椭圆形面积公式范文

时间:2023-04-03 16:35: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椭圆形面积公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椭圆形面积公式

篇1

在多波束卫星通信系统中,卫星的覆盖范围被分成了许多个区域,每个区域都被不同的卫星波束服务。在一个卫星波束所覆盖的地球表面上,小区的边界就是一个电平等高线。一般来说,卫星系统规划网络时,卫星每个波束的边界处设定为比中心处信号弱。其中θ3dB表示半3dB波束宽度。通常在分析波束间干扰的研究中,将地球表面看成是一个平面,将各小区近似为卫星波束的正投影,小区与波束形成一个圆锥体,圆锥体的高等于卫星的轨道高度,圆锥体的底面即为小区,其圆心为波束的瞄准线在地面上的正投影,半径为半3dB波束宽度对应的距离。在实际的系统中,绝大多数小区不是卫星波束的正投影而是斜投影,使得圆锥体的底面为椭圆。小区的形状随波束瞄准线与地面夹角的不同而不同。若瞄准线与地面垂直,则小区为正圆形,;若瞄准线不与地面垂直,则小区为椭圆形,,且瞄准线与地面的夹角(锐角)越小,椭圆的离心率越大,即形状越扁平。值得注意的是,椭圆形小区的小区中心(波束瞄准线对应点)并不是椭圆的几何中心。

参数计算

在实际的系统中,由于地球的表面是一个球面而不是平面,因此小区的形状并不是严格的圆形或椭圆形,而是一个曲面。但是考虑到小区的尺寸远小于地球的半径,因此可以将其近似用椭圆形来计算。用,来表示卫星轨道对应的经纬度,用,来表示波束瞄准线对应的经纬度。将卫星记为点S,将卫星的投影点记为点O,小区中心记为点C,小区近卫星点记为点A,远卫星点记为点B。从图4中可以看出,随着纬度的增大,小区中心与卫星的距离增加,小区的尺寸逐渐变大,由圆形逐渐变成椭圆形。当小区中心的纬度变大时,椭圆的长半轴迅速增大,短半轴先缓慢变大后略微变小。最大椭圆小区的面积约为圆形小区面积的4倍。因此,若将卫星覆盖范围内的各小区按照大小相等的圆形小区来计算,会与真实情况有一定的差距,这会对干扰计算时的小区建模产生影响。另外,在规划卫星波束时,若按照圆形小区分布来规划各波束的瞄准线位置,而实际产生的椭圆小区面积比较大,会引入较严重的波束间干扰。

篇2

【摘要】

目的: 探索腐蚀性化学烧伤模型制作中面积扩展的规律。方法:36只健康Wistar大鼠,随即分为6组,分别以浸透55%氢氟酸的正方形或长方形滤纸接触皮肤5秒钟致伤1%、2%、3%体表面积,观测烧伤面积扩展及死亡情况。结果 :各组伤后面积均扩大1~2倍,并由正方形或长方形转变为圆形与椭圆形,长方形滤纸创面扩展高于等面积正方形滤纸。结论:面积公式能够计算出腐蚀性化学烧伤伤后面积扩展规律。

【关键词】 化学烧伤; 腐蚀性; 数学计算

部分化学品如氢氟酸等,在烧伤时,因其高度腐蚀性,往往在化学物质开始作用后的一段时间内,创面面积逐渐扩大,最大可超过原始面积的1~2倍,为了探索其扩展规律,我们利用面积公式对氢氟酸烧伤模型进行计算,现报道如下。

1 材料及方法

健康Wistar大鼠36只,体重200~250g,购自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在本院二级动物实验室进行。55%氢氟酸液,张家口化工原料厂出品。致伤前一天,大鼠剪去背肋部皮肤毛发,8%硫化钠液脱毛,清水冲洗吹干。致伤当日,动物随即分为6组,每组6只,根据体重计算出总体表面积(300cm2±30 cm2)及致伤总体表面积(TBSA)1%、2%、3%,分别采用A、B两种方式逐步增加原始创面面积,依照面积,取普通滤纸裁剪备用。其中A方式在面积增加时始终保持滤纸为正方形,B方式则固定滤纸一边的的长度,逐步增加另一边长度,滤纸多为长方形(表1,图1)。动物以1%戊巴比妥(40mg/kg)麻醉后,将滤纸于55%氢氟酸液中浸湿后,将滤纸贴附于动物背肋部,并以加样器向滤纸添加50%氢氟酸液,以保持滤纸充分湿润而液体又不至于流出为限。作用3min后以10%葡萄糖酸钙中和表面多余氢氟酸液,观察记录创面面积扩展及动物死亡情况。

2 结果与讨论

烧伤后动物创面面积迅速扩大,伤后4h时扩展最快,以后逐渐减缓,24h面积基本固定,扩展距离在0.8~1.4cm之间。创面由原始正方形或长方形转变为圆形或椭圆形。在滤纸面积相同的情况下,B方式扩展后的创面均面积超过A方式(表1、图1)。这一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可以从面积计算公式上得到解释。

图1 扩展方式示意图(略)

表1 氢氟酸烧伤后创面扩展及死亡率(略)

原始面积,即滤纸面积的计算:

Sp正方形=2R*2R, Sp长方形=2A2B (1)

扩展后创面实际面积的计算规律则为“

Sb正方形=π(R+a)2, Sb长方形=π(A+a)(B+a) (2)

其中,R与B为变量x,π、A与a为常量。

则Sb正方形=π(x+a)2, Sb长方形=π(A+a)(x+a)

正方形面积扩展为二次函数,长方形扩展方式为一次函数,更符合线性规律,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在两种扩展方式滤纸面积相同的情况下。根据(1)则:

Sp正方形=Sp长方形;4R2=2A2B;R=(A*B)1/2(3)

长方形滤纸扩展后面积与正方形扩展后面积之差则为:

Sb长方形—Sb正方形=π(A+a)(B+a)—π(R+a)2

代入(3)式:

Sb长方形—Sb正方形=π(A+a)(B+a)—π[(A*B) 1/2+a] 2

=π[(A B +aA +aB+a2—AB—2a(AB) 1/2—a2]

=π(aA—2a(AB) 1/2 +aB) 2

=πa(A1/2—B 1/2 ) 2

篇3

关键词:随机模拟 透镜体 布尔建模 钻孔

中图分类号:TU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9(a)-0027-02

在工程勘察或基础设计方面,传统做法是假设土层水平,将透镜体或尖灭不见的软弱夹层的工程效应略去不计,这是因为土层中的软弱透镜体夹层,其形状、深度、出现频率不易掌握,若在计算中将单独出现的透镜体纳入研究,势必会延伸成一新的水平土层,故大部分研究都将透镜体忽略不计,此等做法颇可商榷。事实上透镜体夹层由于其高压缩性和高孔隙比,很容易引发差异沉降,而差异沉降相对于均匀沉降而言危害更为严重,这必然对地基沉降有相当程度的影响。

1 透镜体

1.1 简介

透镜体主要成分为粘土矿物,颗粒较小,不同的环境形成的透镜体有很大的差异,透镜体按成因分为沿海沉积类和内陆沉积类。

(1)沿海沉积类。

①滨海相沉积:此类土层常夹粉砂薄层或透镜体。特别是年代较新的土,工程性质差。②三角洲相沉积:海相与陆相的的交替沉积,多交错斜层理或不规则的透镜体夹层。

(2)内陆沉积类。

①湖相沉积:往往含有不等的泥炭夹层或透镜体。②河漫滩相沉积:河流的中下游河谷常有此类沉积相。软弱土常夹于上层粘土层之中,常为透镜体状,大小、成分、性质变化大。③牛轭湖相沉积:土层性质类似湖相沉积,但分布范围窄,呈透镜体埋于冲积层下(如图1)。

2 布尔方法简介

2.1 基本原理

设为坐标随机变量,是表征第类几何物体几何特征(形状、大小、方向)的参数随机变量;则第类几何物体中心点的分布构成过程,它可以用形状随机过程和表示第类几何物体出现与否的指标随机过程来表示。两者的联合分布“示性”,从而构成一示点过程;坐标位置点过程的产生方法视具体情况而定。在认为示性点位置完全随机的前提下,当目标位置相互独立、目标密度为常数时,可以认为目标中点位置符合平稳泊松点过程。当目标位置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如重叠)时,相应的点过程称为吉布斯点过程。以泊松点过程为基础的模拟方法适合模拟砂土背景上存在小尺度透镜体隔层这类现象;而以吉布斯点过程为基础的模拟方法适合于以河道砂层带内各河道透镜体相互镶嵌的现象,如模拟河流或河流三角洲河道及相关地区。

2.2 计算方法

透镜体很少是一种简单的形状,也很少按确定的随机分布规律随机地分布于地层之内。即使很密集的3―D露头采样所取得的数据也很难确定{,(=1,2,3…,∈定义域)}的复杂联合分布。因此,布尔离散模型的确定主要是一个“逐步逼近过程”;即用各种参数分布和相互作用的多种组合进行迭代,直至最终得到令人满意的随机图像为止;具体地讲,就是根据具体问题设计一个目标函数,并确定一个目标函数阈值;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通过从已知样本中抽样产生示性点过程随机变量,计算目标函数值,直至达到函数阈值为止。

(1)随机抽样产生透镜体中心位置。

(2)从经验累积概率分布函数中随机抽取透镜体厚度。

(3)由已确定的厚度-长度关系确定透镜体长度。

(4)计算目标函数值():

(1)

(5)重复上述过程产生另一个透镜体,计算值,直至达到给定为止。

2.3 值计算公式推导

假定钻井数足够大。如图3所示,设为剖面宽度,L为剖面长度,为均匀细分剖面小段的个数,为一个细分小段尺寸,为细分小段内截取的透镜体厚度平均值(图3)。又设为第细分小段内透镜体钻遇率,即:

(2)

其中为第细分小段内砂土钻遇透镜体井数,为钻井总数。

常数(3)

其中,为第细分小段内截取的透镜体累计长度。第细分小段内截取的透镜体累计面积:

(4)

当足够小时,,第细分小段内截取的透镜体面积百分数:

(5)

因此,所有细分小段内截取的透镜体面积百分数累计为:

(6)

2.4 随机建模步骤

2.4.1 布尔模拟前期数据处理

(1)确定各砂层组的透镜体体长/厚比。按照各砂层组的沉积特征,参照附表确定透镜体宽/厚比分别。

(2)确定透镜体/剖面面积比。透镜体/剖面面积比由式(1)定义。在钻井数量很少的情况下,由于井间透镜体的分布情况是未知的,直接确定值是很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寻求其它途径求取值。本文采用的方法是:①将剖面细分成个小段,使得每一细分小段厚度(出)远远小于透镜体成因单元厚度;②统计每一小段内的砂岩钻遇率();③计算:即。

(3)统计砂层组透镜体成因单元厚度分布。

(4)确定单透镜体在纵向上的分布概率。

(5)采用前述算法进行随机模拟。

2.4.2 布尔模拟实现步骤

布尔模拟实现的一般步骤为:(1)把已知井位处的透镜体条件化,得到条件数据(见图2a),砂体中心位置可以是随机的;(2)随机抽样产生预测砂体中心位置(x,z)(见图2b);(3)检查该砂体与已知井位处的数据是否发生冲突,若是,调整该砂体(见图2c),否则进行下一步;(4)从经验累积概率分布函数中随机抽取该砂体厚度;(5)由已确定的厚度、宽度关系确定砂体宽度;(6)计算目标函数(砂体剖面面积创面总面积)的值;(7)转到步骤(2)产生另一透镜体,计算值,直至达到给定阙值为止(见图2d)。

3 透镜体随机生成

3.1 透镜体随机生成的实施步骤

用电子计算机随机生成透镜体进行相关数值模拟之前,首先需要确定生成区域,透镜体的形状以椭圆进行模拟,然后根据统计数据,分别建立三个分布函数,透镜体中心点分布函数、长短轴分布函数和倾角分布函数,可以是均匀分布,正态分布或者对数正态分布。根据其分布形式采用蒙特卡罗法产生相应分布的随机数,在该区域中随机生成透镜体的中心位置,长轴、短轴和倾角,用计算机模拟产生透镜体的透镜体单元,一般步骤为以下几点。

(1)根据的分布形式产生随机数确定第个颗粒的中心位置。

(2)根据和的分布形式产生两个随机数,确定该颗粒的长短轴比和长轴a并求得短轴.这样一个透镜体的初步位置得以确定。

(3)检验该透镜体是否合适,即保证新产生的椭圆要在允许的边界之内,如果考虑透镜体不能与已产生的发生重叠,必要时对新产生的透镜体的参数进行微小的调整再进行试算。

3.2 椭圆重叠的判断

在整体坐标系中,两个椭圆的重叠判断可用数学公式推导求得,但相对较复杂。本文改将其中一椭圆形颗粒(颗粒i)的边界点以有限点逼近,另一椭圆形颗粒(颗粒j)以其长轴(短轴亦可)为映射基准轴,将颗粒j映像成圆形颗粒,而颗粒i的有限点亦同时随之以同样方式映像,最后以映射后的颗粒i的有限点与颗粒j映射后所产生的圆形颗粒进行重叠判断。椭圆重叠判断可根据下式进行判断(如图3):

为椭圆j的主轴与水平的夹角,为颗粒j外部点坐标,为点与椭圆形颗粒j中心点连线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椭圆j的长短轴半径。

若存在任一有限点在映射后所产生的圆形颗粒内,即,则可判断此二颗粒重叠;若映射后仅有一有限点位于映射后所产生的圆形颗粒圆周上,即,则此二颗粒接触但无重叠;若映射后没有任何一有限点点位位于映射后所产生之圆形颗粒内或圆周上时,即则此二颗粒未接触且无重迭。

两个透镜体相交,需要调整对透镜体的中心做修正调整。修正后的颗粒继续与其它颗粒判断和修正,若超过予先允许的修正次数,仍找不到合适位置,则退出判断,需产生新的随机数,重新开始检验。

4 结语

模拟结果表明,布尔建模方法可以揭示透镜体的分布以及在横向、纵向上的变化规律,很好的再现透镜体的空间分布,有利于更真实的反映实际的工程地质条件。

在井资料很少的情况下,使用布尔方法建立的透镜体连续性模型,使得建模参数更合理、可信,布尔方法简单、使用灵活。具体应用时可以容易也将地质资料加入到模型中,模拟结果比较贴近地质概念。

参考文献

[1] 胡向阳,熊琦华,吴胜和.储层建模方法研究进展[J].石油大学学报,2001,25(1):107~112.

[2] 吕晓光,王德发,姜洪福.储层地质模型与随机建模技术[J].大庆石油地质与发,2000,19(1):10~13.

[3] 李夕兵,蒋卫东.尾矿堆积坝透镜体分布形态研究[J].岩土力学,2004,25(6):947~949.

[4] 文健,裘怿楠.早期评价阶段应用Boolean方法建立砂体连续性模型[J].石油学报,1994,15(4):171~177.

[5] 李少华,张昌民.应用改进的布尔方法建立砂体骨架模型[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0,27(3):91~92.

篇4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几何知识抽象、概括,枯燥、呆板的传统教学无法长时间吸引住活泼好动的小学生,而电教媒体以其声情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等特点引起学生的注意,而且能在生动的画面中让其感受到求知的乐趣,激起对知识的探究欲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这一节课时,导入时屏幕上先显示乘客坐在一辆装有方形车轮的汽车上上下颠簸的场面,再出现一辆装有椭圆形车轮的汽车,仍见其上下颠簸。最后出现乘客坐在一辆装有圆形车轮的车上随着音乐欢快前进的场面。这时学生已被生动的画面吸引住了,教师适时提问:“为什么坐在方形车轮和椭圆形的车轮的汽车上会上下颠簸,而坐在圆形车轮的汽车上那么平稳呢?圆形到底有些什么特征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等我们学完这节课内容,再来解决这些问题,好不好?”学生情绪高涨,迫不及待地想要解决问题,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不仅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到渠成,而且提高了课堂效率,有效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可谓一举多得。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抽象概念形象化

几何图形是从客观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它排除了具体事物的某些非本质属性。在传统教学中,通常我们对几何概念的理解常常停留在表象之中,教师要花很多的时间作一番解释或说明,虽然费尽了口舌,但是很多学生由于年龄小或生活经验不足,似懂非懂。再加上由于缺乏空间想象上的训练,因此,学习效果很差。然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声形并茂的CAI课件,加上教师适时的点拨和注释,将几何概念变得形象、生动、直观,有声有色,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化或半具体化,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让学生看到了不易直接观察到的事物、现象和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对于几何的感性认识,使学生从形象中提炼出理性的认识,顺利地从具体物体过渡到抽象的几何图形,为形成建立几何初步概念起到了积极作用。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全面,记忆深刻、不易遗忘。

如:四年级角的分类这一内容中有这样一个知识点――周角。周角的定义是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一周而形成的轨迹。这是非常抽象的一个概念,四年级的小学生怎么也不可能凭空想象出来。教师可以利用电脑制作出一个放慢了的射线旋转的动画。通过颜色的变化让学生清楚的看到这条射线的运动轨迹。这样一来不用老师再多讲述,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就能理解周角的概念。由于制作比较精致漂亮,学生非常喜欢,学习的兴趣也非常浓厚。再比如:在二年级教学角的认识时有一个这样的知识点:角的大小与两边画的长短没有关系。学生无法在头脑中形成表象时教师也可以借助于电脑动画帮助学生获得。先画一个原始的角,然后用不一样的颜色让边延长,延长的过程用非常慢的速度放给学生看,让学生明确看到边无论是延长还是缩短,角张开的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这一现象。通过动态演示,学生很轻松就理解了这一知识难点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复杂过程简明化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平面几何教学内容信息的呈现基本上都是通过语言、文字、符号、图表等方式,即使是很形象化的实物演示,也很难把图形的内在变化过程演示清楚。而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就可以把几何图形发生、发展的过程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而且动感性很强,又能把几何图形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模拟运动组合。从而使学生一目了然,通俗易懂,使复杂的过程简明化。

篇5

关键词:操作;感知;应用;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156-01

数学的产生源自于生活实践,数学的教学同样离不开实际的生活。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改变学生过于死记硬背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自己获得新知的能力。

因此,在扎实训练学生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注重联系实际,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优化小学数学教学,全面提高教学效率。

1.培养儿童的好奇心,激发创新意识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常常会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如小鸟会哭吗?小兔子为什么前腿短,后腿长?有的孩子还爱把家里的钟表、玩具拆开来,看看里面的究竟。这说明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能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我们在教学中要爱护和培养儿童的好奇心。

例如:有一道思考题:在校园里,要把7棵小树平均种成6行,每行3棵,该怎样种?这道思考题难度较大。教师在出示思考题后对学生说:“大家都知道‘3×6=18’,每行种了3棵树,种6行,就该有18棵树。可是现在有7棵树,也可以按每行3棵,种成6行,该怎么种?”这个似乎超出“常理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会一下子吸引注意,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欲望。解决问题的关键是:1棵顶2棵或数棵。而要使儿童明白这个道理,教师应给学生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学生根据:房间里坐着两个爸爸,两个儿子,却一共只有3个人,这道题从“爸爸既是爷爷的儿子,又是小朋友的爸爸以一顶二”这个教学环节中预备的知识,发挥各自的想象,用珠子(代替树苗)进行操作,珠子重叠在一起,直观地展现“合二而一”,“以一当二”两个方面的道理,摆出了多种图案,从而使他们充分地掌握了教材原理和解决问题的关键;初步尝到了自主学习的乐趣,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了他们的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

2.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自己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本身就是融为一体的。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是这样导入的:教师问学生“在生活中,你们见到过哪些物体上有圆”?学生举了很多例子:圆桌的桌面是圆的,一元钱硬币的面是圆的,光盘是圆的,汽车的轮胎是圆的……教师又问:“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而不做成正方形的和椭圆形的?”学生回答:“做成正方形和椭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就不平稳。”“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就平稳呢?”教师的追问令学生难以用学过的知识做出科学、准确的回答。教师就此引入新课:“今天研究了圆的特征,同学们就会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学生带着寻求实际问题答案的急切心情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教师善于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现象,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出发,使学生看到所学的数学知识就是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体会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极大兴趣,达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3.探究性操作――创新思维

所谓探究性操作,就是指导学生通过动手动脑的主动探索,再现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发现数学规律的操作性训练。教师不是把现成的结论灌给学生,而是指导学生创造性学习,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形成科学认识。它不仅有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技能,而且对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比如,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我不是把“底×高÷2”这一现成结论告诉学生,再让学生在大量练习中强化巩固;而是让学生先复习旧知识,了解从长方形面积计算到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然后提出探究性问题:利用手中的三角板、三角形学具,能否从已经学过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呢?这样学生通过摆、拼、移,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了三角形面积计算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联系,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再比如,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让学生通过用橡皮泥、土豆、萝卜等材料自制的圆柱削切加工成等底等高的圆锥,发现圆柱与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的包含关系。再让学生通过把盛满圆锥形容器的沙子倒向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容器的反复实验,发现规律――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容器盛的沙子总是圆锥体容器的三倍;如果二者底或高不同,则结论不成立。这样学生便从实际操作中发现了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虽然学生的创新发现只是重复验证,但对于他们自身而言,却绝对是创造!

篇6

1 识别

1.1 主要形态

成虫头部黄色,眼后眶黑色,外顶鬃着生处黑色,内顶鬃着生于黄色与黑色区域边缘;体长约2毫米, 翅长1.5毫米左右,中室小,M3+4脉末段为次末段长度的3倍。足基节、腿节黄色,胫节、跗节及爪淡黑褐色。幼虫初孵时米色半透明,后渐变成橙黄色,直至老熟,体长约3毫米。蛹椭圆形,腹面稍扁平,橙黄色。卵椭圆形,米色半透明。

1.2 为害状

美洲斑潜蝇的卵产于叶肉,幼虫孵化后即在叶表皮下取食为害,形成虫道,根据虫道的形状走向也可识别不同的种类。美洲斑潜蝇的虫道不沿叶脉伸展,每增一龄虫道加宽一次,共3龄,可按虫道宽度判断龄期。老熟幼虫所处虫道终端显著变宽。

2 发生消长与习性观察

2.1 分级标准与调查方法

美洲斑潜蝇的为害主要是虫道破坏了含叶绿体细胞,降低了植株的光合作用。根据虫道占叶面积的比例分为6级。用虫情指数表示为害程度。

O级:叶面无虫道。

1级:虫道占叶面积的10%以下。

2级:虫道占叶面积的10%至20%以下。

3级:虫道占叶面积的20%至30%以下。

4级:虫道占叶面积的30%至40%以下。

5级:虫道占叶面积的40%以上。

∑(级别值x本级叶片数)

虫情指数 = ─────────── x100

调查总叶片数x级别最高值

调查方法采用随机五点取样,每点各调查上中下10片叶。所得结果代入上述公式,计算虫情指数。

2.2 发生消长情况

根据有关资料指导,该虫在0 ℃条件下几周各虫态即可致死。因此推测当地露地越冬是不可能的。近年来迅速发展的节能温室,为该虫度过严冬提供了广阔的场所。据调查在温室内,春节前虽有为害但不严重。进入3月份,随着气温的升高,为害逐渐加重,直至 4月底5月初,温室开棚前达到高峰。5月至6月中旬,多数蔬菜刚移植不久,植被稀疏,气温湿度较低,这段时间该虫处于低峰,仅在宅院蔬菜上发生略多一些。6 月下旬开始普遍发生。7月和8月是全年的为害高峰,进入9月份,天气变凉,虫量明显下降。10月份成虫迁入温室过冬。由于该虫的各虫态历期较短,发生很不整齐,世代重叠。

2.3 习性观察

夏季上午8:00-11:00,下午15:00-18:00, 成虫活动较多,但其飞翔力不强,只作短距离飞行,而且较为迟钝,用手指缓缓靠近也不飞走。成虫羽化当天即可交尾,次日开始产卵,卵产于叶内,约3 天左右孵化。幼虫孵化后在叶上表皮下潜食为害,形成虫道,脱皮后进入二龄,虫道随之加宽。第三龄虫道又加宽一次,幼虫老熟前在虫道终端取食,故此处显得更宽。这时老熟幼虫咬破上表皮脱落至地面,在落叶下或土缝中化蛹;不能落入地面而被搁在叶表凹陷处的就在此化蛹。幼虫历期4-5天,蛹期9-10天。完成一个世代约需20天左右。

初步观察认为雨涝不利其生存繁殖,较干旱年份发生严重。

3 化学防治

3.1 材料与方法

3.1.1供试农药 克蛾宝(深圳产)、20 %快灵A乳油(江苏南通产)、25%快杀灵乳油(江苏大丰产)。

3.1.2试验方法 采用常量喷雾,药后2、4、6天摘取被害叶,室内剥查幼虫存活,计算死亡率即为防治效果。

3.2 试验结果

我们利用上述三种高效低毒农药做了防治试验,其结果列表如下:

篇7

关键词:长距离输水工程;首次通水;灌水流量

中图分类号:TV67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积气流量

输水管线在首次灌水时,水中的部分气体会逐渐地析出,形成大小不等的气泡上升到管壁,气泡按水流流速向前运动。当气泡顺坡流动时,如图1,运动方向与气泡所受浮力的分力方向相反,浮力产生的阻力,必然使气泡运动的速度减慢,后续气泡容易撞击前面气泡而形成大气泡,大气泡产生大的浮力,当浮力大于水流的推力,大气泡受力会回到高点排气阀处排出,而不会流到下一管段;当浮力小于水流推力,大气泡受力向下游管段聚集,在顺坡底部产生气堵或气塞,影响输水安全。

当大气泡在顺坡管段时,某一流量产生的推力与浮力分力相等时,称为积气流量。当灌水流量小于积气流量

管道内的大气泡会聚集在顺坡管顶部,由排气装置排出,而不是带到输水管线的下游,可能产生气堵。 图1大气泡受力分析

2积气流量推导

在管道中的大气泡,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大气泡以椭圆球形存在。根据一些爆管的经验,当大气泡高度达到管道半径1/2是爆管的危险点,即是大气泡的临界点。根据大气泡的椭圆球体积V和椭圆形断面积A与管线半径r的计算关系:

椭圆面积公式为 (1)式中 a、b―椭圆断面长半轴及短半轴长度(m)。

椭球体积公式为 (2)式中 c―椭球高的半轴长度(m)。对大气泡的推力为: (3)式中―水流推力(N);―水流平均流速(m/s);―受力截面面积(m2);ρ―密度(kg/m3)。对大气泡的浮力为 (4)式中 ―浮力分力(N);―重力加速度(m/s2);V―大气泡体积(m3);β―管线与水平线夹角(°)。当浮力等于推力时,大气泡稳定在顺坡管段中,即P2=P1,根据式(1)、(2),化简得浮力等于水流推力的平均流速 (5)于是,积气流量为 (6)式中 r―管道半径(m);β―管线与水平线夹角(°),β≠0。从式(6)可看出,积气流量与输水管道的半径以及坡度相关。输水管线灌水流量的选择小于积气流量,则大气泡受到浮力作用上升到输水管线的上游,可由排气装置排出输水管线,否则大气泡随水流进入输水管线下游,堆积在管段中成为大的大气泡,甚至气堵,威胁输水管线安全。

3工程应用

哈尔滨磨盘山水库长距离输水工程总长约180公里,双管输水,管径为DN2200,应用重力有压流供水,其最小顺坡的坡度为0.003,在首次灌水时,采用积气流量推导出灌水流量,根据式(6),则磨盘山长距离输水管线的积气流量为 : m3/s上式中,管道半径为1.1m,因管道坡度较小,sinβ≈tgβ=0.003。经分析,磨盘山水库长距离输水工程的积气流量为0.56 m3/s,为安全起见,实际工程中的灌水流量小于此数值,灌水流量采用0.50 m3/s,控制水库闸板的开启度和输水管入口处的阀门开度,保证灌水流量为0.50m3/s。首次灌水及运行过程中,没有出现水锤现象也证明管道内的气体已排出,没有产生大气泡。

4结语

长距离输水工程首次运行时,灌水流量可根据推导出积气流量进行确定。当灌水流量小于积气流量时,顺坡管段的大气泡可以被浮力推到上游峰点,气体由空气阀排出,大气泡不会被水流带到下游,形成气囊或气堵,保障了长距离输水工程的运行安全。

参考文献

1赵小利,高双强,吴 钊,李文奇.长距离重力流压力输水工程水锤防护设计探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2,10(3):88-91

2张小平.为防止水锤现象长距离输水系统设计. 中 国 水 运.2012,12(10):177-178

3倪治斌. 长距离管道输水工程设计探讨. 水科学与工程技术, 2010, ( 2) : 86- 88.

4杨玉思, 李树军, 辛亚娟. 长距离大管径重力流输配水管道水锤防护方法探讨. 给水排水, 2008, 34( 10) :121- 125

5金锥, 姜乃昌, 汪兴华. 停泵水锤及其防护. 第二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13~16

6陈涌城, 张洪岩. 长距离输水工程有关技术问题的探讨. 给水排水. 2002,28 (12):1~4

篇8

一般情况,只有在创新意识的科学引导下,才能刺激人们的创新动机,而创新意识往往产生于很多质疑的情况之下。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这句话是意思是: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因此,创新思维的培养的开始就是培养质疑问难,要求教师注重学生质疑能力方面的培养,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引导学生学会从多方面去思考问题,对遇到是问题敢于提出质疑,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举例说明如下:对《圆》这节课的讲授,要把信息技术的优势发挥到最大,采用多媒体演示课题,课题情景创设为:制作一个小马车,小马车的轮子分别为长方形、三角形、椭圆形、五边形和圆形,马车的主人是一只小猴子,通过对鼠标的点击,依次演示完成整个运动过程,通过多媒体演示把不同车辆的行驶过程展现的自然逼真,生活的课堂演示很快启发了学生对问题的发现:为何圆形车轮的车辆能使主人(猴子)安全的行驶前进?因为对疑问的提出,激发了学生对《圆》知识的学习兴趣,从而帮助学生主动对圆形特点的分析。经过对本课的学习思考,让学生知道圆心与圆周上每一个点的距离相等,所以能使圆心的运动轨迹保持稳定,其他图形中心到周边点的距离都不一样,甚至有很大差距,因此不能保证车子的平稳前进。

二、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应把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到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技术把图像、声音、动作完整的结合在一起,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激发探索新知的欲望,最终解决问题。举例说明:对梯形面积公式一课进行讲解时,可对前面学过的三角形面积公式采用的推导方法进行回顾,用多媒体技术完成两组Flas的演示。

(一)采用拼补法,把两个大小相同,形状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合拼在一起就是一个完整的平行四边形。

(二)采用均分法,把平行四边形或者是长方形沿对角线分成两个三角形,且大下和形状完全相同。

在这时候教师可及时鼓励学生进行想象分析,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也可以采用拼补法或均分法来实现。学生经对比和联想得出平行四边形同样也能分成两个大小相等的梯形,灵活思维,两个大小完全一样的梯形同样能拼成一个完整的平行四边形,这就是引发学生要善于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使学生的思维豁然开朗,只要老师能适当的提高部分教材资料,学生就能轻松的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是十分重要的。

三、运用信息技术展示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9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如何根据需要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呢?在这里谈一谈我个人工作中的几点体会。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兴奋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巨大内趋力。学生一旦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就会表现出巨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效率也会不断提高。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我们的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达到直观、生动、形象的效果,把学生带入一个精心设计的符合儿童心理的情境中,让学生在饶有兴趣地观看生动画面的同时,渐入佳境,在愉悦的氛围中享受数学思维带来的快乐,从而不知不觉地走进探求知识的教学活动中,学得主动,学得积极。

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运用多媒体设计了一段动画片:伴随着动听的音乐,喜羊羊、灰太狼和红太狼分别从起点一起用手滚动三种不同形状的自行车车轮进行比赛。结果滚动圆形车轮的喜羊羊轻松地第一个到达终点,滚动椭圆形车轮的灰太狼及滚动方形车轮的红太狼还在艰难地推着……然后我用文本出示疑问:“为什么圆的车轮运行又快又平稳?换成方形的或者椭圆形的就不行呢?”这时根据问题讨论引入课题“圆的认识”。这样通过有趣的动画引入课题,一方面充分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充满整个课堂;另一方面为学习新知提出了要思考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这样愉悦的气氛中,学生会产生极大的兴趣,进而充满信心地学习数学,达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二、运用多媒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例如,我在讲解“圆的面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面积计算的方法这一重点,先在电脑上画好一个圆,接着把这个圆分割成相等的16份,然后通过动画把它们交错拼好,这样就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反复演示几遍,让学生自己感觉并最后体会到这个近似的长方形面积与原来的圆的面积是完全相等的。再问学生还发现了什么?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的什么有关?从而导出求圆的面积公式,使得本课的重、难点轻易地突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巧用多媒体,渗透数学美

我们知道,多媒体手段直观新颖。利用多媒体,能够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例如:我校的梁驰老师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课一开始,他就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圆形物体,学生快速地在头脑里搜索,小手举起来,纷纷交流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圆。接着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当学生兴味盎然地沉浸于美丽的画面时,他适时出示:“在所有的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这样的引入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切实感受到身边的数学美,进而想进一步体验和探索圆的奥秘。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还受到了美的教育,我们的数学课堂也变得更加丰富,更加有趣,从而打破了数学课堂的枯燥和沉闷。

四、运用多媒体增加练习密度,提高教学效果

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收获快乐;沟通的桥梁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5-0053-02

数学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一种升华。教师要善于把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景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自己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一、寓生活于数学教学,让学生在快乐中前行

生活中充满数学,教师应注意引领学生学会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去观察、分析、读懂生活中的数学,从生活中找到问题的原型,然后将教材中的问题融入这个原型,在生活与数学之间架起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让学生快乐前行。

例如:教学“循环小数”时,教师首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永远也讲不完的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讲故事,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学生感到纳闷,就说:“老师,这个故事怎么老重复?”也有的说:“老师,这个故事永远也讲不完。”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出了“循环”的概念,学生恍然大悟。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循环小数”概念的理解,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再如:教师在教学“圆的认识”前,首先做了一个实验,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三个大小一样的圆形、正方形和椭圆形的轮子,同时从同一个斜面上滚下,当然圆形的轮子第一个平稳地到达了底部。紧接着对学生说:“通过这个实验你们知道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而不做成正方形或椭圆形的了吗?”学生们抢着回答:“车轮做成圆的滚动起来又快又平稳。”“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就又快又平稳呢?”追问令有些同学面露难色,但更多的学生带着急切的心情在书中搜寻着答案……。“一个圆中,圆周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是相等的。”这句打破沉寂的回答让一双双充满疑惑的眼睛变成了弯弯的月亮。

其实,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例子。比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口算比赛或跳绳比赛,让他们从活动中理解什么是工作效率,以降低教学时的难度。教学平均数时,可以组织学生分组测量计算平均身高、平均体重的活动等等。通过这些与数学密切相关的活动,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知识,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让数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 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感受数学带来的快乐

作为教师不仅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教学素材,把生活问题数学化,而且要善于把课堂中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以实现知识运用,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也收获快乐。

例如在教学“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后,教师安排了这样一段小插曲:同桌合作通过测量得出人的头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脚长与身高的比大约也是1∶7,将拳头翻滚一周与脚的长度比大约是1∶1……。最后我说:“其实这些都是人体的有趣比。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什么用处呢?”此时同学们兴趣高涨,发言积极,有的说只要将袜子在拳头上绕一圈,就知道这双袜子是否合适,有的说可以用这个办法买鞋,还有的说将来当了警察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以推测出他的大致身高。……

再如在教学“比例”后,教师说:“今天校长让我量一下旗杆的高度,好换一根旗杆绳,有谁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呢?”话音刚落,马上有位同学举手说:“老师,把旗杆放倒后一量不就行了吗?”我故意面露难色:“这种办法我也想过,不过太麻烦了,得好几个人,而且还会影响到明天升旗。”同学们开始安静了下来。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突然有一位同学站起来说:“找一根竹竿,利用‘竹竿影长∶竹竿长=旗杆影长∶旗杆高’就可以算出旗杆的高度,再乘以2就是旗杆绳的长度,注意绳子要买长一点儿。”师生们都不约而同地起立为他鼓掌。“哪个小组合作完成这项任务,然后把结果报告给我。”学生欣然接受了这项艰巨的任务。

三、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寻找快乐

数学教学中,要不断地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会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让他们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离不开数学。

一次活动课上,教师组织同学们进行了一场投沙包比赛。首先让比赛的学生站成一横排向一个固定目标投掷沙包。过了一会儿,站在边上的学生提出:“老师,这样站队不公平。”“那怎样站才公平呢?”教师紧接着问。这位学生应用刚学的同一个圆中半径相等的知识,提出应该围着投掷沙包的目标站成一个圆圈或排成一纵队一个一个依次投。这样距离相同了,才能保证比赛的公平性。听完之后,其他同学都向他投来敬佩的目光。