发孩子求知的欲望,例如带着孩子玩玩具飞机的时候,家长可以告诉孩子有一本童话书讲的是会开飞机和坦克的舒克和贝塔的故事,问孩子想不想阅读;在动物园游玩的时候家长也可以告诉孩子,这些动物的身上还有很多好玩的小故事,在《动物的故事》会详细说的。通过这样的循循善诱可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鼓励他们自发阅读。

除了多鼓励孩子阅读外,家长自己也要做好榜样作用,要在家中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每天晚上都陪伴孩子安静地阅读书籍,并随时和孩子讨论书中的内容,回答孩子的问题。

五、结论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让孩子养成积极阅读课外读物的好习惯,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家长必须要有极好的耐心,要发挥故事的魅力,用动人的故事引发孩子对阅读的兴趣,在鼓励孩子阅读的同时也要辅导好孩子正确的阅读方法,并经常和孩子讨论书籍中的问题,让孩子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并从读书中感受到亲子的快乐。

参考文献:

[1]邓世维.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体会与反思[J].新课程导学,2014,(19).

篇4

2003年底,一本名为《都赶上了》的书一下子火爆全国。这本书是由葛优母亲施文心和妹妹葛佳主笔,书中详尽讲述了葛存壮、葛优父子两代人的婚恋、家庭、生活故事。然而,一本书又岂能容下一家人所有的欢乐,《婚姻与家庭》杂志社有幸得到施文心女士其余部分的珍贵书稿,独家连载,让读者继续一探“葛家轶事”。

女儿葛佳自北京大学毕业后,赴德留学、结婚、拿学位、生儿育女,到现在已经有十多个年头了。这期间,她再三邀请我们做父母的去玩,而正好葛存壮这段时间没接拍片子,又正值气候宜人的秋季,我们便下决心去了。

到德国与女儿一家团聚

出发的这天早上,葛优夫妇来送我们。葛优有个坏毛病,总是把时间掐得特别紧,从他家到我们家,只算20分钟,好像马路只供他一个人走,也不想想堵车怎么办,万一发生点意外什么的,这些时间都不算进去,所以,他经常迟到。这次又是这样,我们等得都急死了,他才来,还没吃早饭,好在我有先见之明,给他们夫妇准备了牛奶、鸡蛋和面包,草草吃完,就开车上路。还没上高速公路,半道就遇上堵车,我们本来时间就不够,眼看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真是心急如焚。

就在这时,葛优想了想,把方向盘交给贺聪,自己下车站到马路中间去指挥交通。刚开始,我想,人家能听他的吗?没想到,他往那儿一站,就像《编辑部的故事》里的李冬宝指挥交通那样,用手势礼貌地示意那辆小卡车退回原地,那司机居然乖乖地退回去了,然后,他示意公交车先不动,又挥手让贺聪把车子开过去……就这样,从容地解决了交通堵塞的问题。葛优的风度令我佩服,平时那么腼腆的人,这会儿就敢站到马路中间,像模像样地指挥起交通来,而所有的司机全都服从他的指挥,可能是他们都认出了葛优,只顾欣赏他的风采,把平时执拗、得理不饶人的毛病都忘了。

终于,没有耽误班机,我们安稳地坐在座位上,等待飞机起飞。每次飞机起飞时,我总是忐忑不安,心里默念“阿弥陀佛”,祈求平安。但这次我很平静,没有念佛,因为葛优特意给我们选的是国际民航公司的班机,国际民航从未发生过空难,安全系数最高。

我和老葛的座位在机舱中部,从舷窗望出去,上面是湛蓝的天,下面铺着厚厚的云层,绵绵的、软软的,有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而此时,老葛紧张地捂着手中的皮包,因为包里装着4只小乌龟,那是外孙女天天指定要的。在家里时,老葛找了一个比较大的塑料药瓶,用烧红的铁丝扎了许多的小洞,这样,小乌龟不会憋坏了。在飞机上,乌龟算违禁品,查出来是要没收的,老葛便把瓶子放在随身带的手提包里,还不时偷偷打开瓶盖,让小乌龟透透气,一路上提心吊胆的。

我们飞行了十来个小时,终于抵达德国的法兰克福机场。一下飞机,我俩就找不着北了,什么标志也看不懂,幸好同机有两个国内的旅行团,在飞机上,他们就认出了老葛,十分热情,我们便跟着他们。在海关等着查验护照时,我心里嘀咕着:可别查出那几只小乌龟。没想到,海关的那位女官员例行公事地看了看护照,就让我们入关了。

一出海关通道,我们就看见了女婿小余,他笑眯眯地迎上来给我们拿行李。小余是由清华大学选拔送到德国学习自动化控制专业的,现在已经取得博士学位,在德国BOSS公司工作。女儿一家住在斯图加特市附近的一个叫“路德维希堡”(Ludwigsburg)的城市,这是个幽静、清洁,特别适合居住的地方。傍晚6点多钟,我们到家了,女儿佳佳和外孙女天天已经在门口等着了,天天和我们很亲热,但是两岁多的盎盎却跟我们有点生疏了。晚餐的时候,佳佳给我们做了一锅汤,汤里有白菜、蘑菇、还有豆腐,要知道,在德国只有在中国商店才能买到豆腐,这是相当稀罕的。我们喝汤时,盎盎远远地站在一边看着,只是笑,叫他也不过来。过了一会儿,他把一个玩具小汽车放到我手里,把心爱的玩具送给别人,是孩子最最热情的表示,我非常非常珍惜。不一会儿,他又拿来一个小汽车给我,这真让我受宠若惊了。葛存壮很嫉妒,他说:“盎盎,怎么不给姥爷呢?”盎盎听了立刻又拿来一个小汽车给了老葛。

饭后,我和老葛迫不及待地拿出带来的礼物,那是我们跑了好多大商场,精心挑选的。给女儿的是亚麻布衣裙,看来她还满意;老葛给女婿买的是两双休闲盖鞋,女婿没说什么。后来,我们到德国的鞋店里一看,明白了,这儿的男鞋都是傻大黑粗、结实笨重的,和中国人的喜好全然不同。再说给孩子们买的衣服,知道佳佳不喜欢大红大绿的颜色,我们便给天天挑了件牛仔短裙和一条浅蓝格子的布裙,还有印有一些图案的白色T恤,但天天不肯穿裙子,说德国的女孩子流行穿裤子;而明明有些偏肥的T恤,佳佳却认为太小,她说德国孩子都穿肥大的衣服,我说:“那是德国的妈妈节约,买一件衣服得让孩子穿10年!”老葛特意给盎盎买了一条缀有帽子、足球、口袋等小玩意儿的牛仔裤,我和老葛都觉得很有童趣,没想到佳佳认为难看,要把上面缀着的小玩意儿都拆下来。

还好,总算有两件受欢迎的礼物。一个是给盎盎买的遥控电动汽车,两岁半的盎盎很快就掌握了要领,指挥小汽车进退自如,爱不释手,连天天看了都要争着玩。另一个就是给天天的小乌龟了。开始时,天天把乌龟放在脸盆里,觉得盆小,便又换到塑料澡盆里。因为盎盎老捉弄乌龟,天天又奈何不了弟弟,只得吃力地端着澡盆到处藏,一会儿放沙发背后、一会儿放在床底下。从那以后,天天的小朋友多了起来,他们经常来看小乌龟,也很羡慕天天有这么可爱的小宠物,在德国,这种小乌龟要50马克一只呢!

小游路德维希堡

第二天,女儿带着我们去游览当地的名胜。路德维希堡市有个著名的路德维希堡宫殿,始建于1704年,最后落成于1733年,历时29年。它是德国最大的巴洛克风格的宫殿,拥有18幢大厦和3座庭院,占地30公顷,用奇花异草组成各种图案和拥有优美的喷泉的宽阔庭院,豪华富丽,被誉为施韦比施的凡尔赛宫。在参观过程中,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每间房内的墙壁上,都镶嵌有硕大的镜子。导游说,在那个时代,镜子比黄金还要贵重,是富贵的象征。

我们逛的比较多的是斯图加特市的商业街。有的街是禁止机动车通行的,就像北京的西单和王府井一样,游人如织,各个快餐店,尤其是“麦当劳”里排着长长的队伍。街上常见一些流浪艺人,或是弹吉他,或是吹长管,外带小鼓,三五成群,他们神情坦然,自得其乐。

到了吃午饭的时间了,我和老葛买了些快餐,就坐在树下的长椅上,看着街上人来人往。忽然,我觉得有什么东西落在头上,忙让老葛看看,原来是鸟粪,抬头望去,一只灰喜鹊正在树上吱喳欢叫,撅着屁股乱拉屎,让人哭笑不得。老葛一只手拿个热狗,一只手端着杯饮料,很像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他自嘲地说:“这个模样要是被国内的熟人看见了,准说:‘没想到老葛在国外混得这么惨!’好在这儿没人认识我们。”正说着,不远处站着的一位青年女子,走过来,面带微笑地用汉语说:“葛老,您好!来德国旅游啊!”老葛虽尴尬于自己的模样,但还是很热情地站起来和她寒暄。

商业街上的服装店很多。在店里,你可以随意挑选试穿,售货员绝不会跟在你后面殷勤地劝说:“喜欢吗?喜欢就试试。”“你的气质真好,穿着特合适!”老葛最怕这个。在国内,只要他在哪个货架前一站,售货员便赶上前来:“葛老,试试吧,这是欧版的,您穿最合适!”老葛说:“本来还想好好看看,她们一来,吓得我赶快跑了。”德国的售货员给你很大的自由,等到你决定要买了,她们才走过来为你服务。最让老葛心动的是一家卖枪支的商店。橱窗里摆放着各种枪支,有的只需数百马克就能买下,老葛站在那里看了很久。大概,世界上所有的男人都爱枪吧!但是,也只能看看,饱饱眼福,如此而已。

老葛不懂德语,也不懂英语,但是他在国外一点也不怵,仍然保持潇洒稳重的风度,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不会德语,可是我会手语。”有一次,女儿开车带我们出去,在加油站等待加油时,老葛走进一家小店,想买摩托车前面的后视镜。他向售货员比划着,先来一个骑马蹲裆式,嘴里发出马达的呜呜声,然后用一只手比作镜子放在前方,另一只手指向后方,那售货员立即就明白了,告诉他对不起,暂时没货。

德国人很注重仪表,特别是在公共场所。我们和女儿全家去逛动物园,习惯了午睡的老葛不由得连连打起哈欠来,佳佳说:“爸爸,你看你张着大嘴打哈欠,多不好,德国人会笑话我们的!”老葛说:“我就是这样打哈欠的!”还有一次,全家在外面吃饭,老葛吃得很香,佳佳忙在一旁嘱咐道:“爸爸,注意点,别出声!”在国内,被朋友们认为很绅士的老葛在这里倒像是初进大观园的刘姥姥。

梦幻巴黎之行

既然到了德国,游览巴黎的念头便油然而生。我们有一位朋友曼丽在巴黎,电话打过去,得到了热情的回应,曼丽替我们找到了住处――中国电影发行公司驻巴黎办事处。本来,佳佳说陪我们去,但我们不想太麻烦他们,老两口便很潇洒地自己个儿走了。

火车上,我们一路观看沿途风景,大片的农田都已收割,偶尔见几头牛在悠闲地吃草。忽然,我们发现有一条小河沿着铁路蜿蜒曲折地流向前方,河水清澈碧蓝,风过处,漾起细细的波纹。这条可爱的小河像一位长发飘飘、姿态婀娜的少女,不离不弃,一直陪伴我们前行。

中午了,我们拿出三明治准备分享,发现忘了带水,我便自告奋勇去买。结果回来后老葛埋怨我买少了,我故意将他一军:“那你去买吧。”他毫不犹豫地站起来就往餐车走去,不一会儿,就见他得意洋洋地举着两瓶可乐回来了。他跟我绘声绘色地说:“我先对他(售货员)说‘可乐’,然后伸出两个手指头。他拿出两瓶可乐,说了一串也不知是法语还是德语,再指指餐车座位,是问我要不要在这儿喝,我摇摇头,朝我来的方向指指,他明白了,又拿出一个纸袋,把可乐和纸杯装进去交给我。”我问他:“那你怎么付钱的?”他说:“我给他一张20马克的钞票让他找零,估计他也不敢蒙我。”

终于,火车进了巴黎站,我们在曼丽指定的地点等了大约十几分钟,便看见曼丽匆匆跑来,我高兴地跑过去搂住她的肩。曼丽说:“走吧,车在外面等着呢!”老葛说:“怎么,不过海关查护照了?”曼丽笑着说:“还查什么,不用了!”我们感叹起来,从德国到法国就这么简单。

到车站来接我们的是巴黎华人界的名人陈超英先生,一位拥有硕士学位的儒商,才40出头,就在巴黎的著名街道――香榭丽舍大街上开了一家颇具规模的旅行社。陈先生开车带我们穿过巴黎市区,一路上,那些用石头建成的古老豪华的楼房、窗户前小巧的铁艺栅栏、优雅整洁的市容都令我们惊叹,最后,我们停在了闻名遐迩的凯旋门前。此时的凯旋门沐浴在金色的夕阳下,显得更加神奇、壮观,以凯旋门为中心,辐射出去12条大道,每条大道口都建有一幢雄伟敦实的高楼,这是拿破仑分赐给12位立有赫赫战功的将军的,不知道这些将军的后裔们如今安在?

当晚,我们住在中国电影发行公司驻巴黎办事处,接待我们的袁先生热情地介绍着巴黎的风土人情。第二天早上,袁先生把我们送到了巴黎圣母院,曼丽在那儿等着我们。我年轻时便为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深深痴迷,为埃斯米拉达的美丽而倾倒,为她的善良勇敢而感叹;为敲钟人的身世而叹息,也为他真挚纯洁的爱情而激动。如今,我更是迫不及待地去顶礼膜拜我心中的这块圣地,但不巧的是,圣母院的正面正在修缮刷洗,被蒙上了巨大的白布,使我们无法瞻仰她的神圣尊容,只得绕到背后去看,聊以慰藉。我们走进教堂里面,只见靠墙四周的圣像前有朝拜者点燃的蜡烛,几缕阳光透过高高的玫瑰彩绘玻璃窗射进来,一派神秘、梦幻的景象。

篇5

校领导为此找束星北谈话,束星北说:过去大学都是这么做的。

粱启超推荐陈寅恪先生为清华国学院导师,校长曹云祥说:“他是哪一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学士,也不是博士。”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著作。”曹说:“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先生气了,说:“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接着梁先生提出了柏林大学、巴黎大学几位教授对陈寅恪先生的推誉。曹一听,既然外国人都推崇,就请。

“五四”运动中,学生的表现日益激进,和蒋梦麟联名发表《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文中写道:“荒唐的中年人、老年人闹下了乱子,却要未成年的学子抛弃学业,荒废光阴来干涉纠正,这是天下最不经济的事!”

辜鸿铭刚到北大任教的时候,学生们看到他脑后拖着一条长长的辫子,都忍不住哄笑起来。而他则不动声色地走到讲台上,向下面的学生打量一番后,慢条斯理地说:“你们笑我,无非是因为我的辫子,我的辫子是有形的,可以剪掉。然而诸位同学脑袋里面的辫子,就不是那么好剪的啦。”一席话把学生统统镇住了。以后上课就没人敢笑话他了。

蒋梦麟说:“我在大学中搞了几十年,经过许多风潮,发现了一个规律:一个大学中有三派势力,一派是校长,一派是教授,一派是学生,在这三派势力中,如果有两派联合起来反对第三派,第三派必然要失败。”

1930年,钱穆到燕京大学任教,校长司徒雷登问他对燕大印象如何,他答道:“起初听说燕大是中国教会大学中最中国化的大学,心别向往。我来燕大一看,才发现并非如此。一人校门就看到M楼和S楼,这难道就是中国化吗?我希望将燕大各建筑都改为中国名。”不久,燕大专门召开会议,决定改M楼为穆楼,S楼为适楼,贝公楼为办公楼,其他建筑一律赋以中国名称。钱穆还为校园的一个湖取名叫“未名湖”。

蒋百里就任保定军校校长的第一天,对全体学生训话:“我此次奉命来掌本校,一定要使本校成为最完整的军事学府,使在座诸君成为最优秀的军官,将来治军,能训练出最精锐的军队。我一定献身于这一任务,实践斯言。如果做不到,当自杀以谢天下。”后来,他因学校被政府拖欠经费,深感愧对学生,遂写下遗书,当众自杀,子弹穿过胸膛,幸而未死。

林语堂在东吴大学讲英文课,开学第一天,先生带来一个皮包。皮包里满满一包带壳的花生。他将花生分送给学生享用,课堂变成了茶馆。林先生开始讲课,操一口简洁流畅的英语,大讲其吃花生之道。然后,他将话锋一转,说道:“花生米又叫长生果。诸君第一天上课,请吃我的长生果。祝诸君长生不老!以后我上课不点名,愿诸君吃了长生果,更有长生。”学生们哄堂大笑。

闻一多上课别致。据学生回忆,他身穿黑色长袍昂然走进教室,先掏出烟盒向学生笑问:“哪位吸?”学生们笑而不接,他就自己点了一支,电灯光下烟雾缭绕,拖长声音念上一句:“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得为真名士!”这才开始讲课。

沈从文论及原北大文学院院长先生时说:“适之先生的最大的尝试并不是他的新诗《尝试集》。他把我这位没有上过学的无名小卒聘请到大学里来教书,这才是他最大胆的尝试!”

北大开教授会时,会场较乱,各人纷纷发言。也站起来预备说话,辜鸿铭一眼看见首先大声说道:“现在请大家听校长的吩咐!”周作人说,这就是辜的语气,他的精神也充分地表现在里边。“五四”运动时,教授们在一起应付事件,其中就是挽留,大家都说了好多话,对挽留没有异议。辜鸿铭却说出他自己的特别理由:“校长是我们学校的皇帝,所以非得挽留不可。”

北京大学因提倡“新文化”、“兼容并蓄”,常招致“国务院”、“参议院”等衙门的横加干涉。非常气愤:“思想自由,是世界大学的通例……世界上哪有这种不自由的大学?还要我去充这种大学的校长吗?”1919年6月15日,发表《不肯再任北大校长的宣言》,宣称中国现代大学的三项基本原则:第一,大学应当是独立的和自主的;第二,大学应当具有思想自由和学术自由;第三,大学学术与思想自由需要相应的自由的社会政治环境。“我绝对不能再做不自由的大学校长。”读完乃挂冠而去。

为维护大学独立和学术自由,北大校长傅斯年拒绝权贵子弟降格入学。为此,他特地在校长办公室门上贴上一张字条:“有为子女入学说项者,请免开尊口。傅斯年!”

篇6

因迷恋王小波,加上母亲的病逝,6年前,王森用了大约一年的时间重新思考关于生命的命题。

2007年一个偶然的机缘,放弃了经营得还不错的公司,拒绝所谓事业、所谓成功、所谓主流,拒绝贪婪和诱惑,拒绝挑战、打拼、奋斗,拒绝繁复,执着于“开间小小咖啡馆”的王森,在北京如愿以偿,开出了第一家参差咖啡馆。

5年时间,参差咖啡从北京到武汉,现在武汉已经陆续开出17家,并且每家都活得很好。

不过,在我们采访王森时,他却说,自此以后,自己绝不再主动开新店,下一步他要好好当校长。

这个随性、好玩的湖北男人,现在的身份不仅是参差咖啡的老板,还是参差咖啡梦想学校的校长,最近他还刚出版了一本鼓动无数男男女女的畅销书——《就想开间小小咖啡馆》。

王森的咖啡学校坐落在武汉当地的一个小院子里,他把它叫做“参差多态院子”,这个学校本身就是一个咖啡馆。

“我的要求不高,有咖啡,有保姆做饭吃,可以睡懒觉,现在每个月大概有七天的时间下午上课,其他时间都是咖啡师教课,学校有一个管内务的老师,我还是很自由。”王森的工作时间,都是从午后开始。

即便现在咖啡馆和学校的事情都铺开来,他觉得自己“还是像一个闲人似的”。

这就是他想要的生活方式,咖啡人生的态度。

王森的参差咖啡馆都是小小的,店主自己经营。他称之为“自雇型”,馆主的脾性、喜好、气质就是小咖啡馆的DNA。

在这里,有生意,但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有人说,又苦又涩的小小咖啡豆子里,住着许许多多80后一代的咖啡馆梦想。

王森说,自己做咖啡学校,是把“就想开间小小咖啡馆”的梦想放大,让更多人梦想成真。

“咖啡馆注定是小小的”是生意,更是生活方式

2007年,王森一口气开了3家参差咖啡,都很小。

北京魏公村的那家相当袖珍,只有35平方米;他认为大小正合适的,在武汉水果湖一带,面积70平方米;汉口新世界国贸大厦背后的最大,约100平方米。

即便是当时的“大店”,好心的朋友第一次进去时都惊讶地方那么小,没有大面积几乎难言赚钱。不过,王森却在心里嘟囔,小的是美好的,尤其是咖啡馆,尤其是中国的咖啡馆。

什么是咖啡馆?

王森有些较真地反问记者。

他固执地认为,咖啡馆就应特指“小咖啡馆”,和人们已经熟悉并接受的传统意义上的那些名叫咖啡馆的场所很不同。他坚持“咖啡馆注定是小的”,营收的60%~70%以上应该来自咖啡,而那些提供简单的正餐、能够休息、能够洽谈事情的场所实则是“慢餐厅”。

小咖啡馆不必去承担高租金,不必雇很多的员工,一开始自己雇自己就可以,更不必咖啡消费不够饭来凑。

“那种占据好位置的店,人流量很大,但那些人流不都属于你,中国人的咖啡消费不像西方人已经成为生理需求,为了迎合客人的需求,为了负担高租金,卖饭就很顺理成章,很可能你的主食销售很快会超过咖啡,这其实很悖论,你的初衷是想开个咖啡馆,最后变成了一个餐厅。”所以,在“开间小小咖啡馆”时,王森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被位置好、人流量大所迷惑。

在选址时,他甚至主张,完全可以直接放弃繁华的人流量大的一线门面,直接去二线甚至三线地段寻找,当然所选区域内一定要有目标人群(20~40岁的大学生和白领),交通上他们方便抵达、附近停车还算便宜即可。

“参差咖啡”的微博是王森自己亲自打理,他常常会收到这样的信息,想开咖啡馆,但一片混沌,不知道多大面积合适,投多少钱合适。在亲自尝试了开店十多家后,王森现在会很明确地回答,“100平方米以内,投资15万以内,超过这些指标存活的概率就不高。”

“我几乎可以肯定,在中国,这些我所指的真正的咖啡馆正在慢慢成为一个全新的行业。”王森说。

去过几次巴黎,左岸更是朝圣般地去过好多次,在传说中的巴黎左岸,王森看到的是各式各样、各具特色的小咖啡馆林立,不同的人聚集到不同的咖啡馆。

而让他淋漓尽致感受到“咖啡馆还是小的好”这个理念的,是他两三年前赖上的一个名叫“西北湖咖啡豆专卖店”的小地方。

用王森的话说,“武汉随便一个叫咖啡馆的地方都比它更像咖啡馆”,但就是在这个面积不到20平方米,右边是居委会、左边竟然是个垃圾站的“绝处逢生”的地方,王森后来成了常客,一本书、一杯咖啡、一个下午,慵懒地呆着。

店主人是从台湾来的何先生,到武汉后,守着那个有点儿寒酸的小店已有7年之久。前3年多,在王森看来,店主人几乎是“虚度光阴”,生意没太大起色,主人也看不出着急,下午才开店、晚上9点准时打烊。店里出售新鲜咖啡豆,顺便让客人只花10元就能品尝一杯现磨咖啡。

在这家店的墙上,有一句话让王森印象深刻,“一个人之所以幸福,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要求的少”。

店主人自认为是最早到内地做咖啡豆烘焙的台湾人,他很清楚,咖啡这东西,尤其是真正注重品质和咖啡精神、不一味追求环境的小咖啡馆,在内地推广是需要时间的。“明知道要守,何不轻轻松松地守,焦虑于事无补的啊。”王森逐渐领悟了店主人的用心。

后来,这个小而温馨的咖啡馆,客人越来越多,常常人满为患,在武汉成了偶尔偷懒的好去处。

更有一些像王森一样想长期慵懒下去的人纷纷从这里走出去,学着开自己的咖啡馆。“可以肯定,武汉最近两年涌现出来的几十、上百家小咖啡馆,绝大多数都受了何先生的影响。他用了7年,漫不经心地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咖啡生活光阴的故事。”王森说。

挑伙伴就像选老婆“要的不是店长,而是主人”

在武汉的17家参差咖啡馆,王森有一半左右的合作搭档是80后女孩。

“前几个店的女孩子都被认为是我媳妇,哪那么多媳妇,我现在一个媳妇都没有。”60后光头眼镜男笑哈哈地打趣说。

王森这样做的目的很简单,他不在店里的时候,搭档就是主人,他不希望客人来到咖啡馆里看不到主人。

当年王森最终放手北京的第一家参差咖啡,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远水解不了近渴”。

北京的参差咖啡,可以说是他“开间小小咖啡馆”梦开始的地方。

当时王森在北京参与筹备一个纪念王小波逝世10周年的活动,几乎每天都会去魏公村一家名叫“蜗居”的小咖啡馆。得知主人有意转让,“冲动”的王森和北京的朋友一起接下了这家店。

开业两周后,王森回到了武汉。小店虽然圆了他的咖啡梦,却又不足以让他留在北京。半年后,有位志同道合、很有诚意的北京当地哥们,希望接手北京的参差咖啡,且表示不会更换店名,于是王森他们撤了出来。

家在武汉,王森心心念念着拥有一家可以步行抵达的小咖啡馆,此后他的参差咖啡馆就从未离开过武汉。

每新开一家店,王森都有一个前提,必须找到一个志趣相投的搭档。如果没有找到适合的人,他宁愿不开,因为咖啡馆的核心是人。

王森选搭档很慎重。虽然都是他招聘来的,但他不习惯称他们为店长或员工,更多是同事、朋友或搭档。“选店主人跟选老婆没有什么区别,就是要反复确认她(他)是不是喜欢,家里有没有反对,核心是她(他)是不是真的喜欢。”

王森已经把在武汉的十多家参差咖啡馆打包成立了一家公司,他的搭档都是公司的小股东,王森是最大的投资人。虽然王森的股份比他们都大,但王森把每个店盈利的大部分都分给了搭档们。

“我自个儿做,一个月挣八千块,一年半可以收回投资,可是我又发现一个地方想开店,通常这种情况下,我一定会找个合适的搭档,店若开业,我会告诉他半年后店归你管理,你就是老板。我可能因为好玩就不去了,也可能又到别的地方去开店了。”王森说,参差咖啡目前在武汉的这1 7家店就是这样慢慢的、非刻意地开起来的。

他有自己的一套逻辑:小咖啡馆一定是自雇型的。第一,咖啡馆和人一样,要有性格、有精神气质,店主人就是咖啡馆的核心和核心竞争力;第二,小咖啡馆盈利能力和空间是有限的,“自雇”最直接的好处是省了人工。

近两年,最让王森得意和欣慰的一件事是,他前前后后大概劝退了4 0多个想加盟或者想自己开咖啡馆的咖啡馆爱好者,“我甚至认为这些劝退成功的功绩比开了几家参差咖啡还要伟大。”

他总结被“劝退”的主要有五类:大学毕业创业型、圈子大人脉广型、钱多玩玩型、工作开店两不误型、多人合伙有福同享型。

比如劝退“圈子大人脉广型”,王森很有体会。当初武汉第一家参差咖啡刚开业时,生意惨淡到基本没什么客人,搭档很着急,几乎每天都电话王森,希望他去坐镇咖啡馆,呼朋唤友来照顾生意。

搭档还提议,让王森邀请他的一位好朋友、当地很有名气的电视主持人来店里喝咖啡,但王森一直没有这么做。直到一天,主持人哥们邀王森去一家很有特色、美女白领经常出没的名叫参差咖啡的地方时,王森乐呵呵地告诉对方,那是我开的。

王森坚信,对一个小咖啡馆来说,自然形成的回头客才是真正的核心客人。

越想加盟的人越抵触让更多人开“自己的咖啡馆”

王森记得自己的一位朋友在转送参差咖啡的免费品尝卡时常说的一句话,“送你最想要的,时间”。

“难道不是吗?在物质丰富,信息泛滥,压力巨大,总是步履匆匆的都市里,时间不正是很多人最稀缺的吗?”王森希望参差咖啡馆是那些钢筋水泥丛林里的一块块小小绿洲。

60后的王森,在很多人看来,还是80后的状态,玩心重,过得闲适甚至有些散漫。他很庆幸自己不像身边一些80后,“披了一件现代的外衣,思想还是爷爷奶奶那辈的”。

“我们的城市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我们正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看起来很现代,硬件很现代,软件却还是非常明显的农耕文明。”王森觉得像参差咖啡这样的小咖啡馆应该越多越好,这里面有他的私心。

在很多参差咖啡馆的墙上面都写了这句诗,“Nooneisisland”,“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只有社会好了我们才能真正的好。我们不可以也不可能独善其身,我想自己的生活品质高一点,这些小咖啡馆实际上是在经营非常好的小空间。如果周围的环境太乱、太糟,我其实是受害者。”

这几年经营咖啡馆下来,王森很明显地感到,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像他那样,渴望有家属于自己的小小咖啡馆,过上简单而幸福的生活。

原本是进行公司员工内训的课堂,在今年6月初,被王森升级为“参差咖啡梦想学校”,正式面向社会招生。本刊采访王森期间,正赶上第一期学员为期20天的培训。

教他们怎么做咖啡、做西点,怎么开咖啡馆,难道王森真的不希望在这些未来的咖啡馆馆主中多发展一些加盟者,或者参股投资之类的?

王森很干脆地说,“他要过自己的生活就要自己开”,发展加盟或者投资“非常没有必要”。

一是小咖啡馆有盈利但不是赚大钱的生意;二是开咖啡学校,肯定是能够盈利的,这是个“主观利己,客观利人”的事,驱动更多的人去开咖啡馆,开自己的咖啡馆,这期间王森的咖啡馆学校能“挣点辛苦钱”;三是王森对加盟有顾虑,如果一旦放开,虽然加盟费能成为盈利的一大块,但也可能被利益驱使、为了加盟费而怂恿别人开店,至于加盟店的支持服务能否跟得上同样是难题。

他很明确地告诉我们,自现在起,自己不再开新店,因为“武汉就能容纳这么多”;而且这种小咖啡馆的模式也不适合复制到外地、做直营连锁;至于特许加盟连锁,骨子里很抵触为了加盟而加盟者,馆主很容易“没有自主思维”,如果参差咖啡做特许加盟,一定会十分慎重。

至于刚出版的《就想开间小小咖啡馆》,王森很坦诚地说,是为了给开咖啡梦想学校做铺垫。

到我们采访时,新书上市不到两周,王森从出版社得到的消息是已经加印四次,估计已出货四五万本,畅销得让他和出版社都有些意外。

王森已经在构思后三本新书的主题,都是围绕“就想开间小小咖啡馆”。在第二本书中,他想将台北很多很不错的小咖啡馆介绍到内地,“把我们的想像空间再打开一些”,他的台北小咖啡馆之旅已经在下半年的计划之中。

篇7

我却在肚子里嘀咕:这些花草又不是名贵品种,大路货。市民又不是盗仙草,拿回家又不是用脚踏,用开水浇,而是恭恭敬敬放在阳台上,施肥浇水捉虫。这样做不等于发动群众,增加城市绿化,净化城市空气吗?你等何必上纲上线、五斤吼六斤?窃自己城市里廉价的花花草草,放到自己城市的各家各户阳台上,也算是物尽其用吧?我倒是建议,不妨让有关部门给市民家里送花送草。

当然,我的论调也许属于谬论,所以一直不敢说出来,何必被吐槽?

上海世博会开幕之前,上海辰山植物园比它先开张,我抢在开张之前,在那里采访了四五天。

采访一开始,我就震惊,我就骄傲!为何?新建的辰山植物园是中国最大的植物园,植物品种达到9000种!不要说把9000种植物都看一遍,就是用嘴数9000,也要花不少时间。园林工人辛苦,植物学家更辛苦!

然而,随着调查的深入,我鼓起的骄气渐渐有些泄漏。

我了解到:英国爱丁堡植物园的植物品种那才叫多,40000种,馆藏植物标本200万份。英国皇家植物园丘园更加辉煌,建园300多年,植物品种38000种,馆藏植物标本700多万份。它是世界上公认的规模最大、植物品种最多、标本最全、引种驯化功能最卓著的植物园。

我们要赶上丘园,九千要赶上四万,猴年马月?

那么我们是不是立刻去英国洽谈引进事项?多增加它几万个品种?

对不起,拿钱去,不能一批一批引进,而是一棵一棵一株一株算钱!有的珍稀品种,有钱也不卖。

我突然想起一个史实:1698年,英国“拿骚号”商船在厦门靠岸,一个名叫昆宁汉姆的随船医生下了船,他立刻钻到厦门乡下和鼓浪屿去了。他要为中国人义务看病吗?不,他开始在花草中收集中国的、兰花……小草也要,苔藓也挖。然后,把它们小心翼翼装进口袋,返回“拿骚号”,带回英国去。

那时候的英国人只在图画上见过中国的牡丹花、玉兰花、茶花、梅花,他们觉得这些奇特的花简直是虚幻的,世界上哪有如此美丽的花?于是,英国人告诉昆宁汉姆医生:麻烦您再到中国去找找,最好是找到它们的种子。

一句闲话!

从此,昆宁汉姆医生忙碌起来,窜进窜出,就像一只调皮的小老鼠。他在中国的山野乡村随意采集,不但收集种子,还采集每一种带叶植物的枝和茎,每种都采集三个标本。返回船上,他赶紧把植物样本干燥,然后轻轻夹入书里。他甚至还雇佣了三位画师,专门绘制中国玉兰、梅花、山楂、樱桃等植物的图画。一共画了1200幅。

多年后,中国植物石竹、翠竹、梅花、牡丹……开始出现在欧洲老百姓的庭院中。

昆宁汉姆医生在中国偷花盗草十多年,一直到他老了,实在跑不动为止。

于是,这项任务就由传教士来继承,他们一定要把他们的信仰传到中国,同时也把中国的植物“传”到欧洲。有个叫汤执中的传教士到中国之前,向法国巴黎皇家植物园承诺:放心吧,我会尽可能多地把中国植物的种子带回来。

从此,这个以传教为名义的汤先生,像一只勤劳的小蜜蜂,飞舞在中国的花卉树丛之中,不知带走多少中国的植物,连臭椿和银杏都有。

他的行径被一些中国人怀疑上了,并且上报到朝廷。

汤执中立刻向乾隆皇帝献上了两株含羞草:皇上,您可以玩玩,好玩着呢。

乾隆皇帝手指轻轻一碰,那含羞草的叶子立刻闭拢了,过了一会儿,它又悄悄把绿叶展开了。皇帝顿时有些骨头轻,吩咐奴才们:汤先生的事情你们可以不管……

还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当然也是一二百年前,有个叫威尔森的美国人大摇大摆到中国来旅行,他跑遍了湖北、贵州、四川……不是“旅游”了11个月,而是“旅游”了11年。他是什么身份?旅游家?摄影家?不是。是自然科学家。他来中国干什么?欣赏中国大好河山?为地理杂志拍照?不是。专职从事偷花和盗草的工作。他比昆宁汉姆和汤执中要贪婪得多,一共收集了中国65000份植物标本,有5000多种,还搞到中国1500种植物果木,统统运到美国和英国去了。

他忍耐不住他的兴奋:中国是世界上花卉最美丽的国家,光是杜鹃花就有160多种。

这160种杜鹃,威尔森不辞劳苦地采集到80多种,不但运回去,还让它们在异国加以驯化。

什么是专家?专家就是充分了解这一领域什么将是最可怕的。

后来,威尔森肆无忌惮地出版了一本书,书名就叫《一个带着标本、火枪在中国的西部旅行的自然科学家》。

当初,一二百年以前,有人站出来阻止威尔森和昆宁汉姆的偷盗行为吗?极少。大家认为中国的花花草草有什么稀奇?多的是,拿就拿吧,挖就挖吧,和文化无关!

那么时至今日,昨天、今天、明天,有没有人站出来和英国、美国的植物园打官司,要求他们归还从中国盗走的花草树木呢?没有。拿走就拿走,管它呢!

我们真的非常宽宏大量,并且是一贯的大肚能容船。

当然,说我们老是不生气也不是事实。我们派了十多个专家,到世界50多个国家,专门看看那里的博物馆展示的圆明园的文物。然后,我们不是讨还,而是花了几百万,甚至几千万,从拍卖会上购买圆明园流失的兽头。那兽头其实就是水龙头,艺术上绝对不算顶尖之作。

最近几年,我到过亚洲的一些国家旅游,比如柬埔寨、印度、伊朗、马来西亚。当我看到一些很奇特的树叶,总忍不住采下一片,然后装进空的矿泉水瓶,准备带回家。因为我的一个好朋友最喜欢收集树叶,我要送给他,作为礼物。

导游大为惊讶:童先生啊童先生,快倒掉,快把叶子倒掉。如果出关时被他们发现,要出大事情的。这是他们的国树国花,禁止带出国!

篇8

狮子座女王:利用天赋做一个极品女人

“被人谈论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为什么不让你自己成为一个大人物?”

1930年7月24日。加利福尼亚州最大的汽车商艾伯特・施莱辛格(AlbertSchlesinger)迎来了女儿南施莱辛格的诞生。他的妻子厄玛施莱辛格(Irma Schlesinger)是当时小有名气的美人。作为家中独女,尽管南从小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却依然受到母亲厄玛的严格管教。生于狮子宫,仿佛已预示着南今后会成为令人瞩目的名流,最闪耀的社交女王。

作为社交名流,厄玛非常明白上流社会的游戏规则:想要脱颖而出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她重视自己的外表到达了病态的程度,同时她也非常关注女儿的外表。在南12岁的时候,厄玛认为她太胖了,于是开始让她节食。厄玛和南的祖母一起采取各种手段使南的身材能像晾衣架那么完美。小姑娘当时正处于发育期,她不得不用看菜谱的方式来抑制自己对美食的欲望;14岁的时候,她开始借助抽烟来转移注意力。她选择了“国会”(Parliaments)牌香烟,那是她祖母的最爱。和祖母一样,南喜欢这款香烟的凹形滤嘴,“这样就不会弄得满嘴焦油味”,她说。不过,长年吸烟,使她的嗓音遭到了永久性的损害,最后导致她死于肺气肿。

除了明白保持苗条身材的重要性之外,南还从母亲和祖母那里学到了对穿着的独特品位。她曾回忆道:“祖母总是穿着时髦的丝质衣服睡觉,床上还铺着与之相匹配的床单。”而她的母亲永远只穿红、灰、黑三种颜色的衣服,在母亲眼中,“其它颜色不存在”。她们对衣服的极度挑剔让南从小练就了对时尚的敏感。南的第一套专属礼服是一套白色的Dior紧身装。

在结束了自己的高中学业后,南来到康涅狄格于州女子学院上大学。她偶尔会去巴黎,学习绘画等课程。大三时,一次南在从巴黎飞回纽约的航班上,偶然遇上了自己在旧金山的朋友克拉伦斯・海勒,和他在一起的还有银行家托马斯・肯普纳。克拉伦斯热情地向南打招呼,托马斯却看她不顺眼,他认为她的Dior裙子太短了。当晚,在猴子酒吧,不服气的南找托马斯理论,两个人吵了整整一晚上。最终,对彼此的厌恶转化成了火热的爱情,他们开始约会。1952年,两人走入了婚姻殿堂。结婚一年后,南随丈夫移居到纽约。两人的婚姻一直维持到2005年南去世,中间有过一次分居和几次小波折。

南・肯普纳的大方、优雅和特立独行的作风,使得她成为社交界的不朽神话。即便在她晚年的时候,她依然能轻易成为任何场合的焦点。南・肯普纳辉煌的一生充分证明了女人可以利用自己的天赋――外貌与才智成就自己的事业,事实上它们就是她的事业。通过后天努力不断完善自己的心智,同时绝不浪费自己与生俱来的外貌优势。正如母亲对她的期望一样,在众多名流中她有着女王的霸气,她就是要美丽、要时尚、要有个性、要引人注目。“这是一种自我肯定。”南‘肯普纳说,“被人谈论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为什么不让你自己成为一个大人物?”然后,她又谦虚地说:“我并没有做非同寻常的事。我既没有发现月球,也没有研制出新药品。没有人仅付出一点儿就会取得成功。不过,当你开始尝试去做,过程会很美妙。”

社交女王――秘诀是个性

“我父亲说,你不可能永远都靠脸蛋吃饭,你要成为一个有趣的人。”

婚后不久,南就加入了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的青年委员会,迅速成为了社交圈的常客。60年代末,她开始担任Harper’s Bazaar的时尚版编辑;70年代,她则是蒂凡尼(Tiffany)的设计顾问和法国时尚杂志Vogue的驻美编辑;后来她又成为了克里斯蒂(Christie’s)拍卖行的国际人。同时,她参加了大量慈善活动。她将自己出书所得的钱全部捐给了思朗科特林(Memorial Sloan-Kettedng)癌症中心。30#来,她一共为癌症中心筹款7500万美元。

“我父亲说,你不可能永远都靠脸蛋吃饭,你要成为一个有趣的人。”人们将她定义为社交家和慈善家,但她却固执地说她讨厌被称为社交家,而且声称自己“还没有富到可以当慈善家”。她形容自己的作风是“刻意地放松”,“我总是喜欢被人关注,我为此努力……”她大方承认自己喜欢整容,正如她所说,她只是去“做一个尝试”。

这位社交女王从不掩饰自己的个性。有一回,南和丈夫穿着便服到饭店吃饭,不料,那家饭店禁止穿裤装的女宾入内。南当即脱下自己的裤子,将自己的束腰上装当作裙子,并对将她拦下来的人说:“希望你会更喜欢我这样。”尽管在吃饭的时候她根本不敢弯起膝盖,并且不得不用餐巾遮住大腿。在出席了重大的聚会之后,上至宾客的人数,下至现场的装饰,她和她的朋友们总是要就此评论一通。她们毫不客气地谈论着纽约名流们,不放过任何一点儿新闻爆料。里根总统去世时,她病得很厉害,不得不带上氧气瓶去参加葬礼,但回来之后她照样和她的姐妹将葬礼大肆八卦了一番。

当然,南本身对如何举办一个成功的派对非常在行。她年轻时曾在伦敦呆过一段时间,每个星期日晚上,她都会请她的朋友们到家中吃意大利面。南认为,或许在格林尼治,没有比一碗意大利面更好的待客之道了。“神经紧张的女主人会毁了派对。”南说,要举办一个精彩的派对的秘诀不在于丰盛的食物或者装饰的鲜花,而在于“想象力和好朋友”。作为一个如此有才华和风趣的女主人,谁也不会拒绝她的邀请,尤其是当你知道参加派对的都是哪些人的时候――很可能是戴安娜王妃或者南希・里根。

全世界有成千上万的派对都向她发出邀请,但她最喜欢的是自己结婚50周年的纪念派对,那次派对设在纽约植物园,共有476人参加。所有的桌子都用常春藤装饰着。她的好朋友、花饰设计师卡洛琳・勒姆穿着一件袖子上缀着栀子花的礼服出场,因为邀请函上写着,宾客的衣服上要装点着花朵。她将奇思妙想作为灵感,一切枯燥的社交事物在她手上都变得新奇而有趣;再加上恰到好处的排场与因地适宜的食物,她成了当之无愧的社交女王。

时尚女王:要当艺术家

“我要光着身子被下葬,我知道我要去的地方是一家时装店。”

曼哈顿上东区的名流们排斥使用具体名称来为住宅命名,他们喜欢用门牌号来表达住宅主人的地位和声望。而南・肯普纳著名的家正是公园大道79号。这是一套带有16个房间的复式公寓,是以诱人的乡村风格闻名的加利福尼亚设计师麦克泰勒的手笔。在这里,南度过了近50年的岁月。

这个奢华、时尚、精益求精的住宅中,处处都体现着南看似漫不经心的精心布置。她刻意

突出了起居室:带着凫蓝和豹纹的暗色亚洲风格的屏风映衬着墙壁,屏风上画着小麦色的画。盆栽的蕨类植物被放置在壁炉下方;到处都能见到毕加索或其它著名画家的作品。靠近楼梯的墙上,用红漆喷上了抽象图形,沙发和椅子上都搁着舒适柔软的厚垫,窗帘是驼色的,上面带有红色条纹。整个房间充满艺术感而不乏温馨。桌上放着一本书和一两杯玛格丽特红酒,南经常在这里接受采访。

而南本人的卧室像个明亮而通风的鸟巢,主色调是浅色,苹果绿的墙纸上绘着小岛图案,使人感到宁静而愉悦。她的床被各种报纸覆盖着,包括《纽约时报》,《纽约日报》和《纽约邮报》(当然是八卦版)。在青苔色的天鹅绒沙发上放着带针绣花边的坐垫,上面绣着“万物女王”几个字;镶金边的梳妆台上放着一张全家福,一盆蓝绣球花平添了几缕色彩。壁炉的另一边,一面具有亚洲风情的镜子使卧室更具有华丽感。

作为时尚界的代表人物,南每年都会到巴黎和米兰参加服装秀。她偏爱古典风,几乎从不缺席圣劳伦特(St Laurent)的服装展。除此之外,她喜欢的品牌还有Mainbocher,Valentino、Balmain、Bill Blass和Dior。尽管买高档时装,对于她来说,完全不存在经济上的限制,但是她的丈夫,还是嫌她在穿着上花了太多钱。接下来的事让她得意地笑了,“博物馆总是问我要衣服,事实证明了我是一个艺术收藏家”。她还被选人时尚名人纪念馆,并且在大都会博物馆开时尚讲座。购物是她的终身兴趣,直到72岁时,她还在购买迷你裙和比基尼:“我要光着身子被下葬,我知道我要去的地方是一家时装店。即使我快死了,我也要找个摄影师替我照相”,她说。衣服是她的生命,她珍藏了大量时装,最后不得不将孩子的房间改装成额外的藏衣间。

作为一个眼光独到的服饰鉴赏家,她对自己的身材极其挑剔,她每天必做的事包括散步、练瑜伽和称体重――要是发现自己变重了就开始节食。纤细的身材令南可以穿得上模特走秀用的半价样衣。尽管她消瘦得仿怫从来不吃东西,实际上她还挺能吃的。她的早餐包括咖啡、水果、酸奶、抹着花生酱的热果冻甜甜圈(或者吐司)。不过她在罗德群岛新港拥有了一艘属于自己的小船之后,就不再吃花生酱了,因为花生将让她反胃。“花生酱不再成为每一天的例行食品,这倒不是因为它不好吃。”若非逼不得已,她绝不吃汉堡,有时候她会在午餐或晚餐的时候吃点火腿莴苣番茄三明治。为了减少淀粉的摄入量,她还常用生菜三明治代替面包。

安徒生在《海的女儿》中说:“女人为了虚荣是要吃苦头的。”这句话用在南身上再合适不过。有一次,她在家试穿一双John Galliano设计的8英寸高跟鞋,正当她准备吻她丈夫的时候,她拌了一跤,结果不小心扭伤了臀部,为此她动了好几次手术。但是这对于狂热的时尚女王来说根本算不了什么,她依然痴迷于高跟鞋。

对于“有型”的定义,南说:“就是充分展示你的个性,并有将各种装饰合理拼凑的本领。你必须明白在什么场合要穿什么衣服,它们是否舒适,是否吸引人。”她还建议年轻爱美的女孩“多睡觉”、“常娱乐”、“做自己”,“试衣服的时候,要看看你坐下和背面的样子。”

在南限中,时尚就是要毫不吝惜地展示自己各种最美的时候。

2005年3月,南・肯普纳因肺肿气与世长辞。同年年底,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服饰馆展出她的私人服装收藏,这次展览一直持续到第二年3月。Harold Koda在展馆里再现了南的衣橱,这里陈列着362件针织衫、354件外套,以及满满一架帽子:带羽毛的浅顶软呢帽、宽沿草帽等等:还有约3000件来自Yves saint Laurent、Valentino、Balmain和Jean Paul Gaultier的高级定制服装和配饰。

有人提出要建一个社交人物蜡像馆,这样子孙后代就能知道南・肯普纳的长相。看起来完全没必要,作为St. Laurent的灵感女神和媒体眼中近50年来的完美拍摄对象,她已经留下了大量靓照,足够贴满公园大道。

万物女王:自信是王道

篇9

人生的三个阶段

阶段一:黑剑作为制片人,带领摄制团队奔赴于澎湖、绿岛、高雄等各个景点,制作一档以内地人视角看台湾的旅游节目。24小时连轴转,通宵工作成了家常便饭。纵然是景色连连,他却无暇顾及,背着沉重的三脚架,爬山涉水,每到一个景点,压根儿来不及好好欣赏风景,马上询问当地专家或居民关于此地的逸闻趣事。行程满,压力大,旅行的过程就像琴弦一样绷得紧紧的。

阶段二:高压力的工作强度最终压垮了他。黑剑整个人跟个吹胀了的气球一样,鼓了起来。起初他还只当是台湾小吃吃多了,后来才意识到是健康出了问题。他开始第一次正视自己的人生,他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但他决定,用生命的宽度来弥补长度的不足。他立下志愿,向三毛那样周游世界。打那天起,他开始疯狂旅行,把生命的每一分钟都当作最后一分钟来过。同时,他每到一处,还会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放到自己的博客上,供人们参考。

阶段三:就这样,五年过去了,十年过去了,黑剑的身体状况竟奇迹般的发生了好转。他写在网络上的旅行故事,也从网络字符变成了印在书上的黑白铅字。有人请他去高校演讲,有商家请他做代言人,人们私下称他作“当代徐霞客”。对黑剑而言,如果说起初出国旅行纯粹是为了离开一个紧张有压力的环境,现在则更多的是为了看人,去看别人是怎么生活的,别人的梦想是什么,别人快乐的源泉是什么。

从2000年至今,黑剑的足迹已经踏遍了70多个国家,粉丝群“梦走族”多达50多个。2006年底为记录自己走过的40个国家开设的博客“行走40国”,如今已成了中国十佳博客,点击率超过2300万。他还写了一本书,叫《中国人,你为什么不快乐》,至今霸占着北京的图书畅销榜。

很多人想从他身上学到省钱的妙招,他却在不经意间让人们领悟了追寻快乐的方法。

时间 & 语言

很多人看见黑剑,开场白都是:“我也像您一样去周游列国,可惜我没时间。”但其实不然,时间就像,挤挤总是有的。黑剑说:“起初我也是一边工作,一边旅行,没时间,只好选择‘黄金周’,我还记得第一次出国去的是东南亚。但跟别人不一样的是,我选择的是‘黄金周’的尾巴。”“黄金周”有7天,多数人都会利用这段时间回家探亲。黑剑便跟电视台的领导申请,“黄金周”的前几天他来加班,抓紧时间把要做的片子都提前做好,但他不要加班费,而是要求把相应的天数补给他。这样,待到别人差不多该回来工作的时候,黑剑便可以独自背上行囊出发了。

时间的问题解决了,又有人该问了“语言的障碍该如何克服?”是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像黑剑,尽管已经走过了70多个国家,但英语水平仍然没有多少提高,会的不过是一些基本的词汇和日常用语罢了。但他有自己独特的交流秘笈,那便是“现学现卖”。每到一地,赶紧学一些当地的日常用语,跟当地人建立一种亲切的关系。“我每到一个国家,第一站通常都会去到唐人街。首先是因为在唐人街可以相对便宜的房子;其次,在和华人的交往中,便可以学到一些当地的话,譬如你好、睡觉、酒店、洗手间、便宜点什么的。”黑剑顿了顿,说“碰到记不住的词汇,我会把它们转化成搞笑的中文,统统输入电脑里,很快就记住了。”

马来西亚语:谢谢=带你妈看戏

你好=阿爸可怕

斯洛文尼亚语:先生=狗屎不特

女士=狗屎爸

这些无厘头的联想有的源于他的想象力,有的则干脆来源于眼下功能强劲的输入法。不过每总结出新词,黑剑至少要找10个当地人说一下,多数人听得懂,才会被他收录入词汇。

黑剑还有一个入乡随俗的秘笈,那就是着装。“入乡随俗才能让人觉得你亲切。服装是一个好的载体,你穿上民族特色服装就意味着你认同他们的文化。”可是很多地方买一套当地行头还挺贵的,这时黑剑就从头饰上做文章。“到叙利亚,我买方格头巾;到巴林,我买白色头巾;到巴黎,我会戴礼帽……衣服不一定买整套,我会尽量把现有的中国服装和这些帽子配饰协调搭配,感觉上有几分相像就够了。”

旅行途中,凡事要多长个心眼

人在旅途,喜怒哀乐是常事,有快乐自然也会有危险。在黑剑的一本相册里,就有一张被撕成两半的100美元,他把它看作是通往快乐途中一次刻骨的教训。

那是在法国的一家餐厅,当时黑剑要了杯可乐,旁边桌有个美女在喝酒,看到黑剑就坐了过来。过了一会儿服务员送来账单,把黑剑吓傻了,折合人民币竟然要5000多元。再仔细看看周围,没有一扇窗户,墙壁都用隔音棉装饰,唯一的门口已经站好了彪形大汉。黑剑立马意识到,自己进了家黑店。为了保住鞋子里的800美元,黑剑掏出口袋里仅有的100美元递给了紧握门把手的大汉,趁着大汉伸手接钱的瞬间,黑剑拉开了门并大喊“救命”。店家没料到他会有此举动,惊慌失措间将他推出了门外,倒是黑剑还一直紧紧握着手中的100美元不肯松手,钱最终成了两半。

从此以后,到任何地方,无论是喝东西还是吃饭,黑剑都会要求先买单。“收了钱再吃,有单子在手,放心多了。”

如果说被偷和进黑店是旅途中经常会遇到的意外,那么被追杀的经历可不是人人都能碰上的。

在肯尼亚的一个原始部落村庄,黑剑未理会司机的忠告执意下车拍照。举起相机对准一对黑人母子刚要拍照,一回头,看见几个原本在修车的大汉已经抡着扳手、锤子向他跑来,其中一个手里还提着一截窄钢轨。原来当地有个风俗,老婆绝对不让外人拍照,尤其是外族人。黑剑一边往前逃,一边冲着停车的地方大喊“快救我”。可黑剑的速度哪敌得过长腿的黑人,眼看距离越来越短,幸好司机听到了喊声,猛踩一脚油门倒车来“救驾”。几秒钟后,黑剑终于抓住车门,被车里的旅伴拖上了车。此时,一把铁锤也砸中了汽车。透过后玻璃,看着大汉们捡起铁锤骂骂咧咧,心有余悸的黑剑又多了个心眼“以后拍带小孩的妇女要先征求意见,尤其是旁边男人的意见!”

快乐其实很简单

作为一个旅行者,黑剑把他的行走历程分为三个阶段,最初3年叫旅游,纯粹为了看风景;中间的4年叫旅行,都在一些非旅游黄金时段往一些非风景区的地方跑;而最近这几年,他更多时候会带着问题去走走,比方说学习如何快乐。

孟加拉国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地少人多,每年的六七月洪水来袭都会淹掉很多地方。去之前黑剑以为那里应该是一片愁云惨雾,但在达卡的酒店门口坐上小车夫的三轮车时,黑剑却被他的快乐感动了。“那里的车费是2元人民币,我多给了他1美元车费,原本打算在酒店附近转转就回去睡觉,但小车夫却卖力地蹬着三轮车,不停地转啊转,还一路唱着歌。他把我拉到孟加拉的皇宫,和警卫嚷着要让我这个外国人看到不一样的风景。我比划着告诉他太晚了,想回去休息了,他却手舞足蹈地告诉我要把车费拉完。”

在小车夫的影响下,黑剑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找到了一种新的与人同乐的方法。还是出钱雇三轮车,但蹬车的人却换成他自己,时间全由自己掌控,蹬累了就回到酒店。虽说一路上所有孟加拉人都像看稀奇动物一样看着他,但黑剑乐此不疲。

是的,他不仅学到如何快乐,更收获了许多朋友,朋友的帮助也让他走得更远。黑剑在金三角旅行时认识了一个来自马来西亚的驴友,当时半开玩笑的提议“互助”,到各自的“地头”旅行都会给予帮助,没想到黑剑后来的马来西亚之行,这位朋友就免费提供了自家的房和车给他使用,七天的旅程,黑剑只用了不到2000元。

篇10

位于法国尼斯附近的地中海畔高地,修建于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时期,从这里可以俯瞰法国南部最美丽的海景。豪宅里有一个8公顷的花园和数量众多的房间,种植了数百棵橄榄树、柏树、橙树及柠檬树,平时需要50名园丁来维护。2008年8月,一位俄罗斯富豪以5亿欧元(约合人民币50亿元)买下了它,

成为迄今为止全球成交价格最高的私人宅第。

最贵的车:纯黄金跑车

阿拉伯一富豪以2.8亿欧元(约合人民币24.4亿元)打造的世界最昂贵纯黄金跑车。该车配备8缸1000马力发动机,最高时速120公里。但是,该车基本不上路,因为平均跑100公里将会磨损掉近50克黄金。

最贵的香烟;古巴Behike雪茄

世界上最贵香烟是五盒来自古巴的雪茄,每盒售价15000欧元(约合人民币15.3万元)。精制的雪茄盒内装有40根20厘米长的BehiKe雪茄烟,每根价格高达375欧元(折合人民币3875元)。已在巴黎从事商业活动达3个世纪的LaGivette雪茄销售公司称,其中的一盒雪茄已有买主。

最贵的咖啡,Kopi Luwah

苏门答腊岛的Kopi Luwah咖啡每克售价高达100英镑(约合人民币1100元),年产量仅200千克左右。Kopl Luwah咖啡由棕榈猫粪的提取物制作而成,棕榈猫吃掉最成熟的咖啡果,消化果肉之后将咖啡豆排泄在林地,当地人从猫的排泄物中挑出比较完整的而且还裹着果肉粘液的豆子制成咖啡,动物胃中酵素的发酵,使这种咖啡豆县有独特的风味。

最贵的酒;亨利四世白兰地

墨西哥一家龙舌兰酒厂打造了一瓶价值2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280万元)的酒中之王。这瓶酒的价格中,酒瓶占了很大比重,这个酒瓶用铂金和黄金打造,上面再镶嵌6500颗天然钻石。除此之外,该酒瓶装的也是法国窖藏超过100年的亨利四世白兰地。

最贵的游艇:“A”

俄罗斯亿万富翁安德雷・梅尔尼琴科出资2亿英镑(约合人民币20亿元)购买的游艇,是迄今为止最昂贵的游艇。这艘游艇长400英尺,由制造了德国战舰“俾斯麦”号的布洛姆与福斯公司为安德雷・梅尔尼琴科定制,依照梅尔尼琴科的妻子的名字亚莉珊卓《Aleksandra》命名为“A”。

最贵的酒店房间:法国戛纳马丁内斯酒店

楼顶套房每晚3.72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5.7万元)。套房的阳台上可以看见地中海最美的阳光和沙滩,在这里你除了可以享受到豪华的极可意牌按摩浴缸和观赏到美丽的地中海风光之外,还能享受到顶级的酒店服务。

最贵的绘画作品;波洛克《1948年第5号》

2006年11月,美国著名的行动绘画艺术家杰克逊・波洛克的一幅作品《1948年第6号》以1.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1.05亿元)拍出,创造了全球绘画作品最高价。问世57年间,此画涨了约11000倍,平均每年上涨200多倍。

最贵的股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A股

“股神”沃伦・巴菲特旗下的投资旗舰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A股股价最高曾在2007年12月10日达到每股14.92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10.4万元)。在1965年至2006年的41年间,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净资产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1.4%,累计增长361156%。

最贵的午餐;211万美元与巴菲进午餐

2008年6月,有“中国私募基金教父”之称的中国投资家赵丹阳,以逾211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456万元)的破纪录成交价,投得与“股神”巴菲进午餐的机会。而2009年“与巴菲进午餐”的机会由一位匿名竞标者以168.03万美元的价格投得,比2008年大幅缩水。

最贵的手机:Piece Unique

瑞士奢侈手机制造商GoldVish推出的Piece Unique,售价高达10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1100万元)。该手机由至少150克18K黄金制成,100多克拉D/E色、VVS-1级威塞尔顿钻石镶嵌而成,并且可根据顾客需要进行雕刻处理。该手机已作为最昂贵的手机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最贵的手表:百达翡丽

1999年苏富比拍卖行拍出的一只百达翡丽表,成交价11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9097万元)。这只袖珍型金表是1933年专门为纽约银行家和手表收藏家小亨利・格雷夫斯定做的。著名的瑞士手表公司“佩特克・菲物普”的技师们花了3年的时间设计出该表的结构编排,又花5年时间制作完成。

最贵的香水:皇家尊严1号

“皇家尊严1号”香水(No.1 Imperial Majesty),售价高达13.6万英镑(约合人民币200万元)。每一滴香水都由白色檀香、印度茉莉、德国玫瑰等共170种花精心提炼,复杂的合成过程耗时6个月,产生的香味精致、回味悠长。这款男女适用的“1号香水”全球只有10瓶,而它的瓶子也镶嵌有5克拉的钻石,瓶口由黄金制成,瓶子本身售价就要11.5万英镑。

最贵的项链:巴洛达珍珠项链

以68颗罕见天然珍珠串成的巴洛达珍珠项链,价值71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5467万元)。这条项链是19世纪50年代的印度巴洛达大君坎德罗搜罗各地最大最好的珍珠串成的,以知名珠宝商卡地亚的扣环系住。

最贵的钻石制品:白金钻石骷髅

英国艺术家达明・赫斯特制作的名为《献给上帝之爱》的“白金钻石骷髅”以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52亿元)卖给了一家投资集团,是目前世界上最贵的钻石制品。该钻石饰品用2156克白金铸造而成,上面镶嵌有8601颗重达1106.18克拉的VVS级高纯度钻石,光是钻石部分就价值1200万英镑。

最贵的胸罩:维多利亚的秘密

“维多利亚的秘密”上共有3575颗黑钻石、117颗1克拉圆钻石、34颗红宝石等共大约3900颗宝石。价值达到了令人咂舌的8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400万元)。

最贵的高跟鞋:红宝石高跟鞋

世界上最责的高跟鞋由著名珠宝商斯土厄特・瓦伊茨曼制作,售价为160万欧元(约台人民币1600万元)。设计师在白金制的线丝上,镶了642颗、共重120克拉的红宝石,他的灵感来自电影《仙履奇缘》中的红宝石拖鞋。

最贵的婚礼服:珍珠镶边婚礼服

世界上最贵的婚礼服由埃莱娜・甘维尔制造,价值73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6500万元)。这款婚礼服不仅绣艺卓越,单是镶边珍珠就达到了1000余颗,而且配备了一颗8.8克拉504面体的淡绿色钻石胸饰。

最贵的面霜:LAMER海蓝之谜

一瓶500毫升装的LA MER海蓝之谜面霜,价值人

民币14000元。2004年,进入中国市场2个月的LAMER首次限量发售60瓶500毫升装面霜,在2天内就被订购一空。这瓶面霜拥有奇迹般的修护能量,即使严重烧伤的脸部肌肤也可以回复细致平滑。

最贵的衣服:神舟七号舱外航天服

神舟七号舱外航天服,每套造价约1.6亿元,大量运用新材料,不仅能够防火与抗辐射,还具有防微流星、真空隔热屏蔽、气密、保压、通风、调温等多种功能,适合太空行走。2008年9月27日,中国航天员翟志刚身着该套航天服进行了中国航天史上第一次太空出舱活动,

(说明:汇率以该商品上市或者成交年份为准。)

100万的当代购买力

100万,是大多数人财富计划的第一个数字。有了100万,买房子和车子是大多数人的选择,当然也有很多别的可能性。即使你什么也不买不做,每天只用100块,100万还不够用30年。

有了100万、你可以重新读书,学电影、时装设计或者建筑,去欧洲游学逛尽博物馆和美术馆,也有足够的钱和你艳遇到的对象游玩。

有了100万,你可以注册公司、投资股市,想办法让钱生钱。还可以建立一个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小基金保护羌绣或者别的。你可以开同性恋酒吧,开电影主题的书店,或者像设计师SteIla McCartney一样买下一座教堂当工作室。

有了100万,你可以去个环境好、污染小的地方,经营一个有机小农场。安静地生活。或者买辆车去走66号公路,把万水千山走遍。

有了100万,你可以拍部小电影,自己做主角。你可以出唱片、买下一本书的版权或者像韩寒一样办杂志,开千字千元的稿费。你可以编场话剧去巡演,不管赚不赚钱。你可以买下全世界最自恋的杂志ME来每期上自己和朋友的故事。你可以买下所有报纸的头版,爱情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