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剪纸艺术范文
时间:2023-03-29 15:37: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民间剪纸艺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陇东剪纸 传统民俗 艺术特色
陇东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陇东地处黄土高原腹地,位于黄河中上游,在长期的农耕生产生活中,剪纸逐渐成为劳动人民为满足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需要而创作的民间艺术形式。
陇东处在特殊的地理环境之中,这里交通相对封闭,很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较好的保留原始思维的认知方式。陇东先民们把他们古拙质朴的民风和勤劳的精神融入到剪纸创作之中,运用原生态的创作思维方法,创造出独特的剪纸艺术形式,成为中国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二、陇东民间剪纸在传统民俗中的运用
民间剪纸能够经历漫长的历史演进而不失其淳朴与清新的艺术气息,与中国农村社会文化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陇东剪纸依附民俗生活,与民俗相结合,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并得到广泛的流传。陇东剪纸是陇东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是最直接、最原始的材料,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陇东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为陇东的剪纸艺术展示和发展提供了生命舞台。
1、陇东婚庆剪纸
婚姻是男女双方以终身共同生活为目的的两性结合,婚庆是一个人生命历程最庄严的仪式之一。陇东百姓在婚庆中常用喜花剪纸装点环境,装饰各种器物、日用品及室内陈设,如将剪纸摆衬在茶具、皂盒、面盆、梳妆镜、被褥、窗户上。喜花剪纸纹样多是表达吉祥如意、幸福美满等寓意,如龙凤、鸳鸯、喜鹊、莲花、牡丹等。喜花剪纸色彩多为大红,体现强烈的喜气氛围,构图布局有单独纹样、连续纹样、团花剪纸等,有些还采用“花中套花”的方法,尽现了男女婚姻生活的祥瑞文化内涵。陇东喜花剪纸常见的题材有《凤凰戏牡丹》、《百籽石榴图》、《龙凤呈祥》、《连生贵子》、《麒麟送子》、《鱼儿钻莲》等,都是用比喻、象征、等表现方法揭示婚庆主题。
在陇东婚庆中必须张贴“双喜”剪纸,这种喜花剪纸有多种图样,双喜字周围的装饰图案也丰富多彩。喜花的剪刻很有讲究,一般要求必须请附近村庄有名气的剪纸能手来剪,剪喜花的老人必须是夫妻健在,子孙满堂,只有这样新郎新娘才能福寿齐全,白头偕老。
陇东传统婚庆剪纸有着深刻的寓意,如在《龙凤呈祥》中,龙和凤各居一半, 龙是升龙,张口旋身,回首望凤,凤展翅翘尾,举目望龙,一派祥和之气。龙和凤的互相交融,寓意新婚的男女团圆美满、相濡以沫。在《麒麟送子》中,麒麟是仁兽,是吉祥的象征,能为人们带来子嗣,陇东百姓将它作为喜花贴在洞房,有祝福、祈祷多种功能,祈求早生贵子,预示子孙满堂。
2、陇东春节剪纸
在陇东节庆民俗剪纸中,春节剪纸最有代表性。新春佳节,老百姓都喜欢在窗户上贴各式各样的窗花剪纸,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陇东窗花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因窗花的消费者和创造者多为劳动人民,所以很多的内容都表现农耕生活,如耕种、纺织、打鱼、牧羊、喂猪、养鸡等,花鸟虫鱼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见。窗花剪纸以其特有的概括性和夸张的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红火火、喜气洋洋。
陇东传统的农耕方式,使他们把节令看得特别重要,自然生产的方式逐渐转化为生活习俗,形成节令交替的民间习俗活动,成为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文化艺术创造。在这种风俗活动中充满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春节是以年为周期的生活的开始,百姓们企盼新的一年有个好的收成。因此,每到春节时,陇东人们都会在家里贴上《吉庆有余》、《连年有余》、《金玉满堂》等剪纸。
3、陇东寿辰剪纸
陇东寿辰剪纸又称为寿花,是用于庆祝老人生日的剪纸。寿花剪纸题材大多都来源于现实生活,大量的采用传统纹样和吉祥图案。陇东人民用这些寿花剪纸象征老人长寿、多福。陇东寿花剪纸常见的题材有《五福捧寿》、《松鹤延年》、《六合同春》等。如剪纸《六合同春》中,“六合”指天地四方,天下皆春,万物欣欣向荣之意,剪纸图案常采用一只仙鹤停落在一棵松树枝头,松树下面站立一只梅花鹿,民间运用谐音的手法,将“鹿鹤”谐音“六和”,“松树”象征着“长青”,以此寓意老人健康长寿。
三、陇东民间剪纸的艺术特色
在全国各地区的民间剪纸艺术中,陇东民间剪纸独具一格。陇东民间剪纸较好的保留了原始艺术的精神力量,具有鲜明的文化与艺术价值,彰显着劳动人民浑朴天真的本性。陇东剪纸艺术深深植根于黄土文明之中,在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人文环境、汉民族与少数游牧民族的共居共融中,孕育出深厚的文化内涵,呈现出独特的艺术气质。陇东劳动人民性格粗犷、淳朴,由他们创作出来的剪纸是最朴素、最自由、最有生命力的艺术,传承着古老的文化信息,形成我国最具地域风情的剪纸艺术之一。
1、陇东剪纸浓郁的乡土气息
陇东剪纸来源于生活,讲究生活情趣,是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情感表达和文化传承的艺术结晶。在这里,民间剪纸作者大多是农村妇女,消费者也大多是劳动群众,他们用剪纸来表达精神,抒感,剪纸是他们内心的需要,他们剪出的作品就是他们的心愿,就是他们的理想生活,也是广大老百姓的内心诉求。
劳动妇女社会地位低下,生活艰辛,于是借助剪纸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在陇东民间剪纸艺术中,以现实生活为主题,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剪纸,生儿育女、喜怒哀乐、吃喝劳作等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如《老汉抽烟》、《收工》、《串门》、《回娘家》、《喂猪》等剪纸,通过现实生活情景,表现出陇东老百姓那种朴实无华的生活,在刻画上不求形似,注重细节表现,人物的每个动态和神韵,都出神入化,美不胜收,作品深深触及人们的心灵。
2、陇东剪纸民间审美意识
剪纸是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陇东民间剪纸是按照劳动人民的情感和愿望进行创作,作品充满理想和浪漫色彩,承袭了汉代以来的将艺术形象理想化的处理手法,具有鲜明的民间审美意识。
每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也形成了艺术上的独特语言。陇东民间剪纸作品在承载民俗作用之外,还极力彰显自身存在的价值,即独立的民间审美特性。一幅剪纸作品,不论用于何种场合,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都倾注自己的审美感情,并得到民间的广泛认可,这就有陇东剪纸存在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
结语
陇东民间剪纸较好的继承了民间艺术传统,传承了民间剪纸本源文化意识,形成古拙质朴、粗犷奔放、简单明快的艺术风格,是陇东劳动人民感情、气质直接而真实的反映,是研究陇东黄土高原文化活的文物。
参考文献
[1]李建荣.庆阳——中国剪纸的艺术重地[J].甘肃省陇东学院,2010.10
[2]李云峰.陇东民间剪纸艺术特质[J].文艺研究,2009.05
篇2
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从传统习俗中提炼的大量文化符号样式被广泛运用于剪纸艺术。如“鱼”的形象就是寓意丰富而且运用十分广泛的个例子。自然界中鱼多子。是繁殖能力最强的一种生物。因此就出现在剪纸图形中,用它来寓意多子多福。而在婚俗中出现的“鱼戏莲”“鱼咬莲”一类组合,则另有寓意。是通过对自然界鱼莲形象的借用。是人类生命繁衍的艺术化和审美化的升华。在这种艺术反映中,鱼和莲分别象征了人类的两性。最早以瓜果来表现多子、象征人类繁衍的是葫芦。中华民族葫芦文化渊源久远.据闻一多考证,伏羲,女娲就是葫芦的化生。民间剪纸中葫芦代表多子,人从瓜出的创世观。又使该图形代表着母体崇拜和祖先崇拜,表达了人们对母亲的敬仰以及对生命繁衍的向往。在剪纸图形中“鸡”的图形也是得到广泛运用的。在古代中国民俗中,一直都有驱邪的传统习俗。“鸡”与作为太阳象征的金鸟一样,都是作为阳性的象征、生命的代表。金鸡报晓,光明来临,万物复苏。鬼怪横行的长夜过去,生命重新开始了。除此之外还有体现长生不老和灵魂不死,生命永生意识的万字太阳、月中玉兔等民间剪纸图形。剪纸图形种类繁多,寓意丰富。它从劳动人民生活中来,并广泛运用到生活中去。丰富的图形有用意地组合,无不反映出民间劳动者多彩的情感生活。表达出他们对生命的崇拜、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剪纸艺术中总是主张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所以图形的组合运用总是要有积极向上的含义。无论是作者与观者都能从中体会出一种文化意蕴,这是人们在长期生存过程中所达成的思想共识。
二、剪纸的审美情感与生活
民间剪纸题材在劳动中产生。现实生活中老鼠鱼等现象,汉字谐音的巧妙运用共同形成了剪纸内容的来源。人们就用把朴实的剪刀在薄薄的彩纸上剪出自己的美好生活,无论是人生礼仪还是岁时节令,总是有剪纸一路相伴。旧习俗以多子为福,求子就成了剪纸的一个重要题材。五个小孩攀登一棵大树。名为“五子登科”表示不但多子,而且个个都考取功名,光宗耀祖。石榴多子,剪一个或几个裂开嘴的石榴,名为榴开百子。婚礼中的剪纸以喜庆红火、吉祥如意为内容,突出一个“全”宇。各类飞禽走兽,花草树木全都包含其中,以寓意合家美满的审美情感。寿礼中的剪纸内容与祝寿活动直接有关。有“八仙庆寿“”百蝶贺寿”吉神八祥。比喻多寿多福。在过大年节事活动中,剪纸主要以窗花和门笺形式出现。这时的剪纸以喜庆吉祥为主调,兼有辟邪赈灾的内容。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因为节目的主要活动为看灯,赛灯,所以民间也称之为灯节。因此灯上就贴满了由剪纸构成的灯花。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农历七月七日,俗称为“七夕”。传说是牛郎织女见面的日子,这时期人们创作的剪纸都以讴歌爱情、向往美满婚姻为内容。劳动者是艺术的奠基人,同时也是生活的创造者。蕴藏在劳动者内心的美好情感则是艺术与生活的生命基础。民间剪纸艺术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使劳动人民生活得更加丰富多彩,充满了乐趣。
三、剪纸的意境美表现
(一)人与自然共生的理念
人与自然共生理念首先表现在民间剪纸艺人选取自然物象作为创作题材上。创作题材往往根据人的审美感受用象征寓意的手法。对自然界中最美或最富有表现价值的部分进行创作造型,比如以葫芦、莲子、桃、石榴、鱼、蝙蝠等许多自然物作为多子多孙的比喻或吉祥幸福的象征。其次,表现在自然材料的运用上。民间剪纸艺人从朴素的生活经验出发,凭着精巧的艺术构思就材加工、因材造型,把美好的情感和愿望物化在材料中来表现。民间剪纸的创作者(广大的农家妇女)常以废字纸,旧书页,各种包装纸等铰花样,并结合纸片形状,充分利用纸的每一片地方,因地制宜,随纸随手剪出不同的形象。创作中她们不受客观自然物体间的关系、特征和神态的制约,随心所欲地把自己所想表现的内容放在任何想放的地方,而又不会浪费纸张。再次,剪纸所用的剪刀和纸张工具材料。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普通易得,它直接源于自然界,既具有自然质朴的特性,又具有人间浓郁的生活气息。它在祭祀、供奉、庇佑、避邪、祈福活动中,是最简单的、最朴素、最普遍的精神生活的物品。
(二)美善相兼的原则
美和善的统一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指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这种审美观念反映在中国古代的设计文化中,即实用和审美相统一的原则。形式各异的剪纸鲜明地体现了美善相兼的原则。民间剪纸不仅体现民间艺人的审美理想与动机,更重要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功能上的实用性。比如谁家的孩子结婚了,窗口必定要贴上“鱼戏莲”的剪纸,不但具有室内装饰效果,即美的因素.还能起到防寒透风及空气流通的用途,即善的因素。在烘托了喜庆气氛的同时,可以像窗帘一样,把室内和室外隔阻起来。形形的剪纸本着美善相兼的原则既体现了良好的实用性,又注意形式渲染的装饰效果,以美丽的图案体现直观的美和装饰效果。构成了中国民间剪纸丰富的视觉文化景观和深隧的民俗文化内涵。
(三)浓郁的写意内涵美
中国传统艺术以写意为主,追求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优美意境。民间剪纸也不例外,民间艺人往往对自然形式进行艺术加工,通过形式表象的感官渲染和符号寓意传达的生动融合,使剪纸在生活中不但具有客观实用价值,而且寓神情于物象之中,由传神、写意构成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体现了较高的艺术价值。剪纸艺术能把画面之外的器乐、舞蹈紧密联系起来,让人感受到画面之外的形体美,旋律的音韵美。如剪纸《春江花月夜》的画面,生动地描绘了人间的良辰美景中的意境美:当暮鼓送去夕阳.箫声迎来圆月的傍晚.人们驾着轻舟,在平静的春江漫游,两岸青山叠翠,花枝异影,水面波心荡月,桨槽添声。不仅是有形的意境,还含蕴着无形的音韵意境。优秀的剪纸作品融诗意与意境于一体,不仅具备视觉意境,也能从画面里流淌出奇妙的音韵意境。
(四)活泼的生命情调美
在中国人看来任何艺术创造的结晶都应该是一个活着的生命,是一种整体的生命气象,李霖灿在其《画意诗情说境界中》指出“生之哲学是中国文化的基调,活泼泼的生意是中国文化的主脉大纲。”“民间剪纸作为民众所喜闻乐见的大众符号,更是秉承了传统文化的这种特质,这种生生不息的整体生命气象表现在民间剪纸中,即为一种活泼的生命情调。”民间剪纸艺人往往极其准确地捕捉到自然界有机体或无机体的生命脉动,将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造型和色彩、丰富多样的纹饰与自然材质纸的结合,构成了中国民间剪纸生动质朴的艺术风格,为千家万户注入了一道鲜活的生命感觉和文化景观。剪纸作品的每一构成因素,无论是视觉还是听觉,都充分体现了生命的节奏与韵律。
(五)强烈的整体韵律美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以和为美”的整体思想,在中国民间剪纸中,也具备以和为美的强烈的整体韵律美。剪纸的整体韵律美首先体现在外在形式的多样统一中。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追求整体和谐统一的装饰效果。从形态看,各种剪纸都注重形的生动悦目与和谐统一。无论整体还是局部,既有形的对比或对称,又有调和与均衡形式美的运用。从作品的布局构图上看,对称、连续的纹样,“四菜一汤”的布置格局可以说是屡见不鲜,而在一些纹样中,四周或某个空白之处会不经意加上一朵花、一个叶子、一个几何纹样符号,目的都是为了让画面完整,这也是体现整体韵律的表现之一。从色彩看,大多以单色强调画面的和谐和整体感,并使色彩与所反映的主题相一致,如喜花剪纸的红色与婚庆的热闹气氛相协调,白喜事多以白色体现哀婉悲拗。从材质看,因地取材、因物取材、因需取材,自然质朴的视觉质感与形态、色彩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了整体的和谐。当然,强烈的整体韵律不仅体现在外形式的和谐上,还表现为外形式的形态、色彩、材质与其内在寓意的和谐统一。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构成了整体的和谐统一。
四、剪纸的学习目的认识
剪纸的夸张是将典型特征夸大强调,变形则是改变对象基本形和固有的特征。简化慨括、夸张变形是现代平面设计中非常普遍的表现手法。民间剪纸在造型理念上采用民间传统意象造型手法,重在传情而非写形,重在于写意而非写实。是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民间艺人注重“意”的表达.不是单纯的任意组合,是有一定的意义与内涵,表达吉祥与美好,由此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现代平面设计中可以借鉴剪纸吉祥寓意的造型手法,创造出具有本土特色的现代图形,丰富现代平面设计的现代语言。借鉴和弘扬中国传统民间剪纸艺术,以现代的设计理念和表现手法应用于平面设计中,将对倡导“以人为本”“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现代平面设计起着积极的推力作用。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剪纸的造型应用广泛,如剪纸在包装、服饰、装饰品中的运用。中国现代平面设计在学习西方造型理念的同时,应当注意设计的“本土性”发展。剪纸是文化,是优秀的民族文化而设计本身也是文化,在设计的过程中,应了解中国人自己的思维方式,要“以人为本”刨建一种和谐的生活方式。在设计中应用本土文化,是一种加强凝聚力的表现,即可以让消费者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也可以使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有一定的媒介。为了提高商品的附加值,本土化设计是一个很重要的手段。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片面的问题。一方面,在设计中仅仅采用的是一种表面的运用,没有了解民间文化的真正含义。另一方面,风格不协调,表达意义不深厚,重要的是时代的特征不明显。设计要面对大众,而大众的心理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设计应从文化着手,适应大众的口味,尊重传统的文化习俗,关心社会,关心消费者,关心国际潮流,注重发展趋势的演变,这样才能设计出具有一定创意和影响力的作品,才能善于将我国的传统民间文化视觉化、普及化。设计的本源都来源于这个世界,从更大的层面来讲,人类需要重新回到艺术的源头,回到自然,建立我们与现实自然亲密无间的态度。通过与民间艺术正确的结合,了解民间艺术背后的真正寓意,现代设计才会更容易得到群众的认同,增强信息传达的功能和审美价值,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与强有力的诉求效果。
篇3
剪纸艺术一直以来在民间流传甚广。它起源于商周时期,于魏晋南北朝基本成型,经过唐宋时期的发展,在明清时期达到成熟,清中期以后剪纸艺术达到鼎盛。其实,在商周至汉初植物纤维纸张还未出现的这一段时间,就有了商代的“金箔”、西周的“剪桐”、战国的“凤纹镂空铜镜”等镂空艺术原型,到了汉代又有了“巧剪梧桐照窗纱”的美丽传说,这些都为剪纸艺术的出现提供了条件,直到汉代纸张的发现和普及,剪纸艺术才真正出现了。剪纸艺术并非只为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更是一种实际需要。在古代,人们迫于生存要同自然抗争,为了消除对自然力量的恐惧,人们将消灾祈福的愿望寄予了剪纸艺术。剪纸最初常见于宗教祭祀活动,后经发展被广泛应用到了造型、装饰等艺术领域。据史料记载,唐代时幡胜就作为御赠在佳节春日赐给群臣,意在为来年国泰民安祈福,足见剪纸艺术的实用价值;到了宋代,剪纸更被广泛地运用到彩灯装扮、饰物点缀以及门楹、窗户的装饰上,起到了美化生活的作用;明代的剪纸图形被夹在纱灯的纱中,烛光映衬下的剪纸造型更为生动活泼;清代的剪纸造型种类更加多样,至今荷包花、枕头花等纹样仍广泛流传;明清之后,民间剪纸逐渐渗透到了门笺、刺绣、喜花等多种艺术形式中;到了近现代,剪纸艺术以更加多姿多彩的形式装点着人们的生活。由此可见,民间剪纸艺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流变,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印记。剪纸艺术不但融合了剔、雕、镂、刻等多种制作技法,还将纸张、树叶、布帛、皮革、金属箔片等多种材质作为创作载体,通过各种技法的运用将薄纸制作成各式各样的平面造型图案。同时,工具使用的局限性恰好将剪纸艺术的形式特色完好地展现了出来,这种二度空间的创作思维成为了平面造型的基础。此外,民间剪纸在风格上可分为南北两派,南派细致柔美,北派豪放不羁。上千年来,剪纸艺术凭借其清新、纯净的特征,表现出了极强的感染力和生命力。
二、民间剪纸的造型方式及其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历史悠久的剪纸艺术是始于民间的一种通俗艺术形式。伴随着当代艺术的发展和各门类设计师的探索、开拓,民间剪纸逐渐成为了独立的艺术创作源泉。步入现代的民间剪纸造型沿承了其质朴刚健的特色,又增添了别致新颖的时代感,这些对于现代平面设计非常具有借鉴意义。下面笔者就将详细分析民间剪纸的造型方式及其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具有运用。
(一)阴阳观的造型方式及其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民间剪纸的阴阳观造型方式不仅体现在其外部形式的空实相对上,还表现在其内在精神与传统文化上。有形有神的民间剪纸造型以观念、意识、信仰、思维、情趣等不具象的精神文化为依托,使传统的文化观念借助具象的剪纸造型得以延伸。古代道教的本源图形——太极八卦图就对日后剪纸造型的阴阳观的确立起到了启蒙作用。太极图表达的黑白两面互成犄角,相互依存的外在形式传达了万物相生相克的寓意,构成了剪纸阴阳观的原始思维。在利用民间剪纸造型的这种虚实相生的阴阳观进行现代平面设计时,设计者要利用虚、实之间的互动,提高画面传递信息的能力,同时还要做到画面视觉感受的阴阳平衡和虚实互补。在平面设计实践中,可以通过留白或色系对比等方式构造这种阴阳观,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横跨时空的造型方式及其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民间剪纸造型混沌的表现手法能够将横跨时空的事物巧妙地连结在一起,传达出包罗万象的宇宙观。这种横跨时空的造型方式,一方面摆脱了客观逻辑的约束,自在洒脱、浑然天成;另一方面突破了事物的时空限制,任意组合,虽然表面上看似复杂、无序,实际则是和谐统一的整体。这种造型方式对主体、陪衬、前景、背景等因素之间的联系设计考究,使得整幅剪纸艺术协调均衡、疏密呼应,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除此之外,剪纸作为人们对理想生活祈盼的寄托形式,其造型方式通过对过去的回顾和对未来的描绘展现了劳动人民的时空表达方式。民间剪纸的这种对二维空间视觉对象时间、空间的位置及比例等进行筹划的造型方式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十分广泛。首先,设计者可以借鉴其造型纵横时空的思维理念,随心所欲地表达平面信息;其次,可以将这种宇宙观和时空观运用到平面设计的整体构思中,打造出独具气势和视觉冲击力的画面风格;最后,我们还可以借鉴这种造型方式,对精神境界和愿望、理想等进行表达,提升平面设计的思想高度。
(三)自由透视的造型方式及其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民间剪纸自由透视的造型方式采用了“天人合一”的观念。艺术领域的造型是离不开透视的,民间剪纸通过远近、前后、内外等空间感的塑造表达了“透视”的思维。民间剪纸造型对“透视”的塑造有其与众不同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造型方式遵循天人合一的传统境界,讲求世间万物归于自然,强调自然的和谐与自由;二是表现“透视”的层级关系时,自由地将艺人自身的主观情感表现出来;三是表现视点透视时,完全恣意地围绕中心点剪刻,将视觉中心毫无限制地放大开来。现代平面设计可以借鉴民间剪纸自由透视的造型方式,将这种清新、随意的视觉语言传承下去,让平面设计回归自然随性的设计理念,突破平面设计视觉原理中只能以“近大远小”表现透视感的教条思维。在设计实践中,可借鉴自由透视造型的视点围绕法表现画面各部分的空间位置关系,将各物象的相对空间感描绘出来。
(四)意象的造型方式及其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篇4
关键词: 剪纸;锻炼;培养;创设
【中图分类号】 K8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2-0287-02
中国民间剪纸作为一个古老而富于传统的美术式样,它寄托着人们的爱与恨,抒发着人们的情与美,在中华民族的摇篮里,孕育发展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剪纸不仅表现了人们的审美爱好,并蕴含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
一 初中教学中开设剪纸教学的意义
1.动手能力。
现在的初中生大多是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电视、电脑、网络和各种媒体的世界里,孩子们动手制作的能力严重退化。剪纸活动能使孩子们的手部肌肉得到锻炼,提高手部动作的灵活性与精准性。在锻炼动手能力的同时享受制作的乐趣。
2.培养创新意识。
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创作新鲜有活力的作品,是初中阶段美术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以剪纸教学中的团花为例,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剪纸技法和一些基础图案以后,剪纸课堂为他么营造了宽松的学习氛围,他们运用剪纸这种古老而新鲜的美术语言创新出了许多独具个人审美特色的作品。
3.培养良好的品格与修养。
学生们进入初中课堂,学业量突然增加,再加上进入青春期阶段,造成学生们浮躁、易烦、易怒等不良情绪。他们需要找到一个课堂来缓解、调适情绪。在剪纸制作的过程中,学生们既要勇敢果断,又要耐心细致。所以极大的培养了孩子们的“三心”即“精心”、“细心”、“耐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与修养,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二 剪纸教学过程的初探
1.教学时间与地点固定,保障学习的连续性与持久性。
剪纸是一门历史悠久,技法精湛,内涵深厚,专业性较强的艺术课。绝不是一两节课就能掌握和精通的。
2.创设良好的剪纸艺术课堂氛围。
创设轻松、愉快、艺术氛围浓的剪纸课堂是教好剪纸的第一步,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喜欢来,愿意学,专心投入课堂,享受过程,既而深深的热爱上这门艺术。为此我主要从以下 两方面入手:
(1)轻松入门,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兴趣有时是培养出来的。大多数学生没有真正接触过剪纸这门艺术,所以对它有一种陌生感距离感,害怕自己学不会,学不好,所以入门时的第一堂课保证成功至关重要。
(2)循序渐进,不断提高。
无论哪一门技艺都是入门容易精通难,剪纸也不例外。轻松入门以后接下来的是如何深入学习图案,熟练掌握技法。
在图案方面经过我多年的剪纸教学经验我编辑了一部丰富实用的剪纸教程,在教程中我整理了一套剪纸初学基础图案,共二十余种,(月牙纹、锯齿纹、卷云纹、花瓣纹、叶子纹、幸福墙纹、如意纹等。
剪刻技法上,初学阶段我提倡能剪则不刻,避免初学者对刻刀造成依赖性而不能熟练运用剪刀。初期剪法我主要归纳为四种,即剪、锯齿剪、花心剪、叶脉剪。
3.鼓励创作,展现自我。
我认为剪纸的学习可分为“学”和“习”两个阶段。“学”为初级阶段,“学”即摹,通过摹体验整个制作过程,摹多了就会熟,熟了便能生巧。这时可进入“习”这一高级阶段,“习”即尝试创作。剪纸本身就是具有创作性的活动,我鼓励学生,运用前一段所学基础图案,再根据自己头脑中感知过的物体表象,进行设计构思,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记忆力及思维能力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他们用艺术的头脑,灵巧的双手,创作出大量的新作品、好作品。
4.渗透内涵,欣赏评述。
剪纸绝不仅仅是一门单纯的技艺,剪纸艺术博大精深,内涵深厚,承载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寄托着老百姓对生命的理解与期盼。每一堂课每一个图案我都会渗透一些人文及民俗知识。例如花瓣纹这一章(我自编的剪纸教程),讲到荷花纹这一课时,首先介绍荷花是中国花历中六月的代表花卉,它的守护神是我国四大美女中的西施,讲述西施采莲的传奇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之在脑海中描绘一幅美丽的画卷,创设更加浪漫的课堂。自古人们就非常喜欢荷花,其原因除了它姿态优雅、清丽脱俗外,还因为荷又有“和”、“合”的谐音,将荷与金鱼放在一起,寓意“金玉和堂”,将荷与莲蓬放在一起,寓意“多子多福”,将荷与叶子、水草放在一起,寓意“合家欢乐”,将荷与鸳鸯放在一起,寓意“和和美美”等等。这些图案和寓意中,蕴含着人们无限的智慧,学生们在这样的情境中,饱含浪漫的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行学习和创作他们的作品。
5.佳作展示,体验成功。
每当我的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创造性的完成一幅剪纸作品时,我都会通过某一种方式展示出来,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们对剪纸的兴趣和再次创作的欲望,他们会更加自信、更加努力的完成更多更好的作品。佳作展示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用剪纸作品装饰教室,美化环境。
将学生们的日常作品粘贴在剪纸教室及各班级玻璃窗上作装饰,红红的窗花通过玻璃的通透感更显出剪纸那种独特的镂空美。同时也给各班的班级文化建设增添了浓浓的一笔。
(2)将作品拍照存档,留作基础教材。
我将学生们的优秀作品拍照后存档,用这些素材制作课件,再配上一些名家名作和优美的民乐,利用多媒体教室讲授剪纸欣赏课。
(3)学校校刊及班级文化专栏的展示。
面向全校中小学生3000多人的校刊,是学生与教师才艺展示的一个平台,剪纸组的剪纸作品已成为这一平台上最亮的那颗星。
(4)学校艺术节、元旦联欢会、家长开放日等庆典活动展示。
在学校举办的大型艺术节、元旦联欢会、家长开放日等一系列的大型庆典活动中,每一次剪纸组内的作品都成为学校的一个亮点,展板上一幅幅千姿百态的剪纸作品受到了同学们、老师们、学校领导以及家长们的高度认可和赞扬。
篇5
民间工艺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信仰、传说、风俗等方面的形象反映,可以说,凝聚了一个地方世代相传的民风、民俗。我国悠久的历史孕育了深厚的民间文化,各地淳朴的民俗民风,可以说是千百年来民间文化的结晶。一些民间艺人,更是用他们灵巧的双手将其升华成别具一格的工艺品。
中国民间艺术工艺品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内容大都是寓意着吉祥如意、长命百岁、富贵有余、儿孙满堂等,这些民间工艺品流传广泛,生动有趣,剪纸艺术就是其中的颇具代表性的民间工艺品之一。它独具民族民间特色,内容形式丰富多样,深受世界各国人士喜爱。它特有的普及性、实用性、审美性成为符合民众心理需要的象征意义。
作为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剪纸有悠久的历史;现在已发现的最早剪纸实物是南北朝墓葬中的动物和花卉团花。据考证,从商代开始就有用金银箔、皮革或丝织品进行刻花制作装饰品。唐宋时期,流行“镂金作胜”的风俗。“胜”就是用纸或金银箔、丝帛剪刻而成的花样。宋代造纸业成熟,纸品名目繁多,为剪纸的普及与品种的丰富提供了条件。明清时期剪纸艺术走向成熟,并进入鼎盛时期。在清代,因满族人有剪纸的习俗,致使剪纸进入宫廷。在故宫,历代皇帝举行婚礼作洞房的坤宁宫,满壁按满族习俗裱纸,四角贴着黑色的双喜字剪纸角花,顶棚中心贴着龙凤团花的黑色剪纸;在宫殿两旁的过道壁上也贴有角花。
剪纸的用途
早期的剪纸跟道家祀神、招魂、祭灵有关,现在更多是用于装饰。剪纸可用于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笼等。剪纸取材的内容也很有讲究,全家欢乐、四季平安、吉祥如意都是剪纸艺术永恒的主题。归纳起来有以传达吉祥寓意为主题的、也有以民间故事、民间传说为表现题材、还有就是以风俗民情、传统习惯为表现主题的。
剪纸在民间以及民俗活动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从具体用途看可以分为四类:
(1)装饰美化家居,直接张贴在室内门窗、墙壁之上作为装饰之用。如窗花、墙花、顶棚花、灯笼花、门笺等。
(2)包装装饰,用来点缀美化礼品、日常用品、祭品。如喜花、供花、礼花、烛台花等。
(3)服饰装饰纹样,用于装饰衣服、鞋帽、枕头。如鞋花、背带花、围涎花、衣袖花等。
(4)印染纹样,作为蓝印花布的印版,用于衣料、被面、门帘、头巾等。
剪纸的种类
按制作方法分类,主要有剪刀剪纸和刻纸;按表现形式分类,主要有单色和点彩。
剪纸的工具,一般是一把小剪刀,有的用一种特制的刻刀。单色剪纸,就是用一种颜色的纸来剪做的,可以分为:
(1)折剪类,即将纸折叠后剪,放开后是一种图案或字形。
(2)迭剪类,将多张纸重叠在一起,钉牢后再依稿剪之,一次可以获得数张作品。
点彩剪纸,是以数张彩纸分剪后拼贴成图;或以白纸依稿剪成,再染填上各种颜色;或先剪成主版,衬以白纸后再染填上各种颜色。也可以细分为:
(1)衬色类,先用单色剪纸的方法剪做成图,再以彩纸为衬。
(2)套色类,以单色剪纸的方法剪成主版和次版的形象,再另剪色纸贴裱在主版需要的部位上;或将画稿所需的各纸,重叠在一起钉牢,再沿稿线依次剪成,择取一张为主版,贴裱在衬底上,再将其余的部分添贴在主版之上。
(3)拼色类,即分别用色纸剪成各部分形象,再依图样贴裱在衬纸上;或见各色纸重叠在一起钉牢,再依稿剪成,吻拼于衬纸上。
(4)染色类,即用易于浸渍的白纸或浅色纸剪成各种形象,再逐次染成所需的颜色;或先将纸染色,再剪成形象。
(5)填色类,即先用黑色纸或深色纸剪出主版,裱贴在白纸上,再依稿填涂各种颜色;或用白纸剪成主题形象,裱贴后再填染所需颜色,也有先填色而后剪做的。
单色和点彩剪纸尽管各有其艺术特点,但是,真正的优秀剪纸,还是单色剪纸作品,因为单色剪纸,突出了“剪”的艺术手法,技法更显纯粹。而点彩剪纸,所用品色,很短时间内,就会污染脱色,脱色的剪纸就无欣赏价值可言了。
剪纸的艺术风格
每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剪纸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陕西窗花风格粗朴豪放,单纯简练;河北蔚县和山西广灵剪纸加染色彩,浓厚中透着秀美艳丽,其戏曲人物尤其有特色;江苏南京剪纸醇厚,粗中有巧,宜兴剪纸华丽工整,南通剪纸秀丽玲珑;广东佛山剪纸色彩富丽、手法多变、装饰性强。
由于剪纸材料和所用的工具决定了剪纸具有它自己的艺术风格。剪纸艺术是一门“易学”但却“难精”的民间技艺,真正剪纸技艺高超的也是寥寥。剪纸作者大多为乡村妇女和民间手工艺人,他们以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之事物做题材,对物象观察全凭纯朴的感情与个人直觉的印象为基础,因此形成剪纸艺术自然、朴拙、单纯、简洁、的特殊风格:
(1)纵横变化,环环相扣的线条
剪纸因为镂空剪刻的制作方法,作品最终呈现出优美生动、千变万化的线条美。剪纸中阳纹的剪纸要线与线相连,阴纹的剪纸则要线与线相断,如果把作品一部分的线条剪段了,就会使整张剪纸看起来支离破碎,无法形成一个整体画面。由此剪纸作品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结构。
(2)构图造型平面装饰化
在构图造型上,由于它是平面装饰作品,在表现三维空间、场景和形象的层叠关系时,对于物象之间的实际比例和透视关系必然有所突破。它主要依据形象在内容上的联系,较多使用平面组合手法。为了在造型上的美观,又大多使用了传统图案形式美的规律。比如对称、均衡、对比协调、连续韵律感等处理。
(3)形象准确、优美生动
由于受到工具材料的限制,剪纸在处理形象时,既要抓住物象主要特点,又要做到线条连接自然,因此要做大胆的取舍,保留形象的主要特点,去掉次要部分,使主体形象一目了然。物象姿态要准确生动优美,富有节奏感。
(4)色彩强烈明快
剪纸的色彩是简中求繁,较多以单纯强烈的的纯色出现。较少做同类色、邻近色的复杂配置。使用中在对比色中求协调,同时注意用色比例。比如用一个主色形成主调时,其他颜色在对比度上可以不同程度减弱来协调主色。有时碰到各种颜色并置有生硬感时,则把它们分别套入黑色、金色剪成的主稿里,即可获得协调、明快的
感觉。
(5)讲究刀法运用
剪纸主要分为阳刻法、阴刻法和阴阳混刻法。阳刻法是中国画线描造型的发展,有些阳刻剪纸作品吸入毫发,非常精妙;阴刻法则是利用剪影效果,在黑色或深色物象上使用亮点或白线丰富表现力,形象更显浑厚凝重。民间剪纸的许多特风格特点的形成都是运用刀法上的一定技巧产生的。当同时刻制数量较多的剪纸时,在刀法运用上,要切不要划,切出来的效果比划出来的要显得厚实。用刀时必须要像拿钢锯一样,上下来回切动,用力要刚劲均匀、稳定,握刀注意上下垂直,刻出的剪纸才会准确、干净。下刀和起刀必须做到准,特别是在刀与刀连接的地方,要干脆利落,否则就容易被刀刻断或把剪纸撕烂。在剪纸中运用巧刀刻出的“锯齿”和“月牙儿”。这是剪纸刀法中很重要的两种刀法。这两种刀法运用得当,就能形成剪纸艺术独具的“刀味纸感”。
篇6
【关键词】中国民间剪纸艺术 形象载体 现代平面设计
引言
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长河中,社会历史生活沉淀赋予了民间剪纸艺术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也造就了它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中华民族文化特征与民间审美情趣紧密结合的产物,但在当今大工业时代,要充分发挥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色彩价值及造型价值,就必须重新重视储存于中国民俗文化、情感意识基础上的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丰富内涵。
1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与现代平面设计民族元素的缺失
1.1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
剪纸,民间俗称窗花,就是人们在门楣、窗户上所张贴的剪制的图案。民间用剪纸来表述个人的生活感受、情感经历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祈祷,也经常用来装饰祭祀贡品,剪刀是最常用的制作工具,因为寓意明确、制作方便、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剪纸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起源于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社会经济发展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必要条件,明清时期无论在形式类别还是题材内容上,剪纸艺术都达到了鼎盛时期。如陶瓷、彩灯、刺绣、扇面等上的画面都体现了对剪纸艺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我们可以在任何民间美术形式中找到剪纸的影子,中国民间剪纸艳丽而不艳俗的色彩匹配;真实、醇厚、积极的感彩,充分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淳朴的艺术思想和精湛的艺术语言表达。
1.2 现代平面设计民族元素的缺失
在全球工业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发展所寄存的经济社会结构逐渐瓦解,由于近代历史原因及现代世界交流日趋频繁所造成的对外来文化特别是欧美文化的盲目崇拜、平面设计人员对民族元素符号的理解偏差以及对现代高科技技术手段的盲目追求,使得剪纸艺术传世千年的民族文化也渐行渐远,在现代平面设计中我们很难再发现其中的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所体现的民族元素。
2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启示
2.1 思考现代平面设计“国际化”与“民族化”
全球社会经济一体化极大地提高了现代平面设计水平,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我们必须重新珍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感彩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不同时期的文化作品都反映了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民族元素,现代平面设计作为一种文化表现形式,也应该充分展现它所在时期的民族元素。
传统图形作为一种体现民族语言元素的图形,在今天的设计中不断散发着无与伦比的自我魅力,充分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性,每一个传统图形都体现着我们的民族情结,这也是传统图形对传统民俗文化的宣扬。在当今平面设计国际化的趋势下,设计人员应以民族的审美眼光吸取外来艺术形式的营养成分,设计出能够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作品,这是当代设计人员的首要任务。
2.2 现代平面设计与民间剪纸艺术中民族元素的结合与创新
通过民族元素在平面设计的缺失与外来文化元素的泛滥来分析,在全球化发展趋势下,我们必须在坚持民间剪纸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条件下坚持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与创新,对于设计人员而言,需要不断吸取民间剪纸艺术中的民族文化营养成分,借鉴它艳丽而不艳俗的色彩、丰富的题材创作、独具匠心的创作形式等,在现代平面设计中体现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
第一,我们需要将现代平面设计的构成手段与民间剪纸艺术中的“形态”相结合。充分理解民间剪纸艺术的内涵,提取民间剪纸艺术的“形态”元素并加以设计创造,将其与现代平面设计中的打散、错位、重构、同构等构成手段相结合,最终形成富有现代气息并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图形,达到由“意”传“神”的效果,这样设计出的图形具有现代艺术与民间艺术的双重特征。
第二,在提取民间剪纸艺术的“形态”元素时,绝不能追寻“拿来主义”,在选择时必须充分揣摩它所体现的民族特性与时代特性,将艳丽、化繁为简、升华率真、推崇质朴等手段综合运用,并结合现代平面设计技法,将民间剪纸艺术所包含的抽象文化元素合理转化并应用到平面设计的美法法则中,以达到新意的视觉目的。
结语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沉淀的结晶,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借鉴其颜色、造型等“形态”元素,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及视觉价值,我们在提高设计人员对传统文化认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它们与现代平面设计的巧妙结合,中外结合,以“我”为主,通过提炼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内涵,设计出简洁大方的现代平面作品并赋予其新内涵,才能更好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农耕文明 河南 剪纸 造型 题材
检 索:.cn
河南地处中原,历史悠久,有九朝古都开封、十三朝古都洛阳、殷墟安阳、郑州等历史名城,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民间剪纸、民间工艺等艺术的源头皆来自于发达的农耕文明与丰富的民俗活动。河南的剪纸作品不论是色彩、构图还是题材无不体现着广大民众的艺术智慧,是草根审美的典型体现。靳之林先生说:剪纸艺术具有丰富的哲学、美学、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和人类学内涵,展示了一个完整的中国本原艺术体系及造型体系。在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中出土的银箔镂空刻花便是最早的剪纸艺术雏形。南宋周密的《志雅堂朵钞》中有一段描写在汴梁城出售剪纸的情景:“昔京都大街,有剪花样者……一少年,能于袖中剪字及花朵之类,独擅一时之誉。”由此判断民间剪纸在宋代就已流行,还出现了以此为生的剪纸艺人,且剪纸水平已相当精湛。其风格受山西剪纸影响,形成了雅拙清新、厚重凝炼、纯朴粗拙、简练粗犷的艺术风格,体现着中华民族古老的审美意识,是中原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古老的农耕文化的代表正经受着现代文明的冲击。如何传承并发展这一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艺术,使其融入民众的日常生活,是我们应当研究解决的当务之急。
一、河南民间剪纸的造型特征
民间剪纸多是劳动人民为满足其精神生活而创造,以农耕文化题材为主的乡间生活是河南民间剪纸的创作源泉,丰富的民俗活动是剪纸表现的主要题材。民间剪纸被益为中国传统艺术的“母体艺术”,是中华民族民间造型艺术的基础,这点从龙门石窟中的“天神”,到淮阳太昊陵的“泥泥狗”都能看出,剪纸同它们一样共同产生于中华民族传统的造型观,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是以写意为主的意象创作,它不同于西方的写实造型观,这也正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所在。
民间剪纸的种类有窗花、墙花、顶花、灯花、鞋花、帽花等数十种。河南民间剪纸构图奔放、形式夸张,中原地区民俗气息浓厚,具有粗犷简洁、纯朴粗拙与清新精巧相结合的地方特色。民间剪纸最常采用制作方法是折剪法,所剪图案具有对称性特征。因此,花纹与图形是成双成对的出现,成倍数的增加。以折剪法剪成的圆形、菱形、三角形等几何纹样风格匀称、均衡,富于节奏感、韵律感,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圆形剪纸又称团花,有祥和、富足、团圆的喜庆气氛,象征完美和谐,隐含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大多根据当地流传的俗语创作而成。这种对称均衡的构图作为剪纸艺术最基本的原则是剪纸技法的需要,也是传统审美观的重要体现。
河南民间剪纸多以大胆的构思、写意的手法、精巧的构图、夸张的造型特点令人们叹为观止。剪纸艺人看到什么,就剪什么,不打画稿,抓主要特点,依形而剪,刀刀相连,将物象剪成镂空的画面,形成阴阳对比。许多作品初看很怪,很丑,细细观赏则别有情趣,韵味无穷。民间剪纸艺人善于用比喻、夸张、变形等手法创造他们心中的图案。在他们手中太阳,月亮可同时挂在天上,春、夏,秋、冬四季景色也能共存,体现着对称、均衡、节奏等符合形式美的法则,反映的是民间剪纸艺人纯朴的自然审美观,体现的是他们原始的洞察力与精湛的剪纸技巧,散发的是浓郁的泥土的芳香。
二、河南民间剪纸的题材内容
地处中原的河南拥有深厚的民间文化资源,剪纸的题材内容多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反映着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剪纸艺人将他们的所见所闻及对生活的感受剪进作品之中。如日常生活、生产劳动、民风民情、戏曲情节、皮影人物、十二生肖等现实生活中的花鸟鱼虫,草木神妖,只要是想象到的都能信手拈来。经过剪纸艺人的提炼加工,夸张变形达到形神兼备,抒发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期盼。
(一)生活题材
反映劳动人民平凡生活的生活题材剪纸在河南民间剪纸中最为常见。因为剪纸艺人多来自农村,因此她们的作品大多取材于自己的实际生活,如喂鸡喂鸭、养猪牧羊、骑驴赶车、田间劳动、抱娃娃回娘家等。还有常见的植物,如:梅、兰、竹、菊、牡丹、荷花、瓜果、蔬菜等。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可以成为他表现的主体,表现了人们的幸福生活,体现了当地的民俗民风,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如:辉县李爱荣的《新二十四孝》、《农家乐》等多次荣获省级以上大奖。杨海峰的虎头帽、虎头鞋等,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细心观察,从中可以看出劳动人民朴实、纯真的思想感情。
(二)节庆题材
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为农耕文明,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会换上新窗户纸,贴上具有吉祥寓意的窗花,营造一种朦胧的意境,烘托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常见的有“连年有余”、“喜上眉梢”、“老鼠娶亲 ”等;元宵节时在走马灯上贴上活泼生动的花鸟虫鱼、飞禽走兽、戏曲人物及民间传说等剪纸图案,以增添节日气氛;农历二月二民间称为龙抬头,家家户户门上要贴龙,以祈求龙王降雨滋润土地,渴望获得丰收;端午节要贴“除五毒”等剪纸,寄托人们免受五毒侵害,健康幸福的希望。
在河南郑州十八里河镇的河西袁村,早些年的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要祭火神,村上的街巷都会扯上过街绳索,用红、黄、绿三色纸裁成八开大小,上面写上“春回大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吉祥语,再在四周剪上花纹,下面剪成燕尾状或穗状,贴于过街的绳索上,当地称为“吊挂”。腊月三十儿满街那一排排红红绿绿,飘飘荡荡的彩挂与春联门神交相辉映,烘托出浓郁的乡土气息与除旧迎新的节日气氛。解放后祭火神习俗已经消失,但人们还会用红纸剪成带花纹上写抬头见喜、吉星高照等吉祥语的菱方,贴在门头上烘托节日气氛。
(三)文字题材
在河南的民间剪纸中以文字图案为题材的剪纸也很多,如以“福”、“喜”、“寿”等文字为主,再加以巧妙变形,抒发人们的祝福心愿。“喜”字最初是一个鼓的形状与喜笑的口形相结合,后演变为上面双手捧吉,下面一张笑口,是吉祥、高兴的代表。在农村结婚叫“办喜事”、妇女怀孕叫“有喜”。“喜”字与鸳鸯、鱼莲等吉祥图象结合,表达的既是对新婚的祝福,更是对新人早生贵子的期盼,体现了远古的生殖崇拜意识。婚礼用的剪纸喜花早年多用红纸剪成双喜字,后来又将鸳鸯、荷花、喜鹊、梅花、石榴、百合、龙凤等配上喜字,寓意龙凤呈祥、百年好合、榴开百子等,贴于门窗之上,或放于家具被褥上。还有作为新房装饰的大幅喜花,寓意双喜临门,为婚礼增添了喜庆热烈的气氛。
寿”字纹剪纸是中华民族寿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寿”字写成圆形为“团寿”,寓意“圆圆满满、尽其富寿”,写成竖长形是“长寿”,寓意“健康长寿”。在民间剪纸中“寿”字一般结合“福禄”一起出现,运用葫芦的谐音“福禄”,巧妙的融“福禄寿”于一体,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生命的礼赞,对长辈健康长寿的祝福。“福”字纹是传统节庆时常见的剪纸,在民间有“迎春接福”的习俗,春节帖“福”字的习俗自古就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期盼。
三、河南民间剪纸的农耕文化内涵
河南剪纸根植于几千年的农耕文明,来源于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色彩艳丽、虚实相生营造出和谐的意境之美。在剪纸中鱼、鸟、瓜、莲等题材反映了民众渴望子孙满堂,享受天伦的愿望。石榴是子孙昌盛的象征,表达了人们对美满婚姻、纯美爱情的珍视,祝愿婚姻幸福美满,对家族繁衍、人丁兴旺的向往。以农耕为生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周而复始,千年不变。农村妇女在粮仓贴鱼寓意“家有余粮”,水缸贴鱼寓意“永不枯竭”,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对风调雨顺祈祷。
剪纸“地神”、“谷神”表现出百姓以求家室安宁,五谷丰登的愿望,表达了人们对神灵圣贤的崇敬,祈盼得到庇护赐福。与云贵、陕甘等地民间剪纸相比,河南剪纸似乎已超越了早期人类的生殖崇拜,而进入了封建的佛、释、道的神权、礼教制约时期。剪纸“舞狮”的内涵是借舞狮暗喻“子孙繁衍”,是“祈子”的行为,这是受儒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思想的影响。
如今随着时代的变革,河南农村许多传统的民俗已逐步淡化,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审美需求。如“牧羊人”、“庄稼汉”、“喂猪”、“小康人家”、“看电视”等展示了当代农民在文化精神方面的变化。
四、河南民间剪纸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河南民间剪纸在各种民俗活动中以它所特有的方式表达着人们对生命的追求,对幸福生活的企盼,将人们的生活点缀得瑰丽多姿,寄托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与向往。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农耕文明下的河南剪纸艺术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如何继承并发展这种乡土气息浓郁的剪纸艺术,使其融入广大民众的文化生活,步入现代产业化的经济市场,是我们理应思考的问题。
河南的剪纸艺术应走出乡村庄户人家的小院,步入现代艺术设计的经济市场,在包装设计、标志设计、广告设计、室内装饰、服装设计、舞台设计、影视动画设计等各个领域展示自己,使其走出河南,走向世界,名扬四海。另外,要面向市场,形成规模,与企业商家合作,使家庭小作坊式的生产逐步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同时,文化企业还应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培养相关的经营、管理、技术、营销等各方面人才。探讨与地方高校合作,共建人才培训基地。政府有关部门应疏通人才交流渠道,提供人才交流平台,促进文化市场良性发展。培养一支稳定的技术过关的创作队伍,制定一套科学的管理机制,进行有组织、有目标、高质量的产业化生产,摆脱昔日散漫、自发的创作方式,实现剪纸艺术的产业化生产。
结语
民间剪纸艺术是广大民众在农耕生活中创造的艺术,是民众情感的自然宣泄,它不是简单线条与色彩的运用,而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传统,传达着当地的风土人情。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民族的、传统的艺术已被逐渐淡化、淹没,但社会文明的标志应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共同发展。如今河南民间剪纸艺术已逐渐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相信河南的民间剪纸艺术在不久的将来定能取得可喜的成绩,为中原经济区的文化强省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左汉中 著:《中国民间美术造型》,长沙,湖北美术出版社,2006。
2 田永翔、刘建军 著:《中国剪纸瑰宝:蔚县窗花》,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
3 吕胜中 著:《中国民间剪纸》,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篇8
关键词:民间剪纸艺术;服装设计;运用研究
引言
中国的民间剪纸艺术从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萌芽,随着纸张的发明,剪纸艺术也逐渐地发展和壮大起来了。其实在古代,剪纸艺术就已经被人们运用到了服饰的设计当中,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服装设计师们逐渐地将剪纸艺术与服装设计进行更加和谐的融合,将服装设计的理念与剪纸元素进行了巧妙的结合,既体现了东方的韵味,也展现了时尚的魅力,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享受,使得全球的人们都能够感受到中国剪纸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服装设计当中,对剪纸艺术进行应用应当注意对剪纸文化内涵的理解和掌握,然后才能按照现代的设计理念进行设计和创新,这样才能在服装中传递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
一、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剪纸艺术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不仅在中国进行广泛的影响和深远的传播,在世界范围内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现在不仅是中国的设计师将剪纸艺术应用到自己的服装设计当中,外国的设计师也将目光放到了中国剪纸这项传统的工艺上面,从中获得灵感。中国的剪纸艺术历史悠久,最初是中国妇女在绣花的基础上得到的启发,然后作为一种窗户或者房门[1]的喜庆装饰而存在的。这些剪纸图案的内容非常广泛,形象也大多生动活泼,具有很好的观赏价值。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剪纸艺术虽然不是人人都会,但是却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被传承了下来,在现代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二、民间剪纸艺术的特点和风格在设计创作中的传承应用
(一)民间剪纸艺术的构图在设计创作中的传承运用
剪纸艺术是一种语言符号,它能够将某一类造型进行突出表现,从而体现出被表现对象的独特美感。我们都应该知道,在进行剪纸的过程中用到的都是平面的纸张,所以最为基础的特点就是点、线、面之间的配合。剪纸艺术并不能把复杂的画面和光影效果[2]进行表现,但是它却在空间和时间的比例关系上呈现出了别样的魅力,对称和均衡构造出了中华之美。剪纸艺术在构图上采用的基本上是平视或者组合的沟通,这样即使是在一个平面之内,也能展现出二位空间的立体美感。由于剪纸艺术中应用的多为线条,所以反而使画面得到了精简,重点更为突出,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在应用到服装设计当中时,就是将这种平面构图的方法应用其中,各个图案之间没有重叠,没有章法,却能够体现出一种随意之美。中国民间的剪纸艺术融合了绘画艺术当中写实、写意以及审美装饰三种主要的艺术手段。使平面的构图更加具有造型的美感。中国民间的剪纸艺术的创作来源主要是日常的生活,是中国广大劳动人民对生活、自然的感悟,是一种抒发内心情感的主要方式。在创作的过程当中可以通过丰富的想象使得自然物象以及人物形象适用于服装的装饰,不断地进行夸张和变形,镂空花纹的使用更是能使这种随意、夸张的风格增添一种别样的韵味。剪纸艺术的构图非常的饱满,线条流畅,局部精美细致。而对称的格局是我国服装艺术造型当中应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种形式,对称的格局能够给人以严肃、稳重、端庄之感,低调奢华。中国的剪纸艺术更有一种意象之美,是中国人民感觉与情感的具体体现。所以中国剪纸的图案当中不仅有大自然中常见的动植物,还有中国人意想出来的一些具有特殊含义的图像,比如龙、凤等。在现代的服装设计中,对这种剪纸的意象加以应用,所体现出来的就是极具中国代表性的服装。
(二)民间剪纸艺术的技法在设计创作中的传承运用
中国的剪纸艺术是多年来人们心血的结晶,技法也有许多样,主要是剪、刻、印染、镂空[3]等方式。剪纸艺术应用在服装设计当中,就不仅仅是一种艺术的创作,也是一种生活的创新。我们在进行服装设计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将剪纸艺术当中的技法全部地应用到其中,而是应该结合服装布料的特点,采用其中几种技法进行设计。其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技法就是印染技术,这种技术方法应用起来比较直接,就是将带有剪纸图案的花纹直接印到服装上去。这种印染技法的牢固性强,投入的成本也不是很高,但是在一些方面具有局限性。其次就是剪纸的拼贴技法,在服装设计当中,主要就是利用不同的材料进行拼接,然后组成衣、裙等。拼贴的技法使得服装更加具有层次感,也更加的厚重。如果我们在进行拼接的时候还注意使用正反的色差,还能够使图案更加的交叠,吸引人的注意,更加具有创新性。最后就是镂空的技法,这种技法是与篆刻相互结合的,主要就是利用阳刻和阴刻的方式形成镂空的花纹。在服装设计当中应用镂空的技法能够给人以性感、前卫的效果。既不过分的暴露,还能够体现出设计者的文化内涵。
(三)民间剪纸艺术图案在设计创作中的传承运用
剪纸艺术的图案设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受到不同历史朝代文化的影响和制约,所以图案的形象也大不相同。但是剪纸艺术当中的图案基本上都是对当地民俗、礼仪以及神话故事的展现。在服装设计当中剪纸图案大多应用于装饰物,比如在服装的前胸、后背、领口[4]等处,应用到的技法也包括我们上文提到过的镂空、印染、拼贴等。首先,我们对剪纸图案的纹样运用进行分析。在现代的社会当中,服装的款式变化十分复杂,剪纸图案的应用能够使服装看起来更加协调。尤其是在女性的服装当中,纹样更为丰富,制作得也更为精细。主要的纹样包括衣服的花边,裙摆的花边[5]以及鞋子的花边等。值得注意的是,各种纹样其实都有自身独特的风格魅力,所以服饰的款式应该尽量地满足服装设计的整体风格,不同的服装要有不同的图案与之相匹配。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如果设计的服装是一套童装,那么我们就应该选择一些比较卡通的剪纸形象,而且不宜复杂,越简单越好。如果是结婚用的礼服就应该含有祝福的图案。其次,我们对剪纸图案的颜色运用进行分析。一般剪纸艺术都应用在颜色比较单一的服装上面,因为这样可以丰富服装的颜色。但是我们在采用剪纸艺术时也应该注意剪纸颜色与服装本身色彩之间的搭配,强烈的色彩对比关系可以强化图案的视觉效果,使主题更加的鲜明,突出。其实剪纸艺术不仅可以放在衣服的主置,也可以运用到衣服的配饰上面,产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最后,就是剪纸图案的直接附加。但是附加的方法主要取决于衣服的面料。如果是比较轻薄的面料就可以采用印染的方法将剪纸图案附加上去,这样设计出来的服装更加的娟秀、柔和。如果是一些比较厚重的呢绒面料,[6]那么我们就可以直接采用拼贴的方式进行附加,这样就会给服装增加一种立体而豪放的效果。随着人类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造面料涌入市场,结合不同的剪纸艺术风格,可以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四)民间剪纸艺术的色彩在设计创作中的传承运用
剪纸艺术的色彩既有单一色也有繁杂的彩色,但是在一般的情况下,我们不会使用较为复杂的颜色在同一件服装上,因为较多的色彩反而会掩盖了服装本身的设计手法以及面料的效果。所以色彩的使用最好是使用对比的效果,这样能够使颜色之间更为突出,但是这种对比最好也是只有一种对比,其他的对比效果可以视情况进行减弱。除了对比效果的用色,我们还可以在设计创作中运用同类色的搭配,但是这种搭配的用量不能过多,做好就是在装饰物中进行应用。近似色的搭配[7]则是比较常见的,近似色能够给人以一种温暖的感觉。当然除了配色,剪纸艺术本身的图案就已经做够了,所以可以用我们上文提到过的镂空来进行设计。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考虑到时尚流行的色系,因为受周围多种事物的影响人们的审美观正在不断地改变,对于时尚色彩的追求也是大有不同,所以我们在进行剪纸艺术服装设计的过程当中,也不能够一直地守着旧的色彩搭配传统,也应该不断地进行创新,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这样才能够不断地促进我国服装设计行业的发展,也使得我们的传统剪纸艺术得以不断地传承下去。
结语
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意设计为核心的,将文化与商品进行有机的结合,形成个性化的全球消费理念,对国家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意义。剪纸艺术当中蕴涵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剪纸所展现出来的艺术魅力给人以灵感。虽然剪纸艺术早就已经应用在我国的服装设计当中,但是运用得还不是非常的合理,我们应该在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剪纸艺术的基础之上,不断地进行创新。我们可以将剪纸艺术的精华提取出来,从剪纸的色彩、构图、图案以及技术等方面进行延伸,与服装设计当中的美学思想进行有机的结合,找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之间的共鸣,促进剪纸艺术与服装设计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卢娜.剪纸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J].纺织导报,2015(01).
[2]彭茈歆,彭幼航.浅谈剪纸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
[3]张弢.剪纸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J].才智,2013(22).
[4]雷兴武.剪纸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5(04).
[5]宋芳,宋科新.德州剪纸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研究[J].音乐大观,2013(05).
[6]刘昊鹭,刘伟,莫冬,等.剪纸艺术对服装设计的启示[J].辽宁丝绸,2015(02).
篇9
关 键 词:剪纸艺术 平面构成
中国民间剪纸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艺术形象,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是它不是简单意义上客观事物的重复和真实再现,而是民间艺人根据诸多方面对事物原形进行大胆想象,用艺术的手法提炼、加工、再创造的结果。中国民间剪纸这种意象造型的理念是现代平面设计所推崇的,平面构成又是现代艺术设计的一种方式,它与中国传统剪纸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民间传统艺术的传达方式中也包含着丰富的平面构成元素。把剪纸与平面构成进行对比研究,可以深化对传统艺术的价值认识,有助于弘扬传统艺术;同时,平面构成也可以借鉴剪纸艺术,丰富扩展自己的传达方式。
中国民间剪纸造型,从民族传统中走出来,不是简单地重复移位和变异,而是从传统艺术中提取元素,以现代创造意识和表现技巧进行再创造,所创造出来的新的剪纸图形具有全新的视觉形象和效果。
透过传统图形艺术的历史延伸脉络,我们可以看出,图形艺术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新的技术与意识的冲击下不断地更新、拓展,而其后的内涵与精神则是民族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也是民族形式的灵魂所在。因此,要使中国的传统图形艺术在现代设计当中得到延伸发展,打造出新的民族形式,我们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其“形”,延其“意”,从而传其“神”。我们对民间剪纸造型重新认识后的再创造,是深化和提升,是从民间剪纸造型再现式图形表现发展到对民间剪纸造型文化内涵的深刻剖析,这是现代平面设计所必不可少的。
平面构成设计的基本原理是把繁杂的图形高度概括,以二维空间的形式来表达,即通过平面设计中的基本形态要素——点、线、面的特性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依照一定的美的法则进行新的艺术形象的创造,从而达到一种特有的艺术效果。传统的民间剪纸,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折射,曾有过光辉的昨天与漫长的历程,民间剪纸随着民族文化的发展有相当的稳定性、可变性、适应性。随着历史的变革,民间风俗的随移,各个朝代都要表现一些新剪纸纹样,在中国的传统艺术中,有许多艺术形式(如剪纸、年画、刺绣等)都是以二维空间的形式来传达的,与平面构成有相类似的艺术效果。平面构成虽然是在平面二维空间中进行艺术创造,但由于所构成要素和构成形式的特殊性,在视觉效果中并不是二维效果,而是立体效果,这是平面构成表现方式的本质所在。
剪纸是中国民间艺术中最为普及、最为广泛流传的品类之一,而且风格多样,极具地方特色。剪纸艺术的传达方式,主要依据形象在内容上的联系,大量使用组合的手法,在造型上合理地夸张变形,从而表现出图案形式的艺术美感。其中对称、平衡、重复、发射是剪纸图案形式中最常用的方式,在这些方式中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了平面构成的要素。剪纸就是从传统艺术中提取元素,以现代创造意识和表现技巧进行再创造。
现实生活中从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中寻找设计元素,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和分析,进行有意味的、有形式美感的造型创造,可以将无形的抽象的某种理念和心理状态转化为一种具体形象,引发出抽象意念延伸和连接。剪纸艺术,不管艺术风格如何,其传达方式最显著的特点都是平面结构,也就是以纯粹的平面点、线、面的方式,构成形形的艺术作品,是完全意义上的二维空间艺术。剪纸艺术的传达方式,主要依据形象在内容上的联系,大量使用组合的手法,在造型上合理地夸张变形,从而表现出图案形式的艺术美感。剪纸艺术经过两千多年的继承、发展、流变,其传达方式已经非常丰富,其中对称、平衡、重复、发射是剪纸图案形式中最常用的方式,在这些方式中都不同程度地包含了平面构成的要素。
发射构成是平面构成的一种常用的传达方式,它的基本含义是骨骼单位环绕一个或多个中心点向外散开或向内集中。发射的形式在生活中也是比较常见的,比如喷泉、伞骨等,就是发射的形态。发射构成给人以特定含义的美感,具有特定的审美价值。它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在传达过程中有两个显著的特点:其一,具有很强的聚焦,焦点通常位于画面的中心点;其二,具有极强的空间感和动感,使所有的图形都向中心集中或者扩散。
转贴于
重复的本义是同一东西再次出现。在平面构成中,重复的基本含义是构成形式的重复。换句话说,就是以一个基本单形为主体,在基本格式内重复排列,在排列时可允许方向、位置变化。重复具有很强的形式美感,在平面构成中是一种很重要的传达方式,被称为重复构成。重复构成就是骨骼(指图形的基本结构)与基本形具有重复性质的构成形式。在这种构成中,组成骨骼的水平线和垂直线都必须是相等比例的重复组成,骨骼线可以有方向和阔窄等变动,但必须是等比例的重复。对基本形的要求,可以在骨骼内重复排列,也可有方向、位置的变动,填色时还可以“正”“负”互换,但基本形超出骨骼的部分必须切除。
连续剪纸艺术实际上是重复方式的运用。连续剪纸也是以一个基本形为单元,按照一定的秩序重复排列。在排列时,根据实际需要,方向、位置可以变化。这与现代平面构成的重复方式的基本构成规则是一致的。剪纸的连续传达方式可分为二方连续与四方连续两种形式。二方连续是指由左右或上下两方,用一个单位纹样连接起来,可以无限延伸。一般采用的方式是一个或者两个以上带有连续性的单位纹样向左右或向上下作有条理的重复排列,向左的是横式连续,向下反复排列的是纵式连续。四方连续是指由一个基本单位纹样,向上下左右四方循环连续而成,它包括重复等构成形式。重复方式的构图,在创意上强调来源于生活,内容贴近生活,因此给人以亲切感;在表现方式上强调和谐统一,因此富有整体美感。通过对称、均衡、重复、发射几种传达方式的分析,我们再次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民间剪纸作为母体艺术,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本源。
中国的民间剪纸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正由于它的独立文化内涵有异于其他的现代设计。民族风格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人民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形成了与其他民族不同的语言、风格和审美观。中国的民间剪纸艺术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它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是中国设计家艺术信念的支点,也是中国设计艺术走向世界的起点。我们对它的研究和借鉴,不是对历史的复归,而是发自对现代文明生生不息的追求。剪纸艺术已不是一种简单的视觉传达手段,而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中国民间剪纸造型在原型基础上产生了质的变化,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在美学上赋予它新的生命。独特的视觉形象,传递着设计者知识层面、文化修养、思维理念和审美意识。放眼全球,把我国特有的剪纸艺术推向全世界,使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肯定的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更加璀璨。
参考文献:
[1]薛文平.生命教育,给教育注入生命活力[J].基础教育研究.
[2]陈竟.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研究.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3]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J].河北教育.
[5]吕胜中.中国民间剪纸.湖南美术出版社.
[6].中国文化与全球化人文讲谈录[M].江苏教育出版社.
篇10
一、民间剪纸艺术的载体
我国的民间剪纸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考证,早从商代开始,就有人用皮革、丝织品、金银箔等进行镂空刻花制作装饰品或生活器具。但从刻制技术和艺术风格上来说,这只是剪纸的前身。真正意义上的剪纸是以纸为载体来呈现的,是在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后才开始的,之后随着朝代的更替而不断发展、丰富。明、清时期是剪纸艺术的鼎盛时期,其纳福迎祥的表现功能被人民广泛运用,以其特有的方式将人们平凡的生活点缀得丰富多彩,体现着广大劳动群众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
二、民间剪纸艺术中的形式美
(一)对称均衡之美。传统剪纸的构图多采用对称的图形,讲究均衡协调,对节奏韵律的掌握十分注意,给人一种稳定、庄重的美感。实际上,“对称性”是中国传统艺术最基本的造型特征,不仅在剪纸的构图样式中有所体现,在民间版画、刺绣、雕刻等方面都大量存在。但剪纸不同于其他民间艺术的地方就在于,经过不同的折法和剪法,可以获得可遇不可求的重复性的次序美感和对称性。如传统的团花剪纸就是采用折叠对称或局部折叠对称的剪法,产生团花、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的艺术效果,获得对称均衡的形式美感。
(二)夸张变形之美。民间艺术中夸张变形的运用是劳动群众创造性劳动的成果和智慧的结晶,无论是新石器时代的陶俑,还是秦汉时期的石刻艺术、南北朝时期的建筑彩画,都是以夸张之美来显示其永恒艺术魅力的。剪纸作为原始艺术的直接承载体,在夸张变形方面有着突出的表现。民间剪纸是超越现实的客观表现,通过夸张变形,改变对象的形态、性质等来改变现实原形的惯常标准。例如,在很多民间剪纸作品中,人物的面部造型几乎只能看到眼睛,因为在人们的观念中,眼睛最能传神,所以创造者对人的眼睛进行了夸张的处理;求美的意愿也成为夸张的内容之一。表现人物时,将人物的衣服上缀满花朵;描绘动物时,将动物身上的毛皮夸张成旋涡状,或在其身上直接添加图案,这使原本普通的形象变得通透,体现出很强的装饰性。因此夸张和变形成为剪纸中最常用的表达语言之一。
(三)模糊之美。剪纸为了丰富形象,常常会采用模糊概念的手法,如模糊人物比例,模糊时间等,一张剪纸上经常会出现船和人等大、花与果同现的现象。这种组合形式既克服了表现形式的单调又拓展了表现的内涵,通过这种和现实生活相违背的表现形式,来寻求情感的表达,将美好的心愿和崇拜与有关的素材组合在一起,通过统一又差异化的表现产生连绵不断的美感。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7民间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