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习俗范文

时间:2023-03-14 17:59: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冬至习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冬至习俗

篇1

2、祭祖:在民间,有于冬至日祭祖的习俗。冬至祭祖之礼与元旦祭祖相同。在祭祖的同时,人们还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古时流传有向老人敬献鞋袜的习俗,此习俗现代仍然十分流行。闽台有俗谚:冬至大过年,唔返无祖宗,所有外出谋生的人都要在冬至节时赶回家乡过年,表示年终有归宿。

3、数九九:民间把冬至又称为作交九或数九,就是从冬至日起,向后数九个九天,天气就由冬至的寒之至转为春深日暖。因为数九的过程正是寒极转暖、寒消暖长的过程,所以人们常把这九九八十一天称作九里天、数九寒天。冬至之后数九九在全国各地都十分流行,各地的人们根据各地不同的气候条件、景物特征、农事物候及风俗习惯,编排出了各种数九九的谚语和顺口溜。如北方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4、吃饺子:在我国北方,每年农历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冬至的习俗,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当然也有例外,在山东省滕州市流行冬至当天喝羊肉汤的习俗,寓意驱除寒冷之意。

5、吃汤圆:在南方,冬至盛行吃汤圆,民间也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汤圆也称汤团,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所以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汤圆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

6、赠鞋:冬至节,民间习惯赠鞋,其源甚古主要体现在孩童身上,希望孩子们健康成长。过去主要是手工刺绣。送给男孩子的礼物,帽子多做成虎形、狗形、鞋上刺绣的也是猛兽。送给女孩子的礼物,帽子多做成凤形,鞋上刺绣多为花鸟。现在则多数是从市场购买,形式紧跟着时代的潮流。每逢节日,大人们总喜欢抱着小孩串门子,夸耀舅姑赠送的鞋帽。

篇2

2021年冬至是12月几号几点几分 2021年冬至节气时间是公历2021年12月21日23点59分9秒。

在冬至节气期间,太阳的黄经度达到270°。每年公历12月21-23日的交界,进入冬至后,正式进入寒冷的冬天。冬至是太阳直射极南的方向。冬至节气,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光线最偏向北半球,太阳高度角最小。它是北半球所有地区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冬至过后,气温开始越来越冷。

冬至意味着寒冷的冬天到来。冬至时,太阳的黄经度为270°。冬至这一天,太阳几乎照到了北回归线。我们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我们已经进入了九个寒冷的日子。天文学规定,这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开始。冬至后,直射日光位置逐渐北移,北半球日光逐渐增多。

冬至是最冷的一天吗 不是。

从理论上讲,冬至这一天应该是最冷的,因为这一天北半球的太阳高度最小,日照时间最短。不过根据实际情况,这一天的气温并不是最低的,因为进入冬至后每天都很冷。

大概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冬至的到来也预示着一年中最冷的天气也即将到来。冬至这一天是最冷的。事实上,事实并非如此。冬至虽然寒冷,但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冷,冬至结束后的每一天。

但是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寒冷,它会慢慢回暖,天气也会变得和现在不同。小寒和大寒过后,天气会转暖,因为春天会迎来一段时间。太阳出来的时候,你会觉得天气其实很暖和,但是下午还是有些冷的。

不过,刚过冬至的这段时间,气温就不太友好了。每天你都会知道自己在瑟瑟发抖,尤其是那些不穿长裤的孩子出门后会被冻成“冰块”,绝对不会。这是一个笑话。

冬至有哪些传统习俗 1、饮食习俗冬至是一个内容丰富的节日。相传历史上周朝的冬至是元旦,元旦曾经是热闹非凡的日子。如今江南一带还有一句俗语:吃冬至晚饭一岁,俗称“天遂”。北方有冬至宰羊、吃饺子、馄饨的习俗,南方有冬至吃冬至汤圆和长线面的习俗。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冬至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时令饮食文化。如馄饨、饺子、汤圆、红豆粥、小米年糕等都可以作为过年的食物。再次风靡一时的“冬至亚穗宴”还有很多名称,如吃冬至肉、献冬至盘、献冬至团、崇拜馄饨等。

2、祭天祭祖据文献记载,早在汉武帝五年,冬至祭天的习俗就确立了,后世逐渐制度化。

祭祀仪式通常由“皇子”主持。祭祀体现了中国人敬畏自然、敬畏天地的情怀,以及为世界人民祈求风和日丽的愿望。

“冬至”寓意阴阳升起,万物生长。这种“祭天”寓意古今,寓意国家振兴,人民幸福。

3. 家庭团聚自古以来,冬至就是家人团聚和一起吃饭的日子。许多不在家吃饭的人通常不得不回家和长辈一起吃饭。

篇3

一、法律依据

《公司法》第一百五十二条规定: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有本法第一百五十条规定的情形的,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股份有限公司连续一百八十日以上单独或者合计持有公司百分之一以上股份的股东,可以书面请求监事会或者不设监事会的有限责任公司的监事向人民法院提讼;监事有本法第一百五十条规定的情形的,前述股东可以书面请求董事会或者不设董事会的有限责任公司的执行董事向人民法院提讼。

监事会、不设监事会的有限责任公司的监事,或者董事会、执行董事收到前款规定的股东书面请求后拒绝提讼,或者自收到请求之日起三十日内未提讼,或者情况紧急、不立即提讼将会使公司利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前款规定的股东有权为了公司的利益以自己的名义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讼。

他人侵犯公司合法权益,给公司造成损失的,本条第一款规定的股东可以依照前两款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讼。

二、主体资格以及前置程序

我国《公司法》对提出代表诉讼的主体资格作了限制,以保证在引进先进的现代公司法制度维护小股东利益的同时,防止个别股东滥用诉权,损害公司利益。根据《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股份有限公司连续一百八十日以上单独或者合计持有公司百分之一以上股份的股东,才是有权提起代表诉讼的主体。

《公司法》同时也对股东代表诉讼设立了前置程序限制。只有在公司的董事会、股东会或监事会不出面追究高管的情况下,才进行代表诉讼。《公司法》要求股东在提起代表诉讼之前,先要书面请求董事会、监事会等公司机关向法院提讼。若这些公司机关收到股东书面请求后拒绝提讼,或者自收到请求之日起三十日内未提讼,股东才有权为了公司的利益以自己的名义直接向法院提讼。例外情况是当情况紧急、不立即提讼将会使公司利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时,股东可以越过前置程序直接向法院提起代表诉讼。

三、股东代表诉讼的管辖问题

我国新修订的《公司法》已经于2006年1月1日生效,也就意味着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在我国法律中得以正式确立。但是,在《公司法》当中,并没有明确股东代表诉讼的管辖权如何确定。股东代表诉讼作为我国《公司法》新规定的一项保护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的利益的一项重要制度,其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在公司财产权益受到侵害时,公司机构应当及时行使公司诉权,通过司法救济的途径恢复公司的财产利益损失。但在某些情形下,公司机构的组成人员(如大股东、董事和总经理)自身就是侵害公司利益的行为人,或者虽不是公司利益的侵权行为人,但与相关责任人勾结,这就势必造成公司难以行使诉权。在现代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互相分离的情况下,董事会及其他公司经营者的经营权限日益膨胀,就有必要强化股东对于经营管理人员的监督和制衡,保护公司利益免受各种不正当行为的侵害,这一监督和制衡机制正是股东代表诉讼制度。而确定股东代表诉讼的管辖权正是充分发挥这一制度作用的关键。

股东代表诉讼案件的诉因在于违约和侵权两种。股东代表诉讼是依据合同纠纷案件或者侵权纠纷案件的地域管辖原则,还是实行专属管辖?实务界主要存在两种观点。有人认为,前者既可保持股东代表诉讼制度与我国整个民事诉讼法律体系之间的协调,也可充分体现股东代表诉讼中真正原告是公司的精神;而也有人认为,由于该类案件的审理,多涉及到公司设立时各股东之间的协议、章程及董事、经理行为的审查与认定,有关证据也多在公司所在地。若不实行专属管辖,恐怕会引起一系列问题,比如代表诉讼是针对公司人的违法、不适行为而提起的,如果这些致害人分处异地,则实行原告就被告的地域管辖原则困难很大,不仅股东疲于奔命而且公司也难以应付,如此费时费力,只会使代表诉讼成为破坏公司稳定的祸首。

股东代表诉讼对于保护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的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赋予股东的权利也不能滥用,股东不能干扰公司的正常经营,也不能因为不法目的而针对控股股东或者董事提讼。因此,对于股东代表诉讼《公司法》还是规定了比较严格的条件。而对于股东代表诉讼管辖权的确定,也实质上对于防止股东滥诉具有一定的作用。目前,我国某些地方法院还存在着一定的地方保护主义,如果股东代表诉讼案件不实行专属管辖,则股东滥诉的概率可能会大大增加。

股东代表诉讼一般都会涉及许多公司的法律文件。如公司股东之间的协议、公司章程、公司会议文件、公司规章制度、公司签订的合同等等,同时,还有可能涉及对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行为的审查与认定,有关证据也多在公司所在地。这一切都跟公司所在地有关。因此,实行专属管辖,无疑对于顺利解决股东代表诉讼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实行专属管辖,在国外立法中已有先例。如《日本商法典》就有这样的规定,追究董事责任的诉讼,属于公司所在地的地方法院管辖。这种管辖具有专属管辖的性质。其立法意图,在于使公司或者其他股东能够更加容易地以共同诉讼人的身份参加诉讼。因此,在我国股东代表诉讼案件实行专属管辖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有先例可循的。在尚未生效的公司法司法解释四中明确规定了股东代表诉讼由公司住所地法院专属管辖。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公司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中亦明确了这一规定。在上海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股东代表诉讼纠纷案件的若干意见》中,上海高院规定股东代表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公司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四、股东代表诉讼的意义

篇4

关键词:汽车制动系统;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U472 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汽车行业中,针对汽车的行驶安全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根据相关的研究,我们可以将影响汽车制动系统安全问题的因素概括为3个部分。首先是汽车制动系统中添加在制动器中的外力;其次是汽车制动系统中添加在制动旋转位置以及制动器固定位置的外力;最后是汽车制动系统中添加在汽车轮胎以及接触地面的外力。本文针对上述的影响因素进行简要地分析和阐述。通过影响因素的阐述来找出相应的问题原因以及处理办法。

1.简要叙述汽车制动系统安全运行的主要影响因素。

在汽车安全行驶的过程中影响汽车安全性能的因素有很多,除了上述的3种主要影响因素以外,还有很多的影响因素,但是从目前的反馈来看,最突出的影响因素还是上述的3N因素,因此本文针对性的对上述的3种影响有因素进行分析和阐述。

1.1 汽车制动系统中制动器上的外加力的降低能够影响汽车制动系统的安全性能

关于汽车制动系统中外加力降低的问题主要有3个方面的因素。首先是汽车制动系统中的操作系统产生了严重的摩擦问题,造成了制动踏板和制动器之间有了间隙,间隙的存在造成了制动推杆的形成减少,同时汽车制动系统的液压系统也会造成行程缩短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制动过程中的制动力输出。制动系统中的制动踏板和制动支架之间的摩擦问题也会造成制动系统的间隙加大,造成制动缸体没有做够的外力支撑制动泵进行制动力输出,造成制动力下降,影响了制动的效果,威胁驾驶人员的人身安全;在制动系统中制动不见之间的连接螺栓出现松动也会造成制动推杆出现自由转动的问题,在驾驶人员进行制动操作的过程中,由于连接螺栓的松动会造成制动推杆缩短制动距离,这样会造成制动踏板和制动推杆之间出现缝隙,造成制动外力不足以进行稳定安全的制动。综上所述制动器制动外力减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制动间隙过大造成的。

在汽车制动系统中,制动助力器是一个关键的部件,助力器的主要作用就是将压缩空气以及高压油等充分地利用实现汽车的制动控制,能够有效地实现制动的轻便以及安全。在大型车辆中,由于制动系统在操作的过程中驾驶员有可能兼顾不了,因此在很多的大型汽车中,助理器都会在制动系统中进行安装。制动系统的助理器别称为伺服机构。伺服机构在形式上有很多种,例如液压形式的助力转向制动装置;真空形式的制动装置;气压形式的制动增压装置等等。不同的车辆在选择制动系统时要针对性的进行相关伺服系统的选择,如果选择不当也会造成制动系统出现制动故障。

在汽车制动系统中造成制动力降低的另一个因素就是制动泵出现了故障,制动泵出现的故障主要包含了4种:首先是制动泵中的皮碗出现了破损现象能够造成摩擦力不足;其次制动泵的活塞杆以及缸套两者之间出现了摩擦间隙也会造成制动系统的制动力不足;再次是制动泵在工作的过程中出现了堵塞油孔现象造成液压油不能有效地输出;最后制动泵同活塞之间没有有效的回油以及回位间隙造成了制动系统不能有效地进行回应,也是造成制动力矩降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除去上述的3个原因,制动系统中的制动管路出现了漏油现象也会造成制动力矩的降低,油管出现漏油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油路中的油压,造成制动效果不良的问题;制动分泵出现故障也会对整个制动系统的制动效果造成影响,制动分泵的具体故障同制动总泵的故障相类似,因此在进行维修以及检查的过程中,制动分泵和制动总泵的方法基本相同。

1.2 汽车制动系统中制动器因素也能够影响汽车制动系统的安全性能

在汽车制动系统当中,制动器的主要原理就是通过产生相应的阻碍汽车运动或者减缓汽车运行趋势的一个制动部件,在汽车制动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元器件就是缓速装置。当前大部分汽车的制动系统采用的制动器都是摩擦形式的制动,主要分为两个形式:首先是鼓式摩擦制动器;其次是盘式摩擦制动器。鼓式制动器的主要工作部件是制动鼓,制动鼓的表面为圆柱面的行驶;盘式制动器的工作部件为制动盘,制动盘的表面为端面工作。鼓式制动器和盘式制动器在形式上以及工作原理上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从制动性能的安全以及稳定来讲,盘式制动器的最优;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在汽车制动系统中制动盘形式的制动器应用最为广泛。但是出于经济原因还有很多的车辆在进行制动器选择的过程中采用前部制动盘后部鼓式制动器的形式,这样的制动组合在实际的应用中也能取得很好的制动效果,最主要的是性价比很高,既能够保障汽车的制动性能稳定和安全,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汽车的生产成本,满足大多数人对于汽车的期望。在前部盘式制动器,后部鼓式制动器出现制动故障的过程中,主要有3个主要的问题,首先是制动系统中出现了气阻现象;其次是制动系统中出现制动力不足的现象;最后是汽车制动器出现制动噪音大的问题。上述的问题在处理以及分析的过程中要注意进行排查,针对不同的问题给出不同的处理意见,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对汽车进行制动系统的维修和检查。相对于盘式制动器来说,鼓式制动器的制动效能和散热性都要差许多,鼓式制动器的制动力稳定性差,在不同路面上制动力变化很大,不易于掌控。

1.3 汽车制动系统中汽车轮胎和汽车接触地面之间的外部摩擦力能够影响汽车制动系统的安全性能

轮胎与地面之间的接触面积,即轮胎的断面宽度。轮胎宽了,自然和地面接触面积加大,肯定对抓地力会有一个提升,同时也会很直接地提升刹车制动的性能。弊端也是同样的,更多的摩擦面必然会带来更大的噪音及阻力,这点会产生更大的噪音及油耗。轮胎橡胶材料的影响:轮胎橡胶不同的成分及质量的不同,会对轮胎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产生很大的影响,进而影响汽车的制动性能。轮胎花纹的影响 。轮胎花纹对于汽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发明,它能增加汽车与地面间的摩擦力,使汽车行驶更加稳定,摩擦力一旦加强,那么意味着汽车的加速度、制动力及过弯时的推头现象都能尽可能地显现出最佳状态。并且在雨天,还能够起到排水的作用,使雨天行车的时候,最大程度地消除积水所带来的阻力及轮胎附着力差等情况。

参考文献

[1]王遂双.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原理与检修[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2]潘旭峰.现代汽车电子技术[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1033-1042.

[3]周润景,图雅,张丽敏.基于Quartus II的FPGA/CPLD数字系统设计实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8):408-411.

篇5

关键词:自动变速;智能控制;人工控制

引言

在近几年来,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信心技术的发展带动了自动化的发展,自动化应用在各个领域,尤其是汽车上有许多系统已经能够实现自动化。人工控制的自动化相较于传统控制方法具有逻辑清晰、策略灵活、工作精准、反应快捷等优点,人工控制智能化的优势是传统方法所不能比拟的。因此,自动控制领域的许多专家学者把模拟人类大脑运作的智能化控制看做自己不断研究的目标。

一、汽车自动变速系统智能控制的研究现状

就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汽车自动变速器主要有电控液力机械式自动变速器AT、连续可变传动比自动变速器CVT和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AMT三种类型。自微型计算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以来,许多自动变速器开始尝试着使用微机控制,从而减小传统控制中出现的误差,提高控制性能。微机技术的发展不仅仅推动了自动化的发挥,同时还影响了传统手动变速器的发展。我国是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最早对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进行研究的单位,该学院于1985年着手于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AMT的研究,在1989年的时候,该学院成功将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AMT应用于汽车上,并进行了相应的实验,从而获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在此之后,逐渐开始出现研究汽车智能化控制的公司,如1991年重庆欧翔汽车电子有限公司开始着手于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AMT的研究,并于1998年在国产红旗轿车上进行了成功的试验。此时的国外,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AMT经过多年的研究后已经能够正式进入使用阶段,如德国生产的BMW-M3和瑞典生产的SAAB轿车等。

二、智能控制相关理论

1、智能控制的基本概念

虽然智能化控制技术成为许多专家学者研究的重点,但是智能控制技术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也没有一个确切的系统描述,本文展示了大多数学者认可的关于智能控制的基本概念:(1)智能控制具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其使用对象应是一个不确定模型,且控制较为复杂;(2)智能控制是模拟人类大脑运转的,必须具备人类的环境感知能力、学习能力、适应能力、联想能力及记忆能力等,同时应该具有计算机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能够对复杂困难的任务进行分析、组织和协调;(3)智能控制不是一门与其他知识无关的学科,它恰恰是一种可以应用在多方面、多领域的学科,是可以促进各类学科相互交流的交叉学科。

2、智能控制的体系结构

智能控制不是理论上的空谈,它是技术与理论相结合的应用型技术,是能够直接作用在实际对象上的实用型技术。在本文的研究中,给出了智能控制技术体系结构的结构图,如下所示:智能控制技术体系并不只是上图中那么简单,它是一个具有发展潜力的技术体系,随着知识和技术的不断更新,新的智能控制技术会不断涌现,智能控制技术体系结构也将会不断壮大。

三、智能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控制系统的稳定性

在智能控制技术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的问题,其中稳定性分析是智能控制技术发展中遇到的一个难题,也是众多专家学者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在一个工程系统中,稳定性是其最基本、最重要的一个要求,稳定性不达标会严重影响工程体系的质量。对于稳定性的分析,人们习惯采用Lyapunov直接分析法来分析,直接分析法对建立数学模型不是非常依赖,其关键在于找到系统中客观存在的一个标量函数V(x,t),但是往往寻找标量函数是非常困难的。在智能控制系统中,被控制的对象非常复杂,一般不能够对其进行建模,且多为非线性、参数多变的,要分析出其稳定性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在人工控制的过程中,控制着可以将系统输出额度不稳定性特征进行收集,并做出相应的预测判断,采取有效措施将可能出现的不稳定性扼杀在摇篮里,以此来保证系统的稳定性。

2、学习控制的收敛性

在学习控制系统的过程中,其收敛性是影响学习控制的主要因素,在学习算法不收敛的情况下,学习控制几乎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如下图所示:将学习控制的过程作图为三维的坐标,其中k轴为学习轴,下图即为时间轴连续与学习轴离散的综合过程,每次发生离散事件必是沿时间控制,由此,据收敛性可得,在最终一次沿时间轴连续即最后一次离散事件中都有e(t)=0,t∈[0,T]。

四、本文所研究智能控制的方法

所有智能化控制的出发点都是模拟人类控制的某种行为,每种智能化控制都具有自己的特色。所以,在实际使用智能化控制中,模拟人类的哪些控制特征是根据被控制对象的特点、属性及控制目标和要求来制定的。笔者希望能够将汽车变速系统与智能化控制更好的相结合,为车辆自动变速的研究提供帮助,以促进AMT车辆的变速自动控制的发展,使其具有更高的性能,使人们能够更加满意。不同于实验,汽车在实际行驶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环境,而汽车自动变速系统依赖于外界的环境和汽车本身的状态,所以,在实际操作中要根据汽车运行的具体条件对控制性能进行不同的改进。五、结语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汽车上使用的电子技术越来越多,自动化变速技术也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将汽车变速系统与自动化智能控制相结合符合时展的需要,符合人们对汽车发展的要求。对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AMT进行研究不仅能够促进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发展,还能够促进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有效提高汽车的性能、实用性和汽车的使用价值。由此可见,研究汽车自动化变速系统智能控制系统对于新时代汽车行业发展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1]李天宇.混合动力工程车辆自动变速换挡策略及控制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4(06)

[2]王印束.基于动力传动系统一体化的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控制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2(03)

篇6

关键词:聊斋文学;博戏;特点;社会影响

中图分类号:I207.37 文献标识码:A

在聊斋文学中,最能代表蒲松龄成就的要数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和山东地方俗曲集《聊斋俚曲集》(以下简称《俚曲》)。在这两种作品集中,蒲松龄多次描写博戏活动,真实地记载了明清之际博戏在山东一带的发展状况,并且能让我们看到当时的博戏活动对社会深刻影响,为研究那个时期山东一带的博戏文化保存了特别珍贵的资料。本文以《聊斋志异》和《俚曲》为基础材料,对聊斋文学中的博戏习俗进行一些探讨。

一、聊斋文学中的博戏类型

临淄作为齐国的都城,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成为重要的文化中心,市井文化异常繁荣。《战国策・齐策一》记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g者。”可见在当时博戏早已成为临淄一带老百姓喜爱的活动了。聊斋文学正是发源于此地,作者蒲松龄扎根于民间,深谙博戏之道,在作品中多有博戏活动的描写。按照博戏所使用的博具和发展源流,聊斋文学中的博戏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博棋类

1.樗蒲。最早记载樗蒲之戏的是东汉马融的《樗蒲赋》。晋代张华在《博物志》中也有樗蒲之戏的相关记载。据这些记载可知,樗蒲之戏至少在汉代就已经成熟。早期的樗蒲之具包括:枰、G、齿、矢、马和筹,用价格昂贵的材料制成,玩法相当复杂 ① 。因此,汉时的樗蒲流行范围仅限于达官贵人、士大夫之间。“魏晋时,已逐渐流行到社会下层,六朝时盛行于社会各界,风行程度犹如秦汉之六博” [1] 277。此时樗蒲已成为最主要的赌博方式。孙顺霖说:“樗蒲赌博到唐代,备遭冷落。唐玄宗时,所会之人凤毛麟角。” [2] 28但在《聊斋志异・赌符》中仍有樗蒲的记载:“值大佛寺来一僧,专事樗蒲,赌甚豪。……僧掷之无所胜负,族人接色,一掷成采。” ② 又:“尔乃狎比朋,缠绵永夜。倾囊倒箧,悬金于d之天;呼雉呵卢,乞灵于昏之骨,盘旋五木,似走圆珠;手握多章,如擎团扇。”《念秧》:“许乃与少年相对呼卢,又阴嘱王曰:‘君勿漏言。蛮公子颇充裕,年又雏,未必深解五木诀。我赢些须,明当奉屈耳。’”南宋程大昌《演繁露》卷六:“古惟勰疚子,一具凡五子,故名五木。……凡一子悉为两面,其一面涂黑,黑之上画牛犊以为之章。犊者,牛子也。一面涂白,白之上即画雉,雉者,野鸡也。” [3] 58五木为掷彩之具,掷出全黑称为“卢”,一白四黑为“雉”,皆为博徒渴望的“贵彩”,故有“呼雉呵卢”之说。在俚曲《俊夜叉》中还出现了“跌牛”这种博戏:“虽然长了二三十,从今还要做个茧。如再跌牛又拉满,变个小狗没大点。” ③ “牛”应指绘于五木黑面之上的“犊”,故“跌牛”亦应指五木之戏。此时樗蒲的玩法大为简化,已从博棋类游戏演变成了只用掷五木来决定胜负的赌博形式,玩法与掷骰子类似。

2.围棋。围棋也是一种古老的博戏,张华《博物志》载:“尧造围棋,而丹朱善围棋。” ① 胡三省注《资治通鉴》引《博物志》曰:“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又“或云: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之。” [4] 2558无论尧舜,皆为传言,不足为据。《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疏:“《方言》云:围棋谓之弈。自关东齐鲁之间皆谓之弈,盖此戏名之曰弈。……棋者,所执之子,以子围而相杀,故谓之围棋。”这表明早在春秋时期围棋即已流行。清人尚秉和在《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卷四十“古之围棋皆赌物”条下云:“是自三国时至宋皆赌物,惟所赌亦雅,不似博之纯以财也。” [5] 448可见古人弈棋也是赌博的一种。《聊斋志异》多有下围棋的记载,《丐仙》:“有三老方对弈,见高至,亦不顾问,棋不辍,高蹲而观焉。”《棋鬼》:“会九日登高,与客弈。忽有一人来,逡巡局侧,耽玩不去。……局终而负,神情懊热,若不自已。又着又负,益惭愤。酌之以酒,亦不饮,惟曳客弈。自晨至于日昃,不遑溲溺。”俚曲中围棋场面亦多,《禳妒咒》第九回:“还让奴家一着先,不敢占腹只争边。长命呀,你这意思极不善。辘轳却打到明年,你虽没眼到相连。江城呀,这一着就把你行来断。”《增补幸云曲》第二十一回:“丫头抬下桌子,端上棋盘。万岁说:‘一盘多少?’王龙说:‘一盘一百两罢。’”可见,在聊斋文学中,围棋的功用已分化,一为休闲雅戏,不赌钱财,另亦可用于赌博。

3.双陆。双陆之戏在我国出现较晚,三国曹魏时期才得以流行。宋人洪遵《谱双》记载了双陆的棋局和赛制,主要博具包括秤(棋盘)、马(棋子)、骰子和计算输赢的筹。罗新本、许蓉生谈及双陆时说:“它是中国古代流行时间最长、地域最广的博戏。从三国直至明代,一直盛行于汉族和其他许多少数民族之中。” [6] 40足见其受欢迎的程度。俚曲数次提到双陆,如《增补幸云曲》第六回:“咱上那十字街前,打扫干净,摆下桌酒,或抹骨牌,或打双陆,引的好耍的子弟上了咱的当,哄他几两银子,咱好花费花费,好不好?”又第二十一回:“双陆盘端过来,将马儿摆列开。有句贱言休见怪:一帖白银六十两,输了当时兑过来,或输或赢不许赖。”《禳妒咒》第二十九回:“江城云:‘你会打双陆呀不会?’兰芳云:‘才知道成梁。’”

4.打马。流行于宋元时期的打马被称为“闺房雅戏” [7] 1 。起初主要流行于妇女之间,后来男子也参与其中。著名词人李清照就酷爱打马,曾著《打马图经》记录所用博具和行棋规则。李氏在《序》中说:“打马世有两种:一种一将十马者,谓之关西马;一种无将二十四马者,谓之依经马。……又宣和间,人取二种马,参杂加减,大约交加徼幸,古意尽矣,所谓宣和马是也。” [7] 2书中所记的打马博具主要有“马”、“棋局”和“骰子”三种。马为铜铸,或用铜钱代之,为多人博戏,二至五人皆可成局。打马之戏存在时间较短,罗新本、许蓉生说:“入明以后,打马流行于南方,在北方却不见踪迹。……乾隆朝以后,便逐渐失传了。” [6] 53而《聊斋志异・梅女》仍有记载:“次夕,果与一同至,年近三十已来,眉目流转,隐含荡意。三人狎坐,打马为戏。”大概打马在当时的北方还并未绝迹。

(二)骰子

骰子亦作“色(shǎi)子”。《广雅》:“,箸也,今名骰子,博以五木为。”据此有人认为“色子”之名来源于“”。樗蒲中的“五木”和六博中的“琼(玉制)”和“茕(木制)”即与骰子的功用相同,皆作掷彩行棋之用,可以看作骰子的雏形。现形六面正方体的骰子起于唐代,程大昌《演繁露》卷六:“唐世则镂骨为窍,朱墨杂涂,数以为采。” [3] 58也正在此时,骰子从双陆中游离出来,成了一种独立的博戏。掷骰子的规则简单易行,流传颇广。到明清之际,掷骰子既可用于赌博,也常用为酒令。如《聊斋志异・念秧》:“昨夜逆旅与恶人居,掷骰叫呼,聒耳沸心,使人不眠。……许乃以色为令,相欢饮。”俚曲《蓬莱宴》第四回:“下棋赌胜,马吊争强,看牌掷骰,抢快敖江,巴孤堆,赶凤凰,耍笑诸般都在行。”《翻魇殃》第二回:“魏名说:‘大相公既不行令,咱就赶抢罢。’仇福也不会。魏名说:‘我教给你。’”又“一连掷了几轮子,相公赢了好几遭,魏名连称掷的妙。仇相公磨拳擦掌,一声里叫六喝么。”其中的“抢快”和“赶抢”皆为骰子戏的名目。抢快,用六枚骰子,规定好各种点色组合的点数,投得点数最多者为胜。赶抢,即赶羊,将骰子掷出后,除去点数相同者,其余的以点数多少定输赢。“叫六喝么”是赌徒掷骰子时呼叫之声。此二者的玩法略有不同,但皆以赌钱为目的。

(三)牌戏

1.骨牌。明张自烈《正字通》巳集“牌”字下记载:“牙牌,今戏具。俗传宋宣和二年,臣某疏请设牙牌三十二扇,计点一百二十有七,……高宗时诏如式颁行天下,今谓之骨牌,然皆博塞格五之类,非必自宣和始也。” [11] 76故骨牌又称宣和牌。骨牌早期以象牙制成,故称牙牌,后改为用牛骨或竹木制作,才改称骨牌。清人汪师韩《谈书录》卷二十一“骨牌”条载:“骨牌之戏,乃骰子之变,故宣和牌谱以三牌之率,三牌乃六面也。” [9] 59说明了骨牌与骰子的渊源关系。这种博戏曾于明清时期大为流行。俚曲中的打骨牌即可作闺房雅戏,又可用来赌博,如《禳妒咒》第二十六回:“江城打起牌来云:‘七在手。’春香云:‘俺不用看了,我是孤红。’……江城唱:打个临老入花丛,又见霞天一只鸿。柳绿桃红,柳绿桃红,你看我这秃爪龙不同,还是巫山十二峰。春香唱:你看打个锦屏风,打个楚汉大争锋。眨眼乌龙,眨眼乌龙,纷纷落花满地红。昼夜停,又是劈破老莲蓬。公子唱:你看五岳去朝天,一心打个八珠环。二士入桃园,二士入桃园,苏秦背着七星剑。火炼丹,打个人牌也不难。”其中的“孤红”、“临老入花丛”、“火炼丹”“人牌”等都是牌名 ① 。上文所引《增补幸云曲》第六回中的例子也曾提到用骨牌赌钱。

2.纸牌。俚曲中写到了两种纸牌:叶子与马吊。《俊夜叉》:“虽然长了二三十,从今还要做个茧。如再跌牛又拉满,变个小狗没大点。”又“辞了混江合老教,别了四梆与三穷,从今再想 花凤”。《磨难曲》:“俺光棍打了十年,一般的抢满摸叶子的,捞了个八万。”《禳妒咒》第三十回:“喜官人又中了,……不望他封妻合荫子,只望他殿试早回朝,来家合咱打马吊。”《蓬莱宴》第四回中也写到马吊。欧阳修《归田录》卷二云:“叶子格者,自唐中世以后有之。……唐人藏书,皆作卷轴,其后有叶子,其制似今策子。凡文字有备检用者,卷轴难数卷舒,故以叶子写之,……骰子格,本备检用,故亦以叶子写之,因以为名尔。” [10] 31可知叶子源于标识书卷内容以备检的卡片。而清初陶情主人把马吊牌也称为叶子,他在《马吊新谱》自序中说:“齐鲁燕赵用三十张叶子,三四人相角,由三张至六张,变而至于打虎。集三十叶,先满者为胜,名之曰抢满儿。又合六十叶相角,或顺或类,成把而出,贯压索,索压钱。各门单出者大压小,类亦如之。赏曰教,肩曰混江,极曰虎,亦曰穷,副极曰帮,递相压制。惟一钱相串而出,压制诸色样,与教齐驱,而不相犯,曰文钱。六叶相聚,谓之尊;九叶相聚,谓之双尊。缺一叶者,虽尊不能制卑,总名之曰都混江。” [11] 169文中记录了打马吊的规则,并解释了“混江”、“教”、“梆”、“穷”、“抢满”等术语,俚曲中的“拉满”即“抢满”,也是马吊的一种玩法,而《汉语大词典》将“抢满”释为“骨牌游戏的一种”,实有乖误。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八“赌博”条:“至天启中,始行马吊之戏。而今之朝士,若江南、山东,几于无人不为此。” [12] 2114清人赵翼也在《陔余丛考》卷三十三中说:“则纸牌之戏,唐已有之,今之以《水浒》人分配者,盖沿其式而易其名耳。” [13] 711另有清顾张思《土风录》卷五“叶子”一条下又标“马吊”,认为二者为一事 [14] 227 。可见清代的叶子与唐时有异,已与马吊混为一谈。

(四)钱戏

钱戏在我国起源早、持续时间长,上起先秦、下至清末,几乎未有间断。据徐厚广统计,我国古代的钱计可分为三类:摊钱、跌博和撞钟 [15] 94 。俚曲中的钱戏,都是跌博的玩法,其它两种并未涉及。《增补幸云曲》第二十二回:“大姐说:‘是跌六气。’王龙说:‘妙呀!就是这等。’这万岁虽是个光棍皇帝,这一件他却没学,便说:‘这个不会。’王龙听说不会,就越发缠起了,说:‘这个不过是拿着六个钱撩下去,以慢多的为赢,有什么难处?’……王龙说:‘一柱一百两,就来不许试。’”《磨难曲》第六回:“方娘子哭啼啼,叫官人你听知,这回一跌六个字,明知火坑望里跳,世间那有这样痴?”其中的“跌六气”即指以六枚铜钱为博具的跌博之戏,胜负规则在文中已经言明,即“慢(幕)多的为赢,字多为负”;“一跌六个字”则是用跌博来比喻打官司必输的结果,并非真的钱戏。

(五)斗戏

聊斋中提及的斗戏,只有斗蟋蟀一种。《聊斋志异・促织》载:“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成名的儿子舍身化为促织应征进宫搏斗,最终使成氏“以促织富,裘马扬扬。”故事虽为虚构,亦有所本。宋人顾文荐《负暄杂录》中说:“斗蛩之戏亦始于天宝间。长安寓人镂象牙为笼而蓄之,以万金之资付之一啄。” [16] 1174其中的“蛩”即为蟋蟀。南宋贾似道酷爱促织之戏而撰《促织经》,也因此得名“蟋蟀宰相”。明代促织之戏更是从上到下风靡全国,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四“斗物”条载:“我朝宣宗最娴此戏,……一时语云:‘促织瞿瞿叫,宣德皇帝要。’” [17] 625聊斋《促织》即由此来。清代斗蟋蟀之戏依然风行不衰。

(六)蹴鞠

由本文开头所引《战国策》内容可知,至少在战国时期,蹴鞠之戏就于临淄广泛流行了。唐人颜师古《汉书・艺文志》注:“鞠,以皮为之,实以物,蹴蹋之以为戏也。”刘向《别录》:“蹙鞠,黄帝作。盖因娱戏,以练武士。”蹴鞠最初是用娱乐的方式来锻炼武士的,并非博戏。《康熙字典》“隆弊痔跻唐人徐坚《初学记》:“鞠即伦郑今蹴鞠曰戏隆9庞妹纠结为之。今用皮,以胞为里,嘘气,闭而蹴之。” [18] 543可见唐时鞠的制作工艺有所改进,出现了充气的皮球。明清时期这一游戏还常见,俚曲《增补幸云曲》第二十一回:“那丫头将气球拿过来。……说:‘王官,这东西我曾玩过,一名叫行头,也叫气球。我也略会几脚。’……王龙说:‘要踢故事,一脚踢不着,罚银十两。’……皇爷使母鸡倒踹窝,脚脚踢的似天花落。”其中的“行头”、“气球”皆为鞠的别称。此时的蹴鞠非常讲究花样和技巧,并且以钱财论胜负,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赌博。

(七)投壶

投壶本为古代士大夫燕饮时的一种游戏,大概是于春秋时由礼射演变而来。《左传・昭公十二年》:“晋侯以齐侯宴,中行穆子相。投壶,晋侯先。”《礼记・投壶》郑玄注:“投壶,射之细也。射为燕射。”宴饮时用酒壶代替箭靶投箭,按中壶口或壶耳的箭数计算胜负,多者为胜,输者罚酒。汉代以后逐渐摆脱古礼的束缚,演变成了真正的博戏。明清时期投壶尚且流行,且投法不断翻新,但依然只用来赌酒,而不赌钱。俚曲《增补幸云曲》第二十二回:“王龙说:‘不合你弄那寡嘴。你过来,咱投壶罢。’这王龙自幼在学,不好读书,惯好投壶。拿起那箭来颠了一颠,使了个苏秦背剑故事,M噔一声,投在壶里。……那万岁拿过箭来,照东墙上一摔,舞了几个花,一投插在壶里。王龙大惊说:‘是什么故事?’万岁说:‘这是珍珠倒卷帘。’王龙说:‘从来没见。你再投一个故事我看看。’万岁取过箭来,捻的滴滴溜的转往上一撩,落下来又插在那壶里。王龙道:‘这是什么故事?’万岁道:‘这是野鹁鸽寻窝。’”其中的“故事”即是指有讲究的花样,可见每招每式都有名目,以技巧取胜。

二、从聊斋文学中的博戏看明清时期博戏的特点

聊斋文学中所记录的博戏活动是考察中国博戏发展史的重要材料,虽然不是明清时期博戏的全部,但大致能体现当时中国北方(特别是山东一带)的博戏风气,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明清时期博戏所呈现的特点。

(一)博戏种类繁多,功用雅俗分化。

明清两朝都曾立法禁赌,制裁相当严厉。《大明律》和《大清律例》都有惩处赌博的条款 ① 。但两代禁赌都收效甚微,各类博戏依然风行不止,光聊斋文学中就记录了博棋、骰子、牌类、钱戏、斗戏、蹴鞠和投壶等七大类博戏,各类中的玩法更是五花八门,层出不穷。其原因有二:一是明清政府执法不严,甚至连皇带头赌博,爱斗蟋蟀的宣德皇帝就是个明显的例子,俚曲中描写的正德皇帝更是诸博皆精。二是博戏本身具有强大的诱惑力。明清之际,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正统文化衰微,市民拜金逐利思想加重,他们需要一种手段实现一夜暴富的梦想;而士大夫阶层则懒于政事,一味追求感官刺激,于是社会各阶层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博戏。从聊斋文学看,明清时期的博戏在功用上有雅俗分化的倾向。大部分博戏既可用作休闲雅戏又可用来赌钱,当然,由于玩耍目的不同,致使两者在玩法上产生了不同的变化。作为休闲雅戏的博戏重在娱乐和消磨时光,多流行于上层人士或闺阁之间,故多追求雅致,讲究技巧,如骨牌之戏,每副牌都有像“霞天一只鸿”、“临老入花丛”等好听的名称,投壶之戏也往往每一招式都有“故事”。而一旦将博戏用于赌钱,则往往急于决出胜负,故而玩法简单直接,如古老的樗蒲由最初的投五木行棋变为只以五木定输赢;由于简单易行,原来用于双陆棋中的骰子也独立出来用于赌博。这都是博戏为适应社会需要而发生的变化。

(二)博戏深入社会各阶层,对社会生活影响深远。

明清时期博戏风行,此时的博戏已不是士大夫阶层独享的雅戏,而是渗入到了社会各个阶层。不分地位、职业、性别、文化的各类人等,皆嗜赌成风。清人钱泳描述嘉、道时的赌风时说:“上自公卿大夫,下至编氓徒隶,以及绣房闺阁之人,莫不好赌。” [19] 578赌博给社会带来巨大危害,《麻将考》一文曾引清人吴梅村“明亡于马吊”之语。清世宗《禁赌博谕》:“荒弃本业,荡费家资,品行日即于卑污,心术日趋于贪诈,父风之则无以训其子,主习之则无以制其奴。斗殴由此而生,争讼由此而起,盗贼由此而多,匪类由此而聚,其为人心风俗之害,诚不可悉数也。” [20] 290此时的博戏已妇孺皆知,博戏用语很自然地融入日常口语之中,如用跌博术语“一跌六个字”来形容打官司必输的结果;用马吊牌中的“八万”连读作隐语来代表“伴”这一词语,博戏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可见一斑。

参考文献:

[1]王水福.中国古代三百六十行[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8.

[2]孙顺霖.中国人的赌[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2005.

[3](宋)程大昌.演繁露[M].张海鹏,订.北京:中华书局,1991.

[4](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缩印标点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7.

[5](清)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M].母庚才,刘瑞玲,点校.北京:中国书店,2001.

[6]罗新本,许蓉生.中国古代赌博习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7](宋)李清照.打马图经[M].粤雅堂丛书本第七十二集.

[8](明)张自烈撰,(清)廖文英续.正字通[A].续修四库全书(二三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96.

[9](清)汪师韩.谈书录(一卷)[M].世楷堂藏板.

[10](宋)欧阳修.渑水燕谈录 归田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1]李剑国,占骁勇.《镜花缘》丛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12](清)顾炎武著,(清)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外七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3](清)赵翼.陔余丛考[M].北京:中华书局,1963.

[14](清)顾张思.土风录[M]MM(日)长泽规矩也,编.明清俗语辞书集成(第一辑).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1989.

[15]徐厚广.博弈[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16](宋)顾文荐.负暄杂录[M]MM说郛三种(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17](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8]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整理.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5.

[19](清)钱泳.履园丛话[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0]王涛,胡蓉.中国历代诏书精选[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5.

A custom probe into gambling games of Liaozhai literature and

gambling games of Shandong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LI Deng-qiao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Liaocheng University,Liaocheng 252059,China)

篇7

关键词:行星齿轮变速器;换挡过程;Lagrange方程;动力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U463.221文献标文献标识码:A文献标DOI:10.3969/j.issn.2095-1469.2013.01.08

提高动力性、经济性和舒适性是自动变速器研究的永恒主题。换挡过程动力学分析有利于从机理上揭示影响换挡过程动力性和舒适性的因素,对换挡过程建模、控制算法设计和控制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换挡过程分析主要包括运动学分析和动力学分析。运动学分析的方法主要包括转速特性方程法[1]、相对速度法、杠杆法[2]等;动力学分析的方法主要包括牛顿第二定律法[3-4]、键合图法[5]、Lagrange方程法[6-7]等。

Lagrange方程中只出现广义坐标、动能、势能或广义力等标量,方程中不出现约束力,方程的数目与系统自由度相等,无论选择何种形式的坐标,方程都具有标准的形式[8]。所以应用Lagrange方程进行换挡过程动力学分析有利于简化计算。本文在运动学分析的基础上,运用Lagrange方程进行了行星齿轮式自动变速器换挡过程动力学分析。

本文将行星齿轮变速器作为分析对象,忽略行星齿轮之间的间隙和摩擦,假设行星齿轮系统及轴系为刚体系统,忽略系统阻尼的影响,利用拉格朗日方程进行1-2换挡过程动力学分析。

式中:K为系统动能;V为系统势能。

由于Allison S2000变速器的每个行星排的行星轮均为4个,所以换挡过程系统的势能V保持不变。

系统动能K为

式中:IS1为S1及相连轴等效转动惯量;IPC1R2为PC1、R2及相连轴等效转动惯量;IR1为R1及相连轴等效转动惯量;IS2S3为S2、S3及相连轴等效转动惯量;IPC2R3为PC2、R3及相连轴等效转动惯量;IPC3为PC3及相连轴等效转动惯量;IP为行星轮总等效转动惯量,即行星轮系本身的转动惯量加上平动动能等效转化的转动惯量。

将式(7)~式(12)代入拉格朗日方程

从式(14)可以看出:b11、b12、b21、b22为常数,且b12=b21,因此在换挡过程变速器输入轴(涡轮轴)角加速度、变速器输出轴角加速度、离合器传递转矩、变速器输入轴转矩和变速器输出轴转矩满足固定的线性关系。所以在进行变速器转动惯量模型辨识时,也就不需要对每一个部件的转动惯量进行辨识,而只需要辨识出b11、b12(b21)、b22 3个等效转动惯量即可,大大简化了辨识工作。在进行换挡过程建模时,也只需要考虑3个等效转动惯量,从而也降低了建模的难度。另外,通过选取状态变量,将式(14)变换为状态空间方程,就可以应用最优控制、鲁棒控制等现代控制理论进行换挡过程控制算法和控制策略设计[9-10]。

3 面向控制的升挡过程各阶段分析

3.1 冲击度与输出轴转矩的关系

换挡品质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冲击度、滑摩功、换挡时间等。而换挡过程舒适性主要通过冲击度来评价。冲击度定义为车辆纵向加速度的变化率[11],即

式中:a为车辆行驶纵向加速度;r为车轮半径;if为主传动比。

对变速器输出轴进行动力学分析可得

式中:Tv为坡道阻力矩、滚动阻力矩、空气阻力矩之和;if为主传动比;Iv为等效到变速器输出轴的车轮及整车转动惯量。

联立式(15)和式(16)可得

.

由车辆动力学[12]得

式中:m为整车质量,kg;g为重力加速度,m/s2;

f为滚动阻力系数;θ为坡度角,°;Cd为空气阻力系数;A为正面迎风面积,m2;v为车速,km/h。

由于换挡过程时间很短,可以认为换挡过程车速基本不变。如果忽略换挡过程坡度的变化,则可以认为换挡过程Tv基本不变。因此,根据式(17)可知,如果能够保证换挡过程变速器输出轴转矩To保持不变,就可以保证换挡过程车辆的加速度基本不变,从而使换挡过程不仅满足动力性的要求,而且满足舒适性的要求。

化简式(17)可得

.

从式(19)可以看出,冲击度与变速器输出轴转矩对时间的一次导数成正比。因此,冲击度反映了输出轴转矩的波动,而输出轴转矩的波动直接决定了冲击度。从理论上讲,冲击度能够较好地反映出换挡过程动力学的本质。

3.2 换挡过程各阶段分析

升挡过程一般可以分成4个阶段:升挡前的低挡阶段、转矩相、惯性相、升挡后的高挡阶段[13]。下面针对1-2升挡过程的4个阶段分别进行分析。

3.2.1 1挡阶段

1挡阶段,C1、C5离合器保持结合,C2、C3、C4离合器保持分离,TC4=0。此阶段满足

.

3.2.2 转矩相

在转矩相中,C5离合器开始放油,C4离合器开始充油,C5离合器仍然结合,C4离合器由分离进入打滑状态,传递部分转矩。在此阶段速比尚没有明显变化,只有转矩的重新分配,即

.

根据式(7)、式(22)可得

.

根据离合器摩擦转矩的计算公式,可得C4离合器摩擦转矩为

式中:sign( )为符号函数;zC4为C4离合器摩擦副数;μdC4为C4离合器动摩擦系数;pC4为C4离合器有效油压,MPa;AC4为C4离合器有效油压作用面积,m2;RC4为C4离合器等效作用半径,m。

根据式(23)、式(24)可知,在此阶段C4离合器摩擦转矩的方向与输入轴转矩的方向相同。

根据式(22)可得

.

将式(25)带入式(14)可得

.

根据式(15)、式(19)、式(26)可得

.

从式(27)可以看出,在升挡过程转矩相,如果要使冲击度最小,则需要

.

因此,在升挡过程转矩相,如果可以通过发动机的协调控制使输入轴转矩的上升速率和高挡离合器摩擦转矩的上升速率满足式(28),就能使换挡冲击最小。

一般情况下,升挡过程转矩相C4离合器的控制油压逐渐上升,其摩擦转矩也逐渐上升,所以根据式(27)可知,如果转矩相输入轴转矩可以控制,则需要输入轴转矩根据C4离合器传递的摩擦转矩逐渐上升。由于输入转矩的增加一般是通过发动机增加转矩实现的,所以对于换挡过程发动机转矩可以协调控制的情况,在升挡过程转矩相对发动机进行增加转矩控制,可以减小换挡冲击度,提高换挡舒适性。

当发动机不进行协调控制时,发动机转矩和输入轴转矩基本保持不变,此时式(27)可以化简为

根据式(24)可得

.

在转矩相,输入轴转速基本不变,根据式(23)可得C4离合器主、从动盘的转速差基本不变,C4离合器的摩擦系数基本为定值。根据式(29)和式(30)可知,在升挡过程转矩相,当发动机不进行协调控制时,冲击度和C4离合器油压的上升速率成正比,且为负冲击度。因此,为了减小冲击度,需要合理控制C4离合器油压的上升速率。

由于在转矩相基本可以忽略,所以式(26)可以化简为

.

因此,根据式(31)可以近似估计转矩相变速器输出轴转矩,为换挡过程基于输出轴转矩闭环的动力传动系统协调控制策略实现奠定了基础。

3.2.3 惯性相

在惯性相中,C5离合器由结合进入分离状态,与此同时C4离合器继续保持打滑,直至进入结合状态。在此阶段,各构件不仅有转矩的变动,同时伴有转速和速比的变动,惯性转矩作用增强。

对于理想的升挡过程,转矩相结束时[14]满足

TC5=0 .

将式(32)带入式(14)式可得

.

根据式(15)、式(19)、式(33)可得

从式(34)可以看出,在升挡过程惯性相,如果要使冲击度最小,则需要

.

因此,在升挡过程惯性相,如果可以通过发动机的协调控制使输入轴转矩的上升速率和高挡离合器摩擦转矩的上升速率满足式(35),就能使换挡冲击最小。

根据式(14)、式(32)可得

根据冲击度的定义可得

.

从式(37)可以看出,在惯性相,如果可以通过C4离合器的油压控制使涡轮轴角加速度为定值,即 ,则式(37)可以化简为

.

从式(38)可以看出,此时换挡过程的冲击度取决于涡轮转矩的变化速率。所以在惯性相,如果可以通过C4离合器油压的控制使涡轮轴角加速度为定值,就能够减小换挡过程的冲击度。这就是惯性相离合器油压采取基于涡轮轴角速度闭环控制的理论依据。

基于以上动态分析,当惯性相离合器油压采用基于涡轮轴转速的闭环控制时,实际的涡轮轴转速下降速率基本为定值,对于以柴油机作为动力的车辆,此时涡轮轴转速的下降速率一般较小,和 基本可以忽略,和则更小。所以结合式(32),式(14)可以化简为

.

根据式(39)、式(40)可得

.

从式(41)可以看出,在升挡过程惯性相,当低挡离合器完全分离时,如果高挡离合器油压能够采取合理的控制方法(例如基于涡轮轴转速的闭环控制),使涡轮轴角速度和输出轴角速度平稳过渡,忽略的影响,那么输出轴转矩和输入轴转矩的比值可近似地用高挡传动比代替,该结论可用于在惯性相换挡过程的控制中近似地估计输出轴转矩,为换挡过程基于输出轴转矩闭环的动力传动系统协调控制策略实现奠定基础。该结论在试验研究中也得到了验证[15]。

3.2.4 2挡阶段

2挡阶段C1、C4离合器保持结合,C2、C3、C5离合器保持分离,TC5=0。此阶段满足

.

4 结论

(1)在运动学分析的基础上,应用Lagrange方程进行了行星齿轮式液力自动变速器换挡过程动力学分析,得到了考虑行星齿轮系统各构件及轴系的转动惯量的换挡过程动力学方程,为建立换挡过程模型奠定了基础。

篇8

【关键词】内皮素;缩血管活性肽;速度滑冰运动员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604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872-01内皮素是20世纪90年代末,日本学者从猪内皮细胞中分离纯化[1]。因内皮素是近年来发现最强的内源性缩血管活性肽,并有较长半衰期,有3种结构本,21个氨基酸,除了具有缩血管作用外,还有发挥多系统非血管效应,调节心脏心缩、能量代谢,参与机体血压和局部循环调节作用[2]。基于内皮素所具有的上述生物效应,测定与研究运动员内皮素水平,探讨运动训练对运动员机体内皮素水平的影响,对进一步提示与深入探讨运动员训练生物学机制,拓展了新的研究领域,颇有积极意义。

1对象与方法

选择迎战十二届冬运会速滑运动员36人(男,22人,14女),均为健将级与国际健将级运动员,年龄19-28岁,专业训练年限6-15年。

取晨起安静状态下静脉血6ml,注入试管内(加抗凝剂),离心取上清置低温冰管(液氨),保存待测,同时测定血压。实验室操作按试剂盒由北京原子能科学院提供。结果以平均数、标准差(χ±s,D)表示,组间(对照组,健康献血者血样)t检验,p

2结果与分析

总体样本105.6±33.9pg/ml,健康对照组55.6±14.3pg/ml,p

3讨论

内皮素(ET)自从被发现起,因其具有强烈的缩血管作用,并且此种作用持续时间较长,同时,还发挥多器官、多系统非血管生物学效应[3],倍受学者们关注。在医学领域不断拓展,临床各学科均进行深入拓展,有关国内外运动医学研究者们对其生物学活性及与训练的关系进行了多方面探讨,取得了许多可贵资料,但多限于实验室研究阶段,运用到运动实践中还需一定过程。本研究目的是尽快使这一创新技术应用到运动训练实际中。本研究结果显示,运动员血浆内皮素水平较常人高出的倍数惊人。如何进一步探讨其发生机制、定态规律以及训练强度、训练水平等诸方面的生物学机制是一个有意义的课题。

本资料取材于阶段性夏训练,训练强度以有氧向无氧混合强度过渡,是否因训练强度变化,适应过程对内素合成与分泌有影响,是值得进一步用动态手段系统监测的问题。

本文资料中有两例血压异常者,均为机能水平降所致。阶段性训练后产生疲劳,血压偏高者收缩压150mmHg,内皮素150pg/ml,明显高出同组受试者。由于资料较少(仅1例),很难说明问题。但多数临床资料证明,原发性或肾性高血压与内皮素分泌水平有关。另1例血压偏低者收缩压低于80mmGg,血浆内皮素测值为70.6pg/ml,明显低于同组平均测值105.6±33.9pg/ml,但高于正常对照组。进一步深入系统研究内皮素的测试指标,将对进一步研究运动训练对机体所造成的各种影响以及生物学机制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殷松楼.运动对大鼠主动脉内皮素和一氧化碳合成酶的影响.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8,17(1).

篇9

【关键词】荆楚岁时记;动物崇拜;植物崇拜;习俗流变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006-0278(2013)01-151-02

《荆楚岁时记》是南朝梁代宗懔撰写的一部记载荆楚岁时习俗的笔记体回忆录,也是保存到现在的我国最早的一部专门记载古代岁时节令的专著。《荆楚岁时记》是以荆楚地区的岁时节令、风物故事为记录对象。荆楚地域广阔,楚国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大诸侯国,领地广袤,楚成王时候就有“楚地千里”的称号。

在《荆楚岁时记》中,作者除了提供南朝梁代时期的岁时节令习俗、农事生产习俗、祭祀以及文体娱乐习俗等宝贵民俗资料之外,还展示了动植物崇拜的习俗。楚地向来有重巫信鬼的传统。《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贴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凡饮酒次第从小起,梁有天下不食荤,荆自此不复食鸡子,以从常则。”作者多次提到“鸡”,并把鸡鸣和鬼怪的畏惧联系在一起,鸡是清晨打鸣的,而把鸡和鬼怪联系在一起,认为鬼怪是怕鸡的,并且鸡能辟邪驱鬼。然而,我们进一步考究就会发现,虽然鸡打鸣可以驱邪,但是如果是母鸡打鸣就被看作是怪异的事,是一种不祥的预兆。早在《尚书·牧誓》里就有这样的记载:“古人有言,日:‘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意为雌鸡不能司晨,如果母鸡在清晨打鸣,家里将会死人,结果会落得家中萧条。今天民间仍然沿袭这一习俗,认为母鸡打鸣是死人或者失火的兆头。另有一种说法是,若母鸡打架则被看作是要招阴天。据此,这种种说法也表明了中国古代轻视妇女地位的一种文化表现。民间还有俗信,认为公鸡打鸣过早,也不是好事,夜间一更鸡鸣,必定会有火灾,二更鸡鸣,须得防范窃贼。《史记·殷本记》说:“武丁在祭祀成汤后的第二天,有一只雉鸟落在鼎的扶手上不停地叫唤。武丁非常害怕,以为不详。”此处又由对家鸡的禁忌,引申出对野鸡(雉)的忌讳。唐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记载,武则天出生的那天夜里,有一群雌雉呜叫不已,后来果然发生了武则天做女皇的事。《左传》也记载:有一只雉鸟在宋国的太庙叫唤,后来发生了火灾。《左传·襄公三十年》:“或叫于宋太庙,日嘻嘻出出(杜预注:嘻嘻,热也。出出:戒伯姬)。”“鸟鸣于毫社,如日嘻嘻”,(杜预注:“皆火灾也”)。甲午,宋大灾,宋伯姬卒。”。再入“春分日,民并种戒火草于屋上,有鸟如乌,先鸡而鸣,架架格格,民候此鸟鸣,则入田以为候。”以及“斗鸡、镂鸡子、斗鸡子。”其中的“鸟”、“鸡”等动物意象,充分体现了《荆楚岁时记》中的动物崇拜现象,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了其文体及娱乐习俗。

此外,“正月七日为人日。”按董勋问礼俗日:“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羊,四日为猪,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以阴晴占丰耗,正旦画鸡于门,七日帖人于帐。”也即正月一日不能杀鸡,二日不能杀狗,三日不能杀羊,四日不杀猪,五日不杀牛,六日不杀马,七日不行刑。再者,“人日鬼鸟。”《荆楚岁时记》日:“正月夜,多鬼鸟度,家家槌床打户,捩狗耳,灭灯烛。以禳之。”鬼鸟叫声不吉利,又称九头鸟,俗称闻此鸟叫声者为凶。舟山一带传说听到九头鸟叫时,附近就有野鬼游魂。安徽一带,早起听到沙和尚的叫声,俗以为必遭病秧。安徽寿春人早晨若听见牛叫,就以为是有人欺侮。而且安徽一带忌讳夜间听见驴子叫,俗以为这是将有灾病的征兆。这些如鸡、狗、羊、猪、牛、马等动物禁忌,传说女蜗初创世,造世上生灵万物,第一日造鸡,二日造狗,三日造猪,四日造羊,五日造牛,六日造马,七日人,于第七天造出了人,而产生上述动物禁忌。此外,民间更有“狗来富,猪来穷,猫来带麻布(死人)”的俗语。狗来到人们住处主人会饲以粮食,猪来则要赶打出门,而猫来则是大忌,要将其捉住,在猫腿上系一块小红布条,才能将其放走,如果捉不到,就要赶猫上树或者上屋才能禳灾。人们之所以对这些常见的动物加以崇拜,是因为人们的潜意识中对它们有一种认同感,而这一认同感是承袭于原始的图腾崇拜而来。人们将自己的生活与动物发生的某种现象联系在一起,从动物的异常表现来认为是自己某种异常现象发生的征兆,这便是动物禁忌产生的思想基础。动物禁忌还表明,在人类没有完全消除鬼神等超自然观念之前,人们就无法摆脱动物精神上的“纠缠”,还得通过种种禁忌来调节与它们的关系,来表示人类对它们的敬畏。

动物禁忌主要是由动物本身的反常行为引起的,而植物禁忌则主要表现为植物的异常现象,也被人们看作是吉凶的先兆。如竹子和铁树开花,人们以为是灾难的预兆。所谓“竹子开花,人畜搬家”,“竹子开花,亡人破家”,“铁树开会,人亡财瞎”之说。因为竹子在常态下不容易开花;铁树则是常年不开花的,所以其开花被看作是怪异现象,再与民间的灾祸相联系,故而会被视为不祥。人们对于植物凶兆的认识是以植物的非正常生长为基础的,本来不应该出现的现象而事实上却出现了,就容易被人们视为不祥。这实质上是人们对自然界中的奇特现象的一种理解和认识。而更多的是由于植物的这些谐音名称,除了那些名称和不吉利的词语谐音以外,这些植物大部分都是古老的、或是在庙旁、村后、坟茔的树木,以及被人们崇拜并且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植物。

篇10

作者单位:350001 福建省立医院

通讯作者:章丽金

【摘要】 目的 探讨胃动素与青壮年胆汁反流的关系。方法 对45例青壮年胆汁反流患者幽门区黏膜胃动素含量进行测定,与45例对照组进行比较,并测定胆汁反流组胃液胆汁酸浓度。结果 青壮年胆汁反流患者的幽门区黏膜胃动素含量较对照组降低,与胃液胆汁酸浓度无明显相关。结论 青壮年胆汁反流胃炎患者胃黏膜中胃动素含量降低,可能是其发病的机制之一。

【关键词】 胆汁反流; 胃动素; 胃液胆汁酸; 青壮年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of motilin and bile reflux in the the young and middle-aged patients ZHANG Li-jin,ZHENG Xiao-ling,LIN Zhi-hui,FANG Chao-ying.Fujian Provincial Hospital,Fuzhou 35000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of motilin and bile reflux in the the young and middle-aged patients.Methods Pyloric mucosal motilin concentration of 45 young and middle-aged patients with bile reflux and 45 control group were detected.Endogastric bile acid of the young and middle-aged patients with bile reflux were detected simultaneously.Results The level of pyloric mucosal motilin concentration was decreased evidently in young and middle-aged patients with bile pared with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has statistics significance.There was no distinct correlatationship among motilin and endogastric bile acid.Conclusion The decrease of gastric mucosal motilin might be involved in the pathogenesis of bile reflux in the the young and middle-aged patients.

【Key words】 Bile reflux; Motilin; Endogastric bile acid; Young and middle-aged people

随着胃镜检查的普及,临床上青壮年胆汁反流的检出率比较高,但原因不明。本研究旨在通过对45例青壮年原发性胆汁反流患者幽门区黏膜胃动素(MTL)含量及胃液胆汁酸浓度的测定,探讨胃动素在青壮年胆汁反流发病中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非术后、幽门完整,且不伴有消化性溃疡、胃十二指肠肿瘤及胆道疾病的青壮年,内镜检查明确为胆汁反流Ⅲ度(黄色液体从幽门口频繁涌出或(和)持续性喷射出或胃内布满黄绿色潴留液)的患者共45例,全部均来源于笔者所在医院消化内镜中心2009年8月~2011年6月的门诊患者,其中男19例,女26例,年龄19~45 岁,平均33.9岁(有5例患者胃镜检查前曾行24 h胃内胆汁监测确定存在碱反流)。同时选择45例内镜检查无明显异常的青壮年健康体检者为对照者,男21例,女24例,年龄20~45岁,平均31.2岁。排除消化系统器质性病变, 如消化道肿瘤,肝、胆、胰、肠道病变等,排除肝胆胃肠手术史。检查前2周未使用胃肠动力药、制酸剂及胃黏膜保护剂等所有影响胃动力和胃肠分泌功能的药。

1.2 方法 对符合上述各项标准的病例组45例及对照组45例均作电子胃镜检查,由固定的内镜专业医生操作。病例组胃镜进入胃底即抽取胆汁约4~5 ml,离心后取上清液测定胆汁酸浓度(用全自动罗氏生化仪检测,试剂盒购自北京九强生物技术公司)。两组均取幽门区黏膜组织块约10 mg,漂洗,滤纸拭干,称质量,量取冷生理盐水(保证组织块与生理盐水的重量体积比为10 mg∶1 ml),与组织块一起置入匀浆器进行匀浆,用冰冻离心机3000 r/min,4 ℃离心15 min,留取上清液测定MTL含量(MTL ELISA试剂盒,购自上海天齐生物有限公司,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和相关系数计算,α0.05,P

2 结果

2.1 病例组与对照组胃黏膜胃动素含量比较 见表1。

表1 病例组与对照组胃黏膜胃动素含量比较

2.2 病例组胃黏膜胃动素含量与胃液胆汁酸浓度关系比较 见表2。

表2 病例组胃黏膜胃动素含量与胃液胆汁酸浓度的

关系比较

3 讨论

正常情况下也存在生理性十二指肠胃反流[1],但这种反流通常无害,因为此时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的时间短,胃窦幽门区有阻止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的能力,胃窦部充分的蠕动能将通过幽门的少量十二指肠内容物清除,故不会对胃黏膜造成损害。但过多的十二指肠胃反流可致胃黏膜损伤[2,3]。Testtoni等[4]学者认为原发性胆汁反流可能与上胃肠动力异常有关,如MMC Ⅲ期次数减少,MMC周期延长。Bost等[5]指出胃窦幽门十二指肠协调收缩障碍特别是幽门括约肌功能异常、胃排空和小肠传送异常等,均可能引起胆汁反流。胃-幽门-十二指肠运动失调被认为是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主要发病机制,因为多种胃肠激素对胃肠运动有调节作用,故胆汁反流发生机制可能与胃肠激素有关[6]。因此,胆汁反流患者可能会有胃肠激素的相应改变。

胃动素(MTL)是由22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一般认为,胃是胃动素作用的主要器官。作为兴奋胃肠运动的脑肠肽,MTL具有强烈刺激上消化道的机械活动和电活动的作用。Yang等[7]发现,胃排空与血浆MTL水平密切相关。MTL对胃运动和胃电活动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且作用时间持久[8]。它作用于消化期综合基电Ⅲ相,促进消化间期Ⅲ相收缩,是启动消化间期胃肠移行性复合运动的重要激素。在消化间期,MTL呈周期性释放,引起胃和上部小肠产生消化间期综合肌电Ⅲ相,并诱发胃强烈收缩和小肠明显的分节运动,这种收缩活动的生理意义可能是对胃肠腔的内容物起着一种洁扫作用。由此可见,MTL具有促进胃肠运动、加速胃排空的生理功能。胃排空与MTL水平密切相关。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大量的研究发现,大多数有胃排空延迟的患者,MTL减低是其主要的病理生理改变,MTL是对十二指肠胃反流起抑制作用的胃肠激素之一[9]。本研究发现胆汁反流组患者幽门区黏膜MTL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胃黏膜MTL含量降低与胆汁反流的发病有关。MTL的不足可导致胃肠平滑肌松弛、胃张力及蠕动减弱,胃排空时间延长,胃液潴留增加[10,11],为胆汁对胃黏膜的损害提供了时间和条件。

胆汁酸是十二指肠反流液造成黏膜损伤的主要成分,它是一种具有很强“皂化”特性的亲脂性类固醇,对黏膜屏障具有明显的破坏作用。本研究发现内镜检查同为胆汁反流Ⅲ度患者,胃液胆汁酸浓度差别很大,这可能是胆汁反流患者胃黏膜存在不同损害及症状轻重的一个原因,它们之间关系如何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因条件所限,本研究仅检测瞬时胃液胆汁酸浓度,发现胃黏膜MLT含量与瞬时胃液胆汁酸浓度无明显相关。原因可能是:(1)胃黏膜胃动素含量降低与胆汁反流程度不相关。(2)胆汁反流患者胃动素的降低仅是其发病机制之一,另有多种因素参与。(3)胆汁反流是间歇性的,且个人的胆汁中胆汁酸含量各有不同,瞬时胃液胆汁酸浓度的高低不能反映胆汁反流的严重程度,至于具体原因有待于深入研究。

参 考 文 献

[1] 胡品津.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华消化杂志,2002,2(1):45-46.

[2] Nakamura M,Iamnm K,Kamada T,et al.Duodenogastric reflux is associated with antral metaplastic gastritis.Gmarointest Endose,2001,53(1):53-59.

[3] Clum Dc,Fan YM,Lin CK,et al.Rouxen-Y reconstruction after distal gastrectomy to reduce enterngastrie reflux and Helicebaeler pylori infection.J Gastrointest Surg,2007,11(12):1732-1740.

[4] Testtoni PA,Fanti L,Passaretti S,et al.Manometric evaluation of the interdigestive antroduodenal motolitily in subjects with fasting bile reflux with and without antral gastritis.Gut,1989,30:443-448.

[5] Bost R,Hostein J,Valenti M,et al.Is there a abnormal fasting duodenal reflux in non-ulcer dyspepsia.Dig Dis Sci,1990,35:193-199.

[6] 林金坤,胡品津,李初俊.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诊断的探讨.中华内科杂志,2003,42(2):81-83.

[7] Yang M,Fang D C,Ii Q W,et al.Effects of gastric pacing,gastric emptying and plasma motilin.World J Gastroenteorl,2004,10(3):419-423.

[8] 赵国茹.胃肠激素对胃运动的影响.青岛大学学报,2001,3(1):87-89.

[9] 何杰雯,莫剑忠.十二指肠-胃反流与胃炎关系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消化系疾病分册,2004,24(2):93-96.

[10] Siadati M,San MG.Role of extrinsic innervation in reteave of motitin and pattetns of upper gut canine motihty.J Gastrointest Surg,1998,2(4):363-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