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知识范文

时间:2023-04-09 18:05: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法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语法知识

篇1

一、通过必要的任务型训练进行语法教学

近年来,任务型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被很多英语教学在课堂中大胆实施。任务型教学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际的有效途径之一。比如,让学生在完成规定任务的过程中,领悟语言形式的表意功能,使所学语法规则在真实交际中得到灵活运用,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实践,使枯燥的语法学习变得生动活泼,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Unforgettableexperi-ences的Warmingup之后,学生初步接触了关系代词引导的定语从句,我布置了如下任务:运用who,which和whose引导的定语从句与小组成员谈谈教室现有的东西和人物,然后各小组选手在全班陈述,最后评出优胜组,很多学生说出这样的语句:Theboywho/thatisbehindmeisourmonitor.Thegirlwho/thatiswearingtheredcoatandapairofglassesismydeskmate.Thebookwhich/thatliesontheplatformisourEnglishteacher’sEnglishbook.Theclassroomwhich/thatisnexttooursisClass5.ThebookwhosecoverisyellowismyChinesebook.ThewomanwhoseshirtisblackismyEnglishteacher..

二、通过必要的对比和归纳进行语法教学

能够准确灵活的运用语法知识进行练习、对话等学习活动,对于学生来说还显得比较困难。教学中,教师发现很多学生会产生混淆,针对这种现象,教学需要对语法知识进行必要的对比和归纳,让学生更好的辨别各种不同类型的句型使用的不同形式,有针对性的解决语法问题。

篇2

所谓补充短语,是由动词或形容词连同其修饰语一起组成的,因修饰语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对动词或形容词起补充说明的作用,所以被称为补语。这类短语的前项(动词或形容词)为中心语,是谓语性的,可看作是短语中的主人;后项起补充说明作用,是附属性的、服务性的,可看作是短语中的仆役。补充短语中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关系,可戏称为主仆关系。结构助词“得”往往是补语的标志;其补语大都从结果、程度、数量、趋向、处所、状态等方面来补充说明中心语,一般用〈〉来作标示。

基本特点

补充短语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动补短语,其结构为:动词+补语。

例如:洗得〈干净〉(从结果上说明),翻了〈一阵〉(从时间上说明),抱〈起来〉(从趋向上说明),活跃〈在基层〉(从处所上说明),看〈清楚〉(从结果上说明),生〈于1918年〉(从时间上说明)。

一类是形补短语,其结构为:形容词+补语。

例如:热得〈出汗〉(从结果上说明),大得〈多〉(从程度上说明),圆〈溜溜〉(从状态上说明),胖〈乎乎〉(从状态上说明),密〈不透风〉(从程度上说明)。

从结构形式上看,补充短语最易跟动宾短语相混淆。二者明显的区别在于:

1.动宾短语前边的动词与后边的名词或代词虽然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但前与后的地位却是平等的,宾语有自己意义上的“独立性”;而补充短语中前后两部分之间只能是主仆关系,地位是不平等的。

2.动宾短语中的宾语一般在动词后面回答“谁”“什么”的问题;而补充短语中,“动词+补语”结构中的补语不能回答与动词有关的“谁”“什么”的问题,内容上没有独立意义,只能作附带补充,“形容词+补语”结构中的形容词后面则只能有补语,因为形容词一般不能带宾语。如,“读三遍”这个短语是动宾短语,还是补充短语呢?当然是补充短语,因为“三遍”并非“读”的内容,只是从数量上起补充说明作用。

即学即练

1.下列短语中不是补充短语的是( )

A.变得粗糙 B.走亲戚

C.跑材料D.拿起来

E.放在这里

2.下列短语中属于补充短语的是( )

A.长一点 B.走向生活

C.邀请他参加

D.过两小时

E.装一次车

F.说个明白

3.“写文章”和“写清楚”分别是( )

A.动宾结构、补充结构

B.补充结构、偏正结构

C.补充结构、主谓结构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知识学习;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2-185-01

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的重点还是应付高考,很多学习的内容都要围绕着高考这个中心进行,所有学习都是为了中考或者高考这样的硬性考试做准备,在初中的学习中,中考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高中也是这样,新课标在这方面规定了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法并不是考试的内容,但不是说考试的时候不会考这些内容,考试涉及的问题也和这方面相关。

一、初中语文语法知识教学现状

目前初中的的语文语法知识教学几乎都已经不存在了,在初中教材中虽然涉及到语法教学的内容,但是由于考试不考语法知识内容,老师也不会在这方面下工夫,学生为了高考也不会主动去看这些内容,这样造成学生在进入高中以后,根本不明白汉语组词的方式,也不知道汉语词语的分类的知识,也根本不知道什么样的句子是病句和病句如何修改以及句群和句群内部的关系等等。学生作文中出现词语随意搭配、缺少主干成分、不合事理、不合逻辑、表意不清的病句随处可见。

例如:在学生的作文中出现:

1、几天过后,那些关于各个学校招生分数线的报纸便订了出来。”

2、我跑出去后,我看到的队伍居然是一个葬礼。”

3、那个身影慢慢地穿梭在人群中。”

4、希望他们的孩子生活如鱼得水。”等等很多这样的句子,从一个初中生的作文中很容易找到这样的句子,由此看来,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存在很多为问题,所以,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不应该淡化语文的语法教学,淡化语文语法教学的方式是非常不合理的,初中语文语法教学不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效率。

二、初中语文语法的内涵

从广义的角度分析初中语文语法知识,语文语法是一种语言的结构规律,其中包含了两种意义:一方面语文语法本身是民族语言存在的规律,要遵守一定的社会不成文规定。另一方面是一种语法的理论,是语言学家对语言的客观认识,可以总结成抽象的理论,语法知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变成了语法著作,是先有语法后有语法著作,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要尽量的看懂这些知识,这样才能够使语言的组织能力上升到一定的档次。 中学生本身就是民族语言学习的一份子,学习语言的重点在于要遵守语言的学习规则,不要只是学习语言的理论知识,要在实践的过程中锻炼,把语言知识服务于实践,也就完成了语言教学的目的。

三、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的好处

1、中学生学习语文语法能够掌握语言的规律,从以往的感性认识语言上升到理性认识中,从小学开始学习的字词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多,随着时间的推移,语言的材料逐渐增加,到了中学的阶段学生通过语法的学习,把这些语言材料放置在一起,形成条例性的语言,这样就自觉、主动的提高对语言的认识能力。

2、对于语言语法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口语表达能力更加规范化,中学生在学习语法知识的时候,对语言的认识是理性的,这是学习语法的第一阶段,但是学习语法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这些语法规律,才能够在语法的内容指导语言实践,使口语和书面表达更符合语言规律、合乎语法规范,不犯或少犯语法错误,更好地表情达意。

3、学习语法知识能够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学生在阅读文章的时候,能够迅速的把握文章的内容,这是阅读能力的重要标志,阅读能力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生学习语法知识,有利于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进而提高阅读能力。

四、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的措施

初中语文语法教学,老师和学生要明确语法学习目标是什么,端正学习态度,学习语法的目的并不是要当语言学家,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不要刻意的去注重语法知识的传授,也不要带着应付考试的心态是教学,需要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明白语言的规律、应用习惯,提高语言知识的实践能力。

其次,进行中学的语法教学要和教材联系到一起,把课文作为进行教学的重点,从课文中找出一些语言的材料让学生分析,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因为,在初中的语文课本中,文章大都来自作家的名篇,符合语法规律,在这方面进行语法教学,学生不会感觉语法教学很枯燥,能够在阅读课文的时候学到语法知识,一方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学会了语法知识,提高了语言的应用能力。

最后,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在掌握语法的知识的而基础上,掌握文字的运用规律,能够在写作的实践中,有效的运用这些知识。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不要集中的讲语法知识,否则会使课堂变得乏味,教学效果不好。

综上所述,中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语法教学是必要的,中学生应该学点语法知识,以便提高语言的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月红.初中语文语法知识教学之我见[J].语文天地:初中版,2012.(6):6-7.

篇4

1.严重影响高三的复课备考

有过高三复课备考经验的老师都有一个同感:学生语法知识的缺失使得复习举步维艰。全国的十五套高考试卷,基本大同小异,很多考点都涉及语法知识。涉及语法的面广、难度又大,如果没有扎实的语法知识做基础,要想做好一张高考语文卷并得到高分是不可能的。学生的语法知识严重缺失,要在短期补回来一是时间上不允许,二是短时间内学生也难以消化,这让高三的语文老师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2.严重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经常会发现不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高。这除了语文科目自身特征以外,很大程度上与学生语法知识的缺失不无关系。仔细分析学生的每次考试试卷,发现学生的基础题、文言文、诗歌赏析这些题目的失分率很高。在平时的复习中,很多学生明明很努力地学习,但看不到进步。有些考点的题目,不管怎样复习、讲解,总难见成效。

3.严重影响语文教学的开展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古文的教学难度很大,因为古文牵涉大量的特殊词汇、特殊句法、词类活用现象。这些无不与语法紧密相连,缺少语法知识基础就会寸步难行。试想一下,如果学生连最基本的词性都不清楚,老师跟他讲词类活用,无异于“对牛弹琴”;如果学生连最基本的主谓宾都分不清,老师跟他讲倒装句或省略句,这无别于“讲天书”。再看看我们的古文,少了这些基本的语法知识,如何开展自主学习?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些正是摆在我们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无法回避的难题。

二、造成中学生语法知识缺失的原因

1.“淡化语法”的思想,使得语法教学重视不够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语文教学提倡“淡化语法”。因为学习英语的过程也在强调“淡化语法,注重实际运用”。于是,不少老师认为汉语的教学也应该跟国际接轨,但是我们也许忽略了一个事实:东西方人思维习惯的差异,还有我们汉语与英语两种语种的本质差异:表意与表音。这诸多的不同,导致我们学习方式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因而,语文教学中该不该“淡化语法”值得商榷。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就是对“淡化语法”的错误理解,“淡化”不等于“不要”,我们很多人不是在“淡化语法”,而是在回避语法,抛弃语法。老师不重视,学生更加无所谓,长此以往,学生语法知识的缺失也就理所当然了。

2.教材的编写对语法没有足够的重视,更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语法体系

从初中到高中,从人教版教材到其他版本教材,都把语法知识放到了课本的最后几页,或者是单元小节的部分,或者是课文的练习题后面,都是一些“不显眼”的地方。最主要的是语法知识的编排没有系统性、整体性,因此也就没有连贯性。还有语法知识的编写也存在问题,哪些内容是中学该掌握的,掌握到什么程度,都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也就导致不同的版本对语法的编排各具特色,更不用讲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的建立了。这些使得一线的教学者无“本”可依,语法教学随意性强。因而学生不重视语法,最终造成语法知识的严重缺失也就必然了。

3.受高考中考指挥棒的影响,语文教学存在急功近利的行为

虽然素质教育推行了很多年,但为了高考、中考取得好成绩,各学校都铆足了劲赶进度,赶在高三,九年级前结束教材,好提前进入高考、中考的复习。要提速就必须对教材进行“瘦身”,而首先减掉的就是后面那些“不重要”的东西,语法也就自然首当其冲。当到了高三总复习时,才发现“书到用时方恨少”,语法知识的缺失也就理固亦然。

三、解决中学生语法知识缺失的对策

(1)语文教育决策者和政策制定者应该高度重视。语法知识应做到规范化,即哪些语法知识应该在初中掌握,哪些应该在高中掌握,都必须有一个规定。教材中应该将初中、高中要掌握的语法知识系统化编排,册与册应该其有连贯性并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使得一线的从教者有“本”可依,有“章”可循。

(2)语文教育工作者也应该高度重视。从教者重视了,学生才会重视。我们应该在小学、初中就要将语法知识分层次、分难易度教学,做到连贯一体。只有抓实抓牢,语法知识的体系才能构建起来。

总之,语文教学缺不了语法知识,我们只有真正掌握好了语法,才能更好地驾驭语文,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语文学习的“瓶颈”问题。

参考文献:

[1]姚.“淡化语法”何时休[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25).

篇5

关键词:文言语法;归类复习;必要性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初中学段古汉语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虽然不要求初中学生对古汉语语法知识有系统的掌握,也不作为语法概念纳入中考范围,但我认为,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向学生传授一些古汉语语法知识,是十分必要的。中考复习阶段,教师对分散在整个初中阶段六册语文课本里的古汉语语法知识加以归类,初步给学生比较完整的古汉语语法知识体系,对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古汉语,鉴赏古汉语,提高古汉语素养都是大有裨益的。因此,多年来,我一直坚持古汉语语法知识的归类教学,进入高中、大学学习的学生反馈的信息都是比较积极的。

初中语文古汉语语法知识大致归纳为如下几种类型:实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义词,通假字,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文言句式等。本文对文言句式归类复习例举。

初中阶段学习的文言句式常见的有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几种。组织学生复习时,可以按照上述四种句式逐一归类复习。

一、判断句

文言判断句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通常情况下不使用判断词“是”。基本形式有:“……者,……也”,“……,……也”,“……者,……”,“……,……者”等。例如:“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二章》)句中“……者矣”和“……者……也”都是表示判断的,相反“是”字作为代词使用并不表示判断。有时用“则”“乃”“为”“非”等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句中“则”表示判断。“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孟子二章》)这是一组双重否定的判断句,加上排比修辞的运用,使语气更强。学生全面地了解了判断句的格式,在阅读文言判断句时就能够较准确地把握判断句语气和语义了。

二、省略句

文言文中省略句也和现代汉语一样,通常有承前省略,承后省略和对话省略(语境省略)等。省略句顾名思义就是省略了某个词或某一成分的句子。理解句子意思时要联系前后句,否则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省略句通常有:(1)省略主语。如:停数日,(渔人)辞去。(《桃花源记》)(2)省略谓语。陈胜自立为将军,(封)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3)省略宾语。如: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之)分人。”(4)省略句子。如:“忠之属也。可以(之)一战。”省略的“之”字代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全句。(《曹刿论战》)(5)省略介词:如: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6)省略量词,古汉语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数词直接与名词结合。如:林尽水源,便得一(座)山。(《桃花源记》)再如:一(只)狼得骨止,一(只)狼仍从。(《狼》)了解了省略句的特点,学生在翻译时就必须把省略的成分补出来,否则句意就不准确,句子也就不顺畅了。

三、倒装句

句子成分中某个成分没有出现在他固有的位置,出于表达的需要,被提前或移后了,这样的句子就叫倒装句。倒装句常见的有:谓语前置(主谓倒装)、宾语前置、修饰语后置(分定语后置和状语后置)等。(1)谓语前置(主谓倒装)。为了突出谓语,将谓语置于主语前,以增强表达效果。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将谓语“甚矣”前置,就起到了强调谓语的作用。(2)宾语前置:①代词宾语前置。如:“吾孰与徐公美?”(《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②介词宾语前置。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③依靠“之”字前置,在这里“之”是助词,无实在意义,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如:“何陋之有?”(《陋室铭》)(3)修饰语后置有两种情况:①定语后置。在文言文中,为了突出表达效果,有时将修饰语置于中心词之后。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千里”是做中心词“马”的定语,后置在“马”的后面,突出了日行千里的本领。②状语后置。在现代汉语中,状语都是放置在中心词前面的,如果放在中心词后面,就叫做补语。古汉语中,处在中心词后面的补语必须要按照状语加以理解,这种语法现象就叫做状语后置。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于长勺”是做“战”的状语,按现代汉语语法要求状语与中心语的关系应是“于长勺战”,但是,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强调修饰语,可以将状语放置在中心词的后面,这就有了“战于长勺”。了解了文言文这种独特的语法现象,在理解、翻译句子意思时,就要按照状语来理解、翻译,绝不可以按照现代汉语把它理解成补语。(4)被动句。主语是接受谓语动作行为的,即主语是受事者。例如:小树被风吹倒了。“风”是施动者,主语“小树”是受动者。古汉语中的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①语义上的被动句,就是不使用被动词的被动句。这类被动句中的动词本身带有被动意味,理解时需联系上下文,翻译时需加上“被”字。如: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帝感其诚”中主语“帝”不是施动者而是受动者,因此应翻译为:天帝被他的诚意(挖山不止的精神)所感动。②有标志词语的被动句,初中阶段常见的有:①用“于”字表被动的,如:“百里奚举于市。”(《孟子二章》)“举于”即“在……被举荐”。②用“为”“为……所……”表示被动。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为”即“为……所用”,其作用是引出动作行为的施动者。这样的复习使学生对古汉语被动句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必将对学生准确地理解、翻译文言被动句有很大帮助。

篇6

半命题作文是中考作文的一种重要命题形式,是中考作文复习的重点之一。2007年中考作文就是半命题作文:“动力来自于……”刘雪倩老师谈到,往年很多考生在写半命题作文时容易离题偏题,因此,掌握半命题作文的一些写作技巧比较重要。写半命题作文,首先要填补题目的空缺内容,这也是写半命题作文最关键的一步,填补空缺的过程就包括审题、选材、立意等。填题目空缺主要包括填补前一部分空缺、填补后一部分空缺、填补中间部分空缺和填补前后空缺4种类型。考生补题时要反复斟酌,仔细琢磨。

填补题目空缺时考生需具备一定的语法知识。考生要仔细琢磨缺的是词组的哪部分内容,如果填补题目是一个偏正短语,考生要考虑是填中心词还是修饰部分,要清楚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如题目“我俩的误会终于解除了”,考生既要注意写误会,也要注意重点突出“终于”,从语法的角度确定重点也是理解题意的过程。

写半命题作文时审清命题者的意图很重要。半命题作文写作的选材范围、时间段、材料重点都要由题目来决定,要注意命题限制,如“动力来自于……”就限定了考生一定要写动力,并写清楚动力来自于哪里,要突出重点。审题过程中考生还要注意题目的提示语,提示语中往往有隐含信息,提供了选材的范围、思路。

在写作过程中,考生要有总体构思,先列出提纲,写作过程中随时审视自己是否跑题,有的考生写了题目的前面,忘了后面,有的内容不是自己填补的。如果考生想在半命题作文中用上以前积累的材料,一定要注意侧重点的变化。在选材上最好选取近期生活中的事情,以便有感而发。

篇7

[关键词]语法教学;数学知识

简单的、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总是令人容易接受些,复杂的、抽象的事物难免令人接受不了。倘若能运用简单,形象的方法来理解、解决复杂的、抽象的问题,这更能适合人们的认识过程,尤其是对思维能力、概括力还不够强的中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了一种较为直观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即试图把简单的、容易使学生接受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对语法知识的教学上,使学生能较为形象地掌握语文语法知识,这是可行的。在表面上看来,语法和数学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数学和语法研究的对象不同,语法研究汉语言中字、词、词组(短语)、句子的组织规律,研究的是一些组词造句的规则问题,有很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数学研究的是数理,虽然也是一门抽象科学,但是在具体运用时,它们之间还是有路可通的,还是有一定的共同语言的,即可运用一定的数学知识来理解语法规则。

在汉语中,汉语言由五级语言单位构成,句群由句子构成,句子由词组(或短语)构成,短语由词构成,词由语素构成。在这五级语言单位中有一定的大小关系:一般说来,从大到小依次是句群大于句子,句子大于短语,短语大于词,词大于语素,语素为最小的语言单位。在每一级别的语言单位中又有自己的一定的构成方法,但它们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联系的,有一定的可推性。

譬如说:语素有单音节语素、双音节语素、多音节语素,而比语素大一级的单纯词就有单音节单纯词、双音节单纯词、多音节单纯词;语素的构成组合方式有多种,如并列式(联合式)、偏正式、支配式(动宾式)、补充式、陈述式(主谓式)等,这样由语素构成的合成词也有这几种构成方式。比词大一级的短语,它的构成方式也不外乎上述几种,有并列、偏正、支配、补充、陈述等关系。在句子中也有这类联系,如有由主谓关系构成的短语,就有由主谓语短语构成的主谓句子。因此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去总结,用推理的方式切实掌握合成词、短语及句子的构成等等。

在分析句群关系时也可从复句的关系中推理而出,复句中的单句之间有并列关系、承接关系、假设关系、条件关系、解说关系等。在由句子构成的句群中,句子之间也有很多关系,这些关系基本上和复句中单句之间的关系是相同的,有并列关系的句群,也有承接、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及解说等多种关系的句群。

在如何掌握合成词的构成方法的教学中,也可运用数学关系中的加法形式来表示。譬如:

并列式的合成词可理解为:

A+B(A、B可以是一组反义词或同义词)

支配式(动宾式)合成词可理解为:

动词+宾语

补充式的合成词可理解为:

动词+补语

陈述式(主谓式)的合成词可理解为:

主语+谓语

其他较词复杂的短语,也可用这种方法,用数学关系表示出来。虽然这里的“+”和数学上加号的意义是有所区别的,我们可把它理解为连接的意思,这样可使学生对某一级的语言单位的构成有一个较为形象的认识,因为大家对“+”这个符号太熟悉不过了。

在语法教学中,还可把数学关系运用到长句、短句的变换中。

汉语的句子在结构上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在具体运用时对句式的选择是很重要的,因此,学生应该很好地掌握句子句式的变换。在四种句式的变换中,主动句和被动句的变换因为大家接触较多,因此容易接受,肯定句和否定句的变换较为简单,语气不同而表达相同意义时也可根据语气来判断。唯有第四种长句和短句的变换经常出差错,或在长句变短句时变漏了些内容,或在短句变长句时变多了不必要的内容,经常会弄巧成拙,影响文章表达的需要。

句子有长有短,各有各的用途。所谓长句并非一个严格的语法概念,只是相比较而言的。它能适应人们表达精密的思维,可以表述丰富细致的思想内容,特别是在论说性语体中,这种逻辑严密、条理清晰、容量大的句子是经常用到的。从形式上来看,长句中字数多,形体长,结构较为复杂,往往给我们的阅读和理解带来困难。短句中词语少,结构简单,合理运用短语能达到简洁、明快、有力的表达效果。因此在具体运用时,要按实际情况将长句变为短句或将短句变成长句,但在变换时容易出现顾此失彼、搭配不当或出现多余、残缺现象。倘若用一种简单的数学关系来理解、表示,可能会使学生取得更好的效果,更能把握关键。因为长句之所以长,是因为把中心语扩展开来,增添了若干修饰成分而已。因此,长句变成短句也好,短句变成长句也好,关键在于找出句子表达的中心语以及修饰语。找出以后我们可把若干附加成分看作若干项,把中心语看作是一个公共项,那么长短句之间的互换可用数学上的一个等式来表示:

ab+aca(b+c)(b+c)a

其中a表示中心语,是公共项,b、c等是用来修饰中心语的附加成分,中央的等号表示长短句互换后意思基本上一致,这个公式在数学上称为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在合并同类项或分解因式时用到。这里把它运用到语法上来时,乘、加就并不是数学意义上的乘、加,而是指短语或句子之间的连接,在长短句互换中运用这个公式就是借助于其中的形似而非神似。

长句和短句的互换有两种方法:

(1)把长句中的附加成分找出来使之单独成句。如下面长句:

本着可开可不开的会议不开,可缓开的会议缓开,必须开的会议做好准备,缩短会议时间,能下去开的会议就下去开的精神,第一季度就减少了四次全县性会议,需要召开的会议也缩短了召开时间。

在这个复句里,“精神”一词带动了四个并列的动词性短语作修饰语,可以把“精神”提出来,看做是公共项a,再把其中四个修饰语分别看作b、c、d、e,这样原句子前半句的意思可理解为:

(b+c+d+e)a

b表示可开可不开的会议不开

c表示可缓开的会议缓开

d表示必须开的会议做好准备,缩短会议时间

e表示能下去开的会议就下去开

改成短句时,把公共项“精神”提出来,使四个附加成分b、c、d、e,各自独立成句,即:

a(b+c+d+e)

整理成句子:

本着精简会议的精神(a),可开可不开的会议不开(b),可缓开的会议缓开(c),必须开的会议做好准备,缩短会议时间(d),能下去开的会议下去开(e),这样,第一季度减少了四次全县性的会议,需要召开的会议也缩短了会议的时间。

再举例子:

板凳上捆着一个头发又长又脏,胡子像野草,衣服破成一片一片的人。

这个长句中,中心语是“人”,修饰它的是由三个主谓短语并列而成的,这样可把原句理解成:

(b+c+d)a的形式

b表示头发又长又脏

c表示胡子像野草

d表示衣服破成一片一片

把公共项提出来,使变换后成为下面形式:

a(b+c+d)

整理成句:

板凳上捆着一个人(a),头发又长又乱(b),胡子像野草(c),衣服破成一片一片(d)。

(2)把长句中的联合成分拆开,或把并列的修饰语拆开,再加以直接和中心语相配。举例子:

这出戏一开始就给观众展现了草原上欣欣向荣的大好风光和牧民群众为开辟草原牧场,架设桥梁而战斗的动人场面。

在这个长句中,我们找出中心语“展现”,把它作为公共项a。把联合成分“草原上欣欣向荣的大好风光和牧民群众为开辟草原牧场,架设桥梁而战斗的动人场面”拆开来,看做是“草原上欣欣向荣的大好风光”和“牧民群众为开辟草原牧场,架设桥梁而战斗的动人场面”两项b、c,这样原句可以理解为a(b+c)的形式。改成短句,把中心语和已拆开的两项分别相配组成句子,成为ab+ac的形式。

整理成句子:

这出戏一开始就给观众展现了(a)欣欣向荣的大好风光(b),展现了(a)牧民群众开辟草原牧场,架设桥梁而战斗的动人场面(c)。

再举一个例子: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勤劳勇敢和富于创造精神的民族。

在这个长句中,句尾的“民族”就是中心语,是公共项a。把并列的修饰短语“悠久的文明历史、勤劳勇敢和富于创造精神”拆开来成为三项,分别用b、c、d表示,这样原句可理解为(b+c+d)a形式。改造短句,把中心语分别和已拆开的三项相配成为ba+ca+da的形式。

整理成句子: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悠久的文明历史(b)的民族(a),是一个勤劳勇敢(c)的民族(a),是一个勇于创造精神(d)的民族(a)。

篇8

【关键词】语法;文言文;高考古诗文阅读

说起语法知识,不少教师对“主谓宾,定状补……”这样一些朗朗上口的口诀还记忆犹新,它曾经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后来因为中考不作要求,初中教师就干脆不教,结果导致高中生语法知识欠缺。有的连最基础的实词、虚词、词的构成、词类及短语的划分都不懂,从根本上给高三复习工作带来极大阻力,古诗文阅读解题能力弱就是其中一种表现。高三语文教师及学子只要思想上充分认识,实践中灵活运用语法知识,这种现状将得以改观。

古诗文阅读分文言文阅读和古代诗歌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1)文言实词。文言实词大多是多义词,除靠学生自身积累外,教师应教授学生掌握借助语法结构分析推断实词的词义和用法等方法来确定其在特定语境中具体含义。在汉语语法体系中,词、词类的语法特点是:名词、代词大多充当主语、宾语,动词、形容词大多充当谓语,代词、形容词大多充当定语,而形容词、副词大多充当状语,据此,看实词的语法位置就可确定词性并推断意思。

例1.“阅读【明】陶安《游龙鸣山记》,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选项为履苍莽中履:鞋子,【相关句子】予以未登绝顶为怏,与三二友决意直上……褰裳援萝,履苍莽中。①”,(选自2012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试题第2小题,文言文阅读部分)

【教师分析】此句为省略句,承前省略了主语“予”,“履”在句中处于谓语位置,它不是形容词就是动词而不可能是名词,结合语境推断,它应为动词,译为“踏或踩”。

(2)文言虚词。文言虚词的“用法”与“意义”联系非常紧密,如果用法不一,意义也基本不同。这“用法”,一般指的就是虚词在某个语言环境中体现的语法地位及表达作用。

例2.“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D选项⑴天下其有不治乎⑵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③”(选自2008年福建省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试题第4题)

【教师分析】选项(1)“其”在句中表揣测语气,译作“难道”,(2)句中“其”作定语,修饰“盾”,代人,译作“他的”。

(3)文言翻译。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古汉语中,一个语素往往单独成词(即单音词)。文言中单音词占多数,居主导地位,翻译时应“对号入座”,一一对应,特别注意文言中的诸如“中间”的两个单音词不可翻译成现代汉语中一个同形的双音词。文言文出现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处理,如定语、介词结构后置,谓语、宾语前置,省略句等。

例3.“阅读【元】虞集《小孤山新修一柱峰亭记》,翻译文中划横线句子:(1)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2)观其命亭之意,亦足以少见其为人矣。④”(选自2011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试题第5小题,文言文阅部分)

【教师分析】第(1)句“新”是形作动,应译成“新修”;“更”此处应是动词“重新”,“题”是名作动,应译成“命名或题名”;第(2)句是省略句,译时要补出“我”这一被省略的主语。综上可知,翻译涉及到单音变双音、形作动,名作动,主语省略等多个语法现象。

(4)文言断句。古人读文进行断句加标点,叫“句读”,但古人著书基本上不加标点,要求给文言段落填加标点、断句也是文言文考查的一种形式。对文中一些属上还是属下的、难以判定的词,通过语法知识就可巧妙并准确地划分主、谓、宾等结构并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

例4.“阅读《陆续传》,给‘少子褒力行好学不慕荣名连征不就褒子康已见前传’断句。【相关文段】长子稠,广陵太守,有理名。中子逢,乐安太守。少子褒力行好学不慕荣名连征不就褒子康已见前传⑥”(选自2013年龙岩市质检卷第5小题,文言文阅读部分)

【教师分析】我们先找文言句子中的主、谓、宾等主干部分,尤其是谓动词,再依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的关系进行推断即可。本句的谓语动词是“好学、不慕、不就、见”,人名“褒”和“康”充当主语,据此可得出答案:褒/学/名/就/康/已见前传

二、古诗词阅读

2013福建高考《考试说明》提出:“鉴赏古代诗文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鉴赏古代诗词的语言,前提是读懂诗歌,读懂的前提是了解古代诗歌语言的语法特征(主要有:省略、跳跃、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等),做题时对有语言变形现象的地方应给予还原。

例5.“阅读【宋】李纲《望江南》,下阕表现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

江上雪,独立钓渔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图画若为工。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⑦”(选自2012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试题第7题,古诗歌鉴赏部分)

【教师分析】下阕有不少倒装及省略,补充还原为:“(于)云水远烟暮中,(钓翁)归去。……(钓翁)入缩鳊圆鲫(于)轻笼。(钓翁)(闻)有儿童欢笑。”整合答案,下阕表现了诗人的情感为:清幽的环境带来钓翁生活的闲适自在、生活简朴、愉悦以及温馨和欢乐。

三、结论

磨刀不误砍柴工,语法知识在解答高考古诗文阅读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三复习课堂,无论时间怎么紧张,教师都要将初高中语文语法知识“断层”衔接起来,指导学生掌握相应较全面的语法知识,为其沉着应对古诗文阅读乃至高考的全面胜利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①②③④⑤⑥⑦试题材料内容均来自网络资料.

篇9

西安京翰教育-免费咨询电话:400-0066-911转分机77685

【经开区】经开校区

西安学大教育-免费咨询电话:400-0066-911转分机10843

【经开区】西安中学校区

西安智康教育-免费咨询电话:400-0066-911转分机84595

【开发区】经开校区

 

【招生对象】小学一年级—高三学员

【热门课程】数学、语文、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地理、奥数作文阅读

以上的是各个学校的免费咨询电话,课程费用因年级不同、科目不同收费不同,家长如需给孩子提高学习成绩可直接拨打上面400免费电话咨询。

免费预约试听电话:400-0066-911转分机10843

温馨提示:400免费咨询电话使用方法--先拨打前十位,听到语音提示“请输入分机号码”后按“转分机”后的几位分机号即可。您可以咨询最近校区、价格、师资等情况!

浏览十个广告,不如一个400免费咨询电话了解快!

********************************************

西安小学英语培训去哪 五年级语法基础知识巩固 ,有些考生的听力基础知识部分做的还比较好,但是英语语法却只能做对一两道,有的甚至对英语语法产生了恐惧心理,导致全军覆没。其实只要我们有信心,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再加上一定的技巧,英语语法并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

对完形填空心存恐惧,是导致失误的根本原因,有些考生满脑子的畏难思想,殊不知这种情绪只会使得自己的全部思想游离题外,根本无法进入思维,还谈何理解文章的内容呢?所以,集中思想、树立信心、平心静气、去除杂念才是做好英语语法题的保证。

浏览全文能获得更多的上下文提供的信息,并根据文章的内在逻辑意义、贯穿文章始终的主线以及作者行文的走向,把握文脉,调整并定位自己的解题思路,从而做出比较终的判断。如在Compuer一文中,作者贯穿文章始终的主线为Computers are important for human beings,但到了比较后,作者笔锋一转,提出Are you afraid if computers can really think one day?作者的行文走向是一种担心和忧虑,所以读者既要善于听话听音,也要把握准文脉,及时调整、定位自己的思路,就会发现上述问题的正确回答应该是Yes,we are afraid.。

篇10

关键词:语法翻译教学法 大学英语教学 现实价值

一、语法翻译法的形成及发展

语法一翻译法最早是在欧洲用来教授古典语言希腊语和拉丁语的外语教学方法,到18世纪末和19世纪中期随着现代语言作为外语进入学校课程开始被用来教授现代语言。

它可分为三个时期:18世纪上半叶,以外语译成本族语为主要具体方法,内容偏重于机械背诵语法规则,其实用目的是如何了解外语。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末,以本族语译成外语为主要方法,内容注意到了阅读。其实用目的似是用外语表达本族语的内容。20世纪至今,在众多学派的冲击和促进下,语法翻译早已吸收了许多学派的方式方法。

二、语法翻译法的特点

语法翻译法是通过先详细分析语法规则,然后将这些语法知识应用在目标语、母语互译的实践途径教授外语的方法。它的的语言学基础是传统语言学;心理学依据是官能心理学;哲学基底是惟理主义。其特点如下:

1.借助原“希腊—拉丁语法”的规则,形成了非常完整、系统的语法教学体系。

2.重视词汇和语法知识的系统传授,注重语言规则的归纳和列举。大多数的语法翻译课本中,教学大纲以语法知识点的顺序编排,并试图有组织、有系统地教授语法。

3.把第二语言教学看成是一种特殊的智力训练,把教学看成是发展心理的一种特殊途径。

4.强调不同语言的共性,强调第二语言学习中母语能力和翻译能力的重要作用。考试形式自然是目的语和本族语的互译。

5.强调阅读和写作,几乎没有系统地注重听力和口语。

6.强调精确。

7.强调对书面语的分析,着重原文的学习。课文主要作为语法分析的材料。其语言教学模式是阅读—分析—翻译—讲解—背诵。

三、语法翻译教学法的现实价值

1.我国外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决定了语法翻译法的价值

(1)师资条件

大学英语教学量大、面广,大部分的英语教学工作仍由中国教师完成。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在国内学习英语的,即使有些教师有短时间到国外进修的机会,口语水平仍达不到接近母语的程度。语法翻译法对教师的口语要求较低,采用其进行教学绕过了对教师的口语要求。

(2)传统语文教学

语法翻译法比较接近传统语文教学,都注重字、词、造句、阅读、作文的训练;都采用逐词阅读的方法;学习方法上都强调背诵,强调“熟能生巧“等等。因此,在传统语文教学的潜在影响下,语法翻译教学法的运用对于中国教师和学生来说得心应手和顺理成章,易于操作。

(3)课堂规模

中国大学英语课堂规模大,在大的课堂规模中进行教学,语法翻译法比较容易执行。学生在单位课堂时间学到的知识点多,教学效率高。

(4)学习方式

对中国学生来说,外语必须经过有意识的、系统的讲解才能掌握。对他们而言,“语言十分复杂,有各种各样的规则、繁多的句型、大量的习惯用法、困难的发音,这些内容很难在只重意思表达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所自行掌握。只有通过有意识的反复练习才能达到自动化”。 (5)学习动机

动机是制约语言学习的一个因素。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他们既没有出国深造的机会,在短期内也没有与外国人进行交流的需要,他们学习外语的目的最大莫过于通过各类学历、学力考试。英语考试内容重点总是放在语法、词汇、阅读理解和写作上。在考试中要求的是百分之百的正确率。语法翻译法强调语法规则、词汇的记忆、句子在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互译、目标语材料的阅读,强调精确,因此在短期内要想通过一门外语考试,语法翻译教学法不失为一种最有效的方法。

2.语法翻译法的优越性决定了其自身的价值

(1)其强调的语法有利于外语学习

Canale和Swain认为交际能力应该包括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和策略能力。

“有效的语言教学不可能完全脱离语法”。

就连倡导交际法的Wilkins也认为:学习的第一阶段可侧重rules of grammar,第二阶段偏重rules of use。

廖巧云做的调查显示,不涉及语法教学的交际法对大、中学生是行不通的,语言基础知识不过关的学生虽然努力学了四年,但进步甚微。

可见,“语法恐怕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在外语教学中如何把语法教学摆在恰当位置上的问题。”足见语法教学的重要性。

语法翻译法强调语法、词汇学习,其好处如下。

①语法翻译法有完整的语法体系,这一体系有利于学习者较快、较好地掌握目的语的整个结构。建立在“希腊—拉丁语法”规则上的英语语法体系有利于外语学习者认识目的语的形式、不同的词类、句子组合等,有利于学习者掌握这一体系。

②通过有限的语法能够生成无限的句子,这是语言的生成特征。人们可以记忆有限的语法规则,却无法记忆无限的句子,而教授语法知识正是“授人以渔”。

③尽管语法本身不等于语言,但它总结了语言本身的规律,可以帮助学习者了解语言。

④有利于学习者打好语言基础,在注重读写译的同时,为听说能力的提高提供保障。口语表达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即潜在的表达素质和实际的产出能力。潜在的表达素质是一个量的积累,实际产出能力则是运用所积累量的技能问题。作为口语表达的说,如果缺少一定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也就是相应的口语表达素质,往往开不了口。听,当然也需要一定的词汇和语法结构,我们常说的听不懂,关键的问题就是词汇量不够和语法不清。可见语法翻译教学法在培养学生综合表达能力方面,仍具有有效性。

(2)实现母语和外来语间的对比

成年人学习外语跟儿童不同。成年人的脑海里已经蕴涵了庞大的母语参照体系,他们必然要利用其母语知识去类推、理解、把握外来语。

在母语和外语有差别的地方,学习者的母语知识会干扰外语,而在母语和外语有相似之处时,母语则会对外语学习有积极的帮助。这个过程叫做语言迁移。在两种语言相似之处,迁移起正面作用,而在有差别之处,迁移便起负面作用。

语法翻译法通过比较二者在语言上的特征,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英语时利用汉语正迁移,排除负迁移的影响,引导学习者在向目的语迂回靠拢的过程中减少盲目性,少走弯路,提高学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