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书范文
时间:2023-03-30 04:21: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神奇的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林海音小时候家里非常穷,就连买一碗热面也是做白日梦,但是她没有因为家里没钱就放弃了看书,她用了许许多多种方法去书店里窃读,最后成为了一位著名的女作家。从《窃读记》中我懂得了自己也应该像她一样多看书。
季羡林在《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里说自己是主张看闲书的,可是他叔父不让他看闲书,于是他就偷偷地在半夜起来看闲书。就这样他看完了许许多多本书。最让我佩服的是他能把《水流传》里的绿林好汉名字背得滚瓜烂熟。
在第三课中,我知道了英国作家尤安·艾肯特别喜欢看书,她也喜欢把一本书读上许多遍,比其他人更加了解一本书。我觉得自己也要像她一样把一本书读熟读透。
在第一单元的最后一课《我的“长生果”》里我发现了叶文玲是个非常喜欢看书的人,而且她的作文也是在班级中常常得奖的。这样的成绩她一定可以大有作为,果然我在词语手册上发现她做过浙江作协主席。
篇2
神奇的书让我一有空就看它,它教了我许多知识。
书是神奇的,它让我知道了许多历史。一亿八千万年前,出现了大行爬行动物;在大约18000年前,有人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里发现了一批被称作 “山顶洞人”的远古人类……
书是神奇的,它让我知道了许多世界大事。美国的印度尼西亚客机在1月1日失踪;总理在1月13日至16日出访美国;在1月19日英国等国决定削减或撤出驻伊军队……
书是神奇的,它让我知道了许多小窍门。手机电板用旧了,放在冰箱里,可以恢复性能;洗衣服后如果手痒,用盐水泡一下可止痒……
书是神奇的,让坐在小小书桌旁的我畅快地遨游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我感受“人类灵魂中全部的美丽”。这真是美妙的事情啊!
篇3
能像一本童话
让我们的心情多云转晴
没有一台电脑
能像一本字典
带我们遨游生字的魅力
没有一部好看的电视剧
能像一本小说
让我们飞进主人公的世界
即令你是大富豪
你也不能领略
书中全部的财富
多么简约的书籍
可他却记载了
篇4
强大的纳米银?
“可以喝的书”项目的发起人是美国人特丽萨・丹科维斯基,其主导思想就是把一些与饮水安全有关的文字印在厚厚的滤纸上,装订成册,这些滤纸内则包含了纳米银颗粒。根据丹科维斯基的实验,这些纳米银颗粒具有很强的杀菌能力,能将水中99%的细菌消灭掉。
纳米银确实有杀菌作用。它们是直径1~100纳米的微小银颗粒,表面积很大,容易释放银离子。银离子在与细菌接触时,会附着在细胞壁和细胞膜上,也能进入细胞。一方面,银可以与细胞表面的含硫蛋白结合,导致细胞穿孔,细胞内的物质外流,引起细胞死亡;另一方面,进入细胞的银离子也能和细胞的DNA、RNA反应,阻断其正常功能。从杀菌作用上来讲,银的效力可以排在所有金属的第二位,仅次于汞。当然,因为汞的毒性太强,已经禁用。按照微信文章的说法,这本书每页纸里的银离子可以处理100升水,书中20多页纸张可以处理将近3000升水,倒是确实足以供应一个人4年的饮水量。
但还有一个问题:银离子能够杀菌,但对人体是否安全?很遗憾,利用纳米银杀菌也是有风险的。因为按照同样的原理,能杀伤细菌的,照样有可能损伤人体细胞。有确实的研究结果显示,纳米银颗粒对哺乳动物细胞存在毒性,对其肝、肾、肺、脑、神经和血管存在显著影响,能够引起相应细胞的一系列功能反应。小鼠和家兔的实验结果也表明,其具有潜在致癌风险。因此,将纳米银作为杀菌成分混入饮用水中,其安全性需要进一步评估。
除了杀菌,这本书的另一个卖点就是能对水进行过滤,它使用的滤材是经过漂白的软木牛皮纸。这种材料没有什么特殊性,相比普通滤纸,唯一具有的优势,就是厚一点……
而以纸纤维作为滤材,最多也就是过滤泥沙等颗粒,使水从表面上看来清澈一点,不能过滤水中的污染物以及重金属。而且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要么滤纸纤维的空隙被堵塞,要么材料被水软化,从而失去过滤能力。因此,纸材料并非过滤水的好材料。
在市面上已经充斥了各种专业滤水材料的前提下,使用纸张当滤材并不明智。目前常见的滤水材料有纤维类、合成树脂类和陶瓷类,这些材料的主要特征是具有非常小的孔洞,根据孔洞大小不同,它们不仅能滤除微生物,甚至能够滤除水溶性的离子。如果将海水置于这些过滤容器中,再向其加压,甚至可以将水分子“挤”出来,而把盐留下,这就是反渗透海水淡化的原理。专业的滤水材料显然要比牛皮纸更好。事实上,已经有不少野外饮水装置具备专业的过滤设计,如Lifestraw等便携式饮水装置,只要把它的一端插入水中,从另一端吸水即可,其过滤效果远非这本书可比。
篇5
作者: 徐宇蕾
在暑假里我看了一本书,名叫《世界上最神奇的地理书》。它的作者名叫青青姐姐,原名管青,是中央电视台知名少儿节目主持人,深受小朋友的喜爱。
这本书属于《七彩星球科普馆》系列丛书,青青姐姐在这个系列中一共写了8本书。这本书的特点是:用儿童的语言为儿童讲科学,简单明白、通俗易懂;插图生动有趣、精细可爱。图文并茂的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是一本很适合小学三、四年级学生阅读的书。这本书是围绕着有强烈好奇心、爱问问题的小主人公—皮皮,总在问父母问题,父母应用科学知识、生活常识解答来写的。父母在解答的过程中不仅会打了小主人公的问题,也回答了我们的问题。
篇6
刀枪不入的“神木”
在俄罗斯西部的沃罗涅日市郊外,生长着一种独特的树木,当地人把它叫做“神木”。据说,1696年彼得大帝在亚速梅与土耳其人大战时所乘坐的旗舰,就是用这种木头打造的。正是因为这种木头质地坚硬,土耳其的炮弹对其无可奈何,才使得彼得大帝在海战中战胜了强大的敌人。后来,彼得大帝把这种树木封为“俄罗斯国宝”。
上世纪70年代,这种木头的奇特属性引起了前苏联科学家谢尔盖・尼古拉维奇・戈尔申博士的浓厚兴趣,通过一系列的科学实验,他终于揭开了“神木”的神秘面纱。谢尔盖博士先检测了这种木头的硬度。在靶场里,他对着2000多个“神木”靶子发射了数万发子弹,结果发现只有极少数子弹能够穿透靶子。这让博士感到非常惊异。此后,他又在一个密封的池子里投入了多个“神木”木块,3年后,当他打开水池时,发现所有的木块都完好无损,没有一块发生霉变。后来,谢尔盖又将这些木块投入一个温度高达300摄氏度的炉子中,1小时后,这些木块竟然原封不动地出现在他的面前。
为了找到这种神奇特性的原因,谢尔盖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了“神木”的木纤维。结果发现,在这些木纤维的外面,包裹着一层表皮细胞分泌的半透明胶质,这种胶质含有铜、铬、钴离子以及一些氯化物。遇到空气会迅速变硬。正因为如此,刺橡木才会坚硬如铁,不怕子弹,不怕火烧。
发光树:
夜间可以在树下看书
非洲北部有一种发光树,白天它与普通树没什么区别。但每到晚上,这种树从树干到树枝通体都会发出明亮的光。由于这种树发出的光比较强烈,当地人经常把它移植到自家的门前作为路灯使用。在夜间,人们可以在树下看书、甚至做针线。据科学家解释,这种树之所以会发光,是因为其树根特别喜欢吸收土壤中的磷。这种磷会在树体内转化成磷化氢,而磷化氢一遇到氧气就会自燃,从而使得树身磷光闪烁。
发光树不仅在非洲有,在乌克兰西部甚至有一个能在夜间发出奇光的“发光森林”。这片森林长约1.8万米,宽约 5000米;白天看起来与一般森林没有什么两样,可是一到夜间,整个树林像用荧光粉涂过一样放着耀眼的光。即使在雾天深夜,这种光也能让你看清 1600米以外的物体。据当地农民讲,这片森林不仅会发光,如果人靠近的话,还会有一种热乎乎的感觉。而更加奇怪的是,这片林子里没有任何飞禽走兽,甚至连昆虫都没有。当地科学家猜测,这一地区可能有强烈的放射性辐射,草木吸收这些放射性元素后,也产生了发光效应。不过目前这一论断还仅限于猜测,尚无确切的证据能够证明这一说法。
炸弹树:
果壳爆裂后能炸伤飞鸟
在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生长着一种树木,这种树分泌出的汁液竟然可以直接用作汽车燃料。这种树非常粗壮,树干周长可达1米。当地的印第安人只要在树上钻些小孔,就可以从每棵树上收取15~20升的汁液。经科学家分析,这种汁液里含有大量的烃类化合物。如果有人拿着火把走近这些树的话,这种树可真的就变成了一枚炸弹。
不过,在非洲北部倒是有一种名副其实的炸弹树。这种树的果实如柚子般大小,果皮坚硬,呈黄色。每当果实成熟时会自动爆裂开,锋利的“破片”四处飞射,威力如一颗小型手榴弹,杀伤力很是强大。有些外壳碎片甚至能飞出20多米。爆炸后经常会在附近发现被炸死的鸟类尸体。由于这种树过于危险,人们都不敢把房屋设在它的附近,过路的行人也不敢靠近它。
苏醒树:
喜欢不停地“搬家”
在美国西部和近东地区,有一种名叫“苏醒树”的植物。这种树的生活习性非常奇特,在水源充足的环境中,它的长势相当旺盛。可一旦碰上干旱,水分缺乏时,它就会把自己的根须从土壤中,浑身收缩形成一个干枯的球状体,然后乘着风开始“远行”。要是风儿把它吹到有水源的地方,它就会把根再插到泥土中,重新“安家落户”。不过,当它的“新家”再次面临着干旱时,它又会“卷起铺盖”踏上新的“旅程”。这种会“走路”的树,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有人认为,苏醒树是一种有“灵性”的植物,它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远远超过了普通的植物。虽然它不能像人类一样有意识地改变环境,它却能找到适合自己生存的环境并在那里顽强地生活下去,这简直就是植物界中的奇迹。
梓柯树:
森林里的“义务消防员”
树木遇火即燃,这是众所周知的常识。但你是否知道,在自然界中,有些树木不仅不怕火烧,而且还拥有“自动灭火器”功能。这种神奇的树木就是生长在非洲安哥拉的梓柯树,它被人们誉为“森林的义务消防员”。
梓柯树有20多米高,枝繁叶茂,四季常绿。当旅行者坐在树下点火抽烟,或者燃起一堆篝火时,就会发现一种奇异的景象:从梓柯树绿色的枝叶里喷洒出大量的液体,直到把火扑灭为止。原来,在梓柯树的枝、杈之间隐藏着许多拳头大小的球状节苞。这些节苞就像浴室里的莲蓬头一样,布满了网眼状的小孔,而节苞的里面则装满了白色的浆液。当节苞被火光照耀时,浆液就会从小孔里喷洒出来。由于这种汁液中含有四氧化碳等灭火物质,所以火焰碰上它很快就熄灭了。
安哥拉人对自己国家能有梓柯树这样的“森林消防员”而深感自豪。在他们中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盖房要用梓柯树,不怕火灾安心住”。
酒树:
果实能醉倒一头大象
篇7
首先树木能够净化空气。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释放出人体需要的氧气,使得森林里的大气中含氧量明显提高。难怪有人将树木形象地比作天然制氧机。一片森林犹如一座高压氧仓,对于那些患有慢性肺阻塞性疾病和慢性心脑血管病,甚至是轻度贫血的患者来说,是再好不过的疗养之所。
成片的森林还能通过降低风速来减少空气中的扬尘和风源性噪音。森林中的部分树叶上长有绒毛,能直接吸附空气中的尘埃。更进一步净化了人们赖以生存的大气。同时,森林中的部分树种,如丁香、夹竹桃、枫树、柳树等,能吸附大气中的烟雾、硫化物、重金属汞、铅、镉等有毒化合物,有效地从化学方面净化大气环境。更为可贵的是,绿树在生长过程中分泌出来的植物杀菌素、香芬精等化学物质具有良好的杀菌抑毒作用。据测算,一公顷森林每天可分泌20千克杀菌素,能使林区环境的细菌含量比市区减少80%,又从生物学角度使林区大气得到有效净化。同时,充溢在森林里的香芬精除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外,还能愉悦身心、降低血压、平稳呼吸、缓解压力,更从生理和心理层面促进了人体的健康。可见,树木对于人体健康的保健作用是全方位的。
作为森林中的个体,一些特别的树种还有它特定的药用功能,如侧柏叶、檀香木、苏木等木质药材;而柳枝被中医用于骨折固定更是渊远流长。
篇8
诺诺很可爱。它有一个毛绒绒、胖乎乎、鸡蛋般大小的身体,全身的毛白白的。尖尖的小脑袋上长着一对又小又黑、像宝石一样的眼睛,一个小巧玲珑的鼻子,几根细细长长的鼠须。另外,它还有着四条短短的小腿、四只小小的爪子和一个几乎看不见的小尾巴。
诺诺很贪吃。一次,我正在看电视。忽然,妈妈跑过来悄悄对我说:“刚才我发现小仓鼠好像很着急,一直在笼子里打转。仔细一看,才发现‘爱心碗’里没了鼠粮。于是放了一点儿,这时小仓鼠飞跑过来,拿起一个‘点心’就吃,像刚从饿牢里拉出来一样,把我都笑死啦!”我这才想起,肯定是我中午投食太少的缘故。我连忙跑过去看,它两只前爪正紧紧握着吃的,小嘴儿不停地啃食,狼吞虎咽的样子简直让我笑得人仰马翻,连喊肚子疼。
诺诺爱打洞。它这个“喜好”我是下午刚刚发现的。因为整理小笼子,妈妈把它放在一个盒子里。可每过一会儿,我就会听到一个奇怪的声音。仔细一瞧,原来它在盒子的一角忙着打洞呢。见有人来,它立刻停止“工作”。但我一离开,又听到它打洞的声音。
另外,我发现,诺诺喜欢白天睡觉,晚上出来活动。当然,它在白天也常常出来觅食和玩耍,偶而还表现得很活跃、很调皮,一会儿玩转轮、钻地洞、爬滑梯,一会儿吃东东、喝水水、洗澡澡。玩累了,吃饱喝足了,它便懒洋洋地钻进小窝睡觉觉,任你千呼万唤就是不出来。
篇9
竹夫人:睡觉时可抱着纳凉
扇子,古人称之为‘摇风’或‘凉友’,虽然极其简单,却也方便、实用,更绿色、环保。于此同时,古人也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发明了可以在睡觉时抱着纳凉的‘竹夫人’。听到这个名字大家肯定都会感到好奇,什么是“竹夫人”?就是用竹子编成的长约1米,宽约0.5米的竹笼子。《红楼梦》中有这样一个谜语:“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叶落分离去, 恩爱夫妻不到冬。”而谜底就是“竹夫人”,是一种用竹蔑编成的夏季抱着取凉的器具。既然是消暑用具,冬时自然要分离了。
“竹夫人”是古代消暑用具,也被称为青奴、竹奴。制作时用打磨光滑的竹条编制,形成圆柱型。因为整体都是镂空编制的,天气热时放置在床上抱着入眠非常惬意。现在人们一到夏天都习惯用空调,虽然是高大上的产品,但是由于家中门窗紧闭、空气不流通、空调气温过低等原因,非常容易让人们患上空调病。相对而言古人的纳凉方法就简单、实用多了,最重要的是有利于身体健康。利用竹子编制而成,通过镂空通风的原理缓解燥热的感觉,这样自然的纳凉方法才是最好的。在南方还有许多地方的人在使用这种根据古书记载仿制的古朴纳凉工具,非常有趣,虽然是现代的仿品,却也能从中感受到它的古色古香。
瓷枕:“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家有瓷枕安然入梦。在没有空调的古代,为了能得一日清梦,古人也是找到各种高招。我们中国自古以来被称为瓷器的王国,古人用瓷器做了盘子、做了碗、做了花瓶、也做了茶具,当然也会想到用瓷器做枕头。枕头与人关系密切,要睡觉难免要找一个舒服的枕头,所以才会有南宋女词人李清照《醉花阴》中的词句“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以及古诗“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的出现,除了这还有什么能代替古人对瓷枕的热情赞美呢。
瓷枕是古人很好的乘凉伴侣,谁睡觉也需要枕头,为了能凉爽入梦,古人想到了瓷枕,在枕头上涂上一层釉,冰冰凉凉想想就很舒服。枕在这样的枕头上真的会舒服吗?有古诗为证。曾有诗句写道:“瓷枕通灵气,全胜玳与珊。眠云浑不觉,梦蝶更应安。忘机堪画寝,一枕最幽宜。”乾隆皇帝曾题词一首以表达瓷枕带给自己的喜悦感觉。如果瓷枕枕着不舒服,那还会有人喜欢吗?只不过已经用惯了软枕头的现代人多数用不惯这种僵硬的寝具了。”
瓷枕最早创烧于隋代,唐宋时期一度广泛流行,宋代各窑曾大量烧造,自此瓷枕开始进入繁荣时期,在工艺上使用的刻、划、剔、印、堆塑等技法,极大地丰富了瓷枕的表现力和艺术性。天气炎热古人没有办法控制,但却可以通过寻找避暑工具来帮助自己度夏,而瓷枕能给人清凉的感觉,就是采用釉面的温度物理特性,来帮助古人清凉度夏。俗话说心静自然凉,躺在瓷枕上,体会它带来的冰凉感觉,不但有助于纳凉去暑,更有助于睡卧者获得安乐祥和的心境而酣然入梦。
“冰鉴”:原始的绿色冰箱
每到夏天都是各种冰镇饮料、雪糕的销售旺季,喝着冰镇饮料、啤酒,吹着小凉风,可谓一大享受。把时光倒退两千年,古代贵族的享受其实不比现代人差多少,冰箱加冷饮,其实古人也有。
在我国古代,人们就发明了食物防腐保鲜的方法。《诗经》中就有奴隶冬日凿冰储藏,供贵族夏季饮用的记载。古籍《周礼》记载“祭祀共冰鉴”。“鉴”其实就是个盒子,里头放冰,再将食物放在冰的中间,起到对食物防腐保鲜的作用。由此可见,鉴是我国的冰箱之祖了。内蒙古收藏家协会会员李蒙先生介绍,在中国古代,人们喜欢温酒,温酒不伤脾胃。夏季也嗜喝冷酒,冷酒可以避酷暑。1978年,湖北省随县曾侯乙楚墓出土的铜冰鉴,是一件双层器,方鉴内套有一方壶。夏季,鉴、壶壁之间可以装冰,壶内装酒,冰可使酒凉。当然亦可以在鉴腹内加入温水,使缶内的美酒迅速增温,成为冬天时饮用的温酒。这“冰箱”还是无氟的,冷暖两用的,完全绿色的。可以说,铜冰鉴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最原始的绿色冰箱。
说起冰鉴的外形其实很有特点,铜制的外壁和内壁之间有很大的空间,若将上面的盖子拿开,俯视它的形状如同一个“回”字。这好比今天的暖水壶,有个外壳,还有个内胆。不同的是暖水壶的外壳和内胆之间距离很小,冰鉴的外壳和方壶之间则是个很大的空间,具有冰镇、温酒的双重功能。青铜鉴出现于春秋中期,春秋晚期和战国时代最为流行,西汉时期仍有铸造。当然和现代普通家庭都可以拥有的冰箱不同,青铜冰鉴在古代可不是一般人能用得上的。
斗笠、凉帽已有千年历史
篇10
中医历史悠久,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就创立了原始医学。古代人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某些食物能减轻或消除某些病症,比如,一个人第一次吃马齿苋治好了腹泻,可能只是偶然,第二次就会加深印象,第三次有心人就会作一定的记录,以后这种方法就得以传播开来。
神奇的中医药方
中医的方剂多得难以计数,上千种中药会有上万种的组合,用量的不同又会产生全然不同的效果,实在是变化万千,让人眼花缭乱。但是,当你潜心研究,掌握了中医的诀窍,再难的事情也能变得容易起来。
历史上有些响当当的名医,只靠一两个方子就声名远播。如医学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靠一个“补中益气汤”医治患者无数;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因善用中药材——熟地,被人称为“张熟地”。只是一道方子的活学活用,就可以为民造福,让医者名垂青史,可见中医学的融会贯通有多么神奇和精妙。
玄妙的中医故事——悬丝诊脉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但是,在封建社会,人们恪守“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数,那唐代著名神医孙思邈,被请进宫给长孙皇后看病是如何做的呢?他叫来了皇后身边的宫娥细问病情,认真审阅、分析太医的病历处方。然后他取出一根红线,叫宫娥把线系在皇后右手腕上。孙思邈远远地捏着线的一端,诊断病人脉搏的跳动。这就是历史上耐人寻味的“悬丝诊脉”。越说越玄妙啦,总之长孙皇后的病真的被孙思邈医好了。
中医园地的奇葩——针灸
2010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医针灸”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数千年间,中医针灸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治愈了无数人的病痛。扁鹊曾用针刺法让虢(guó)国太子“起死回生”,华佗用针灸为曹操治疗“头风症”。现在,针灸毋庸置疑地在世界医学园地绽放独特的光彩。
小链接:有一次扁鹊行医到虢国,碰到虢国太子刚刚“死”去,扁鹊听说此事,详细了解情况后,认为太子并没死,而是“尸厥”,即我们现在所说的“休克”。扁鹊精通针灸,给太子扎了几针,太子便苏醒过来;又把药物敷在太子肋下,一会儿,太子就可起身站立;最后给太子配汤药喝,仅仅服了二十多天,太子就完全康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