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中生智造句范文
时间:2023-04-01 05:46: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急中生智造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小明发现爸爸的钱包落在家里了,于是他急中生智的用手机发了一条短讯告诉了爸爸,才使爸爸在外没出现尴尬局面。
2、我看完了“诸葛亮智退司马懿”后对诸葛亮的急中生智十分佩服,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呀!
3、小明昨天做了坏事,回家不知道怎么说,小明急中生智想到了一个撒谎的好办法,高兴地回家了。
4、爸爸看到我忘带饭盒,就急中生智将他的饭盒找同学给我送来了。
5、小红在开心地写语文作业!并且很快就写完了,当小红写到数学时,遇到了问题,小红急中生智电话询问小明,很快就清楚了。
6、课堂上,老师问了一个问题,我站起来后呆若木鸡的看着老师,突然,我急中生智的翻开了字典,找到了答案。能力呀!
7、今天作业要求“0涂改”可就在我最后一个字时写错了,我急中生智拿透明胶贴在字上,往上一提,字和一小块纸就上来了,哈哈,赶快重写!
8、正当面临危险时,我急中生智的想出了一个办法,逃脱了困难。
9、看着那个词我怎么也造不出句子,急中生智上了百度向大家求助。
10、小明在上学的路上,遇到不良少年向他要钱,他急中生智地大喊:“老师来了”。不良少年回头一望时,小明逃走了,真险啊!
11、正在大家想不出凶手是如何进入密室时,柯南急中生智的与服务部的朋友讨论时,发现问题的答案。
12、我发现有一个同学没带语文书,正在他焦急不安的时候,我急中生智拿出了我姐的语文书,借给了他。
13、今天不少同学没带红领巾,可他们也想不出什么急中生智的办法,()只好被值周生抓了个正着,看来以后要养成整理物品的好习惯了。
14、在极其巍侗的情况下,他急中生智,想出了办法,救出了大家。
15、眼看她美丽的谎言就要被戳穿,她急中生智,转移了话题,总算转危为安。
16、回家的路上,我和朋友遇到了劫匪,我心急如焚,不知如何是好,朋友急中生智,骗过劫匪,我们顺利逃脱。
17、刚创建了一个百度的账号,急中生智才解决了接到的第一个问题。
篇2
【关键词】工艺生产 模具 数字化 制造技术
引言
模具生产在塑形类工艺装备中需求量非常大,尤其是近年来发展越来越快,市场的需求量越来越高,传统的模具加工工艺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的市场与工艺需求。因此,为了能够提高工业生产中模具的质量和生产效率,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数字化生产制造工艺引入模具生产加工中,从而实现了质量与效率上的双重飞跃,达到满足市场的质量需求。本文通过解析数字化制造与生产工艺,并结合当下的模具生产理念,探究基于数字化制造工艺的模具生产技术。
1 工业生产中模具生产的模式与需求分析
工业生产领域中,一个相当重要的生产模式就是模具生产。由于工业化与车间流水化的不断进步,塑形等重要工艺设备开始大规模发展,从而导致市场需求不断攀升。于是,传统工业领域中的模具生产的质量和市场需求就开始进一步增加。因此,需要在原有的生产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提高与技术引入。那么,对于传统的工业生产中,模具的生产模式与需求是怎样的呢?
1.1 传统工业生产中模具的生产模式分析
传统工业生产中,集成化与量化生产概念相对比较淡薄,并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在批量化的生产过程中,流水车间的生产方式虽然已经得到了应用,但是在庞大的市场需求环境下,依然无法满足要求。因此,为了能够更进一步地实现模具生产的市场质量与数量需求,就需要对传统的模具生产工艺进行改革。传统的模具生产中,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生产批量化与质量之间的生产矛盾。批量化生产过程中,由于传统生产工艺与技术无法达到较高的要求,从而造成在批量化生产过程中,经常出现大批量生产造成质检不合格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传统模具生产加工工艺中,工艺技术存在一定弊端,面对大批量的生产与加工过程,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批量高质量生产,造成批量与质量之间的生产矛盾。
第二,高精准模具生产过程中的质量要求无法满足。在生产加工模具的过程中,对于一些高精端的模具产品而言,无法真正达到质量要求或者是精准要求。因为在传统的加工工艺中,精度的标准并没有实现真正的提升,而市场对于模具精准度的要求则越来越高,尤其是小型以及微型模具的生产与加工,更是存在非常严重的精度不够的问题。因此,造成了一段时间内,生产与加工存在非常多的问题。
第三,生产理念依然存在着传统生产模式的思想;传统生产模式中,对于一些质量要求的思维模式依然存在。模具的误差指数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低,但是一些生产制造加工企业并没有随着时展,而是一直采用传统的质量标准进行加工,从而造成了技术上落后,生产产品质量的不达标。
总之,传统模具生产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传统的生产模式越来越不符合市场需求。
1.2 模具生产技术的需求分析
模具的生产模式存在问题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在生产技术方面,传统的模具加工与制造依然存在问题。因此,对于技术的需求而言,传统的技术也存在问题。
首先,传统的模具生产技术标准并没有进一步改善。工业生产领域中,技术标准的完善和规定,是有一定的周期性的。由于生产批号与批量的原因,无法随时更改生产工艺的技术标准。但是,市场经济时代的市场需求变化越来越快,导致在一些生产领域中,技术标准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尤其是模具生产领域中,造成了技术标准落后市场需求的现象。因此,传统的模具生产技术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
其次,精准化生产技术的拓展。模具生产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指标就是模具的精度,在传统的模具加工制造工艺中,精度的标准依然无法达到市场的最高需求标准。由于技术的落后,造成在精度方面无法达到标准,从而影响模具加工的进一步发展与市场拓展。
最后,质量检测的技术需求提升。质量检测依然需要满足现有市场的标准,因此对于传统的模具质量检测而言,依然需要在质量检测方面进行技术标准的提升,从而满足市场需求,保证生产流程的一体化。
2 数字化生产制造工艺解析
数字化生产制造工艺,是未来工业生产的主要应用工艺之一。数字化的制造工艺优势非常明显,不仅可以提高工业加工产品的质量与精度,更可以利用全自动控制系统,实现一体化的生产模式,从而大大提升传统工艺生产领域中的生产效率。数字化生产技术,是基于计算机平台的一种先进技术,在工业生产与加工领域中应用非常广泛,其技术优势非常明显,满足现有市场对于工业生产技术以及产品的需求,在质量上能够保证产品的高质量与高精度,在流程化方面,其生产流程更加科学高效,质量检测方面做到了更加严格的标准,从而对产品的质量更加有保障,对未来市场的拓展以及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数字化生产制造工艺,在传统工业生产领域中的应用是非常必要的。
3 基于数字化生产制造工艺的模具加工工艺分析
通过对传统模具生产与加工的弊端进行详细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在技术层面上对模具生产进行拓展,才可以实现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数字化生产制造工艺,是未来工业生产领域中最为重要的技术之一,因此,基于数字化生产制造工艺的模具加工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第一,数字化生产制造工艺,确保了模具加工的精度更高。数字化技术的优势之一就是高精度,而对于模具加工制造而言,精度是非常重要的技术要求标准。那么,对于数字化制造工艺而言,需要进行哪些配套设计呢?对于模具加工技术设备而言,需要引入全自动数字化生产标准设备。利用计算机平台为基础的智能操作模块,完成全自动化的控制操作。模具的成型以及切割,都利用数字化标准与技术进行完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模具加工的精度问题。
第二,模具的生产流程的数字化技术应用。在生产流程的环节中,依然需要采用数字化技术来实现传统加工工艺的提升。数字化的加工与生产流程,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缝对接,实现生产流程过程中的高量化标准。数字化加工流程的对接方式非常简便快捷,可以实现高效率的生产流程,在对接的过程中进行高效率的流程转化,提高了生产效率。
第三,模具质量检测的数字化技术应用。质量检测是工业生产领域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当然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质量检测的过程中,依然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从而将检测精度进一步提升。实际上,在数字化生产工艺的应用过程中,这些流程都是一体化的,不会出现其他的冗余环节。在彼此流程之中,实现无缝对接,从而有效地提升加工效率与生产质量。
总之,数字化生产工艺,在模具生产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不仅仅提高了模具生产的质量以及精度,在生产流程方面也起到了优化的作用。在最后在质量检测过程中,满足市场的标准,从而保证了模具投放市场以后,能够最大面积地覆盖原有市场,甚至是拓展全新的市场。
结语
本文通过对模具生产与加工工艺进行分析,了解到在传统生产领域中存在的问题,为了解决存在的这些问题,引入了数字化加工工艺,从而在生产质量和模具精度等方面有了显著的提升。此外,对于生产流程的进一步优化,实现了在市场投放过程中,更加高效快捷地实现模具的量化生产,从而改善了传统的生产滞销现象,为模具生产的市场拓展以及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陆东.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及发展研究[J].科技资讯,2007(14):103.
[2]李泉林,郭龙岩.综述RFID技术及其应用领域[J].射频世界,2006(01):51-62.
篇3
1、十万火急的情况下,大伙急中生智终于赶在周一之前大告成完成了这个任务。
2、这事十万火急,岂容你犹豫不决,贻误时机!
3、为了能赶回家过年,必须马上出发,我十万火急地往机场赶。
4、爸爸交给我一个信封,叫我马上送去给张伯伯,说这是一封十万火急的信。要我务必在10分钟内送到。
5、如今事情已经是十万火急了。
6、我十万火急地要按预定时间完成报告。
篇4
----"爸爸.我不想死."
----"好的,只要爸爸不死,就保证你不死."
----"可是爸爸会死吗?"
----"只要爷爷奶奶活着,他们会保证爸爸也不死."
----"可是爷爷奶奶会死吗?"
----"那是他们的爸爸妈妈的事了,爸爸可管不了......."
小女孩楞了神,爸爸刚深吸一口气,还没有来得及为刚才的急中生智自得,问题又来了:
----"爸爸,叫妈妈给我生个小弟弟吧."
----"要弟弟干什么?"
----"有人陪我玩啊."
----"那你跟你妈妈说说吧."
----"妈妈说要我跟你说."
----"要弟弟干什么,爸爸穷,养不起他."
----"可是我就是想要个小弟弟啊."
----"那......你可要想好了,他可要跟你一起吃苹果巧克力,还要一起喝可乐雪碧."
----"可以啊,你买两份.我们一人吃一份."
----"什么,都说了爸爸穷了,你要把你的一份分给他一半."
----"那......那我还是不要小弟弟了吧。"
说到这里,爸爸脑门上开始见汗,从女儿手里拿过可乐瓶子,刚想喝一口,女儿又说话了:
----"爸爸,我不想生孩子."
----"哦......啊?......为什么呀?"
----"生孩子多疼啊."
----"你怎么知道的?"
----"电视里演的,都是疼得直哭啊."
----"哦......只要你不想生就行,你不同意就没人能叫你生孩子."
----"可是我们班 '程程' 说,不管想不想,都得生孩子."
----"你信他说的干什么?"
----"爸爸,程程说了,他长大以后要跟我结婚,,,,,,,"
爸爸喝了一半的可乐全吐出来了,满车的人都笑坏了......老天,这是小孩子吗????
女儿的问题
5岁的女儿不明白妈妈的肚皮为什么有一个疤痕,妈妈向女儿解释说:“这是医生割了一刀,把你取出的地方。”
女儿认真想了一会儿,很认真地问妈妈:“那你为什么要吃掉我?”
亲弟弟
一天老师对小明说:“小明啊…你有?]有亲弟弟呀?”
小明忽然往自己的裤裆下去看…
然后对老??皱着眉头说:“老??…我亲不到!”
造句
一老师叫一学生用“恳求”和“要求”造句。
学生想了片刻答道:“昨天,我妈煮了一只鸡。吃鸡的时候。我爸说,老婆咋‘啃求’不动呢?我妈不悦道,‘要求’你啃
图片与肚皮
幼儿园某老师说普通话,音咬不准。上课时,她取出一张图片,说:“小朋友,把发给你们的图片拿出来。”
小朋友把“图片”误听成“肚皮”,一个个撩起衣服,露出小肚皮。
老师问:“这图片上画是什么?”
小朋友齐声回答:“肚脐眼。”
美丽小姑
小姑抱着两岁的小侄儿,那小孩看着姑姑的脸说,小姑,你长的真漂亮。
小姑开心的问:“小姑哪儿漂亮呀?”小侄说,小姑脸上好多小汗毛,脸上红红的像水蜜桃。
什么戴口罩
病孩:“妈妈,发药的阿姨为什么戴口罩?”
妈妈:“给你的药很好吃,院长怕她们偷吃了。”
病孩:“那给那些拿刀的叔叔戴口罩是怕他们聚餐吧?”
女儿学话
同事的女儿晨晨一岁半了。一天,同事碰见姑姑,于是连忙叫女儿:“ 快叫姑婆好!”晨晨很听话的叫道:“巫婆(姑婆)好!” 同事的姑姑笑着摆摆手:“ 没叫好,姑婆怎到成巫婆了?再来一遍。” 晨晨看着妈妈的嘴形,认认真真地又叫了一遍:“鸡婆好!” 吓得姑婆急忙叫道:“我情愿当巫婆,你就叫我巫婆吧。”
不得了了
历历(3岁):妈妈, 妈妈,不好了
妈妈:怎么了?
历历:我肚子疼,会不会是得了宫外孕!
妈妈:...............
准备小弟弟
妈妈问小女儿,生日那天最想要什么礼物,女儿大声说:“想要一个小弟弟。”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激发 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因为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了学生的兴趣,学习就会变得积极主动,学得轻松且富有成效。但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要依靠各科教师培养、引导和激发,因此,教师们在教学中都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使学生能创造性地学习,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那么,语文教学中应该怎样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一、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及课堂改革,教师应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挖掘潜在因素,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在乐趣中学习,使他们处在最佳学习状态中。
(一)根据学生认知规律,结合课文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探究
课堂不只是教师的讲台,更是学生学习的场所,语文教师要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个性发展的服务者。把问的权力放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引导学生自动、自学、自得地寻求知识,获得知识,在“自己学会”的基础上做到“自己会学”。如教《田忌赛马》,可让学生对课文进行两次朗读,第一次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任何方式朗读课文,想怎样读就怎样读。由于问题是学生提出来,符合他们的需要,因此一下就来了兴趣,有的双人读,有的个人读,还有的小组读,整个教室立刻书声琅琅。第二次朗读,提出(1)同样的马,两次比赛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2)孙膑的计策为什么会取胜?计策是怎样想出来的?(3)田忌赛马这件事给你什么启发?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前两题学生可以从课文中找到答案,第三题则是对(1)(2)题答案的引申,有了一二题的思考作答基础,通过小组讨论,同学互相交流,学生就能较顺利地答出第三题。
(二)以学生为主体,营造严谨、活泼的课堂氛围
教师必须相信学生有潜在的尝试能力,对其探索活动充满信心,循循善诱。创设师生心理相容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老师既是师长,也是最可亲近,可以交心的朋友。一般情况下,上课半小时以后一些学生因为端坐时间较长,感觉不太舒服,导致精力的分散和课堂效率的下滑。有经验的语文教师会不失时机地让学生站起来模仿一个动作,齐诵一句口号,分组朗读一组对话等。如一位教师分享了她在公开课上的美好经历:“在课堂上,我发现坐在最前面一个学生似乎有点不耐烦,就急中生智地请他上台表演了一个节目: 课文中描写老鹰飞翔的一连串动作。我配音朗读,他依次表演,学生的精彩表演赢得听课师生的热烈掌声。”
(三)运用多媒体手段,刺激学生感官,调动兴趣
卢梭说: “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电教手段具有形、 色、 光、 画的独特效果,鲜明的表现力和直观的形象性,最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唤起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的进入教学内容之中。如在教《让我们荡起双桨》时,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和风拂面,几位同学在公园内尽情游湖,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的春景图,伴着这如诗如画的意境,《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旋律响起,学生一边表演,一边齐声欢唱,从学生优美的动作,沉醉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所体验到的并不仅仅是黑白的文字了,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激发了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二、重视美育渗透,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来源于寓教育于娱乐之中,让学生学习中感到精神和谐,这就要创设好审美情境。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美育渗透,生动而充分地展现课文的思想意境美、艺术形象美、语言结构美,从而使学生心理上产生愉悦,精神上得到满足,情感上产生共鸣,理智上得到启迪,不知不觉地在美的享受中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升华人格。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教渗透基本上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达到:一是赏析词句,品味语言美。二是创设情境感受意境美。对课文的欣赏实践,教师要指点门径,启发和引导学生去揣摩语感,以景生情,从情联想到境。为此,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意境,制造气氛,表情范读,看图描述,配乐朗诵等多种艺术手段,以情动情,使语文教学上升到一个更完美的境界。三是熏陶感染,体悟情感美。四是言行揣摩,领会形象美。五是引导诵读,鉴赏整体美 。六是拓展延伸,学习创造美。
三、享受成功快乐,激发学习兴趣
十次说教不如给学生一次表扬,十次表扬不如给学生一次成功。每个学生都意愿学有进步和获得成功。一位教师介绍过这样的体会:在一堂语文自习课上,一名小女生懒得做练习册上的那些机械重复的题目,只对造句和看图作文感兴趣。不知什么时候教师突然来到她身边,并抽走了她的练习册。霎时间,她惶恐不安,如临大敌。然而教师并没有因为练习册上大片大片的空白而大发雷霆,却对小女孩造的句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句子是这样的: “花骨朵们正在聚精会神地倾听春天。 ” 教师看了以后,轻柔的朝小女孩一笑,夸赞道: “非常好,很有想象力,多有灵性啊!” 随后又问道: “为什么不说 ‘倾听春天的脚步’ 呢?” 小女孩第一次受到如此夸奖,心头一暖,胆大了起来,反驳道:“有时候春天来时是没有脚步的,是披着绿纱乘着风来的。” 教师没有说话,只是轻轻地拍了拍她的头,走上讲台,她的练习成为讲造句题的范本。欣赏和鼓励带给小女生无穷无尽的动力,在以后的日子里,她学习热情特别高涨,特别用功,成绩一跃成为班级第一名。
四、 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学习兴趣
思考和质疑往往联系在一起,质疑是动脑思考的结果,也是学生创造的起点。爱因斯坦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是具有创造力的表现。“壶盖为什么会跳动?”“苹果为什么会掉下来?”
瓦特、牛顿在人们熟视无睹的生活现象中发现了人们没有在意的问题,诱发了研究兴趣和创造欲望,完成了推动人类进步的重大发明。可见,学习中提问与思考是何等重要,因为只有这样,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去克服困难,才是真正学会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培养学生思维的良好习惯,激活学生的内驱力,把 “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如教《小狐狸卖空气》,先让学生读标题,再谈读后产生的疑问。学生提出,小狐狸为什么要卖空气?小狐狸怎样卖空气?把空气卖给谁?结果怎么样?读这篇课文,我们会得到什么收获?把问题一一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己解决。由于问题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并抓住主要的问题来设问,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学生学习的情绪极佳,探究得非常主动,学生很快便弄清课文的大概意思,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可见鼓励质疑,会大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只要我们巧妙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学习兴趣;中国论文;职称论文
1. 创设各种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程改革的今天, 应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兴趣的潜在因素。做到一上课就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激起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很快进入 “最佳学习状态” , 这是上好课的第一步。
1.1 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的角色便是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因此,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探究, 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 引导者和协助者。例如 《翠鸟》 一文第三自然段是写翠鸟行动的敏捷, 这一段学生较难理解。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 “从哪些地方看出翠鸟行动的敏捷?” 学生很快找出 “难以逃脱” 、 “锐利” 、 “像箭一样飞过去” 、 “叼起” 等词句, 但不一定能找出 “只有苇杆还在摇晃, 水波还在荡漾” 这样的关键句子。此时, 通过演示翠鸟 钓鱼的情景, 使学生如身临其境, 看到翠鸟活了、 飞了, 动作是那么敏捷。教师顺势提问: “苇杆的摇晃和水波的荡漾持续的时间长吗? 翠鸟到哪里去了?” 学生茅塞顿开,理解了句子的含义。再反复朗读课文, 品味作者用词的准确、 生动、 精炼。
1.2 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让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尊重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想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尊重学生, 做学生信赖、 喜欢的老师, 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如: 上课时应用循循善诱的语言启发学生; 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应用期待的目光看待他们。回答错了既不能讽刺, 这样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也不能不加理睬, 而是耐心的引导这些学生, 使之正确的回答完毕, 再予以肯定。这样, 学生体会到探索成功的喜悦, 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增强了学习语文的信心。
1.3 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严谨活泼的课堂氛围。教师必须相信学生有潜在的尝试能力, 对学生的探索活动要充满信心, 循循善诱。创设师生心理相容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老师既是师长, 也是最可亲近, 可以与之交心的朋友。一般情况下, 上课半小时以后一些学生因为端坐时间较长, 感觉不太舒服, 导致精力的分散和课堂效率的下滑。有经验的语文教师会不失时机地让学生站起来模仿一个动作, 齐诵一句口号, 分组朗读一组对话等。在课堂上, 我发现坐在最前面一个学生似乎有点不耐烦, 就急中生智地请他上台表演了一个节目: 课文中描写老鹰飞翔的一连串动作。我配音朗读, 他依次表演, 学生的精彩表演赢得听课师生的热烈掌声。一个随意的安排, 竟成为一个亮点!
1.4 运用多媒体, 调动兴趣。卢梭说: “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 ” 电教手段具有形、 色、 光、 画的独特效果, 鲜明的表现力和直观的形象性, 最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唤起其浓厚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不知不觉的进入教学内容之中。
篇7
1.激发兴趣,益智启美
智育是美育的基础,然而美育对智育的积极作用更为明显。根据生理学家的实验证明,人的大脑左右两半 功能各不相同,左脑偏重于语言、逻辑,右脑偏重于形象、情感、空间感。有专家指出,如果不通过造型艺术 等手段对主管形象思维的右脑进行训练,那就等于放弃大脑思维的一半。由此可知,美育以其独特的教育方式 促进学生智力、思维能力的开发。
一堂成功的美术课,首要的一点应该使学生们对所接受的新知识具有浓厚的兴趣、极大的热情和好奇。因为兴趣和好奇对学生来说是学习的主要动力。实践证明,学生们对所参与的事物,如果没有积极的感情参与认识活动,不可能表现出兴趣的特点来。兴趣与好奇紧密联系着,好奇是兴趣的先导,没有好奇的心理活动就不会产生兴趣。只有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能积极参与。教师善于诱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是形成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一环。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学生,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学生兴趣、刺激儿童的材料,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如《中国画写意蔬果》一课,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和认识我们民族的优秀的传统绘画――中国画,这节课的成败就在于教师采用什么方法讲述和介绍能使这一传统艺术在学生们的心灵上烙下深深的印迹。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兴趣,教师可以把新知识编成一个个有趣的小故事讲给他们听。如,我在向学生介绍中国画的特点之一落墨不可更改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相传以前,有位才学出众的宫廷 画家,有一次得到了皇帝亲手赏赐的一幅绫子,并命他在绫子上作画。画家由于高兴贪饮了几杯酒,不料他在 作画时手打颤把一滴墨抖落在绫子上。画家吓出了一身冷汗,因为沾污皇帝赏赐之物弄不好是会掉脑袋的。后来,画家急中生智,巧把墨点儿改画成一只苍蝇,这幅画后来得到了皇帝的夸奖。老师讲得绘声绘色,学生们 听得津津有味。
由于小故事感染力强,使学生们对中国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好奇,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急切 想动手试一试的心情溢于言表。落墨不可更改往往使学生谨小慎微不敢下笔,这是教学的难点,但学生听了老师讲述的这个小故事后,古人的创造通气和智慧消除了他们的顾虑,学生们便大胆放手作画。
2.培养想象力,育能启美
美育是用人类创造的一切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的美,反过来对人进行教育,使人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发展。 美产生于劳动,又服务于劳动。人们在生产中不仅要获得物质上的满足,而且还要从中获得美的享受。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艺术设计和创意的范围十分广泛,美蕴藏在人类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如色彩斑斓的大自然,优雅别致的环境装饰,五彩缤纷的生活现象,人类端庄高雅的行为举止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优秀的艺术作品等等,都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摇篮。如果一个人不懂得现实生活的美,也就无法正确认识与理解艺术美。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美术课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和能力,让学生在观察生活中去体验和创造性地表现生活中的美。
3.陶冶心灵,辅德启美
美育是以真善美去净化人们的心灵。心灵包括思想感情、性格品质、道德情操、文化修养等。美育可以使 学生提高正确判断人类社会中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能力,使人的品格纯洁化、高尚化,进而身心得到美化。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是道德纯 洁的精神源泉。”教师的使命,是启迪人类智慧,传播人类文明;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培养创造性的人才。教师的全部活动都应贯穿着明确的教育目的,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性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可谓十分重要和关键。首先,阅读教学是对“字”、“词”、“句”、“段”、“篇”的综合理解和巩固,是语文基本功上升到最高阶段“写”的最关键的过渡。因而,阅读教学是否有效,在一定意义上会直接决定语文教学活动的成败与否。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几乎没有一个教师不重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他们总结出了很多创新教学的策略,也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下面,我将其中一些主要的创新性教学策略罗列如下,希望能给各位小学语文教师开展好阅读教学的创新性教学带来某些启迪。
一、批判性阅读教学策略
这是从求异思维角度进行阅读的一种创新性教学策略。让我们来看,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这样一类课文,它们都是介绍某人(或动、植物等)在偶发事情面前,或在困难问题面前,或在特殊情境中如何急中生智,如何镇定自若,寻找到解决问题或难题的方法。教学这类课文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发掘课文中的“扩散点”,引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比如:有位教师教《称象》一文时,扣住曹冲称象之法,启发学生想象:还有更好的办法吗?一个学生说,称石头太麻烦,可以让随行的官员一个一个地上船,直到船沉到画线的地方,称一称每个人有多重,把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多么与众不同而又切实可行的办法!多么可喜的求异思维的火花!
二、探究性阅读教学策略
这是从发掘发展文本的延伸点角度进行阅读的一种创新性教学策略。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进入后,由于作者处理的匠心,嘎然而止,留下空间让读者去体会、去想象、去发展、去延伸。教学这类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性阅读,入情入境,自发地去发掘发展延伸点,去想象故事的发展,去延伸故事的情节。具体的实践中,教师一方面要注意利用思维惯性的积极作用,促使产生学习的正迁移,引导学生顺着课文的思路去发展、去升华。如:《凡卡》一文中,凡卡信寄出之后,照着作者的思路,因为地址不详细,爷爷肯定收不到信。那凡卡非人的生活该怎样继续?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注意打破思维的定势,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帮助学生跳出狭隘的老框框,开拓视野,依托发展延伸点,多角度、多层次大胆想象。还拿凡卡信寄出之后来说,爷爷不也存在收到信的可能性吗?假如无巧不成书,那位醉熏熏的邮差正好与爷爷是同一村子里的呢!那凡卡的命运又该如何呢?爷爷会接他回去吗?他能过上好日子吗?
三、融入性阅读教学策略
这是从发掘文本的换位情境点角度进行阅读的一种创新性教学策略。
(1)换位想象点。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易于读者与文中人物(或动、植物等)进行角色转换,引发想象的地方。想象假如自己身在其中,身在此时,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二是易于文中人物(或动、植物等)与读者进行角色转换,引发想象的地方。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紧扣小女孩飞走了,引导学生换位想象:假如小女孩飞到了我们社会主义中国来了,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2)情境点。即教材中能够引发学生把记忆系统中的信息进行重新组合、加工,通过放大形象思维,能够想象出当时环境、情境的地方。如:教学《白杨》一文时,抓住作者描写大戈壁用的“浑黄一体”一词,可引发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想象大戈壁的恶劣环境。
(3)换位情境点。即教材中既易于读者与文中人物(或动、植物等)进行角色转换,又易于想象当时当地环境、情境的地方。如:教学《草原》一文,抓住“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就可引导学生既换位,又想象情境。
①换位想象:假如你是主人,你会说些什么?你是客人会说些什么?东西南北中的客人又会说些什么?②情境想象:当时,环境如何?人们的神态、语气、心情如何?
(4)图画还原点。即教材中可还原成优美或直观图画的地方。通过阅读,想象还原作者所见或所示。如:《林海》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可引导学生还原图画:作者实际上看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教学《詹天佑》可引导学生根据相关段落,想象画示意图。
四、质疑性阅读教学策略
这是从发掘文本的空白拓展点角度进行阅读的一种创新性教学策略。“学成于思,思源于疑”,阅读中常有疑问和问题,才能够常有思考,才易于引发想象。所谓“空白处”,这是广义的概念,包括文章中的简明处、省略处、概括处、暗含处等。它是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结果。这些地方往往能够引发学生质疑,从而使他们有想象的空间和创新的余地。注意发掘,便于学生历练想象。
(1)简明处。即文章的略写之处。发掘之,让学生去想象、去扩展。如:教学《赤壁之战》,抓住黄盖写信给曹操诈降,引导学生想象:谁能想象出黄盖信的具体内容呢?
(2)省略处。即文章中可能发生的情节、细节、结局等。发掘之,让学生去想象、去补充。还拿《赤壁之战》来说,开战之初,可让学生补充想象:周瑜和曹操会分别怎样鼓动手下兵士呢?战斗结束之后,周瑜和曹操又会分别怎样小结经验与教训呢?
(3)概括处。即文章中总写、归结之处。发掘之,让学生去想象、去具体。如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就可抓住“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引导学生想象: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你能说具体,说清楚些吗?
篇9
关键词: 大学英语 精读课 互动模式
1.交互式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采用“讲授式”、“灌输式”的单向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成为消极被动的接受者。学生被剥夺了语言表达和运用的机会,导致语言交际能力低下。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具备英语表达能力的人才。修订版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已明确要求把培养学生使用英语交流信息的能力作为英语教学目标。课堂上应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师生及生生互动,营造英语表达氛围,为学生创造更多使用语言的机会。
2.交互式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及本质
人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及互动假说为交互式教学法提供了理论支持。人本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而学生是这一过程的主体。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Long(1983/1996)的互动假说(Interaction Hypothesis)强调意义协商(negotiation of meaning),语言学习过程中通过师生或生生对话式互动,使交际中的可理解性输入最大化,促进交流的进一步展开。以上理论从不同侧面体现了交互式教学法的本质,即课堂教学的一切环节围绕学生展开,教师进行指导协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实现师生和生生互动。互动是指两个或更多的人相互交流思想感情、传递信息并对双方都产生影响的过程。简单地说,就是把自己头脑中的信息传递给另一个人的过程,反之亦然(Brown,H.Douglas,1994:81/159)。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就在于用语言进行交流。而用语言进行交流必须要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语言交流的机会,通过语言互动,增强使用语言的能力。
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主要分为精读课和听力课。一直以来,大学英语精读课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师讲课文,学生记笔记的授课方式,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少有开口的机会,而课堂是学生练习使用所学语言的重要场地之一。因此,笔者就如何提高大学英语精读课堂上的互动,给学生创造使用语言交流互动的机会做一个初步的探究。
3.交互式英语阅读活动的设计原则
Brown(1994)提出7条设计阅读活动的原则。笔者根据实际教学经验,对其进行了归纳总结。交互式英语精读课的总原则是精读和口语相结合,激发学生开口说,提高课堂互动性。具体包括活动必须能调动内在学习动机;在交互式课程设置中,不能忽略阅读技能的训练;阅读活动分为三个阶段: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活动包括评价部分;活动主要以小组为单位。
4.交互式英语精读课活动设计
(1)阅读前:问题导入。教师应结合课文主题,紧密联系学生生活,找到二者的结合点,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例如:《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第二册第七单元“Lighten Your Load and Save Your Life”,课文的主题是生活压力问题,是学生有深刻切身体会的问题。恰当的问题设计能激发学生的共鸣,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讨论。笔者设计了三个相关的问题:生活中的压力来源于什么?压力的影响?如何释放过多的压力?在讨论这三个问题时,教师可适当从课文中抽取相关词汇,在交际情景中进行词汇教学。例如,压力来源,抽取本课生词“promotion”及“diploma”;压力的影响涉及关键词“excess”,“destructive”,“cut down”,“keep in mind”可由最后一个问题引出。这样的活动设计既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又使学生在交际语境中学到了新的词汇,获得成就感,积极参与讨论,实现课堂互动。
(2)阅读中:进入课文。在交互式课程设计中,课文的学习,同样不能忽视阅读技能的训练。两大重要的阅读技能略读和查读的练习要穿插于课文学习的全过程。课堂上既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互动性,又要通过阅读技能的练习突出课文的难点和重点,使学生一堂课下来获得成就感。
首先,略读技巧的训练。要求学生阅读文章标题、首末段,概括文章大意。或是教师提出几个有关文章主题的问题,学生略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以了解文章大意。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文章结构,使学生进一步把握课文。其次,进入文章的各个部分,进行查读的练习。此过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朗读并找出难点及问题用于之后的全班讨论。讨论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生问生答、生问师答或师问生答。这样的活动形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为每个小组都希望想出高水平、高难度的问题难倒对方,因此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其次,课文中生词和短语的学习,笔者采用交际情景学习法。把词汇的学习融入交际语境,学生不仅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并掌握单词的使用方法,更重要的是在学习单词的过程中练习了口语,提高了课堂的互动性。例如,“charge”一词,与其讲解它既可以作名词也可以作动词,既可以表示要价,又可以表示充电,还不如与学生进行对话练习:
T:I’ve had my phone repaired.The repairman is skillful and his charge is reasonable.
S:Wow,lucky you. By the way,I’ve bought a new phone.
T:How much did they charge you for it?
S:500 Yuan.
T:Have you charged the battery?
S:Yes. For the first three times,the battery should be charged for over 10 hours...
对于此类词性和意义比较多的重点核心词汇,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遣词造句,编小对话进行练习,在交际语境中掌握单词的用法,提高单词的学习效率。
(3)阅读后:故事重组或角色表演及总结评价。课文学习后,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较好的理解,笔者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原文进行复述或根据课文内容或主题编故事并分角色表演。“重组”是在原文的框架结构内,尽量用原文的词汇短语进行复述,要求学生既要对原文内容有较深刻的理解,同时更要求对词汇用法的准确把握,最后通过口头表达陈述出来,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以小组为单位的分角色表演同样是深受学生喜爱的有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急中生智,把文章的单词、短语设置在一个情境中,编成一个个迭起的小故事。以上两个活动,不但起到了消化巩固课堂内容的目的,而且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课堂的互动性。
总结和评价。笔者从三个方面进行课后总结:课文的主题、重点和难点,以及重要的阅读技巧和策略。学生在学完每一课后都清晰地知道自己学到了什么而获得成就感。评价主要是给在课堂上表现突出的小组及个人充分的肯定,同时鼓励所有学生再接再励。
5.交互式大学英语精读教学模式的效果评估
针对交互式大学英语精读教学模式的效果,笔者于学期末进行了一次调查问卷。问卷显示93%的学生比较满意,他们认为精读课不再枯燥无味,而变成了氛围活跃的语言学习交流的场所。他们有了主动开口说英语的积极性。其他7%的学生认为还应该在课堂上提供更多的听说机会,以强化英语表达能力。
由此可见,交互式大学英语精读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的展开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互动模式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根据学生需求来设计课堂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Brown,H.D.Teaching by Principles: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Regents. 1994.
[2]Long,M.H.Input,Interaction,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Winitz,H .(Ed.),Native Language and Foreign Language Acquisition. 1983:259-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