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观和价值观范文

时间:2023-04-08 19:17: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生观和价值观

篇1

关键词:中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价值趋向

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是中学时代,人的一生能否健康发展也在于这一时代。中学是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形的重要阶段,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们天天面对的是一个个有个性而又有点“桀骜不驯”的中学生,那么面对中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一、了解当代中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趋向

中学阶段是儿童向成人过渡的重要转折期,表现出半幼稚半

成熟、半独立半依赖的特点,因此中学生价值取向具有鲜明的年龄特征。专家分析当代中学生价值观呈现四个基本特点:

1.价值主体的转变: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兼顾

中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时期,市场经济的发展和

对外开放传进来的种种基于个人本位的思想观念,既强化了中学

生自我奋斗、自我拼搏的意识,又强化了中学生注重个人利益、满足个人欲望的思想,以及追求名利的人生观念。这在客观上促使中学生的价值观念从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转移,进而表现出较强的个性和自主性。

2.价值选择的矛盾: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并存

调查显示,中学生一方面认同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道德理想,树立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所应具备的新的价值观念,但另一方面,他们对社会上流行的不良风气又有一定程度的认同和追随。比如,在义利观上,绝大多数中学生认同中国传统中“重义轻利”的伦理观,并对能力本位、竞争意识、时间观念、法制意识等比较认同。但是,对于社会上编织关系网这一现象,将近一半的中学生(49.5%)把它看成是“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和必然现象”,40%的中学生认为“虽然不好,但又不得不编织关系网”。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当前教育的反思。

3.价值取向的转型:由人伦关系走向功利、效率关系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传统清心寡欲的生活态度相比,中学生开始用更加积极、开放的态度来理解现代生活。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具有很强的时间观念,大多数中学生(92.6%)赞同“时间就是金钱”的观点;在分配观上,84.8%的中学生强调以能力和工作效绩作为取酬的主要标准;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中学生强调互惠互利的原则。这些事实表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学生在主体意识、平等意识效率观念、竞争意识等方面都有所发展。

4.人格价值的冲突:观念意识与行为的不一致

调查发现,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89.5%的中学生认为应该以集体利益为重,但是真正让他们为集体和他人做事情时,很多中学生却斤斤计较,不愿主动参加或找各种借口拒绝参加;90%以上的中学生都赞同自理自立,但实际上很多学生在家里不愿做家务,自理能力比较差。这些反映出他们在外显的价值取向与深层人格特征之间存在着矛盾与冲突。这也给我们的中学德育工作提出一个严峻课题。

二、培养当代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我国的传统教育过于偏重知识的传授,为应付中高考,教学中往往忽视对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所以,教育的功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关注青少年学生的心灵世界,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中不能只关注学科,重要的是要关注人。要克服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的不良倾向。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能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对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使之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有服务意识,有理想、有抱负,有使命感和责任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由此看来,将价值观教育逐渐融入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之中是当前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三、促进中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

价值观形成的最适当的环境是教师、家长和青少年之间具有

良好的、互动的、支持的关系,我认为有下列几种方式可以满足这样的条件,能够促进中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

1.发挥学校的教育作用,引导青少年仔细权衡行为的后果

2.多看学生的闪光点,协助青少年探讨各种可能的选择途径

3.多给学生自由的空间,鼓励青少年自由发展

4.给予青少年公开表示和讨论自己的价值观的机会

5.鼓励青少年内向寻求,了解自己

6.发挥家庭的监督作用,给青少年价值观定位

在我们对当代中学生价值观的概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我们

所要做的,就是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条件和无限的未挖掘的潜力之

篇2

关键词:人生观 价值观 中学思想政治 有效性

一、思想政治课对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性

(一)中学时期是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是时期

在学生的中学时期是帮助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是由于处于这一时期由每个学生的不同的个体身心发展特点所决定的。这一时期的青少年的个体身心发展主要呈现出差异性、自主性和社会性等特点。

(二)中学政治课应在学习人生观、价值观中发挥主体作用

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之一,是中学德育的主要途径。他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

二、中学政治课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

(一) 当前中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1、当前中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现状

根据长期的理论与实践得出,中学时期尤其是初中时期是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最好时期。而今天在校的初中生,是生长在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一代,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市场经济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等多元文化的广泛影响,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也有着自身的特点。

2、当前中学生人生价值取向存在误区的原因

(1)社会环境优化不良。由于我国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阶段,权力金钱化、社会无序化和正当劳动收入者阶层的相对贫困化正严重困扰着当代社会,法律失控、道德失控和舆论失控的局面,都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心态。

(2)家庭教育存在弊端。家庭教育是指家长在学校以外的家庭环境中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的教育。在教育子女问题上,父母和家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任何父母不管是否乐意,都是一位教育者,都在自觉、不自觉的对子女施以教育影响。

(3)学校教育取向有偏差。我国近年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但几十年来所积累的应试教育还无法得到彻底的改变,现在的中学教育多数仍旧采用应试教育。学生每日两点一线从学校到家里,甚至越来越多的学校搞封闭式教学,更让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成为读死书、死读书的书呆子。

(二)中学思想政治课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

1、中学思想政治课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现状

人们对任何教育活动成功与否的衡量标准,最直接、最根本的依据就是教育结果的有效性。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普遍存在着教育实效偏低的情况。这几年大部分学生思想政治课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失败之处主要体现在:逆反心理、学风浮夸、双重人格、言行分离等问题。

2、中学思想政治课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分析

针对当前思想政治课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低效率问题,进行了一些相关的问卷调查。根据调查和访谈的结果,归根结底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1)思想政治课教学受到“应试教学”的限制。我国的很多教学实践主要还是以“应试”为目的,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把考试特别是中考和高考作为教学和学习的唯一目标,这就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课的思想性、教育性、针对性和战斗性,所以实际上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很难得到真正的实现。

(2)思想政治课的部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和学生实际不符。教科书上的事例过于陈旧。教科书的宗旨是要通过从经验生活的事例中概括出一些理性的道理,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许多都会以结论的方式直接告诉学生,而不注重对原理、规律发现过程的表述。

(3)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式较为俗套。教学方式不仅是组织完成课堂教学的至关重要的途径,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培养出什么样的人的根本性途径,因此,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新课程标准对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建议是在遵循一般教学规律、教学原则和方法的基础上,体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特点。

三、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有效性的对策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实效,关键在于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我们国家的素质教育改革了多年,特别是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要求,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真正从“应试教学”转变到重视基础理论、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的“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而要实现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要注意明确思想政治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和要求、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树立创新的教学教育观念。

(二)优化课堂教学,采用新模式,改革教法

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首先必须优化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采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为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打好基础。优化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都应实在、具体,适合学生实际,这样才能便于教师紧扣教学目标,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教学,也才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锻炼意志品格,逐步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篇3

关键词:化学思想;人生价值观;结合;必要性;渗透;注意事项

化学思想是化学知识的精髓所在,也是展现化学学科价值的重要方面。所以,课改下将化学思想与人生价值观有机结合在一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化学知识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而且对化学学科价值的体现以及学生的健全发展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如何有效将化学思想与人生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进行论述,以确保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

一、化学思想与人生价值观结合的必要性

随着课改的深入实施,高中化学课的存在价值不单单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应对考试,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展现课程的价值,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而从育人方面来说,有效地将化学思想与人生价值观相结合就非常有必要了。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化学课程的改革要求我们将化学思想与人生价值观结合在一起。众所周知,在课程改革下,高中化学课程教与学目标的设定已经转变为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见,人生价值观的培养是课改的要求,所以,将化学思想与其有效结合,不仅有助于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而且对价值观的培养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次,学生的健全发展决定我们要将化学思想与人生价值观结合在一起。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对人才的要求不再单纯考虑其学历、分数的高低,而是要综合评价,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则是学生素质水平提高以及健康思想形成的保障。所以,将化学思想与人生价值观有机结合在一起,对学生的健全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上述两个方面可以看出,有效地将化学思想与人生价值观结合在一起,与课程价值的体现以及学生的发展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多种思想与人生价值观的有效结合

1.借助物质结构决定性质思想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化学作为一门科学性较强的学科,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是其价值的直接体现,也是学生创新精神得以培养的基础。所以,在渗透“结构决定性质”思想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有效地将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结合在一起,以确保学生在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科学探究精神也得到培养,进而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做出相应的贡献。

例如:在教学“原子结构决定化学性质”时,为了有效地将化学思想和人生价值观结合在一起,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在该部分的授课时,我以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原子结构图为例进行介绍,首先,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三者的原子结构图,如:金刚石是立体网状结构,石墨是平面网状结构,C60是由60个碳原子先构成分子。这样的直观展示一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三者之间的不同,加强学生对原子结构决定化学性质的理解,并有效渗透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二是直观的图片展示能够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家的探究力,进而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借助守恒思想形成正确的爱国主义思想

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是德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保障,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所以,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我们要认真钻研教材,要借助“守恒思想”来有效地将爱国主义精神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之中,进而在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例如:在教学“侯氏制碱法”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侯氏制碱法的原理,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为了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首先将守恒思想渗透其中,引导学生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原理以及对复分解反应过程中会产生沉淀的现象等进行思考,以确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顺利实现。同时,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侯氏制碱法的应用价值,进而在帮助学生树立知识应用意识的同时,也能看到侯氏制碱法带来的成果,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爱国主义思想,以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3.借助动态平衡思想培养学生正确的能源观

随着能源的过度消耗,树立正确的能源观,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就成为当今化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学内容。所以,在化学思想的渗透中我们要深入挖掘教材价值,要通过对“物质变化与能量变化统一思想”的渗透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能源观,进而在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的同时,引导学生去关注能源问题,同时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例如:在教学“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为了在有效渗透物质变化与能量变化统一思想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能源观,在该部分的授课时,我借助“锌片、铜片、导线、稀硫酸、烧杯、电流表”等实验材料制作成原电池,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知道电子是怎样移动的吗?为什么会这样移动?你能分清楚哪端是正极,哪端是负极吗?直观形象的实验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加强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还能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进而有效地将物质变化与能量变化统一思想渗透到课堂之中,同时,还能顺势将目前能源的现状进行渗透,以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能源观。

三、化学思想与人生价值观结合中需注意的事项

众所周知,问题是改进的基础。也就是说,只有明确了注意事项才能确保效果的最大化实现,才能真正体现化学思想的价值,才能确保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哪些方面需要我们注意呢?首先,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也是人生价值观形成的主体,所以,只有围绕学生开展各种教学活动才能在化学思想渗透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将人生价值观的培养结合在一起,才能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其次,化学思想的有效渗透。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我们只会灌输习题的答案,从意识上常常忽略化学思想的渗透,这样就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因此,要想确保化学思想与人生价值观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这些事项都需要注意,这样才能真正促使学生获得良好发展。

课改下,我们要改变应试教育为了考试、为了分数而学习的思想,要深入挖掘教材,研究教材,有效地将化学思想与人生价值观结合在一起,以确保学生在高效的化学课堂中获得综合而全面的发展。总之,作为新时期的高中化学教师,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课改基本理念,要有效地渗透化学思想,并展现其中所包含的人生价值观,从而为学生终身健康的发展做好保障工作。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认同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是大学生能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身体力行。高等院校作为大学生的教育培养机构,必须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积极探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路径。

1要加强思想理论“灌输”

意识形态的认同需要理论的“灌输”,而且在灌输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对象的直接感受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

1.1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承载着知识传授和价值引导的责任,其主要教学内容之一就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从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换,必须做到更新观念、优化内容和创新方法,主要表现在:要树立教学平等观,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伙伴关系,两者在地位平等、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共同参与教学,达成共识;要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基点,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和重大事件为要素,构建若干内容上具有相对独立性、主题突出、鲜明的教学模块;要进行教学方法、技术创新,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以老师为主导的教学结构,注重师生之间的交互启发,激发大学生对于此方面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其主动性。

1.2发挥学科、专业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功能

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但也不能忽略专业课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功能。

1.3丰富第二课堂

高校要定期邀请国内外的知名学者到学校开设专题讲座,积极引导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到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中;通过成立青年者研究会、举办学生论坛、各种形势报告会、座谈会,搭建大学生理论学习与思想交流的平台等,使大学生通过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实质。

2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教育场”功能

先进文化的陶冶、滋养将有助于大学生吸纳、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风、学风、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坚守“道德围墙”,引导学生身体力行“大学精神”。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环境中生根、发芽,真正达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2.1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开展主题鲜明、积极向上、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使无形的价值观念直观化、具体化,不断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引导同学们形成高雅、高尚的文化品位,向同学们传递正能量。

2.2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包括校园自然环境,文化和生活设施、建筑设计、人文景观等物质条件,是校园文化重要物质元素和外在表现,也是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场所。为此,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要努力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努力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

2.3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是高校精神风貌与个性特征的集中体现,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校园精神文化包括校风、教风和学风,发挥着文化育人的作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能使大学生在精神文化的感染和熏陶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融入到校园精神文化中,就会持久地对师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积极影响,并且通过师生的行为不断得到加强。同时还可帮助大学生远离低俗、陈腐、颓废的文化垃圾,为他们创造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文化环境。

3要牢固占据新媒体阵地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正逐渐成为高校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载体。高校必须细心观察新媒体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内化影响,最大限度地发掘新媒体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实价值,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深度传播。

3.1要立足校园科技平台

充分利用校园网、校园广播、校园BBS等大学生日常接触多、参与广的传播平台,采取多样的宣传方式,将校园科技平台打造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坚实阵地。

3.2要灵活运用新媒体。

高校教师要灵活运用微信、微博、飞信等形式与大学生平等交流,及时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丰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表现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从静态抽象转化为动态具体,从枯燥乏味到妙趣横生。

3.3要加强对校园舆情监测和引导

建立安全有效的网络巡视员制度,加强社会科技平台传播内容对大学生思想影响的引导,时刻关注容易对大学生思想造成深刻影响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制定传播预案,及时介入舆论引导,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作用,实现校内科技平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融合。

4要促进实践活动常态化

一个价值观的形成一般是在“知中行、行中觉、觉中悟、悟中从”这样一个反复循环的过程中形成的,主体的价值实践和体验是其核心价值观形成的现实依据,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必须坚持教育和实践一起抓,以教育引导实践,以实践深化教育。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也是深受大学生欢迎的实践教学形式。为此,高校要充分发挥好社会实践这个载体的作用,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安排要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的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相应学时学分,提供必要经费支持,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联,找出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另一方面,要通过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增强社会实践效果,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和道德意识,强化大学生对核心价值的认同并以实际行动践行。

4.1要做好送理论下基层服务

利用假期,有序组织大学生深入社会,到基层、企业、街道、村镇等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宣讲,通过宣传教育等形式,不仅是大学生自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理论的深入学习过程,同时,也是对广大人民的一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教育。

4.2要充分发挥当地教育资源

通过组织大学生开展参观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博物馆等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激发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到城市、农村、厂矿企业参观,亲身体验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大学生对基本国情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

4.3要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

积极组织大学开展科技、文化、卫生等“三下乡”、大学生西部服务计划、青年志愿者等活动,引导大学生利用自己所学到的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奉献社会,服务人民,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组织大学生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开展社会调查活动,通过搜集整理调查资料、撰写调查报告、社会调查心得体会等,让大学生在亲身所见所闻中加深对国情民意的了解,认清社会主流,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朝着内化于大学生的心灵、外化为大学生的行为方向发展。

当西方社会思潮不断向中国渗透,青年群体尤其是大学生正成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争夺的重要对象时,探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培育显得尤为重要,并且这将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和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1] 宋志强,范红雨.近五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研究述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8).

[2] 张艺兵,李俏.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调查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3(5).

篇5

关键词:民办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1-0253-02

民办高校大学生是我国大学生群体的特殊一类,由于各种原因,他们的价值观表现出更多的问题,很有必要及时进行重新建构和教育。而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及时提出和教育实施为其提供了新机遇和新路径,民办高校应该以此为契机和起点,从教育内容、主体、客体、载体环体与介体等方面,全力开展民办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和建构,从而促进民办高校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思想多元化和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等多种大背景下,民办高校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其建构都受到很大的负面影响,出现了某些方面的扭曲和异化,加之民办高校学生在知识接受和行为规范等方面本身存在一些不足,相比一般高校的学生,其价值困境与困惑的程度更为严重一些。

1.民办高校一些大学生受当今社会经济利益至上思想与风气的不良影响,非常注重物质利益和物质收获,对非物质的东西兴趣淡泊,凸显了其对思想意识的轻视和对理想信念的忽视,为人做事展现出过于功利化的倾向,这些均彰显民办高校大学生信仰危机的严重缺失、理想信念的缺失,也彰显了哲学理念扭曲——实用主义思想十足。

2.民办高校有些大学生受个人利益至上思想和风气的不良影响,其利己主义思想影响和行为比较明显和突出,凡事都先考虑对自己有没有益处。这些均凸显了民办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和博爱精神的缺乏,彰显其所选择和采取的人生价值取向明显偏离了正确的轨道,最终不利于成长和发展。

3.民办高校大学生身受当代人才衡量及使用标准的负面影响,评估他人和自己往往更看重才识,而对道德和心理健康等不够重视,导致有些民办高校大学生一般只注重发展物质的东西,对自己精神文明方面的重视不够,这些凸显民办高校大学生价值评判观的偏差,不利于其现代公民素质的完整发展。

4.民办高校大学生受网络世界各种负面信息和网络生活的负面影响,导致其多重身份的异化和错位,也导致其人格的分化和扭曲,这些均彰显其价值取向的紊乱和异化。

民办高校大学生在以上方面的不足与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民办高校大学生现代公民精神与素质的核心层面缺乏,彰显了民办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某些缺失和不足[1],急需要认同教育和建构,否则非常不利于其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不利于高校人才的培养。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

针对民办高校大学生价值困境困惑以及本身的理论水平、行为规范和理想信念等基础不扎实的情况,高校、家庭、社会和政府等理应负起对民办高校大学生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历史重任,努力通过各种层面的努力,积极促使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积极建构和持久形成,让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其心,外化为其实在的奋进行为。

1.努力建构和整合民办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内容体系,力求完整和科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下,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学生教育的各个环节,把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贯穿于大学生公民教育,融合进大学生的学科教育和现代公民教育,努力建构起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四大核心价值观——爱国之上集体优先的政治观、博爱文明和诚信包容的道德观、追求卓越不断进取的个人发展观、奉献与享受兼顾的幸福观等四个层次。在这些内容中,不断丰富其内涵和外延,力求全面彰显国家、时代、人民和民族在意识形态层面、精神层面和社会责任层面等对民办高校大学生价值观念与行为标准的诉求与期待[2]。

2.积极推动民办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途径和教育介体多元化行进,力求各方面教育资源整合,促使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多管齐下。一是民办高校应该充分发挥教育主阵地的作用,积极开展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教育,通过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课、核心价值观的专题讲座和党校课等,促使大学生从知识和理论上把握理解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实质、精髓、体系和要求,达到形成完整的认知认同和理论认同。二是民办高校班上和系上应该积极开展各种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校内外实践活动,比如参观革命先辈的故居、参加新农村建设的服务和调研、参加城市社区服务和调研、观看历史和现实影片,以此加强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三是学生家长务必要加强对孩子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重点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育和引导,注重家庭成员的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五是民办高校应该积极建设学校的校园文化及其环境,精心设计学校的横幅标语、雕塑和各场所的警示名言和名画,尽力发挥这些校园文化载体的育人功能,努力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进行正面引领和影响,力争形成有益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建构的良好的校园大氛围。六是民办高校和各级主管教育的部门,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建构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和学习的网站,力求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进行零距离的认同教育,从而促使核心价值观不断建构。

3.调动各大教育主体多元化努力,力求形成对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合力。成功的教育往往不是单一的主体行进,而是多元主体协作互动。家庭作为大学生人生的第一站和终身站,理应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建构负起主要的责任,做好监护人的精神教育工作。学校作为专门育人的地方,是大学生成长最重要的一环,理应成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和建构的主阵地,从知识的理论上努力让核心价值观内化为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持久信念,并外化为其行为准则。各级政府应该积极介入和干预,尤其是高校大学生之所在的各级地方政府,理当应该积极引导全社会公民建构核心价值观,搞好地方的综合治理,为高校学生提供一个和谐文明包容和诚信守法的社会大环境。各大舆论媒介理应主导着舆论的导向,负起舆论的主责,充分利用其有力的话语权,通过各种平台,大力开展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宣传活动,努力营造有利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内化和转化的舆论环境。

4.积极建设教育各种环体与载体,不断推进民办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和建构的良好氛围形成。大学生置身于复杂多变的社会大环境,面临的环境情况又良莠不齐。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各大环体进行绿化和美化。其中,家庭、学校、社会等三大教育主体,除了其教育的主体角色应当负起外,更要负起另外一个角色——积极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和建构建设好一个良好环境和土壤。

5.民办高校大学生作为教育客体——即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客体,理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积极主动投入到各个层面组织的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活动,力争从理论上认知理解核心价值观,将之化为自身内在的持久信念,在基础上在实践上努力践行这些核心价值观,从而牢固建构起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体系来指引自己行动的方向和目标。

总之,民办高校大学生是大学生中的另一类特殊群体,由于各种原因,他们的价值观表现出更多的问题,很有必要进行重新建构。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及时提出和实施为其提供了新的机遇和路径。为此,民办高校应该以此为契机,从认同教育的内容、主体、客体、载体环体与介体等方面,全力推动民办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和积极建构。当然,民办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长期工程和理论性及实践性都很强的课题,值得探讨的地方很多,其中最关键的是如何形成对民办高校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与建构的长期有效的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张祖均.核心价值观的缺失和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J].龙岩学院学报,2007,(1).

篇6

关键词:民族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5.038

民族高校大学生具有多民族、多文化、多信仰等特殊性,其中难免出现偏移主流价值观、道德观念模糊淡化等现象。②然而,目前关于民族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践行的研究尚少。因此,探讨研究民族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践行的特点更有助于为民族高校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有效方法。

1民族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与践行现状

本研究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探究了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状况。该调查问卷主要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内容认知程度与践行效果等核心内容进行调查。通过对400名民族大学生的调查发现,近60%的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基本内容有所了解,然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内涵、基本原则及践行路径难的理解与认知显得不够准确与深刻。对民族高校大学生理解最深刻的三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查发现,频次较集中在8项价值观:爱国、自由、平等、和谐、诚信、富强、民主、文明;其中关于民族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内容的认知情况调查显示,对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以及个人层面的爱国、诚信有更广泛和深刻的认知与理解。在对民族高校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调研发现,民族大学生对对教育方式的认同度偏低,部分民族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在日常行为以及价值取向上仅仅停留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的表面层次上,并没有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有效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本次调研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活动,16个班级紧紧围绕主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开展了辩论赛、模拟法庭、知识竞赛、民族运动会、我和国旗合个影等结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列活动,通过形式新颖、全员参与、亲身体会的活动,民族高校大学生更好地学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普遍反映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有了更大积极性与主动性。

2民族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认知与践行的原因

2.1内部因素

当今,民族高校大学生与其他95后大学生一样普遍以利益至上作为人生价值实现的标准,由此产生了自大自我、追名逐利的思想意识,甚至出现道德缺失的行为举止,③从而影响了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同时,民族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要经历由直接利益层面的认同逐渐发展到理想信念层面认同的这样一个过程,④一方面部分民族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理解不够全面和深刻,随着民族高校大学生知识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也不断加强;另一方面民族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缺乏统一性,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同方面的内容的认知程度不同,他们对贴近自己生活实际的内容更为熟悉和了解,而对与自己的现实生活和个人利益关系不太大的内容较为生疏甚至不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不断地将认知转变为践行,大部分民族高校大学生能正确地理解和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然而由于民族高校大学生群体性价值观及行为习惯的影响,部分民族高校大学生的实际行动往往与他们的价值观缺乏统一性,即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认同只是停留在意识认知的层面而没有有效地践行于行动之上。

2.2外部因素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国内外新事物的广泛传播以及新媒体的迅速崛起,这些在给民族高校大学生带来了广阔眼界和创新思维,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民族高校大学生的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特别是极大地影响着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践行。目前,各个民族高校通过纸质媒体、平面媒体以及网页媒体等各种途径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是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民族高校大学生经常浏览的论坛、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载体上针对民族高校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与教育内容相对较少,同时,宣传教育针对性不强、互动性缺乏,忽视了民族高校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教育作用的发挥,忽视了新媒体在引导民族高校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从而导致在民族高校中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教育工作,缺乏宣传教育其应有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创新性,缺乏宣传教育其应有的舆论主阵地和教育新平台,这是民族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主动认知与践行的重要原因。

3加强民族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与践行的新思路

3.1重视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的系统学习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民族高校大学生各方面、全过程学习抓起,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学习的第一课堂教育工作及教学成效,同时将教育工作从第一课堂扩散到民族高校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等方方面面,覆盖到所有受教育者的每个成长环节。从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出发,建立符合学校教育环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研团队,进而通过一批教育型、研究型、专家型的教育团队引导学生主动关注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一系列相关讲座、报告等加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践行于学习和工作中。

3.2加强民族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教育

加强新形势下民族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必须进一步加强“民族理论及民族政策”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引导民族高校大学生了解民族常识、民族政策及民族法律法规等,从科学的角度去了解和认知各个民族;通过讲座、讨论学习、主题班会等形式积极学习中央少数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民委相关会议精神,提高民族高校大学生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水平;充分利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宣传教育活动的平台,开展民族知识竞赛、民族舞蹈大赛、民族运动会等校园文化活动,同时组织学生结合专业优势围绕民族地区发展开展学术科技活动,将校园民族团结教育延伸到社会民族团结事业的各个方面。同时,创新思维、创新模式、创新手段,使民族观、“三个离不开”思想、“四个认同”和“五个维护”入脑、入心、入耳。

3.3创新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模式

引导民族高校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通过传统的课堂教育、讲座教育加强学生理论素养的学习,还要不断探索并丰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模式,增强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实践性和有效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包括了民族高校大学生在思想政治、道德规范和工作学习等各方面的要求,同时也要紧密结合当前社会生活中的难点与热点问题以及学生思想动态实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落脚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真正吸引民族高校大学生的注意力,让宣传教育工作其更接地气、更具吸引力、更具时效性和普及性。此外,在注重施教的同时,更要通过丰富的“三个倡导”主题实践活动以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性和能动性,变单一的宣传教育为灵活多样的体验教育,让大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感悟,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进而潜移默化地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4发挥新媒体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特有作用

篇7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

一、加强当代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最近“北大学生弑母”的新闻传得沸沸扬扬,把高智商用来对付自己母亲,是一件多么令人痛心的事情。他虽然是个人才,有异于常人的智力,可是他却干出这种违法犯罪,如此丧心病狂的事情。高学历、高智商的大学生却没有最基本的法律道德底线,连做人的根本都缺失了。可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多么重要,德育为先,必需切实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的道德、理想信念教育,让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当代大学生主体上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有献身于祖国的责任感和坚强意志,希望祖国强大,人民生活幸福安康,但是也有一部分大学生表现出无知迷茫,没有主心骨,一副无所适从的样子。而且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行为与社会公德意识不容乐观,知与行分离,道德追求不强烈,道德修养不完善。当代大学生逐步摆脱了社会义务本位的主流价值,由传统的政治化,道德化的价值倾向转变为以经济为基础的功利实用倾向,开始重视自我价值,显示强烈的“自我”意识。个别的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冲突时,他们会优先考虑个人利益。不过,也有一部分大学生他们发扬优秀传统美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

二、大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篇8

【关键词】宁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

“党的十报告首次简要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核心价值观分3个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本文就宁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现状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分析,调研报告就宁波的五所高校327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35名学生进行了当面访谈。调查问卷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进行了调研,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反应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

调研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显示: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解的程度分为四个层面:非常懂、知道、模糊、不知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非常懂的学生很少,仅占15.6%;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学占10.7%,他们知道的内容也只局限于党的十报告概括的24个字;而在访谈的过程中还有1位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限于听过这一概念。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解的途径除了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的讲授,还有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书本、网络、学校的宣传。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现状

(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认同感现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非常丰富,其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和灵魂、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道德准则、以集体主义为重要原则、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最终诉求等,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区别与资本主义社会价值观非常重要的一方面。调研就爱国主义是否应成为全国各民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这个问题,有66.36%的学生觉得爱国主义应该成为全国各民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16.21%的学生不清楚,然而还有17.43%的学生认为爱国主义不应该应成为全国各民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从这看出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是有必要的。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树立正确、科学的价值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非常重要。本次调研结果显示:对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你是否具有坚定的信念?37.92%的学生有足够的信心,25.69%的学生表示绝大多数时候有信心,20.18%的学生表示偶尔有信心, 还有16.21%学生表示没有信心,这与大学生的家庭收入没有直接的联系,对于这个问题,高年级段的学生调研结果比低年级段的大学生在有信心的比例方面下降了11.2%,这让我们看到了:我们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让部分大学生对祖国的未来信心不足,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则是发展。

(二)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价值目标认同感现状

在个人价值观方面的调研,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国家、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是德才兼备,而且“德”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本次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于健康、情感、生活质量、事业、金钱、社会地位都是非常看重的,调研给出的八个选项要求大学生限选三项看重的内容,其排名依次是健康、情感、生活质量。而在访谈的过程中:大学生透露出金钱对于情感、生活质量影响是非常重要,这样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理想、人际交往及就业。在大学生的理想方面,我们发现:一部分大学生的理想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崇尚价值主体的自我化,一部分人在个人利益与他人、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强调以个人利益为中心来决定其他价值取向与价值目标。调研数据显示: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有冲突时,20.18%人会首先考虑个人利益;22.94%人没考虑过这个问题。在当道德与金钱发生冲突时,59.94%的大学生选择了道德,然而有8.87%的大学生选择人不为己,天诛地灭,18.96%的大学生选择哪个对自己有利就选哪个,12.23%的大学生当道德与金钱发生冲突时不知道选那一项。由此看来,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个人价值观。

在当前我国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我们被周围的金钱诱惑、功利追求、物质崇拜、商品拜物的包围下,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就必须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好物质追求与精神提升的关系:一方面要承认和肯定人对物质追求的合理性,另一方面要注意提升人们的精神,使大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具有远大的理想;具有使用、把握、操纵物质的能力,成为金钱、物质的主人。其次要注意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引导处理好精神与物质、个人与集体、自我与他人、创造与享受、规范与自律、义务与权利的关系。 本次调研让人高兴的是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调研对于社会公德意识方面主要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 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五个方面,从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跟前几年相比,有所提高,例如:当你遇到学校及社会举行的爱心募捐活动时,有51.99%的学生会主动募捐。

在大学生如何实现自己人生价值方面,41.9%的学生认为靠个人的奋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46.79%的学生认为自己努力为主,同时也要争取别人的帮助;6.42%的学生认为自己努力的同时,也要利用别人;4.89%的学生认为自己努力为辅,利用别人为主。另外,在人际交往的行为倾向方面,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交友看重朋友的权力地位、钱财、名气。这些都表明: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的迷失与淡漠、价值取向的扭曲与颠倒、道德素质的滑坡与匮乏、荣辱观念的偏差与错位、责任意识的缺失与逃避。

(三)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价值目标认同感现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包含了追求知识、热爱科学的内容,也包含了在社会中立足和增强竞争力的各种品质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择业自由度加大,就业方式日趋灵活,大学生在就业方面呈现出许多新情况、新特点,例如: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中往往对社会期待过高,在面对现实时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因而当他们面对就业挫折的时候,有59.02%的学生认为就业机会存在着不公平,只有15.29%的学生相信就业机会公平,其余的学生在就业机会公平与不公平之间摇摆不定。而在大学生没能找到合意的工作时,他们对于就业机会公平性的相信度又大打折扣。

对于大学生职业道德意识调研主要从忠于职守,乐于奉献;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依法行事,严守秘密;公正透明,服务社会四个方面入手。市场经济强化了大学生的自主观念和竞争意识,使他们敢于追求自己的合理利益,重视培养自身能力和树立竞争意识。然而由于合作观念淡化,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不少学生信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处事原则,彼此间相互合作的意识和能力都有待加强。例如:当你从事的职业不是自己所学专业也不是自己所喜爱的专业时,你是否能做到爱岗、敬业?只有45.57%的学生觉得自己能做到爱岗、敬业;当你就业时,你是否会考虑到祖国最需要你的地方去?30.25%的学生明确选择不会考虑到祖国最需要你的地方去; 44.65%的学生选择可能会考虑到祖国最需要你的地方去,而选择去的学生也要先权衡个人的发展前景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后再做决定,而真正愿意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的大学生比例只有25.08%。

二、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因

本调研也涉及到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因。现对这部分调研结果进行分析,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一)社会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

其一,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信息网络化、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生了很大变化,价值取向上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其二,多种价值观的冲击使大学生在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传统价值与西方价值的对立统一中俳徊,在多元的价值观选择中游弋。调研显示:社会拜金主义盛行;攀比、享乐之风盛行;损人利己事件屡屡发生;社会普遍浮躁、急功急利;腐败问题;奢侈浪费严重这些都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消极作用,其中攀比、享乐之风盛行和社会普遍浮躁、急功急利的消极影响最严重,分别占了68.5%和64.53%。在社会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研过程中,通过网络传播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虚假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不能忽视,对于网络虚假信息大学生选择立刻相信的有5.2%,立刻相信并且大肆宣扬的有11.62%。由此来看,净化网络环境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形成作用重大。

(二)学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

篇9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高职学生;模式

党的十报告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重要地位做出了充分的说明,客观地决定了做好社会主义价值观相关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在此形势影响下,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关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效果,对于学生未来人生信仰的有效培养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实现这样的发展目标,需要做好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模式的研究工作,全面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职学生思想上的地位,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长期稳定地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专业技能人才。

一、现阶段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发展现状

个人价值观的树立,有利于加强自身对于外界不同事物的认识,从不同的方面对这些事物的特征信息做出合理的评价,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价值观在形成的过程中具有持久性与稳定性的特点,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各种文化传统的相互作用,将会逐渐地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在明确的目标引导下,有利于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形成自己独立的价值观,并对自身的各种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增强其综合素质的培养效果。

作为所有价值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为社会的不断进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带来了积极的影响,逐渐形成并完善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未来中坚力量,高职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显得非常重要。因此采取必要的措施,不断加强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推动高职院校的稳定发展。目前各高职院校已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作为了自身德育教育的重要工作内容,为这种认同教育实际影响范围的扩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通过对高职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中的具体表现,也发现了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在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相关工作中,对地方优秀文化传统认识不足,致使学生无法通过对地方优秀文化传统的深入理解,增强自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无法形成良好的认知状态。

(2)很多高职院校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及相关的教育实践活动,将地方优秀文化传统的具体内容准确地表达出来;加上高职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不同,不同的学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与平衡性,无法将这种价值观与自身的实际学习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影响了社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实施的实际作用效果。

(3)受到现代科技的影响,高职学生心理上对于地方传统文化缺乏足够的认识,致使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方面存在着强度不足、稳定性差的问题。加上高职学生的基础薄弱,喜欢追求个性独立等,往往会造成他们社会责任感缺失,缺乏必要的担当精神,各种网络信息复杂性鉴别能力不足等,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他们未来的全面发展。

二、影响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水平提升的客观因素

相关的研究资料表明,某些影响因素的客观存在,对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水平的提升造成了较大的影响,间接地降低了这种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工作质量。这些客观存在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1)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不断改变。改革开发步伐的加快,对于人们价值观及追求目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公平公正、效率优先、创新意识等逐渐成为了人们价值观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对于地方优秀文化传统的影响范围的扩大造成了一定影响,无法真正地挖掘出地方优秀文化传统的潜在价值,逐渐地淡薄了高职学生的理性信念,容易造成信仰缺失现象的出现;(2)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带来了丰富的资源信息,促使高职学生的思想更加开发。但是,地方优秀文化传统的相关信息并没有引起高职学生的兴趣,对传统文化精髓、精勤俭孝、诚实守信等方面的认同方面存在着一定的薄弱环节;(3)生活环境及社会地位的改变。这主要体现在一些高职学生自小受到了西方思想文化的冲击,在追求享乐、攀比的过程中丧失了地方传统文化精髓,加剧了价值观危机的发生。

三、加强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有效对策

(一)加大地方传统优秀文化的宣传力度,提高课堂教育质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在高职院校实际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需要加大地方传统优秀文化的宣传力度,从根本上转变学生对于这些优秀文化传统的认知,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必要地展现,促使高职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意识到这些传统文化对于自身核心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性,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强化自己的思想意识。具体体现在:(1)高职学校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渗透丰富的有关地方优秀文化传统的相关知识,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对这些传统文化知识的求知欲,促使他们能够通过不同的渠道获取更多的资源信息,逐渐地扩大地方优秀文化传统的影响范围;(2)结合地方优秀文化传统的相关内容,利用因材施教的方式创新教育方式,结合当下的文化发展背景,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实效性;(3)定期组织学生观看地方传统文化习俗博物馆,促使学生能够对自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处理,加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

(二)注重地方优秀文化传统与校园文化的有效融合

地方优秀文化传统精髓对于现代教育理念及教学方式的转变有着较大的参考价值。因此,高职院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结合当下学校实际的发展概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入地方优秀文化传统的相关内容,实现二者的有效融合,促使学生在这种文化氛围的长期熏陶过程中能够形成自身独特的价值观,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应用范围。具体表现在:(1)学校应定期组织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活动,开设专门的宣传栏,充分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2)高职院校的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开展中应结合学生的个性差异,组织学生开展必要的义务劳动,美化校园环境的同时加深他们对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理解;(3)充分地发挥图书馆的优势,增加更多有关地方优秀文化传统的报刊、杂志和电子信息等,为学生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地方优秀文化传统提供良好的平台。

(三)加强对各种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高职院校长期稳定地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影响。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整体发展现状等,高职院校应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开展中加强对各种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充分地满足学生在培养自身价值观过程中的多样化需求,为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可靠的保障。具体表现在:(1)利用多媒体设备,将地方优秀文化传统的各种信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展示,强化学生的思想意识,加强他们对自身实际行为的正确认识;(2)充分地发挥网络教育的优势,组织开展有关地方优秀文化传统的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态度;(3)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确定学生成才的正确方向,在丰富的信息资源支持下,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品质。

结束语: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优秀文化传统在大学生、特别是在地方性较强的高职院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基于地方优秀文化传统的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有利于加强高职学生对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整体认识,并在具体的学习中能够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强化自身的思想意识,培养自身良好的人生信仰,进一步全面提高我国高职院校整体教育工作质量,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社会全面发展。因此,需要以地方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为手段和目的,对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模式进行深入地研究,促使高职院校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的整体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 黄义务,沈澄.高职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调查的启示――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通讯,2013,(08).

[2] 张志坚,陈金龙.民族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模式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0).

[3] 杨玳梧.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养的研究[D].暨南大学,2014,(06).

[4] 程迪.对增强高职高专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32).

[5] 范颖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动力要素与机制探索――以高职学生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11).

[6] 杨玳梧.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养的对策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5,(11).

[7] 李玲.高职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研究[J].现代教育,2015,(09).

2015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计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

项目名称:

篇10

近年来,我省国家机关和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退休干部职工日趋增多,至1989年底已达13万余人,占在职职工总数十分之一以上。广大退休干部职工几十年来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贡献,退休以后,各地、各单位要继续在政治上和生活上关心爱护他们,切实加强管理,搞好必要的服务,使他们安度晚年,并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力所能及的作用。为此,经省人民政府同意,就有关问题作如下通知:

一、加强退休干部职工管理工作的领导。

国家机关、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干部职工退休后,由原单位负责管理。单位领导要经常过问,并指定一个部门具体负责,使管理服务工作落到实处。

省、地(市)、县人事部门是省、地(市)、县管理国家机关和全民所制事业单位退休干部职工工作的主管部门。必需的管理工作干部,根据从严控制和精干的原则,在现有人员中调剂解决。

二、适当解决退休干部职工管理工作的活动经费。

自1990年7月起,国家机关、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退休干部职工管理工作的活动经费,可按实有退休干部职工每人一年60-100元的标准提取,列入本单位经费开支。提取的活动经费除少量按隶属关系交省、地(市)、县退休干部职工管理的主管部门统筹外,绝大部门留本单位使用。活动经费主要用于购置供退休干部职工活动的文娱体育用品和举办讲座、学习活动,以及组织对退休干部职工的慰问等支出,不得发给个人。

三、合理解决退休干部职工的政治和生活待遇。

1、干部退休后,原则上保持在职时所享受的政治待遇,按规定参加听报告、阅读有关文件等。

2、自1990年7月起,对国家机关和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退休干部职工,每人每月发给书报费6元,并按在职干部的标准发给夏令清凉饮料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