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调生面试范文

时间:2023-03-19 15:00: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选调生面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选调生面试

篇1

1. 答题模式化型考生---

面试情景演练时,不知道大家是受网络上的面试技巧影响还是其他原因,考场礼仪上,像个机器人。有这样一个学员,答案内容很好,就是回答每题前都不忘来上一句:考生思考完毕,请求答题!(让我想起了卫星发射现场!)结构化面试中有一道组织协调题,让你说说如何组织一次培训,或者是宣传、会议、参观、检查等等。一般说来,考生都说要先做一个工作计划或方案,这没错,可一个班15个人,7个全用同一句话来开场,开头都是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这句话引用得不错,不过大家也要想想,既然您能在网上看到,别人也可以,这样一来您再用这句话,是不会博得考官的认可的!类似的答题模式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2. 答题不够谦虚或不切实际型考生---

在问到一个学员:向领导提建议,领导不接受怎么办?学员答:我反复劝说,相信领导一定会接受的。如果领导仍不接受,我会向上级部门和领导反映,直接到他接受为止!

只是一个建议,又不是发现你的领导有违法乱纪的行为!这么处理太不切合实际了。

3. 答非所问型考生---

如果您的同事老是失信,您该如何是好?

正确的回答应该是分析失信的原因,然后大度地对待,帮助他讲诚信。

有些实在的同学回答:离他远一点,不和他玩了!还有人回答:一定要让此人认识到失信是一种严重的危害党、危害国家、危害祖国和人民的违法犯罪行为。这也太吓人了吧!

4. 口误型考生---

俗话说: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

其实我们的意见是,如果不说或许没什么效果,这样的大家都知道的话不说也罢,不会影响您的分数。反而说错了,给人印象不好。毕竟面试中很关键的一环是赢得考官的好感。我们在上课的时候我从来都是告诉学生答题思路是什么,如何去表现不同,其实方法很多,为什么大家都偏偏雷同呢?

5. 不了解社会型考生---

有这样一道题一些市区报废的机动车流入农村,一些学校用来接送学生,怎么解决?

这题有一位同学答:发动当地群众,每天早上埋伏在这些车的必经之路上,抓住一辆废掉一辆!相信大多数看到里的同学都会笑吧!

那么我们该如何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在面试中脱颖而出呢?建议大家:

第一、面试要参考技巧,但是不能照搬照抄,要答出水平和高度。每位考官手里有一个记录答题要点的题本,但是只要你的答案符合实际,有可行性,再有点儿新意和深度就可以得高分。

第二、模拟考场。最好能多找几位朋友模拟成考场的样子,如果有专业的辅导老师就更好了,一字排开,选取一些面试真题问你,多练几次。

第三、心态的调整。尽量提醒自己,不要当做是参加考试,能把自己当成是老师在讲课或者是在聊天最好。

篇2

关键词:涉农高校;基层农科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6-115-04

人才培养模式是为了实现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而依据一定的教育理论所设计的某种培养人才的标准样式,通常包括培养目标、培养内容、教学方式、管理制度、评价体系等五个要素。显然,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人才培养成效的决定因素。不言而喻,有效的农科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高质量农科人才的根本保证。本文将立足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对面向基层的农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初步探讨。

一、培养目标:低重心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要素。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培养人才最终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对未来培养人才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规定。从我国现实看,涉农高校面向基层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要坚持“低重心”的原则。所谓“低重心”,简而言之,即指面向基层。此处的“基层”,特指农村基层,即县和县以下的基层组织,包括县级管理和服务三农的部门、乡(镇)和村组。面向基层的农科人才主要包括在农村基层从事“三农”服务、农业科技推广、农业教育和各类企业到基层进行多种服务以及其他与“三农”相关的从业人员。为论述面向基层的农科人才培养目标,下面将从人才培养规格的层面来进行阐明。所谓人才培养规格,其实质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是指学生经过学校的培养与其自身的磨炼,在毕业时可向社会承诺并达到的某些基本质量标准。从面向基层的农科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笔者认为,涉农高校面向基层的农科人才培养规格应该达到以下水平。

(一)思想层面

1 具有良好的伦理道德、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热爱祖国。

2 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基层,热爱新农村,具有较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及扎根基层的思想基础。

3 具有较强烈的改革创新意识,热爱基层事业,具有较强的开拓进取和奉献精神。

(二)知识层面

1 具有较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其中主要包括丰富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语言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与“三农”相关的知识,如“三农”发展的历史、知名农业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人格力量、农村基层典型人物事迹等。

2 具有较整合的专业知识。学生最终形成的应该是打破相关学科界限的完整的知识网络。

3 具有较全面的农村基层知识。如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农村相关政策、农村经济、农村管理、农业科技、技术推广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和熟悉农村基本情况。

(三)能力层面

1 具有较强的处理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的能力以及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2 具有较强的交流沟通能力、口头与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3 具有较强的独立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处理信息和创新工作的能力。

4 具有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

(四)心理层面

1 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意志力、心理自我调节能力、适应能力与团结合作精神。

2 具有良好的吃苦耐劳品质,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3 具有较强的抽象、概括、判断和逻辑推理的能力,具有求新求异的创新意识,具有一定广度、深度、独立性和逻辑性的思维。

(五)体魄层面

具有健全的体魄、结实的体质、旺盛的精力、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身体健康,以便适应基层工作和生活的需要。

值得注意的是,在具体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因各地、各校乃至各专业的情况不同,培养目标不能搞一刀切,不能千人一面、千校一面。

二、培养内容:宽口径

培养内容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立足“三农”,笔者认为,面向基层培养农科人才,其培养内容的口径应该宽。从培养模式的角度看,培养内容其实是一个庞大的体系,限于篇幅,下文仅着重阐述培养内容的主体部分一课程设置。

根据基层生产和管理的一线实际,笔者认为,涉农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应坚持“重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增后劲”原则,以现代生物技术为主要支撑,通过农学、生物学、管理学、农业工程等交叉融合,构建通识、核心、实践、发展的课程体系,设置系列化、交叉性、综合性课程,体现“宽、专、交”结合的课程特色。具体来说,涉农高校面向基层农科人才培养可设置以下四种课程。

(一)通识课程

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大学生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教育,使其培养的人才具有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以及掌握和运用科学的能力,为学生专业教育和在更高层次接受教育打下广博的知识基础。由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具类课程等相关课程组成。

(二)核心课程

主要目的是使大学生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最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培养和造就一种独特的专业素质,为其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也为能获一技之长是供良好铺垫。例如,农学专业主要是农学、生物类课程,同时,注重将现代分子生物学理论、方法、技术与农业应用基础研究有机结合,将课程知识与基层生产实践有机结合。

(三)实践课程

主要目的是拓宽大学生知识面,为其进一步深造和就业提供更多的知识和实践技能训练,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时间和空间建立知识结构。主要包括市场营销、企业管理及农业工程类等课程。同时,根据专业特点,开设自学或讨论课程、创业训练课程、企业实践课程等,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创业者、企业家做讲座,培养创业能力。

(四)发展课程

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根据自身今后发展需要有一定的自由选择空间,使学生能根据自身发展需要选择一些主要课程(见图1)。

三、教学方式:实践型

从当下“三农”的现实看,面向基层的农科人才应该具备更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为此,涉农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尤为加强实践教学的力度,着力提升农科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一)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

涉农高校理当克服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比如,可以尝试在一些课程教学中采用诸如互动式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使教学过程成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自由表达的过程,让学生从单纯的知识接受者变成研究者、探索者。此外,还要鼓励低年级学生积极从事社会实践,直接参与科研,与导师一起进行毕业设计或撰写论文等。

(二)教学方法:开放式

开放式教学方法的最显著特点是其开放性,其核心是实现了教育中心的转变,变学生“要我学”的被动学习过程为“我要学”的主动学习过程,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它要求打破传统的“一本书”的方式和“一言堂”的形式,大力提倡课外阅读,让学生了解课堂教科书之外相关学科专业领域的知识,更要让学生了解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同时,开放式教学方法也能给学生适当的“自由”,允许充分发表个性化的见解,让个性化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在参与中得到锻炼,在实践中得到成长。因而,涉农高校面向基层人才培养,要积极鼓励开放式教学方法。

(三)实践教学:主动式

与其他学科类大学生相比,培养面向基层的农科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格外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涉农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处处体现主动实践必要性。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使学生的诸多能力,如质疑能力、观察能力、协同能力、动手能力等素质都能得到培养。例如,长江大学农学院教师在“作物栽培学”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设计了若干课外综合作业,综合作业倡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实际生活、步入田间地头现场,主动去观察、分析和比较,学生根据生活中或生产现场的需求,自拟选题,进行生产方案的设计,对于优秀作品可以依托创新大赛和学校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给予支持。通过营造这样的主动实践的环境,使学生不仅对作物栽培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提高了实践能力,而且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意识得到发挥和提升;再如,华中农业大学通过对原农学专业“种三田”(试验田、丰产田和种子田)进行了改革优化,规定农科专业实践学时比例必须达到35%,实验学时不少于课内总学时的20%,集中实践环节不少于30周,并逐渐拓展到植物生产类专业。

(四)教学手段:现代化

鉴于当代农科知识的现代性、前沿性、实践性等特征,涉农高校应该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重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充分运用电子课件和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以农学专业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现代农业高科技试验基地、示范园、农业高新区等为基础,以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科学全面提升和整合相关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尤其是要突破传统的作物概念,把专业课的教学重点放在植物生产的技术原理和方法上,使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适应现代植物生产和研究的各个领域。在教学手段上要大胆创新,切实提高教学实效。长江大学农学院在“农作学”、“农业昆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等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学校试验基地,通过自制CAI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及幻灯、实物投影、录像等现代教学手段,在有限的时间内给予学生更多、更新的信息量,形象、生动、直观地反映农学、植物保护等农科专业一些作物的栽培特点和作物病虫害的特征,大大提高了教学实效。

四、管理制度:实用性

管理制度是整个人才培养成效的监督与保障。为了培养实用性的面向基层的农科人才,相关的管理制度必须具有实用性。对于人才培养来说,相关的管理制度主要有修业制度、日常教学管理制度、招生与就业制度。

(一)修业制度

修业制度也称学业制度或学习制度,包括基本修业制度和权宜修业制度两大类。其中,基本修业制度有学年制和学分制两种形式。笔者认为,面向基层农科人才培养最好实行完全学分制。因为完全学分制能给予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进程和选择课程的自,有较大的自由度;修业年限灵活、教学计划富有弹性。这样更有利于优化学生知识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在权宜修业制度方面,基于农科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这一现实,最好实行主辅修制度,即让学生除了学好本专业整合科学知识、能力与技能。针对自身的实际选择其他学科专业进行辅修,提高自身综合能力与素质。

(二)日常教学管理制度

日常教学管理制度是指为维护日常正常教学秩序,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而制定的有关规章制度体系。从涉农高校的办学现实看,面向基层的农科人才的培养不是一所涉农高校中的某个院(系)所能办好的,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学校多方面的力量。为提高涉农专业的教学成效,学校应该专门配备分管农科类学科专业的校长(院长),同时,出台有关教学的优惠政策,在经费上予以倾斜,制定多项有效考核农科类教师的灵活的管理制度,等等。只有建立这种具有综合特色的日常教学管理制度,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面向基层农科人才培养的成效。

(三)招生与就业制度

自从高等教育实行收费制度和自主就业以来,涉农高校的招生和就业便出现了许多问题。这既影响了涉农高校自身的发展,又影响了基层农科人才队伍的优化和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从当下高校的实际看,农科类大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家庭经济条件一般比较困难,每年的学费、住宿费及生活费便成为这些学生及家庭的一大负担,许多学生因此无法顺利完成学业。此外,由于到农村基层就业的待遇过低,导致农科类大学生毕业后一般不愿意到那工作。这样的现实,使得我国“三农”基层领域的农业管理人才、农业科技与推广人才十分短缺。为此,千方百计地为涉农高校制定有效的招生与就业制度实属当务之急。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有关政策及我国国情,笔者认为,为涉农高校制定有效的招生与就业制度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 从招生制度看:(1)扩大“一村一名大学生”招生规模。“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是教育部发展农村高等教育的一项新举措,该计划于2004年启动。作为一种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新探索和面向农村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新尝试,它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人才需求问题,它是新世纪高等教育面向农村基层培养人才的一种有效途径。为此,进一步扩大“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规模,实当必要。(2)健全农职中学的招生制度。目前,我国高校(含高职)招收中职生的途径有很多,有全国统一高考、单独招生、单独对口招生考试、“技能高考”、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五年一贯制、“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模式以及免试直接/保送升学等,对口招收中职毕业生的制度为社会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农村基层对实用人才的需求,涉农高校还要进一步扩大、坚持、完善面向农职中学的招生制度,扩大招生计划,改革招收方式,开展以技能操作考试为主、文化考试为辅的招生考试,吸收实践能力强的中职毕业生到高校学习。(3)建立面向农村自主招生的制度。从我国农村基层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现实出发,制定面向农村的自主录取、择优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政策十分必要。比如,对热爱农业,有一技之长,愿意继续到农村基层工作的社会人员实行择优录取或破格录取;对于农村基层骨干、种养大户实行定向录取。(4)广泛开展各类农科基层人员培训。涉农高校要适应发展现代农业对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迫切要求,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知识更新的培训力度,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针对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偏低、示范带动能力不强的状况。以村干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种养殖大户、大学生村官、回乡创业大学生为重点,大力开展创业培训、管理培训,努力造就一大批勇于创业、精于管理、能够带领群众致富的复合型人才;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着眼于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趋势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以中青年农民、返乡创业者和农村女性劳动者为重点,着力培养农村生产型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大力开展生产技术培训,帮助农民提高生产能力。

2 从就业制度看:(1)继续实施“三支一扶”计划。面对农村基层建设需要大量高素质乡村干部和大学生就业日益严峻的现实,“三支一扶”计划无疑是一项实现双赢的伟大创举。基层和农村是当代青年人重要的成才之路,这作为一种新的就业理念和途径正被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理解、接受和选择,继续实施和扩大“三支一扶”计划大有可为。(2)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作为一项国家政策,国家对“大学生村官”人才培养的政策方面要给予更多支持,比如:给予“大学生村官”减免助学贷款的优惠政策;对担任“大学生村官”的本科生减免所有在校学习的费用;同时规定毕业后到农村基层担任村官一定年限。这样既有利于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顺利进入高等学校,又可以吸引更多的优秀生源就读“村官专业”。(3)搞好选调生工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选调生的培养是一项持久的工作,需要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的重视,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选调生培养机制,解放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将本地的发展现状和发展需要、单位要求与选调生的自身特点和自身需求结合起来,不断地完善选调生培养的相关法规文件和机构建设,对选调生的培养方式进行不断的创新,同时,更需要加大对农科学生选调的力度,关心和解决选调生实际遇到的困难,以求营造出有利于选调生成长的政治环境、学习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努力培养出更多具有基层工作能力与经验的品学兼优、注重实践、能力出众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五、评价体系:科学化

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是指为满足社会的某种要求,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及其所培养人才的质量与效益进行客观衡量和科学判断。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能对整个面向基层农科人才培养过程起到很好的监督、反馈、调解与促进的作用。

篇3

【关键词】国贸;就业;河海大学常州校区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出现了学生就业难、用人单位招聘难的“两难”现象,对人才培养,以及外贸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我国对外经济贸易行业已不再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低水平运行状态,如今对人才要求有了全面提升。不仅要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一定年限的实务操作经验,同时还要持有相关资格证书,要熟悉国内外贸易法规和操作惯例。

本文通过对本校近几年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与特点,分析了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更好地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便于分析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以应对高等教育扩招之后毕业生面临的严峻的就业形势,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工作。让国际经济与贸易大学生做出更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决策。

二、研究思路

1.从网上搜集了一些相关资料,制定了一个具体详细的调查方案。

2.用电话访问法联系河海大学常州校区的07级和06级国贸专业的数名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并且用普查的方法对07级和06级国贸专业学生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结果进行了统计与加工。

3.用个别发送和集中填写的方式发放并收集问卷对08级国贸学生的求职情况做一个问卷调查。本次问卷发放100张。

4.实地走访国贸专业学生的就业市场进行调研:银行,外企,外贸公司和一些金融机构,了解他们现在对国贸专业的毕业大学生的职业要求。

三、调查结果

第一类(调查访问结果):通过电话访问,得知2011年毕业的国贸专业132人中,有91人选择就业,占比68.93%,其中出国21人,占比15.9%,有19人选择升学,其中考研6人,保研13人,另有一人自主创业。2009年国贸专业139人,其中113人选择就业,剩下的10人升学,其中考研2人,保研8人,另有16人选择出国。

08级的国贸学长、学姐中,有52.5%的人已经找到工作并签约,有30%的人选择考研、出国等升学方向;有52.5%以上的学长、学姐参加过三次以上招聘求职,参加过2次或3次的均为15%,还有12.5%的人参加过一次的招聘面试;有47.5%的人选择银行等金融机构,有17.5%的人选择外贸公司,7.5%的人选择外企;08级学长学姐在求职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社会实践经验的匮乏(有87.5%);87.5%的同学认为所学知识在实际中有点作用。但需要更多的运用;学长、学姐给我们国贸专业学生的建议是:在校时多参加些社会实践活动;学长学姐认为在新形势下企业更应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情况,占57.5%,注重科技创新能力(45%);在选择职业时,学长学姐考虑更多的是企业员工的成长机制占到82.5%,其次是企业的地理位置和相关的福利情况(37.5%);学长学姐用他们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52.5%的人认为市场对国贸专业的人才需求情况较为冷淡。

学长、学姐还对国贸专业学生提出了以下建议:1.学生应多给自己充电,充分利用实习的机会。2.在学好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发扬并培养自己的优势,增加实践和自己的社会经历。3.国贸专业较宽泛,所以细分选择好自己将来的就业方向,强化自己在细分的专业领域利于的实践技能。若选择做外贸出口,就应学好外贸专业知识,多在外贸公司做一些实习工作,积累相关经验,若读金融,就学好经济学相关专业知识,去金融机构实习锻炼。

第三类(实际调研工作单位结果):外贸公司近几年出口受阻,招收的国贸专业学生不多,但有很强实践业务能力的毕业生则较受欢迎;在银行等金融机构,近几年遇到较多国贸专业毕业生求职,竞争相对激烈。相比于金融专业出身的学生,国贸专业的学生专业知识有所欠缺,但是金融机构更看重实际业务能力,不涉及到较多的专业知识。

四、结果分析

近几年国贸专业学生自国际金融危机后就业的总体环境有所恶化。由于就业环境的不利,近两年内选择升学的人数几乎增加了一倍(从十增加到了十九)。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民营企业、外贸公司出口受阻,导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就业面变窄,趋向去金融机构就业。

国贸学生就业时应该从多个角度考虑、决策。对人生做个合理的规划,做出最正确的选择。根据不同的大学生的选择,又可以分保守型决策人、进取型决策人和中间型决策人。

1.保守型决策人。他们对于利益反应比较迟缓,而对损失比较敏感。这些大学生往往会因为不需要太多利益而选择继续升学。

2.进取型决策人。他们对于损失反应迟缓,而对利益反应比较敏感,这些大学生会更多的选择自主创业去实现自身价值和利益的最大化。

3.中间型决策人。他们认为损益值的效用值大小与期望损益值本身的大小成正比,此类决策人完全根据期望损益值的高低选择方案。这类大学生会理性的进行权衡,会有各自的选择。

五、调查结论

根据近几年的数据和实地调研,我们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短期内的就业情况做出如下的预测:

1.应届毕业生中选择升学继续深造的同学比例会不断增加,为了适应社会市场要求,应届毕业生都选择给自己多充电来满足市场的需求。

2.就业的应届毕业生中,选择金融机构方向就业的人数会不断增加。而金融机构的日益火爆也会使得就业情景更加严峻,对在校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会有更多的要求

3.大学生将会有更多的选择需要自己去决定,出国、就业、创业、升学、选调生。各个不同的选择就意味着不同的不可复制人生道路,合理做出自己最有利的决策尤为重要。

篇4

关键词 高校 辅导员 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How College Counselors to Carry out Career Guidance More Effectively

ZHANG Lumeng

(Zhe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44)

Abstract With college enrollment year after year,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faced is increasingly severe, beca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of the whole society. As a college student management counselor frontline workers should play a role in career guidance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of university employment guidance counselors involved in the start of university employment guidance counseling made good reflections.

Key words college; counselor; career guidance

0 引言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的关系是最为紧密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者和管理工作的实施者,所以,辅导员在引导大学生就业方面也同样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针对日趋激烈的就业形势,辅导员应充分发挥好自己的作用,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帮助、指导和支持。

1 高校辅导员担任就业指导工作的有利条件

首先,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是全方位为学生服务,工作内容涉及到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大学生思想上、学习和生活中接触最频繁、关系最密切的老师,是学生最直接的管理者。辅导员通过和学生长期接触,可以最全面、深刻地认识和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状况、思想动态、成长经历、家庭背景、就业意向等等情况,对其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帮助其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以实现顺利就业。

其次,现在高校的辅导员大多是毕业不久的青年教师,他们与学生年龄相差不大,年轻而充满活力,能够熟悉新时代学生的特点,与时俱进地开展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辅导员在工作上是学生们的老师,生活中是他们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使得辅导员和学生沟通起来没有太大障碍,容易赢得学生对他们的信赖,向他们敞开心扉,倾诉心声。

2 高校辅导员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思考

2.1 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辅导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体系,其中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知识,包括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法律知识等等,辅导员必须坚持终身学习,勇于开拓创新,不断拓展工作视野,努力提高就业指导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除了辅导员个人的努力学习外,学校也应该为辅导员队伍提供更多的学习就业指导知识的资源与机会,通过组织校内外的集中、系统的专业培训与各种交流活动和座谈会,使辅导员掌握就业指导所必需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提高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能力和水平。

2.2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由于受到当今社会风气的影响,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眼高手低,非大企业不去,非大城市不去,非高薪酬不去,就业价值取向偏差,就业观念陈旧,很难适应当今的就业形势,导致在就业过程中屡屡碰壁。因此,辅导员应该结合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帮助大学生调整好就业心态,如“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从基层做起”等,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完善自我,根据社会需要来选择和调整自我的职业发展路径,积极主动就业。

2.3 构建全程化、阶段性指导体系,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就业指导的“全程化”是指从学生一年级入校开始,根据就业指导理念和大学生成长的阶段性特点,以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为主要指导体系,结合大学生的个性和共性,分年级分阶段进行指导。就业指导并不是对毕业生的应急教育,不应局限在临近毕业的阶段,而应该贯穿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构建全程就业指导体系。

以普通高校本科学生为例,大学一年级的学生需要在辅导员的指导和帮助下,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实现由中学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换。这个阶段大学生还需要理性全面的认识自我,了解所学专业的特点,从而初步了解他们的就业方向。

针对大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在这个阶段,就业指导课的的重点需要放在“大学生就业观念”和“大学生就业心理”正确引导上面,辅导员在指导学生提升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同时,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使其摒弃“宁要大城市一张床,不要小城市一套房”的陈旧思想,做到就业与现实接轨,同时要将人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有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帮助学生探寻自己未来的可能从事的目标职业。初步的职业探索之后,可以帮助学生选择相应的选修课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的锻炼。

等学生到了大学三年级,辅导员就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模拟招聘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大学生求职技巧”和“大学生就业法律知识”的指导和训练。求职技巧包括如何书写体现个人优势的简历,如何有效地投递简历,如何做好准备应对面试等具体内容,辅导员都必须做好指导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法律知识的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辅导员要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自我保护意识、维权意识,谨慎寻找实习单位,从容面对即将到来的实习。

大学四年级的准毕业生们最需要的是“大学生就业政策”和“大学生就业信息”。这时,辅导员的指导重点应放在分析当年的就业形势,讲解就业政策,同时辅导员在及时收发学校提供的相关就业信息之外,也要通过各种渠道帮助学生搜集就业信息,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此时还有一个工作不容忽视,辅导员一定要关注准毕业生们的就业心理压力,舒缓他们的焦虑情绪。

2.4 注重个性化指导,引导大学生多渠道就业

所谓“因材施教”,是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就业教育亦不例外。尽管90后大学生是热情开放、个性张扬、乐于表现的一个群体,但是由于他们的家庭环境、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知识结构、求职意向、求职技能等方面都不尽相同,导致个体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辅导员应该根据每名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就业指导。比如,对于打算直接就业的学生,辅导员应该加强对他们择业观、就业观以及求职技巧的培养和教育,做好就业推荐工作,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招聘活动,帮助学生利用学校提供的种种便利条件等;对于学习成绩优秀且积极上进的学生,辅导员应该鼓励他们报考研究生或出国继续深造,帮助他们协调提供良好的学习场所和灵活的学习时间等,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通过考取公务员、选调生,参加招教考试以及通过自主创业等方式实现就业。

2.5 做好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工作,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库

毕业生离校就业后,辅导员的工作还有关键的一个步骤,即积极跟踪调查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收集、汇总毕业生的就业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库。信息库的内容应该涵盖毕业生基本信息,就业去向,联系方式等内容,这对于以后的就业指导工作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往届毕业生的资料是辅导员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丰富而宝贵的资源,辅导员可以按照信息库中的内容定期联系或者走访用人单位,听取用人单位对往届毕业生的评价,对学生和学院就业工作建议,有利于进一步做好今后的就业指导工作,更有利于推荐毕业生到合适的用人单位应聘。

3 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工作之一,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社会各方面关注的热门话题,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最直接的管理者,要不断探索新的思路,对学生进行全程化、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顺利毕业就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