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用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04-02 03:10: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费用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费用管理制度

篇1

(一)确定费用预算目标。确定费用预算目标是指在企业目标框架下,确定企业发展的年度目标,对企业的整体费用预算目标进行设定,进一步分解、明确各个部门的年度以及月度预算目标。

(二)编制费用预算。主要包括费用预算编制程序和预算编制方法。费用预算编制程序主要有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三种类型。预算编制方法按业务量基础的数量特征,可分为固定预算和弹性预算。按预算期的时间特征分为定期预算和滚动预算。

(三)费用预算的执行与控制。费用预算控制与费用预算执行是密切相关的,对费用预算执行的控制可从授权控制、反馈控制和调整控制等方面进行。

(四)费用预算差异分析与调整。费用预算差异分析是企业将费用预算的执行情况与其标准、目标来对比分析,从而确定差异值并分析其产生原因。费用预算调整是经审批的费用预算在执行中因特殊情况而改变原费用预算安排而导致原审批费用预算总额失衡。

(五)费用预算考评。费用预算考评指企业对费用预算管理实施过程和实际效果的考核和评价。费用预算管理的各个环节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二、费用预算管理制度的特点

(一)费用预算管理制度的优势。费用预算具有以下优点:

1、能够推动企业制定公司发展战略的制定,明确企业近期发展目标。费用预算本身就是对企业某一阶段的生产经营活动费用的一种预期。费用预算管理主要基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控制和现金收支的预测,而编制出企业的各项费用预算,并根据预测出的费用预算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制定可行的发展战略。

2、能够改善企业经营绩效,并能优化企业营业费用资源配置。费用预算管理作为企业预算管理的重要形式,始终立足于全面改善企业经营绩效。费用预算管理讲究联合管理与联合行动,能优化企业营业费用资源配置,提高了企业管理效率,提高了企业经营绩效。

3、有利于强化公司员工责任意识,做到权、责、利分明。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只有公司员工的责任意识强,员工之间权、责、利分明,才能提高费用预算效率,从而实现企业预算最终目标的有利保证。

4、能够根据预算的执行情况做出判断,从而使企业业绩标准科学化。以费用预算计划作为考核标准,通过费用核算提供准确数据,根据预算的执行情况做出判断,落实责任归属,有利于考核的准确、客观的实现,从而使企业业绩标准科学化。

5、有利于培养员工的预算意识,从而促使预算管理变成一种科学的管理工具。

(二)费用预算管理制度的劣势。费用预算管理也有其局限性,费用预算是在预算期前经编制而获得通过的,环境变化会对预算的执行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尽管费用预算管理制度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但它还是不能替代企业管理的全部职能。主要有以下几点弊端:

1、不能真正保证费用预算的执行与控制。费用预算的执行和控制是费用预算目标能否实现的重中之重。有时即使费用预算的编制符合科学,也很合理,但是若没有强有力的执行和控制措施加以保证,就难以实现费用预算目标。主要的原因费用预算执行力度不够、费用预算指标分解细化度不高以及费用预算执行的审批流程不规范。

2、费用预算管理涉及范围太广,内容太深。费用预算管理的内容往往全面的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与过程当中,往往具有内涵深、范围广的特点,这就导致很多企业难以掌握其要点。

3、费用预算管理允许全民参与管理,层次太多、链条过长。费用预算与企业的日常运营直接相关,这就要求企业的全体员工来共同参与,所以费用预算管理是一种全民参与的管理。其次,企业组织架构的多层性以及链性结构也导致了费用预算管理的多层性以及链条性。这就导致了不是高级管理层和财务人员的组织和推动就可以做好费用预算管理,而是需要企业的全体员工来共同积极地参与导致其过程的复杂性。

4、费用预算管理属于全过程监控,过程长、监控难。费用预算监控不单单只是对费用预算执行这一个环节的监控,同时还有对预算其他环节的监控。这个监控的过程往往过长,而监控的主体与客体也都比较复杂,所以控制起来难度也较大。

篇2

本着开源节流,勤俭节约的原则,差旅费用报销特作出如下规定,望各位员工遵守,合理开支,提高办事效率。

一、费用报销程序

①所有发生的费用必须于事后5日内到财务部审核报销,逾期财务部将不予报销。所发生的费用应提供发票供财务审核。

②员工发生的差旅费及零星开支,可以事先到财务科预借,办理暂支手续,由财务科核定预借金额,事后多退少补。员工返回公司后应及时到财务科冲帐,逾期公司将给予5—50元的罚款。

③员工出差实行谁派谁负责按规定审批。

④员工出差在外确因特殊情况需要接待客人的,应事先向本部门主管或总经理申请后才可按规定标准接待。出差人员不得再次报销当天出差补助。

二、费用报销标准

1、差旅费

标准

住宿费标准

生活费标准

车票费

职务

北京、上海、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口等城市市区内

其他各省市(中央直辖市)市区内

上述城市以外的其他地区

北京、上海、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口等城市市区内

其他各省市(中央直辖市)市区内

上述城市以外的其他地区

根据实际里程报销

一般员工

100

70

50

50

30

20

主任级干部

110

80

60

50

30

20

中层干部

120

100

80

80

50

30

副总经理

150

110

90

90

60

40

总经理

180

130

110

100

80

40

说明:

a、出差人员级别不同时,住宿费标准低级参照高级执行,但生活补助不变;

b、市内交通费每人每天不超过30元;

c、途中车票凭票报销,但必须与批准的出差时间、路线一致,不一致不报销。若因需要乘坐火车软卧、飞机,必须请示总经理同意后方可乘坐,否则不予报销;

d、因代表集团出差或因涉外活动,必须体现集团形象的可依据实际情况,由董事长核准后予以适当提高;

e、所有出差费用必须凭票报销,无票不予报销;

f、出差期间其他事项同出差人员书面作出说明,经相关人员签署意见后报销;

g、出差人员回公司5天内必须办理审批核销手续,报销后超过预先借款部分应及时归还公司;否则,财务部将有权从其工资薪金中扣除欠款额。

2、业务接待费

1)经营业务中心必需的招待费支出实行“总额控制、逐笔报批“的列支标准管理方式。

2)授权范围:1000元以下由财务主管负责审批;1000以上元由总经理负责审批。

3)业务招待费如下:

①在外面出差一般情况不允许招待费开支,特殊情况须请示总经理同意后再行开支;

②来厂招待标准:业务员级招待标准30元/位,经理级招待50元/位;公司级主管领导招待标准须事先请示总经理批准确定。

4)报销审批手续

篇3

第二条 申购物品须事先填制物品申购单,经部门经理、办公室签字后交财务部,物品单价在300元以上(含300元)须总经理审核签字,未经审批,擅自购买者不得报销。财务人员审核时应对照已收到的申购单。购买物品原则上由办公室办理,专业用品自行购买后至办公室办理登记后财务核报。

第三条 员工因工作需要不能回公司就餐的,可凭发票每人每餐报销10元。外出联系工作,应乘坐公交车辆,按实报销,若有特殊情况,经部门经理事先同意方可乘坐出租车辆,报销时须在发票上写明出发地、目的地。

第四条 业务招待费:因工作需要招待客户或赠送礼品,费用在1000元以上者应事先填制特批单,报总经理审核签字后交财务部,财务人员审核时应对照已收到的特批单。员工因工作需要所支付的业务招待费在报销时须向部门经理、审核人员主动说明,并由经办人及部门经理在该张发票背后签字。

第五条 市外差旅费:员工因公赴外省、市出差,路程超过六小时及需要过夜的可购买硬卧火车票,轮船票不超过三等舱位;遇有急事需乘飞机的,必须事先填制特批单,经总经理签字后交财务部。财务人员审核报销时须对照已收到的特批单。住宿费每日标准为150元,伙食补贴每日80元,上述两项费用可累计使用。

第六条 员工参加有关于本职工作的进修需经部门经理、总经理同意,并至管理部登记备案,所发生培训费用按公司制定有关规定予以报销。

第七条 员工因病就诊发生的费用按公司有关医疗费用报销规定执行。

篇4

一、行政经费的管理部门及原则

联社机关的行政经费由办公室负责统一管理,行政经费的管理实行预、决算制,即每年初编制年度行政经费开支预算,年末实行决算,行政经费坚持量入为出,节约使用的原则,同时提高费用的使用效益,一般情况下行政费用总支出不得突破预算,因特殊原因突破预算的必须经主任办公会研究调整计划。

二、行政经费预算由办公室负责编制,报主任办公会研究审定,办公室按预算使用和管理,按期向财务会计部结报,监察审计部负责监督。

三、人员费用的管理

机关人员严格按上级核定的部门和人数编制,根据精简效能的原则,由人事部门从紧从严掌握机关人员编制。严格控制非正式用工和勤杂人员,减少编外人员的工资支出。

四、办公用品费用的管理

办公用品支出是保证行政管理工作正常进行的基本支出,办公室必须保证及时供应,不能脱节。

1.各部室所需办公用品事先编制计划交由办公室统一购置,统一安排,统一管理,统一分配。

2.各部室领用办公用品实行领用登记制度,少数价值较高的低值易耗品实行以旧换新制度(如计算器等),提高办公用品的利用率。

五、会议费用的管理

召开各种会议坚持注重实效的原则,减少会议次数,确需召开的会议要控制会议的人数、时间及规格档次,除小型座谈会以外,一般会议的召开都必须经分管领导批准,由办公室统一安排,按规定确定食宿标准:即大型会议会议费综合定额标准为每人每天80元,其中伙食费30元、住宿费30元、其它费用20元;小型短会只吃一顿中餐的标准为15元/人。

六、招待及业务交往费用的管理

招待费用实行统一管理、节约使用、严格控制、合理开支、逐项登记、定期公布的办法:

1.凡涉及业务交往所必须使用的招待烟、茶等由办公室统一办理,实行领用登记;各部室有关方面来人实行对口接待的原则,由分管领导确定招待的标准和档次,各有关部室负责具体接待工作,办公室协助做好有关后勤工作。

2.各部室业务交往及来人招待,年招待额控制在5000元之内,实行申请订餐制,原则上在内部职工食堂,特殊情况到大酒店,且除联社领导外,由办公室出具就餐通知单,合理确定就餐标准、接待规格。严格控制在外安排,确需在外就餐的必须征得分管领导同意。单证必须由各部室的正、副经理签字以示负责。

3.招待标准:各部室来人接待应控制参陪人数,凡人均招待额:内部食堂在20元以上、大酒店在30元以上的(酒水除外)需报请分管领导同意;上述标准以下的经办公室主任同意;由办公室直接统一安排。经批准出外就餐的比照以上标准执行。

4.办公室负责按部室登记管理台帐,定期不定期公布各部室招待费使用情况。

七、印刷费用的管理

信笺、凭证、笔记本等办公用品由办公室统一管理,各部室需要用时向办公室报送计划,统一印刷,勤用勤印,避免过时和积压。

八、差旅费用的管理

1.交通费用:工作人员出差一律按相应职务,享受相应的乘坐车、船、飞机的等级标准。其中乘坐飞机要从严控制,出差路途较远或出差任务紧迫的,经分管领导批准,方可乘坐飞机。

2.住宿费用:工作人员本市境内出差的,不分职务,每人每天在40元以内凭据实报实销;本市境外出差的每人每天在80元以内凭据报销。特殊情况要提高住宿标准的,经分管领导同意并加以证明,方可报销超支住宿费。

3.差旅费的报支,各部室主要负责人由分管领导证明,其他人员由部室主要负责人证明,报办公室主任审批后报支。

九、电话费用的管理

各部室电话只能用于工作,原则上不得打个人长途,控制私人通话,严格杜绝非业务通话,办公室负责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各部室电话费的支出情况,如果通过查询发现有非业务通话的由通话人自己付话费,有关各部室各部电话费用标准将按其业务量大小另行重新核定。

十、医药费用的管理

在没有参加社会医疗保险前,医药费用由办公室设置个人帐户,按照联社制订的统一管理办法执行。

十一、车辆费用的管理

1.组织实施《车辆管理办法》和《驾驶员管理办法》,完善驾驶员岗位责任制。

篇5

第一条为了加强和规范排污费资金的收缴、使用和管理,提高排污费资金使用效益,促进污染防治,改善环境质量,根据《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结合环境保护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排污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作为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全部专项用于环境污染防治,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或者挪作他用。

第三条环境保护专项资金按照预算资金管理办法,坚持“量入为出和专款专用”的原则。

第四条排污费资金的收缴、使用必须实行“收支两条线”,各级财政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对排污费资金收缴、使用进行严格管理,加强监督检查。

第二章排污费资金的收缴管理

第五条排污费按月或者按季属地化收缴。

装机容量30万千瓦以上的电力企业的二氧化硫排污费,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核定和收缴,其他排污费由县级或市级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核定和收缴。

第六条排污者依照《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核定的污染物排放种类、数量提出复核申请的,如果对复核结果仍有异议,应当先按照复核的污染物种类、数量缴纳排污费,并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七条排污者对核定的污染物排放种类、数量无异议的,由负责污染物排放核定工作的环境保护行政部门,根据排污费征收标准和排污者排放的污染物种类、数量,确定排污者应当缴纳的排污费数额并予以公告。

第八条排污费数额确定后,由负责污染物排放核定工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向排污者送达“排污费缴费通知单”,作为排污者缴纳排污费的依据。环境保护行政部门应当同时建立排污收费台帐。

第九条排污者应当在接到“排污费缴费通知单”7日内,填写财政部门监制的“一般缴款书”(五联),到财政部门指定的商业银行缴纳排污费。

对于未设银行账户的排污者以现金方式缴纳的排污费,由执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使用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向排污者收取款项,并填写“一般缴款书”于当日将收取的款项缴至财政部门指定的商业银行。

第十条商业银行应当在收到排污费的当日将排污费资金缴入国库。国库部门负责按1:9的比例,10%作为中央预算收入缴入中央国库,作为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管理;90%作为地方预算收入,缴入地方国库,作为地方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管理。

第十一条收缴排污费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一般缴款书”回联,认真核对排污费缴库数额,及时与国库对帐,并将“一般缴款书”回联与对应的“排污费缴费通知单”存根一并立卷归档。

第十二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每季度终了后的30日内,将本行政区域内排污费资金收缴情况书面上报国务院财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第三章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支出范围

第十三条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应当用于下列污染防治项目的拨款补助和贷款贴息:

(一)重点污染源防治项目。包括技术和工艺符合环境保护及其他清洁生产要求的重点行业、重点污染源防治项目;

(二)区域性污染防治项目。主要用于跨流域、跨地区的污染治理及清洁生产项目;

(三)污染防治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应用项目。主要用于污染防治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以及资源综合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的清洁生产技术、工艺的推广应用;

(四)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污染防治项目。

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不得用于环境卫生、绿化、新建企业的污染治理项目以及与污染防治无关的其他项目。

第四章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使用的管理

第十四条国务院财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每年应当根据国家环境保护宏观政策和污染防治工作重点,编制下一年度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申请指南。

地方财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国务院财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编制的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申请指南,制定本地区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申请指南,指导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申报和使用。

第十五条申请使用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应当按照以下程序及要求进行申报:

(一)申报程序: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按照隶属关系以项目形式申报。项目组织实施单位或承担单位为中央直属的,通过其主管部门向国务院财政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项目组织实施单位或承担单位为非中央直属的,通过其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联合向国务院财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二)申请材料要求:申请材料分正文和附件两部分,正文为申请经费的正式文件,附件为每个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包括:项目的目的、技术路线、投资概算、申请补助金额及使用方向、项目实施的保障措施、预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等。

申请使用贷款贴息的单位,还应当提供经办银行出具的专项贷款合同和利息结算清单。

第十六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申报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项目进行形式审查后,国务院财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评审,按项目的轻重缓急及专家评审结果排序,统一纳入项目库管理,并根据财力状况联合下达项目预算。

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拨付方式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七条地方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申报、项目评审及预算下达参照本办法第十五条、第十六条执行。

第十八条财政部门应当将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纳入年度预算,按项目进度和资金使用计划及时拨付资金,并对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专款专用及其他配套资金的到位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项目按时完成。

第十九条项目承担单位收到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后,应当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组织项目的实施。污染治理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招投标管理规定。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项目进度检查治理技术方案的实施以及污染物总量削减措施的执行。项目完成后,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及时验收。

第二十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于年度终了后的30日内,将排污费征收情况及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年度报告上报国务院财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第五章排污费资金收缴使用的违规处理

第二十一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排污费收缴工作中,应当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依法及时足额收缴。对擅自设立排污收费项目、改变收费范围的,同级财政部门应当责令改正,并按照《国务院关于违反财政法规处罚的暂行规定》予以处罚,并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负责人员按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二条排污者在规定的期限内未足额缴纳排污费的,由收缴部门责令其限期缴纳,并从滞纳之日起加收2‰的滞纳金。

排污者拒不按前款规定缴纳排污费和滞纳金的,按照《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篇6

关键词:非惩罚护理不良事件护理安全管理

近年来,为了确保患者安全,预防不良事件发生。我院自2012年就制定了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通过鼓励护理人员主动上报不良事件,及时对事件进行干预,将事件的损伤降到最低。通过实践应用,取得一定的效果。现将报告如下。

1建立非惩罚性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发生的,不在计划中的未预计到的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包括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跌倒、用药错误、走失、误吸或窒息、烫伤等其它与患者安全相关的,非正常的护理意外事件[1]。一般不良事件要求24h内报告,事件重大、情况紧急者应在处理的同时口头上报相关部门。

2鼓励上报不良事件

在未实施非惩罚性不良事件上报前,每年上报的护理不良事件很少,每年不超过40例(隐瞒不住的情况下才不得不报)。实施非惩罚性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后,主动上报护理不良事件明显增加,2013年1~12月上报护理不良事件情况,见表1。

3通过对不良事件的分类对比分析,造成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有:

3.1责任心不强,安全意识薄弱,查对制度执行不到位 责任心不强、查对制度执行不到位所致的护理不良事件所占比例较高,在这些事件中当事人多为工作1年~2年内的年轻护士,主要与专业知识欠缺,工作经验不足,工作流程不熟练,科室督导不到位有关;另外,个别经验丰富的高年资护士,凭借自己的经验工作,查对不严格出现错误。

3.2违反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

主要为年轻护士基础理论知识缺乏所致,表现在不按时巡视病房,观察病情不仔细,护理措施不到位,卧床患者翻身不及时造成褥疮;违反护理操作规程,如护士让家属给患者鼻饲造成窒息;输液、注射药液外渗引起局部组织肿胀、坏死;各种检查、手术因漏做皮肤准备、未告知检查前注意事项或护士未及时抽取化验标本而影响手术及检查;洗胃操作不当造成胃穿孔;给患者热敷造成烫伤或冷敷造成冻伤等。

3.3业务水平低,经验不足,分级护理执行不到位

护士值班时没有严格按照分级护理制度对患者观察和巡视,没有认真落实交接班制度,健康教育告知不清楚,对有可能发生的不良后果无预见性。

3.4护理缺陷管理不到位 护士长现场督导力度不大,对一些经常犯的错误重视程度不够,如:非抢救患者时护士执行口头医嘱,巡视卡执行不规范视而不见,医嘱执行错误未查找根源,致护理人员工作缺乏上进心,所以护士长应经常提醒,警钟长鸣。

3.5护理人力资源不足 护士超负荷工作,将消极倦怠心理带入工作中,思想不集中,工作缺乏热情,表现在周三、周四护理工作量大时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护患比高时不良事件发生较多。研究结果提示护理管理者从组织上应重视人员配置的改善,医院行政部门加大对护理人力支持,缓解人员缺乏的矛盾,让护士有更多的时间直接护理患者,这是减少不良事件的根本。改革护理人员的排班模式,实行弹性排班制度,真正按照患者的需求安排护理人力资源是降低护理风险,是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的有效途径[2]。

3.6护士评估和沟通能力不足 护士的评估和沟通能力会直接影响患者整体护理质量。有研究显示,在临床实践中,护士对患者评估不全面,遗漏一些有价值的护理资料,形成护理安全隐患,同时医院存在护士患者配比不足的问题,护士平均工作量大,缺乏足够的时间对患者进行细致的评估与沟通。如果医护人员树立沟通的意识及时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许多差错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张翠霞和赖兰萍[3]的研究报道显示,通过对医务人员进行人院评估的风险教育、风险管理培训以及沟通技巧培训,可以大大提高医务人员对评估和沟通重要性及风险管理的认识,加强护士评估和沟通工作的主动性及有效性。因此护理管理者应加强对护理人员进行评估与沟通方面的培训,特别是加强年轻护士的培训,有目标、有组织、有系统的设计培训内容,并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加强督察与引导。通过采取措施,进一步强化护理人员的意识,提升护理服务水平,减少因评估不足或沟通不良而引起的不良事件。

4护理不良事件处理

科室及个人发现不良事件后立即上报到护理部,护理部接到上报立即对事件进行讨论分析,采取措施,力争将事件的损害降到最低。对主动上报护理不良事件的科室及个人,采取不公开、非惩罚的处理原则,对全院有警示作用的不良事件,护理部采取激励机制。同时护理部不记科室、不记姓名将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及防范措施在每季度护理不良事件分析会议上反馈,让护理人员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防范类似事件在自己身上再次发生。

5讨论

实施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提高了护理人员对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率,护理人员在一个非惩罚性的环境中工作,医院的各级护理人员能公开地对待缺陷和问题[4].通过发现错误根源进行细节完善,使护理差错的报告从对立面转化为主动预防,有效降低了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定期分析原因,交流对应措施等活动,提供分享患者安全信息的机会,尤其是对可预防的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可最大限度地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达到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保障护理安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漓,刘雪琴.我院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建立与实施[J].中国护理管理,2007,7(11):54-55

[2]汪丽进,黄雪梅,力燕,等.呼吸内科护理工作量与人力配备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09,9(5):29-31.

篇7

[关键词] 生产业 制造业 交易费用

生产业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在西方的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多年来,生产业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结构中增长最快的部门。1975年,Browning和Singelman最早提出了生产业的概念,他们认为生产业包括金融、法律服务、保险、经纪等具有知识密集和为客户提供专门的行业。以后,随着对生产业研究的深入,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生产业提出了各自的分类标准。例如:Daniels把生产业认为成消费业以外的服务领域;Howells和Green认为生产业包括保险、银行、金融和其他商务服务业等等。我国政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一五规划纲要)中也提出要大力发展生产业,并把生产业分为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

生产业与制造业之间互动已不是什么新鲜的命题,学者对此论述已有很多。例如:吕政等人使用经济分析方法对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的内在机理进行了研究;陈宪,黄建锋 从分工的角度,考察了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关系的动态演进;张惠萍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了生产业和制造业之间逐渐融合的结论;马风华,李江帆对生产也与制造业之间的关系更是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总结。综上所述,关于生产业与制造业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虽有很多,但是这些文献多是侧重于对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的理论解释或是之间的实证分析,而对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演进关系的论述多是局部的某一个阶段或者宏观的泛而谈之,而且分析的方法也是介绍性质的较多,多没有深入展开。本文要做的是在这些文献的基础上全面、系统的论述生产业与制造业之间在各个阶段相互关系的演变进程。在具体研究工具的选择上,本文在借鉴已有文献的基础上,主要采用交易费用这个分析工具。因为作者认为,在以往的研究中,不同的学者选择了诸如分工、技术进步、政府的作用等视角来解释生产业与制造业之间的演进关系。诚然这些因素在生产业与制造业的演进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些因素的作用效果最终都要归纳到生产企业与制造企业他们的“分与和”的动力机制上,正是由于无数个企业的行为才促成了整个产业的不断演进,而在分析企业的行为上,交易费用无疑是非常适合的工具,这一点科斯教授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给我们做了很好的阐释。

一、企业、交易费用视角下生产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

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的演进,其本质就是制造业企业如何处理企业内部生产生产还是向市场构面生产的选择问题。本文选用交易费用作为分析两者的演进规律基于以下考虑。其一,现实的市场多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微观经济活动主要由企业和市场共同完成,信息的不完全性导致了市场交易成本的发生。而从西方经济学的逻辑来看,“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注定了成本收益是分析经济活动的主线。用交易成本的视角来研究生产业与制造业的产业演进是符合这一逻辑思路的。另外,本文选择了企业作为两者关系的研究载体,而科斯教授用交易费用的工具来研究企业与市场边界问题获得成功的例子可以为本文的研究提供很好借鉴,从而保证了方法的可行性。

用交易费用来分析生产业与制造业之间的演进关系,我们采用的方法是首先用交易费用来分析与之相对应的企业活动,然后再推广到整个产业。如图:1所示,我们把由于生产部门存在于企业内部而给企业带来管理 上的成本叫做企业的协调成本。把制造业部门由于生产的需要而去市场上购买生产而付出的搜寻信息、讨价还价、起草契约、生产监督等事前事后的成本叫做企业的市场交易成本,e点是临界点。从静态的视角看,在e点左侧时,生产内置于企业内部而付出的企业协调成本低于生产业独立存在于市场而使企业付出的市场交易成本;在e点右侧则相反。从动态的视角来看,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两条曲线都是时刻变化的,其中任一条曲线发生变化都可能导致临界点的移动,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很好的分析生产存在状态发生改变时的各种情况,具体展开分析是下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二、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的演进路径分析

生产业在生产系统中角色的变化在工业时代是逐渐从充当“剂的管理功能转变为一种推动工业生产各阶段更高效运行以及增加产出价值的间接投入,而到后工业时代,生产性已成为新技术和创新的主要来源和传播渠道,更多地发挥了战略功能和“推进器”的作用。如果说在上面的理论框架中已有对生产业与制造业之间关系的一些论述,那只能算作上是宏观层面上的,下面要展开的是在上述理论框架基础上的关于生产业与制造业相互演进关系的详细分析,即以企业为研究对象,以交易费用为研究视角,按照内生、独立、融合的顺序对生产业与制造业之间的演进关系进行详细深入的分析。

1.生产业内生于制造业的阶段

用交易费用来解释生产业内生于制造业的情况主要依靠的是上述理论框架中构建的分析图1,从图上来看,生产业内生于制造业的情况就是临界点左侧的情况,此时企业协调成本低于市场交易成本。产生此种形态的原因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其一,从宏观的层面来看,是人们的生活水平比较低以致对产品的要求标准也较低,对产品的多样化需求层次也较单一,比较容易满足的顾客需求致使企业也没有动力去提升产品的品质,在产品差异化中起主要作用的生产业还没有引起生产者的重视;其二,上述的宏观背景导致了企业的规模也不是很大,企业内部的管理结构也不太复杂,自然协调成本不会很高;其三,处于供方主导的市场形态,市场竞争注定是不充分的,而不充分的市场也注定了较高的市场交易成本。诸多原因导致企业还没有动力把其内部的生产部分分离出去,从而就形成了生产业内生于制造业的产业形态。

2.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的演进:从内生到独立

用交易费用来分析这个阶段的演进主要侧重于其动态的方面,即主要分析生产业从内生到独立于制造业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如图1所示,论述生产与制造业之间开始从内生走向独立,就是制造企业的企业协调成本和市场交易成本相交的临界点左移,两条曲线的变化无外以下三种情况。第一,企业协调成本曲线:C不变而市场交易成本曲线:M下移。发生此种情况主要是由于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竞争参与者增多,市场竞争更加规范有序,国家相关的法律更加健全,最终导致企业在市场交易过程中,搜寻信息的难度降低,对方违约成本提高从而自身的监督成本降低,综合导致市场交易费用降低;第二、市场交易成本曲线:M不变,而企业协调成本曲线:C上移。此种情况对应的是企业内部管理结构的变化,由于人们对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外部竞争的加剧等因素导致企业内部分工越来越细,企业分工越细,生产部门就会越多,企业的协调难度越来越大,从而导致企业的协调成本曲线上移;第三,两条曲线同时变动即市场交易成本曲线下移,企业协调成本曲线上移综合导致临界点左移。此种情况就是把上两种情况综合起来同时发生而已,不再赘述。在此需要单独列出的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此产业演进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影响是广泛的,它无论对企业内部的管理还是企业在市场上的交易都有革命性的影响,生产类科学技术的进步导致企业生产的效率大大提高,为日益精细的分工提供了可能,信息技术的提高为企业的市场交易提供了大大的便利,诸如此类,各种技术的革新大大的促进了生产业从制造业中分离的速度。

3.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的演进:从独立到融合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产品附加值的要求会越来越多,而且人们对产品质量层次的关注超越了对其价格的关注。于此向对应,指导企业管理模式的不再是生产成本而是产品的质量层次和差异化程度。企业为了争取顾客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把发展重心放在运用差异化竞争策略提升自己产品的竞争层次上面来,此时交易费用理论的解释力就变弱了。按照产业价值链理论,生产是导致产品差异化的根本原因,而企业为了保持自己的与众不同就必须有自己独特的生产部门,这也是为什么生产业不可能完全从制造业中分离出去的原因。而按照这个竞争趋势发展下去,我们可以预测到的是未来产品的竞争力就是其产品中生产的竞争力所在。当制造企业开始把视角转向生产的时候,制造企业又开始大力发展生产业也就会成为必然。生产业与制造业相互交融也会成为必然。

生产业与制造业之间从相对独立走向逐渐融合是产业发展的一个新现象,此种趋势广泛存在于西方发达国家,比较明显的例子就是西方的以前的一些制造业都呈现出服务化的特征。例如:IBM、GE等大型跨国制造业公司都大大加强了生产业的比重。目前我国正是生产业独立发展的繁荣时期,甚至在一些不太发达的地区,生产业与制造业才处于逐渐分离的阶段。虽然在我国还不好找到明显的实例佐证这一产业新现象,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的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也会向融合的趋势发展。

三、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随着人们对产品层次的要求提高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原本依附于制造业的生产业开始了分离载又融合的产业演进历程。生产业重新走进制造业并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产业的又一次升级。这其中应该也暗含了哲学上“否定之否定”规律。

第二、生产业与制造业相互演进的三个阶段的划分只是为了更好的分析问题,三个阶段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首尾相连的,它们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很多时候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第三、引导企业经营经营模式动力的变化导致了分析方法的改变。全文大部分用交易费用来分析是因为在我国引导企业经营模式即生产企业与制造业企业内生与独立的过程是成本竞争为主要导向的,而导致生产企业与制造业企业的融合应该说是受人们价值观念的影响而发展的。当然,两者都可以综合到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层面上来。

第四、新的产业发展趋势将会导致产业的重新分类。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产业间的技术融合,产业边界变得模糊,相互交叉,渗透,甚至形成新的产业的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9]。应该指出的是,生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并不影响生产业与制造业独立的结果。与制造业融合的生产业应该是有选择性的,制造业企业选择融合的生产业肯定是与其产品核心竞争力最相关的生产业,每个制造业关注的核心竞争力不同,这导致了制造业与生产业融合的模式各种各样。同时,可以肯定的是,已经标准化了的生产业不会再被融合到制造业之中。

参考文献:

[1] 吕政 刘勇 王钦:中国生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基于产业互动的研究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8(8)

[2] Browning,C.,Singelman,J. The Emergence of a Service Society[M]. Springfield,1975

[3] Daniels,W. Service Industries[M]. Great Britai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4] Howells,D.,Green,R. Location, Technology and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in UK Services [J]. Progress inPlanning,1986(,2)

篇8

石油工程所花费的费用,是指一个工程项目从开始筹备到竣工结束这一过程中建设企业所需要花费的总和。合理科学的石油工程概预算编制,是实现石油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和控制的重要手段,其不仅仅关系到石油工程项目的核心效益,还牵涉到石油工程实施过程的顺利进行[1]。如果在石油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发生了超预算的问题,可能会让部分工程的支出减少,导致工程质量无法保证。因此优化对工程项目的概预算和费用的管理,将项目实施成本控制在概预算范围内,不仅可以提高项目本身的经济效益,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工程质量,提高企业的口碑,为更长远的项目投放打下坚实的基础。

2石油工程在概预算编制以及费用管理上出现的问题

2.1企业自身对概预算编制及费用管理的认识度不够。当前的石油市场变幻莫测,经济形势日新月异,在这样多变的经济大环境下,石油企业之间的商业竞争也愈演愈烈,石油企业如何维持自身稳定的发展,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成为了企业工作的重点。有些石油企业过度追求企业利益的提高,不重视对工程概预算的编制和费用管理,没有完整的健全的预算编制制度和费用管理制度。部分企业已经意识到概预算编制对石油工程的重要性,开始建立概预算编制的管理体系,加大对工程费用管理的力度。但是由于企业的领导层人员缺乏管理意识,无法让工程费用管理制度真正的落实到工程项目上,概预算编制以及预算费用管理制度形同虚设,最后在石油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2.2石油企业对概预算编制的执行力度小。我国为了保证石油企业的健康发展,已经制定了与石油工程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工作制度,但是有的石油企业并不重视这些制度,在石油工程过程中不按照制度执行项目。石油的开采和炼制并不是在繁华地区,工程实施的场地往往地处偏远,所使用的概预算编制老旧,不适用当前的市场形势,对国家新颁发的制度执行力度不够。就我国当前石油企业的普遍发展状况来看,国家最新制定的概预算制度还没有完全普及,这需要石油企业实时关注国家政府相关部门的动态,紧跟政府的脚步,执行概预算编制的制度,加大对预算费用的管理力度[2]。2.3石油工程造价管理人员。业务素质较低概预算编制和工程费用管理对于石油企业来说,其实只是一项管理制度,只需要在工程开始之前按照管理制度进行预算制定即可[3]。因此石油企业对概预算执行的工作人员要求较低。但是只有优秀的概预算编制队伍,才会制定出科学的概预算编制,才能严格管理石油工程实施过程中所需要的费用。概预算编制的制定人员的业务能力对企业制度的合理性、对石油工程的实施都有着重大影响。但是多数企业的概预算编制人员的专业素质都较低,工作态度散漫不严谨,对石油企业概预算编制和工程的费用管理以及石油工程项目的实施都有些许影响。2.4石油企业的概预算编制不合理。无论什么工程项目,在其开始筹备前都要由预算人员对项目进行概预算的编制,要求预算人员对实施地点进行现场勘察,了解市场动态,依靠完整的市场数据来制定预算方案。但是当前石油行业在预算人员工作情况上的管理并不严格,工作人员对预算编制的工作重视度不够,无法做到实地勘察,所以预算人员对概预算的编制往往不能如实反映出项目的投资情况,预算编制的不合理会导致实施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最终造成超预算的问题。

3改善石油工程概预算编制和费用管理问题的有效措施

3.1完善石油工程的概预算编制与工程费用管理制度。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只有科学的制度规定才能规范石油企业的工作流程,确保石油工程的顺利实施。石油企业要重视概预算编制和费用管理制度的制定,建立完善的科学的管理制度体系,完善石油工程的造价管理体系。在石油工程项目准备启动时,要求预算人员在项目开始前对施工现场实地勘察,对石油工程的工程量以及施工图纸的情况了如指掌,收集市场动态变化的数据,做出科学的核算。同时也要求造价的编制人员了解项目工程中所使用到的所有材料价格,明确人工和机械设备成本,确保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石油企业还需要建立合理的激励制度,对在进行概预算编制工作时态度认真、任务完成优秀的员工给予一定的奖金奖励,但在激励制度执行时要避免出现“托关系”的现象。在石油工程顺利完工后,对进行概预算编制工作的部门以及工作人员进行综合考核,对工作效率高、概预算编制合理、费用管理制度科学的部门或者员工给予奖励。激励制度可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制定概预算编制人员对工作的重视度。3.2加大对石油企业执行制度的监管力度。不仅石油企业要完善企业自身的管理制度,国家政府也应该加大对石油企业的监管力度,确保石油企业真正按照概预算编制以及工程费用的管理制度施工。国家可以建立合理的监管机构和监管制度,提高石油企业对概预算编制的重视程度。基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国家可以建立对石油企业工程的线上监管系统,将石油工程中所涉及到的造价管理、成本预算、设备使用、施工使用的材料价格等数据都输入到系统中,一旦发现石油工程在施工中出现的异常数据,要及时对石油企业的工作人员查询,确定问题出现的原因,监督石油企业进行改正。利用网络营造的监管系统,可以及时有效的对石油工程进行管理,促进了石油市场的良性发展。3.3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石油企业要想科学的预算编制首先要加强预算人员的自身素养,对预算人员进行科学的培训,了解预算编制在建筑工程项目中的重要性,建设一支工作严谨、业务能力强的概预算编制队伍。其次,在概预算编制与费用管理岗位进行招聘时,要考核应聘人员的专业能力。企业的人力资源部可以将考核分为笔试和面试,通过笔试考核应聘人员的专业知识储备,进而用面试考察应聘人员在因概预算编制和费用管理制度出错,而导致石油工程不能顺利进行时的应变能力,确保每个录用的人才都有专业的知识技能。另外,石油企业要加强对概预算编制和费用管理制度制定人员的培训。企业应该根据企业员工的工作情况,定期开展交流培训会,让员工自主交流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根据企业自身的经济状况,邀请概预算编制以及工程费用管理方面的专家,对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专业技能。最后,员工自身要加强对工作的认识,在工作中不断进行反思和总结,对业务能力强的同事虚心学习,提升自身的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严格遵守员工的管理制度。3.4加强石油企业内部的日常管理。石油企业不仅要在石油工程实施时对相关的部门进行有力监督,平时也需要对企业内部进行严格管理,树立正确的企业文化和企业观念,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管理层要对手下管理的员工有正确的了解,对日常工作进行合理的配置,发挥出员工的特长。虽然一个员工对石油企业来说作用并不是太大,但是如果对每个员工进行规范管理,提高员工的工作意识,对企业来说受益良多,为石油工程的顺利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石油工程在概预算编制以及预算费管理上出现了石油企业对概预算编制和费用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不按照相关制度实施工程,石油工程的造价管理人员业务能力不过关和概预算编制不合理的问题,这些问题使得企业的经济收益有所下降,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石油行业和能源行业的发展,不利于我国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概预算编制和预算费用管理是石油工程实施的前提,希望石油企业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多多注意这些问题,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完善企业的概预算和费用管理制度,提高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的综合业务能力,把概预算编制和费用管理制度真正落实到工程上。虽然我国石油行业发展迅速,但是仍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我国政府和石油企业进一步去完善相应的管理体系,促进石油和能源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敏.石油工程概预算编制及费用管理的几点思考[J].化工管理,2017(28):35.

[2]张春艳.石油工程概预算编制及费用管理的几点思考[J].品牌(下半月),2015(12).

[3]谈娜.石油工程概预算编制与费用管理[J].化工管理,2017(6).

篇9

一、医院进行财务管理制度控制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率

在医院内部,实行财务管理制度是医院在运营中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将医院内部的资金进行整合,将其汇总之后再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促进资金运用的规范性与合理性,提高资金的使用率[1]。与此同时,医院为了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在医院内部实行财务管理制度也能更好的节约医院的成本支出,也是医院生存发展的重要动力,由此可见,在医院内部实行财务管理不仅能有效的控制成本,还能促进服务质量的提高。

(二)对医院内部财务纪律进行合理的规范

医院实行财务管理制度,不仅能够对自身的财务管理进行有效的管理,确保医院的稳定发展,还在实施过程中找到相关的问题,将一些不合法的行为进行制止,并进行改正。医院财务管理制度的实行,还能对医院内部财务纪律进行合理的规范,有效的完成医院各个阶段的任务和目标[2]。

二、医院财务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一)医院内部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素养不够

在目前环境下,医院内部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较低,对财务信息的处理不过关,缺乏职业道德的现象时常发生。大多数财务管理人员对医院财务的实际情况不够熟悉,缺乏责任意识,这是导致医院财务管理制度执行的主要原因,财务管理人员只注重上级领导的意见,没有对实际工作中的资金进行合理的管理,财务管理工作只是流于形式,没有具体性的行动执行[3]。长此以往下去,就会导致医院财务管理中出现问题,财务管理人员无法应对危机与风险,除此之外,一部分财务管理人员缺乏财务管理方面的培训与学习,导致财务管理意识淡薄。

(二)医院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在大多数的医院中,管理者往往是具有学科水平和医疗经验丰富的人员,但其在财务管理制度控制方面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大多数管理者没有重视财务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因此导致医院内部财务管理无论是在制度的完善方面还是执行的力度方面都没有进行落实。由于在医院内部,管理者对财务管理制度的认识不完善直接导致制度的不健全,机构设置的不合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流动性大,工作效率低下,容易出现财务管理风险,造成资金的流失和浪费[4]。

(三)实际收入与医院预算的不平衡性

在医院内部,由于在财务管理控制工作中,财务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很多应当收回的资金因为多数不当的人为因素而导致资金的流失。主要的方面体现在对门诊挂号费用的漏收,大多数患者不挂号及直接就诊,或者靠人情关系,对检查费用的管理不够到位,在出院的退费工作中缺少相应的内部审核环节,造成资金的流失,除此之外,虽然医院对每个科室的都有相应的物价标准,但在执行过程中,大多数工作人员的执行力较为低下,费用随意性和变动性强的情况时有发生。还有的工作人员经费的定额不符合标准,挪用公款的情况时常发生,医院内部的预算不真实,出现谎报的现象增多,在医院内部还有小金库的设置,这种违法行为严重阻碍了医院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5]。

三、新时期医院财务管理的管理策略

(一)加强财务管理,强化财务内控意识

首先,对于医院的财务管理人员来说,在实际的工作中,要不断的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加强医院财务管理控制意识,根据国家的政策和时代的发展及时的把握相关政策,在医院日常的运行中要具有一定的财务管理危机意识和风险意识,再者医院要不断引进高水平的财务管理人才,建立专门的财务管理控制机构,并参照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来进行财务管理工作的执行[6]。

(二)提高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在新时期的大背景下,医院与医院之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提高员工素质是保证医院内控质量的前提条件,这也是医院要长期坚持的一项工作。加强医院内部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效率,为医院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在对财务管理工作人才的培养方面,首先要加强医院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培养员工的实际财务管理工作能力,同时要求对最新的国家财务政策要进行及时的了解和掌握,进而不断提高工作水平,与此同时财务管理人员要形成良好的工作态度,在实际的工作中,不可以采取马虎的态度,在实际财务管理工作中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关的措施将其解决[7]。

(三)运用高新技术促进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针对于当前环境,医院财务管理水平的低下与管理技术的落后也有着极为关键的联系,在信息技术化的今天,医院应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与医院自身相符合的网络财务管理监控机制,让财务管理工作的执行更为的简单与便捷。与此同时,财务管理人员也应加强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强化自身的专业技能,熟练操作财务管理制度的各项事宜。医院还应建立财务信息透明性平台,在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中自觉接受各级部门的监督,例如可以构建信息反馈凭条等。

篇10

【关键词】内控体系要点内容

企业财务内控体系是指企业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当前实际情况看,部分企业在发挥财务内控作用方面存在差距,因内控制度不健全或控制效力不佳等原因,导致企业资产流失的现象时有发生。

一、企业财务内控制度建立的要点

建立企业财务内控制度体系应当在各种理论的指导下,在各项条件的支配下,明确其总体思路,这是其根本所在。从长期的实践中可以看出,财务内控制度的作用表现在内外两个方面,对内有助于单位经营目标的实现和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有利于提高单位内部的管理水平,对外则有利于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有利于社会经济秩序的健康运行和整个国家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在研究构建企业财务内控制度体系时,要充分考虑财务内控制度(体系)在特定企业中所处的现状和环境,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法。

企业应当以《会计法》、《具体会计准则》和其他有关法律制度为依据,以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为基础,以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为中心,针对财务会计工作和管理中的各个环节,制定便于操作和监督检查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从而规范单位内部管理,有效防范经营风险,保护单位财产的安全和完整,保证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制度的贯彻执行,并成为企业内控体系有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企业在制定财务内控制度,建立其控制体系时,应当在企业的组织结构和分工中,弄清财务活动在企业的管理活动中所应担负的责任和所处的地位,弄清企业各个层级的作用和责任,弄清每个层级间相互的制约因素,使纵向和横向的制约机制得以明确,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财务内控制度(体系)方面应实行的管理职责,纵向与横向的相互约束监督机制,达到总体与局部、各局部之间控制的目的。对于从事各项稽核人员必须确立稽核工作的组织形式和具体分工、稽核的职责权限、稽核的程序方法等,并保证稽核工作的独立性。

企业应建立起严密的财务组织机构,形成完善的财会机构管理模式,分清单位负责人、财务总监(总会计师)、会计部门及其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建立起岗位责任制,即明确各会计人员的工作岗位设置,各工作岗位的职责和标准,各会计工作岗位的人员和具体分工,各会计工作岗位的轮换,各会计工作岗位的考核等。财务会计工作必须作到“四分开原则”,即决策者和执行(决策)者、执行(决策)者与记录者、记录者与稽核者、稽核者与保管者之间都要在业务上相互分离。同时也必须实行会计人员的回避制度,以达到分工明确、相互制约之目的。企业应根据国家各项规范性要求及企业业务需要,选用和设计适当的凭证、单据、账薄、内部报表和各项资料的记录,严格实行各项规则和手续,保持凭证及记录的质量与完整性,以达到从基本环节最全面的控制,从而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和核算、记录环节控制。企业的财务控制,在于结合企业情况,符合企业管理要求的情况下,将企业的财务会计政策、方法和程序予以规范和实施。财务会计政策是企业财务控制的一个标准,企业的财务管理体制、会计核算体制、资金筹集运用体制等政策都是企业必须首先确定的框架。

二、企业财务内控制度建立的内容

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度(体系)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构建。如按控制方法构建、按控制的对象(要素)构建、按结构层次构建、按管理环节构建等。但不论从何角度出发构建均须达到对相同内容的控制,达到预期目的。企业可将几种框架的结构结合起来,特别是将财务内控制度控制方法与控制对象(要素)相互结合构建具体制度结构。

1、原则性的财务、会计制度

企业制定财务内控制度与企业其他内部管理一样,应当具有纲领性的规范制度,国家以《会计法》作为全国会计工作的最高法规,企业在财务内控制度(体系)方面也应当有自身的“母法”。为此,企业制定原则性的财务、会计制度作为统控,作为“母法”是极其重要的,它将指导企业的其他财务内控制度的制定。在“母法”中,既要考虑财务方面的原则控制,也要考虑会计方面的原则规范,这样企业就应制定《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制度》。

2、基础性管理制度

基础性的管理制度范围广泛,在这里定义其要达到几个方面的目的:第一,对财务会计活动的各项基础进行具体规范,达到基础工作的明晰化和程序化,控制各基础要点。第二,对一些专项的控制进行阐述,以达到对专项的基本目标控制。第只,对基础工作的综合性业务予以控制,达到全面牵制的作用。为此,企业应建立《账务处理程序制度》、《会计稽核制度》、《内部牵制制度》、《财产清查制度》、《财务分析制度》、《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财务收支审批与授权管理制度》、《财务预算管理制度》、《财务检查管理办法》等有关制度。

3、会计机构与人员管理制度

会计机构是财务内控制度(体系)的组织基础,它是否合理关系到整个内控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会计人员则是内控制度的最直接的执行者,会计人员的各项素质是实现财务内控制度(体系)最根本的保障。对财务行为的限定、评价与处罚则是巩固执行力度的有力手段。企业应根据其生产经营特点和综合管理要求建立起适合的会计机构,配备合格的会计人员,实行相应的奖惩措施。为此,企业应制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管理办法》、《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执行财经纪律与企业财会规章制度事项的奖罚规定》等制度。

4、成本费用管理制度

成本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和销售一定产品所发生的生产耗费的货币表现。成本费用管理的任务就是通过预测、计划、控制、核算、分析、考核,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成果,挖掘潜力、努力降低成本。成本费用控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意义重大。企业制定成本费用管理制度的目的就是从制度上对上述情况进行规范,从而达到“抓环节、降成本、增效益”的目的。为此,企业需制定《费用报销管理制度》、《成本费用管理办法》等来实现成本费用的相关控制。

5、购销流程管理制度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就是物资流和资金流的转移过程,对购销过程企业应予以严格控制,因为购为企业经营活动的开始,而销为企业一个营运周期的结果,是创造升值价值的过程,又是新一循环的开始。如何控制首尾这些与外部接触最多的过程就成为财务内控的十分重要的环节。只有控制好了,才能保证资产的完整、价格的合理、销售实现的准确。同时在购销流程中企业也存在“内部购销”问题,即内部产品转移和内部销售及相关利益的实现,这也是控制的重点。为此企业需制定《物资采购管理制度》、《销售管理办法》、《内部计划价格管理制度》、《税金管理制度》、《单据管理制度》等来实现上述控制目标。

6、其他财务风险内控制度

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是企业规避损失的重要方面。不少企业由于缺乏风险意识,不分情况对外担保、拆借资金、大量投资等,从而给企业造成严重的后果,小则使企业损失数百万,大则几千万上亿元,甚至导致企业破产倒闭。为此,企业应加强风险意识,确定风险管理机制,达到对各项风险的控制。为达到上述目的,企业应建立《对外担保管理制度》、《保函管理制度》、《资金管理办法》、《投资管理办法》等,把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到最小程度。

7、内部审计制度

虽然内部审计独立于财务机构,但从广义上讲应在财务内控制制度体系的范畴之内。内部审计是实行财务监督的重要手段,它能指出企业在财务控制环节中的各项问题,并能对财务内控制度(体系)进行评价和建议,因此,加强各项内部审计至关重要。由于内部审计涉及企业的各个方面,在此对内部审计的主要方面做一简述,即内部审计制度主要包括《财务收支审计制度》、《预算决算审计制度》、《离任审计制度》、《任期审计制度》、《内控制度审计制度》、《效益审计制度》等多个方面。

8、相关内部管理控制制度

由于企业的业务活动是相互关联的,企业的财务内控在其他管理制度中也常得到体现,从而保证了财务内控制度的完备性和在本企业活动中的有效实施性。为此,企业必须将相关的内部控制予以实施。企业的相关内部管理控制制度主要有《定额管理制度》、《计量验收管理制度》、《财产物资保管制度》、《经济合同管理制度》等,这些制度都涉及到企业财务内控,促进财务内控环节控制,因此从财务方面企业要密切配合其他管理部门做好上述管理工作,达到财务的“边缘”控制。

上述八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原则性的财务、会计制度是“母法”而第一、二、三、四、五、六方面从不同侧面论述相关制度的控制要点和作用:第七个方面落实财务之外的审计监督,最后第八方面则是一个“边缘”补充控制。通过上述八方面的相互作用,从而达到企业财务内控制度体系的整体性。当然,企业在建立财务内控制度体系具体构架时,由于其所处环境、企业特点等的不同而有所侧重,但从总体上讲企业需普遍具有上述制度控制,只不过其组织制度的方式不一定相同罢了。

【参考文献】

[1] 冯建、伍中信、徐加爱:企业内部财务制度设计与选择[M].中国商业出版社,2004.

[2] 财政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3] 杨宗昌:会计组织学[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